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外投资的利弊

对外投资的利弊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外投资的利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材料

1. 动物

清洁级雄性ICR小鼠30只,体质量(20.03.0)g,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浙)2008-0033。

2. 仪器

1200 Agilent高效液相色谱(美国Agilent公司);RYJ-12B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上海黄海药检仪器有限公司);XS205电子微量天平(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STARTER2100酸度计(美国OHAUS公司)。

3. 试药

马钱子碱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06-200505,纯度95.9%);士的宁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05-200306,纯度97%);马钱子碱纯品(南京泽朗植提技术有限公司,批号:ZL110116,纯度97.2%);士的宁纯品(南京泽朗植提技术有限公司,批号:ZL110120,纯度96.2%);马钱子购于杭州华东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批号:101011,经该公司质检科郑霄鹰主管药师鉴定为马钱科植物马钱子(Strychnos nux-vomica.L.)的干燥成熟种子;马钱子总生物碱提取物1(自制,批号:20120608,马钱子碱含量94.1%);马钱子总生物碱提取物2(自制,批号:20120828,马钱子碱含量27.01%,士的宁含量2 6 .95%,总生物碱含量67.38%)。乙腈(美国Tedia公司,批号:14035045,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方法

1. 透皮接受液中马钱子碱、士的宁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 SB-C18柱(4.6mm150mm,5流动相:乙腈-0.01moL/L庚烷磺酸钠与0.02moL/L磷酸二氢钾等量混合(10%磷酸调pH值为2.80)(21∶79);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60nm;进样量:20柱温:室温。

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量马钱子碱、士的宁对照品适量,甲醇溶解,流动相稀释至浓度分别为38.80、45.20g/mL。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透皮接受液,0.45m微孔滤膜过滤,即得供试品溶液。

1.4 标准曲线

取1.2项下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5、10、15、20、30、40、50、60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行检测。相应对照品峰面积(Y)为纵坐标,进样量(X)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到马钱子碱回归方程Y=1 767.7X-39 093,r=0.9999,马钱子碱在0.194-2.328g内线性关系良好。得到士的宁回归方程Y=2 352.3X-2 9943,r=0.9929,士的宁在0.226-2.712g内线性关系良好。

1.5 仪器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6次,计算峰面积的RSD值分别为0.19%,0.18%,说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1.6 重复性试验

平行制备供试品溶液6份,进样检测,计算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RSD值均为0.32%。说明此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1.7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量取已知含量马钱子碱18.79g/mL,士的宁3.57g /mL的上述供试品溶液6份,每份0.5mL,各加0.2mL混合对照品溶液,流动相定容至2m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行检测,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测得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平均回收率为96.74%,99.28%,RSD值分别为0.99%,0.55%(n=6)。说明此方法准确度良好。

1.8 样品溶液稳定性试验

取上述供试品溶液置于37℃条件下(n=6),24h后测定含量,马钱子碱、士的宁的RSD值分别为1.17%和1.52%,表明在37℃条件下透皮接受液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24h内稳定性良好。

2. 体外经皮吸收实验

2.1 接受介质的配制

称取氯化钠8.00g,氯化钾0.20g,磷酸氢二钠3.63g,磷酸二氢钾0.2 4g,加蒸馏水溶解定容至1 0 0 0mL,即得pH值7.40磷酸盐缓冲液(PBS)。量取80 0mLPBS加入200mL无水乙醇,混匀,即得20%乙醇的PBS溶液。

2.2 样品溶液的配制

马钱子碱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马钱子碱纯品适量,接受介质溶解稀释至浓度为1.56mg/mL。士的宁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士的宁纯品适量,接受介质溶解稀释至浓度为0.48mg/mL。马钱子总生物碱提取物1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马钱子总生物碱提取物1适量,接受介质溶解稀释至马钱子碱浓度为1.62mg/mL。马钱子总生物碱提取物2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马钱子总生物碱提取物适量,接受介质溶解稀释至马钱子碱浓度为0.829mg/mL,士的宁浓度为0.797mg/mL。按一定比例吸取上述马钱子碱、士的宁溶液,制得不同比例的纯品组;马钱子总生物碱提取物1溶液中加入适量马钱子总生物碱提取物2溶液,制得不同比例的提取物组。

