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宏观经济导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国外许多金融发达国家,都有一种利率作为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利率。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FFR、英国的LIBOR利率、欧盟的EURIBOR、日本的TIBOR等等。与这些国家不同,我国现在正处于利率市场化阶段,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场基准利率作为金融产品定价的标准。在我国,中央银行规定了储蓄存款利率、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官方利率。同时,市场上又存在着金融机构间自主定价的利率,例如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等。虽然,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推出了SHIBOR利率,但考虑到中国极其复杂而且分割的利率市场结构,目前SHIBOR是否可以作为中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还有待研究和探讨。
因此,分析中国国债价格波动也不能笼统的用利率来对所有市场上的国债进行分析,而需要从个别市场的运行机理出发来对不同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和各种经济变量对国债价格的影响做出详细的分析。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的国债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交易所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和各种经济变量影响国债价格的运行机制,并做了相应的实证考察。
一、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
中国的国债市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三个组成部分。两个层次就是:国债发行市场也就是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也就是二级市场;三个组成部分是指我国的国债市场被分割成为柜台市场、银行间交易市场和交易所交易市场三个部分。
既然中国的利率市场是分割的,那么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无风险利率。应该说债券市场定价时使用国债作为无风险利率是恰当的(现在也有一些债券采取Shibor利率作为定价基础)。但此时我们有三种选择:柜台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以选择。经过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这三个市场相同剩余期限的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是有差异的,许多期限的债券到期收益率差异超过了1%,柜台交易市场国债利率缺乏对经济变量的敏感性因而一般不选择。对于选择交易所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选择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来做无风险利率,因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量相对较大可以体现国债市场的整体水平;有的学者建议使用交易所国债利率因为它对外部因素的反应更加灵敏。本文认为在分割的利率市场面前对于无风险利率的选择,也应该从投资主体和定价目的两个角度出发,选择与投资主体相对应的无风险利率。
本文利用交易所交易国债剩余到期日和到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绘制了2013年初交易所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并运用了“Holt-Winters—无季节性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期限为1-16年的国债利率在2.50%-4.00%之间,成一个倾斜向上的趋势;16年以上国债的利率在4.00%以上,比较平稳。
二、宏观经济变量对交易所国债价格影响传导机制
根据债券的价格理论,影响债券价格波动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也就是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外部因素,也就是除债券本身到期日和票面利率之外的因素,宏观经济变量对债券价格的影响就属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对于债券价格的影响又会集中的体现在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上,如果外部因素对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造成了冲击,那么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就有可能在三个方面产生变化:利率期限结构的整体水平、利率期限结构的斜度和利率期限结构的曲度。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假设宏观经济变量对国债价格的影响只表现在水平层次。
(一)交易所国债市场投资者行为分析
根据前言中所述的研究思路,在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交易所国债市场影响之前有必要先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规则做一下分析和假定。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参与者包括:一般企业法人、专业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和QFII。
1.一般企业法人
很少有生产制造型企业大量买入或持有金融资产,从总量上来说,一般企业法人应该是债券市场的净融资方。从企业的现金流周期来看,假如这个企业是盈利的,那么企业的资金行为过程会表现为一个先融资再投资的过程,并且再投资一般会直接投入到实体经济部门。根据公司理财的观点本文假定一般法人的融资决策符合融资优序理论,即企业按一下顺序满足融资需求:本身持有的可动用金融资产、留存收益、债权融资以及发行股票。
2.专业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和QFII
这三种投资人的目的都是统一的,都是为了获取市场的高额回报,本文假设其投资行为符合资产组合理论的相关假设。对于他们来说当总的收入增加时投资人的投资需求也会相应的增加,与此同时,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等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投资替代品关系。
(二)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分析
1.货币供应量
(1)货币供应量增加:从一般企业法人角度来看,货币供应量M2增加首先表现为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增加。由于中国的法定利率一般低于市场资金价格,所以企业更愿意首先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满足其融资需求,企业就不会寻求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新的债券,交易所国债和企业债券处于同一个交易平台,整个平台的资金需求就会减少,因此上述过程会给交易所国债价格造成向上的压力。从个人和专业投资机构角度来看,在实体经济景气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首先表现为企业的利润增加,个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专业机构会获得更高的委托资金,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国债的需求会增加,国债指数造成向上的压力。但长期来看,过量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会造成通货膨胀加剧会对债券指数有向下的压力。
(2)货币供应量减少:从一般企业法人角度来看,货币供应量M1减少首先表现为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减少,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能通过商业银行得到充分满足,那么企业就会寻求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现新的企业债券或支付更高的利率,增加了交易所债券平台的供给,也吸引了一部分原来投资于交易所国债市场的资金,造成对国债指数向下的压力。从专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减少首先表现为市场流动性减少,个人收入和专业机构投资者委托资金减少,就会减少资产配置中的国债,也对国债指数造成向下的压力。
综合以上分析,货币供应量增加在短期会使交易所国债指数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少在短期使交易所国债指数下降。本文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简称为“流动性效应”。
2.GDP增速的影响
从一般企业法人角度来看,GDP增速增加表明实体经济的回报率提高,企业总体的盈利能力变好,企业会拥有更多的可用资金。企业可以进行一个去杠杆化过程用这些资金来偿还债务从而企业的融资需求减少,也可以用多余资金进行投资。个人投资者角度来看,GDP增速增加会导致个人的收入增加,个人的投资需求也会增加。专业投资机构来看,随着企业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专业机构委托佣金也增加,总的投资需求会增加。
综合以上分析,GDP增速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各种投资者可用资金的增多。本文把GDP增加带来的效应称为“收入效应”。
3.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表现为全面的物价上涨,其影响是全局性的,从单个部门的投资行为分析得出的结果比较复杂,但从整体来看,通货膨胀的影响表现为名义回报率的提高。根据资产资本化原理,名义回报率的提高会使得一项资产的现价下降。因此,通货膨胀对于交易所国债价格应该是形成向下的压力。本文将通货膨胀带来的效应称为“名义价格效应”。
4.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相互关系
从投资者角度来说,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投资替代品的关系,其中某一个市场的回报率提高必然会吸引其他市场的资金流向回报率较高的市场。对于融资者来说,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也存在替代关系,如果哪个市场融资成本比较低,那么企业会优先选择哪个市场,也就是说,如果融资成本的差距足够大,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企业会突破融资优序理论而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此种情况在中国股市就有发生)。
本文把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于交易所国债指数的影响分别称为“投资替代效应”和“融资替代效应”。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宏观经济变量对于国债指数的影响也应该是流动性效应、收入效应、名义价格效应、投资替代效应和融资替代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了“000012上证国债指数”作为研究国债价格波动的研究对象。由于此指数是一个全价指数,直接用于波动性分析误差会较大,使用净价的国债指数应该是最佳的选择(但目前交易所国债没有净价指数的公布)。这里本文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式,把全价指数的增长率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运用“Holt-Winters——无季节性模型”进行了平滑处理。
