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专业儿童声乐培训

专业儿童声乐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3: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专业儿童声乐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专业儿童声乐培训

篇1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49-01

前言:儿童声乐教学作为声乐学习的基础阶段,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声乐人才奠定了基础,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发声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这些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考虑,导致我国儿童声乐教学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

一、儿童声乐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针对性不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例如:共鸣等,儿童这个年龄阶段还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真正含义,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声乐学习兴趣,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开展。

(二)要求偏高

声乐演唱是一项要求较高的训练课程,尤其是一些基础性训练,教师希望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儿童,进而强化训练,增强训练难度,希望以此来推动儿童在声乐方面的进步,但是,由于儿童阶段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去消化、理解,才能够掌握声乐知识,导致儿童的声乐水平停滞不前,与教师的初衷相背离,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三)过早强调气息

气息作为声乐演唱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也会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气息对演唱的作用,但是,正是因为教师过早强调气息,导致儿童在演唱的过程中将注意力投放到气息上,原本可以顺其自然做到的气息调整,却给儿童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形成了不良习惯,阻碍了儿童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发挥,对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促进儿童声乐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深入认识儿童特点

儿童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发声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儿童声乐演唱技能,而且在促进儿童脑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另外,正确的发声学习,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成长同样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学习声乐,对儿童的性格形成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人生别重要的阶段,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而且其身体、神经系统等都处于发育阶段,所以,这个时期是对儿童进行技能培养以及促使儿童形成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对其性格以及习惯的形成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听觉能力是学习声乐的重要条件之一,听觉能力的强弱对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发展极其重要,而儿童在十二岁之前,听觉能力一直处于发育阶段,当到了成年之后,听觉能力就会逐渐减弱,特别是高频部分的听力。实验证明,在儿童阶段,人类对高频声音十分敏感,与成年人听力水平相当,更有甚者对低频声音也同样敏感。因此,在儿童阶段对其进行声乐培养,先天条件十分优越,有利于其日后在声乐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二)明确教学思想

由于儿童从婴儿时期成长到儿童,时刻都在变化,尤其是身体器官一直处于发展阶段,而相对应的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就需要针对儿童的实际年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结合儿童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任务,因材施教,以确保儿童在声乐方面能够接受良好的培训

唱歌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爱好和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声乐教学的开展。兴趣作为引导儿童学习声乐的重点,教师要注重对儿童在声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能够引导儿童自助学习声乐。学习声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要有针对性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作为引导儿童学习声乐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辅助教师培养儿童进行声乐学习。

学习声乐要养成正确的习惯,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儿童积极自主的练习声乐,但是,习惯形成的过程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儿童的行为,比如:姿势、发声等。儿童阶段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不仅是声乐习惯,对于其他方面习惯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声乐能够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特别是对声音的个性训练,能够使其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独特审美观,而且儿童能够在舞蹈等艺术表演中寻求美感。个性作为一个人行为、气质等的具体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存在很大差别,而声乐的学习,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对其一生影响深远。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任务就是要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三)加强对声乐教师的培训

篇2

二、确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引领

职业岗位与教学计划的紧密结合就是以清晰而准确的本专业方向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为引领来安排教学。及时把握学前教育市场的发展动态和音乐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幼教音乐人才”和“缺乏什么样的幼教音乐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幼教音乐人才”。如前段时间,市场上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幼儿园的孩子们纷纷学起了中国民族乐器,各类艺术培训中心和琴行也相继开设了古筝、琵琶、葫芦丝等民乐课程,民乐教师们供不应求。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瞄准这一时机,开设《民族乐器入门》、《钢琴与民族乐器维护》等课程,以满足市场对民乐教师们的需求。

2.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

岗位能力即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备的适应岗位需要的技术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职业教育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可见,在未来的六年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以学生对职业岗位技能的熟练掌握与应用为依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学生,所必备的岗位能力:

(1)能够演唱、编配大量的儿童歌曲,并具备从事童声歌曲编排与指挥的岗位能力。

(2)能够弹奏,编配大量的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并具备在两升两降调式以内熟练移调的岗位能力。

(3)掌握大量的儿童舞蹈动作,并具备从事儿童独舞、集体舞、音乐剧创编的岗位能力。

(4)掌握音乐教学法的内容,并具备从事儿童音乐课程、音乐活动、音乐晚会设计的岗位能力。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避免传统学科式课程建设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灌输,或单纯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而是着眼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职业岗位对应的工作流程、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等渗透到整个课程建设中去,给学生以充分的、真实的工作过程体验,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能感受到强烈的工作氛围,体验到未来的工作中所要求达到的规范操作和职业标准。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所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课程,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同时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课程设计为四个板块,不同板块的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同一板块间的课程内容按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呈纵向螺旋上升。

1.声乐板块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不同于一般音乐专业的声乐课,一味追求演唱技术、技巧的高难度,而是应该降低对学生演唱技术、技巧的要求,拓展学生声乐学习的领域。声乐板块不仅可以将《儿童歌曲演唱》和《儿童发声方法及嗓音开发与保护》等与幼儿园教学实际息息相关的内容纳入进来,而且还可将《视唱练耳》《声乐作品鉴赏与分析》《童声合唱与指挥》纳入进来。同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选择一些新创作的优秀幼儿歌曲或幼儿园教材中的歌曲,将其充实到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板块的教材中,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到幼儿园歌唱教学工作的实际。

2.器乐板块

器乐教学板块包括《钢琴》《电子琴演奏》与《手风琴入门》等基础课程,《和声学》《键盘即兴伴奏》等拓展课程也可以纳入进来。由于《钢琴》是技巧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对弹奏者手指能力要求较高,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又没有接触过键盘乐器,所以学生对这门课往往是既感兴趣又有点恐惧。同样,《和声学》是一门纯音乐理论课程,既生涩又难懂,学生面对它,往往会望而生畏。如果只为达到较高的演奏水平而一味地要求学生像音乐院校的学生那样反复地弹奏练习曲,或者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和声学》的教学内容,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消磨殆尽。鉴于为儿童歌曲编配即兴伴奏才是幼儿园音乐教师最常用的工作技能,所以器乐板块的教学就应在学生初步掌握键盘正确的弹奏姿势、正确的触键方式及正确的指法运用后,适时地加入对作品进行和声分析的内容,即《和声学》内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不同的和声语汇与伴奏织体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在此基础上,开设《键盘即兴伴奏》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有关即兴伴奏的正确方法,掌握常用和声语汇及伴奏织体,掌握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歌曲(主要是儿童歌曲)的伴奏方法,使之能够完全胜任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工作。

3.舞蹈板块

与普通专业舞蹈院校培养在舞台上独当一面的表演型人才不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舞蹈课程的设计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从事儿童音乐教学时,不仅能够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肢体语言的训练,用形象的舞蹈语言让幼儿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幼儿独舞、集体舞蹈的创编与排练。因此,在这一板块中,可以适当降低舞蹈基本技术、技巧的难度,减少《舞蹈基训》的课时,同时,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作品鉴赏》《幼儿舞蹈创编》等课程纳入进来。

篇3

通过此次活动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在学校学习的音乐课中,只是学习一些很基础的知识,学习简单的乐谱、简单的乐理知识,而没有更深层次、更系统的去学习,之前的误区是反正只是小学的音乐教育,小朋友什么都不懂应该不需要那么多的要求,所以平时的音乐活动中,也就是让孩子熟悉歌曲旋律、节奏、歌曲内容,多教小朋友几遍会了就可以了,最后只要小朋友都会了,把歌曲唱出来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就算完事了。而通过这次学习后才知道,小学的音乐教育也来得这么的重要,让我从观念上、从理论知识水平上、方法与技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认识和提高。童声合唱训练是一个连续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能急于求成、赶鸭子上架。它需要指挥、学生等各方面全身心的投入,互相配合来演绎出优秀的作品。在训练中,我们注重的是让学生用心在歌唱作品,真正的发自内心深处呼唤,而不是刻意去模仿或热衷于一些形式的东西。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歌唱的美,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让他们的品质变得崇高,把我们祖国的未来培育地更娇,更艳。在培训活动中,专家通过讲解让我了解合唱中的种种概念问题,以下是我在本次学习中的收获

一、合唱中的种种概念问题:

1. 在和唱中音准的重要性,如果唱不准音调,要用琴反复练习,直到唱准为止。

2. 知道自己声部是什么。首先要了解学生(演唱者)是哪种音色,唱哪个声部,还要保持自己的音色特点,在合唱的时候一定将自己的声部唱熟,一般应该背普演唱以免影响整体效果。

3. 合唱团体的挑选也是尤为重要,不是说话声音的响亮他就是高音,说话比较低沉就是低音,而在挑选中更应该注重的是音准和节奏好的同学,而且还不需要太有特点的同学,这样的话合唱的声音才会更加的协调。合唱强调的是和谐、共性,而且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4. 合唱是一个整体,大到突出的声音、表情、姿态,小到衣服穿戴、纽扣,都有极大可能地影响整体,集体荣誉感。艺术创造的热情与主动精神,是每个人都应重视解决的问题。只有当合唱团成为一个严密纪律的、团结而和谐的整体,才有可能表现出真正的艺术。

二、新歌的处理及表现

1. 合唱歌曲的练习,首先熟悉歌词,唱熟曲谱,唱出音高、节奏、附点、装饰音及快慢、强弱的基本要求,再唱熟词曲的基础上加深对歌词内容和曲调特色的理解和感受。

2. 根据演唱者的声部练习让演唱者对思想内容历史背景、感情基调、演唱风格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歌曲的曲式,分段分句各段间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和对比,而歌唱的艺术魅力取决于情感表现的深度。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不是即兴而发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精雕细刻的艺术处理的硕果。

