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推广

校园文化推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校园文化推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校园文化推广

篇1

作者简介:崔芳(1963-),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读者服务、阅读推广。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社科规划项目“数字时代江西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编号:16DQ55),主持人:崔芳。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5-0043-03

阅读推广已成为各国图书馆都非常重视的一项职能。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大众,都对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寄予厚望。我国各类图书馆都在主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和阅读推广的学术研究。这些阅读活动和学术研究对于全民阅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与第一次到第五次调查中国民图书阅读率逐渐下滑的趋势相反,第六次到第十次调查中国民图书阅读率呈缓慢上升趋势[1]。但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国民阅读状况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2]。如何进一步加快阅读推广,提高阅读推广效果,提高国民图书阅读率,进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仍然是一个待解的难题。本文拟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工作。

一、阅读推广在我国推行的现状

(一)阅读推广在我国推行的情形

“全民阅读”被写进2013年至2016年召开的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民阅读”还写进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文件中。仅此一端,便足以f明我国政府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从理论上说,我国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由各级政府宣传、文化、新闻出版部门,各种民间社会团体,各类教育机构以及众多的图书馆、出版单位、传媒机构共同承担[3],可谓人多势众。但在实际工作中,阅读推广重任几乎成为图书馆一家的职责,其他党政部门、文宣机构很少介入,并未形成阅读推广合力,故对全社会阅读风气和国民阅读习惯的形成推动乏力,这是我国国民阅读状况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阅读推广的研究情况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这一点。近些年针对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发表论著也比较多,涉及方方面面。但迄今为止的阅读推广研究,基本上囿于图书馆,讨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根据彭年冬统计,阅读推广的研究者分布广泛,但主要来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高校信息管理院(系)等,来自中小学等其他研究机构的仅占5.43%,说明我国阅读推广研究还是以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为主力军,其他研究机构还很少参与到阅读推广研究中来[4]。事实上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读推广研究的主力军,更是阅读推广实际工作的主力军,而图书馆(含各类学校图书馆)以外,除作家热心于推广自己的著作外,其他机构和个人极少参与阅读推广研究,也很少参与阅读推广工作,他们只是在图书馆组织阅读推广时,偶尔参与一下。

(二)高等院校进行全员阅读推广的意义与特点

在社会上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是图书馆,同样,在大学校园内经常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也主要是本校图书馆。以2012年上海地区高校读书节阅读推广为例,可以看出其主办者也是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其他部门仅担任配合角色[5]。究其原因,高校各个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推广的意义,更没有认识到大学阅读推广与图书馆界实施的阅读推广存在根本性不同点。

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与图书馆界实施的阅读推广的不同处,表现在阅读推广的目的、阅读推广的对象、阅读推广的主体、阅读推广的内容和阅读推广的动力机制这样五个方面[6]。这五个方面的不同决定了高等院校对于阅读推广比图书馆界面向全民的阅读推广更加需要、更加重要、更加可行。

首先,高等院校的职责是培养人。它不仅要教给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适应变化、与时俱进的能力――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年轻人读大学期间要着重培养的能力,就是通常说的教给学生“渔”的本领。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其终身学习。

其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骨干。国家未来各个领域、各级机构的领导、骨干都来自今天的大学生。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会对他们未来供职单位周边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示范引领作用。因此,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不仅能促进在校大学生的阅读,而且可以为未来全民阅读培养骨干,为营造社会阅读风气造就中坚。

第三,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拥有更多有利的条件。阅读推广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应有之义,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涉及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整个过程、全部环节。这种阅读推广活动的范围更广、人员更多、内容更全面、方法更丰富,应当围绕人才培养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实现大学校园内全员阅读推广。

二、高职院校进行阅读推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

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既有普通高校的共性,也有其个性,这是由高职院校的特点所决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7]。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是重视职业技能训练,重视胜任岗位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务实够用。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领导与教师都更加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所淡漠。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录取分数大多低于普通高校,因此其生源素质较普通高校要偏低,其最直接的表现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比普通高校学生学习习惯要弱。

(二)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现状

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高职院校学生阅读主要存在阅读时间少、阅读质量不高的问题。据调查分析,69%的高职院校学生一周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不足2小时,46%的学生阅读频率为“一周难得读一些”,只有26%的学生“坚持每天读一些”[8]。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我国国民传统纸质媒体每人每周的阅读时间大约为2.3小时[9]。高职院校有69%的学生每周的阅读时间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这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阅读时间严重不足。调查结果还发现,70%的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目的是为了消遣娱乐、追求时尚或刺激,而为了扩大知识面的学生只占20%[10]。即使在阅读时间不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阅读质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既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弱、阅读习惯差,也暴露出了高职院校阅读推广薄弱,凸显了在高职院校加强阅读推广的重要性、紧迫性。因此,要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能力,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要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通过阅读推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要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动手能力培养同等重要。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面临在校期间没有学习、训练、培训过的新设备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决定了学生使用、操作新设备的能力,这时学习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就是职业技能。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阅读推广的耦合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定职能,决定了其阅读推广除了一般图书馆阅读推广所举办的活动外,还应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开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促进高职院校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则有利于促进阅读推广。反之,阅读推广也有利于校园阅读文化的形成,校园阅读文化形成又可以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二者相辅相成。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应在校园阅读文化中推进,校园阅读文化应在校园建筑、环境、制度等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在师生的日常行为文化中体现出来,在师生的精神文化中体现出来。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阅读推广

在校园文化要素中,物的载体有建筑、器物、绿化植物、各类文件等等。高职院校在物的载体中要突出本校的行业特色、职业特色,促进阅读推广的原则是劝学、劝读、劝行。

1.整体规划。校园整体规划要方便学生阅读。如有的高职院校在新校园建设中,将图书馆设计在新校园的中心位置,无论学生从宿舍,还是从教室或实验室都能很方便地到达图书馆。图书馆的新书介绍、讲座等各种阅读推广活动能让学生及时知晓。

2.建筑设计。学生活动较集中的大建筑,如教学楼、实验楼、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不仅仅在宏观的空间结构、整体风格方面要体现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同时也要体现阅读文化,局部的细节设计也要能促进阅读。

3.装饰美化。校园环境及建筑室内的装饰,注重校园阅读文化的设计。如有的农林类的高职院校,在校内的每一株植物上都贴上二维码,学生只要用手机一扫,立刻能看到该种植物的名称、用途,所属科、属、种,原产地等信息;有的高职院校将要求学生背诵的经典知识刻在其经常经过的道路上;有的高职院校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定期更换教室墙壁上的张贴物;有的高职院校在学生食堂张贴有关饮食营养、健康养生的知识,引导他们去阅读营养保健方面的读物。

(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与阅读推广

文化者,以文化人也。校园文化最终要化育人,把阅读推广融入校园文化最终要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通过阅读推广形成校园阅读文化,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来实现。通过制度来落实阅读推广,通过文化来推动阅读推广,是高职院校在开展阅读推广中的特色优势。可将阅读推广融入校园文化最关键的制度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教学计划等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将学习能力融入职业能力的培养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也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贯穿整个育人过程。因此,在每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应对学生明确提出阅读的要求,要把学生完成阅读计划的情况作为考核其学业的重要依据。学生只有按要求完成阅读计划,才有可能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标才不会落空。

2.完善教师、干部的考核方案。要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阅读文化,教师、干部要为人师表,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只有教师、干部重视阅读、带头阅读,才能引领学生阅读。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职业技能要扎实,而且学习能力也要较强。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规定教师、干部每年最低阅读量,并将其阅读情况、阅读效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全校师生通报。

3.将阅读推广从制度层面渗透到高职院校各个学生社团、各种文化活动中去。阅读不能仅在读书节受到重视,在高职院校的其他文化活动中,如创新比赛、校庆纪念日、创业设计竞赛、职业操作比赛等,都要将阅读作为其中的一项规定内容。各种社团都要结合自身性质,开展富有特色的阅读活动。

4.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对上述方案制度不仅要建立完善,更要切实执行。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制度制订得再完美,不能坚决贯彻落实,就是一纸空文。要将高职院校阅读推广真正落到实处,重要基础是对阅读推广工作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根本保证是推进阅读推广的制度完善,并能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卢宏.近五次我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1):71.

