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与心理健康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德育与心理健康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德育与心理健康

篇1

我们现今的教育模式和架构,都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归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而且把心育的教学内容穿德育的课程之内,由此导致许多人,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不少人,都以为心育是德育的一个分支。其实,这样一种体制安排,只是因为德育与心育关系极其密切,而且心育尚处于初创起步阶段,体制安排、教材设置不到位,对专门人才又比较匮乏的现实情况下,将心育教育“挂靠”到德育身上也只是权宜之计。事实上,心育与德育原本不存在隶属关系,而且心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德育。

一、心育与德育的特性

1.目标不同决定了教学任务不同

心育的目标是: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达到良好的状态,实现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的高质量。而德育的目标则是:学生的道德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能够自觉承担各种按照社会伦理准则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达到不同的目标,心育的任务是对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干预。而德育的任务则是:用先进思想影响学生,用道德规范教育学生,用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行为感染学生,简言之就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2.教育的内容不同

心育的内容是关于心理卫生、心理素质的知识和相关训练;德育的内容是先进思想、道德规范的相关活动。

3.工作的重点对象不同

心育的重点对象是心理不够健康的群体;德育的重点对象是思想道德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群体。

4.是理论基础方式方法不同

心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科学;德育的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教育科学。心育运用的是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也不必进行价值判断;而德育不但不能避开价值判断,而且要以价值判断作为基础、方向和核心。

由此可见,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是决不能把心育与德育混为一谈的。

二、德育要具有针对性,离不开心育的支持

当前,我们所在地区的学校,尚没有一个正规化的架构,师资薄弱的学校,心育与德育工作同时存在着不够科学、效率较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缺乏科学的把握,基本上都是教育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固有的思维模式,想当然地实施教育,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正是实施德育的障碍,反之则是实施德育的有利条件。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他的心理防卫机制是很敏感、很牢固的,这就导致他对别人的信任度低、对别人的建议和帮助很自然地采取抗拒态度。而一个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则更容易感受和接受别人的善意,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合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心育工作对于德育是相当有价值的。所以,心育工作对于德育工作提高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心育和德育需要科学合理的整合

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于精神分析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态度转变理论,对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离开个体心理特点谈德育或离开社会规则谈心理健康都是片面的。二者整合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关心人”。

篇2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是一个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德育工程,是社会发展、国家兴旺、民族繁荣的根基。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独特作用,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为了进一步深化中职学校的育人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统一”,即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推进二者融合,以期达到育人目的,实现“中国工匠”培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要想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融合,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需要教师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找准二者教学融合的共通点。首先,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本质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者在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教育目标以及内容等多个方面都具有共通性,这也决定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次,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又有所区别。德育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行为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入手,德育政治性、社会较高,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所以二者从本质上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在把握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响应教育要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具有必要性,其必要性是影响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推进二者融合的动力支撑。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增强中职生道德内化效果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双向融合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新要求。中职学校积极推进二者融合是响应教育发展、推动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它能够顺应时展、满足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中职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任务,从而从二者融合的角度增强中职德育内化效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心理基础准备

学生的道德形成、思想发展、行为选择,实际上都需要在心理上适应与过渡。在德育课堂上并没有丰富、专业且具体的内容说明这一切,这会导致学生在接受德育包括在接受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心理适应。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它能够丰富德育课堂的内容,将情绪把握、心理调适、心理引导等多个内容代入中职德育课堂,让学生具备心理接受基础,这样既能从侧面提高中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能够实现教育内容的创新丰富。

(三)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新的落实途径

德育实质是通过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是个体把社会要求内化的过程。但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上,过分强调道德准则,过分要求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严重忽略了学生心理需求。导致学生在“灌输式”模式下兴趣不高、积极性较差。而推进二者融合,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它的出现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德育受教积极性,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道德知识,从而实现选择、分化、融合、顺应,中职学校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都能够顺利达到[1]。二者融合打破了原本单一的模式,它的融合方式多种多样,创新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方式方法,能够重新激活课堂,实现教学创新。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与道德素养发展现状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中职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半迷茫、半独立的特殊阶段,处于转折期的他们心理发展特点鲜明。第一,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表现明显。他们有着较强的自尊心,但由于自制力、毅力相对薄弱,且没有经历过什么坎坷,一旦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就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自卑、悲观、失望等。第二,他们的情绪复杂多变,发展剧烈。他们的情绪更为外露,有时热情有时绝望,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被称为“疾风怒涛”时期,很容易影响学生正确心理的形成。第三,他们缺乏正确的情绪认知,没有认识到自身情绪的错误,也没有掌握基本的情绪疏导方式,导致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日益堆积,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影响言行举动。

