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生命

智慧生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3: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慧生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智慧生命

篇1

正当杰夫欲加大油门继续前行时,猛然间发现,刚才的“白雾”是从前方不远处的一座两层的农宅中冒出来的。从烟雾上升的规律和速度看,杰夫断定这家一定起火了!

“不好,着火了!”杰夫立即掉转车头直奔那座起火的房子。

杰夫的哥哥、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是消防队员。平日,这个“消防家庭”的成员总是围坐在一起探讨有关消防方面的技巧和战术,还经常在家中观看消防训练录像。

从小耳濡目染的杰夫对消防知识也略知一二。他知道自己驾驶的摩托车不能靠近起火的地点,因为车箱中的汽油哪怕被溅到丁点火星也会引发爆炸,于是,他将摩托车安置到了远离起火点的树林里。

安置好摩托车后,杰夫快速奔向起火的房子。此时周围安静极了,一个人也没有。很显然,目前还没有人发现这里失火。这时,浓浓的黑烟已经从房顶翻滚出来。

杰夫立即掏出手机拨打报警电话,但是,让他失望的是,接警的调度系统此时却出现了故障,竟然把失火地点误报成了几百里以外的一个农场。

几分钟过去了,消防人员依然没有到来,周围也没有人听到杰夫的求救声,因为大多数人都已外出工作去了。杰夫此时如热锅上的蚂蚁,站在房子对面的街道上焦急地想着办法。

就在这时,“啪”地一声巨响,起火房子顶楼的窗户玻璃突然爆裂,玻璃碎片随声溅落一地,火蛇肆虐地在窗口乱舞着。

轰响声提醒着杰夫,他要确认房子里是否还有人要逃生。

于是,他不顾一切地冲到房门前,一边用力地拍门,一边大声呼喊:“里面有人吗?”然而无论杰夫怎样喊叫,房间里依然没人应答。他试着转动门的把锁,但门是牢牢锁住的,根本打不开。

杰夫心想,难道这个房子的主人也外出了?也许房子里根本没有人!

突然,杰夫突然看到,在房子旁边立着一块儿木牌,上面用红色油漆写着“修车请绕到房后”。杰夫顿悟,原来这是一家汽车修理房,那么,这里一定有人。

杰夫顺着木牌的指示绕到房子后面,看到一扇紧闭的大铁门。他大步跑过去,用力拉动铁门的把手,门缓缓地被拉开,瞬间一股浓烟猛地向杰夫扑来,他立刻用衣袖捂住鼻子和嘴巴。

透过浓烟,杰夫看到一辆轿车满满地塞在房间里,车子旁边还堆着一大摞废报纸。突然,杰夫看到一个老人正晃晃悠悠地站在轿车的后面,看上去,他已经吸入了大量的烟雾而神态恍惚,他的且令和腿也已大面积烧伤。

杰夫立即跑向老人,搀扶着他大声问道:“这里就你一个人吗?”老人微微地点了点头。这时,被烧毁的房顶开始噼里啪啦地坠落坍塌。

“我们快点!”杰夫边说,边搀着老人往外走。

然而此时,已经体力不支的老人已无法挪动脚步,眼看着房顶上的浓烟越积越多,杰夫毫不犹豫地背起老人快步走向门口。

此时,杰夫的眼睛已经被浓烟呛得眼泪直淌。当他背着老人步履艰难地走到门口的台阶前时,透过模糊的视线,杰夫看到某个东西像响尾蛇般一边“辟啪”作响,一边疯狂的跳跃着。

杰夫猛然想起,曾有一次,他陪父亲出火场的一次经历。那时他还很小,父亲只能让他站在远处观看。那次,他也看到一个像响尾蛇一样的东西。回到家后,他问父亲那冒着火星跳动的线状物是什么?父亲说,那是一根生活用电的电线。

火场处理这样的电线,对消防队员来说,不仅需要沉着更需要智慧。因为,这根电线的能量足以电死数个人。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美每年都有多名消防队员因遭遇电线的电击而死亡。

杰夫背着老人,眼睛紧紧地盯着面前疯狂肆意的电线,谨慎地找准一个又一个的时机,躲避着电线挪向门外。

终于,他成功地将老人背出了火海,但他没有放下老人,而是继续将他背到了街道对面一个安全的地方才放下来,并拨打了医院急救中心的电话。此时,火舌已经将整幢房子吞没了。

这时,两名巡逻警察途经这里,发现了火情后,立即用电台向当地警署报告。

几分钟后,一队消防车从远处呼啸而至,60名消防队员一起将大火扑灭。此时,房子已经被成了一个焦黑的框架。而值得庆幸的是没有一个人在这次火灾中遇难。

杰夫和老人被送上救护车。老人双目紧闭的躺在轮床上。杰夫趴在他的耳边轻轻地问道:“喂,你还好吗?”

救护人员拍了拍杰夫的肩膀说:“放心吧,小伙子!他一定会好起来的。”

经过医生的救治,老人的伤势基本愈合。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第一眼便认出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的杰夫。71岁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说:“火是从二楼烧起来的,我逃到一楼后,已经感到体力不支了。当时,我想汽车修理房是我最后一个避难所,没想到那里差点成了我的‘墓地’。幸好你出现了,感谢你,我的孩子。”

篇2

成功的活力课堂,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有所得,即获得相应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还要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与探究的乐趣,即学有所乐。与此同时,在活力课堂的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被最大化地激发出来,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求知,让课堂的时空无限延伸与拓展,从而达到学有所求的最佳状态。执教《负荆请罪》这一课本剧时,我以排演话剧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演好话剧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做准备。在热情与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们查阅资料,积极探讨、练习,不仅了解了剧本的基本特点,明白了小括号与中括号在剧本中所起的作用,还能分角色演说台词,注意到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外饶有兴趣地研究起道具的制作来。

二、有效率,就有提升

现代教育提倡有针对性的教学行为,这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如出一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级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都是有所区别的。有效率的活力课堂要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虽然在达成目标的高度上可能有所区别。就学生个体而言,要求通过学习,让他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与提升。《青海高原一株柳》文字优美、意蕴深远,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我充分抓住文本的特点,根据各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多项目标选择性达成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解读文本、体验情感,从而使自身的综合素养获得有效提升。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以写颁奖词的形式来倾吐学文后的感受;对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则通过诵读,以声音的独特魅力来彰显柳树伟大的生命力;对学困生的要求则是读通课文,读好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这样,通过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选择性达成,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学有所成。

三、有生成,就有精彩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中所进行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再精心的预设都不可能完全预知整个课堂的生成和所有的细节。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都会有“不速之客”的来访。如果能巧妙机智地处理这些意外,课堂就会更加精彩。有人将活力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比喻成潺潺小溪中跳跃的音符。小溪流淌,活水不断;音符跳跃,旋律曼妙。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智慧、情感、知识都会获得有效提升。教学《珍珠鸟》,我紧紧围绕“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一体现文本主题思想的句子,通过一唱三叹的方式设计教学流程。在最后一次出示时,要求学生以陈述句的方式改说这句话。

生: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老师点点头,准备下一环节,此时,一位学生举手。)

生:老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感受到了作者与小家伙之间所形成的境界是多么的令人向往与感叹。我觉得还可以这样来表达: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老师静静地思量了一小会儿,随即鼓起掌来。)

师:你说得真有见地,可以看出你真正走进了课文,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的亲密关系。添上“真好”二字,听着让人的内心升腾起更多的感慨。这样的语言,我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

(学生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老师享受地读。)

师:谢谢你为我们创作出这么美丽的句子。

这样的生成好比是璀璨之花,不仅美丽了课堂,还让我们领略到生命的灵动。只要有鲜活的生命在场,精彩将纷至沓来!

