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考研

音乐教育考研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音乐教育考研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音乐教育考研

篇1

近年来,我国高中音乐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音乐教育事业呈现一派生机,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一些经济贫穷、观念落后的地区连最基础的音乐教育都无法得以开展。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虽然高中音乐教育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很多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摆在首位,音乐课形同虚设,很少有人真正关心重视艺术课程的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最需要的就是适应新时代、具有高能力、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而更好地开展高中音乐教育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高中音乐教育的思考。

一、从音乐教师的角度思考音乐教育

目前高中音乐教师大都毕业于各音乐大中专院校,在学校接受的都是正规的音乐专业培训,而对高中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接触和研究不多,在教学经验方面简直是从零开始。一旦走上音乐讲台,就只能用在学校学到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掌握的技能训练方法来应付课堂,有的会唱歌不会弹琴有的会弹琴不会跳舞,等等,试想这样的师资如何能适应当今高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高中音乐教育创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我认为要加强高中音乐教师的教育艺术培训(各音乐大中专院校也应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整体素质,以适应高中音乐教育的各项要求。

新世纪的高中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勇于奉献的精神,这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其次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比以前大大扩展,有些学生通过阅览图书或查阅网络等途径,知识结构已相当惊人,有时候比老师知道的还多。这就要求高中音乐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在节奏日趋加快的现代社会,高中音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一切挑战。再次要丰富与音乐学科相关的文化知识,自己在教学后才有真正的体会,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应当是一桶“鲜活水”。最后要具备博学多才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高中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从学校的角度思考音乐教育

学校是培养祖国花朵、孕育祖国栋梁的地方,学校培育学生的过程离不开音乐教育,但是音乐教育在很多学校没能得到完善,不是教学设施不够,就是师资不够,很多时候音乐课在许多学校成了一门“调剂课”,在升学压力下,不列入考核范围的音乐课被随意“转让”,甚至停开。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老师,音乐课由其他任课老师代课,但是他们往往拿来上语文、数学等课,音乐教育有名无实。对于音乐的重视程度存在一种怪象:“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学,小学不如幼儿园”,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已成为许多学校和家长“支撑门面”的招牌之一。为了参加各级各类的音乐方面的比赛,学校挑选少数学生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进行强化训练;为了迎接上级的各种检查,学校排练几个文艺节目演出汇报,这样,投入的人力、物力少,又见效果,领导见了,认为学校艺术教育有成效,获了奖,给学校和家长争了光,学校和家长有了炫耀的资本,都高兴。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校只重视对少数学生或少数艺术训练组的训练,以此支撑门面,将大部分学生拒于音乐教育的大门之外,淡化了音乐教育的普及,音乐教育活动开展得极不实在。所以学校必须打破“门面”观,还给学生学习音乐的权利,注重音乐教育的实效性。

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音乐教育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在学校不应该只是学习文化课,更多的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和各种兴趣的培养。有报道曾披露这样的调查信息:“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音乐,但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不喜欢音乐课。”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但在课堂上往往被肢解成单一、机械的板块,或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音乐课被简化为唱歌课;或了无生气、死记硬背乐理知识,用应试的那一套扼杀学生们最初萌生的乐感;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环境,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有处在音乐教学前线的工作者,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总之,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才能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肖光明.试论新形势下中小学音乐教师素养的提高.音乐教育与创作,2007,(8).

[2]龚倩.音乐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初探.音乐教育与创作,2007,(8).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18-03

一、^域音乐文化教育现状

在现阶段音乐文化传承及创新中,区域文化逐渐成为音乐文化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主导因素,在文化形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区域性的艺术特色。伴随文化教育产业的不断壮大,区域音乐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限制性的因素,导致区域音乐的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相比处在落后的状态。而且,在高校教育中,教育人员区域音乐教育的意识相对较弱,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对高校音乐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严重的制约。因此,在现阶段高校区域文化教育中,应该构建系统性的区域音乐教育理念,引进教育创新机制,认识到区域音乐的基本属性,从而为区域音乐中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

二、地方区域音乐在高校教育传承中的原则

(一)构建文化生态意识以及文化价值的平等原则。在地方区域音乐文化教育理念构建的过程中,文化生态意识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高校大学教授在教学中,只有具备了生态文化意识,才可以在真正意义上进行区域音乐的教育,强化区域音乐的民族文化,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在区域音乐教育中,可以为学生树立平等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准确掌握民间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合理确定地方民间音乐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意识的有效传承。

(二)保证教育主体优先原则。对于地方民间音乐传统的主体而言,其主要是民间音乐的本身或是相关的音乐从业者,不管是何种传承方式,都应该将民间音乐的自身生存及发展空间作为基础,实现区域音乐文化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原有音乐的原生态理念,使民族音乐中的原生态文化得到充分性的体现。而且,在地方区域文化构建中,也包含着主体文化的基本价值,很多从业技能以及价值取向不能不被尊重,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区域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性,为民族音乐价值的体现提供稳定保证。

(三)区域音乐中地域性原则。在高校音乐教育环节构建的过程中,地方性民间音乐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对象,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文化机制以及地方性的音乐特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应该将这些价值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在文化传承中出现区域音乐失去其原有价值的现象。

(四)区域音乐中的发展性原则。在区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对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将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而且也应该将民间音乐的发展作为核心,使民族音乐文化时刻保持原有的文化特点。在区域音乐教育中,高校教育人员也应该有效突破传统文化的限制,在保持原有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音乐教学的创新,充分展现区域音乐的发展性原则。

(五)区域音乐中的实践性原则。在高校文化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实践性。高校音乐教育中,应在完善教学理念的同时,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合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可以为教学的完善以及音乐教育的创新提供良好依据。

三、区域音乐中地域属性的分析

(一)原生性区域音乐的地域属性。原生性区域音乐是一种区域特色的音乐文化形式,这种原生性的音乐是我国民歌中较为著名的音乐形式,例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春海,甘肃一代所流传的花儿与少年等,都是特色化的区域性原生态音乐形式。在原生性音乐中,具有“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的特点,如山西民歌中的“山曲本是肚里生,心里头有甚就唱甚”,歌者就将日常的生活与方言等进行了融合,充分展现了原生性区域音乐文化的基本特点。又如,河曲民歌中的“走西口”,这类歌曲的形式不仅在数量上取得了重要的比重,而且其艺术价值更为震撼人心,通过歌曲的演唱可以使人们认识到河曲区域的地理性、历史性的艺术特点。由于河曲地区存在着地少人多、十年九旱的现象,区域中的人们存在外出谋生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形成了独特性的“走西口”现象。通过西口古渡、杀虎口等出关活动的形成,这种活动形式是一种漫长性的历史活动。如,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南音之始”《候人歌》以及东音《破斧歌》等曲目,是原生性音乐的充分体现。

(二)次生性区域音乐的地域属性。对于次生性区域音乐而言,其内容的形成主要是指稳定性的心态所存在的特定区域,并在整个区域内所呈现出的地理、历史以及语言等多种性的人文因素,并在深刻环境下形成内在性联系的音乐,在这种原生性区域音乐之外,会呈现出区域性音乐内涵。在传播论学派文化传播中,会形成特定性的文化圈,文化层以及理论性的内容,其语言体系具有一定的常用性术语。在世界各地音乐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很多音乐文化是在文化交流以及传播中逐渐形成的,通过这些音乐文化的传播,可以实现地域文化的接收以及吸收、延展等,从而使区域音乐充分展现出地域性的文化特点,并在音乐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成为传统音乐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同宗民歌”形式,如《茉莉花》《绣荷包》《孟姜女》等歌曲,不仅其曲目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而且,不同的音乐展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使地域性文化内容得到了充分性的体现。

如《茉莉花》,在不同地区其艺术文化都呈现出地域性的文化特点:第一,在苏南民歌中,《茉莉花》曲目的柔美、委婉以及细腻状态,充分体现出江南文化的典型艺术形式;第二,冀东民歌中的《茉莉花》,其曲风硬朗、率真,是冀东民族歌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民歌艺术传承中,充分展现了地方文化艺术的鲜明特点,使区域性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性的体现。又如,流传于全国的《凤阳歌》,这首歌曲起源于安徽河流域中的凤阳一带,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该区域常年灾害频发,为这种民歌的孕育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花鼓》对该地的文化进行了记载,其歌词中有“说凤阳,话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唯有我家没有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在这种用音乐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区域文化属性较弱的状态。因此,在音乐文化传承及创新中,将这种区域性的音乐运用在音乐研究之中,可以使音乐文化充分展现地理文化的特点,并为次生性区域音乐的展现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新生性区域音乐的地域性属性。在新生性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中,主要是一种特定区域中的全面音乐形式,同时也是原生性区域音乐以及次生性区域音乐之外的音乐。在这种新生性区域文化形成中,其内容中的联系是相对松散的,而且,也会在偶然状态下形成特定的联系,虽然新生性区域音乐的区域属性较弱,但是,其跨^域性联系相对较强。例如,以现代流行音乐环境下的商业化演出为例,其与区域性的文化没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在文化形成以及音乐艺术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也可以充分彰显出新生性区域音乐的地域性属性。在这些新生性音乐形成中,它们与都市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也就意味着这种音乐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都市属性,在这种区域音乐形成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新生化、新风尚以及时代性的特点,也就呈现出特定环境下的区域属性。

