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光电建筑一体化报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U2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两大补贴政策并行
从2009年起,财政部明确中央财政从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支持太阳能光电在城乡建筑领域应用的示范推广。最新的光电建筑补贴办法是2011年12月,由财政部与住建部的《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通知》。《通知》鼓励公共建筑及民用建筑上连片推广光伏发电,2102年发电示范项目享受每瓦7.5元-9元的投资补贴,每个省的示范项目原则上不超过8个,优先采用用户侧并网,连片推广的示范项目装机容量不小于15MW。
同样在2009年,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能源局共同印发《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支持光伏发电技术在各类领域(包括光伏发电项目)的示范应用。目前执行的金太阳工程补贴办法是2012年1月的《关于做好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支持用户侧及偏远无电地区居民光伏示范项目的建设。2012年度示范项目享受每瓦7元的投资补贴,示范项目最小规模为2MW。
分析光电建筑补贴与金太阳工程补贴主体,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包含性,金太阳工程中包含了光电建筑补贴的对象。分析两种补贴政策,从政策引导性与经济支持性均可以看出:用户侧并网是政策鼓励的关键,也是项目能够取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二、接受补贴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接受补贴的光伏电站项目,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技术可行性、安装空间、补贴经费落实、电网接入、项目经济性、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运作模式。
1.技术方面,所有光伏设备和并网逆变器都是按照IEC、GB及电网公司对光伏系统的相关电能质量和安全性要求生产的,只要产品合格,通过相关测试和认证,是不存在电能质量和安全性问题的。
2.安装空间。用户侧并网,多见于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工程。根据城乡建设部数据,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研究测算,我国建筑体可用于光伏发电的面积约为185亿平方米。按照1平方米安装60瓦光伏组件,则可安装11亿千瓦;即使只利用20%的可利用面积,安装量也不少于2亿千瓦,光伏建筑一体安装空间不存在问题。
3.补贴经费落实问题。在2010年12月2日四部委一公司(财政部、能源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关于“金太阳示范工程”的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说2012年以后金太阳工程每年装机力争不少于1000MW。这部分资金并不受每度电4厘可再生能源电力附加资金的限制。按照每kW补贴10元(2010年的补贴标准),1000MW需要100亿元,随着光伏成本的下降,补贴资金将会逐年减少,财政能够予以支付。
4.项目经济性。按照三类地区低值辐射量1390千瓦时/平方米/年,主要城市现行商业较低电价0.836元/千瓦时,资本金内部收益率达到8%的条件,平铺模式与最佳角度安装模式的能承受的最大投资分别为15.2元/瓦、16.7元/瓦(如表1),单位造价低于该数值的金太阳工程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根据2011年每瓦补贴8元的政策,业主投融资额在最佳角度安装与平铺式安装模式下,保证资本金内部收益率8%能承受的最大投资额分别为8.74元/瓦,7.17元/瓦。随着组件价格的下降,受补贴项目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性。
表1 三类资源地区光伏投资情况表
5.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金太阳示范工程鼓励“用户侧并网”和“自发自用”。如果是自己的建筑,自发自用没有问题,但如果光伏系统开发商和建筑本身不属于同一单位,则会出现如何进行利益分配的问题。对此,“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比较好的商业模式。合同能源管理,即光伏系统开发商与建筑所有者签订协议,建筑所有者将省下来的电费按照租赁光伏电源的方式支付给光伏开发商,而光伏开发商以租赁屋顶的方式对建筑所有者给以适当补偿,这种“双赢”的商业化模式,将有效解决众多业主独立开发难以集中成片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建设质量,降低成本,推动规模化应用进程。
6.电网接入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金太阳工程中的“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遭到了地方电力公司的质疑。电网接入问题是2009年金太阳工程提出后2010年安装成效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11月,电网公司同意金太阳工程用户侧并网,但电网公司提出的条件是:金太阳工程示范项目用户自发自用的电量,不能超过其总用电量的20%。
三、结论与建议
在当前的财政补贴政策下,电网接入是用户侧光伏项目发展的关键,目前,仅在工业园区、学校、商场等商用电较多、屋顶面积较大区域,申请用户侧光伏电站补贴是可行的。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将从目前的示范工程逐步推广,最后发展至鼓励屋顶安装且自发自用的小型光伏系统。为此,提出建议如下:
1.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法,将电网公司对用户侧光伏电站的接入细则法律化。
2.推行强制电价上网法。在当前阶段,可对居民屋顶太阳能发电项目给予投资补贴的同时,建立强制电价上网法,核算与安装规模关联的居民屋顶光伏电站上网电价,鼓励居民屋顶光伏项目的发展。
3.简化用户侧并网项目申报程序,减少项目申报手续,实行屋顶光伏项目并网备案制。比如取消项目申报中环评、水保、地灾、土地、可行性评审等手续,简化电网接入程序审查等。
参考文献:
[1]2010-2015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深圳市盛世华研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2]王斯成.光伏发电技术和系统设计,2010-11-23
(一)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利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建筑的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等,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领域,对替代常规能源、促进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是实施国家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表明,大力推进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是解决建筑用能最经济合理的选择。
(三)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是满足能源需求日益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建筑用能效率的现实要求。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群众生活改善,建筑用能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依靠可再生能源解决建筑新增用能需求,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而且也能有效缓解我市能源供需矛盾。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为契机,以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为主线,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社会需求机制,做好示范引导和技术推广,加快推进和普及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步伐,带动相关材料、产品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切实转变建筑能源增长方式,降低建筑对常规能源的消耗,促进节能减排。
(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形成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成与建筑结合的可再生能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材料、产品体系;2009-2010年间,实现城镇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十二五”期间,太阳能、浅层地能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到2020年,太阳能、浅层地能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组织实施示范工程
2009年开始启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示范工程451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新建的5所学校约112万平方米、12项医院、商场、住宅小区约281万平方米地源热泵建筑应用示范,2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约8万平方米的地源热泵建筑等应用示范,5项约50万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示范。
(二)加强配套能力建设
1.由市建委负责,对我市太阳能及浅层地能资源分布和可利用情况进行充分论证或评估,对浅层地能热泵技术,要切实把握不同热泵技术推广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评估报告》。
2.由市建委、发展改革委负责,对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进行专项规划,《*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
3.由市财政局、建委负责,组织编写和《*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方案》(2009-2010)。
(三)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市建委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研院校的技术力量,建立以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等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的技术研究、技术推广、能效监测评估的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标准和规范,《*市民用建筑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导则》和《*市民用建筑地源热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导则》。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在建设领域推广应用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工作及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推进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共同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工作。
(二)落实保障资金
对于获得财政部、建设部批准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县(市)示范的项目,市、县(市)财政安排不低于1:1比例的配套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在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的奖励。对于获得财政部、建设部批准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项目,市、县(市)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
(三)加大政策扶持
Abstract:TianJin West Railway Station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power generation project cooperates withthe Ministry of Railways and the construction unit leases rooms of TianJin West Railway Station for solar equipment room.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olar photovoltaic component selection, layout, power prediction and economic and technical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ject, so as to achieve the Ministry of Railways and the construction unit the win-win effect, achieve energy-saving green building concept of TianJin West Railway Station.
Keywords: solar photovoltaic component; Grid-connected generation system; Selection of
中图分类号:TM91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项目概况
天津西站是京沪高速铁路五个大型节点车站之一,是连接东北、华东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京津城际、津秦、津保引入天津西站,车场规模13台26线。站房南北全长382米,东西282米。
天津西站站区内建筑占地面积大,无高大建筑,是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场的理想场所,尤其是面积约7.5万平方米的两侧站台雨棚,周围没有任何遮挡,从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上分析,无站台柱雨棚区屋顶平坦,无突出杂物,适合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电池组件和雨棚的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辅楼区和裙房区太阳光照受到站房主体影响,太阳能设计采光条件较差,不适合敷设太阳电池板。
图1 天津西站雨棚太阳能电池板布置整体效果图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能富裕,光照条件优越。年平均日照时数 2699.11h, 历年各月日照时数最长月份出现在5月为10.1小时,最短月份在12月为5.6小时,十分利于发展太阳能新能源。
本项目的安装总容量为1883.84kWp,年发电量为233.47万kWh。
在主站楼两侧的雨棚顶上建设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发电场,根据雨棚的面积大约可敷设2MW 左右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组件,东西雨棚的电池组件布置轮廓呈蝴蝶翅膀的形状,与西站主体结合仿佛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指导意见》,并综合考虑西站周边地区电网结构以及电网内现有电压等级配置等因素综合确定,接入电网系统采用10kV高压并网。由于存在将来的售电许可以及产权划分等问题,本项目不接入铁路西站配电所,而是通过一回10kV电缆线路并入天津市城西供电分公司管辖范围内的西站35kV变电站114间隔。
为获得政府补贴,光伏设备的选型需满足《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技术要求。
天津西交通枢纽作为天津对外的一个重要的现代化门户,对维护天津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更好地向世界宣传和展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绿色环保的理念。本项目不仅能为天津增姿添彩,还将成为我国城市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领域的新标志和里程碑之一。
2 太阳能发电并网系统的建设
2.1 并网系统
本项目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包括太阳电池阵列、直流汇流盒、直流汇流箱、并网逆变器、交流配电、升压变压器、10kV高压柜等部分。
太阳能通过光伏组件转化为直流电力,再通过并网型逆变器将直流电能转化为与电网同频率、同相位的正弦波电流,并入电网。
2.2设备选型
2.2.1光伏电池的选型
众所周知,非晶硅组件电池透光度可从5%到75%,当然,随着透光性的增加,光伏电池的转化效率会随着下降,运用到建筑上的最理想的透光度为25%。非晶硅组件电池在弱光响应、高温性能等方面有优势。非晶硅电池工作中受环境影响小,而晶体硅电池如果其中一小部分被遮挡,会产生热斑效应,这将极大的降低整个组件的功率输出。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选型根据以下几点确定:
1)雨棚屋面的建筑结构形式弧度较大,非晶硅组件尺寸小便于保持屋面建筑效果。
2)雨棚屋面为铝合金板材,组件通过铝合金锁夹及龙骨固定在雨棚屋面上,在阳光直接照射下雨棚屋面与组件温度同时升高,非晶硅薄膜电池发电效率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选用非晶硅薄膜电池与晶体硅电池相比可以增加单位功率发电量。
3)晶体硅电池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比非晶硅电池高,非晶硅电池能量回收周期短,更具绿色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和比较,本工程选用非晶硅薄膜电池组件。选型分为两种,一种为双层浮法夹胶玻璃封装方式非晶硅电池组件,一种为柔性非晶硅薄膜电池组件。两种电池组件基本参数如下:
刚性玻璃光伏组件主要参数见下表:
表1 刚性玻璃光伏组件主要性能指标
柔性薄膜光伏组件主要参数见下表:
表2 柔性薄膜光伏组件主要性能指标
2.2.2并网逆变器
根据不同的电池组件,以及电池组件的角度不同,采用逆变器250kVA四台、100kVA十台。目前国内大容量并网逆变器中,100kVA和250kVA 的并网逆变器的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投运的数量较多,性能较好。
主要性能参数见下表:
表3并网逆变器主要性能参数
2.2.3就地升压设备
太阳能发电本身是绿色能源,本工程升压设备考虑采用节能环保的非晶合金变压器,两者相结合,能给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节能环保效应。本期工程采用2 台1000kVA 容量的非晶合金升压变压器,由380直接升压到10kV,分成两路送至开关站,10kV 母线汇流后直接送至电网。
2.3系统安全和保护
2.3.1光伏电站侧主要保护
非晶合金升压变压器在升压变出口处配置带电显示器。电网侧配置避雷器。
逆变器具有防雷装置,具备雷击防护告警功能、安装有光伏系统专用的防雷装置。
逆变器具备极性反接保护、短路保护、孤岛效应保护、过热保护、过载保护、接地保护等,装置异常时自动脱离系统。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及可靠性。
2.3.2公用电网变电站系统保护
在公用电网变电站相应10kV 线路上配置一套三段式电流保护、零序电流保护。
2.4投资运营模式
设备用房设置在西站主体内,土建费用不计入本项目,是以每年向铁路天津西站交付租赁费的形式租用设备用房。雨棚屋面的太阳能电池板冲洗系统承包给西站物业公司,按照次数付款。电站的运营、维修、监控由投资方委托其企业旗下某热电厂,项目试运营前期间电场派人在现场值守,监视电站运营情况,待光伏电站进入稳定运营期,在热电厂通过监视系统对光伏电站远程监视。
3 环境效益
光伏发电是一种清洁的能源,既不消耗资源,同时又不释放污染物、废料,也不产生温室气体破坏大气环境,也不会有废渣的堆放、废水排放等问题,有利于保护周围环境,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本项目新增装机容量为1883kWp,年平均上网电量约200万kWh,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厂相比,每年可相应地减少燃煤所造成的二氧化硫(SO2)14t,氮氧化合物(NOx)6t,烟尘114t,减轻排放温室效应性气体二氧化碳(CO2) 1830t。此外还可节约用水,减少相应的水力除灰废水和温排水等对水环境的污染。由此可见,光伏发电场有明显的环境效益。
4 结论
本项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标志性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的要求。对促进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推进光伏产业发展和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项目采用先进的建筑一体化设计理念,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现代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城市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
本项目与天津西站站房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与铁道部的这种合作模式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具有很好的示范实践作用,可以在今后的铁路、地铁及市政领域推广。
参考文献
[1]田瑞环等,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电力,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
[2]任元会等,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一)关于市住建委的基本情况。市住建委于去年7月组建,主要负责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建筑业管理和燃气、园林绿化、城市照明、市政设施等公用事业管理。下属单位主要有:建筑业管理局、市政工程局、园林局、建筑设计院等4个副县级事业单位和城市照明管理处、城市资金管理办、市政工程监理站、城建档案馆、质监站、招标办、造价站、培训中心等8个科级单位。
(二)关于我市城乡建设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抓城市扩容和品位提升。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事业与我市经济发展一样,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按照“改造老城区、建设生态新区、提升高新区”的总体思路,城区先后组织实施了近400个城建项目,完成总投资780亿元。城建项目数量之多、投入之大前所未有。随着一大批项目的开工和竣工,一方面,迅速拉开了“一城五区、两江四岸”城市框架。目前,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4平方公里。随着高新区、孔目江生态区、袁河新区、高铁新区、仙女湖职教园区的建设加快,一城五区连成一体后,整个城区面积将超过100平方公里,按照1平方公里1万人口计算,整个城区可容纳100万人。另一方面,迅速提升了城市档次。组织实施了孔目江新城、仰天岗国际生态城、袁河生态治理工程等多个投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特大城市建设项目。孔目江新城核心区100栋高层建筑已基本建成,初步打造了一个现代化新区;仰天岗国际生态城规划100栋高层建筑,三年内将基本建成;老城区已完成42个城中村改造,建成了茶山新城、袁河小区等14个集中安置点,安置村民3422户,按照计划,剩余的80个城中村将今明两年完成改造。等等。据统计,整个城区高层建筑目前已达280栋,是三年前的近10倍。一大批城建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城市面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改善了民生、拉动了消费、扩大了内需,促进了我市经济增长。
2、抓生态低碳城市建设。一是快速推进城市绿化。围绕“山、水”做文章,先后改造和新建了北湖公园、湿地公园、抱石公园、仰天岗国家森林公园,袁河生态景观工程将在今年6月基本建成,城区公园目前已达32个;围绕打造生态景观道路,先后对仙来大道、抱石大道、新欣北大道、仰天岗大道、赛维大道、中山路等城市主干道完成了生态景观改造;围绕增绿补绿,不间断地开展了百万树木进城入院、春季植树造绿、园林化单位(小区)创建等一系列大型造绿、补绿活动、增绿补绿和拆墙透绿。城区新增乔木30余万株,对300多个单位(小区)实行了绿化改造。应该说,这几年不仅是我市复市以来绿化扩张最快时期,而且打造了一大批绿化精品工程,城区绿地面积达191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7.8%,建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6.32%、47.56%和15.02平方米,均列全省第一。我市已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和全省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孔目江湿地公园成为我省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并获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二是抓太阳能建筑应用。我市承担了市太阳能应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近年来,我们依托我市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太阳能应用与建筑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的政策,组织实施了光伏屋顶、光热应用、阳光路灯、地面光伏电站等四大工程建设,太阳能光热应用建筑面积已达188万平方米,为全省第一。完成了1.2万盏路灯太阳能改造。建成了天能公司、赛维公司2个光伏电站。孔目江国际生态城100栋高层建筑将全部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热应用。目前,在建的太阳能应用建筑面积394万m2,太阳能光电示范项目6个,装机容量11.19兆瓦,这些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231万度,年可节约标准煤4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5万吨。我市已成为我省首个太阳能建筑应用示范市和建筑节能应用示范城市。高新区成为全国太阳能集中应用7个示范区之一。今年,我们已启动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创评工作。这项工作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国家园林城市。二是节水型城市。经过前阶段的反复沟通和努力,省住建厅已准备将我市作为全省第一个节水型城市上报住建部。