篇3

《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亲身实践,助推生命成长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

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出草船借箭过程(可以借助图画、表演形式),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兴趣盎然地读文、思考,有的自己勾画,有的同桌间互相谈论,气氛相当热烈。在汇报时,许多同学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课文结构,还在黑板上画出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形象易懂。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同时,也很好地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助推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三、巧妙设问,激荡思维火花、启迪生命智慧

肯尼斯·胡弗认为:“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妙问是教学的生命,是课堂的灵魂。没有妙问就没有思维的碰撞,就没有灵动的课堂,也就没有师生的发展。例如,《鲸》一课,教学难点是从鲸的形体发生变化和经历了漫长的环境变化这两方面的关系来理解鲸的进化过程。所以,在学生初读课文,知道鲸的形体和种类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海洋里最大的鱼──鲸。”话刚出口,学生纷纷质疑:“鲸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呢?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学生有的找出“鲸用肺呼吸,说明鲸不是鱼”,有的找出“鲸是胎生的”。当学生找出鲸的进化过程时,我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来读,从而懂得鲸的进化是随着环境变化而缓慢地逐渐演变的过程,然后我出示鲸的进化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懂得鲸在适应环境的变化中生存下来,它是生活的强者。通过妙问点燃学生学习的火焰,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他们的智慧,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01-02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不觉做一个教育者已经快20年了,每年看着一批批入学的新面孔,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尤其是当我调到了一个新的学校之后。

刚来到这个学校,一个陌生的环境,第一节课,我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该是一个比较喜欢说笑的老师,就是不让学生感到“厉害”的那种。而且,我抓住了学生的点滴“亮点”及时表扬,让学生们动了心,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吧。

不过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其实我才刚刚开始做起。在“先进读书个人会”上,我们小学中心校领导的话让我深有感触,我也是从三年级和五年级两个班级的教学比较中有所感悟,给五年级上课,我挥洒自如,谈笑间,一节课轻轻松松的结束了,学生不感到厌烦,我不感到劳累,即使再差的学生,都不讨厌上我的语文课。“亲其师,重其道”,古训不我欺也。

回想第一节课,我也碰到了一个“钉子”,他就是强,他的话特别多,而且不计对手多寡,一律通杀,我在上面,其他的同学就群起而告其状,他就像一挺不知疲倦的机关枪,四下里反击,绝不落下一个“敌人”,好在我略施小计,采取了“顾左右而言他”的策略,不断的转移大家的注意力,才把一段“诵读与积累”的几个四字词语讲完了。看看强的一个“亮点”,顺口牵羊的表扬了他几句,又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我一笑而去。唉,这强是怎么为的人呀,竟没有一个给他“对脸”的。

没想到第二天,强很早就到了学校,非要给我背昨天学过的那几个词语,本来还有许多其他的事,看他这么上心,竟不忍拂了他的意,听他背了两个,下边就卡壳了,刚想说“你还得就需努力,老师相信你”之类的话,他又抢先表白了,“老师,我昨天真下劲了,一下子背到了晚上10点多呢。我真练会了,只不过一时想不起来了!让我再想想!”他居然能学到十点多,我宁肯相信他的话是真的,“我可以给你提示一下”我微笑着对他说。他不肯,也终于想起来,最后,有两个词语错了,我给他纠正后,禁不住又夸了他几句,他很满足地有去念那几个词语了。看得出,他的心情不错。

不知是他的心情不错,还是他感觉到了好像我有表示喜欢他的意思,他又和别人干起了架来。第二天一上课,全班的同学乱告他的状,甚至有的男同学非要揍他不行。眼看局面难以收拾,我也只好破釜沉舟。“好,就然你们想揍他,我满足你们。想揍他的举手。”有七八个同学把手举得老高,一副不揍他誓不罢休的神情。“那好,我还可以让你们揍他不让他还手,我就有这个本事……”话没说完,那几个同学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听我说!”我大喝一声,“我可以让你们揍他不让他还手,但是有几个条件,你们听好了,第一,在校规里,首先动手打伤别人是要给那个人看病的,如果你们要把他打断胳膊或是腿,起码医药费要五千到八千元,你们准备好付钱;第二,你们动手打人,按校规是要开除的(在这里纯属吓唬人的),我就当得起这个家!……”下边有同学小声议论,他是校长吧?

“好吧,准备好的就可以举手示意我,可以开始了。”“嘘……”“才不上你的当哩”我话锋一转,“你们知道强的过去吗?”强的妈妈今天中午刚来找过我,给我说了他的可怜的过去,他原来是山东的,四五岁的时候爸妈离了婚,先后有两家人领养他,但都没过长,甚至还被他爸爸买过一次。没人疼的痛楚让他时刻想着自卫,从肉体到精神,在他打不过别人的时候,他还会谁自己有个黑社会的哥哥,以此保护自己。自从跟了现在的养母,他受到疼爱,以前的劣根性又不自觉地显露出来,所以才会树敌众多,以致没了一个对脸的。我隐晦的说了说墙的不幸,告诉大家,对于他的不幸,我们要多包容,他的无理,我们要多帮助,他的缺点,我们要帮他改正,这样,我们才会多一个朋友,而不是树一个“公敌”。

孩子们是懂事的,他们接受强,接受了我的话,也接受我这个人。见了我,就问什么时候给他们上课,很期待的样子。我也感到一种被接受的幸福感,一个老师能被学生们喜欢,真好!

愉快的一学期就要结束了,快到期末测试了。在复习的时候,为了增加同学们复习的兴趣,我让同学们模仿着以前考试试卷的题型,每人都出一份试卷,自己设计题目,自己掌握每一题的分值,我来供应白纸,反正两面。出好以后,同学之间换着去做,做完了谁出的试卷谁再去批改。我只要结果,奖励前三名。

改完评奖的时候,大家纷纷议论,“老师,诺诺没考及格,57。”“老师,诺诺有一面都没做。”“老师,是怨题目太多了。”“诺诺太吃亏了!”……我从大家的议论中知道了,原来大家出题目,多少不一样,同样是两面,学生的性格和学习习惯,字的大小,题目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成绩好的同学出的试卷又工整题目数量又多,有些同学平时作业恨不得懒的写,出的题量当然少一些。诺诺这次做的试卷是琪琪――我班成绩最好的一个――出的,题量很多,几乎覆盖了1――4单元所有的基础知识,很全面。但因为做的时候我规定一节课做完,她就只来得及做了一面,所以成绩平时一贯很好的她这次只考了57分。

诺诺也是满怀委屈,眼泪像断线的珠子,“老师,她出的题……太多……我……”我把那张试卷拿出来,看看说,“出的题量确实不少。但是琪琪没有错,从试卷的质量看,我觉得很高。”诺诺的眼泪擦个不停,“诺诺,你觉得不公平是吧?别人试卷上的题那么少,你做的那么多。”诺诺用眼泪作了回答。

“诺诺,无论谁做这张试卷都做不完的。老师知道这张试卷题量多,但老师不能把它剔出来,因为没有同等的替换试卷。其他同学出的试卷做一节课时间足够了,所以也不能单给你加时间。可是诺诺……”我扫视了大家一圈,最后眼光落到诺诺身上,“我考试前特别强调,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测试,你明白吗?”我看着这些孩子们,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你们是否心平气和的对待这次考试了?看大家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垂头丧气就知道你们没有。那么孩子们,我再次的告诫你们,要用平常心对待每一次考试,因为以后你要面地的考试还有很多,有知识的考试,还会有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考试,如果你不能用平常心来对待,你就会患得患失,在考试前就乱了阵脚,影响你的发挥。”

