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立体农业前景

立体农业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3: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立体农业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立体农业前景

篇1

农村经济管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是在农村生产经营环节中进行管理,主要旨在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农民付出劳动后有效提高报酬。现阶段,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部分,而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首要任务则是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因此,若想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需对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前瞻性给予保证,确保新技术以及科学信息得到有效控制,进而有效提高农民收益。

1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政府部门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领导和管理,可让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向信息化、可持续及高效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向信息化发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结合了“互联网+”概念,应用一系列信息科学技术,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或云平台等,通过该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减少人工浪费的同时大大提高农业各调配产业资源利用度。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

2.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相对庞大,会受管理领导者、技术执行者和农业用户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有效促进农业经济不断进步。但现阶段,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部分西部和东部地区农业经济管理和管理力量仍存在许多问题。这是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经济管理团队严重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且存在执行力差等问题。

2.2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同时能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机械化仪器,并且可让农民对农业市场行情及农产品价格情况进行了解,有效指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有效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3农业经济管理相应法律法规少

目前,我国农业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多,对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少,严重缺乏可执行和可操作的细则。农业经济管理研究对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土地使用等问题,该方面需制定相应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农民经济利益,目前重视度不高,导致在对农民经济纠纷进行处理时,缺乏相应判断和判断依据,致使部分农民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3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3.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和完善农业济管理体制为重要基础及前提,目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足之处,需全面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予以完善,进而使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断学习更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制定管理方式,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其次,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其责任心、综合素养,做到更好的为农民服务。

3.2提高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农业逐渐向智慧农业方向发展,不论是我国相关专家还是国外相关专家在农业领域发展方面均积极拓展相关的信息技术。面对我国农业资源整合等问题,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需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相应信息化管理平台,使相关农业资源得到整合,能让管理者以及农民均能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让农民更好把控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价格,同时还能让管理者更方便管理农业经济发展。

3.3专业人员建设与农民意识强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此,需对目前的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估,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水平提高,并定期考察技术人员。对于农民,需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认识,提高其思想认识。同时,引导农民不断创新,接受新鲜事物,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篇2

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所谓的面源污染,是指由于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等含有氮和磷等元素的污染物对农田和土壤造成危害的污染。目前我国的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日发严重,使得水资源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究其根源,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一)化肥的过度使用和流失

化肥的使用使得农田产出量大大提高,极大的提高了作物产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化肥的作用呈现出了弊大于利的局面,化肥里面含有氮和磷等物质会使得土壤板结,这些物质进入土壤之后还会影响土地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危害日渐突出。

(二)农药的过度使用

作物的病虫害离不开农药的投入和使用,然而,过度的使用农药却会使得作物本身含有毒物,并且农药残留成分还会渗入地表,进入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和土壤的污染,成为了最为严重的污染源之一。

(三)作物的灌溉不当引发的污染

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的灌溉,然而,灌溉方法不当则会造成农业土壤的面源污染,会引发严重的损失,在使得作物减产的同时还会引发土壤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

(四)作物秸秆的废弃引发的污染

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作物秸秆的使用率日渐降低,目前,每年都有大量的作物秸秆被废弃不用或者被燃烧,这些都会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

(五)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

覆盖在地表的薄膜由于其便利性近年来被大量使用,但是也造成了大量的残余,长期留在农田里面严重影响了农田里阳光的吸收和水分的流动,最终会造成农作物产量的减少,造成农田的污染。

二、农业污染造成的后果

(一)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残留在农田里的大量塑料薄膜会影响作物产量,阻碍农田里水分的流动和养分的有效吸收,最终会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以及作物的减产。

(二)危害地下水资源

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得大量的磷、氮和有机物等元素渗入地下,进而会参与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这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三)污染土壤

塑料薄膜、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会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对养分的吸收,最终会造成土壤的板结和养分的丢失,农药里面含有的毒素还会进入土壤,最终造成土壤的污染。

(四)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带来的有害物质的残留会使得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吸收有害元素,养分的吸收也得不到保障,这会使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最终会造成作物的减产和污染,一旦被人体所吸收,便会极大的伤害人体健康。

三、农业面源污染所应采取的管理体制

据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已经非常严重,这不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还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体制来管理污染,降低危害程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治理:

(一)颁布法律法规,有效制止面源污染

我国政府应该在充分了解污染程度的情况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制止面源污染的进一步恶化,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化肥、农药生产标准以免更多有害元素进入地表危害土壤和水源。

(二)加快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农业管理部门应该督促科技人员加快研究成熟的农业种植技术来防止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应研制新型的化肥和农药来提高效率,从而减少使用量降低污染,还应根据不同地区土质的不同研制相对应的农药等产品,唯有如此,农业的面源污染的控制才有可能。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来鼓励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农业设备的投入,并且定期展开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建立有效的循环体系,来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四)加大宣传,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应该不遗余力的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来对农民的环保意识进行普及,宣传科学种田的方法和环保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

四、总结

农业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只有合理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并且认识到造成危害的严重性,我们才能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和管理体制,只有这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进行,农业才能成为我国兴旺发达的基础,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赵本涛,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与对策研究;[J]环境教育与研究;2004;(11);70-71

[2]朱兆良,孙波,杨林章,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J]科学导报;2005;23(4):47-51.

篇3

随着农村幼教事业的稳步发展,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迫在眉睫。然而,在参与相关的调研活动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缺乏职前职后的专业培训,专业水平偏低;教师培训以集中培训为主,甚少关注教师个体的能力发展;乡镇中心园的“示范辐射”和“支教结对子”方式也无法解决农村幼儿园的特殊教学需求。近年来,我园依据庞丽娟教授在《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中提出的“幼儿教师五项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从农村幼儿园的实际出发开展多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培训教师专业能力,收效甚佳。现分述如下:

一、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提升农村教师了解幼儿的能力

了解幼儿的能力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正确认识幼儿,掌握幼儿学习和发展规律,在与幼儿交往和教育过程中研究幼儿发展。多数农村幼儿教师学历较低,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幼教专业课程,难以真正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幼儿有效的针对性指导。

“微型课题研究”关注教师教学细节及其在一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研究的周期短.不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背景,因此能为农村幼儿教师所接受。我园的“微型课题研究”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自选课题,自选课题参与成员.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如小(1)班的几位教师觉得现在的孩子比较娇惯,偏食挑食,为此确定了微型课题《小班幼儿偏食行为的调查与研究》。而小(2班和小(3)的教师通过联手调查发现,两个班上的留守幼儿比例占了一半以上,同时,隔代教育引发的溺爱现象特别严重,因此他们产生了探讨科学教养方式方面的兴趣,希望通过微型课题《农村园小班家长溺爱孩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的研究,能干预和转变家长的溺爱行为,实现家园合作科学育儿。在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中,由于教师自主性强.且课题有助于解决当前的教育教学问题,加之管理层提供了园外专家定期定点支持.因此教师们积极查找资料、观察记录、收集数据、主动研讨,并尝试撰写反思,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密切了师幼之间的互动,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能力。

