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1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工程训练中心是大学生实践的重要基地,可对工科学生进行必备的工程素质和技能训练,在大学工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大学生的工程训练,已成为新形势下工科高校办学的一项基本要求。

一、工程训练在工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工科学生的培养特点,在工程训练中心这样的工程实践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机械加工训练、现代制造训练、电工电子技术训练、典型机电产品的拆装调试和设计制造训练、非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成型训练、工业安全及环境保护训练、工程系统运行训练、创新实践训练等与机械、电子、信息及其系统有关的现代工程技术训练,对于启发和引导学生认真实践,积极创新,科学思维和进行工程素质方面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工程训练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高校工科专业学生校外实习情况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减少。校内工程训练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工程背景,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在工程训练中,使用各种工具进行各种技术操作,了解机械结构,了解机械制造和装配过程。通过对常规工艺设备的观察、调整与动手操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其次,工程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这不仅表现在工程技术的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工程技术类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对形象思维要求较高的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就不会太好。而在工程训练教学中,学生要接触多种机电设备,了解、熟悉甚至掌握其中一部分设备结构、功能和使用,从中了解前人辛勤劳动创造的宝贵财富,不断地将抽象信息与来自视觉的多维立体信息进行对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将抽象信息变为立体形象的能力,即形象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一些技术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爱好,设计并制造自己感兴趣的产品,既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第三,工程训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仅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团结协作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安全意识、健康意识、经济意识、管理意识、社会意识、环保意识、法律意识等。要培养这方面的意识,仅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完成的,而在工程训练环境中,学生通过现场学习和耳濡目染,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此外,工程训练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机的补充,使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加强工程训练的措施

1 做好师资队伍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工程训练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工程培训中的活动涉及到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技能培训的范畴,对指导和参与工程训练教学的师资队伍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他们要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师资队伍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原有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支持他们在职提高学历和攻读学位,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大量地引进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形成以工程技术学科的教师、工程师或技术人员为主的工程训练队伍。

2 充分重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工作

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必须满足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设备既要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常规设备,以满足学生常规技术技能培训的要求,还必须要有一定数量、不同层次、品种多样的先进制造加工设备、教学演示和教学实验设备,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工程实践教育的需求。硬件建设应根据资金投入情况,统筹规划,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软件建设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坚持体制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工程训练模式。

篇2

大学生综合测评也称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等教育学校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制定出符合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收集在校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文明行为、学习状况、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等方面的表现,并对其作出量值或价值的评定及判断过程。一般情形下,综合测评由一个年级在一学年内对学生评价一次,综合测评的结果成为学校各项奖学金及“三好学生”的评定依据,并在毕业前全部汇总,成为大学生在校时学业与能力的综合评价,直接影响到毕业时免试研究生的遴选和就业推荐等方面。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的初衷不仅仅是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在关注学习之余,能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通过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活动,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够对上一年度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测评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但随着综合测评的实施,许多大学生在综合测评结果的影响下变得浮躁了、功利了。他们现实地面对综合测评,将其作为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行动指南,凡是有利于综合测评结果的事情就干,凡是无益于综合测评结果的事情就不干。因此,综合测评的设计和操作过程就显得举足轻重。我从对华南农业大学新旧综合测评的比较,以及实施新的综合测评条例后学生的变化入手,分析综合素质测评对培养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一、新旧综合测评条例的比较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高校已数次修改并逐渐完善综合测评的方法,测评的目的也从适应应试教育转为促进素质教育。华南农业大学也不例外,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2008年起实施了新的综合测评条例。总体上,学生综合测评不外乎德智体等方面的内容,但具体方法有了明显的变化,旧版综合测评条例基本以定性为主,新版综合测评条例基本以定量为主,记实与评议相结合。

1.旧版综合测评的内容和特点。

旧版综合测评采用标准分计算方法,德智体以100分计算。综合测评的总分(X)由学业成绩分、日常操行分(基本分和加、扣分)构成,其中学业成绩分占60分(A),日常操行分占40分(B)。学生按学年综合测评成绩在班中排列名次,每学年综合测评成绩之和加权的平均数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测评总分,毕业生按综合测评总分在本班排列名次。

学业成绩60分(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考试考查成绩)以学生在本学年的学分平均绩点乘以12得到,即A=学年学分平均绩点×12,毕业总学业成绩=(总学分绩点/总学分)×12。

日常操行分40分由政治态度6分、思想修养6分、学习态度6分、法纪观念6分、集体主义观念6分、社会实践5分、体育锻炼5分构成。对学生进行日常操行评定的时候,采用全班同学互评和班评议小组测评的两级测评方法,分别占40%和60%。具体的操作过程是每个同学对全班逐个测评,汇总后加权平均得到一级测评X1;班评议小组对全班同学逐个评议和评分,汇总后加权平均得到二级测评X2,两者按照比例相加得到总分,即日常操行B=X1×40%+X2×60%。为了对某些重要事项进行奖罚,日常操行这七个方面均设置了基础分和加(扣)分。如学习态度方面,只要能够做到热爱所学专业,上课能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按时参加教学活动,就给基本分3分。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好外语,规定只要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者就加分;为了避免学生不按时参加教学活动,规定违反考勤制度,旷课一学时、迟到或早退三次以上(含三次)者扣分。