2.3 离体皮肤的制备

取雄性健康小鼠,用7%硫化钠溶液(含5%甘油)活体脱去其背部毛发后0.9%氯化钠溶液洗净皮肤,擦干后饲养12h。处死后剥离背部皮肤,剔除皮下脂肪和黏连物,0.9%氯化钠溶液洗净,待用。

2.4 离体透皮实验

将小鼠皮肤自然固定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两室之间,皮肤角质层朝向供药室,有效扩散面积为2.8cm2,接受室容积为6.5mL。接受室中加入37℃预热的接受介质,皮肤与接受液间紧密贴合,排尽气泡。供药室中分别加入0.5mL上述比例的纯品组和提取物组溶液,(37.01.0)℃恒温水浴加热,以600r/min磁力恒速搅拌。分别于给药后2、4、6、8、10、12、24h取样5mL,并补加5mL 37℃预热的新鲜接受介质。HPLC法测定马钱子碱,士的宁含量。根据各取样点接受液中马钱子碱,士的宁含量,计算单位面积药物累积透过量(Q)及稳态渗透速率(J)。Q计算公式如下:Q=(V0Cn+Vn-1i-1Ci)/A (1)其中Q为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A为有效透皮吸收面积(cm2);V0为接受液体积(mL);V为取样体积(mL);Ci、Cn为第i(in-1)、n个取样点测得接受液中药物浓度(g/mL)。并按公式(2)计算累计透过百分率Q%。Q%=QA/QT (2)其中QT为上样的总药量(g)。

结果

1. 马钱子碱的透皮结果

马钱子碱在纯品组及提取物组中透皮累积渗透曲线。透皮速率及累积透过百分率。随着士的宁比例的增加,纯品组及提取物中组马钱子碱的J及Q%依次减小。当比例为1∶0.6,提取物组与纯品组进行比较,Q%明显升高(P0.05),J增大,说明可能其他生物碱的存在对马钱子碱的透过有一定的影响。

2 . 士的宁的透皮结果

篇2

一、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1.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体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据贸发会统计,近年来虽然一些新兴经济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能力不断增强,但中国仍是外资流入的主要国家。据商务部统计,1979年~2008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16530亿美元。近年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仍呈不断增长趋势,如表1所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由2001年的468.78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923.95亿美元,增长了97.1%。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连续两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速度放缓。值得注意的是2007和200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却大幅度回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8.64%和23.58%,远超过以前年份的最高值15.14%。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显现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的财富效应的转移。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外资统计整理

2.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

从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占据绝对优势,无论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还是从比重来看,基本上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如表2所示,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和比重由2001年的408.6亿美元和97.2%上升到2006年的569.2和90.3%。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承接能力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及市场开放程度低等因素导致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较少,比重偏低。从直接投资总额来看有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并不明显,且引资比重有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12.9%下降到2006年的9.7%。其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较2001年略有增长,由2001年的19.2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1.8亿美元,但总体来看中国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相对东部地区而言非常小,这也给中国经济平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外资统计数据整理

3.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行业分布状况

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状况来看,主要集中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如表3所示,1997年~2006年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达72.32%,而第二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又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在1997年~2006年间,中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第二产业比重高达91%,其次是第三产业占26.11%,第一产业仅占1.57%。外商直接投资的这一分布状况也基本符合当前国际产业的转移方向,即由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从外资的空间分布来看也很不均衡。如表3所示,从地区行业分布来看,1997年~2006年,虽然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中西部地区低,但从总体来看,东部一二三产业却占了绝对优势,比重分别为79.01%、89.03%和86.85%。这一地区间行业分布状况一方面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地区与行业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同时,也说明了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外资统计整理

二、人民币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其间虽然有几次反弹,但反弹幅度都不大。进入2006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加速下跌之势,2008年9月23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下跌为1美元对人民币6.8009元,相对于汇率改革前,人民币升值幅度达17.8%。

1.人民币升值对外商投资成本的影响

理论上来看,在东道国以本币表示的外商投资成本不变条件下,随着汇率的变动,以外币衡量的投资成本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以本外币表示的外商投资成本关系为:C* = C/e