 (二)中职生道德素养发展现状

纵观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状况,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罗列。第一,大部分中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正确的道德意识,但不能有效将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对接,在行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道德行为非常态化。第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们有越来越多的空间、渠道接触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严重影响学生们正面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会导致学生们“误入歧途”,严重摧毁学生们的道德防线。学生们不具备信息剖析、筛选能力,受到负面信息影响。第三,大部分学生处于青春动荡期,很讨厌教师的说教、指导,这导致他们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不高,道德素养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发展。

四、中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对策

中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融合必要性。因此,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道德素养现状以及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入手,探析有效举措,推进二者融合,升华教育效果。

(一)创设合适学校环境,环境育人,优化教育

1.转化教师认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实际上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要求和挑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教师是推进二者融合的第一执行人,这也决定教师必须从专业素质方面做好教学准备,优化教育工作。这要求中职学校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深化教师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认识,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2]。且从教师层面而言,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发展意识,要积极参与培训,认识二者关联,从而完善教学能力,支撑、推进、落实二者融合。2.营造和谐环境,润物无声引导教育。校园文化是对学校主体文化的反映,具有直接的影响、熏陶、教育作用。中职学校要想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就要在开展教育工作中从文化环境入手,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这样能够随时随地从环境层面感染、熏陶学生,融合教育的效果也会更突出。3.丰富教育内容,找准二者融合契机。上述我们提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从内容层面关联、补充,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让整个课堂变得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也能够潜移默化影响、教化学生。如我校为了推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重新进行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了集中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我们深刻分析了二者共同点以及不同点,如情绪对行为的导向作用、负面心理的滋生与调控等。搜集了诸多生活案例做教学补充,从真实且立体的案例入手让学生也能够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联。4.利用单独活动,对症下药指导学生。中职学生在学习、成长、生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看待且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成为中职学校教师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契机[3]。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这样的契机,抓住机会,对症下药指导学生,从心理抚慰、道德引导角度入手,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优化学生道德的形成、价值观的发展。

(二)创设合适家庭环境,家校共育,提升效果

家庭教育也是推进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拉近与家庭教育的距离,让家长愿意配合学校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多种途径沟通,寻求家长支持配合。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沟通途径出现在教师面前,中职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和家长进行近距离的沟通。如利用微信、QQ、语音电话等,或利用钉钉、蓝墨云班课等。这都能够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也能让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性,从而优化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学校、在家中都沐浴在爱与温暖之下,从而实现心理良性发展,道德正面形成[4]。2.引导家长反馈,推进二者深度融合。中职教师应当给予家长表现、展示、反馈的场所,可以通过建立家委会,定期开展活动。让家长及时就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家庭教育情况发表意见、及时分析,教师倾听、指导。这样能够从家长和学校教师相互配合的层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双向结合,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主体也会因此而丰富,效果提升。

 (三)科学利用社会资源,延伸教育,补充教学

 中职学校是培养“中国工匠”的主阵地,学生更早接触企业、接触社会、接触工作。中职学校必须把握自身教育特点,在推进二者融合的行动中要科学利用社会资源,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让社会环境成为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补充。教师要充分认识,社会本身就是一本“活”的育人教材,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时,中职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带领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同时要及时跟进校企合作,将社会上的各种动向带入课堂。这样能够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做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补充,能够推进二者融合达到教育目的[5]。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具有重要关联,将二者相互融合是教育发展新路径,也是育人新方法。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从积极的视角看待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要明白融合的必要性,更要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道德素养发展现状出发,明方向,探路径,推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融合。这样的融合才有效,才科学,才到位。

【参考文献】

[1]刘晓.论中职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的必要性[J].学周刊:下旬,2016(04).

