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外包的账务处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国外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国外一些国家的网络智能方式越来越值得学习和重视,尤其是BPO产业的形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BPO即商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就是企业将一些重复性的非核心或核心业务流程外包给供应商,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外包供应商则将这些流程或职能重新组合,委托相关机构或者安排相应流程的专业人士完成相关的工作,BPO负责接收业务并实施管理控制,其作用主要是将职能部门的全部功能(比如事务处理、政策服务、索赔管理、人力资源、账务处理等)接收过来再转移给外包供应商。由于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及领域,BPO的服务内容和竞争市场正在不断创造、衍生和扩展。目前,尽管有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地区等地的单位请国内公司实施完成财务流程外包,也完成了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始凭证真伪性问题的检验与鉴别,但我国内地各单位要想实施和应用BPO外包方式却仍然存在着一个主要问题即财务外包过程中所涉及原始凭证的真伪性问题,那么如何来验证其真伪性呢?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方式。
本文以台湾地区为例来分析财务流程外包对原始凭证真伪性的验证:(1)台湾地区的财务人员拿到发票后不用进入特定的网站或者系统查询其真伪性,台湾地区不像内地建有规范的发票真伪系统网站可以查询其真伪性(大陆有一个发票检测系统,即12366发票查询系统),因为台湾地区根本就没有检测网站,只有拿到一些与金钱有关的有价证券(包括商业证券、银行证券等),财务人员才需要去验证其真伪性。(2)台湾地区虽然没有特定的发票真伪系统可以查询发票的真伪性,但是有一个信用网站,只要是在台湾地区注册的公司,都可以查询其信用度,并可以据此了解各公司的基本信息,这也是检测公司做账规范性的依据之一。假若公司做账不规范或者是有其他违法行为,公司将被列入黑名单,这些信息在网络系统可以任意查询和参考。(3)台湾地区对于发票的要求还有许多优惠政策:一些小的供应商、小公司,或者说是月收入额较小、只有几万元人民币的,法律认可其收据等同发票一样直接入账。(4)台湾地区法律还规定,诸如出租车发票之类的票据,只要有除了当事人之外的经手人证明即可直接作为发票入账。台湾地区对财务外包方式的认可程度是显而易见的,也是积极推广应用的。也正是由于它政策宽松且重视企业信誉,因此也能够较快较好的发展财务外包方式,这是值得内地提倡和借鉴的。
二、远程智能化会计服务系统构建障碍
(一)会计原始依据不完整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全面实施电子银行化,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始凭证也不能全部电子化,虽然凭证资料可以影像化,但不是所有企事业单位都能做到,因此提供的会计信息依据也不能全部或者完全取得,会计信息依据的不完整或者不全面,直接影响会计信息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也因此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因此构建远程智能化会计服务系统提供会计信息依据是关键。
(二)会计信息采集不规范 虽然增值税发票已经在全国联网且能够随时核对真假增值税发票,但仍然有许多原始发票没有全国联网,会计人员的工作只能盲从,有规范的按照规范的信息采集,没有规范的则根据经验判断采集,会计信息的采集不规范难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安全 网络会计最便捷的是信息披露,但网上信息披露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即数据的安全及可靠性。例如:网络病毒的侵袭或者黑客的侵入,同业竞争的破坏等,都可能造成信息的不全面或者不准确。因此解决网络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尤其重要。
(四)会计核算流程滞后 在网络发展较快的今天,台湾地区及美国等已经逐渐采用商务流程外包形式进行会计核算,我国内地的银行也部分实施了商务流程外包的管理模式,但会计核算流程仍然没有启用商务流程外包形式,仅局限于传统的核算流程及方式,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网络使用状况略显滞后,这种现象势必会影响远程智能会计服务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因此采用商务流程外包方式是构建远程智能化会计服务系统的关键所在。
(五)财务人员技能不全面 近年来,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国内各类企业都采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来实施和完成财务会计的核算及数据信息的提供,但是真正能够使用好并且熟悉掌握手工核算技能的人才还不多,尤其是再懂得一些网络计算机原理的就更是趋之若鹰了。综合操作技能掌握的不熟练又如何能够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培养拥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实施和构建远程智能会计服务系统的关键。
三、远程智能化会计服务系统构建对策
(一)完善网络会计原始依据
(1)电子银行全面化。网上银行的出现是电子货币实现的必要条件。电子货币不仅是电子商务的重要条件,也是网络财务的重要基础。货币的电子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网上支付、网上结算,不仅能够提高结算效率,还能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同时降低资金成本,更重要的是电子货币能够基本保持原来的真实性,深受广大中青年人群的关注、喜爱、接受和认可,个人使用的频率较高,企业也在2011年开始全面推广使用。但要想真正实现电子银行的全面化还需要一些时日,而会计远程的智能化服务则必须以电子银行的全覆盖为前提。
(2)原始凭证电子化。一直以来,书面原始凭证以其手写笔迹各异而难于辨认,多联书写便于牵制的特性赢得财务人员的青睐,然而网络财务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原始凭证的电子化,电子书写应该是未来凭证等书写的主要方式。财务方面的电子凭证主要包括电子原始凭证和电子记账凭证。财务凭证的电子化已经在国内广泛推广使用,但少数偏远山区及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仍然尚未实现财务凭证的电子化处理系统,制约了我国全面开展原始凭证的电子化,因此,只有加快速度实现原始凭证的电子化,才能更早的建立和完善财务核算及账务处理的远程服务系统。
(3)凭证资料影像化。目前现有财务软件都没有设置记帐凭证附件资料存储识别管理功能,一般只是简单地记录每张记帐凭证附件资料的份数及人工录入的数据,电子核算数据与原始单据资料是分离的。即使采用电子开票系统开据发票的,但仍然有一些不能直接上网开票的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成本费用等。更何况需查询某项内容的附件资料,就必须先查询电子凭证的编号,然后再到会计或者档案部门查寻相关原始附件资料,工作流程复杂,原始单据资料的“正本”也因是传统方法的订本式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出现纸张的磨损或字迹褪色,致使信息不能完整的永久保存。但如果通过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影像技术,将纸面凭证转换成电子影像文件,通过集成第三方OCR技术提取部分类别单据的影像凭证中的会计业务要素作为业务的初始数据,自动输入页面中的相应栏位,并对这些影像单据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索引、查询、调阅、存储等功能,就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手工纸面凭证管理面临的难题,大大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再者,该影像系统是基于Web技术的应用系统,用户还可通过互联网访问相关凭证影像对其进行审核,完成凭证原始资料数据的全过程输入与管理,为构建会计远程服务系统提供了相关的信息保障。
(二)构建财务资料采集平台 近年来,增值税发票已经在全国联网且能够随时核对真假增值税发票,这利于所有企业的发展。然而,会计的凭证资料不仅仅局限于增值税发票,还有其他诸如服务业的营业税(现已计划改征增值税)发票等等,这些发票目前尽管也在向网络开票的方式发展,但始终没能实现全国联网以及网络确认和统计功能,因此,加快速度构建网络发票查询系统及平台非常重要,只有构建好发票网络查询及统计平台,单位或者政府部门才能在网络上随时能查询到相关信息,才能够直接查看和了解企业的收入、费用及利润等情况,规避会计造假的现象为会计资料实现远程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会计行业走向国际化拓宽道路。
(三)智能核算规避披露风险 远程会计服务最大的优势是披露信息及时准确,但使用网络资源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财务机密是否被竞争对手非法截取、会计信息是否被篡改以及网络病毒的侵袭,都是目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准确无误的披露财务数据同时规避网络风险,需要设置不被网络病毒侵袭的安全的网络核算系统,完善保障措施――会计核算的全面智能系统的建立。(1)从技术性能上保障数据的安全完整。对于未经严格审核的凭证信息及资料严禁输入网络系统,加强对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上的控制和管理,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合规性、正确性。(2)从法律政策上维护信息的基本权益。对于网络上的侵权行为要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和手段来维护权益,也只有维护好权益才能建立和得到完善网络会计核算系统。会计网络远程智能核算,只有从技术性能上和法律政策得到保障才能真正规避不同的网络风险,才能确保网络会计信息的相对安全及准确。
(四)发展流程外包财管模式 台湾地区及美国等地采用的商务流程外包模式已被我国内地的财务工作人员所了解和掌握且能够较好的接受,而且也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但从事这种模式的财务人员还相对比较少,究其原因,是内地的企事业单位还没有采用这种财务外包的模式,其根源是国家还没有宣传推广这种财务外包形式,能够了解其程序及方法的人员比较少,因此,发展会计流程外包的管理模式非常重要,是我国目前财务管理上极其需要的,政府部门要广泛宣传、推广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确保外包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协调统一税务系统网站 目前,我国内地税务系统分为国家税务系统和地方税务系统两个部分。两个系统的目标是一致的,数据内容是一致的,但网络申报的网址是不同的,数据名称也是相异的,企事业单位需要分别申报。这样的现象长期存在不仅是企事业单位资源的重复浪费,更是政府部门资源的浪费,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税务系统的协调合作,统一网络及数据名称,且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平台合网,这样企事业单位完成财务处理的同时,也直接进行了网络上的纳税申报,而国、地两个税务系统也可直接查询企事业单位的纳税申报情况,这样不仅解决了专业资源的紧缺,还节省了申报时间,更解决了空间问题。(1)目标口径协调统一。国税和地税所要填报的数据均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现状与经营成果等,由于各自为政企事业单位在申报的同时要进入两个完全不同的网络体系,填报两个基本不同的报表,这不仅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更造成财务资源的浪费,应该让国税和地税形成统一的网络融合体,统一双方目标口径。(2)报表名称调整一致。目前国税和地税的报表名称不太一致,诸如地税称之为利润表的而国税则称之为损益表,统一名称更有利于网络资源的共享。(3)报表格式内容固定。目前国税和地税的报表不仅名称不一致而且内容格式也不尽相同,以利润(损益)表为例,两张报表中的营业费用在损益表中却在不同的位置,即在利润表中以属于营业利润的费用,而在损益表中却在主营业务利润的范畴,暂不用考虑是否符合利润计算的标准。应该固定报表格式,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六)培养综合财务技能人才 现代化的智能服务系统需要现代化的管理人才,财务人员也不例外。培养能够胜任现代化远程智能会计服务系统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财务人员尤其重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面临着人力资源缺乏的状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合并高职院校,让比较强的高职院校为首兼并其他高职院校,支持其合并各高职的相关专业成为独立学院,并提升专业层次创建专业品牌,以打造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首要,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这样不仅解决了高职院校尴尬的局面,支持高职院校创建了会计专业品牌;也解决了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的难题,为国家培养了高素质、高技能的财务人员。因此,培养符合现代化远程智能会计服务系统的优秀人才势在必行。
通过上述各项程序步骤的实施及研究,将会计人员有限的“一对一面对面”服务资源拓展成为无限的远程服务资源,也就是将原来保守的单项服务资源升华为网络缜密的多方式远程服务资源,这样即实现了会计资源的优化整合,也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更节约了财务工作资源,达到了“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关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解决了高级财务人才紧缺的问题,也让财务方面的科学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194-01
一、前言
很多勘察设计企业领导者都是勘察设计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一般都注重专业技术管理,而忽视财务管理,更意识不到合同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很多企业财务人员不参与合同审批会签,财务难以融入项目管理,导致后期款项结算中陷入被动,很多款项无法及时回收;财务账务处理、税务处理与合同约定不一致,出现错帐假账现象,企业面临被税务稽查的风险。
二、合同对勘察设计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合同对财务结算、资金的影响
合同结算方式、履约担保、违约赔偿等条款直接影响着应收账款的结算期限,制约着企业资金周转。
(二)合同对账务处理的影响