3. 歌唱的呼吸练习。合唱必须有有统一的呼吸时间与呼吸方式,以求得起声上的一致和情绪上的统一。

4. 歌唱的姿势练习。身体自然、精神饱满、富有表情,动作大方简练两眼平视前方。

三、合唱指挥的技巧讲解

指挥是合唱中的中心人物,要把自己对作品的意境、内涵理解、具有对音乐感受和审美要求是通过手势语言传递给合唱队员,合唱指挥的任务是把作曲家和合唱队与听众之间交流感情的钮带相互默气的连接起来,是合唱艺术表现中的主宰和灵魂,所以我感到一定要加强合唱指挥自身的指挥技巧能力及基本素质的培养,才能达到合格的指挥标准,才能提高合唱的艺术水平,既然指挥作是合唱过程中的重要角色,首先要把自己对作品的意境、内涵理解、音乐感受和审美要求通过手势语言传递给合唱队员,看来合唱指挥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指挥在音乐实践中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合唱中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正确、清楚地作出指挥的各种拍节图式,才能正确理解音乐语言,拍节图式是指挥的运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把音乐节奏演化成的一种直观的音乐语言,借助这种直观的音乐语言,指挥者要把对音乐的要求及在演唱中的意图传递和表现出来,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所以,我们在平时学习指挥的过程中,应对各种指挥的拍子图式准确掌握,要正确演示,这是一个学习音乐合唱指挥者的重点基本功之一。

作为一名音乐指导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运用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平时的训练中,真正的感受到了合唱教学的重要性。

而音乐合唱教学,是学校的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需不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我也会不断体会﹑理解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合唱指挥培训心得体会二本学期我参加了《河北省中小学合唱指挥培训班》,不仅听了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同时也观摩了部分学校的合唱教学示范课,真是受益非浅,现简要谈谈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专家们朴实的教学态度,他们没有班门弄斧的讲一些大道理,而是就合唱训练中最实际的问题一一做以解答。邱孝胥,国家一级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合唱联盟会员,福建省合唱协会会长,福建省歌舞剧院常任指挥,福州大学、福建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省音协室内合唱团团长兼首席指挥,省老干部合唱团艺术总监兼指挥。他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合唱指挥的基本拍和变化拍子指挥方法,他风趣的讲课风格,让我们在紧张的培训中度过了非常轻松的2天多的时间。邱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合唱没有我,只有我们。”曹丁——著名指挥家、国家一级指挥,现任上海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常任指挥、上海音乐学院兼职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曹丁老师浑身散发着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光芒,他对艺术及教学的严谨态度,在当今充满浮躁之风的社会里尤为显得鳯毛麟角,我有幸能听到曹老师的讲课非常的高兴。这次的培训也让我受益匪浅。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童声合唱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力,增强艺术修养。特别是让学生具有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买了一把好琴,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调试,那它流淌出来的音乐肯定是牵强而又不尽人意的。

同样,一个童声合唱队,如果没有指挥精心调试那几十种各具特色的童声,又怎么能获得优美而又和谐、统一的声音呢?而且,对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合唱练习也同样需要一步步精心的调试过程,这样才能为一个优秀的童声合唱队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来调试合唱训练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从而最终达到明亮而又优美、统一的声音呢?

合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艺术,其统一性和整体性取决于各个合唱队员良好的素质,要调试好童声合唱队的声音,队员之间强烈的相互配合意识及集体的凝聚力是成败的关键。而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前提是合唱队要有良好地纪律。我们知道,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思想也容易不集中。而合唱队的人数一般都要在60人左右,如果没有良好的纪律,训练时学生肯定心不齐,六十个人就有六十种声音,甚至于讲话声、打闹声都会出现;或者训练开始了,人却到不齐,这更是训练中的大忌。因此,新队员一加入,就要规范好队员的行为: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请假。每个队员心中都要把团队精神放在第一位,杜绝自由散漫的坏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为以后合唱队员之间良好的协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作为老师,也应在各方面身先力行:认真备好课,上课语言表达清晰,不迟到、不请假,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而起到表率的作用。解决好了合唱队的纪律问题,训练一开始,同学们在发声练习中就能做到:心齐而气息平稳,讲授的发声方法领悟快而声音和谐。这样就提高了合唱训练的质量。

每个人的声音都各具特点,在训练中既要看到儿童发声方法与成人发声方法原则上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到儿童声带的生理特点:气息浅、声音稚嫩、对声音的强弱控制能力较差,这样就容易导致合唱中出现整体声音的不协调及音色的不统一。

如何调和不同音色之间的矛盾呢?

首先:气息的调和在合唱气息训练中,首先要求学生保持好正确的站立姿势。然后给学生作示范:用腹式呼吸闻远处飘来的花香,停顿一秒后,再缓缓地呼出;或用双手斜拿着歌纸,用控制的气息即腹式呼吸法对着纸角均匀的吹气,而且要使纸角的振动保持一致的频率,不能一会儿弯一会直。通过这种方法,训练学生控制气息的能力,然后逐渐使学生达到气流平稳的目的。然后再用“呜、噜”等容易使声音达到和谐统一的母音来练习歌曲。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歌曲的各种力度变化的训练。

其次:真假声结合的训练,童声合唱训练,在练习气息的基础上更应着重于真假声结合的训练,这样的歌唱不但音色柔美丰满、音质清晰干净,而且发声动态轻快灵巧,强弱变化也运用自如,声音明亮而不喊叫,柔和而不虚弱,而且宜于协调统一。在训练中,运用以假声带头声的科学方法。先让学生尽量打开并放松牙关,然后找打哈欠的感觉进行多次练习。感觉找到后,就让学生在高位置上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歌唱化方法朗读歌词,激发了学生模仿的兴趣。然后用气息深位置高的方法来发声练习,再引入歌曲教学,从而使歌唱的声音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为一名合唱队指挥,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总结自己的排练实践,用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要求的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前进,那么在不懈的努力中,合唱中所要达到的和谐而又柔美统一的声音,将离我们不再遥远!

总之通过这次的培训活动,我深深感受到合唱是一门讲究集体力量的声乐艺术,合唱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协调均衡的整体效果和统一和谐的集体感觉。这种集体感的树立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是经过合唱指挥和合唱队员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后逐步培养和形成的。合唱生于群体,依赖于群体。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创作目标和共同产生谐和之音的心灵素质。每个人对群体中的他人所发挥的声部支持作用都会产生由衷的感激和爱意。这是真正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这次培训我发信我喜欢上了合唱指挥,也希望以后经常参加一些这样的高质量的培训班,更进一步的充实自己的专业。

合唱指挥培训心得体会三20xx年12月25,在区教育局和少年宫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参加了区音乐教师的童声合唱与指挥的培训,我目睹了高健老师李强教授的教学风采,倾听了他的精彩讲座,真是受益非浅,现简要谈谈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在培训中,高老师和李老师认真负责系统的进行着培训,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学员,大家激情高涨,都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营养’。他由什么是“合唱”开场,直接而具体;介绍了合唱声部的音域,混声合唱的写作手法;具体讲解了合唱的协调、均衡与协和;介绍了合唱队的各声部人数配备:合唱队组建训练。童声合唱中具体讲解了童声期的三个阶段;童声合唱中的呼吸训练;童声合唱的发声训练及基础训练。指挥法的中心任务和原则,指挥的基本姿势及基本图示,在击拍法中学习了三种即直线型、曲线型和混合型。结合具体的合唱作品指导音乐教师在指挥中出现的不

足。让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受益匪浅。

现将几次的培训总结如下:

(一)合唱指挥基本要领口诀

1、原则:省、准、美

2、姿势正确、 眼神启发

3、拍点清楚、 图示规范

4、起拍收拍明确果断

5、句间换气提示恰当

6、“主动”明显、“被动”含蓄

7、旋律线条起伏相应

8、遇有必要运用分拍

9、“快”小“慢”大、“快”并“慢”分

10、“强”大“弱”小、“强劲”弱“驰

11、“延长“弹起保持时值

12、“休止“停顿保持气氛

(二)多声部合唱指挥要领口诀

1、熟背总谱

2、明确位置

3、双手分工

4、眼睛注视

5、耳朵倾听

6、及时换气

7、掌握协调

8、启趣

(三)指挥的三个基本原则

1、准确:指挥的动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和犹豫。

2、节省:提倡以最节省的指挥动作来达到最好的演出效果,没有过多的花样和无目的的多余的指挥动作。

3、美观:一方面在外形上应保持整洁和大方,另一方面在指挥动作上不应该有丝毫的夸张和拘束,扭捏作态和滑稽式的动作。

以上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的,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破坏指挥艺术的完整性。

篇4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钢琴伴奏与合唱两者也不例外,既要保持各自的特点,又要相互融合,只有处理好这种平衡关系,才会使合唱教学和演唱水平得以提高,才能推动合唱钢琴伴奏艺术更好地发展。

所谓“平衡”,从其引申的意义讲是两个事物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相互融合、相互弥补而最终达成某种程度的统一和共识,故平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力学结构名词,从其宽泛的涵盖角度上说,它还是一个美学名词。在众多的中外合唱作品中,其情感节奏的多彩变化,景物的虚实相生,结构层次的疏密相间,音乐气势的波澜起伏,音响力度的强弱变化,演唱和演奏中的伸缩自如,音乐色彩的浓淡对比等等,无不体现营平衡的艺术。应当看到,合唱和钢琴伴奏之间的平衡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声乐教学和歌唱艺术的成功与否,也是钢琴伴奏艺术成败的关建。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合唱不但依赖于指挥的融合平衡能力、合唱团员的感情投入及技术水平,而且涉及到钢琴伴奏的艺术表达能力。 笔者是一名专业钢琴教师,在搞好演奏和教学的同时,13年来与上海市学生艺术团“春天少年合唱团”有着密切的接触,既是该团的艺术指导,同时也是该团的常任钢琴伴奏。2009年,随团参加了在德国维尼格罗德市举行的第六届约翰・勃拉姆斯世界合唱比赛,获Gl组(童声合唱组)金奖冠军以及本届大赛的唯一一个最高奖项――约翰・勃拉姆斯奖。

