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3: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发展与经济的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篇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代数计算步骤[3]如下:1)确定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由于研究涉及农村金融发展水平5项指标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项指标17年间的统计数据,因此,定义比较序列xi={xi(1),xi(2),…,xi(k);i=1,2,…,5,k=1,2,…,17},参考序列yj={yj(1),yj(2),…,yj(k);j=1,2,3,k=1,2,…,17}2)对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研究涉及的数据属于增长型,因此采用初值化变换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述方法计算得出1996—2012年新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关联度,根据表3得出:1)从整体上看,y1和y3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7000,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各项指标与农林牧渔总产值(y1)和农民人均纯收入(y3)的关联度均较大。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两者具有突出影响,因而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越快。除x2行外,y2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小于0.7000且都小于其他两列,说明,农村金融发展与乡镇企业总产值(y2)的关系没有与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紧密。这是由于乡镇企业主要依靠内源资金和引入资金解决融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金融支持,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不高。2)从单一指标来看,x3对应的关联度值较大,说明农业贷款规模(x3)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即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大,越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x1和x2分别对应的关联度值也较大,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x1)和贷款规模(x2)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大,但后者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x4对应的关联度值相对于上述3行较小,说明农业保险规模(x4)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小,这是由于新疆农业保险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业保险规模较小,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x5对应的关联度值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x5)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这与乡镇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规模过小有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其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十分突出。从影响程度来看,农业贷款规模的影响尤为明显,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影响次之,而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的影响较小。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并未有效形成对农业的直接支持。农业保险规模的影响也较小,表明农业保险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较弱。乡镇企业贷款规模的影响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

篇2

社会经济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基础,而社区体育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繁荣,逐渐成为社区居民休闲锻炼体的最主要形式之一,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因而本文从社会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性、制约性以及转换性三个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关系。

一、协调性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协调的关系。社区体育集社区服务与体育休闲活动两种功能一体,不仅为社区公民提供了锻炼身体、增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促进社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就现阶段而言,社区体育已经被逐步推广和普及为一种主要的体育活动形式,开辟了一个不同于传统体育产业的新市场类型,社区体育不仅受到了基础群众的广泛欢迎,同时其影响范围也逐步从社区向整体社会发展。社区体育的发展能够吸纳不同群体的再就业,为下岗人员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和岗位,进而使得社区经济得到保障和提升。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体育消费,使得体育消费者市场组成更加多元化。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例如体育锻炼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地投入越来越大,为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协调的关系,二者的相互协调,使得我国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保证了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二、制约性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社区体育受场地和资金的限制,使得社区体育类型偏少且大多是基础性、简单化的体育项目。而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区服务形式,也是社区经济的来源之一。社区体育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平台的同时,也在引导居民进行消费,而不同的体育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显然是不同的。通常而言,投入越多,回报越大,这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例如,社区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室内篮球馆,那么以篮球为基础,首先可举办大型的篮球比赛,为社区带来潜在的经济消费,然后可以与赞助商、广告商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吸引赞助和投资。其次,篮球馆还可以用于各类文艺演出、社区活动等方面,以此促进社区和谐。此外,篮球馆的修建,会持续引导社区居民的消费热情,通过购买篮球用品及装备,达到刺激社会体育消费的目的。社区篮球馆能够为社区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益处,但若只是一张乒乓球桌,那么自然完全无法与篮球馆带来的效益相比。因而,社区体育项目类型决定了经济效益,社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社区体育类型的限制。

社会经济决定了社区经济,而社区经济限制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社区体育建设及发展的资金取决于社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社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则在社区体育建设发展方面的投入就高,反之,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低,那么在社区体育方面就不会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入。而社区经济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受社会经济的直接影响,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水平。

三、转换性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转换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大量的自动化机械和设备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劳动。这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使得现代社会的人们缺乏必要的锻炼,使得全民身体素质呈现整体下滑趋势,各类疾病患病率增高。社区体育为人们提供提高身体素质的平台,通过体育活动和锻炼有效改善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说社区体育为社会经济发展转换提供了更多的有效劳动力。

同时,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渐成为了整体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社区体育的发展拉动了体育消费,例如一些常用的运动器材、服装、工具甚至是运动饮料都随着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渐地开始普及。人们为更好地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必然会进行相关消费。因而社区体育将体育活动转换为了体育产业的重要发展动力,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例如,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引入商业模式,就获取了超过2亿美金的回报,体育产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结束语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密切关系。因而社区体育与社会经济需要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规划目标,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公路建设;地区经济发展;促进

1 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多要素支撑。其中,根据逻辑路径,商流量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物流则承载着商流的空间位移,物流的长足发展又需要公路建设的支撑。由此可见,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而言,“公路建设”可以被理解为逻辑起点。近年来,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地市在公路建设方面都投入巨资。以高速公路的修建为主导,国道的拓宽与维护做支持,逐渐形成了我国目前较为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这一网络布局,又进一步支撑起国家未来按功能区划分经济发展类型的举措。然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点到线、线到网的动态演化,公路在修建过程中的空间区划,则成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公路的空间区划直接影响到区域生产力的布局,区域生产力布局所形成的经济增长力,又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 公路建设推动物流发展

公路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具体来看,物流的发展与否,却成为连接公路建设与商流发展的中介。因此,公路建设直接推动了区域物流发展。

2.1 满足了物流运作所需的经济距离。考察物流业在运作过程中的成本结构,运输成本体现为成本主体。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商品通过物流的空间位移,所形成的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若未能实现物流运作所需的经济距离,则势必会促成商品价格处于高位。最终,将限制消费者在预算约束线范围内的商品选择能力。根据物流的运作特征,随着运输距离的逐步延伸,它的总成本会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与之相反,其收益会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2.2 节约了物流运作所需的转换成本。物流转换成本的产生,归因于位移过程中的中转;中转的形成,还在于节点之间公路建设的缺失。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城乡统筹式的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历史欠账,农村交通设施的量与质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若要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式的联动发展,惟有构建起城乡之间在公路交通领域的无缝衔接,以及增进农村内部公路交通网络的完善,才能最终实现物流推动城乡商流的能量交换。由此可见,公路建设推动物流发展还在于,节约了物流运作所需的转换成本。该成本的节约,将从时间效益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能量交换。

