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发展

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竞技体育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竞技体育发展

篇1

(三)调整项目结构,优化项目布局。实施金牌战略、精品工程,金牌总分并举。在项目设置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优势项目继续巩固和保持,使其成为争分夺牌的中坚力量;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要加大投入,促其向优势项目转化,成为争分夺牌的基础力量;积极创造条件填补空白项目,使其成为争分夺牌的新生力量。鼓励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与自身条件相符的优势项目,形成地方优势和地方特色。

篇2

1.1社会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和保障。体育是人们通过身体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其中竞技体育是以竞赛为主,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为显著特征,由专业人士参加的,以夺取比赛优胜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又被称为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其开展的目的是增强国民体质。广泛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使人民群众享受体育健身带来的健康和快乐,提升幸福指数,还可以为竞技体育提供后备人才力量。

1.2竞技体育对社会体育有着不可估量的刺激作用。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部分国家将竞技体育作为增强民族凝集力,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竞技体育的发展带动了体育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间接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良性发展的竞技体育实现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刺激作用,它可以促进全民健身开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措施

2.1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资源。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着力培养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增强我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将发展社会体育事业,写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大体育民生的投入,设立社会体育专项发展资金,统一规划,集资兴建和综合利用新场地,通过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渠道,资助体育场馆、健身场所的运营和发展,为群众建设更多更好的健身场地设施,缓解群众健身需求增长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为群众开展健身体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加大现有场地向群众的开放率,使各类体育活动设施常年为群众免费开放,惠及不同年龄人群和不同参加活动时间段的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较好的体育活动平台;积极探索和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多元健身市场主体,促进体育消费的新途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建立国家、社会、企业及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的筹资体系,通过政府扶持、引导社区居民自筹资金鼓励社会捐助等办法,建设体育场所,配备活动器材,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体育服务的机制,合理规划配置体育场馆资源和健身站点布局,形成全民健身风尚。

2.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采取多种途径,传播社会体育理念,最大程度的对社会体育的意义进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理念,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开展免费的体育培训班、兴趣班,不断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苗子和体育人才,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广泛宣传公益性文体事业;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体育品牌,构建高水平、具有特色的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体育社团组织,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团体在发展社会体育中的组织作用,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好各种资源组织龙舟、登山、跳绳等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举办职工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以及各类体育单项比赛,丰富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吸引群众关注体育,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体育发展成果。

2.3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推动社会体育发展,实现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指导员要对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高层次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短缺状况,提高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整体水平,要建立健全社会指导员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安排专业的指导人员,指导群众开展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大量吸收年轻人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加强培训,针对目前社会育指导员及其发展趋势以及运动健身技能传授的基本方法进行讲解,提高社会指导员队伍的素质、提高社会指导员的业务能力,鼓励社会辅导员认真学习提升自我素质,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结语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等仍处在较低水平;城乡之间的体育发展程度差距明显,国民体质下降等问题普遍存在,面对着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实现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

作者:杨江林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篇3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人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

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人歧途。

(一)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拘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三)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五)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六)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三、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参考文献

篇4

高校竞技体育是校园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两者之间良性的互动、互促,不仅能够促进两者之间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校园文化,对于在校的每个大学生都有积极作用。

1、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

1.1高校竞技体育的界定

高校竞技体育是指:“在国家特定招生政策允许范围内,高校通过招收部分体育基础较好,有较高运动发展潜质的学生和(或)拥有较高竞技运动水平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他们进行长期科学系统的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促进其专项竞技能力、认知能力及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继而参加各类高水平运动竞赛,从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获取比赛优胜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

1.2校园体育文化的界定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定义为:师生通过以身体锻炼作为基本手段,以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是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精神、物质和制度的总和。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划分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由内、中、外三层结构组成的,即外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行为制度文化与内层的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以体育物质文化为依托,体育行为制度文化为表征,体育精神文化为核心。

(1)精神形态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主要包含校园人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情感等文化形态。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文化所拥有的特性,一旦形成就会长期存在,影响和规范着每个校园人。

(2)物质形态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最基本保障,主要包括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标识、体育服饰及相关体育建筑等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校园体育部分。

(3)行为制度形态

校园体育行为制度文化通常以人的行为活动或行为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既是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体育意识的体现。它主要涵盖了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的管理、各种体育组织、体育知识普及和体育交流等全方位的制度的确立。

3、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的途径

3.1高校竞技体育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途径

表1 高校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作用的途径

围绕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主要可通过三个方面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表1):

首先,高校竞技体育能在高校之中开展,首先就得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作为发展的基础,而体育场馆则是这些必备条件的首要条件。在高校内修建体育场馆设施不仅满足高水平训练的需要,而且对于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以及课余体育活动也是非常有利的,这极大的丰富了校园体育物质基础,美化了校园体育环境;

其次,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必须要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如高校运动队从招生、训练到比赛都有相应的制度,还有教练员的管理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对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高校竞技体育不同于学校的一般课余体育,它具有学校体育所缺少的特性。竞技体育具有更高的竞争性,在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不放弃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观众,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校园内也会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3.2校园体育文化对于高校竞技体育影响的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制度文化三个方面,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也就包括了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它的各个方面对于高校竞技体育的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首先,高校校园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标识是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其中,体育场馆的构建都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从外观设计到其综合利用价值都会考虑在内,有些学校的场馆建筑经成为师生津津乐道的标志性建筑物。所有这些物质基础的建设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其次,校园体育制度是校内各种体育行为和体育事务实施和开展的基本准则。相关的体育制度能够对校园内的各种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保障各项体育事宜有序的进行。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更加离不开这些体育规章制度,从运动员的招生、教练员的聘用、训练竞赛的奖惩等,都需要以规章制度为准则,所以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不断完善,对于竞技体育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严格的保障。

篇5

竞技类体育保险主要指的是在竞技类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保险行为,这种保险活动和其他的保险活动都属于一种商业行为,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类体育的保险上有十分严格的法规规定,以及高效的管理保险制度与体系,能够在竞技类体育活动中给竞技类运动员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人才技术队伍和成熟的保险产品。

1 我国竞技体育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我国的体育保险制度导致运动员自我保险意识较差

我国的竞技类体育保险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运动员的各种意外伤害长期由国家负责,他们已经习惯在发生意外后由国家承担后果,在我国,除了一部分商业运作水平高的俱乐部,很大一部分运动员都不具备自行投保意识,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于此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国外的运动员都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身体投入重金进行保险与训练,由此一来,市场经济下,很多运动员都得到发展,大多数竞技类运动员都为自己的一条腿以及身体的某一个部分投下非常大额的保险。如国际米兰的罗纳尔多为自己的双腿投下了数千万美元的保险,这意味着,如果他本人因为腿伤而不能在足球场上继续工作,那么凭借着保险金仍然能够保证自己衣食无忧。

1.2 保险公司本身的运营能力不足

竞技类体育在我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却一直没有较大的发展,从很多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因为保险险种存在着地区性差异,很多地区的费率较高、不同险种中存在着诸多不明确条款以及不够及时的赔付能力都使得我国很多体育运动员和保险公司不敢参与。因为竞技类体育本身各种项目具有较大差异性,因此就会发生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一些具有较高危险性的竞技类项目,因此对于高危险性的竞技类运动保险品种的开发和相应的风险承担都有顾虑,这就造成了对于高危性竞技类运动险种服务的欠缺。