[2]聂震林.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J].现代出版,2015(1):5.

[3]王翠萍,刘通.中美阅读推广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5):96.

[4]彭年冬.我国阅读推广研究述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93.

[5]查宇.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4(2):41-50.

[6]崔芳.高校阅读推广须举全校之力[J].职教论坛,2015(23):94.

篇2

对于大学的校园而言,它是一个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所以,能够供给大部分学生群体的校园公益广告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广泛。这些外宣的公益广告具备的特征是——净化心灵、息黥补劓、陶冶情操。其次,外宣公益广告还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社会的责任心,另外,在高校校园的文化创建和创意品牌上增强了效果。最近几年,高校校园的公益广告在整体的拓展和发挥上缺乏较为完善的体制和体系,从而导致了公益广告的发展较慢,并且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广大的高校生展示,因此这会使校园的公益广告缺乏外宣作用效果。

一、校园公益广告的目的及意义——即“为什么做”

(1)启发性教育

高校校园外宣的公益广告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传播性质和启蒙意义,只有令高校学生在这些方面达成铁板一块的共识,才能对学生们的主导思想进行正能量的疏导和传播,康德(著名的哲学家)认为:道德是每个学生需要遵守的,并且只有自主遵守法律法规,才能使整个高校的文化素质氛围有力提升,高校校园的公益广告从而达到一定的作用效果,而在平台上的展现,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为人处事、道德理解和和谐共处能力的提升,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理念。

(2)公益

高校外宣的公益广告具备较为显著的服务性特征,若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由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来衡量,那么在高校这一学生集体的范围中,需要以学生们整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的高低而决定,因此,校园的主题环境、校园的主体思想、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有意义的大型活动的策划都是高校公益广告所涉及的重点内容。其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同学们崇尚科学,培养美德,了解传统文化,最终提升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生活。

(3)校园文化的载体

最近几年以来,高校校园的外宣公益广告的丰富度逐渐提升,并且高校的学生会和社团的社长对外宣广告的表现形式加大了关注度(特别是文化教育这一方面),校园公益广告逐渐成为学生喜爱,老师赞同的校园风景线,其以风趣多彩的图画视频传递无限教育意义,增强人文建设,高校校园的知识文化被无形的资金产量充沛,把较为传统乏味的教育制度转换为较为新颖的文化进行为高校学生传播传递,从而促进了高校生对知识文化获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生在开辟一条新文化道路上对知识文化的不断探究和探索过程,而高校生的主题思维较为活跃,对于高校校园公益广告的外宣,自然而然提升了观众的良好的口碑和自身的知名度,除了公益广告上的醒目的文字令人感受深刻,而图案的呈现和表达方式更加形象和生动,更具有生命力。据有关数据分析,以网络为主题代表性质的新媒体外宣广告在广告的数目和品质等方面已经全范围超过了原本的陈旧媒体的广告份额,却在以公益广告传媒为首要手段的高校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所运用的“双刃剑”,促使高校校园营造和谐的氛围,也创建了高校校园的优质文化特色。而要做好以上几点,第一需要在理念上关注校园传播媒体和外宣公益广告上在文化素质上所表达的主导作用效果。第二,需要用其新型媒体的传播方式来提升校园文化传播的效益和效率,最后,我们应当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发展趋势,将校园公益广告和新媒体紧密结合,以新媒体为推广平台,以最大的限定来推出高校校园外宣的公益广告这一主要的课题。鉴于目前校园公益广告推广主体的多元化,对于“谁来做”这个问题,我们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1.手机APP平台推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手机以其丰富的功能,及时的信息更新等特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而校园公益广告的推广恰好可以借助此契机,将其推送的信息,组织的活动等通过一个应用平台实现,也就是将有完整体系的校园公益广告制作成一个APP,供学生下载。用此方法,为校园公益广告提供了一个推广和展示的平台,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交融,各取所长,做到将能力最大化,行为简洁化。

2.传统媒体推广

新媒体虽好,却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在校园中的影响,其以美化校园环境,潜移默化提升文化建设等优势,在校园公益广告的推广方面起着重大作用。传统媒体大都以平面海报的形式出现在校园的各角落,以一种强迫接受的形式存在于学生周围,广告中应有的教育意义,文化推广等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深层次的文化思想,也是高校校园公益广告中十分必要的一个版块。

3.插件窗口推广

鉴于APP制作的复杂性和推广起来的难易程度,一些制作简易推广便利的软件插件成了部分高校推广公益广告的首选,将插件发放到一些较有名气的APP中,定时发送,不仅方便快捷,且能最大程度达到所需效果。二十一世纪以来,媒体的发展较为迅速,从而改善了人们对文化知识的获取方式方法,如今,平板电脑的发明、智能手机的普遍,人们在世界各个地域都能够汲取文化和信息,因此,网络的普遍对高校校园公益广告增添了较深较广的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平台,但是,高校的外宣公益广告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开发,也就是将其中的意义和内涵全部表现出来,在校园文化的公益广告的创意上,时时刻刻想到公益广告怎样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又怎样做好公益广告的外宣活动和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传媒,若这些疑问解决,公益广告在高校中所表达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这便是我们所探讨的——“怎么做”

二、校园公益广告需要有正确的创意理念

校园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传播形式的存在,其受众群体是各高校的大学生与教师,所以需要求新,求变,做到能够吸引大家的眼球,这样才能让公益广告变得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被大家所接受。因此,创造性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是高校校园公益广告必要的前提条件。校园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特殊场所,校园公益广告必须符合当下校园发展的实际情况,其定位必须积极向上,为高校大学生营造良好氛围。为创建高校学生的主题思想文化中引申正能量,并且促进了高校中学生们的和谐的氛围。

三、校园公益广告需要包含适宜的情感传递

对于校园公益广告的推广,极大一部分是基于网络平台,这使得其具有鲜明的网络化信息的传播特性。将适当的情绪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公益广告作品能更加黏合民众心理变化,从细微的感情入手,让校园公益广告作品的精髓,如涓涓细流一般流进受众群体的心理,这使得其更容易被接纳,并且在推广平台之上,结合实时,可互动等特点,去的更好的推广效果。好的情感运用,能够让我们在欣赏一些作品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想要传递给你的信息以及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影响受众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而重视情感的传递,可以丰富我们校园公益广告的内涵和思想。通过情感的传递,校园公益广告可以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互动,在其欣赏或是传播校园公益广告的时候,有利于高校学生中对同学们的主导思想更进一步地探究,也为校园中创立了主题思想的建设和引导。