合同条款决定了企业的发货、收款等业务流程,而发货、收款的业务流程又决定了企业账务处理,如果企业账务处理与合同约定不一致,就会导致财务出现错帐、假账现象。
(三)合同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合同决定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决定税收,企业交多少税、何时交税不是由财务人员账务处理决定的,而是由合同决定。企业账务处理和发票开具与合同不一致是导致企业税收风险的重要原因,财务部门一定要根据合同约定开具发票,进行税务处理。
三、如何在财务管理中加强合同管理
(一)保证财务参与合同审批会签
为了避免合同签订不慎造成项目结算的被动及税务风险,勘察设计企业应保证财务人员参与合同审批会签。财务人员审批合同时应重点关注结算时间、结算金额及结算方式,对违约赔偿、履约保证等条款应慎重接受。
(二)重点关注影响纳税时间的合同条款
1.合同约定按收款时间开具发票确认收入
增值税条例第十九条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增值税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而勘察设计行业的特点决定其应收账款结算跟项目建设周期相关联,很多项目都是分期结算,结算周期较长。因此,勘察设计行业签订合同时应明确依据建设周期确定款项结算时间,按实际收款时间作为自己确认收入的时间,合同应约定未收到货款不开具发票的结算方式,防止因合同跟税法的分歧导致企业提早缴纳税款。
2.分包合同优选一般纳税人企业,约定按付款时间开具发票
勘察设计行业已于2013年8月1日完成“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就要求勘察设计企业外包劳务时优先选择一般纳税人,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从而降低自身增值税税负。合同应约定根据实际付款时间,由对方开具发票,保证及时取得进项发票抵扣,降低自身税负。签订外包合同时应避免出现如下条款:劳务提供方在全部款项付完后开具发票。这样会有一定的税收陷阱,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取得进项发票扣税。
(三)避免不同业务混合签订合同
“营改增”政策是按行业性质分阶段进行的,虽然按照国家规划,“营改增”最快有望在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但2015年建筑业、房地产业“营改增”并没有如期而至。即使建筑业完成“营改增”,勘察设计行业和建筑业也是执行不同的增值税税率。
(四)改劳动合同为劳务派遣合同,降低个人所得税
勘察设计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工支出是最主要的成本内容。很多企业为了给职工规避个人所得税,本来应该计入工资的成本让职工按费用报销的方式。
(五)建立合同台账
勘察设计企业在合同签署后就应及时建立合同台账,将合同纳入财务管控范围。合同台账应包括合同编号、签订日期、项目名称、业主名称、合同金额、收款日期、收款金额、负责部门、项目负责人、项目工作量等相关内容。
(六)加强合同信息化管理
勘察设计企业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特色,开发以项目管理为结点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合同相关内容及时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做到资源共享,降低管理费用,保证财务及时掌握各个项目结算金额、结算时间、完工程度、项目各项成本、项目回款情况。实现财务管理从事后分析到事前、事中、事后业务及财务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从而建立及时准确的动态分析体系。
四、结语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50-02
外包是指在有限人力资源条件下,为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的专业服务公司,以集中人力资源,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近些年来,外包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有关专家预计,2010年全球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美元,且呈不断增长趋势。外包服务涉及的领域呈多样化趋势,具体包括信息技术外包、经营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财务与会计外包等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近几年,在整个外包市场中,会计服务外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际数据公司(IDC)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2008年全球财务和会计外包市场规模已达到470多亿美元。在成熟的欧美市场,会计服务外包在整个外包市场中已占有一定的比重,而在我国,会计服务外包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2010年12月17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正式将苏州工业园区列为会计服务外包基地试点地区,这是继北京西城区、天津滨海新区、广西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的第四个会计服务示范基地。会计服务外包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结合中小企业对会计服务外包在我国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服务外包的涵义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会计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等业务流程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包括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附注、纳税、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等。
中小企业在我国数量众多,它们在规模、组织结构等各方面与大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其经营规模不大,组织机构简单,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等原因,使中小企业在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信息需求、会计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所以有必要请专业会计服务机构来为其服务,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会计服务外包能够带来如下益处:
1.会计服务外包业务可降低中小企业资本性投资和费用成本。首先,企业可免去对各种办公用品及软件、硬件的初始投入。其次,会计服务外包使企业避免财务系统运行所需的日常维护成本和系统的升级成本,而且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外包服务的情况逐期均衡其企业的运营费用。最后,会计服务外包可以精简相关机构,降低人工成本。
2.会计服务外包能突出主营业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企业可将精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领域,集中发展和管理核心部门,突出主营业务优势,争取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采取会计服务外包能取得高质量的会计服务,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来做,可以降低因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业务不精而出错的风险。同时,外包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保证了有关财务系统的稳定运行,避免了诸如设备硬件损坏等原因造成信息丢失带来的风险。
二、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在中小企业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其中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会计服务机构的问题,当然,财税等相关政府部门监管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与会计服务公司的独立运作以及地域上的差异,导致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淡化,难以及时发挥效用。中小企业投资者追求业务的开拓,而弱化内部会计管理,对于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发生的会计资料,如银行单据、材料发票、员工信息及月工资额,以及其他原始单据的保管意识薄弱。又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一般不大,经营结构和内部组织机构相对简单,管理层较少,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费用报销的审批制度不严格,以及企业成本核算流程中资料不完整,造成外包会计业务核算所需原始资料不齐全,核算反映的会计信息不完整,无法给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另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以前使用的社会兼职会计或不正规的会计机构给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不良影响,他们就对会计服务外包产生排斥情绪。
2.会计服务外包机构的问题。在我国,记账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公司等均具有会计服务的资格。首先,不少会计服务机构对人员配置不合理,有的机构一个会计身兼几十家中小企业会计事务,不清楚被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一些资料入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向税务机关纳税申报,记账过程中存在大量不规范、不真实的情况。其次,会计服务外包中存在一些素质较低的从业人员,会计基础知识匮乏,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并且该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又比较大,使社会上一些人对会计服务外包不信任,这些都给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3.财税部门监管问题。政府对会计服务外包重视不够,缺乏立法监督和政策引导。政府相关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检查不到位,使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缺乏合理的监督。有些地区的税务机关对会计服务外包行业存在片面认识,在税款征收上“重定额轻建账”,不支持会计服务外包机构的发展。
三、改进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现状的对策
第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使会计服务外包机构能更好地为其提供服务。中小企业创立初始,就应让会计服务外包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的规划、筹建等各项工作中,借鉴会计服务外包人员对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会计服务经验,把企业生产经营所能涉及到的各项工作尽量正规化,从长远发展上看,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中小企业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人负责日常货币收支和保管,办理企业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整理每月企业发生的费用、发票等原始单据,及时向会计服务外包机构人员提供真实完整的凭证和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努力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会计服务外包机构服务水平。会计服务机构应制定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至少有两名会计人员服务于委托企业,并且要求审核会计至少具有会计中级职称以上水平。记账会计对客户票据要进行整理,对票据存在问题应与客户及时沟通,进行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和税款计算。审核会计对记账会计做账的结果进行审核,包括票据的完整性、合法性的审核,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审核,账务处理正确性的审核,税款计算合法性的审核,往来账的核对,对客户账务问题的隐患给予准确评估,在所有账务审核无误后填制税务纳税申报表,并对纳税情况与客户沟通,利用税收知识帮助企业有效利用好税收政策,收集整理客户在经营中所需要的信息,对客户经营业务进行财务分析,并找出客户经营中的问题,提供合理意见,帮助中小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使中小企业步入良性循环。
第三,提高财税等相关政府对会计服务外包机构的监管力度。税务部门要加强服务意识,加强与会计外包服务中介的联系,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实现网上办税,让中小企业的税务事务更加便捷,为中小企业的会计外包服务提供条件。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会计服务外包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且可以成立会计外包服务行业协会,维护行业的利益,使会计外包服务行业能够健康发展。
四、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趋势及展望
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服务外包非常普及,而在我国,会计服务外包方兴未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专业化的会计服务机构以其灵活、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甚至是大企业,意识到了会计服务外包给企业带来的诸多益处,纷纷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这使得会计服务外包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会计服务外包必将是今后发展的一种潮流。
[参考文献]
[1]解媚霞.财务外包决策[J].经济师,2004(2):205~206.
