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20-02

由于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法制观念认识不足,这就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要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须正确理解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分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提出对策,达到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和自觉捍卫法律尊严的目的。本文试基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并探讨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改革的深入及国际风云的变幻,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生活方式对当代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某些非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仍有不小市场,违反校风校纪、不讲公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大学生缺乏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调查分析,大学生在提高法律意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全面认识法律的作用

有些大学生学法无用的糊涂观念与对法律的作用缺乏全面认识有很大关系。据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法律制裁违法犯罪方面的作用认识比较深刻,对判刑、监狱、拘留等词汇也有所了解,似乎法律仅仅只有制裁违法犯罪的作用,而对法律如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却知道不多。所以,他们对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觉得自己只要不违法犯罪就可以不用学习法律。其实,在现代社会,法律除具有制裁违法犯罪的法律作用外,还在规定权利、维护权利、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不仅是为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明确当代大学生依法维护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把宪法和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没有正确认识知法、守法与维权的关系

大学生必须学习法律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现当代大学生在知法与守法的关系上仍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说:“守法不一定知法”,如普通老百姓不知法不懂法却能守法;有的说:“知法不一定守法”,如很多法官、检察官等执法人员和领导干部知法懂法却不能守法。针对这些现象,有些大学生有了不成熟的看法:“不懂法也可以不违法犯罪,何必学法?”据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就是不知法不懂法,当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知如何追究侵害人的法律责任和得到合理补偿。但是,“守法不一定知法”,“知法不一定守法”只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这不能成为不必学法和不提高法律意识的论据理由。而且可以肯定,只有知法,才能更好地守法;只有知法,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没有正确理解执法、守法和提高法律素质的关系

有的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法律素质也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在“重理轻文”的思想指导下,对学法的目的和意义存在模糊认识。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公民没有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就无法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大学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公民,更是如此。大学生应接受法制教育,遵纪守法和维护国家法律,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严格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并能自觉地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学习法律知识,而是为了知法、守法、护法,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当代大学生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要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健康的法律心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二、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指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法律及其法律现象的知识、情感、心理、观点、评价和信仰,除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外,具体还包括宪法意识、公民意识、法律至上意识、诉讼意识、权利意识等到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风貌和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我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只有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遵纪守法,预防和减少犯罪现象。同时,培养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高素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历和经验,对形形的社会现象的看法不够成熟。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从法律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人生追求的问题,不仅对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且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依法办事的观念等法律观念。培养和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学法、懂法、依法办事,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水平和法律素质。

(一)加强课堂教学,重视在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自觉地学好法律基础课,不仅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还有助于增强法制观念和提高法律意识,提高守法和护法的自觉性。在大学教育中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强化法律课程的课堂教学。现大学生中约占45%左右的高职高专学生,由于连年扩招,录取的高考分数线不高,他们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而现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时较少,虽是必修课,但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期考成绩合格,造成相当的大学生法律观念与行为存在脱节现象。为提高当代大学生学习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掌握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意识的目的,就要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其他法律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侧重讲授与学生联系较多的民法、劳动法、经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部门法,这就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法制观念。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法律辩论、多媒体教学、开设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尽可能把社会现象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知识感和现实感,提高学生法律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法律问题能力。应强化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研究,不断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路径。

(二)有针对性地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目前,大学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还是不够重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多,没有给大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法制教育。各大学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校园广播法制专栏、开设网络教学等,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另外,各大学院校应与司法机关加强联系,让司法机关人员结合办案实例,对大学生进行现实的法制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法律咨询,参加庭审观摩等活动,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将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结合起来,提高法律意识,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三)依法治校,依法育人,营造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环境

高校的管理和服务如能做到依法治校,依法育人,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大学院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权利义务的理念,通过高校的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充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教学和管理上,激励学生的权利追求,促进学生受教育权、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监督权、救济权和申诉权的实现。在实体上,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要依据国家法律进行,所制订的规章制度也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在程序上,处分学生要证据确凿,依据明确,定性准确,高校成立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负责处理学生被处分前的陈述和申辩,确保正当,符合规定。高校的管理行为做到合法性、合理性和可审查性,从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就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加强品德教育,注重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增强法制观念,才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接受能力较强,容易受环境影响。大学院校应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自尊、自爱、自重、自强、自立的意识,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上,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

(五)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实施挽救与教育的原则

培养一名大学生不容易,应尽可能地对违法犯罪的大学生进行挽救,使其仍能够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由于大学生学历高,但阅历浅,家庭背景各异,他们违法犯罪相对其他社会人员社会危害性较小,案发后能积极配合调查和承认错误,认罪态度和表现一般较好,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因此,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应当充分体现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总之,应从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的高度深刻认识学习法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决纠正那种“不懂得法律也照样生活”,“法律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摈弃那种“权大于法”、“法不责众”、“不知者不为过”的错误观念,促使大学生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变为自己的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在思想和行动中确立和体现法律的精神,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谷春德.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一、法律对企管的作用

诸多微型企业都能够不需要法律人员而正常存续,因为它们小,凭着个人办事能力和股东之间的相互信任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难题,那些无法解决的难题就留给时间去慢慢消化。但企业一旦扩张成功,拥有几千名以上工人、数量不菲的商标和专利、庞大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的专卖店,并且发展到股票上市时,法律作为能够重复运用的普遍性规则,可以在解决类似事件时遵循先例,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和损耗,从而成为企业管理的锐利兵器。