在直接标价法下,以外币表示的外商投资成本C*不变时,以本币表示的投资成本C会随东道国汇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当本币升值时,e值下降,C*相应上升,相反本币贬值,e值上升,则外商投资成本C*相应减少。由汇率波动所产生的投资成本的变化将必然会影响到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外资的流入。

在实际中,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我国国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对价格,增加外商的投资成本。随着外商投资成本的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预期收益率及外资的股权比例将下降。从而降低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导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减少。这一现象可以从2005年汇改以来到2006年期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的变化得到证实。2005年和2006年间,由于人民币快速升值导致外资流入增速减缓,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分别为-0.5%和4.47%。

2.人民币升值将抑制国内要素投入型资本的进入

长期以来,国内较低的货币平价和要素价格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国内要素的成本优势将削弱,从而会对我国生产要素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产生抑制效应。

在要素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中,资本要素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汇率变化的敏感度低于劳动要素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即资本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的汇率弹性要小于劳动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的汇率弹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要素导向型中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单位资本要求的劳动相对投入较多,人民币升值对劳动要素密集型项目的生产成本影响较大,从而汇率变化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直接投资的影响比较显著。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整理

以制造业为例,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方式,属于典型的劳动要素密集型行业。如表4所示,在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前,我国制造业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基本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从2005年以后,我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速却大幅下滑,尤其是在2005年和2006年人民币币值大幅升值期间,表现出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31%,和-5.59%。2007年虽为正直,但远低于2005年以前的增长率。

3.人民币升值将强化投资壁垒限制外资的进入

影响外资流入的投资壁垒主要包括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而人民币升值对投资壁垒的强化效应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进入壁垒的强化效应,主要是指人民币值将会提升国内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增加外商的投资成本,这一点已经在前文中进行了详细分析;另一方面是对外资退出成本的强化,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时,人民币升值对退出成本的强化主要体现在货币兑换的变动。在外商投资期满或其他原因收回投资时必将发生货币的兑换,而兑换成本与人民币汇率的高低呈反相变动关系。因此,人民币升值将增加外商的退出成本,从而会抑制外资的进入。

4.人民币升值将挤压外商的利润空间

一般来说,东道国货币升值,将会使以外币价格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致使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当然这种升值对厂商的影响程度还受东道国货币升值的幅度和出口产品的国际价格弹性大小的制约。

从我国利用外资情况来看,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相对激烈,价格弹性较低,利润空间较小;而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也主要是出口导向型企业,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6953.71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57.1%,因而人民币升值对该类企业的影响较大,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从而不利于外资的进入。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人民币升值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所产生的抑制效应的具体分析,得出人民币升值将会在投资成本、投资方向、投资壁垒及投资利润等方面对外资的流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人民币升值这一大趋势下,保持人民币币值的长期稳定对吸引和利用外资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应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手段积极调整外资的流向,从而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新叶:人民币升值的 FDI波动效应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8(4)

[2]王文武: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兰州大学,2007

篇3

我国“走出去”的成绩与问题

《财经界》:今年恰逢中国“走出去”战略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作为“走出去”主力军的中国,对外投资取得了哪些成就?

武小欣:“走出去”不仅仅是对外投资,还有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多年来,我国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在对外劳务合作、对外工程承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在对外投资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高速增长,势头十分强劲。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投资的存量约2460亿美元,居全球第15位,发展中国家第3位。预计到“十二五”时期年对外投资有望突破千亿美元,走出去的前景非常广阔。

《财经界》我国对外投资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快?

武小欣:我国对外投资广泛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主;在投资方向上以资源为主;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这是由我国总体上的对外投资能力所决定的。

当前舆论界关注今年中国按汇率计算的GDP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问题。其实如果从购买力的角度看,2000年,中国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了日本。按2005年国际元计算,2009年,中国GDP为8.25万亿国际元,日本是3.78万亿国际元,美国是12.93万亿国际元。中国这么大的经济规模,不仅需要“请进来”,还需要“走出去”,而且“走出去”的规模、方式和能力,也需要与国家的发展相匹配。

我国“走出去”是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性选择,对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改善能源资源约束、优化国际收支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2007年快步走上新台阶。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我国积极谋划,对外投资取得了新的进展。

《财经界》:我国对外投资存在哪些问题?

