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的需求

生命的需求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命的需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近年来连续发生的河北大学李某开车撞人案、西安音乐学院药某撞人杀人案、上海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案、东莞理工学院敖某未遂杀人案等恶性伤害案件,震惊了社会各界。这些大学生心狠手辣,人性泯灭,暴行令人发指。这些犯下恶行的大学生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缺乏生命意识,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对他们来说,生命是可以漠视的,是可以赎买的,甚至是可以任意剥夺的。[1]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居然出现了如此冷漠骄横、凶残自私的异类,它以触目惊心的方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认清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教人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珍重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2]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基于部分大学生道德、法律与责任意识淡薄的现实,更是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

(一)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具有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人们在社会中能够顺利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传统道德、法制教育的不足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有些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非常淡薄甚至缺失,心中只有自我,生活上只懂得享受。在这些行凶的大学生眼里,责任、道德、法律、社会正义早已荡然无存,他们极端蔑视和公然挑战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只关心自己权利的实现,千方百计规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李铭启开车撞人,不仅没有丝毫的愧疚,反而盛气凌人,高喊出“我爸是李刚”。药家鑫因为丧失对道德底线的遵守,在撞到被害人后,不但不尽基本的救助义务,反而因为害怕“农村人特别难缠”而不惜采取残忍的手段杀人灭口,让一起轻微交通事故瞬间演变成血腥暴力的悲剧。

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唤起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认识到尊重他人生命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违反了国家法律,必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提高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开展生命教育,还有助于扭转有些大学生责任意识下降的趋势,唤醒他们承担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尊重他人的生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因犯罪而给社会、家庭和自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无法弥合的心灵创伤。[3]

(二)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成才教育[4],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人格、道德、心理承受能力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无暇思索和生命密切相关的问题,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这也是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功利化的后果: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过高,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成才心理压力和功课负担,自由玩耍和自主支配时间少,造成精神生命的压抑和发育不全。药家鑫的童年就是在不断练钢琴和学习中度过的,经常“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多次想自杀。另一方面,这一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家长们往往陷入“监控和保护”双管齐下的“疯狂”,物质上对孩子过于娇宠和放纵,精神上无法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最终造就这些孩子自私、功利、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的个性,形成一种后天型的人格缺陷。当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往往表现出无助、无情、冷酷和残忍的一面。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时代缺乏感情的人机对话交往方式也使有些学生趋向于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

现代社会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和较强技能的全面发展人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就是通过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人格健全发展、身心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内涵,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明辨是非能力等综合素质,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转性,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有助于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

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期待。大学生恶性伤害案件不仅令受害人受到伤害,给双方家庭带来重大的损失, 还严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和谐校园建设,并给社会带来恶劣的负面影响。大学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

通过生命教育,让大学生体悟生命的珍贵,善待自己的生命,并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教育不仅可以减少甚至杜绝校园恶性伤害案件的发生,更是减少和杜绝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重要途径。通过生命教育,让大学生理解“人是一个共在体”,理解他人的存在对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他人、关怀他人,学会宽容和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提高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创造一个友好的人际环境,也是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发展环境。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聆听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真正的生命需要,做一个拥有崇高精神追求的有生命质量的人,不把生命当成实现利益的工具。这些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使他们变得人格更健全,更有道德规范意识,更奉公守法。[5]

二、廓清高校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校生命教育必须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使生命得到尊重和敬畏。生命教育是多层次的、具有丰富内容的系统教育。基于以上分析,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爱生命教育

大学生杀人、伤人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不可否认,对生命理解的肤浅是大学生杀人、伤人的重要原因。生命是人类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拥有其它一切价值的基础和本源。关爱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生命的珍贵。要认识到敬畏他人生命,就是敬畏自己的生命。

关爱生命教育,还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近年来,“虎妈”“狼爸”式家长影响了大众的教育和生存理念。很多家长把子女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作为家庭的教育目标,把挣大钱、做大官作为做人的人生目标,却把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爱心教育等束之高阁。这种功利的成才观极大地扭曲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绩好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善恶是非不分,法律道德不守,却是对社会有害的人。成不了尖子生、成不了栋梁之材,但只要成为一个守法公民,在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幸福快乐地生活,也是生命的成功。一个人,可以不崇高,但不能、冷酷、血腥。只有对生命建立了相对科学、系统和理性的认识,才能真正关爱生命,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健康人格教育

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珍惜,以及对生命过程的接纳乃至享受,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标识。拥有健康的人格是现代人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让生命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保证。知识的丰富、物质的富足、地位的显赫,并不能代表其拥有完美、健康的人格。现代社会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使人们在精神上没有归属感,无法获得真正的心灵寄托。[6]人们忙碌于对虚名浮利的追逐和物质生活的享受,却舍不得花时间体验心灵的丰富、追求精神的崇高和实现生命本身的价值。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也日益出现人格发展工具化的倾向。当今部分80后、90后出现现代人格和传统人格冲突等问题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社会固然需要有知识的人才,却尤其需要有健康人格、有良好道德的人才。没有健全人格的人,纵有再多的学问,再强的能力,也不可能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多大的贡献。因此,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需求、生存体验、生命感悟和生命的发展提升,培养爱、宽容、付出、感恩的生活品格,塑造善良、自信、独立、合作、友爱的健全人格,加强健康人格教育。

(三)责任意识教育

培养责任意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的过渡时期,有些责任意识非常薄弱。卢梭曾经说过:生命不等于呼吸,生命是活动。生命的意义在于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并追求自我成长。责任意识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对自己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但要珍惜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遇到任何坎坷都杜绝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念头,勇敢面对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挑战,而且要不断完善自我,完善自我就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任。

责任意识教育另一方面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就是一种责任和承诺。马克思说过:“真正现实人的存在,就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每个人既为社会的一份子,就应当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凡事必须多一份责任担当,少一些自私自利;遇事多一些冷静思考,少一些浮躁冲动。要使大学生明确责任认知, 把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形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提高其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形成良好的负责任的品格。

(四)心理健康教育

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其他诸多素质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讲座,对大学生在学习、适应、交往、恋爱、择业和自我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尤其要加强学生应对生活挫折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客观的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7],开发学生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心智成熟,完善和提高心理素质,使大学生适应环境、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三、探寻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除了在理论上形成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完整体系,有的还在实践上基本实现了制度化、课程化。我们要结合国情,探寻适合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创造人性化的生命教育环境

