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3: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发展与经济的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篇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代数计算步骤[3]如下:1)确定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由于研究涉及农村金融发展水平5项指标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项指标17年间的统计数据,因此,定义比较序列xi={xi(1),xi(2),…,xi(k);i=1,2,…,5,k=1,2,…,17},参考序列yj={yj(1),yj(2),…,yj(k);j=1,2,3,k=1,2,…,17}2)对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研究涉及的数据属于增长型,因此采用初值化变换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述方法计算得出1996—2012年新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关联度,根据表3得出:1)从整体上看,y1和y3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7000,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各项指标与农林牧渔总产值(y1)和农民人均纯收入(y3)的关联度均较大。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两者具有突出影响,因而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越快。除x2行外,y2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小于0.7000且都小于其他两列,说明,农村金融发展与乡镇企业总产值(y2)的关系没有与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紧密。这是由于乡镇企业主要依靠内源资金和引入资金解决融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金融支持,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不高。2)从单一指标来看,x3对应的关联度值较大,说明农业贷款规模(x3)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即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大,越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x1和x2分别对应的关联度值也较大,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x1)和贷款规模(x2)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大,但后者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x4对应的关联度值相对于上述3行较小,说明农业保险规模(x4)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小,这是由于新疆农业保险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业保险规模较小,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x5对应的关联度值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x5)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这与乡镇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规模过小有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其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十分突出。从影响程度来看,农业贷款规模的影响尤为明显,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影响次之,而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的影响较小。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并未有效形成对农业的直接支持。农业保险规模的影响也较小,表明农业保险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较弱。乡镇企业贷款规模的影响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

篇2

社会经济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基础,而社区体育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繁荣,逐渐成为社区居民休闲锻炼体的最主要形式之一,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因而本文从社会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性、制约性以及转换性三个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关系。

一、协调性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协调的关系。社区体育集社区服务与体育休闲活动两种功能一体,不仅为社区公民提供了锻炼身体、增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促进社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就现阶段而言,社区体育已经被逐步推广和普及为一种主要的体育活动形式,开辟了一个不同于传统体育产业的新市场类型,社区体育不仅受到了基础群众的广泛欢迎,同时其影响范围也逐步从社区向整体社会发展。社区体育的发展能够吸纳不同群体的再就业,为下岗人员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和岗位,进而使得社区经济得到保障和提升。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体育消费,使得体育消费者市场组成更加多元化。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例如体育锻炼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地投入越来越大,为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协调的关系,二者的相互协调,使得我国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保证了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二、制约性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社区体育受场地和资金的限制,使得社区体育类型偏少且大多是基础性、简单化的体育项目。而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区服务形式,也是社区经济的来源之一。社区体育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平台的同时,也在引导居民进行消费,而不同的体育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显然是不同的。通常而言,投入越多,回报越大,这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例如,社区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室内篮球馆,那么以篮球为基础,首先可举办大型的篮球比赛,为社区带来潜在的经济消费,然后可以与赞助商、广告商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吸引赞助和投资。其次,篮球馆还可以用于各类文艺演出、社区活动等方面,以此促进社区和谐。此外,篮球馆的修建,会持续引导社区居民的消费热情,通过购买篮球用品及装备,达到刺激社会体育消费的目的。社区篮球馆能够为社区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益处,但若只是一张乒乓球桌,那么自然完全无法与篮球馆带来的效益相比。因而,社区体育项目类型决定了经济效益,社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社区体育类型的限制。

社会经济决定了社区经济,而社区经济限制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社区体育建设及发展的资金取决于社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社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则在社区体育建设发展方面的投入就高,反之,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低,那么在社区体育方面就不会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入。而社区经济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受社会经济的直接影响,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水平。

三、转换性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转换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大量的自动化机械和设备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劳动。这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使得现代社会的人们缺乏必要的锻炼,使得全民身体素质呈现整体下滑趋势,各类疾病患病率增高。社区体育为人们提供提高身体素质的平台,通过体育活动和锻炼有效改善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说社区体育为社会经济发展转换提供了更多的有效劳动力。