二、开展“听课评课”,提升农村教师

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意味着能够强化目标意识,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来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农村幼儿教师此项能力最为欠缺.他们往往将教育内容等同于“教材”,即,幼儿园里订什么教材。他们就教什么.且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

听课评课是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问、园长与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和媒介,它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据可引”。为了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维.在互动反思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们对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听课过程中,要求教师认真听、记、观察和思考教育教学过程。在评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听课后,先听取执教老师对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发表的自我反思,然后每位听课老师都要进行评课,包括点评优劣,并提出简要的改进意见最后由园长把握评课的标准,理清主次,带头引导教师进行交流,特别注意从有效教学的几个关键因素出发引导教师开展讨论,促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可以说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更是研究者。一段时间后,我们再次组织同一主题的执教比赛,由教师主动报名,再进行新一轮的听课评课。必要时邀请乡镇示范园骨干教师参与.让教师在此过程中提升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

三、创设“主题墙”,提升农村幼儿教师创设环境的能力

在幼儿园里,环境既指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心理环境。大部分农村幼儿教师在环境创设方面尚存较多问题.这与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幼儿园的客观条件有关。

为此,我们尝试从创设班级“主题墙”环境人手,希望通过师幼互动来改善班级环境不佳的状况。在学期开学初对各班老师提出要求:从本班幼儿实际出发,依据本园现行教材——南京师范大学整合课程的五个主题(每学期)进行五次主题墙创设,包括每个月在室外的走廊布置主题墙,在室内布置相应的活动区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个班每一期的主题墙都真切地传递出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信息,主题墙创设也让师幼的心理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使幼儿园课程与班级环境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间接带动了班级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幼儿园课程开始走入幼儿生活.教师则走出了班级环境创设的困惑,体验着前所未有的乐趣.真正成了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四、设计“节日主题活动”,提升农村教师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提升农村教师的领导和组织能力,需要教师明确自己在领导和组织方面的责任,积极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园内其他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但是,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幼儿教师在此方面的能力急需培养。

从何人手去培养并调动教师自身参与的积极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主题活动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教学的热点,它蕴含了领域整合、课程资源整合、组织方式多样化等要素。在教学研讨过程中,我们发现:每学年众多的节日使设计、组织节日活动成为每位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基于此,我们引导教师设计和实施节日主题活动,一方面学习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课程、家长、社区、民间文化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节日主题活动充实园本课程的过程也培养了教师领导和组织能力,如预设与生成活动的能力、与同事互动协调的能力、与家长交往的能力以及与社区各界人士沟通的能力等。

篇4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46-02

祁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先后荣获中国辣椒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梨产业十强县、全国水果建设百强示范县以及三晋养牛第一县等称号。长期以来,我县一直是全省主要产粮区和大太原都市圈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是农业部确定的小麦、玉米、水果、肉牛等品种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曾经被时任省长张宝顺寄语“执山西农业之牛耳”,袁纯清书记对我县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也给予高度评价,这一切都印证着我县农业的凸显优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粮食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2013年我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8.8万亩,粮食总产2.23亿公斤。

2.水果产业发展强劲

产业发展上:全县果树面积19万亩,其中梨树面积15万亩,苹果面积3.7万亩。现有恒温冷库200余座,土窑洞2.3万余孔,总贮藏能力达到20万吨,水果贮藏量10万吨,水果贮藏增值1亿元。

经营机制上:全县现有果树专业合作社组织65个,从事果品流通营销经纪人达到3000余人,贮藏运销大户达30余户,并有耀华、麒麟、华裕、源凯、新晋川5家果品贮藏营销龙头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作为“一县一业”的水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3.畜牧产业蓄能增势

产业规模上: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5.8万头;奶牛存栏2.19万头;猪饲养量达到42.72万头;鸡饲养量达到830.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0279吨、49734吨和53674吨。

发展后劲上:奶牛养殖业实施奶业“1135”工程,建成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县和全国重点奶源基地。肉牛养殖存栏千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3个,存栏2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42个。

4.设施蔬菜蓬勃发展

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近两年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园区建设、标杆示范等措施积极推进,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截止2013年全县蔬菜播种13.1万亩,总产达到39.4万吨,累计发展设施蔬菜2.7万亩。城赵、贾令依托华祁食品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订单农业,辣椒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产品行销八个省市,获得了“中国辣椒之乡”称号。

二、把脉产业发展现状,会诊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1.现代农业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纵观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基地生产相对发达,龙头企业不强,导致产业链条未能充分延伸。如我县果菜牛均形成一定优势规模,而48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如我们的酥梨远销美国、东盟、港澳,鸡蛋直供香港,但我们的农产品没有一个驰名商标;产业化机制缺位,各产业的产、加、销,仍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状态,导致各产业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互利机制仍未全面建立。

2.土地流转、资金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瓶颈

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土地、资金是关键要素。纵观我们园区的发展,土地的流转,都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流转土地不一定都难,难就难在连片流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纠纷仲裁机制两大服务体系,加快全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促进规模经营良性发展。再说资金,现代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资本农业,投资强度大,而经营实体普遍反映资金周转困难,融资难,贷款门槛高,更无法实现大规模扩张发展。

三、理清发展思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举措

1.抓基础,持续做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要有良好的生产条件,良好的发展规划,良好的配套体系,所以必须紧紧抓住条件建设,为优势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1.1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要继续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不断提高全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高标准推进水利建设、设施农业建设,促进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形成区域优势;要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充分把新技术应用于产业、转化为效益,确保我县农业的基础优势。

1.2着力抓好板块农业。要按照“108综合发展廊带”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要以园区、市场为抓手,持续推进“四个十”工程,积极建设六大农业基地打造农业五大市场,树立产业标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产业带。

2.抓改革,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类要素活力

2.1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承包关系基础上首先要给农民确权,尽快把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持有的建设用地等资源以法律凭据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第二要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县乡村流转服务体系、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并规范运作,然后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心的实践基础上,探索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办法,稳妥有序盘活农村产权要素。第三要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在严格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让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此外,还应创新更多的制度机制,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等。

2.2引深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现行的金融政策和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因素。应逐步推进面向农业农村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或实体,增加农业融资途径。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推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木资产、牲畜活体等形式的抵押贷款,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融资有方。从而不断释放农民相关财产权活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金融机构盈利的新路子。

三、抓机制,生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大动力

1.建立项目整合机制。继续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明确重点项目后,将财政、发改、农、林、水、牧等各类资金统筹整合,实行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办法,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树立产业标杆,真正发挥出财政资金、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

