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一、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内容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引发了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并带来了会计观念的更新、会计目标的重新定位、会计对象范围的拓宽、会计管理职能的增强、会计核算程序方法和操作手段的改变等一系列历史性变革。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会计信息一直被企业视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外绝对的“滴水不漏”,对内其开放程度也很有限。会计工作的组织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和运用大都由财务部门负责。有的企业实行会计信息化,也只是从减轻会计人员的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并未充分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2.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

会计信息化是—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推动。目前,一方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不能掌握现代网络、电子商务以及计算机技术,对会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另一方面精通现代网络、电子商务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对会计知识又比较贫乏,不能将现代技术与会计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3.数据、信息交流困难

目前,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缺乏通用性和标准性,数据库记录没有严格的标准格式,只是从本单位的需要出发,应用模块仅限于账务处理和报表处理。而且由于各个系统都是在不同的操作平台和支持软件下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数据格式、数据结构、数据类型千差万别,各软件公司为了技术保密,很难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流。

4.会计信息化安全缺乏保障

会计信息化平台是搭建在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就不可能产生会计信息化的财务软件,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但是,网络安全、信息畅通等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往往是旧的安全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新的安全隐患又层出不穷。

三、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对策

1.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会计信息化成功之本,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培养大量信息化人才。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再教育工程,提高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工作技能,通过信息化的教育与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

2.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二是要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企业信息化包含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在会计信息系统方面的应用。加快企业信息化速度,就是加快会计信息化的迸程。

3.构建会计信息化的数据库系统

与传统会计数据存储方案不同,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用户决策驱动的会计数据库的数据存储结构。这种数据库系统面向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它通过定义与经济事项所涉及的会计事项以及事项联系的多维经济特征来达到全面系统地记录企业的经济行为。

4.会计信息化建设要处理好财务会计信息化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关系

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实现了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或者说,现在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完整意义的会计信息化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信息化。因此,企业应在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真正实现会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5.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

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机密,如何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是许多企业感到头痛的问题。目前企业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与日俱增,所以,企业必须加强会计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数据库要有加密技术,防范非法人员的入侵,设计在重要数据修改前的自动备份功能等。

6.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实行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机的共同控制。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真实、准确、有效。

7.完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

实行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的会计档案资料除了传统的纸质档案资料外,还增加了磁介质电子档案资料。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防止存储会计信息的磁介质档案资料不能及时归档,或者归档的内容不完整,会计数据的备份和清理不规范,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损坏和泄密。

四、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顺应了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成为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但应该看到,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距离现代企业信息经济的要求还很远,企业会计信息化变革任重而道远,企业、政府、社会各组织以及会计人员都应加强合作和互动,共同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健康快速的发展。

篇2

1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步渗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信息技术要想长远健康地发展,需要制定并施行相应的标准和规则使其标准化。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是指在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等过程中,针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产品的生产、信息系统的运行等,制定并施行相应的规则和标准,以此来管理企业的信息和技术,从而满足企业需求,获得最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是一个动态长期的循环过程,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1 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包括信息技术的开发、生产、应用和推广,是一个具有产业化性质的动态循环过程。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可以大大缩短信息产品的更新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企业节约更多的资源,减少研发经费的浪费,与此同时,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加规范,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和品质检验时有相应的标准可循,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更加可靠,为产品被广泛的应用、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快速地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标志。

1.2 能够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企业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速度和质量,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这无疑会对企业产生良好的效益。企业的效益好了,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建设和管理。作为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高速运行的保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受到较高的重视,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得到快速提高。

1.3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现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就在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核心就是高新技术。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化,只有当高新技术产品的标准得到世界的认可成为世界标准时,才会掌握该高新技术产品竞争领域的主导权和领导权,从而转化为相当可观的经济利益,取得相应的生存空间。因此,随着国际化竞争的加剧,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已不只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所以,一个国家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该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企业开展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比较快,在成立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国际化工作、组织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进展,具体归纳如下:

(1)成立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时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期,该组织已经有十七个分支组委会,十个工作组,共管理五百六十二项国家标准,三百三十二项计划项目,利用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在企业信息技术领域开展了多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

(2)开展了大量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方面的工作。近年来,我国企业信息技术单位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标准已经制定了一千多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覆盖了企业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系统。与此同时,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单位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严密跟踪、调查和研究,并制定了相关标准,用以推动我国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

(3)标准国际化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多个领域比如公共信息导向领域等的先进技术和实际参与能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虽然硕果累累,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企业领导不够重视。很多领导对该项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没有必要开展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这就使得开展该项工作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等得不到保障,导致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2)企业信息技术资源不能共享。企业内部缺乏有效快捷的沟通和交流,信息和技术资源流通不畅,缺乏共享,对国内和国际产品的市场行情和走势缺乏了解也就更无法预测,缺乏对较新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的方式和手段。

(3)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管理不足。部分企业太过强调进度,依赖人工,造车企业信息技术系统数据冗杂,无法高效快捷地实现共享,在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手段,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不足。

(4)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薄弱。由此造成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了解不足,意识不到开展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紧迫重要性,更谈不上开展相关工作的积极和热情,造成企业效益的损失。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加大宣传、培训和教育的力度,做到信息技术资源能够高效快捷地共享,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3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

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大概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3.1 国际化

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WTO组织的成立,都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国际化已经是每个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决策的重要前提,因此,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国际化。

3.2 系统化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的系统化,有利于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使企业的运营状态最佳,企业的收入和效益最高。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内容标准化、结构层次标准化、系统功能标准化等多个方面。

3.3 超前化

企业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管理等等许多方面,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奠基者和铺路石,必须走在前面,强调超前性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避免返工,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目标。

3.4 柔性化

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比较活跃,发展的速度很快,更新的速度也很快。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和施行信息技术的标准时,既要遵从相关标准的要求,又要留有余地,不能太过死板,敢于在适当的时候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传统标准的限制,,使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朝着柔性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使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与应变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对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进行修订和扩充。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包含制定标准、标准、执行标准、监督执行标准、修订扩充标准等诸多内容的循环往复。而标准又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和提升,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加大宣传、培训和教育的力度,遵循国际化、系统化、超前化和柔性化的发展趋势,使企业信息技术资源能够高效快捷地得到共享,从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STUDY ON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OF TELECOM OPERATORS

Tian Peng Luo Bangcai Guizhou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pa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faster and faster. Information planning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booster and engine of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elecom operators as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an framework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process is proposed, the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s basic principle is expounded, several common methods of planning are carried on the analyses, the value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is summarized, providing an usefu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other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planning.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Planning Process Framework Planning Methodology

一、引言

企业信息化规划以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结合先进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企业业务的最佳实践,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企业未来信息化蓝图以及实施保障计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导,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依据[1]。

当下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化企业的核心内容之一[2]。对电信运营商而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信市场的开放,竞争的焦点从网络竞争、规模竞争向客户竞争和管理竞争转移,同时在电信企业内部进行了组织架构重组和业务流程重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环境、现状、战略、业务和市场,电信运营商应从企业信息化规划入手,寻找一种有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提出适合企业3~5年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的信息化规划,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强化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原则

在国务院“两化融合”思想的指引下,随着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快速成长的业务需求对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服务标准,信息化规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使信息化建设能够敏捷地支撑电信运营商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以及创新发展,提出了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基本原则。

2.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

从电信运营商企业战略及业务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工作内容和时间先后顺序不同,可将整个信息化规划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前期规划回顾,第二阶段进行现状、需求及驱动力分析,第三阶段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第四阶段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进行项目投资估算与设计实施,如图1所示。

在理解电信运营商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前期规划执行情况,找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差距与不足,评估上年度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分析电信行业发展环境,明确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业务需求,利用关键成功因素法,对发展需求及驱动力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企业未来信息化改进方向;在全面调研,充分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期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从技术架构演进规划、信息化组织和人员规划及信息化服务规划入手,勾画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结合企业规划思路和方法,提出必要的建设项目,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分析项目投资预算,对项目投资进行权衡,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基本原则

在电信运营商进行企业信息规划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就难以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坚持战略驱动和业务导向。目标牵引力和业务驱动力是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的源头,信息化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信息化架构,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制定出具有业务价值和业务促进力的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接受度。

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要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重点实施。从建设逻辑上,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先从IT基础设施及底层数据建设,再发展核心业务系统,优先解决最紧迫、最重要的需求,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2]。

坚持循序渐进和注重实效。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并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要把握核心和重点,由急至缓,循序前进;基于成本去设计规划,规划不宜太大,规划期不宜过长,一般3~5年为宜,同时要考虑规划的扩展性和可用性,这样更能提现规划的实效与价值。

坚持全员参与和加强培训。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人,必须要让每位员工都清楚,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做好准备;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是根本,实行培训与引进并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引进渠道,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适用人才。

三、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探析

3.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和企业界开始了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例如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价值链分析法等,经过对这些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了几种电信运营商常用的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3.1.1 GMTD方法论

GMTD方法论具体指的是:Guideline,“一个指导思想”,即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Methodology,“一个分析方法”,即以关键成功因素法为主要分析方法;Time step,“三个时间步骤”,即以规划回顾、需求及战略分析、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三大时间步骤为规划流程;Dimension,“四个维度”,即以战略、资源、产品、客户四大竞争力的提升体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企业价值提升。

GMTD方法论是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思路,将企业信息化规划分为“一思想、一方法、三步骤、四维度”四个方面,为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合理、科学的支撑,有效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是目前电信运营商比较常用的规划方法。

3.1.2 问题追根溯源法

从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需求入手,聚焦客户业务要求,分析技术人员抱怨的原因、用户使用问题与客户感知以及端到端的业务流程,通过横向比较,找准企业管理、运营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业务需求与IT能力之间的矛盾。

对于业务部门来说,以业务为驱动,通过分析具体业务对应的具体IT功能实现,对IT规划提出要求。对信息化部门而言,业务驱动作为信息化的重要输入,信息化在能满足具体功能的同时,更需关注满足业务类及发展趋势的信息化能力是否具足、结构是否合理、需要哪些构成要素、是否可良性持续发展等,通过点上的汇集、分析和关联,进行自底向上、追根溯源,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明确IT能力,制定科学的IT规划,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3.1.3内涵变化分析法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面对的业务环境、战略要求相对过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信业由“通信业”转向“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已由过去的“利润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通过分析全业务环境下企业战略和业务内涵,聚焦企业战略转型及信息化内涵的变化。从企业信息化角度来说,信息化以全流程为贯穿,针对业务发展策略和能力填充点,对新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需要有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并对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商业模式下IT内涵变化进行重新审视。

从规划层面来说,基于战略内涵和业务需求,聚焦IT内涵变化和IT能力映射,采用MATRIX(矩阵)框架,梳理企业信息化能力建设同企业战略与业务需求驱动、客户体验驱动、持续性发展驱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二维分析,将信息化能力建设转换为业务和服务能力,推进IT的技术、管控、服务体系方面的工作开展,创造IT价值。

3.1.4价值区间权衡法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传统的通信业已经由单一的利润驱动向多元的价值驱动转变,而竞争焦点集中在企业掌握价值链过程中面向客户的运营能力、应用提供与管理能力、服务聚合能力三个方面。电信运营商企业核心竞争力区间应由信息流的传播者向能力提供的管理者、服务应用的集成者以及客户渠道的聚合者改变,通过对产业链的引领与价值链掌控,最终成为标准与模式的引领者。

在深入推进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提升企业价值的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应围绕企业运营价值、股东价值、产业链价值、员工价值、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构建一套相对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的基于企业价值贡献作用比重加权的二维模型来衡量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提升整体化企业信息化能力,实现IT支撑和业务发展的“有机融合、创造价值”。