3、抓城市功能建设。一是抓城市道路建设。道路是城市的血脉。几年来,我们按照城市规划到哪,道路就先建到哪的思路,已基本建成“两环四纵五横”的道路网络,架通城市桥梁25座,完成了207条小街小巷改造,城区道路总里程达300公里、800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1平方米,列全省第一。我市被评为全国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优秀城市。二是抓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我市已建成城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和高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和驴脚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目前,我市城区日排放生活污水10.45万吨,日实际处理8.5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1%,日产日清生活垃圾450吨,处理率100%。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市(区)集中处理的模式,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80%。三是抓城市排水管网改造。目前,城区排水管网长度约900公里。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地上、轻地下”建管思想的影响,城区排水管网欠帐较多、功能薄弱,已成为城市的软肋,建设和改造任务还很重。为此,今年,我们准备对城市排水管网全面普查和编制城市排水规划,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对120公里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进行建设和改造,并启动廖家江、贯早江治理,着力打造全覆盖、全封闭、高效率的城区排水系统。
4、抓统筹城乡建设。近年来,我们积极发挥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城市的优势,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对全市3168平方公里内的26个乡镇、361个行政村、541个新农村建设点完成了全覆盖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加快了11个中心镇和罗坊、双林2个示范镇建设。2011年,11个中心镇共完成集镇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集镇建成区面积扩展1.8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增加7000余人,目前,全市城镇化率达58.5%。去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在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我市获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先进单位(全省表彰2个设区市)。罗坊镇在全省26个示范镇检查验收中排名第一。
5、抓民生工程建设。一是抓城市环境整治。几年来连续不间断开展了以“净化、美化、绿化、畅通”为重点的城市环境整治。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以“城市环境百日整治”活动为契机,对290公里城市道路、32个公园、2万多盏路灯(景观灯)和城市道路绿化进行了全面排查,对市政、园林、照明、亮化等公用设施全面加强了管护养护,确保了路平、路通、灯亮、街美。二是抓城区小公园建设。为满足市民出行500米步入公共绿色空间的要求。当前,我们正全力推进10个城区小公园建设,总面积达到750亩。目前,何家岭公园已在今年年初竣工使用,虎头山公园力争6月底完成第一期工程;百乐公园即将开工;滨江公园二期已完成60%工程量,力争5月底完工;新纺公园正在设计;劳动路西匝道小游园正在设计;吉新公园正在征地洽谈,这些公园建成后,我市公园总数将达42个,基本形成综合性公园、区级公园、街头游园相结合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将进一步满足和方便广大市民。三是抓天然气入户工程建设。目前,管网普查已基本结束,用户普查完成60%以上,具备条件的地段已开始施工置换,已完成市人民医院、医院家属楼、锦江花园等地的天然气入户工作,约有1000用户开通了天然气。6月份将全面启动天然气置换工作,今年力争完成50%以上,明年全部完成。
6、抓建筑行业管理。一是抓招投标管理。为了打击围标、串标等行为,我们通过规范招投标程序、加强监管等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5月1日起,我们已对建设工程全部推行网上招投标,促进招投标管理进一步阳光化、规范化。二是抓建筑质量管理。对全市300个施工工地进行了拉网式的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一律整改,目前我市施工现场管理总体向好。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十佳诚信建筑企业”评选活动,引导建筑企业讲诚信、讲声誉。三是抓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我们着重加大了建筑行业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力度,对招投标、安全生产、建筑质量、建筑监理等方面的违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已立案查处3起企业违规行为。四是抓建筑业经济。建筑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去年以来,我们继续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降低门槛,鼓励我市建筑企业在市外拓展业务等措施,大力扶持这些建筑企业做强做大。目前我市已有3家一级企业、25家二级企业。去年,我市建安产值达80亿元,税收超5亿元。
3.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2008年工作要点
4.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
5.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6.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7.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
8.电力建设公司建立和运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王志有,任永宁
9.卧式头除氧器三鞍座除氧水箱支座反力与弯矩分析余志宏
10.大型汽轮发电机高压给水加热器钢管的远场涡流检测与标准探讨张志毅
11.中压开关柜绝缘方式和绝缘标准的探讨王隽
12.DL/T1039-2007《发电机内冷水处理导则》简介苏尧,叶春松,李少杰
13.关于中小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有关问题的探讨杨辉
14.标准工艺在送电线路施工中的作用、应用及编写需求包晔
15.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编制的若干问题李天扶
16.电力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若干思考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 张蚌京
17.输变电工程造价与变化趋势分析史雪飞,李敬如,胡滨,赵彪
18.关于印发《注册造价工程师继续教育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
19.关于2008年至2009年造价工程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20.国家发展改革委就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项目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21.企业如何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22.美国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
3.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4.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
5.国资委印发《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编报办法(试行)》
6.以标准为动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杨辉
7.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简介张林明
8.γ射线探伤曝光时间计算电子表格的设计与制作孙望军,祝世文,李诗科
9.如何加强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邱书清
10.人工骨料碱活性试验项目研究王一民,王伟
11.对标准《绝缘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法》中有关油样脱气问题的讨论徐康健
12.带附加电流线圈的三相无功电能计量装置错误接线分析陈吉芳,郑永有
13.浅谈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王立京
14.企业定额与市场竞争孙立新
15.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在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16.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生物质发电厂进行调研
17.用Accplast80修复循环流化床损坏的耐火材料
18.日本工程造价管理白洁如
19.企业如何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20.《电力工程材料价格信息》
1.把握和谐社会实质,构建和谐的电力标准化和技术经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建设技术经济咨询中心
2.贺信曾培炎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标准定额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汪光焘
4.做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促进电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在全国标准定额会议工作上的经验交流材料
5.2007年电力标准化工作回顾及2008年工作要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中心
6.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工作2007年工作回顾及2008年工作展望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建设技术经济咨询中心
7.国家电监会印发《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8.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9.建设部《工程设计资质标准》
10.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试行)》
11.输变电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现状、原因分析及建议潘业斌,PanYeBin
12.风电场的投资计算谢元俊,XieYuanJunHtTp://
13.烟塔合一的技术经济分析孔庆琦,KongQingQi
14.工程造价审计中规避审计风险之我见张敏,ZhangMin
15.一台110kV变压器发生内部过热性故障的分析与思考刘湘平,徐康健,朱遥远
16.《水电站设备检修管理导则》介绍《导则》编写组
17.厦门地区用户配电室年检收费改革浅析张颖,ZhangYing
18.2007年新的与电力行业相关的标准目录
19.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关于公布各地区工资性补贴的通知
20.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2007年工作情况汇报及2008年工作要点马桂芝
21.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 电建动态
22.企业如何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23.赴俄罗斯捷克建筑工程定额管理考察报告建设部建筑工程定额考察团1.电力标准化五年发展成就中电联标准化中心
2.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3.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4.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格认定办法
5.《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印发
6.《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修编内容介绍饶宏玲,RaoHongLing
7.ERP工程项目自动转资探讨与实践穆松,曹春平,张俊,MuSong,CaoChunPing,ZhangJun
8.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出口明渠水下开挖及围堰拆除设计及施工吴朝月,周庆科,WuChaoYue,ZhouQingKe
9.加强我国标准信息咨询服务的探讨杨辉,YangHui
10.企业标准体系适宜性研究余建华,傅新珠,YuJianHua,FuXinZhu
11.两种电力系统稳定器(PSS)的优化设计仿真程磊,晁勤,秋向飞,李宁,ChengLei,ChaoQin,QiuXiangFei,LiNing
12.探析CRO机制下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李冬妍,邓义虹,LiDongYan,DengYiHong
13.建设单位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梁晓华,LiangXiaoHua
14.2007年最新的电力行业标准目录
15.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16.《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现役机组脱硫设施建设管理导则(试行)》印发
17.电建动态
18.国外EP项目报价与费用管理探索金鑫
19.电力工程材料价格信息
1.标准造福人与社会——第38届世界标准日祝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
2.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
3.电力行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细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
5.国家建设部令第160号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
6.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
7.《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印发
8.标准DL/T1036-2006《变电设备巡检系统》编写说明沈贤义,ShenXianyi
9.浅谈我国企业标准人才的培养杨辉,YangHui
10.500kV交流瓷外套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现场交接试验车文俊,杨力,潘仰光,宋继军,孟祥利,姚玉锁,张晓星,菅雅弘
11.大同第二发电厂二期2×600MW大型空冷火力发电厂技经评价与造价分析沈钰,ShenYu
12.企业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初探张爽,朱彤,ZhanShuang,ZhuTong
13.投标方如何审查工程量清单史晨英,ShiChenying
14.浅谈电力通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兰志强,LanZhiqiang
15.关于空气预热器漏风测定方法的探讨张振兴,孙宝华,黄振康,梁双印
16.2007年新与电力行业相关的国家标准目录
17.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政策推动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
18.工程造价鉴定的主要程序及方法
19.香港工务工程造价管理简介
20.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 《电力工程材料价格信息》
6.实施整合型贯标建设和谐工地涂云,党永平,TuYun,DangYongping
7.掺低等级粉煤灰胶凝材料的收缩性能和长期力学性能研究徐孙燕,叶诗木,XuSunyan,YeShimu
8.变压器节能效益的简洁评价与实例许梦黔,XuMengqian
9.循环经济体系下的物流管理模式研究高志雅,GaoZhiya
10.采用配电线载波的配电自动化系列标准于跃海,吴维宁,刘国定,粱志成
11.土石坝采用具有分散性黏土筑坝技术探讨朱鑫,刘勇,ZhuXing,LiuYong
1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GPS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测量及定位控制,它在高程控制方面能较好地解决跨河、跨沟水准难以传递的问题,以及在勘察区控制点较少,或在山区、林区等通视条件较差、观测条件受限的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运用GPS可大大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测量精度。
2 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按照遥感平台的高度不同,一般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共3大类。遥感技术由于视域广阔、信息丰富、具立体感、卫星影像成周期性重现以及获取资料快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有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及相关的环境等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1 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由于遥感图像能提供大量宏观的线性构造信息,较好地反映区域地质特征、水系分布特征和地貌形态,所以对研究区域构造格架,确定断裂体系及活动性以及评价工程及其周缘地区的构造稳定性有重大作用。因此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成为研究此问题必用的手段。
2.2 水库区塌、滑坡、泥石流调查。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岸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某些松散堆积体的调查中,有一些工程应用遥感技术利用航卫片或彩红外片进行地质解译,结合野外现场观察、复查和检查查明了许多久拖不决的影响库岸稳定性评价的大型或较大型、塌滑体的数量,分布及其稳定状态。
2.3 岩溶调查。利遥感影像,特别是彩红外影像进行岩溶及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有其特殊的优势,像片解译不仅能很好地判读各种岩溶地貌现象,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和其它介质红外光谱的差异,判断地下水的分布和泉水分布等。清江招来河、高坝洲,黄河万家寨等工程曾利用彩红外航片解译来研究岩溶及岩溶渗漏问题,都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2.4 中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填图。推广遥感技术,在保持必须的野外工作量和成图现场校核工作的前提下,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以遥感成图取代常规地质测绘;建筑物及其它重要地区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图优先考虑遥感成图。这是十年前在全国水利水电勘测工作会议上由水利水电规划总院提出的“勘测技术发展目标”文件所确定的。
2.5岩土工程开挖面地质编录。为适应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进行反馈设计、安全预报和存档备查的需在人工开挖高边坡、大型地下建筑物和大坝基坑的开挖中采用地面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编录,并为有关的稳定分析和现场预报提供翔实的地质资料和数据是很必要的。
2.6水土保持、防洪与移民安置容量研究。如1994年,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与稳态区域研究项目,该项目在研究中利用TM卫片对陇南、金沙江下游、三峡库区3大片进行解译与发育程度的划分(滑坡分四级,泥石流分五级)作出了区划图,提出了防治意见和预警系统建立的基本设想。1990年地矿部航空物探中心与长江委规划处、综勘局一道,开展长江中游干流防洪工程现状遥感调查,用TM卫片和1∶3万~1∶5万彩红外航片进行解译和编写报告,提交的成果获得了较好的成效。移民安置容量研究,航卫片,尤其是彩红外航片,以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可判读性和现实性,为移民安置容量分析确定提供了新手段。
3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技术可自动制作平面图、柱状图、剖面图和等值线图等工程地质图件,还能处理图形、图像、空间数据及相应的属性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等问题,将GIS技术应用于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和制图输出是近几年工程地质勘察行业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应用较多且比较成熟的专业软件是由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研制的MAPGIS,是一种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转贴于
4工程物探技术
在我国工程物探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逐渐引进和装备了一些必要的仪器,如信号增强式地震仪、综合测井仪、电法仪、透视仪、声波仪、管线仪、地质雷达和钻孔彩色电视系统等,使物探仪器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其中有些是当时或至今都是世界水平的新仪器,大大地提高了数据采集精度和野外工作效率,促进了物探的发展。
4.1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CT)。CT技术是利用已有的平洞或钻孔,通过对采用一定发射和一定接收方式产生的透射波的采集与处理,反演孔洞间岩体的波速值,并对区间岩体进行判断、评价的一种技术方法。当前在勘探孔洞间了解岩体情况尚没有一个经济的、有效的技术措施做进一步工作的情况下,CT技术不失为是一个查明孔洞间岩体总体完整性程度的好方法。做得好,不仅能节约一定的勘探工作量而且还会对岩体物理力学性的整评价质量的提高有所促进。所以“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以来,包括“八五”和“九五”攻关几个涉及水电建设的项目,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的课题和专题中大多数都涉及CT技术攻关的内容,并获得许多很有成效的成果。
4.2钻孔彩色电视系统。a53mm的钻孔彩电是为适应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大多数钻孔都是a56mm的金刚石钻孔而设计制造的;50mm的钻孔彩色电视是在电子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为适应水平风钻孔观察而设计制造的,并首次将CCD光电偶合器件应用于钻孔电视。该产品的特点是电路设计合理,集成度高,性能稳定,与传统的摄像管探头相比,具有彩色图像重现性好、几何失真小、寿命长、耐冲击、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特点,是一个更新换代产品。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钻孔彩电又在开发的图像处理系统基础上研制出多功能钻孔彩色电视系统,系统采用工控级主机,形成控制器、监视器、录相机三合为一的一体化主机。主机可配接多种不同口径的钻孔电视探头,实现图像数字化实时采集压缩存储,成果可刻录成VCD光盘,还可进行后期图像处理及制作。
参考文献
[1]杨连生.水利水电工程地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妙月.勘探地球物理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
1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gps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测量及定位控制,它在高程控制方面能较好地解决跨河、跨沟水准难以传递的问题,以及在勘察区控制点较少,或在山区、林区等通视条件较差、观测条件受限的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运用gps可大大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测量精度。