然后,分别用M2、GDP、上证指数和CPI,2006年至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Granger因果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一)M2与国债指数增长率的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F检验的显著性较强,说明M2十分可能是引起交易所国债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也证明了“流动性效应”对于国债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较大。
(二)GDP与国债指数增长率的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F检验的显著性较弱,说明GDP增长率很可能不是引起交易所国债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也证明了“收入效应”对于国债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较弱。
(三)上证指数与国债指数增长率的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F检验的显著性较强,说明上证指数也很可能是引起交易所国债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证明了“替代效应”在影响国债价格上起的作用较大。
(四)CPI增长率与国债指数增长率的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F检验的显著性较弱,说明CPI增长率很可能不是引起交易所国债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交易所国债价格是由流动性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名义价格效应共同决定的,但是,流动性效应和替代效应对交易所国债变动的影响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A·罗斯.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何志刚.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最新开发的新资源,已逐渐被人们所利用,并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和修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广大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只有通过才能找到经济信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一、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的重要性
(一)经济信息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接收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并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析之后,反映出企业各个方面的经济情况,与企业的内部人员针对这些方面的经济变化情况进行沟通和探讨,为企业的发展寻找到新的契机。由此可见,经济信息在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经济信息是加强计划指导的依据
正确认识经济信息的重要性,对经济信息进行合理的预测,可以确保企业各项计划的科学性,加强经济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可以大大降低各项计划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便更好地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经济信息是优化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有效工具
经济信息具有时效性的特点,通过搜集全面而准确的经济信息,并筛选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加以分析,总结出经济现象的规律,这些规律在企业进行经济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基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实践应用的有效措施
(一)不断加强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要想使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发挥更有效地作用,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不仅应该综合考虑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必须加强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要做到这些,首先,企业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该在经济信息得以合理应用的基础之上,不断加强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可以通过分析国际金融形势,对我国的现有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实际情况,可以大力倡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国有经济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同时,我国相关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必须不断减少参与微观经济管理的部门,并在充分考虑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存在差异的基础上,逐渐落实相关的管理对策,使经济信息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得到有效保障。另外,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应该更加合理地应用经济信息,可以通过对企业人才进行整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宏观经济的管理效率。
(二)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建立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建立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不仅可以确保经济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可以促进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从而使宏观经济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要实现这些,首先所建立的信息系统必须完全符合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充分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经济信息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应该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地掌握经济信息,建设合理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并且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建立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原则,以确保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另外,要想确保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得以合理有效地应用,所搜集的经济信息必须及时有效。在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时,应该将时间观念充分体现出来,突出重点,与实际相结合,针对性的收集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料。
(三)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建立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长远目标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最终目标主要是为了能够促进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确保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以经济信息为导向显得非常必要。在我国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中,经济信息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经济信息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则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反之,则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经济信息的重要性,把经济信息摆在主体地位,将经济信息作为导向,不断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例如,可以通过整合并分析某个局部的经济信息,探讨其在整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然后将这些经济信息作为有效依据,采用科学合理的调控政策,使局部经济的发展与整体经济的发展尽量保持平衡,实现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信息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加强计划指导的依据,更是优化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有效工具。然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实践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要想确保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得以合理有效地应用,我们认为,还必须不断加强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建立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以及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建立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万春蓉,唐媛媛.国民经济动员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8(01):48-49.
[2]张孝德.宏观调控为什么应从激励转向降温――谨防房地产泡沫引发中国式系统经济危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05(10):05-06.