3.1.5企业战略解码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工作应聚焦企业发展问题。电信运营商移动数据业务领域管道价值份额被进一步压缩,传统核心业务市场面临价值分流,流量增长与价值提升难以同步增长,抢占用户第一接触界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聚焦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本质。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吸引用户、聚合资源、价值链掌控,从上、下游客户角度,聚焦管道、平台、应用在商业模式中的作用,对IT内涵的进行重新审视,从新的角度去理解“新三者战略”:智能管道、综合平台和应用。管道是桥梁,是基于客户与电信、客户与客户之间发生关联或关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产生的作用角度。平台是容器,是基于面向内部运营与管理、面向外部合作接入与能力提供的实体系统和标准层面。应用是体验,是基于客户感知到的综合内容与体验层面。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除了IT支撑层面外,在其他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3.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思考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展现的首先是内容,作为一个面向未来能力建设的可阅读物和传达思路思想的载体,应根据电信运营商自身具体情况,适当的将内容的思维模式过程有所体现,这种“做什么”、“为什么”有上下文的方式将有利于把问题和思路传达得更清晰和透彻。

规划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模式过程的体现方法经过总结、归纳和提炼后形成可模式化的形式,可以认为就是一种方法论。

所有的方法都是以内容为基石的,需要的只是把要阐述的内容和观点以合适的方式和逻辑结构展开,形式为内容服务,并成为内容重要的组成要素。方法论是基于内容的一种工具,可以选择工具、应用工具或创造工具,但不必为了方法论而方法论,法无定法,因时、因人、因事而定,量体裁衣,寻求一种适宜电信运营商自身发展,具有实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将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四、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价值体现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先导,对能力建设和工作重点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满足“二八法则”,即信息化规划花费20%的投资将为企业贡献80%的信息化成功率。

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重要机制和组织形式,将信息化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管理等紧密衔接起来,系统性的调动IT专业资源来协同解决问题、开展能力谋划、明确工作思路。规划不等同于工作计划,规划聚焦在企业级的战略、业务、价值同IT的连接,由此使得IT各级人员明确在战略地图中的坐标定位、方向、路径、内容及方法。

信息化规划是下年度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先导,是IT专业下一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的重要来源,是企业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服务与支持等方面的细化,促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IT从业人员以全局化和大局观的角度去看待、评估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化工作的未来,对企业IT建设工作形成长期性指导体系,促进企业对现有问题和IT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与梳理,能够针对当前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IT系统实施。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生产力,要高瞻远瞩,超前规划,发挥出对企业创新变革、精确管理、高效运营的引领性作用。信息化规划要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注重重点,循序渐进。然而信息化规划方法很多,必须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特点分析,从多种适配方式中创建符合企业实际和未来要求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框架[3],推进信息化规划工作实施,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范玉顺,胡耀光.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方法[J]. 新材料新工艺, 2004(9):2-7

[2] 蒋桂艳.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研究[J]. 微型电脑应用, 2012(10)

[3] 龚至晖,李.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探讨[J]. 移动通信, 2012(11):134-137

[4] Thomas H D. 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ugust,1998:3-5

篇4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发展阶段

1引言

信息化作为当今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代表,催生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已成为时展最明显的标志。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持续推进了企业各项业务的管理创新,大幅提高了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做强、做优企业,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及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中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实现了从分散建设向集中建设的阶段性跨越,处于集成应用阶段,涉及到企业由上到下的整体业务链、多个管理层级、生产经营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化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实施难度很大,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符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高效科学的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和可靠的信息安全作保障。由此需要研究信息化发展阶段及趋势,分析研究国内外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企业的经验,结合中国企业现状,分析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2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通过对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及众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大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各自分散建设信息系统,在意识到信息孤岛问题以后,逐渐进行系统集成工作,建成某个子业务领域内的集成体系,达到第二阶段,之后持续提升,并形成上下一体化的集成应用信息系统,上升为第三阶段,最后在降低信息化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的需求下,形成信息共享服务能力,升华到第四阶段。其管理体系也会随各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各业务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信息化规划、业务需求及流程管理、整合的信息化架构和统一的信息化服务。第二阶段,开始建立企业统一的信息化组织策略,各业务领域按分工进行需求,流程管理并开展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在企业统一的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按业务领域建设业务及流程管理、技术研究、信息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并形成具有提供业务咨询、技术研发、建设运维及集成服务能力的技术力量。第四阶段,在企业范围内建立信息化规划、业务及流程管理、技术研究、信息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形成并提供信息化共享服务。壳牌公司信息化建设处于第三到第四阶段的过渡时期。信息化方面实行集中管控,由集团CIO统一领导,总部的IT职能同时按照业务和IT职能进行设置,并设有专门的新技术研发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共享中心,共享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数据、网络和终端设备,操作业务实行外包,内部仅负责管理和监督。该企业的IT规划有信息部门牵头组织,业务部门参与共同制定,IT规划包含了集团和地区分公司统一建设和所有的配套项目,未列入计划的项目无法接入信息系统网络,IT规划的项目由业务、IT部门共同协商,IT治理委员会根据投资及效益分析的结果按优先顺序审批立项。信息化项目分为三类,新建项目、功能提升和运维项目,功能提升和运维项目按年度计划立项实施,新建项目按投资周期立项实施。IBM公司信息化建设处于第四阶段。该企业的业务变革和IT变革深度融合,业务流程管控归口IT部门管理。该企业同样设立共享中心,对网络、通讯、基础设施、个人设备的日常运营实行外包服务。IT规划由IT部门牵头制定,业务部门提出需求,由业务变革部门最终确定,并且项目按照投资分析、效益分析和业务的紧迫度确定优先级,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确定立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由业务变革、风险管控、项目实施团队共同完成,并且实行专业化管理。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得出集团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集中管控:强调信息化业务集中管控,促进标准化及共享;强调信息化总体架构和规划,建立信息化架构管控机制;形成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与数据共享管理机制。

2)价值导向:信息化以服务主营业务发展为导向;信息项目立项以集团的整体效益和价值为导向。

3)专业化管理:IT队伍按主营业务、职能线以及基础设施实行专业化管理;提升按业务领域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能力;以战略合作的形式引入外部信息技术专业产品与服务。

4)共享服务:按专业强化内部支持队伍管理,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内提供共享服务;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集团企业内部的共享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3大型国企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经历多年发展,信息化运行体制和机制愈加完善,信息系统的应用更加深入,各企业内部也且培育了具有专业技术的信息化队伍。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建成应用了集中统一的信息化各类管理平台以及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由此推动了管理信息化的变革,进行了由分散到集中到共享的一系列管理体制机制的演变及调整。但是很多企业在面对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候,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与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机制之间出现了很多矛盾,造成了阻碍信息化发展的壁垒。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样信息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也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当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现有的信息化组织架构不能很好适应业务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组织健全、体系完整,但不能较好适应信息化集成应用、跨业务的流程后的协调、架构管控缺失,信息化组织没有被赋予相应职责及权力。

3.2尚未建立完善的敏捷或快速提升项目的立项及管理机制。

目前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缓慢,仍按照原始的信息化项目推进方式进行,整体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及功能实现周期过程,没有建立完善的敏捷及迭代的项目管理及实施机制。

3.3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质量有待提高,与业务的结合不够充分。

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尤其是对业务现状和需求的针对性分析存在欠缺,前期工作不能有效发挥指导系统设计和项目实施工作。并且从方案设计到系统上线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中缺少评审及把控,可能导致系统功能与实际业务存在差异,影响项目实施质量。

4解决方案

信息建设的速度飞快,为了能更好的促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机制应该适应信息化发展,根据分析的问题,借鉴国际和国内大型企业的案例,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4.1信息化管理方面实行IT集中管控,由CIO统一领导

总部IT职能同时按照业务和IT职能分别进行设置,加强信息化组织的推动力;设置专门的新技术研发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共享中心。共享中心的操作业务可以实行外包,降低运营成本,企业IT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

4.2IT规划计划企业建立统一的架构管控体系,建设统一的总体架构资产,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业务发展协同

IT规划计划由。IT规划包含企业统建和旗下子公司所有的配套项目,规划确定后严格执行,未列入计划的项目无法接入信息系统网络。每年新项目按照其投资分析、效益分析及业务的紧迫度确定优先级顺序,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确定立项。

4.3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

首先,增强项目可研中队业务现状和需求的针对性分析,全面分析业务需求,尽量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业务需求的变更。其次,优化项目建设实施管理流程,在开发设计、系统开发、测试等多个环节增加相应的审查,减少系统功能和实际业务存在差异的情况出现。企业可以逐步建立共享服务机制,在技术研发、业务领域和基础设置方面对内部技术力量实行专业化管理,还可以选取市场成熟、技术优势明显、服务信誉较高的IT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5总结

根据目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和业务要求,需要转变信息化的角色定位,要求信息化以服务业务为导向,推进业务与信息的融合,快速适应业务变化,效益优先,集中优势资源,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提供优质服务。信息化工作定位向业务合作伙伴与业务发展载体方向转变,强化架构管控和业务流程优化,建立明确的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共享服务体制,并明确相关方职责。信息化运行方面,对于紧迫的业务需求和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快速立项机制,规划项目强调整体效益优先。

作者:王洁玲 苏伊拉 王洪莹 单位:中国石油规划总院计算机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彼得•维尔,珍妮•罗斯.IT治理[M],商务印书馆.2012.

[2]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金融业IT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对策[J/OL],CIO时代网.2011.

[3]王仰富,刘继承.中国企业的IT治理之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赵捷.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刘希俭等.企业信息化实务指南[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6]任俊旭.基于SVM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测度模型研究[J],商业文化月刊.2011.

篇5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应用不断加速普及,在大数据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企业管理中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与投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在实施和构建信息化体系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面对市场经济的考验以及企业之间竞争压力的加剧,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化的决策功能,是目前众多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企业会计管理模式,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会计信息化系统功能的多元性和实效性。

1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作用

首先,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新时期背景下,会计信息化是企业顺应信息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管理层获取信息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会计信息化的突出功能是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同时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也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其次,企业会计信息化还具有集成性、渐进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因此可以增强企业信息处理能力,并实现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的集成。此外,会计信息化还具有同步性,有利于企业会计信息、传输和利用并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化和动态化,进而推动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信息。

2对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

2.1对会计信息化缺乏重视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一些企业在会计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方式,对于会计信息化的职能认知十分模糊。此外,在计算机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更新的协调方面并不同步,同时缺乏对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而且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还无法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以上充分证明了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当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的制度、标准和技术以及人才的保障上缺乏系统管理,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效率的下降,并无法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殊不知,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财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

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要确保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之间的协调。因此,财务部门要与其他业务部门保持软件管理信息的共享,进而促进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统一,这样才能够加快企业整体信息化的集成化进程。然而目前一些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只专注于财务软件的使用,同时出现与业务生产信息的脱节,进而使财务数据无法对接,最终将传输和反馈信息质量大打折扣。这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的缺失,而且业务链的脱节直接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2.3安全和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会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网络的支持,随着目前财务信息借助互联网传递趋势的深入,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内部管理控制章程和制度存在不合理现象,进而造成会计人员不按规范操作的状况时有发生,这将对企业信息的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同时财务流程缺乏系统的管理,也会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

3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的浅析

3.1会计信息化将向纵向延伸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应向管理型转变。不仅要加大日常业务的处理能力,还要提升预测和预警的功效。因此要提高对会计信息化事前和事中的管控,进而优化企业生产和投资成本,确保生产效益的提升,同时推进“三流”一体化集成机制建设。此外,改变原有封闭型会计体制,逐渐向开放网络型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与财税部门、上级单位及银行的协调互联,并促使信息动态发展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对产、供、销环节进行完善,并在市场驱动下逐步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3.2功能模块多元化

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驱动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创新,因此企业要紧紧把握时代下会计信息化定位,并与其他职能部门有效连接,以保证获取实时准确的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要发挥其连接共享的职能,对于企业及市场信息的收集、汇总与分析做到多元化的处理,这将有利于系统内信息资源的整合。此外,针对企业局域网和外部投资与债权的信息要做好健全的调配,确保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企业与银行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有效实现资金的流动,这就需要会计信息系统能够针对企业内部实际经营和财务情况开展实效性的决策和分析,并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体系,同时为企业绩效考核和风险评估提供支撑与保障。

3.3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深入衔接

未来企业会计信息化将会为企业提供更大技术支持,因此,决策功能所占据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为了提升决策质量,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与企业其他资源系统有效衔接并整合,以形成资源管理一体化机制。这样便于会计信息反馈功能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为了提高信息资源的高效运作,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深入衔接势在必行。同时在数据共享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协调生产经营与信息集成、企业供应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之,随着时代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企业会计构建信息化系统的趋势逐渐清晰,同时所面临的挑战随之增大。这就需要企业及时把握会计信息化发展走向,进而不断创新和优化现有会计管理机制,从而确保为企业预测和决策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与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1]罗银舫.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J].当代经济,2010(5):102-104.