“还有诺诺,你不应该感到难过,应该感到庆幸,应该有感恩的心……”大家一愣,盯住了我,诺诺也很不解。“因为你遇到了一个多么认真负责的同学。这张试卷几乎覆盖了1――4单元所有的基础知识,很全面,质量很高,对你测试自己帮助非常大,不是吗?假如你遇到的是一个马马虎虎的同学出的试卷,几道很少的题,能真正检测你的掌握情况吗?”哦,大家释然了,眼神从对诺诺的同情变为羡慕,诺诺也平静了。

篇5

但是,要理解“已知生命形态”的演化,首先必须对板块构造在塑造地球的地理环境、气候和地质学动力中的作用有更深的理解,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地球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科学家们仍在不断加深对于板块构造的这种作用的认识。

金星和火星的启示

新生行星的内部充满了铀、钍、钾等放射性核素。这些核素的衰变和行星的最初形成过程都会在行星内部留下大量热量。这些内热会被缓慢释放,主要是通过火山活动。

在地球上,这种机制以全球性的、相互分离的、刚性的板块体系表现出来。这些板块在地幔上层水平地漂移。它们会互相碰撞,在另一块板块上滑动并沉入其下方。通过这种缓慢但无可阻挡的过程,就形成了山脉(如安第斯山)、深海的洋脊和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

在板块边缘,会频繁地发生破坏性地震,但是板块沉降的巨大力量通过二氧化碳的循环,也发挥着创造性作用。板块沉降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就像一部内置式控温器,使地球在数十亿年的漫长岁月中保持着宜居的温度。一言以蔽之,目前地球上的宜居温度从根本上说正是依赖于板块运动而维持的。

但是要推动行星上的板块运动,除了热量外,还需要其它条件。假如地球上没有大量多余的水来帮助板块沉降,板块运动也不会持续如此之久。水可以将岩石中的矿物质转变为较脆弱的化合物,例如将玄武岩变为松软的滑石,从而使板块顺畅地沿着相邻板块滑动。倘若没有这种由水导致的化学变化,板块运动就会像缺乏油的引擎,最终被卡死锁定。

澳大利亚麦夸里大学的地球动力学家Craig O’Neill说:“如果我们从地球上得到了一些启示,那么在其它存在板块构造的行星上,内部的热量和水将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尽管水星、金星、月球和火星都曾经历过火山活动,但都未能保有最初存在过的液态水。由于自转缓慢和很接近太阳,金星或许早已注定将沦为炽热干燥的地狱。即便它有一个存在对流作用的液态核心,243天一周的自转速度也显得过于缓慢,无法产生磁场。没有强大的磁场,金星根本无法抵御太阳风的蹂躏,在诞生后短短数百万年内就已经失去了绝大多数水蒸气。没有液态水对于板块运动的,金星已经在阶段式的地壳翻转中失去了内部热量。

O’Neill说:“阶段式翻转类似于小行星上的地壳沉降现象。它就像一场突然发生、覆盖整个星球、并在几千万年中迅速完成的地壳沉降。”金星的启示就是,许多类地行星和卫星似乎都处于暂时性的“固定壶盖”阶段,而在固定壶盖的下面,则是一壶翻滚沸腾的热汤。

相比之下,火星的体积很小、温度很低,以至于它的构造更像有一个永久固定的壶盖。在过去数十亿年中,它的绝大部分热量都已经缓慢地通过上层地幔和地壳——即岩石圈——传导出去了。

假如没有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或许就不会像如今那样被分为大陆和海洋。这种分化的出现,是因为与大陆地壳(首要成分为花岗岩)相比,海洋地壳(主要由火山岩构成)的密度较大、厚度较薄。但是归根结底,假如没有水,当然就不会出现这种陆海分化:为了制造出未来的沉降带,传递性的压力必须要能够使岩石圈破裂。假如没有海水,地壳在数百万年时间内不含有水分(并因此被削弱),地球上或许就不会有地壳沉降带。

如果没有水,构成大陆的花岗岩也很难产生。水会降低玄武岩的熔点,结果就产生了花岗岩的关键性矿物成分。地球物理学家Norman Sleep(斯坦福大学)说,目前,地球制造大陆和失去大陆的速率相当。但是当板块构造的活动开始减速时,大陆形成的速度也会降低。

板块构造的起源

绝大多数地质学家相信,正是这种独特的海陆地壳分化造就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宜居性。但是对于导致这种地壳分化的地质过程究竟是在何时,具体通过何种方式而开始的,现在仍有许多不同看法。

地理学家Robert Stern(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赞成板块运动始于很晚近时期的说法,或许距今只有10亿年。依据远古的岩层提供的地质学证据,他说,直到距今大约10亿年至5.4亿年的新元古代,与现代板块运动有关的绝大多数岩石才开始出现。

另一些地质学家,如Mark Harriso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则坚持认为可能早在地球诞生后短短1亿年的时间,就出现了板块构造。Harrison以出自澳大利亚西部杰克山的硅酸锆矿物(锆石)为论据。他说,这些锆石的存在表明,在地球诞生后的最初5亿年内,就已存在大陆和大面积的地表水。

还有一个分歧是,在板块构造的形成中,行星的质量大小有怎样的影响。除了木卫一(被潮汐加热)那样的类行星体,行星必须拥有很大的质量才能保持内部的高温,从而驱动地幔的对流和板块运动。地质学家仍在激烈地争论这一最低质量是多少。而一个粗略的上限,是10倍地球质量,因为超过这个上限的行星就会变为类似天王星的巨行星。但是持续的板块构造最终有可能依赖于某些不可预见的因素,例如形成月球的那种碰撞事件,甚至是微生物生命,因为它们维持了星体表面有水存在。

O’Neill甚至认为板块构造的诞生不需要某个最小行星质量。他的团队所做的计算机模拟表明,地球大小的行星质量并不总是导致板块活动。他说,岩石圈中驱动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才是关键。行星内部放射性同位素的数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它们是地幔对流的核动力。无论行星的质量有多大,一层脆弱的外壳,加上强大的上浮力和热力,终将使外壳运动,并产生类似板块构造的现象。

在彻底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的起源和起因以前,我们很难知道在岩质行星中,板块构造究竟是罕见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不过大多数地质学家仍在很有信心地讨论系外行星的构造,他们的乐观来自于Stern所说的“理论上的变化同一性”,实际上这种想法反映了在银河系中板块构造普遍存在的主张。但Stern提醒大家,类似地球的岩质系外行星未必有着活跃的地质活动。他说:“如果你问半人马座α旁边的一颗行星是否有板块构造,我们会给出一个意见。但是这未必是一个有根据的意见,因为我们实际上对于自己星球的板块构造都没有真正的完全理解。”

行星的空调

根据我们在地球上的切身经验,行星科学家James Kasting(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表示,通过消除二氧化碳,板块构造帮助维持了行星的稳定温度。无论新鲜的地壳诞生于何处,它立即面临着风和水的侵蚀。从岩石中溶解的钙离子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石灰岩,从而吸收二氧化碳,使之进入沉积循环。