2 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按照遥感平台的高度不同,一般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共3大类。遥感技术由于视域广阔、信息丰富、具立体感、卫星影像成周期性重现以及获取资料快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有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及相关的环境等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1 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由于遥感图像能提供大量宏观的线性构造信息,较好地反映区域地质特征、水系分布特征和地貌形态,所以对研究区域构造格架,确定断裂体系及活动性以及评价工程及其周缘地区的构造稳定性有重大作用。因此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成为研究此问题必用的手段。
2.2 水库区塌、滑坡、泥石流调查。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岸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某些松散堆积体的调查中,有一些工程应用遥感技术利用航卫片或彩红外片进行地质解译,结合野外现场观察、复查和检查查明了许多久拖不决的影响库岸稳定性评价的大型或较大型、塌滑体的数量,分布及其稳定状态。
2.3 岩溶调查。利遥感影像,特别是彩红外影像进行岩溶及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有其特殊的优势,像片解译不仅能很好地判读各种岩溶地貌现象,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和其它介质红外光谱的差异,判断地下水的分布和泉水分布等。清江招来河、高坝洲,黄河万家寨等工程曾利用彩红外航片解译来研究岩溶及岩溶渗漏问题,都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2.4 中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填图。推广遥感技术,在保持必须的野外工作量和成图现场校核工作的前提下,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以遥感成图取代常规地质测绘;建筑物及其它重要地区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图优先考虑遥感成图。这是十年前在全国水利水电勘测工作会议上由水利水电规划总院提出的“勘测技术发展目标”文件所确定的。
2.5岩土工程开挖面地质编录。为适应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进行反馈设计、安全预报和存档备查的需在人工开挖高边坡、大型地下建筑物和大坝基坑的开挖中采用地面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编录,并为有关的稳定分析和现场预报提供翔实的地质资料和数据是很必要的。
2.6水土保持、防洪与移民安置容量研究。如1994年,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与稳态区域研究项目,该项目在研究中利用tm卫片对陇南、金沙江下游、三峡库区3大片进行解译与发育程度的划分(滑坡分四级,泥石流分五级)作出了区划图,提出了防治意见和预警系统建立的基本设想。1990年地矿部航空物探中心与长江委规划处、综勘局一道,开展长江中游干流防洪工程现状遥感调查,用tm卫片和1∶3万~1∶5万彩红外航片进行解译和编写报告,提交的成果获得了较好的成效。移民安置容量研究,航卫片,尤其是彩红外航片,以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可判读性和现实性,为移民安置容量分析确定提供了新手段。
3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技术可自动制作平面图、柱状图、剖面图和等值线图等工程地质图件,还能处理图形、图像、空间数据及相应的属性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等问题,将gis技术应用于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和制图输出是近几年工程地质勘察行业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应用较多且比较成熟的专业软件是由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研制的mapgis,是一种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4工程物探技术
在我国工程物探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逐渐引进和装备了一些必要的仪器,如信号增强式地震仪、综合测井仪、电法仪、透视仪、声波仪、管线仪、地质雷达和钻孔彩色电视系统等,使物探仪器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其中有些是当时或至今都是世界水平的新仪器,大大地提高了数据采集精度和野外工作效率,促进了物探的发展。
4.1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ct)。ct技术是利用已有的平洞或钻孔,通过对采用一定发射和一定接收方式产生的透射波的采集与处理,反演孔洞间岩体的波速值,并对区间岩体进行判断、评价的一种技术方法。当前在勘探孔洞间了
解岩体情况尚没有一个经济的、有效的技术措施做进一步工作的情况下,ct技术不失为是一个查明孔洞间岩体总体完整性程度的好方法。做得好,不仅能节约一定的勘探工作量而且还会对岩体物理力学性的整评价质量的提高有所促进。所以“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以来,包括“八五”和“九五”攻关几个涉及水电建设的项目,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的课题和专题中大多数都涉及ct技术攻关的内容,并获得许多很有成效的成果。
4.2钻孔彩色电视系统。a53mm的钻孔彩电是为适应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大多数钻孔都是a56mm的金刚石钻孔而设计制造的;50mm的钻孔彩色电视是在电子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为适应水平风钻孔观察而设计制造的,并首次将ccd光电偶合器件应用于钻孔电视。该产品的特点是电路设计合理,集成度高,性能稳定,与传统的摄像管探头相比,具有彩色图像重现性好、几何失真小、寿命长、耐冲击、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特点,是一个更新换代产品。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钻孔彩电又在开发的图像处理系统基础上研制出多功能钻孔彩色电视系统,系统采用工控级主机,形成控制器、监视器、录相机三合为一的一体化主机。主机可配接多种不同口径的钻孔电视探头,实现图像数字化实时采集压缩存储,成果可刻录成vcd光盘,还可进行后期图像处理及制作。
参考文献
[1]杨连生.水利水电工程地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妙月.勘探地球物理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
[3]封云亚,沈春勇.喀斯特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勘测与处理新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5,36(9):70~73.
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当前新能源发电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分布式光伏用户的源、荷双重属性,使得现行供电成本分摊方法面临困难。特别在光伏渗透率不断提高前提下,原有激励力度较大的定价方式与补贴政策中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对此,在介绍分布式光伏发展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分布式光伏发电定价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进一步分别从用户与电网角度阐述了当前光伏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在综述上述问题解决方法基础上,对其提出相应的改进与建议,为分布式光伏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分布式光伏;定价机制;成本分摊
1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概况
面对传统化石能源无法再生、环境污染加剧、世界能源日益紧张的格局,可再生能源利用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以其充分的清洁性、绝对的安全性、供应的可靠性、资源的充足性、巨大的经济性以及稳定的使用寿命与免维护性等优点,在长期的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光伏发电技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能源发电技术之一。虽然高成本目前仍是制约光伏发电发展的主要障碍[1],但技术进步带来成本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光伏发电正在日益普及。分布式光伏通常是指利用太阳能发电,发电功率在几千瓦至数十兆瓦的小型模块化、分散式,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就地消纳、非外送型的发电单元。国家电网公司的《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2]中定义分布式光伏为位于用户附近、所发电能就地利用、以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配电网且单个并网点总装机容量不超过6MW的光伏发电项目。根据测算,该范围能涵盖所有的屋顶和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全球光伏发电项目发展迅速。2011年底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约为70GW,截至2015年末则达到227GW,预计2016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可达48~52GW;2011—2015年平均年增长率56.1%,预计2016年年增长率为22.0%[3]。根据24个国际能源署光伏技术工作组参加国的统计数据,全球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量前五的国家分别为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法国。到2010年底,分布式系统的累计装机容量约有23.4GW,占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的66.8%。其中,德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光伏系统中的占有率为86.6%,日本为97%,美国为68.2%[4]。预计到2020年全球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60GW[5]。我国是全球光伏发电安装量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光伏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6]指明了我国光伏发展的方向,其中明确提出将分布式光伏作为未来国内光伏市场应用的重要领域。截至2015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及分布式光伏占比的发展情况见图1,可见分布式光伏占比有上升趋势。配合积极稳定的政策扶持,预计到2020年我国光伏安装量有望达150GW,年发电量可达1700亿kWh;分布式光伏装机达70GW,约占太阳能发电总装机量的46%[7]。
2分布式光伏定价及补贴政策
2.1定价方法
一般而言,综合成本法是电价制定的常用方法,它采用以一定规则对未来给定电价计算期内供电总成本进行分摊的方式来定价。例如:美国大部分居民、商业和工业终端用户的零售电价通常采用三部制进行成本计算与分摊:基本用户费用(美元/户)、电量费用(美元/kWh)、容量费用(美元/kW)。其中,基本用户费用包含测量、计费和其他行政工作的成本,它通常采用每户每月缴纳固定费用的形式;电量费用体现供电企业向发电企业购电的成本,有时也会考虑其他成本,如:辅助服务或者传输电能的成本;确定容量费用的基本原则为回收电力系统在发电容量、输电、配电基础设施上的投资。这样的定价方式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成本,并进行了合理的分摊。边际成本法是另一种电力市场中常用的定价方法,它是通过生产的微增所产生的成本微增来定价。在竞争的市场中,采用边际成本法可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并能正确反映电能的未来价值,给予用户正确的用电信号。以此为基础,为引导用户改变电力消费的固有模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可靠性,电力市场中常采用峰谷分时电价(TOU)、实时电价(RTP)、阶梯电价(LEP)、尖峰电价(CPP)[8]等,激励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上述定价的基本原理在分布式光伏定价中同样适用。
2.1.1光伏净能量计量法
净能量计量法是分布式光伏发电最常见的补偿形式。电网以光伏用户在用电终端节点流入和流出的净功率为依据给予光伏发电补偿。目前美国46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均采取或曾经采用过净能量计量法。这种“能够简单理解和实现”的方法允许具有分布式发电资源的用户以零售电价被补偿[9]。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监管者还提供了电价政策的不同选择。例如:在净计量的补偿机制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分级模式的平稳阶梯电价、分时阶梯电价以及实时电价等。
2.1.2太阳能价值定价
太阳能价值电价以分布式光伏发电提供给电力公司的实际价值为原则定价。2012年,美国奥斯汀能源成为第一个用太阳能价值电价法替代净能量计量法的电力公司[10]。2014年,明尼苏达州第一个实现全州推行VOST政策[11]。奥斯汀和明尼苏达州都采用了一种25年期的平均成本电价,其中包括环境影响、对电网及社会的影响等价值因素,而不再基于零售电价计算。换句话说,与NEM不同,VOST考虑并评估光伏发电对电力公司的全生命周期经济价值。VOST是一种新出现的概念,基于价值的分布式发电定价原理的研究正在兴起。文献[12]提出了一种考虑系统成本、金融问题、生命周期和贷款期限等假设的平准化发电成本法(levelizedcostofelectricity,LCOE),评估了光伏技术、融资利率、太阳能资源等不同条件下的全生命周期内的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并进行了技术和经济上的灵敏度分析。这为准确计算光伏发电成本提供了思路,可以为确定太阳能发电的实际价值提供参考,有利于更好地制定分布式光伏定价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
2.2国外光伏发电补贴政策
各国补贴政策多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各有不同特点[13]。德国的光资源条件较差,光伏发电的年利用小时数不超过900h,光伏发电还受土地使用、电网结构等各方面的限制,然而通过补贴政策的实施,德国成为全世界光伏发电应用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截至2011年底,德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470万kW,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容量占比近80%,主要应用形式为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单个发电系统平均容量仅为20kW。德国光伏发电补贴政策采用差异性、逐年递减的固定上网电价。日本鼓励小容量的光伏发电系统,而不鼓励大容量的光伏发电系统。2009年1月重新启动的住宅光伏补贴政策为7万日元/kW,预算额达209.5亿日元,但同时要求装机容量需小于10kW。而且,如果要享受政策必须达到一定的效率水平,需要获得JET证书和质量保证书,且安装成本需低于70万日元/kW。日本将10kW以上的太阳能发电电价定为42日元/kWh,收购期为20年。美国的补贴政策主要有2种:一种是税收抵免政策,还有一种是直接的现金奖励。居民或企业法人在住宅和商用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系统发电所获收益,可享受投资税减免,减免额相当于系统安装成本的30%。消费者购买或安装特定光伏发电产品,每户家庭可获得最高500美元的抵税额。而直接现金奖励则包括部分退款、津贴和系统性能奖励。
2.3我国光伏定价方式及补贴政策
我国居民零售电价是考虑综合成本均摊的一部制电价。对于分布式光伏,倡导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因此常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运营模式。我国的分布式光伏系统以工商业设施和公共设施上的并网系统为主,截至2012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容量为7GW,其中分布式光伏系统累计装机容量为2.5GW,占比36.4%(主要为“金太阳”补贴项目)[14]。在分布式光伏系统补贴政策方面,主要有“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15]。这2种政策的补贴方式是国家对于分布式光伏项目进行初始投资补贴,这种补贴方式有效的推动了分布式光伏系统的发展,但是这种补贴方式导致了企业为补贴而建设,大量分布式光伏系统质量和发电量均不能达到基本的设计要求。为引导分布式光伏系统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3年8月30日出台了《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638号)[16]。通知明确,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按照发电量进行电价补贴的政策,补贴标准为0.42元/kWh,而分布式光伏的反送电量按照当地脱硫电价收购,价格补贴期限原则上为20年。通过补贴方式的变化,运用价格杠杆来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健康发展。
3当前分布式光伏定价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分布式光伏用户的影响
一些研究评估了不同电价机制下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用户的经济效益变化。文献[17]以加利福尼亚州PG&G和SCE电网公司的实际数据为案例进行评估,在结合零售电价的净计量政策下,讨论用户分别选择分时电价与统售电价的总电费节约,这些电费节约包括太阳能发电对同时期电量消费的抵消以及每小时富余光伏发电以零售电价所获的补偿。同时,对其他有潜在补偿作用的电价结构的影响也做了分析,包括基于市场电价分时修正的固定电价、小时市场电价、月平均市场电价等。其中,市场电价(MarketPriceReferent,MPR)采用基于联合循环燃气轮机,考虑运行和固定成本的长期市场批发电价。研究显示,净计量电价制度下用户电费节约最大,而3种替代电价制度中月平均市场电价法的用户收益相对最高,且随光伏出力占峰荷的比重变化而变化。文献[18]在相同案例基础上计算了针对光伏用户的强制性分时电价是否会导致其电费变化。该研究表明,在一定定价水平上,强制性的分时电价比统售电价可为光伏用户节约更多电费,并可能对高消费水平的用户更为有利。类似地,有研究指出分时的净计量电价或者实时电价可以提高光伏发电给用户带来的价值[19—20]。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短期内通过多样的高收益的补贴政策可以带来用户的电费节约,在初期为培育分布式光伏市场发展提供有效帮助;而从长远角度看,分布式光伏用户的PV规模、用电量等都会影响补贴效果的实现,因此用户电费节约存在不确定性,这为评估电价机制的实施效果带来了复杂性,也对光伏电价制定造成不利影响。
3.2对电网及负荷服务公司的影响
随着光伏发电在大电网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当前分布式光伏定价模式的弊端愈加明显。具体表现为,常用的净能量计量法是一种将电网发电、输电、配电成本捆绑到一起的“每千瓦时”电价,而光伏用户提供电能,但避免了发电、输电和配电成本,太阳能用户这种从用电到发电身份的改变,就造成了一定的成本转移,对电网企业和其他电力用户造成了不公平的对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电力能源结构的改良。以江苏省电力公司为例的一项测算,发现电网公司在分布式光伏并网接入、系统改造、系统备用、电量销售等费用方面损失巨大[21]。文献[22]分析了结合分时电价和尖峰电价的净计量法作用下分布式光伏对负荷服务公司效益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分布式光伏达年峰荷10%的规模下,负荷服务公司在电量电价部分基本收支相抵,而在容量电价和输电部分分别有63%和42%的收入损失,从而造成巨大财务困难。爱迪生电力2013年的一项报告中着重指出了逐步提升的光伏发电渗透率对企业带来的破坏性的经济挑战,即下滑的收入、不断增长的成本以及越来越低的盈利[23]。因此,随着分布式光伏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原有定价模式中的交叉补贴难以实现,新的定价模式有待重新探讨。
4光伏发电定价方法研究及相关建议
4.1光伏发电定价方法
为促进光伏发展,维护光伏用户的利益,可以采用鼓励用户主动参与需求侧响应的方式,从而减少用户电费,增加收益。文献[24]通过鲁棒优化技术建模电价的不确定性变化,描述了一个给定用户以每小时负荷水平响应每小时电价变化的优化模型,从而最小化用户电费。文献[25]提出了一项基于马尔可夫决策理论的优化控制策略来使用户电费最小化。文献[26]使用随机规划和鲁棒优化最小化居民电费。这些方法从用户角度出发,运用自主的需求侧响应策略,均能够增加光伏用户的收益。与此同时,为保证负荷服务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害,文献[22]呼吁容量电价不应该仅仅基于用户每月用电峰值功率,还应该考虑每小时用户需求与负荷服务公司供电特性的一致性。在光伏渗透率越来越高的状况下,分布式光伏定价方式的改变成为必然。2013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开始执行每月向太阳能用户增收0.7美元/kW额外费用的政策[27];在俄克拉荷马州,《参议院法案1456》允许电力公司通过州委员会的管制制定一种部分解耦的价格,向有分布式发电的用户收取更高的容量电价,并且指导电力公司创建新的用户(和电价)分级用于对安装分布式发电的用户更好地分配固定费用[28]。明尼苏达州虽然保持零售价格不变,但允许电力公司实施州内支持的太阳能电价VOST来认可光伏发电生产的价值。在明尼苏达方法下,用户以零售电价从电力公司购买他们所有的电力消费,同时以25年保持不变的VOST价格售卖他们所有的光伏发电。这样可以有效地解耦消费和生产的价格。这种方法的益处在于:如果VOST是基于光伏发电提供给电力公司的实际经济价值确定的,那么电力公司就不会有供电成本无法回收的危险并且可以中立地向用户或其他渠道购买光伏发电能源。然而,因为明尼苏达州VOST是一种均化的价值,在求取这一价值时所做的经济假设如果不正确,则可能导致错误结果。因此,文献[9]中提出一种体现分布式光伏发电对电网实际价值的加权太阳能电价。该模型引入反映光伏实际价值的权重系数矩阵,在一定的渗透率下,以对应零售电价中电量、容量、用户3部分价格的恢复权重矩阵为决策变量,在用户电费变化幅度限制、政策要求等约束条件下最小化光伏引入后电网的损失,从而得到能够随光伏渗透率变化进行调整的太阳能电价。优化后发现,随着光伏渗透率增大,为保证电网效益不受损失,需要提高太阳能电价中容量部分的比重,进而逐步降低“每千瓦时”的太阳能电价。该加权的太阳能电价方法能有效缓解光伏渗透率增大给电网带来的经济压力,然而其在确定分布式光伏实际价值权重时,考虑的是固定的全年平均价值权重,而分布式光伏的波动性使得均化的权重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分布式光伏的实际价值。因此,该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4.2改进与建议
加权的太阳能电价在原有电价基础上引入分布式光伏价值权重。该方法通过优化三部制价格系数改变了现有的成本分摊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方法。但由于引入的光伏价值权重系数为固定的年均值,因此较为粗略,可以利用微分等数学方法将系数计算的时间尺度精细化,以更准确地反映光伏发电的实际价值。分布式光伏对电网运行的影响与电网运行状况密切相关。为更精确地确定分布式光伏的成本与效益,应对光伏出力与电网负荷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电网实时潮流变化予以分析。图2为光伏发电出力与用电负荷关系。其中,第①部分为光伏发电上网电量,第②部分为用户的用电量,光伏发电作为电源,第③部分为用户的用电量,公共配电网作为电源。结合光伏出力与负荷曲线的匹配关系,为了提高整个电网的调度效率,建议采用就地消纳的形式,富余上网电量的定价应以光伏发电对电网的实际价值为标准,采用VOST方法,准确的VOST应由分布式光伏给电网、社会、环境带来的实际价值决定;而以公共配电网作为电源的用电量定价应在零售电价的基础上考虑光伏加入后配电网调度成本的变化。
5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分布式光伏的预测愈加准确,配电侧调度和监测交互技术愈加成熟,通过分析电网运行成本的变化,准确确定光伏电价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所占比重,使实时定价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平合理的新定价方式。目前的需求响应研究主要针对普通用户,而光伏用户具有电源和负荷的功率双向性,对其合理利用可形成更加有效的需求响应策略。创新电价政策、透明化电网信息等,都有助于引导光伏用户科学地参与需求响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电网运行成本,实现电网与光伏用户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程明.新能源与分布式电源系统(上)[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3,5(3):44-46.
[2]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N].国家电网报,2012-10-29:002.
[6]国家能源局.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7]国家能源局.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EB/OL].
[8]刘宇碧.基于需求侧分析的阶梯电价定价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3]范斌,姚瑜,褚燕.分布式光伏上网电价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东电力,2014,42(10):2197-2200.