3 物流发展推动商流发展

尽管,公路建设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然而,由该起点所推动的物流发展,以及物流发展所推动的区域商流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所在。考察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规划,以经济区代替行政区为指向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更加需要通过物流的发展推动商流在不同层面上的循环。国家最近提出的按功能区划分方式,更加明确了以上思路。

3.1 物流运作推动了商流的区域流动。以专业的视角看待商流区域流动的推动,无外乎依赖于物流的运输与仓储功能。

3.1.1 物流仓储满足商流的区域周转需要。满足商流的区域周转主要体现在销售物流领域,该领域又直接起到实现商品变现的功能。由此可见,仓储的区域周转功能,无论是从其配合运输的方面;还是逆商品销售周期储存方面,都有效增进了商品流通所形成的社会福利。

3.1.2 物流运输满足商流的区域位移需要。物流运作的一般功能,便体现为运输。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以社会分工作为商品交换的前提,已日趋成熟。这样一来,增强商品在区域间及区域内部的流动则成为重点与难点。由此,物流运输在满足商流的区域位移方面,有效的克服了上述难点。

3.2 物流运作提升了商流的时间价值。时间价值可以从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了资产积压的角度来理解。有关时间价值,主要在供应物流领域体现出来。如,上游生产企业与下游生产企业,在零部件与原材料的供求上,便通过时间价值的提升推动了下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展现。

4 商流的有效流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商流的有效流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仍是建立在公路交通与物流运作基础上的。

4.1 与域外形成能量交换。区域经济发展可以理解为是区域经济能量的累积过程。若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环境,经济能量的自我循环会形成一种耗散性;耗散性将逐步弱化区域经济能量的强度。为此,公路建设构建起了区域内外之间能量交换的载体;物流运作最终促进了经济能量的现实交换。具体化便体现为:城乡统筹模式、以功能区为经济发展单元、以公路沿线为经济发展带。

4.2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稀缺资源的最大化使用效率,其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逻辑上来说,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降低了资源流通的市场摩擦,在现代信息化平台的技术支持下,使得资源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内在实现最优化配置趋势。

5 总结

根据逻辑路径:商流量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物流则承载着商流的空间位移;物流的长足发展又需要公路建设的支撑。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而言,“公路建设”可以被理解为逻辑起点。物流的发展与否,却成为连接公路建设与商流发展的中介。公路建设通过推进区域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由该逻辑起点所推动的物流发展,以及物流发展所推动的区域商流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所在。

具体而言,公路建设推动物流发展表现在:满足了物流运作所需的经济距离,节约了物流运作所需的转换成本。物流发展推动商流发展表现在:物流运作推动了商流的区域流动;物流运作提升了商流的时间价值。最后,通过以市场价格为参数的商品流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篇4

Hu Ming

(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本文通过对安塞县近几年来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可以表明随着延长石油集团公司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中油香港华油天然气公司LNG液化天然气项目、陕西大秦生物制药等项目引进,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加、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导致本县的经济结构成分、发展模式、结构类型都生了相应的改变,最终促使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sai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it shows that with introduction of extending CNPC oi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projects, CNPC Hong Kong Huayou Natural Gas Corporation L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project, Shaanxi Daqin bio-pharmaceutical proj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is promoted,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are increase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increased and the income of farmers is increased, which leads to corresponding changes of the structural components, development pattern, structure types of the county's economic, finally leads to who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关键词:安塞县 县域经济 第三产业

Key words: Ansai county;the county economy;the tertiary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15-02

0引言

第三产业是指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本文通实地调查与统计数据相结合应用数据折线变化趋势分析法,全面分析安塞县经济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为今后安塞县经济的发展模式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自然条件安塞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东经108°05′44″~109°26′18″,北纬36°30′45″~37°19′03″,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县境南北直线距离92km2,东西直线距离36km,总土地面积2950.2km2。地面相对高差比较大,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1]。境内有延河、大理河、清涧河3条水系,年平均气温8.8℃(极端最高温36.8℃,极端最低温-23.6℃),温差相差较大,年平均降水量505.3mm,最多为645mm,最少为296.6mm),年日照时数为2395.6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4%,全年无霜期157天。

1.2 社会经济概况在1990年之前,安塞县是国务院确定的592个贫困县之一[6],县辖14个乡(镇),211个行政村,1018个自然村。2006统计资料表明,全县总人口16.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89万人,占人口中的78.41%。全县总的耕地面积7.1万。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6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7.99亿元,与“九五”末相比,年均分别递增为11.1%,36.54%,25.3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693元,农民的收入方式也发生很大的改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总体上来说较“九五”末有所减少,由“九五”的13.73万变为现在的11.21万。

2分析与结果

2.1 安塞县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在1989年以前安塞县的第三产业发展非常缓慢几乎处于零发展水平,但“十五”以来,安塞县依托资源优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实施“石油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得到了长促发展。

如图1可以看出,自1998年来第三产业产值不断增加。由1998年的15038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30086万元年增长值达到了2989.6万元之多[2]。且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到2003年增加量超过了30000万。在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在20世纪初期第三产业的增加较缓慢而到21世纪初期第三产业的增加较为显著,究其原因在于早期的安塞县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16.39万人中农业人口占到12.55万人且人均占有土地面积29.5亩,保持着从土里刨食的传统耕作方式,粮食生产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收入相对较少勉强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没有过多的劳力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第二、三产业占有很小的比例,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且结构不合理,致使早期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如今第三产业产值在结构优化过程中不断增长,已成为本县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产业,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力。

2.2 安塞县第三产业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图2分析可以得出,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世纪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增加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产值增加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钟型”,第三产业产值增加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3]。

随着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第三产业的产值也逐年增加,并且两者的发展趋基本相似,但是在20世纪末期以后的几年内第三产业的产值有超过第二产业产值的趋势,说明在近十年内在第二产业的带动性发展下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和调整第二产业的产值与第三产业的产值变化幅度始终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并且基本呈现出相似的趋势。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第一产业产值却相对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变化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有下降的趋势。

