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课外阅读

中学生课外阅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3: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学生课外阅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学生课外阅读

篇1

总理曾就阅读问题发表讲话。他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温总理的讲话令人深思。阅读很重要,人文阅读更重要。只有阅读具有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的作品,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丰富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正直、勇敢、自信、有爱心。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浙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界数十年高举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文性,读人文就是选择与高尚对话,与真、善、美一起。那么哪些作品具有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呢?

1.关注历史、传统文化的作品和名家经典

2.关注自然、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作品

3.关注生活、时展和社会进步的作品

二.如何读

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其实他不仅谈了书的种类,也告诉我们不同的书应有不同的读法。教师切记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读人文与经典,读高尚之作,就要体会、品味、思考、感悟,就要用心去读。

(一)潜心悟读

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也就是说读书应该用心去读,边读边思考、感悟,要有探究精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这是阅读的一种的境界。只有用心读,让心灵与作者对话交流,才能从文章中感受美,从经典中悟出真谛。

(二)比较阅读

1.读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

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位作家的思想,走进他的内心,就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他的作品。结合其创作的不同背景,体会人生经历给作者带来的情感和心理变化。通过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感悟他的精神世界。

2.选择一个专题读不同作家的作品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对待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却不尽相同。因此,应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可以汲取不同的思想精华以丰富自己的内心。

(三)积累交流

篇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规定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充分说明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效果却微乎甚微。因此,在当今信息量急增的社会,让学生学会搜索、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势在必行。

一、激发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书籍。

1.创氛围激趣。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找到快乐,从电子游戏中找到刺激,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无心课外阅读。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如:利用校会、宣传栏等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在教室里张贴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名篇警句或激励性的语言;在教学楼走廊张贴古诗词,构建文化长廊,让学生随时诵读、记忆;还可以举办新书展览,在教室开设图书角,读报栏,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报刊书籍等。

2.树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看的心理。平时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书的名人名家,讲名人读书的轶事,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读书的重要,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提高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和精神食粮。

3.展成果激趣。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当努力得到承认,心中必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也更会激发阅读的积极性,从而让课外阅读进行到底。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向大家朗诵或背诵摘抄的内容,谈读书心得。举行读书笔记展等。让学生享受成功。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在阅读指导过程中,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1.召开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既可复述或背诵精彩的片断,也可谈自己阅读的体会。

2.开设阅读指导课。既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又可以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让同学们认真观摩,投票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并请获得荣誉的作者介绍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利用校广播站定期开设读书沙龙,介绍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欲。

5.开展喜闻乐见的竞赛。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阅读能力,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技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尤为重要,这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提高阅读技能和阅读效率的前提。

1.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都还很薄弱,加上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地点的不稳定,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效果。因此,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阅读计划,使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课外阅读。

2.精心推荐课外读物。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而学生的阅历浅、鉴别能力差,课外书又包罗万象,良莠不齐。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帮助学生挑选一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二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三是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书籍,四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五是与习作要求有关的书籍,六是教材中“名著导读”的书籍,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读书欲望,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致。根据以上原则,制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建立一个品种多、内容丰富的书源库,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资源,从而有序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和引领。

3.提示课外阅读方法。“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学生课外阅读个性强,随意性大,自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1)精读:精读就是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以便吸取精华。新课程标准指定的书目,“初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中规定的书目,教材中“名著导读”推荐的书籍,要求同学们认真细读,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养成钻研精神,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兴趣、习惯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中学生到后阶段就要做到这点,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知识面。

(3)通读:通读即对书报杂志等读物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不做细细品味,不写读书笔记。对有启迪的可供参考的书,可以采取这种读法。

(4)电子阅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教师要适宜地指导学生进行电子阅读。电子阅读媒介包括看碟、上网、读电子书等,花样繁多,丰富多彩,且阅读便捷、迅速。但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视力,选择积极向上的读物。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不同年级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内容,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协助学生确定不同的阅读方法,并在具体的读书方法上给予指导。

总之,阅读方法很多,如略读、跳读、浏览等,我们要因人、因时、因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享用终身。

4.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做读书笔记,加大阅读的积累。如:摘抄,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列提纲,把读物的要点和基本内容整理出来,理清写作思路,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仿写,根据自己对读物的语言、写法的理解和感悟,仿写其中优美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断,提高写作能力;写感想,结合现实和个人的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看法和体会,提高分析能力;知识拓展,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续写,编课本剧等,培养创新思维。

我们要在指导中通过示范、讲评、交流、展示等形式,提高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能力。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课外阅读指导除了兴趣引导和方法指导外,还需要必要的督促与检查,况且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大部分都在家中。因此,要加强家校合作,重视家校联系的作用,形成家校一体的管理模式,这样学生的阅读任务才能及时完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才能产生成效。

为此,我专门设置了一张“家校联系卡”,请家长填写。

课外阅读记录卡

姓名______ _____ 年级班级_______________

记录时间_____________ __阅读时长_______________

读物名称__________ ___ 阅读字数_______ _____

读物类别:

童话寓言 文学名著 科幻小说

卡通漫画 自然科学 流行小说

娱乐杂志 学习辅导资料其他

五、注重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使种种的方法都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1.培养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阅读要求,制定计划,定时、限时阅读,这样,课外阅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阅读基本上都在课外,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请教老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并习惯使用工具书,及时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效果,激发阅读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姿势。好的阅读姿势不易产生阅读疲劳,不会影响视力,不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因此,要教育学生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

4.培养学生阅读时用脑的习惯。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而这三种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性文章:题目――体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说明性文章:题目――体裁――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方法;议论性的文章:题目――体裁――论点(分论点)――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论证方法。每次学生拿到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5.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许多学生课外阅读也不少,但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的不良习惯有关。因此,就要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批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并通过优美的语句摘抄和片断摘录,博采读物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这样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打下坚实的文化积淀。

6.培养学生互相交流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其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有时比教师的指导更大。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新书推荐、书评、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沙龙、专题墙报或手抄报,读后感评比等。通过此类交流,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大增,对于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都大有裨益。

7.培养学生爱护书报的习惯。无论是对自己的或公共的或别人的书报,都要注意做到不撕页、不卷角、不涂抹,不乱折乱卷,做到爱护书就象爱护自己的脸一样。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是学生内在灵性不断成长的源泉。我们语文教师要以最大的热情潜心研究,努力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在快乐的书海中徜徉,积累语言,新近母语,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和芬:《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究》, 《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02期。

[2]龚建平:《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篇3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高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成语文课的阅读教学。

笔者通过严格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但缺少阅读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思想明确,认为阅读很重要,并且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由于课业负担重缺少阅读时间。

(2)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从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同学没有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一些同学相差甚远。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小,学生读过的书排名前三位的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西游记》,但读完的同学所占比例也不足一半。学生读过的书目并不少,但坚持读完的却寥寥无几。

(3)阅读倾向有待教师引导。从题材上看,学生对趣味性强的比较感兴趣,如文学类、科普科幻类。具体到文学作品,学生喜欢小说、散文,不喜欢诗歌、戏剧和新闻。从时间上看,学生对小说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增,即最喜欢当代小说,其次是现代小说,最后是古代小说。从地域上划分,喜欢中国的多,喜欢外国的少。总的说来学生的阅读倾向停留在趣味性强,阅读起来轻松的作品上面。这显然难以获得全面的营养,达到阅读的多重目的,因而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4)阅读速度亟需提高。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阅读速度陌生。有的表述为不知道、没测过;有的写“快、每分钟150字左右”;有的写“慢、700-800字”。那么,速度快慢的标准是什么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要求是:“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一般现代文的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据此,高中生应以每分钟600字作为标准,达到者为中等,不足者为慢,超过者为快。统计数据表明:真正快的只占13.6%,而学生自认为快的却占到了46.9%,水分还是很大的。

那么,如何把学生导引向课外阅读这块芳草地呢?针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语文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懂得阅读的好处。告诉学生阅读能够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阅读能够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可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告诉学生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因而名著都是好书。这是快速找到好书的一条捷径),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我常打比方告诉学生课外阅读有多重要:偏食者很难与健康人划等号,学生长期只重课内学习而忽略课外阅读,从这一角度上说,就有可能成为营养不良者。为此,我上课时常用设疑法吸引学生,或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这些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们通过教师的长期引导,确实明白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生情,可以增智”,“知识就是力量”等道理。几年来,他们大都能时常抽空跑书店、图书馆、阅览室,这样,知识面扩大了,素质提高了,思想也渐趋成熟了。 

(2)争取家长和学校领导、教师的支持。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教师和父母反对课外阅读的不多,占1.2%,但支持的也不多,占51.9%。语文教师还是应当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做工作,告知家长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并说明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是不会影响孩子学习的。语文教师还应当与学校领导、任课教师沟通,让学校为学生课外阅读开绿灯,如搞好图书借阅工作,让任课教师理解、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的推介引导,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课堂的影响感染,会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教师的责任绝不仅仅是教会课本,更应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堂引向课外。

(3)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方法。语文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由于学生时间少,学习任务重,因而教会学生速读尤为重要。可抽出一定的时间训练学生掌握速读的方法。尽管训练速读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功,一旦学生掌握了方法,就会事半功倍。

教师还要告诫学生读书要有毅力,尤其是一些外国名著,读起来是费劲,但不能因此放弃。就象美丽的雪莲花往往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之上。告诫学生在一段时间里专注地读好一本书,会终身受益。

篇4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显得愈加重要。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语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媒介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对于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十分必要。

一、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现状

阅读材料的选择是英语课外读的首要环节,恰当的英语阅读材料选择是高效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基础,因此,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进行分析首先要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的选择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进行选择性干预。