[2]聂永刚,波.企业会计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7):153-154.

[3]何日胜.我国会计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4):244-247.

[4]檀建坡.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65-66.

[5]雷章华.浅谈如何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J].时代金融,2014(9):155.

[6]郝艺峰.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途径[J].青年记者,2014(14):76.

[7]赵黎明.试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及提高[J].市场论坛,2011(4):57-58.

[8]潘建秀.浅谈民营企业会计规范化[J].经济师,2006(12):256.

篇6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信息化与其他“四化”[①]并列,体现了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1]是指企业以流程重组为基础,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和利用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具有投资大、持续长、滞后性的特点,对于中小企业,由于其存在观念、资金、技术方面的劣势,企业迫切需要根据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动态的发展计划,但又无能为力指标体系,因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实用、针对性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现状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2]是指对照统一的标准,建立特定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一定经营期间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和信息化的效果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也不成体系。

徐强、戴芸(2003)从系统观点出发设计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多维动态评价指标体系[3];李晓青等(2008)从财务、业务流程、客户服务、战略与发展四个角度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N)算法进行了应用研究[1];王江涛,周泓(2009)利用IT平衡计分卡(IT Balanced ScoreCard, IT BSC)对商业银行信息化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IT价值贡献、IT用户满意度、IT内部过程和IT学习与革新为准则的指标体系[4];邵宏宇,郭伟(2009)构建了以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战略、信息化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绩效指标体系[5]

以上指标体系都缺乏对中小企业的针对性、实际性,不能突出反映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绩效评价。因此本文在邵宏宇,郭伟(2009)的研究基础上,参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颁布的《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充分考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特点,在多次咨询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后,进一步提出了表1所示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1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目标层)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含义

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A

财务指标

(B1)

信息化投入比例(C1)

信息化投入占营业收的比例

销售收入增长率(C2)

信息化对销售收入增加带动情况

利润增长率(C3)

信息化增加利润情况

用户指标

(B2)[②]

老用户满意度[③](C4)

老用户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前后的整体满意程度对比

新用户满意度(C5)

新用户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整体满意程度

战略指标

(B3)

信息化负责人在企业中的地位(C6)

领导对企业信息化战略定位认识程度

信息化的预算投入(C7)

反映信息化未来发展财力投入

信息化部门人力投入(C8)

信息化人员比例

信息化部门人员学历构成(C9)

信息化人员知识水平

应用指标

(B4)

计算机数量(C10)

企业信息化硬件设施水平

网络通信水平(C11)

网络通信水平

网络安全措施(C12)

应对网络安全能力

网站水平(C13)

企业网站内容及维护水平

2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问题层次化,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将各层中的元素(指标)进行两两比较,以确定各自权重,从而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指标体系,经过一致性检验后,进行层次单排序,最终实现层次总排序。本文通过专家赋值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mceAHP[④]软件计算权重并检验一致性,最终得到判断矩阵。

具体步骤:

第一步:构造层次分析结构。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

采用1-9标度法将上层元素A做为准则,对下一层元素B1,B2,…,Bn(n=1,2,…n),表示B1,B2,…,Bn(n=1,2,…n)相对于A的重要程度。

第三步:求各层权重,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在本文中,采用mceAHP软件进行计算,以指标A-B为例说明计算过程。

表2:判断矩阵A-B为

A

B1

B2

B3

B4

B1

1

0.17

0.27

2.5

B2

6

1

1.53

15.5

B3

4

0.66

1

10.5

B4

0.42

0.15

0.12

1

所得权重

0.09

0.53

0.35

0.03

CR=0.0005,Rmax=4.0013CI=0.0004 RI=0.9

CR

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其它指标权重。

总的计算结果:

表3 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一级指标

(目标层)

二级指标

权重

三级指标

权重

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A

财务指标

(B1)

0.09

信息化投入比例(C1)

0.35

销售收入增长率(C2)

0.24

利润增长率(C3)

0.41

用户指标

(B2)[⑤]

0.53

老用户满意度[⑥](C4)

0.75

新用户满意度(C5)

0.25

战略指标

(B3)

0.35

信息化负责人在企业中的地位(C6)

0.27

信息化的预算投入(C7)

0.21

信息化部门人力投入(C8)

0.19

信息化部门人员学历构成(C9)

0.34

应用指标

(B4)

0.03

计算机数量(C10)

0.14

网络通信水平(C11)

0.25

网络安全措施(C12)

0.24

网站水平(C13)

0.37

3. 数据含义

通过上面的数据发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中的用户指标(B2),战略指标(B3)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说明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用户满意程度,尤其是老用户的满足程度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至关重要,而评价体系中应用指标(B4)中的计算机数量指标(C10)得分较低指标体系,这也说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硬件设施条件已具备,而不再是专家着重考虑的因素。

4.对策建议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地域、行业、规模特点各异,注定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漫长、曲折,且规律性差,因此,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该采取积极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措施,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深入发展。

4.1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科学决策,层层递进

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项目,它的目的是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提供技术支持。为了实施企业信息化,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中小企业应该从企业全局出发,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全面、科学地分析企业的整体环境,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现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分阶段的实施方针,不断推进内外整合,规范业务流程、消除信息孤岛,最终全面实现信息化。

4.2争取主动指标体系,按需、量力实施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在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建设的初期阶段,一方面要争取主动,而不是被动实施;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比如人力、物力情况,进行调研,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量力而行的、可具体操作的实施计划书。

4.3分层、分重点管理,全员参与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自始至终都需要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支持。比如企业流程再造需求的支持、培训工作支持、高层领导支持和组织机构支持等。

在这个组织机构中,要以“分层管理、全员参与”为原则,也就是说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分层次的、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另外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全员参与的人机互动的系统工作,这就要求树立全员参与意识,不断组织学习,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信息化素质和技能,增强企业每一位员工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竞争力才能更强,所以,全员参与是取得信息化事业成功的关键。

4.4以政府为支助,积极争取政府帮扶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其自身水平,尤其是资金、人才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制约指标体系,其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充满着先天性的不足,这种不足,单纯地依靠企业自身去完善,不切实际,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方面大力帮扶。比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平台建立,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信息化关键性技术的研发,保障信息化安全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的实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等等都与政府息息相关,因此,以政府为支助,积极争取政府帮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晓青,刘炳辉,颜全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2008,(12):15-17.

[2]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4.

篇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32

[中图分类号] F270.7;TP3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079- 03

0 引 言

中小企业因为船小好调头,技术改革成本低,往往成为新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先锋,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落地也为中小企业节省了管理成本,赢得了市场先机。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常见应用有以下四方面。

1 信息化基础办公环境搭建

信息化基础办公环境包括电脑、网络、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配备。根据企业的人员、部门、办公场地等整体规划进行信息化办公环境的设计和规划。

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统计后进行办公电脑、制图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类别的采购。本着性能和价格兼顾的原则,考虑未来三到五年使用的办公需求,对CPU性能、内存大小、硬盘容量、有无固态硬盘等做重点考虑,同时应尽量选择大品牌商用电脑,稳定性好,售后服务有保障。服务器则需根据部署具体应用的要求和信息化长远规划进行合理选购,需要注意硬件配置能否承载足够的并发访问量,是否支持后期硬件升级扩展,是否需要双电源冗余,是否需要配套的磁盘阵列和UPS,是否高稳定性、高可用。

网络选择则根据企业信息化的不同应用,比如ERP、OA、监控、通信软件等的各自带宽需求进行叠加以及各运营商不同方案的接入成本、网络状态等综合考虑。单链路接入可考虑外网接入带上网行为管理的路由器。多链路接入则可经上网行为管理路由器叠加,再经过高背板带宽的百兆或千兆交换机接入不同楼层和不同部门,也可进行VLAN划分、QoS限速等设置。上网行为管理路由器可以在网络入口处按企业要求进行相关视频、游戏、聊天、购物、下载等上网行为管理和限制。对移动频繁的电脑可以采用有线加无线结合的方式,对台式机也可加无线网卡方便位置变动。企业无线路由器采购需注意无线带机量。IP地址规划可以按楼层或者部门进行。

对于打印、复印、扫描、传真功能,可以根据业务需求使用带网络功能的大型复合一体机、常用多功能一体机等,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一机多用。带ADF输稿器的设备可以进行多页连续复印和扫描,提高工作效率。财务若有打印发票需要,需配备针式打印机。此外还需采购配套的墨盒、色带备用。

2 企业办公信息化

企业办公信息化包括OA、ERP、企业邮箱等。

OA(Office Automation),即办公自动化,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可实现数字化办公,减少纸质文件流转,提高办公效率。OA方便多部T或异地办公的中小企业进行企业流程审批、项目管理、会议管理、车辆管理、档案管理、电子公文管理等,可以调整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增加协同办公能力,提升执行力,保障制度落地,协助员工沟通,有助于自助高效办公,方便快捷。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财务、人力资源、采购销售供应链管理、备品备件库存管理、售后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的一个重要信息化工具,它可以帮助决策者管理好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减少信息孤岛,让企业各种信息更加透明清晰,从而实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

ERP实施要经过项目立项,ERP选型,项目规划(制订项目计划,召开启动大会),需求调研,蓝图设计,实施方案编写和测试,库存盘点和期初上线数据的导入,正式上线切换,项目验收和后续改进等步骤,期间要反复对相关员工培训以便熟练掌握应用。ERP的应用程度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能大大便利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为管理者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

企业邮箱是企业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采用自建的企业邮箱可以方便自行管理,保障邮件安全,提高邮箱反病毒反垃圾能力。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OA、ERP和企业邮箱等企业信息化平台普遍支持通过手机端来接收、查看、处理信息,通过移动网络可随时随地掌上办公,极大地方便了经常出差开会的公司管理者和市场人员。

3 企业宣传与服务

企业宣传和服务包括公司网站、微信公众平台、400电话等。

公司网站是现代企业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司宣传的重要窗口,主要为客户或者业内人士介绍公司信息,新闻公告,建立论坛,与浏览者互动等,树立公司形象,帮助公司把握商机。

微信公众平台,也称公众号。企业利用公众号进行自媒体活动,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随着微信的流行,企业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几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它的主要作用是消息推送、信息分享、品牌传播、自动回复、二维码订阅等。微信数以亿计的庞大用户群创造了很好的用户黏性,微信信息转发的便利性为企业宣传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中小企业可以申请注册自己的订阅号或者服务号,进行市场宣传,展示公司产品和服务,并提供在线订购。另外企业参加展会等重大活动也可以通过易企秀、MAKA等工具制作宣传文案、邀请函等,通过庞大的粉丝群进行创意推广。

400电话作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售前售后咨询,可以绑定于公司对应的多部固定电话或相应负责人手机号码上。它体现了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态度,为客户与企业及时沟通提供了便捷。

4 企业内部监管

企业内部监管可以使用视频监控系统、考勤等。

视频监控系统在企业中有着广泛应用。它可以作为企业监管生产物料、库存物资、财务往来的重要方式,也可以作为安防保障的重要手段。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将视频数据通过网络准确、快速、清晰地传回,实现了异地远程集中管理,节省了巡检人力。智能的视频监控系统能及时发现险情进行报警。此外,视频监控系统还支持云端存储,手机端查看,大大地方便了企业管理者监管。

考勤主要是对员工出勤的监管,可以使用带网络功能的考勤机。也可使用金蝶云之家,或者钉钉之类的手机APP考勤方式,甚至可以对外出销售、培训、售后服务人员进行移动考勤,满足企业管理需求。

5 结 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革。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业务流程相对简单,所以更易推行企业信息化。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离不开总体的规划、管理者的重视、专业人才的储备和专项资金的支持,需要信息化团队长期不断的钻研积累。同时,信息化降低了企业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管理者更加清晰地挖掘把握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卫.企业OA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J].办公自动化:综合版,2008(18):22-23.