1.3 竞技类体育费率难以界定,险种缺乏

很久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没有被各大保险公司纳入到正常经营项目中,在保险行业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精算,但是还没有一个用于竞技类体育的精算模型,这就导致了日常的风险核定中难以对风险进行详细的评估,如果无法对风险进行详细的运算就难以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定价。除了在精算方面竞技类运动项目对于身体的损伤也没有完全的了解,只凭着保险公司单方面很难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估和保费定价。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在保监会已经上报的保险产品目前只有四种,这几种保险产品分别为水下运动责任保险、滑雪类运动意外伤害险、跆拳道意外伤害和道馆责任保险以及登山户外运动意外人身保险。因此很多运动员虽然想对自己的某项运动项目投保,但是保险险种的单一严重制约了竞技类体育运动的保险发展。

1.4 竞技类体育运动中介主体少,专业性差

保险中介类机构的发展水平体现了该种保险市场的发展程度,根据保险业的惯例,竞技类体育保险通常是由保险经纪公司代为办理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保险市场中,差不多有一半的投保人都是通过经纪公司进行投保,在我国的香港地区,这个比率将近百分之六十以上。因为我国内地的竞技类体育项目保险项目起步本来就比较晚,直接导致了保险中介行业发展滞后。直到2004年我国第一家体育竞技类运动保险公司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除了保险中介机构较少之外我国竞技类体育保险发展缓慢还因为这个行业本身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我国的人才培养体制造成了在竞技类体育保险行业中缺少保险专业人才。整个竞技类体育保险工作从体育风险的评估到新险种的协助开发,从投保后的售后服务到发生事故后的理赔工作都需要体育复合型保险工作人员的参与。

1.5 与竞技类体育相关的保险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截止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体育基金会和保险公司共同制定的《国家运动员伤残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方法》等对于国家运动员伤残开始有了涉及,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保险法和体育法没有涉及体育相关保险,虽然我国的保险法经历了多次的修订,但是为了强化保险法在体育保险理赔过程中的可操作性,还有待于通过更加详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有益的细化和补充。

2 我国体育竞技保险发展对策

2.1 改变有关部门对于我国竞技类体育保险的观念

我国很多的保险界专家认为我国的体育类保险应该属于商业类保险的范畴当中,这一点就决定了我国的竞技类体育保险一定要通过市场化的道路进行发展,但是我国体育运动中的竞技类项目真正实现职业化和市场化的并不是很多,而且我国很多的运动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应该有国家所有转向自我所有,在这个观点转化的过程中,国家有关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通过加大对竞技类体育项目保险的宣传使得运动员对运动类保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得他们能够真正树立一个明确的保险意识。除了要改变运动员的传统观念还要加强运动项目主办单位的保险承购意识,因为人们对于竞技类体育项目中的风险认识不够充分,只有在发生了事故造成重大损失之后才想到保险可以作为转移意外风险的重要工具,所以要通过承办赛事机构加强风险宣传教育,提高整体保险意识。

2.2 加快我国竞技类体育项目保险的市场化运作

竞技类体育保险项目和体育事业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为了能够促进竞技类体育的发展,除了要解决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还要调整好保险产品和竞技类体育的关系,在双方的发展过程中要尽量融入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元素,从而促进一种新型的市场关系。目前我国的竞技类体育保险和体育项目之间的合作主要是通过一种赞助的形式进行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在市场化初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竞技类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纵深发展,这种赞助类型对于庞大的竞技类体育市场是远远不足的,通过建立新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来促进我国竞技类体育项目的保险市场发展。

2.3 加快开发新型保险品种,提高市场占有率

我国国内的保险公司要根据我国国内的市场形势和市场需求开发出新的保险品种,提高我国保险公司和国外保险公司竞争的实力。在进行根据市场开发产品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制定合理的保险费费率,保险公司要在能够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维持公司的良好运行,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过分重视短期利益,以此避免在日常业务开展中产生道德危机等风险。同时在险种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和保险公司以及和保险中介公司之间的合作,在开展业务之前要对竞技类体育市场进行充分地调研,调研后对数据进行整理。然后在借鉴国外成功开发保险的基础上,研发出适合我国竞技类体育市场的保险险种。

2.4 发挥体育保险中介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竞技类体育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竞技类体育中介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待开发市场,这对于我国人口众多的的现实情况是十分不相匹配的。建设一个良性的竞技类体育保险中介市场,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要同时注重对保险和竞技类体育的并重教育,两者教育不可偏废,以此培养同时精通体育和保险领域的人才,通过多方面的培训来加强对竞技类体育保险公司发展环境的建设,为体育保险提供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的服务,将市场当中潜在的需求转化成为实际的市场需要。

2.5 建立、健全体育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

西方的体育保险法律法规是比较健全的,很多国家对于所有体育项目和运动员都进行了相关投保。在我国的体育保险法律法规发展过程十分缓慢,而且远落后于现代化的体育保险发展。所以我国要在体育保险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和体育保险有关的内容,同时在进行竞技类体育运动时必须要进行商业投保,以此提高对于运动员的保险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竞技类体育保险是社会商业保险的一部分,社会保险体制的不断发展也在推动着竞技类体育本身的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市场发展的重要的根本性转变,而我国的竞技类体育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运行中不断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竞技类体育保险作为一种保险事业,国家要通过投资和合理引导实现保险资源在该行业的合理配置。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要对竞技类体育投资行业做出管理,制定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通过对竞技类体育行业进行评估,对该种保险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且在未来的几年中将竞技类体育保险事业当做保险行业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养,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逐渐强调竞技类体育保险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林学斌.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保险发展趋势探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4):19-20.

[2]徐云.对我国体育保险业的再认识[J].体育世界,2012,(3):53.

篇6

关键词竞技体育队员选拔发展前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体育也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生活之中,在中国我们经常能看见我国的运动健儿在世界的比赛上为国家争得荣誉,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也提升了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竞技体育也称之为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主要有几个特点:一、充分调动运动员的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二、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三、参加者必须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四、按照国际统一的比赛规则进行比赛。竞技体育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娱乐性,在队员进行比赛的同时,也带给观众一种娱乐的享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都拥有不一样的传统运动,其发展也由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而定,当人们观赏竞技体育的同时也能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从而提升国家整体的体育水平。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主要发展依靠的是国家整体体育规划,未来中国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主要建立在竞技体育本质上的,满足社会体育的需求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要更好的使竞技体育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在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上来看,首先得是制定正确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向,而且必须保持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将来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以及挑战。

目前我国的运动员大多都是从小进入体校,然后通过不断地比赛训练,获得好的名次而升入省队,有机会代表省队参加全国性比赛获得好的名次,再选入国家队,这一条路是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最为现实的路,但是这样的方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的产生。我们都知道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辛勤付出和教练员的细心指导,我国目前的体制就是要从小练起,运动的选材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关,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后这名运动员能否达到预期的成绩水准,是否能是运动员达到自身的要求目标,通过一些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现在许多体校里的孩子都有一种思维,就是只要我以后拿了冠军,工作也就有了,名誉也就有了,教练的思想就是竞技体育只要求成绩,最后训练的成果全是按照成绩的好坏来进行判断,但是这种思想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已经逐渐的被淘汰,为什么呢?我们常常能在电视里看见某某世界冠军因找不到工作而沿街乞讨,或者某某世界冠军因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转而卖掉自己的金牌,这种现象的产生在我国绝对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产生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体制所造成的,当一个孩子应该在读小学,每天进行正常的文化课学习,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时,体校的孩子每天就是训练,比赛,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正常的文化课学习,有的也只是象征的一周上2节课,但是2节课的含金量能有多少呢?一名体校的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已经落后于广大的普通孩子了,然后当体校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可以转入高一级别队伍继续运动生涯,但是有些孩子却面临下队的残酷事实,当这些已经初中或者高中年龄的孩子面临退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还基本停留在小学阶段,完全没办法适应初中或者高中的生活,这个问题就摆在了他们面前。进入高级别队伍最后同样也是面临一个退役下队的时候,国家在对于运动员退役后会发放几万元的安置费,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个除了会体育运动技能而没有其他生活技能的人在这个社会是没有办法立足的,所以就会产生退役运动员无路可走的地步,这也是从一个侧面讽刺了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发展的成果,当金字塔尖的冠军风光的时候,他们身后却是一群群退役运动员找不到工作,没有生存技能的现实,虽然竞技体育是很残酷,但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个竞技体育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会为以后的体育发展埋下很大的隐患。