如图3,表示的各乡镇不同行业从业人数的年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96―2002年之间从事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人数不断增加,同时从事第三产业的交通邮电业和商业的人数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且随着第二产业的变化而变化。这会使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减少,而更多人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来,进而使的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得比例不断提升,这样就会使的劳动力从农业向服务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图3所示,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的第二、三产业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这样第一产业的产值就会有相应的降低,从而导致本县整个经济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本县依赖石油财政支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加大农业投入,使的第一产业的产值有所提高,同时千方百计的搞好资源协调、餐饮服务、环境保障、运输管理、治安维护、安全生产和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等第三产业方面的问题,为促进石油企业加快发展,从而使的本县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呈现出经济结构合理化,多元化的态势,也使的本县经济发展的方式得到了相应转变。由以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变为现在的以第二产业(石油)为主导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从而使的本县域的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第三产业成为了该县经济的度量器,反映该县域的经济发展,并且基本和本县经济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成为影响该县经济的主导因素,而一直以来影响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有所下降。

2.3 安塞县第三产业与居民人均收入的关系(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在1991-2001年的十年中,安塞县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趋势与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的增加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同时在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十年之中,安塞县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与城镇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增加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第三产业的产值的不断增加,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也逐渐增加。根据安塞县统计数据,当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都增加由1991年的2677万到2001年变为22435万元增加了将近八倍。而其他行业,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的增长幅度较小。因此,本县域经济增长主导产业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了调整,使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促进了本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由1991年的835元增加到了2001年的3620,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1991年的419增加到了2001年的1806,年平均增长速度超33.2%。安塞县从1991-2001年之间城市经济的发展大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开始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在1989年以前安塞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还不足5%,所以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较低,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农村居民的平均的消费水平相对城市消费水平相差也较小,所以在此之前第三产业对安塞县域经济的影响较小。

根据实地考察研究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以及以往对安塞县经济的研究可知,在1994年以前,安塞县从事第三产业产业如教育事业、工商业、金融业等的劳动力占总劳力的比例一直小于2%,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农业收入。随着工业建筑业的兴起(尤其是石油产业的快速发展),1996年以后石油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兴起使的大量的劳动力逐渐转入第二产业如建筑业、石油等行业,使的人均收入受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需要改善,这就要求第三产业能够不断发展以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在随后的4年期间安塞县的第三产业伴随着第二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于是在2001年前后安塞县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96年以前安塞县的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一直占到70%以上,但是在之后的的近10中该比例迅速下降,在2004年农业下降到20%左右,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50%左右,伴随着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产值也由以前的5%到2006年的30%[4]。

因此,1996年以后安塞县的第三产业开始发展,对安塞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此时安塞县经济结构已经从由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模式转变为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教育事业,金融业等迅速崛起,为第二产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便利,进而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动性的作用,成为安塞县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的因子,对安塞县未来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5]。

3结论

3.1 安塞县第三产业在1996年之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小于5%,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但是在1996年随这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产值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以前的不足5%,到2004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占到了30%。

3.2 第二产业尤其是石油产业发展产生的带动性作用使得在今后的几年里第三产业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并成为安塞县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柱,预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将成为安塞县经济发展的新的突破性产业与安塞县未来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密切的关系。

3.3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一、二产业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安塞县今后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应加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使其为第三产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虎陈霞,傅伯杰,陈利顶.浅析退耕还林还草对黄土丘陵壑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安塞县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7(20):67-72.

[2]安塞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安塞县志.3-4.

[3]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55(6):698-706.

[4]马继东,胡明.安塞县梯田建设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研究,2007,(3):202-203.

[5]李江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0,(4).

篇5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政府该如何进行管理、指导和协调,如何依法行政,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处理好知识经济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是搞好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

知识经济具有四大特点:科学和科技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人力资源及其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爆炸,使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将取代知识含量低的实物产品,知识产业的高知识含量和创新性促使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超动力。知识经济财产是无形性的,具有依附性、流动性、扩散性等特点,知识经济的活动更为活跃和自由,因而决定行政管理不能再固守原来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模式,而应从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前提,制定一套合理的产业政策,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很好地引导和支持企业朝知识型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在经济行政关系方面,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必须由直接控制的经济发展。向间接控制转变,更多地利用非权力性的行政方式作为“依法行政”的补充,更好地发展“依法行政”的作用,引导企业朝知识型的经济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加以政策扶持,使知识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政府部门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自觉推行由单纯的行政命令向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转变的行政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可使企业与生产者从行政命令被动服从关系中解脱出来,与政府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相适应的具有高创新、高互动和高合作化的新型的经济行政关系;激发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融企业和生产者的意见、观念于行政决策之中;为企业和生产者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保障知识经济朝健康方向发展和运行;行政性指导能使知识经济的发展更科学、合理、规范。

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政府部门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不适用的管理模式,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订一整套灵活性强、管理性全面、科学合理的依法行政管理方式,调整管理思维,优化管理职能。

1、转变观念,培养现代行政意识,充分发挥行政指导作用

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的社会管理的行为,属于“积极行政”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政府为了平衡公益与私益,兼顾公平与效益,势必要求行政管理机关从社会发展的目的出发,实施积极的行政指导,以补充单纯的法律强制性手段的不足。行政指导是一种柔性的不具有法律强制力的行为,这与知识经济时展的特点和需要十分融洽、适应。因而,正确使用行政指导的管理模式,树立行政指导的工作意识,十分有利于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从我国现阶段知识经济发展状况及法制建设状况来看,要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的作用,必须先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建立审议会制度。充分发挥各种行政政策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把各种专门知识引入行政实务,确保协调各方面行政相对方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沟通行政机关与相对方之间的联系,使相对方的意见能充分反应到行政决策中去。(2)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告示制度。充分利用行政机关在信息收集、整理和运用方面的优势,尽快建立起行业、地方和全国的各种行政信息、告示制度,为相对方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正确引导相对方的行政选择,保障知识经济健康运行。(3)建立行政建议、劝告、告诫制度。行政机关可采取书面或口头形式对相对方进行建议、劝告,以促进其成为一定作为或不作为。为保证此类行政指导的效果,行政机关的建议、劝告、告诫行为应力求规范化、定型化,使受指导者明确地知晓行政指导的内容和要求,以便作出正确的反应。(4)建立健全行政奖励制度。知识经济不同于管理性经济、惩罚性经济或制裁性经济,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在依法律、法规予以管理的同时,应予以正面引导、指导。所以,行政机关通过正确的表彰、鼓励、奖励(包括非物质性奖励、鼓励)等方式来引导和影响相对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是非常重要的。(5)健全行政计划制度。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合理使用行政计划,仍然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在 日本、法国,不排斥行政计划。在我国,行政计划主要是指导性计划,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健全我国行政计划制度。法律应对各类行政计划作出更明确的专门规定,做到科学、合理、规范,使行政计划对知识产业的发展起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2、加强行政立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我国虽然已基本建立起较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所提供的法津保护尚欠周全,其立法活动因周期费用和知识等局限不可能完全满足目前知识经济发展对立法的需求,难以为“依法行政”设定面面俱到的法律依据和具体对策,因而,在知识经济管理领域迫切需要而法律调整不能及时跟上时,国家行政机关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制定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服务,以实现真正的“依政法治”或“依法行政”。