1、法律首先是帮助企业管人。人是企业的财富,也是剩余价值的来源。有人帮助老板赚钱,老板才会发财,所以即便最普通的车间工人也是老板的上帝。要管好十几个人容易,老板可以谙熟每一个人的脾性并对症下药;要管好几千几万个人则难,必须通过其他人或者规章制度进行间接管理。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人可能随时走人,花大钱雇来的人却只是徒有虚名,所以你不知道到底该对员工好还是不好。如今的劳动法律制度,足以让怀着旧观念的老板好好喝一壶。以前可以随便踢人,现在解雇人要赔各种名目的钱。那些不要求企业赔钱的,却带走了不少客户和商业机密信息。公司领导不可任人唯亲,更不可盲目护短,要利用制定规章的机会设计好奖惩制度,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的干劲。

2、法律还要帮助企业管理资源。企业的资源多种多样,当然也包括人力资源,但这里要阐述企业的财产性资源。对于一个大中型公司而言,资源的整合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必须有法律的手段才能完成。法律要对企业的所有权进行界定和巩固,对使用权进行充分利用,对负面资产进行剥离。资本论在现代社会遇到了重大挑战,那就是知识产权的升格。资本论认为,企业全是靠工人的劳动来赚取剩余价值的。但是知识产权却不是单纯靠工人的劳动造就的,它需要精心设计、完美包装、海量广告、明星代言、长期使用、打假维权等等才能得到价值提升。企业创造和维护知识产权,需要大量的法律投入。有没有对知识产权给以充分重视和充分投入,可以说是衡量企业大小的重要标志。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资源特别是无形资产,促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可以确保企业绿树长青。

3、法律更要为企业管理风险。风险无处不在,比如以公司资产为他人债务作担保,债务人还不起钱时就可能会成为替罪羔羊,这是无形的风险。企业厂房三合一,一旦着火则损失殆尽,这是有形的风险。富士康连续十几个员工跳楼,赔钱是小,信誉大大受损更加难以挽回,以至于客户不敢下单,还要接受政府调查,这是有形兼无形的风险。小公司可以带病前进,大公司可不行,讳疾忌医会让庞大的企业在不经意间趴下。小小的风险会让巨人崩溃,创立两百多年的巴林银行就因为一名证券交易员的连续失误而。有形的风险比较容易引起注意,无形的风险却常常会被忽略,直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成熟企业要完善控制风险和应对风险的机制,从而能够乘风破浪地前进。老板应加强风险防控系统,对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如订立合同或者作出董事会决议,都要事先经过严格的法律风险评估和考核。对于即将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要设法寻找替代解决途径或缓和爆发方式,减少对企业有机体的损伤。事先预防、事后化解和危机攻关都是在考验经营者的智慧,没有借助法律的支持是无法达成的。此外,专断和集权容易造成权力滥用,引起损公肥私,所以无论财务权、人事权、经营权,都必须通过分权来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才能保证经营权得到有效的监督,以免像洪水一样泛滥成灾。法律在管理企业风险尤其是无形风险时的效能卓著,就像高压锅的保险一样,能避免老总多年的心血瞬间破灭。

综上所述,法律通帮助企业管人、管资源、管风险,达到保驾护航的目的。郭台铭的富士康公司法律部门拥有超过五百名工作人员,正是这么多人日夜不停地审查合同、制定规章、处理债务纠纷、整理知识产权等等,才不会让富士康这个巨型公司乱了套,即使经历十几名工人跳楼的风波后仍然可以调整前进。企业要做大做强,务必加大对法律的重视和投入,必要时组建自己的法律团队,以破解各种各样的难题。

二、企业管理者(包括员工)要有法律意识

经过十多年的全民普法教育,我国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已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集中表现为程序意识、规则意识的缺失。之所以笔者强调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是因为:

1、提高法律意识有利于企业的公平有序竞争。目前,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国外公司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除了资金、管理上的优势,最主要的还是客源网络的优势,它们凭借自身国际网络的优势,在抢夺国际客源方面是占据很大优势的。在这种上情况下我国有的企业的管理者由于法律意识的缺失竟然采取非法手段进行竞争,有的企业甚至卷入犯罪活动。一些企业的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公平有序竞争。

篇3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与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的法律意识各有不同。它主要表现为对现行法律的评价与解释,人们对自己的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律制度的了解、运用以及掌握程度,还有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方面。

90后职工是今后进入企业的主力军,且90后职工较之于其他老员工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接触的信息多样化、固有思维方式突出、个体价值实现方式多样化等,90后学生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我们从企业的角度、90后职工的角度两个因素对佛山市某些企业进行调查。其中企业的角度分为企业对法律意识的关注度、企业的行动力表现。职工的角度分为90后职工对法律意识的关注度、90后职工活动的参与度、90后职工的行动力表现对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1)企业对90后职工法律意识培养工作缺乏常态化。企业90后职工法律意识的高低正是有效反映企业问题的重要表现。然而企业如何展示其对该方面的重视程度,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组织相关的活动或比赛,因为其中包含着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让企业90后职工在活动中了解到知识。虽说某企业有限公司也举办相关的活动,但是从调查中发现,企业仅是偶尔性举行,并不是经常性举办。

(2)企业较为注重生产性基础管理。企业在举办活动之前会在公告栏上、部门会议中对90后职工进行宣传通知,并且较为规范的向90后职工传达相关知识,例如职业病防治。在管理上,企业对90后职工岗位上的安全生产及安全保护措施做得十分到位,并定期地、规范地对安全生产设施进行检查和更新,其他方面的宣传普及则较少。

(3)90后职工法律意识观念强。法律是对自身权益的一种维权保障,然而法律意识的高低决定着我们维权是否会在适当的时候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在调查中发现,员工对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安全生产法都是90后职工所关注的,其中的一些基本的相关规定也有所了解。由此看来,90后职工的法律意识观念较强。