篇8

知识经济最早于1992年由联合国机构提出的。尤其是从1996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次明确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来,我国一直在思考面临知识经济的对策。知识经济作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就是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新技术的迅速产业化。它不仅仅对、经济以及个人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而且必将对提供管理信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管理也产生诸多。从会计界的反思来看,知识经济是挑战也是机遇,是会计获得新的活力的大好机会。

(1)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挑战。第一,会计主体假设面临挑战。在传统的经济,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确,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的进步和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发展更加复杂化,使得会计的典型主体-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在世界中,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并存在“虚”、“实”两个空间。特别是网上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概念,构成了“媒体空间”。面对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外延,以及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的实体,会计主体的假设显得力不从心。第二,持续经营假设难以“持续”。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巴林银行的突然倒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三,会计分期假设缺陷凸现。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的补充,人为的将企业连绵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若干期间以便于账务处理,出具财务报表,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在工业经济时代会计还勉强胜任这种方式的核算工作。而在知识经济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固定资产折旧加速,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难以估计,随时有意外收入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导致会计失真的制度性原因。

(2)知识经济的产生,使原来的会计电算化已不再适应时代潮流,新的会计信息化脱颖而出。主要表现在:第一,知识经济以信息传递的快捷、开放为特殊条件,因而在加工与输出财务信息方面,对会计电算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知识经济中的新产业将蓬勃发展,它们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信息依赖型的、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经营模式,这对于现行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尤其对现行会计工作是一个很大挑战,随着新会计模式的出现及运用的普及,会计电算化便获得了新的,并在新的业务处理中得到完善、提高和革新;第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是通过会计电算化这一企业财务信息加工系统,向企业内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供所需要的财务信息,这就必然要求实现财务信息网络化。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预测,知识经济将是会计电算化极其普及与繁荣的时代,企业的会计只有实现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处理与输出,才能满足知识经济下对财务信息的高要求。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是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的有力手段,是未来企业会计输入、加工以及输出其财务信息的主要作业形式,企业的内部业务处理和外部信息输出都将全面采用网络处理。因为每个公司都有网址,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都可以被投资者上网浏览到。绝大多数公司都是通过网上的在线服务方式对外提供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不上网的公司会处于筹资劣势,必将缺乏竞争力。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是人力资源会计等新的会计模式流行和发挥作用的时候,新的会计模式必将要求新型的电算化软件来完成新的业务处理。此外新一代操作系统的产生及流行,也会推动以其为平台的会计软件的发展。

总之,知识经济的产生,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会计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进而引起现在的会计电算化的革新,逐步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正是新兴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产生的外部条件。

2.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型之间的矛盾,是会计信息化理论产生的内在因素

人类正在步出工业社会,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当然包括会计在内,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对传统会计模型提出新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会计的存在和发展方面,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还受信息技术的制约。从理论上讲,会计模型中的所有规则都应当与其所存在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然而所有这些规则的建立,却又都不能超越其在信息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手工会计技术在传统会计模型中的地位,仅仅是记账、算账的工具,如果把现代会计信息技术,仅当作自动化,而不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建,那就如同当企业面临困难时,只要花钱添购一些计算机,所有的就会迎刃而解一样。

会计模型是会计实践的反映,是按照会计实践的一定特征对会计所作的描述。植根于各种社会经济环境的会计实践是丰富多彩的,虽然丰富多彩的会计实践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会计模型,但是的各种会计模型,抛开、经济、文化的不同外,究其实质来说都是建立在亚当。斯密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会计模型(传统会计模型)。

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变化,当然要求会计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的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它与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当然相差甚远,因而传统会计模型在处理信息社会的经济事项时,所表现的困惑必将在所难免,传统会计模型无法适应现实需要,无法提供恰当充分的信息,势必会使投资者转而寻求其它信息来源。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电子记忆、数据处理、通讯传输等功能,它一开始进入会计领域,便展现出一种广阔的前景。由于现有的电算化会计系统是基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虽然在处理手段上有了明显变化,可是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规程并未因为计算机技术而有所改变。由此可见,当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传统会计模型,而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的程序和规则并不是因为有了计算机以后才出现的。所以笔者认为,这些传统的会计处理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具有适应性和协调性。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信息时代的会计模型,这是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3.企业信息化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国家信息化,企业是基础。没有企业信息化,根本谈不上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所以企业信息化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为此,企业需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其他自动控制技术,来控制设计和生产过程,以减轻人们的劳动,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信息化的另一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还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力图实现从生产到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AIM)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该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现行的大多数AIM已本能地成为企业MIS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普遍存在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的弊端,而且会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以转账凭证的方式联系,造成数据与内外子系统之间均不能共享,信息不畅通,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会计软件与其它软件相融合,达到内外数据共享,这是对未来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新要求。此外,企业信息化还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为其它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这也是会计信息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社会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然而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会计信息化又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所以加快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一般是指在会计领域中使用电子计算机的通俗说法。主要包括电算化会计制度的确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都是利用现代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但两者的内涵决不相同,其主要区别如下:

1.背景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产生于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量日剧增大,会计工作的处理方法日渐落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加强信息处理力度,所以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会计信息化则产生于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企业的财富=经营+信息,可见信息之重要性。此外,知识经济的产生,使企业由原来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着知识密集型发展,谁拥有高新科学技术谁就拥有财富。总之,信息社会要求社会信息化,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会计占有企业70%以上的信息量,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化。

2.目标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基础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3.技术手段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开始所产生的环境束缚,主要是对单功能的计算机设立的,后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改善;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设计的,其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

4.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是在手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会计程序是模仿手工会计程序而进行,也就是以记账凭证为开始的,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提供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特点而产生的,它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5.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不同

电算化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输入会计信息,输出时也只能由财务部门打印后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是业务处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依靠,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

6.系统的层次不同

会计电算化以事务处理层为主,会计信息化包括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7.基础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环境,是与手工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原材料,产品、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管理,企业组织机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纵向多层次的等级管理机构,是在亚当。斯密的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工业理论的会计模型。而会计信息化是在信息社会中产生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对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并用集成化的方式、面向对象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可靠、快速、合理的会计信息,进而实现会计信息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速度最快、服务最优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虽有上述区别和差异,但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在实现会计核算的机处理之后,必然要求对会计业务进行系统化的计算机管理。由此可见,电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阶段,信息化是电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为加快会计信息化发展,必须首先全面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信息系统各部分之间协调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培育良好的发展和运用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工作,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原理、会计业务流程、现有的会计制度、财税管理制度的和改革政策,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规划和发展21世纪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实现会计信息化是本世纪财务会计发展大趋势

知识经济的产生,给会计带来巨大影响,影响到了会计系统的硬件(信息处理的工具)、会计系统的软件(信息处理的程序)和会计信息的(技术资产)三个方面。现代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写纸张、笔墨、算盘等传统信息技术的;现代会计电算化软件正在改写建立在只读寄存基础上的传统会计循环;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正在改写以会计报表为基础的传统会计信息的交换方式。而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则正在改写以有限资源确认为基础的传统会计信息的涵义。由此看来,未来的财务报告将会有以下几方面的改变和特点:

1.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多元报表体系转变

会计报表是会计系统的主要产出,它所提供信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与传统会计的系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传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手工会计系统,具有只读寄存的技术特性,从而决定其生成信息属性的单一性。尽管已普遍将计算机于会计系统,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发展思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手工会计系统属性的单一性。因此,在过去的近百年中,财务报表体系虽几经变革,但仍然是在原基础上的完善和改进。如果我们根据计算机具有随机寄存的特性来重新设计和构造一个新的会计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将能够完成多重信息处理的功能,从而使会计报表体系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属性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够允许用户任意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数量和质量,如同他们选择电视节目一样方便,那么未来的会计系统就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系统,用户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由会计师来决定,会计的生存空间将得到拓宽。

2.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是由会计信息不同用途所决定的。用于传统财富分配的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而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则要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信息的决策用途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同时提供可靠与相关的信息,以满足分配和决策两种不同用途的信息需要,构成了会计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会计系统是围绕会计信息的财富分配用途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讲,只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样一来,试图用单一属性的会计信息来实现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的要求,无疑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利用上面提到的多元报表体系,来揭示和解决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从重视可靠性转向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3.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

传统会计系统是基于会计信息、财富分配用途,会计主体的确立是系统建立的前提。

与此同时,工业的企业组织所具有的垂直控制也为这一前提提供了所必须的外部环境。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的垂直机构正在发生网络化的改变,这使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其合理性。因此,在信息时代如何恰当地提供主体及关联方信息,从重视主体信息到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代表着未来会计的一个发展方向。

4.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对有形资源的占有及使用是工业社会环境中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会计系统也必须围绕企业有形资源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来展开。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条件开始转向技术的开发、利用和争夺,有形资源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地位日趋下降。在这种趋势下,促使新的会计系统的建立必须从重视有形资源,转向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5.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表格式信息揭示的框架,要求所有的会计信息都能够数字化,且具有能够汇总的经济意义,即会计信息货币化的要求。但实际上,会计信息的计量并非只能具有单一属性,其信息揭示也并非只局限于报表的方式。这种变化,将导致会计计量向非货币延伸,从货币计量转向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6.从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

因为在用户的财富分配用途的导向下,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绝大部分具有事后信息的特征,但是所有的投资决策都应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这在客观上便要求会计必须突破传统的约束,提供更多具有决策性的信息。国际上流行的现金流量表虽然反映的是过去现金流量的信息,但却是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用途而设定的。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必将实现从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的转变。

7.从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

年度信息揭示历来是会计惯有的传统。随着会计信息决策用途的不断增强,一个年度的信息揭示必然与投资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发生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增加信息更新的频率。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在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每次会计信息揭示也不再需要所谓的会计循环,进而使会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所以,年度信息揭示必将被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的格局所取代。

综上所述,未来的财务会计必将朝着会计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为我国会计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实现会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1]涂建明。知识经济下的会计电算化[J].会计电算化,1999,(2)。

[2]刘忠玉。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对策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1999,(6)。

[3]张瑞君。计算机会计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张广。会计信息体系结构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2,(10)

[5]臧慧萍。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11)。

[6]胡冬鸣。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设想[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8)。

篇9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2-0196-01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高校信息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其不仅能促进学校管理,同时也能提高教育水平,也能为教育提供更多的方便。然而高校信息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进行高校信息化建设。如何将信息化技术更好的用在高校管理和教学中,已经成了高校发展的关键。