生命教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几乎无所不在,其它科目从广义上可以说都在承担着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任务。泰戈尔说:“教育的目标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尊重和珍爱生命,向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精彩,更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高校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教育环境。

首先,高校在教师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加强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普及培训,让教师深刻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珍惜每一个教育学生的机会,对每一个生命负责任。同时,高校也要采取措施改善教师待遇和各种教学条件,解除其后顾之忧,让教师真正喜爱自己的职业,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就是生命感染生命,每一位积极向上的教师就是学生面前的一本活教材。教师自己拥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心灵高贵、头脑活跃,对学生有着深深的爱,才能点燃学生对生命的激情。

其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也要做到以人为本。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需要,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教育以人为本还要不断探索人性化的教学方法。要改变将学生当成知识“容器”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要,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型人格。

再次,高校在日常学生管理中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缺乏对生命关怀的情感和能力是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重要原因。内尔·诺丁斯认为:“人的关怀能力来源于被关怀的体验。”无论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设施环境,还是各种制度,都要尽可能做到人性化管理。要深入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世界,重视其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关爱。对一些经济上或其他方面有困难的特殊学生,要给以及时的关注。

(二)整合各种研究力量,健全高校生命教育的体制机制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生命教育尚缺乏完整统一的体系。当前针对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虽日益增多,却大多着眼于全局或哲学视角,关于实践领域的研究却凤毛麟角,能提出可操作性实践方案的更是不多。由于缺乏充分的理论和专业的教师指导,高校生命教育活动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深刻性,有的还处于缺失和空白状态。因此,当务之急,要充分发挥高校研究优势,积极整合学术界、教育界各种研究力量,大力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尤其是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证性研究。要总结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生命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力求构建相对完整可付诸实践的生命教育模式。

高校生命教育无法落到实处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长效工作运行机制。各个部门各种教育资源相互脱节,无法形成教育合力。这套工作运行机制应包括组织工作机制、科学规划机制、条件保障机制和评估激励机制。组织工作机制方面,应建立由教务处牵头,学工部、思政部、团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生命教育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形成研究、规划和落实的互动机制和协调统一、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科学规划机制方面,要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情,或筹划培养专业师资,设立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或把生命教育整合成综合性课程,科学规划课程纲要,将生命教育主题内容渗透到思政课、心理健康课、专题教育等相关教学环节。条件保障机制方面,应将生命教育普及经费列入学校预算,有效地运用于各种宣传活动或教育设施上,并在专业师资配备和教材编写上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财力。评估激励机制方面,逐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正确评估生命教育实施状况,加快从理论成果到规划、实施的过程,让大学生受益。对在生命教育各环节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及时的奖励表彰,完善奖励激励制度。

(三)融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生命教育的强大合力

生命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必须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做到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和谐互补,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夯实生命教育的根基。

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积极价值,力争树立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理念。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生命教育,将生命关怀融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生命教育是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选取合适的方式开展教育:对将来就业后主要从事直接服务于人的工作的专业或师范院校,尽快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也可发掘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现有课程资源建设生命教育综合课程;以各种专题讲座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或社团活动的形式渗透生命教育的主题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各种形式交互渗透,更能形成巨大的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不能缺少家庭的积极支持。家庭是大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精神发育的肥沃土壤和心灵寄托的重要归宿。父母自身要以身作则,互助互爱,给孩子以良好的人格熏陶。不但要营造民主、和谐、尊重、互助的家庭氛围,让生命在家庭中得到最好的情感滋养,完善健全的人格;更要畅通关爱、沟通和支持的渠道,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并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交流,随时可以给予大学生必需的支持。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政府要重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进行关于禁毒、法治、环保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有相对固定的生命教育实践基地;要联合各级部门广泛开展“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交通、食品、消防和护林防火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提高大众的生命安全意识。主流媒体在对社会上、高校内发生的各类自杀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时,不能只注重新闻价值而忽略正面引导的教育意义;更不能恶意炒作,引发群体式模仿性自杀的严重后果。要多选取正面典型案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珍爱生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毛小萍.从“李刚门”、“药家鑫”事件引发的深思[J].老区建设,2011(3):39-42.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25-29.

篇2

前苏联的工业生产事故与职业病一直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但1988年仅工伤事故一项就造成材料损失1.65亿卢布。

1980年是日本自1958年以来安全生产最好的一年,而工伤事故仍造成经济损失3000亿日元。

英国1974年发生事故经济损失为9亿英镑。

美国更惊人,1980~1985年,每年工伤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300亿美元以上。1985年总损失为365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39153亿美元的9.32%。以一次事故或一个企业为例:1986年4月26日,震惊世界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使许多人健康受到影响及损害,周围1000平方公里受到污染,农田荒芜,企业关闭,直接经济损失20亿卢布。1997年6月27日,正值的前夕,北京东方化工厂储料罐区发生特大爆炸和火灾事故,9人死亡,3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7亿元。由于原材料中断,导致10多个企业停产、半停产,万余工人待岗。仅此可以完全证明,企业的安全生产好坏,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冲击和影响是直接的。因此实现安全生产,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安全投资在企业经济效益中的效应

一般人认为安全投资是单纯指直接的资金投入,其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用于解决物的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为主,提高物质安全化的资金投入。二是用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解决人的问题为主的人力资源、人员素质的投入。如开展各种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活动、安全教育、安全培训的投入,职工防护用品与保健、安全技术攻关等投入皆构成了企业安全投入、投资。这些安全投资有利于安全生产系统的整体安全化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也保障了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发展和提高。

安全投资究竟有多大的效益?很大程度被人们认为是摸不着、看不见、只投入不产出的亏本事。这是因为安全投资所反映的经济效益有它独有的特征,未能被人认识。它不同于一般生产经营性的投资,没有直接的很明显的盈利收入,它是渗透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成果中,效益是潜在的。