(4)90后职工积极参与活动,但法律相关活动较少。参与相关活动不仅能从中获取到所需知识,更能提高90后职工的团队意识,企业的凝聚力,这是双赢的局面。对于企业举办的活动,绝大多数的90后职工都是积极参与其中,并且90后职工认为参加企业举办的活动有助于明确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提高法律素养。90后职工参与活动的前提是时间空余期间,不少90后职工因为工作繁忙而不能参与,仍会在空暇期间对活动进行关注,但法律相关的活动较少。

各个企业的文化、管理理念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很少突出法律文化的构建。针对90后职工法律意识的现状,我们建议从企业和学校两方面进行改进和引导。

1 从企业本身而言

1.1 企业制度建设本身

企业普法,可以有效地让90后职工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也可以提高90后职工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90后职工在实践中可以规范地按照相关规定安全、高效地生产;企业也可以让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当然,在生活中也加强了90后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增强企业90后职工法律知识,必须坚持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扭转出现了风险才引起重视的传统思维,避免发生了损失才赶紧进行补救的被动做法,切实把防范法律风险由习惯于事后补救转到事前预防上来,努力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企业学法用法要取得实效,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规范严谨、操作性强的各类制度是重要保障。企业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实现对90后职工法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指导、严格管理和监督,保障学法用法工作真正落实。要实行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法治讲座制度、法律培训制度和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

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调整中维护90后职工的经济利益,加强工资、用工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等制度的建设,从制度上保证90后职工经济利益的维护。其次,加强对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从细处、实处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

强化企业90后职工法律风险意识,各级领导是关键,管理人员是重点。企业必须要站在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建设和谐企业的高度,以对企业负责、对90后职工负责的精神,重视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时刻用法律来规范企业的组织和行为。

1.2 企业主动联动学校资源

企业无论从缩减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人才素质、以及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影响力的角度出发,可选择主动联动整合学校的资源,深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并完善校企合作方式。

2 从学校教育而言

2.1 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不高。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甚至有的院校不开设或讲授法律类课程,只是临考应付,缺乏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法制观念淡薄。因此,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为作为合格的职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主动与企业接洽

院校必须主动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把企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突出自身教育的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而法律素养就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4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于中职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结合中职教育管理现状来说,目前的中职教育中法制教育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在社会中国法制建设在不断地加强,这就要求中职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中加强对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

一、中职班主任管理中加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社会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地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的公民素质中法治素养是一项重要的体现内容,遵守法律是公民和学生都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要求。中职教育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基地,为社会的发展输送需要的人才,这就显示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加强社会现代化建设,满足职业市场的需求,加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班主任作为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式,在日常对于学生的教学过生活中,应该慢慢的渗入法制教育的理念。

(二)减少社会中不良现象的发生

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属于上升时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社会中有许多的不良思想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中职学生是性格和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和生理上都是成熟的重要阶段。相对于普高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导致走到人生的歪路。中职班主任应该在管理中,加强对于法制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辨别能力和提高法律意识。这样能够减少学生由于思想不够成熟而导致的不良影响发生。中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方式,直接有效的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

(三)降低中职学生的犯罪率

在目前的中职学生中,由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年龄都不够成熟,很容易发生冲动、激情犯罪。近年来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在不断地升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教育中法制观念的缺失。绝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人生伤害,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低。这就证明应该加强对于中职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减少犯罪率。

二、中职教育中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中职教育就是以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为目的,管理的重点主要的是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不够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是很重要,但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也同样的不可忽视。为了培养中职学生优秀健康的人格,应该加强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法律教育。

(二)在法制教育中内容和方式比较落后

虽然目前的中职学校大多数都设置了法律教育的课程,但是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存在这单一和落后的问题。并且许多的法制教育课程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在教师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对于教材内容的照搬,没有可以给学生警戒的例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理解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够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进行深刻的教学。中职班主任也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法律教育,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方便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三、加强班主任管理中法律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中职法律教育的现状,就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和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加强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提高法制校园建设。从学校管理者到班主任管理都应该进行改变,加大管理的力度,促进学生的法律观念培养,具有遵守法律的思想。同时应该注重学校教师相关部门的法律意识提高,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班主任在中职院校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管理者,对学生的许多行为会有直接的影响效果,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应该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遵纪守法。在生活和学习中应该严格的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二)健全完善的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制度

要想让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果,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完善的法制教育制度。这一完整的体系应该包括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法律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在课堂上运用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么能够引以为戒。

四、结语

在我国的中职教育中,加强中职班主任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和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加强对于我国中职学生的法律教育,还能够提升我国中职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社会的法制化建设不断深入,目前已经构建成为较为完善的法治社会。作为高中学生,应该积极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素养。学校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经常开展法制教育讲座活动,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也加强了法制教育。

一、高中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目前的高中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明显不足。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针对高中学生的普法活动力度,媒体也针对普通大众制作了很多普法节目来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但是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依然十分淡薄。

1、法律意识薄弱

目前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由于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较弱,即使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也不懂得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再加上高中学生正处在学习压力最大的时期,在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冲动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更有甚者,高中学生的权益被侵害了他们却仍不自知[1]。

2、法律知识匮乏

目前高中学生的法律知识相对匮乏。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媒体成为了高中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这些媒体中夹杂了很多的自媒体,而某些自媒体本身可能并不具备足够的法律知识,因此自媒体所的内容会存在各种缺陷。高中学生在不能辨别的情况下轻信了这些自媒体的内容,往往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阻碍了法律知识的学习。