调查分析显示,在阅读材料选择自由的前提下,学生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娱乐、体育、赛事类阅读材料,娱乐、体育、赛事类阅读材料往往相对较为有趣、语言风格往往相对较为轻松,这种阅读材料选择倾向是与学生的兴趣相适应的。同时,“文学类”课外阅读材料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类阅读材料的故事性相对较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类阅读材料的词汇和语句优美,符合学生的语言审美要求。另外,由于政治、军事、地理、学科类阅读材料相对较为枯燥乏味,而且在文章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专业类词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学生在自由阅读过程中往往不会选择这类阅读材料。

二、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目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考是高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英语阅读速度,为高考英语阅读做准备;其二,大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词汇量,从而有效提升英语语言技能;其三,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由阅读掌握新的句型和语法知识;其四,少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获取课外信息,了解更多的娱乐、体育等方面的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还是扩大词汇量、提升阅读速度,从而更好地满足高考英语阅读的需求。如何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自发进行课外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量现状

调查分析表明,现阶段,我国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可以坚持每天多次英语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仅仅能保证几天一次英语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量是相对较少的,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不能自发地进行英语课外阅读,其英语课外阅读量基本为零,远远不能达成英语阅读学习需求。

由此可见,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高中学生都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阅读量较少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扩大学生的阅读篇幅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显得十分必要。

四、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方法和途径现状

精读和泛读是英语课外阅读过程中常见的两种阅读方法。精读强调阅读的精细化,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掌握所有的词汇、语法、句型,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泛读强调阅读的泛泛化,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掌握文章基本大意即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泛读的方法,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采用精读的阅读方法,仅有少部分学生会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资料不同于课内阅读资料,其中包含的可读性知识量相对较少,因此,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具有更高效的特点,如何在英语课外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阅读技巧,更好地利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语言素养十分必要。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设备在学生中的普及率显著提升,由于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阅读十分方便快捷,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更加强倾向于选择多媒体媒介,书本、报纸等传统媒介在学生课外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利用率较低。虽然多媒体媒介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利用传统媒介进行阅读更有利于学生做笔记、词汇积累及句型分析。如何合理选择各种阅读媒介进行更加高效的英语课外阅读是现阶段高中学生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五、结束语

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语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十分必要。英语课外阅读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逐渐提升阅读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阶段我国高中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其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更多、更高效的阅读建议还是十分必要的。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61-01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自主自发获取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扩宽中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留下了好多经典的记录人类智慧的书籍。语文新课标中也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并做了对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具体要求。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成长,关系我们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人类文明发展史留给我们的瑰宝,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对课外阅读还是有很浓厚的兴趣的,但由于其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也存在以下状况:

1、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国内中学校的教育现状是课程安排紧张,课业负担过重,过多的强调升学率。这就使得上到教育主管部门下到一线语文教师,他们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升学率的硬性指标上,过多的注重课堂教学。虽然各中学校都在开展课外阅读,但中学生每天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作业,使课外阅读在时间上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导致课外阅读效果收效甚微。

2、家长对中学生的要求影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学校和老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家长对于中学生在作业与课外阅读重视程度上的偏差,这直接导致中学生业余时间课外阅读的缺失。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在中学生写完作业至于,仍然要求其参加辅导班、兴趣班学生,加重了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间接的剥夺了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权利。还有一小部分家长,认为中学生看课外书籍是看“闲书”,严重打击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

3、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自身局限性。中学生的年龄处于青少年时期,其本身具有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分辨力差、自制力差等特点。这些造成中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的过程中,经常是漫无目的的阅读,对于课外阅读内容,糟粕的可能不懂得摒弃,精华的也可能不知道吸取,因而即便是进行了课外阅读,收货也不大。而且,就调查研究显示,就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来看,大部分都停留在故事性强、想象力丰富的书籍上,而对于科普性读物却涉及很少。

4、当代网络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形成巨大冲击。当代网络工具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之网络工具的普及,大部分中学生都在使用网络,相比较传统的书籍,他们更喜欢网络媒介,而网络媒介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精神导向,使得当代网络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冲击力更大。

二、如何拓展中学生课外阅读途径

立足于中学生本身,通过分析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努力拓宽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途径。

1、进一步明确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培养和激发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可以使中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它在中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点,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涉及到在中学生中开展课外阅读的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利用名人名言、文学巨著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并开办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激发中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

2、转变观念,减轻语文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育只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教育理念,要从中学生本身出发,建立更为高远的培养人的教育理念。要减轻语文课业负担,鼓励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关心社会时事,并给予中学生课外阅读后对于自我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中学生不断的进行课外阅读,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3、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中所起的导向作用,加强阅读指导。为了扬长避短的利用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开拓中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必须发挥以教师为主、以家长为辅的课外阅读导向作用,对中学生的课外读物进行筛选和推荐引导,力争让中学生在课外读物中获取健康的精神食粮。只有学校、家庭进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正确引导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正确方向。