四、区域音乐在高校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专业性的教育布局。在地方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文化的传承作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的合理布局,构建因地制宜的文化传承理念。而且,在区域音乐教学中,也应该设计特色化的专业教育课程,将国家、地方以及社会作为基础,通过多种文化的融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区域音乐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考虑音乐品种的社会价值,认识到教育传承中的有效性价值,还应该结合当地以及本校的基本现状,进行教育内容的合理布局。例如,在安徽地区高校音乐教学中,可以结合地域的特点,开设黄梅戏教学内容。黄梅戏教学环节的构建,与其他艺术专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区域音乐教育中应该作到以下几点:首先,进行黄梅戏与艺术教育的系统性整合,由于黄梅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在其教学中应该进行科学化的分解,实现教育体系的合理整合。其次,在黄梅戏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其区域性的特点,对其所包含的美学、文学以及民族音乐艺术形式进行综合性的分析,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网络传媒技术等多种教育手段的运用,构建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实现区域音乐教学的合理布局,从而为区域音乐的教育创新提供合理依据。

(二)构建科学化的课程建设。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项目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科学化的课程改革及教学建设,通过音乐课程的合理定位,实现音乐课程的优化选择。而且,在进行课程规划中,应该将区域音乐归纳为民间音乐中的课程定位,有效避免重复性的课程建设以及课程资源紧缺的现象,充分展现地方性音乐的特色性,为地方民族音乐的展现提供有效保证。

篇3

一、演奏教学的乐器

音乐课堂教学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适合集体演奏的普及性乐器。由于中小学音乐课是综合性的审美教育,又采用了班级课堂教学形式,因此,选用的乐器应该是简易型的乐器。但是简易不等于简单,它既要易学易奏,又必须有一定的质量保证,符合音乐审美的需要和要求。例如在音色上要优美动听、在音质上要纯净悦耳、在发音上要绝对准确。此外,在制作上也要力求工艺精细,能够给学生一个美好的视觉形象。当前,某些学校给学生使用的乐器制作粗糙,发音不准,不仅没有美感可言,而且成为学生音乐耳朵的杀手,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器乐教学的乐器品种应该是比较宽泛的,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和有固定音高的乐器,都可以选择一些进行学习。例如《音乐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种打击乐器:竖笛、口风琴、口琴、电子琴等,都是既经济又适用的品种。从音乐审美心理方面来看,学习这些乐器很少有掌握音高的困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可以因地制宜进行选用。而各种民族管弦乐器、西洋管弦乐器演奏技巧要求高,一般需要更多的练习时间,对于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安排在课外或校外活动中学习。当然,乐器品种之间并没有审美价值高低的界限,就中小学音乐课的器乐教学来说,仍然存在一个合理选择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在器乐教学中,必须根据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乐器,才能保证演奏的顺利进行。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指导他们自己制作一些简易的乐器(如一些没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等)来演奏,更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乐曲的选择

任何器乐演奏教学,都是通过练习乐曲进行的。这种具有教材性质的乐曲,既要遵循演奏技巧学习和训练的规范,同时也必须符合审美教育的美感要求。就中小学演奏教学而言,后者显得尤为重要。

在专业性的器乐教学中,为了强调技术训练的系统性,往往是在一系列按照纯技术要求的练习曲中进行的,这对于培养专业演奏人才来说,是完全必要的。而在中小学的普及性音乐教育中器乐演奏教学是整个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决定了“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因此,要尽可能避免那些枯燥无味练习曲的出现,而应该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歌曲与乐曲作为练习教材,即使是新的练习曲目,也必须具有流畅、优美和易学易奏的特点。因为这种具有美感的“无障碍学习”,不仅给了学生以美的愉悦和享受,而且大大地增加了他们学习掌握演奏技能的信心与力量。从音乐演奏心理来看,乐曲的美感与演奏者的表现欲呈现出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优美的乐曲可以激发演奏者的表现欲望,而低劣的乐曲则会磨灭演奏者的表演兴趣。因此,在器乐教学中,选择既适合学生演奏,又具有审美价值的乐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当然,乐曲教材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乐器品种的约束,特别是许多优秀的大型经典曲目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是由于该乐曲主奏乐器学生不能掌握,或由于长度和难度等原因,它们无法直接进入器乐教学课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选用“欣赏曲的主题音调”的办法,便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学生学习名曲、演奏名曲的美好愿望。这里,当然也为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个如何选择音乐主题,甚至包括改编、处理、欣赏乐曲能力的问题。

为了拓宽学生的演奏曲目和加强操作实践,器乐教学还应该和唱歌结合起来。学生在唱歌教学中所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他们通过学习演唱后,不仅对歌曲的曲调比较熟悉,而且对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表现也都能了解和掌握。在这种前提下,如能用自己的乐器演奏出来,既可以为大家伴奏,也可以作为自己的独奏,是提高学生演奏兴趣和发掘优秀演奏曲目的有效方法。

三、教法的研究

篇4

一、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到目前为止,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建院刚刚5年,双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学院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尽快实现东北大学“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关注艺术学院的双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其原因在于:

1.学术发展(学科建设)的需要

对于西洋乐器和美声专业来说,我们学的是舶来品,如果想直接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学术动态,只能亲自去查阅原文资料或观看大师班教学录像。这样,国内教学中的传统方式则难免出现学术盲点,“以讹传讹”的情况容易发生。

2.国际交流的需要

如今,学校举办国际音乐节,与欧、美一些音乐院校进行校际交流已成惯例,实施双语教学能够为这些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及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中国的民族音乐想要为世界所了解和认知,同样需要语言作为桥梁。音乐的音响无需翻译,但音乐的实现过程、技术及音乐背后蕴藏的思想、文化、美学含义则一定要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好语言媒介,才能实现中外文化的良好沟通与交流。

3.与综合大学的教学模式接轨的需要

综合大学中的双语教学是近几年开展起来的,虽然时间不长,但潜力很大。以东北大学为例,前年举办了双语教学基本功大赛,旨在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同时营造一个开展双语教学的良好氛围,其中理、工、文、艺术、体育等各专业的教师踊跃参加。这就是综合大学的优势,整体的文化氛围以及学术环境在无形之中影响、带动了艺术学院的进步。因此,在艺术学院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迅速跟上东北大学的教学节奏,与东北大学的教学模式接轨;另一方面可以弥补音乐、美术教育之不足。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分析

迄今为止,艺术学院的双语教学尚处空白,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学生

众所周知,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器乐专业,从小学习专业课,很多学生从艺术中专考入东北大学,录取线200分左右,文化课基础较差。学生们反映,听公共外语老师讲课很吃力,主要是词汇量和句法较差,但兴趣还是很普遍的。因此,在教学中,从兴趣出发来寻找双语教学的切入点是切实可行的。

2.师资

大多数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这是双语教学进课堂的最大问题。表演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老师较难承担艺术学院的教学任务。因此,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准是双语教学的关键。

三、实施双语教学的具体步骤

(一)师资培训

教师的英语水平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当然,教学是双向活动,学生的基础、素质也非常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师资的培训是开展双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职培训学科教师。上文提到,表演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最佳方案是对本专业的教师进行英语强化培训,承担双语教学的任务。东北大学有外语学院,教学的硬件、软件都很完善,艺术学院的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综合大学学科齐备的教学资源,进修或自修以确保双语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聘请外籍教师。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聘用母语为英语的具有教师资格认证的外籍教师,以大师班的形式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学生通过观摩、上课的方式提高英语的听说水平。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把外籍教师作为桥梁,通过他们了解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从而促进我们自身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积极开展双语教研活动。积极开展双语教研活动是提高双语教学的捷径。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节奏把握和授课语言的准确、生动等多方面都可以向外语专业的教师学习。此外,举办英语竞赛、英语角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也是促进双语教学的好办法。

(二)双语教学进入课堂的教学原则及内容

1.原则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艺术学院的学生与其他文理专业的学生相比,英语水平较低,开展双语教学应从零做起,不能急于求成,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内容

基础英语。对于综合大学的其他专业来说,基础英语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在艺术学院,则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学生们只有在基础英语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够进行双语教学。否则,双语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基础英语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基本语法和词汇方面,与公共外语教学有所不同的是,可将音乐方面的词汇与基本语法、句法训练相结合,以引发学生对音乐英语的兴趣,兴趣对于学习是最好的出发点。