就笔者的个人体会而言,我觉得和一般的声乐钢琴伴奏及成人合唱钢琴伴奏不同,童声合唱伴奏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首先是力度的控制。力度的控制是个相对的概念。在成人合唱中,一台钢琴要与四个混声声部的团员相抗衡,在一些大型的声乐作品中,往往需要钢琴声部担当起一个交响乐队的作用。而童声合唱团一般人数不多,又大多是16岁左右的青少年,在演唱的音量上是无法与成人合唱团相比的,所以钢琴伴奏要善于倾听,对于合唱的音色、风格等有一个基本掌握,以期获得合作的平衡。孩子的歌喉奇妙无比,但这一“乐器”很小、很柔嫩,也很珍贵,钢琴伴奏要记住一句座右铭:“永远不要和歌唱者争声夺音”。

力度的控制与声部有关,合唱钢琴伴奏应懂得声部的分类及音区特点等基本知识。由于童声合唱中大多数团员都是未变声的青少年,往往在高声部有一种娇嫩的华丽,而在低声部缺乏成人合唱的浑厚感,在必要的时候,钢琴伴奏可以对低音旋律与和声予以适当的强调和勾勒,使合唱的声部更为均衡,增强歌唱的感染力。

其次是速度和节奏的控制。童声合唱团员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音乐理论培训,因而在演唱时往往会因为缺乏准确的律动而产生不应有的速度的摇晃和不稳定,这时的钢琴伴奏应和指挥一起,依靠敏锐的听觉和娴熟的技艺,引导合唱团回到准确的速度上来。

恰当而完美的速度和节奏是使声乐作品具有魅力和使歌唱者保持演唱激情的必要因素。在排练时,钢琴伴奏应对已确定的速度和节奏保持清晰的记忆。尤其在前奏、间奏和尾奏部分,这些起着导入、呼应、连接作用的重要段落是合唱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准确的速度和节奏奏出这些段落,有利于合唱团进入角色,刻画艺术形象,调整作品的速度偏差。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完整、出色并精彩地弹奏,不能中断或出错音而干扰演唱者的情绪,破坏声乐作品的完整性。

例如著名作曲家朱践耳《第九交响乐》末乐章的童声合唱《月亮弯弯》,是一首摇篮曲,童声二部合唱充满戏剧张力,钢琴伴奏则是一曲四手联弹。歌曲A段的第一部分由一个合唱声部和一位钢琴演奏者组成,在第二钢琴平稳悠扬的伴奏中,传来温馨的歌声,音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第二部分在高音人声演唱的同时,加入了旋律支声声部,平行的两支歌声交替进行,而第一钢琴则以点描法写成,仿佛宁静的夜空闪烁着璀璨的星星。B段中音乐调式调性有了转变,狂风暴雨倾泻而下,冲刷了安详的摇篮曲,速度亦有所加快,钢琴伴奏以增六和弦将乐曲推向。随后合唱和伴奏以下行音调,逐渐舒缓紧张气氛,速度也逐渐减慢,尾声中合唱以平行纯五度落于明净的音响持续中。这时钢琴用两个八度叠置的和弦,以大二度平行上移的手法,把乐思升华到一个空灵奇妙的全新境界。

再有就是音乐感悟力和表现力的培养。奥尔夫说过:“儿童在小学阶段是想象力和感受力最丰富的时刻,我们应当把握机会予以启发,这对未来有极大的影响。若在此阶段不去培养它,其所造成的损失,将难以弥补。”

在童声合唱中,指挥和钢琴伴奏都是合唱团员的艺术指导。指挥统领全局,钢琴伴奏则更多地起着引导的作用。童声合唱的团员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大多能在视唱练耳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这与钢琴伴奏的作用是分不开的。通过钢琴伴奏的演奏和烘托,不仅有助于合唱团员更准确地把握音准,而且能帮助歌者划分乐句和呼吸,感受到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张弛,体会到音乐进行的轻重缓急,感受其细致的情感变化,使孩子感悟到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天鹅》原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圣一桑斯《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一首名作,由杨鸿年改编为童声合唱,情深意切,手法细腻。歌曲从波浪式分解和弦的钢琴伴奏开始,恬静地描绘出月光下水波荡漾的湖面上,一只失去伴侣的天鹅孤独地在湖面游荡。原曲中大提琴奏出的委婉而舒展旋律,由纯净透明的第一声部引入,第二、第三声部以相同节奏的和声衬托,而钢琴伴奏平稳而徐缓,尤其是三个声部在做平行声部上行级进时,和声随着旋律的起伏进行张弛有度,犹如行云流水,变幻莫测,柔美而富于色彩,刻画出崇高而纯美的音乐境界。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则是另外一种风格。这首古老的圣诞歌曲改编成童声合唱后,包含一个主题和七个变奏,从宁静的圣咏到轻快的圆舞曲、摇摆的狐步舞……古老的旋律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中得到了新的活力。通过钢琴伴奏在前奏、间奏中的演奏,孩子们体验到的不仅是圣诞的欢乐,还有多变的节奏、绮丽的和声所传递出的不同时期音乐流派的特征。

童声合唱伴奏是一门艺术,需要伴奏者勤于学习、多加体验。有些初搞伴奏的人缺乏经验,往往只顾自己弹伴奏,却顾不上听合唱部分:有的人独奏弹得不错,弹伴奏时却让合唱队换不了气,或是拖得合唱队唱不动,忽视了与唱者的配合。因此,伴奏者不但要听自己的琴声,更多地还要聆听人声,要让琴声扶持、烘托人声,只有当伴奏与合唱者积极配合,相互默契,使二者水融,才称得上合格的钢琴伴奏;只有当钢琴伴奏与合唱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时,才能将音乐形象完美地表达出来,表演出优美而令人激动的音乐。这就要求伴奏者长期磨炼,积累经验,找准感觉,掌握伴奏的特殊技巧。

希望更多的钢琴伴奏能与指挥、合唱团员一起,积极配合、水融,使童声合唱艺术焕发出光辉夺目、五彩斑斓的光芒,照亮世界,敞亮人生。

《行进管乐队基础》

作者:荣艾国

出版: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5

三年前,笔者被某少儿业余艺校聘为声乐教师,利用周末双休日的时间进行培训。该校按照我的意图,将适龄儿童分别编入7岁至11岁的儿童班和12岁至15岁的少年班,从发声技术技巧、视唱练耳、乐理知识、朗诵、排练合唱歌曲几方面交叉安排教学内容。对具有潜质的优秀幼苗,给予重点培养,以促进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年来,我遵循少年儿童生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科学管理,严格训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一、音准、节奏严格化

正确的音准概念和敏锐的节奏感是学习声乐最基本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中,由于对音乐的重视不够,加之音乐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不够理想,导致中小学生音乐听力训练几近空白。除了有一定钢琴或其它乐器基础的少儿外,其他学生对音的高低和长短的分辨能力比较模糊,音乐感受能力普遍较差,唱起歌来缺乏韵律,更缺乏表现力。所以我认为少儿声乐学习应首先从培养他们的听力入手。

首先,练耳教学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少儿学员对单音、音阶、音程、节奏、节拍、和弦、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分辨能力、记忆能力,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听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对刚开始入门的儿童要侧重练耳训练、培养敏锐的音乐听力,为今后的声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练耳训练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到繁、由浅入深、逐步积累。从单音模唱(一般用啦唱出音高)到唱出唱名;从二度到八度旋律音程分组唱到二度至八度旋律音程或和声音程的听辨;和弦主要掌握大、小、增、减三弦原位,七和弦主要掌握大小调的属七程弦;音阶主要有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以及我国民族调试,宫、徵、商、羽、角的五声音阶;节奏方面主要训练普通节奏型和具有典型意义的常见节奏(比如各种单纯音符,附点音附、休止符、切分音、三连音等)。在教学中可编成各种单一或混合的节奏型练习,让学员随节拍器的固定节奏、律动和速度练习,慢而不拖,快而不抢,内心节奏要稳,并要求学员边练习边划拍子。

再次,练耳训练要适量,若每次声乐培训时间为90分钟,7岁到11岁的学员以15分钟为宜,12岁至15岁的少年学员以20分钟为宜。

二、视唱、乐理训练系统化

如果不认识或不能辨别音符及音乐的各种记号和表情术语,便无法读谱,也不能理解音乐作品,更不能诠释和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而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不会识谱。针对这种状况,要适当强化乐理知识的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杜绝理论说教,以免学习过程单调呆板、枯燥乏味,抹杀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比如说,要掌握单纯音符、休止符、附点音符、切分音符、拍号、调号,各种速度和力度的音乐记号和表情术语等,就要在读谱视唱中反复强调,制作挂图表格对比记忆,视听结合效果才明显,死记硬背,过份追求精确反而是欲速则不达。将乐理知识的学习与视唱有机结合,在练耳的基础上熟悉与掌握音程的度数,距离和节奏的分类变化,逐步做到一开口就能唱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视唱就是要一看二认三想四唱,也就是首先看清曲谱,明白调号、拍号,以及其它音乐表情术语等,然后认识音高和时值,把握节奏、节拍准确无误,再根据内心听视经验,用手划拍或击拍带有情感地唱出旋律来。