旧综合测评的主要特点是定性,以班内竞争为主(排名均在班内排名,不以其它班级比较),除了学业成绩的分数是没法变动外,日常操行的弹性比较大,学生按照有关条例凭主观意愿给同学们打分,而这些加分和扣分都没有明确每一项的具体分值,这样就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们往往不想得罪同学,打分的时候尽量往高打,从而每个同学的日常操行分都很高。因此,旧版综合测评在操作的过程中最终变成学业成绩的较量,而学业成绩往往带有很强的原则性,它是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也就是说旧版综合测评遵循“分数至上”的测评局面。

2.新版综合测评的内容和特点。

新版综合测评采取量化方式,对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进行全面评价。综合表现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满分为100分。在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权重分配中,按照30%、60%和10%的比例进行设置,也就是德育测评30分、智育测评60分、体育测评10分。

德育测评30分由德育基础分10分、班内互评分10分、德育奖励分10分和德育扣分构成,德育扣分不超过前三者得分之和。为了使学生形成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学校设立了具体的加分项目。比如获得国家级的荣誉称号可以加4分,担任学校正式团体的主要学生干部可以加2.5分,参加义务献血可以加0.5分/次,等等,所有项目的累计加分不超过10分。同时也明确了具体的扣分项目,如“无故缺席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扣0.5分/次”。智育测评和体育测评均由基础分和奖励分两部分构成,没有扣分项目,两者的基础分分别为50分、5分,奖励分分别为10分、5分。

新版综合测评主要特点是以定量为主,无论是德育加分还是智育、体育加分都明确了具体的加分项目和分值,学生申报加分项目的时候必须出具相关的证明,年级测评小组审核后才给予加分,不再凭主观意愿打分了,操作上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另外综合测评的总分是年级排名,这就涉及到不同专业学生上课科目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老师给分的标准不一样等问题,所以智育基础分的算法要跟旧版有所区别,不能够简单按照学业成绩乘以一个系数得出。新版综合测评在这方面的设计也有所考虑,既要考虑学业成绩,又要考虑公平性,最终将智育基础分的算法确定如下:

二、综合素质测评对培养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因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是各个高等学校对在校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也是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学生往往比较看重综合测评的结果,将测评体系中的各项要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实践证明,有怎么样的综合素质测评条例就有怎么样的学生行为,它对学生的在校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1.可以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自觉接受道德教育和法纪观念教育。

旧版综合测评条例只是要求学生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大概念清楚,具体标准模糊,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新版综合测评条例则明确要求对大学生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党团组织生活、班会等活动的过程进行记载,按照学生参加的次数给予加分;对撰写理论文章、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主办的征文、演讲比赛及做好事等进行加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和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良好风尚的形成。

2.可以促进学生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团队合作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化比较强,喜欢独来独往,导致他们很难有集体意识。新版综合测评条例增加了“集体得分”的项目,规定只要这个集体获奖了,这个集体的所有成员都可以享受由此带来的加分;如果集体受罚了,集体的所有成员同样也要进行扣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一荣俱荣,一损皆损”。实施新的综合测评条例以来,明显可以看到学生对集体的意识增强了,参加集体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并且能够积极为集体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再是无动于衷。

3.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新版综合测评实施以来,出现了获奖过于集中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智育基础分的计算方法引起的。新版智育基础分由该学生本年度的平均绩点除以本年级本专业学生的最高平均绩点再乘以一个系数获得,也就是说各个专业平均绩点最高,学生的智育基础分就是满分,其他学生都跟这个学生比较,两者差距越大,经过系数放大后的差值就越明显。比如专业第一的平均绩点是4.0,专业第二的平均绩点才有3.0时,那么专业第一的智育基础分是50分,而第二名的智育基础分只有37.5分,两者相差12.5分,仅一项就拉开了距离。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搞不清楚其他同学的学习效果,避免和同学拉开距离,只能是自己努力学习,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4.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在学业成绩相差不远,也就是智育基础得分相差不远的时候,要想在总分排名上取得优势,往往是靠各项加分来实现。也就是说单靠学业成绩而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测评结果。因此,在加分条例的激励下,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竞选各种团体的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比赛;参加征文、演讲、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很多学生就是在活动中培养了兴趣,锻炼了能力,在文艺、科技、体育等领域中光芒四射,勇摘桂冠。新版综合测评的加分条例激励了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有益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走向社会、迎接挑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可以激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旧版综合测评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核心,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好就一好百好,知识学了一大筐却因实践动手能力差而无法运用的现象,出现大量只会本专业知识和高分低能、高才低德的庸才。而新版综合测评明确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比赛活动,而且把加分的分值定得比较高。比如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的同学一次可以加8分,就连校一级比赛获奖都可以加2分,从而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的积极性。

三、结语

无可否认,部分学生是抱着比较功利的心态来对待综合测评的,比如参与学生干部竞争的目的在于测评加分;参与学术讲座、党团活动等第二课堂的目的在于加分;参与科技创新比赛的目的在于加分。虽然这些行为违背了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但我认为,无论学生抱着怎么样的心态来参与,只要他能够付诸行动、体验过程,就会受到那种氛围的熏陶,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而或多或少地提高学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建波.学生综合测评的几点思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58-59.