专业英语。音乐表演专业不同于其他理、工、文类专业,教学中实践多于理论,直观教学较多,通常的形式是教师根据学生演奏(唱)情况提出问题,以示范的形式让学生模仿,帮助学生解决演奏(唱)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鉴于表演专业的特殊性,选择双语教学的切入点是非常关键的。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笔者建议,从教授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入手,学习相关的作曲家、作品中常用的表情术语及所处的音乐史划分阶段的英语表达方式;从教学角度讲,先从汉语对应的单词入手,逐渐增加词组和短句。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音乐英语知识后,再将句子的结构扩展并增加复杂程度,这部分内容最好在研究生期间进行。

首先,单词学习。学生演奏“海顿”的作品时,在学生的乐谱上写出海顿的英文拼写“Haydn”,再教读音,只需模仿发音即可。这样,学生学起来没有(转第57页)(接第45页)负担,还很有兴趣,而且能顺利、轻松地进入到双语教学的程序之中。同理可证,乐谱中的术语多为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可以用同样的办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在本科阶段,只要掌握单词的正确发音、知道对应的中文含义即可。例如,曲式术语:德语“Walzer”(圆舞曲);速度术语:意大利语“Allegro”(快板);表情术语:法语“désordonné”(混乱的,杂乱的)等。

其次,词组学习。还以“海顿”(Haydn)为例,这位作曲家是音乐史中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么古典时期对应的英文表达方式“the classic music period”应作为重点词组掌握。此外,以点带面,将古典时期之前的巴洛克时期“the Baroque period/(the figured-bass period)”、文艺复兴时期“the Renaissance period”以及之后的浪漫主义时期“the Romantic period”、近(现)代音乐“20th-century (contemporary)music/(modern music)”等教给学生,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就会逐步扩大,而且,将独立的词组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起来的学习方式,会增加学生的兴趣。

再次,短句学习。这部分内容应用在表演专业的核心部分。何为表演专业教学?即通过乐器和人声展示音乐,它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教师通过行为语言(演奏、演唱)和阐释语言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吸收教师所言所讲、所奏所唱。演奏理论在课堂所占的时间相当少,也就是说,语言阐释的比重占很小一部分。因此,根据表演专业的教学特点,在结合演奏进行双语教学时,笔者建议应以短句,简单句为主,将音乐术语置于句子当中。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①分弓改为连弓,好一些。

Please use legato(意) instead of detaché(意)。It will be better.

②你知道乐曲的织体层次、色彩对比、力度变化以及曲式结构吗?

You know the layers of texture,the contrast of colours, the Change of dynamic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music forms,don′t you ?

③你对休止符重视不够,尤其是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休止符。

You don't pay attention to rests,especially the eighth rest and sixteenth rest.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会觉得句子很简单,但关键词听不懂,例1中legato和detaché这两个单词就属于这一类型。也有这种情况,学生听懂了单词的通常含义,却不知道它作为音乐术语时的含义。这时,应单独将术语进行翻译、解释。例3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例2则属以上两种情况的综合。当然,进行双语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收获。

结语

总而言之,双语教学与其他任何门类的教学一样,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无论采取那种方式、方法都可以。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找出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5

Abstract:Musicdisciplineregardingraisesthestudentinnovativespiritandthepracticalabilityhasthenoticeablefunction.Buttheinvestigativestudybyitsownopenness,thezetetic,thepracticalityandtheprocedurejustatthetimeofhascompliedwiththiskindofrequest.Thearticletheinvestigativestudy’smethodandtheimplementationprocesshascarriedonthediscussiontothemiddleschoolmusicteaching,andproposedownsomeviews.

keyword:Middleschoolmusicteaching;Investigativestudy;Literaturelaw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修定的“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音乐教育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以其自身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过程性正适应了这种要求。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一、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现实意义

(一)通过研究来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学生在一起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他们欣赏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还能不自觉的获取许多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如在了解通俗音乐发展史的同时,了解到早期的通俗音乐大致起源公元前古罗马,古埃及的行吟歌手们在兴起的城市集镇间流动,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在学生学习知识同时,及时联想到在文学中所说的我国古时候吟诗也如同唱歌,甚至有同学提出中国的最早的通俗音乐是否就是宋朝柳永的一些词——“凡有井水处,皆有柳郎词”。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了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共性和个性有所认识。

(二)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构建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无疑也给学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促使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信赖。作为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终身喜好音乐。

(三)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潜能的开发

研究性课程给学生提供丁一个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时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在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研究全过程的实践与经历,学生获得了各种丰富的体验,获得了大量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内隐知识,这种体验的积累会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心理。

二、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一)文献法

文献法是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音、视频等手段记录知识的一种载体。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归纳、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采用文献检查手段,让学生到图书馆、展览馆、新华书店等地方,对有关书籍、报刊、文献及因特网中收集有关资料等。例如在《了解爵士乐》的课题研究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进行展示与交流,透过一本本学习资料,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那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强烈感受。大开眼界之余,蕴藏在学生心中的音乐学习潜能也会得到挖掘和开发。

(二)问卷法

在研究性学习中,问卷法是将所要了解的问题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让被调查者逐一填写回答,然后经过统计分析、了解问题的一般趋向。问卷的形式主要有自由叙述式和选择式两种。自由叙述式是编制若干开放性题目,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这种形式给被调查者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将问题了解得较深入。选择式问卷是对所要了解的问题编制成若干选择题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问卷的可信度有时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可采用无记名方式,否则被调查者可能产生顾虑。问题设计应尽量简短、明白。

(三)专家访谈法

所谓的“专家访谈法”是指向各种专家咨询问题,同专家讨论,不仅能获得该课题的背景知识、发展过程、最新进展、有待研究的问题以及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还可以解答疑难问题,便于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顺利完成专题研究。而且学生在采访的过程还锻炼了怎样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主动状态,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过去课堂上“你教我学”、“你导我演”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充分展示出“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学观。

(四)调查研究法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所谓的“调查研究法”是指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通过初步的交流,学生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

三、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深

入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从“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为兴趣,学生在某些方面知识的积累,对有关信息进行关注,从而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具体到音乐课研究性学习而言,注重选题的趣味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时应该首先考虑并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哪个方面感,然后在学生感的方面来设计具体的课题。在我实施研究性课题“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的选题中我就充分利用学生爱好流行音乐的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如何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课题,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另一种是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己选择参加,两种都实现了师生互动。在进行课题实施中我将两种选题方法分别对学生进行尝试。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尝试,因为在学习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所以学生才能最终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能够饶有兴趣地提出自己想研究的课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商讨,最终由学生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性学习实验我觉得采取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形式效果不够理想。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的领域,对于学习的方法、方式、过程不是很熟悉,并且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对于未接触过的学生,最初课题的提出最好由教师设定,希望通过教师第一次问题的提出,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学会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会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发法,这也正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三)研究性学习的交流评价与成果展示阶段

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交流、感受和体验。通过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来考察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教师需要灵活掌握对学生的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等做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就这样,学生们在研究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探究兴趣越来越浓,超越了书本认知的层次。最后,在课题研究完成后,课题组应当写出课题研究报告作为成果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撰写研究报告可以培养自己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四)组织研究与实践体验阶段

在课题研究正式开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自由组织课题组成员,课题组人数一般以3~6人为宜,自由组合时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间彼此特长和爱好的互补性,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如学生有善于写作的,有善于实验的,有知识较广博的,有对事物特别好奇的等等,应将多种爱好和特长的同学组织在一起。小组中选定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一名同学为组长,负责课题工作的分工和协调,写作能力较强的一名同学做课题的记录和各类报告。在课题确定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然后分组活动,分工到人,同时经常进行群体学习,共同探讨一个问题,让学生最终在群策群力研究中得出结果。例如在《走进京剧》的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学生分工明确他们共分为三大组:一组同学到图书馆在一些杂志、报纸上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二组同学到相关的网站去查找资料,学生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库中选择信息、利用信息、获取知识。第三组同学到社会中去了解相关资料。最后三组学生分别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相互交流归纳总结形成了一份完整、充实的总结学习报告。报告包括了京剧的起源、京剧的服装、京剧的脸谱、京剧的行当与功夫和现代京剧五个部分的详尽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会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围绕课题进行分类,锻炼了信息加工能力。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还锻炼了怎样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其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共同分享了团结合作的乐趣,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经验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形成、人格养成、懂得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下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的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几年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深切体会到在中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因此,希望广大的中学音乐教师们一起努力。

篇6

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国内的,它们对于高师音乐教学技能培训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其历史、国情、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密切相关的,因此具有因时、因地、因人的特点。在教学中,师生常常以对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铃木等教学法的概括和结论取代了他国的国情、文化传统等第一手音乐教育历史资料的展示,这种做法阻碍了学生了解国外音乐教学法的历史成因和存在发展基础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专注于背记成文的概念。由于省略了对音乐教育理念特性及价值实现的分析、论证过程,造成了学生仅仅注意音像课例中的方法与手段。或者说只注意到浅表的一招一式,未能把握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的精髓与实质,不能正确理解其内涵与真谛。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谈到:就拿音乐教育来说,在本领域的价值没有得到从业人员的充分理解,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或许理解得更少时,就尤其需要这样一种哲学,为重视音乐教育在事实上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基础。[1]先生不但指出了我们以往那种重视机械记忆而轻视理解能力,重视学习结论而轻视学生独立思考的倾向,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构建音乐教学哲学基础,尽快完成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转变的指南。