视唱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视唱和乐理教学也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根据学员的基础,采用有准备或无准备视唱,如默唱、识谱、背唱等各种形式,不仅能提高反应能力和感受能力,还能培养少年儿童独立读谱技能和个人学习演唱新歌的能力。

在视唱练耳和乐理教学过程中,简谱比五线谱简明易读,便于掌握和记谱,在教学中以简谱教学为主五线谱教学为辅的对比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三、发声技巧训练规范化

古人云:“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美妙动听的歌声来自科学的发声方法。少儿声乐训练应该充分考虑其嗓音的生理特点,把声音的训练建立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之上。少儿随年龄增长,身体的发育,嗓音不断变化,会出现变声初期和变声前后期的具体状况,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握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切不能全部套用成人声乐训练的方法和要求。

7岁到11岁的儿童,咽部大约只有成人的1/3,发声器官组织柔弱,肺活量也很小,但发声纯净、明亮,音域可达十度左右,此时的男女童喉器结构相差无异,音色也相同,男女声音也非常统一协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把7岁到11岁的儿童编入儿童班,在听力基本达到要求,视唱和基本乐理常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着手进行歌唱技巧的训练,具体要求是:

1、培养正确的歌唱姿势。首先,少年儿童不论坐或站立歌唱,身体都应直立。头部保持正直、不抬头、不俯首,面向前方,双肩放松、不夹不抬,双手置于体侧或身前,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自然放松、重心要稳。

2、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表情热情自然,平和自如,不狂喊滥唱。

3、培养协调自然的呼吸方法。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使气息具有一定的深度,学会有气息支持的歌唱,逐步掌握歌唱发声与气息协调运动的能力。

篇6

此次校长年会的主题为“与时俱进,再创辉煌”,正如叶军董事长的阐述:学校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而文化必须用时间来沉淀。晓雯音乐在27年的教学实践中,始终致力于发展中国少儿音乐素质教育事业,从不随波逐流,而是坚持务实进取、不断创新,才使晓雯音乐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立于国内音乐基础教育的前沿。

晓雯音乐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上海音乐学院前副院长朱钟堂教授多年来亲眼见证了晓雯音乐的成长。在此次校长年会上,朱教授特为晓雯音乐题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短短8个字,对晓雯音乐27年为中国音乐普及教育事业所做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6晓雯音乐校长年会以缜密的安排和丰富的内容,为晓雯音乐新年的各项工作做了良好布局,为晓雯音乐未来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期待晓雯音乐在新的“十三五”创造新的辉煌!

2015年11月21日,琴星艺术学校应邀参与了“孩子王”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在南京新庄国展中心举办的为期两天的儿童文化艺术节,并带去了十多个表演节目。

篇7

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五项:唱歌活动、韵律活动、打击演奏活动、欣赏活动和音乐游戏。另外,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中有一项是发展基本音乐能力:让幼儿初步学会辨认和表现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及简单的曲式结构,学会初步地创造性地自我表达,发展基本的音乐概念,以及掌握简单的唱歌、跳舞奏乐的技能。[2]我们由上可以看出,幼儿的音乐教学没有对视唱练耳有明确要求。视唱练耳教学,在我国的起始教学时间是在小学阶段。

幼儿是我国推行的学校教育中的起始年龄阶段,具体是指3—6岁的孩子。笔者从1996年开始对幼儿进行视唱练耳训练,10年后发现幼儿时期是孩子音乐听觉发展迅速、精细的时期。孩子感知良好,敏捷聪慧,模仿能力强而快,是音准教学的良机。在幼儿未识谱前,在孩子“白纸式”的大脑中,以标准音响信息先入为主,就能使孩子掌握一定的音高关系,建立正确的音准概念和积累大量的音响信息。目前,学术界音乐同仁关于幼儿音乐教学的探讨,大都是在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器乐演奏方面进行研究,但对视唱练耳教学关注得不多。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验教学,略谈拙见如下:

实验一:1996年,笔者在业余时间办了儿童声乐培训班,报名的孩子中有4名是幼儿。他们的年龄都没有超过4岁,笔者对这4名幼儿进行了小组课。鉴于孩子年龄小,为了减少他们的唱歌时间,笔者穿插了简易的视唱练耳教学。训练内容是笔者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及学习特点自编的,结果发现教学效果非常好,孩子还乐于接受。45天后通过测试,这4个孩子竟然全部掌握了笔者的训练内容:能模唱五度以内的音程,能听辨do、mi、sol、la4个基本音级。

实验二:2003年7月,笔者的业余培训班里又有6名幼儿报名,笔者开始分组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视唱练耳教学。A组孩子按照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赵方幸编著的《儿童视唱练耳教程》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进行(该书的一二册教学内容均是为学前幼儿设计的);B组的孩子采用稍易于A组的训练内容。两个月后对两组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6名幼儿均掌握了对他们所训练的内容。

实验三:2004年9月,为了证实普遍幼儿对视唱练耳的接受能力,笔者结合本地实验幼儿园,对一中班幼儿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实验,同样采用了小组教学。A组是音乐感好的孩子,B组是音乐感偏差的孩子;训练内容同实验二,两个月后进行单独测试。结果发现两组孩子也均掌握了训练内容。

另外,笔者从业余时间举办培训班中发现:三岁半进入学钢琴、电子琴的幼儿比五岁半以后进入学琴的幼儿视唱练耳水平高。笔者对两个年龄段的孩子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一名三岁半学琴的孩子到6岁时,她对变化单音和大小三的音程都能听辨;而五岁半开始学琴的孩子,到了14岁时,变化单音和五度以内的音程依然听辨不清。

通过以上教学实例,让笔者产生很大的震惊和关注。实验证明,视唱练耳教学应该从幼儿抓起,而且不能错过这个敏感的黄金期,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推迟到小学阶段再进行。同时视唱练耳教学应从幼儿抓起,还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提倡新理念、新教学、新思路,课程改革被列为“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战线的迫切任务,提出的“音乐新课程”以及“音乐课程标准”已经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向全社会,培养具有音乐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4]我们想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从幼儿抓起。因为幼儿时期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奠基时期,在此时期给予及时合理的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终身的音乐才能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视唱是用以培养能按乐谱所示一切要求准确地唱出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的认识。练耳是用来培养对音乐节奏的辨别能力、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乐的内心听觉。[5]由此可见,视唱练耳是孩子学习音乐的条件,可以发展孩子的音乐听、唱、识记能力,使孩子掌握一定的音乐自学能力,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孩子学习音乐的自觉性,为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打好基础。

三、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

目前,我国一些专业音乐院校附中对考生的视唱练耳考试内容和难度大大超越了地方音乐学院本科生的考试内容。比如,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视唱考试内容,不仅超越了地方音乐院校本科生考试内容,还相当于地方上的音乐硕士生的视唱考试要求。要想培养合格优秀的专业人才,视唱练耳训练必须提早进行,从幼儿抓起。当前,提早进入视唱练耳的孩子已有一部分人,这些大多是为将来走专业之路做准备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找老师单独辅导训练,这样既费时间又浪费开支,而且效果还不好。笔者认为,完全能在音乐课堂解决的问题,没有必要再去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超级秘书网

总之,通过上述的实验调查及测试结果,我们每一个关心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者,都应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例如,如何去扩充延伸幼儿的音乐教学,如何使幼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增智、养性、陶情、悦美的功能,如何能促进幼儿身体、情感、智能、社会等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每一个热爱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应用实际行动去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音乐教育体系。让我们为培养具有一定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审美能力、创造性的音乐表现力的新一代付出努力吧!

参考文献:

[1]高天康.音乐知识词典[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12页

[2]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22页、319页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36-01

声乐艺术最高级的形式就是由人声的多个声部构成的合唱艺术,它拥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及人声最广阔的音域。目前,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喜爱,越来越多的被许多国家用来进行美育,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它是一种丰富学生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一定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在举国上下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审美教育,其教育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水平,反映出青少年学生的精神素质和精神面貌。而校外合唱教育正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 校外合唱教育的现状和思考

我国的童声合唱教育是在解放以后才建立起来的,这种艺术形式在少年儿童歌咏活动中一直起带头作用,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童声合唱逐渐开展起来,但是全国各地的童声发展并不平衡。北京、上海、广州都出现了一些有一定水准的校外童声合唱团。而此外城市的校外合唱团水平则多停留在中等的水平,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校外合唱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所以,中国校外合唱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校外合唱教育也和教育一样,受到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社会背景、民族、宗教、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影响。

针对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来说,校外合唱教育的缓慢发展主要是受到人们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现有的教育模式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中国漫长的封建教育桎梏了人们的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占据了家长的思想。在高考指挥棒指挥下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主要地位的背景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将课外的宝贵时间用在唱歌,特别是合唱上很不支持,产生了一些片面的错误的想法。诸如小学阶段时还可以让孩子玩玩,等到上了初中,学习压力一大,就不乐意让孩子参加了;唱歌是“不务正业”,会浪费时间,时间应该用在学习上;合唱就是大齐唱,大家一起唱,没意思,要唱就要唱独唱……上述的想法直接导致校外合唱团的生源危机和训练中的人员不稳定等等因素,加大了校外合唱教育的难度,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校外合唱教育的发展。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校外合唱教育的现状,必须改变家长陈旧的观念,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宽松氛围,为校外合唱教育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 校外合唱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校外合唱教育的发展固然有着一些外在的困难,但是内环境的成功创设也会反作用于外环境,逐渐改变人们的陈旧观念,我国相当一批优秀的校外合唱团体的受欢迎程度就是明证。只要充分把握校外合唱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在“内功”上多下一些工夫,就能在校外合唱教育的发展上迈进一大步。校外合唱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如下:

2.1 学生来源广泛但人员稳定性较差

学生来源广泛,人才济济,不乏有相当一批声乐条件优异的学生,但由于学生来自于各个学校,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难度。与学校合唱团相比校外合唱人员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增加合唱团的吸引力,才能使合唱团的人员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有保证人员的稳定,才能有效的利用人才的优势,提高排练的效率。

2.2 教学设备较先进,师资力量较强

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学设备一般来说,都强于普通学校的配置,有宽敞的排练室和较为完善的教学设备等硬件,另外还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资料和各种音乐比赛、活动的信息。

2.3 活动的舞台大,实践的机会多

相对于一般的学校,校外合唱团的舞台更为广阔,实践的机会也更多。俗话说得好“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只有在平时踏实训练,有一定水平的团队才能把握机会。另外,机会有时并不是别人拱手相让的,在社会团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惟有主动出击,不断寻找和开拓新的机会才是明智之举。

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大舞台进行积极地锻炼,对稳定合唱团的优秀生源和增强合唱团的吸引力是十分重要的。在严格管理和科学系统训练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大胆改变固有思路,勇于创新,狠抓质量,不放过每一次演出和实践的机会,主动地和各种社会团体联系,送“戏”上门,让学生在一次次实践中得以不断磨练技艺,提高专业水准,得以充分的锻炼。

合唱团只有通过内环境的成功创设,化劣势为优势,用严谨的学风,踏实的训练和广阔的舞台实践才能保留优秀的生源,并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我们的行列。

3 校外合唱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正因为校外合唱教育有着校内合唱团所不具备的优点,所以当一支合唱团在科学地管理,有效地训练,丰富地活动后,他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和影响便可见一斑,具体作用如下:

3.1 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在人类发展史上,合唱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被人们所接受,它是一种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高雅艺术品种之一。系统、科学的合唱训练会使人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和谐的美、生活的美、健康人格的美;感悟到个人在艺术小舞台乃至社会大舞台中的角色位置;感悟到个人对集体、对生活的责任,体现了艺术育人的特殊功能。而校外合唱教育因其广泛的活动对象、较强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演出交流活动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合唱教育不仅教会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更教会了学生做人的真谛,让人终身受益。

3.2 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美好空间

学生在紧张的校园生活之外,如何合理的安排课外生活,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娱乐活动,是一件让全社会都为之关心的问题。但是在双休日等课外时间,我们惊讶的发现社会上并没有很多适合学生的场所,各种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团体和机构少之又少,青少年宫等一些校外机构的数量与广大学生的需求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更多的学生要么被繁重的课业、各式各样的文化培训压的疲惫不堪,要么在课余时间无所适从,很容易就被社会上一些庸俗文化所包围,整天沉湎于电子游戏、上网聊天、或加入一些无聊的追星一族等,有些学生甚至已经陷入不可自拔的地步,时间长了,就会导致精神极度空虚,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目标,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样的情况在现在的学生中有一定的数量,个别的学生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这一现象已引起了教育界的担忧和关注。所以,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美好空间是一件全社会都为之关心的问题。

相反,参加校外合唱团的学生较少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校外合唱教育正好提供了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课外的时间将热爱唱歌的学生聚集起来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学生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体验。

第一,他们在课外时间有了明确的任务,有事可干。第二,合唱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和技巧,扩大音乐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在合唱训练和学习中,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音乐的乐趣,在感情上得到满足。第三,合唱训练,使学生在无形之中体会到合作精神带来的巨大魅力,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伟大的音乐家普罗柯耶夫说过:“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所以学习合唱的学生有一定的审美素质,他们能对美作出界定,对不良文化有一定免疫力,因此能有选择的吸收有益的音乐来丰富和提高自己,促进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第四,合唱团的排练、演出、交流、出访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协调能力,使学生的特长得以较为全面的展示,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因此在校外合唱教育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目前心灵空虚,精神上无所寄托的状况,使学生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审美素质,得以主动的抵制社会上的不良作风,远离游戏机,等危害青少年成长的东西。正如伟大的乐圣贝多芬所说“音乐具有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当你能感悟音乐的美,也就会同时理解生活很多美好的东西,所言所行都会向着美的标准前进。

在新世纪之初,校外合唱教育正以崭新的面貌和昂扬的姿态迎接未来,为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美好空间继续努力。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全国建立一个校外合唱团的网络,通过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的机构建设让更多的青少年朋友参与到校外合唱团的行列中来,一起领略其中的魅力,共同建立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使校外合唱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歌唱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有重要作用,教师所选的题材丰富、内容健康、形象鲜明的歌曲,并富有表情地歌唱,最能感染教育学生。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最简单的、可行的方式,不需要借助乐器之类的设备,但是在教学仍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正。

一、青少年歌唱教学现状

歌唱教学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开放的、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展开,让学生体验到了歌唱的乐趣。但是在歌唱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一)学生缺乏歌唱知识和技能

《音乐新课程标准》给音乐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改变了传统歌唱教学中重歌唱技能技巧训练、轻学生感受与体验的做法,使音乐课堂多姿多彩,学生的歌唱兴趣倍增。在新教材中没有了对学生识谱的要求,没有了发声练习,在教材中也不提气息、声音、吐字、情感方面的具体要求,教材这样的改动给很多教师带来了困惑,有的教师不敢对学生进行发声练习,不敢进行识谱教学了。于是音乐课出现了这样异常的现象:教室里和谐的歌唱声越来越少,学生们经过几年的学习还看不懂乐谱,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将越来越缺乏歌唱的知识和技能。

(二)磁带和碟片的范唱取代了教师的范唱

目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录音机及多媒体)已经在音乐课堂中广泛应用,音乐老师不用自己示范演唱,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播放的优美歌声。专业演员的演唱虽然能让学生欣赏到优美的旋律,但学生与演员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学生如果长期模仿演员的演唱,容易造成喉咙的损伤。

歌唱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较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有感情地演唱。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演唱,不仅能降低歌曲的难度,使歌曲适合学生演唱,而且能与学生展开更好的情感交流。学生在老师充满激情、自信的演唱中,感受到歌唱的艺术魅力,自己才能更有激情、自信地演唱。

音乐教师要较好地示范演唱,必须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提高对歌曲的二度创作的能力和表演能力,才能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乐园。

二、提高青少年歌唱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激发青少年的情感

艺术的核心是情感,艺术的魅力就在十情感的表现。无论什么歌曲,都紧紧围绕着生活,表达着我们的情感,这就需要通过心理途径审视作品的内涵。歌唱作为人类最原始、最自然的行为,是最直接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之一,那么做到歌唱时富有个人情感,是歌唱表演的一个很重要因素,那么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起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地理解和表现歌曲,并创设音乐氛围,提高学生兴趣,激发青少年歌唱时的情感。

(二)注重发生技术技能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核心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首先要创设能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作为音乐教师要用优美的范唱来吸引学生,用精练、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愉快的歌唱意境中。

1.正确的歌唱姿势。歌唱的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唱歌时形象的美观、气息的通畅。因此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获得悦耳歌声的重要条件,也体现着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正确姿势的要点是:(1)身体端正、自然,重心放在两脚上;(2)头部保持正直,面向前方,两眼平视。头不要前俯后仰;(3)胸膛自然向前,双手自然置于体侧,双脚分开;(4)面带微笑,口要张至能放入两个手指的程度。

2.传授学生恰当地运用呼吸。呼吸是人的本能动作,人们普遍用腹式呼吸。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呼吸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但歌唱时的呼吸没有随意性。而是一种有意识、有控制的呼吸。这种呼吸要与歌唱时的声音的高低、强弱相适应。常见的歌唱呼吸分为“腹式呼吸”和“胸腹式结合呼吸”两种。为了进一步了解,现将几种情况进行比较。(1)“锁骨呼吸法”。这是一种将肩部、锁骨和肩胖骨抬起来进行的呼吸方法。唱强音时常能看到这种方法,它使颈部肌肉紧张,声带失去适当的调节,声音僵硬。这种方法不仅不利于发声,而且不利于健康;(2)“胸式呼吸法”。这是用胸骨和肋骨将胸膛阔开进行呼吸的呼吸方法。从外部看,可以见到吸气时胸向前方抬起、肩向上活动的状态。用这种呼吸方法唱歌,呼气的保持短促。由于过分依靠各部分肌肉的力量,发出的声音是不自然的;(3)“腹式呼吸法”。这是主要运用横隔膜的运动进行呼吸的方法。从外部看,可以见到在吸气时腹部凸起的状态。吸气后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能唱较长的句子和控制气息。歌唱中能够表现强、弱。

总之,在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要充分领会《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实质,端正思想认识,切实改革那些不符合实际的做法和影响课程改革的旧观念,大胆创新和改革,不断解决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新问题,使音乐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曾霞.浅谈变声期的声乐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0).

[2]谢大成.浅谈声乐教学的换位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05).

[3]薛莲.歌唱教学中的换位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 ,2005(03).