3、优化行政管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政府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主要起三个方面的作用:(1)运用优良的管理方式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知识产业的发展。(2)运用法律的手段和灵活的指导模式,维护产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秩序。(3)知识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引起组织决策内容的重大变化,即以单纯生产决策向知识化决策转化。 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行政管理提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管理要求,它可通过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动态进行预测,制定一系列的组织制度与组织形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连续发展与创造的过程,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营造和完善适应知识经济运行的环境,以推进新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立足于通过投资教育及技术培训,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知识是一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的秘诀,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贫苦的病根。全球正在发生的知识大爆炸既可以帮助世界上成千上万穷苦人摆脱贫困,也可能造成知识鸿沟的进一步扩大,使穷国家越来越落后,并且指出,国民收入低不是造成国家贫富差别的唯一原因,很多发展中国家真正缺乏的是获取和利用经济技术、社会知识的能力,而正是这些知识激发了世界上许多成功发展的例子。如日本二战后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迅速崛起民族工业,复苏国民经济,并逐步跻身世界经济先进行列,正是植根于引进消化科学技术,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结果。

篇6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 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 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促进科技进步,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 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 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 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 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 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 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 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对进口方面来讲, 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 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 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篇7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这是继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出台指导意见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阶段。中原经济区作为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优势进一步凸显,这也为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内涵阐释

(一)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内涵

科学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中心环节离不开教育和科技,没有高精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就形成一句空话。研究型大学、学术型大学是形成创新人才的基础和摇篮,只有不断的提高这些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才能不断的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高端创新人才,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同时,职业学院、民间办学等各种形式的办学又为国家输送各式各样的专门人才。

1. 高等教育与区域教育结构的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没有基础教育的健康、稳序发展,就不会有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应统筹兼顾,要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个良好的轨道上运行。

2. 高等教育结构内部之间的协调发展

要注意高等职业教育、综合研究型大学、普通本、专科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同区域之间,可能对学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人口劳动力都很丰富的河南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这是当前国家职业人才的一个缺口,各地用工荒就说明了这一点。如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应加大对研究型大学、学术型大学的建设,争创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也应加大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力度。

(二)经济的科学发展内涵

经济的科学发展是指落后国家摆脱贫困,最终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经济问题增长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政治结构等之间的协调和优化。经济的科学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也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仅仅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的产出(Output)的增长。经济的科学发展则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等在内的变化。经济增长的概念较狭小,偏重于数量的统计,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既包括数量又包含质量。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不等于经济发展,它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早期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混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单独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却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局。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了经济增长也不一定有经济发展。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无益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民众的福利,不考虑付出的社会代价,就不是经济的科学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和资金作为后盾,高等教育培训人才又哺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只有两者的同时发展才能起到一个合力,促进区域各种产业及文化的科学、合理、稳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学视角的二者关系分析

经济增长为教育科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教育科学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上,要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全国的经济发展,就要发展全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仅仅几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发展好东部、沿海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积极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各个地区经济结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合理高速教育结构,从而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应兼顾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在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上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一个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投入问题。只有高校各个部门的建设、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都需要资金支持,只有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才能换来各类人才的回报社会。

(二)教育学视角的二者关系分析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教育经费和基本教(下转第282页)(上接第280页)育支出等。同时,又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高等教育通过各类高校为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人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稳定了经济秩序的运行;但另一方面,如果高等教育办学、学科设置等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1. 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其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图书购买,以及各项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资金基础和物质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作为前提条件,教育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

其二,经济的发展程度又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规模。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对教育的投入也就越多,教育的投入首先是义务教育,其次是高等中等教育的各项其它教育。因此,在国家经济实力落后的前提下是没有精力去投入教育的,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很难稳定,那么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就无从谈起。就一所高校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很难进行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学校发展建设,学校的规模也就无从谈起。

其三,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和体系。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就不够完善,且教育结构单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就无法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纵向教育系统和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之间的横向系统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

2.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等教育可以转化为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科学研究,技术更新,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等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首先,高等教育对经济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在“产学研”一体的情况下,如何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如何使高等教育服务于生产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产学研”结合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企业生产、高新技术的研发结合起来,高等教育在新技术的研发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为企业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的区别,对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与一般工人与所差别。

其次,随着高等教育在众化的程度一步步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教育投资也必然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从长远来看,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回报社会,又反过来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4.

篇8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服务区域发展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标志所在。[1]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贴近市场办教育,聚焦产业育人才,针对产业办专业的宗旨。近年来逐渐在“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基础上,结合中山社会经济需求和产业特色,通过“政校企”高度合作,共建起了四所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生力量,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许多个性化的要求,需要通过服务资源条件、服务绩效两方面建立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体系。[2]

产业学院是依托“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依托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相关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作举办的,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体机构。[3]产业学院的产生的前提就是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产业学院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产业学院如何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目标

中山的个别专业镇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名气。如古镇的灯饰、沙溪的服装。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成立的四个产业学院都与当地区域经济相关。如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和小榄经济学院。为保证就业,产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必须超过或者最起码要达到能为当地产业服务的水平。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山各专业镇的收入水平虽然不见得比周边的城市高,但中山市作为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等,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当之大。据麦可思公司近几年的跟踪报告,本地生源一般超过9成留在本地工作,外地毕业也有超过4成留在本市工作。[4]想留下来的毕业必须要达到当地企业的用人标准所以产业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因此,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本身就是当地“一镇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的产物。因此,产业学院抓住专业镇“一镇一品”的产业聚集特色,通过在企业门口办教育,有效解决了专业与课程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兼职老师聘任与管理等实际问题。[5]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现实环境。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在真实的最新技术中学习,毕业生的技能水平跟着提高非常快。同时,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结合生产实践,在学习理论中激起的创新火花很快可以在实践中得以尝试,也最容易产生创新成果。古镇灯饰学院很多师生的专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提升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超过预期的效果,随着日后的不断发展和探索,应该还有提升发展的空间。