它的经济效益可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安全投资可转化为效益

由于安全投资能解决不安全的因素,加强了安全管理,使之不发生各种事故,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使得生产经营性投入不受到损失,实现产品质量、产量的提高,节约材料,降低成本,也是一种经济效益。例如“九五”期间,我国在役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现有各类在役管道800万公里,压力容器4227万台),投资在2400亿元以上。按最保守的估计,平均使用寿命能够延长其设计寿命的50%,可节约投资1200亿元以上。以平均寿命20年计算,每年可节约设备投资60亿元以上。若再计算避免更新设备减少的停产损失,其经济效益将更为可观。再如“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典型作业环境粉尘危害治理技术研究”项目开发了双区交变电场静电凝并除尘技术,增强了粉尘凝并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微细粉尘的收集难题。开发的不对称预荷电静电增强过滤除尘技术,有机地结合了粉尘静电凝并与常规静电增强效果,可显著地降低过滤阻力,改善清灰性能,延长布袋使用寿命,提高微细粉尘的收集效率,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负效益转化为正效益“有”版权所

篇3

第一阶段:新产品导入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胜在庙算”、“多算则胜”这些千古名句都是在强调做好市场营销前期调研和论证等基础准备的重要性。识别与发现市场机会并按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开发更是直接影响产品/品牌顺利导入市场和健康发展的关键。识别与发现市场机会包括:消费者需求洞察、消费者及经销商的探索性定性研究、消费者使用习惯与态度研究、市场细分及定位等;产品开发调研包括:产品组合研究、产品概念设计与测试、产品包装研究及测试、产品/品牌名称测试、价格研究及敏感度测试、产品品牌形象与定位研究、广告研究等。

第二阶段:产品成长期

完成了前期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基础工作和使产品的成功导入市场,接下来就是成长期,需要产品和品牌按既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成长。此阶段的市场调研主要任务是获知产品及品牌发展状况及对市场活动效果综合评估。包括对品牌及广告的连续性跟踪研究,消费者使用习惯与态度研究、产品及品牌形象与定位研究、市场活动效果综合评估等。

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

产品处于成熟时期其市场营销任务是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这时期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探索产品的优化组合、明确品牌定位和品牌传播策略研究,主要包括对品牌和广告进行连续性跟踪研究、深入了解目标消费者使用习惯与态度研究、品牌健康状况和品牌资产研究、媒体策略研究和包装改进测试研究等等。

篇4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The Stability of the Resource Requirements Emotion Drive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Life Behavior Selection

WANG JianJun[1], CHANG Juan[1], MAO Beixing[1], ZHANG Guofeng[2]

([1]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2]Department of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32)

Abstract The stability of the resource emotion function drive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life behavior selection is studied in the paper based Lyapunov stability theory.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resource function is decrease, the system of resource emotion requirements time function is stable.

Key words artificial life; stable; tremble

0 引言

情绪驱动机制认为,驱动情绪主导行为选择,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文献[1]尝试将情绪机制用于游戏系统而提出了一种简单情绪分级行为选择机制,行为按照情绪的优先级别进行选择。该机制涉及到两种负情绪:害怕与困惑,前者用于选择逃跑或攻击行为,后者用于搜索行为目标,完成相关任务。害怕的级别高于困惑,在该机制中初步使用了情绪感染机制。文献[2]在行为分层结构中嵌入情绪机制,解决其动态适应环境问题,建立了自己情绪选择机制。

情绪计算公式为:

((),) = (())*()

= 12 + * [()]

当人工生命处于资源较满意状态(.)

、为区域边界,为资源的当前需求量。当前资源较为充足时,处于舒适区,资源获取情绪就较小,且小于资源需求量本身。当资源需求较大,进入忍耐区时,资源获取情绪值等于资源需求值。当资源需求很大时,获取情绪就是资源需求量的放大,从而增加该资源获取行为受选的几率。为实现资源获取行为的连续实施,避免“颤抖”现象出现, 资源需求情绪的时间函数公式为:

() = ()() + (() + ())

其中()为环境资源分布变量,(0,1)为滞后系数。

另一方面,时间的度量上的离散特点,使得社会经济领域中的许多问题适宜于作为离散系统来处理,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大量连续时间系统由于采用数字计算机来进行分析和控制的需要,而通过离散化而化为离散时间系统来处理,离散时间系统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而稳定性是系统的一个基本结构特性,稳定性问题是系统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大多数情形,稳定是控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本文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讨论了资源需求情绪的时间函数构成的系统稳定性问题。在假定环境资源分布变量资源函数是按时间衰减的条件下,资源需求情绪的时间函数系统是稳定的。

1 系统描述与稳定性分析

考虑如下资源需求情绪时间函数构成的系统:

() = ()() + (() + ()) (1)

(1)可以变换为:()= () (2)

其中()为一阶差分,满足() = ()()

假设1:环境资源分布变量函数()为衰减函数

即满足条件:( + 1)

()

假设2:()资源有需求,所以必定有

( + 1)>0,()>0 (4)

定理1:在假设1,2成立的条件下,系统(1)是稳定的。

证明:由系统(1)等价于(2),所以:

构造Lyapunov函数

() = ( ())2,则对其求一阶差分得到:

() = ( ( + 1))2( ( ))2,根据式(2)有:

= ( ( + 1))2( ())2

= ( )2[( + 1)2 ()]

根据式(3)(4),从而 ()

2 结论

本文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混沌同步相关方法讨论了资源需求情绪的时间函数构成的系统稳定性,在假定环境资源分布变量资源函数是按时间衰减的条件下,即(1)( + 1)(),()>0,则资源需求情绪的时间函数系统是稳定的。

基金项目:航空基金(2013ZD55006);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重点项目(14A110027)

参考文献

[1] Sloman A.Beyond shallow model of emotion[J].Cognitive Processing,2001,2 ( 1) : 177-l98.

[2] Olsen,Megan M,Harrington, et al. Emotions for strategic real-time systems[C].Emotion,Personality,and Social Behavior-Papers from the AAAI Spring Symposium, 2008: 104-110.

[3] Jochen Hirth,Tim Braun,Karsten Berns. Emotion based control architecture for robotics applications[C].KI 2007: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Proceedings,2007: 464-467.

[4] Etienne de Sevin,Daniel Thalmann. A motivational model of actionselection for virtual humans[C].Proceedings of Computer Graphics International 2005 ( CG1'05) , 2005: 213-220.

[5] Pecora L M, Carroll T L. Synchronization in Chaotic Systems[J]. Phys Rev Lett,1990,64(8):821-824.