一、重视学习过程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

重视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地讲教法、分析课例,而是要有很强的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充分体现其教育理念特性及价值在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如雷默所说:正在探求的这个观点,必须包含丰富的教育上的含义。采用一个对音乐和其它人文艺术的教学都没有多少启发的理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无论这个理论在其他方面有多强。[2]雷默的观点如同郑莉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文中所比喻的那样:我们要想有效地学习借鉴柯达伊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这一教育体系的巨大生命力,如果仅仅注意他的具体方法与手段,参考采用一些成功的课堂案例,而忽视对托起柯达伊教育体系的主要基石的了解,虽然能产生一定的短期效用,但终究不能把握其精髓与实质,不能理解其内涵与真谛。就如同赴宝山探宝却空手而归,只捡到一点皮毛零碎而已。[3]师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亲历者和施实者,课堂充满着师生互动。先生的比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在以往不重视学习过程的严重缺失,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性的发挥,对教学实效影响甚大。而大学生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的求知思维,正是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性发挥的基础。因此,笔者的教学思路是:交出学习内容、分析论证。

1.交出学习内容。在校大学生不仅基本能自学教材和从网络与图书中收集补充材料,并能从中获取理解有关的学习内容。所以,笔者设计了“自学目标”的环节。首先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使其知道自己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及知识点,师生共同有目地的进行学习与探讨。如以《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为例:(1)产生的历史成因及存在发展基础;(2)教育理念的哲学性;(3)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透视;(4)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自学目标”不仅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朝着预定的学习目标前进。

2.分析论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对学习内容做出应有的价值分析与思维点拨,以观全貌看整体、观点博又要精的分析论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育理念的精神内涵。如以,柯达伊教育体系为什么具有连续性、高效性,避免了重复浪费和混乱无序为切入口展开讨论。自匈牙利是二次世界大战的重灾区,文化教育水平很低。柯达伊总结了本民族音乐的规律、旋法结构,又以本民族风格创造了多声部合唱,提出重新认识匈牙利音乐,轰动了欧洲乐坛为始,分析论证其民族性;柯达伊以集体歌唱为主要教学形式,从小学到大学推行民歌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分析论证其构建社会的合谐性;柯达伊强调音乐教育的最高理想是使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分析论证其教育理念的哲理性;柯达伊尤为重视无伴奏合唱训练,让学生从小养成“对位的耳朵”。在教学中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节奏训练的起点,并且节奏训练往往结合旋律进行,以五声音阶为视唱教学的基础,并在识谱教学中采用首调唱名法,为更好地掌握音准,采用了英国的柯尔文手势,为锻炼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大脑、身体的协调配合,采用了法国契夫的节奏时值读法,给节奏配上象声词的音响,分析论证其教学法的普及性和科学性等。

自学目标的增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求学求问的精神,而教师从学术性、启发性和敏感性对教学内容的引领,使教材、教师、学生相互产生互动,克服了教学满堂灌现象,同时也营造了科学研究的环境。

二、重视学习过程还要善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重视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过程在注意理论深度时,又绝不能空洞说教,而应借鉴其先进教学理念、方法融会贯通在丰富、生动、详实的教学技能培训过程去。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的思维过程去认识,发现掌握音乐教学技能的方法和规律。感知是指形象素材通过感官在意识中的直接反映,它是认识过程中最初步的心理现象,是进行思维的基础,而观察和体验是学习过程中感知活动的重要手段。典型的音响资料及师生换位的模似教学,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习兴趣及参与的意识。但是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观察和体验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善于引导学生观看课例,不善于激发“初为人师”对模拟教学的参与意识,初步“感知”、“意会”音乐教育理念的内涵,学生面对丰富的音像课例和模拟教学就会只凑趣看热闹,或只注意方法与手段模拟个皮毛。不能发现这是一个掌握音乐教育规律、学习教学技能的重要入口,造成了学习内容与观看课例及模拟教学的脱节。因此,笔者的体会是:

1、凸现课例所隐含的鲜明意图。教师设计的课件,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对音像资料反复筛选,有所取舍,凸现其所隐含的鲜明意图,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决不能以音像播放代替师生互动。如:在分析论证柯达伊教学法时,选取的是人音版二年级《不再麻烦好妈妈》的教学片断,课前,学生在富有动感的《星恰恰》音乐声中走进教室,站定后,教师启发学生用心倾听,在乐曲中的“× × × O”节奏处拍拍手,锻炼学生的听觉,引导学生关注音乐。随之,配合歌曲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为妈妈做家务时的劳动情景,引用歌曲当中极具表现力的“X X | X X |X X|”节奏来表现劳动情景,培养其多感官的合作。然后鼓励学生大胆表现,选择拍手、文具盒、桌子等打击乐器为劳动加油,进一步体验节奏快慢,强弱所表现出的不同劳动场景和动作的轻重缓急。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其做出评析:柯达伊要求“儿童在歌唱时,将音乐游戏和动作等结合在一起,并注重发展儿童社会性能力”。该老师教学组织借鉴与创新了这一教学理念,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发现,参与体验,聆听感受,相互启发。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有表现力的节奏感以及高度的集中、默契的配合能力等。

教师、学生、课例、教材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理解其教育理念来决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产生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制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决定教学的成败,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用教育理念来支撑的哲理性。

2、追求教学实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教学技能是本课程教学实效追求的目标与生命,因此,密切关注毕业生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教学能力是我们要必须考虑的。多年来反馈的意见大致有两点:(1)教学没有特色,没有跳出固有的套路;(2)适应教学条件的能力较差。由于学生教育实习的时数仅为6周,所以,我们不但加大了模拟教学的培训力度,并针对以上反馈意见做出了相应的对策:①对模拟教师不求讲的全,但求有特点;②在相互点评中,不求点评是否到位,但求人人积极思考;③要求设计的课件、简易教具为教学内容服务实效性强。教学策略的改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借鉴达尔克罗兹教育理念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设计了《故事导入――引起兴趣》。其教学目的是根据孩子们爱听故事的天性,把音乐教材编成故事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故事化,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于是“模拟教师”在教《歌唱二小放牛郎》时,配乐先讲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献出小生命的悲壮故事。模拟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使台下的“模拟学生”也身临其境地被感动,为新课的导入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有了情感处理的过程,学生用跟唱的方法再学习起来就容易了。教学环节设计巧妙,分流难度基本由浅入深,一气呵成。“模拟教师”教的用心,师生点评积极认真。

师生换位模拟教学的过程,为每个学生掌握教学技能提供了扩展的空间。他们不但能设计、制作各有特色的课件,而且能因陋就简制作简易教具。如:用废弃的矿泉水瓶装入石子做为节奏教具;用吹碎纸气量大小形象比喻音量;用废弃硬纸制作音符型状卡等等。同时实践也证明了掌握教学技能的实效,如:在太原市2008年招聘中小学音乐教师激烈的竞争中,我系不少学生进入了重点中学任教并获得了好评。

三、重视学习过程应该注重构架新的考试评价体系

重视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教能力。所以不应把考试内容局限于课本教材中,评价项目、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把评价与学习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关于国外音乐教育的考试内容可以包括:反映学生质疑求真探究精神的各种小论文和读后感,反映学生动手和动口能力编写的教案、制作的课件、简易教具、模拟讲课等内容,这些都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的考试方式,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发现、创造的成分。强调将测试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相结合,不仅重视结果,而且注重求知的过程。只有实现评价体系的变化,高师音乐教学技能培训的学习活动才会变得丰富多彩,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究为主,才会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学生边测试边提高,在考试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再教育,最终形成教学能力的发展。

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有助于学生努力深化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学习理解,使之与我国音乐教育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以“过程”为目标,努力地设计出最优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感知、发现、探究的思维活动紧密地与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求得最大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篇7

一、据调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音乐课程的开设及其实际授课情况的现状

杭锦后旗农村中学部开设音乐课的占75%左右,25%的没有音乐课,每周开一课时,实际上课率为50%左右,但上课是由任课教师随堂教授,基本以唱歌为主,很少教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素质方面的内容,小学每周开一课时的占100%,实际上课率为80%左右,有固定教材,上课基本按照教材来教授,但由于教师的素质不高而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能够真正的把教材内涵及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教授,上课形式大部分是自由活动。音乐课程得不到落实。传统教育把过多的视角和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学校教学往往围绕着升学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来安排。非升学考试学科的教学,特别是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没有真正按教学计划要求得到落实,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开设这类学科。

(二)政府、学校、家长领导对音乐教学重视程度的现

中考是现行教育的指挥棒 ,在中考中不管是大综合还是小综合,音乐都不被列为考试内容,这样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不愿意将时间花在音乐教育的教与学上。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优美,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加强。然而现实中,音乐课堂就是教师眼中的“副科”,学生眼中的“玩科”,大多数的教师都这样认为。音乐课本来就是让孩子放松、娱乐、陶冶情操的,但音乐课堂也有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三)音乐师资的现状

据调查,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学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本科学历的教师占51.36%,其中在小学里中专学历的教师占90%以上,不符合21世纪小学师资学历以下的占68%,甚至有不具备中专学历的招聘教师,55%的中学音乐教师缺员。? ?