三、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前文提到,产业学院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都留在了当地工作。这股有知识有文化有持技能的劳动生力军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人才支持是非常有力度的。

首先,产业学院的毕业生掌握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技能。他们本身就是为了服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培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老师很多就是当地企业的技术能手。

其次,产业学院毕业生在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都融身其中,对当地工作生活的认同使得离职率比较低,很多学生毕业前已经在所在企业工作或实习过,这样的经历使他们与企业减少了磨合,增强了企业用工效率,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

四、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研、技术支持

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势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高校的科研能力相对对企业而言是有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结合之后产生的科研动力和对先进技术的改良与追求都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品牌效应

产业学院有师资,有科研氛围,教师有科研能力。真正与区域经济融合后产生品牌效应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沙溪服装学院“第十六届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王荣老师的“敦荣DUNWIN”品牌,荣获“2016年度品牌大奖年度最佳女装设计奖”。王荣老师2014年成立了敦荣工作室,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品牌设计,熟悉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6]

其他学院如灯饰学院等也不断有新品牌出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品牌效应必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如何将发展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联系起来,切实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实事或许给出了一个答案。

参考文献:

[1][2]吴建新,易雪玲.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究――基于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2,31

篇9

有效财政支出政策对推动国家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增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以美国为源头爆发了世界范围内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力较大,影响范围较广,影响持续时间较长,全球各国家均不同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各国的股票市场和金融领域所受影响最为显著。我国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初期没有及时做出有效应对措施,导致我国国家整体经济呈现下滑的趋势,之后,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处于跌宕起伏的变动状态,此行为不仅尚未能够稳定市场,反而,进一步经济的下滑。基于我国具有较为廉价的人力资源成本,并且,一直以来致力于主张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再加上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国外经济状态的影响较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整体水平的增长。

一、我国学者关于财政支出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观点

在诸多知名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多年的研究证明:有效的财政支出政策是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政策对推动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对财政支出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认证,即财政支出总量的有效论和无效论、财政支出具体项目的有效性和无效性、财政支出效果地区的差异论以及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论。

1.财政支出总量的有效论和无效论

知名学者李永友(2005年)在开放经济下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对财务支出政策的有效性边界做出了定义;之后,李永友和周达军(2007)以凯恩斯和新古典模型为模板,构建起了财政政策对利用作用的模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同年,胡毅和周彬利用财政支出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VAR和向量误差修订模型对财政支出政策下的宏观经济系统的动态效应做出了有效研究,并初步确定了财政支出总量存在着有效性和无效性两种关系。

2.财政支出具体项目的有效性和无效性

著名学者刘小勇(2008)将教育、科技以及社保归结于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范畴之内,并以此为基础,对自分税制以来财政人力资本支出的动态变化过程做出有效分析,并总结得出: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起着无效性作用,教育和社会支出对经济增长起正效应作用;之后,王凯和庞震(2010)针对于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并充分掌握到财务支出具体项目的有效性和无效性。

3.财政支出效果地区的差异论

我国地域广阔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财政支出政策产生的效果在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著名学者(2007)以北京地区为例建立起VAR模型,即针对于社会保障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挖潜改造支出以及科学文卫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做出思考,结论显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挖潜改造支出对经济增长呈逆周期变化,科教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呈现顺周期变化;之后,李妮(2010)以深圳为例,针对于改革开放之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出研究。

4.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论

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影响着财政支出政策的高效性,进而,对国家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顾严(2006)在“巴罗法则”的基础之上,初步研究了我国财政支出政策与经济增长两者的关系;武普照和王耀辉(2007)构建了内增长模型,确立了财政支出与社会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之后,杨有才(2009)进一步验证了财务支出分类与国家GDP的关系,得出:高效的财政支出政策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反之,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增长。

二、加强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建设的有效对策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有上述验证可知,财政支出政策最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因此,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大对财政支出政策建设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投入,力求构建去切实可行的国家财政支出政策,为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确立市场主导机制,促进市场化改革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其影响迅速波及到整个全球,尤其是发展中第一大国的中国受其影响最为严重。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予中国的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害。中国政府部门为抵制金融危机的影响,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的结合,在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基础之上,实现国企体制转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确保传统国企逐步向现代企业集团转变,进而起到优化市场的作用。

2.不断提高科教文卫支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医疗、科研文卫和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尚未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上学难、看病难以及养老难等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此状况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因此,国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切实最大程度上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进而,实现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完善与成熟,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又好又快的持续增长。

3.完善现行税制结构,提高直接税比重继续改革

我国税收体制,对具有收入分配作用的税种进行优化。一是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模式选择上,要将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模式转变为综合税制;申报方式上,增加联合申报方式,允许纳税人自行选择申报方式;费用扣除上,应根据家庭情况设计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并实行综合费用扣除办法。二是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在实际税负上,要进一步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在税制协调方面,要尽快解决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在个人所得上重复征税的问题。三是适时开征遗产、赠与税和物业税等其它调节税种,以尽快建立起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辅之以遗产税、赠与税、物业税等税种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节体系。

4.规范税收优惠项目,建立税收支出预算

一直以来,由于科学的税收支出理念在我国有所缺失,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庞杂无序,税收优惠范围广而缺乏针对性,规模大而缺乏计划性,导致在本就存在税收征管不力的情况下,税收收入出现一定程度的流失,并且较为随意的收税支出也缺乏实际效率,并未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应尽快树立科学的税收支出理念,清理与当前经济形式、宏观政策不相适应的税收优惠项目,并确定税收支出的调节目标,所涉及的税种以及具体的优惠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税收支出体系。同时,应加强对税收支出的管理,尽快建立税收支出预算,让税收支出的运行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和规范性。这样可以减少税收支出的随意性,让税收支出有标准可依、有计划可执行。并且还应注意对税收支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以检查这项工具在调节收入分配目标方面发挥的作用,适时根据税收支出体系运行的情况作出调整,以求发挥更大的功效。

5.强化政策性补贴支出工具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方式给了政策性补贴工具较大的发挥空间,计划经济的时代的政策性补贴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就比较高。当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政策性补贴工具逐渐减少了其发挥效用的空间和使用频率,因此,90年代开始,我国政策性补贴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持续下降。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能说政策性补贴工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策执行以及改革进程中维持稳定的需要,政策性补贴工具对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对政策执行和体制改革过程中利益损失者进行适当的补偿,也起到了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并且,政策性补贴工具具有政策性、灵活性、时效性和可控性的特点,通过运用财政补贴手段可以较为准确地达到政策制定的目标。通过上一章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即使在政策性补贴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连年下降的情况下,政策性补贴在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中仍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什么经济体制下,无论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我们都要强化和利用好政策性补贴支出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作用。