有数量可观的二氧化碳被转化为碳酸盐等化合物,沉积入岩石之中,并被埋入地底。另有大量二氧化碳被溶解入海洋,经由海洋进入地壳的沉降带,最终进入地幔。没有这些过程,二氧化碳就会在地球大气中不断聚集,直至像金星那样发生失控的温室效应。

因此,O’Neill说,板块构造对于行星上产生复杂生命具有关键性作用。他表示:“从天文学的观点来看,宜居带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一颗行星距离寄主恒星的距离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宜居行星的形成而言,首要因素是大气的状态和成份,只有当来自恒星的能量和行星大气构成所提供的表面温度和压强允许液态水存在时,才会形成宜居行星。”

一颗质量足够大、位于恒星的宜居带、拥有液态水的超级地球并不一定拥有板块构造。Stern给出岩质系外行星拥有板块构造的几率是20%左右。他的估计来自于一个简单事实:在内太阳系的5颗硅酸盐行星(包括月球)中,目前仅有一颗拥有板块构造。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类似地球的天体很可能只是O’Neill所言的“冻结的死亡冰球”或“炽热的熔岩球”,这取决于其内部的产热速率和岩石圈的强度。O’Neill说:“热量越多,构造的变化就越快。但是如果与驱动板块的地幔相比,岩质的板块强度过大,那么板块就无法运动。”

帮助生命进化

除了调节温度,板块构造在生命进化中也扮演了关键角色。古生物学家Bruce Lieberman(堪萨斯大学)说:“板块构造为不同的物种创造了地理上相互隔绝的有利环境。没有这种地理隔绝,物种就无法形成。没有物种的形成,进化就会终止。想要进化出智慧生命,就需要一系列物种形成事件。”

举个例子,东非大裂谷的出现也许就在2000万年前激发了物种的形成。那时候,东非从相对平坦的热带雨林变成了崎岖不平的高原和山地,布满了裂谷、湖盆和草原。人类的远古祖先很可能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觅食,迫使他们的大脑去适应新的环境压力。

正如地理学家Stephen Mojzsis(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所指出的,地球上大量的干燥土地给了智慧生命以落脚点。而在银河系中可能遍布地球质量的海洋行星,在那里只有一些类似夏威夷的零星岛屿可供生物落脚,复杂生命永远也无法进化出技术文明。他说:“没有干燥的土地,就永远无法进化出智慧文明。无法生火,就无法处理矿石和金属,更无法制造出可用于研究星空的电子系统。”

地球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兼具海洋和陆地的行星。尽管在岛屿上也可以发展出生物多样性,但是假如没有大陆及其地理多元性,从灵长类到人类的进化很可能永远也无法依序发生。

除非用搜索生命的空间望远镜探测过了系外行星的大气及其组成,否则天体生物学家就确认地球的生物圈是否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如果在系外行星上微小、温暖的潮湿地中有微生物,空间望远镜的光谱观测就可以探测到生命活动在大气中产生的化学变化。而若想找到一个遍布板块构造、足以支持复杂生命的外星世界,所需要的远远不止光谱观测。

由Darren Williams(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伊利分校贝伦德学院)和Eric Gaidos(夏威夷大学)所做的研究,预示了探测到遥远星球上的地壳分化的前景,这种分化意味着板块构造的存在。Gaidos说,通过追踪系外行星反射的光线的变化,就有可能在它的一个自转周期中看出成片的陆地和海洋。较暗的半球很可能是海洋,而较亮的则可能是陆地。他说,通过多个自转周期的观测,就可以排除云层和天气导致这种变化的可能性。

至少,8米和10米级的空间望远镜将能够区分少云的海洋行星和无海洋无云的行星。但是Gaidos说:“中间的情况将会非常难以区分。”

严峻的未来

与此同时,来自类地系外行星的启示将给我们自己这个脆弱的物种提供一面镜子,展现地球构造的过去与未来。

在5亿年左右的时间内,由于地球内部逐渐冷却,板块运动将趋于迟缓。板块运动将遇到阻滞,继而逐渐停滞,地球也将随之步入自身的“固定壶盖”阶段。

O’Neill说:“到那时,活跃的造山运动将不复存在,火山活动的水平将更低,也不再有新鲜地壳诞生。海平面以上的所有存在可能都将被逐步侵蚀,降到海面之下。最终,整个地球表面都将沦为泽国。”

另一方面,Sleep说,这种地质活动停滞的征兆已经开始在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交界处浮现,在这两块大陆之间的海床下,过去几亿年中曾发生过许多板块沉降事件。这个地区正在吸收温度较低的地幔,它不易熔融形成花岗岩。这意味着,进入地幔的水比火山活动释放的更多。在7亿年内,海洋就会通过大量的地底孔穴排干消失。

篇6

拿破仑将这个法则应用于军事家身上,称其“智与勇犹如长与宽,必须等量齐观,组成一个完美的正方形。”也就是说“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如此就能无往而不胜。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其专业知识与钻研精神应该均衡发展;作为一个工人,其文化水平与技能素质应该均衡发展;作为一个教师,其基本工夫与道德修养应该均衡发展。你看,文艺界标榜的“德艺双馨”,不就是完美的方形模式吗?

一个完美的社会,其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是并列增长的。如果物欲泛滥,就会道德滑坡,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必须做到两头兼顾,实行均衡地发展。

就企业而言,产品的效益决定于产量与质量,这两条边必须均衡地发展,缺一不可,方形模式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人生也是如此,当我们在满足感官享受的同时,绝不可以忘却心智的开拓。面对灯红酒绿的都市,岂能作行尸走肉?生产与消费,创造与娱乐,忙碌与休闲,都应当是相辅相成的,这才是幸福生活的“方形模式”啊!

这种“方形模式”的智慧,引导人们去成长、去成才,去走向成功。

如果再加上高度,方形就成了立体,一个人的生命体具有长、宽、高三个向度,养生之理可与之对应。生理养生是为“长”,包括:动养、静养、食养、居养等内容。心理养生是为“宽”,包括:养德、养志、养性、养情等内容。人的身、心需要等量齐观。还有哲理养生是为“高”,这就是把握宇宙最根本的对立统一规律,一分为二地想问题、看事物、过生活。

生理养生是基础,心理养生是关键,哲理养生是根本。人的一生经历曰:修身――修心――修道,这就是生命均衡发展的三部曲。

中道原则和谐处世

作家王蒙论自己的处世之道,提出了“中道原则”:“这生活好比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既不走短边,也不走长边,而是走对角线。”

中道,奉行的是古代儒家的“中庸”哲学,其特征是灵活变通,适中为美。比如:不即不离,关系保持适当距离;不卑不亢,应当体现自我尊严;不丰不杀,既不奢侈也不吝啬;刚柔相济,能够调和性格;一张一弛,可以把握生活节奏……

总之,“中道原则”是适可而行,恰到好处。

科学史上有个重要的实例。对于光的认识,科学家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17世纪牛顿的“微粒说”,一是19世纪惠更斯的“波动说”。到了20世纪20年代,德布罗依明确阐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二者兼有的“光子说”,最后为科学界所认同。

我们可以明白,德布罗依的思维模式正是中道的。

中医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执中致和”,使阴阳两边保持适中与调和的状态,中医治病的原则是“执中”,强调“不热不寒”、“不实不虚”、“抑强扶弱”、“阴阳互补”。更重要的是预防疾病,这就是“致和”,需达到平衡,避免失调,使我们的身体保持稳定的局面。