同时,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渐成为了整体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社区体育的发展拉动了体育消费,例如一些常用的运动器材、服装、工具甚至是运动饮料都随着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渐地开始普及。人们为更好地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必然会进行相关消费。因而社区体育将体育活动转换为了体育产业的重要发展动力,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例如,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引入商业模式,就获取了超过2亿美金的回报,体育产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结束语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密切关系。因而社区体育与社会经济需要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规划目标,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公路建设;地区经济发展;促进

1 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多要素支撑。其中,根据逻辑路径,商流量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物流则承载着商流的空间位移,物流的长足发展又需要公路建设的支撑。由此可见,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而言,“公路建设”可以被理解为逻辑起点。近年来,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地市在公路建设方面都投入巨资。以高速公路的修建为主导,国道的拓宽与维护做支持,逐渐形成了我国目前较为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这一网络布局,又进一步支撑起国家未来按功能区划分经济发展类型的举措。然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点到线、线到网的动态演化,公路在修建过程中的空间区划,则成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公路的空间区划直接影响到区域生产力的布局,区域生产力布局所形成的经济增长力,又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 公路建设推动物流发展

公路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具体来看,物流的发展与否,却成为连接公路建设与商流发展的中介。因此,公路建设直接推动了区域物流发展。

2.1 满足了物流运作所需的经济距离。考察物流业在运作过程中的成本结构,运输成本体现为成本主体。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商品通过物流的空间位移,所形成的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若未能实现物流运作所需的经济距离,则势必会促成商品价格处于高位。最终,将限制消费者在预算约束线范围内的商品选择能力。根据物流的运作特征,随着运输距离的逐步延伸,它的总成本会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与之相反,其收益会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2.2 节约了物流运作所需的转换成本。物流转换成本的产生,归因于位移过程中的中转;中转的形成,还在于节点之间公路建设的缺失。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城乡统筹式的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历史欠账,农村交通设施的量与质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若要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式的联动发展,惟有构建起城乡之间在公路交通领域的无缝衔接,以及增进农村内部公路交通网络的完善,才能最终实现物流推动城乡商流的能量交换。由此可见,公路建设推动物流发展还在于,节约了物流运作所需的转换成本。该成本的节约,将从时间效益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能量交换。

3 物流发展推动商流发展

尽管,公路建设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然而,由该起点所推动的物流发展,以及物流发展所推动的区域商流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所在。考察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规划,以经济区代替行政区为指向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更加需要通过物流的发展推动商流在不同层面上的循环。国家最近提出的按功能区划分方式,更加明确了以上思路。

3.1 物流运作推动了商流的区域流动。以专业的视角看待商流区域流动的推动,无外乎依赖于物流的运输与仓储功能。

3.1.1 物流仓储满足商流的区域周转需要。满足商流的区域周转主要体现在销售物流领域,该领域又直接起到实现商品变现的功能。由此可见,仓储的区域周转功能,无论是从其配合运输的方面;还是逆商品销售周期储存方面,都有效增进了商品流通所形成的社会福利。

3.1.2 物流运输满足商流的区域位移需要。物流运作的一般功能,便体现为运输。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以社会分工作为商品交换的前提,已日趋成熟。这样一来,增强商品在区域间及区域内部的流动则成为重点与难点。由此,物流运输在满足商流的区域位移方面,有效的克服了上述难点。

3.2 物流运作提升了商流的时间价值。时间价值可以从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了资产积压的角度来理解。有关时间价值,主要在供应物流领域体现出来。如,上游生产企业与下游生产企业,在零部件与原材料的供求上,便通过时间价值的提升推动了下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展现。

4 商流的有效流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商流的有效流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仍是建立在公路交通与物流运作基础上的。

4.1 与域外形成能量交换。区域经济发展可以理解为是区域经济能量的累积过程。若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环境,经济能量的自我循环会形成一种耗散性;耗散性将逐步弱化区域经济能量的强度。为此,公路建设构建起了区域内外之间能量交换的载体;物流运作最终促进了经济能量的现实交换。具体化便体现为:城乡统筹模式、以功能区为经济发展单元、以公路沿线为经济发展带。

4.2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稀缺资源的最大化使用效率,其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逻辑上来说,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降低了资源流通的市场摩擦,在现代信息化平台的技术支持下,使得资源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内在实现最优化配置趋势。