篇3

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身就是情感的载体,高艺术价值的音乐剧作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音乐剧能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通过学生的欣赏活动,增强他们对社会各阶层的了解;通过深入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人类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超越功利欲念的,纯粹意义上的对美的感悟和享受。

音乐剧是音乐、舞蹈、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的集合体。通过欣赏音乐剧,学生可以获得综合的艺术熏陶和美感教育,对于培养审美观念,发展审美情感,影响道德情操,形成综合的艺术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剧鉴赏课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提高感受、鉴赏、理解、表现和创造音乐能力,提高音乐修养的过程。音乐剧艺术的题材涉及某一区域、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等方方面面,欣赏、审美这种舞台艺术,就是对人类历史、文化等诸方面的了解和学习。开设音乐剧鉴赏课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巩固和提高他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加深学生对不同艺术门类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

3.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和创造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因此,把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纳入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尤为重要。在众多的艺术形态中,音乐剧的主题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性,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向整个社会提出了许多重大而敏感的人生命题。

开展音乐剧鉴赏课教学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音乐剧鉴赏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聆听到动人的音乐,欣赏到优美的舞蹈,还能激发他们的视觉、记忆和思维等同时参与审美活动,审美想象力及鉴赏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教师通过将教学从传统的教室移植到室外,将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下参与音乐剧艺术实践活动,自己挑选创作题材,自己创编与校园生活和时代主旋律相符的音乐剧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创造冲动,提高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音乐剧鉴赏课目前的现状

通常在大学音乐赏析课里,音乐剧是作为一个版块进行的。课后很多学生都觉得意犹未尽,很想进一步了解这种通俗而精彩的艺术,但由于:1. 当地可看的经典音乐剧太少或几乎没有。2. 票价高昂,音乐剧高昂的排演代价,让音乐剧的票价总是居高不下(比如最近的《妈妈咪呀》中文版的票价从120元~880元不等),很多工作的人都对其票价望而却步,更何况是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3. 缺乏引导进行欣赏。因此,很难完全感受到音乐剧的无穷魅力。当然,这些只是客观因素。

那么音乐剧作为一种未来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艺术种类,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如何欣赏到一些优秀的世界级音乐剧呢?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剧的独特魅力呢?

篇4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58-01

一、品牌建设项目活动的背景

为进一步拓展思想教育载体,提升学生工作整体水平,学校于2014年3月提出了学生工作品牌化的战略思路,明确三年内实现“一院一品”的工作目标,即每个学院在三年内,打造出一个具有特色的学生工作品牌。我院积极响应学生工作处的号召,开设“幻化成学”活动作为化学学院学生工作特色品牌。

二、学工品牌“幻化成学”活动方案

“幻化成学”学工品牌以我院特色社团“应用化学协会”为依托,通过微信平台、公共邮箱等方式从校园中征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或与化学相关的事件,致力于解决同学们的实际问题,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一)创新实践和团队建设

1.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创新平台

“幻化成学”活动是以化学专业为依托,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为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工具。品牌开展两年多,收集同学们生活中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选拔一些对实验感兴趣、专业上有所长的同学,由专业教师带队,以设计、实验或实践等形式展现科研成果,学生非常有成就感。经过几次活动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熟练掌握常用药品的特性及实验仪器的使用,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化学实验与生活问题相融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幻化成学”在每场活动开展之前,老师和同学们会在一起开会商讨,针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何从实验角度去阐明问题原理。根据不同的生活问题进行实验分组,并准备药品和实验设计。在准备实验及现场活动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并操作实验。学生在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及开拓眼界方面都有显著提升。[1]这是我们组织本次活动的首要目的,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增强集体参与、协作能力

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团队协作能力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的。合作共赢是主流,很多取得成功的企业和产品,无一不是由团队共同协作完成的,因此,团队协作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幻化成学”的特色活动为例,每一组的实验活动多数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各个小组都由老师和学生组成,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阐述问题、探讨实验的可行性,达成共同目标,每位同学都在为团队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达到共赢。

(二)促进学风建设和师生关系

1.增加专业学习的热情

品牌建设活动主要是展示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能够增进同学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吸纳志趣相投的同学。活动不但需要专业的知识,还需要购买药品、实验器具等,同学们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向教师请教相关问题,在实验和活动过程中,增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拓宽了知识面,还增强了专业学习兴趣和工作技能。

2.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与发展

品牌建设活动带动一批学生积极投入实验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成绩,在同学们中起到模范作用,增强学院学习、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品牌建设取得成效,校内外知名度提高,不断有学生加入其中。在品牌活动中,夯实学生实验仪器操作基础,接触专业前沿知识,体会到专业学习的乐趣,优良的学风很自然地传播出去,并逐渐形成风气。良好的风气会带动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3.融洽师生间关系

大学课程参与、管理方式和高中有很大不同,高中时期教师对学生是“保姆式”管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和教师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很少,教师上课即讲、下课即走。由于缺少机会和渠道,导致师生关系越来越陌生,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2]通过品牌建设活动,学生有机会与教师面对面沟通和交流,诉说自己专业学习或人生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有了这样的交流,学生会进一步了解教师的兴趣和爱好,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更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篇5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

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篇6

本文着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知识、身心健康状况、审美观点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诸方面的素质在大学生身上体现的高低进行综合评论和判断的一种观念性活动。