[14]谢秉鑫.对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的探讨[J].可再生能源,2011,29(6):160-161.
[15]沈海江,段玮玮,黄思凯.绿色生态环境下的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研究[J].中国水运月刊,2013,13(5):105-106.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20__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至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大量增加。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我市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市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提供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是具有较广的本地市场需求。一是新能源需求量大。随着一批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全市用电量还将剧增。近几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生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用成本不断降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安徽桑铌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
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方面,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市原有重化工业“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我市的节能环保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压力的另一面,又是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我市拥有一批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气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我市出台了《合肥市—20__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即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面对新兴市场,开发能力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心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用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当新兴市场迈入成熟阶段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
二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带动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高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而且国内外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
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面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里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市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一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方面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足,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
三、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
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首先,我市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我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合肥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__—2015年)》和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
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市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希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给予政策支持。一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资金和投资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市场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能源项目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市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市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工服务,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口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进出口结构资金目录”的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政务支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入市场销售,
满足消费需求。支持应用项目建设。实施阳光学校(宾馆)工程,支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农村推广适用太阳能热水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大新光源led节能产品在城市、乡镇景观照明和宾馆饭店等方面的应用,生产企业投资,节约电费由生产企业与使用单位分享,实行合同管理。鼓励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安装大型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中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论证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具备安装条件的,必须进行一体化设计,市建设部门结合建筑节能工作,每年安排一批项目,通过市场驱动,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市电网企业要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提供并网的条件。根据《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市财政应给予资金补助。对能耗大、占地面积大的公益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和商业建筑,逐步强制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帮助推荐好的节能产品和实施方案;对城市新建住宅小区,要求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或预留管道以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循环水利用。借鉴“三市”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市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符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政府支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环保项目时,应予以优先采购。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欢迎和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市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一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沟通联系,我市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方面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入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
分行业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这方面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子入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己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牵头领导: 王世清
调研组长: 石新民
调研组成员:金维平 方 敏 李 保
张 红 金 萍 徐 易
王 勇 胡 斌 袁德跃
执笔人: 徐 易
附: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
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
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无锡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能力均为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
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
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1、前言
在新余市,各种产业发展都是非常发达的,但主要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最好的。新能源作为新余市的新型产业,它的发展是非常好的趋势。新能源的产业主要有光伏产业、太阳能产业、太阳能电池产业、风电产业、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业、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等等。而这些产业在目前发展都是挺好的。新余市新能源产业主要呈现发展速度快、产业规模大、发展后劲足、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2、新能源产业的现状
2.1光伏产业
光伏产业是新余市新能源产业的起步产业、基础产业,更是新能源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目前,在新余市里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在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光伏产业现在在企业发展形势稳定。现在有许多的光伏产业发展都是挺好的,很多的企业都在发展关于光伏产业方面的产业。例如赛维、华威、吉阳、华润等等企业。
2、集聚效应日益增加。到目前为止,在新余市注册的光伏产业就有20多家,而投资的有10多家。同时,光伏产业项目也有几十个,并且引进了总投资20亿元的强生光电集团非晶硅膜电池片等五个项目
3、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余市的光伏产业项目现在有2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
4、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光伏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已经在新余市落户了,国家光伏质检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中。赛维公司现在也已经获得了组建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批准。瑞晶等企业也在筹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5、示范应用加快推进。新余市被列为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并且在前几年已经争取到了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6个,总容量11.19兆瓦;另外,还有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6个,总容量11.2兆瓦。
6、科技优势明显。江西赛维LDK公司作为新余光伏产业发展的龙头,在技术方面起到了良好的领头作用,公司的太阳能多晶硅锭和太阳能多晶硅片两个产品已于去年10月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省重点新产品鉴定,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司200MW生产线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在设备和技术水平上超越了国际大厂商,并且200MW生产能力的形成将占国内多晶硅晶片产能的
65%以上,成为当前亚洲最大的多晶硅晶片生产企业,进入世界多晶硅晶片生产企业前列,被美国著名高科技风险杂志《红鲱鱼》授予亚洲创新百强企业。目前的几项浇铸与切片技术都已处于同行领先水平,并在积极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7、人才资源丰富。新余现有职业教育机构53个,在校生7万多人,拥有全国最庞大的蓝领学校队伍。可以利用我市充分的职业教育资源,培养一批实干型的光伏人才。此外,赛维公司目前已经成功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技术、市场、管理团队,其中有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外专家人才和富士康、华为等国内知名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并且与上海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重点高校合作成立了太阳能实验室,实施产学研结合的理念,着力硅材料前沿课题的研究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推进太阳能这一重要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8、产业基础扎实。新余市已拥有江西赛维LDK、江西中材太阳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台湾科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太阳能光伏技术及生产能力的骨干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各种多晶硅铸锭、多晶硅片、石英坩埚、氮化硅粉底材料、太阳能电池板、组件系列等。另外,市委、市政府还在积极洽谈,引进更多的相关光伏企业,以延伸产业链。江西赛维公司产品销售除无锡尚德、江苏林洋、宁波太阳能等国内主要太阳能电池公司外,还出口到世界主要电池公司如美国GE、德国Q-CELL、台湾MOTECH、荷兰SOLLAND等,市场前景非常好。中国中材集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我国惟一从事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的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是中国先进陶瓷材料行业最大的集研发设计、产品制造、成套技术与装备和相关工程集成及进出口业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2008年底前形成年产6万只以上石英坩埚生产能力,项目达产达标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
9、发展潜力巨大。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持续旺盛需求和广阔应用前景,给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持中部地区建设四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政策措施的出台,使江西省成为新一轮投资和发展热点地区之一,而新余以建设成为新型工业主导型城市和赣西重要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自己的光伏基地显得尤为重要。据对我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到2008年、2011年该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可分别达到150亿元和4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25%以上,与新钢所实现的销售收入将不相上下,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强劲支柱产业。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光伏产业开始向中国内地进行转移,而且一些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实施。美国GTSOLAR公司、瑞士HCT等世界著名的光伏设备制造商以及日本的有关科研院所等,正在通过多种渠
道和方式与新余市加强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当然,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新余市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及一些问题:一是光伏发电的生产成本高,特别是与火力发电相比电价过高,制约了光伏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核心技术有待取得重大突破;三是企业总体规模小,产业链不够协调,缺少具有竞争力产业集群,科技优势、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四是政府相关激励、扶持政策还不够配套完善,有些政策的落实兑现力度不够。同时我市还面临省内其他太阳能企业的强大竞争压力,像近期上马的南昌高新开发区美国通用多晶硅、单晶硅项目,九江新时代公司高纯多晶硅料项目,萍乡市和国内知名专家合作,研发、建设的多晶硅原料基地等。
2.2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
另外,新余市现有企业和技术优势,举全市之力,大力发展动力与储能电池产。现在,电池级碳酸锂及锂盐能达到5万多吨、锂离子电池产能达到2亿多块,预计到2017年,建成世界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基地、国内最大电池级碳酸锂生产基地。目前,全市有锂电企业5家,其中投产企业3家,另有两家企业在建,全市锂产品种类有40多个,涵盖了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的多个环节。以碳酸锂为主的锂盐产能已达到1万吨,占全国总产能近30%,江锂公司和赣锋锂业两家企业去年电池级碳酸锂销售总量占了全国的近三分之一。江锂新材料公司是我国锂盐行业的先锋企业。赣锋锂业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金属锂生产供应商之一,上市在即。东鹏化工公司去年电池级专用氟化锂产量达400吨,居全国首位。
所以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业和风电产业乘势而上、不甘落后。 江西华电电力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螺杆膨胀动力机,是世界上综合利用低品质热能的首创技术,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螺杆膨胀动力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一期工程500台套项目到年底可全面完工并形成产能,二期工程新增3000台套项目也已全面启动建设。企业规划到2012年将形成年产1万台螺杆膨胀发电机组产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螺杆膨胀发电机产业化基地。力德风电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从事兆瓦级永磁风力发电机设计、生产的专业厂家。该公司计划投资8亿港元,目前公司一期500台(套)永磁风力发电机项目,年底可全面投产。该公司已设立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研究中心力德风电研究所,启动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力德风电公司通过市场、技术和资本运作的有效整合,取得了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稳定供应渠道,拥有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稀土永磁磁钢生产基地。
3、新余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为了加快发展新余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新余市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调优产业结构、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有利于引导人们能源消费观念向绿色、清洁、环保的方向转变,促进节约型城市和绿色生态新余的建设;有利于扩大新余的知名度、增强影响、提升形象。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必将使新余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更强劲的突破,奠定新型工业主导型城市和赣西重要中心城市的坚实基础。所以市委、市政府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工业的一号工程来抓,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出台多个相关政策文件,对新能源企业在用地、电力、融资、进出口等生产要素给予政策优惠和重点支持。在用地保障上,高起点、高标准规划预留了光伏产业用地5万亩,在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宜工业园规划建设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园。全市各级政府先后累计投入30亿元以上用于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新能源产业在建项目建立了项目建设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支队伍常驻企业,进行全天候保姆式服务。全市组织了100支招商小分队,分赴沿海发达地区,重点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招商引资。
加强产业规划 积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已列入新余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目前已有两个正式文件出台,这两个文件明确了对于扶持我市光伏产业做大做强的财税奖励、技术创新、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就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技术及其产业的措施来讲,文件的部分规划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而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政策,落实到位,缩短产业成长时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河北省以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提出了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通过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实施科技攻关计划、兑现优惠政策、成立新能源基地科技投资担保公司、协助骨干企业上市、积极申报国家各类计划等形式,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新能源重大产业化项目资金支持。江苏省则计划将南京江宁开发区、无锡高新区列为国家光伏产业基地,在政府部门的倡议和扶持下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光伏产业联盟,并加大科研投入,建造国家级光伏工程研究中心,加强光伏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市场开发研究,为尽快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主要设备、原料的国产化建造平台,将南京、无锡列为培养光伏人才的国家级实践基地。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组织领导,建立科技、产业、经贸、财金等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支持的产业发展机制,将太阳能光伏产业列为新余市十一五重大科技计划专项,研究制定《新余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在产业布局上认真进行可行性论证和超前规划,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避免
遍地开花、一哄而起,防止资源浪费