我国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在若干年前一度忽视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了解体育运动能带给人们的好处,所以也愿意加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但是我国目前的群众体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体育健身人群的发展要求,这也是我国之前只发展竞技体育而忽视群众体育发展的后果,近几年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力度,大力修建了许多群众体育设施,给群众尽量创造比较舒适的运动场所,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地方,因为只有发展好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才能使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整体提高。

所以,根据以上的研究,我自己提出几点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建议:第一要转变唯金牌论的思想体制,竞技体育虽然是以成绩的好坏去判断训练的成果,但是我们现在应该更注重的是对一名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优秀的运动员不仅是要在运动技能上达到高超的水平,在品德,道德,以及综合能力上同样要比较优秀,只有这样的运动员才是符合当今21世纪发展的要求。第二对青少年的培养以及运动的选材要科学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争取与学校进行体教结合模式的结合,使运动员在不影响自身学业的情况下也能更好的进行运动技术训练,这不仅能使运动员有更多的选择,为以后提供更多的出路,体教结合模式还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的更好发展,整体提升学校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第三加大对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培训,使退役后的运动员能掌握生存的技能,为找到好的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开办退役运动员的交流班,使他们能更好的去融入到大社会中,为国家更好的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体育水平真正得以良好的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0-0025-04

Realistic cho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Grecian competitive sports

――The perishing and rebuilding of the perfect being education ideal

LI G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idea that such a perfect being education ideal a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equally stressed, power and knowledge equally developed” not only boosted the prosperity of ancient Grecian competitive sports but also maintained the purity of ancient Grecian competitive sports, the author, by reviewing the noumenal origin of the perfect being education ideal and its course of trans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Grecian competitive sports, found that the realistic cho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Grecian competitive sports would be the perishing and rebuilding of the perfect being education ideal, whil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t profit orientated” and “not professionalized” ancient Grecian competitive sports that maintained consistent with such an ideal was just a product of the opposit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Grecia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the perfect being education ideal, until philosophers such Plato resolved this contradiction theoretically, then ancient Grecian competitive sports lost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ly, and became pretty much the same as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competitive sports;perfect being education ideal;ancient Grecian

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宗教祭祀、祈福避祸、纪念英雄、政权更迭、战争和外交等等,由于年代久远,文献遗失,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即古希腊的体育旨在施行体智并重,心身并举的完人教育的说法却广为流传,日益深入人心。这是由于现代竞技体育存在的一些弊端与恶习,诸如职业化所带来的过度训练,功利化所带来的只重视成绩,商业化所引发的暗箱操作、金钱交易等,一些学者据此证明,现代竞技体育已经偏离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正常轨道,丧失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精神,要想克服这种弊端,必须复兴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的精神,重塑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念。

事实上,我们对古希腊竞技体育和完人教育理想的理解存在偏差。因为,这种理想在古希腊从未成为现实,而且在这种理想指导下的古希腊竞技体育,也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无缺。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其与完人理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是柏拉图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矛盾,此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有特征亦随之丧失,与现代竞技体育也就大同小异了。

1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与思想基础

1)非功利性。考古的发现与相关的研究不断证实,古希腊的体育竞技与今天大不相同。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非功利性,不但竞技的承办方不会从活动中牟取任何收益,就连竞技的优胜者,亦不会从中获取某种物质好处,而更多得到的是精神奖励。这种非功利性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奥运会的纯洁性,因为,功利性因素的涉入,难免会带来一定的腐败机率[1]。现代奥林匹克的创立者顾拜旦对此亦深有感触,因而主张抵制奥运会的商业化,并把商业化与奥运会的变质腐化联系起来,而力图维护其非功利性。但别具讽刺的是,第1届现代雅典奥运会因为出现了资金紧张,雅典政府为此不得不进行商业操作,靠民间募捐和发行纪念邮票等方式才勉强度过了难关。可见,所倡导的非功利性只是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一种理想[2]。

2)非职业化。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坚持业余化原则,拒绝接受职业运动员的参与。业余化的好处非常明显,首先,运动员无需仅仅参加某一项或某几项运动,因而不会导致体育技能的畸形发展;其次,运动员参与比赛的目标在于娱乐性和参与性,而不必过分在意比赛结果;最后,非职业化可以吸纳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参与比赛,彰显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础。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古希腊竞技体育在其初始阶段,更多是贵族精英内部的自娱自乐,而极少吸收平民阶层的参与,贵族阶层的闲暇亦是促成这种非职业化的重要原因。

3)完人理想。一般人认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诸多弊病与不足,主要发端于商业化(功利化)和职业化(专业化)因素。因此,为了克服现代竞技体育的弊端,有必要复兴古希腊的体育精神,倡导古希腊的“完人”教育理念。古希腊人认为,要将竞技体育教育与知识教育一道,作为培养完善人格的必需环节;形体美和心灵美对于造就个人的美德同样重要。所谓完人理想就是体育与智育并重发展的理想,而这种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念在价值层面上体现为古希腊崇尚健全思想寓于健全身心、尊重生命、追求公平、和谐发展的体育精神,于竞技体育活动中表现为“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特征,可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离不开古希腊人对完人理想的无限追求。

2《荷马史诗》与完人教育理想的幻觉

古希腊历史因其结构复杂而令人眼花缭乱,仅就现今考古的发现已经证明,它至少是克里特、迈锡尼、希腊城邦以及东方古代4种文明交错混合而成的结果,因此,详细考证其“竞技体育”和“完人理想”的各自的发展史及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从《荷马史诗》中可以约略地看出“完人教育理想”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本形态。《荷马史诗》是以古希腊迈锡尼时期的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塑造了古希腊的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可谓是古希腊完人教育理念的最初起源与标准样板[3]。本来,把完美人格作为教育的榜样,这在古代是通行的做法,是无可厚非。但是古希腊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榜样,而且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现实的目标,期望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与培育程序,把每一位希腊公民都塑造成这种完美人格范本一样的人。不过,因为伴随着竞技体育和智育的各自发展深化,这种完人的教育不是在体育与智育之间顾此失彼,就是对两者浅尝辄止,因而既不能造就真正的运动员,也无法培养伟大的哲学家,雅典教育的实际结果是只培养了运动员,而无法在智育方面取得大的成效。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位,根本原因在于希腊人未能分清《荷马史诗》是介于半神话与半史实的作品,从而以信史的态度完全接受了《荷马史诗》中虚幻的“完人”理想。古希腊人一旦接受其为信史,同时把其中的“完人”理想贯彻到现实之中,就有混同想象与现实之虞。换句话说,如果泛泛地讲体能与智慧并重,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是如果把体能提高到以一挡万,把智慧说成了神人不及,那么这样的两相并著,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古希腊人为自身设定了一个太过高远的目标,因而导致其在实践之中,不是过于注重了体能的培养,就是太过偏向于智能的提高,而很难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所以古希腊人对《荷马史诗》的盲目推崇,导致其确立了过于高远虚幻的教育理想。