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在宏观经济管理发展领域中,经济信息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倘若能使经济信息得到全面且充分的利用,势必能使宏观经济管理的管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以我国“十一五”期间投产的近500个大中型项目为例,调查数据显示,其中120余个项目投产即亏损,90余个项目更是严重亏损。造成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对信息的预测存在严重失误。在这些项目投产后,没有及时实现对生产经营信息的反馈,部分地区项目的开展还比较随意和盲目,并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只有将经济信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对宏观调控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更加科学与全面,达到优化经济结构、减少损失、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的认识不充分
人们对经济信息常常理解为“参考消息”,这严重影响了经济信息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效果。实际上,经济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程度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识程度、人财物的投入大小成正比。虽然当今社会已经逐步认识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能有效地分析和利用经济信息,不能更好地让经济信息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如果我们的相关部门能够从早期就对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就能有效地避免在大型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决策上的失误,从而降低企业和个人的严重经济损失。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信息资源开发人才明显不足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信息的更新进程是相当可观。因此需要大量从事经济信息开发和应用的专业人员。目前我国从事经济信息研究工作的人员大多属于半路出家,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搞研究,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大量真实且有效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应用。而经济信息的第一特征就是时效性。谁先掌握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谁就能赢得时间,获得效益,正所谓“信息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倘若在宏观经济信息管理中缺乏以经济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的人才,势必会导致信息的反馈质量明显降低,无法支撑经济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为此,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经济信息管理人才充实到宏观经济决策领域。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的策略
针对上述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存在的缺失与不足,要凸显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中的重要价值,就必须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然后构建起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最后在经济信息的应用背景之下促进宏观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4]为了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这一发展背景之下使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与详实,需要重点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促进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完善是科学、全面利用经济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确保了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性与健全性,才能使这一范畴下的经济信息在内容上更加详细,在结构上更加全面,整体运行更加科学有效,并达到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全面发展与提升的目标。
1.在构建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过程应遵循的原则。一是需要结合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形成能够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两者之间需要形成一种紧密的连接关系,以确保其各类功能的充分发挥;二是所构建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须具有独立性、经济性、完整性、目的性以及可靠性的特点,以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应用更加有效与正确;三是以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为着眼点,建立一个更加可靠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使之能够适用于宏观经济管理工作。
2.在构建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健全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对经济信息的收集是否合理是决定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利用网络化宏观经济管理系统时,特别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收集经济信息要注重时间性,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决策更加合理与科学;二是收集经济信息要凸显重点信息,遵循避重就轻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三是经济信息的收集要有针对性,以确保信息资料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构建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正确应用经济信息,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若经济信息的应用不合理,则势必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在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形成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举例来说,在对经济信息进行利用时,要对收集的局部经济信息进行集中整合与分析,评估局部经济信息可能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影响,然后再将这些局部经济信息作为参考依据,满足宏观信息的发展目标。
(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经济信息应用中的保障作用
为了最大限度凸显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背景下的重要价值,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发挥其工作职能,使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与科学。首先,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部分参与微观经济管理的部门予以减少或直接撤除。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微观性与宏观性之间的差异,遵循政企分离的原则,落实政企独立的管理对策,以确保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合理与科学。因此,对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内部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精兵减政,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更加有利且稳定的环境。其次,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发展。一方面,以国有企业为重点,遵循宏观经济长效性发展的目标,促进经济体制的创新改革,并达到改善劳动力流动性的目的;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国内经济环境,使之与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接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繁荣,使国内宏观经济更加良性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01
我国的宏观调控以提高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为目的,需要运用准确、及时、安全、可靠的经济信息来提供有效的资源。经济信息是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将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充分的发挥,最终有效的提高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水平。
一、宏观经济管理与经济信息的概念
1.宏观经济管理。所谓宏观经济管理,指的是为了达到预期发展目标,运用人为的方式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整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整、控制和管理,给发展微观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宏观经济管理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
2.经济信息。经济信息是一种对所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消息、资料、情报以及指令等方面的总称,主要包括计划信息、生产、经营信息、控制信息以及统计信息等内容。宏观经济管理包含很多经济信息,管理人员通过对信息进行接受、传递和处理,进而对各个方面的经济情况进行反映,最终对生产管理进行调控,加强各个管理环节的联系。
二、经济信息的作用和功能分析
1.经济信息的作用
(1)促进决策的科学化。经济信息能够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给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通过对经济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整理,制定经济目标方案,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判断后,选择出最佳的方案进行决策,并进行实践。科学合理的经济信息能够使决策者了解所有经济情况,并有预见性、科学性的对经济和管理政策进行制定。
(2)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信息是对各个部门和环节进行协调与沟通的重要纽带,对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
(3)推动社会迅速发展。从历史角度进行分析,往往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均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其他有限物资相比,具有投资少和见效快的特点,进而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2.经济信息的功能
(1)开发功能。开发功能主要指的是技术开发,运用技术情报,技术与经济具有不可分割的特点,因此,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
(2)预测功能。运用经济信息对经济发展的未来进行预测,能够使企业很好的适应未来的环境,进而促进自身的又好又快发展。
(3)增值功能。运用经济信息,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4)选择功能。进行经济活动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因此,首先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然后运用经济信息能够确定各个方案,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经济信息。
(5)控制功能。在企业的生产活动或者营销活动中,虽然制定了计划目标,但是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受到企业内部因素或者外部因素的影响,使计划目标发生转变,因此,通过运用经济信息,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有效实现目标。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信息的应用分析
1.健全完善经济信息系统。为了有效的做好经济信息工作,需要通过建设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并且对相关的经济信息进行计划性、目的性、重点性、针对性的收集,避免出现盲目性,导致主次关系不明确。因此,所构建的经济信息系统,不仅要对经济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进行考虑,而且还要对经济信息的兼顾性进行考虑,努力实现经济信息的最优化,为促进经济的建设提供具有价值意义的信息。
2.以经济信息创造为导向。由于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效益目标是为了将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反映,因此,其整体发展必定会和局部发展出现冲突。虽然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但是在经济管理方面,局部的提升不一定能够促进整体的提升,其不只是简单的线性加减问题,而且还是整合问题,其中存在的矛盾,需要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来使其达到平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经济信息不只给我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还给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经济信息所进行的经济行为会给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以经济信息创造为导向,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施。在实施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时,在实施目标之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计划,做好部署工作,并对事成变化进行关注,找到重点;在实施过程中,将各个相关部门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并发挥其作用,明确分工,加强合作,化整为零,真正落实责任目标。实现各个阶段、层次任务以及整体管理的互相协调,真正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例如传输经济信息、制定经济政策以及协调工作等;在实施后,注重对经济目标实施后的评价、反馈信息,做好收集工作。在目标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要赋予承担目标任务的各个部门宏观调控权力,明确其责任和义务。
四、结语
总之,经济信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宏观调控经济管理的方法手段与依据主要根据经济信息确定。因此,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经济信息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于保证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反观国内,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依旧上涨……
众多复杂变数,于中国,是危机还是契机,中国模式能否成功转型?“十二五”,中国经济如何平稳过渡?