和谐处世的中道原则,这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曰“性命和则生”。这是说人体内须平衡地调节,保持适可状态。否则,就会阴阳失调,经络失畅,气血失和,故诱发疾病。二曰“人物和则亲”。这是说人贵在谦和,宽宏大量,潇洒自如。不然,一语龃龉,心怀芥蒂,睚眦必报,将自食恶果。三曰“人天和则灵”。这是说人要同大自然朝夕相处,休养生息。

于是,登高心旷,临流意远,望日月兴叹,能永葆青春。

中道就是辨证法,即对立统一,可以克服我们思维的单一性与认识的绝对化。

古人曰:“德莫大于和,道莫正于中。”面对复杂的世界与多变的人生,我们要牢牢记住“中道原则”,就一定能应付自如。

三角结构趋向圆满

三角形是一种最稳定的几何结构,新兴的“人才学”用它来说明一个人成功的“三角结构”原理。

三角形有三条边,人的天赋好比底边,社会环境和主观努力就是两边。一般来说,底边是确定的,所以两边越长,成功的面积也就越大。

天赋的重要如同种子一样,但如果没有阳光、水分、土肥,就不能发芽生长,这就是环境的作用。同时,一颗种子自身还必须顽强,经得起日晒雨淋,不然也只能“泯然众人”矣。

要是缺少一边,连三角形也构不成,何谈面积?何谈成功?

所以,欲取成功者,一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天赋,二要把握客观的机遇,三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三者缺一不可。

兰道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对所有的著名物理学家做过分析,提出了一种最好的人才结构模式――“等边锐角三角形”。他以爱因斯坦、海森堡等为例:其知识基础宽厚,内涵十分丰富,这是底边;其大脑思维尖锐,方法极其灵活,形成锐角。至于其他斜角或钝角的三角形结构,都是不容易成功的。

同样,时尚的“养生学”也可以利用“三角结构”来说明其基本原理。

篇7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还是一门综合学科。语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结晶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是最清晰的语言,最严谨的语言,我们应该掌握它,永远也不要忘记,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牢的钥匙…… ”。这就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是滋养中国学生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声“情”并茂,孕育真情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注重情感。有人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讲究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语文教材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课堂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付出真性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合为一体。

高中语文教师讲求声“情”并茂,学会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和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爱国情怀、关注社会、热爱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诗情画意,陶冶情操

现在的高中教育,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依然实行僵硬的应试教育模式。课堂上处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语文课堂应充满诗情画意,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领学生品味李白、辛弃疾的豪迈、杜甫的沉郁、王维的清新、或讽刺或幽默的其他优秀文学作品,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篇8

在这里,你看不到惯常在学校里会看到的“理直气壮”的标语、条幅,甚至看不到诸如“小草青青,脚下留情”之类“温柔”的提示牌,然而你会发现,师生们的行为举止恰恰就体现了那些个标语、提示上的要求。一块块极富内蕴的景观绿地,一件件连接历史和未来的雕塑小品,让师生们在涵泳、品味中触景生情,因美生爱。在这里,你会看到崭新的教学大楼、先进的实训场所,看到别处少见的洁白的风力发电装置矗立在绿意掩映的校园里,你也会看到,刘鞠秀图书馆大厅最显眼处放置着描绘老校园旧貌的大幅石刻画,二楼走廊上悬着二十幅老校园校容校貌的照片。条件大大改善的新校园没有绝对地“革故鼎新”,而是把老校园的点点滴滴承继了下来,把人们对传统的回眸和对未来的期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1三品石的故事

一进校园,只见三块黄石静静地斜躺在草地上。这是三块普通的石头:它们无棱无角,其貌不扬,比起一些学校会在门口放的气派的大石头显得渺小多了,以致许多人进出校门都不在意。但是,若驻足细细观察,就能品出些趣味:石块自然凹凸而去人工雕琢,石面纹路清晰而不矫揉造作,给人原始天然而沉稳笃定的感觉。它们或倚、或躺、或蹲,造型各异,个性十足;平视、侧视,或从楼上俯视,可能还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体会。设计者将三块石头摆成“品”字,称之为“三品石”,并赋予其“人品”、“作品”和“产品”的职业教育内涵。

2011年10月16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来校视察,一进学校正准备匆匆而入,王亮伟校长介绍的“三品石”拽住了她的脚步。听了“三品”的涵义后,她连连赞好。“我们的校园有东西、南北两条主线;东西是教学工厂线,南北是文化中轴线,交汇处正是这三品石……”三品石向北的文化轴线上,很有层次地分布着学校主雕、历史步道、纪元坛、国钧广场;穿过国钧广场及学校标志性建筑刘鞠秀图书馆,文化轴线继续向前延展:璧如园、共青林、阳光俱乐部,直到寓意着“基础夯实人生,劳动成就世界”的桩基雕塑群。这些校园景观既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思想,又融合了与刘国钧家族、刘国钧精神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各有寓意,尽得风流。

2刘国钧的“微笑”

在国钧广场的东北角、刘鞠秀图书馆的侧前方,安放着一座刘国钧老先生的半身铜像。每天,刘老先生总是微笑地看着在他眼前来来往往、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好像看到他“实业救国”的理想和作为正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铜像是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创作的。他说,晚年时期的刘国钧脸型呈圆形,“圆中又自然流露出‘方’,这‘方’来自于他的骨架和早年的人生之搏,在晚年自豪的笑容里则渗透着深深的儒气……平淡、祥和,如惊涛拍岸后的风平浪静,这正是一个人修身至高境时的特有状态”。这种特有的状态就像强大的磁场,润泽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理想。学生们在刘国钧那双坚毅而睿智的目光里,读到了“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的处世观;读到了“既懂得经营管理,又懂技术才是一等人才”的人才观;读到了“质量好一点点,成本低一点点,价格高一点点”的质量观。

作为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企业家,刘国钧的创业史就是一本中国职业教育最好的教科书。学校特设“刘国钧纪念馆”,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实物资料讲述了这位“纺织巨子、民族骄子、中华赤子”的传奇经历;成立了刘国钧研究会,设立组织机构,制定章程,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深入挖掘整理刘国钧有关资料,对其创业经历、经营管理、用人之道、实业救国、家庭教育等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刘国钧精神讲演团”,将刘国钧先生生平事迹编成故事,在全校各系部、班级作巡回讲演,也为校外学校、企业、社区义务宣传;编写并正式出版发行了《从刘国钧到刘国钧高职校》一书作为校本学习资料,充分显现了刘国钧精神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和宣传刘国钧,继承和发展“刘国钧精神”,成为刘国钧高职校文化立校的厚重底蕴。

教学工厂比教室多

如果说新校园的南北文化轴线是学校历史记忆的空间延伸,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那么,东西向的教学工厂线则是学校致力于现代职教高远发展的明证。

3“联动”的背后

学校机电教学工厂前有尊题名为“联动”的雕塑小品:三只齿轮紧紧地咬合在一起,端坐在绛红色的花岗岩基座上。当年刘国钧大成纺织厂纺纱机器上的几个零件,现在却成为刘国钧高职校校园中的别致一景。在所有国钧人的眼里,这尊作品寓含着“校企政”联动、“产学研”联动和“教学做”联动等丰富的职业教育内涵;它的身后,就是学校以校企合作为背景并连片成线的“教学工厂”——一个为现代新型工业培育生力军的摇篮。

机电工程系与常州航天创胜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的协议,企业整体搬迁进校园。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训、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产学研和产教加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这种教学工厂模式的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使学校拥有企业真实环境的校内实训条件,学生在“真刀真枪”的情境下进行校内实训,再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这种培养方法,初中毕业生五年就可成为基本合格的高级技工。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兼具校内文化知识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优越性,是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接触、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真实体现。