4、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打破课外阅读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大部分中学生都喜欢使用网络,而且使用网络都很精通,这些都为开展中学生课外阅读开辟了新的场地。在开展网络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上读书会、课外读书推介会、课外读书交流会等方式进行操作。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既打破了课外阅读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又可以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进行引导,对课外阅读效果加以评价。

三、结束语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对于拓展知识面、提升自身素质、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教育过程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且艰巨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开展好这项工作,在拓展中学生课外阅读途径中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96-01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为此,教师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翔。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心理。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及时推荐文章给学生,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在班级里,布置一些手抄报、板报、墙报,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通过这些途径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读书故事会、人物评论会、佳作欣赏会、读书知识竞赛、一日要闻等活动,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民情风俗,奇闻怪事,并跟大家交流,可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

2 有效的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课内的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选入教材的文章应精读,精读是学生学习从教材中提取信息的规则和方法的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内学习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的规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阅读一般文章的能力,从而实现“举一反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并且要指导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读。当前市场上课外书琳琅满目,鱼龙混杂,只有指导学生选择一些思想性好、艺术性高,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才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还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更持久些。

2.1摘录与随感相结合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特别是阅读完名著之后,要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真正让学生读有所得。

2.2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的良好习惯

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这一内容可安排在课前五分钟活动中,或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这样,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3抓住媒体契机,有效促进课外阅读

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可以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著,享受阅读原著的尽兴,促进学生阅读名著。

3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每节课都要出示学习重点,让学生提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互相讨论,组与组之间互相解决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能够不断碰撞,课堂气氛十分浓厚,课堂效果甚佳。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经过自身不断地反复实践, 笔者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3.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3.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优美,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使学生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 品味语言、指导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核心

阅读能力的培养始于词句的理解、篇章的洞悉、中心的把握。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深刻挖掘课文语言的内涵,达到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目的。在品味句子时,笔者着重通过朗读、剖析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含义,受到感染,使学生对文本有了透彻的理解和深层的感悟。

朗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学生能从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紧抓朗读这一环节,灵活机动地运用朗读的手段,针对性地安排朗读的环节,使学生产生了朗读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更好地领会和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从多种角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碧卿.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10).

篇7

关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许多语文教育的老前辈都有过重要论述。叶圣陶先生在《前言》里说:“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就是所谓的应用”。他认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了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于工作只做了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尤其是在当今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更不应该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体系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得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缺乏甄别力,读物良莠不齐,一项调查显示46.7%的初中生和35.8%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在中学生购买的报刊图书中,知识类书刊占55.6%消遣类占44.3%。中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水平的制约,审美能力较差,搞拒诱惑的能力差直接造成了读物的优劣不等。他们读的书大多不是有意识的选择,大多数都是无计划无目的,无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很难获得有益的指导;由于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他们的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及不上阅读的效益和质量,不能充分发挥兴趣阅读的作用。

3.缺少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图书资源匮乏,难以得到优秀读物。这也是制约中学生健康的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投资于语文学科的并不太多,大多集中在“习题集”、“题典”上,很多的课外读物是仅仅有几本“作文选”。

三、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中学生正是形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然而受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学生迫切需要指导。调查显示有72%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给以指导。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而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如何加强指导,使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激发兴趣策略,让学生爱读书

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课外阅读兴趣受阅读者的年龄阅历、知识、爱好及阅读目的的制约,读物本身的内容形成也会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2.推荐书目策略,让学生多读书

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绝不是“放羊式”的阅读。也不是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任务式阅读,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明确阅读内容与范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读书。在书目内涵的把握上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借鉴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要有梯度。

(1)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联系,内外联动,相得益彰。

(2)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课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文质兼美,又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要逐步让学生阅读。

(3)结合时尚热点推荐。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

3.掌握技巧策略,让学生会读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要进得方法指导,教会学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仍要把握一些基本东西。

篇8

(二)本次调查的对象

(三)本次调查的方式

采取全体问卷调查法和随机抽样调查法。

(四)本次调查的预期成果

1.了解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现状。

2.摸清影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五)本次调查的时间

年8月30日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现状

(一)本次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的缘起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把过程与方法列入教学目标,是过去教学大纲所没有的。比如,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上述种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新的导向,这就是: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而阅读是学生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能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表明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局限在语文课堂内,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程标准规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九年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

因此加强对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而对现阶段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也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镇内工人家庭子女、政府及事业单位干部家庭子女、教师子女和农村农民家庭子女在课外阅读方面的表现差别很大。

(2)在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方面,农村农民家长不如镇内工人及机关干部家长。调查统计显示,有86%以上的工人及干部身份的学生家长表示积极支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认为课外阅读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农村农民家长中只有8%表示支持孩子做课外阅读,而这8%的人中,绝大多数还是认为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分数才表示支持的。