(四)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大致可归纳为二种现象:一,从教学内容上主要为单一的教唱歌,及为教唱而进行识谱教学,学生不能够真正的从音乐课堂上学到音乐理论知识,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或理解几乎为零;二,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主要是采用过去民间艺人师傅式的口传教授法,学生因为不认识简谱不懂得乐理知识而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他们只是一味的学唱,而不懂得去思考,从而对音乐课形成了一种定向的思维——音乐即歌唱,在形式上与其它文化课相类似,缺乏音乐课本身的生动活泼的个性,失去了开设音乐课的本质意义。

二、形成以上音乐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是影响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杭锦后旗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器材严重短缺,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正常进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由于经费的不足,普遍存在着音乐教师的生活待遇较低,不能同工同酬的现象。

杭锦后旗音乐教育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被认为是“副科”的观念。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至今成果是显著的,近年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其音乐教育被逐渐的被重视起来,尤其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较为显著,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但在像杭锦后旗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和不够发达的地区其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教育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不统一,有些教学内容超出中小学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音乐教学的中心任务不明确,没有突出音乐课堂教学“寓教于乐”的基本特点。很多学校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其升学率、优生率、及有教学任务的科目上,政府、学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仍注重“高考、中考”等升学率上,这样的现状就迫使校长问老师“成绩”,老师问学生要“分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所谓主课占取音乐课的课堂来进行主课的补习和培训,使得音乐课的上课率大大下降。这样的事几乎在杭锦后旗农村的每一所学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

总之,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村中小学出现以上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情况也各不相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杭锦后旗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各地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要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根据各自的责任和财力,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积极调整配套资金支出结构比例,真正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认真贯彻“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方针,千方百计确保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吃饭、运转、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在推行城乡统筹、实现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花大力气从“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资,特别是硬件建设和音乐教具的投资、改变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对先行教材进行调整,因地制宜实施教学、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转变领导观念、提高领导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改善音乐教师的待遇,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等多方面着手,全方位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优化农村中小学的资源配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才能为农村中小学整体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证,从而实现推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双语教学通过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常其中一种为母语,而另一种语言为外国语(在本文中设定为英语)进行具体学科的内容教学。通过具体学科内容的学习以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达到专业能力提升与专业英语训练相融合的复合教育。双语教学在许多国家都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教育学研究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国外相关论述有:

Taylor,D.M.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aci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A.G. Reynolds (ed.) Bilingualism, Multicuralism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11;Brinton, D., Snow, M.A., Wesche, M.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New York: Newbury Housre, 1989;Snow, M. A., D. Brinton, 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White Plains, NY: Longman,1997;Mohan, B, Language and Content.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1986

相对于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我国总体起步较晚。双语教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入中国,逐步开展了双语教学相关研究,但高等教育双语教育研究目前显现出研究层次较浅,实证研究不足,学科不具体等问题,其中以音乐学科单科环境下的双语教学研究及实践尤其匮乏。目前已有的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外双语研究的介绍述评,如袁平华、俞理明合著的《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袁平华著的《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中国双语课程模式探讨,如成晓毅著的《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康淑敏著的《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以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为例》;语言学研究及其教学研究,如邹天伦著的《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与思维学》;中国双语教学现状分析,如朱晔著的《我国英汉双语教育研究现状》,张同利著的《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郑大湖著的《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以及将音乐学科双语教学作为英语课程的延伸研究,如杜鹃著的《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音乐英语的教学思考》,姚兰著的《音乐院校大学英语微课实施构想》等。而关于音乐学科双语教学学科特性,以及学科特性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与体现,及其实证研究的论证却是寥寥无几。目前已有的相关论著仅有邹天伦(2007)著的《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与思维学》,郝苗苗著的《音乐英语技术类文献词语翻译问题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汉译本译文商榷》等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音乐英语文献的翻译研究, 而赵琳著的《ESP理论视角下的音乐英语教学》(2012)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虽涉及音乐院校双语教学研究, 但仅仅就广义层面上论证了必要性, 以及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通用英语的差异,仍有待于进一步对教材构建中的学科特性以及课程实践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与论证。总体而言,现有音乐学科双语教育研究薄弱,较深层次的研究进展缓慢;非材料性理论研究占绝对多数, 实证研究匮乏;双语教学研究较为笼统,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各环节实证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我国音乐学科双语课程的相关教材相对十分匮乏。目前仅有四部教材,分别是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张伯瑜编著的《音乐专业英语阅读教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靖宁、李庆瑞(2002) 编著的《音乐专业英语教程》;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李亦雄、耿悦(2004) 编著的《音乐英语》;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缑斌、王中锋、董桂晔、郑玉章编著的《音乐英语》。四部教材均采用涉及音乐题材的相关英文阅读节选,配以生字表和文字性课后习题的形式, 教材的编配设计显示出明显的语言学特征,而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体现不足。

二、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学科特性与教学设计

(一)从教学角度看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

音乐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表现在作为声音和时间的艺术注重听觉体验和聆听过程;音乐本身的进行发展具有必然的内在邏辑;经过高度发展衍生的乐谱文献版本;以及音乐随着文明的发展与演变,专业词汇在完备扩充中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变迁。

(二)学科特性研究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以学科特性作为主要依据在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区别于普通英语课程,十分重要。教学中所涉及的英语本身不是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作为教学媒介语以提高课程的综合价值。教学设计应尽量保留使用音乐的语言来解决音乐学科的问题。探索符合音乐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案,建设注重学科特性的音乐双语教学体系,将具备学术与实践上的双重潜在贡献:1.进一步深入双语教学在音乐学科单科环境的具体研究, 拓展研究领域和提升研究层次;2.对音乐双语课程体系的学科特性展开研究、提出建设性方案以突破现有教材较笼统的语言学局限;3.以单科学科环境为前提, 通过实证研究深化音乐双语课程体系, 为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提出方案;4.为音乐学科双语教学主体研究积累一手的研究笔记。

(三)關于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中注重听觉体验

所有关于音乐的理解的文献都持有相同的观点:你不可能仅仅通过阅读关于音乐的书籍就提高了艺术鉴赏力。如果你希望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没有什么比聆听音乐更好了。其他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聆听音乐。[1]聆听音乐是音乐学科艺术实践的重要方式。音乐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出来,聆听的过程使音乐从抽象客观的描述转化为具体主观的心理反应,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感受与认知音乐的过程。

2.在教学中注重乐谱的阅读与甄别能力

乐谱是音乐的语言。乐谱包含并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如作品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连断语气,句法走向,同时又涉及调式和声,曲式结构,复调对位,声部配器等复杂因素,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在一起成为一部作品,乐谱本身即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音乐学科的专业问题,而不是语言学或其他学科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乐谱作为主要教程能够更直观的保留和使用音乐语言,以便更有效的促使课程解决本学科的专业问题以及保留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音乐语言既抽象又十分具体,音乐语言在遵循逻辑进行的前提下,在必要情况下也有可能脱离这些规则,以满足戏剧性发展和强烈情感的表达。阅读音乐语言本身的能力是音乐学科的专业能力的基础。

另外,音乐传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衍生出多种类别的乐谱版本,主要分为净版(Urtext Edition),手稿版(Facsimile Edition)和译版(Interpretive Edition)。不同版本的乐谱哪怕在同一首作品上相互间也会有些许差异,各个版本使用的方式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对乐谱版本的比较分辨是音乐专业人才有效研读乐谱的重要保障。

篇9

1、音乐学考研不需要考数学,一般考试科目为4门,即政治、外语和两门专业课,具体的考试科目以报考单位的专业目录为准。

2、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含当代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史、世界民族音乐、音乐心理学、专业音乐教育学、木卡姆研究、音乐文献翻译、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作曲、视唱练耳、配器、复调、和声、作品分析、律学、作曲技术理论英语文献翻译、指挥双钢琴演奏