提高创新能力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含量要求高,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相应的份额,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所用关键材料--高纯度多晶硅,95%左右依赖进口,技术基本上被国外垄断,这已成为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主要瓶颈。同时,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低而成本高,特别是光伏应用成本高于火电成本近10倍,直接影响了太阳能产品进入应用市场。解决这些问题,都有赖于科技创新的突破。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光伏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着力推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建议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的科技研发力量,组建一个国家级光伏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攻克一批对光伏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同时,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 一流的光伏人才是发展光伏产业的第一战略资源。只有加速人才聚拢,形成庞大集群,才能更好地释放优质能量,担当好引领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型新余的重要使命。建议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光伏人才战略:一是引进。有关部门应创造条件,加强对外光伏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际上顶尖光伏人才。目前,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吸引最为紧缺的硅原料提纯、硅切片技术、光电转换等方面人才。对于人才特别是相应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通过住房、安家、税收等方面给予充分优惠;二是培养。充分利用我市的教育资源,创办光伏学校或在高校现有专业基础上开设相关光伏专业,培养一批实干型的光伏技术人才;三是培训。对企业的技术工人开设定期培训班,不断充实完善他们的技术知识,补充国际上新的光伏信息知识,鼓励企业员工自主创新。
培育产业集群 加大产业集聚的力度,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为主线,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努力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成新余市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建议以江西赛维LDK为龙头,构建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为打造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服务。同时,加强光伏产业联盟和与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制造业的战略协作,延长光伏产业链。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把光伏产业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品牌,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骨干企业产业基地,精心打造具有新余特色的光伏产业集群,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全市仅光伏电池组件年生产能力便达到600兆瓦以上,使新余市成为国内几个重要光伏产业基地之一。
市场调研报告
一、 市场概述
苏州原称吴,又称姑苏,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现辖5县(市)7区,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全市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3%,平均海拔4米左右。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镶嵌其间。
200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0.9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8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50元。苏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工艺之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加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二、 商家格局
苏州观前街是苏州经济文化中心,数百个中外商家毗邻而设,商品种类丰富,消费层次鲜明。老字号风光依然,新商家大批涌入。观前街日常人流量近12万人次,节假日高峰时竟达35万。这里的营业额以25%的增幅快速增长。
随着永乐、苏宁、五星等家电专营连锁店纷纷进驻苏州市场以来,苏州的家电销售格局也悄悄起了些变化,改变了传统大型百货商店长期以来在经营家电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但苏州市人民商场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石路国际商城、苏州长发商厦、苏州泰华商城等凭借其良好的信誉、优美的环境、大而全的商品,仍是广大消费者的首选之地。另外一些小的家电商家,凭借其灵活的销售方式及相关渠道也占有相当的一些市场份额。
苏州空调市场调研报告
苏州经济在长三角一直是高居前列的,它不仅有姑苏园林、苏州乐园、太湖美景、观前街这些旅游景点作为支柱产业。而且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来,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5亿美元,苏州高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4亿元,财政收入28.6亿元,区内有名列世界500强企业45家,也为苏州市的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发展。良好的市场背景,使得居民的消费成熟也理性。据统计数字表明,空调在苏州家庭的普及率为45%以上,今年苏州的空调市场容量近6亿多,可见苏州空调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苏州整个空调市场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均衡态势,这和居民消费的理性化有很大关联。空调销售市场受到家电专营店的一些冲击,专营店中以苏宁、永乐和五星为三大巨头,百货商厦中又以苏州市人民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市石路国际商城见长。苏宁空调的销量要略好于其它商家,总体来说连锁的家电专营店的份额较之百货商厦要高,基本上两者之间市场份额比为60%:40%。
与长三角整个地区的经济相适应,苏州消费者在选择空调上首先考虑的是品牌,一些高中档产品普遍受到欢迎,品牌意味着质量和售后服务。目前,在苏州市场上,空调销售占主要地位的是海尔、美的、新科、奥克斯、格力等国产品牌,这几个品牌占据了苏州空调市场的60%左右的份额。据各大专营店和商厦销售数据显示,海尔在苏州空调市场位列第一,占了约19%的市场份额。主要原因是在于其品牌认知度高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其次为美的,占了约16%的市场份额。新科和奥克斯在苏州市场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各自抢占了约10%的市场份额,格力在苏州的销量尚可,占据了5%的市场份额。
另外,苏州本地品牌三星空调今年的表现也不错,但由于三星空调起步比较晚,所以全年总的份额相对较低。同时,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春兰在苏州市场上的销量平平,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与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知程度有关。
苏州热水器市场调研报告
热水器作为一种家庭耐用型消费品,使用寿命一般在5至6年以上,因其与人的安全相关,是消费者购买时关心度最高的一种家庭生活用品。
热水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市场普及率达到了90%。由于使用方便和快捷,苏州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的热水器仍以燃气热水器为主,约占热水器市场总量的58%。电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经历了多年发展,也具备了一定规模,其中电热水器的发展比较稳定,其市场占有率为35%。太阳能热水器虽然受气温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对安装场地也有所限制,但其发展仍很迅猛,购买群体不仅在农村,顶层住户也购买太阳能热水器,其市场份额也达到了7%,见图3。
电热水器市场的快速成长,吸引了众多民营资本和国外品牌加入,国内一些有影响力的家电品牌亦快速进入这一行业,提高了消费者对电热水器产品的信任度,消费者对电热水器的需求量也在逐渐上升。外资品牌中卖得最好的是A.O.史密斯和阿里斯顿,该两大品牌占据了近85%的市场份额,两大品牌的销售基本是平分天下。
海尔进入热水器市场比较晚,但海尔借助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热水器行业内奋起直追,已完全让消费者接受了其生产热水器的概念,在苏州电热水器市场上海尔也占得了8%的市场份额。
燃气热水器由于其发展时间较早,因而其品牌集中度不像电热水器那么高。樱花、光芒、万和、能率和创尔特是苏州市场上主要的燃气热水器品牌,该几大品牌占据了市场75%的份额。
据商家统计,今年苏州热水器市场容量为3万台左右,其中苏州市人民商场股份有限公司以其长久的影响力和信誉占据了约28%的份额,其次为专营店苏宁、永乐、五星共占了65%的份额,其余由其它大型商场分食。
苏州油烟机、灶具和消毒柜市场调研报告
油烟机、灶具的普及率在苏州市区基本上占到了92%。但随着苏州市区的整体改造,大批老城区的居民住进了新房,这也迎来了一次新房装修的大潮,厨房是一个家庭装修的重点,油烟机、灶具作为家庭必备器具,消费者在其购买上也比较舍得花钱,不仅要求产品质量好,而且对款式也有不小的偏好。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整体厨房的时尚和美观,且趋向欧式风格,并且比较看重品牌。
目前苏州油烟机、灶具市场上品牌也相对较集中,商家普遍反映方太和帅康两者由于进入油烟机领域时间早,市场占有的份额较大,两者占据了约43%的市场份额,而且两者不分仲伯。老板和樱花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各自占据了16%和11%的市场份额,华帝在进军整体厨房后,其市场定位更加明显,突显其品味和时尚,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占据了约14%的市场份额。其次太太、光芒和普田等也是油烟机、灶具市场的强劲之师,这几大品牌共同占据了15%的市场。
由于整体厨房的现代、整洁、舒适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海尔整体厨房在苏州市场也很受消费者青睐。
通过全球技术并购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2009年,在金安桥水电站还没完工时,汉能就一直在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实现进一步的转型升级。经过数年时间的研究和思考,汉能集团认为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是人类能源史上的重大变革,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当时,尽管薄膜太阳能技术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由于光电转换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并未引起业界的足够关注,市场占有率很低。与此同时,另一个发展方向晶硅太阳能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进入门槛低,投资回报快,当时业内外看好晶硅的人居多。汉能决策层经过反复研究认为,从长远来看,薄膜化、柔性化是未来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方向,薄膜光伏正处于产业认知曲线的起始端,其蕴含着极大的技术潜力,转换率低、成本高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得以解决;从技术壁垒来看,薄膜太阳能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可避免陷入晶硅太阳能行业的同质化和低水平竞争;从核心竞争力来看,太阳能的利用不再是对资源的争夺,而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因此,如果汉能掌握了薄膜太阳能的前沿技术,也就掌握了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
战略方向一旦确定,汉能选择了一条全球技术并购与整合之路,快速进入薄膜太阳能产业。汉能以全球的眼光,经过对上百家薄膜太阳能技术公司跟踪、筛选,选定技术路线,在全球范围发现技术先进的公司。2012-2014年短短3年时间,汉能把4家当时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铜铟镓硒、砷化镓技术的公司收入囊中。
由此,汉能拥有硅锗、铜铟镓硒、砷化镓等多条产品技术路线和专利,形成柔性化薄膜太阳能产品技术路线体系,同时还具备了核心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汉能弯道超车一跃成为全球技术领先的薄膜太阳能公司。
汉能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汉能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机会青睐于有准备的公司。2012年伊始,全球光伏市场出现不景气,特别是薄膜太阳能企业的生存状况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公司经营多年,其研发投入到了一定阶段,有的已经具备了做生产线的能力,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这时候人们对薄膜太阳能技术不看好,不仅没有新的投资进入,原来已投入的基金公司也急于撤出,一些薄膜太阳能技术公司面临着破产的威胁,急需找到新的股东。汉能在这时候有了并购的机会。例如,2012年底,Miasole公司深陷资金紧缺的问题时,汉能基于前期对这家公司有全面的研究和了解,抓住了这个契机,一举并购了这家公司。而在此之前因时机未到,李河君曾带着技术团队去美国Miasole公司,希望谈判合作,但是他们受到冷落,在公司的大厅等待了30分钟,连公司的CEO都没有见到。
然而在汉能全球并购之后,随着技术进步,薄膜太阳能有了长足的进展,转化率提升很快,成本大幅下降。到了2014年底,全球又重新开始重视薄膜太阳能。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的行业组织、商业领域专家、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MIT)等多次提议美国政府应加大投入,支持代表太阳能未来技术的薄膜太阳能光伏发展。因此可以说,汉能成功地抓住了全球并购的最佳窗口期。
二是用专业精神赢得信任。为了顺利地实施海外收购,汉能组建了一支技术团队和一支商务团队。技术团队对上百家公司的资料进行筛选、对比、评估分析,深入标的公司实地考察判断其技术的先进性,进行全面技术论证把控并购风险等等。这种专业化精神展示了汉能致力于薄膜太阳能的决心,赢得了标的公司的信任。在并购美国AltaDevices公司后,对方给汉能技术团队的评价是“三最”:考察时提的问题最专业;技术方面的尽职调查做得最仔细;提供的材料和写出的评估报告最详实。
三是用诚意打动人心。商务团队整合了国际知名的投行、咨询公司、律师、会计师等资源,负责并购交易的商务谈判。汉能的每一个并购交易,都对股东、债权人(银行、金融机构)、管理层三方的利益诉求进行详细的分析,比如,股东希望尽量减少损失,并能把公司转让给靠得住的新股东;债权人则是关心自己借出的资金是否能收回来,不希望承担太大的风险;管理层则希望新股东能把公司发展得更好。汉能进行并购谈判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三方利益不一致性,对各方制定不同策略和承诺,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用最大的诚意打动各方,赢得了顺利并购。与此同时,汉能设计了对核心人才的留任激励计划和奖励机制,为年轻的技术人员搭建成长平台,留住了绝大部分的员工。
汉能在几次并购中也是大赢家,最终都以较低的价格、尽量小的成本买下了这4家公司的股权。
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1.技术上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完成了并购的汉能没有停止继续创新的脚步,他们持续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整合国际国内的技术资源,不断提升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如下表。其中,AltaDevices公司的高效柔性砷化镓薄膜发电技术是全球最薄、最轻、转换效率最高的柔性太阳能薄膜技术,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单结电池研发转换率达28.8%,双结电池的研发转换率为31.6%”这也是太阳能电池技术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创建全球联动的技术研发中心,形成全球共创空间。通过构建全球技术研发体系,汉能由此站在了全球薄膜太阳能技术的最前沿。目前汉能在北京、四川、江苏、美国硅谷、德国、瑞典等地建立了8个研发中心,全球研发团队有近1800名研发人员,从事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二是建立全球协同创新机制。经过多年的整合努力,汉能已经在不同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之间形成了比较好的协同发展机制,多条技术路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互相参照和促进。由集团CTO丁建博士牵头,集团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组成技术委员会,定期召开交流会。尽管各项技术之间有差异,但是也有很多共通的、启发性的地方。比如,之前德国子公司正在研发一项技术,而美国子公司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美国子公司正在搞的课题,德国子公司也已经解决了,但是他们以前有技术保护,互相不来往。在汉能的全球技术整合的大前提下,几家子公司技术共享,产生了协同效应,加快了研发创新的进度。三是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全球布局对全球薄膜太阳能技术实现鸟瞰。目前,汉能的专利一共有1319件,其中发明专利占到59.8%,覆盖了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技术和市场活跃地区,为汉能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开拓提供了有力保障。
2.在产业化上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商
汉能开展海外并购,其目的并不只是获得一个现有的技术产品,或者规模和市场,关键是获得技术和能力。这几家欧美薄膜太阳能企业技术先进,量产规模相对还较小,通过汉能的技术消化能力、产业化和资金能力,把海外先进技术最后在中国落地生根,扩大量产规模,打开中国市场,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和装备能力,这是汉能海外并购的最终逻辑。
实现产业化除了要规模化生产,还要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二是降低量产成本。汉能的研发主要放在国外,产业化放在国内。首先汉能将全球研发与国内规模化生产同时推进,例如,汉能海外公司在研发10.0版组件的同时,就开始帮助国内工厂大规模生产9.5版组件,使最新的研发成果与生产线实现无缝对接。二是汉能通过多方面的技术提升,扩大机组装备产能、提高产品优良率、国产化替代等措施,快速降低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使得成本已接近晶硅太阳能电池。汉能在四川、广东等地投资建设了多个薄膜太阳能研发制造基地,薄膜发电产能已达到3GW,相当于每年可新增发电量40亿度。在江西、湖北等地也正在建设铜铟镓硒、砷化镓薄膜电池生产基地。汉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薄膜太阳能制造商。
3.汉能成为高端装备制造商
从全球来看,由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的核心设备基本都是非标的,没有独立的设备制造厂。汉能先后收购4家薄膜太阳能电池公司,不仅获得了电池制造技术,同时还得到了高端装备的制造技术,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封锁,形成了汉能的核心优势。汉能促进高端制造装备的国产化,目前,汉能已经完成对辅设备、设备的国产化,正加快推进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汉能研发团队在国产化道路上更加注重创新性研发,自主研发的GaAs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设备MOCVD(气相外延生长技术),在原有并购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提升,将单机产能从KW级提升到级,目前这台设备正在调试。随着MOCVD核心设备大机组的升级,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成本下降。
4.以核心技术构建新的盈利模式
汉能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形成了上游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中游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下游打造分布式发电应用和“移动能源+”的新领域,例如,分布式发电应用:汉能户用发电、农业大棚、轻钢屋顶、薄膜发电建筑一体化(BIPV);“移动能源+”应用:便携发电产品、集成充电产品、无人机、太阳能汽车开发。构建了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薄膜太阳能行业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
5.培养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汉能通过国内研发中心与海外研发中心的合作学习,把国内研发人员的研发能力培养起来,从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注重基础性与应用性研发相融合,提升综合研发能力。汉能通过把基础性研发与应用性研发有机结合起来,从最初的原理、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开发到设备的生产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开发体系。二是通过国外研发人员带动国内研发人员的技术提升。汉能在立足于国外各个公司的技术优势基础上对技术转移进行规划,派中国研发团队到国外公司,在研发生产一线上与海外团队合作,使国内团队能够掌握核心技术。三是着重提升汉能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汉能通过技术并购,倒逼公司形成创新的氛围,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汉能模式值得借鉴
汉能的经验告诉我们:自主创新不是仅仅靠自己创新。一是企业要在开放合作中自主创新。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创新,闭门造车行不通,而是应以开放合作的心态在全球价值链中整合全球资源进行创新。二是善于促进国际和国内创新资源联动进行协同创新。企业要在国际与国内企业之间安排一种协同创新机制,利用不同国家的创新资源禀赋和要素优势,从而在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跨越。三是海外并购的重点不只是对技术的并购,更是获得技术创新能力,重在提升持续竞争力。
企业创新发展要放宽视野,由过去的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现在主动走出去并购国际先进技术企业,获得知识产权和技术人才并能持续发展。汉能通过并购高技术企业实现了全球技术领先,这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所取得的一次重要突破。抓住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机遇,并购整合海外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甚至在全球实现弯道超车的一条重要路径。
汉能创始人李河君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为汉能持续发展带来了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成为了引领汉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灵魂。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拥有一批与汉能李河君一样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企业家,他们以战略前瞻性、行动力和专注于事业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特别需要珍视、保护企业家的这种有眼光、有魄力、有信念、有责任以及百折不挠地精神,这是促进中国供给侧改革、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全球技术并购集成创新的政策建议
政府部门要支持我国民营企业全球并购高技术企业,对重点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帮助他们实现弯道超车。
1.高度重视通过全球技术并购集成创新引领发展这一重要途径,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全球技术并购。民营企业数量多、行业覆盖面广,以民营企业为先锋,以国家为后盾,发挥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前瞻性、敏锐性、敢于冒险的精神和快速产业化的能力等特点,以及利用国际上对民营企业比较能接受,鼓励他们到国际上并购高新技术企业,这是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有效途径。