1.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检验,是对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检查,是对全体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很强的导向性,如果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那么通过这种全面检验、检查和综合评估,就会使学校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要求,加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建设,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2.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学习起点和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更有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系统地对大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处理,长善救失,更好的开展全面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每年新学年的开始,各高校陆续开始了对过去一年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然而经过调查、咨询、访问发现,这一项在很多高校已经运行多年,曾经作为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和毕业分配重要参照的措施,由于对人的思想、品德、技能等方面进行人为的完全量化,已经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的尴尬境地。一位参加了多年评价工作的老师谈到:“评价的具体方法实在有待商榷。像现在这种把所有项目都分数化的做法确实不妥当,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反而容易使他们在勾心斗角的功利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重智力因素的评价轻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人的综合素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组成的,仅凭专业学习的突出,就评价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是不客观的,我们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审视自身的素质会发现,我们缺少的恰恰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毫无疑问,我们中国学生不缺乏对智力因素方面素质的关注和培养,但对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的素质的培养挖掘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3.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标准、规范标准、量化标准的矛盾性

所谓原则标准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指明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原则标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和内容。以原则标准为根本依据,依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们又对何谓“德、智、体全面发展”,怎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具体要求,这就是规范标准。

量化标准就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各校制定的大学生必须遵守的或必须达到的守则、规定、准则、公约、条件以及对大学生进行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等等。有了量化标准,不同的人评价同一个大学生才有可能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不同的大学生也只有在同一量化标准下才有可能被合理地评出优差。量化标准作为规范标准的进一步细化,具有丰富性、明确性、细致性和易操作性等特点,对大学生能起到比较有效的导向、激励、鞭策和规范作用。但由于其过于细致和明确,再加上量化标准必然会含有维护学校正常生活秩序的内容,因而,它极有可能同原则标准、规范标准发生矛盾而起负作用。

4.评价判断的导向性和宽容性之间的矛盾

评价判断一般有两种方式:定性评价判断和量化评价判断。

定性评价判断是评价主体对大学生内在整体素质(或某方面素质)所做出的在性质上相对较为明确、在程度上相对较为模糊的一种评价判断方式。这是高校评价主体对大学生评价所运用的最广泛、最普遍的方式。如评价主体对大学生的印象,对学生某种行为的看法,给学生写的学期、学年、毕业鉴定评语等,都属于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既可以是一次独立的评价活动,也可能寓于与学生的交往、谈话中,甚至体现在老师分配给学生的工作任务中。

量化评价判断即由评价主体制定出明确的测评指标体系,把客体的相关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分值,从而对客体不仅在性质上而且在程度上都做出较为明确结论的评价判断方式。对大学生整体素质进行量化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品行表现进行量化评价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一方面,测评体系的指标项以及各项分值比重的确定,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充分的科学依据。再一方面,大学生客体的某方面信息究竟转化为多少分值,也难以找到明确的标准。因为所有这些靠的主要是感觉,量化评价的“明确”结论是通过模糊的方法得到的,因而这种“明确”的结论实质上是模糊的。

三、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搞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指标体系制订的是否完善合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和水平。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要与大学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模式相结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根据不同的培养规格与模式提出相应的素质要求。无论是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审美素养都应有不同层次、类别学生的要求,不同层次、类别的学校应根据不同的素质标准体系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素质要求。

(2)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既要重视智力因素评价,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如前所述,既然我们在这方面存在重智力因素的评价,轻非智力因素评价的问题,那么理应在指标体系上既有反映知识、能力等智力方面的内容,也应有反映智力因素方面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容。

(3)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指标体系中要有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求的内容。因此,学校要为学生素质提高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要以艺术节为契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以科技节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同时营造校园浓郁的学术氛围。同时,要充分调动各院(系)学生组织的主动性,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多层次、多风格的文化活动,为学风展现自我,培养各方面技能创造条件。

(4)在建立的指标体系中,要能反映出全员育人的理念。全校各单位和全体教职员工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积极支持这项工作。教学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培植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情操;学、团工作系统是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要为广大学生完善、展现自身素质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广阔舞台。

2.坚持评价判断的导向性和宽容性相统一

评价主体对大学生评价理当发挥导向作用,但在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要有宽容的态度。导向性就是明确引导大学生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而宽容则是认可、接受大学生实际如何。导向和宽容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两者具有不同含义和指向而互相对立;另一方面,导向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宽容,宽容为导向服务,两者又具有一致性。

其一,评价主体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独特思维方式要有宽容的态度。一般来说,评价主体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或常规的思维方式为标准来衡量大学生思维方式的优劣,对于与自己或常规思维方式一致的比较容易认同,而对于那种比较独特或违反常规的思维方式往往不能理解接受,甚至持蔑视、嘲笑的态度。然而这是错误的,也是非常有害的。不能否认常规思维方式具有很多的合理性和优点,容易和现实生活合拍,依常规思维方式为人处事,易于得到大家的认可,易于取得事业的成功。但另一方面,人若囿于常规思维方式,则往往较多保守性,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开拓进取意识,因而虽然容易取得小成绩,但却难有大的突破。高校评价主体对那些敢于“离经叛道”、挑战权威、不按常规走路、能提出独特见解甚至富于幻想的有典型个性特征的“非正常”同学,一定不要视为洪水猛兽,一定要以宽容的态度接受、认可,甚至给以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否则,极易造成对其创造性思维的扼杀。