二、高中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产生原因

高中学生法律素养储备不足的的原因有很多。高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模式、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等等多方面都是造成高中学生法律素养储备不足的重要因素。首先从家庭方面来说,由于高中学生日常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学校和家庭,很少接触外界社会,致使家长很容易忽视高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更不会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而进行专门的引导。这种放任的态度既使得高中学生的法律素养较低,又使得高中学生忽视了自身法律素养的构建。对于守法、违法、用法的意识更是无从谈起[2]。其次在学校教育中,中国的升学考试更多的侧重于文化课知识的考察,对综合素质的考察相对较少。学生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在小学教育、初中教育过程中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知识也都是文化课知识。在这种教育模式的耳濡目染之下,高中学生变得只重视自身文化课水平的提高而忽视自身的法律素质培养。再次,在高中政治课堂的学习中法律素养教育与政治学科教育界限模糊。目前的高中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法律素养的主要渠道是高中政治课程。而高中政治课程本身包含多方面的知识:德育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等等。且由于高中学生从小的法律素养不高,使得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讲解法律知识时十分费力学生却依然学不好。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不但高中学生的法律素养无法提高,也会使学生对培养自身法律素养产生抵触心理。

三、深化高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高中学生提高法律素养迫在眉睫。只有深化高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才能更好的培养高中学生的法律素养。首先高中学生要做到对待法制教育的态度端正。端正对待法制教育的态度是提高法律素养的基础。中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在我国法律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主席提出的“四个全面”发展战略中就包含了“全面依法治国”发展战略。在入学初期,学校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国家法律法规、法律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普及教育,并详细介绍在高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应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只有高中学生真正意识到法律素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接受法制教育[3]。此外要加强高中学生的法律实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高中生在课堂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要想真正提高法律素养光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实践运用。因此,在高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入大量的真实案例,便于高中学生的法律学习。此外,还可以举行法律知识辩论赛、模拟法庭等等活动,让高中学生不仅知道法律,还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高中学生真正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不会再纸上谈兵。

四、结束语

中国是一个法治社会,中国正在积极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作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我们高中生应该积极拥护国家的政策,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为将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李天媛 单位: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40-0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社会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大幅度增长,而作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也是逐年上升的,学生数量已经占到了高等院校的一半以上。一名合格高职院校专业技术型的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法制教育,良好的法律品质不仅是一名合格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立足社会的基本品德。现阶段下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作出诸多努力,但是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犯罪事件时有发生。

学校教育是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一环,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法律信仰,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于当前现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纵观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还有很多误区和问题,滞后的教育观念、古板的教学内容、落后的教学方法都极大地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下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误区和问题,然后对法制教育的改革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简单论述。

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和普通高校、中专院校的培育目标不同的是,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开展的是职业教育,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以学生的职业教育为主,而忽视了法制教育,除了在整体导向上存在误区之外,教育内容、方法等也都存在问题。

1.没有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高职院校看得都是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在培养的时候也主要开展职业教育,存在只要就业了就是合格的学生这样一个误区。但是学生就业了是要踏入社会的,而法律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法律的影响,不对学生做好法制教育,看不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的话,学生或许具有很好的职业能力,但是法律素质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软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这样才能在做事情的时候知道分寸,更好地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2.法制教育内容不深刻

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有专门的课程,这是国家相关部门联合的,基本上都是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相关文件和方案明确提出应该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理解的社会主义法制基础,了解国家宪法及相关法律制度规范,通过这样的法制教育,让学生的心中有一个最起码的法律意识,做到懂法守法,依法办事,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不触及法律底线,尊重法律。本着这样的要求,纵观当下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讲授很多的法律知识条例,而不懂得深挖,灵活变化内容,没有领悟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掌握那些繁缛复杂的法律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让他们懂得哪些事应该做而哪些事不应该做,做事待人始终在法律范畴之内。遗憾的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导致了内容看似深奥实则苍白,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没有认清本质,把法制教育智育化

法制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国家相关规定明确表示,高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关键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见,法制教育和智育不同,德育的范畴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实质上还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和智育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

然而把法制教育智育化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只重视讲授,而不重视法律信仰的培养,大量的法律知识讲授不但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的学生也是心中知道法制,却不知道如何去做,虽然懂法知法,却无法守法做事。

4.教学模式有待改善

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绝对应该是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应该更多的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教学模式要有所创新,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然而当下很多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依旧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负责讲,而学生负责听,考试也是死记硬背,没有经过理解,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没有应有的互动和讨论,须知知识在人与人的激烈讨论中才能记得牢固。沉闷的课堂、落后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5.法制教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性还不是不够,甚至都没有专门的法律专业教师,很多都是学院的辅导员或者其他专业的老师兼顾。如此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他们自己可能对于法律都不是很了解,怎么可能深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信仰。高职院校一般办学历史都不长,很多都是由过去的中专院校转化过来的,办学条件较差,相对滞后。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明显不足,且学历都较低,很多都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照本宣科,缺失的专业素养直接导致法制教育效果低,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

6.法制教育没有走出校园,进入社会

法制教育课绝对不是只在课堂上讲授就能取得好的效果的,需要走出校园,进行实践教育。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法制教育缺乏这样的实践机会,学生学习的是繁缛复杂的法律条文,就算考试也大多是死记硬背。没有真正进行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了解法律的意义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心中有法律,但是行动上却不知道法律的约束到底有多少,久而久之,难免碰触到底线。

篇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争取更多的市场资源,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必须不断地开拓市场,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来自于内部或者外部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除了依靠自身的努力解决纠纷外,还必须求助于法律事务服务,通过法律事务服务解决企业的难题,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企业科学发展离不开法律事务服务的支持