新时期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的发展研究

自从决定采取开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时,我国经济就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并逐渐赶超一些欧洲国家。但是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浓厚的氛围,相关的配套改革和措施没有协调发展,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没有掌握好开放力度,从而造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并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改革开放政策的信心。从1998年开始,为了转变这一尴尬的局面、为了让改革开放政策在更为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我国政府开始全国范围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今,该政策已经在我国实行了14个年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化,现行政策已经出现了一些滞后的弊端,改革和调整势在必行。

1.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绩效评价

(1)取得的成绩

根据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的时候主要以扩大投资力度以及扩大消费和促进出口为主要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宏观目的,政府动用了所有的经济手段以及经济力量。而这些政策在当时确实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并且也为我国后期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有效带动了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本身是该财政政策主要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政府向社会增发国债,以转移企业支付,为投资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有很多的项目都是在政府出资或者政府补贴的形式下得以开展的。从我国坚强地挺过了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可以看出,相较于98年以前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的颓势,自从采取这些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向了上坡路,并开始逐渐增长。

第二,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产品出口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个主要形式,通过将产品销售到更多其它国家可以让世界认识中国,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中国本土的经济增长。而为了促进出口量,我国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比如调高了出口产品退税率。出口产品退税率的提高可以说是提高了我国产品在世界上的价格竞争力,从而更加有利于我国产品在外国的销售。

第三,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在一系列财政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外贸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制造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而这些都为我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了一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政府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我国有能力为一些下岗职工提供一些保障,比如最低保障线的补助以及提高退休养老金等。通过各个方面的积极政策的促进,我国居民的收入在一定的程度上来看还是有所增长的。

第四,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有所好转。这两个方面的转好发展是有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首先是我国从实施财政政策以来,通过增发国债带动了国内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其次,在经历了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低迷期以后亚洲经济环境逐渐复原,并且亚洲各国都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这一良好环境既拉动了我国的出口,又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广做好了铺垫。

第五,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本轮财政政策实行的初期,我国将国债投资主要放在对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提高公共环境为主要目的,重点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整治。但是随着该政策逐步推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我国政府开始将投资方向转向了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以及开发上,并通过加大技术支持以及奖励力度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不仅如此,政府也开始注意到平衡发展问题,已经对西部开发的问题引起了重视。

(2)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从实施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状况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但是这一局面不能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的现状,也不能从全方位来反映该政策的利与弊。站在投资与消费角度而言,该财政政策并没有带动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从而也就没有在我国形成足够良好的内在动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我国投资力度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所以没有从根本上遏制投资增长逐年下滑的趋势;其次,虽然我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并没有有力地促进我国消费环境的形成;最后,政府对项目的支持源于国债发放数目的增加,让这一做法给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2.对财政政策的反思与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际愈来愈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现行的财政政策已经逐渐显现出其越来越多的弊端,并对该政策的持续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新时期下,作为宏观的经济政策制定部门,不能只着眼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更要把注意力放在全世界的经济变化上,应该从全球范围内定位我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因此,在新时期下应该对我国现有的财政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一,国债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增加。

采取单一的融资模式可能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隐患,所以在原有基础上应该更多地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以增强我国经济模式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可以加大民间资本的投入,以减少政府对投资力度的参与度,增加参与者的多元化身份,以保证投资项目进展的平顺性。同时,在投资结构上也应该进行一些改革,现在的社会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更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所以政府应该更多地将投资方向转向于高新科技的研发上。政府投资既要体现宏观政策的引导性,又要让利于民,让民间资本在更多的经济领域唱主角,从而改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保证社会稳定发展。

第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与刺激最终消费需求相结合。

从金融危机开始至今,世界各国都对自身的经济体系进行了反思,我国也不例外。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主要表现在国内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上。为了更好地促进各社会阶层的消费需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包括通过提高收入以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从而拉动内需;完善现有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退休养老金的提高、医疗保险体系的覆盖率以及社会低保的最低标准。这些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力度还远远不够,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的措施还缺乏。

第三,财政政策的实施与税制改革相结合。

过去为了促进出口量以及提升制造业水平,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减税措施。所以在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以及居民生活保障基础上,继续进行减税政策不太可行。因此,应该对我国的部分税收政策进行改革,这方面要从我国整体税务情况着手。首先,应该对不同领域的税务采取不同的税务政策,以支持相关政策的推广,例如为了体现“科学发展观”应该对存在严重污染的行业进行增税业务,以控制它们的发展;其次,由于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在我国内地开办企业,由于先前针对这些外资企业设置的税务政策是以鼓励扶持为主,较之国内企业有很大的优惠,这样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不公平,也严重制约了本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应(下转第208页)(上接第205页)该尽快地实现公平税负和公平竞争。

3.小结

其实,由于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情况不断出现,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长期有效和长期正确,必须要根据经济的实际发展而主动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让经济少走弯路,才能让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目前,在新时期下我国的财政政策应该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充分体现“创新”精神。这里所说的“创新”不光是进行政策上的调整,也包括经济结构上的转变、经济体制上的改革,以及行业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民间广泛投资的信心和多种渠道的通畅,这是一连串的动作和系统化的工程。只有兼顾了这些,才能保证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实行。

看了“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2.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财政政策与利率关系

4.财政政策与股市的关系

5.浅谈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篇10

宏观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宏观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其发展水平的肯定,良好的教育标志着人们拥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宏观教育可以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而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有利于劳动者效率和收入的提高。掌握技能较多的人可以更快地适应工作,在更短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更快、更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2.宏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

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竞争,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是各个企业之间主要的竞争武器。宏观教育机构本身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宏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3.宏观教育本身刺激着经济的发展

目前,无论是正规的普通高等院校,还是电大、成人高教、函授等,几乎每年都在扩招,每年的学生人数都在不断地增加,学校的扩充除了场地的增加之外,学校购买器材及教材量也会增加,学生本身的消费也会促进周围经济的发展。所以说,教育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刺激元素。