[6] Pecora L M,Carroll T L. Driving Systems with Chaotic Signals[J].Phys Rev A,1991,44(4):2374-2383.

[7] Yoo W J, Ji D H, Won S C. Synchronization of two different non-autonomous chaotic systems using fuzzy disturbance observer[J].Physics Letters A,2009,374(11):1354-1361.

[8] Fallahi K, Leung H. A chaos secure communication scheme based on multiplication modulation[J].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2010.15(2):368-383.

[9] 吕翎,李纲,张檬.等.全局耦合网络的参数辨识与时空混沌同步[J].物理学报,2011.60(9):5051-5056.

篇5

【中图分类号】F4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83-01

【Abstract】T 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MES for steelmaking plan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to establish a clear system development goals, to solve the steelmaking ME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dynamic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mand,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quirement analysis in the Systems Development Life Cycle.

【Key words】Systems Development Life Cycle; Requirement Analysis; Steelmaking MES

0.引言

钢铁行业产销一体系统是一个大型的复杂信息化系统,由行业自身生产复杂性决定,钢铁产品需要经过多工厂、多工序联合制造和大规模定制生产才可达到交货目标,生产特点决定炉次、浇次、轧次要进行规模组织,同时遵守复杂工艺约束,生产准备还要兼顾物料需求和能源需求。大型信息化系统由软件平台、硬件平台、软件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炼钢是整条钢铁生产链承上启下的环节,炼钢MES制造执行系统更是整个信息化系统至关重要的中间层,炼钢MES作为一套软件系统它将面临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难题,软件生命周期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程序设计、调试与测试、系统安装与部署。本文通过详述炼钢MES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阶段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说明需求分析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重要作用。

1.概述

需求分析是指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于待开发的炼钢MES即理清炼钢厂与各轧钢产线、炼铁厂、原料供应单位、能源供应单位等业务关系,炼钢MES需求分析要解决炼钢各相关单位的业务问题以及问题的来龙去脉。需求分析是一项重要工作,通常被认为是系统开发最困难的工作,因为在软件生命周期中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编码阶段、测试和集成阶段、系统运营阶段中,其他4个阶段都是面向软件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即可解决,只有需求分析阶段是面向用户,各关键用户都本着各厂利益出发,系统开发如果兼顾平衡即将损失开发效率,且各厂关键用户多数只熟悉各自业务活动和业务环境,系统开发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覆盖全部业务领域的专家,因此系统开发的需求分析阶段面临以下几个难点:关键用户之间的协调、用户需求是动态变化的、MES系统开发不同阶段需求变更代价呈线性增长。以下将结合炼钢MES开发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来探讨软件需求分析方法。

2.软件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中的关键就是展开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为能够将系统错误和漏洞在需求分析阶段发现并解决,使开发的成本收益比达到最大。炼钢MES需求包括: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及软件计划。

2.1 问题定义

炼钢MES开发的第一步就是进行问题定义,问题是指用户的基本要求,问题定义实际上就是了解MES系统关键用户们到底要建立什么系统,并确定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因此,问题定义的来源是用户。系统开发初期由炼钢厂和各轧钢厂工作人员组成关键用户团队,各厂关键用户在问题定义阶段必须解决的关键是:系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通过问题定义阶段的工作,系统分析应该提出关于问题性质、开发目标等并形成书面报告。这一阶段的分析应站在较高的角度去抽象、概括所要做的事,不拘泥于问题实现的细节。尽管各厂关键用户旨在维护各分厂利益总是纠结于某些细节,但软件需求分析在这一阶段必须居高临下鸟瞰整个系统全貌,协调各方对问题取得一致看法,最后出具一份各方都满意的文档,促使各厂负责人同意开发工作继续进行,然后炼钢MES开发工程转入软件需求分析下一个阶段:可行性研究。

2.2 可行性研究

炼钢MES开发过程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简单明显的解决办法,许多问题不能在预定的系统规模之内解决。如果问题没有可行的解决办法,那么花费在此的时间、资源、人力和经费和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在此阶段予以避免。可行性分析是在问题的目标和约束之间的一种权衡,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在于用最小的代价确定关键用户们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可以解决,系统目标和规模是否现实,权衡后决定是修改目标或放宽约束。软件设计以炼钢厂关键用户期望通过MES系统实现的目标和作用范围为依据提出一种以上设计方案,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操作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并选出综合得分最优方案。关键用户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对用户要求的功能、性能以及限制条件进行分析,是否能够做成一个可接受的系统,并判断系统操作方式在关键用户组织内是否可行。

2.3 软件计划

关键用户同意可行后开始拟定软件计划,计划是为了将炼钢MES成功开发所需做的工作、需要的资源、需要的工作量以及开发进度进行合理安排。由于炼钢MES开发是公司产销一体系统一个子系统,因此炼钢MES开发进度要符合整个产销系统时间要求,例如:炼钢MES何时开始实施,何时结束,在与铁前MES、轧钢MES或物流系统等不同系统在时间周期上如何衔接等。进度计划是软件计划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将对软件项目的开发产生重大影响,在炼钢MES软件计划阶段使用了工程网络图、Gantt图、任务资源表等软件进度控制手段。软件计划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定用户分工、明确责任,此时,各厂关键用户发挥重要协调作用,不仅要推动本厂软件计划进行,还要配合其他产线计划。

3.结束语

篇6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87-01

对我而言,艺术不是静止的某件物品或者某种流派,我将它的本质描述为一种伴随着生命流动的创作过程,不论是它的外层表象还是它本身的精神层面都是在不断地扩展或收缩,这种伴随着人类审美、技术以及精神发展历程而不断变化的创作过程就是我要论述的艺术。

一、中外历史上主要的艺术本质学说

西方美学史对艺术本质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美学史中,有着重要影响的艺术本质观有摹仿说、游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等。中国古代的艺术本质观主要有言志说、感物说、缘情说、畅神说等。

二、艺术是有生命的创作过程

(一)自然界是艺术有生命的创作源头

从自然界本身的艺术性来说,它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和洗礼后蜕变,才使得它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品。从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来说,因为人类依附于自然,所以任何一个种类的艺术或是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归根结底从自然中来,即使描绘的是一种人文现象的艺术品也是如此。