 [2]杨永明.如何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J].学周刊,2020(29).

 [3]邹凯茵.新形势背景下中职生德育教育方法探究[J].启迪,2019(08).

篇3

长期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学体制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根据目前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上长期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重头戏——德育相结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对德育教育途径的一种补充,它能为学校的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环境与宣传

1.在班级设立心理知识专栏、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们了解心理知识,正视自我的心理状态。我及时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以文章、便条或短信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和学生们分享。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锻炼方法、心理训练方法,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一些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征;掌握“合理化”、“投射”、“升华”等心理防卫方式;掌握正确的宣泄、移情、静心、放松等方法;掌握基本的人际吸引、人际沟通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运用“首因效应”、“黄金定律”。

2.通过介绍我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成功典范,使学生正视职业教育,珍惜机会,把握自我,确定学习和人生目标,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二、心理辅导

1.学习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就丧失学习目标和兴趣。俗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这种矛盾,我组织“我为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兴趣”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认识自己的优势,善于自觉地学习。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广阔天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联想式记忆法以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如听音乐学习,通过讲解心理学中的“视听干扰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自觉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加强两课学习,学会辩证的学习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

2.人际交往方面。人们遇到了烦恼或挫折,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帮助、理解和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调节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我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指导我的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正视自我的实现的需要。按照现代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学生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按照校魂标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来勉励异性之间的交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礼貌、真诚。

3.品德方面。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需要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何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着以班风建设为切入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个人的良好品德与大多数人的相符时,就会形成良性的从众心理,就会为个性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积极要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班集体中施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社交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充分利用班会、普训、新闻时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此外,我还经常会对学生们讲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早操的重要,珍惜大学时光的早操机会。

针对个别同学沉迷上网的问题,我尝试着用教育和移情的方式来处理。首先追求人性的自由和现实社会是相矛盾的。网络的世界是不受社会标准、道德标准来约束的。但作为大学生来讲,你是生活在一定准则下的现实人。你就一定要遵守校规。通过谈话、谈心,了解这些同学的上网动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加之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就有可能出现身心发展失衡,严重的影响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建议个别学生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各有所重,相辅相成。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续,两者殊途同归,皆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行而努力。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一代合格大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方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篇4

一、开辟德育与心育渗透的切入点:贴近生活,学会做人

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我校课题主持人余国天提出:“德育为生活服务,从生活中育人,校园无小事,事事皆德育”,提出“求真知,做真人”的校训和“做事首先学会做人”的口号,我校的德育工作紧扣这一理念开展各项工作。做人以德先行,而德中以健康的心理为核心、为基础。尤其是对于在爱、人格、自信等方面存在缺失的职校生来说,更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在实践中以学生生活为教育载体,在生活教育中渗透德育与心育,把以“说”为主的德育变为了以“做”为主的体验式德育。

二、全员德育,多渠道、多层次渗透心育的模式

我校德育实行全员参与,贯穿在全校师生员工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在“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生活就是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开展德育工作,使德育走向生活化。同时,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和多种途径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学科渗透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我校课题组进行了学科渗透德育与心育的研究,使学科教学走“生本教育”的道路。自开展“生本教育”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本教育”这种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合群性;既增进了师生的情感,又融洽了同学之情;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意志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耐挫力。起到了很好的德育与心育的效果。

2.班主任工作渗透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与心育整合的有效途径。主要做法有:通过开展德育和心育主题班会,及时化解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困惑;通过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活动,使师生关系更和谐了;通过与班主任共同对学生及家长进行电访、家访工作,了解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通过对班主任的全员心理知识培训,丰富班主任心理知识,使班主任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3.处理学生问题的方法渗透

处理学生矛盾、学生冲突事件是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对学生问题的处理是否妥当,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育人效果。我们的做法是:给予学生关爱,接纳学生的错,并与学生作探讨式的沟通,运用心理知识来处理学生问题。例如运用转视法(换位思考)、认知调节法、理性―情绪疗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比说教式或训导式效果要好得多。