四、品牌效应推广

高校校园外宣公益广告的影响作用和促进作用需要我们对此更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并且需要根据公益广告说表述的范畴内确凿自身的定格,通过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统一化的模式,来包装属于校园公益广告的品牌效应。白酒的“盲从”可以看出品牌对于受众群体的重要性,当顾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平常几款白酒,很难尝出味道有何不同,但若是告知其酒的品牌,他便能感知出些许的不同,这就是品牌的影响。这对于当代大学生也是适用的,我们只要将校园公益广告品牌化,才能在广大学生中间站有一席之地,令我们出来的东西权威化,更值得学习与思考。这便有助于高校中品牌创意的特征形态,并提升我们高校外宣的公益广告的价值观。以上说明,在大学校园的文化外宣主题以及相应的效益广告上还需要进行更新一步的深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其重要性,和其对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我们只有让校园文化主题公益广告被更多的同学接受和学习,有利于校园文化更进一步的创建。

作者:刘蓉茸 彭国建 单位: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办学体制的不断改革,民办高校得以快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为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人才,多年来,师范类高校和传媒类高校以其独特的优势走在了推广普通话的前列,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人们的普通话水平越来越高,语言面貌有了明显变化,已成为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为民办理工类高校推广普通话提供了借鉴。

一、推广普通话在民办理工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意义

推广普通话是现代学校教育本质的表现形式,推广普通话能推动民办理工高校改革,提高学校效益。普通话规范、影响着学校师生的言行。推广普通话是民办理工高校的“教育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日趋多元化,国家相继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所谓民办理工高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产业化运作下所形成的,它是产业和教育相融合的。民办理工高校大多以学术研究为特色,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地区,语言出现了大融合,交流出现了困难,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据调查发现,由于学生来自我国各个地方,“老乡”之间,学生往往是用方言交流,甚至还出现了借说方言来炫耀自我。目前,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喜欢网络交流,网络语言应用比较混乱。如,常见的“斑竹、美眉、恐龙、东东”,这类比较特别的词语占到网络总词语的20%。因此民办理工高校必须加强推广普通话的工作。

在公办学校,学校体制是注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而民办理工高校,有相对自主、自由的管理模式。周济指出:“民办理工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在体制和机制上体现出不同于公办教育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民办教育具有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讲究实效的特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有效地促进教育供给的多样化。”也就是说,民办理工高校推广普通话,由于管理因素较自由,更多的包含主动的成分,更具有灵活性,工作落实更具有实效性。

二、民办理工高校推广普通话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民办理工高校积极推广普通话工作,但就目前部分民办理工高校情况调查分析,却普遍存在如下不足:对推广普通话的理解比较片面,大多仅停留在学校形式的层面上;研究不细,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内容零碎,不易形成完整的体系,相关推广普通话制度不配套,经常处于半途而废状态,对推广普通话建设急功近利,片面认识,盲目模仿。所以加强对民办学校推广普通话的研究,使其在与公办名校的竞争中胜出要正确面对的工作。一个真正有远见卓识的民办理工高校投资者必然会从事业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学校普通话的建设,以获得社会各界对民办理工高校的认同。优质的民办理工高校文化形成,会给师生以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生机勃勃的氛围,这种氛围是教育水平的综合体现,也必将使民办理工高校走向成熟。

三、民办理工高校在校园推广普通话的策略

民办理工高校要借鉴师范类、传媒类高校推广普通话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搞好普通话的推广工作,继而提升办学效益。

1.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我们知道,师范类高校培养的对象是教师,传媒类高校培养的对象是语言的直接传播者,他们担负着推广普通话的重任,所以有必要对师范类、传媒类高校推广普通话的情况进行了解。目前师范类、传媒类高校发展壮大,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电视广播到报纸网络,都在时刻宣传着人民的生活,关注世界的变化,成为人们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窗口。生活中也逐渐产生出一些新词语。词语是普通话的基本单位,词汇的发展也影响着普通话的推广。正是一些传媒类高校的传播和认可,一些词语也就运用到普通话当中。2010年广泛流传的新词语“给力”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在头版标题中(《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给力”一词正名。师范类、传媒类高校还肩负着普通话语音的正确传播。1988年1月26日,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包括常用字2500字,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地域、文化不同的原因,会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的读音,传媒类高校矫正大众错误读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容易读错的词语通过传媒类高校得到矫正;另一方面,容易误写的词汇也通过传媒类高校得到矫正。当前师范类、传媒高校师生普遍认为,语言环境对普通话的学习和提高很重要。校园内普通话成为通用语言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师生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因此,民办理工高校要加强师生对普通话的重视力度,在大学校园里,师生之间交流要以普通话为主,说普通话的氛围已成为一种习惯。激励他们,说好普通话是他们求职、创业、锻炼自我的重要因素。说普通话已不再是一个表面的语言的交流方式,更多的学生是把它当作提升自我的重要因素,自己的优势更注重利用普通话来展示。努力学习普通话,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势必激起学生的巨大学习热情。

2.多措并举,开展丰富的活动

师范类和传媒类高校都把推广普及普通话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对推广普通话加大了宣传力度,除发挥好课堂主阵地之外,还举行了多种形式推广普通话的活动。高校在促进普通话积极推广的同时,一些负面影响也不断产生,语言的不规范使用给大众学习普通话带来负面极影响。众所周知,普通话内容包括词汇、语音和语法。语音是普通话的外壳,正确的发音能体现普通话的抑扬顿挫。据调查,传媒类高校学生从语音的使用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些学生盲目学习一些港台腔,导致发音错误。《今日说法》主持人撒贝宁介绍时,把自己的姓读成上声,但在普通话中,“撒”在作为姓氏时应该读去声。从词语的使用来看,高校不严谨也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词汇包括单音节词语、多音节词。普通话的基本要求是人们正确使用词汇。

因此,民办理工高校应该加强自身推广普通话的监管效力,采取相应措施,避免语音词汇滥用。高校发挥自身资源的优势,加强有效的监管,就能够有效地使广大师生学好普通话,从而在社会上更好地推广普通话。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广播站、标语、黑板报、校园橱窗及图片资料来宣传,进一步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让普通话成为人人的实践者。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散文朗诵会、辩论赛、演讲赛、基本功比赛等,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

3.推广普通话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合一

校园文化是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推广普通话对校园文化建设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民办理工类院校应进一步规范和使用语言文字,不断提升高校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帮助理工院校更好地完成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使命。

(1)推广普通话应植根于校园文化中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的基本形态是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这些文化都在方方面面渗透着民办理工高校的教育。而民办理工高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阵地,因而只有在民办理工高校中有效地推广普通话,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对全社会起到渗透、引导和辐射作用。所以推广普通话的土壤就是民办理工高校的校园文化。

(2)推广普通话,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普通话作为一种工具,是我国人民的共同语言。在理工高校中,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区域、各个民族,他们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交流起来诸多不便,普通话的推广,人人说普通话,师生之间交流起来就会轻松自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快了学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并进一步促进了理工类民办理工高校高新技术的研发。其次,在民办理工高校推广普通话,不仅能使学生运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交流,还在各项推广普通话的丰富活动中得到锻炼,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民办理工高校推广普通话是校园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推广普通话对校园文化建设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把普通话推广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二者相互促进、和谐相融、互利共赢。

总之,民办理工高校要把推广普通话工作放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使师生的普通话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高校要善于寻找切入点,把普通话的推广植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进行,也只有借助这些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普通话才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民办高校推广普通话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高校长期的坚持、探索,需要管理者的卓识远见,需要融入全体师生的智慧。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创造性地做好推广普通话工作,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培养师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皓.地方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现状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7).

[2]余雪芳.高校普通话推广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以黄山学院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07(05).

[3]张莉,沈梅梅,张泰,等.试论高职院校普通话培训测试站的建设[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01).

[4]张继娅.推普工作任重道远:从普通话测试说起[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04).