5 总结

根据逻辑路径:商流量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物流则承载着商流的空间位移;物流的长足发展又需要公路建设的支撑。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而言,“公路建设”可以被理解为逻辑起点。物流的发展与否,却成为连接公路建设与商流发展的中介。公路建设通过推进区域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由该逻辑起点所推动的物流发展,以及物流发展所推动的区域商流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所在。

具体而言,公路建设推动物流发展表现在:满足了物流运作所需的经济距离,节约了物流运作所需的转换成本。物流发展推动商流发展表现在:物流运作推动了商流的区域流动;物流运作提升了商流的时间价值。最后,通过以市场价格为参数的商品流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篇4

Hu Ming

(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本文通过对安塞县近几年来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可以表明随着延长石油集团公司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中油香港华油天然气公司LNG液化天然气项目、陕西大秦生物制药等项目引进,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加、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导致本县的经济结构成分、发展模式、结构类型都生了相应的改变,最终促使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sai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it shows that with introduction of extending CNPC oi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projects, CNPC Hong Kong Huayou Natural Gas Corporation L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project, Shaanxi Daqin bio-pharmaceutical proj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is promoted,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are increase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increased and the income of farmers is increased, which leads to corresponding changes of the structural components, development pattern, structure types of the county's economic, finally leads to who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关键词:安塞县 县域经济 第三产业

Key words: Ansai county;the county economy;the tertiary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15-02

0引言

第三产业是指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本文通实地调查与统计数据相结合应用数据折线变化趋势分析法,全面分析安塞县经济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为今后安塞县经济的发展模式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自然条件安塞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东经108°05′44″~109°26′18″,北纬36°30′45″~37°19′03″,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县境南北直线距离92km2,东西直线距离36km,总土地面积2950.2km2。地面相对高差比较大,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1]。境内有延河、大理河、清涧河3条水系,年平均气温8.8℃(极端最高温36.8℃,极端最低温-23.6℃),温差相差较大,年平均降水量505.3mm,最多为645mm,最少为296.6mm),年日照时数为2395.6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4%,全年无霜期157天。

1.2 社会经济概况在1990年之前,安塞县是国务院确定的592个贫困县之一[6],县辖14个乡(镇),211个行政村,1018个自然村。2006统计资料表明,全县总人口16.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89万人,占人口中的78.41%。全县总的耕地面积7.1万。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6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7.99亿元,与“九五”末相比,年均分别递增为11.1%,36.54%,25.3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693元,农民的收入方式也发生很大的改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总体上来说较“九五”末有所减少,由“九五”的13.73万变为现在的11.21万。

2分析与结果

2.1 安塞县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在1989年以前安塞县的第三产业发展非常缓慢几乎处于零发展水平,但“十五”以来,安塞县依托资源优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实施“石油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得到了长促发展。

如图1可以看出,自1998年来第三产业产值不断增加。由1998年的15038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30086万元年增长值达到了2989.6万元之多[2]。且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到2003年增加量超过了30000万。在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在20世纪初期第三产业的增加较缓慢而到21世纪初期第三产业的增加较为显著,究其原因在于早期的安塞县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16.39万人中农业人口占到12.55万人且人均占有土地面积29.5亩,保持着从土里刨食的传统耕作方式,粮食生产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收入相对较少勉强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没有过多的劳力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第二、三产业占有很小的比例,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且结构不合理,致使早期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如今第三产业产值在结构优化过程中不断增长,已成为本县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产业,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力。

2.2 安塞县第三产业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图2分析可以得出,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世纪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增加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产值增加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钟型”,第三产业产值增加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3]。

随着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第三产业的产值也逐年增加,并且两者的发展趋基本相似,但是在20世纪末期以后的几年内第三产业的产值有超过第二产业产值的趋势,说明在近十年内在第二产业的带动性发展下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和调整第二产业的产值与第三产业的产值变化幅度始终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并且基本呈现出相似的趋势。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第一产业产值却相对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变化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有下降的趋势。