4.面向全体,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是以发展性为主。我们的做法是:完善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心育设施设备的添置。我们为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将心理辅导中心命名为“生活指导中心”;开设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开展对特殊学生的个别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干预的三级保健体系(大学心理专家教授、心理治疗机构――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心灵使者);成立学生心理社团――“学生之家”;每年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问题的排查和预警;多方位进行心理知识宣传;以科研促发展,以课题研究促进学校心育水平的提高。

5.全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针对现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之心的特点,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通过心理课、主题班会、早读诵读感恩导语、唱感恩教育歌曲、讲感恩的故事、观看感恩教育片、开展感恩手抄报、亲情作文征文比赛、感恩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感恩教育让学生更懂得珍惜现在,改善了亲子关系。

6.营造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

第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学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创建良好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环境美化、绿化、净化、知识化。用“做事首先学会做人”理念引导学生;用 “我能行、我阳光、我快乐”“微笑是送给别人最好的礼物”“及时道歉是化解人际冲突最好的灭火器”“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等心理暗示语的早读和课室张贴激励学生。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如石景“如实石”、“上善若水”等;花圃景有“爱、信、严、勤、实、朴”字样;校徽的设计涵义为天、地、人和谐环抱成Q字形等。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独特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宽容对待学生的错,给他们一个成长的空间。全国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卢勤老师说过:孩子的成长需要宽容,是孩子就有可能犯错,孩子的成长是在不断地犯错中和不断地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对待学生的错,学校采取以教育、疏导为主,推崇“接纳错误,给予机会、帮助改正”的教育方法,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空间。不少班主任感叹道:其实职校生是一块被尘蒙的宝石,我们职校教育者要善于拭去蒙在宝石上的灰尘,让它发出璀灿的光芒。的确,不少在校时犯过错误的职校生毕业后走上社会都有着很好的表现,有的还被提拔为单位的领导。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

7.给学生心田种“庄稼”,除“杂草”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孩子的才能都是多元的。职校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但并不是永远的失败者。我们从开发职校生的特长潜能开始,让学生找到成功感,进而找回自信心。我们的课题主持人余国天曾说过:“要使孩子的心灵不长‘杂草’,那就种上‘庄稼’吧!”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展了有益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竞技比赛,如一年一度的大型元旦文艺汇演、校运会、三月技能竞赛等;每学期坚持开展文明生、文明班、文明宿舍、三好学生、劳动积极分子、优秀干部、优秀心理助手、阳光职校生等的评比。让学生在职校大显身手,感受成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职校生在健康快乐地成长。(稿件编号:090905003)

参考文献:

[1]陈虹.关于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及迫切性――访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7).4~7.

篇5

中小学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及文化素质的基础上,还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发现,在编写与品德相关的教材时,编写者在心理健康强调“正确价值引导”还是“价值中立”上存在分歧。这个问题在课程实施中也同样存在。如现阶段学生普遍觉得“中性美”很前卫,但这种前卫极易造成学生对性别的模糊与认知错误,教师与家长都十分担心。学生将那些中性美的人作为偶像,会不会影响自身的性格?中性化现象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随之而来的性别模糊问题也需要解决。此时,应该进行价值中立还是价值引导呢?像这类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传统德育存在很多差别。

二、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与潜能发挥,德育教育则是通过实施规范化的教育与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与道德取向,强调培养学生社会角色意识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例如,在《狼来了》这则寓言故事中,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不要采用低级方式派遣无聊,德育教育则强调学生要诚信。从这里可以看出,两者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别。

(二)教学理念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评价学生心理状态、未来发展等,坚守“价值中立”的基本立场,不判断学生品行,通过教育让学生合理判断价值;德育教育则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依据核心价值观评价与引导学生行为与品德,批评与否定错误品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德育功能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价值导向。

(三)教学方法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倾听、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接受,德育也是作用于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遵循人的心理行为发展规律,两者存在相似点。但德育强调给学生传递社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强制性,通过考试、练习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方法简单粗暴,容易产生反效果,不能解决学生品德问题。

三、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实现途径

(一)使教材设计生活化

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形成是非观、道德观及善恶观的重要期。现代社会诱惑众多,青少年的道德渗透主要依赖于心理健康课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心理教材编写中结合实际生活,表现出更多的生活气息与场景,可以着眼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选取定性实例作为教学内容,比如青春期烦恼、如何排解学习压力等。这些有着代表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广泛关注,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自我思考,从而强化德育效果。