3完人理想的幻觉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背道而行

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及完人教育理想的来源考察来看,古希腊竞技体育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两大特征,正好可以映衬“完人”教育理念,并与这种幻觉保持一致性。但从历史上来看,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与完人理想之间的根本矛盾,使得这些特征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土壤,不可能在现实中长久存在,即使存在也只是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初创阶段。因为,古希腊人较早确立的身心并重、体智并举,培养卓越之完人的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内涵。他们所谓的体育,并非我们现代泛泛所讲的身体运动,而更多地特指竞技运动,也即体育比赛;他们所谓的智慧,也并非今天所说的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指智慧教育、哲学教育。按照这样的考证,真正的完人既是运动竞技场上优胜的运动员,亦是学园中通晓智慧的哲学家。这种理想的设定是很高的,也只有在少数贵族,才可以做到这种既研究哲学,又进行竞技的体智并重。这就难怪在公元前500年至480年期间举行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上,优胜者或都是贵族,或都是职业竞技者,而真正的业余竞技者实际上就是这些贵族,他们之间才真正体现着“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竞技体育理念。

伴随着古希腊的竞技体育活动越来越被重视,获胜者的奖赏越来越丰厚,体育与智育各自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就再所难免,竞技者要想获得竞赛的胜利,必须很早就跟从专业教练,进行相应的训练;训练的种类,也从以前的无所不包,变为专门修习其中的一两种;而训练的方法,则愈加专业化。其中既包括具体的竞技技艺,还包括相应的饮食学、卫生学等知识;因而一些优胜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不断提出新的方法、发明或改进锻炼规则,接受特殊的饮食制度,遵守卫生条例。比如,公元前460年和456年两届奥林匹亚竞技会长跑冠军德洛麦就发明了肉食食谱,以补充竞技者的营养。所有这些均进一步促进了竞技体育继续朝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优胜者所获奖赏的不断提高,古希腊的竞技体育亦愈加难以保持早期的非功利性。竞技体育的功利化倾向不断增强。比如,雅典的梭伦就曾经颁布了一项法律(公元前580),规定每个奥林匹亚竞技优胜者可获得五百德拉克马的奖励,折桂的竞技者免除赋税,且终身由城邦供养,仅此一点,就足以断送雅典长久以来在竞技体育方面所维持的非功利性特征。此外,商业化操作跟着也兴盛起来,最初是商业庙会与节日庆典,其次是负责供应事务的妇女或,再次,竞技学堂及竞技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不断强大,智育不断孤弱,所谓体智并重、身心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已经名存实亡了。

因而,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根本称不上是其完人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应该说是竞技体育本身与完人教育之间固有矛盾的特有产物,而始于古希腊竞技体育草创阶段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性”特征也只能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中如昙花一现,随着竞技体育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商业化倾向增强,这些特征便愈加岌岌可危了。

4完人理想的重塑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向而行

在古希腊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之后,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理想已名存实亡,但希腊人仍然对完人理想不离不弃,并根据这种完人理想的幻觉对新兴的职业化竞技体育加以指责,认为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过分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智育的必要性,背离了完人理想的初衷,因而必须加以遏制。这样的要求层出不穷,却从未得到实现。法国历史学家瓦诺耶克指出,“从色诺芬尼时起,体育课和思想文化课的苛求似乎是二律背反的”,但是,这种矛盾一直延续下来,却始终未能得到克服。

过去在谈及古希腊的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想时,论者经常引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关的论断,柏拉图[5]曾说:“神赐给人两种艺术:音乐和体操。神不是赐给灵魂和身体的……而是让它们在灵魂和身体之间融合,达到张弛有度。因为,单方面沉迷于体操的人难免失之粗野,只注重音乐的人则会流于柔弱。”就表面来看,柏拉图似乎同样是在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要求增加智育在教育中的比重,以便复兴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但这只是表面而已,究其实质,柏拉图等人的批判在实际上非但没有扭转,反而促进了古希腊竞技运动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就他们的理论而言,他们业已放弃了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转而主张“专业人”的教育理念[6-8]。具体来讲,柏拉图所作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1)他区分了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目标是成为奥林匹亚运动会的优胜者,获得物质利益与精神荣誉;一般体育的目标在于强身健体,为精神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大体说来,柏拉图所作的这种区分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职业竞技与大众体育的区分。这在今天来说已成为常识的区分在古希腊却极有重要意义。正因为缺少这种区分,古希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完人理想的内容规定为竞技体育与智育兼举并重,要求教育在这两者之间实现兼收并蓄,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这种并重化为一纸空文,结果造成教育对竞技性体育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智育的重要性。或者说由于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教育无法在体育与智育之间维持应有的平衡。所以柏拉图对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所作的区分,一方面部分地挽救了古典希腊的完人理想,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竞技体育的独立化与专业化。古希腊竞技体育从此摆脱完人理想的束缚,无需再在体育与智育之间藏头露尾,也无需理会外界的指责,走上了与现代竞技体育相似的发展道路。

2)他区分了完人与职业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卫国者、战士和农民,这3类人的分类,实际上是在向专业化作妥协,前文之所以说他只是部分维护了古希腊的完人理想,原因即在于此。承认单个人不能既是智力突出的卫国者,同时又是擅长体育的战士,即承认卫国者与战士必需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必须进行职业化与专业化。但是要想具体地在同一个体身上,把体育和智力活动均达到极至,即既要在竞技赛场上成为佼佼者,又要在课堂中堪比哲学家,则始终是不可能的。柏拉图关于3种人的分类,恰恰解决了古希腊长久以来所面临的难题,把古希腊竞技体育从完人理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推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当然,由于柏拉图对智慧或智育的偏爱,造成其对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评价不高,甚至有时过激地主张取消古希腊竞技体育,但是这些并不能抹杀其理论在客观上促进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立发展这一事实。

3)他提出智育高于体育。苏格拉底明确把知识等同于美德,这在古希腊是第一次。在此之前,希腊人更多地是把力量与知识并重的人称为具备美德。柏拉图继承了这一发明,进一步提高知识在美德中的比重,认为卫国者、国王的美德全在于智慧,在于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卫国者固然也需要进行体育训练,但这种训练更多的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而非出于美德和竞技方面的要求。就这一点而论,柏拉图不仅否定了完人教育的理想,确立了专业人的方向,而且在3种不同的专业人之间确立了在智育、美德和竞技体育3方面选择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下优劣关系[9-10]。

正是依靠这3点区分,柏拉图得以从理论上解决了古希腊竞技体育和完人理想之间的对立与矛盾,使得随后的古希腊竞技体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后的古希腊竞技体育基本就在与现代竞技体育相似的意义上高歌猛进,其表演性和专业性不断加强,其弊病和不足亦如影随形。延续了上千年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一度在泛希腊化时期达到了顶峰,此后渐趋衰落,到公元393年,信奉基督教的狄奥多西大帝,接受安布罗斯主教的请求,颁布取消竞技会的敕令,古代竞技会方才沉睡入历史的长河之中直至再次复兴。

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纯洁性主要不是来自其虚幻的“完人教育理想”,而只是“完人教育理想”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尚处于初创阶段的特定产物,从根本上来讲,应该是“完人教育理想”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矛盾对立的产物,随着古希腊竞技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完人教育理想”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选择中表现为理想幻觉的破灭与重塑,从而主动适应这不可避免的商业化与职业化倾向,其绝大部分都具备了与现代竞技体育基本相同的特征,既包括竞技体育的优点与长处,更包括隐含的弊病与不足。

参考文献:

[1] 瓦洛耶克.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M]. 徐家顺,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01-115.

[2] 伊妮藏.奥林匹克运动史[M]. 冯贡已,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9.

[3] 王以欣. 神话与竞技[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78-81.