其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要有宽容的态度。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受家庭及社会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也不可能都是集体主义的一元取向,而必然呈多元化特点。高校评价主体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这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但履行这个职责,绝不意味着采取强制手段硬性迫使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其三,对大学生不涉及原则问题、本质问题、没有造成重大影响,没有给集体和他人带来危害的一些违纪行为可持一种谨慎的宽容态度。

3.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1)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其目的应该是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然而仅对素质定量评价的做法却易导致一些大学生违心地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是一个虚伪的大学生。素质本身很难科学、严密的量化。不能量化不等于不能描述和表现。因此,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如将很难量化评价的品德和能力采用描述性、评价性的语言进行评价等。

(2)采用激励个性大发展的评价方式

每个人都有成就的需要,大学生也不例外。从鼓励张扬个性出发,可以设置思想品德奖、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科技创新奖、文体活动奖、社会工作奖和见义勇为奖等若干个单项奖;以此作为重要评价内容之一,充分激励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3)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察评价方式

以促进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德和智为评价轴心,配套考虑其它单项奖,综合评定出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

(4)建立引导大学生自主发展的成长记录档案

大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大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这种记录档案可以较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发展概况,为客观、准确地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基本的依据。

以入选材料性质的不同,可以把大学生成长记录袋分为: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三种。在制度实施上,强调由学生自定个人目标计划,自主申报,对照目标计划考核评定。

(5)形成科学利用考试结果的评价措施

考试评价仍然是教师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为判断课程目标是否恰当、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提供了信息依据,是教学的“导航器”。对考试结果如果能进行合理地解释,合理分析利用考试的结果,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好坏呢?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折线图”的方法。“折线图”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趋势,以纵向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学生,而不是时时将他与其他学生作横向比较,避免了直接或间接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这种评价方法能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自我评价,不断地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96-02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决定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笔者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暴露出来的不足,对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时暴露出综合素质的不足

1.理想信念不坚定。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只看重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前途,而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考虑甚少,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岗位选择上,注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向往大城市和物质生活,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

2.个人参与职业竞争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毕业后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然而,由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愿意竞争又对竞争存在扫忧、顾虑甚至恐惧,不少毕业生不知如何向用人单住推销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造成既盼职业选择中竞争上岗,又不愿意承受风险,渴求找到一个旱涝保收的单位。

3.心理素质不好,难于适应社会。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次不成功就产生自卑、压抑、绝望等心理,不善于从求职经历中吸取教训;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有明显的虚荣、攀比心理,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惠的就业岗位上,不是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为适合自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除了上述不足外,还有缺乏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较差,劳动观念淡泊,专业知识薄弱,创新实践力不强,视野不开阔,功利性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已不再满足学生的成绩好,而更多地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个显著特点。招聘单位看重的是人品,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如外语六级以上、或计算机:级以上、或写作表达能力强、或公关能力强等,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特殊兴趣。可以说,拥有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又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永远是抢手的。就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言,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等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中,真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真诚、勤奋,能吃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规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正确的择业观、责任感,能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做到个人适应社。会。服从社会。

2.人文科学素质。大学生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应该熟悉国情并具有世界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等知识。比如文科生要有自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理,工农医科学生要有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争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等。

3.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应该具有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品德,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有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社会。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适应艰苦环境,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4.创新素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即要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新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独立性。

5.人际交往素质。人际关系将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业完成和事业拓展。大学生在枝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核园,交往的对象是教师和同学,交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当离开校园,踏上社会后。因工作任务、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发生改变,人际交往变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加以学习和磨练。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充分利用“两课”、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避免在择业问题上片面追求自我和就业意识上过重的功刺化倾向,具有良_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应树立新形势下的道德观念,如信誉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等。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科学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为此。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增设不同的课程,当然有些基本理论和知识所有学生都必须读,有些东西要求学生应知应会,比如,唐诗宋词应该会读,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和有些著名的书法美术作品会欣赏。另外,可以列出一批必读书目,选出一些要求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时还应注意多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味、格调、情感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下功夫,在教学计划中应开设人文类选修课,文科生也要设自然科学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课外活动,讲座报告,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要突出创新教育,第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积极为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科技大舞台上去开阔视野,把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中心,鼓励学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大胆提出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方法。第二,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突出课堂教学在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参与性。教师在传授知识当中,要注意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其次,在毕业班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4.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竞争所造成的压力,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乐观自信的思想品德;培养广泛的情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采来的社会竞争。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工作心境。当代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自的历史重任,深刻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完善自己,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即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三会”,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三不怕”,即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使自己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未来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胡解旺,欧清华,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2.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