(二)布置适合实践的作业

心理健康课程很多时候不能实现德育目标,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布置合适的作业。与语文、数学等课程作业不同,教师应该关注行动力作业。学生承受着巨大压力,心情烦躁、倦怠,缺少体验生活的美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作业。比如,“抓住身边的美”,鼓励学生拍摄一些反应生活美的照片,通过这些培养学生的美感,启发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使其体会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强化德育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组织的形式

凭借单一课堂模式是不可能实现德育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目标是让学生主动接纳与吸收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外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实现德育功能。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主题班会、电影赏析、心理话剧等。可以通过心理电影展播的方式传递正能量,使中小学生通过影片情节感受健康心态的重要性,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总之,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其德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还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人生观,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本文中笔者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为高校输送全方位、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建斌 单位:平川区乐雅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对于初中教学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者都是教育体系下两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条件,并且二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能正确的认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也是眼下我们需要真正去了解、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当下的初中生面临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各个程度上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压力下初中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如果任由这些情绪发展很容易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通过一些心理上的疏导来处理这类情绪,而传统的单单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德育教育如今已经明显的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化,忽视了平时对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而需要对初中生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对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更为显著的帮助。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从整体内涵上就体现了一定的差别性。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依托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来帮助初中生更好的认清自我、认清世界、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心理健康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初中生处理各项人际交往关系,使初中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当前的学习与人际交往,以便初中生面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和规划过程。本质上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而德育则是一种要求初中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理念形成一种良好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得初中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关注初中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但忽视了初中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产生许多弊端。

二者的具体区别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是二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哲学等理论为依托,而德育则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心。再者二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原则也有差别,德育本身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主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最后,二者的教育后果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失败可能使得初中生产生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重者可能使初中生产生轻生或自杀的念头。德育工作开展失败有可能导致初中生在日后走向歧途。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虽然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相同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初中生为中心,其本质上也是为了初中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思想道德政治规范上都是为了培养、健全初中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初衷都是不尽相同的。

2、教育途径相同

二者都是通过教育者开展相关课程来进行相关的渗透,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从具体的教育方式上看具有一致性。可以说,从本质上讲二者互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

3、教学内容有交叉性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内容的开展也是具有关联性的,比如对于某些心理问题的处理上,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初中生一步步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反之在德育教学工作开展中,中初中生面对一些思想问题也是需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解决。初中生的个人思想上出现问题,也许归根结底在于其心理上的困扰;中初中生的心理上出现一些消极清雪,也许是与其个人思想的偏离有关。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二者一起考虑的。

4、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由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实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满足时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对方有益的一面来运用。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更准确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可以依托于教师在课上给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辅导方法来辅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辩论赛等等方式。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教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传授给初中生,促使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二者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妥善的处理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次红.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4)

[2]詹伟鸿.浅谈德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嘉应学院学报.2004(04)

篇7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贯穿到学校教育当中,发挥最大效用,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二者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它们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结合,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

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结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只注意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甚至是难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环境,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师生的观念认识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点说教和灌输,多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到德育工作中去,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比如,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学生创建心理健康档案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德育教师要适时地进行“一对一”地沟通交流。

(三)二者结合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接触到有关心理的知识,会感到新鲜有趣,特别是通过师生或学生之间的谈心,心理咨询与心理反馈等活动,贴近学生心灵。教师与学生多进行适时的思想沟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学做心理健康操,多举行一些分角色的模拟活动,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心理宣泄。这样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要促进学生成才,首要的因素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学校教育除了发挥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密切与家庭联系、社会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一)学校环境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在中职学校中不只存在于学习中,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教师就成为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因此,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深化二者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等。

2.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室以及报刊专栏,发挥学生会、班级团干部优势开展活动等,通过社团、广播、讲座、阅读、图片展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对人一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电话互访、家访、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创造了和谐的施教氛围,加强师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掌握学生校内外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以此做到双向沟通与配合,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三)社会资源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本身就是一部的“活”教材,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灾、杜绝、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