(二)人类是艺术有生命的创作者

如果没有人类,那么也就不存在审美欣赏的受众,自然也不存在艺术这种定义和范畴。

从艺术的需求来看,人类由于生产活动的发展而产生了审美需求才产生了艺术创造活动。这种需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类生命历程中慢慢诞生的,所以每一件艺术品的诞生都包含着人类生命的需求。从艺术的创造过程和创造主体来看,人类无疑是这一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每个艺术家都属于独立的创造者。

(三)艺术生命是艺术的载体和本质

从艺术整体来看,它随着阅历的累积和见识的增加,逐渐地成熟,形成自己的个性,它也可能会戛然而止于一个阶段。从单个艺术品来看,艺术家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从艺术家手中创造的艺术品会伴随着经历而不断地产生变化。这种过程本身就表现了生命的兴衰,这样有了生命的艺术才能称之为艺术,才能是饱满的、富于变化的。假如没有了艺术生命,那么“艺术”就是干瘪的,只能停留在一个狭窄的意义范围内。所以艺术生命是艺术的载体,是艺术的本质。

三、艺术生命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艺术生命的产生

我们无法知晓第一件所谓艺术品产生的具体地点或者时间,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艺术”这个词本身就是人类为了某种形象、符号、现象或是物品所下的定义。也就是说,艺术在产生的时候就是带着人类这种生命赋予它的涵义而诞生,所以说,艺术生命的产生就是艺术产生。

(二)艺术生命的成长

纵观整个艺术发展史,艺术的发展是充满了活力的,就像一个人在摸索自己前进的路,艺术家们也在自己的生命路程里不断地探索艺术的真谛,解答艺术留下的难题,不断提高自己在艺术领域的造诣,创造出一代高于一代的艺术作品。对于单个艺术品而言,在发展时期的艺术品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即使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但也许已经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格局,艺术生命本身的活力会使得艺术家们不断突破自己以求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三)艺术生命的辉煌

就单个艺术作品或艺术派别来看,公认的艺术大师都有在自己生命历程里艺术研究的顶峰,他们的作品在辉煌时期的艺术生命绽放地最为美妙。就艺术整个来讲,历史上的艺术经历了数不清的起起伏伏,但是在“起”这个时期,艺术生命伴随着人类生活技术、审美情趣等等的发展高峰走上了一个高台,各种内外因素推动着艺术生命在某个时期在历史的碑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艺术生命的黯淡

谁也不能够说艺术生命之花常开,在整个艺术史上,艺术生命也有相对来说黯淡的时期存在,在这个时期,艺术品的创造环境受限,但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即使在艺术黯淡时期,艺术生命也有着自己独特魅力。

(五)艺术生命的新生

黯淡的时期过后,艺术生命迎来了自己的新生。这样的例子在美术史上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一种新的艺术生命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剧烈的阵痛,可能遭遇阻挠,可能发展迟缓,但都不能阻挡艺术的萌芽日趋成长。新的艺术方向会为人所慢慢接受,引领人们的审美走向另一种层次。

四、结论

篇7

课程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资源。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其所涵盖的知识体系无不体现出促进生命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在研究课堂教学时特别关注“备课”这个环节,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把课程资源与生命个体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抛开生命个体谈课程,课程就是没有血肉的空架子;抛开课程谈生命个体,生命的活力就得不到支撑。为了把课程与生命发展结合起来,学校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确立了“促进学生多样性及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目标,建立了“长子营中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成长以及生命的品质三个部分,其中生命的存在包含生命安全、运动与健康两个板块;生命的成长包含学科基础、知识拓展、心理健康、综合实践四个板块;生命的品质包含梦想铸造、品格修炼、文化传承、艺术追寻四个板块。

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中的10个板块既包含了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段的国家必修课程、地方课程,还包含了学校开发的《米粒画》《生活中的科学》《校园心理剧》等特色校本课程。10个板块之间融会贯通,相互补充,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充分满足了学生生命多样性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在健康、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使每一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二、优化教与学方式,绽放学生生命活力

课堂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行动中,我们常常说“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具体该怎么做?为此,学校把着力点放在了研究“教与学的方式”上,深入研究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认真研究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以及“学习金字塔”理论,并组织教师、教研组长、教学干部进行多次研讨,制订了一些教学改进策略。在众多的改进策略中,逐渐关注到“读、研、讲、练、评”在教与学中发挥的作用,为此提出了“读、研、讲、练、评”五字两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读、研、讲、练、评”组织教学,从学的角度看,是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行为,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从教的角度看,是教师组织“学”的行为,明确了教师“教”的内容以及组织教学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堂上,以师生为主体的“读、研、讲、练、评”使学生“学”的行为可操作、可评价;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读、研、讲、练、评”时,做到了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搭建了更多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自信展示中绽放生命活力。

三、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展现学生生命价值

学生是具有多样性的生命个体,教育要顺应生命的这种多样性。为了将学生的生命多样性展示出来,一方面,学校积极开展各类评价活动,挖掘学生生命中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建立自信;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特色活动,为学生发掘自身的闪光点搭建平台。

结合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为每位学生制定了评价手册,记录学生在各年段的成长历程,用学生成长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前行。学校还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拓展到“班级月工作评价”中,让学生在团队中展现自己的价值。

一方面,学校制定了“周反思”制度,即学生每周都要书写反思日志,并将反思日志的主要内容填写在“反思卡”上。起初,学生反思的内容几乎全部与学习相关。渐渐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从态度、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多角度地反思自己的表现。

另一方面,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读书写字活动。每天,要求学生坚持15分钟的写字练习;每周,学校聘请书法教师为学生分年级做书法知识讲座;每月,学校德育处组织各年级开展书写评比;每学期,在学校艺术节上进行书写展示;每学年,邀请家长、任课教师参与书写工作的研讨与交流。书写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规矩做人、专注做事,也逐渐懂得“只有坚持才有希望”的道理。

总之,评价、反思、书写等育人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生命成长氛围,展现出生命的价值。

四、发挥公共关系作用,搭建学生生命的成长网

学校的各项育人工作是由家庭、社区等相关利益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的。我校坚持开放与融合的办学原则,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化办学模式,为学生生命成长创造优质软环境。