3、此外还有钢琴、电子管风琴、手风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圆号、小号、长号、打击乐、器乐伴奏艺术、竖琴、笛子、管子、唢呐、笙、琵琶、阮、三弦、古筝、古琴、箜篌、扬琴、板胡、二胡、民族打击乐、声乐、声乐伴奏艺术(双导师制)、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录音艺术、提琴制作、音乐治疗学、艺术嗓音医学、交响乐、室内乐。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大纲中涉及民族音乐的课程只有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程,虽然也有开设音乐欣赏,但是音乐欣赏主要是针对西方音乐。而声乐主项专业的学生也大部分都是美声唱法,对于民族音乐的接触甚少。少数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也只对自己所学乐器的乐曲熟悉。而技术理论的课程中,除了在乐理当中会接触到民族调式的学习和分析之外,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课程也很少会涉及到民族音乐。这样的课程设置极大的忽略了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宏大的艺术宝库。五十六个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民歌、民乐、地方剧种、民族歌剧等总是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相对于西方音乐的浪漫、抽象、空灵,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语言使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更直观、具体和优美。笔者认为,不应该一味的学习西方音乐,应以西方音乐作为参照,通过比较,是学生真正做到热爱本民族音乐,充分认识到本民族音乐的真正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促使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发掘,使之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发展,更好地做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一、 渗透教学

乐理、和声及曲式分析都是必修课,所用教材也都偏重于西方技术理论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西方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对比使学生接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1、 乐理基础课:音乐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但是对于民族调式的讲解只限于音阶建立或是简单的民歌调式分析,而学生也感觉很技术化,只要分析出调式调性就算大功告成,对于民歌本身的民族文化却一概不知。教师应该在分析调式的同时讲解民歌的民族地域文化、特点、风格以及发展简史等,让学生了解该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比如陕北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当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大致特点之后,就会对其特有的调式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很多学生分不清七声调式和大小调式,主要原因就是太过于重视音阶结构而不了解其风格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中国民歌和西方歌曲进行对比参照,让学生充分了解两种调式的不同。

2、 和声及作品分析:基本上所有音乐院校的必修课之一。所学习的四部和声以及作品分析,都是大小调体系,几乎不涉及本民族调式体系。而受考研的影响,音乐专业考研的科目中,和声及作品也是必考科目,考试范围也涉及不到民族调式,使得教师在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根本不会考虑民族音乐。基于这样的状况,在着重于考试内容之余,让学生感受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在和弦色彩、曲式结构、风格特点上的异同之处。

3、 复调及配器:这两门课程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说是最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本身乐理基础不够好,在学习和声及作品分析时已经感觉到吃力,学校也基本不会开始关于作曲技法课程。而在一般音乐专业考研时,除了作曲专业外,涉及不到复调及配器的内容。而这样的情况,刚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在接触复调这门课程之前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复调音乐,什么样的音乐属于复调音乐。中国民间戏曲、说唱、少数民族的民间合唱及汉族的劳动号子中存在着大量的支声复调式,教师可以使用大量的民歌让学生了解复调音乐。而西方复调音乐首先要了解复调音乐发展历史,再进行其作品的分析。配器的教学中重点放在东西方乐器的音色对比、西洋管弦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在师范类音乐学院中,西洋管弦乐专业的学生较少,有些乐器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对乐器的构造、发声原理、音色特点等处于一个模糊状态。相反,对于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扬琴、笛子等却是比较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了解介绍西洋乐器,通过音响比较东西方乐器音色的差异。对于乐队可以看一些乐团的演出资料,让学生知道乐器在乐队中的数量、位置以及音响效果,掌握小型的乐队编制。

二、 专业教学

篇11

 

在行文之前,首先还需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术语“音乐师资教育”专业方向。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各高校对这一术语名称的表述不尽相同:有称作“音乐教育专业”的,如许多高校建立的音乐教育系;有称作“音乐学(师范)专业”的;也有称作“音乐学教师教育”的;还有其他的称谓。尽管叫法名称是五花八门,但都是指音乐类本科专业中,对普通音乐师资的培养专业,一般在业内口头语言或非正式文件语言中俗称或统称“音乐教育专业”。在国家正式文件中出现的名称,如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有关文件称作“本科音乐学专业(教师教育)”,2006年的文件中称作“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可见,基本上是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而设置。2012年10月,教育部新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2012版”),[2] 由于“2012版”中音乐类没有“音乐教育”这一专业的设置,而“音乐教育”这一专业方向的庞大招生和培养计划只能挂靠在“音乐学专业”之下,作为一个培养方向而存在着。本文为了行文中概念所指的清晰,因此下文中统一定名为“音乐师资教育”方向,实际上就是约定俗成的、口头语言通常所说的“音乐教育专业”。[3]

 

一论一思:从专业培养方向的必要性看,本门课程应调整为必修核心课程之一

 

众所周知,音乐师资教育的本科专业培养方向是“音乐教师”,是未来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教师,或者更进一步的定位是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师资。对比音乐类本科设置的其他专业看,以“2012版”为依据,“音乐师资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定位,更不是“作曲专业”方向,而是挂靠在“音乐学”理论专业之下的教师教育的一个方向。笔者更赞同音乐师资教育要设置为本科音乐类的一个专业,而不是一个方向,[4] 但如今,仅就这一方向的学习专业性来说,应包含两个方面的核心课程,否则,培养的师资人才则与学习专业性不对接,或者说,不符合师资人才的专业性要求。

第一个方面应是有关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核心课程。目前来看,全国各高校的“音乐师资教育”方向,都比较重视这一方面的课程建设,然而,可叹的是,“音乐师资教育”的培养课程却一味地与“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标齐,在音乐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走入了培养音乐表演人才的定位轨道,从教育思想导向上引导着“音乐师资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们走向了音乐表演专业的学习定位,这十分不利于合格的“未来音乐教师”人才的形成。这一点已被许多敏锐的学者发觉,我们从发表的许多有关音乐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论文中可以解读出来。

 

需要明确表明的是,本文的观点反对“音乐师资教育”的“音乐表演”化,是指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的趋同表现,“音乐师资教育”是应有着独立专业性特征品质的一项专业,而不是音乐类所有专业都可兼容和替代的“O型血”专业。本文不反对“音乐师资教育”的一些技能性课程,在教学要求方面趋同或参考“音乐表演”专业的标准,毕竟音乐学科的最为独有的特征之一是音乐技能的表现,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不具备音乐表演技能,也不能算是合格的人才。

 

第二个方面应是有关音乐教师职业的核心课程。目前来看,这方面的课程建设,各高校“音乐师资教育”方向就参差不齐了,这除了受各高校的教学师资力量的影响和限制外,本文认为,最为核心的关键性根源在于“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地位缺失。由于“音乐师资教育”在本科音乐类专业中并不是作为一个专业设置而存在,体现专业存在的核心课程也就不复存在了。“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应体现在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职业培训上,正如“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体现在舞台音乐表演的职业训练上,也如“作曲”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现在音乐作品的创作工作的训练中。无论何种音乐专业,开设的音乐本体知识和技能的课程,都是所设置专业的学科方向课程,是对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积累汇聚的渠道,是学生的学科知识储备途径;而未来的从业行业方面的课程设置,则是所设置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的体现。似乎这种说法容易招致某些质疑,譬如会有一种疑问,音乐方面的课程就不是专业性的课程了吗?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牵涉到“专业”的概念界定,这是跨学科专业学的问题,同时也要涉及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概念界定问题,这将是硕博类论文才能完成的任务,篇幅所限,本文不做具体梳理。查询资料可见,专业“是指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生活生产实践中,用来描述职业生涯某一阶段、某一人群,用来谋生,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5] 很明显,专业是指的从业领域中的职业技能。由此,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性体现,应在于教师职业的技能,而音乐本体的知识和技能,是从事职业技能的学科知识基础,是构成专业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专业的全部;或者进一步明确说,只能算是“音乐师资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部分”,另一部分“专业方向部分”则体现在“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方面。

 

综上两方面所论,“音乐师资教育”如果作为一个本科音乐类专业,其核心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在音乐和教育两个方面的整合,缺失任何一方,或任何一方中课程设置不足,都将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或者换句话说,培养的音乐师资,在未来的教育职业中,达不到应有的专业性水准。

 

那么,当前的“音乐师资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本科音乐类的专业而存在,而是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它的核心课程设置应为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并不能完全体现出“音乐师资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以“2012版”为据看,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为:理论方向核心课程有四类,“音乐史学类、民族音乐学类、音乐美学、论文写作”;俗称作曲方向四大件类,“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还有“钢琴和视唱练耳”。很明显,这些核心课程的设置,是体现音乐学理论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本无法体现出“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方向。再看教育部有关文件,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规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6] 中规定,培养目标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培养规格是“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从必修课规定的设置中我们看到,音乐方面学科专业的课程有10种,共52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58的90%,而教育方面专业方向的课程仅有1种6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0%。这种严重比例失调现象,也说明了“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性地位的缺失。

 