机电工程系0953班的赵鹏飞同学就在航天创胜工厂里完成了从专业认识、数控常识到数控装配与调试的全过程。在这里,红领(工作服的衣领为红色)的工厂师傅、金领(工作服的衣领为黄色)的实训老师带着他们这些学生从好奇开始入门,而后登堂入室,一直到全国技能大赛的赛场。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赵鹏飞一举夺得“数控铣加工技术”项目的金牌。

除了航天创胜外,计算机55所、其普乐创意时空、佳立网络科技、创力工业设计、中国银行、淘宝公司……学校把更多的企业引进了校园。企业来了,企业文化也来了。从接收订单、具体生产到产品销售、安装再到售后服务,从产品到商品的完整循环中,学生的课堂如同设在企业的车间里,学生的生活如同漫步在企业的厂房周围,每天耳闻目睹的都是真实的生产实景,员工的一言一行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4拿工件当“眼珠”

600年前,达·芬奇无数次地“画鸡蛋”,他训练的是绘画敏锐的观察力和基本功;今天在刘国钧高职校,学生要训练的却是对工件轻拿轻放,像爱护自己眼珠一样对待每一个工件的良好习惯,甚至是一种感情。

在刘高职的教学工厂,即使是操作进行时,你会看到:每件工具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一块材料、每一件半成品都规规矩矩地在自己的轨迹上平静地运行着,它们似乎都被赋予了生命,或者它们已和主人融为一体。这种融合正是企业文化最原始、最深厚的基础。

刘国钧的企业管理思想中有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靠共同的工作价值观引导员工,让员工认同、接受并融入大成的企业文化。未来劳动者自身的工业文化素养决定着工业化的先进程度。只有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早些体验和感悟工业文化精髓,才能真正实现“优秀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使学生一出校门,身上就具备了良好的工业文化因子。“拿工件当‘眼珠’”就是学校借鉴企业文化的“7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管理中的一幕。“7S”作为国钧人在校行为的统一标准,使广大师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

工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在仿真的学习场所和教学内容中渗透进学生的意识和心智,更直接体现于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嫁接、引入、融合。财经教学工厂大厅“商海,财赢天下”的主题词,展示了财经商贸企业文化的胸怀和气度;动画教学工厂大厅设有展示学生作品成果的“每周一画”、“每周一品”橱窗;机电教学工厂车间现场有半月就翻新的“三品”展台“半月坛”;华夏服务楼“产学研成果馆”里师生的创新作品和产品更是琳琅满目……

2011年11月8日,作为潞城商会的副理事长成员单位,学校与商会下属46家企业成员在校“华夏艺术馆”共同举办《社区·企业·学校——共享和谐摄影展》,参展作品116幅,作者有校长、教师、学生,也有企业老板、文员、工人,最后还评出了“最佳摄影作品”等奖项,专门举办了颁奖典礼。展览期间,很多企业都特地组织员工到学校来观展,学生也自发前来观看。此举不仅体现了“校企一家亲”的浓浓氛围,还开启了刘国钧高职校文化建设新的境界。

让优秀成为习惯

提及习惯,人们总能把它跟常态、下意识等联系起来。确实,习惯是一种经过长期培养、积累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行为、思维模式。在刘国钧高职校,“习惯”这个词却被“文化”注入了更有价值的内涵。

5“五个一”工程

“让优秀成为习惯”,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使人眼前一亮;不仅如此,还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究竟需要对学生进行怎样积极的文化引导和厚实的文化熏染?

学校首先为学生设置文化基线。学生一入学,即实施具体的“五个一”工程:餐厅排队保持一米线、克服一个行为陋习、每月参加一次社区公益劳动、培养一项终生健身方式、练就一套职业礼仪。经年累月,潜移默化,陶冶了情操,引领了行为,涵养了气质。

排队是一种有限资源的分配方式,也是社会文明、和谐的体现;而保持“一米线”,不仅强化排队的自觉意识,维护了自己和他人隐私权利,更重要的是,它用最直接的方式挑战人性的弱点,同时也更能强化规则意识、理性态度对优秀的意义。在学校食堂,黄色“一米线”赫然在目。学生用餐高峰时,窗口前一条条队伍清清楚楚。插队也有,但“红帽子”志愿者会及时制止。这种社会规范文化氛围的营造及效果,无疑能让学生把校园生活和以后的工作环境自觉对接。

面对校园行为陋习,学工部门组织全校范围内的“校园十大陋习”问卷调查,以调查问卷为载体进行主动宣传,广泛征集学生对“校园陋习”的看法;公布“校园十大陋习”评选活动结果,举行“告别不良习惯,共创美好校园环境”签名仪式。整个活动过程即教育过程,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不断提高认识,并能对陋习进行自我矫正。认识、提高,再认识、再提高,克服一个陋习,再克服一个陋习。虽不能一蹴而就,但“让优秀成为习惯”在螺旋上升中日有所成。

每月参与一次社区的公益劳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连续性和计划性,不仅有制度保证,更有班级、系部、学校三级管理及评价机制。公益劳动是通过认同体验而融会真知、涵养真性、感悟真理的过程,学生不是教育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实施者。从这个角度而言,公益劳动对“让优秀成为习惯”的德育理念有最直接的实践价值。

除此以外,学校的系列德育活动,如校园情景剧、主题班会、征文、演讲、文明风采大赛、心理讲座、艺术节、体育节、志愿者活动、文明督察活动等,不定期的《幸运教育幸福成长》简报,适时播放的学生行为视频,都在培养学生的优秀习惯,积极提升学生自信阳光、文明有礼的气质。

6一个职校生的个人演唱会

2012年5月26日,综合基础部居宏晖同学迎来难忘的一天——学校为他举办了个人演唱会。这也是学校继去年高佳明同学“个人演唱会”后,举办的又一场学生个人演唱会。那一天,居宏晖同学的朋友和家人全部到了现场……

居宏辉的歌声震撼了在场每一个观众,在喝彩和欢呼声中,音乐让这个并不高大的男生气场十足。这次演唱会对居宏辉来说不仅仅是实现了一个梦想,更是他生命里难忘的一次历练。

在刘国钧高职校,“五个一”工程培养的是学生的文化基线,学校还经常性地举办一些看上去和“技能”、“职业”不相干的文化艺术活动,弘扬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满足师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显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

依托学校深厚的人文气息和各系部校企合作的文化氛围,学校开办了“国钧·文化讲堂”,讲堂内容包括人文社科、专业技术、科普知识、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主讲人多为校内外行业领军人物、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名教师等。“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报告、学期有论坛”,粗粗一算,仅今年上半年春学期,学校就开设各类讲座50余讲。听“国钧·文化讲堂”成了一时风尚。

篇9

大智慧之一:生命当顺于自然

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极其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经过亿万年的摸索,通过总结人在天地间生存的经验,探索天地运转与生命间的关系,我们祖先终于找到了许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例如。每个季节当如何调整人体机能,顺应环境,减少疾病。除了要人们具体怎么做以外,还总结出了许多极为精辟的天地运转与生命活动的规律,这些规律在中医是用阴阳这一学说加以阐述的。这和西方一些哲学家提出与天斗的观念正好相反。试想,自然规律即大自然的伟力,是人能违抗得了的吗?然而,昧于此理者却大有人在。例如,以所谓现代文明,用空调把夏令变成秋令或冬令,把冬令搞成春令或夏令:或把自己变成“电烤鸭”,整夜在电热毯上烤:或“日出而息,日入而作”,天天夜生活,所谓“春眠不知晓,不怕鸟骚扰。睡到午饭后,起来吃个饱”,直至把自己整出病来,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少见。现代社会,人们的所谓“文明病”越来越多,不正体现了大自然对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惩罚吗?这同时也就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先人的诸多思想的真理性。