且看吴敬琏先生的精辟解读。
中国虽然上世纪末期把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搭建起来,但是市场化改革其实还处于“进行时”阶段,旧体制的许多部分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政府职能还有待转变,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都还行在半途,所以我说“大关仍然未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凯恩斯框架失灵:
中国的问题是长期问题
近些年我们一直在说,必须注意中国经济存在的内外失衡。其中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过去30年中国的GDP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高速增长,然而消费需求不足,却使GDP增长缺乏内在的动力。政府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用对外净出口(出超)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维持了较好的增长。但到2008年以后,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连续几年出口受限,出现了经济下行的趋势。2009年,我国用超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把增长速度又拉了起来,但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的居民储蓄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相形之下,我们依靠净出口维持高速增长方式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从1999年到2010年,在消费需求的不足下,出台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保持增长率,这种货币政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使过剩的流动性大量积累。于是,经过一段时滞,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所引起的一些消极的后续效应开始显现。主要的标志之一是资产价格的剧烈上升,其中最突出的是房地产价格飙升和泡沫急剧膨胀。此外,消费物价指数CPI也开始上升。这就导致了一种两难的状况:一方面内在动力不足,想维持较高的增长率,就需要继续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货币超发后续的消极后果已经显现,又需要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房地产价格和物价上涨的势头。
为了破解宏观经济决策的这种两难问题,首先需要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判明这种两难问题的根源是什么。2008年以来,在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通常是对所谓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状况来分析总需求的态势,认为经济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决定总需求的三驾马车中有两驾(消费和出口)太弱,拉不动经济增长。如何能够在这两匹马都不跑的情况下把这个车往前拉?结论就是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用4万亿的投资、10万亿的贷款来增加总需求。
问题在于,这种“三驾马车”的分析方法显然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变形。但学过宏观经济学的都知道,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处理的是短期问题,连凯恩斯本人也从来没有说过可以用它来分析长期问题。而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却是长期问题。研究这类问题,需要运用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式。
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长期发展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还是经济增长模式。
那么,什么是增长模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靠投入资源、还是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西方国家的早期,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两次产业革命之间的那种增长模式,其特点是靠投资来驱动增长。苏联在第一次五年计划之后沿袭了西方国家的早期增长模式,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病。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它会导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二是造成了劳动者的贫困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这两个问题会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到了“”后期,经济上剧烈波动加上“”的政治因素,经济和社会都濒于崩溃的边缘。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并没有发生改革开放以前那样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办法,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这种做法造成了两个积极后果:第一,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使得大约2.5亿农村低效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相对高效的加工业就业,也使得整个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然,现在多数所谓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不过,和在农村的收入情况相比,还是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第二,大量的出口(净出口)需求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不足,使得经济能够持续增长。1994年汇率改革以后,出口导向政策全面展开,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盈余由负转正,而且不断增加。旺盛的出口需求有力地支撑了此后十多年GDP的高速度增长。
经济决策两难:
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存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政策在我国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应当依托经济政策的指导作用,科学调整企业经济结构,确保其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管理的特征
(一)结合具体情况调节市场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开展市场经济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与社会主体特点紧密联系起来,认真分析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开展有关管理工作。依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形,在经济管理模式中,市场调节具有主要地位。市场调节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换分配资源[1]。应当将经济管理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对当前市场作出调整,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二)具备民主科学性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管理具有民主科学性。在研究与分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活动的过程中,经济管理活动应当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其能够与市场发展特征相符合,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具体活动。与此同时,还应当对市场的发展进行系统考量,全面掌握经济发展趋势,概括并总结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依据相关经验提出解决方法,推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
(三)发挥有效作用
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对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生产方面,通过经济管理能够调整企业的相关工作,提升企业生产结构的科学化与合理化程度[2]。
二、宏观经济管理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宏观经济方面
经济发展与运行具有规律,应当注重提升宏观经济发展效率。这就需要针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规律,认真开展研究与分析工作。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宏观经济管理,深入开展调控工作,增强调控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能够更加适应宏观经济管理。在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如果盲目开展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则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应当依据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关策略,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从而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二)经营管理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持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就要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断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同时企业应不断优化与健全经营战略,对政策内容做出科学调整。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强化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人员管理工作,提升企业运行的有效性与科学性[3]。宏观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宏观调控政策还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企业在进行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对于财务风险应当制定针对性的调控与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强化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性和综合性目标
开展一切工作都是以一定的目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管理也不例外,其中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性目标是希望可以达到一些经济性质的目的,例如对供给和需求进行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等。而综合性目标是指通过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从而对我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最终和中介目标
在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会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平衡就是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而中介目标则是相关人员为了更好地实现最终目标设立的一个具有传到和中介性质的目标,我们应当意识到中介目标的重要性,只有中介目标的良好实现才可以推动最终目标的达成。
(三)总体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相关人员开展宏观经济管理总是会设定-一个总体目标,同时还需要设立很多个具体目标,这样才可以确保经济管理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能够保证手段的实施。另外,这些具体目标虽然大多不具有实际上的意义,但是它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可以有效推动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