武小欣:首先,对外投资结构相对单一。从投资主体看,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非国有企业比重偏低。从领域看,主要偏重于能源资源领域,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投资比重还偏低。

其次,走出去的能力较弱。目前我们在资金方面有一定走出去的能力,但是我们在技术方面、驾驭国际市场方面、本地化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制约了我们“走出去”。所以我们刚刚“走出去”就在许多方面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还有一个适应和提高的过程。

世界经济形势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

《财经界》如果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波折的一年,2009年是我国应对危机最为关键的一年2010年是最为复杂的一年,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对中国对外投资的环境是否有影响?影响有多大?

武小欣:全球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以美国为首的受危机重创的国家化解巨额不良资产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时间,世界经济发展在未来三至五年内还会反复,世界总需求的增长将十分乏力。但是我国“走出去”的环境未必就差。一些国家投资需求增长乏力,扩大就业十分困难。如果我们选择合适的国家,选择好的项目,“走出去”大有作为。当然,不仅仅是购买一些国家的金融资产,关键是实业领域的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投资方式要创新,不仅通过收购兼并扩大投资,也还可以因地制宜外引内联搞新建投资。

《财经界》:近年来,美国等国家对我国人民币不断施加升值压力,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币值变化对我国对外投资影响如何?

武小欣:近几年来我国人民币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我国政府采取了十分冷静、审慎正确的态度,积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进程,成绩很大。但是,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仍然面临升值国际压力。对人民币升值问题,我们要综合分析利弊问题,独立自主地推进人民币的有关改革措施。但是从对外投资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对外投资是有利的。问题很简单,单位人民币的对外购买力增强了,我们就可以有更大的资金实力对外投资。日本加快对外投资的时期,也是随着日元升值时期开始的,在这方面我们要向日本、美国学习。我们当前的问题是对外投资的资金能力很强,技术能力很弱。我们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技术、品牌为支撑,积极推进“走出去”,全球生产,全球销售,优化我国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与流程。

“走出去”:能力建设是关键

《财经界》:加强“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何在?

武小欣:我个人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出去”的重要性甚至比“请进来”还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走出去”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走出去”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在资源环境约束、产能过剩、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通过“走出去”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比如,我们可以把一部分高耗能、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向有关国家转移;一些低端制造产业可以向一些国家转移,减少一般贸易顺差等等;可以通过“走出去”利用有关国家人才、技术优势为我所用,建立研发机构,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对于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定价权缺失的问题,“走出去”有助于我们参与国际定价博弈过程。

二是“走出去”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企业是国家间经济竞争的微观主体,国际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关键看一个国家企业素质的高低。鼓励企业“走出去”是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走出去”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拓展外部发展空间。通过“走出去”,改变我国企业偏内向型的发展模式,适应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从偏重国内生产逐步向全球研发设计、全球营销和售后服务拓展,积极抢占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三是“走出去”有助于中外双方和谐发展和互利共赢。通过开展互利互惠的对外投资合作,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为东道国带去了资金、人才和技术,并为当地解决就业、增加税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做出贡献。只要我们采取适当有效的战略,一定能够为互利共赢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财经界》:您认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短板”是什么?如何消除?

武小欣:我觉得,我们“走出去”最大的弱项还是能力问题,我们“走出去”的资金能力进步很快,但是我们的战略谋划能力、技术能力、国际运营能力、本地化能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加强能力建设对“走出去”很关键。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是鼓励非国有企业“走出去”。逐步改变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充分发挥非国有企业的市场优势。鼓励大型非国有企业增强国际化发展意识,创建国际品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积极走出去。

二是拓宽走出去的领域。不仅要考虑能源资源问题,更要考虑利用国际高端人才和技术资源,并购或建设国际营销网络资源,因地制宜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进军等等。

三是完善对外投资便利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有关的法规政策,包括外汇管理、资本项目管理、权益管理和对外投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方便。