篇8

一、职业学校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阶段,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心理上处于非常矛盾的阶段。而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成人成长比成才成功更加重要,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整个成长过程。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工作中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第二,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由于职业学校本身的教育性质与普通的高中和高校不同,其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忽视了基础的文化课程,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基本形同虚设。为了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激发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活力,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通过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第三,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是大部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缺失[1]。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导致学生在学校中经常违规违纪,使学校的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也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中,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部分教师的自发行为,学校方面也应该努力组织开展,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可以通过德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心理辅导教师三个方面共同构建组织机构,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由心理辅导教师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对应的教育方案;德育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班主任则负责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参考。通过三个方面的合理,帮助所有学生建立对应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能够协调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动态进行及时的把控,同时还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案例。另外,还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共性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第二,改革职业学校德育课堂。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2]。同时,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同分组的方式进行独立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意见总结起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综合讨论,不但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交际。另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个具体角色,重现案例中的事件,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第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本身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较为吃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他们会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和害怕的学习心理状态,难以愉快的进行学习。针对这一特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通过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的心理积极成长。同时,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自由的课堂学习空间,教师不能硬性的限制学生听课的姿势或者课堂讨论的纪律,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处于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使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能够在课堂中更加自由、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讨论。当解除了约束之后,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独立的运用到问题从发现、分析到解决的各个环节。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桌椅进行不同形式的布局,同时也方便课堂讨论和各种活动的开展。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需要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方面的合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自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全面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二者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实施教育的过程当中保持着互通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方法。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坚持德育为先,以德育人,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学生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心理问题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受到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中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能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中,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成效。本文浅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如何融合。

一、教学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程融合

在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课被大家所熟知,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并渗透在德育中,两者结合,达到最佳水平。在思想品德课程开展的同时,教师应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程的各个章节,潜移默化地给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校应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板报展、道德事迹表扬、评选“风尚道德”奖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德育与健康教育当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的作用,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

生活。

二、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生活观

“爱是教育的根本”,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爱的教育”。教师在教育中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扮演着学生“父母”“朋友”的角色,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亦师亦友。”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应该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爱,体贴关心他们,让小学生从小知道“爱”与“爱别人”。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用正确的心态生活。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班主任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应该关注那些学习成绩普通的学生,帮助、支持、引导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爱来慢慢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生活观念。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为了达到最佳教育效果,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家庭的配合,形成双效应、双教育。小学生在家庭里是最受宠爱的ο螅全家人的爱都给了他们,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家庭中通过小事情为学生讲授人生真谛,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小朋友相处,如何树立自信。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密切沟通与配合,家校合作可以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注入新鲜活力。学校可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并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举办以亲子活动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校园亲子运动会”“我眼中的幸福家庭”演讲活动等,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共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教育。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小学教育要注重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小学生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学校、教师、家长任重而道远,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何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小学教育提供更大的活力,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不断熏陶中成长,将来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

篇10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长教师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其内心实际的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大都是进行摹仿,而学生家长和教师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同时也是他们摹仿的主要对象。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家长及教师所说出的一些话,做出的一些事情,会让学生觉得影响深刻,并且加以学习。在下一次出现相同的情景时,学生也会下意识地做出同样的举止。除此之外,家长教师对学生说的一些话及做出的事情,也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当学生做错事情,如果家长及教师都是一味地指责怪罪学生,那么会让学生产生负面的思想,并且产生逆反心理,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如果家长教师是给予正面的引导,为学生全面分析事情的好坏,这样能够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学环境的影响

除了家长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外,实际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小学生所能够接触学习到的除了现实社会,还有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导致学生对人生产生错误的认识,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在现实社会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如大人所说的一些抱怨生活的言论,或者是一些杂志上的不良信息等,这些也会阻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开展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学生能够客观的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算得上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一部分。同时通过提升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也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校及教师就应当充分重视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做到两者的有效融合,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三、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在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小学德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可以适当招揽一些新的德育教师,同时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素质培训,开展“如何在小学德语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等等。只有保证小学德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才能够有效保证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融合。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际的教学环境却不能够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需。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去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发展不利的因素,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可以更多地认识到外界环境的美好,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价值观念及思想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从教学方式来看,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都是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使得教学课堂枯燥乏味,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等,从而打造开放的课堂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保证学生更加自主参与到实际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促进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适当地开展一些时间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能够走出课堂,去到实际的生活中接受德育教学,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积极正面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及人生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结合当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并且注重实践教学。只有保证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融合,才能够有效提升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有机结合;必要性;途径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贯穿到学校教育当中,发挥最大效用,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二者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它们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结合,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