那么,体现专业培养方向的核心必修课程应有哪些呢?本文提出,根据音乐师资教育培养方向的定位,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事业,教育方面的从业专业性课程应体现在学科教学论课程方面,应包含四种必不可少的课程:《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师技能》。这四种课程应作为教育方面专业方向性的核心课程,是音乐师资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体现着本专业的专业方向性,代表着培养人才的从业上岗的专业性。然而,上述教育部文件中体现出的必修方向性课程,只有《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教学法》的一门整合课程,《音乐教育心理学》和《音乐教师技能》课程均设在了任选课程之列,且占有很低的学分。这种课程设置的地位,导致在实际开课中,各教学单位积极性并不高,教师的开课积极性也不高,学生选修的积极性则更低,最终结果是选修开课几率很低,课程也成为纸上谈兵,致使培养的未来音乐教师专业能力低下,专业性体现不强,专业地位则更差。

 

以青岛大学音乐学院课程开设为例看,占据一半以上人数培养规模的音乐师资教育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在核心必修课程的设置中也遵照了上述教育部的文件规定,仅有《中学音乐教材教法》一门课程体现出了音乐师资的专业方向性,几乎其他所有课程都是音乐方面一边倒,最为严重的是,在师生们的思想意识深处,音乐教育专业似乎低人一等,大家竞相标齐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教师开课,学生选课,都追求的是音乐方面的学科课程,特别是技能性的课程,师生均以技能性的表演方向为自己的专业自居,而恰恰能够体现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性课程受到极大的冷遇,几乎无人问津。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深有体验,所开的《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等专业性的课程,就受到了冷遇,教师们不愿选择教学这些课程,学生也不愿选学这些课程,这种教学的实际状况,在全国其他院校,相信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现象。

 

本科音乐师资教育的从业专业定位十分明确,从职业专业所需求的必要性上看,教育方面的专业方向课程理应设定为必修的核心课程,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是从事教师专业职业所必须的基础之一,对未来师资人才的教育教学水准和层次有着必然的紧密联系,作为教师专业的必要性来看,设定为“音乐师资教育”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是理所应当的专业需求。

 

二论二思:从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看,本门课程也应成为核心必修课程之列

 

本科“音乐师资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指向未来的发展需求,无非是工作和继续深造这两方面的需求。对于学生来说,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基本也是体现在这两种需求中。培养单位是否能够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求角度,来开设相关课程,是决定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音乐师资教育”专业的学生,首要的需求是未来的工作需要。走向基础音乐教学岗位的未来音乐教师们,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不掌握教师教学心理规律,不懂得学习的心理理论,也即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试想,这如何能够干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这能算是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吗?《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承担着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专业性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其他课程所无可替代,这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如果缺失,将会直接影响到音乐师资人才的从教专业性水准。

 

学生未来发展的另一需求是继续深造的需要。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研究生教育已经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本科毕业后会有很大数量和比例的学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这就要求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能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奠立知识基础,指引学科方向,助力成就学生发展的梦想。从这一点上来说,《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担负着这样的一项责任和功能。

 

仍以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开设为例说事。《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开设对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定位十分明确:

 

其一,课程教学任务承担着培训学生毕业工作后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功能。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7] 由于青岛大学属于非师范类的高校,而作为音乐师资教育方向的学生,要想取得教师资格,必须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其中《教育心理学》是必考科目之一,因此,本门课程的开设为了学生未来工作发展的需要,承担着培训学生考试的任务。  其二,本门课程承担着培训学生未来从教工作中理论知识的奠基功能。正如前述所言,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奠基学生基础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能够初步掌握音乐学习的心理规律,了解基本的教育心理特征,能够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理论知识基础。

 

其三,本门课程还承担着学生未来继续深造发展的功能。课程教学不仅仅未来实现以上两个目标,还要体现出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奠基作用,最为直接的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考研奠定一定的基础,无论从学科知识内容体系方面,还是学科的发展方向方面,给学生建立一种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致力于课程教学为学生考研助力的努力方向。总之,本门课程的开设,在对本院学生的教学中,努力与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尽可能的为学生实际需求服务。

 

由以上所论思考,《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能够为“音乐师资教育”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最基本的一些需求,把它列为本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核心课程应该不为过。

 

三论三思:从目前学科建设综评看,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科建设

 

《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在高师“音乐师资教育”本科专业的首次开设,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而也首次形成了体系化的教材建设。[8] 通过粗略网络检索可见,当前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材仅有三部;[9] 另外,从一些资料记录中可知,我国最早出现《音乐教育心理学》著作是在1937年。此外,还有一些数量也不多但与音乐教育心理学相关的著作,如较为有代表性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10] 《音乐教育与心理统计基础》、《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11] 《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12] 从这些著作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已经涉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之中,但人数并不多,研究成果也不能算是丰富多彩。

 

关于本门学科的研究性论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以“音乐教育”并含“心理学”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篇名,发现共有65篇相关发表的论文,逐一排查后,去掉无关的和参考价值不大的,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相联系的论文只有20篇左右,几乎没有音乐类重量级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且多数是从学科理论的角度谈某项音乐表演技能的学习,可以说,本门学科的科研理论研究方面仍然十分的薄弱。

 

以上出版的专著教材和研究性的科研论文,从这两个最为基本的评判指标看,本门学科的建设仍然处在一个早期和较为低级的发展状态,学科建设缓慢。这里面有许多原因,但本文认为,最为关键的核心原因,依然是本门学科的核心课程地位问题,由于“音乐师资教育”专业的专业地位缺失,导致服务于该专业的课程地位也缺失,《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建设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还是以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教学实践作为例说:

 

首先,课程开设处于尴尬的境地。《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从国家颁发的最新版本科目录“2012版”中找不到可以开设的依据,作为教学单位的音乐学院上报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时,只能以“音乐教育方向”单列的一项教学计划,开设一项综合的课程《教育心理学》的计划之中,而实际的教学是两个学期,分别讲授《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可以说,由于国家法规文件中对“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地位的缺失,造成了服务于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地位的缺失,在课程开设和教学实践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这也是本门学科建设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其次,现有的课程建设成果难以应对具体课程教学实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以上所罗列的课程专著教材,在具体教学中使用,感觉与实际有所脱节,或者说,并非十分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实际。譬如,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如在教学中使用这本教材,“学科构建与发展篇”部分,作为理论研究的科研参考资料是比较合适的,如作为本科生的课程讲授内容,则有深浅不适之感;另外两篇“音乐学习心理”与“音乐教师心理”,在讲授中也感觉理论基础略有不足,并未能向学生展示本门学科的特征风貌和独有的专业性属性。再如,马淑慧著《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这本教材,总感觉内容单薄,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脱节,教学犹如隔靴搔痒,难以直达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又如,郑茂平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注意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音乐学科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感觉内容较为凌乱,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犹如云山雾罩,思维逻辑尚欠清晰。此外,上述另外几部与音乐教育心理学相关的专著,就某一音乐教育心理方面作内容展开,如曹理的专著偏重于音乐学习与教学的心理方面的实践探索,周世斌的两部专著在心理统计方法和研究方法方面做出了研究,吴跃跃的专著重在讨论音乐学习心理的理论与实践,这些专著如作为本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参考资料是比较合适的,但如作为课程教学的教材,则感觉内容不足,或者无法给学生展示本门学科的整体面貌和独有属性特征。 特别申明: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评述,纯属个人在教学中作为教材的使用体会,实为下文提出学科建设实践问题的论据,没有任何批评和褒贬的意思。实际上,这些前辈学者的专著,在本门学科领域都是筚路褴褛,具有开山之功,笔者深为敬佩;同时,这些研究专著,构建起了本门学科最基本的学科建设基础,没有这些前辈学者们的辛劳建设成果,就没有今天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

 

由上所论思考,应如何提高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地位,促进课程的建设发展呢?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课程建设的意见,以供讨论:

 

第一,做事者努力作为,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学和科研的高校教师们,应为本门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我们自己的事情,如果都不能认真地对待,努力地去做,则本门学科的发展真是没有希望了!也许我们无力扭转“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地位现状,无法改变课程的弱势地位处境,但我们自己绝不能妄自菲薄,对所从事的专业和课程失去信心,以至于工作中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我们应做的事情是,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情,认真对待本门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信顽石也能炼成金!