[2]卓悦.财务会计服务外包市场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1):30~32.
[3]杜丽春.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导入财务外包模式的决策分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5(3):47~49.
[4]尹夏楠.论国内企业财务外包的可行性[J].经济师,2005(10):176~178.
[5]谢晓华.私营企业会计外包服务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财会月刊,2005(10):21~22.
[6]钱枫.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J].会计之友,2005(12):76~78.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四号――固定资产》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装修修理等后续支出,如果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或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可靠的计量,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扣除其账面价值;不满足上述规定的后续支出,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一是资本化的账务处理。固定资产发生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时,企业一般应将该固定资产的原价、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转销,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固定资产原价。因已转入在建工程,因此停止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并按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原价、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发生的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例1]甲公司有关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资料如下:(1)2008年12月20日,该公司通过外包建成了一条设备生产线,建造成本为3 136 000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率为3%,预计使用寿命为6年。(2)2011年1月1日,由于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现有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已难以满足公司生产发展的需要,但若新建生产线则建设周期过长。甲公司决定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扩建,以提高其生产能力。假定该生产线未发生减值。(3)2011年1月1日至3月31日,经过三个月的改扩建,完成了对这条印刷生产线的改扩建工程,共发生支出1 537 800元,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4)该生产线改扩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预计将其使用寿命延长4年,即为10年。假定改扩建后的生产线的预计净残值率为改扩建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3%;折旧方法仍为年限平均法。(5)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
账务处理如下:
(1)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两年间,即,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发生前:
该条生产线的应计折旧额=3136000×(1-3%)=3041920(元)
年折旧额3041920÷6≈506986.66(元)
2009年、2010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为:
借:制造费用 506986.66
贷:累计折旧506986.66
(2)2011年1月1日,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3136000-(506986.66
×2)=2122026.68(元)
固定资产转入改扩建:
借:在建工程2122026.68
累计折旧1013973.32
贷:固定资产 3136000
(3)2011年1月1日至3月31日,发生改扩建工程支出:
借:在建工程1537800
贷:银行存款等1537800
(4)2011年3月31日,生产线改扩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2122026.68+1537800=3659826.68(元)
借:固定资产3659826.68
贷:在建工程3659826.68
(5)2011年3月31日,转为固定资产后,按重新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应计折旧额=3659826.68×(1-3%)=3550031.88(元),月折旧额=3550031.88/[(10-3)×12+9]≈38172.39(元),年折旧额38172.39×12=458068.68(元), 2011年应计提的折旧额 = 38172.39×9=343551.51(元)。
会计分录为:
借:制造费用 343551.51
贷:累计折旧343551.51
二是费用化的账务处理。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和已提足折旧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可以先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归集,修理或改建项目完成后,在会计上一次性计入费用,税收上确认为长期待摊费用或固定资产成本,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分期摊销。
[例2]乙公司2010年办公楼装修发生110万元支出,会计确认为当期费用,则其账务处理为:
⑴归集大修理支出时
借:长期待摊费用 110
贷:银行存款(职工薪酬等) 110
⑵大修理支出转销时
借:管理费用或经营成本110
贷:长期待摊费用 110
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将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分为费用化的一般修理支出和资本化的支出,其中资本化的支出又分为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和大修理支出。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八条:“是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显然这是指不动产的改建支出。该条同时规定,对于已经足额提取折旧的不动产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摊销;对于租入不动产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摊销;对于其他的不动产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应当适当延长折旧年限,并相应调整计算折旧。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符合以下条件的支出:发生的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一定比例以上;发生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一定年限以上;发生修理后的固定资产生产的产品性能得到实质性改进或市场售价明显提高、生产成本显著降低;其他情况表明发生修理后的固定资产性能得到实质性改进,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
[例3]丙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根据需要于2010年1月1日对一处已经足额计提折旧的老厂房进行更新改造,发生的后续支出90万元,丙企业对已足额提取折旧的营业房屋进行更新改造估计延长3年使用期,但实际的使用期间为5年,则相应的纳税调整应分为两个阶段:
前三年申报所得税时,分别申报扣除30万元,合计申报扣除90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300000
贷:长期待摊费用 300000
申报第四年的所得税时,证明原先估计的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发生重大差错,必须对原先估计的预计尚可使用年限3年进行调整,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待摊费用225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管理费用(第一年)75000
(第二年)75000
(第三年)75000
借:管理费用 225000
贷:长期待摊费用225000
即前三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分别调增7.5万元,合计调增22.5万元(90÷4),作为第四年的摊销金额申报扣除。申报第五年的所得税时,证明原先估计的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发生重大差错,必须对原先估计的预计尚可使用年限4年进行调整,即前四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分别调增4.5万元(90÷4-90÷5),合计调增18万元(90÷5)。
然我国在中小企业实施会计服务外包业务上的起步较晚,但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之后,亦具有一定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当前,会计服务外包业务从企业常规性的会计工作,如记账、纳税申报、 财务报告、薪酬管理和核算等,到提供一定管理信息的财务数据分析、信用控制、养老金管理与业务处理等,再到需要更多专业知识含量的税务筹划、财务顾问等工作。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2011年服务外包企业接包额为8.67亿美元,同比增长159.78%,服务外包业务接包合同执行额5.56亿美元,同比增长81.42%。本文就天津滨海新区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滨海新区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目前,滨海新区中小企业数量占天津市中小企业比例超过一半以上。通过调研发现滨海新区5万多家中小企业中,结合其自身的特殊性,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在实施会计服务外包,会计服务外包在滨海新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2010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天津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了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这一有力举措,为引导行业发展揭开了序幕,同时也必将推动滨海新区区域内专业化的会计服务机构的发展,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灵活、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会计服务外包业务可降低中小企业资本性投资和费用成本。中小企业经济业务单一,工作流程相对简单,专门设置会计机构或配备会计人员缺乏规模效益,加大了会计信息的生成成本,效益显著不经济。如果将中小企业的会计服务外包给专业的会计服务机构,就会降低人工成本,包括会计专业人员和it系统维护人员的薪酬成本,以及相应的招聘和培训成本。此外,会计服务外包节省了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所必须的软件和硬件成本,这些成本不仅包括相应软硬件的初始购买成本,还包括后续的维护成本和升级成本等,就中小企业而言,这些投入常常显得非常昂贵。
(二)会计服务外包能突出主营业务,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将其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企业就能够专注致力于自身的核心领域,集中精力发展和管理核心部门,真正突出主营业务优势,争取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三)采取会计服务外包能取得高质量的会计服务,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首先,对于会计服务公司而言,他们往往拥有更加专业和经验丰富的会计专门人才,也更容易获得最新的会计、税务等方面的专业资讯。特别是当会计服务公司达到一定规模,会计师们更可以按各自擅长的领域做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意味着能够用更少的付出获取超值的服务;其次,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来做,可以降低中小企业自身会计人员因专业知识不扎实,业务不精而出差错的风险。同时,外包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保证了有关财务系统的稳定运行,避免了诸如设备硬件损坏等原因造成信息丢失带来的风险。
二、滨海新区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大环境下,涌现出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它们由于规模较小,资金有限,通常无法聘用足够的会计人员,也就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这些中小企业往往通过向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服务机构购买会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财务与会计服务,减轻了这些企业在会计人员薪酬、福利和培训方面的开支,提高其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企业的欢迎。当然,在中小企业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与会计服务外包公司的独立运作以及地域上的差异,容易导致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淡化
难以及时发挥效用。中小企业投资者更容易追求业务的开拓,而弱化了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对于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发生的会计资料,如银行单据、材料发票、员工信息及月工资额,以及其他原始单据的保管意识薄弱。再加上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一般不大,经营结构和内部组织机构相对简单,管理层较少,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费用报销的审批制度不严格,以及企业成本核算流程中资料不完整,导致外包会计业务核算所需原始资料不齐全,核算反映的会计信息不完整,无法给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另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以前使用的社会兼职会计或不正规的会计机构给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对会计服务外包产生排斥情绪。
(二)会计服务外包机构的问题。滨海新区区域内会计服务外包企业已达223家,累计从业人员40 799人。记账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公司等均具有会计服务的资格。首先,不少会计服务机构对人员配置不合理,有的机构一个会计身兼几十家中小企业会计事务,由于兼职企业过多,他们不清楚被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一些资料入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向税务机关纳税申报,记账过程中存在大量不规范、不真实的情况;其次,会计服务外包中存在一些素质较低的从业人员,他们会计基础知识匮乏,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并且该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又比较大,使社会上一些人对会计服务外包不信任,这些都给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滨海新区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使会计服务外包机构能更好地为其提供服务。中小企业创立初始,就应该让会计服务外包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的筹备、规划、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借鉴会计服务外包人员对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会计服务经验,把企业生产经营所能涉及到的各项工作尽量正规化,从长远发展上看,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人负责日常货币收支和保管,办理企业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整理每月企业发生的费用、发票等原始单据,及时向会计服务外包机构人员提供真实完整的凭证和其他相关资料。
(二)努力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会计服务外包机构服务水平。随着滨海新区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的建立,必将促进滨海新区内会计外包服务的机构化、规模化、高度化和品牌化发展。会计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至少有两名会计人员服务于委托企业,并且要求审核会计至少具有会计中级职称以上水平。记账会计对客户票据要进行整理,对票据存在的问题应与客户及时沟通,进行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和税款计算。审核会计对记账会计做账的结果进行审核,包括票据的完整性、合法性的审核,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审核,账务处理正确性的审核,税款计算合法性的审核,往来账的核对,对客户账务问题的隐患给予准确评估,在所有账务审核无误后填制税务纳税申报表,并对纳税情况与客户沟通,利用税收知识帮助企业有效利用好税收政策,收集整理客户在经营中所需要的信息,对客户经营业务进行财务分析,并找出客户经营中的问题,提供合理意见,帮助中小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使中小企业步入良性循环。
(三)建立行业规范,提升会计外包产业规模。会计服务外包作为服务外包领域的一个分支, 建立相应的服务规范和质量保障体系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我国,尽管有《记账管理办法》、《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第 4111 号——代编财务信息》、《注册税务师涉税服务业务基本准则》等相关职业规范的陆续出台,但由于行业被人为分割,执业资质多头化,仍然缺乏系统而全面的会计服务外包业务规范;在质量控制领域,仅有《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 而目前我国的会计外包服务低端化、个人化,缺乏一定规模,行业自律性组织建设滞后,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这既不利于提升会计业界的职业形象,也制约了会计外包服务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因此,会计业界迫切需要就会计服务外包的服务机构资质、服务标准、服务质量等制定相应的规范,研究打破会计服务市场的条块分割,整合多种执业资质,促进行业发展的机构化、规模化和规范化。会计服务外包企业自身
也需要加强规范化和流程化管理,在内部控制、员工培训、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滨海新区区域内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给会计专业服务公司,规范了中小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而且,小企业的会计原始数据交由会计专业服务公司集中处理,有利于政府及时、方便地掌握小企业的财务信息与生产经营状况,便于政府对中小企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积极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作为整个社会的公共管理者,积极鼓励、引导和监督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公司的发展和管理,使得滨海新区内的会计服务外包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牟小容.会计服务外包对小企业发展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8,(6):119-120.