(3)课外阅读的方式上,农村农民家庭学生不如镇内工人及干部家庭学生。农村家庭学生的课外阅读只能是有限的几本课外书,想向同村人借都没有,除此之外,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只有电视了,而学生看电视只注重动画片或武打片中刺激的场面或是新奇的画面,并不关注电视作品中的语文知识或自然科学知识。然而镇内学生课外阅读方式要多的多,除了父母给买书或电子出版物外,可以向镇内的老师、同学借书,有的家长其工作单位有图书室也可以利用,条件好的同学在家中可以上网读书,还有的参加夏令营、冬令营或在家长的带领下在旅游中增加阅历。这也正是农村学生无法企及的。

2.农村学校图书室在建设、管理与使用等方面的欠缺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

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生的课外读物的来源98%为家庭,2%是向他人借来的。学校提供的课外读物为零。而且具笔者掌握的材料表明,农村中小学的图书室现在仍坚持向学生开放的微乎其微。即使开放也是在上级督导检查来之前,做一做样子,向学生开放一下,让学生在借书卡上留下一点痕迹而已。而很多学校早已不再向学生开放了。在学校的图书室读书对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而在电子阅览室里阅读更是办不到的。

3.学生课外读物的总量严重不足。

⑵学生拥有的课外读物品种单一,以唐诗居多,小说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居多,童话、神话、寓言、诗歌、散文较少,外国作品更少。

正是因为学生课外读物的总量不足,品种单一,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知之甚少。

4.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做课外阅读只凭兴趣或是老师的要求,不能自觉主动阅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喜欢的了解中外名著的途径是看影视剧,而通过阅读了解中外名著的学生很少。学生看课外书要么是出于老师的要求,为了提高语文分数,只挑选与语文考试有关的内容来读,要么是出于消遣,闲之无聊,走马观花看上一阵打发时间。在阅读过程中很少有人做阅读笔记,更不知道做读书笔记有何用,怎样做读书笔记。

三影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诸多因素

1.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目前我市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近年来学生学习费用的支出不断加大,农村学生流失现象又有所抬头,农村家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已不容易,更别说为学生买课外读物了。

2.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影响着学生的课外阅读。

现在中学生的家长多为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生的,大多数都受到了初中以上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比较支持的。但是相比之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重视的程度越高,也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相反,受教育程度低的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家长,在他们看来,学生学好课本以内的知识就足够了,还做什么课外阅读呢?

3.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条件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了很多年了,但是由于政府学校的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侧重在升学率上,因此,学校的办学思想并没有真正地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

加上各农村中学经费的不足,钱都花在了追求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和改进上,求洋,求新,求大,而忽略了图书室的建设与管理,使学生虽身在读书的学校,却没有好的课外来读。另外,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建设的实验班和普通班。实验班学生基础好,学习气氛浓,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一个学校里能进实验班的学生只是少数,大多数分在了普通班里,这样就使更多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3.缺少教师的指导是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狭窄,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还是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为出发点,让学生积累词汇、模仿造句、体会写法,为学生写作而读书,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不再进行课外阅读。另外,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繁重的作业也使学生没有时间做课外阅读。

四针对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建议

1.转变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就业观。现在全社会都应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唯升学论、唯学历论的旧观念,尤其是新闻媒体应更多的宣传那些勤奋上进多才多艺的普通学生,而不能过分宣传那些高考状元、中考状元,从而在群众心里树立学习优异者是人才,多才多艺者更是人才的观念。这样才能使全社会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

2.坚决取消重点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3.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应形成制度。让每个学生家长在与学校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的条件和氛围。

4.学校的图书室建设与管理应落到实处。图书室的建设与学校其他建设比起来,事虽小但意义不同,各学校只要求本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去做,一定会把图书室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筹建电子阅览室。

篇9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关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许多语文教育的老前辈都有过重要论述。叶圣陶先生在《前言》里说:“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就是所谓的应用”。他认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了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于工作只做了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尤其是在当今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更不应该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体系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得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缺乏甄别力,读物良莠不齐,一项调查显示46.7%的初中生和35.8%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在中学生购买的报刊图书中,知识类书刊占55.6%消遣类占44.3%。中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水平的制约,审美能力较差,搞拒诱惑的能力差直接造成了读物的优劣不等。他们读的书大多不是有意识的选择,大多数都是无计划无目的,无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很难获得有益的指导;由于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他们的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及不上阅读的效益和质量,不能充分发挥兴趣阅读的作用。

3.缺少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图书资源匮乏,难以得到优秀读物。这也是制约中学生健康的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投资于语文学科的并不太多,大多集中在“习题集”、“题典”上,很多的课外读物是仅仅有几本“作文选”。

三、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中学生正是形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然而受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学生迫切需要指导。调查显示有72%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给以指导。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而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如何加强指导,使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激发兴趣策略,让学生爱读书

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课外阅读兴趣受阅读者的年龄阅历、知识、爱好及阅读目的的制约,读物本身的内容形成也会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2.推荐书目策略,让学生多读书

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绝不是“放羊式”的阅读。也不是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任务式阅读,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明确阅读内容与范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读书。在书目内涵的把握上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借鉴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要有梯度。