首先,我校抓住教研协作区内小学、中学、高中等学校的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和区域内的小学密切合作,在学生的习惯养成、课程开发、体育、艺术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设计并组织学生到区域内的优质初中校、高中校开展游学活动,走进这些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组织学生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和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爱心社的学员们到校和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尽早明白大学阶段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良好的习惯。这样的活动,为学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引导他们树立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篇8

教育是指教育者出于一定目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某种影响,以期望受教育者能依此做出改变的行为过程,生命教育则是关注生命问题的教育,是一个为了培养社会大众的生命意识,促使其态度和行为产生转变的发展过程。人们常说活在当下、安身立命。这就是说,人应该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做什么事情?”等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体悟生命、享受生命,知道如何生活。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中心和基点,探讨与生命相关的现象、行为、思想和感受,以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看,人的物质需求比精神需求更为基础,但是精神需求的层次却高于物质需求,一个人想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首先要认识自己,正确理解人生的目标、价值、方向和道路,精神才会愉悦,生命才有意义。随着自杀、意外死亡、人为伤害等问题出现,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以生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所有人群都有接受生命教育的必要。基于这个原因,2010年以来《国家中长期改革与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重视生命教育,通过传达相关生命知识和对待生命的态度,使人深刻正确地理解生命,教会人如何生活、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是一门系统科学,其目的就是教育人们关爱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二、我国亟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相当迅速,物质财富得到丰富,精神境界大幅提升,可随之却出现了“娱乐至死”的现象,当代部分年轻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浑浑噩噩,没有生活目标,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吸毒、酗酒、飙车、通宵打游戏等不良现象泛滥,拜金主义、拜物主义层出不穷,如此种种,都是缺乏生命教育的表现。首先,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为了唤醒其生命意识。大学生常常盲目追求感官享受而不知死之将至,中国传统文化“重生轻死”,人们避讳生死问题使得中国生命教育缺失。但事实是:人的生命极为脆弱,生命教育不容忽视。大学生很少思考生命的相关问题,或者说对这一类问题存而不论,唤醒人的生命意识使人不再忽视生命的有限和脆弱,理性地认识到生命意义、生命道德,才会更加珍惜生命。其次,大学生生命教育是让其尊重生命。西方人崇尚年轻、成就、人生价值,人们认真对待生命,生命教育在欧美社会已相当普及,但在我国大陆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得到重视。生死相依,没有了生命,我们的一切价值都将失去意义,当代大学生极易冲动,没有深刻认识到生命是一次性、单向流动的,一言不合就群殴滋事、拔刀相向,对关系密切的同学、室友痛下杀手,在危险地带自拍,过马路仍然低头看手机,稍微不顺心就选择自杀结束生命等都是不尊重生命、对人生不负责任的行为。再次,认识生命必须敬畏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关爱生命。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人们重科技轻生命,漠视生命、无视生命,为经济利益残害生命,生命教育在现实社会处于缺失状态。此外,“人类中心主义”致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紧张,盲目追求工业发展而忽视自然生态,殊不知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共生其实就是对人们自身生命的销毁,生命教育是生命关系的教育。最后,通过生命教育,使人懂得体验生命、享受生命。随着社会发展,温饱问题不再使人忧虑,人们开始迷惘、庸碌无为,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意义何在,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人们将自己的生命看作一个客体,体悟生命对主体本身的意义,思考自己一生创造的对社会对他人的所有价值,以此为重要视角,可增强或帮助人类对生命的呵护和敬仰,透析生命的本质,看清生命的意义。

篇9

③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是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珍惜生命。正如比尔所说,只要我们仍然在人世间活着,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就得对生命本身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谁也没有权利轻易地结束生命,哪怕这生命属于你自己。同时,活着也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活着能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能欣赏鱼翔浅底的怡然,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能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

④ 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呢?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另一个严肃的问题。

⑤我们活着,就要坦然地面对人生,积极美好地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沐浴着生命的阳光春雨,体验生命的幸福欢乐。

篇10

海德格尔认为,本源是存在者之存在现身于其中的本质来源。而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真理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失去了人的存在的本源,艺术作品中又怎么会存在真理?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提出:生命的冲动在于一种创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生命自发的需要而不是嫁接于功利之上。嫁接的生成是变异了的,是异化了的异物,而不是自然生成。

篇11

作者简介:毕金杰(1971-),女,辽宁昌图人,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80-02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国家的既定教育政策,也是国家赋予教育的使命。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延伸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集中到对生命的认知和尊重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仅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学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生命,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发现生命的意义,找寻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正确认识,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以及个体、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他们将学会尊重自我生命的生老病死之规律,同时也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然发展过程。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对生命的责任感,在与不同生命个体的交流与互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加强与其他生命个体的协调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展现状

21世纪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素质教育进展到现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应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良莠的标尺,更多的关注度集中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上。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得到丰富,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成为了教育参与者们关注的重点。然而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在生命教育上起步较晚,存在认识不够全面、内容不够深刻、形式不够丰富等各方面的缺陷。多数高职学生刚刚成年,正处于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职业高中仍然持有这样的观点: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道德、人格、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和培训。有不少高职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他们轻视了生命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没有尽到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的义务。意志力的磨练、审美情趣的养成、人格的塑造与完善、乃至为人处世之道等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中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心之所向无处托付,导致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会因为被一时偏激的价值观所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感。

不久前,南京某高校一名大四女生预设微博遗书,宣称自己因患有抑郁症自杀,此事引起网络轰动,广大网友对此唏嘘不已。不论该女生是因为何种原因得了抑郁症,或者造成自杀行为,这件事情暴露出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深思:在高职学生中,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了,类似例子充分说明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学生在遇到情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挫折时,自身不能正确面对,加上外界疏导和关心不及时,造成心理抑郁,导致行为偏差,甚至构成对自己的生命威胁。

类似事件还有很多。大多数选择自杀的学生除了心理疾病的原因外,有很大一部分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仅仅因为父母的责骂、同学的争吵等小事就选择自杀,行为草率而冲动,这种无视生命的做法让人心寒。其次值得人警醒的是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不但对自己的生命不珍视,在同伴遇到危险时亦不会珍惜他人的生命,不仅不去救助反而视而不见,生命的意义在他们的头脑中完全丧失,他们所具有的素质也因一时的冲动而销声匿迹,以上迹象直接威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生命教育已经迫切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故此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生命是人存在的形式,则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初衷,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实现了从人性萌芽到人性完善的过渡。在高职教育中,学校不仅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要加强学生身心变化、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建设。