2.建立农业招商引资机制。政府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多层次开展农业大招商、大引资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有识之士投资现代农业,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休闲等开发建设,占领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领域。通过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引导公司农业、资本农业在农业大格局中占有一定比例,形成多元化投资、多主体经营、多层次发展的局面。

四、抓投入,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保障

1.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县级财政:要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为原则,保证全县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幅度逐年增长;直补资金;要严格管理规范落实各项支农直补资金,确保钞票进入农民的口袋;项目资金: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发挥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

2.加强信贷支农。现有金融机构应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农业农村,加大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借贷有门。要创新信贷支农办法,加强政银合作,应由政府牵头开展银农对接活动并形成机制,由农业部门筛选一批现代农业建设重点项目,与各金融单位进行有效对接合作,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五、抓支撑,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条件

1.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对农民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受训农民每人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户有一名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2.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农业信息化应用上,以农廉网为载体,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信息系统,全方位打造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继续责任到人,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建立乡村两级监管体系,建设覆盖生产、储运、销售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业产业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篇5

一、加大农村幼教投入,提高幼儿教师待遇

为保证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国内教育经费的拨款上,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农村幼儿教育的需求,合理安排所拨款费用。在加强农村幼儿教育方面,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内的规章执行,同时设立农村幼儿教育的专项费用,着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在建设农村幼儿教育时,关于学生宿舍、设备的添置需要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优先建设,争取以较快的速度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保证所拨资金能用于农村幼儿教育及其相关设施上。为促进幼儿教育的提升,各级乡镇和村委会应该加大建设力度和重视度,增加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同时,公立幼儿园还需从各个渠道获取资金,提升学园的教学水平。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

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增强自身素养。教师需要掌握社会各界的新资讯,在教学时传授给学生,才可适应当展的需要。经济不断地发展,幼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意识到启蒙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成为优秀、有名望的教师为目标,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为基础来要求自己。

其次,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反思,增强教师的“教研结合”意识。对于自身的反思至少需要三次,分e在教学前、教学时和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在对幼儿进行教学前,对于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能否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否有效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应该如何应对等。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思考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否处于平等的地位,交流时有无对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智力发育有没有益处,是否适合他们的年龄,给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否充足,在哪些方面做得较好,而又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最后,作为教师,坚持实行“反思―合作―行动”的教学模式,改善自身的问题,提升教学水平。该种模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之一,对于农村的教师,是一种较为陌生的教学模式。一名优秀的教师,他们专业的发展路径是内控的,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感受,使其加强对教学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自发地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因此,启蒙教育的老师,也应该遵循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时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通过经验的累积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同时,幼儿园需要积极开展关于教研的研讨会,给教师提供学习的空间,与他人进行交流,反思自身的不足,汲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将自身能力的提升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学中感受快乐,成为更优秀的幼儿教师。

三、搭建幼师培养平台,建构农村幼师培训新体系

关于幼儿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发展,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应该如何提升农村幼儿教学的水平,优化农村幼儿教育的基础设施,使其获得更专业的发展空间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某些乡村教师,由于专业理论的缺乏,难以接受新的教学观念和理论。面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为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

四、构建科学高效的教研网络,强化对农村幼师教育教学的指导

为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应当以县市教学水准对其进行指导,发挥县市幼儿园的模范作用,拓展县市教研部门的影响力,以“送教下乡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指导。县、市的幼儿教研部门,积极组织城乡幼儿教师的交流活动,使其形成互帮、互助、互学的格局,减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提升整体的幼儿教育水准。同时,县、市示范幼儿园要起到代表作用,相关部门有计划组织教研、讲座等活动,定期对教师培训幼儿教育理论的讲座,提升乡镇教学水平,举行幼儿园的评比活动或者教学技能比赛等,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十三五的到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幼教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如何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实践问题。诚然,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并非朝夕之功,但只要通过努力,必然会守得云开见日出。

篇6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积极的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以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2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理信息化与人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它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但是,当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较少。同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还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既懂信息技术,又掌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无法提高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2 农业经济管理不够全面

 

农业经济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全面性。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农业实际生产等环节,相关的管理十分不到位。例如,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会侧重于对农业种植环节的管理,以尽可能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但是,关于农业产成品后期加工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应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但是,农产品后期加工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管理不够全面,缺少对部分农业经济环节的管理,也导致整体管理效果不佳,并影响到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

 

2.3 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

 

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采用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模式,并允许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发展。但是,我国的经济成分存在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对不同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体系。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缺乏对应的完善体系。这样一来,便导致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缺少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导致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于是,严重的管理制度缺陷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不利影响。

 

3 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支综合水平较高、强有力的管理队伍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也发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以及认识水平相对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宣传和引导以及培养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指导其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水平。并加强自我学习与提高,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胜任本职工作。其次,改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福利水平,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的优惠力度,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之中。另外,加强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的建设。指导高等院校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实际需求等,合理的进行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农业经济管理队伍之中。

 

3.2 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以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管理思维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大多是应用产量扩大策略。通过上文的分析也了解到,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对食品安全等的关注程度不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等越来越强烈。

 

3.3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和各种信息技术开始逐渐深入到社会不同领域之中,并发挥出极大的作用来。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通过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引导传统型农业经济不断向着知识型农业经济以及产业化农业方向进行转变。

 

4 结语

 

篇7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17-02

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O,促进我国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旌德县委县政府确定“跨入高速时代,建设秀美旌德”具体发展规划,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县农业部门紧抓落实,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 县域情况概述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北麓,土地总面积为904.8km2,农业用地11267hm2是一个“六分山、一分田、三分道路和庄园”的典型山区农业小县。全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8667hm2,年产量近60000t,初步建立了优质水稻、名优茶、竹木、灵芝、肉牛、畜禽水产特种养殖、中药材等七大主导产业。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面积达14040hm2,认证农产品品种有水稻、茶叶、竹笋、西瓜、花生、灵芝、大雁、梅花鳖等20余个,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灵芝之乡、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等多项殊荣。

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实践

2.1 清洁农业示范点建设 2012年开始,每年在县农业科技示范场进行有机稻稻鸭共育模式、生猪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利用、植保绿色防控、土壤有机质提升、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农业面源污染末端治理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建设,建成了养殖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种植业产品优质安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农业系统内生态循环(图1)。示范点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3个效益的有机统一。主要做法如下:

2.1.1 生猪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利用 旌德县益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较大规模化养殖企业,建有育肥栏舍面积2100m2。年出栏生猪2000头,每年产生固体粪便约30t,废水300t,年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2t,NH3-N(氨氮)3.6t。该企业自2013年起被列为我县农业源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企业,每年要求COD、NH3-N污染物零排放,消减率必须达到100%。企业自身完成了1000m污水收集管道、人工干清粪、干湿分离机械一台套、300m3的粪便堆沤场、260m3沼气厌氧发酵池、500m3沼气存储设施、100m3厌氧分解储存池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业环保、畜牧、能源等部门的牵线,养殖企业与多个种植企业签订了免费提供沼液和猪粪,仅需负责运输费用的供应协议,较好的解决了困扰养殖企业废弃物资源处理利用难题。

2.1.2 稻鸭共育种植有机稻 发展稻鸭共育有机稻生态种养2.67hm2,养殖麻鸭800只,全程无化学药剂投入,使用有机肥和健壮栽培方法控制病虫草害,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利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物最少排放。稻鸭共生由于不施除草剂、不施化肥肥和农药,1hm2节药成本1200元左右;示范点1hm2生产优质有机大米4200kg,销售价15元/kg,稻米销售收入63000元/hm2,比常规普通稻米1hm2销售增收30000元;示范点养殖的鸭子到出售期1hm2约有337.5kg,市场销售价格18元/kg,养鸭1hm2收入6075元左右,扣除成本纯1hm2利润1425元;项目区共种植水稻6.67hm2,节本增效13.3万元。

2.1.3 消纳养殖业废弃物―沼液田间使用 养殖业畜禽排泄物,不仅对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对土地、水体、河流流造成污染,甚至通过农产品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示范点在各田块边角放置1~2个1m3储液罐,重点收集养殖场沼液。水稻等农作物使用后,不仅长势健壮,也提高了抗病虫能力(沼气池废弃物沼渣沼液本身就有杀病虫功效),相应减少农药使用量。种植业通过这种模式生产的有机产品,品质好、安全性高,收到市场的普遍欢迎,经济效益可观。

2.1.4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肥种植 长期以来,我县农民在施肥上存在着养分结构失衡,偏施氮肥,肥料利用率低下,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还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水体的硝酸盐含量增加和富营养化加重,同时,偏施氮肥还诱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农药施用量,降低农产品品质。示范点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不仅能实现化肥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可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力推广种植绿肥种植,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对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

2.1.5 建设水稻田生态拦截带 利用水生种植技术,在收获农产品,美化水域景观的同时,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富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氮和磷,降解和富集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达到化害为利,净化水质的目的,使水域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示范场内主要种植水稻,排水区域有约2100m2水田长期积水,通过工程将这个区域改造成水田生态拦截带,建成5m×400m约2000m2的拦截带。里面种植水生植物茭白、睡莲等,主要吸附水稻生产中流失到水体中的氮磷,并在作物成熟后人工进行采收,将营养物质运出田外,达到变废为宝的效益。

2.2 种植业―水产养殖生态模式

2.2.1 开展稻田―沙塘醴―青虾共生 沙塘鳢及青虾均喜清水,而水稻的种植能够有效转换和利用水体中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和饵料残渣,提高水体透明度,减少养殖过程中水体使用交换量,节约养殖用水,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渔业污染排放;沙塘鳢在自然环境中最适宜生长水温为11~31℃,早期水稻未分蘖前不能有效遮蔽阳光,有利水体接受阳光照射,促使水温升高。随着水稻的生长和气温的升高,水稻可有效遮蔽阳光,降低盛夏高温季节的水体温度,为沙塘鳢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水稻种植区为青虾的生长、蜕皮提供躲避场所,能有效提高青虾生长速度和繁育量。从徽水河中移植水草(灯笼草、节节草)的目的主要是在稻田养殖区内营造沙塘鳢野生生活环境,为沙塘鳢提供自然的生活栖息环境,达到生态健康养殖的目的,从而有效确保沙塘鳢品质;基地种植水稻不施农药和化肥,沙塘鳢不投喂任何人工饵料(以青虾野杂鱼为主要饵料,故产量、成活率和起捕规格均不高),青虾投喂的饵料为黄豆和玉米(因为需要对沙塘鳢提供充足的饵料,所以中途起捕量有所控制,产量较低),所有产品均为优质安全农产品。

2.2.2 种养结合生态经济效益 沙塘鳢―青虾―稻田共生养殖模式不受养殖水面资源的限制,特别适合丘陵山区水面资源有限而稻田面积丰富的地区。在养殖过程中田间改造工程量较小,养殖区复垦容易,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又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有着极大的推广空间和应用前景。通过试验,1hm2产稻谷5037K、沙塘鳢721.5K、青虾330K,1hm2养殖效益146872.5元,利润60159元/hm2。

3 发展生态保育型农业几点思考

(1)立体农业的组合模式既有互利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如果投入不足,配置不,技术不完善,可能会引起矛盾的加剧或群体生产力的下降。因此,在普及、推广应用某种立体农业模式时,要因地制宜,要研究立体农业模式的适用条件、品种(物种)搭配、配套技术等,以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我县在做种养结合示范点项目上,选择生猪养殖企业作为有机肥供应企业,是综合考虑当前畜禽养殖业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高、废弃物产生量大、农业利用经验少等因素来做探索示范的;在稻鸭共育生态模式是与稻鱼模式进行实际生产对比后,选择了操作方便、投资成本少、管理简单的稻鸭共育进行有机水稻稻田除草防虫。

篇8

1989年美国的J.Lanier最早提出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缩写为VR)又称灵境技术或幻境技术,是专家学者们公认的能促使21世纪社会发展巨大变化的几大技术之一[2]。在期刊《国际虚拟现实》上,虚拟现实的含义为:使人可以操纵其内的物体,犹如身临其境,它是一个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3]。

1.2虚拟农业的概念

虚拟农业(VirtualAgriculture)是从虚拟现实、虚拟植物建立,用虚拟现实技术与可视化技术模拟植物,在计算机上土壤物质的吸附,迁移,排放的成长过程中表达的遗传物质异化、同化的计算机虚拟现实,采取人为干预,对这些过程中各种应激作用条件下的研究[4]。具有交互操作、易现实的特点,它是农业信息化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1.3虚拟农业的优势

虚拟农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模拟农药从喷雾器中喷出后的空间运行轨迹以确定农药的最佳喷施方法;二是判别植物群体精确定量化研究利于计算植物群体空间中光通量精确值;三是通过改变植物形状与叶子形态让害虫无处藏身、觅食,以此减少害虫侵害从中找到最佳栽培方式。虚拟农业技术甚至能直观地研究复杂的生态系统,如农田、森林等,从中发现难以观察到的规律。结合生物学技术,为植物基因改良以及植物株型设计提供依据,加强人们对植物生命和植物生理的了解。