2.孔庆娟.财务外包的中国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8.
0 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受自身实力的限制面临着管理、市场竞争与生存等多方面的压力,迫于这些压力,中小企业投资者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业务拓展上,疏于对会计工作方面的管理,使中小企业在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中小企业出现不规范的会计行为,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掌握中小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由此影响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小企业选择会计服务外包是否可以强化中小企业的管理,促进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呢?本文就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会计服务外包的涵义
外包是指在有限人力资源条件下,为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的专业服务公司,使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外包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具体包括信息技术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经营管理外包、财务与会计外包等。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发展,外包方式已逐渐被接受。近年来,在整个外包市场中,会计服务外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会计服务外包,顾名思义就是聘请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来完成企业包括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附注、纳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等原本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提供的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的各种业务。目前,中国处于会计服务外包市场发展的初期,可以将一些相对较为独立的员工工资与福利、纳税咨询与申报、应收账款管理、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工作外包给会计专业服务机构,甚至还可以委托外部会计专业服务机构设计企业会计制度、编制工程预决算,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投融资、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等等。例如将员工工资与福利外包可以很好地解决员工工资福利费保密性问题;由于我国税制复杂,而企业精通税务的员工不多,纳税咨询与申报外包降低了税务违规风险;应收账款核算及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一般需要专业化管理。所以,应收账款外包可以解决公司自身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
2 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
2.1 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涌现为中小企业会计外包提供了市场平台 随着我国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出现不少新兴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如财务服务公司、收账公司、记账公司、会计咨询公司等;而且我国目前有会计师事务所近7000家,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专业化技术也不断增强,发展会计外包服务,可以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新的增长机会。虽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目前主要以审计服务为主,但由于审计市场竞争的加剧,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会计师事务所将越来越重视税务服务、会计服务等非审计服务的发展。在我国,目前已有北京西城区、天津滨海新区、广西东盟自由贸易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等四个会计服务示范试点基地。各地政府也纷纷将发展包括会计外包服务在内的外包产业作为产业政策的重点。可见,我国会计服务外包的市场初步形成,政策环境良好,为中小企业会计外包提供了市场平台。
2.2 会计人才规模的扩大为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提供了人才资源 对会计外包服务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众多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会计人才市场,进入会计师事务所等技术性较强的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大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了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的人才储备。我们都知道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与执业经验的员工,具有扎实的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供会计外包服务。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超过1200万的会计人员,有执业注册会计师9万多人,非执业注册会计师7万多人,为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提供了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资源。
2.3 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为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提供了技术支持 会计软件的不断成熟,推动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目前,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十分重视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较好地通过会计软件和互联网来满足中小企业在会计服务外包方面的信息需求,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因此,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可充分利用会计软件,为众多的中小企业高效高质地提供会计服务。
3 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的必要性分析
3.1 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可降低企业营运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中小企业会计外包后,可以精简机构,减少企业在会计机构设置方面的支出,企业不需为财务工作配备电脑设备及相应的财务软件,节省了初始投资成本和设备的日常维护及系统的升级成本;会计服务外包可以精简人员,节省人工成本,企业不需要聘用维护财务应用系统的计算机人员和会计人员,从而减少工资、奖金、带薪休假、福利、加班费等薪酬费用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出,所以说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可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
由于中小企业经济规模较小,资金有限,业务相对简单,专门设置会计机构或配备会计人员加大了会计信息的生成成本。而将中小企业的会计服务外包给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借助其专业化优势,中小企业只需支付较少的服务费就能获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壮大,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加灵活、优质、高效的服务。
3.2 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 会计信息的真实和透明是信息使用者关注的焦点。中小企业的会计服务外包可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和诚信度,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一是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是作为第三方独立存在的,它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其通常是市场上同类业务的领先者,具有先进的专业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保证了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透明度;二是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的执业水平都较高,保证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是高质量会计信息,可信透明的高质量会计信息使中小企业避免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更为迅速地应对市场的变化,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3.3 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的会计服务外包后,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可以给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帮助,可以及时、准确地提供财务信息及相关的专业性建议,帮助企业的相关人员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改善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会计业务外包给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企业管理者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企业的主营业务核心部门,提高管理效率,培育核心业务,开拓市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的注意问题
4.1 中小企业与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 中小企业与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应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建立一体化的运作体系,不断改进双方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
中小企业在创立初始,就应让会计服务外包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的规划、筹建等工作,借鉴会计服务外包人员先进的会计技术经验,规范企业的各项会计行为。同时,中小企业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人负责日常货币收支和保管,整理企业发生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并及时向会计专业化服务外包机构提供。
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应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保证每一中小企业至少有两名服务会计,一名记账会计,一名审核会计。记账会计对企业提供的原始单据进行整理,对单据存在问题及时与企业沟通,由审核会计审核无误后进行账务处理和税款计算。审核会计还要进行账务处理结果审核,并填制纳税申报表,与企业沟通纳税情况,帮助企业有效利用好税收政策,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提供合理化建议。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负责人应对会计外包服务实施质量复核,以发现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保证服务的质量,使中小企业步入良性循环。
4.2 中小企业与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之间应严格划分双方的责任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财务决策是企业管理者的核心职能,通常是不可外包的,也就是说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不能取代中小企业所有的财务职能,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与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之间严格划分双方的责任,明确各自的职责,把握好工作态范围和工作方法。严格地说,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在开展会计外包服务时,以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和咨询为主,充当的是参谋角色,不宜越俎代庖,代行管理决策职责。另外,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应注意处理审计业务和会计外包服务业务的关系,即当会计师事务所既负责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又负责其财务报表审计时,应注意保持审计独立性,不能因为会计外包服务而影晌发表的审计意见的公允性。而中小企业也不应示意会计师事务所违规做出不当的会计处理,提供不真实的审计报告。还有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在提供会计外包服务时应履行保密责任。由于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在执行会计外包服务中会知悉企业大量的商业秘密,因此应该制定严格的保密条款,并向员工强调履行保密责任。
5 结束语
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由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集中处理企业的原始会计数据,大大地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生成的质量和效率,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加强内部管理,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掌握中小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可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采用会计服务外包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目前我国财务服务公司、收账公司、记账公司、会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兼职会计人员等,均兼有会计服务的职能,为了使会计外包服务行业能够健康发展,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成立会计外包服务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会计服务外包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会计外包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项目,不管是面对中小企业还是面对大企业都将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谢晓华.私营企业会计外包服务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财会月刊,2005(10):21-22.
[2]陈小英.从国际会计外包业务的发展谈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J].网络财富,2008(4):31-32.
[3]牟小容,王玉蓉,何凯臻.关于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0):17-18.
[4]马茹.关于企业财务外包的几点认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7):46-47.
[5]钱枫.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J].会计之友,2005(12):76-78.