篇10

亲历现场

让我们伴随音乐会的展开,重温一下那些难忘的时刻。翻开这场音乐会的节目册,20余首曲目鲜活地呈现出来。根据演唱内容大致可分为原创曲目和改编曲目两大类。原创曲目又可分为:中国当代创作歌曲(如《翠谷双回声》、《鸟归林》、《唱脸谱》、《啊!老师,妈妈》等)、外国当代创作歌曲(如《给我一个小铃铛》、《足球健儿进行曲》、《你能听到吗》、《雨鸟》、《地域赋格》等)、外国名曲(如《回忆》、《春潮》、《索尔金舞曲》、《孩子们,我们将去哪里》等)。改编曲目的上演也是合唱团的一大特色,很多优秀的作品起初并不是专为儿童而作,但经杨鸿年教授亲自改编或加工,使这些作品插上了童声的羽翼。有些是从成人歌曲改编而来,如《踏雪寻梅》、《欢乐的那达慕》、《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有些则是从脍炙人口的器乐作品移植过来,如《爱之梦》、《柔板》等。

整场音乐会的演出共分为六大版块,每一个版块分别由各具特色的中外作品组成。根据不同的曲目要求和艺术表现力的需要,由合唱团不同的梯队演员表演。合唱团几百名可爱的孩子,根据年龄、团龄、演唱程度等被分为小苗队、预备队、过渡队、演出队、女子队和男童队等不同级别的队员。

音乐会中首先出场的是“预备队”的孩子们,他们算是团里的新芽。开场这一组演唱的几首歌曲各具特点,其中《踏雪寻梅》(刘雪庵作词黄自作曲 杨鸿年改编)、《你能听得到吗?》(契尔科特曲)两首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踏雪寻梅》原是一首30年代的艺术歌曲,后由杨鸿年教授改编成合唱。副旋律的加入以及支声复调的处理都让这首老歌听来格外亲切。《你能听得到吗?》(《Can you hear me?》)是英国作曲家专为聋哑人写作的一首歌曲。全曲从始至终都沉浸在安静祥和的氛围中,八分音符是音乐发展的核心,阶梯式的上行二度音程轻轻地在音乐中弥漫开,伴奏中的二度固定音型如泪滴般清晰,耳语式的歌声慢慢响起,孩子们是在用歌声和聋哑人进行心灵交流,在静默的世界里给他们娓娓道来地讲故事,真诚地一句问候:你能听得到吗?感人至深。

第二个版块的四首歌曲由“演出队”完成,就像《回忆》、《我是一辆火车》等歌名一样,这组带有怀旧色彩的作品使大家对即将走过的一年产生淡淡的伤感; 第三个版块是由一群“小伙子”们来演唱的。这也是合唱团新推出的男孩合唱队。当这些活泼可爱的学龄前“小淘气”站在台上时,观众们立刻爆发出会心的笑声。孩子们先后演唱了《男孩》、《足球健儿进行曲》、《欢乐的那达慕》等三首非常适合他们性别特点的歌曲,还配以风趣的形体动作,稚嫩的童声、天真的神情,令人忍俊不禁。刚一亮相,就博得一片喝彩,成为音乐会的一个亮点。

第四个版块演唱的是一组圣诞歌曲,非常契合岁末的节日氛围。其中一首名叫《雨鸟》(斯蒂芬•利克作曲)的歌曲很有特点。它选自澳大利亚著名的合唱作曲家创作的声乐套曲《远古的呼声》,这部套曲描绘了充满活力而多彩的澳大利亚风景。《雨鸟》描写了一种常常会在下雨前鸣叫的鸟。歌词中用土著语言模仿鸟的叫声,在音乐中频繁使用了变换节拍,4/4、7/8 、5/8、9/8 、6/8、 3/8、2/4 、3/4 ,多达八种节拍的交替出现,使简单的旋律表现出缤纷的效果。

第五个版块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组高难度的作品,其中《柔板》改编自作曲家巴伯的同名弦乐队作品。无词歌的哼鸣演唱给听众带来一种冥想,在一片持续的和声背景中, 音与音的细微变化在声部之间的交换和长气息的控制中达到声音的饱和,形成一种强大的张力。有位音乐界朋友说:我听了无数次乐队演奏的“ 柔板”,但从没像他们的合唱版本那样让我感动。

这个版块中有一首我最感兴趣的作品是德国作曲家恩斯特•托奇创作的《地域赋格》。这首极富特点和表演难度的合唱作品是作曲家所创作的《说唱音乐》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这部组曲首演并录制于1930年的“柏林现代音乐节”。作为一首声乐赋格,作者希望通过对话来产生一种音乐效果。全曲都是由无音高的、由不同地名组成的歌词来说唱的:特立尼达、火奴鲁鲁、的的喀喀(湖泊名)、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名,在墨西哥)、马拉加(西班牙城市)、里米尼(意大利城市)、布林迪西 (意大利城市)、加拿大、墨西哥、密西西比、、长崎、横滨……这些不同国家、不同疆域、不同性质的地名巧妙地出现在歌词中,通过四个声部节奏的频繁变化形成声部间的对比,并利用赋格的格律形式,突出了“节奏主题”的重要性。因为全曲无音高,调性关系也无从谈起,所以主题周期性的循环出现只有靠节奏和歌词这两个特征来体现,因此这是一首名副其实的节奏赋格。主题开始处带有重音记号的连续三个十六分音符的音组就是全曲的核心,随后这个主题在其余三个声部轮流出现,伴随主题出现的是两个固定对题,四个声部中总有一个声部休止。随着音乐的展开,所有声部才全部出现,这也通过人声的递进形成了结构的对比。因为没有音高对比,节奏与歌词的异同就成为主题与对题的音乐材料的划分因素。这些地名的选择与它们自身的音节发音有很大关系,因此声部间演唱的音色对比、吐字清晰程度、音量气息控制都成为作品的结构成分。这首赋格虽然无音高,但有规范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再现部运用了不同类型的紧接模仿,使音乐达到。孩子们在台上分为不同的“疆域”,在指挥家杨力的带动下,他们好像各自处在地球的任意一点,遥相呼应,好不热闹。在大家的演绎下,世界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变成了一个大家庭,他们准确而富有活力的表演为作品平添了精彩。

最后一个版块上演的作品是一组洋溢着合唱团大家庭氛围的歌曲,当最后一个作品《铃儿响叮当的变迁》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很多老团友纷纷从台下走上舞台,大孩子、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齐聚一堂,在杨老师的指挥下齐声合唱,台上台下交相呼应,此情此景令人感动!

音乐会结束时观众久久不愿离场,大家都不愿这幸福的时刻流逝,掌声、歌声、泪水交织在一起,音乐依旧、激情依旧、成长依旧。

艺术魅力

每一次我都是泪流满面地听完合唱团的音乐会,仿佛自己置身其中,凝固在这奇妙的歌声中浮想联翩。如此内容丰富、涉猎广泛、难度相当的曲目在一场音乐会中集中出现颇为少见,即便是对于专业的合唱团而言,也不啻为一种挑战!作为一个积累了上千首作品的合唱团,一场音乐会只能展现五十分之一的曲目,但这些动听的歌曲在孩子们的演绎下,已经为听众留下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曲目的丰厚是依靠平时日积月累的严格训练作保障的。杨鸿年教授被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他以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以及在合唱训练方面的技术与修养,精心雕琢着孩子们。虽然是一个非专业的合唱团,但杨老师在培养这些孩子的时候,却总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按照科学严谨的训练方法塑造他们,无论在演唱曲目、演唱技巧、演唱风格、演唱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与其说孩子们来参加合唱团,不如说他们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学校、走入了一个特殊的家庭、迈入了一个特殊的舞台。很多来合唱团的孩子起初对音乐都很陌生、好奇,甚至是胆怯,杨老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地为他们制订了细致的培训计划。从音高、节奏、音准、听力、乐感等方面入手,由浅入深地打好基础,因此才有了合唱团的梯形结构,不同的队伍代表不同的程度和水平。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能力,还学会许多做人的道理,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很多孩子从这里走上了音乐之路,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甚至成为艺术团体的骨干。

“合唱的第一步首先要做到‘合’,如果不‘合’就不成其为合唱。要做到合’,其前提是:首先要做到合唱团员与指挥之间以及合唱团员之间,在对所演唱的作品内容上的理解要一致,因而在感情的表达与处理上就能达到一致;其次要做到声部本身在演唱技能上‘合’,也就是‘合唱中的相对统一发音状态’。”(《合唱训练学》上P211 ,杨鸿年著)很多复杂的作品要保持最佳的音准,没有严格的呼吸技巧和正确的发声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除了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以外,杨老师在处理合唱中的音色溶合、音响平衡、层次布局、吐字与咬字等方面也都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演唱曲目的多样性势必带来演唱风格的多样化,熟练地驾驭风格迥异的作品谈何容易,这不但要有技术上的保证,还要有对音乐背景、文化、语言的了解掌握乃至修养上的提高。合唱团多样化的演唱形式也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为了配合不同曲目的需要,演出时常常变换出各种组合。很多节目在表演时加入了必要的形体动作,有的还有相应的道具配合(如《唱脸谱》等),这些形式不但让孩子演唱时增加了音乐的动感,他们活泼可爱的形象也有助于台下观众对音乐的理解,杨老师在曲目间歇时和风细雨的解说也成为演出中的一道风景。

爱和奉献

这支享誉海内外的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由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杨鸿年教授创建于1983年。作为合唱团的创始人――杨鸿年教授及家人为合唱团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从25年前合唱团的诞生到今天的硕果累累,一路走来有多少耕耘和收获就有多少欢笑和泪水,他们跋涉了艰辛,锲而不舍地执著追求着梦想。