[5]郭素萍,霍敏容.加强高校普通话教学 加大推普力度:对我校同济西路校区普通话测成绩的分析[J].考试周刊,2008(10).

[6]葛安娜,李丽明.普通话培训方法浅析[J].才智,2009(23).

篇4

当前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课余时间该如何安排,稍有远见的会选择强化个人素质,有些会选择体育锻炼,但这些都只是少数,大多数人或是把时间浪费于玩电脑游戏,或是追韩剧和追星。动漫文化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不仅具有娱乐和商业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通过组织规范的校园动漫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创新创意能力。

一、将动漫文化引入校园的必要性

动漫是一种很有教育意义的媒体传播形式,通过诙谐幽默的卡通人物形象传递比较深层次的寓意。同时,动漫相关的周边文化也在不断萌芽,比如动漫设计、动漫Cos道具制作、摄影等等一系列文化活动都在蓬勃发展之中。将动漫文化引入校园可以创新活动形式,选择广大年轻人感兴趣的题材,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校园文化活动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要有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要找准和把握其切入点和着力点,让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有所收获,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比如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角色扮演、职业动漫人的舞台表演、专业Cosplay展示秀、创意服装展示秀、动漫游戏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动漫爱好者亲身体验制作动漫服装、道具、饰品的乐趣,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引导性,激发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推广校园动漫文化的活动实践

我校学生动漫社团的骨干成员组成了一个创业团队,通过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一笔活动资金,在全校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来共同举办以“糖果祭”为主题的动漫节和动漫展览,并利用商业运作手段将动漫展览直接推向市场,以求在这次活动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并推动整个地区的校园动漫文化发展。

本次活动采用了O2O模式进行动漫展览推广。我们首先联系了知名动漫媒体,如新浪动漫、腾讯动漫等,同时开通了微博,以微博为主阵地进行宣传推广,邀请资深职业动漫人以及著名Coser和当下知名歌姬、舞见组合来进行动漫表演,并举办Cos比赛等活动。此次漫展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也得到了电视台的关注,众多知名动漫媒体纷纷报道和转载。另外,我们建立了校园QQ群,通过在群内公布信息以及发放福利等方式吸引相关大学生动漫爱好者入群,同时在群内开展吉祥物二次创作的比赛,让大家的创意能力也得到有效的锻炼。我们在实体动漫店方面也进行了大力度的推广,一方面与实体店签约,通过一定的资源交换让其对“糖果祭”进行推广,另一方面结合我们购买的公交车车体广告,联动一些有意思的互动项目,使大学生能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的方式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同时还能得到漫展的相关奖品。

篇5

1、9月13日上午,围绕“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在校门口悬挂推广普通话横幅,于校园内张贴各种推普宣传标语、宣传画等。

2、9月13日星期一上午由六(三)班国旗下的讲话,对全校师生做宣传动员,使全体师生进一步认识“推普”的意义。

3、把本届推普周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活动主题、活动方案、活动内容在校园网上宣传,提高校园师生员工知晓度,扩大推广普通话的影响力;利用学校少先队广播宣传“推广普通话”的专题。

4、举行黑板报评比。

5、课堂上,老师使用普通话教学,娓娓动听。老师从自身做起,课内课外都使用普通话,并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大力推广校园内文明规范用语。

6、开展一年级新生普通话培训:9月13日早自习由一年级各班班主任在班级内对学生进行校园常用普通话培训,如问候语、文明用语等,形式为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学生互动、师生表演。激发孩子说普通话的兴趣,也教给孩子常用的普通话。

7、班级美文诵读会。9月14日上午五年级语文老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中华经典美文诵读会” 活动。形式、内容不限,由两班自行安排。最后评选出“推普大使”2名。

8、9月15日利用班课开展以“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各种形式提高同学们的语文文字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

9、9月12日三、四年级各班开展一次“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征文比赛各班选择三份17日上交。

10、“啄木鸟”行动。

篇6

2我国社会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当问及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时,39.00%的学生认为在义务教育及中学教育中已经缺失,过度重视升学考试;28.35%学生认为是学生本身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9.10%的学生认为义务教育教材编排不合理;8.39%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难以发展;还有15.16%的学生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当问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时,14.36%的学生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他文化无法与其相媲美;76.41%的学生认为各国文化均有优势,可相互借鉴;4.79%的学生认为外国文化更加优秀。17.10%的学生认为麦当劳和肯德基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24.53%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47.00%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9.10%学生认为日常生活离不开。对于当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掀起了一股“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倍受冷落的现象,10.38%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35.30%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畸形发展,我们应积极纠正;29.29%的学生认为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力;25.03%的学生认为这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浅薄。对于高考降低英语考试比例的说法,20.50%的学生表示十分赞成,43.88%的学生表示反对,29.73%的学生无所谓,5.89%的学生表示愿意服从政策安排。对于一些高校将英语四六级与学位挂钩的现象,19.54%的学生表示赞成,36.81%的学生表示反对,29.7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13.86%的学生表示服从学习安排。当问及可以选择语言考试种类,27.72%的学生选择了英语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21.23%的学生选择了日语,32.46%的学生选择了医古文,18.5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3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问到更乐于参加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活动还是圣诞、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活动时,65.68%的学生倾向于传统节日,34.32%更倾向于西方节日。当问及对“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冷落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说法的看法时,4.26%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洋,中国传统文化已被西方文化所取代;5.85%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大学生更热衷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节日才受冷落;19.15%的学生认为西方节日可以带来新鲜感,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只是一时流行;70.74%的学生认为“洋节流行”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庆祝西方的节日进行娱乐、宣泄情绪,其实中国传统节日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动摇。

4高校传统文化普及和推广情况

52.11%的学生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已经开展了四届传统文化节;40.71%的学生知道有传统文化节,但不知道已经开展了几届;还有7.18%的学生不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有传统文化节。被调查的学生中,29.27%的学生参加了传统文化节中的经典诵读活动,24.39%的学生参加了汉字听写大赛,17.69%的学生参加了相关社团体验感悟活动,10.37%的学生参加了誊写大赛,13.57%的学生参加了传统文化状元榜知识竞赛活动,还有4.71%的学生未参加任何活动。当问及本校传统文化的教育成效时,15.99%的学生认为效果显著,58.9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19.52%的学生感到收效甚微,5.57%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8.00%的学生认为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师经常讲解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74.09%的学生表示只有个别科目教师讲解,12.23%的学生表示教师很少讲解,5.68%的学生认为教师完全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讲解。当问及所在的大学进行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时,17.46%的学生表示接受所在大学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31.26%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开展的传统文化各类活动,39.93%的学生参加相关社团活动,还有11.35%的学生认为所在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对于是否希望所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7.31%的学生表示不希望,理由是担心增加课业负担;20.91%的学生希望开展一些校内外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67.07%的学生希望所在大学能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如书法选修课、国画选修课等;还有4.71%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不同的体验活动以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当问及中医药院校是否应该有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时,57.45%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19.2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13.92%的学生无所谓,还有8.35%的学生表示服从学校安排。在对30名相关课程和辅导员教师的访谈中,有90%的教师认为十分必要,10%的教师认为服从学校整体教学安排。对于所在的学校是否专门开设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49.1%的学生肯定开设了相关课程,而50.9%的学生否认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对于现行教材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份量方面,5%的学生认为过多,不能完全接受;28.35%的学生认为尚可,基本能够理解;32.85%的学生认为很少,不能满足需求;还有33.8%的学生表示无法判断。当问及哪些课程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时,21.16%的学生认为是语文科目,26.67%的学生认为是哲学科目,7.2%的学生认为是外语科目,20.85%的学生认为是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24.12%的学生认为是历史科目。8.29%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教育效果最佳,29.34%学生认为实践课程效果较佳,28.42%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效果较佳,22.27%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效果较佳,11.68%的学生认为相关竞赛活动效果较佳。对于何时应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17.71%的学生认为应当从幼儿园开始,25.28%的学生认为应当从小学开始,7.93%的学生认为从初中开始,5.54%的学生认为应大学开始,23.24%的学生认为应当从研究生开始,10.2%的学生认为应当贯穿教育全过程,还有10.10%的学生认为应凭个人兴趣爱好自学,无需纳入教育体系。当问及中国是否应该加强外国人士申请在中国求学或工作,对其中文语言等级考试要求,类似中国人出国考托福、GRE和雅思考试,53.1%的学生赞成,24.9%反对,2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篇7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武术文化”具有民族传统特色,植根于“礼仪之邦”的武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仁义”为内核的伦理思想,讲究“武德”的修养,培养的是讲理守信,德艺兼备,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善良、诚信等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武术进校园对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