关键词:事业单位 营改增 账务处理
为逐步完善我国税制体制,国家选择将“营改增”作为税制改革的重大方向。全面推进“营改增”,实现增值税对营业税的完全替代,已成为中国“十三五”时期税制改革的一项基本目标。目前,“营改增”正在兼顾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各方面利益的前提下稳步向前推进。
一、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
事业单位日常运转涉及到营业税的收入,主要包括服务性收入、房屋出租收入等。事业单位服务性收入是以其他单位支付的课题(项目)经费和其他服务性收入为主要来源,是否需要缴税要根据收入的来源属性不同而加以区别。
对于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大部分课题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如基金委、科技厅、省局等)提供支持,这一类课题称为纵向课题,该类课题不涉税,凭银行到账单入账即可;没有财务隶属关系的事业单位等之间发生的往来资金,联合申请课题,如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之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发生的科研课题经费等,不涉及应税资金的,其名单在总项目任务书中有列明,从项目总负责人单位转拨过来的项目(课题)经费收入,不用缴税。根据财政部票据管理中心的规定,从2010年7月1日开始,在总项目任务书中有列示的课题承担单位,不用再从财务开具相关的票据,收款单位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付款单位凭银行支付票据入账。但是,各种组织机构、企业和个人委托的科研项目则为横向科研,属于涉税项目,应当开具税务发票,主要涉及增值税、附加税、印花税等。此外,事业单位为其他单位提供技术研究、开发服务等(简称“四技”)的收入属于税法规定免税范围的,需要到税务主管部门申请、备案的技术服务合同,以前免征营业税,现在免征增值税。
二、事业单位“营改增”的账务处理
事业单位和企业分别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即使在同一会计业务的处理上也会有所不同,而在纳税处理方式上的差异则更为明显:企业生产的产品为商品、物品,需考虑企业利润,主要核算其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间接费用等,能够取得的增值税发票业务较多;而事业单位以服务、咨询类的项目(课题)形式存在,偏重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工作,体现服务职能;一般为国家制定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等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公益性质。现针对事业单位在“营改增”的不同阶段,对税金的账务处理展开探讨。
(一)营业税核算。在“营改增”之前,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属于流转税制中的一个主要税种。事业单位服务、咨询类项目在地税缴纳营业税,实行税率为5%。事业单位在每个月缴纳营业税时直接列支到项目(课题)支出,作为一项成本费用,年底直接将支出结转到合同预收款的借方进行核算。
1.根据发票金额,计提缴纳营业税。
借:项目(课题)支出
贷:银行存款
2.年底结转支出到合同预收款。
借:合同预收款
贷:项目(课题)支出
营业税实行比例税率,计征方法简便,容易操作;但营业税是属于流转税的一种,存在着重复征税的问题。2011年11月1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正式公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在落实“营改增”政策以前,事业单位主要为营业税业务,在落实这项政策之后,事业单位上报增值税。
(二)增值税核算。2012年11月“营改增”在广东省试点,增值税改在国税征收缴纳。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划分界限是以应税服务年销售额(事业单位为科研项目经费金额)是否达到500万元(含)为标准,未超过500万元则定性为小规模纳税人,超过则为一般纳税人。
1.小规模纳税人核算。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规定,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其他个人不属于一般纳税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提供应税服务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也就是说,在补充规定实施前,非企业性单位即使应税服务年超过500万元(含),仍然允许申请小规模纳税人核算。
事业单位按小规模纳税人的简易征收法缴纳增值税。事业单位在收到项目(课题)经费时,并不是直接将到账金额全部作为收入处理,实行“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每年度根据累计支出金额,年底做财务决算时冲减合同预收款。税金则在收到款项、开出发票的第二个月缴纳。因科研项目在签订合同书时是以项目总金额(即含税价格)签订,增值税属于价外税,需倒推计算出不含税价格及增值税,增值税=项目(课题)总金额/1.03×3%计算。
(1)项目(课题)经费到账时,放入合同预收款,进行项目核算。
借:银行存款
贷:合同预收款
(2)根据发票金额,计提增值税。
借:合同预收款
贷:应交税金及附加――增值税
(3)按月缴纳增值税。
借:应交税金及附加――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2.一般纳税人核算。2013年8月,为适应“营改增”和税收管理的需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对可以不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情况做出例外性规定,与实施细则相关类似规定存在区别,主要体现在非企业性单位(如事业单位等)上:原实施细则规定,只要是非企业性单位,即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财税[2013]37号文件则将范围收窄,只有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非企业性单位、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按此规定,随着业务量的增长,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很多单位2014年度逐步变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为6%。当事业单位转为一般纳税人之后,其会计处理也发生了变化。
(1)先开发票,项目(课题)经费未到账。
借:应收账款
贷:合同预收款
(2)计提增值税,因合同预收款是项目(课题)核算,在年度决算再进行结转,平时在计提增值税时。冲减合同预收款。
借:合同预收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收到项目(课题)经费,冲减应收账款。
借: 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4)购买材料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借:项目(课题)支出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5)按月缴纳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6)年底核算。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年底调整后为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已抵扣累计数)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累计数)
事业单位转变为一般纳税人之后,会计分录稍显复杂,因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有所不同,每个项目结题、验收需要单独核算收支情况。因此,在每个月计提缴纳增值税时直接冲减合同预收款,清晰地显示项目(课题)收支结余情况,可以方便项目负责人查询预算执行进度,避免在年底项目(课题)核算时出现混乱,为整个项目(课题)执行奠定良好的财务基础。事业单位“营改增”转变为一般纳税人之后,尽管销项税额的税率比以前提高了三个百分点,但单位总体税负是在降低,也逐渐被科研人员理解。
三、对事业单位“营改增”账务处理的建议
事业单位实行“营改增”,需要注意四方面:
一是因增值税的申报程序较为复杂,管理也较为严格,致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地对自身的税制制度进行调整,适应新的税收体系。事业单位应对单位内部报税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提升税务人员的职业技能。
二是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及风险应对能力,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管理,设置AB税务复核岗。国家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较营业税严格很多,严禁委托除税务机关以外的单位代开,且不能进行税务外包,单位财务部门应实行专人、专柜管理,防范税务风险。
三是规范管理流程,在单位内部控制中加入税务管理流程,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与分工,制定科学、合理的税务计划。在购买材料时,选择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纳税人合作,尽可能多地获取可以用作抵扣的增值税发票,进而最大限度地控制税务成本。
四是要做好国税和地税业务账务处理的衔接。“营改增”之后,因劳务费、咨询费等个人业务,发票在国税局代开,但是相应的个税在地税局缴纳,因财政项目(课题)经费不能在税局代扣代缴,也不能直接划扣,所以项目负责人报销代开发票时,财务人员应分两步账务处理,先挂账,然后再付款。
“营改增”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实行之后,使事业单位整体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得到了很多事业单位的肯定,有效解决了重复征税的问题。相关部门要不断地完善国家的税收、征税制度,推动我国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Z
⒖嘉南祝
营业税涉及到七项劳务、无形资产转让以及不动产销售等方面的税收。以比例税的方式征收,第三产业是营业税的主要征收领域。
增值税涉及到进口货物、销售、修理修配劳务以及提供加工等方面的税收,第二产业是主要的税收领域,基本税率通常为17%。
“营改增”税收政策能够避免出现严重的重复征税问题,使分工协作与市场细分不受税制的影响,使增税抵扣链条得到完善,加速二三产业发展,形成劳务与货物领域的出口退税制度,使国内税收环境得到改善。
二、“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为了能够消除当前我国税收体制在无法退税、不能抵扣以及重复征收等方面的问题,我国提出了“营改增”的税务体制改革政策。以“层层抵扣、道道征税”为基本原则,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用增值税中的“价外税”来替代营业税中的“价内税”,使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之间能够相互抵消,使内部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企业生产结构得到改善。
(一)所得税方面的影响
在增值税替代营业税之前,营业税额、成本以及收入的减少可以改变企业的现金核算方式,对于企业来说,现金流与整体税负之间呈现相反方面的变化。在营业税背景下,通常需要依照实际情况对企业年收入进行精确的核算,企业纳税部门自行至税务局报税,报税流程不够规范。用增值税替代营业税后,报税流程更加规范,在一个经营周期内若实现销售回款,企业可以在现金收回后再缴纳税费,能够提升企业流动现金量,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营改增”政策被提出之前,价税合计数是企业的主要成本,价税由进项税额与真正成本组成,用增值税代替营业税,能够依照增值税专用发票来进行销项税的抵扣,用发票金额决定抵扣金额。
(二)财务会计报告影响
在“营改增”的税收制度下,企业利润表的编制方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相较营业税而言,增值税不属于损益类科目,不直接反应在企业利润表中,但对企业未分配利润产生直接影响,企业需对以往的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营改增”对企业税金与收入进行调整,改变了企业在净利润方面的计算方式,对利润表的编制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会计核算影响
“营改增”会让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出现变化,在营业税方面,没有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两方面的税收项目。然而用增值税替代营业税后,收账与入账的方法与原则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影响了企业缴税金额,对企业税赋比例产生影响。
三、会计核算改良措施
“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出台,需要企业对当前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同时,企业自身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在技术与能力方面的水准,利用纳税统筹的思维,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加强纳税统筹
用增值税代替营业税后,中小企业的税负压力得到进一步的降低。由于流通领域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增值税的税收环节,纳税人能够通过调整流通环节的方式来转嫁税负,起到合理避税的作用。
(二)改善企业账务处理流程
区分账务处理流程需要在营改增制度的具体要求下,改变计算税务与企业申报的方式,依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转移业务,起到减少税收、规避风险的作用,将税务支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防止出?F严重的税收不公平问题。
(三)分析企业税负增减情况
企业财务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活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管理面临很多挑战,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对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财务管理工作加以变革,构建集团化财务管理体系,推动财务功能由会计核算向价值管理转型,通过转型实现管理创新,提升财务能力,充分发挥财务功能,实现价值创造,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企业财务职能转换成为企业财务管理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一、传统企业财务职能现状
在传统会计理论和实践中,财务职能集中在提供财务信息、参与对经营活动的管理以及在上述过程中实施的会计控制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和企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社会环境、商业环境以及企业本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理财的内容也有了巨变。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传统财务职能越来越无法完全与新形势、新环境下的要求相适应,从而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尽管我国企业财务工作与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提升,但仍然远远落后于当前企业发展和综合管理的迫切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定位窄,目前主要还是传统的账务处理和财务报告。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其财务职能主要提供决策支持、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其传统的交易处理和财务报告只占40% 左右,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职能基本上处于记录交易的账务处理阶段。由于中外财务职能的定位不同,导致工作内容以及侧重点不同,所能输出的价值也不同。
二是财务“孤岛”现象严重,与业务发展缺乏沟通。通常而言,财务在面对企业内部提出的管理需求时,需要先从精确、严谨、与合规的角度来考虑可行性;而业务特点是鼓励创新、随机应变。业务需要自由,财务却要时时刻刻设置一些限制;业务需要快速变化,财务却要谨小慎微、按部就班。财务和业务的立足点和进程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必然产生冲突。此外,财务的一些概念对非财务人员来说晦涩难懂,这也会造成财务与业务之间的沟通障碍,有时甚至会使冲突激化。
三是传统财务管理缺乏战略视野。当前企业中太多复杂的预算和差异分析,太多的成本中心和成本分析,太多不相关的计算和报告,导致低价值的财务工作产生。大多数财务部门对企业生产流程、产品结构、新技术研发、新市场开拓等不太熟悉,没有能力提供更高财务价值的支持决策、风险控制功能,更谈不上创造价值。