2.支持我国企业海外公司的技术创新。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或者新设高技术公司已成热潮,除汉能外,还有吉利、华为、复星、三一、上工申贝等企业都在海外并购技术型公司。有的企业从长远着眼,在海外收购一些掌握前沿技术甚至是颠覆性技术的公司,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要使这些公司持续创新保持领先地位并迅速产业化,仅靠民营企业一己之力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对这些海外公司不论它在何国、不论它是否以外国员工为主,只要知识产权是中国的,海外技术资源为我所用,应在立项、资金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都与国内企业一视同仁地得到支持。
3.政府专项资金和优惠贷款支持企业全球技术并购。将企业海外技术并购纳入国家专项基金支持范围,让优惠贷款与贷款贴息政策惠及那些有利于国家全球战略布局与实现技术升级的海外项目。
1.工业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显著。工业是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近10年来对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带动市经济以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
市工业企业在(-)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进一步巩固了工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年,市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43亿元,占GDP比重达66.5%;是“”期末2倍,年均增长19.3%。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7.56亿元,是“”末期的1.81倍,年均增长15.9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9.17亿元,较“”期末翻了一番多。
前四年,全市工业生产在前一个五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良好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巩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2.工业企业规模扩张迅速。进入以来,伴随工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攀升、跨越,晋档升级。
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迅速增加。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5家,比年增加364家,年均增幅19.91%。
第二,企业单体规模迅猛扩张。年,市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86家。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规模从年的322.79亿元扩增为年的521亿元,经营规模扩大61.41%。
3.工业企业综合实力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锤炼,市工业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工业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抗风险能力和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年,市工业企业资产总规模达1331.6亿元,是年的1.87倍,年均增长16.92%。
第二,资产结构趋于合理,变现能力稳步提升。年一季度,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比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2次,比同期加快0.1次。
第三,发展能力迅速增强,发展潜力进一步得到挖掘。市工业企业在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设备更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改善,并保持高水平。年,市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62.37点,比年超出32.37点。
4.技术品牌创新全面展开。近年来,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市、自主创新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下,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创建都取得了骄人业绩。
第一,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钢铁质量技术检测中心1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国家级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3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50余人。这些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科技成果充分显现。年,市专利申请量达到685件,其中授权专利372件,授权率为54.31%,同比增长61.7%。中冶华天的“合金化微调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授权,实现了市海外专利授权零的突破。年,全市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4个,10项科技成果入围年度省科学技术奖;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分别达到83家和15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60亿元,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7.9%。
5.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期间,市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迅速,效果显著,一批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项目相继建成发挥效益,生态环境有很大改善。
节能减排设施逐年增加,节能减排项目加速实施。年,钢尘泥脱锌转底炉、热电总厂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发电、长钢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等一批国家节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节能减排效果显现。年,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高达94%;全市万元GDP能耗降为2.201吨标煤,比2008年下降5.5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9%,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
(二)市工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工业企业的结构性和竞争力问题依然突出。
1.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尽管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但工业企业体量总体不大。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705家,不及合肥市拥有数量的1/2,与芜湖、安庆等市拥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也有较大差距。且在的工业体系中,缺乏一定数量的具有主导力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优势不突出。到目前为止,除钢年销售收入规模超过500亿元外,还没有一家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年销售规模在50亿元以上也仅有星集团一家,年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的仅10余家。
分散的工业布局,导致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大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制约市工业的高速、协调发展。
2.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依然不高。主要表现在:工业企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较慢,传统型加工企业仍占主体地位;高新技术和新兴工业企业发展比较缓慢,尚未形成集群效应、产业优势;工业企业的产品档次依然偏低,产品技术含量普遍不高,产品附加值多数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
3.技术创新依旧薄弱。目前,市工业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着科技人才短缺、科研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等诸多问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总体偏低;大部分工业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低端,未能在开放的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工业企业的运营效率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同行业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型人才短缺,且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于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领域,新光源、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所需人才匮乏。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外向度较低。从企业内部看,技术装备老化、工艺落后等问题降低了市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从企业外部角度讲,工业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尚未形成适应全球竞争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网络体系;工业企业的内外部融资能力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现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企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和资产重组活动。
5.二产偏高工业偏重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例相对偏高,占GDP的比重高达66.5%,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到第二产业的一半。工业偏重,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占比较大,达91.5%。工业经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尚未彻底转变,工业企业发展对资源、能源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和约束日趋严重。
二、工业企业升级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多重任务,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科学、全面地分析判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工业企业升级发展的环境挑战
进入“后危机”时代,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工业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严峻挑战。
1.国际金融危机成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但本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除了带来外贸萎缩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外,还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家和管理者去思考结构调整的策略和方法,在应对市场变化中加快企业转型与升级。从此种意义上讲,此次金融海啸对工业企业的影响是“积极的”。
从先期工业化国家发展路径和此次危机启示看,现有的工业发展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实体工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升级方式必须得到重新审视和重视。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再工业化”、“低碳经济”、“静脉产业”、“智慧地球”等新理念层出不穷。加快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谋划、布局,打造新的增长极,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成为工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些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提出,将从客观上对市工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形成强大压力,迫使改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升级。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极其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要实行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扩张日益受到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众多方面的约束,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维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旺盛生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对市的工业企业而言,转变发展方式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和企业全面升级的有机统一。
3.周边城市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速度加快。当前,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周边城市,在推进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调整升级上已形成竞相赶超、加速跨越的态势。
加快企业提档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是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二)工业企业升级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工业企业迎来了一系列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将有效助推工业企业的顺利升级。
1.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立,市迎来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机遇。作为城市的老龙头、轴首,长三角西进的第一站,市具备区位、资源、生态环境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多项优势,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尤其是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的首选地点。随着大量产业向市的转移,市工业企业的数量将会大幅增加,工业企业产业链条逐渐加长加粗,工业企业间的区域竞争与合作势必加强,工业规模和等级将得到持续提升。
2.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和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机遇。市委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发展思路,尽快形成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区域性特色服务业基地成为市产业发展的新的航标。“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提出,为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战略定位、取向和路径,是实现整个工业经济可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证。
全会还提出了“1255”城市发展战略,即由1个主城区、2个副城区、5个中心镇和5个产业功能区共同构建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中心、副城区为“两翼”、中心镇为呼应、产业功能区为支撑的城市框架。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载体,有效保障工业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
3.低碳经济方兴未艾的机遇。寻求经济长期增长的重大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发展共识。低碳经济倡导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追求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绿色GDP,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全新经济发展形态,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积极组织各方力量认真加以研究,努力抢占工业企业低碳发展的先机,从实现整个产业低碳化的高度,统筹考虑,有序推进,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引导工业企业进行低碳化改造,对提升市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企业管理方式革新和日臻完善带来的机遇。从早期通用汽车划时代的组织结构改革,到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管理模式,再到当前互联网时代微软、英特尔、思科等企业的崛起,企业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核心能力”、“学习型组织”、“再造工程”、“虚拟企业”、“竞争战略”等反映这种变化特征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变革”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代名词。持续推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的创新,将为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业企业升级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方位转型,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优势工业企业和新兴工业企业,鼓励和支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领域的工业企业,推进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市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层次。
(二)工业企业升级目标
1.工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经过五年的培育,使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超过210家;培育200家左右的成长型梯队企业;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工业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中央企业、集团联盟入驻,精心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2.工业企业规模稳步扩张。规划期内,市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00户、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超10户。到2015年,形成千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5家、50-100亿企业12家,10-50亿级33家,5-10亿级46家,1-5亿级118家(见下表),纳入升级行动计划的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3450亿元。
3.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以信息化加速工业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大跨越。在技术创新上有较大突破,建立起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骨干工业企业和主要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品牌创新上有较大突破,进一步以“品牌”支撑“制造”。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骨干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新产品产值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推进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发展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抓好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组织实施一批清洁型工业重点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基本形成节约、清洁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降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幅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工业“三废”治理和循环利用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三)工业企业升级主要原则
1.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软件创新,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企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工业企业的升级。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能源的集约、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2.打造规模经济。紧抓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以资本为纽带,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着力点,强化资本运作和有效投入,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营业务突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围绕拳头产品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生产关联、技术关联、无形资产关联的协作网络与服务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形成集群效应,提升规模效益。
3.中小工业企业加速壮大。着力降低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微小企业发展门槛,为中小工业企业的孕育、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土壤和体制环境。进一步梳理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一企一策,区别对待,灵活运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发展为准则,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兼并、联合,壮大中小企业规模。