1.4虚拟农业的意义

虚拟农业由于虚拟对象不同,与之相对应的系统也不同。但都涉及虚拟对象,虚拟环境,认知水平以及相互间的作用关系等,是农业知识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综合体现。尽管虚拟农业的过程非常复杂,但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科研方法,为发展农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虚拟农业改变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几千年凭传统经验的种植模式,它是一个定量化的研究过程。它不仅可以模拟作物满足最大经济效益产量时的株型,为作物育种工作指明方向。还可以最大程度缩短育种年限,能在几秒钟内完成模拟作物生长的全过程。虚拟农业可以模拟不同作物和同种作物之间的间作、连作、套作等相互作用、交互影响,为作物合理耕种、合理搭配提供理想的规划。虚拟农业的模拟使课堂学习形式更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们以及各位学者更好的掌握、理解现代农业知识。经济效益方面,虚拟农业替代了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费力、费时的试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虚拟植物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新西兰Holt开发出虚拟几维果树系统,能几秒钟摸拟出植物的发芽、生长、抽枝、展叶、开花、结果、果实成长等整个生长周期,不用费长时间实地种植即可观察分析。还可以计算出虫咬叶片后所向果实输送糖量受到的影响。在农业科技推广和教育教学领域,与其他智能化农业软件系统相结合,可建立虚拟农场,可直观生动的对农田、森林等复杂的生态系统研究,从而探索科学规律和奥秘。还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栽培方式,观测植物生长过程及最终结果[5]。从而节约大量的物力,人力。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要。从虚拟植物,虚拟环境的探索和研究可以看出,虚拟现实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并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提供新途径。

2虚拟农业技术的应用

2.1虚拟实验

虚拟实验是指借助于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平台仿真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部分替代、可辅助的,甚至是全部替代的传统实验,以及其各种操作环节相关的软件与硬件操作环境,使实验人员犹如在真实环境中一样实验各种项目,将得到的实验效果完全等价甚至是优越于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6]。虚拟实验注重的是实验过程的交互与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它建立在虚拟实验平台之上,开展虚拟实验教学不仅能够突破传统实验的“时、空”限制,而且能有效缓解大部分高校普遍面临的实验器材陈旧、型号落后、设备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从而使老师和学生们随时随地通过键盘鼠标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各种仪器,以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7]。

2.2虚拟育种

要想获得高产的农作物,必须具有合理的株型。早期的育种工作,技术人员都是选择在大田中完成的。而现在的育种工作,是利用虚拟农业技术结合生物技术在实验室里模拟育种的,并且还可以培育出新品种,最后通过大田实验做检验。以玉米为例,株型对作物的品质、产量等影响很大。从已知的品种出发,找出它们与品质、产量等关系,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如每亩株数、每株穗数、秸秆的高度、穗长等,按照最佳株型,不仅可以确定育种方向,而且还可以减少资金浪费,节约大量的时间,从而提高育种效率[8]。

2.3虚拟温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温室的开发与研究应运而生。虚拟温室是将模型、数据、材料、高级算法与物理属性整合而成的研究平台。它是将环境学与物理学相结合,进行研究温室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反应,并且能够显示、观察与打印其结果[9]。虚拟温室与虚拟飞行器、虚拟驾驶器等相类似,其科研的意义及价值不言而喻。温室的智能化与动态研究及虚拟植物的自适应研究,都可以应用虚拟温室完成。即真实的温室由虚拟温室来再现。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实验教学也能从虚拟环境中获益。使用户通过改变虚拟环境规则,在各种“环境”中进行实验和学习。虚拟温室作为综合的实验平台,可以研究和试验温室特性及规律。其优势在于为实际生产提供一种交互的、可靠的、可重复操作的参考平台,从而为生产决策服务。

2.4虚拟农场

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农作物生长,被知名人士称作虚拟农场。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三维模拟植物的构造与生长,不仅能显示出作物所具有的性状,还可以改变作物的栽培方式。从而直接观看玉米发芽、生长、抽枝、展叶、开花、结果等整个生长周期,无需长时间实地种植就可以观测分析。作物的生长过程可以分解成这些重复部件生长过程的总和。在教育、教学及农业科技推广领域,用虚拟植物构建虚拟农场,让学者们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观测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与最终结果。如虚拟种植作物,虚拟田间管理等,从而使学者们快速地掌握农田管理技术。

2.5虚拟果树修剪

虚拟果树修剪技术为广大学者掌握先进的修剪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它是模拟果树管理措施中的重要技术[10]。对调控果品产量以及提高果品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技术推广和实际生产中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果树修剪技术人员相对短缺;二是普及修剪技术有一定难度。再加上错误的修剪具有不可逆性,总是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以至于严重影响到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普及和推广果树修剪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2.6虚拟立体农业

虚拟立体农业主要是摸拟光资源作物间的套作管理。一方面,在光资源模拟中,叶片分布状态对光辐射产生影响,在蒸腾作用与光合功能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变异;另一方面,光合产物的分配与生产也决定了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以及植株下一时段的形态结构[11]。因此,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建立植物三维模型,模拟光线在植物冠层内反射、传输及透射等,并参照光资源量就能精确计算出每一叶片的光截获值,从而实现对立体农业管理。

2.7虚拟都市农业

简言之,都市农业是把农业的生活、生产、生态等结合为一体的产业。对都市农业的模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为实现最好景观,对建筑周边的田园景观设计及整体规划;(2)都市农业的结构安排、空间布局,以及农业消费、生产与流通;(3)周边地带与都市化地区农业的合理搭配。从而实现农业发展与城市需求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一体化关系。

2.8虚拟教学和农业科技推广

在科普教育、教学和农业科技推广领域,与其他智能化系统软件联结,使学者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农业管理和种植虚拟作物,通过改变栽培方式和环境条件,能多个角度观测作物动态生长状态、生长过程以及最终结果[12]。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领域,这种效果更容易使学者接受、掌握先进的农田管理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科技的现代化进程。

3虚拟农业的发展趋势

3.1虚拟农作物

虚拟农作物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植物个体或群体为研究对象,在计算机上模拟作物在三维空间中的生长发育过程[13]。是数学、植物学、计算机图形学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交叉学科。它不仅能够提供作物生长的空间规律反映植物的形态结构,还可以摸拟生产管理以及探索出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奥秘。利用虚拟植物技术,研究者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设计农作物,并进行农作物育种。利用可视化技术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进行作物建模。它对于构建植物形态、探索农作物理想模型、虚拟教学甚至园林设计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应用[14]。虚拟农业的研究对象不同,系统结构也不相同。图l为虚拟农作物结构。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给用户带来了临场感与真实感的体验。运用此技术,能几秒钟摸拟出作物的发芽、生长、抽枝、展叶、开花、结果、果实成长等整个生长周期,不用费长时间实地种植即可观察分析。甚至能直观地研究复杂的生态系统,如农田、森林等,从中发现难以观察到的规律。因其具有便于交互操作、易控制、真实感强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3.2虚拟农作物的模型研究