四是传统财务管理抑制了企业高价值创造能力。由于财务部门大量的时间精力局限于传统的交易记录处理和财务报告,被传统会计业务缠身,难以关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成本效率和价值创造,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敏感,大大抑制了财务部门高价值活动的提供。财务部门应参与到公司的各个业务单元中去,与业务部门共同决定产品领域、价格、毛利和风险控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现代企业财务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加快转变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企业财务发展趋势是以“业务处理”和“业务控制”为主的传统财务职能逐渐向以“决策支持”和“全球战略发展”为主的现代财务职能转变。财务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者正在从“账务处理者”提升为“利润管理者”甚至“价值管理者”。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对全球范围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了财务职能的许多变化,尤其在降低成本和减少人员方面,同时财务部门提高了与其他部门的协作,朝着支持“企业战略、决策制定和企业运营”的方向转变,财务更关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成本效率和价值创造。在美国,多数的财务管理人士把自己视为设计和执行战略的主要参与者。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的全球化需要财务人员加快转变观念,切实转换财务职能。
一是加快企业财务角色转换。以往,财务在业务价值实现中也更多被外界看做是“后勤员”、 “看家人”、“守门员”等边缘化角色,现在则需要主动、积极地融入业务定价管理、ERP管理、合同管理、绩效管理、合规管理等更广泛的公司经营领域,通过参与业务活动,加大与业务的沟通合作,特别是从业务前端介入,参与到业务价值创造中,分享业绩成果。
二是加快企业财务职能转换。要全面发挥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职能,根据管理需要,随时、随地、随需提供管理所需要的财务信息,提供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管理建议报告,这是财务职能转换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让财务战略渐成为公司战略的依托与核心。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已将财务战略作为加强企业管理、构建企业核心能力并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财务部门应当更深度参与产品及客户策略、投融资及并购策略等全局性重大战略决策,通过效益评价、财务分析等形式协助管理层及业务部门进行决策,充分发挥财务战略资源的最优效益。
三是加快企业财务方式转换。对于基础记账、会计档案管理等处在产业链低端的会计基础业务,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从而让财务人员的精力转移到战略决策支持上来。2006年财政部修改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对接,会计已成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为发展财务与会计服务外包提供了语言基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财务外包提供了技术平台,计划、预算、支持、核算、现金流管理、应付和应收账款管理等财务业务流程都通过IT工具贯穿起来了;全球服务业转移,为财务与会计服务外包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延伸传统企业财务职能
价值链会计、无形资产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研究等非传统财务信息与企业价值具有相关性,且对各财务指标均具有增量的解释能力。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越来越关注财务报告披露中非传统财务信息对公司未来经营及公司价值的影响,这促使企业财务职能从以传统财务信息管理为主逐步过渡到企业全面信息管理为重点的模式上来,也有利于财务体现自身价值。结合应用“价值工程”与“作业成本法”。根据财务工作对资源耗费的情况,通过分析“财务工作”动因与最终产出的联系并判断“财务工作”的增值性,将其区分为增值“财务工作”和非增值“财务工作”,有助于财务工作流程的改进,提高财务工作效率,降低财务资源的投入。
(三)运用现代信息化新技术服务企业财务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是高效、低成本和快速响应。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网上银行系统、网上报销系统、网上资金审批、网上会计核算、网上单据传递等,不仅使使用者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而且节省了财务人员的操作时间。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以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靠成本,现在是靠科技创新,将来是靠风险管理。新形势下的财务职能应发挥自身严谨慎行的优势,参与到公司风险管理中。从公司运营层面:一是通过使用现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比如重新使用企业已有设备、提高现有系统和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企业的内控程序等。二是通过变革来管理风险,比如提高内部制度和程序的安全性、增加IT系统地安全保护等。三是通过制定企业应急预案管理风险,比如承认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减少风险出现时对公司的影响。四是增加新的资源来管理风险,比如通过购买新的设备及引进新的技术应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等。从管理方法层面,战略风险管理过程包含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三个阶段。风险识别与评估两个阶段明确战略风险分析的内容,而风险控制则是在分析之后采取的对策。风险控制措施是否经济、得当以及其实际效果也是战略风险分析的内容,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风险综合收益的最大化或综合损失的最小化,最终提升企业绩效。
(五)加快传统企业财务国际化进程
财务职能从“会计核算型”向“价值创造型”转换,正是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从知识结构来看,财务人员需要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管理知识,如财务战略、税务筹划、分析与预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从业务能力培养来看,财务人员特别是领导者要更加着重于战略的规划布局能力,资源的整合、配置和引进能力等;从沟通角度来看,财务人员要更多地关注协同以及如何更好地领导本部门做出适宜的创新等。就国际化战略而言,由于其独特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财务人员首先应积极参与对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分析与行业环境分析,以确保战略决策的制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有效地控制战略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其次,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相关业务的发展与国际化融资、投资和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如果收购作为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财务人员要参与收购目标的选择,对被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以及筹措资金达成交易等。
总之,传统企业财务职能转换、延伸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历史必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积极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者、管理者,将财务职能触角、视角放在业务的前端,通过流程再造和精细化管理等方式,提供增值的会计服务,完成企业转型升级中财务职能转换的终极目标和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永梅,于淑霞.关于实施财务职能转变的思考[J].财经界/管理学家,2008(05).
[2]吴剑波,黄昌勇.论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EB/OL].中华会计网,2009-09-15.
[3]戴福祥,吕利平,石银萍.财务外包风险防范研究[J].财会通讯,2009(10).
[4]李春缓.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价值工程,2010(32).
[5]杨允栋.浅谈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融合[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性制度之一,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从2013年1月1日起所有的事业单位开始施行新制度。解读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关变化,我们需要从出台形式、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报表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对新旧事业会计制度进行比较,对产生的困惑加以探讨。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标志着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较之原来的会计制度发生了许多变化,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事业单位会计领域未来改革的方向及会计目标逐渐从服从预算管理向受托责任观和信息有用性的转变。笔者根据工作实际,总结出新旧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包括以下几点:
原“现金”科目现更名为“库存现金”,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中“现金”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固定资产”科目,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提高,具体的金额标准定为一般设备1000元和专用设备1500元;新制度设置 “应缴税费”科目,用于核算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新制度设置 “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本科目为新增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各种薪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其他应付款”科目不再核算事业单位应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偿还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应付款项;“事业基金”科目取消设置“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明细科目,其核算范围不包括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专用基金”科目,目前学校按具体的核算要求主要设置“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及“扶贫基金”等明细科目,不再设置“社保金”和“住房公积金”明细科目;“事业结余”科目,本科目仅核算事业单位一定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新制度中取消了 “拨入专款”、“拨出专款”、“专款支出”科目;新增“在建工程”科目,具体核算事业单位已经发生的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及思考
面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现的诸多变化,认真领会并加以应用,对更好地进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高政府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新制度中 “库存现金”的核算内容虽然与原制度中“现金”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但新制度中对“库存现金”科目具体使用的规定与实际工作中存在差异。制度中规定收取的现金账务处理是,借:库存现金 贷:相关科目,但是实际工作操作中收到现金当天存入银行,账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 贷:相关科目。
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科目变化较大,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存货。转账时,应当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目录,对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处理。就目前笔者所在单位而言,前期已入账但尚未达到新制度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大部分都已按规定报废,基本不存在转入“存货”科目中的情况,从而也不用调整“事业基金”科目。但是从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事业单位,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现在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是否可以先通过设置辅助账登记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进行过渡,待成熟后再考虑计提。
新制度中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其核算内容包括了原账中上述三个科目的核算内容,地方津贴补贴及其他个人收入并为“应付职工薪酬”下设的两级明细中,并包括单位部分应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现账务处理:第一步计提时,借:事业支出贷:应付职工薪酬 第二步发放时,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财政补助收入 第三步收到代扣款项时,借:银行存款 贷:应缴税费及个人代扣款项相关科目及明细;与原账的区别是将应付工资科目转换为应付职工薪酬,相关税费计入在应缴税费科目中。原账中单位绩效工资部分全部记入一级科目“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现记入“应付职工薪酬”下设的两级明细科目中,原账中的精神文明奖和综合治理奖是在对个人和家庭补助的奖励金中反映,离退休人员的独生子女费是与工资合并记入事业支出中但未分开做账,现记入“应付职工薪酬”下设的两级明细科目中;这样可以集中的、全面的反映单位为职工支付的各种薪酬,便于核算和查询。
新制度中“事业基金”科目的核算范围较原制度中“事业基金”科目发生变化,转账时,将原 “事业基金”科目所属“投资基金”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并对所属“一般基金”明细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对属于新制度下财政补助结转的余额转入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对属于新制度下财政补助结余的余额转入新账中“财政补助结余”科目;将剩余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设置“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应将原账中“固定基金”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新制度中“专用基金”科目,学校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在“专用基金”科目下设明细科目分别为:“国家助学金”核算国家拨付的高中助学专项资金;“学校助学金”,核算按事业收入百分之五计提的专项助学资金,用于学校品学兼优及困难学生的一项专项资金;“扶贫基金”核算专门用于贫困学生的社会捐赠基金,必须是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基金收入。
在新制度中对“财政补助收入”及“事业支出”的明细科目设置做了调整,在“基本”明细科目下按照“人员”和“公用”进行明细核算,在“项目”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新的科目设置主要是对应了公共财政核算的内容。但在笔者单位,原来收支科目下先设置的是“支出功能科目”, “支出功能科目”下再设“基本或是项目”,实际工作中笔者感觉按照原设置更加便于查账和与财政部门对账。