1.我国西部融各种文化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方之一,在中国中西部形成一道神秘而独特的文化风景。西部城市民风朴实,强悍尚武,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民间武术的地域性和局限性注定了在校园开展存在很多困难,而学校却是推广传统体育项目的最好阵地,在校园开展武术健身操恰恰是武术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切入点,对弘扬中华武术,倡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思想道德培养、人格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是我国独有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体育教学都应和全民健身计划一样,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发展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二、西部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西部学校体育教学大部分存在很多问题,受经济、观念、场地、师资等原因的制约,除了部分城市学校开足了体育课外,很多学校和农村学校体育课 “稍息、立正、解散”的现象普遍存在,更谈不上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划,学生体质逐年下滑的状况没有明显的改善。

2013年8月,在湖北宜昌举办的首届全国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武术比赛中,教育部青少司传达了有关武术进学校的重要讲话,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两部委就武术进学校和体教结合未来的发展做了规划性的展望。对于经济强省来说,武术文化进校园已经在实施,也有很多经验可取,但对于西部城市来说,政策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是政策的落实和连贯不统一,武术传承意识淡薄,教学方法、教材落后,师资匮乏等等。

三、以武术操为切入点,构建和谐校园

武术文化进校园,以武术健身操为切入点,会极大地调动师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1.我们都知道,练习武术具有特别重视基本功、训练周期长、受派别和地域影响,短时间见效慢等特点,导致学生喜欢武术反而厌烦上武术课的现象出现,在学校开展武术健身操,可以改变这一现象的发生。

2.此次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创编的武术健身操,是首次将传统武术的基本功用广播体操形式相结合创编而成的。4套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雏鹰展翅》(小学)《英雄少年》《功夫青春》(中学),可以供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练习,每套操的“形、意”分明。武术操动作均提炼自武术基本技法,简单易学,音乐动感强烈,充满了武术倡导的“精、气、神”。特别是每套操均以“抱拳礼”开始、结束,展现了中华民族典型的礼仪文化,简单的一个“抱拳礼”,会使学生从小受到“学拳先明礼,尚武先崇德”的武术文化熏陶。而《功夫青春》则采用既可单练,又能对练的编排结构,充分展示了武术运动中形态多样、攻防合理的运动特性,区别于广播操以横平竖直为主的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武术健身操的特色。

3.在西部学校硬件设施缺乏的情况下,大力开展武术健身操,可以和西部崇尚武德的民风相得益彰,容易被师生接受。武术操教学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在深化新课标实施下,可以逐步改变西部学校体育课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开展武术操教学,可以营造一个充满民族文化氛围的校园,通过武术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结,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建议

1.西部地区学校在制订体育课程实施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实际状况,要找出西部学生的特性和共性,尽量少制订受场地、器材限制的项目,尽可能把体育游戏、武术、乒乓球、小足球、小篮球、田径基础项目和有氧耐力为主等课程内容安排进去。同时,既要安排体育心理、体育保健知识课程,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贯穿于日常教学中。为了贯彻新课标,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学校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标,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学校开展武术课要树立三维健康观,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两翼,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2.围绕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规范体育教师及武术专业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教育、体育部门要定期对体育教师业务水平进行培训、考核,更新知识结构,培养课程设计能力,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和教学能力,以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升西部体育教学的质量。

3.在武术健身操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个体差异,打破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以激发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和兴趣为主导思想,以养成学生终身锻炼为目标,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武术操可作为大课间操的一种新的锻炼手段,与目前学校实行的广播操轮流锻炼,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操,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利于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中广泛开展。

篇8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校园精神的凝练,是学校潜在的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成熟的校园文化能够积极影响校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并且推动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全面、深入地挖掘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和提高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一、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校园精神的体现,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形成各种不同的具体的实物展示,如校园景观和文化产品等。而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方法、设计手段及成果展示等,可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景观的营造、文化产品的设计推广提供有力的支持,并能够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和国外众多高校都有一定的体现。例如,有的高校为了打破校园固有的边界限制,利用开放式的建筑形式和自然式的景观设计,贯穿于校园的整体规划中,特别注重学校在整体规划、建筑设计及景观小品的表现形式,强调“无边际”或“无围墙”,完全向社会居民开放,让学校融入整体环境中,成为社会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样也无形增加了校园的面积,还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校园文化。如武汉大学的校园内就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注重学术文化、创新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樱花文化的宣传,利用各种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将校园文化的特质进行表达,注重校园内的景观小品和公共设施的设计,充分体现“自强、弘毅、求实、拓新”的校园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自然环境的营造,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风景优美的高等学府。

利用艺术设计增添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校园精神结合,在物质环境中感受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深度挖掘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巨大潜力,能够帮助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元素表现的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每种表现形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影响性。文化的表现要经过从意象表达到形式表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艺术设计可以有效地对校园文化元素的提取和文化元素的表现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在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虽然十分注重艺术设计的作用,但是在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充分,单纯地理解为对校园的美化建设。对于如何充分发挥艺术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利用仅仅停留在表象上,没用挖掘其深层利用价值。

针对艺术设计表现手法形式的单一,在校园文化艺术表现的时候,要注重艺术设计与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要合理、充分地提取校园文化的表现元素,进而结合校园精神对提取的校园文化元素进行设计与创新,拓展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寻求有效的校园文化表现载体。结合艺术设计的方法,将提取的校园文化元素进行具有艺术性与创新性的设计,结合设计元素的表现形式,丰富艺术表现的形式与种类,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元素的表现。

三、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产品设计的作用

合理、合适地把艺术设计作品转换为校园文化产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将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融入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树立校园文化品牌,能够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利用校园文化不同的特质进行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再结合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把艺术设计作品转换为具体的艺术设计产品。这种由提取校园文化元素设计转换而成的设计产品,既是校园文化下的产物,同时其诞生也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不仅包括校园文化具有实用功能性的产品,还包括校园景观小品设计、绿化设计、公共设施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及虚拟现实设计等。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手法可以为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和评价机制。注重设计成果转换,将设计作品转变成为设计产品,积极研究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转换方式并进行推广,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表现形式,也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四、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产品展示和推广的作用

校园文化产品的展示和推广能够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宣传、展示和推广的过程中和方式上,可以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文化产品的展示与校园文化的推广,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根据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特点及校园文化精神的展现,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展会,研究校园文化产品和艺术设计的结合方式、展示方式、推广方式和营销方式,积极进行校园产品的营销。这样既宣传了校园文化产品,又传达了校园文化。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更加全面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挖掘校园文化形式表现,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形象,加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丰富校园文化产品种类,注重校园文化产品展示,研究校园文化艺术化营销模式,可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结语