虚拟农作物建模的目的是通过模拟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发现规律,解释现象,揭示机理,预测未来等提供有用工具[15]。以作物为研究对象的几何模型是作物建模,它是用来构建能直接反映现实世界中实物对象的数学模型。建模的最终目的是使科研人员的研究手段、方法更准确、快捷。进行作物仿真,研究其形态变化特征以及进行三维形态模型的数据分析。三维重构法对作物建模是先采用仪器收集作物空间数据,再通过编写程序调用一些数据,以此实现农作物的三维模拟。随着仪器精度的不断完善,模拟的农作物逼真性也越来越高。农作物个体的生长都具有持续、自主、主动的属性,与环境的交互则具有应激性。通常是由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构成。地上部分的根、茎、叶、花及果实与空间环境交互;地下部分的根与土壤环境之间交互[16]。作物器官间交互、协作生长:相同作物个体间是竞争关系,不同作物个体间则竞争与协作关系。人作为外部调控机制,把作物体与器官以及环境间的关系抽象为模型库和知识库,通过修改环境因素参数,观察虚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科研等目的。图2为虚拟农作物系统模型结构。从天气数据库中提取环境因素中的天气参数;用灌溉、施肥专家数据库实施调控水分与养分参数。其中,模拟农作物生长的必需参数是每日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以及降雨量)。

篇9

1、区域地貌环境与自然条件。榆林地区在国土区戈l中整个区域属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类型。本区主要地貌分类为风沙滩区、黄土丘陵区、土石山区、川水地区四大类型。全区年均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年蒸发量均在950毫米左右,年干躁度大于2.0,属于半干旱地区;全区年均气温8叱一11.6叱,大于等于10叱,活动积温2800叱一4100叱,属中温带区;年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在10000一20000吨之间,属强烈与剧烈土壤侵蚀区。北部风沙滩区人口密度在50一100人/平方公里,南部丘陵区100一200人/平方公里,全区12县市属国定贫困县。这些自然条件与地貌环境特点,更显出这一区域生态农业建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尤其本区近8000平方公里的五荒地资源及北部地区毗邻接壤万亩以上的荒漠地域,在我国待开发的国土中实属罕见。这些地貌特点与土地资源是榆林地区建设生态农业必须考虑的基本条件。

2、生态农业建设基本思路与模式构思。榆林地区在黄土高原地域内涉及到的四类地貌类型,体现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因此需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特征和地域环境、人口密度和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等客观自然条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经济体系与模式。以地域划分、宏观建设思路、生态经济特点,具体工作内容等方面进一步进行不同生态经济模式的构思。(1)黄土丘陵区:主要指南部丘陵沟壑区,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0%左右,地形地貌复杂,沟壑切割破碎,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度大,垦植指数高,土地痔薄,水资源贫乏,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第一性生产量低,反过来又限制畜牧业的发展,致使有机投入极低,造成土壤肥力低下,土壤有机质仅为0.3一0.6%。是榆林地区地形最复杂,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这一区域应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以改善植被,增加有机投入,提高雨水利用率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行微流域建设,建立以农、林、牧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业生态模式。(2)北部风沙滩区:是指榆林地区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带广裹的新月型沙丘风沙滩区。这一区域约1.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2%左右,这一地域特点是,人口密度低,土壤质地粗糙,养分贫痔,风蚀严重,伏沙地表,降水少,蒸发量大,但相对地下水位高,水资源比较丰沛,是未来榆林地区的主要林(草)牧生产区与粮食生产基地。这一区域的生态农业建设应立足于防风固沙改造土壤质地,提高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为目的,以户或联户为单位,发展林(草)牧为主攻方向,有计划地合理开发荒漠地,建立以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主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商、牧、农、工综合经营的生态模式。(3)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指沿黄河西岸六县区的部分土石山区,这一区域约2800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其地貌地形特征是土层痔薄,地形破碎,植被稀疏,交通信息闭塞,水土流失极其严重。这一区域的生态农业建设要依据该区域的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改善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与生存条件为主攻目标,大力开展小流域治理与微地貌整治工程,建立以庭院经济为单元,连片经济林果带的生态经济模式。(4)主干公路沿线川水地区:是指分布于境内六大河川近400平方公里的川水地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主要特点是土地比较肥沃,灌区条件优良,单产水平高,人口密度大,虽然与全区总土地面积比较所占比重小,但是该区为愉林地区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应立足于这些川水地区交通便利,信息通捷,自然条件优越的优势,大力发展集约种植、养殖加工业,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以发展立体农业为主攻方向,建立三维立体网络生态农业模式。

3、对生态农业理论的认识与前景。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常规农业技术的优化组合以及实现物质与资源优化利用,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协调运作。我们在探讨生态农业建设思路与方向的同时,就应该始终注意生态农业建设中“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化劳动生产率相应高的同时,在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少严重的问题。对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当我们能够清醒认识到因人口激增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生态恶化的现状后,科学地理解生态学的理论、合理应用生态农业的理论对不同地域进行不同生态农业模式的策划、构思、应用与实践,各种新型的农业生态模式就会建立在科学、实际、可行的基础上。榆林地区广阔的土地资源与多样化的地貌类型,为我们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提供了基本条件。在21世纪之际,随着榆林地区丰富的地下资源大规模的开发,生态农业建设将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同时我们的土地资源优势,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发达地区不可能具备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条件。因此,生态农业建设在榆林地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十分广阔的前景。随着国家开发与建设向中西部转移这一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陕北生态农业建设的美好前景,必将会在榆林地区全面实现。

篇10

2016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各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农村在各个方面的改革都能大步前进,并且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我国政府始终以促进农民的基础收入为目标,大力扶植乡镇企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农村,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村经济要想能够稳健的发展就必须紧抓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物质需要是很重要的,但农村基础设施并不先进,这大大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建设落后,交通环境恶劣,农村道路明显少于城市,道路是农村与其他地方交流的重要媒介,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开通每一条通向城市的道路,物质条件永远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但是我国农村各大地区的交通都比较闭塞,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的承载能力满足不了发展需要,狭窄的道路目前只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无法像城镇那样发展与大型企业贸易的往来。其次农村的水电网络等也不健全,不能给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网络通讯是保证农村人民获得即时讯息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村的电力与水利发展质量还是偏低,这也导致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大大阻碍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滞缓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滞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普遍滞后,特别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我国农村仍然受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影响,无法打破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生产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无法超过高度集中的先进生产力,只有科学的顺应时展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村一些工厂生产技术含量太低,农民素质水平也不高。