(四)短期和长远目标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是相关人员将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目标的时效性作为依据划分的,长远目标主要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一个长期的导向作用,例如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长远目标,所有工作都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开展。而短期目标则是需要在短期内发挥作用的目标,为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具体的指导。
(五)基本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除了以上几种之外,还具有一些基本目标,其中经济增长就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同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也是其主要目标。另外,虽然促进就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或者目标。
四、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调整方向与结构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基础是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應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方向与结构及时开展优化与调整工作。企业要对当下的宏观市场环境给予高度关注。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企业经济发展方向起到科学的引导作用,明确企业经济发展方向,与宏观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相符合。
(二)满足市场需要
企业发展应当与市场需要相符合。企业要想取得平稳发展,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只有确保市场发展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够高效保障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应该详细了解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主动调整产业结构。
(三)规避市场经济风险
土地政策不是宏观经济第三种调控手段。首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手段,而土地政策是直接以土地为实施对象,围绕土地储备、供应、转让、使用的所有政策的总称,它包括土地供应政策、土地税收政策、地价政策、土地金融政策等。严格来说,土地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同一个划分标准下的分类。土地政策同后两者没有严格的界限,存在部分交叉。因此,如果将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新手段,哪怕是在特定阶段,也存在概念上的模糊和逻辑上的不清。
其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间接的调控方式,它们都是通过影响经济运行变量的改变来引导宏观经济运行。土地是引致需求,土地政策无法影响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的基本变量,它的调控范围相对狭窄,不能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那样可调控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所以,它无法承担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职能。
另外,土地政策的制定缺乏可操作的标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难以操作。而且,土地政策的执行手段尚不健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比皆是。
土地政策是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环节。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应该有利于制定有效的土地政策,以最适时地保障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调控目标的尽快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经济变量的改变,往往不只产生一种效果,它在对调控对象产生正影响的同时,有可能对宏观经济的其它部分产生负影响。而土地政策的实施效果相对明确和直接,具有相当的刚性。比如,通过限制土地供应,直接限制投资过热;通过制定产业用地原则,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指向;通过增加保障性住宅用地供应,促进和谐社会目标实现;通过土地供应指标的控制偏向,促进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等等。
2.经济信息的功能(1)开发功能。开发功能主要指的是技术开发,运用技术情报,技术与经济具有不可分割的特点,因此,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2)预测功能。运用经济信息对经济发展的未来进行预测,能够使企业很好的适应未来的环境,进而促进自身的又好又快发展。(3)增值功能。运用经济信息,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4)选择功能。进行经济活动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因此,首先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然后运用经济信息能够确定各个方案,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经济信息。(5)控制功能。在企业的生产活动或者营销活动中,虽然制定了计划目标,但是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受到企业内部因素或者外部因素的影响,使计划目标发生转变,因此,通过运用经济信息,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有效实现目标。
二、基于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信息的应用分析
1.健全完善经济信息系统。为了有效的做好经济信息工作,需要通过建设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并且对相关的经济信息进行计划性、目的性、重点性、针对性的收集,避免出现盲目性,导致主次关系不明确。因此,所构建的经济信息系统,不仅要对经济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进行考虑,而且还要对经济信息的兼顾性进行考虑,努力实现经济信息的最优化,为促进经济的建设提供具有价值意义的信息。
2.以经济信息创造为导向。由于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效益目标是为了将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反映,因此,其整体发展必定会和局部发展出现冲突。虽然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但是在经济管理方面,局部的提升不一定能够促进整体的提升,其不只是简单的线性加减问题,而且还是整合问题,其中存在的矛盾,需要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来使其达到平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经济信息不只给我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还给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经济信息所进行的经济行为会给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以经济信息创造为导向,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施。在实施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时,在实施目标之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计划,做好部署工作,并对事成变化进行关注,找到重点;在实施过程中,将各个相关部门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并发挥其作用,明确分工,加强合作,化整为零,真正落实责任目标。实现各个阶段、层次任务以及整体管理的互相协调,真正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例如传输经济信息、制定经济政策以及协调工作等;在实施后,注重对经济目标实施后的评价、反馈信息,做好收集工作。在目标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要赋予承担目标任务的各个部门宏观调控权力,明确其责任和义务。
对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信心不足,或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维持强烈房价上涨预期的重要因素。过去十年来,几乎每一次房地产市场调控均未能实现房价平稳运行,反而因为短期内对住房供求关系的过度调整,造成市场供应相对不足,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最近一次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征收20%个人所得税为标志,强化地方政府的稳定房价责任,但由于政策落实与后续督查没有及时跟上。对市场的影响有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住房供求矛盾还没有及时缓解,出售方居主导地位,由个税转嫁引发的房价上涨成为当前新一轮房价上涨的重要特征。
从根本上说,心理预期变化是决定未来房地产市场拐点是否来临的主要因素。房地产市场运行对合理区间的过度偏离,内在存在调整与回归的要求,但这种回归机制,需要行为人的经济理性选择。目前看,短期内房地产市场心理预期仍将保持平稳。这是因为:
首先,是土地出让创出天价,引发的涨价效应,是重要的刺激因素。地价是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价上涨带动房价上涨,已经是过去被无数次证明的规律。在宏观经济回稳基础尚不稳固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预期有逆转的可能,但因为天价土地出让,导致市场被注射强心针,加剧了市场恐涨心理。
其次,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的高度绑定,使得市场对政府采取严厉房地产调控措施的预期不强。从今年前8个月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看,社会消费总体处于较低增速,惟有商品房销售火爆,成为宏观经济增速回落中的一个亮点。特别是房价联动地价,土地出让金联系地方政府债务,若房价明显回落,有可能会触发宏观经济金融风险。因此,市场对政府出台严厉调控措施的预期不强。
经济信息的定义包括广义的经济信息和狭义的经济信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经济信息是指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变化;从狭义的角度看,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就是经济信息。因此,对于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人类来说,经济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经济活动的发展也会带动经济信息的发展。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对经济信息活动的利用水平也不同,只有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才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分类方面,宏观经济信息主要包括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如投资信息、货币信息、分配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战略信息等;微观经济信息是指经济活动的具体变化方面的信息,如技术开发信息、加工信息等。
2、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运行的决策、计划等进行调节。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弥补市场的缺陷,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保证国民经济结构和总量的平衡;能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各个主体的公平竞争;能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责任;能维护社会稳定,有效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公平。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经济信息的作用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使经济决策科学化。经济信息反映了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决策者提供了预见性的决策方案。二是经济信息能够有效地指导经济计划的编制。经济计划的制定以统计资料、经济信息和经济情报为依据,但在编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效地收集经济信息能够避免不确定性因素,使经济计划与经济实际相适应。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主要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生产、销售等进行有机地组织,进而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济信息的支持。