大智慧之二:尚中、尚和

健康的人,中医称之为“平人”。什么是“平人”?就是适中。人的身体阴阳气血“无太过不及”,也就是一个“中”。这样才算健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人体阴阳与气血“无太过不及”呢?应当对生命进行自身调整,这种调整包括调心和调神两方面。

再说说“和”,天地间有阴阳两种气,两气不协调,不是偏阴,就是偏阳,则万物不生。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情志,这是自然规律,不能少,不协调也不行。如何才算正常?顺应人的心理,对人的情感作必要的节制,使人情得到恰当表达,即“中节”,这样才能达到心理的和谐与健康、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这正是从心理与理性方面给“和”下了科学的定义。

篇10

当“教育理想”沉沦到与“现实需要”持平时,教育的本真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在热衷于引入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模式的时候,却忽视了教师的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只有教育本身有智慧,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

笔者仅以从三个教育小故事中获得的启示来诠释“教育智慧”。

故事一:“石子换糖果”。一个住在杂货铺附近的小男孩,每天看到大人将一种东西交给杂货铺的老板换回所需的物品。于是,有一天,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买“糖”,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这个小男孩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启示一:这位杂货铺老板“迟疑片刻”进发出的教育智慧影响并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虽不是教育家,但他面对一个在常人眼中“顽皮”的小男孩,心中装着一个大写的“人”字,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和定式去对待这个孩子,而是透过行为表象关注到这个具有“生命”的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作为教师的我们毫无疑问应该具有一个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守护学生的精神生命,用教育的智慧去叩响生命的课堂。观照当下的课堂,“规训化”的课堂管理逐渐使教师漠视、淡忘了课堂中那么多独特、丰富、鲜活的生命的存在,在诸多所谓的规则和流程中,生产着一批批被“驯服的肉体”,异化着一个个教师的教育观。从“规训”到“以人为本”的课堂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当下课堂的重要命题,这需要教育者彻底摒弃单纯的行为管理,义无反顾地走向心理管理。只有在“目中有人”的课堂中,学生才能从个性差异的独特体验中得到自由发展;只有“关注生命”的课堂才是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肥沃土壤。

故事二:“老禅师与小和尚”。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院中散步,发现有小和尚不守寺规,将椅子搬到墙角翻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搬开椅子自己蹲在原处等小和尚回寺。不多久,小和尚在黑暗中翻墙而入,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入院中,当发现踩的竞是自己的师傅时,一时慌得不知所措。而老禅师却语重心长地说:“夜深了,快点加件袈裟吧!”从此,再没有小和尚翻墙出去玩了。

启示二:老禅师没有训斥,没有说教,却用教育智慧、用宽容给予了小和尚自省改过的机会。西方有句谚语:“年轻人犯错,上会原谅。”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呢?正如书中所说:犯错误正是儿童走向成熟、追求成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宽容对教育而言不仅需要教育智慧,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态度、一种品质。这种品质需要我们放下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的师道尊严轻装上阵。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也就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当然,宽容并不意味着迁就、放任。在课堂管理中,提倡关怀、鼓励为主,更非简单地否定或取消惩罚,只是强调必须慎重地正确地运用惩罚。如果让儿童更多地呼吸宽容和自信的空气,每个学生都将长成参天大树。教育应该是一件快乐、美好的事情,教师何苦要做那凶神恶煞呢?

故事三:“漏斗和玉米”。有一位画家,小时候兴趣广泛,绘画、拉手风琴、游泳……样样都学,还都想得第一,结果当然不能都如愿。于是,有一段时间他经常闷闷不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父亲知道后,找来一个小漏斗和一些玉米种子和他做起了游戏:父亲让他把手放在漏斗下方,然后父亲就把玉米种子一粒粒投入漏斗,种子便依次落入画家的手中;过了一会儿,父亲抓满一把玉米放入漏斗,这时玉米相互挤着,竞一粒也没有落入画家的手中。

篇11

所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浪费时间和资源搞这种冒险呢?虽然我也认为寻找外星智能的事业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任何希望,但是它也是一项值得干的光荣事业。这么说给人的感觉是自相矛盾,但是一点儿也不矛盾。

首先,这不费纳税人什么事,主要项目由加利福尼亚私人资助的寻找外星智能研究所负责。其次,这事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寻找外星智能迫使我们正视当前时代最深奥的科学和哲学问题。

宇宙中是否只有我们地球人的这种猜想至少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今天,大多数人,包括许多科学家,凭直觉相信在外层空间的某个地方肯定有生命存在,支持这种观点的假设会给我们非常重大的启示。比如说,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就一直是个谜。30年前,生物学界的流行看法是:生命起源于化学上的一次巨大的偶然事件。因为发生的可能性实在太小,在我们观察能力所及的宇宙范围中,不太可能发生第二次。一次近乎奇迹的事可能会发生,要不然怎么会有我们在这里评论它呢?可是,两次近乎奇迹的事会不会发生呢?

也许生命的起源根本就不是什么奇异的事,而是大自然固有的、对生命友善的自然规律所带来的自然结果。然而,我们知道的规律当然没有把“生命”写进去。事实上,自然规律这个概念适用于所有事物。生命是一个超自然的、极其特殊的物质状态,很难弄清基本的自然规律是怎么预先了解到一切。然而,杰出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并未因此而不认为宇宙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我们的到来”。

篇12

这个研究领域是搜寻地外文明,尤其是已经建立技术文明的生命。这方面的实验设计是要探测宇宙中非自然存在的像无线电波或激光信号那样的电磁波,因为只有尖端文明才会发出这样的信息。

致力此项研究的项目散布于全球的一些大学和研究组织,各自有着稍微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但是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寻找智慧的邻居。美国航空航天局曾经有过自己的项目,每年拨款1千万美元,但是到了1993年,美国国会收回了这笔经费,自此再也没能恢复。而今的地外文明搜寻工作是在其他地方开展,如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研究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等,基本上由私人经费资助。

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数百亿美元寻找地球以外的生命,不只是拥有技术文明的生命,最显明的实例就是机器人火星计划,比如“凤凰”着陆器(投入4.8亿美元)和“好奇”号火星车(投入25亿美元),其任务就是搜寻对生命至关重要的液态水和有机物。计划于2018年送入太空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投入87亿美元)将通过分析行星的光谱搜寻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上的微生物。

有了这些项目,美国航空航天局就不再寻找小绿人了,而是寻找最根本意义上的生命。即便是小小的单细胞微生物,如果在我们宇宙的其他地方出现,都将翻开革命性的一页。

搜寻微生物仍然是美国国会和美国航空航天局优先资助的项目,而搜寻智慧生命的项目只能抢夺那点残汤剩水。所以,对许多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科学家来说,米尔纳的1亿美元投资改变了一切。

我们怎样搜寻智慧生命?

假设你是一个遥远星球上的外星人,站在你自己的星球上望着地球,心里在想:“那地方有智慧生命吗?”

那么,我们如何向宇宙暗示地球人是智慧生命,是有技术文明的生命?