篇8

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空间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形成的旨在促进学生成长的文化,校园文化涵盖的范围较广,一般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基因,蕴含了学校的传统理念、教育风格及学校的整体风气。校园文化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对在校园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影响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大学生进入学校之前的学习及生活经历存在差异,进入学校之后,学生相处在校园空间中,通过社团组织联系各个专业的同学。在课堂中,好学的校园风气将从外界影响学生的学习,而课外社团多彩的活动也以各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敢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及自觉性。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会形成一种向上的风气,学生可以相互竞争学习,专业知识的交流频率及范围扩大,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同时专业之间的交叉交流与学习将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自己的知识,能给学生提供多元的思维路径。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会产生一种排斥感,但同时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进行人际交往。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会给学生提供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通过参与到校园生活中来体验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活中,同时在校园生活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会彼此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开放性、包容性的校园文化将使学生积极地走出自我空间,能够排解学生的消极情绪,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及对行为的选择都依据校园文化的方向。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将会得到自我教育,能够实现自我完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校园文化将塑造良好的氛围,置身其中的大学生能够遵守文化约定,根据文化的要求和谐相处,即使出现低俗的抑或是不道德的行为,在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只会将其作为一个负面的教材进行自我教育。可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会造成学生自我约束和集体外部约束,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品格具有熏陶与塑造的影响,同时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总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需要建设健康优秀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一)加强校园德育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校园德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关键,在校园德育文化建设上需要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从宏观上引导德育文化建设的方向,按照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严格遵守并形成核心价值观必备的素质。学校应该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学生的需求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在广泛宣传德育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践,通过爱心活动,让学生通过帮助别人来实践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运用社交网络,净化校园文化氛围

在信息化社会,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网上不健康的信息或者价值观会以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校园文化也在开放性的空间中融入一些不健康元素,为此,需要从信息和价值获取渠道来净化文化,提高文化的层次。学生通过社交工具在虚拟的空间中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将一些健康的文化价值理念植入到社交圈中,通过建立具有正能量的平台来宣扬各种积极的价值观念。在社交网络中要建立相互监督机制,严格控制不健康信息或者虚假信息的泛滥传播,以社交为纽带加强学生之间专业知识与正确价值观的沟通。

(三)开办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活动带动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专业知识讲座,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社团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一种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辨别能力,提升自己整体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的教育机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大学生的行为及价值观都要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得到规范化,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及各种措施安排提高校园文化的水平,为学生提供健康有利的生活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敬小非,刘小燕,刘克辉.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8):92-93.

篇9

1 问题提出及分析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如何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将要给出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故首先选择评价指标,再给指标赋予权值及打分标准,这样就能对素质进行量化。

建立同层间各因素间的比较尺度aij。1表示Ci与Cj影响相同,3表示Ci比Cj影响相同,5表示Ci比Cj影响强,7表示Ci比Cj影响明显强,9表示Ci比Cj影响绝对强,2、4、6、8表示Ci与Cj的影响之比介于两个相邻等级间,1/1,1/2,…,1/9表示Cj相比于Ci的影响aji。

2 计算权向量

一致阵定义:如果一个正反矩阵A满足aij・ajk=aik i,j,k=1,2…,n,称A为一致阵。若成对比较矩阵是一致阵,则取该矩阵的特征根的归一化特征向量为权向量。

若成对比较矩阵A不是一致阵,但在不一致容许范围内,将对应于A最大特征根λ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作为权向量,满足。由于矩阵A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依赖于矩阵的元素,所以当离一致性要求不远时,A与一致阵相差不大。该方法就是成对比较矩阵求权向量的特征根法。特征根法的求解步骤:

(1)将A的每一列向量归一化得;

(2)对按行求和得:;

(3)将归一化得:,即近似特征向量;

(4)计算,作为最大特征根的近似值。

则A的特征根、特征向量为:λ=4.021、ω=(0.544 0.094 0.2850.077)T。

3 一致性检验

由于比较尺度由主观感知得来,可靠性差,需一致性检验。用λ-n衡量A的不一致程度,CI=(λ-n)/(n-1)定义为一致性指标。CI越大A的不一致性程度越严重。

确定A的不一致程度的容许范围: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标RI,根据文献知随机一致性指标RI:

当n≥3时,成对比较矩阵A的一致性指标CI与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一致性比率CR,当CR=CI/RI

4 计算组合权向量及组合一致性检验

第p层的组合一致性比率为:CR(P)=CI(P)/RI(P)P=3,4,…,S。第p层通过组合一致性检验的条件为:CR(P)

本问题中,算出CI(3)=0.012、RI(3)=0.90、CR(3)=0.013,另有CI(2)=0.007、RI(2)=0.90、CR(2)=0.008,故RI*=0.021

4.1 模糊综合评判

用模糊综合评判求定性模糊综合评判得分。采用定量指标的标准分法,将定量因子标准化,根据权重求出综合素质得分。

4.2 定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判

将每个评价指标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差五个等级,其分值分别为90,80,70,60,50;测评由老师和同学评测结合(权重5:1),得定性指标的评判矩阵为:A1=(0.333,0.667)、A2=(0.530 0.137 0.077 0.256)、A3(0.230 0.648 0.122);R1(0.026 0.648 0.238 0.062 0.026|0.236 0.587 0.104 0.008)、R2=(0.236 0.415 0.211 0.087 0.024|0.147 0.357 0.479 0.012 0.005|0.477 0.345 0.114 0.046 0.018|0.137 0.225 0.439 0.158 0.041)、R3=(0.374 0.557 0.042 0.027 0|0.268 0.486 0.213 0.022 0.011)。