艺术设计产品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把校园文化精神融入艺术设计中,通过艺术表现形式更具象地传达校园文化精神。校园艺术设计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给艺术设计更好的展示平台。艺术设计专业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多方位的联系,如何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更加全面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推广价值。

(注:本文为2013年度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课题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018)

参考文献:

篇9

自2011年课改以来,国家课程实行了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坚定目标引领内容。特别是2011年的修改稿,更加完善了《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带有具体性与方向性的指导性文件,标准不可过多地涉及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这就要求各地根据地方的特点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同时从全国中小学生体质检测统计数字来看,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已连续22年呈下降趋势。在课程改革十一年后的教改最前沿,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的培养、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激发,是当前体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特色体育项目的推广与开展,帮助课任教师解决了在校本教材开发上的困惑,促进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习惯的养成。三门球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以其特有的新(三方同时比赛的球类游戏、怪异的四不像球形)、活(瞬间攻与守的转变、球落地后反弹方向的无规则性、灵活的计分与积分方法、简单易操作)、乐(独特的比赛形式、同伴与对手的瞬时转变)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能力。

二、新兴体育项目的推广,打造学校特色体育文化,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品味

三门球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活动项目本身,更多的是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启迪,是紧密结合教学需求和联系学生实际的一项运动。因为其特有的魅力在全国很多地方得到了开展与推广。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分子,在时展的今天需要传统优势项目来支撑与展现,更需要具有特色的新兴项目来发展与完善。三门球运动对学生技能基础要求、场地器材的要求、性别与年龄要求等都相对较低,易于操作。同时它又不只是普通的游戏,比赛中有体力与智慧的竞争,也有技艺与野性的较量。三门球作为学校特色体育文化,它的引进与推广立即在师生间、校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全校师生的极大兴趣。项目的引进与推广,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文化,同时使学校的体育文化更具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一般与教育的层次成正比,教育层次越高,校园文化建设越突出,反之,则水平较为低下。新兴体育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打造富有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品位。

三、学校体育文化与新兴体育项目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坚定目标引领内容这是大方向。在教学的某一时间或者某一单元、课时,内容反过来决定目标。学校体育文化先于新兴项目在学校存在着。即使没有新兴项目的引进与开发,学校体育文化仍然存在并发展着。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是新兴体育项目在学校得以推广与发展的支点。正是有了这个支点,才使三门球项目在学校有了推广与实践的可能。同时借助体育文化这个平台,借助多年学校体育发展的经验与实践,为三门球项目在学校内推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到形成学校特色体育文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三门球,经过创始人及社会各界的强有力的支持与研究,特别是全国广大中小学乃至大学、中专院校的实践与推广,目前在国内许多地方得以开展,并作为体育交流项目与英国等国家进行了交流与互动,还在全国有了相关的体育赛事。作为《国家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将于今年12月在江苏结题。但纵观全国中小学,其推广的面与点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广大推广单位及参与者不断地总结与实践。同样一项新兴体育运动要在某一区域、学校,被广大师生所接受不是靠自身的特点与简单的宣传就行的,要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需要经过前期可行性调查、充分利用媒体、橱窗、板报等宣传与大量的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来实践与尝试。同时还要通过竞赛、活动展示等向学生、教师、家长乃至兄弟学校宣传与推广,扩大其在学校体育中的影响。征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并向周边学校扩展。体育教学离不开运动竞赛,同样新兴运动的教学与活动也离不开竞赛这个载体。只有更多的学校、群体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学校的特色体育文化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作为推广实践的主体,要在此基础上及时掌握项目的最新动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不断改进教学及活动内容与方式,有效促进项目在学校的不断发展。

篇10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培育校园文化成果是将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转变为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有形,是校园文化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形成的,它可以将学校的各个系统机制有机地融合,产生领先竞争对手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具有无形化特点,更具有长程性和稳定性。关注和研究高校校园文化成果的培育工作为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提供了一个新观点,同时引入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和延展性。

1 高校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工作现状阐述

1.1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工作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缺乏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深远意义的认识。高校在潜意识里还是更看重直接的、快速的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教育方式,比如课堂教学、考试考核、论文形成等,而没有把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做为重要途径,从而弱化了校园文化这个意义深远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1.2校园文化成果的培育没有重视内涵却看重包装,把成果数量做为工作指标而忽视其质量,甚至追求个体成果而偏离整体的现象也还是有的。有的校园文化成果在培育过程中没有长期战略规划,只期望速成,而不考虑成果的内涵价值,或者短时间内培育多项成果后未考虑起运行情况和实际成效,只看重社会效应就与远离了校园文化成果培育的初衷[1]。

1.3校园文化成果只是停留在荣誉层面,没有进行传承和创新,没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向社会文化趋同,难于创造出对社会文化具有指导意义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大学引领社会发展的功能日趋衰落[2]。

1.4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创新中没有与大众文化相接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具备教育的基本功能,功能的实现则需要通过榜样、环境风气的渐进影响。构建成果培育体系就是通过典型来渲染和带动全国高校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主流文化属性的培育原则。培育成果应是能为多数人所接受的、对高等教育秩序起着维护和支持作用的可评比文化,培育内容必须是主流的、大众的、优秀的、积极向上的[3]。

2 当前成果培育工作现状成因

2.1经济发展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新时期,随着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社会教育间的交流日益增多,西方道德价值观念不断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之中,很容易使一些大学生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盲目的崇拜,使得一部分人对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产生了动摇。

2.2网络传播信息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网络的出现给高校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但机遇背后存在着严峻的挑战,许多大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友、网络游戏等,自控力欠佳的学生,沉迷网络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受山寨文化影响,严重冲击了高校健康的主流校园文化。

2.3我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新挑战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利益多样化的现实和多种社会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带来历史进步和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比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等,影响到校园文化成果的主体-高校师生,导致部分人注重金钱名誉,使高校文化成果功利化。

2.4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新问题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迈向"大众化"的教育时代,突出的变化是规模的扩张、学校的升级合并。各校纷纷新建校区,扩大招生人数,新增专业,尤其新的"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的实施,引发了高校新建校区带来的文化传承问题和校园文化成果偏离趋势[4]。

2.5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对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掌握成果培育工作规律和体系构建思路。

3 高校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工作运行规律

3.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实现主流主导与多样丰富相结合。同志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在校园文化成果培育过程中,学校必须重视当前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多元性特征,明确校园文化成果培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培育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服务,为实现"中国梦"服务。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的引领,以"三个倡导"为目标,培育符合核心价值观体系要求的校园文化成果,构建一种道德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美育教育、情商教育等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5]。

3.2秉持文化育人宗旨,注重人文关怀与文化育人相结合 成果培育体系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培育、宣传和推广,能够将成果所富含的大学人文精神、时代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以及大学生追求人生理想信念、自我服务与教育价值观融合到培育过程之中,通过将抽象的精神文化具体化为各类成果,给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典范,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成果培育体系自身的发展来看,它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建设高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主要目标,其客体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高校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使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3.3弘扬高校文化精神,突出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相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相对来说是整个社会文化中层次较高的文化,其特色则是保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法宝,而校园文化成果则是展示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形式之一。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层次,不满足于校园文化在低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对其更充满高品位、高境界的渴望,具有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成果会激发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竞争力,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进步。

3.4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促进传统传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高校校园文化成果在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文化中,必须采取"扬弃"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不断进行校园文化成果的物态创新、制度创新、行为创新和精神创新,才能形成激励学生认清使命和责任、把握方向、刻苦学习、锐意进取、全面成长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6]。