[4] 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M]. 罗念生,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6.

[5] 柏拉图. 柏拉图全集[M]. 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79.

[6]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廖申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 郝丽生. 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M]. 谢世坚,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一、各国对金牌争夺更加重视,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走向成熟。奥运会赛场正在成为显示各国实力、扩大影响、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随着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并将奥运会作为展现民族精神的场所和窗口,树立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一)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成绩和排名

法国青年体育部曾制订了长达10年的“体育复兴计划”,强化政府对竞技体育的管理。美国奥委会也对10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将资金集中投入到这些项目中。同时美国奥委会还制定了“金牌行动计划”、“运动员奖学金计划”、“就业计划”,使运动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准备奥运会。俄罗斯总统曾经颁布加强奥运会准备工作的命令,强调将全面帮助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家的有限任务。澳大利亚不惜重金向俄罗斯购买“奥运金牌计划”,制定“奥运会运动员培训计划”,并利用奖学金等形式激励运动员出成绩。韩国对7个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并采取对优秀运动员的“终身津贴奖励”和免服兵役的奖励政策。新加坡等国家也都确立了自己的重点项目。这些国家都期望这些重点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或争得奖牌。亚洲、欧洲、美洲一些发达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也都确定了各自的重点发展项目,并在管理、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优先发展。

(二)从战略高度调整项目发展结构

加速形成优势项目群,各国均如此。美国在田径、游泳等项目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26届奥运会美国在这两2大项上获得27枚金牌,17届奥运会上获得25枚金牌,为其在奥运会上连续稳坐奖牌榜首位打下稳固的基础。俄罗斯将体操、摔跤项目作为传统强项,重点投入,并针对备战第28届奥运会重新确定13个重点项目。法国的自行车、击剑和水上项目,德国的皮划艇、赛艇项目等,甚至一些处在奥运会第二集团边缘的国家也拥有自己的优势传统强项,如古巴的拳击,韩国的射箭、跆拳道等。加拿大把奥委会的一些职能转为政府行为强化实施,并调整项目结构,形成自己优势项目的群体。

(三)优化训练方式,促进优秀选手水平的迅速提高

建设高水平、多功能的训练基地成为各国普遍的共识并加大投入加速发展。我国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发展方式。现在韩国也在学我们,集中起来发挥奥运会的导向作用。搞一些训练基地。朝鲜也在搞。美国也在搞,美国有3大训练基地,其中科罗拉多训练基地集中了一批多学科专家,开展运动训练的科研和技术诊断。法国体育学院、澳大利亚体育学院、意大利体育学院都在研究高水平的训练、教学、科研的教学方式,逐步形成集中型、专门化的训练模式,有意识地将高水平运动员组织起来,以替代传统的自由训练的方法。

(四)扩大人才交流,形成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人才和技术流动

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人才流动,实现人才引进、转会、培训的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对竞技体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在很多项目上聘请了外籍教练,如足球、篮球等项目都请了外籍运动员及教练。我国的一些优势项目的教练也到外国去任教,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这种世界性的人才交流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所以,我国也必须实行“请进来,走出去”。

二、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更加广泛,实力格局有所变化

(一)参赛国家和地区增多

不仅是奥运会,包括世界上其他的一些重大比赛的参赛队伍都在不断扩大,大多数国家参赛的人数和队伍都在呈现增加的趋势。这个趋势也使得竞技实力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加奥运会的国家和地区剧增,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参赛人数增加更快。1988年奥运会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是160个,1992年增至172个,1996年达到197个,实现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所有成员国全部参赛,运动员人数也首次突破了万人。到2000年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达到199个。参赛国家的增多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奖牌分布相对广泛,使获得奖牌和金牌的国家机会增多,从而导致了世界竞技体育格局的变化。参赛国家及地区如此广泛、快速增加,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竞技体育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奥林匹克运动普及教育的结果。

从文化功能上来讲,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古希腊奥运会还是21世纪全面进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都始终追求着“和平、竞争、谅解、发展”的主题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罗格又提出了“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这些精神倡导的一个主题,体现了竞技体育运动在人类文明的价值存在,体现了体育运动的本质,也成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成因。竞技体育所追求的教育功能是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始终保持旺盛活力的重要因素,尽管它也有一些负面因素,但积极的因素是主要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等都对体育的教育功能有所论述。如柏拉图就曾参加过古希腊竞技大会并取得过优胜。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说道:为造就完美和谐的人而去健身。

《奥林匹克》规定: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寻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竞技体育所追求的主旨,加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各个国家参加奥运会和世界重大比赛的热情越来越高,参加国越来越广泛。

篇9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703-03

1丁俊晖模式给我国竞技体育带来的积极意义

与以往我国培养世界冠军的模式截然不同:丁俊辉在8岁时就在父亲的启蒙下开始从事台 球训练,辗转 上海、东莞等地,后来毅然放弃学业,只身一人留学英国潜心训练,最后登上世界冠军的领 奖台。他的成材之路较传统的“业余体校――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的“一条龙” 模式以及 现存的俱乐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培养模式相比,留下了更加浓重的个人烙印,因此,不 能被冠以常规的“中国制造”的冠军商标。“丁俊晖模式”(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模式)[ 1]的成功,改变了以往“政府投资训练,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惯性思维,这个“非常规 ”模 式下造就的世界冠军给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带来了一种有益的借鉴,它对当前竞技 体育举国体制是一个有力地冲击,同时也带给我们积极的思考。

2“丁俊晖模式”的理性审视

丁俊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现实:经过多年的试点和推广,我们在理论层面描绘的 “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宏伟蓝图,在实践中却 收效甚微,这也迫使我们在为丁俊晖叫好的同时来理性审视这样一些问题:丁俊晖模式在我 国是否具有普遍推广意义;丁俊晖成功所依赖的培养模式是否是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最佳选 择;在当前现实情况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是否具有走这种“社会化”发展道路所需的各种 必要条件,或者说现实条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只有回 答并解决好这些问题,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发展模式才有实现的可能。

2.1审视一:“丁俊晖模式”的项目局限性 首先,台球运动在我国还是一个冷项目。台球运动起源于西欧,改革开放后才在我国流行和 推广起来,由于不是奥运会项目,因此也被排除在全运会大门之外,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都 非常有限,据统计,在我国台球协会注册的运动员只有不到200人,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数也 不过500万左右。因此丁俊晖模式的成功可以说很大一方面是受益台球之“冷"。随着我国项 目管理中心建制逐步完善,几乎已经完全涵括了奥运项目和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既有 巨大商业潜力又没被充分开发的竞技体育项目已经难觅踪影。从这一角度来说丁俊晖模式的 推广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台球运动投资为个人承担提供了可能。台球运动虽然 “ 出生高贵”(王室成员休闲娱乐工具),但是满足基本训练所需条件比其它项目少。无论是 场地器材、还是对现代高科技的依赖都较其他项目少,因此台球运动这投稿日期:2006-11-13作者简介:葛幸幸(1962-),女,湖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 会学-体育社会学。 些特点在其它项目(尤其是奥运项目)上都不具有这样的优势。