1、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些高校领导因对信息化认识不足,没有将高校信息化当做重点来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就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已经向统一接口统一门户方面发展,但是高校信息化尚未有实现统一,只是部分高校信息化进行了统一。实现信息化统一的高校虽建立信息化工作小组设立了信息化建设部门,但因其缺乏相应的权力和资金支持,使得相应计划不能落实。就目前来看,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高校认为信息化就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忽视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常因不同部门各自为政,而限制高校信息化发展。这就使得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使信息化建设无法实现统一,常出现一些数据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很容易出现信息孤岛,其不仅会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也会给学校的管理、教学及科研等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学校各部门系统没有统一的规划、访问接口,也会给用户访问数据库带来麻烦;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重视硬件设备建设,而不重视软件建设,也会限制高校信息化发展。毕竟硬件设备成本高,短期内无法取得成效。而软件则不同其成本先对较低,短期内就能取得相应成效,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比较明显。软件作为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关系着国家政治,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在不久的将来,其将成为前景最广阔的新兴产业。然而,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一些高校并未重视软件而是比较关注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备。当信息化建设完成时,才意识到软件的重要性。这时再进行软件建设,对信息化建设是非常不利的。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设备,更新速度都比较快。一旦这样做,会增加高校信息化成本,同时也影响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2、高校信息化发展走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高校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的教学及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生机。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引用了CIO概念,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模式,并由专业的机构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规划,形成了以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为一体的ERP系统。ERP系统作为现代化企业运行模式,其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对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也能最大限度的为社会创造财富需求。然而EPR因集中的程度高、系统升级困难、成本高等问题,难以适应学校松散式管理特征。就目前来看,将UPR模式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校信息资源与系统的集成,其可以通过建立统一平台的方式,用接口将高校信息系统和资源集中起来,就能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同时其也能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界面,以解决用户不能直接对系统访问的现状。

在未来的高校信息化中建设中,应该建立个性化门户平台,以满足时需求。首先要对界面进行个性化设计,不仅设置访问入口,也要对身份认证和权限认证进行个性化、人性化设计,这样不仅能实现用户统一管理,同时也能实现个性化定制及资源检索及查询等功能;要遵循联邦模型体制,其可以将相互独立的数据中心联系在一起,以实现数据共享。最好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将不同的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并根据高校实际状况对应用系统进行相应的修改,使其成为有机整体,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以方便用户统一访问;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高校信息化主要是为其教学、科研、管理等服务的。要想解决各系统之间的孤岛问题,就应该对相应的系统进行分析,并采用多种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只有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才能实现数据库、用户管理及信息门户的统一,才能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及信息共享,才能使高校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

3、结语

高校信息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当今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校信息化已经实行多年并取得了相应成就,但是其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出现。高校要想更好的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信息化,就要对高校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篇10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5-1073-03

1 概述

标准(standard)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用标准来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而标准体系(standard system)是由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1]。

信息化是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抽象和数字化的过程,它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等高科技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过程[2]。

标准体系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保证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的基础。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信息化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本文结合国家局、省、市局(公司)关于信息管理工作的规定、信息化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以期推动信息化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改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效率,按流程管理信息化项目。使信息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可以按规范对维护过程进行实时核查,有效提高信息化工作的运行效率,进一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提高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性和健康程度,打造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新高度。

2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随着西安烟草信息化发展日渐深入,信息基础设施也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越来越多的关键业务应用运行于信息平台上,对网络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安全性要求逐步提高,信息系统在日常的系统运行中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信息化管理能力对企业业务运转的影响正在成正比不断提高。而长期以来企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非均衡发展模式,致使信息化管理能力薄弱,信息化已出现畸形态势,为企业业务运行带来极大隐患,企业信息管理部门急需从单纯技术部门向技术与管理并重部门转换。

目前,在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一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标准,信息资源管理粒度较粗,二是信息化设备运行维护效率未能充分发挥,三是信息化项目的管理缺乏统一的流程设计与规范。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以规范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运行维护及信息化项目管理,对于西安烟草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3.1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复杂工程,将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信息化标准体系既规定了信息化标准总体结构,同时也是信息化标准的规划,规定了未来几年重点要编制的信息化标准。因此,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应从标准化现状与问题出发,充分分析标准化需求,构建适用西安烟草的信息化标准体系。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是由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范围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图是以方框图形式表示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由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三个分体系组成。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

3.2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分体系说明

3.2.1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分体系

信息资源是指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人员、网络设施、信息处理的设备、计算机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等基础软件系统、人员与设备的工作环境。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用于信息资源的规划、采购及建设。体系将从定义及分类、等级划分出发,对信息资源的规格及标准,应用等方面进行规范。该分体系包括技术队伍、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和网络通信四个二级类目。

技术队伍标准包括机构设置规范及专业技能规范两大部分。

硬件设备包括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是指打码机、工控机、扫码设备、PDA、RFID设备等烟草行业生产经营所使用的信息化电子设备,通用设备是指主机等计算服务设备、网络基础设施、个人电脑等客户终端设备、磁盘阵列等数据存储备份设备和UPS等机房环境设备。硬件设备标准是指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中使用的各种专用和通用设备标准,用来指导设备选型、安装调试、验收、招标等方面的工作,以便实现信息处理设备间的互相兼容与互联。

系统软件包括数据库软件、中间件软件、操作系统和办公工具软件、数据备份软件等平台工具软件。系统软件标准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软件方面的标准,用于指导西安烟草系统软件的选择、安装调试、验收、招标等。

网络通信标准是指西安烟草广域网和各级节点局域网建设以及通信协议、信息传递与共享等方面的标准,用于指导西安烟草信息化网络通信建设和管理,确保烟草网络基础设施间能互连互通。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分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分体系

3.2.2 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分体系

信息化运维管理是指信息技术部门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和文档等,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信息系统本身及设备、网络进行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应用/服务管理、网络管理等具体工作内容。该文对运维管理标准进行框架设计,梳理组织架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流程建设。根据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配套的管理措施包括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绩效考核、运维费用、技术支撑等内容,同时结合西安烟草的业务特色,整合运维服务资源,规范运维行为,确保服务质量,形成统一管理、集约高效的标准化运维。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分体系包括核心运维和节点运维两个二级类目。

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分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3.2.3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分体系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是指规范西安烟草信息化项目规划、实施的各种标准,其作用是保障信息化项目的功能完善、性能优良、技术先进、架构开放,具备较强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主要包括产品型项目、软件型项目及服务型项目三个二级类目。

结合IT行业特点运用项目管理技术、理念和方法,按照西安烟草现状及需求建立信息化项目开发的质量保证体系,使项目开发有序化、文档化,有计划性、具可追溯性,以保证IT项目的按计划实施,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将包括项目综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等方面以及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等过程组。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分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体系

4 结束语

信息化标准是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南,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化标准及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对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复杂工程,将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文章结合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实际,提出了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系统架构,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将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不断实践,为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篇11

1 我国企业应用ERP的背景

我国中、小型企业占据了总企业数的九成以上,创造着中国GDP价值的五成以上。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和自身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管理水平、信息化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在经受着考验,如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就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用ERP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愿望更为迫切。

2 企业ERP系统的选型

应用ERP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勿庸置疑,那么如何选型,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于企业而言,资金少,规模小,管理体系不规范是需要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它们选择ERP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提高效益。

企业ERP选型好比战略,实施则是战术,在错误的战略指导下,再好的战术都无法实现目标。故企业一旦确立了ERP建设目标之后,选型就成为了成功的关键环节。

3 ERP系统选型的要点

(1)认识并理解ERP。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以现代化管理为切入点。企业经营管理表面上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实质上则是追求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优化利用。ERP(企业资源计划)正是融合了多种现代管理思想,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企业各个业务环节运作中方式、方法的高度优化和浓缩,更侧重于为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管理问题。但是ERP投入大,风险也大,而且短期不一定见效果,它可能会改变工作方式,甚至会进行部门调整,改变工作流程或思维方式,搞不好会使原本就不清晰的流程更加混乱,而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则只能由企业自己承担。这些可能面临的情况企业都应该予以考虑,一旦作出ERP建设的决定,就得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坚持下去。

(2)明确自身需求与目的。近年来,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客户对产品的品种、规格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产品的质量、价格和交货期等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企业经营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势必影响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已切身感受了业务与管理的冲突。

企业外部竞争的巨大压力和自身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内在动力,促使企业走管理信息化之路,实施ERP系统。在内外部严峻的考验面前,用信息技术带动和推进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管理模式的实施,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明确了自身的需求与目的,落实ERP系统的选型才有动力。

(3)选择合适的软件供应商。选择有提供过相关行业背景方案的供应商,可以为企业自身的个性化服务和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因为专注于某个行业的软件供应商,背后有着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包括了管理咨询专家、软硬件工程技术人员等,他们能帮助用户选型、分析、量身定制甚至二次开发。

很多大型软件供应商是专门针对大型企业ERP建设的,在企业的市场上还不如一些小型软件公司。当然,近两年很多大型软件供应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也开始涉足企业的ERP业务。但对企业来说,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供应商比选择原本只做高端市场的大型软件供应商更切合实际。

(4)把提升效率作为ERP实施的目的。很多成熟的软件供应商设计的ERP系统,多是在固定模板上修改而来,而这些固定模板,多是来自组织结构庞大、管理体系相对成熟的大公司,显然不适合中国企业的实际需求。实施ERP的目的,不仅仅是加强信息互通,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提高生产效率。

(5)选择具有灵活性、能随机应变的ERP。企业生产经营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如生产计划下达后,客户突然追加定单;加急定单中,客户要求在2小时内进行成本核算并提供报价;市场整体景气程度骤降,导致生产预测与实际销售偏差过大等等。显然,一个机械的ERP系统无法地适应状况多发的生产实际。于是,一些软件供应商开始意识到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并开始在ERP系统的功能上有所体现。

4 矿企安全生产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4.1 现状

(1)侧重硬件基础建设。网络建设、机房、调度中心建设投入较大 ,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在软件方面,侧重于专业化软件的应用。如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资供应系统、煤炭销售系统、调度管理系统 、瓦斯安全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地测制图系统等。

(3)信息化管理机构逐步形成。

4.2 主要问题

(1)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功能单一、各系统数据各自独立、互不共享,利用率极低。

(2)各信息系统数据传输格式(接口协议)缺乏行业标准,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的现象。

(3)不注重系统平台的选择。造成矿井的系统集成很难,集团公司的系统集成更难,成本更高。

(4)多数系统平台功能不完善,没有应用最新信息技术,如:安全与生产系统集成、三维可视化、远程网络平台等。

(5)缺乏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多数系统因没有制度管理而无人维护,处于瘫痪状况,甚至许多矿井的系统验收后,就再也没有使用。

4.3 应用平台

矿山企业信息化建立两个系统平台,即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包括供应、销售、计划、财务、人力等子系统)和安全与生产综合管理系统(包括地质、井巷工程、生产、安全、综合自动化监控等与生产、安全相关的子系统)。

4.4 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成熟和成功的数字化矿山的整体解决方案,由于采矿行业的专业性很强,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的提供商做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系统,而能做矿井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提供商又做不了ERP系统。所以,目前多数煤炭企业是以以上两个平台应用为基础分两条腿走路。同时,为实现系统平台的高度集成化,需综合三维地测、三维工程设计、采掘进度管理、生产调度、安全监测、人员定位、工业电视、束管监测、综合自动化等与安全和生产相关的综合信息。多矿使用的平台可自动与集团公司平台构成集团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提供系统的实用性。另外,为实现矿企安全生产调度三维可视化,综合以上十多个系统在三维采掘立体图中综合显示实时的安全与生产信息,由于有三维采掘立体图的直观展现、即使长时间没有下矿,甚至对煤矿不了解的人员(上级领导、考察人员)也能通过系统平台了解矿井的安全生产实时状态,使生产矿井、集团公司的信息化水平达到一流,大大提高企业形象。