4 加强成果培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4.1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

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全过程,渗透到学校规章制度、学生手册、教师从业规范等日常管理和工作中来,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规范师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7]。

4.2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工作要加强高校组织领导,营造氛围,增强高校的成果培育意识。

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工作的进行需要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全校师生对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共识,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成果的认同感,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广泛发动每位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成果培育的工作中来,并从中接受陶冶,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4.3校园文化成果培育要体现办学理念,合理定位。办学理念是高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反映,也是高校今后办学和发展的基本理念,更是师生建设学校的共同思想基础。而定位是指一所高校依据其制定的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结合了师生需求、时代要求和兄弟高校的现状之后,确定比较清晰的校园文化目标要求,这是成果培育的关键。

4.4校园文化成果培育要整合资源,推进项目化运作。校园文化成果项目化运作,是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活动项目为基本单位,是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式。校园文化成果一旦形成,既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无形资源以及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管理等进行整合,也有利于对大学的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4.5校园文化成果培育要规范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结合高校的发展目标,明确校园文化成果培育的方针、任务、发展规划、管理细则、队伍建设等,建立健全科学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规章体系,加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干部人事和学生工作等方面的制度文化建设,使高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4.6校园文化成果培育要充分利用校园思想文化宣传阵地,注重传播和推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白发形成, 而各种煤介是推广校园主流价值的重要条件。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更应当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来加强道德c论导向, 发挥学校报刊、 广描电视及网络在宣传方面的作用。当今,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裁体, 也是推广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渠道。利用校园网、网上图书馆、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 采用富有青春活力的形式, 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语言,结合专业学习、社团活动、实习就业等内容阐释社会主文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真正形成影响力强大的网络传播阵地[7]。

总之,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工作必须以树人为目标,在学校重视及思路清晰的前提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评价体系,考评认证方案, 遵循以体现大学精神,体现时代精神,体现专业特色,体现传承与发展等原则,做好形象设计,整合资源,项目运作,成果传播、推广等工作。将优秀校园文化成果的价值性、延展性特点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

参考文献:

[1]沈威,姜国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1):101-104.

[2]汪杰.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世纪桥,2012(9):20-21.

[3]杨殿军,杜会永.高校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体系的理论试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87-89.

[4]杜晓红.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篇11

【分类号】G718.5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5年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基金课题《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研究》(2015d05)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会计技能竞赛在众多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展,高校管理者在新的政策环境中,秉承着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新的理念推行管理和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在会计技能竞赛和学生活动中,却常存在重复性,重复性的项目开展导致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长久会造成院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创新,影响学生参加竞赛或活动的积极性。以校园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最终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资源,在会计系列专业发展上开拓创新。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及发展方向

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并落实团的十七大工作部署,实现“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全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都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文化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旨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应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培养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而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待人处事,培养良好的性格,注重兴趣的培养,发展成健全的独立个体。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注重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激发教师和学生激情和创新能力,最终促进教学相长,院校长期发展永葆生机。

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现状

2012年,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成功开办。该项比赛是在仿真财务、税务、供应商等各种会计涉及的领域中进行的分岗位开放式的技能竞赛。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专业品牌度,积极参加会计技能竞赛,在短时间内获得业务成果。但高职院校参加这种技能竞赛的经验较浅,人才、培训、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缺少实质性长期性鼓励性的制度政策措施作支撑,缺少经验,缺少完善的管理培训,缺少奖励性的措施,造成比赛准备时间急,准备不充足,分配资源过度浪费,例如选手培训过于粗糙,无人主动带队和主动报名培训。

三、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意义

会计技能竞赛能给高职院校带来不可或缺的优势:提高院校知名度,打造专业品牌,获得良好的业务成果,成功培养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培训队伍;也能在当中选拔良好的学生苗子作为定点的培养对象,最终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把学变成教中做,层层深入。但由于院校制度不一,重视程度不同,选拔学生、深入培训、奖励性的措施不足等,资源造成过度浪费。在工作管理中遇到比赛通知,才急忙准备,被动安排的情况屡见不鲜。迫切需要改变这一现象的科学可信的制度、方法和理念指导,具体的解决措施。

党和国家的治国方针政策都在营造一个永葆生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院校需要培训身心健全的社会实用性的合格人才,贯彻先进性、群众性、创新性、绿色、开发共享的核心发展理念。在这种发展理念和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举足轻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先进的发展理念,推行先进的管理办法,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开展与院校各种专业相关的技能活动,能充分融入核心理念,贯彻党和国家的核心指导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目的相同,弘扬的精神一致,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两者能有机融合,能大大提高院校资源高度分配,资源能实现科学地充分利用,能从院校范围内培养和挑选学生,能在院校范围内实现专业技能培训,能科学地实现鼓励性措施,有效解决会计技能竞赛的事先、事中、事后的各方面人才、财力问题。最终能从基本层面营造良好的培养人才氛围,打造具有健全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用性人才。

四、建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长效机制

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院校各个层面能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先进性、创新性、绿色的办学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理念。

(一)建立贯彻院校各层面的技能竞赛与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离不开院校党政领导班子的有力支持。建立科学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技能竞赛活动就能顺利开展,解决事先、事中、事后准备不足,支持力度和关注度不够的等难题,有效提供工作效率。自上而下的制度落实,能有力推动校园文化会计技能竞赛关注度提升,保障会计技能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在市场营销角度当中,每个产品都需要有品牌文化,在消费者群体中都需要有品牌口碑,建立品牌效应,在消费者某一种需要当中,能无意识地产生对某一品牌的需要时,品牌效应就会发生。而校园文化,在学生群体推广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品牌效应。而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技能是核心。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也是在培训社会实用性的技能性人才。既然需要品牌,品牌跟技能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看,性质一致,若能推动以培训会计技能的校园品牌,无形中就推广了会计专业品牌效应,在教师和学生当中,产生品牌需要,品牌效应,即会计技能看品牌,品牌就是核心,培养会计技能就是校园文化,也是办学的宗旨,也是会计专业校园文化特有的品牌活动的核心观念。因此,推动会计技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就是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把会计技能融入课余文化活动各层面

建立校园文化品牌会计技能活动。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层层深入,实现点――线――面全面覆盖。在点的层面,通过学生个体,推广会计技能是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在整个专业学习中,需加强训练,在群体推广中,面向学生个体的学生活动社团,能建立以专业技能为主导的社团,以课余时间为主,带动不同专业的学生,体会学习会计技能的趣味;在线的层面,以会计专业为主要学生群体,组织并举办以趣味性为主的会计技能竞赛,并在班级层面展开奖励;在面的层面,将会计专业系部组织和举办的会计技能竞赛,推送到全院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面向的活动必须是院级层面的各系不同的学生,以各系学生组队的形式,参加会计专业技能比赛,落实全院推广,把会计技能融入学生文化活动当中,最终实现点――线――面全覆盖。

(四)以校园品牌活动为契机,挖掘有潜力学生参加各种会计技能比赛

在实现点――线――面全面推广同时,通过现时各种消息传播渠道,在把会计技能竞赛这个校园文化品牌宣传到校外,增加院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通过宣传和组织举办会计技能竞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能有效地挑选出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市、省、全国的各种会计技能比赛。参与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会计技能竞赛的学生,都是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没有专业的培训参加更深一层的比赛前,已经通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给学生有充分的锻炼和训练,在专业教学角度上,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克服遇到各种市级以上专业比赛准备不足带来的各种困难,有利于后续的培训和发展。