篇12

[作者简介]闵敏(1979- ),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湖南 长沙 410208)肖化移(1968- ),男,湖南隆回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湖南 长沙 41008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与测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JA11008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54-03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生命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活动。人对生命的珍惜、提升和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脱离生命,忽视生命伦理,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完善的生命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基于生命视角关注、尊重与提升生命,才能促进人的真正全面发展。自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怀特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以来,生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认识论到方法论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当代中国高校内部,随着大学生“自杀”“颓废”“沉沦”一系列现象的出现,对生命的珍惜、敬畏、尊重和完善就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焦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生命教育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路径,它已经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亮点,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论,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生活化、实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和谐化发展。

一、生命教育的理论意蕴透视

一直以来,人们对生命的问题就比较关注。生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内涵和质量。所谓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生命关怀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及其存在价值,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失落与痛苦;引导学生热爱生命, 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①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统一,是珍惜生命与完善生命的统一,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体现了重视人、维护人、发展人的人本精神。因此,生命教育可以并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命教育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离开了现实实践,生命教育就会变成一种理论上神秘的东西,失去了生活根基。因此,生命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丰盈生命和超越生命四重境界。其中,关注生命是指: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内心尊重、理解、同情和爱护一切生命,“从生命的实际需要出发,走进生命的生活世界,贴近生命的心灵,让生命在自然、自由的状态下感悟和体验生活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生活资源,以更好地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②珍爱生命是指:引导受教育者明白生命无价,生命有望,生命来之不易,具有有限性、绵延性和不可逆性,应该注重生命存在的价值和质量,不能轻易结束生命;要克服生命中遇到的各种挫折,活出生命的信心和激情。丰盈生命是使教育者认识到生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要让生命的存在是为了求真、求善和求美。超越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它客观要求受教育者明白人的生命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更是为了超越自我,超越个体,超越群体,即将自身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群体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自觉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对他人生命的影响,将个人生命转化为对社会群体乃至全人类、整个宇宙的贡献。生命教育体现了有利性、生活化、主体性和情感性原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生价值追求,是以人文关怀为着力点,重视对人的生命全过程的关怀,让人的生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生命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二、生命教育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生命教育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远离生命的追求,捕捉住个人生命的真谛与幸福,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人的生命是其重要基础。人对生命的珍惜、完善与超越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离开了完善生命的价值主旨,思想政治教育就脱离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轨道,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因此,加强生命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和思维正面临着挑战,遭遇发展的瓶颈;而生命教育是让大学生发现生命的可贵、生命自由全面发展的难得,唤起他们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满足感和欣慰感,使他们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受到完善生命的满足,进而产生真正的幸福感。因此,生命教育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建立人本生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四有新人”,而不仅仅是书本、文化课的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教育的发展动力是人的需求,发展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典型的人本价值取向,它的主体原则就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把大学生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的全面、自由发展。注重和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建立在对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生命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的教育。这种生命教育正视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强调生命的自然意义和人生价值意义,体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众所周知,生命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凸显了关注人性,建立了人本生态的主体性原则;此外,用生命教育来走进大学生的生命实际,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气息,让大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神圣意义,这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二)注入活力源泉,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多注重理论教育,如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往往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为了学分才背诵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然而,生命教育注重大学生的生命自然需求、精神需求、社会需求和幸福需求等,以大学生的生命完善与超越为本,充分站在大学生立场,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内涵,体验完美生命的滋味,提供创造生命幸福的思维,能引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与感恩,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和人生态度,这些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完全吻合的。因此,将生命教育的培养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注重情感共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实效性,但实效性不仅依赖于内容的丰富多彩,还依赖于方法的灵活多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偏重于理论灌输,“经常出现单项教育,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原理理论的灌输轻学生情感的培育,缺乏‘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③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面临现实的挑战。生命教育是典型的情感教育,它从内心情感深处激发受教育者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并且生命教育全过程充满着感恩,感恩父母赐予和养育生命,感谢学校和国家完善生命,这一系列感恩意识就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生动表达。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必然要贴近大学生的生命内心,贴近大学生的生命情感思维,使大学生明白生命的源泉是什么,生命完善的标准是什么,生命完善的路径在何方。这些问题都是大学生情之所系、情之所盼的问题。因此,将生命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避免空洞乏味,还可以引起大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积极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既然生命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那么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理解

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首先要帮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加大他们对生命的关注。这需要借助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的平台。艺术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充满对生命美的热爱,了解生命美的含义;哲学让人透悟智慧,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生命的真谛,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指导人生目标圆满的实现,这些都应当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课要通过对生命的解读,通过生命文化意蕴、生命理想教育和人生理想教育,使学生对生命观形成正确理解并自觉接受,进而使学生明白生命的真谛不仅包括自然生命的回归,还包括精神生命幸福的实现。裸的金钱至上不是生命的本质,一时的贪图享乐不是生命追求,肉体的满足不是真正的生命内涵,真正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个人生命与群体生命的统一,感恩与责任的统一。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应在保持传统人文知识教育的同时,对生命教育要加重色彩,将生命作为专题知识,使生命的话题贯穿于全部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和理解生命。当前,高校人文素质课中的生命色彩不够突出,一些高职院校更是忽略了这一点,这应该引起高度注意。

(二)注重情感效应,促使大学生更加珍重与敬畏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然而,现在的许多大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和就业的压力,不能感受到所处的幸福环境,反而产生一种自卑焦虑感,认为自己是时代的不幸儿,甚至产生了轻生的想法和行为。200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华中师大教育心理学博导刘华山教授的统计数字显示:国内大学生自杀率大约在十万分之二到十万分之四之间。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情感、心理、就业和学习压力而自杀的事例层出不穷。这些对生命的不珍重、不敬畏的现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虽然生命时刻伴随左右,但生命是一种过程,一种状态,关键是如何珍惜它、敬畏它、体验它。任何不珍爱生命、虚度生命、浪费生命的人,都是缺乏一种真正责任感。在此,我们认为要使大学生更好地珍爱、敬畏生命,离不开生命教育,并且还需要生命教育发挥其情感效能。一方面,情感是主体感觉与体验的自然流露,它比外部语言更有吸引力和真实性,所以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情感感受是大学生共同的心理感受,大学生需要以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方式实现生命价值观念的相互渗透,从而实现珍爱、敬畏生命的真正自觉;另一方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情感可以使大学生不借助文本知识、纯粹理论等手段,不通过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中介环节,而直接通过主体感受、情感思维与情绪进行生命可贵判断,对生命的理念、价值与目标做出迅速地反应。因此,高校应该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教师的感染力量,在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情动人,把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用深情饱满、充满激情的语言,满怀深情地向学生讲授生命的真谛;同时,设置合适的、动人的教学场景和情景,采用灵活多样、感人的教学手段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热爱生命、珍爱生命、超越生命的激情,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生命诚可贵,切不可虚度或浪费。