篇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失利,也让我们认识到海外投资存在着一定风险,要谨慎对待。中国企业要想真正“走出去”,在海外完成投资,并且取得良好的收益,就必须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时刻警惕在海外并购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对此,国浩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律师王卫东认为,虽然中国企业迎来了迄今为止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只有认识不足才能防范风险。第一,对外投资累计规模较低。尽管中国对外出口额在全球出口额中的比例已经跃升至10%,但中国对外投资累计规模却仅为世界外商投资总规模的1%,约为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规模的10%;海外并购的金额只有美国的10%。第二,投资主体单一。国有企业“走出去”是目前我国海外并购的主要特征,但“基金”受到西方国家的普遍猜忌。并购发生地对中国企业并购背后的政府行为的质疑和审查,是并购失败率高居不下的重要因素。第三,并购技巧有待改善。国内投行、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不发达,导致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缺乏技巧。根据有关机构测算,与英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外并购失败率达到1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的比率。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据王卫东介绍,中国企业过去仅需承担生产经营风险,而现在却要承担更为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而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治风险,其主要指一个国家对外国投资者可能采取的改变其预期投资收益的各种手段,最终体现为对当地法律环境的影响,如任意修改法律、征收征用资产、提高税负、限制利润汇出、限制换汇、限制外来投资等。二是法律风险,主要涉及东道国的国家安全审查、税法、公司法、劳工法、外汇管理法、会计规则及其他与投资项目相关的法律风险。除此之外,东道国法律风险还包括该国法律变更的风险,以及在签署并购协议时出现没有预测到的法律变更,如提高准入要求、加重税负等,影响并购方利益的情况。

针对风险应该如何应对?王卫东表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法律风险的防范应当坚持“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原则,并应“以防为主”。首先要对被并购方所在国的外资准入制度、公司法律框架、税务体制、劳动法律制度、环保要求、外汇管制要求等与企业运营和收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做详尽的调研和确认。其次,要对被投资主体或目标资产的法律进行调查。在签署正式投资文件前,应确认未来合作方、被投资主体的法律资质、合规性,目标股权或目标资产是否存在任何瑕疵,完成相应法律尽职调查工作,以此有效避免海外投资的潜在法律风险。第三,要策划、设计交易结构和融资方式。根据国内企业未来着眼点的不同,从合理避税、退出机制等不同角度,分析各种交易结构的利弊,设计不同的交易结构、海外股权框架。同时,针对投资所在国对公司注册资本制度、金融体制的不同,选择并购贷款、股东贷款、当地金融机构贷款以及私募股权基金注资等多种融资方式。

“走出去”的行为模式受法律意识指导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目前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有加深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态势。事在人为,人的行为受自主意识的支配。法律是规则,“走出去”的行为模式受法律意识的指导。

篇5

美元不断贬值、美国政府债务率居高不下令人担忧导致了美元以外其他货币的广泛使用,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的原因之一。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人民币要成为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分阶段的过程,但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大体经历3个阶段。一是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使人民币的定价、交易、结算功能相应增强。二是使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企业和个人可用人民币到境外投资。第三,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储备货币,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据此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应坚持市场化推进,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人民币走出去,要根据外汇市场需要。首先,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再扩展到亚洲地区和“金砖”国家,最后发展到欧美发达国家。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推进,要通过离岸中心来实现,这里香港是天然的选择。人民币国际化通过市场进行,但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主要可通过我国的中央银行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央行和货币当局通过本币互换来实现。

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

当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是中国政府对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发出的最积极、最权威的信号。根据三中全会《决定》,建议从下列几个方面尽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一是推进个人“香港股票直通车”。允许个人对外投资,把开放个人对境外投资作为贯彻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第一条实际措施。

二是扩大境内企业和有关机构对境外的投资。改善当前双向直接投资严重不对称的现状。过去,我们有外汇但对外直接投资少,是因为没有强有力的跨国公司和先进技术、品牌、管理能力。现在企业对外投资能力不断加强,在一些部门已有较强实力,应支持加大对外投资。目前,全国社保基金会管理资产有1.2万亿元,建议有关部门把全国社保基金的境外投资范围从股票和债券扩大到对股权的直接投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