新制度未设置“拨入专款”、“拨出专款”、“专款支出”科目。单位原账中:年末“拨入专款”与“专款支出”对冲转入“其他应付款”中,转账时,应将原账中“其他应付款”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的贷方。因取消了“拨入专款”、“专款支出”科目,在实务中,有取得非同级财政拨入款项,主要是专项经费用于教育教学发展的,应在哪个科目中核算呢?能否记入“其他收入”及“事业支出-非财政”中核算,如是上级主管部门拨入专款,在上级部门列收列支后,下级单位是否可以在往来中进行核算,这样可以避免双收双支。
按新制度的要求,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核算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但是笔者所在单位基建账合并自2009年至2013年五年来,涉及的工程有:抗震加固工程四栋教学楼,拆除新建三栋教学楼,新建一栋教学楼,目前已审计终审的有五个项目工程,但尚未交付使用资产。基建并账面临几个问题:第一,是基建户几年来产生利息的处理;第二,是前期基建账中没有但基建决算报表里却有的项目的处理;第三,是其他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为了确保新旧制度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是否可以将这些问题解决和整理清楚后,再将基建账并入。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学校食堂不允许外包,但实际情况是部分学校食堂是对外承包的,那么如何进行管理及核算?食堂上缴的管理费如何列支?是否可以直接做收入?如未外包的食堂,可否采用高校食堂管理办法和食堂管理细则进行财务管理。学校设立食堂确实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有寄宿生的学校,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有规范的、系统的、务实的食堂会计管理制度。
众所周知,财会管理的职能就是对企业的货币资源实施管理。有资料显示现代财务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四类(如表1所示),要求财务人员从四个方面提供会计信息。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
然而,财务管理水平是由财务人员对各类财务管理职能分配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决定的。据统计,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职能中,交易业务处理约占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66%,管理控制占16%、报表占9%、决策支持占9%,这些数据反映出核算工作是我国企业的重点工作。而目前国际大公司在财务管理各职能之间的分配比例为:交易处理22%,管理控制18%,报表10%,决策支持50%。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1997年的研究表明,在过去3年,34%(N=300)的CFO把决策支持作为优先拓展的功能,未来3年将有74%的CFO这么做。而注重控制、报表和交易处理的CFO则从过去3年的69%下降到26%。由此可见,早在15年前,国际上多数企业就已经关注财务职能的转变了。
由此看来,伴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与成长,客观上要求财务管理职能的重点由交易处理转向决策支持。对于中国的企业和从事执行这一转变的财务人员而言,应该明确如何行动才能有效地实现职能的转变。
直观上看,财务职能的转变实质上是财务工作分配时间和精力上的改变,即交易处理的分配比例下降,决策支持比例增加。但是要实现这一比例的改变,并非易事。在企业内部,随着企业的发展,必定带来企业内部交易处理量的增加,必定带来管理环节和范围的增加;从企业外部看,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加快,必定给企业带来决策频率和难度的增加,这些状况都使得各个管理职能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在此情况下,要做到财务职能的转变一定要解决以下问题:
1.如何降低交易处理分配的时间和精力?
2.如何在不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下保证完成更为复杂的管理控制?
3.如何实现有效的决策支持?
一、信息化是提高交易处理效率质量的基本工具
降低交易处理分配的时间和精力的根本方法就是设法提高交易处理的效率。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交易处理的工作量会随之增加,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此情况下如何才能降低交易处理时间和精力,并保证能够完成日益增加的交易处理工作量?增加人员显然不是根本的方法,根本的方法就是将人员从繁琐的日常交易业务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从记账本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二是从繁琐的数据核准工作中解脱出来。把这两项机械式的工作交给计算机是目前最好的方案。
计算机的引入给账务处理提供了一个成倍提高效率的有效工具,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成熟和发展,使账务处理的精准度提高了数倍,整个账务处理的流程大大简化。原始的手工会计的账务处理流程,必须经过填制凭证、记账、结账、试算平衡、对账等诸多程序。而在电算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计算和转换的工作都在信息系统内自动准确地完成。而财务管理需要的任何账表数据都可以通过系统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都从凭证上来)、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账表)。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利用计算机和软件组成的会计信息化技术这一有效的工具,完全可以解决转变职能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提高交易处理效率和精准度问题。所以,从时间上解放财务管理工作者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信息化系统是实现管理控制的有效手段
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作为日常工作的规范,内控已经渗透到现代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传统的管理控制是通过组织结构、岗位、管理制度和监察流程来实现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管控的范围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多。为达到管理控制的效果,应该在此职能上分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国际大公司的数据来看,在管理控制职能上分配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如何在不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下保证完成更为复杂的管理控制?
首先,企业的管理监控职能应该也必须是财务的职能,这是因为企业的资金和价值管理在任何企业中都是核心管理内容,关联到企业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无论是控制内容还是控制流程方面,财务人员与管理控制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高效方式,是将监控与业务流程管理相融合,在业务执行过程中实时监控,构建完整的企业控制环境。
其次,是把常态的业务控制活动交由计算机来完成。具体来说就是在信息系统中:
一是设置功能权限:操作员无法看到权限之外的操作界面或者是操作内容,避免了越权操作。
二是预警控制:将风险指标下限如最低库存、超信用应收、超期应收、发货延期等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指标施以预警提示。
三是预算控制:把某项计划中可能消耗的资源和可能得到的效益等明细项目作出预期的量化数据,并将其作为标准设定到执行过程中,用以控制执行。一旦发生的业务脱离预算标准时,信息系统能自动预警提示,而且可以转入特定的审批流程交,由特定权限的人处理。
四是审批控制:为控制业务风险,企业的任何决策和决定都必须有一套审批流程,在此流程中不仅要设置审批环节,还应有此环节的批准人和权限范围,超权限或越级审批均无法执行,这就从根本上遏制了越权或越级审批的问题。
由此看来,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交易处理效率和质量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将复杂的管理控制的工作和交易处理融合起来,使其变成一种常态的工作内容,并且不会给财务人员带来额外的工作投入。
三、信息化是决策支持的基本保证
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的企业中,决策正变成一种常规性的工作,几乎每个管理者(包括知识工作者、经理以及专业人员)或多或少已成为业务决策者,或者在决策中发挥着积极的、主动的、令人大开眼界的作用。现代管理中,正确地做事已经不能称之为管理了,能称之为管理者的人一定是能做正确的事的人。按照德鲁克所说,做事之前需要决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决策活动已经成为日常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无论在企业的操作层面、业务运作层面,还是在战略方向性的高级管理层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决策活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决策或决定多是通过博弈方法产生的,而博弈方法的基础就是信息,建立在完整信息基础上的博弈是最可能达到管理目标的。因此,信息是决策的基本保证。
从信息提供的角度说,财务职能对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企业内部来看,财务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核算出业务执行的效果和业务执行后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而现代企业管理更多的是通过业务进程中的产品、地区、部门以及人员的动态信息,比如库存现状、销售现状和可能发生的资金流向等,来决定调整下一步的行动方案。由于各个业务职能、业务过程都与财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财务是最有可能收集这些动态信息的岗位。从企业外部来看,财务部门是与客户、资本市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直接纽带,他们可以更便利和更快地收集到客户需求、政策变化和资本走势等动态的信息。
所以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与业务运营部门融合协调的模式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财务人员意识和能力是实现职能转变的前提
以上所述的信息化使财务职能转变成为可能,但能否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有没有能够驾驭信息化工具的人。这里所说的驾驭并不仅仅是会使用电脑以及软件,因为计算机仅仅是一个“机械”而已,能够将客观的现象转变为可以分析和度量的数据才是真正的驾驭,将事实转变为数据的过程才是更高阶段的信息化,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支持。
在信息化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对企业财务人员来说,日常的业务处理对企业已没有增值的价值,决策支持能力的培养是企业新时期赋予财务人员的使命,也是财务人员的贡献之所在,这就对现代财务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财务职能转变的趋势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技能,更需要具有商业运营的智慧和信息化意识和能力,既能够完成日常的财务数据的整理,又能够对业务事实进行综合量化加工,并且作出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实时的数据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信息转换意识、数据加工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会计人员会成为新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各大企业的宠儿。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财务人员应该也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竞争力,成为新一代为企业真正作出贡献的有效管理者。
五、有效实现财务职能转变的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现代企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财务职能一定要转变。但是,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一项一项改善的积累,经过比较长期的过程逐步实现。以笔者多年在国内企业工作的经验,目前中国企业的财务工作应该重点关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完成低效率到高效率的转变,只有完成了这个转变,才有可能完成记账到决策支持的职能转变。而这一切的基础是解决好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提高信息质量的问题,最先应该着手改变的是交易处理中的高效、高质问题。
根据我国现有的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工具,实现高效、高质的交易处理的目标是及时和准确,衡量的标准是将交易处理的工作时数压缩进25%的水平中。为此,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出纳管理
出纳大量的前后台处理工作包括:货币资金的发放与收集;整理货币进出的详细记录;制作货币日报表;银行对账。在这些工作中,前台发放、收取货币资金的工作效率可以通过银企互联的方式,大大提高资金流出的安全和速度;而我们更应该关注后台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主要应该解决快速收集银行数据,银行对账自动化,以及现金和银行日报自动化。
(二)多元核算
所谓多元核算是指利用会计核算的方法对非会计科目的核算项进行核算。传统的会计只能以科目为核算元,对子级科目进行核算。但当需要对一项业务过程,比如一个产品从采购、入库、出库、销售、缴税和收、付款等一系列使用资金的业务活动进行核查时,这种单一会计事项细分的方式就显得不完善了。最大的问题是效率,比如按照产品进行核算时,所涉及的科目包括采购、库存、销售、应收、税金、相关费用等科目都必须设定产品子科目,如果再需要对产品销售地区进行核算时,就要增加一级科目,所以每增加一个核算元,就需要增加一级科目,虽然现在流行的会计软件最多可以支持9级会计科目,但实践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使用这种方法,因为维护和制单信息采集的工作量会成倍增加,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所以,主流会计软件均提供了多达几十种辅助核算的功能,来解决多元核算的效率问题。
(三)对账
这里指的对账是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信息确认工作。目前中国的企业还有很多采用职能化的业务管理模式,部门之间的业务传递是通过纸质票据进行的,各部门有自己的业务流程的口径,并且有自己的业务账。即便财务部门内的各个岗位,也可能由于传递信息的不及时,造成某一时点的业务数据不统一及对账的发生。所以对账是不可避免的。而提高对账环节的效率和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业务流程中的每个节点只能有一个口径,即上一节点的出口信息与下一结点的入口信息永远一致。这就需要将交易处理的信息采集从会计凭证推进到各个职能的业务发生点(包括空间和时间)。目前主流的财务软件都具有该项功能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这将减少追溯业务过程的难度,对有争议的业务快速作出终极结论,从而达到提高交易处理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六、结束语
现代企业管理下的财务职能正在脱离传统的账务处理模式,朝着决策支持的方向发展。虽然这一转变还未到位,传统的财务部机构设置还未改变,大多数财务人员仍然局限在现有的交易处理职能中,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转变正在悄悄的发生着,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年中,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正说明了这种转变的进行。为了适应这种转变,企业应从提高交易处理效率和质量方面入手,利用信息化技术重点解决出纳管理、多元核算和对账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应关注信息化复合人才的培养,不断增加决策支持的人员和职能的投入。对于财务人员而言,要看清这种转变的趋势,不断补充信息化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柯明.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职能转变[Z].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2008(6).