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必须在国家法律框架内进行,所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企业只有依法进行正常的经营与发展,才能够获得国家的支持和保护。但是,在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企业不知法、不懂法,那么企业就有可能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因不知法懂法而违背法律法规并且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也有可能因为不知法懂法而失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良机。因此,在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到法律法规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事务服务对于企业发展和经营的重要性,争取获得法律事务服务的支持,大力加强企业的法制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防范企业因不知法、不懂法而陷入经营与发展的风险,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律事务服务必须切实为企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想促进企业的快速、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法律事务服务单位作为企业发展的必要组成,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主动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法律事务服务,切实帮助企业回避潜在的法律风险,帮助企业及时处理企业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真正起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努力提高法律事务服务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1、大力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大力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法律事务服务单位必须参与到企业管理制度之中,帮助企业认真分析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避免企业管理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避免企业管理制度中出现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企业权利的正常行使,保护企业的正当利益。企业既要在法律的前提下行使属于自己的权利,又要在法律的前提下履行属于自己的义务;同时,企业还要在法律法规的规范内要求客户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除此之外,企业还要认真分析本行业特点,认真分析本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将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制度化、法制化,保证企业各种活动的法制化规范。

2、努力提高企业各阶层的法律意识

努力提高企业各阶层的法律意识是现代企业进行法律事务工作的前提。企业要想依法管理企业,维护企业正当的权益,就必须努力提高企业各阶层的法律意识,特别是企业管理层的法律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法律事务服务单位要认真分析企业各阶层工作的需要,为不同阶层的工作人员制定贴身的法律法规培训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事务服务单位还要帮助企业大力加强本行业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企业广大职工的遵法守法意识,提高广大职工依法办事的能力。

3、努力提高企业合同管理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自身的规范,是建立在法律法规之上的现代经济制度,在企业的市场行为中必须依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协议进行,如果由于合同、协议签订过程中不符合法律法规规范,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法律法规问题,必将给企业带来损失。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法律事务服务单位必须认真帮助企业树立合同意识,在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企业的合同管理水平,对合同、协议的签订及履行严格进行监督,避免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4、努力提高企业处理各种纠纷的能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面对的是各种各样事情或者客户,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纠纷。在针对这些纠纷处理的过程中,法律事务服务单位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妥善处理和企业相关的纠纷,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利益,最大程度改善企业法律纠纷的环境,提高法律事务服务的质量。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企业所面对的法律纠纷必将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事务服务单位必须真正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护理文书不规范:护理文书是护理人员记录的护理过程,可具备法律效力,但因种种原因导致护理文书未按规范书写,如护理记录不及时,患者个人信息填写错误,或虽然记录但记录内容与真实的护理经过不相符或不准确,如护理人员为患者2h翻身1次却记录为必要时翻身,日后一旦发生纠纷很容易成为患者掌握的不利证据。患者自身因素心理因素:心胸外科患者大多病情重,住院费用高,严重时可能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易产生焦虑心理,甚至对必要的辅助检查也持怀疑态度,认为是医院变相多收费,甚至因治疗结果不理想而把怨气发泄到护理人员身上。意外情况:患者下床活动时摔倒,导致骨折;患者躁动不安导致坠床,有的患者术后烦躁不安甚至自行拔除引流管等。张爱娟[3]研究发现,患者发生意外拔管的类别中,胃肠减压管占47.82%,最易发生自行拔管的时间段为大夜班,占47.83%,导致患者自行拔管的原因多为术后疼痛及舒适性的改变,占39.13%。

    加强责任心教育:应对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教育,明确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预防护患纠纷的前提[4]。护理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独立操作时要具有慎独的精神,认真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及规章制度,是预防护理隐患的重要手段,如护理操作时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按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如为易发生坠床或跌倒的患者采取预见性措施等。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心胸外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尤其是围手术期的护理问题较多,作为护理人员应明确良好的护患沟通对防范护患纠纷的重要性,积极学习有效沟通的技巧,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护理人员应利用入院介绍、晨间护理及各种操作和检查治疗前后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及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满足其身心需要。对需要进行特殊检查的患者,应详细交代检查的必要性及所需费用,必要时应签订知情同意书,全程陪同患者检查,使患者产生安全感。术前护理人员应安慰并鼓励患者,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手术,术后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等情况提供人性化服务,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如告知心脏病术后早期患者为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应控制饮水量,可协助患者用棉签湿润口唇,以实际行动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预防纠纷的发生。提高法律意识: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提高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发生护患纠纷时,懂得利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应不断总结以往护患纠纷的经验及教训,在确保患者权益的同时,提高安全意识,严格规范护理行为,依法行护。如在为患者确定治疗方案时,如有两套以上治疗方案,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并提供选择治疗方案的机会,并请患者及家属签字确认。此外,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严谨私下传播患者的隐私。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心胸外科护理人员应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除了熟练掌握一般护理技能外,还要熟练掌握多种医疗设备及抢救操作技能,如应全面掌握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及输液泵的使用。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在职培训,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新进护理人员应在经过培训,全面掌握心胸内科疾病护理常规及专科急救技能后方可独立值班。

    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夜班及交接班时段尤其要提高警惕[5],是确保护理质量,防范护患纠纷的重要手段。如定时为卧床患者翻身,观察有无压疮发生;观察患者输液过程中滴速是否过快、三通管开关是否正确等;使用微量输液泵的患者,应观察泵的运行有无异常;观察胸腔引流管等各种导管是否固定、引流是否通畅,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如术后患者躁动不安或意识不清,为避免其自行拔管,可使用约束带约束其肢体,或遵医嘱适量使用镇静剂。规范书写护理文书:护理文书是完整病历资料的一部分,而患者有权获得这些资料,成为护患纠纷发生时的重要参考证据,故护理人员应养成规范书写护理文书的习惯,保证护理文书的及时性、客观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措施后应及时填写护理记录,护理文书用语应规范,描述应具体准确,不可使用非专业术语描述病情。营造安全的修养环境:病房地面应保持干燥并具有防滑效果,卫生间地面铺防滑垫,卫生间、病房内及病区走廊应安装扶手,以方便患者行走或站起时借力,移动病床的制动闸应定期检查,保持功能良好,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的修养环境。综上所述,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与患者沟通不到位、法律意识淡薄、专业技能不熟练及患者本身的因素等,均是心胸内科常见的护理隐患,而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教育、提高护患沟通能力、提高法律意识、强化专业技能培训、严密观察病情等措施,可防患于未然,有效消除护理隐患,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