现代人从20万年前就开始进化,但是,向太空发送信号表明我们是“智慧”生命才不足100年时间。发送电磁信号的人类科技,例如无线电和电视,绝对暴露了我们的存在。

许多人认为,人类向宇宙发送的第一个智慧信号是希特勒在1936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希特勒讲话的广播频率很高,足以穿透地球的电离层。一旦进入太空,这个信号就能以光速穿越宇宙,一直前进,运行得越远,强度越弱。你作为遥远星球上的外星人,能否接收这个广播,取决于你到地球的距离、你的位置,以及你的接收器的灵敏度。

从此之后,人类一直通过手机、电视广播和卫星转播等媒介向宇宙发送我们存在的信号。这就是证据,证明地球上有智慧生命,他们在期待着100光年范围内具有相当科技的外星人能够探测到自己。

在地球上,我们正将自己的射电望远镜指向天空,寻找来自其他外星世界的这类信号。从根本上讲,我们的实验是想找到监听宇宙的更好的办法。

我们为什么仍然没有找到外星生命?

作为新手,我们搜寻外星生命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我们才开始通过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发现科学家认为很可能“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据我们所知,处于恰当位置、拥有恰当尺寸的行星才有可能孕育生命。

从1960年著名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的现代实验(代号“奥兹玛”计划)开始,我们一直在搜寻智慧生命。在开普勒空间望远镜问世之前,科学家大都是研究邻近的区域,朝最好处着想,做最坏的准备。

“突破聆听”希望解决此前困扰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研究工作的那些问题。既然我们现在对方向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充分利用望远镜和科学家的努力。“突破聆听”的搜寻范围是之前设备的10倍,扫描的射频频谱是之前设备的5倍,而且速度会提高100倍。有了美国西弗吉尼亚的绿岸射电望远镜和澳大利亚的帕克斯望远镜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会节省大量的时间。有了位于美国加州的比较新的行星自动探测器,我们现在也有能力搜寻激光传输。

资深天文学家、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研究所所长塞思・肖斯塔克认为,除了有更多的时间通过望远镜观测之外,范围的扩大主要得益于数字技术的不断改进。他说,这些改进“让人们能够看到更宽的射电,而这在以前是办不到的。弗兰克・德雷克做‘奥兹玛’项目时,他一次观察的只是一个点。今天,我们同时观察几千万个频道。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改进,不久就可以将频道扩大为数亿个,甚至扩大到十亿个。这对搜寻地外智慧文明来说,就像是给库克船长提供了一艘汽

船,取代他那老掉牙的运煤船,对他探索南太平洋有极大的帮助,他的航行速度会快得多,发现澳大利亚也会更快些”。

为了分析这些数据,该项目将借助众包的威力。“突破聆听”将与伯克利的SETI@home团体合作,该团体共有数千万名志愿者,用计算机的空闲服务器处理数据。米尔纳还说,这些信息将全部公开,以便公众参与搜寻。

但是,搜寻地外智慧生命遇到的问题不只是效率和广度。我们的太阳系已经存在了46亿年,而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聆听”才有50年,错过了许多技术文明,它们或许已经消失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了。或者它们还在那里,但是由于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它们的信号还未来得及到达我们这里。

这个视角也有助于我们解答这个问题:如果外星人还在那里,而且它们能够探测到我们的信号,它们为什么不来搜寻我们?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的著作《空间编年史》讨论了这个问题:“就我们所知,外星人也许在几百年前试图与我们接触,但是得到的结论是地球上没有智慧生命,目前它们在别处寻找。还有一种可能会让人颇感不安,这就是:外星人已经意识到我们这个星球上居住着技术发达的种族,而且决定不与我们联络。”

当然,宇宙中也许只有我们一家。

聆听与信息传送

我们一直在无意识地向太空“泄露”信号,可是搜寻外星智慧生命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即主动“泄露”。这要求我们使用我们最强大的射频机朝着离我们最近的星球发送信息。

这个主意并非大家都喜欢。

比如说,斯蒂芬・霍金就曾警告人类,向外星人透露我们的存在时一定得当心。他在纪录片《进入宇宙》中说:“如果外星人到我们这里来,结果可能会像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一样,对美洲当地人不利。”

即便如此,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向宇宙空间发送了10条主动的星际射电信息,功效最为强大且名气也最大的一次就是1974年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发送的阿雷西博信息。该信息长3分钟,是一串由1和0组成的数字,包含太阳系的地图、人类DNA信息、1名地球人的形象等。

该信息的目标是距离地球大约25000光年的一个球状星团,也就是说,它们还需要24958年才能收到我们的信息。如果它们会回复我们,我们收到回复还需要25000年。当然,这样的交流显然不现实,所以阿雷西博信息充其量是技术展示,而非严肃认真的接触尝试。

然而,假如有其他智慧生命存在,也许是在几光年之外,但是它们的通信方式也许与我们地球人不同。对话的基础是彼此有共同的思想和耐心。针对我们完全陌生的一种生命形式,怎样才能设计一条可以理解的信息?在地球上,人们经常认为数学是万能语言,可是到了另外一个行星还是如此吗?

这个话题已经研究了很多,米尔纳希望通过“突破聆听”再次推动这项研究,构建一条完全代表人类和地球的数字信息。至于这条信息是否发送,目前还没有确定。

1亿美元买来生命气息

弗兰克・德雷克在2016年早些时候接受采访时说:“搜寻地外智慧生命项目目前的处境欠佳,由于缺乏经费,面临崩溃的危险。美国航空航天局虽然把关注外星生命当作首要目标之一,投入的资金却是零。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大型射电望远镜的维护和运行都很昂贵。西弗吉尼亚的绿岸望远镜是能够充分工作的全球最大的望远镜,每年的运行成本大约800万美元。利克天文台是全球第一家常驻山顶的天文台,每年需要经费大约250万美元。在过去几年里,两家都面临完全失去经费的危机。

澳大利亚的帕克斯射电望远镜2015年也出现预算缩减。

与此同时,科学家迅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行星,大小刚好,距离其恒星也不远不近,很可能位于适合生存的可居住带。这些行星已成为我们找到智能生命的最佳星球。

篇13

教学有两种不同的境界:一是在外力的驱使下被迫地接受知识,二是在内力的唤发中自主地建构知识,说得通俗一些,那就是“要我学”和“我要学”,相同的字眼、不同的字序,却道出了生命化课堂有别于其它课堂的根本所在。课堂,其实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一个自由发挥与创造的舞台,至于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想做什么应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和决定,教师没有理由去干预。教师在课堂上能做的,那就是将自身的智慧与学生共享,并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合作交往,这种共享互助应当体现在师生和生生两个层面上,如此方能集思广益,让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让艰巨的任务顺利完成。

二、换位体验,实现生命化课堂的角色转型

生命化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学会大胆地创新与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地为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时代的元素。世界是运动的,同样,课堂也是变化的,课堂上不应有永远的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代名词而已,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换位体验教学就是师生角色转化中新生的课堂教学范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师生地位的平等与关系的融洽,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完善,促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

三、尊重生命,彰显生命化课堂的运行本色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与听从,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包容基础之上的,这也是生命化课堂的本质要求和行走方向。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必须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行为方式和情感状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式成就不同学生的精神成长,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从而为他们的今后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语法教学中,一般现在时的单数第三人称的构成,尽管我新授时反复强调,训练时反复提醒,犯错时反复纠正,但一些学生依然“不领情”,照样将“does”误用为“do”,我意识到这其实不是他们的错,或许是我的教学方式不能够适应这些特殊的对象。于是,我采用“找朋友”的游戏方式为他们“开小灶”,以增强他们的记忆,掌握运用的技巧,效果果然不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