2、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
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总体,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组织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周期等。因此,必须认识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即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从目标来说,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任务来说,宏观经济管理按过程来说主要有决策、调节、监督等重任;按管理方式来说,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
3、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体现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济信息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能够监督经济活动,联系各个经济部门。二是经济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济信息也是一种资源,且投资少、见效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人类的智力。信息就是知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融合和再生就产生了新的知识,借助电脑之类的外部存储设备能够解放人的大脑,让人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此外,人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与自身的信息融合,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为宏观经济管理指明了方向,有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才能够有针对性。经济信息为宏观目标管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显示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如人口增长数量、居民购买力的变化等,只有依据这些信息才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目标更加科学可行,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的基础上,政府正确使用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要求。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宏观效益和生活水平。经济稳定目标包括经济总量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表现和人均占有量所要达到的新水平;宏观效益目标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社会总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生活水平目标是指在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宏观效益的影响下,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反映了总体经济在运行速度、效益等方面的关系,而在实际情况中,它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目标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主次分明。宏观经济的运行充满了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如当需求过多时,有可能存在供给不足;当总量平衡时,有可能结构失衡。因此,必须主次分明,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提高目标的科学性。二是有所取舍。宏观经济目标不可能全面覆盖,总要有所取舍。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大方向,做到利大于弊。三是量度适中。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各项指标要达到精准十分困难,应该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要量度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才能有实现的可能。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战略。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精密部署。另外,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实施战略转移。同时,在实现步骤上,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分阶段实现。二是落实责任。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要落实责任,以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各级政府,在给予他们宏观调控权利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组织实施。第一,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目标的内容、意义、实施步骤等信息,统一认识,调动积极性。第二,要制定好政策、协调好工作,以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目标的实现速度。第三,要做好信息收集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按预定目标进行。
2、在宏观经济计划管理中的应用
计划管理需要有经济信息的支持,离开经济信息的支持,宏观经济计划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宏观经济计划是一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宏观经济计划的编制过程也十分复杂,其中必须重视经济信息的导向作用。为了促进计划的实现,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引导企业和市场,必须做好宏观经济和市场的检测工作,积极收集信息,特别是投资、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和传递。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
3、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决策是指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地方经济或部门经济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能否提高,如果宏观经济决策违规经济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随意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程序有:一是确定目标。目标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确定,在确定目标前必须深入研究经济信息,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二是制定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全面的、准确的经济信息为依据,同时还要拟定多个备选方案,提高决策的优化程度。三是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是指依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指标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的一个。四是反馈信息。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并跟踪验证,在主客观条件变化或决策有误时要及时调整。
四、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对策
1、全面收集信息
信息收集是保证经济信息有效应用的基础。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计划性原则,即要根据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经济信息资料确定一个科学的目标,此目标要切合实际,突出重点。二是时效性原则,即要提高反应速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三是针对性原则,即所收集的信息必须切合实际,紧密结合服务对象的需要。四是连贯性原则,即要保持信息的连贯,不断积累,丰富信息。在收集程序方面,一要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内容。二要保证信息源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以便选择最优的经济信息资源。三要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方法,如文献法、内部资料法、参观访问法等。
2、有效整理信息
在收集到信息后,要做好信息的筛选、分类、编码、存储和更新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对应的索引,以方便查阅。经济信息的整理能够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并使其条理化,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建设信息网络
信息资源的储量是无限的,并且在开发利用中其还能够得到丰富,因此,必须建设高效的信息网络,使经济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是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成立管理机构,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同时还要引导用户参与到信息网络的建设中。三是联合共建。经济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国家投资外,还要积极吸引多方资金,建立共享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的收集效率和使用效率。四是开发信息市场。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宣传经济信息的作用,拓宽经济信息的覆盖范围。五是培养信息人才。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还要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后备信息人才。
一、引言
随着我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GDP总量目前位列世界第二的水平,而政府采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扩大经济总量的方法,它在 GDP 中的占比势必日益上升。所以,国家能够够通过实施政府采购,可以更好的加强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提高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
二、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1.能够更好的进行社会再分配的调节活动。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进行大量的政府采购行为,可以向社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通过带有国家政策性和倾向性质的的政府采购行为,可以更好的鼓励行业优良的企业进行合理的自助活动,通过带有较强倾向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活动,可以弥补在市场缺陷情况下所引起的市场失效的不足,对于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手段,通过政府采购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导向活动。有些时候,政府可以通过法规和政策的引导,加强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投入和相应的采购行为,鼓励政府进行环保节能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产品的采购活动,可更好的扶持某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并通过优先采购中小企业产品等活动,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2.更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发展。政府采购对社会总需求的的最大影响,在于社会总需求出现不足的情况时,通过加大政府采购的方式扩大社会总需求;而在总需求过大时,减少政府采购,以此能够实现政府在社会总需求方面的反周期调节。政府的行为通过相对具有导向性的政府采购支出活动,在更大程度上对社会总需求产生一定影响。当然,由于政府采购的产品和内容一般主要是是日常所需的一般性货物和服务,其数量和品种都相对稳定,难以随经济使其进行调整和重新安排。即使大型项目,比如一些基本设施的建设,也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长期性的计划,而不能够随便将其用作反周期经济工具。
三、我国利用政府采购对国民宏观经济的调节的基本情况