篇9

关键词:农村,法律意识,农民,对策

一、农村地区农民对法律认识的现状

农民法律意识属于群体法律意识,其以农民作为研究对象,是关于农民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X乡位于河南省某国家级贫困县西南面,距县城30多公里,X乡属于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竞争力不强,具体表现为:较差的区位条件,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收入低、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收入除传统农牧业生产外,主要来源于劳务输出、小麦与玉米的种植,农业人口多、农村自主发展能力差。法律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了解、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形成的基础。为了解X乡农民的法律知识量现状,我们选择了8种与农村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规范开展调研,包括婚姻家庭法、继承法、教育法、青少年保护法、宪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土地法。调查显示,受访者“知道或听说过的法律”中婚姻家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认知相对较高,但也只仅仅局限于知道这些,并不能合理的利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信息是能帮助人们形成法律感知、激发法律情感、引导人们以法律为导向安排个体行为一切法律现象。法律信息获取途径是法律意识形成的路径要求,畅通的信息获取途径不仅能增加法律知识,形成法律感知,而且促进农民法律认同心理的形成。调研中,关于“您从什么地方或渠道了解法律知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人员中有48%选择电视,22%听别人说,19%的没了解过法律知识,5.5%学校教育,由此可知河南省农村农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是多么的匮乏。

二、农村农民对法律认识存在问题的分析

法律意识是社会需要和法律之间的中介环节和纽带。基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对其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1、农村农民法律是意识薄弱,了解只在表层化。法律意识表层化是法律认知不系统,缺乏对法律价值和法治理念的理性认知,法律认同度较低、不稳定,难以持续有效指引个体行为。在纠纷解决机制上,人们偏好于自力救济和社会救济。甚至出现刻意规避法律的现象。

2、对违法行为的执行并不能切实到位,严格执法。执法粗暴、司法腐败,许多村民认为除非不得已,否则不愿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打交道。在无奈中对法律敬而远之的。有些些地方甚至屡禁不止的粗暴“执法”、违法执法则会让农民深感畏惧,甚至恐惧。催粮催款时,乡政府、派出所、地方打手“联合执法”。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时,将超生妇女“5花大绑”,如果是“超生游击队”,则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将家俱全数充公、房屋推倒;农民未交“买地钱”,算成违章建房,乡政府租来推土机“行政强制执行”。

3、普法教育不佳,甚至畸形,甚至造成拳头越大,权益就越大。村民与村民之间解决问题很多也是殴打赚取利益。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几乎成零化状态。很多农村地区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被进行过法律教育,除了上学的时候偶尔课本中涉及一些关于法律问题外,离开学校后就再也不曾关注法律问题。而所在的乡镇也不曾就法律认识的问题对自己的村民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

4、法律费用过高以及官官相护严重,许多农民没有能力支付使用法律武器的成本。农民出不讼费、法医鉴定费、律师服务费,1场官司从1审到2审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农民耗不起时间,也耗不起住食宿费、交通费,甚至付不起举证材料的打印费,再则农民无力冲破“官官相护”的关系网,获得公正的判决。在我国的许多地方,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神通广大的人士多得很。官司打来打去,打得双方都不愿打的事例也多得是

5、农民的自主学习法律知识主观能动性太差,很少有人去主动的去了解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自己主动买书或查找资料去了解法律知识的人很少,几乎微乎其微。

6、民间固有的习俗、惯例和规范有些地方比较严重。在农村社会“合理而不合法”的现象甚为普遍,在一些些落后的乡土农村依然普遍沿袭、保存、使用着大量的习惯,对习惯、习俗等民间法的遵循大大超过了对法的呼唤,国家法往往还处于次要的补充地位,总是不能改变固有的陈旧观念。

三、完善农村人民对法律知识认知的建议

当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培养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改变。以X乡为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流动因素的加强松动了传统的农村结构,而旺盛的法律信息、服务的需求是推动农村法制建设的内在动力。是以结合上述农村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现状,提出要把提供农民法律意识的可行对策是与农村普法活动结合起来,加强执法行为,提高法律权威的建议。

1、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使之从深层次的去了解法律,认识法律,相信法律,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信法律可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2、加强机关部门对违法行为的力度,提高法律在人民心中的权威,严格执法。

3、加大普法教育,推广法律知识,制造法律知识小手册。使之广大农村人民都能了解法律的意义,认识到知道法律知识对我们的重要性。

4、应当针对不同的人群对法律费用的收取进行不同规格的收费标准,使得广大农村农民有足够的金钱去依法获取自己的权益。

5、加大宣传力度,提出“了解法律就好比给我们自己买了双重保险”的口号,提高广大农村人民对法律知识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了解法律方面的知识。

6、注重实践环节、讲究实效,充分发挥民间固有的习俗、惯例和规范对农民社会关系的调节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去灌输一些法律知识,从而潜移默化的去改变人们的思维,认识到民间固有传统的不足。(作者单位:佛山市迈雷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

资料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b)-136-01

病案作为医疗档案,在法律程序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是医疗事故鉴定和判罚的调查依据。因此,病案管理人员在管理和使用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慎重承担提供法律依据的责任。病案还可为医院的管理者提供各种信息,因此,它是医院管理的一个分支。病案的管理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