(三)农业结构单一

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物资资料,农村的生产方式只是比较单一的种植业,没有复杂的农业体系。主要依靠单一的农业形式,林业发展不起来,没有引进先进的牧业,渔业水平低下,技术含量不足,更难形成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农村毫无特色的生产结构往往不能迅速发展,单一的农作物生产也无法打开市场,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四)农村市场不规范

由于农民素质整体不高,农村市场萧条,相关管理机制也不是很健全,市场管理松散,这不利于维持有序的市场秩序。农村政府缺乏对于市场交易的监管,交易活动往往会产生一些纠纷,从而造成市场交易的畸形发展。货品流通量低,资金难以形成快速流通,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五)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大多数农村的土地水源等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农民能力有限一般也难以自主开发,因此农村在资源开发上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由于水平技术有限,即使开发了一些资源也会因为效率的低下导致资源浪费。广大农民无法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最终实现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但是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这一现象,农村基本人力资源还是无法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一)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要想建立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新农村,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建立健全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不可忽略的阶段。地方政府首先应该增加对建设资金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值得投入资金的。

(二)实现生产经营模式转变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地方政府应当就应该着手准备全面开发农村经济,进行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首先就应该制定可实行的发展方案,不搞面子工程,多做些实质性的改良,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就必须改变农村当前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要不断学习城镇的发展方式,却不能一味照搬其固有的发展模式,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学习城镇先进的模式,并将其加以利用,创建一个拥有自己发展特色的模式,实现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将以往一直坚持的传统农业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现代农业,逐渐打开市场,打破以往固化的半封闭状态,加大与外界的交流与发展。根据小农经济的滞后性特征,逐渐引进小机械进行生产逐渐取代农民手动养蚕缫丝的经营模式,让农民全面摆脱以人牛耕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逐渐达到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最终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关系。

(三)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单一的经济发展结构,地方政府必须建立起一种立体化经济发展结构。根据各个农村目前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建造一种以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体制。地方政府也要抓住机遇搞好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注意对外宣传打响知名度,当然树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经济立体化的必然要求。

三、结束语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充分考虑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要把握发展形势,还要能够采取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王浩欢 单位:北票市委党校

篇11

中图分类号 F5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73-02

1 观光农业的发展形式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其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1-3]。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到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观光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目前国内外观光农业主要有5种形式:一是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4],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二是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三是教育农园。以农园为教育基地或自然生态课堂,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3-5]。四是森林公园。以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6-7]。五是民俗观光村。到民俗村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气息。

2 曹妃甸新区观光农业发展条件

曹妃甸新区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南部沿海,现管辖“两区一县一城”,即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南堡经济开发区、唐海县和曹妃甸新城,规划面积1 943.72 km2,陆域海岸线约80 km,常住人口约20万人。曹妃甸新区功能定位为中国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北方商务休闲之都和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曹妃甸深水大港和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新要求,也为全区观光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唐海县作为曹妃甸新区的腹地和农业生产主要基地,拥有一个由鱼塘、稻田、旱田、虾池、水库、草甸、海滩、野生动植物、人工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全县以鱼塘、稻田、虾池、水库、海滩等环境为主导,构成了独特的滨海湿地,自然风光秀美,景观环境宜人,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具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良好条件。

2.1 滨海湿地风景独特

唐海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滦河冲积平原与沿海海域之间形成特有的人工湿地、自然湿地、沿海湿地,为河北仅有、全国罕见的滨海湿地类型。全县湿地面积5.4万hm2,占陆域面积的74%;省级湿地与鸟类保护区面积1.1万hm2,其中核心区面积3 504 hm2,缓冲区面积1 903 hm2,实验区面积5 657 hm2。湿地保护区内野生植物有238种,鸟类有17目52科307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9种,二级保护鸟类42种,是世界鸻鹬鸟类从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重要栖息地,同时也是人们生态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

2.2 森林公园环境宜人

曹妃甸森林公园位于城区北侧,西起迁曹公路与唐海线交叉口,东至县城东环路,东西长5 210 m,占地逾160 hm2,总投资1.5亿元。整座公园建设以北方园林风格为主体创意,围绕打造集运动、休闲、观光、娱乐、郊游、人居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型城市园林的目标,划分为观赏游憩、湖泊休闲、运动健身、生态森林、生态节能型试验小区5个功能型区域。

2.3 立体种养特色鲜明

唐海县稻田立体生态种养技术在河北省、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稻田养蟹、稻田养鱼、苇田养蟹等立体农业种养规模在666.67 hm2以上,为人们提供大量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同时,每年还吸引全国各地的人士前来参观、游览、体验、学习,已成为曹妃甸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一大独特优势。1996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协会副会长布罗伯姆曾作出过“唐海生态农业堪称世界农业典范”的评价。

2.4 设施农业方兴未艾

唐海县设施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该县设施农业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来,各场镇加大了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以“唐海绿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代表,一批集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正在迅速崛起,为全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5 民俗风情独具魅力

从饮食习俗看,唐海县地处冀东平原,渤海之滨,物产丰富,是河北省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唐海县出产的的东方对虾、海蟹、河蟹、河豚鱼、皮皮虾等以鲜美的味道闻名远近,每年吸引大批食客前来品尝。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唐海尝海鲜”已经成为旅游时尚,直接推动了当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从民间艺术看,苇编、蒲编、柳编等手工艺品独具地方特色,冀东大秧歌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姚氏唢呐花吹等有着丰厚的民间艺术底蕴。从节令习俗看,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七月十五的麻姑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等节令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篇12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34-02

一、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福贡县属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征,年平均温度16.9℃,有效积温达5720℃,年平均降雨量1380毫米,全年无霜期达315天,气候上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亚热带气候,是云南省少有的无春旱县,从江边到高山有六个垂直气候带,峡谷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加之,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帮扶支持下,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交通、电力得到了极大改善,客观上来说,福贡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进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特别是以云黄连、茶叶、独龙牛等为代表的特色生物产业是最佳适生地和原产地。例如:

1.福贡的云连已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发展保护和开发的63种紧缺中药材之一“黄连上品在怒江,怒江好连出福贡”。

2.福贡的老姆登茶在2002年昆明首次举办的全国民营企业交易会上,曾荣获名优产品奖,许多首次品尝过福贡老姆登茶的外地游客,对茶质赞不绝口,甚至与“西湖龙井”相提并论。

3.福贡的独龙牛在全国仅怒江独有,属于怒江生物多样性物种中的珍稀物种,是一种野生半野生的家养珍贵牛种,是国家列入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珍稀物种等。

主观上来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县特色生物产业发展历史十分久远,广大农民群众从中积累了丰富娴熟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着良好广泛的群众种养殖基础,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及良好生态效应。为此,福贡县培植特色优势生物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和内在发展要求,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将有力推动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的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潜力巨大,势在必行。