所以在起初,我国进行政府采购原因,就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更好地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未能充分认识到它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而在近十年以来,尤其是六七年以来的法制化、制度化的规范,政府采购在各项政府工作当中已有了巨大成效。特别是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已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得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地开展相应地采购工作。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我国政府逐步意识到可以在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功能,并通过制定和使用有关的法规规范,对政府采购进行促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关的实践和规定法规在执行方面十分不乐观。因为在政府采购中,其采购人一般为相对独立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由于其职能有一定的倾向性,所以这些政府机构有自身相应的购买习惯和采购喜好,而采购资金来源是财政支出,有别于其自有的资金。这就使响应政策、法规号召,优先考虑宏观调控要求的驱动力不足。通常情况下采购人提供的需求是以保障自身的需求和偏好为前提的,对于资金的节约、产品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向政策、法规倾斜并不敏感,最终会导致更乐于采购成熟的进口高价产品,而对合理低价、技术不断提高中的国产产品并不“感冒”;甚至会采购技术成熟的非环保产品,而排斥暂时不被大多数采购人接受的环保节能产品等情况。像目前这种靠法律、法规的非强制性规定,在宏观调节中依靠微观经济主体支持的办法,效果并不明显。
四、如何加强政府采购宏观经济调节职能
1.强调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政府采购的约束作用。“绿色标准法”是国家相关部门根据政府节能与环保需要,对政府的各种采购行为制定统一的节能环保标准。这个标准不要求产品从研发开始,其全过程都要达到环保要求。所以,采购人在进行采购时,必须采购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工程或服务。对于供应商而言,只有其产品达到相应的节能环保标准,才能有资格和机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目前多数国家对于节能环保产品采购的要求都以标准法为基本调节方式,所以,我国采取绿色保护法,从结能和环保方面保证。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未出台十分详尽的相关规定,本着谨慎和逐步推进的原则,我国政府采购的产品目前仅提出“优先采购”的指导性标准。所以,政府应该根据情况,适时推出强制性标准。支持在政府采购当中能够体现政策性倾向的各大领域以及中小企业等,找到一条双赢的道路进行发展。
2.以保护民族产业加强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功能。保护民族产业、优先采购本国产品是在长期的政府采购工作中达到的共识,政府采购若想才充分发挥此职能,需要在保护本国产业的基础上,接受政府采购市场国际化、自由化的挑战,大力扶植民族产业,在逐步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压力之下,帮助民族产业为应对国内同行的要求,通过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来应对来自国内同行的挑战,并在政府鼓励对本国产品进行采购的基础下,大力发展自身实力,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之前,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来更好的应对国外同业的竞争。
3.利用政府采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政府采购可以通过对自身所需购买的产品种类、质量进行优化选择,更好的帮助引导相关产业发展的方向。但限于政府采购规模与职能有一定限制,政府采购对产业结构的采取的引导措施,应该将重点放在“市场失效”领域当中,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化。一般来说,高新技术投资较多,且有较大风险,所以,我国可以将采购政策的重点转向了刺激高新技术和科技的发展,并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政策上的优惠,更好的鼓励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并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倾向性,引导每年政府采购的财政支出向急高新技术行业进行拓展,促进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引言
从大众定义的角度来看,经济信息包括了所有与经济相关的信息。而从小范围来看,经济信息指的是经济活动中传递出来的相关信息[1]。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活动中包含的经济信息越来越丰富,加强对经济信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宏观经济经济管理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宏观信息的利用能够更好的帮助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同时还能够更好的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地位,促进国家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引起政府相关人员的注意。
一、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从经济信息本身而言。经济信息反映的即是市场上各种经济活动的动态和现象,加强对经济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帮助经济主体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并根据科学的分析对未来的市场经济动态进行合理的预测,为企业的经营与决策提供给有效、必要的依据[2]。此外,市场经济受到多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为了稳定经济的发展,使经济计划和实际情况相符合,经济主体必须要加强对经济信息的收集。最后,企业的管理不仅需要依靠正确的经营与决策,更需要加强对企业的整体管理。经济信息的收集能够加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了解,并采用有效的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其次,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国家政府对国家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等进行宏观的调控。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自我自我调节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而要做好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则需要政府相关人员克服市场调节的不足,以调节、决策和政府监督等方式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最后,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对于经济世界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促进人类的发展。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首先,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管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才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应用对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经济管理目标的确立中[3]。通过收集宏观市场经济信息如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数量和比率、消费者的消费情况、公民的投资情况等,政府人员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市场的工序情况,从而建立更加合乎实际情况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管理目标包括有:在遵循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对经济的发展行使必要的宏观政府予以调整。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市场调节、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的稳定发展包括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物价和消费者收入、投资等的平衡等,实现经济增长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此外,保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效益的提高等同样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4]。要达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在识记的操作中,制定有效的管理目标必须要坚持几点:第一,坚持以市场经济自我调控为基础。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且市场调节能力属于经济调节的基础能力。宏观经济调控只能在遵循市场经济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加以调整;第二,分清主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第三,保持目标的弹。市场经济发展中,意外情况经常发生。为了防止意外的变化,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显得十分重要。相关人员必须要充分重视对经济信息的收集,切实发现和解决其中的问题,使经济发展能够朝着制定的管理目标进行;其次,在计划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计划的编制和规划是固定的,为了防止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大的变数,在制定过程中即需要详细的经济信息为依据;最后,在管理决策中,经济信息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决策指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其对促进国家经济、政府部门经济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要进行有效的宏观经济决策需要两个步骤:制定方案和评价反馈方案。制定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以全面、有效的经济信息为参考依据。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质,经济决策方案需要拟定多套备用,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制定方案之后,为了保证方案的全面效益,政府工作人员要对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馈。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一)有效收集和整理经济经济信息
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以全面的经济信息为基础。因此,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需要有效、全面的收集经济信息。那么,如何有效的收集信息呢?第一,经济信息的收集需要制定完整的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收集;第二,要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市场经济的信息变化速度较快,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以最新的市场经济信息为依据,因此,经济信息的收集需要注重时效性;第三,信息的收集要具有针对性。市场经济信息的种类非常丰富,不同的经济管理需要不同的经济信息,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收集[5]。
其次,要对收集来的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整体。整理信息的后盾包括对信息进行分类、精确度筛选、适时更新等。经济信息的收集渠道众多且内容不一,在收集经济信息之后,相关人员还必须对信息进行整理才能够予以利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效率。在局部或者全国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经济信息平台,不仅能够方便接收世界各地的经济信息,还能够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效率性,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们对于经济世界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促进人类的发展。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有效收集和整理经济经济信息;第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
参考文献:
[1] 谢芳芳. 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86-89.