(五)培养学生教师及院校管理的创新能力

能推广和实现有树立校园文化品牌的会计技能竞赛,在学生管理层面,能带动组织和举办的老师们充分结合系部情况,系部的优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在历次的组织和举办当中能顺利掌握各种会计技能比赛的关键。在学生角度下,能在专业技能和待人做事上,能得到双方面的充分锻炼,能打开眼界,培养自身成为社会适用性的技能人才。

五、总结

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下,树立校园文化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开拓和运用更好的管理渠道,大大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学生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资源,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上的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篇1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3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1 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开发价值

校园文化纪念品是以校园文化特色为核心、以承载纪念为意义,以学校标识和标志性建筑和学校特有的美丽景色为基础,进行下一步的开发与设计。校园纪念品的开发有助于学生回顾学校的历史,展现本校的办学色彩和办学文化,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可以全面推动学校的发展,同时弘扬校园文化,打造富有本校校园特色文化的纪念品,从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校园纪念品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比如实用、学习认知等功能。校园文化纪念品以物质形式将学校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以及自己所独有的文化特色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制作与开发,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激发教师与学生的潜力,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校园纪念品开发现状

校园纪念品是校园文化的产物,校园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目前,我国高校众多,纪念品市场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目前开发设计的产品不仅用于收藏,也为了供人们使用。因此,高校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必须满足顾客实用性要求。

在产品宣传方面,为了让购买者有直观的感受,最真切地感受到产品的美和用途,开实体店,比网络与广告宣传更有优势。不过在当下,网络与广告的宣传形式也相当普遍,可以三管齐下,把重心放在实体店。

3 校园纪念品设计及开发思路

设计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设计校园纪念品源于对母校的热爱,校园纪念品承载着学生校园生活的一段美好记忆,也承载着学生对母校的情结。同时,校园纪念品会随着校园发展不断变化,成为学校文化成长的载体。

3.1 设计理念

3.1.1 超越功利,使日常生活情趣化

这里“超越功利”是指注重精神的不受束缚和对生活美的享受,从而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即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人们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将自己寄托于周围的美好事物和大自然之中,真正的放空自我,使人性健康、和谐的发展,进而达到精神上的偷悦。

3.1.2 张扬个性,使日常生活个性化

“张扬个性”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己的个性,不盲目从众,进而保持自身的特色。大学生特有的生命情感的释放和张扬感性的表现,事实上就是追求唯一、追求个性和自由的表现,即美的创造,因为美是随性、洒脱的象征,是人向往自由的本质表现。

3.1.3 善于发现和创造美

艺术创造是将加工的对象艺术化、理想化、不断将生命活力灌注到作品中去,使作品展现出活力。只有在充满创造的生活当中,个体生命才会显示出无限的生机,人生才会不断收获希望和追求理想。

3.2 设计内容

首先,通过调研与实践,校园纪念品中广受好评的是校园模型、校园吉祥物。主要原因是精致美观且易于保存,虽然相对于日用品系列价格稍高,但观赏和收藏价值更高。其次,相对来讲,笔记本物美价廉,对于此类商品可根据前期小规模的试点所得出的客流量进行生产。最后,通过前期小范围的实验推广,得出T恤衫、帽子都不太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据小组分析,是因为近年来这些T恤衫、帽子等纪念品不够时尚,实用性也不是很高,有违最初设计的初衷,故应收缩其生产规模。因此,产品设计小组可对该类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进行产品推广,若仍没有成效,则取消该类纪念品的生产计划。

3.3 设计特色

3.3.1 展现学生技能,使创意源源不断

高校响应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举办了很多的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如果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

3.3.2 塑造学校品牌

学校的景观及标识,代表学校的形象。如果宣传学校的方式独特创新,能使人们心中产生良好的印象。打造学校的自主品牌,要充分利用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使纪念品能更好地展现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内涵,能够多方面立体式地塑造学校的形象。

3.3.3 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针对毕业生和校友这些消费群体,可设计以温情回顾学校历史为主题的感情类纪念品,艺术性应大于实用性,收藏为主要功能,例如:挂饰、其他传统材质工艺品等。针对在校生这种消费群体,应设计实用性较强的纪念品,如文具、环保袋等。针对参观者这类消费群体,应以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为主,例如:校园指示牌、公告栏、和特有的建筑等。

3.3.4 独有的创新性,达到特色创新的效果

沈化工大学的“金字塔”是沈阳化工大学的标志。设计者可以以简洁的线条、鲜艳的颜色通过电脑或者手绘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可有效地将校园特色与本校的标志建筑相结合,为校园的品牌打造打下基础。

4 校园文化纪念品营销策略

面对如此大的纪念品需求市场,以及供给远远落后于需求的状况,高校若能抓住机遇,借此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广大师生的依赖度,必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态。

4.1 加强线上推广与线下实体建设

线上推广就是要建设线上平台,目前各大高校的线上平台界面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加强线下实体建设就要优化服务,把线上客户引向线下,构建整个服务体系。

4.2 创新产品设计

根据顾客的喜好,有针对性地设计改造校园文化纪念品,改变校园文化纪念品产品的形状、颜色等,或者根据顾客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文化纪念品的创新性。

4.3 提升产品品质

校园文化纪念品作为情感的寄托,除了观赏性之外,还具备收藏性,而收藏性就要求产品的质量过硬,能够长时间保存。纪念品的开发设计者首先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选择薄利多销而非暴利少销;其次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应严把产品质量关,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予售卖。

4.4 线上线下联动

线上的产品信息必须与线下产品设计相符,做到对顾客认真、负责。各种校园文化纪念品,使消费者目不暇接,新奇、有趣的纪念品能够带给人们很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好感。

5 结 语

校园文化纪念品是集实用价值、观赏价值、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于一身的,是学校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的一种展示,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象征,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对校园文化纪念品的研发与设计不仅有助于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有助于塑造学校品牌的和体现学校的特色文化。

在校园纪念品整体的开发应用与设计研究过程中,应针对不同院校的不同需求,结合当今校园文化特点来设计产品的问卷调查,真正了解到学生对校园纪念品的内在需求,设计出更受学生欢迎的纪念品。

主要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25-02

校园文化是技工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特质的重要表征,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文化建设的前沿。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技工院校图书馆建设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可以为图书馆建设工作提供新形式,形成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图书馆工作新阵地,也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文献资源支持的优势,引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以社会主流文化为主导,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

一、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创新性,群众性等特点,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具有区域性、行业性特征

技工院校是以行业、企业、区域经济为依托,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它的社会服务的特征,技能教育的特征与人才培养模式等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技工院校主要任务是紧密接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

(二)职业特色

技工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三位一体,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制度紧密结合,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技工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的使命。这决定了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蕴含着鲜明的职业特色,融进了更多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标准等文化元素。技工院校积极建立良好的模拟职业情景,将职业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职业美感,认识到职业的崇高,职业的神圣,使学生更加热爱未来的职业,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核心职业技能,把学生塑造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重实践的特点

技工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均紧紧围绕和针对实际岗位的需求来设计。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现场教学和实训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内外各种务实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实践技能。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围绕“学技能、练技能”,积极开展技能俱乐部,社区服务,技能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崇尚劳动、技能的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以劳动为荣,以技能为荣。

(四)“企业化”的特点

与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相比,技工教育与企业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更为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技工院校以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教学改革,有些还与企业实行专业共建,订单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将技术攻关、新技术应用与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强化技能研究与科技研究,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实行一体化教学。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岗位的零对接,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为使学生能更快更好适应企业环境,技工院校注重营造像企业一样的技术氛围,校园文化积极融入优秀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无缝对接。

二、技工院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