经济的发展对宏观教育的反作用

1.宏观教育的规模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宏观教育的对象较广,层次较多,机构较杂,其规模大小不一,与经济本身的发展密不可分。其机构健全度、规模大小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教育规模大的需要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多,故其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换言之,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地区宏观教育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它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

2.宏观教育的发展速度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经济的发展是宏观教育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宏观教育发展比较快。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购置足够的教学设备,传递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使教育占据了有力的地位。占据着丰富教育资源的教育机构的发展必然比较迅速。

3.宏观教育的结构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宏观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最终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所以,就业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学科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人才的选择,进而决定了专业的规模和发展前景。宏观教育必然会围绕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来不断地调整学科的结构,进而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不断需要。

宏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宏观教育与经济是一种协调发展的关系,宏观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必然要大力发展宏观教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取决于经济发展的侧重点,要与经济的发展步伐相协调。而教育本身又可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的本身也离不开教育,宏观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度,才能充分发挥经济对教育的支撑作用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因此,取得宏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非常必要。

如何取得宏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联系以及相互间的影响作用,给予宏观教育以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可以让更多的公民认识到教育对个人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各个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用科学教育来解决企业中的主要问题,为企业提供其最需要的人才。

总体来说,宏观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宏观教育可以为经济的发展输送大量的人才,提高社会生产率,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的发展可以扩充教育的规模,提高教育的发展速度,改善教育的结构,只有把宏观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利用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提高经济的创新性,也才能利用经济来支撑教育更好地发展,使宏观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作用方式。

参考文献:

篇11

一、引言

会计日渐成为当今社会正常经济秩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对于全社会发展和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严重,它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降低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引起了社会不同行业的不断重视。当今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会计为了适应经济环境也要做适应性的调整,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其他国家环境会计理论,运用到我国的实际国情,探索出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方向。

二、社会经济环境对我国会计行业的影响

通过这些年一些专家、学者的认真钻研和研究,目前被公认的影响因素基本为:法律、科技、政治以及经济等几大方面。在提到的几个影响因素中,最关键的是经济环境。而会计发展受到经济环境制约的几个方面是:

(一)经济体制的影响

经济体制对于会计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各相关单位在规划会计准则时,基本上涉及到制定的权限和制定的目标两个部分。当作为重要的控制实体制定经济体制时发挥的作用越大,其对会计发展影响越显著,原因在于其制定准则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经济体制对于会计发展的影响,目前总结出的适应准则是:从微观部分来说,主要是不断建立对应的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制度,给会计提供一个非常指的信赖的环境;从宏观部分来说,应该建立一个稳定值得信赖的市场环境,这其中需要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节机制,来实现对经济体制的制定和影响。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经济体制对会计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环境的好坏和发展水平成为了推动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了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部分。经济越发展的水平越高,就会产生较高的影响对会计相关的内容,进而影响会计的发展。

(三)知识经济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就进入了知识经济,虽然很好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给各行各业提出了挑战,这其中,会计行业也在其中。与此相适应,也给会计的快速进步尤其是管理方面提供了巨大空间。知识已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随着知识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只是经济将会给会计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除此以外,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应用上也离不开知识经济的影响,而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必然知识经济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受到经济危机以及通胀和经济犯罪等的影响

会计发展的兴衰受经济环境的好坏影响很大,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有利于会计发展;相反如果经济环境恶劣也会极大的阻碍会计的发展。经济危机的危害是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的,一旦爆发经济危机,那将全方面的影响到会计的发展。当然,当今社会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经济犯罪活动的发生也不利于会计的发展。要治理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经济环境,不断完善经济政策及法规,加强监管督促,防危杜渐。

三、现代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

(一)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变化促进会计的发展

社会经济环境,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社会经济成分、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于2001年11月10日经过与诸多西方经济大国加入WTO双边协议的签署正式加入WTO。WTO是世界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定的国际组织,其核心是《WTO协议》。它为国际各国之间开展经济贸易往来制定出了基本的国际社会都高度认可接受的规章,有效的约束和引导各国之间开展正当的国际贸易往来,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会计是全球通用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各个经济体都面临到更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同时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我国的会计发展要想更好的和国际接轨,就需要适应国际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不断调整,完善自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于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极力改善会计信息失真这样的现状,从而推动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壮大。

(二)网络经济环境的发展给会计带来的挑战

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略的一个经济形式的会计必将有很大的发展,比如会计核算手段、会计电算化、会计模式、财务报告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网络会计的不断涌现,给企业会计提供了不限区域的工作方式,然而伴随而来的就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问题的解决机制的问题。财务报告要求的是多个部门的合作完成,而会计部门作为汇总方和使用方,对其依赖性较高,而在发生偏差时需要询问和协调时,因为网络经济的自由性,不能很好的达到这一要求。这就给网络经济下的会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正确处理好会计经济环境与会计发展的关系

环境的存在是客观的,我们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改变。当环境发生变化我们只有改变、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方可求得生存。在会计发展中,经济环境对于会计发展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它是企业和促进会计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会计部门要善于处理好各个会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员工在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到社会效益,为推动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贡献力量,那么反过来经济环境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也会促进会计的发展。

(四)顺应会计经济环境,树立正确的会计环境观念

为了更好的促进会计法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会计环境观念,要明白会计经济环境和会计发展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怎么样发挥会计有效的核算、监督等职能,更好的存进经济环境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企业和社会各阶层共同协同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一种语言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信息时代和数字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以网络为主导的“信息化、数字化”经济环境将会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而作为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更是会受到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市场环境也多变,企业经营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机遇,使会计赖以存在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必然会对会计行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冲击。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尽快实现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更好地融人国际惯例,将成为我们今后要致力解决的问题,此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这代人共同努力。

本文是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编号JYWA2012-030)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白秀英,赵丽芳.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5)

[2] 胡权,鲍建青.浅谈我国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2)

篇12

前言:在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这一现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综述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将各国经济联系成紧密的整体,进而通过这一经济整体的形成来促进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实现技术与人才的交流,以优势互补来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国际市场准则的构建来实现对各国经济行为的规范,进而通过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吸引外资来华投资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力资源以及项目资源等,同时,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均消费水平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立足于国际市场这一角度,其对外商具备着很强的吸引力,也正是基于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外商不断涌入,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同时,将先进的技术等带入中国,进而为推进我国企业创新与改革的步伐奠定了基础。