[2] 张,杨列勋,汪寿阳. 数学与系统科学方法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专辑序言[J]. 系统科学与数学,2011,02:3-4.
引言
股票市场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国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股市的发展,股市的兴衰也直接反映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快慢。一般来说,宏观经济运行良好,股市绝不可能长期低迷;宏观经济不佳,股市也绝不可能持续上涨。反过来,一个有效的股票市场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指会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并在预期指引下提前做出反应。此外,上市公司是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其经营状况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密不可分。我国股票市场刚刚起步,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探寻股市与经济的内在联系,科学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显得意义重大。
1. 理论思考
宏观经济环境对股市的影响是系统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它通过这样一种途径作用于股市。宏观经济情况影响产业发展前景,产业的景气程度又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通常情况下,公司经营业绩又作用于投资回报率,进而影响股价的波动,并最终导致股指的涨跌。因此,可以说宏观经济是证券市场最为基本的决定因素,而最能反映经济增长的因素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它不但体现了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
此外,上市公司是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其经营状况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密不可分。根据Chen and Ross 1989年提出的理论:股票价格指数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投资预期收益率等因素有关。就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GDP能较好的体现经济对股市的作用,上证综合指标的变动率则可以探索股市对经济的影响。为将重点集中于中国股市及宏观经济的关系,本文只选取GDP增长率和上证综合指标两个变量,运用协整分析的方法,构造VAR模型后,再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来探讨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关系。
2. 实证检验
2.1 协整检验
本文选用2000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四季度的GDP及上证综指(记为INDEX)的季度数据,共48组观察值,对中国经济与股市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数据皆来自国家统计局及新浪财经数据库。
将两组时间序列进行季节性调整,并取对数后,分别记为LINDEX和LGDPSA。两组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说明LINDEX与LGDPSA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本文使用Janhansen(1995)协整检验方法。
通过Janhansen检验结果可以得知,变量之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且仅有一个协整关系,即二者有着某种长期均衡。具体长期均衡方程如式(1)所示。
2.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解上证综指和GDP之间的领先一滞后关系,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确认二者的具体因果关系,结果见表2。
表2表明上证综合指数不是GDP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我国股市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GDP增长率则是股票收益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说明经济增长推动我国股市的发展。但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股市却未能同步发展。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不够成熟,且投资者具有“非理性”投资行为。
2.3 脉冲响应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上证综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脉冲响应分析随即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对上证综合指数和GDP增长率的影响作用。
从图1可以看出,LINDEX对来自自身的冲击,有强烈的正向反应,达到10%以上,而对LGDPSA的反应较小,且较为平稳。 LINDEX对于自身信息的响应在前二期迅速增大,然后迅速减小;同时,LINDEX对于LGDPSA的一个标准冲击的响应在前三期表现为缓慢减小,后又缓慢趋于0。LINDEX对来自自身的冲击要大于来自LGDPSA的冲击,这表明股票市场的运行趋势受到自身因素影响要大于宏观因素的影响,股市发展不能反映经济的运行趋势。同时,股票市场波动也没有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
从图2可以看出,LGDPSA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信息立即有一个正向响应,这种相应较弱,并且较为稳定,基本保持在1.6%左右;LGDPSA对于LINDEX的一个标准差信息反应较小,在前三期快速上升,然后逐渐减小。当LGDPSA受到冲击后,短期LINDEX到影响,但这一冲击在长期内作用甚微,这表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不能推动股市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较弱。经济增长的确对股票市场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
3. 结构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我国股市和宏观经济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宏观经济和股市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股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大致趋势,但由于GDP与股指联系较弱,所以它们仍不能充分反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水平。这意味着我国股市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股市受投机行为、政策导向、及上市公司业绩非持续性增长等因素干扰较大。
结合以上分析,为实现股市和经济的良好互动,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快股市的制度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二是完善股票市场,规范股市的发展。三是完善资本市场,促进股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朝龙,储灿春.股市波动、金融政策和宏观经济关系研究--基于因子VAR模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6):3-16.
[2]孟庆斌,周爱民,张雁茹. 基于理性预期的中国股市价格泡沫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2010,43(4):79-83.
[3]孙霄翀,高峰,马菁蕴,崔文迁. 上证综指脱离中国经济吗?--兼论如何改进上证综指[J].金融研究,2007(9):173-183.
[4]周晖.货币政策、股票资产价格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10(2):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