2.2审视二: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模式面临的现实挑战

2.2.1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性 某一时期体育管理体制的确立是基于这一阶段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而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选择,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不例外。 我国的竞技体育是在社会经济、体育基础极为薄弱的条件下,为了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在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础上选择的一种“局部赶超型”发展战略,从而确立了“举国体制 ”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转,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强 化,举国体制也在实践过程中收到了丰硕的成果,在奥运会、亚运会等一系列国际大赛中高 奏凯歌,为国家的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当然,作为一种暂时的管理体制,在我 国政治、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历史时期,建立在原有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举国体制 必然要发生改变,但是变革的速度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因为,只要我们还需要金牌,只要竞 技体育的发展还要承担国家政治任务,那么这个金牌的保障――举国体制就必定还要持续很 长一段时间。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以及全国备战2008年奥运会敏感时期,中国所 寻求和塑造出来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形象要求我们必须保证打好在自己家门口的“这一仗”, 因此无论是体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术界,无论是改革的“激进派”还是“保守派”,都不约而 同地认同了用“温和的改良”来代替“暴风骤雨的改革”这样一种措施,即“主体框架不变 ,局部调整”, 把改革的脚步稍微放慢点,保证现有体制的稳定,避免前苏联和东德那样 由于体制变动而带来竞技体育大滑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必 然受到影响甚至停顿,相应地社会化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也必定受到制约。

2.2.2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低,体育消费市场尚不健全 简单来说体育消费就是指人们用货币的形式来购买体育效用的经济活动,它是衡量体育产业 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体育社会化发展前提和根本动力。但是从目前看来,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还很低,无论是消费结构还是消费规模都还远不足以支撑竞技体育社 会化发展的要求。

首先国民收入的偏低制约了我国体育消费整体水平。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经济 发展的“黄金时期”,GDP年均7%的增长速度堪称世界经济史上奇迹,但是由于起点低、基 础薄弱,因此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世纪银行的统计, 直到2001年,我国GDP总量仅仅只有美国的1/9,日本的1/4强;而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世界 平均水平的1/6,美国的1/39、日本的1/40。[3]。其次,现阶段居民的消费结构也 严重制约 了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从两次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情况得知,我国体育消费水平呈现 一种整体规模偏低、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发展状态,从更深层次原因分析来看,这是我国经济 发展方式所决定的,单纯依靠投资的增加实现经济总量增加是我国一贯的发展模式,但是投 资的增加必然导致政府在某些公共品方面的供给减少,只能采取把部分政府职能市场化的方 针,把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责任(医疗、教育等)转嫁给社会,居民承担着沉重的公共 品支出负担。由于体育消费不具备“基础消费品”地位,因此在城乡居民家庭消费中所占比 例较小。据统计在城乡居民家庭日常生活消费以外最主要的十一项消费支出中,子女教育、 住房、医疗费用依然是家庭最主要的支出,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和购置体育器材则排位很靠后[4],因此在此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体育消费规模还远不能不满足体育社会化的发展 要求。

2.2.3体育社团组织发展的滞后 体育社团作为连接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桥梁,它不仅能够协调体育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还能 够建立与社会大众相一致的体育体制,从而为政府体育机构的改革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 好的条件。但是目前我国体育社团发展还远远滞后。

首先,社团发展保障机制的缺失。尽管《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由结社的自由,但是国务院颁 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却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 门、国务院或者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是业务范围内 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从而把社团置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从法律上极大低限置了 社团的自治权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体育社团其发展和运作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手段、组织 手段[5]。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他们同国家体育总 局是一个 机构、三块牌子,但是体育总局才是管理我国体育发展的最高权力机构,而体育总会和中国 奥委会都只是名义上的一个团体,并没有实质性的权利。

其次,“政府主导型”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也极大地限制了社团的发展。由于我国竞技体育起 步较晚,发展的动力一开始主要来自国家的行政力量,因此,在发展性质上不具有“草根性 ”,再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竞技体育行政力量渗透于社会各个角落,从而形成了“ 大政府、小社会;强政府、弱社会”的组织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竞技体育一直是相关 行政部门的责任,民间性质的社团既没有生存空间,也缺乏实力。在“政府主导型”的举国 体制模式下,竞技体育由政府主管并主办,政府行使几乎全部的管理职权;所需经费依靠政 府财政拨款,国家承担绝大部分经济义务,人员列入国家编制、业务脱离经济主体[6 ]。虽 然历经多次改革,但是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1998年机构改革调 整之后,改组后的国家体育总局仍然保持其主要原有职责[7],政府依然掌握着主 要权力。

再来看我国“协会实体化”进程。按照93年改革文件的初衷,协会实体化是我国体育社会化 推动力,这也使我国协会实体化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到1998年底基本从组织上完成了协会 实体化建设,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但是,随后具有“官民二重性”的“项目管理中心”的 组建又使协会实体化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中心的官民二重身份使其政府属性更加强烈, 因此具有“创造性”和“过渡性质”的项目管理中心更像是新的体育行政部门。在社团和政 府行政机构的权力和利益的博弈中,社团又回到了“弱势群体”的原型,利益的丧失、权力 的架空,把刚刚走上社会化的项目协会又重新纳入到政府控制之下。

2.2.4竞技体育市场发展受扰 在我国,竞技体育市场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而逐步形成,特别是体育产业化发 展思路制定以后,竞技体育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性质以及竞技体育 发展水平的影响,竞技体育市场从整体来看处于一种规模小、发育程度不全的总体特征。所 谓规模小是从进入市场化运作的项目数量来说的,目前在我国只有那些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为大众所喜爱的少数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能够进入市场,而像田径 、游泳、重竞技、体操等影响较小,但是在我国奥运争光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项目由于群 众基础较为薄弱的项目很难进入市场,从而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的整体规模。而且就从目 前那些已经进入市场化运作的项目来说,由于我国体育市场化运作模式是在政府干预下、由 上至下推进的,而不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本身要求下推行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对政府 不可缺少的依赖性,从宏观的管理到微观的具体操作,政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市场 化初期政府行政干预可以起到有效的扶持和保护作用,但是由于缺少对政府权力的有效监督 机制,使得政府职责不清,从而造成“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限制了市场主体 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足球联赛管理的混乱、市场的萎缩、职业联赛赛程、赛制的随意改动、 削减等一系列现象都表明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发育严重不足。

2.2.5竞技体育投资的高风险性 竞技体育投资的高风险性也是制约其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都 有相应的期望效应。作为一个经济人,他是自利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 根本动机;同时经济人行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自己的市场处境判断自身的利益,并使自己 的谋利行为符合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8]。从 “理性经 济人”这个假定出发,投资竞技体育要承担很大的经济风险。首先就是竞技体育投资的长期 性,一个运动员从启蒙训练开始到最后获得世界冠军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当运动员 获得了冠军这个投资才能收到回报,而在这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之中投资者是没有效益可言的 。其次,投资结果的不可预测性,衡量一个运动员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很简单,就是能否获 得冠军,但是就竞技体育“高淘汰率”的特征来说,冠军是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能 够成为冠军的比例很小,因此伴随着运动员成才的“高淘汰率”的是竞技体育投资的“高风 险性”。第三,代价的昂贵性,伴随着运动员成长的背后是无数的伤病困扰、学业的荒废, 如果一旦不能成功其代价是相当昂贵的,失去了“二次就业”的保障。因此,从投资风险这 一点来说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投资竞技体育都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超乎寻常的判断力。

3结论及建议

丁俊晖模式的成功证明了在中国走竞技体育社会化的道路是可 行性,同时也给我们的竞技体育社会化提供了前进的动力,给处于改革过程中的中国体育界 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模版,对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模式在我国的确立和 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尤其是高度发达的经济、政治环境;还要 依托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而这些所有条件的满足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在面临2008年奥运 会这个历史重任时刻,社会稳定发展是首要任务,这些种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限制了竞技 体育社会化进程的推进,竞技体育社会化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未能真正形成,因此要想 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发展目标,我们任重而道远。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和定位体育政府管理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从全能政 府向有限政府的逐步过渡。这就要求在前期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化管理体制 改革,进一步明确界定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逐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2) 培育和壮大社会团体力量,为政府权力的让渡创造条件。在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过程 中要加大协会实体化发展步伐,使协会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 独立法人。同时要逐步改革项目管理中心,使之从“官民二重性”的状态中脱离出来,逐步 向实体化靠拢,为政府权力的下放和接管创造条件。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第三部门参与竞技 体育发展,为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 积极培育、壮大竞技体育市场,为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奠定坚实经济基础。要按照市 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培育和壮大竞技体育市场,按照市场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来调节竞 技体育市场的发展,政府逐步从市场具体事物管理中抽身出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率 ,为竞技体育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10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调研