5 结束语

我国各大矿产企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而IT应用技术成熟和普及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为良好的环境。利用ERP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就能够确保与大型企业竞争中的高效灵活优势。我相信,通过ERP的选型,企业对ERP一定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矿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一定会有助于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F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79-06

一、引言

随着行业内基础电信运营商的重组、3G牌照的发放以及重组后各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经营等情况的出现,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其一,中国电信市场的用户数量庞大,导致系统运转压力加大。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6亿,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1亿,移动电话用户7.5亿。庞大的用户群体必然导致业务量激增,这对电信系统的运营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其二,电信市场业务种类繁多,运营商对市场的响应必须迅速、准确。运营商现在提供的业务种类数以百计,各地不同的资费套餐更是不计其数。一方面,随着3G、宽带业务的不断推广,电信业务必将推陈出新,种类会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随着市场不断成熟,消费者消费习惯日趋理性,对电信服务水平的期望也逐步提高。这就要求运营商自身系统在具备对每笔业务提供快速受理能力的同时,还能保证计费的准确和提供良好的客户服务。

其三,各大运营商相继上市,其运营和管理将日渐透明化,需要定期向市场公开披露公司的运行状况,因此,各运营商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自身的信息。

其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运营商必须提高自身的运营水平,实行精细化管理。过去,运营商通过大规模投资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就可发展大量的新用户,大幅增加企业收入的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运营商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充分挖掘现有网络资源的潜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种情况电信运营商如何在这复杂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出路、获取胜利?

新的复杂的市场环境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内随时掌握公司的各种资源状况,对外及时把握消费者需求及市场动向,而且要确保网络的运行可以有效支撑公司的战略部署。

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在电信业内部实施信息化,从而令庞大的电信运营商能够灵活运转,提升其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电信运营商竞争的成败,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由信息化带来的运营能力。信息化已经成为致敌于千里、谋取竞争优势的利器。

那么电信行业其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如何?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公布的世界各国电信行业信息化发展指数报告,比较全球154个国家在2002年至2007年期间的信息化发展情况,在这些国家中,瑞典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状况最好,名列发展指数排行榜第一名,紧随其后的是韩国、丹麦、荷兰和冰岛,挪威、卢森堡、瑞士、芬兰和英国分别排在第6名至第10名。中国是在信息化可接入性和使用方面进步最快的国家,在仅仅5年时间内,排名就从全球第90名上升至第73名,与此同时这也反映出我国与国外电信企业间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

国际化的市场环境要求国内的电信运营支撑系统在经营管理上能够迅速赶上国外的先进水平,以迎接电信运营业的国际化竞争。今年是电信行业信息化进程第14个年头,国内几大电信运营商的IT建设尽管在时间上有先后差别,但是对IT系统在电信业发展中的价值都给予了很大重视。各个运营商都在进行IT支撑系统的建设,在IT支撑系统的建设中企业信息门户(EIP)技术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为一个良好、有力的电信IT支撑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是电信行业走上信息化的关键。

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企业信息门户(EIP)进行介绍,阐述其在电信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更多的从管理的视角对基于企业信息门户(EIP)电信行业信息化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我国电信企业内部信息门户建设和发展情况,以中国某移动通信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提出电信企业内部信息门户的一般模型,同时提出搭建电信企业内部信息门户的发展策略。

二、企业信息门户介绍

(一)企业信息门户(EIP)的概念

EIP是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的简写,全称为企业信息门户。

EIP是应用框架,它将企业所有应用数据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内部员工的信息通道;EIP也是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系统,它使企业能够释放存储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使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能够从单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要的个人化信息,帮助用户管理、组织和查询与企业和部门相关的信息。

EIP是指在Internet的环境下,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到企业信息门户之下,根据每个用户使用特点和角色的不同,形成个性化的应用界面,并通过对事件和消息的处理、传输把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EIP是一个应用系统,它使企业能够释放存储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让客户们能够从单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个人化信息。客户们将利用这些个人化信息做出合理的业务决策并执行这些决策,同时发现做出类似决策的其他人并和他们取得联系。EIP通过及时地向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来优化企业运作和提高生产力。这些门户将把存放在企业数据库与数据仓库中的业务智能转变成可利用的信息,并通过浏览器送到用户眼前。

EIP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需求,企业如果需要更有效地利用企业的数据资源和信息资产,必须保证内部和外部的每一个用户都能访问到信息。

(二)EIP的功能和特点

企业信息门户的功能和特点很多,下面将对其主要的功能和特点进行阐释。

1.EIP的功能

信息导航功能

在企业内联网上对所有的内容建立一个指导性的体系层次,常常称为“微型Yahoo”,通过对题目的“下钻”提供对理想信息导航的手续。信息导航功能一般包括频道选择、信息查询和导航助手。在企业里,不同部门因不同的工作任务而需要不同的信息,因此,首先要把相关的信息,包括内部网上的信息和外联网上的信息收集起来,然后进行信息分类,而信息频道即为通常意义上的一个信息分类。频道选择就是用户选择与其工作相关的信息分类,这部分功能与用户的工作权限相关;当用户打开门户界面时,可以看到企业所有的频道标题,选择与自己相关的标题,即可查看其详细内容。导航助手给用户提供多种手段,帮助用户浏览。

数据搜索与查询功能

此项功能包括搜索域和对内联网上所有内容进行索引的搜索引擎。数据搜索和查询必须与信息导航结合才能发挥其最佳的功能;数据查询的结果在导航系统中突出显示,以提示用户。当鼠标位于一个查询结果的条目上时,可以预览条目的内容以决定是否打开,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它还可以提供个性化设置,用户可以限定搜索范围,可以设定自己的查询关键词。数据查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据首先可以经过一定的处理,然后把结果返回给用户。

最新消息功能

EIP有一专用功能,即定期给用户最新电子公告和相关的信息,如工作任务的分配、项目进度,当前国内外的最新时事、新闻、市场动态等。

2.EIP的特点

统一的信息访问渠道

通过将内部和外部各种相对分散独立的信息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企业的所有应用和数据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信息。使用户能够从统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信息,从而实现优化企业运作和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单点登录SSO(single sign-on)

门户系统只提供唯一访问入口。对网站中的任何信息,不管系统中信息位于何处,用户都采用SSO,只需一次登录,就可以根据用户权限对网络资源进行访问,无需输入众多确认信息。采用SSO减少了用户在不同系统之间登录所花费时间和管理员管理用户的工作量,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管理的便捷性。

不间断的服务

通过网络和安全可靠的机制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访问企业的信息和应用,保证企业的业务运转永不停顿,将网络经营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强大的内容管理能力。

对企业各种类型信息的处理能力EIP支持几乎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能识别90多种关系型和OLAP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可以搜索和处理各种格式的文档。

个性化的应用服务

信息门户的数据和应用可以根据每一个人的要求来设置和提供,定制出个性化的应用门户,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强了对顾客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与现有系统的集成

能将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管理、知识文档管理、资产管理等现有的数据和应用无缝地集成到一起,一方面可以从EIP中获取这些系统中的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从EIP中将数据写人到业务系统中去,从而完成企业相应的业务流程和资源管理,保护了原有的投资。

高度的可扩展性

能适应企业新的人员和部门的调整的变化,满足企业业务调整和扩展的要求,解决企业与IT部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技术需求问题。

安全可靠的保障

通过安全机制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及完整性,保障企业业务的正常运转。企业信息门户提供基于网络的安全认证,包括身份认证、角色分配、用户操作监控、日志报告、信息安全级别设定。另外,还可以和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本身以及一些外挂的安全认证相结合。

无限的角色配置

角色决定用户在系统中所能查看的内容和所能执行的操作。EIP支持企业进行无限的角色配里,外部用户也可以在相应权限控制下自行配置角色。用户基于自身的角色定义访问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应用和服务。

(三)企业信息门户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理论研究者和实业界的人士不断在讨论企业信息门户是否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企业信息门户可能在如下几方面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如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强化知识管理;优化企业资源,提高企业资料的利用率;对业务价值的增加产生影响。下面分别分析这三方面的影响作用。

1.提高企业的应变速度,提升知识管理

企业只有借助于网络才能以快取胜,获得发展的先机。但是在大小企业先后触网之后,新的加速度来自何方,这就要看谁能够以最迅捷的动作联系客户、供应商和商,组织生产和销售,而EIP就是产生新加速度的原动力。CA是美国的一家大型金融咨询公司,在实施EIP之前,对每个客户咨询的响应速度至少是四个小时;而现在是即时受理,快四个小时,对现代咨询服务业是非常有利的优势。

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企业迫切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加速知识积累,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准确抓住市场商机,赢得利润。而EIP恰恰能够成为企业获取、整合、积累和利用知识的有效途径,帮助企业通过个性化服务收集客户的差别信息,拉紧供应商、商和客户来寻找新的商机。

2.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EIP是以最小可能成本,实现最大程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目标的最可行途径。

(1)减少了硬件成本。EIP将本需要占用多台硬件系统的应用集成到较少的系统设备上,从而节省硬件的投入。

(2)减少了多种未经集成的应用软件的总体维护成本。EIP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加以整合,并经过一定的处理,最后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提供给更多的用户。由于它的继承和集成,企业可以实现集中维护,从而降低成本。

(3)降低了通信费用。EIP采用高效的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工具,将比建设或租用线路价格低廉。

(4)减少了人力投入。个性化的EIP已经能够在相当大程度上满足客户需求,可以大量地节省人员投入。

(5)改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通过EIP,企业可以及时获得任何时刻准确的客户需求信息,并随时回答客户的常见问题。

3.对业务产生积极的影响

(1)更有效地发挥联盟的作用。EIP便于企业快速集中合作伙伴的优势力量,结成联盟,从而可以共同抓住市场。比如,在1997年南美1 000家最大的企业中有21%的业务收入来源于合作伙伴。一个好的合作伙伴门户使合作伙伴能够顺畅地访问企业内部系统和信息,实现企业的延伸。

(2)员工可以访问业务智能系统。每个员工都需要了解业务中涉及的关键产品、客户和市场数据,而企业信息门户Web一体化的访问能力使员工得以获取各种信息。

(3)员工的自助服务可以提高解决外部业务问题的效率。

三、企业信息门户在电信业的发展策略

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的迅猛发展,在持续、迫切的需求压力下,新增应用不断叠加、功能不断迭代,许多业务和管理应用系统大都由不同的软件开发商、按照不同的标准定制开发,各系统都有独立的登录认证方式、对应的用户权限管理等。系统的登录界面、操作界面、安全性设计,独立认证的方式,要求使用人员在登录不同系统时需要输入不同用户和口令,造成应用的不便,对用户权限管理也不能有效控制。电信企业内部信息门户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对于企业应用系统的集成、“信息孤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内部信息门户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与此同时,内部信息门户各部分独自发展,应用系统之间、应用模块之间界限不清,应用系统发展不平衡,信息资源分散,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和更高的管理需求。根据对中国某移动通信公司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该移动通信公司在信息化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信息化统一规划的缺失

各系统的建设是随着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分业务、分阶段、分地域实施的,因此系数量多、系统关联性差。这些系统分属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维护和管理;纵向看,从集团公司到各省公司、各市分公司内统一规划、统一软件版本、从下往上传递信息为主;横向看,这些系统条块分割,系统间信息互通性差,由于数据采集点和采集时间的不同,导致统计出来的数据常常不一致。