在此次音乐会前夕,李岚清同志特意为合唱团题词:“发展合唱艺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丰富社会精神文化生活。”这不但是寄语,也是合唱团的真实写照。他们把爱和奉献传递到每一个歌声响起的角落。杨鸿年教授的夫人、音乐家、合唱团的艺术指导唐重庆教授在音乐会现场也向大家介绍了团里一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25年来,孩子们把歌声与爱传递到世界各地。他们早在1987年就远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第三届国际童声合唱节,获前总统里根亲笔签署的“最高鉴赏证书”,从此作为和平、友谊与爱的小使者,开始了歌声的世界之旅。二十多年来,合唱团积累了千余首中外歌曲,演出近600场,足迹遍及匈牙利、奥地利、日本、新加坡、摩纳哥、意大利、瑞典、俄罗斯、德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他们的歌声。在台湾巡演时,他们更被誉为“两岸中国人共同的骄傲”。合唱团先后荣获八项国际大奖。其中包括1996年在意大利第44届“圭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中的四项大奖;1999年赴俄罗斯参加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莫斯科青年天才音乐节”的唯一特别奖和第一届国际合唱电视竞赛的“金音叉”奖第一名等等。此外,合唱团还曾随北京申奥代表团分别赴摩纳哥、莫斯科参加申办奥运会主办权的活动,特别是在2008年8月8日,合唱团66名团员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中,用无伴奏合唱演唱了奥林匹克永久会歌《奥林匹克颂》,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在参加国际性的合唱节、专业的音乐会之外,合唱团还参与了大量的公益演出:多次参加希望工程的募捐义演、为SOS村的孤儿演出、为国外的养老院演出、为劳教所演出……。这些定期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与合唱团所倡导的“爱和奉献”的办团宗旨相吻合。孩子们在合唱团这个大家庭中不但享受了音乐的快乐,也感受了音乐的魅力。一名团员曾写道:“是合唱团,令我尝到这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欢喜和感伤,也让我能以一个最干净,却也是最敏感的心被打动――正是这种单纯的被打动的状态让我知道,我真正拥有可以去相信的东西,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神,更不是任何一种说法或是论断,而是来自内心的感动。”合唱团充满浓浓的爱意,老师爱孩子,孩子爱老师。

耳边伴着回味无穷的天籁般的歌声,手上捧着这本印刷精美的《合唱团成立25周年纪念专刊》,翻看着色彩缤纷的画册,25年来合唱团所走过的脚印清晰可辨。太多的荣誉、鲜花与喝彩,也伴随着同样多的汗水和奉献。“合唱艺术不仅是一个国家音乐水平的标志,也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王次荩《合唱训练学》序)25岁正值花季,风华正茂,让我们期待孩子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乘着歌声的翅膀继续飞翔;让我们期待合唱团在今后的岁月中, 伴着美妙的歌声幸福成长!

篇11

“福建艺术扶贫工程”是福建省艺术馆以“关注农村、关注教育、关注贫困”为视角,面向112所贫困小学的6000多名农村青少年儿童进行的对口艺术教育与帮扶活动。全省82个文化馆500多名专业干部参与了这项扶贫工作,开设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朗诵、剪纸、器乐、文学等多种门类的艺术课程。偏远山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学校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学生各方面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且多数是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家长频繁换岗和搬家导致艺术教学刚刚初显成效,却因学生转学而被迫中断,这些问题在艺术扶贫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

艺术扶贫学校的音乐课主要以歌唱教学为主,乐理知识为辅。歌唱不同于舞蹈、美术、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因为发生器官在身体内部,如何发声无法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只能通过打比喻和亲身演唱,让孩子们用耳朵听、用心去模仿。但这些乡村学童音乐素养都比较差,没有音乐基础,没有音高概念,说是唱歌不如说是喊歌,尽管教师努力示范,可往往是收效甚微。艺术扶贫课程目前只能作为兴趣班开展,以年级为单位,学生自由报名,不同年龄阶段的演唱能力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这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尽管面对的是一群乡村孩子,但教师们授课态度一样不能马虎,课程内容一样要有所设计,使之更具综合性、愉悦性和趣味性。

一、重视发声练习,提高歌唱能力

为了提高艺术扶贫学校学生演唱歌曲的能力,基本技能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发声练习。目前参加艺术扶贫音乐兴趣班的孩子们年龄大概在6-10岁,“这个阶段的孩子音色纯净、明亮、透彻,自然音域为小字1组c至小字2组的e,最佳音域在小组1组的e至小字2组的d①。”练声时音域过低容易导致声音疲劳,过高则容易造成学生声音沙哑、发炎等病变,因此要给孩子选择适合他们音域的发声曲。发声练习一般排在每节课开头的十分钟,尽量做到少而精,注意难易程度,由浅入深。我们可多用比喻手法,让孩子们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将发声的原理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比如我们选择形像性很强的笑声训练,引导学生设想有趣情景,大笑时我们的横膈膜都会自然张开,这就刚好应了我们对歌唱呼吸的要求了。在童声训练发声教学中,应照顾到孩子的天性、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要让孩子们去面对枯燥的发声练习曲,抹杀他们的音乐兴趣,应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梦想舞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发声练习才能真正焕发活力。

二、介入乐理知识,普及基础素养

基础素养在音乐课中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乡村孩子缺乏艺术资质就放弃这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尝试从节奏单一的歌曲入手,如整首乐曲都是四分音符的《小星星》,通过歌谱视唱、手打拍子、小游戏等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告诉孩子们节拍、节奏、音符等基础乐理知识。当孩子们掌握四分音符后,可选择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相混合的歌曲,如《数鸭子》《新年好》《找朋友》等,通过对比的方式告诉学生们这两种音型的不同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增加新的节奏型,如增加附点四分音符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增加附点八分音符的《幸福的花朵》、增加十六分音符的《嘀哩嘀哩》,以此类推。当孩子们掌握的节奏型越多,就相应地选择难度相对高一点的歌曲。学习新的节奏型也要先从篇幅较小的歌曲入手,比如要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可先从篇幅短小的《粉刷小工人》入手,然后再演唱《拾麦穗的小姑娘》这类篇幅较长得歌曲来巩固这两个音型。也许有些资质较差的孩子永远无法准确唱好这些节奏型,可他们至少知道了这些音乐知识,这不仅达到艺术启蒙教育的工作目的,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歌唱。

三、增加音乐赏析,营造艺术氛围

在艺术扶贫学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可以让单纯的声乐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能培训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记忆力和一双“音乐的耳朵”,完善学生的人格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与歌唱起到互补式学习的作用。播放的曲子可以是一些优美、高雅的民族音乐、经典性的世界名曲,选择短小精炼、感情深邃、意境盎然、形象鲜明、易于记忆的音乐。比如通过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主题旋律告诉学生们关于瞎子阿炳的故事,通过《欢乐颂》的片段赏析让孩子们知道贝多芬是多么伟大的一个音乐家。教师也可以围绕课堂教唱歌曲的风格和内容开展音乐欣赏课,比如课堂上教唱《祖国,祖国我爱你》,那么我们也可以相应地欣赏一些爱国电影歌曲,如《让我们荡起双桨》《闪闪的红星》《王二小放牛郎》等。教师还可以将我省传统音乐文化知识融入赏析环节,让孩子们更多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四、布置课后作业,培养音乐记忆

长期以来,音乐课的所有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音乐课后不布置作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教学误区。作业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通过作业教学,可以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欲望。音乐作为一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的教育门类,其课后作业应更具愉悦性、趣味性、生活性,所以音乐作业布置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根据不同的上课内容,把作业题目设计为“小小作曲家”“我来当老师”“七彩音乐画”等富有童趣的名字让学生耳目一新。例如课堂教唱《小星星》,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为“小小作曲家”,鼓励孩子们把1、2、3、4、5、6重新组合,变成另外一首全新的《小星星》,在下次音乐课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他的小小创作。又如课堂教唱舒伯特的《摇篮曲》,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为“七彩音乐画”,让孩子们根据对乐曲的旋律、节奏、音程、力度、速度等感官直觉,给乐段配上色彩,加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类似这样的方法加强孩子们的音乐记忆,为上好下一堂音乐课打好基础。

五、尝试合唱训练,激发和声思维

在艺术扶贫学校的音乐课上加入合唱训练是一件十分有难度的尝试,乡村孩子们的艺术基础十分薄弱,很多时候能把音准唱对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可以把孩子们分成三个小组,一组唱1、一组唱3、一组唱5,让他们体会三个音融合在一起时的和声音效。我们也可以通过音乐赏析环节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中外优秀童声合唱作品,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以此来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

“练声十分钟,歌唱十五分钟,乐理十分钟,音乐赏析十分钟”,通过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和内容,有限的45分钟音乐课也能让农村孩子们学到大量的音乐知识。艺术扶贫工程并非奢望把每个孩子都成为大艺术家,而是希望通过播种文化和文化熏陶的方式给孩子们的艺术世界打开一扇窗户。尽管各门类的扶贫教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扶贫队伍的教师们仍深感任重道远。大家凭借多年教学经验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采取更加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展示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拓宽乡村学童们的音乐视野,从艺术和精神层面予以帮助,对他们扶精神、扶智力、扶艺术、扶修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

篇12

会上,来自英、美、德、法、意、中等多个国家的研究者在会上做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其中作为主题发言人之一,伦敦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Andrew Tolmie教授首先介绍了教育神经科学这一倍受关注的新兴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展望了其对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及启示作用。Tolmie教授认为,教育神经科学不仅对人才培养与综合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音乐教育的教学与研究领域也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教育神经科学对音乐教学中所涉及的记忆、思维及情绪等高级认知功能进行深入探究,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音乐认知活动的实质、特点及规律,同时可以更深入、准确地认识脑与音乐教学行为间的关系及不同环境与音乐教育方式对神经机制与心理机能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综合了神经生理与心理特性的多层面依据。