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结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只注意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甚至是难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环境,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师生的观念认识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点说教和灌输,多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到德育工作中去,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比如,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学生创建心理健康档案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德育教师要适时地进行“一对一”地沟通交流。

(三)二者结合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接触到有关心理的知识,会感到新鲜有趣,特别是通过师生或学生之间的谈心,心理咨询与心理反馈等活动,贴近学生心灵。教师与学生多进行适时的思想沟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学做心理健康操,多举行一些分角色的模拟活动,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心理宣泄。这样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要促进学生成才,首要的因素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学校教育除了发挥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密切与家庭联系、社会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一)学校环境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在中职学校中不只存在于学习中,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教师就成为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因此,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深化二者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等。2.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室以及报刊专栏,发挥学生会、班级团干部优势开展活动等,通过社团、广播、讲座、阅读、图片展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对人一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电话互访、家访、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创造了和谐的施教氛围,加强师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掌握学生校内外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以此做到双向沟通与配合,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三)社会资源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本身就是一部的“活”教材,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灾、杜绝、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

篇12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案例分析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小学生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应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发掘出小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渴望,为小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将从案例中学习和成长,分析小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一、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

王某是学校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平常成绩较差,并且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在教学中,王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这类学生划分到“坏学生”的范畴中, 对其不闻不问,使得学生更不愿意来到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学生放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沟通,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用阳光、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更多挑战。因此,教师与王某进行了深刻的谈话,并用很多鼓励性的语言,使王某渐渐打开心扉,与教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教师对王某心理中的担忧和焦虑进行了疏导,并与王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多关注王某的心理变化。慢慢的,王某在教师的关怀下渐渐抛开了阴影,拥有了更多的好朋友,与家长的关系也更好了,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与同学互帮互助,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成为班级中的数学课代表。

二、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对于教师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教师的态度和话语将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小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较好,是团队中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却非常不注重自己的口头用语,经常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例如,在他的课堂上曾经有一名女同学由于肚子疼旷课,这名女生的性格比较内向,面对男性教师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旷课的原因,在教师询问她的时候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最终这名教师由于生气不由得讲了很多脏话,使女学生心理上非常的害怕,以为教师在骂她,最终回家以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位教师本身没有太大的恶意,只是在态度上和方法上存在着问题,就使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必须要强化自己的德育意识,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首先,应提高文化素养,不仅让自己在学科专业上有较强的素养,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坚决不说脏话,注重自己的x表和卫生,在品行方面给予小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应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在教学空闲时间多多学习额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形象,为学生做好带头表率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多让学生参观些革命烈士纪念馆,沐浴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之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例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风,南天涯,冉旭.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证研究[J]. 运动,2016,(18):58-59+135.

[2]闫闯,郑航. 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72-78.

篇1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55-02

德育是通过实施品德、道德教育,改善和调节学生心理认知,达到改善行为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充分认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正确把握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使之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才能促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协调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而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影下,教学质量是显性的效益,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实。近年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评估与督查体系,督导流于形式,评价缺乏依据。在学校层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普遍缺乏明确的工作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人员保障,教育的实效性与学生复杂多元的思想状态和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学生个人品德和心理问题所次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和师生矛盾也比较突出。在独生子女时代,学生心理发展正呈现着一种独特的群体特征,面对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社会主流价值观得到冲击,如何引导学生培育良好的心态、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二、正确把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孟子说,“心庄则体舒”,“尊德乐义,可以嚣嚣矣”。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准确理解、认同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德育产生内化功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德育的目标构成,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我们传统的德育方法以灌输和说教为主,过分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要求,这种方式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转变德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和内化作用,运用心理咨询、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方法,逐渐改变学生的认知行为,不断了解学生个性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才会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

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导向作用。德育的核心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思想和心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学生会以心理失衡的状态出现,而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心理问题,它往往与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提高某一方面的心理素质,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他们的态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此,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会起到推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