(1)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联系,内外联动,相得益彰。

(2)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课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文质兼美,又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要逐步让学生阅读。

(3)结合时尚热点推荐。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

3.掌握技巧策略,让学生会读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要进得方法指导,教会学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仍要把握一些基本东西。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一学年开端就要订立本学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有个合理的安排。读书须思考。

(2)读书方法点拨。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拔,三大读书方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课外阅读极富个人特点的学习结果,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呈现多元化趋势,事实上,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的语文教学效果,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个人的选择、感知、理解和深悟,得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结论。作为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如果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就可能泯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他们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去。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现代网络技术的进步使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读图”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和阅读方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被大量的图像所充斥,文字在读物中似乎已变成了辅的内容。不少中小学生重“读图”轻读文的风气日益盛行,图文书、“口袋书”盛行,似乎“读图”时代已经到来。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现在光盘、录像、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它们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能满足人的感官刺激,同时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也削弱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导致恶性循环。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信息时代和读图时代所特有的产物,就是一种以图画代替文字为主要内容,以数字资源代替印刷资源为主要载体的一种阅读方式。大众传媒时代,以未加筛选的海量信息,颠覆、恶搞传统的消遣方式,交换互动的对话式阅读,跳跃的非线性阅读方式,使得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色彩纷呈的图像信息面前,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典名著阅读的式微也就在所难免。

二、 阅读思维“浅薄化”

眼下的青少年越来越习惯于电脑阅读。在内容上,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在形式上又具备互动性、方便性和参与性的特点,让大家在阅读时根据需要即点即看。这种快速阅读方式,符合青少年追求个性、效率和时尚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改变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没有逻辑、没有深度,跳跃性强,没有分精读和粗读,阅读不经过思考,跳读,囫囵吞枣。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卡尔就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网络造成的结果是,我们从网络得到的是知识的宽度,失去的是深度”。他引用一位剧作家的话说,我们正在成为“煎饼人”,跟无限的信息网络连接后我们的知识变得又大又薄,我们正在失去阅读严肃作品所需的持续、深入思考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重现变成了数据处理器。他指出,“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回到文明演进的早期:我们在从个人知识的耕种者变成数字数据丛林里的打猎者和采集者……为了换取互联网所蕴藏的宝贵财富,我们正在舍弃卡普所说的‘过去那种线性思考过程’”。面对信息的海量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们的深度阅读减少了,浏览式的浅阅读在增加。这种浅薄的阅读方式,就会导致很多同学读书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缺少个性化的眼光和创新意识。

三、 阅读内容“浅俗化”

现在中学生的阅读的品味普遍较低,阅读面窄,更倾向于阅读娱乐性的休闲读物,“浅”读物更容易受到欢迎,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但是经典的文学名著、哲学类、科普类等严肃类的“深”读物却受到冷落,更多的学生只是把它看成是老师布置的强制性任务来完成。他们表示,这类作品枯燥乏味,不喜欢读。所以,走进学生课堂,我们仍能发现他们的课桌上赫然摆着卡通漫画、粗制滥造的武打言情小说、“搞笑”作品或写当代影视歌星、媒体主持、体坛明星之类的“时尚”杂志,甚至新生代的“另类文学作品”。

虽然休闲读物能够让我们实现精神上的放松,但它绝对不能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它的意义与经典作品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中学生无法正确判断事物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很有可能存在盲目性、随意性,选择的对象会有很大偏差。因为缺乏选择与鉴别,盲目追随“流行”,造成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源浪费,阅读品位不高。

四、 阅读目的“功利化”

由于教育改革中教育评价机制相对滞后,高考仍然是目前教学的重心,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在这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下,中学生阅读的目的较为功利化,首先是很多学生为了应试而勉强开展课外阅读,或为了赶潮流、和同学有谈资而读书,独独不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为了自己的求知欲而读书。如果学生长期依靠这些外部的压力强迫自己读书,那么丧失读书的兴趣是迟早的事情,一旦这种外部压力被解除,他们的阅读行为就很难继续,甚至会排斥阅读。其次是不少家长和老师学校也常常用世俗与功利的心态来看待课外阅读,动辄就要与考试挂钩,不让学生去接触过多课外书籍,这无疑是一种人才培养上的“短视行为”。以这种阅读方式开展课外阅读,毫无审美和欣赏的目的,学生往往以被动的态度来“吞咽”名著,为了考试而来阅读名著,这不仅会导致对文化经典的误解,也是对孩子自由天性以及对文学的爱好、崇敬感情的扼杀。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当采取的对策是:

一、 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动机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对所读的内容感兴趣,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多途径和方法,针对现在的社会现实,可以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出发。萨特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合理的,不可否认,有一些网络文学之间还是包含了一定的人生智慧和作者独到的见解,通过阅读适当的合适的网络文学作品,学生也能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喜爱读书的习惯,这是提高中学生阅读水平的前提条件。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奖励措施来增强兴趣和关注。教师既要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更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进行激励。阅读质量好的,阅读速度快的,阅读数量多的都可以给予正面鼓励。尤其是对语文基础差的学生,过分的指责只会进一步加重排拒心理。提高自我效能感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二、 发挥语文课堂的引导作用