2.拉动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长

在全球经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各国间实现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使各国间实现了贸易的往来,为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出口贸易额逐渐增长,进而为促进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为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逐渐以机械生产取代人工劳作,进而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问题。而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前提与保障,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商投资建厂以及中国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都为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无疑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下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进而使得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加剧。具体表现在:

1.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频设障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竞争原则实际上依旧是由发达国家所掌权的,因此各项原则都是更加倾向于自身利益的,以贸易壁垒的方式来确保自身经济利益不受影响。在出口贸易上,如果中国所出口的商品给其国家同类商品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威胁,其就会以贸易壁垒这一借口为掩护进行抵制,这就变相的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使得发达国家以自身占据贸易准则的主动权而频设障碍。

2.产业转移的方式给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带来了阻碍

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等上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当发达国家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进行投资建厂时,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提升自身的综合效益,中国很大程度上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基于此,我国在进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等更加严峻,从长远看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挑战的对策

(一)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

基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因此,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就需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强化招商引资的质量,并要加大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以推进我国企业改革进程并提升其综合竞争实力。

(二)提高对产业转移的重视程度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

在产业转移问题上,为了避免招商引资下给我国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实现对外商投资的有效监管,以提高投资质量,为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要意识到当前竞争格局下人才与技术已成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实现技术的创新能够为提高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与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同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也能够为解决当前产业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为我国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形势、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其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积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同时,要针对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给予有效解决。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强化对产业转移的监管力度,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进而为我国企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奠定基础。(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康冬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民营科技,2011,01:50.

篇13

艺术设计的理念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方向,艺术设计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人类的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艺术设计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设计的方向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因此,艺术设计对社会经济有着一定的影响。要想做好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的方向带给艺术设计产生灵感。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1.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环境艺术设计”,简言之就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来改变人们居住的城市环境的艺术。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实用性强、艺术感染能力强以及对人们居住环境的影响力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艺术设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集中优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艺术性提出了要求,要求居住环境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同时还应该具备艺术观赏性和科学性。只有具备以上两点,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2.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环境艺术设计在传统社会发展中是不存在的,随着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室外环境也开始有了新的需求,最后扩展到人们居住的整个城市的环境设计,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标,因此,现代环境艺术的目标就是做好城市化建设。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公共场所艺术设计、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以及城市建筑整体规划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做到自然与人文协调发展。环境艺术基本的设计理念就是根据现有自然环境进行初步设计,对城市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人为改造,让自然环境具备人们的艺术观赏价值,所以,环境设计理念的基础就是做到自然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艺术性与无害性共存。要求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同时,要坚持崇尚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一定要突出无害性,要求艺术设计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这样才能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让人类居住的环境不受破坏,真正地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室内设计的理念,所以环境设计不仅要体现审美价值,同时还要保证实用价值,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方便人们的物质生活。只有具备实用性才会被人们所认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具备审美价值,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真正的做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结合。(4)多样性与系统性的有机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室内布局设计,其体现在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在环境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出多样性的设计布局,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多姿多彩,这样有利于人们才能对城市环境做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和评价。

二、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联系

1.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自然性。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思维需要与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相联系,不能禁锢自己的思想,不仅要广泛地学习国内外优秀城市的经验,来拓展自己的创作灵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将设计理念融入到城市建筑、绿化、雕塑中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突出本地区的地方特色,有助于构建一个自然与艺术并存的城市环境。突出地方特色的城市有很多,体现出了艺术与自然有机结合。例如内蒙古高原的蒙古包、福建土楼建筑、陕北窑洞建筑等,这些形态各异的地方建筑,给人一种精神文化的艺术享受,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让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2.经济因素主导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发展过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经济的发展方向主导着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因为其发展必须得到经济发展的支撑。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为社会环境的建设出谋划策,这就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经济因素主导着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全过程。环境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首先把涉及到的因素列出来,加以分类和整理,最后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中,需要考虑设计对象的市场价值、人文需求和对城市经济建设的影响力等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离不开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影响着设计方案的构建和实施的各个环节,因为设计的实施需要各种行业的参与,每一个步骤的实施都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持,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让完美的设计方案得以实施,这就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就体现在经济发展现状之上,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与经济建设互利共生的理论体系,科学有效地做到经济主导环境艺术设计的步伐和方向。

3.改变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历史性。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是自己的设计能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可,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上留下辉煌的成就。纵观历史发展的步伐,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本地区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地区环境设计就要呈现出地域文化的特点,只有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城市建设当中,才能突出城市特色,让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永久传承。传统的文化影响了本地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环境艺术设计就需要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去。简言之就是,按照人们的喜好和习惯,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观的建筑和环境,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精细建筑的有机结合。这属于东西方两种文化理念的碰撞,在现代文明的推进下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人民都各自将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永久的传承。

4.改变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创新性。艺术设计者在设计初期,需要考虑多种外在因素,对本地区居民的性格爱好和审美观都有一定的研究,人们对美的理解要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这样的设计方案才能被人们所认可。伴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技术的诞生,也让环境艺术设计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近两年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中,都会看到一些新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这就得益于设计者的不断探索和新技术的导入,新的技术可以让以前无法实施的方案有效实施,让环境艺术设计更加科学化和全面化,体现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独特性。

三、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1.环境艺术设计带动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改变,同时也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于人民。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了解本地区人民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只有了解的人们的喜好,环境艺术设计才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也需要高新技术作为支撑,利用一些新型技术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便利,可以使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段来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同时也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推动本地区城市化建设步伐。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人们需要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环境设计出来的产品,这些产品既要体现实用性价值,同时还要兼顾艺术审美价值,这就对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需要从思维方式、建筑材质、科学技术等方面来策划设计方案,设计实施的过程需要社会经济的有力支撑,只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环境艺术设计方案才能有效实施。从某个角度来说,环境艺术设计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实施。人的审美观念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向,使用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人类的各种需求,都需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大可能地体现出来。环境设计的方向是针对人们的需求,对社会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来用于服务于社会,其主要目的是针对人。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同样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条件,通过对环境的不断改造,让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是按照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注重个性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才能对社会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造,让人们从中获得享受,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科技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城市的形象是对本地区人文历史文化的最好诠释,为了更好地传承地域性的特色文化,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地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城市化建设中去,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地区经济的发展让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得以有效实施,有助于城市化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金班逸,王晨松,张一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195-197.

[2]张子晖.浅谈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6,(11):154-156.

[3]孟晓军.论人文主义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体现[J].戏剧之家,2016,(24):215-2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