 

第二,开发课程教材,推动课程教学的发展。一门学科的地位稳固,教材内容丰富系统,教学工作顺利稳定,学生受益面深广,是学科建设成熟发展的核心指标。根据目前学科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首先致力于教材的开发建设,进而推动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开展,使广大音乐师资方向的本科生,从本门课程的学习中得益良多,为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彰显出本门学科不可或缺的力量和功能,则也是为推动学科专业和课程地位的发展而助力。

 

第三,教材内容建设应着眼于未来人才的持续发展目标。正如前文所述,教学内容要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上,学生的未来有两大方面的需求,工作和继续深造。关于工作方面的需求,本门课程应努力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知识基础,也应给学生提供未来能顺利进行教师从业资格考试能力的知识基础。如果课程的教学,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则教学内容是陈旧的、落后的,至少也是不切实际的,当然对学生来说,也是缺乏吸引力的课程。

 

关于学生未来继续深造方面的需求,这是一种教材在内容建设方面知识系统化的追求,这里需单独谈谈。学生继续深造,主要表现为毕业后考研的需要,或者未来涉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科研研究需要,这两方面的需要,都要求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提供给学生《教育心理学》最为基本的知识框架,最为核心的“学习理论”的知识体系。毕竟《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是《教育心理学》的下位分支学科,没有上位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支撑,下位的学科知识难以形成体系化的思路逻辑。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我们现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是关注具体音乐实践行为的心理阐释,这本没有什么不妥之处,问题是,教学后的效果反馈显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没有建立起对本门学科的课程体系思维框架,更具体一点说,学生连最起码的“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学习理论”都认识模糊,甚至对代表性的几位理论家和学派也不甚了解,这不能不说是《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失败,从学生未来继续深造的角度看,课程教学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

 

篇12

中国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不断交融发展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乐器、民族文化、民族风俗,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丰富且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音乐作为无国界的艺术语言更是丰富多彩,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只知道某位歌星有一首流行歌曲,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我感到难受,所以,我慢慢开始探索,从公选课《经典动漫音乐赏析》开始,抓住动漫这个学生们喜欢的流行元素,一点点渗透民族音乐元素,在课程的教学中不断与学生交流、沟通,拓宽他们的眼界,让同学们看到除了流行乐以外的音乐世界,感受到民族音乐独一无二的美,希望民族音乐这种高雅的音乐文化能慢慢走进校园,沁润师生。

一、在高校美育课中融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思想创新的重要源泉,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神圣使命,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必然成为全社会对高校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柯达伊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艺术是我们立足的沃土,把民族音乐教学融入到美育教育中,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让大多数高校学生逐渐了解喜欢民族音乐,这样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保护和继承,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提高,使之成为国民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所以,最好的传承不是把它藏起来,而是人人会唱人人愿学,只有在实践之中文化的瑰宝才能得到生命的延续。民族音乐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思想灵魂与智慧的发源地,只有不断普及民族音乐的学习,才能真正了解民族音乐独特的语汇,为民族音乐奠定学习、传承和发展的沃土。

二、阻碍民族音乐走进高校校园的主因

首先,观念陈旧是关键。大部分综合性的普通高校在美育教育中轻视民族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与认识,没有认识到该把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提升全体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许多高校认为学生只要把理论知识学牢固,专业课知识拔尖,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或者片面追求考研率,抑或是将艺术教育面向极少数学生,只为参加比赛拿名次为学校争光,而将美育教育忽视掉,随意设置课程,马马虎虎走一个形式,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就更是低下。美育教育变成了具有才艺技能的专业精英教育,背离了美育教育的宗旨,真正的美育应该是面向普通大众。其次,硬件投入上的严重不足也是直接原因。民族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须具有必要的物质基础与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和宽松的艺术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感受,才能满足审美的需要。但大部分高校由于对于美育教育的轻视,不愿意将有限的教育经费、师资配制、教学场馆等投入到上述教育中,即使有经费也大量投入到看似现实回报较快的各项艺术比赛中,必然就造成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教学条件不足或者缺失,直接影响到民族音乐走入课堂。最后,课程设置的误区,也是导致民族音乐教育无法普及的客观因素。无论专业院校还是普通高校,几乎都以西方音乐为标准,美育课上就更是看不到任何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子。在这种课程设置缺失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谈及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必然出现民族音乐“沙漠化”现象,认识不到本民族的美,使高校学生们只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眼里都是所谓的“洋货”,更加剧了与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隔阂。

三、民族音乐走进高校课堂的途径

首先,教育观念应与时俱进,改变音乐精英教学模式,构建普及型音乐教育体系。普通高校不应给学生灌输主科、副科的区别,应精心安排与音乐教育相关课程,不断普及民族音乐的知识,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使民族音乐教育真正能发挥素质教育作用。其次,不断创新与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教学中表现趣味性与艺术性,同时一定不能忽略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和群体性,结合现代教学方式与工具,来适时地调整固有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合理设置课程,注重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合理。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审美兴趣变得高雅、情操得到陶冶,开展师生都喜爱的且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普及教育。第三,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音乐教育所需的现代剧化设备,给音乐教师们提供多种平台交流学习,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此来保证音乐教育能高质量地实施与开展。

四、结语

高校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主场所,民族音乐文化凭借高校音乐教学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还需要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这样就能够达到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和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传承的双重目的。

作者:曾静 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篇13

素质教育是指的是让受教育者在方面素质都获得提升的教育目标和模式。它重点关心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性培养,以及能力发展跟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1]。音乐是我们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产生的极其重要的的文化成果之一。因为它存在的方式尤其独特,所以它可以升华人们的道德品质。同时它还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最重要的是它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和谐意识,提高大家的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

所谓音乐素质教育通俗来理解其实就是说通过教授音乐这样的一个听觉艺术,并在教学时反映大家的思想和情感还有整个社会生活[2]。让学生嫩能够对音乐产生特别极其的浓厚兴趣。还有对音乐美的感官表现和平常的鉴赏和制作能力。教会学生们去感受生活同时最大程度的去创造生活,然后促进学生们完整的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使得学生得到的全面发展。由于历史因素,我国的音乐“素质教育”地位极其微弱。具体表现在以下:一是把音乐教育混淆在音乐技能教育中。其实只能沉闷的地演奏音乐器具但不能把乐谱深化成优美的音乐话语从而去感染其他听众,如果文化背景极其薄弱,那么纵使你有再高超的技巧,也只能是一门技术而称不上真正的音乐。二是把音乐教育混淆在音乐应试教育里面。音乐考级确实很重要,但大多数音乐教育总是喜欢把考试变成教育的中级目标。这种一味的看重提高但是根本不看中轻普及,只是一味的看重比赛而根本不看重教学的现象,让我们音乐教育界根本起不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三是把音乐教育混淆在音乐专业教育里面。从古至今,我们在对学生教授音乐相关知识的时候时只是一味去看中个别的尖子学生的教育,但是根本不看中对大多数其他普通学生的培养。其实我们觉得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为音乐教育的对象的。音乐素质教育就是要达到“让音乐属于每个人”这样一个目的。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也应该室友“全员性”和“普及性”的。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音乐教育并不是先去培养音乐家,而是先培养人。”

二、当前艺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

从上世纪至今,中国已经全面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教育。但真实情况却是,艺术院系素质教育具有非常糟糕的整体状况。具体有下面一些问题:

(一)口头上看中、思想上亵渎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的社会已被完全被承认,但是仍然有许多人许多人在思想上还是非常不关心音乐素质教育。在他们看来,大学生们最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拿到自己的毕业证,然后学好自己需要的专业技能,再或者就去考研,拥有就业本领是他们的重要目标,其他的学习都属于可有可无的选择。在这种顽劣思想的恶性影响下,有些搞笑把音乐素质课完全当做作为公选课来安排,学生们是想去上就上,不想去上完全就可以不选,效果非常糟糕,简直就是一种亵渎。

(二)学生根本没用文化基础

根据艺术院校的招生对象,因为个别特殊专业的需要,很多学生的年龄都非常的小,年龄相差很大。另外招生来源差异巨大,学生们的家庭条件也相差很大,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和文化水平也各不相同。这样就让艺术院校的学生非常复杂和特殊。我所教的大提琴专业的学生就完全没有文化基础,毫无知识结构,通常只是自己对音乐形式美感有着自身偏颇的理解。而对需要大量文化积淀作为感悟前提的更为深奥的作品之美的认识完全处在片面的地方,有很多学生甚至钻进了“形式即内容”的一个感受误区,然后他们就会忽视音乐作品中蕴涵的强烈时代文化意义。显然,这种结果完全和音乐家的素质要求是相背而驰的,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目的。每年青歌赛中都有大量的歌手们在被问到综合知识的时候显得非常窘迫,这正好暴露了我国专业歌手在文化素质这一方面非常低下,这也正好给整个教育界都敲响了震耳的警钟,因为这正是是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跑偏了。

三、在大提琴教学中贯彻音乐素质教育的方法

大提琴教学中,笔者个人认为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是急需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中高级阶段的教学更加需要加大培养力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个人认为在大提琴专业教学中,有很多途径都可以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大提琴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具有下面三个层次:一是必须具有毫无疑问的基本理论素养,这和全国其他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基本理论是被认可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没有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的人是完全无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什么伟大贡献的。二是需要有完整的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音乐演奏技能还有教学技术。当前的音乐教育都在努力希望提高从业人员的修养,而修养的提高是需要一个系统的工作量,这就要求必须放到一个博大的环境中才能成功[3]。专业艺术院系往往较为单一,没有文理兼容的沃土,特别是缺乏人文学科培养。这样的艺术院校更加需要大量的学术讲座去提高学生们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的社团生活。对于大提琴专业的学生来说,主要是亟待开展各类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已达到营造优良文化艺术氛围的目的,从而将艺术专业学生培养得更到位。

作者:柳冬瑕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