建构主义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进行意义建构。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协作活动,指导学习者建构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因此,语文课堂的文本阅读方式就要发生变化。文本是师生间进行对话交流的媒介,也是师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媒介。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好坏,不仅影响到教学水平和效果,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将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一些阅读实践活动,这不仅能激发巩固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自觉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一方面,老师上课时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深刻的影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能够体现出很高的文化魅力,也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出于对老师广泛的阅历、渊博的知识的敬佩,有可能促进学生以老师为楷模,对这种文化魅力产生强烈的追求和渴望,这就无意识地诱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欲望。为此,老师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并在课堂上将这种涵养自然而然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对课外阅读的渴求之中。

三、 营造良好课外阅读氛围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环境条件,如客体、人、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要想在这样一个大众传媒时代真正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就要善用现有资源,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学习者置身的情境、活动或社群爱好读书,学生透过观察、模仿及一连串的实际活动,也会逐渐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可以对学生施以同伴影响和家庭影响。如果周围的同学都爱好读书,势必会督促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并且和同伴共同体会、探讨、切磋和促进,如此良性循环,不仅阅读数量会得到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水平也能迈上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家庭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家庭是学生课外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每个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读书氛围的营造直接影响着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如果家庭的文学气氛浓郁,文学资源丰富,父母文学水平较高,一定会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这种作用甚至比学校施加的压力更为有效。

其次,可以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营造出爱好读书的氛围。学校和社会的一些图书馆可以采购和大量提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或者可以举办讲座、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机会。大众传媒也要承担起教化的责任和作用,不能单纯为了吸引眼球和经济效益报道过多负面内容,要为中学生阅读树立正确的导向作用。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目标一致,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步入正轨。

四、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中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会产生疑惑,这就需要加强对课外阅读内容的指导。在内容上,要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课外读物,才能有利于心灵和人格的完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陶冶他们的性情,增长他们的知识。在方法上,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让他们学会选择精读和泛读,对于难度大有价值的书应该精读、多读,而题材较次或者意义不大者,则可大体涉猎,粗读即可。此外还要教会他们学会记录、做读书笔记,把握书中关键词句和主题思想,评论书中内容,提出自己有创造性的方法等等,逐渐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总之,在一个文字式微、图像繁荣的后现代工业社会中,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正在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小而言之,学生个体的语文素养难以有效提升,大而言之,就会产生精神和文化的断层,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新兴文化不能健康发展,最终导致精神家园的荒芜。所以,我们要明白问题的严重性,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性,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自己的知识底蕴,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①尼古拉斯・卡尔著《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篇11

其次,农村社会受到影视、互联网、手机等现代工具的强烈冲击,乡镇街头巷尾充塞着游戏室、网吧,家中电视机,学生流行持有手机。而父母大量外出务工,这些农村学生大部分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看电视、上网变得毫无节制,这样,农村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图像式、音频性质的东西,对单调的文字版读物迷恋程度大降低了,甚至丝毫提不起兴趣。例如,同样要了解《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他们宁愿看电视剧,而很少有人选择原著。要改变农村初中学生漠视语文阅读的文字魅力,改变他们漠视原著魅力的观念,教师要作积极的引导和影响,家长和社会也应该支持。比如,家长应尽可能留在孩子身边,监管孩子,多买些有益的课外书,多陪同孩子学习,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公安、工商、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也要加强打击力度,取缔电子戏厅、网吧,还农村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农村初中学生自身在诸多方面的认识不足,也使他们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语文课外阅读观点。

要学的科目多,课外阅读的时间挤不出来。中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课业的确很重,初中阶段的七年级就有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数学、美术、音乐、实践、体育、信息等十三门主要科目。课堂占据着学生们的绝大部分的时间,农村初中学生有时周末回家还要下田地帮父母做农活。因此学生们几乎没有课余的观念,总以为学习就是坐在教室里的位子上正儿八经的才算。其实,宋代文豪欧阳修利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也可以固定课处阅读的时间。农村初中学生要处理好语文课外阅读与基础学科之间的时间冲突问题,应学会利用零星的时间。

篇12

1.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动机

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制约,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对课本内容知识的评价考查,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过于专注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缺乏阅读动机。

2. 学生课外阅读量小且范围窄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阅读面窄,老师将教学与评价的目光盯在基本篇目上,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忽视课外阅读。

3.学生读书存在盲目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外阅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读书、看看报”的“小阅读”了。呈现在21世纪中学生面前的,是由书籍、期刊、报纸、声像资料、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多层面交汇的“大阅读”环境。课外阅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无论是阅读方式还是方法技巧,都在迅速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极其强烈的中学生,却缺乏恰当的引导和培养,没有较为科学合理的阅读主体意识,陷入了阅读的盲区。