[2]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孙康琦,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
[3] 李海波.企业财务职能的转变.鞍山科技大学学报[J].2004(10).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作出的部署,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理论基本知识,更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应用所学技术技能实践操作的能力。为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中普遍开设了会计学作为核心课程。在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会计的思维方式,理解并学会使用会计信息,运用会计知识解决未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不是为了培养从事具体会计实务工作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应区别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然而,目前在湖南科技学院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基于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角度出发,针对专业特色设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一、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会计学在旅游管理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受到广泛认可,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把会计学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然而,会计学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对逻辑性要求较高,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中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吃力等诸多问题,学生不能明确掌握与专业实际需要相应的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需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首要任务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和需求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明确在课程开设的目的。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会计基本理论,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理解并学会获取会计信息,树立会计思维方式,运用会计课程知识进行财务分析,应用会计信息帮助旅游组织进行决策。
二、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
普通高等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均开设了会计课程,虽然会计课程教材种类较多,但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较缺乏,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为会计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师自编讲义,理论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会计凭证、借贷复式记账的应用等。此外,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也与会计专业一样,注重会计账务处理过程。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也是如此,由于缺少以旅游行业经营业务为背景的会计教材,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方式和内容,忽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导致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时缺乏积极性,难以建立会计知识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中,应当改进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以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点为会计主体,教授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与旅游行业财务工作实务相结合。目前较少可供选择的高质量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材,教师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结合旅游行业实务,合理编制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除了所有专业均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外,突出在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中与旅游行业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会计知识与其专业的联系,运用会计知识分析并解决旅游管理的实务问题。结合专业特点,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等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师大多是会计专业的硕士、博士,他们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担任,较少有在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虽然这些教师精通会计理论知识,学科专业性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对旅游行业知识欠缺,教授过程中难以与旅游管理专业实务结合教学,仅按照会计专业一样的授课方法,将直接影响旅游管理2017年第24期教改•教研专业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因此,教授会计课程的教师应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应响应湖南科技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号召,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特别是到旅行社、饭店等单位进行会计方面的观摩,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并运用实务经验到教学中,帮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建立会计理论知识与旅游行业实务的联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进
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使用实践设施和场所。有些高校专门设置了会计手工实训室,实训内容主要是针对纸质版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注重的是会计实务的账务处理过程。另有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会计计算机实验室,配备会计实践教学软件,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会计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流程。这些会计实践教学适用的对象是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能依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灵活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实现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目前,湖南科技学院经管类相关专业的会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时采用的是手工记账,与会计专业实训内容相同,学生在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时缺乏积极性,不能掌握会计账务处理流程,也不能理解会计信息和自身专业的联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已经建成金融工程专业ERP实训室,可以采用ERP实训室进行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利用ERP实训教学,让学生模拟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会计知识和会计信息,不仅仅限于传统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注重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而是全面的认识企业业务处理流程,帮助建立学科知识框架,了解会计知识与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联系,提高学生会计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然而目前ERP实训室尚在测试阶段,主要满足金融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实训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还可以借助山花旅行社有限公司。永州山花旅行社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0月12日,是湖南科技学院全资校办企业,获得过“湖南省创新创业优秀企业”、永州市旅游行业“十年零投诉”单位等荣誉,是湖南科技学院产学研融合示范基地,优秀实习基地。为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湖南科技学院校长办公会议专门探讨和改变了公司管理模式,2016年由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姚先林老师任永州山花旅行社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相关课程实训与创业实践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山花旅行社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见习实操的承办单位,每年都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日常培训并组织见习,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巩固以及实操认识,导游业务知识、景区讲解等课程的实操见习。虽然山花旅行社设置了财务办公室,但公司的财务业务外包给学院财务部完成。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时,可以借助山花旅行社这一实训平台。在公司内部设置财务部门,提供会计课程实践工作岗位,这样,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会计学这门课程时,可在山花旅行社内开展实践教学。对经管学院教授会计课程的教师而言,借助山花旅行社熟悉旅行社会计实务,提高自身实践经验,为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实务案例。同时,也方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旅行社为会计主体,熟悉旅游行业的会计实务和操作,建立会计知识与旅游管理专业的联系,了解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分析并运用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此外,学生在旅行社实训中切身感受创业过程,增强他们的创业动力,也为旅行社建立了人才储备力量,学校和山花旅行社实现互惠双赢。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是会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要区别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为各个专业量身制定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修改注重会计理论和账务处理程序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改进实践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会计知识与各经管类专业的联系,树立会计思维方式,学会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作者:欧阳仪臻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一、背景
2015年,总理在两会报告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并强调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广泛的应用。“互联网+”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着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更新换代。在这种新经济形态下,传统会计和传统的财会人员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特别是云会计以及财务共享中心的出现,对传统财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着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带来的诸多挑战,发挥自身的优势。
二、“互联网+”时代财会人员存在的问题
(1)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财会人员如果仅仅掌握财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当前很多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当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有关金融学,经济学,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知道的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财会人员的眼界和发展前景,也不利于其融入当前“互联网+”的大潮流中去。
(2)目前我国基础财会人员,即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已达到上千万人,拥有初级职称的会计人员也有上百万人次,基础财会人员已处于饱和状态。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高级财务人员供不应求,人员紧张。在当前这个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只会做账,算账,报账的基础财会人员已不能满足企业和时代对他们的要求,企业更多要求财务人员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通过财务计划,预测,决策以及控制,提升企业的效益与产值。而例如传统财务会计所需要做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则更多地可能会外包。随着云会计和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传统财务会计人员的岗位将减少,这对传统财会人员无疑是不小的挑战。
(3)财会人员对计算机技术掌握不够。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已经采用会计电算化进行企业账务处理,并且随着云会计的成熟和不断发展,一场新的会计信息化革命正悄然而来。但是现实是很多财会人员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对电算化软件仅仅是能运用进行账务处理,而对软件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构成威胁。
(4)高校财会专业的大学生是财会行业队伍的新生力量,不断充实和壮大着财务人员的队伍。但是,高校财会专业的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管理意识和互联网思维。这将阻碍作为未来财务人员的高校大学生的发展,影响其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
三、“互联网+”时代下财会人员转型的方法
(1)能适应“互联网+”时展浪潮的优秀财会人员一定是要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理论功底深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这就要求财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财会人员不仅需要不断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不断地学习各种企业会计准则和财政法规,掌握新的财会理念和方法,还需要广泛涉猎管理,金融,税务,审计等领域的知识,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练就过硬的本领,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2)随着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以事后核算与监督为主要职能的财务会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新经济常态下企业管理的需求了。企业越来越看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看重财会人员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因此,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将目光从传统的事后核算转移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财会人员不仅要会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还要学习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知识。要培养自己的全局意识和互联网思维,要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战略决策,经营决策,成本管理和提升企业价值。财会人员要从传统的分析财务会计的微观经济现象和具体的“做账”转移到对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加强企业资本管理和风险管控。“互联网+”时代,财会人员要学会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将财务工作融入到企业管理系统中去,提供财务分析等各方面信息,为各项决策提供支撑依据。
(3)企业的财会人员还要学习并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内部控制,账务处理,以及事务所的审计等等都与信息化相联系,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财会人员要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就必须了解乃至掌握相关知识,以保证会计信息化工作环境的安全和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4)高校财会专业的大学生,在学校一定要学好相关专业知识,夯实财会基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学会用互联网思维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积极参加有关专业大赛,例如财务决策大赛,会计技能大赛,财税大赛,管理决策比赛等等,在比赛中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进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