由于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各种系统是基于使用者本身需求提出而开发的,有的系统还是使用者自己开发的,因此造成系统分散建设,重复投资,管理独立。

第二,重建设,轻管理,技术实现与管理理念的结合出现断裂

电信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程序进行管理,对硬件建设比较积极,但对软件的价值认识不足,软件投资相当谨慎,“重硬轻软”的现象比较普遍。信息系统建成后,没有实行严格的软件版本管理和技术文档管理,整体的管理、维护工作跟不上,各应用单位为了应付业务需求,自行修改软件,导致很多系统无法应对业务功能的变化,软件版本混乱。

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技术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能否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管理缺乏科学性、管理流程没有优化、基础管理不规范、业务流程的随意性是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对信息系统研究不够,导致了电信企业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也会出现问题。

第三,“信息孤岛”问题

目前,电信运营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应用系统大都由不同的软件开发商、按照不同的标准定制开发,此外,随着移动通信公司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增长,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多,很多移动通信公司在已经建设完善的业务支撑系统基础上,还将建设如电子流、工程管理、网上教育,知识管理等多个系统,由于各个系统的建设目标、当时的状况、服务对象不同,造成各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无法共享,数据在定义和格式上都出现了脱节,进而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这就造成数据的重复多次输入,信息存在很大的冗余,系统中滞留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各系统都有独立的登录认证方式、对应的用户权限管理等。系统的登录界面、操作界面、安全性设计,独立认证的方式,要求使用人员在登录不同系统时需要输入不同用户和口令,造成应用的不便,对用户权限管理也不能有效控制。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过程中采用了很多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伴随着这些应用软件而来的是数量巨大的数据,由于各个软件出自不同的软件厂商,数据的类型、格式不同,信息无法实现无缝集成,信息缺乏交互、缺乏共享,信息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企业的问题是如何统一这些海量数据?

二是面对形形的数据资源,企业员工往往为了查找一个简单的数据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查询的结果中有相当多无用的数据。如何使企业员工在最快的时间里有效地寻找和利用这些资源?

三是企业的员工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和顾客之间,都需要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如何以最简单的形式将具有各种不同特点的信息提供给最需要的人?

四是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的实施,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信息传输渠道,来自不同方向上的信息量巨大,造成信息膨胀。

五是缺少统一的网络平台支撑多个业务系统,无法满足集成的需要单元应用越来越多,单元本身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单元间的紧密程度越来越弱,系统间的封闭性有余、开放性不够。系统综合支撑能力不足,跨系统需求响应不及时,系统信息不全面,系统没有进行关联和整合,特别是支撑企业战略决策信息不足。

面对这些问题,企业信息门户(EIP)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方案。EIP是指在Internet的环境下,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到企业信息门户之下,根据每个用户使用特点和角色的不同,形成个性化的应用界面,并通过对事件和消息的处理、传输把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同一价值链上的相关人员提供公开信息的浏览以及个性化信息的访问。信息门户既是一个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又是企业获取外部访问者信息的接口,既能够动态地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又能够支持简单的网上商务应用和社区,访问者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换信息,对企业内分布存储的各种格式、各种来源的内容(文档、数据)进行统一检索、分类浏览,并根据权限进行访问控制,实现企业应用系统的有效集成和信息的共享。

基于以上对中国某移动通信公司发展信息化环境的分析和信息化存在问题研究,本章将对内部信息门户发展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一)内部信息门户系统搭建策略

目前中国某移动通信公司内部信息门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统一架构规划,系统结构复杂

数据分散在门户、公文/邮件、电子流程、内容管理等系统中,应用数据、系统用户数据大量冗余,未能建立统一的应用数据和用户数据视图,数据的一致性难以保证。

公文流转、电子流程应用的灵活性较差,组织、人员、岗位、流程的变化会带来大量的维护甚至开发工作,且极易引起数据混乱、系统错误。

不同的应用系统存在各自的角色定义,这些造成了大量繁复人工维护工作,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系统及安全风险难控

统一认证问题。未能实现各类应用的统一认证,对关键敏感应用的保护缺乏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

日志与审计问题。尚未建立完善的日志管理,安全审计功能较为薄弱,信息泄露风险难以控制。

统一鉴权问题。系统应用数据和身份认证、授权数据耦合度过高,未能实现集中统一的用户管理,账号管理工作强度较大,存在安全风险。

第三,运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统一信息平台所采用的软、硬件种类过于庞杂,带来维护成本高昂(需要更多的专业维护人员和购买原厂商高成本的维护服务,后续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基础信息化服务能力薄弱。由于未能将基础应用很好的封装为可以重用的基础信息化服务,业务一旦产生变化,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整工作,导致维护工作繁杂,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第四,服务支撑与功能扩展乏力

门户展现单一。随着应用的不断扩展,门户中的信息和功能越来越多,由于没有合理分析不同类型用户的操作需求,信息和应用未能有效整合,导致所有用户面向同一个繁杂的门户界面,渐渐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而无法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服务,人与信息交互的矛盾将随着应用的增多而愈加尖锐。

关键应用缺失。一是缺失门户搜索、站内导航、员工个人工作台等关键应用功能,二是待办事宜汇聚、内容管理等应用在完整性、灵活性方面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

对分公司信息化支持不力。目前统一信息平台系统仅支撑了公司40%员工的信息化应用,未来三年内将面向全体员工提供个性化、安全、畅通的信息化服务,目前的基础架构设计无法支撑全面推进信息化应用的要求。由于分公司的信息化需求得不到支撑,将进一步导致分公司继续自建信息化平台,信息资源整合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信息孤岛问题将继续恶化。

新增信息化需求的开发越来越困难。由于系统缺乏较为科学的整体架构设计,信息化应用数量的叠加导致开发工作量倍增,新增应用的开发工作量加大、周期延长。

接入服务能力较低。目前统一信息平台已经接入一些第三方系统(如EMOS),但有些应用仅仅提供了链接方式接入,没有实现SSO;有些应用虽然实现了SSO,但没有为其提供展现层面的封装服务(例如PORTLET),用户必须经过较为繁琐的操作才能到第三方系统中获取关心的信息。

针对前面的分析,提出中国某移动通信公司内部信息门户发展以下三方面策略:进行统一的规划确定平台体系架构、内容与功能规划、整合各应用系统;进行统一信息管理,实现单点登录、明确LDAP结构与内容、统一权限管理;内部信息门户系统安全性策略。

1.内部信息门户发展定位

通过EIP对电信企业各IT应用系统的用户资料进行集中的储存、集中管理、集中认证,为领导和员工提供日常办公、信息/知识的管理与共享、自助服务以及对ERP等其他专业系统访问的统一支撑环境和统一多渠道的访问入口,实现无纸化办公,多元化接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丰富员工沟通手段,提高员工满意度,彰显企业文化。

(1)功能定位

结合企业业务应用,电信企业信息门户应用规划应该具备企业信息、协同工作、知识共享和应用集成四大功能,以及实现四大功能所需建立的内容管理和呈现平台。

具体而言,电信企业信息门户应该包括几个方面的作用:企业信息:提供企业最新的信息,传达企业方针政策,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培育企业文化的平台;企业协同工作:提供一个能够支持业务流转、信息流转、文档流转等工作流程平台,方便内部不同职能、不同部门员工间的协作,提高领导和员工工作效率的工作平台;企业知识共享:提供一个企业显性和隐性知识沉淀、共享、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能够为员工的工作提供及时的知识支持,以及加强员工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员工能力的发展;企业应用集成:统一应用接入平台,整合企业应用,作为企业员工访问后台应用的统一接口。

(2)类型定位

参考业界实践的一些经验,我们可以将信息门户内容建设类型进行一些分类与划分。

按照公司的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可以大体分为两类:水平门户:是指省公司、分公司平台、二级平台(例如网络管理中心、业务支援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等)等不同级别单位的门户平台。用户为该单位所有员工。垂直门户:是指面向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财务、IT等职能部门的专业平台。用户主要为纵向包括省公司、分公司、二级平台所有该类职能的相关员工。

按照门户服务的对象内容建设可以分为:企业信息门户,主要是为企业全体员工服务的门户。部门门户,主要是为部门员工服务的门户。个人门户,主要与员工工作特点相结合,服务于员工个人工作的个性化门户。角色门户,服务于企业特定群体的个性化门户,包括领导门户、新员工门户等。

依据特定目标定位的特殊性内容门户分类:项目工作门户:主要是针对公司的某一个特殊的项目或者是主题建设的门户系统。

(3)整体层次和思路策略

信息门户应用内容建设中,在水平维度关注企业信息门户、分公司和直属单位门户、员工个人门户三个层次内容的建设;而在垂直维度上关注以建立机关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部门门户的基础上,向分公司和直属单位相关职能拓展形成以专业职能内容为主的专业门户。同时,随着门户建设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也可以考虑建立为不同角色服务的角色门户和专业项目型门户。

目前,内部信息门户发展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并且门户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因此信息门户应用内容规划整体思路可总结如下。

第一步,内容梳理(聚合):按照内容的属性维度和内容的层级维度进行内容的梳理聚合,内容属性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业务工作、系统集成和专业应用等五个方面,而内容的层级维度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职责分工层次进行分析。

第二步,布局分类:根据业界门户系统常用的布局以及借鉴运营商现有平台栏目建设的特点,对门户布局进行一个系统的分类。

第三步,进行“内容——布局”的映射规则梳理,让内容的呈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加强内容呈现无序性的管理。

最终中国某移动通信公司内部信息门户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唯一性,统一的信息访问渠道,满足企业的需求。

集成性,与现有系统和信息的集成,满足企业经营的延展性。

个性化,个性化的应用服务,满足使用者的工作或爱好。

整体性,内容分类和管理、协作与共享,企业对信息高层次的要求。

通过企业信息平台使信息能上下(按业务)和左右(按管理)流动,及时向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企业运作和管理,并提高生产力。

为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提供基础,使企业信息门户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进而成为一项企业发展战略。

真正成为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真正成为企业的协同工作平台,在部门内部创造更多的交流协作机会,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业务自动化;真正成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管理企业经验知识、规范制度,提升企业知识资本。

2.内部信息门户系统一般模型

企业内部信息门户具体结构主要包括四个层次:接入层、基础层、核心层、应用层。

(1)接入层

网络和接入平台包括省公司的局域网络&广域网络、省公司与各级分公司的广域网络、省公司与集团的广域网络等各种网络接入环境与平台。该平台支持领导、员工通过多种接入途径(Intranet/Internet、GPRS、PSTN/ISDN、SMS等),使用多种访问设备(个人电脑、PDA、移动电话等),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访问展示平台的信息内容和应用资源。

Internet接入:电信企业的企业领导、员工通过Internet访问统一信息展示平台。

GPRS接入:电信企业的领导、员工通过GPRS网络接入,访问统一信息展示平台。

WLAN接入:电信企业的领导、员工通过WLAN接入相应网络,并通过相应接入线路访问统一信息展示平台。

PSTN/ISDN接入:电信企业的领导、员工通过PSTN/ISDN网络直接访问电信企业省公司内部网络,实现对一信息展示平台访问。

SMS接入:电信企业的领导、员工以短信方式通过网关接入电信企业内部网络,实现公文处理。

(2)基础层

展示平台包括访问安全、个性化展现、内容应用聚集等功能,实现对统一信息平台的各种应用及信息内容在展示层面进行整合,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展示。

访问安全控制:提供展示平台的身份认证、信息传输加密及访问授权等功能。

统一展现管理:支持多种访问设备如台式机/便携机、PDA、移动电话等;支持不同的信息浏览工具软件,提供不同的信息展现描述格式,提供定制管理工具,实现信息格式的自动转换;提供个性化内容展现、管理功能。