1 病案特点及书写要求

病案具有真实、完整、及时的特性。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必须认真负责、及时地记录下诊疗过程、用药情况及各项检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非常重视病案的书写,《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医疗机构病例书写规范》第1章病历的组成及病历书写基本要求中记述:“必须以绝对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认真书写病历”。病案书写应当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达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在评分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发现擅自篡改病历一律定为丙级”。由此可见病案真实和完整性的重要。病案失去真实无疑是一块废纸。我国病案受《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约和保护。在《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发生医疗事故或者事件后,丢失、涂改、隐匿、伪造、销毁病案和有关资料,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责任人追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病案归档后,不允许修改内容,更不许篡改、伪造,否则是违法行为。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病案在法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处理医疗纠纷、刑事诉讼、伤残鉴定、保险赔偿中,都需要医院出具医疗证明资料,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强对病案具有法律效能的认识刻不容缓。

2 加强对病案的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病案重要性的认识,把好质量关。病案是医疗、护理、医技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的,每个环节都影响到病案的整体质量,因此,要加强病案重要性和质量意识教育。其次,要加强对病案法律效能的认识,提高法律意识[1]。要使全体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病案在法律中的重要性,从而加强病案书写的责任心。

要学会从法律的角度去认识病案,在书写过程中注入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要客观、真实、准确地书写病案。提高临床医师的法律意识是现代医务工作者适应新形势的必修课。再次,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认真、及时、真实地书写病案是对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对患者负责的表现。擅自修改、篡改病案是职业道德不允许的,也会对疾病总结、教研等产生重大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医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最后,要加强病案管理,病案的利用要遵循一定的法律规范,病案不仅是医务人员必查的资料,执法人员审案判定的依据,同时也是个人病情的记录。患者有了解疾病情况的权利,有要求对病情保密的权利。因此,医务人员都应严格执行病案管理制度[2-3]。

3 加强病案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已进入服务型经济时代。病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对我国经济增长,医疗范围扩大,医疗条件改善,医疗质量提高以及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医疗病案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抓好医院病案管理很有必要。因此,完善病案管理制度,增强病案管理意识、科学实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病案质量,方可发挥病案资料的效能,促进医院发展,更好地为医院服务。

4 做好病案的复印及封存病历保管工作

因医疗纠纷应当事人或家属要求封存病案的,病案室需按照法律规定协助上级部门对病案进行封存,并负责把病案保管好。自2002年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 要求复印病案的患者及家属越来越多,要求复印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证明等并通过审核后方可允许其复印,并给予复印盖章并做登记[4]。

5 加强学习档案管理知识

病案归属于科技档案,病案管理人员需学习档案学相关知识,熟悉档案管理理论,掌握档案管理办法,以指导自身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剑.强化法律意识规范病案管理机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4):158-159.

[2]袁永芬.病历质量的缺陷控制与量化统计管理[J].中国医院统计,2000, 7(3):172-173.

篇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08-01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是维护社会安定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人们只有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方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中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更应当遵从这一发展需要,不断地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手段,从而健康地成长。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思想品德教师如何把握思想品德学科特点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进行规则意识与守法观念教育,实现法律意识培养由浅入深、循序发展

法律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规则与秩序意识,学生只有认识规则、遵守秩序,方能够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展规则意识与守法观念教育,在课程导入、教学渗透、日常交流等多个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在思想和观念上重视法律意识。例如,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规则与秩序》,笔者没有急于进入课堂教学流程,而是随机抽8个学生上台,让每个学生随意从课文中选择一段文字以不同的方言、语速、音量和语调同时进行朗读,台下的学生聆听。“七嘴八舌”式的朗读使得课堂一片嘈杂。笔者把握机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混乱不堪、嘈杂散乱的状态?”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很快就意识到这是因为缺少“规则”导致“秩序”混乱。这样导入课堂,自然地将规则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内容引出,使学生能够明白遵守规则与法律的重要性。

教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守法观念,需要在日常行为中慢慢地渗透,一点一滴地进行培养。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过马路的过程中,以行人“闯红灯”的现象为切入点,介绍了相关交通规则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笔者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还开展了“遵规守纪向我看”活动。

二、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法律知识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能,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来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例如,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法律初探》,在课堂教学之初,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常用的法律知识进行了讲解,使学生对其形成基本的认知和印象。接着,笔者用“知识竞答”的形式来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组织“教师提问,小组抢答”“小组之间竞答”“小组内部竞答”等多种形式的问答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在学生初步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基础上,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小品《公交车故事》(偷盗案例)、情景剧《保护自我》(青少年保护案例)、案例演示《我的物品你别动》(物权法案例)等引入课堂,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随后,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审判”,提升了学生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最后,笔者组织“课堂辩论赛”,让学生围绕“道德与法律的效力谁更大?”“未成年人是否需要法律照顾?”等辩题开展辩论。这样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三、课堂引导与课外延伸并重,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篇12

国内院校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而法律基础课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手段,在实施时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对于法律基础课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尽量注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其教质量,并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讲解等方式来对学生实施教育,使其能准确理解法律基础课的内涵,养成良好的法律素质。下面对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这一问题作详细探讨。

一、实施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意义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大部分犯罪行为都是因为青少年政治素质不高,法律素质缺乏造成。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年龄为17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概率极高,这主要因为1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了高中,而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正在形成,如果在这个阶段不对学生进行一些法律知识教育,就很可能会被对其法律意识的形成造成影响,增加他们的犯罪率。

另外,除了高中学生以外,社会犯罪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社会人士法律意识欠缺也会增加犯罪概率,所以必须要结合国情,适时开展法律基础课教学,让人们知道怎么行为合法,什么行为不合法。

二、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法律基础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重视绪论、重视案例讲解,并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切实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

1、重视绪论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在初中课程里略有涉及,有些学生对“重炒旧饭”不以为然,还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和学习热情,课后知识记忆不牢,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普遍存在无所谓情绪。这样的情况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法律基础课中的绪论是整本课程的基础,绪论教学是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第一堂课。有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开展法律基础课教学时,一定要重视绪论课。通常情况下,绪论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课程进行介绍,并妥善安排好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考试情况,另外还要通过介绍课程的重点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法律基础课产生兴趣,并树立下学好这门课的决心。