4.沿江开发与周边经济一体化。按照“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统一规划、多元投资、港城互动、产业集聚、重点突破”的原则,以港口建设为着力点,以物流园区为纽带,以产业集聚为重点,以滨江城区建设为依托,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广泛吸纳东部资本,构建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在沿江形成港口经济带、新型工业带和滨江产业新城,形成外向型经济的高地和对外开放的平台。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淡化区域间的行政关系,加快与长三角地区的体制和机制接轨,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与东部地区市场的融合,实现合作渠道的多元化和合作领域的多极化。
5.信息化、工业化互动融合。以政务信息化为先导,转变行政管理方式,调整和改革现行政府管理职能、组织结构及行政流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对工业企业升级的引导效率和决策质量,增强政府对工业企业升级的调控能力;以企业信息化为核心,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工业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高效化,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工业企业升级。
6.名牌推进与特色经济发展。以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技术为依托,实现产品质量与新技术的有机结合,集中资金提高产品档次;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建立起从原料、产品设计、制造、包装、直至售后服务的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以名牌产品企业为中心,集聚关联企业,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的示范效应、效益。以地方特色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以错位发展为路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施产品前延后伸,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更多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工业企业升级路径
实现工业企业升级,需要在现有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有层次的、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实施。按照1000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50亿元-100亿元、10亿元-50亿元、5亿元-10亿、1亿元-5亿元六个规模层次,落实、实施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
(一)钢铁制造业
主要路径:支持钢走国际化道路,参与分享国际资源,依靠全球市场,部署全球战略,减少本国自身的市场条件约束。加快国际国内重组兼并进程,进一步提高规模效益。
稳定和加强钢在国内原料基础。加大勘探力度,推动矿产资源向钢集团等优势企业集中,支持钢参与省内、外铁矿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增加资源储备。重点支持钢建设罗河铁矿工程,和尚桥铁矿年产300万吨原矿项目,白象山铁矿年产200万吨铁矿石项目。
扩展和强化市场基础。支持钢拓宽与省内汽车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用钢大户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建立产业体系联盟,进一步提高H型钢、管线钢、冷镦钢等优势产品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加快发展汽车板、家电板等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品。推进高速车轮研发,进一步提高车轮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围绕钢钢铁原材料优势,实施产业招商,大力发展汽车、家电等配套、下游产业,加粗加长钢的产业链。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振兴钢铁产业规划的实施,联合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机构,建设技术研发平台,研究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推动实施高强度、高起点技术改造,提高行业总体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
加快钢铁产品结构的调整,鼓励错位发展,提高高端产品的生产产能,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特殊大型铸锻件等关键钢材品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认证标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淘汰强度335MPa及以下热轧带肋钢筋,推广使用强度400MPa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的升级换代。
重点项目:大力支持钢股份300万吨环保搬迁及合钢项目,新建总能力焦炭140万吨、烧结矿415万吨项目,扩能、改造冷、热轧材项目,动车组车轮钢及精品车轮加工生产线工程,高速车轮用钢(电炉)工程;长江钢铁300万吨精品钢生产线项目;天兴钢制品公司拉丝生产线和特种棒材生产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将钢股份打造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级规模企业,天兴钢制品、长江钢铁年销售收入分别超100亿元,钢钢材加工配售有限公司、中杭股份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0-100亿元规模级次,鹏程环锻轧钢公司等3家企业达到5-10亿元规模级次等,江南钢铁等4家企业达到1-5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1350亿元以上,争取实现1400亿元。
(二)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业
主要路径:当前世界重卡汽车企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强强联合、技术、市场、品牌全球化;定位高端市场,生产基地全球化;突出产品的技术性、舒适性、安全性,轻量化、智能化、重型化、大功率化;产业链全球化;发动机核心技术垄断化。
针对世界重卡发展这一特点和趋势,结合市重卡汽车、专用汽车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支持华菱、星等汽车与欧美国际先进卡车生产企业加强合作,提升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位置,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力支持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重卡强企在技术、销售渠道等各方面进行合作以及资产重组,整合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进军国际市场,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特别是大功率发动机、ESP、电控技术的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突破,为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奠定坚实基础;利用汽车及零部件的产业基础,抓住欧美重卡汽车生产产业转移的机遇,重点引进技术先进、规模大的国内外重卡企业入驻,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汽车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推动自主创新。
重点项目:星专用汽车检测实验室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项目,AH系列高空作业车项目;华菱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型专用车动力传动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星集团年产10000辆专用汽车技改项目、30000辆重型卡车等技改项目、大功率节能环保发动机研发;加快渝安汽车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星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100-1000亿元规模级次,渝安汽车年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规模级次,当涂华菱、华菱车桥2家年销售收入达到10-50亿元规模级次。汽车制造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380亿元,争取实现400亿元。
(三)电力、能源业
主要路径:能源发展多样化,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是全球电力能源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通过对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替代能源的使用比例;研究传统能源原料的新技术,加大对生物和可替代能源的使用、研究与生产。大力研究、应用超超临界机组发电技术、600MW级及以上空冷电站设计技术、兆瓦级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换流站可控硅阀设备技术、快堆核电站设计新技术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在扩大电力能源规模的同时,结合企业现状,注重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同步推进,加大投资,提高规模效益;大力发展清洁煤的技术,提高燃烧率;依托现有产业和技术基础,加快发展兆瓦级并网光伏发电技术、光伏发电监视系统,引导和支持风力发电等再生清洁能源项目投入。
重点项目:重点发展当涂发电公司2×10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项目、能发电公司“上大压小”2×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当涂发电公司、能发电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规模级次,万能达发电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10-50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140亿元,争取实现150亿元。
(四)精细化工、生物医药
主要路径:大力发展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能量管理技术,抢抓市场新机遇;围绕核心业务参与全球并购、联合、分工,构建品牌、市场、资本、资源共享体系;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中心和示范装置中心;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需求适应度。破解绿色催化技术、电化学合成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等精细化工关键技术难题。支持开展人体信息识别技术、基因工程、新型药物传输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生物医药关键技术研发,催生新的增长点。
加大投入,创造更多的知名品牌;集聚更多、更高层次的研发机构、研发人才,开发更多的“新、绿”产品,改善产品结构;进一步发挥慈湖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化工大企业和项目入驻;加快资产重组速度,组建规模大的工业企业,创造规模效益;注重管理创新和先进管理经验、模式的推广应用,提升企业软实力。
重点项目:大力支持立白日化二期皂类、洗衣液、研发中心扩能建设项目,西安开米年产40万吨环保型液体洗涤剂项目,国星生化吡啶碱衍生物生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二期2万吨草甘膦产品线、2万吨百草枯扩建项目,丰原生化4改8柠檬酸技术提升项目,桂龙医药产业园项目,金星钛白集团5万吨钛白粉前处理和10万吨后处硫磺制酸项目,中橡化工四期扩建项目,千峰公司年产16000吨工业用油和新型环保节能型金属表面防腐产品及水性乳液涂层系列产品项目,金桐公司年产7万吨多品种新型表面活性剂项目,华福合成材料公司2万吨树脂、二期保温材料项目,以及锐生工贸、宏力橡胶公司、津伦塑胶公司等一批技改和扩能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金星钛白、国星生化、西安开米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立白日化、中橡、丰原生化等5家企业达10-50亿元规模级次;桂龙医药、锐生工贸等5家企业达到5-10亿元规模级次;宏力橡胶、科邦生态肥等10家企业达到1-5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300亿元。
(五)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业
主要路径: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升级和发展必须大力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整合;准确把握食品消费趋势,实施技术创新整合,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加强品牌包容性和本地化,快速提升整体规模和企业素质。
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支持研究食品冷杀菌、高效节能干燥、连续真空冷冻干燥等食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以及功能性食品的真伪鉴别技术,全面提升冷加工、食品包装以及薯类加工技术与装备等领域研究水平,扩大产能;创建众多全国性品牌;在发展传统优势产品的基础上,丰富产品品种;在招商引资方面重点引入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并能带动我市产业链发展的产品和龙头企业;集聚产业优势,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支持本地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加快提升规模、打造全国知名和国际品牌。
重点项目:重点推进雨润肉食品年产1.5万吨高档肉制品生产线技改、扩能项目,蒙牛乳业年产30万吨酸酸乳饮料生产技改项目,达利食品年产50万箱可比客薯片、法式小面包生产线技改项目,雪润肉食品年产2000吨铁卤蛋项目,青岛啤酒环保项目及设备提升、包装车间新建和升级改造项目,黄池食品2万吨茶干加工、4万吨豆浆现代化生产线和2万吨小菜加工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蒙牛乳业、达利食品、雨润肉食品、鹰唛食用油年销售收入达10-50亿元规模级次,青岛啤酒、黄池食品2家企业达到5-10亿元规模级次,雪润肉食品、甜润米业等4家企业达到1-5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120亿元,争取实现150亿元。
(六)造纸印刷业
主要路径:扩大企业规模、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加大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投入进行废纸制浆关键技术研究、造纸原料品质评价体系研究、混合阔叶林漂白化学热磨机械浆制浆关键技术研究和轻质超细造纸涂布专用碳酸钙关键技术研究、宽幅高速造纸机制造技术研究;建立完善的废纸回收系统以及稳定原料来源。承接装备水平高、节能环保能力强的规模企业入驻;支持现有重点企业扩张规模、进行技术和装备升级的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开辟各种渠道保障原材料来源,控制好原料价格,节省成本,提高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系统经济,抓住造纸印刷高速增长的机遇,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造纸印刷基地。
重点项目:大力支持山鹰纸业股份公司45万吨箱纸板项目和35万吨文化纸新建项目、原有80万吨造纸技改项目,山鹰纸箱制品公司斜切线纸箱开发等4个共8000万投资项目,比伦纸业公司年产2.3万吨扩能改造项目,经纶文化传播公司扩能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山鹰纸业股份公司年销售规模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比伦纸业等4家企业达1-10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70亿元。
(七)纺织服装业
主要路径:提高服装的时尚、创新、设计水平;加强纺织技术以及新型材料的研发;实施品牌战略,发展高端品牌、提高品牌国际化知名度。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技术创新研究。重点发展和研究高性能、功能化、差别化纤维开发和高新技术纤维产业的培育;注重高档面料与特色、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强化生态环保染整技术及其新型染料、助剂的开发和先进高性能纺织服装装备的开发应用。攻克系列技术难题:新型和多元纤维高效短流程染整新技术;功能性纺织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染整过程在线控制及染化料高稳定自动配送关键技术;高效生态、降耗减排印染后整理生产的新型染料、助剂及其应用技术;无水、微波、红外、超声波、数码等染整加工新技术。
提高装备水平,保持纺织装备水平的行业领先地位;组织实施新面料研发;培养和建设高水平设计队伍和设计平台;注重产品高端化;以劳动力优势和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国际纺织设计能力强大的企业,形成品牌集聚效应;同时提高纺织业的综合水平,培养全球化的视野和国际理念,提升企业角逐国际市场的能力。
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天成纺织整体搬迁、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海狮巾被年产200万条高档毛巾生产线、高档纺织品生产线节水改造项目,丝诺达二期扩能工程,红利来服装公司提高装备水平和扩大产能,志成纺织服装技改项目,金姿纺织新装备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实现天成纺织、海狮巾被等8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10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20亿元以上。
(八)金属制品业
主要路径:资本密集性特点要求金属制品企业规模必须做大,追求银企合作是现代金属制品企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应用信息化,提高产品的精密度和管理细化;推动金属新材料研究、开发,提高金属制品的质量、技术含量,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依托区域钢铁产业优势,金属制品企业拥有良好的上游基础。初步形成以钢比亚西、鼎泰公司、奥盛新材料、玉龙公司等企业为领军梯队,众多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集群式产业。
推动金属制品工业企业升级必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资产重组、并购与联合,打造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的金属制品企业,提升规模效益;着力引入金属制品全国或世界领先企业入驻,加粗加长产业链,形成产业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改造技术设备,生产高端产品,提高产品层次,改善产品结构;加快信息化改造,推动金属制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重点项目:重点实施鼎泰科技2.6万吨绞线扩能、镀锌、高档钢丝绳、多元绞线新建项目,奥盛新材料8万吨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项目,金庄铜材精密铜杆技改项目,金钢铁年加工船板30万吨项目,钢比亚西钢筋焊接网生产线扩能改造,徽铝金属变形流动及焊合机理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铝合金型材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力通钢缆高强度低松弛二期工程项目,以及其它中小企业技术和扩建改造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鼎泰科技、奥盛新材料、金庄铜材、金钢铁等7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50亿元规模级次,徽铝铝业、力通钢缆等8家企业销售收入达5-10亿元规模级次,玉龙金属制品、环宇金属制品等10家企业销售收入达1-5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160亿元。
(九)机械及装备制造业
主要路径:注重信息化在生产和管理领域深度应用,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系统集成化水平;加强高精尖产品、新领域产品的研发,实施产品转型升级;建立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广泛吸引人才,加大研发中心投入和建设;支持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提升装备水平。
扩大现有企业产能,拓宽相关产品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引进机械制造业的国内外核心技术领先和管理先进的大企业,推动我市机械制造业整体水平上升;大力发展节能型、环保型产品;打造众多机械制造业的全国性品牌和国际品牌,真正把市打造成全国性机械制造强市。
围绕装备制造业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加大研发新产品的力度,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提高消化吸收再出口的能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扩大资产规模,打造全球资源配置、技术研发能力、系统集成、融资能力强的企业。
准确把握装备制造智能化、技术融合化、产品高技术化、系统集成化等新型装备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突破基础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依托工业大学、钢设计院、钢重机、泰尔重工等研发资源,重点发展轧制生产线成套设备、高速线材轧机、炼焦系统成套设备、高炉余热余压发电成套设备等。
重点项目:支持科达机电建造新墙材装备和清洁燃煤气化系统生产基地,南工重机60万吨大型铸锻件用延伸产品生产线产能置换项目,方圆公司年产10000套大型风电回转支承重型装备和清洁能源用回转支承项目生产线技改项目,泰尔重工12000套高性能联轴器及30000件精密剪刃生产线数控化扩建改造项目,双益机械连铸钢水控流水口在线快速更换装置产能扩建技术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轮及轮的自主化产业集成基地技术改造项目,惊天公司年产8000台YB系列液压锤生产线扩建改造项目、年产200台固定式破碎机,精一工程机械公司风力发电机轴承、偏航回转轴承项目,博宇公司锻压机械3000套风力发电核心部件升级项目等一批机械制造业改造,格瑞德机械制造公司2000台大、中型液压挖掘机新建项目、30000套液压元器件生产项目,万公司数控机床年产10万套风力发电机变浆偏航机组配件及4万套微型收割机变速箱总成生产线技改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加紧建设,尽早投达产、发挥效益。
企业升级计划:实现科达机电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南工重机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年销售收入达10-50亿元规模级次的企业有方圆公司、格瑞德机械、泰尔重工等8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10亿元规模级次的企业有双益机械公司、精一工程机械公司等12家,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规模级次的企业有惊天液压、江湾船舶等48家。实现企业升级总规模达450亿元,以此为依托,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冶金装备制造基地。
(十)电子信息
主要路径:吸引世界知名和国内外高科技领军企业落户和建立相应的人才储备机制,提升市新兴工业企业升级的主要途径。积极参与全球产品标准制定,摆脱低附加值的加工模式;开发新领域、各环节的电子信息应用,大力发展各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提高品牌的广度和深度,开拓国际化品牌战略;大力加强软件开发以及综合应用;产品高端化和技术高新化;制定人才引进和培育规划,加快建设高、中、低层次人才网络;引进和创建高科技风险投资体系,集聚融合优质生产要素。加快对电子信息行业云计算、物联网、3D显示、增强现实技术(AR),提高关键技术服务水平,加强新型元器件生产制造技术、集成电路用关键材料制备工艺技术、非球面(低软化点玻璃)熔制与压型技术、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PDP)显示器件用平板玻璃制造技术、基于开放源码(OPENSOURCE)的软件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强化环境建设,吸引尽量多的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以及能带动相关产业转移的牵动力大的企业,尽快延长产业链,形成积聚区和品牌效应。注重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拓宽与世界拥有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合作方式和途径。加大人才培育、培训力度,建立广度与深度适当结合的研发团队,夯实产业发展的人力支撑。
重点项目:充分发挥花山软件园区和雨山游戏动漫园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加速壮大产业规模。大力支持格力电工搬迁与技改扩能及新建小家电项目、中钢天源电子科技产业园项目、微因泰克数字病理检测诊断和细胞组织分析系统的研发、生物检测数据库项目,航行通用电子公司吸入式机芯生产线技改项目,晶威电子科技扩能改造项目,以及泽润光电等重点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实现格力()公司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中钢天源、微因泰克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规模级次,5-10亿元年销售收入的规模级次企业有晶威电子、航行通用电子公司等6家,1-5亿元年销售收入的规模级次企业有泽润光电、晟峰信息等7家。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140亿元,争取实现150亿元。