收集、鉴别、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发展战略和北京市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

2.2 访谈

采用无结构式访问,针对研究内容拟定调查提纲,通过专家咨询及访谈,对本课题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

2.3 逻辑分析

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综合等逻辑方法。逻辑方法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课题本身的选题及结构设计上,还体现在对课题中出现的概念界定、上下文衔接、论点证明及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与否的基本判定等方面。

3 研究结果

3.1 制定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依据

3.1.1 北京市竞技体育面临的形势

回顾北京市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在许多项目上具有优势,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与一些竞技体育强省相比较,其形势不容乐观。就北京市竞技体育整体实力而言,在第9届全国运动会上,北京代表队以23枚金牌、27枚银牌和22.5枚铜牌位居金牌榜第6,金牌比第1位的广东代表队少46.5枚,比第2位的辽宁代表队少18枚,这不难看出北京市高水平运动队的成绩在国内所处的地位。

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部分。要紧紧抓住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机遇,加快北京市竞技体育的发展。关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思路,《北京市体育事业奥运行动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市竞技体育以举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为契机, 以创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为出发点,以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上创造优异成绩为奋斗目标,集中力量实现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有新突破,2005年第10届全国运动会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重大贡献的“三级跳”工作要求,确立与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北京竞技体育发展地位。

在《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体育专项规划》战略目标中明确指出,大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造就一批国家级优秀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优势运动项目群体和竞技运动拔尖人才,力争北京市竞技体育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力争北京市运动员获得奥运金牌总数有新的较大的突破,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使北京市竞技体育在展示城市形象和市民精神风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具体的工作任务方面,北京市将从制定与实施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夺金计划和搞好、搞活各类竞赛两个方面做出部署。强调要从北京市竞技体育实际出发,遵循竞技体育发展特点和内在规律,探索集约化、精英化发展模式,调整运动项目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环境,建立高效的备战奥运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发挥北京的科技和人才优势,重点解决奥运夺金计划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保备战奥运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北京市还将利用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独特优势,结合北京重点奥运项目的需求,争取承办一系列世界级高水平体育赛事。计划在未来的6年中,精心组织和承办好30项以上国际重要赛事,培育6~8项国际精品赛事,增加城市体育文化新亮点,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新形象。

由此不难看出,面对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就是借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之势加快北京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挑战就是在实践中如何逐步细致地落实和完成各项计划和艰巨的任务,全面提升北京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

3.1.2 北京市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基础

从广义上来说,参与竞技体育事业的体育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医疗和体育科技服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都属于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然而,运动员与教练员系统是竞技体育系统的核心要素,运动员是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及水平的唯一承担和实现者,注重发挥运动员与教练员的绩效也是各国竞技体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他们被逐渐地转化为“人力资产”,教练员的训练经验和能力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就形成为“人力资本”。我们可以把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看作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人力资本的生产和投资,他们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是通过运动训练、教育和医疗卫生保障等运动训练活动来实现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系统中人力资源的核心要素,也是竞技体育人力资本生产和投资的主体。因此,本课题主要就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北京市竞技体育在训人数达1万人以上,二线和三线在训人数占在训总人数的81.57%,这为日后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打下了基础。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有12人达到国际健将、25人达到运动健将,达到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分别为214人、339人(图1)。从运动水平来看,后备人才总体竞技水平不高。

表1 北京市竞技体育各级运动员基本情况一览表

一线在训人数  二线在训人数  三线在训人数

田径

100

55

2059

体操

57

24

135

网球

32

10

72

摔跤

83

42

306

女子足球

37

22

乒乓球

45

13

457

举重

34

26

313

射箭

18

23

85

棒球

32

25

188

自行车

49

47

77

曲棍球

22

25

柔道

60

47

373

羽毛球

32

26

103

花样游泳

18

5

游泳

60

25

1037

跳水

28

14

2

垒球

41

14

133

手球

55

42

208

排球

58

42

417

篮球

84

24

734

武术套路

34

28

259

武术散打

22

16

跆拳道

29

13

312

拳击

24

9

赛艇、皮划艇  74

42

143

击剑

22

29

22

射击

50

50

279

小计

篇11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70

O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Hunan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LIU Kem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4)

Abstract High and low level marks the pros and cons of spor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are two important elements of national sports, but also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is crucial to promote China's sustaine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s. In this paper, interviews, documentation and other method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in Hunan province, the discovery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despit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y do not co-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the author proposes a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sports-relat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hanges in thinking and other sports evaluate proposals to achiev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sports;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体育事业由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多种要素构成,其中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占据着核心地位,二者发展水平的高低、协同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怎样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同发展都是相关领域的一大热点研究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次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查阅国内有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利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资源查询相关研究成果,将查询到的文献资料、政策法规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通过电话访问或面谈的形式,向多位体育局相关领导、工作人员了解湖南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二者协同发展的一些看法与建议。(3)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录入Excel 2003 软件中进行归纳、整理。

2 湖南省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

2.1 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群众体育承担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任,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全面健身热潮的兴起,湖南省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健身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2.1.1 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不高

健身活动是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湖南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也日益蓬来。然而,从调研结果来看,湖南省居民中仅有29%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8%,湖南省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1%、38%、32%,也都明显高于湖南省。由此可见,湖南省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积极性虽然在近年来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省份。

2.1.2 居民锻炼组织形式松散

截止2014年底,湖南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青少年俱乐部有150个,健身活动点逾9000个,老年体育协会2.5万余个,农村体育协会1500多个,居民锻炼场地与设施明显增加,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健身活动点成为了广大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阵地。湖南省为提高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加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现在基本上能够达到每万人有3.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但是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都为非专业人士,对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较弱。①在锻炼组织形式方面,居民多为自发性组织,且主要与朋友、同事、家人进行锻炼,组织形式松散,缺乏系统、规范的组织与管理。

2.1.3 基础体育设施有待完善

现目前,湖南省群众体育基础场地还较为短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在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及竞技体育;修建在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中的基础体育设施基本上不对外开放;大型体育场馆较少向民众开放;社区的体育设施配置较少,且规划欠合理等。基础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2.2 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湖南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已经逐渐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轨迹,游泳、体操、羽毛球、跳水等都是湖南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②虽然湖南省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有明显的提升,但任然存在整体实力不强、职业化程度不高、后备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

2.2.1 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不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湖南省就根据国家奥运战略,率先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了大幅调整,以“女、巧、轻、小、水”为项目发展目标,对三大球等项目进行了调整,同时对非奥运会项目(如定向越野、航模、武术等)的发展进行了限制。③将竞技体育发展重点放在了羽毛球、体操、田径、游泳、网球、射击、皮划艇等项目上,在竞技体育项目调整后,湖南省的竞技体育项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从湖南省历年参与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运动技能水平均有了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发展势头强劲。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湖南省以15金、13银、13铜的成绩排在第11位,在本届全运会上,湖南省的水上项目和体操有明显突破,但羽毛球、跳水等重点项目无亮点,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仍有待加强。④