绪论课教学的实施方法有:一,做好备课。备课时要结合法律教材,结合教学目的广泛取材,多多搜集教学素材。另,还要选对教学方法,以免降低教学效果。二,要有一个成功的开讲。绪论课的开讲要能够引人入胜,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要设置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三,反复强调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绪论教学时要反复向学生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告诫学生不仅要遵法守法,还要懂得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2、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实施法律基础课教学时,完全可以应用实际案例来进行法律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白法律的重要性。事实上,案例教学法是法律课教学中最常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实际应用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阐明问题,方便学生理解,还能够在潜意识上为学生敲响警钟,用真实的案例来提醒学生法律的重要性。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时,教师可例举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案例,也可例举新闻报道中的案例,将法律和法治结合起来,向学生阐述法律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理论思想。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和结局问题的能力。

要真正实现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关键在于对其正确把握并合理应用。例如,在讲到“正当防卫”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介绍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损害的行为。然后说明其具有的五个特征:(1)防卫意图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2)防卫起因是不法侵害的发生和存在。(3)防卫对象是不法侵害者本人。(4)防卫时间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5)防卫限度是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同时强调这五个特征也是构成正当防卫的五个必要条件,即主观条件、起因条件、对象条件、时间条件、限度条件。重点是要对各个条件分别举实例加以分析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法律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便日后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懂得评判是非、合理应用。

3、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

在对一些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只用语言很难把学生带入爱听爱学的氛围中,即使学生听了,其理解或记忆效果也不深刻。这时,针对学生易受声音、图像感官刺激的心理特点,教师可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适时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利用视觉形象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知识殿堂,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从多角度挖掘他们的潜能,达到使学生能感兴趣,“自我激活”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有意识地搜集学生感兴趣的、对教学有帮助的视频素材,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更好地领悟知识。

比如,在讲到宪法赋予每个公民享有的人身权利时,可放一个相关片子――《“小偷”之死》,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明白:小偷虽然是犯罪嫌疑人,但也有自己的人身权利,抓小偷是见义勇为,但抓住小偷后怎么处理不归个人管,应马上送公安部门处理,而不应动手打他。市民仇恨小偷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殴打等暴力行为,如果不属于正当防卫,就触犯了法律,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试想一下,是非善恶的观念如果演化成暴力,像视频中把小偷打到河里淹死或是把小偷绑在太阳底下暴晒等,这样是非善恶就颠倒了。当然,小偷要为自己的偷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三、结束语

法律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注意到这门课的特点,注重它的现实意义,应当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13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于社会中的法以及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1]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指在校的大学生群体对现行法律制度运行效果的认知、情感、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2]自2008年以来,第一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到现在,“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的构成主体。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事件频频发生以及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一、“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困境

1.培养途径单一。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已成为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90后”作为新一代接班人,需亟待提升法律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高校普遍开设法律基础课,成为“90后”大学生提升法律素养最主要的渠道。课本内容主要集中在法条和抽象性较强的基础法律概念上,教师以单项讲授为主,重视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法律意识教育。法律基础课实践性较为突出,但课时较少,明显制约了教学效果。单一的培养途径,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2.法律意识淡薄。“90后”大学生对法律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必要认识,存在忽视法律教育的倾向。他们认为了解一些法律常识,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就能很好地生活。虽然经常看到或听到社会上有关法律的事件,但总觉得那都是别人的事情。使得学生很难主动获取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知识匮乏。同时,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90后”大学生存在“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使得“90后”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水平不高,对一些法律观念和法制概念缺乏正确认识,导致法律意识淡薄。3.运用形式僵化。对法律知识的运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强弱的重要标准。我国“90后”大学生在对法律的运用上,存在“知与行”的偏差,不能将学到的法律知识正确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且理论和实践不能同步,有时虽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但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法律手段以及法律经验作为支撑。对知识没有深入掌握,具体实践经验缺乏,导致运用形式僵化,不能灵活使用。

二、“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价值

1.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大学生适应、融入社会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正面临多重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道德领域的失控现象冲击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形成。由于“90后”大学生人生阅历尚不丰富,在成长过程中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之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有利于规范引导思想,树立正确三观。2.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有利于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严格恪守知行一致,形成强烈的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责任感,增强护法意识,敢于同违反国家法律与校园规章制度的行为作斗争。有利于形成依法办事的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构建和谐校园。3.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培养,是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法律认知水平提高,有利于增强“90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提高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权益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保护自身安全与合法利益。由此可见,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

三、“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1.实行依法治校,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完善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为“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良好示范作用。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法制教育经常化,将其同校风校纪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资源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同时,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要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违章必罚,使学生在最直观的法律环境中树立法律意识,感受浓厚的法制氛围。2.改善教学方式,传授丰富法律知识。教师的课堂知识讲授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要优化学校主课堂地位的作用,完善法制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减少条文式、抽象性的内容。适当引进案例教学和开放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用法能力。3.注重法律实践,促进法律知识合理运用。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脱离法律生活与法律实践,高校要运用各种资源,为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创造条件。以“9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情况为切入点,将其融入到高校日常发展建设体系中,成立法律社团、组织模拟法庭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的立法讨论,发表自己的相关意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提高大学生参与法律的热情与实践能力。4.强化自我教育,提升自身法律素养。“90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与生理正在高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稳定。遇事反映强烈,情绪易冲动,受挫折能力弱,明辨是非能力差。因此,大学生要激发自我觉醒,重视法制思想的学习,内心形成坚定法律信仰,乐于接受法律行为规范。自觉培养法律意识,从法律的高度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成为一名法律素养提升、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