如图3,表示的各乡镇不同行业从业人数的年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96―2002年之间从事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人数不断增加,同时从事第三产业的交通邮电业和商业的人数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且随着第二产业的变化而变化。这会使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减少,而更多人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来,进而使的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得比例不断提升,这样就会使的劳动力从农业向服务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图3所示,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的第二、三产业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这样第一产业的产值就会有相应的降低,从而导致本县整个经济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本县依赖石油财政支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加大农业投入,使的第一产业的产值有所提高,同时千方百计的搞好资源协调、餐饮服务、环境保障、运输管理、治安维护、安全生产和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等第三产业方面的问题,为促进石油企业加快发展,从而使的本县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呈现出经济结构合理化,多元化的态势,也使的本县经济发展的方式得到了相应转变。由以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变为现在的以第二产业(石油)为主导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从而使的本县域的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第三产业成为了该县经济的度量器,反映该县域的经济发展,并且基本和本县经济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成为影响该县经济的主导因素,而一直以来影响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有所下降。

2.3 安塞县第三产业与居民人均收入的关系(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在1991-2001年的十年中,安塞县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趋势与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的增加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同时在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十年之中,安塞县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与城镇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增加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第三产业的产值的不断增加,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也逐渐增加。根据安塞县统计数据,当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都增加由1991年的2677万到2001年变为22435万元增加了将近八倍。而其他行业,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的增长幅度较小。因此,本县域经济增长主导产业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了调整,使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促进了本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由1991年的835元增加到了2001年的3620,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1991年的419增加到了2001年的1806,年平均增长速度超33.2%。安塞县从1991-2001年之间城市经济的发展大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开始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在1989年以前安塞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还不足5%,所以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较低,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农村居民的平均的消费水平相对城市消费水平相差也较小,所以在此之前第三产业对安塞县域经济的影响较小。

根据实地考察研究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以及以往对安塞县经济的研究可知,在1994年以前,安塞县从事第三产业产业如教育事业、工商业、金融业等的劳动力占总劳力的比例一直小于2%,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农业收入。随着工业建筑业的兴起(尤其是石油产业的快速发展),1996年以后石油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兴起使的大量的劳动力逐渐转入第二产业如建筑业、石油等行业,使的人均收入受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需要改善,这就要求第三产业能够不断发展以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在随后的4年期间安塞县的第三产业伴随着第二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于是在2001年前后安塞县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96年以前安塞县的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一直占到70%以上,但是在之后的的近10中该比例迅速下降,在2004年农业下降到20%左右,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50%左右,伴随着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产值也由以前的5%到2006年的30%[4]。

因此,1996年以后安塞县的第三产业开始发展,对安塞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此时安塞县经济结构已经从由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模式转变为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教育事业,金融业等迅速崛起,为第二产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便利,进而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动性的作用,成为安塞县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的因子,对安塞县未来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5]。

3结论

3.1 安塞县第三产业在1996年之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小于5%,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但是在1996年随这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产值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以前的不足5%,到2004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占到了30%。

3.2 第二产业尤其是石油产业发展产生的带动性作用使得在今后的几年里第三产业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并成为安塞县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柱,预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将成为安塞县经济发展的新的突破性产业与安塞县未来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密切的关系。

3.3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一、二产业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安塞县今后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应加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使其为第三产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虎陈霞,傅伯杰,陈利顶.浅析退耕还林还草对黄土丘陵壑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安塞县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7(20):67-72.

[2]安塞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安塞县志.3-4.

[3]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55(6):698-706.

[4]马继东,胡明.安塞县梯田建设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研究,2007,(3):202-203.

[5]李江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0,(4).

篇5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政府该如何进行管理、指导和协调,如何依法行政,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处理好知识经济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是搞好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

知识经济具有四大特点:科学和科技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人力资源及其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爆炸,使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将取代知识含量低的实物产品,知识产业的高知识含量和创新性促使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超动力。知识经济财产是无形性的,具有依附性、流动性、扩散性等特点,知识经济的活动更为活跃和自由,因而决定行政管理不能再固守原来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模式,而应从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前提,制定一套合理的产业政策,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很好地引导和支持企业朝知识型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在经济行政关系方面,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必须由直接控制的经济发展。向间接控制转变,更多地利用非权力性的行政方式作为“依法行政”的补充,更好地发展“依法行政”的作用,引导企业朝知识型的经济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加以政策扶持,使知识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政府部门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自觉推行由单纯的行政命令向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转变的行政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可使企业与生产者从行政命令被动服从关系中解脱出来,与政府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相适应的具有高创新、高互动和高合作化的新型的经济行政关系;激发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融企业和生产者的意见、观念于行政决策之中;为企业和生产者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保障知识经济朝健康方向发展和运行;行政性指导能使知识经济的发展更科学、合理、规范。