2.2.2 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职业化程度偏低

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管理采用的是“举国体制”,这一体质的实行让全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让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进入到了全球先进水平之列。⑤然而,这种管理体制作为一种非营利性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逐渐凸显出一些不足。这种非营利性管理体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其导致了竞技体育社会化程度的低下。湖南省目前采用的也是“举省体制”,尽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实体化、社会化、职业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并且形式单一,所以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2.2.3 后备人才培养不足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后盾。湖南省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建立了多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也创建了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单项运动训练基地等,省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明显增加。逐步形成了高水平体育人才试点中学、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全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在国内外的参赛成绩却并不理想,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

3 促进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

体育政策法规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的方向。要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首先就应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保障,政策法规应当在保证全省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地向群众体育倾斜。在体育政策法规中要明确规定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指明其发展方向,同时还要与多部门联合执行,确保有利于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3.2 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为此,湖南省应当加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让竞技体育走入校园,能够将竞技体育中先进的技术与训练理论带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同时,竞技体育的引入也能够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厚的体育氛围,感染、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最终达到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三者共同协调发展的目标。

3.3 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

现目前,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明显优于群众体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均衡、不和谐的局面,根本性原因还在于人们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认识的不足。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反应在体育工作评价中,就是以金牌数量来评价体育工作成绩。这样一来,来自社会民众的舆论压力,迫使体育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竞技体育,从而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就要转变人们对体育工作的认识。体育部门应当对民众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金牌数量并不等同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群众体育同样是反映体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让政府部门和广大居民更多地关注群众体育,在群众体育发展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最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均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南省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上适度向群众体育倾斜,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者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为群众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 汲智勇.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5):26-29.

② 王群,莫建明.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对群众体育的影响――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时空,2015(15):76-76,78.

篇12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不是以时间序列内所达到的成绩或获得的奖牌数作为衡量其发展路径是否为可持续发展,也不是发展过程中某一个因素的简单改变就能使发展结果产生质的变化,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完善各种因素后,各种因素对于发展结果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它是1+12的效应,是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是长期的、健康的发展模式。

1.可持续发展理论溯源

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由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学”研究会(TOES)[1]。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2]1987 年,由原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 42 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了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中首次明确地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该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可持续”是对“发展”的一种限制性规定,是对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效应”和“失控”的一种约束。[3]至1992年,“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巴西召开,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以正式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解读

可持续发展理论所指向的是积极的一面,无论“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如何,“可持续发展”在整体上都应该是不断前进的,其最终目的不是限制现行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而是更好地发展,更健康地发展,即:使人类永久生存和发展下去。但是,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得以体现的基础是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方法、手段、过程,其并没有改变“发展”这一终极目的。下面笔者以模型的方式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B

A1 A2

A1:现行发展水平

A2:可持续发展后的发展水平(各种积极因素产生的叠加效应)

B:可持续发展方式(各种因素的叠加)

四种可能的变化现象:

现象1的解释:按照现行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会成正增长趋势;而运用可持续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将出现负增长趋势。

现象2的解释:按照现行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会成正增长趋势;而运用可持续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也将出现正增长趋势。

现象3的解释:按照现行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会成负增长趋势;而运用可持续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也将出现负增长趋势。

现象4的解释:按照现行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会成负增长趋势;而运用可持续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将出现正增长趋势。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理念、方法,其不能在短期内用定量的数据进行衡量,只能用定性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用时间加以证明。正如当今热点话题环保问题,在选取的有限的时间序列内,少伐树木不一定就能立刻使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等问题得到解决,但从长远角度看,这种效果终究会在未来的每一天得以体现。再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上个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期,我国提出了经济发展由原来的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变必将带来我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经济发展成本的提升,但从长远看,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对我国生态环境、市场环境的改善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3.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的必然性

下面我们运用模型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在模型中,A1代表的是现行的发展水平,A2代表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未来发展水平。目前,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三种,政府管理、社会管理、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而我国的举国体制是典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我国的竞技体育成绩辉煌,但如果从经济制度学理论视域进行思考的话,我国目前竞技体育所投入的与产出的效率并不高,甚至是低下,在集举全国之力办竞技体育这一指导思想下,投入经济成本的提高、人力物力的浪费有目共睹,再看社会管理模式下的其他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以美国为例,历届奥运会美国的金牌数、奖牌数总是位列前茅,其金牌投入的成本非常之低,如果把“举国体制”与社会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很明显,社会管理模式对于竞技体育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当然,如果对竞技体育管理模式进行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我国的竞技体育成绩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有所下滑,但市场经济下的竞技体育社会管理模式必将对我国竞技体育长远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正是由于我国体育管理层面不敢、也不愿担负这种管理制度改革可能产生的短期负面效益的压力而不愿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进行改革。我们再以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职业生涯进行比较分析,在西方很多国家,其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非常长,以NBA的篮球运动员来说,许多美国的优秀球员在40岁的时候还在进行着世界上最激烈的篮球运动,而我国却很难见到40岁的篮球运动员在赛场厮杀;再如菲尔普斯、琼斯等优秀运动员,他们能连续参加3届甚至更多届的奥运会,并且还能获得很好的成绩,而我国的田径、游泳等许多优秀运动员却只能昙花一现,因为伤病等原因早早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究其原因,我国许多教练员对于优秀运动员培养的“拔苗助长”方式是导致运动员易受伤害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拔苗助长的训练方法很明显不是可持续性的培养方式,是一种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培养方式。

因此,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各个因素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097-03

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了包括竞技水平外,国民素质、体质,体育意识、参与体育的程度,也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体育有多强的标准。体育强国视域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该如何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体育界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寻求促进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途径,利国利民,意义重大。

1 体育强国视域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

1.1 正确理解体育强国的概念

在体育强国的概念问题上,国内众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但他们回答的共同点是:体育强国的概念应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不可量化和数据化的概念,更不能以指数的形式来体现,是一个国家体育定性和定量的综合体现,只有基本特征并无统一标准[1]。由于“强”与“弱”是通过对比才能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固定、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作为界定体育强国的标准,只能通过跟其他国家的体育发展进行相应的比较而得出的定性化的评价。那么应该在体育发展的哪些领域进行比较才能体现一个国家是站在体育强国之列呢?我国的国家体育总局官员作出了回应,认为衡量体育强国要有8个标准:1.在奥运会上的体育成绩是否名列前茅2.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是否普及3.体育法律法规是否完善4.体育管理机制是否健全5.体育产业是否发达6.体育传播是否具有影响力7.体育科研成果是否先进8.体育国际交流是否丰富。[2]从以上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不能单凭在奥运会上获得最多的金牌就能成为体育强国,还要对其他的几个方面进行考量与评价。纵观那些属于体育强国的国家,我们均可以看到他们的大众体育都发展得很好。如,芬兰只有500多万人口,却有7 000多个体育俱乐部、丹麦约1/3的人都是各种体育俱乐部的成员[3]。可见,只有普及大众体育,点燃全民对体育的热情,那么竞技体育才能获得更优秀的后备力量,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体育产业也会因为庞大的受众而发展迅速;国家也才会重视对体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逐步完善。就我国现阶段的体育发展状况来看,提高国民的体育意识及整体身体素质、公共运动设施的普及程度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及促进其发展更能体现国家发展体育的初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且这也和奥运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相吻合的。当体育得到国民的热爱,能认识到体育对强身健体的重要性而乐于参与其中,当体育人口不断增加时,当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时,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站立于体育强国之列。

1.2 正确看待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当初发展竞技体育是为了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众所周知,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发展迅猛。在国际赛场上,我们常常看到我国的顶级选手在很多项目中争金夺银,如奥运会上,如亚运会上。在2010年广州举办的16届亚运会上,中国国歌在单曲循环,足以证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良好势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