二、福贡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推进农村改革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优势,打造福贡品牌,创新发展模式,注重科技研发,以示范基地为突破口,带动全县特色生物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全县累计完成草果种植15万亩,约有0.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为2500吨,产值达15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将达20万亩,实现产值3.9亿元。

2.全县累计完成云黄连种植6万亩。约有2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约100吨,产值达15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达10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

3.全县累计完成茶叶种植1.2万亩,约有0.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为200吨,产值达24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将达2万亩,实现产值3840万元。

4.全县累计完成泡核桃种植36万亩,现挂果面积3万余亩,产量1000吨,产值达1000万元。到“十二五”末建设核桃基地面积达40万亩,挂果面积达8万亩,实现产值4000万元。

5.全县累计完成漆树种植11万亩,年产漆籽50万公斤,但由于加工环节滞后,产值仅500万元左右。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漆树面积达20万亩,投产面积达5万亩,实现产值2500万元。

6.全县累计发展独龙牛养殖1000头,产值达10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发展独龙牛养殖3000头以上,投资 3000万元,实现产值4000万元。

7.全县累计发展高黎贡山猪1.2万头,产值达36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发展高黎贡山猪养殖3万头以上,投资 4000万元,实现产值9000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农民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2.产业发展模式与市场资源配置不协调。

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财政投入政策机制的制约,在项目实施过中存在部门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导致资金整合难度大。

4.由于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政府和群众所承担的投资风险比较大,如何降低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投资风险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发展思路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要做大做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切实加强对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考核制度,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2.充分利用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

3.培育种植大户,实现规模种植。制定优惠政策,注重培育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种植大户,同时协助各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解决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经营,实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格局,提高市场竞争力。

4.统一技术,强化服务。健全县乡科技推广队伍,创新人才聘用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认真抓好生物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的工作。

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明确我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全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促进特色生物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特色生物产业。

2.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生态农产品科技含量。逐步构建完善县乡农科机构,交流培训一批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大力扶持现有草果、黄连和漆树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

3.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努力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布局。如:以匹河乡、子里甲乡为主的漆树种植带;以上帕镇、鹿马登乡、架科底乡为主的黄连种植带;以石月亮乡、马吉乡为主的草果种植带等。

4.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生物产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村市场化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服务。要加快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提升特色生物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篇13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75-01

德党镇地处滇西边陲,属县城驻地,是永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经99°15',北纬24°02',海拔1020―2650米,年均气温14.1-20.3℃,年均降雨量1256mm。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属典型立体气候和立体农业结构。全镇耕地面积61300亩,其中旱地面积39771亩,水田21529亩。

1 环境条件与冬早蔬菜生产现状

1.1 环境条件

德党镇辖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空气洁净,光照充足,主体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生态环境良好,特别是冬春季节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冬早蔬菜优势明显,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理想区域。

1.2 冬早蔬菜生产现状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蔬菜产业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推动德党镇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2005年全镇冬早蔬菜种植1126亩,占全年蔬菜播种面积的35%,以自产自销为主,外销226吨,实现外销产值125万元。2010年全镇冬早蔬菜种植达3108亩,占全年蔬菜播种面积的43%,外销524吨,实现外销产值262万元。2014年全镇冬早蔬菜种植达5520亩,占全年蔬菜播种面积的66%,外销1265吨,实现外销产值653万元。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周边为主的冬早蔬菜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坝、松林、勐汞、户乃、忙岗、德顺、永安、忙见田等热区域行政村。冬早蔬菜各类以生姜、豇豆、黄瓜、南瓜、辣椒、藕、包菜等特色蔬菜为主,产品可销往大理、保山、施甸、龙陵、南伞、孟定、临沧、缅甸等地,因此德党镇发展蔬菜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桥头堡的建设,蔬菜销量将大大增多。尤其是施孟二级公路、镇清二级公路的建成,德党至大理、保山、施甸、龙陵、南伞、孟定、缅甸等地的运输条件大为改观,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在缩短,运输费用将明显下降,蔬菜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提升。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市场信息不足,流通不畅

蔬菜是鲜嫩产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才能实现宏观指导。德党镇农业的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没有批发零售市场,蔬菜销售缺乏供求信息引导,影响蔬菜批量外销。同时菜农不注重市场预测、衡量供求关系,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跟风、扩大产规模,导致蔬菜过剩,出现贱菜伤农、菜贵伤民现象。

2.2 菜农素质低,栽培技术落后

由于蔬菜生产历史不长,蔬菜良种推广应用不多,育苗、肥水管理技术滞后,现代农业蔬菜生产意识不强,尤其在、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上表现较为突出。

2.3 种植面积小、设施农业比重不大

种植面积小且分散与拥有的热区优势条件不相称。目前全镇冬早蔬菜种植面积仅占热区面积的6.8%,开发潜力还很大。蔬菜种植中,大棚蔬菜仅有十多座,栽培面积不到20亩,较大规模的大棚设施不够完善,资源利用率极其不高,蔬菜产业的增收潜力难以挖掘出来。

2.4 缺乏有效保障措施

蔬菜种植比水稻种植的总投入要高出许多,且存在着自然的、市场的风险,一旦品种选择错误或遭受自然灾害,其损失也是毁灭性的,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又没有加工企业,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大,致使菜农种菜投入大、风险多、保障缺、效益低,收入无法保障,蔬菜基地发展缺乏有效机制、农民存在“赌博”风险。

2.5 缺少龙头企业,集约化水平低,带动作用不大

德党镇蔬菜产业化处于初始阶段,缺乏龙头企业,没有加工企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大部分仍停留于一般购销关系层面,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共同体。不仅没有粗加工企业,就县城内连起码的冷贮藏库都没有,更谈不上精、深加工企业。

3 发展对策

3.1 强化组织机构,培植一批中介组织

政府要把蔬菜种植纳入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加强组织领导,抓蔬菜基地发展,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降低种植风险,提高种植效益,这样才会促进蔬菜基地稳步、健康发展。

成立蔬菜专业合作服务机构,及时进行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有效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维护菜农的合法权益,抑制恶性竞争,协调各地利益,从而形成良好的产业利益分配体系,实现利益最大化。

3.2 建成集约化程度高、规模适度的蔬菜基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具有资源优势的区域建立一批规模适度、科技含量高的生产基地,将分散种植变为相对集中连片的种植,提高产出投入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大力加强基地建设,把着力点放在扩大设施蔬菜面积上。要按照“产业调优、质量调好、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思路,努力实现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布局,尽量种植一些反季节蔬菜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

3.3 加强科技服务

积极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发挥农技服务热线作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抓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素质,做到各基地及重点村有―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农技师,确保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建立相应的示范片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点带面,幅射周边菜农。加强农业科技宣传。

3.4 争取项目扶持、加大设施农业的开发力度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