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政府部门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不适用的管理模式,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订一整套灵活性强、管理性全面、科学合理的依法行政管理方式,调整管理思维,优化管理职能。

1、转变观念,培养现代行政意识,充分发挥行政指导作用

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的社会管理的行为,属于“积极行政”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政府为了平衡公益与私益,兼顾公平与效益,势必要求行政管理机关从社会发展的目的出发,实施积极的行政指导,以补充单纯的法律强制性手段的不足。行政指导是一种柔性的不具有法律强制力的行为,这与知识经济时展的特点和需要十分融洽、适应。因而,正确使用行政指导的管理模式,树立行政指导的工作意识,十分有利于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从我国现阶段知识经济发展状况及法制建设状况来看,要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的作用,必须先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建立审议会制度。充分发挥各种行政政策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把各种专门知识引入行政实务,确保协调各方面行政相对方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沟通行政机关与相对方之间的联系,使相对方的意见能充分反应到行政决策中去。(2)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告示制度。充分利用行政机关在信息收集、整理和运用方面的优势,尽快建立起行业、地方和全国的各种行政信息、告示制度,为相对方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正确引导相对方的行政选择,保障知识经济健康运行。(3)建立行政建议、劝告、告诫制度。行政机关可采取书面或口头形式对相对方进行建议、劝告,以促进其成为一定作为或不作为。为保证此类行政指导的效果,行政机关的建议、劝告、告诫行为应力求规范化、定型化,使受指导者明确地知晓行政指导的内容和要求,以便作出正确的反应。(4)建立健全行政奖励制度。知识经济不同于管理性经济、惩罚性经济或制裁性经济,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在依法律、法规予以管理的同时,应予以正面引导、指导。所以,行政机关通过正确的表彰、鼓励、奖励(包括非物质性奖励、鼓励)等方式来引导和影响相对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是非常重要的。(5)健全行政计划制度。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合理使用行政计划,仍然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在 日本、法国,不排斥行政计划。在我国,行政计划主要是指导性计划,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健全我国行政计划制度。法律应对各类行政计划作出更明确的专门规定,做到科学、合理、规范,使行政计划对知识产业的发展起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2、加强行政立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我国虽然已基本建立起较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所提供的法津保护尚欠周全,其立法活动因周期费用和知识等局限不可能完全满足目前知识经济发展对立法的需求,难以为“依法行政”设定面面俱到的法律依据和具体对策,因而,在知识经济管理领域迫切需要而法律调整不能及时跟上时,国家行政机关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制定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服务,以实现真正的“依政法治”或“依法行政”。

3、优化行政管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政府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主要起三个方面的作用:(1)运用优良的管理方式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知识产业的发展。(2)运用法律的手段和灵活的指导模式,维护产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秩序。(3)知识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引起组织决策内容的重大变化,即以单纯生产决策向知识化决策转化。 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行政管理提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管理要求,它可通过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动态进行预测,制定一系列的组织制度与组织形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连续发展与创造的过程,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营造和完善适应知识经济运行的环境,以推进新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立足于通过投资教育及技术培训,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知识是一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的秘诀,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贫苦的病根。全球正在发生的知识大爆炸既可以帮助世界上成千上万穷苦人摆脱贫困,也可能造成知识鸿沟的进一步扩大,使穷国家越来越落后,并且指出,国民收入低不是造成国家贫富差别的唯一原因,很多发展中国家真正缺乏的是获取和利用经济技术、社会知识的能力,而正是这些知识激发了世界上许多成功发展的例子。如日本二战后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迅速崛起民族工业,复苏国民经济,并逐步跻身世界经济先进行列,正是植根于引进消化科学技术,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结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