(十一)其它行业
其它行业是指除以上分类以外的行业,主要包括生产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废旧资源回收加工企业、铁矿采选企业等。
工作重点:支持钢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推进海螺水泥扩能、三和仓储钢铁物流园、钢嘉华混凝土扩能项目、鑫港炉料钢铁炉料综合利用中心项目、华成金属废钢技改、旧金属加工基地项目、长江矿业平山铁矿、恒兴矿业落星铁矿、港口中心港区三期工程、2号码头改扩建等工程、现代新型建材公司重钢加工配套项目、通达理贸易有限公司建设物流服务区码头项目、瑞钢材延伸加工项目、昕源搅拌器产业化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钢集团达到100-1000亿规模级次,华成金属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年销售收入为10-50亿元规模级次的有鑫港再生资源、三和仓储、鑫港炉料等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5-10亿元规模级次的有海螺水泥、长江矿业、钢嘉华等4家企业,年销售收入1-5亿元规模级次的有天汇物资、丰源金属等29家企业。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320亿元,争取实现350亿元。
五、工业企业升级的保障措施
工业企业升级通常是指工业企业在数量上的增加、规模上的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为实现工业企业的升级发展目标,需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拓展工业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工业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工业升级建设项目信贷投入。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中投资项目215个,总投资2000余亿元,需通过金融机构、各类资本市场融资1000余亿元。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发展目标,找准切入点,制定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信贷投放计划,合理确定中长期信贷投入,确保为工业企业升级提供1000亿元以上的金融信贷支持。积极引导企业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支持符合创业板发行上市条件的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打造证券市场上的“板块”。借助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基金和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平台,积极为成长型企业、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输血、造血。
抓好国家和省有关金融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在保持信贷增量稳定的基础上,确保信贷的有效投入,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注重信贷投放结构的优化,着力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加大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重点做好民生、光大、招商银行的落户工作;拓宽融资渠道,继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建立健全地方金融体系,各县、区(开发区)至少建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扩大企业信贷融资渠道。
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投融资体系,推动全市金融投放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多品种新格局。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企业投资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技术创新投融资体系。
加强信誉体系建设,建立“共担风险、放大贷款”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技术服务联盟,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商标权、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信誉贷款、股权融资服务。
(二)规划工业企业空间布局,提升企业升级承载能力
以适应市发展需要为基本导向,围绕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和功能培育,集中力量,加强项目研究,科学规划与实施,积极运用先进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深化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改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构筑良好的人居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力、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政府在制定基础设施规划、确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出台协调政策引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对有一定回报的建设项目,积极吸引社会各类投资主体进入。
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减少企业的建设周期和成本,形成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加大城市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企业发展升级配套的物流体系与服务体系,提高城市承载水平和服务功能。
全力保障工业园区用地。加强工业用地布局的研究,尤其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研究,做好园区内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和功能分区的优化调整,突出工业发展在规划修编工作中的重要位置,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并支撑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最大限度地为工业发展预留用地空间。按照“合理规划、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的原则,加大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明确标准厂房集聚区的产业定位,实行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征拨土地,分阶段实施兴建适合各种产业的工业基地、标准厂房集聚区。
切实保证工业项目的用地需求,对工业企业升级计划项目的用地计划和土地供应予以优先保障。-三年内工业用地供应达1.16万亩,有效保障了钢新区建设和一大批工业项目顺利开工,为近年来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年,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征迁拆违”工作,全市当年经营性(工业)用地供应可达1.15万亩,为当年和后期工业企业升级规模扩张、项目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土地供给保障;后5年,以技术改造为主的工业企业升级在土地供应上将保持一个适当的需求,综合考虑招商引资、产业承接、结构性调整、现有企业规模提升等发展需求,比照经济发展速度,平均每年约需提供4000亩的土地供应。
(三)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人才供给新机制
持久深入的实施“企业家提升工程”,全面开展以更新观念、提高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理念、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经济决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资金运营能力的经营管理者队伍。
从体制创新入手,构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充分挖掘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以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为目标,进行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试点,培育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制定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
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快集聚创新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打造人才高地。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611计划”,争取6年内引进10名海外领军型人才、10个创新团队;完善科技特聘员制度,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聘请科技特聘员,帮助我市企业引进科技成果和人才;组织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在骨干企业新建2-3个“院士工作站”、2-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导高校根据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调整或开设相应学科专业。
大力抓好企业职工培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组织实施千名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和千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积极储备技能型人才。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激励体制、机制创新,改变单纯重视学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人才评价标准,营造技能人才与科技精英同等重要的社会氛围,培育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的技能人才队伍;鼓励青年技工努力钻研技术,对初级和中级技工敞开考级晋升的大门,高技能人才的评定制度化、规范化,对有特殊技能的技工给予丰厚报酬。
探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专业服务机构,提高产业创新、研发、推广和高端复合型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水平和速度,加强企业在研发和产业推广方面的发展后劲。
(四)突出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助推工业企业升级
全面落实好《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关于“665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升级、高速发展。
从产业发展角度,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梳理完善各类扶持政策。整合本级财政资源,设立“665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并科学有效使用。注重突出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引导产业发展、指导招商引资,制定完备的投资导向政策和我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不断完善、出台配套扶持政策,重点产业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加快扶持,传统工业根据具体项目给予相应扶持,大项目给大政策,好项目给好政策,特殊项目给特殊政策。
以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工业污染治理。继续加大工业污水防治力度,确保钢铁行业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吨钢耗新水量达到4.42立方米以下。完善造纸、食品、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污水处理,确保排放总量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加快工业废气治理步伐,确保钢铁行业废气排放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同时符合环境功能区环境总量控制要求;大力推进电力行业烟气脱硫工程建设,确保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二氧化氮排放总量达到环境容量要求。推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理,支持炉渣、钢渣利用工程和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环境对工业的承载能力。
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参照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政策,制定出台促进我市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措施。重点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创新型企业所得税奖励等政策。对新标准下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来我市或投资成立新公司,其经营范围未发生变更的,都可以依照有关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放大政策效应。
(五)大力实施大项目工程,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一是做好项目规划工作。结合“6653”要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着眼“十二五”规划编制,抓紧编制出一批工业企业项目,注重产业链项目、牵动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二是加强投资的计划、实施、投产、储备的连续性。要始终遵循“谋划一批、实施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凝练一批重大项目,分类分期扎实推进。真正实施好今后的投资计划任务,把每一个投资项目落到实处,是加速我市工业企业发展和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三是紧随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中、长期科技创新项目计划。研究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发展趋势,编制工业企业中、长期科技创新项目规划,是企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的根本保障。当今科技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只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准确把握和自主开发产业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推动产业核心科技项目申报、实施、评估、监管制度化、定期化,保障工业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四是突出招商措施创新性,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能够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项目,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培育亮点、培养人才、积蓄后劲等角度出发,引进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知名企业。在企业和项目选择上,注意把握准入门槛、投资强度和回报率等重要指标,坚决摒弃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和发展潜力不大的中小企业;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好项目,加速壮大我市已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未来新兴产业、潜力产业。
(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紧紧围绕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这一主线,不断增强工业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不断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和各类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实施优势产业科技助推工程、新兴产业科技引领工程、传统产业科技改造工程;着力构建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加强政府引导,整合优势资源,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不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指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支持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到2015年,新建市级研发机构96家、省级55家、国家级5家,培育发展产值过亿的“科技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全市50%以上的工业企业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或自有品牌、拳头产品。
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高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国际产业领军企业、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与中科大的联系和合作,争取中科大在设立高技术研究机构;进一步完善我市与本地科研院所、大企业的“1+6”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完善多种技术对接模式;畅通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的渠道,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尽快把我市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新优势。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掌握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推进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和整合,建立以项目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到2015年,在钢铁制造、新材料、机械加工、汽车制造、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行业领域中,建设6-8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取3家进入省级梯次。
凝练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依靠科技创新,助推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层次,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力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实施,着力推动具有牵动性的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着力研究开发具有较强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继续加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凝练储备和组织申报工作,在节能环保、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创意等领域中,凝练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一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点项目,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项目支撑。到2015年,滚动储备重大产业发展项目150个、重点项目300个。
扎实推进各类创新型园区和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型园区建设,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促进扩容提升;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争取早日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为全省一流的国家级高新区,把当涂、慈湖等条件较好的开发区发展成为省级高新区。按照全市产业总体布局,突出区域特色,积极打造花山软件服务外包、雨山游戏动漫、金家庄新材料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强力推进国家863新材料基地建设,整合提升博望刃模具机床制造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尽快升格为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争取再新建若干个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
(七)提升中小企业综合素质,增强工业经济活力
中小企业的大量发展是大型企业在人才储备、产业链延伸、竞争力和规模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支撑条件,中小企业的培育和不断发展是推动整个产业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升级之源、发展之基。
加快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培育。通过重点扶持和引导有序竞争,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型向市场需求型转变,企业布局向集中、集群方向转变,产品结构向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生产结构向“专、精、特、新”及分工协作方向转变,企业管理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变,并依托资源、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等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
立足产业功能区、扩大工业企业族群容量。工业企业族群中的大量中小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形成盘根错节的技术相互转移、同时相互协作的群体。适应工业企业族群发展,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的要求,着力打造市经济开发区、龙山集中区、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江心洲生态旅游区、濮塘休闲度假区5个产业功能区,使之成为培育工业企业族群的重要载体。
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效应。加快以产业集群为重点的工业企业品牌建设,整合产业品牌资源,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高的行业实现品牌纵向延伸,推动品牌共建共享,通过集团化运作、品牌许可、委托生产、技术质量监控与防伪等方法,着力提高龙头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品牌的产业覆盖、享有面。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强化品牌核心价值塑造。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依托国际品牌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和知名度,提升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探索建立品牌创建协调、服务机构,统一品牌规划和服务,促进企业品牌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向工业各领域、各环节渗透并有机融合,逐步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企业管理的数据化、流程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八)强化政府引导和综合协调推进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