(三)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丰盈和超越生命的能力

生命不仅仅在于拥有,还在于丰盈和超越。那些民族英雄和时代先锋人物,之所以能够感染许多人,关键在于他们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断丰盈和超越生命,完善生命的价值。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除了培养他们理解和体验生命的敏感度之外,还要提升他们丰盈和超越生命的能力,这些则离不开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大学生要利用各种实践平台和活动,积极提升自身丰盈和超越生命的能力。

1.高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深入社区和农村普及科学生活知识,举办知识讲座、开展社团活动、课余社会实践等,使大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感和愉悦感,进而激发他们对生命幸福的追求和创造。

2.注重大学生精神生命的提升。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不可循环,是有限的,而精神生命可以超越自然生命,能弥补自然生命的短暂,充实、更新人生的生活内容,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精神生命是自由的,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注重精神生命的教育,这是丰盈和超越生命的关键。在现实实践中,可以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教育,使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的精神生命。

3.鼓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如学校可以动员大学生去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当大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获得成就时,其激动的时刻正是其丰盈生命的时刻;而在丰盈生命的同时,艰苦的环境和实践锻炼也使大学生超越生命的能力得到提高。曾经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真实故事就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注释]

篇13

2生命教育中的学生观

在教育理念的创新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地位与需求做出重新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生命形态具有着差异性,并且每位学生都具有着强烈的精神盼望与生命企求。首先,学生追求生命的完整与全面。生命是精神与物质、情感与理性的整合,对于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这些因素缺一不可,而也正因为如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希望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需求,并希望自身能够成长为健全的人;二是学生追求生命的个性美。每个生命个体都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是生命独特性的体现,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学生的在爱好、兴趣以及天赋方面的不同。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生命的差异,并致力于满足学生的生命个性美发展需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承认学生生命具有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特点,并认识到发展学生生命个性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生命所具有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并感受到自身生命所具有的意义。并且教师要将塑造个性生命和陶冶学生个性当做教育中的重要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重要的要求与方向之一;再次,学生具有体验生命过程美的需求。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经过逐步成熟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化以及社会化的过程。生命所具有的过程中体现为生命的平等性与自由性以及生命个体对幸福的渴望。因此教育活动应当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生命所具有的力量、价值以及魅力,同时体现出教育所具有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让教育活动成为学生体验生命过程美的重要组成内容与重要手段。

3生命教育中的教师观

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在生命方面的师生互动,对于推动学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体现生命与感悟生命具有着重要意义。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同时要关注教师对自身生命意义的发掘与发挥,从而更好的推动学生对生命真谛做出感悟。这要求教育活动能够对教师通过教学所体现出的劳动价值进行尊重与肯定,为教师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空间与时间,使教师能够将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活动当做自身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简而言之,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让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同事,体会到教学工作为自身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从而使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活动的开展在自身生命中所具有的价值,并努力实现这种价值。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活动,虽然教材以及教育大纲的编织着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教师进行自我发挥的空间,但是教师并不能对这种空间和权利做出透彻的领悟。事实上,教学活动应当是开放的,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对自身的创造精神进行充分的展示与自由的发挥,只要能够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发展,教师就没有必要被教材所限制,也没有必要专注与对教材开发者思想的揣摩。因此,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身的价值观与个性来展现自身的生命,同时通过树立学习意识、开展创新创造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生命的发展。

4生命教育中的课程观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感悟都需要通过课程来完成,因此教育过程中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课程内容能否体现出与生活以及生命的联系,世界影响着学生能否对生命真谛做出良好的感悟。因此,在教育理念的创新中,学校以及教师应当以推动学生感悟生命真谛为出发点来对课程进行设计。良好的课程设计应当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满足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的追求。同时,课程内容要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这要求教育内容需要体现出与生活的联系,并体现出对社会、对学生特点的适应性以及时代气息,即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学术性、知识性以及科学性,同时也要重视教育的发展性、生活型、实践性以及人文性,从而为学生基本素质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构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生生命意义的生成。另外,在教育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应当重视构建综合额课程,综合课程的特点应当体现为课程内容取材于生活,通过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来突显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学生所具有的自由创造精神进行良好的培养,并使学生在接受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内容来体会到教育对生命的重视,并体会到教育与生命的融合。

5生命教育中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并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虽然这种教学观对推动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具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知识教学内容的传递者与阐述者,学生也知识教学内容给的吸收者与接受者,因此教学过程中也会由于欠缺创新而显得机械死板,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理念的创新中,教师有必要对自身的教育观做出创新,从生命教育方面来看,教育过程应当是教师以及学生开展个性化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教学需要师生的互动、交流与启发,因此,教师与学生要重视对批次的知识、经验作出分享,同时要对自身的观念、体验以及情感进行交流,并在对教学内容作出进一步扩展的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从而确保教学过程表现出生命活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对学生的关注,而非对学科的关注。学科本位论在当前已经显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科本位论的缺陷主要体现在重视认知教育、忽略情感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发展,由此可见,学科本位论欠缺对申明存在与发展的关怀,因此,在教学观的改革中,人本理念、关怀理念以及服务理念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教师首先要体现出对每位学生的关注,认识到学生不仅是独立的、不断发展的,而且是有尊严的和有生命的,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绪生活给予关注。即要求教师能够使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良好的情绪;在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与道德生活。这要求教师能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类道德因素进行挖掘,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发展与道德表现,从而让教学过程转变成为一种良好的人生体验,并对学生的生命发展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