4.3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B1=A1R1=(0.723 0.616 0.168 0.059 0.017)、B2=A2R2=(0.243 0.337 0.320 0.077 0.022)、B3=A3R3=(0.288 0.462 0.212 0.026 0.010)。

将B1、B2、B3作为上一层评价矩阵R*,并作模糊变换。

4.4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由A=(0.544 0.094 0.285)、R*=(B1 B2 B3)T得:B=AR*=(0.195 0.502 0.162 0.058 0.013)

该定性指标得分为:C=0.195×90+0.502×80+0.162×70+0.058×60+0.013×50=73.18。

结果比较大是因为对学习能力要求偏弱,层次分析法求得的权重约0.112。

4.5 定量指标的标准分法

采用标准分的方法,便于比较不同评分标准下的评判。

首先,计算该学生某一门课程的Z标准分:Z=(X-x)/S,X为课程的原始分,x为平均分S为标准差。z的加权平均分:,其中ti为第i门课程学分。最后得标准分=mz+C,m和C为常数且m为不小于标准差S的整数,C>4m,这样能够缩小两极差,使不同学生间的比较更有意义。

综合以上得综合素质评分公式:

综合测评总得分=定性指标模糊综合评判得分+定量指标的标准分×定量指标权重

5 结语

大学生综合素质可从思想素质等四个大方面来刻画;不同指标具有不同权重,可由此来定量求得评分;所求得的结果需要经过一致性检验方能判断是否合乎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们的整体素质是高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坚决拥护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强自立,富有探索精神,乐于接受新事物,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推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学过早文理分科,大学专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当今大学生素质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对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人文素质提高的幅度远远落后于业务素质提高的幅度;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约有1/3以上大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意志薄弱,言行偏激,缺乏对挫折的承受力和超越力,不能保持冷静、稳定,容易出现过度的热情、激动或是极端的发泄、消沉;文明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礼仪修养,言行举止粗俗;过分关注自我,集体观念薄弱,社会责任感缺乏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代社会的总体特征是密不可分的,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时代特征。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背景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呈现出来,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影响,使他们面临一些困惑和迷茫,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西方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技术被大量引进,为广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已各种形式渗透进来。因此,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扭曲。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内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期”。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以及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也诱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倾向,从而出现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活动蔓延等不良现象。这一切都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学生人生坐标失控,人生理想、学习目标、价值观念出现明显的趋利性。

三、网络时代信息高速传播的影响

当今世界互联网的兴起和运用,使网络信息高速传播,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给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他们交往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工具。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收集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和阵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空间。但由于网络立法的滞后性、网络技术的欠完善性和网络管理的不规范性,给“黄、赌、毒、邪”等腐朽没落的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以可乘之机,致使有的大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还有的甚至从迷恋网络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

四、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出生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有着较为优裕的家庭条件,成长顺利,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好,智力水平高,认知能力强,自幼受到了良好和全面的教育,兴趣爱好广泛,特长突出。但在性格特征、自理能力、生活目标和自我认识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存在自我意识强、抗挫折能力弱、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意志力薄弱等缺点。

而我国许多高校现行的学生综合测评条例都是以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所占比重分别是20%、70%、10%。

这种评价的问题是:在目标上,以学习成绩为核心,重专业素质、轻其他素质,重知识、轻能力,重相对评价、轻绝对评价。在方法上,以单一量化排序为手段,重排序的结果分等,重视阶段评价,忽视为下―阶段提供借鉴和指导。在内容上,以本学科、本专业书本和课内知识为主,忽视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注重评价智力因素,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与这种评价标准、方式相适应,已经形成了一些的评价技术、方法,这种评价体系很难在评价活动中凸显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客观地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每个学生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篇11

健康的体质是智能发展的物质基础。智能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综合以及批评性评论等方法来实现。这些都需要大脑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而大脑像一部不停运转的机器,又需要有足够的燃料作补充才能表现出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补充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参加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不仅能使人身心愉快,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机能水平,而且体育活动的各种动作,多是在短时间或瞬间完成、并要求一定的质量,这就对大脑细胞产生强烈的刺激,就有利于提高大脑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及分析、综合、判断能力,使大脑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从而促进了智育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要求有相当健康的身体,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势必造成行动上的无能为力,虽有思维与理解但缺乏足够的精力去贯彻执行,而且还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生活。而体育本身是一门科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相应地使能力也得到发展。在体育锻炼中,学生易于看到自己的进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体育比赛,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而这正是智力的核心。因此,通过 体育教学、锻炼、比赛,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智能的 发展,而且还可以使人长时间有效地进行工作。