内容应用聚集:与访问安全控制和个性化展现管理功能相结合,在展示平台中提供一定的访问处理手段,使不同角色/权限的用户在角色/权限允许的范围内访问相应的内容和应用资源。

(3)核心层

主要进行访问安全控制和统一资源管理。

提供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系统管理、系统安全、防病毒及数据安全/备份管理等功能,保证统一信息平台的安全、可靠及高效运行。

网络管理/网络安全: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电信企业全网的设备管理,包括对网络相关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设备故障的报警、设备配置的管理等功能。安装配置防火墙设备隔离网段,防范非法访问和控制数据传输;通过安全监控系统对目标设备或网络段的监控,防范非法访问的入侵。

系统管理/系统安全:实现集中监控、故障分析和解决管理、集中系统故障报警,帮助IT管理人员诊断问题的根源、防止过载、实现负载平衡等功能。通过对目标设备的扫描,分析出可能存在的漏洞,为系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防病毒:通过防病毒软件,控制电脑病毒的传播和对系统破坏。

数据安全/备份管理:数据的安全是保证统一信息平台运行的基础,包括数据存储安全、数据传输安全、数据的一致性、以及有效合理的数据备份机制和策略。

(4)应用层

内部信息门户的应用层主要包括下列业务应用和管理功能:主要业务应用系统:包括企业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网络维护管理等;核心应用系统:OA核心应用公文流转、企业电子邮件系统、门户子系统、电子流管理以及信息共享管理系统构成平台的核心应用;OA扩展应用:作为OA应用的扩展,逐步建成电子报销、文书档案等管理系统。

以上各类系统构成了内部信息门户的应用层,通过展示平台展示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对于BOSS、NMS等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生产系统,考虑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不与统一信息平台直接连接;有关数据信息通过统计查询系统与统一信息平台的展示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实现信息展现,提供企业领导和各级相关主管对信息查询、分析的需求[11]。

(二)内部信息门户安全性策略

内部信息门户是企业各业务应用系统统一集成的平台,也是企业员工统一获取企业内部数据信的中心,系统的安全性将关联着整个企业的流程运作及业务的开展,所以安全性是信息门户建设的重点。

系统安全策略从应用系统安全、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病毒防护四个方面来考虑。

1.应用系统安全

门户应用系统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对于其安全性实行从客户端、数据传输,到系统端的安全设计,基本应包括身份认证、数据传输加密、数据和应用访问安全控制等功能。

(1)身份认证

门户系统集成了企业内各种应用系统,因而要能提供“一次签权”的登录功能,从而访问整个门户系统的信息及应用系统,不需再做另外的登录。“一次签权”解决企业IT框架中存在的认证不统一问题。同时可以结合数据认证系统对类似财务或领导提供多种身份认证手段,以保证系统用户的安全合法。

(2)访问安全控制

采用通过利用目录服务技术,将系统用户、资源、及相应的认证和授权信息保存统一的目录服务器中,为门户系统提供统一的授权服务。从而保证企业内不同角色用户授予不同的信息,应用访问权限,以确保系统的访问安全性。

(3)数据加解密

为了在数据的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在网络上传输和存储时应该采用密文传输和存储。因此在数据传输前要对数据进行加密(SSL、PKL方式)。数据的发送方,都要对发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同时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时要对加密的数据进行解密,然后才能对数据进行处理。

2.操作系统安全

应用服务器主机的操作系统在安全性上应该能够达到C2安全级别(计算机安全等级,权限控制保护)。系统应具备访问权限的识别和控制功能,对系统管理员必须授予不同级别的管理权限。要保证只有授权的人员或系统可以访问某种功能,获取系统数据,有非法访问或系统安全性受到破坏时必须告警。

3.网络安全

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应包括访问控制、检查安全漏洞、攻击监控、加密通讯、备份和恢复等。访问控制,通过对特定网段、服务建立的访问控制体系,将绝大多数攻击阻止在到达攻击目标之前;检查安全漏洞,通过对安全漏洞的周期检查。即使攻击可到达攻击目标,也可使绝大多数攻击无效;攻击监控,通过对特定网段、服务建立的攻击监控体系,可实时检测出绝大多数攻击,并采取响应的行动;加密通讯,主动的加密通讯,可使攻击者不能了解,修改敏感信息;备份和恢复,良好的备份和恢复机制,可在攻击造成损失时,尽快地恢复数据和系统服务。

4.病毒防护

门户由大量的用户访问,防病毒应是门户的安全内容建设的重点。门户的防病毒系统能够防止以http、https、邮件等多方式的病毒入侵。防病毒系统应具有先进的检测、清除病毒的能力;病毒码和扫描病毒引擎的自动更新功能;并能够提供报警机制等功能。

四、结论

企业信息门户是企业信息化的里程碑,企业信息门户是企业e化转型的战略性方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企业信息门户的建设和应用开展,通过采用适当的技术体系和服务架构,逐步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企业信息门户建设的组件系统,形成了包括信息、知识管理、安全认证、系统加密、权限管理、流程配置、决策支持等多种功能应用,而且可以根据企业的实时发展和业务应用需要,采用“热插拔”和定制开发的方式,快速帮助企业建立信息和知识门户。

“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网络就是计算机”,这是多年前SUN提出的概念,随着B/S模式软件的深入应用,这句话的预见性正在日益显现,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应用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方向。企业信息门户系统的深入应用,正在大大加剧这种趋势,并将成为这个方向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内部信息门户作为电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电信企业应对各种复杂的挑战,保持前进的动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信企业要不断推进企业信息门户的发展,不断提高、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会颂.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4-16,22-33.

[2]高宇,张若英.国外电信运营商电信运营支撑系统发展经验[J].邮电设计技术,2008,(10):5-8.

[3]陈龙,张春红,云亮,于莘刚,吴伟明.电信运营支撑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3,231-235.

[4]刘倩.电信运营商的信息化建设[J].现代电信科技,2008,38(7):9-12.

[5]云亮.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通信世界,2005,(30):28-29.

[6]张锡满,隋静.推开企业的信息门户——EIP[J].价值工程,2006,25(6):62-64.

[7]张晓川,刘文威.EIP:是集中,更是整合[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4,(25):44-44.

[8]王清天.基于EIP的电信行业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探讨[J].电信科学,2009,(7):25-29.

[9]刘曜,林晶.打铁更须自身硬——浅析我国电信企业内部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信业,2007,(12):44-46.

[10]聂永萍,范时平,董宏成.电信企业信息门户系统组网方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4,16(4):117-120.

篇13

一、我国物流业现状及第三方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地位

近年来,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物流需求市场也不断扩大,我国物流业发展前景广阔。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市场经历了从生产导向到顾客导向,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客户满意,只有客户满意了才能赢得客户,也才能赢得市场,获得利润。物流是一个服务过程,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服务供应商,无论是存储、装卸、搬运还是包装、流通加工、甚至配送,都是通过物流服务,实现流通商品的增值。因此,在此过程中,能不能提高服务的质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加客户的忠诚度就关系到物流企业的兴衰和存亡。

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下,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在急剧增加,交易总额也呈爆发性增长。目前网络购物模式主要有B to C 模式、C to C 模式和B to B 模式,其中 C to C 交易的发展尤为迅速。物流配送作为客户网络购物的最后环节,物流服务商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的好坏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运营与发展,同时客户满意度还影响到客户以后的持续购买行为,因此不论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还是对于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来说,对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的研究都十分必要。

二、我国物流业现今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满意度普遍较低,顾客对现有物流企业的服务,无论是服务的可得性、可靠性、快速响应性,还是工作人员服务的专业性、服务完整性都不是很满意,这说明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还相当低,尤其是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能力非常低。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是物流产业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不容乐观,物流信息化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推进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尤其对与资金少、规模小、实力弱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更是如此,要实现信息化建设单靠企业自身有一定难度。除了企业内部明确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之外,政府也要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首先是支持行业内的产业整合,实现规模化。同时,还应不断推进信息化标准的建设工作。其次,政府应做好其他相关的基础工作。

市场需求基础限制,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在企业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企业内部物流活动逐步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化物流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市场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和组织实施有效的剥离。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的物流方式。

物流的专业化程度低,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匮乏。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物流专业的培养体系很不成熟,且培训内容和方式也很不规范。

三、网购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目前存在的问题

1、对品牌的认识度不够:所谓品牌指的是用于识别产品或是服务的标识等。品牌包括品牌名称和 品牌标志两个方面, 要使客户熟悉和了解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品牌主要是通过对品牌的认知来完成的。所谓品牌认知是指潜在客户认出或想出品牌是某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一种能力。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要想使客户对其品牌认知,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要给自己取一个好的品牌名称和能够吸引客户的标识物、标识语。目前,几乎所有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都有了自己的品牌名称,如顺丰、圆通、申通、圆通等,但是拥有能够吸引客户的标识物(如送货员的车子、服装),顾客拿包裹时候不能第一眼分辨出自己的快递在哪里,还要问工作人员。

2、缺乏良好的信誉: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也不例外。如果某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信誉较差,经常出现丢包裹、送错包裹的情况,客户对该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满意度较低,该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信誉就差。如果这时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还没有意识到信誉的重要性,这样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可能就存活不下去了。

3、员工素质较差:员工是企业实现发展的基础,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来说,如果要想给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那就离不开高素质的员工。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在与其他竞争对手竞争时,要重视培养员工的服务素质,使员工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同时还要给员工进行业务能力、工作技能方面的培训。目前很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员工素质较差,如本来应该把客户的包裹送到家里,可很多的员工让客户下楼自己去拿。

4、送货速度和对包裹跟踪信息速度较慢:对于网购用户来说,在体验网购方便的同时,还要求所购商品能够快速送到自己的手中,最好一天就能收到。可目前,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所提供的订单,一般都是2 - 3 天送达,可有时碰到节假时,都需要 7 天甚至更长的时间送达,这个时候很多客户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产生很多抱怨,致使其满意度较低。另外,顾客在拿快递时候还会遇到一堆东西放在一起,找到自己的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

5、处理客户投诉速度较慢 :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来说,如果客户对其提供的某项服务进行投诉时,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客户的投诉处理速度较慢,客户就会对其产生抱怨,自然对其满意度就低。

四、提高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客户满意度的几点建议:

1、提高品牌知名度

所谓品牌知名度指潜在客户认识或记起某一品牌是某类产品的能力。对于客户来说,品牌则意味着良好的质量和服务。品牌作为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无形资产,要想把这个无形资产扩大化,就要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可以通过在相关媒体上做广告等;在运作过程中,加强自己企业的品牌效应,为一线员工定制专门的服装、运输车辆打上自身的品牌特征,让顾客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自己的快递来了。

2、提高企业信誉

所谓信誉指依附在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来说,品牌建设需要很长时间经营和维护,需要消耗大量财力人力。如果第三方服务商品牌知名度越高的,一旦失去信誉,其受到的损失也越惨重,所以第三方服务商要想在市场中占有较多的份额,一定要提高其信誉。

3、增强员工的素质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要生存和发展,一定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员工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竞争的实力,所谓员工素质是指员工从事某项工作需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以及工作的能力。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增强员工的素质,从而提高其竞争力。

4、服务补救

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有时工作中有些失误是难以避免的,如包裹送错地址了、送错人了,但是应该有负责任的态度,对任何失误,哪怕多么细小的工作都要做百分之百的检讨和补救。以此赢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为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5、针对顾客找包裹耗时的问题,快递公司可以将包裹分类,按照顾客姓氏的排序,可以帮顾客省下很多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侯兵兵.浅析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满意度的方式方法[J ].商场现代化,2011(611 )

[2]张玉斌.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黑龙江物流服务体系评价[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