4.学生读书缺少情感交流

很多学生课外书看了不少,但只是泛泛而读,并不反复品味、深入思考和领悟书中的情感,体会不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收获并不大。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缺失的原因

1.学生阅读活动局限在课文上

这种缺失很大程度归结为语文教材的使用观。很多教师往往把教学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即把掌握教材当作教学目标,不看教学对象,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将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去关注对学生的阅读情感、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只注重对阅读内容的解读,更不用说对课文的延伸拓展了。

2.学生的阅读活动局限于课堂,忽视向课外阅读迁移

课堂阅读教学缺乏对课外的有效拓展延伸,割断了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很少涉及课外知识,也很少介绍其他作品给学生,从内容和能力上都缺乏对课外阅读的迁移和拓展。

3.教师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以“讲读”为中心。阅读教学局限于对课文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训练与习得。所谓的阅读被机械的做题所替代,教师进行功利性的讲读,失去了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特点和个性。

三、改进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情感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文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同样会感染老师,当师生都进入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时,智慧的火花就会迸出,学生的阅读情感就形成了。让学生把这种阅读情感带到课外,就不会觉得课外作品枯燥无味。

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置身于阅读情境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情感。

此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兴趣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好奇心会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课堂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讲解课文、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借助课堂中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中的课文的讲解只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例子”,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途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有效阅读。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课外读物

不同的学生,其课外阅读的需求是不同的。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如上所述,既要关注不同的学生的特点,也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将其阅读兴趣引向高雅、经典读物。

篇13

一、阅读的定义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505)对阅读作了定义性的界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和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合。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由此获得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许多观点都印证了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尝试和经验:没有阅读,英语学习寸步难行;有了阅读,英语学习节节提高;阅读越少,进步越慢;阅读越多,进步越快。对于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研究来看,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阅读取向不合理。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成绩没有明显的帮助,甚至认为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因此认为没有必要购买阅读课外读物,即使购买,也只是一些与考试有关的辅导资料、参考书或试题集锦等。

2.阅读目标不明确。调查统计:90%的中学生认为应该有课外阅读,66.72%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70%的同学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有帮助,而能真正明确阅读目的的学生只有10%左右。一般来说,他们看课外书随意性大,阅读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对时尚的一种盲从。有的“想看啥,就看啥,和学习无关。”有的说“腻了课本,找课外书调剂。”

3.阅读策略不科学。在阅读方法上,不少学生毫无策略可言。在阅读中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精读、泛读、快读、慢读等方法,不动笔,不作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消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三、分析问题成因

调查认为,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喜欢、甚至排斥课外阅读,大致与以下因素有关:

1.视听文化的冲击。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可以直接将信息作用于视听感官相比,书籍阅读就显得较为枯燥,人们不再也不愿花时间从书籍中获取信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阅读的缺失。

2.老师和家长的干涉。许多家长都渴望子女将来能上大学,希望孩子“念学校里的书”。每当孩子在课余时间读课外书时,他们就会阻止。据统计:不干涉孩子阅读课外书的家长仅占8%,反对孩子阅读任何课外书的家长占33%。更有甚者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课外书都称为“闲书”。这使得学生的读书热情不但未受到保护,反而遭到压抑甚至扼杀。

阅读条件的制约。调查显示,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黄金时间是寒暑假,首选者占48.9%;第一地点是家里,占78.2%;仅有14.9%的学生把学校图书馆作为阅读课外书籍的主要来源。理应是学生阅读的神圣殿堂的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在广大学生心目中却几乎没有位置。

4.应试教育的误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重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措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评价教师教学优劣还常以升学率为唯一的依据,大多数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阅读。

四、改进措施

要真正让学生读而有得,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普及对优秀书籍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长期只重课内学习而忽略课外阅读,为此,教师上课时应设法吸引学生,或旁征博引,或谈古论今,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2.推荐有益读物,提高阅读品位。在课外阅读初期,学生大都有随意性和消遣性的阅读习惯,且贪多而不求甚解。教师不仅要引导他们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

3.提示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除了常用的泛读、略读、跳读、精读、细读、熟读成诵等方法外,还可以介绍其他的方法。要教育边读边思考、重感悟、重积淀、批判地吸收。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阅读成果。为巩固和扩大阅读成果,教师应有计划组织一些活动来加以促进,如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促进课外阅读活动。

5.家庭和社会各界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们应该意识到:“有爱看书的父母,才有爱看书的孩子。”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位老师的家长应该作出表率,自己多读书,也支持孩子读书。工作之余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书店、图书馆或在家中交流阅读经验和体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其次,新闻出版部门应规范、净化课外读物市场,为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健康的书籍。再次,公共文化机构如城市图书馆、社区或村镇图书室应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降低其阅读门槛,这也有助于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学生必须凭借书籍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才能稳定地立足于社会。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去鼓励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之外,翱翔于读书的天地之间,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精神的食粮,理想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姜珍婷.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MA】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