二、体育有助于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练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思想素质构成的重要因时还需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在体育运动中,每前进一步,每提高一分一秒,都必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胜利往往取决于持之以恒、坚忍不拔、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之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磨练不同的意志点。如中长跑,有效的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和肌肉酸痛,并有厌倦和难受情绪。在坚持锻炼的过程中,可以磨练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足球、篮球等项目则着重培养勇猛、果断、拼搏等品质。器械体操有助于克服胆小、怯懦、犹豫,培养沉着、自制、果断等品质。 其次,体育运动所要求的追求胜利和成绩的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自尊心。任何一种比赛,参与者都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特有规律 和气氛的感染,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 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为改善场上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等,这些无疑对培养学生坚强意 志都是很好的锻炼。因此,体育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体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协作能力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高科技人才。未来社会 的竞争是科学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竞争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大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标 志,竞争能力的高低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常常影 响着大学生的自身生存。体育是人类同自然界和 其自身间相互竞争的精神意志的体现。奔跑、跳 跃、翻腾、掷击,每一种运动形式都凝聚着人类的力量和智慧。在竞争中,人们挖掘和寻找自身的潜力,向人类体能的极限冲击,用智慧创造人类自身的发达和进步。在现代体育运动中,一个无 庸置疑的客观事实是:体育的较量就是自然力和 心理力较量的结合。这种较量是无情的,分秒、厘米之间,就能判出胜利者和失败者。离开了实力 的竞争,就谈不上体育运动,也就无法展开竞争。 尽管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倡导“ 参与比凯旋更重 要”,但是很明显,参与而没有实力,那必将成为素。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只有在困难面前,才需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达到锻炼意志的效果,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进取奋发的有效手段。首先,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决定了参与者必须勇敢、顽强,在行动中果断做出决定,有竞技场上的弱者而被淘汰。单纯的参与是无法体现人类的力量和智慧的,这样,体育也就必然失去它的光泽和魅力。靠实力取胜,这既符合体育竞技的公正竞争原则,又能满足人类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体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能力,还可加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学会掌握一定的竞争技巧,掌握竞争的谋略。所以,体育的一大功能就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的实践活动学会竞争,同时 在体育的领域里,显示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水平, 积累一定的竞争经验。

与社会及社会的人的协作配合能力是未来社会衡量一个合格人才的标志,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良好的社会协作能力将帮助他们缩短通向成功的历程。社会是一个多元复合体,社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协调配合,协调配合的具体表现于社会个体的人的协调能力。从表面上看来,体育好像总是个人的事,是个体力量的显现。然而,客观事实是:赢得胜利决不是一群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散兵游勇所能做到的,特别是一支优秀的球队,整体作战,良好的合作是它的生命。平庸与伟大的区别就在于队员之间的彼此关心和友爱。因此,体育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良好的群体意识和协作配合能力。

四、体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尊严感和伦理纯洁感;始终为他人为社会,为整个人类之幸福美好而承担己之责任。体育在本质上是属于集体的,即使是个人项目,也离不开集体力量。集体主义能使个人获得力量,使整体获得胜利。只有在集体主义和集体价值认同中,个人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能量、才有可能创造出伟大的成绩。高校体育的许多活动都是以集体或是竞赛的形式开展的,在这些集体活动中,个人作为集体的成员,可以充分体验到集体的尊严感和荣誉感;能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养成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责任感和集体主义在体育竞赛活动中随时可见,在竞赛活动中,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都会把自己溶入集体之中,为胜利而喜悦,为失败而感叹,参赛者流汗拼搏,场外人员端 茶送水、欢呼雀跃。责任感、集体感、竞争意识在运动场上得以升华。因此,体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体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

篇1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篇13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适应大学生身心综合发展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也随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学课程中设置体育舞蹈课程,不仅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而且紧随时代的发展,让大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耐力和毅力,使他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一、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集艺术美和体育美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育类运动。它由民间舞蹈和交际舞发展而来,是一种具有竞技性的舞蹈,以体育为基础,艺术表现力为核心。人们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不同的身体动作将其艺术美呈献给观众。体育舞蹈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形式,融合个人思想情感,在不同音乐的伴奏下表达着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娱乐性和运动性,所以在高校展开体育舞蹈课程以来,它深受大学生的青睐。

二、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1.大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人才标准的定位也愈来愈高,所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随之要求的更高。高校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还包括身心、道德、创新等方面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1)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基础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才有可能促进其他方面的提高。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使人文与科技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成才。

(2)身心素质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接班人,不仅要具有强健的体魄,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热情饱满地接受挑战,在挫折中不折不挠,而不至于挫败不前。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任何处境,并且具有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

(3)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从而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精神,做一个自强不息、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4)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现代社会提倡的一种精神,我们要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创新,有飞跃,以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富有激情的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2.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体育课程,影响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体育舞蹈可以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的灵活度,使体质得以增强,同时,体育舞蹈的动作使身体全方位活动,不仅可以缓解疲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力,使学生的精神系统更加灵活、均衡,从而有利于健康发展。

体育舞蹈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不仅陶冶了表演者的情操,而且使其心胸更加宽广,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体育舞蹈表演者需要有耐心,在音乐的伴奏下要融入其中,并在表演过程中沉着冷静,这样有利于将自己掌握的舞蹈技能得到全面发挥,因此,体育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2)体育舞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体育舞蹈是一门艺术性的体育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耐力和意志力,这样才能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体育舞蹈技能,所以,体育舞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坚毅的品质。同时,在表演过程中,体育舞蹈需要舞者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才能将舞蹈的艺术魅力完美地展现给观众,所以,体育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3)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了创新才有发展,体育舞蹈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教导学生的基本动作,而应该不断完善动作,同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编造自己对不同音乐情绪的理解的动作,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舞蹈技能,这样在不断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想象力。

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体育运动项目,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魅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所以,高校应该加强体育舞蹈教学,丰富体育舞蹈的表演形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强健的体魄,并塑造出一个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