来自赫尔辛基大学行为科学学院脑认知研究组(Cognirive Brain Research Unit,Institute Of Behavioural Sciences)的Mari Tervaniemi教授以《音乐教育与脑科学――梦想与现实》(Music education and brain science:dreams and realities)为题,探讨了音乐训练经验对儿童与成人音乐家的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Tervaniemi教授认为研究音乐教育情境中的脑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已有研究证明,音乐活动具有调节和改善脑结构与功能的重要作用,不仅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儿童与成人脑的发育,而且音乐听赏与音乐创作等活动也可以作为特殊手段应用于神经与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同时,Tervaniemi教授指出现阶段研究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仅限于在实验室环境中开展,凭借现有研究技术与方法还不能解决所有真实教学环境中的实际问题;第二,每个被试的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现有研究结论却是基于对被试的群体研究所得出的均值而得出的;第三,每个被试对音乐的感受和偏好不尽相同,但现有研究大多是采用相同的音乐刺激材料:第四,需要开展更多的长时间的追踪调查,才能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其后,国际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GrahamWelch教授做了题为《儿童歌唱能力发展过程中的神经心理学特点》(Neuropsychological feature of children’s singingdevelopment)的发言。作为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主席(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usic Education,ISME)(2012-2014)和“教育、音乐与心理学研究”协会(society for Education,Music and Psychology Research,SEMPRE)的主席,Welch教授在发言中首先从神经机制入手,对儿童在歌唱过程中的脑区激活位置与程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倡导将关于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声乐的教学方法之中。在此基础上,Welch教授分析了目前关于“音乐教育中心智与脑”的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呼吁研究者们开展专门针对儿童的神经心理生物学(neuropsychobiology)的实证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儿童声乐教学方法。

此外,会议还组织与会者参观了用于开展神经科学研究的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实验室、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实验室以及位于英国科学博物馆中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脑实验设备,这使得参会者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神经科学的研究技术与研究范式的了解。随后,研究者们就各自特别关心的问题展开了头脑风暴式的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探究神经科学与音乐活动的脑机制与功能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目前,借助fMRI、PET、ERP以及EEG等实验设备,研究者便可以观察在从事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人脑的神经活动机制。但这不仅需要神经科学研究者们的努力,同时也需要音乐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从而最终对音乐教育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二、会议宗旨和意义

召开此次研讨会的含义和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它不仅标志着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或者说研究(学科)视角正在形成,而且正如研讨会宣传语中所说,会议旨在“连接心理学、神经科学与音乐教育的世界”,即希望打破学科壁垒,架设起一座不同学科间沟通的桥梁,从而将音乐教育工作者与对其感兴趣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联系在一起,构建一个跨学科联盟,并将脑与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普及与推广至音乐教育领域。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是以现象学思维为基础,而传统的教育学研究一直是一种基于直接经验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些经验看起来比另外一些更为有效,这就形成了一些大家比较认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现代学科的不断交叉与融合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⑤的合作研究。通过神经科学、心理学与音乐教育领域研究者的合作探究,将会逐步改变传统音乐教学那些过于抽象和孤立的观点,弥补现有音乐教育政策和实践的不足,这也必将促使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论域的形成(见图1)。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在各个学科之间在研究问题、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上各不相同。神经科学研究一般遵循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的严格程序。而教育领域则主要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思辨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而且,神经科学的相关成果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应用研究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尽管目前基于心理学的音乐研究已经探讨和解释了人类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智模型等一系列问题;基于神经科学的音乐研究,也已经记录和分析了音乐体验和音乐活动等对脑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但针对实际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情境,还没有联合起从事科学、教育和艺术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建立起一个足够强大的学科基础。因此,在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和音乐教育的应用研究之间构筑起沟通与联结的桥梁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音乐教育者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神经科学与音乐教育的合作研究中去,主动了解并谨慎接受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继而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验证并运用神经科学的理论观点。为此,我们应该在心智、脑与音乐教育之间形成一种互动与互惠的关系,即音乐教育者不应总是处在被动接受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的位置上,或是单纯由音乐教育研究者提出问题,然后请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对此进行实验室研究,再将结论反馈给音乐教育。而是需要音乐教育者和神经科学家之间在研究问题的提出和问题解决方法等各个方面展开合作,共同致力于教育环境中的有效学习和教学,从而推动科学和教育的共同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当然,将心理学、神经科学与音乐教育链接起来,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首先,我们亟需思考的是如何促使研究从实验室环境进入到真实的音乐教育环境,从而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课堂音乐教学的现实问题当中。目前,来自赫尔辛基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正在尝试在实际演奏和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开展脑实验研究(见图2、图3)。这将促使研究者们从音乐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出发,探究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并综合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研究视角和结论,从中科学合理地提炼出更有效的音乐教育规律与实践措施,并为音乐教学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动力和基础。

其次,心智、脑与音乐教育之间沟通的道路不应该是单向的,而是互动和互利的。这就需要具备多元学科背景并有着共同研究目标、研究取向和共同的学术话语体系的研究者们积极展开科际合作。但是目前这种合作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方面,现有从事神经科学与音乐教育交叉研究的大多是脑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在这些研究中,音乐主要是作为实验刺激材料,而很少有学者专门从音乐教育的视角着眼,提出改进和革新的策略;另一方面,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对脑科学的关注颇为滞后,对于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研究发现缺乏敏感和了解。而面对不同领域间的学科跨度,我们需要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教育政策制定者以及音乐教育实践者之间搭建起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合作的平台,从而使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能够消弭知识上的鸿沟。

以英国伦敦大学下设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of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CEN)为例,它是由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和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Birkbeck,University of London)联合成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机构,旨在将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认知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进行整合,为人类的学习提供跨学科解释,同时推动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实践与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样,2005年初,北京师范大学已率先在国内成立了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原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目前这里已经组建了基本认知过程与学习、语言认知与学习、数学认知与学习以及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等多个项目组,并邀请了包括数学、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研究。笔者有幸先后进入上述两个研究机构工作和学习,并深深感受到跨学科、跨机构合作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篇13

[作者简介]杜凤岗(1968- ),男,河北泊头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教育管理和学前教育;安惠敏(198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河北 泊头 0621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47-02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关键在于严格幼儿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和考核机制,深化幼儿教师的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这要求幼儿师范类院校要针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作为我国一线幼儿教师培养主要渠道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要紧紧围绕课程这一学校教育的核心,努力使课程系统中的各个因素都能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其中,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是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是由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的课程叠加而成,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门类众多,容量过大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招收初中起点的学生,进行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了弥补学生高中文化的缺失,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教育类学科;为了塑造学生从事学前教育的理念、技能、实践能力,开设了众多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类学科。虽然这种内容结构适应了幼儿教师“通才”教育的特殊性,但也造成了学科林立、内容繁杂、总量过大的问题。

(二)结构不合理,系统不科学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的内容体系采用必修课唯一、课堂教学主体、显性课程主导的形式,缺乏必要的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忽视学生的选择和个性;文化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高中和专科的课程内容,采用分科设置课程,体系庞大,挤压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空间;课程内容系统忽视横向的通联关系和纵向的领属关系,学科各自为战,内容彼此阻隔、互不贯通,没有达成一致的职业教育价值指向,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和“渐进式”梯度结构。这种“结构性”的问题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色彩”,难以形成课程系统的整体教育合力,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内容陈旧,定位不准确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未建立起具有“五年制”特色的教材体系,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学科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不统一, “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原理阐发、轻案例和实际运用”等问题严重,不利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框架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不同于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学前教育本科,它主要是面向幼儿园教育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这种特定的人才规格定位决定其课程内容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因此,其课程内容的构建必须确立“实践能力本位”的思想,采用职业教育的理念,讲求“工学结合”和与未来岗位的对接,打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特色;必须适应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注重专业文化、理念、态度和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打造课程内容的专业教育特色;必须考虑学前教育专业“通才教育”的特殊要求,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基础性,打造全面教育特色;必须体现其高等师范教育的属性,做到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两结合”,坚持学生人文和专业素质“双培养”,围绕着“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建设,打造素质教育特色。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在满足“ 广泛、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工具性和基础性;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以职业素养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理念化和实践性;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以幼教岗位实际需求为指向,突出语言、艺体、保育教育等职业核心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进行全面启蒙教育的要求,构建“文化奠基、理念引领、应用为本、技能先行”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基于上述认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职业化建设的框架应包括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三个课程板块,各板块由相互贯通学科集群组成,采用“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活动课程并存”的课程设置形式。

(一)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此板块由三个学科集群构成。首先,需要对现行课程中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类课程内容进行压缩整合,由分科设课转化为综合学科设置,为专业课程开设预留更大的空间。其次,对文化学科内容进行专业化改造,嵌入职业教育功能,文化基础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并行开设,以发挥其文化奠基和专业教育的双重功能。

1.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文化补偿课程中人文类学科(历史、地理、政治等)和专科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政类学科以及其他门类社科类知识压缩整合,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综合为“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相互融合,横向贯通,并行开设,实现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在学前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整合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科学、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并行开设。

3.学生成长指导学科集群。把幼儿教师礼仪、就业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职业道德与认识、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学习方法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整合为“成长指导”学科,缩减周课时,拉长学程,伴随并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以上三个学科集群均为必修课程,应在后两年学程中适当添加文化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国学、文学名篇阅读等,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实用型幼儿教师的重要标志,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是核心课程。此板块构建要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讲求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必须提供技能训练的程序和原理性知识,必须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学科内容结合,使学生明确每项技能“怎样做”“为何做”“怎样用”;要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需要,把语言、艺术、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把综合教育技能渗透到一般专业技能训练中。本板块主要由六个学科集群组成:

1.汉语言学科集群。“文选与写作”“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幼儿文学” “听话与说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语言文学基础与应用主干学科依次全程开设。其中“文选与写作”放在在一、二年级,“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放在三年级,“幼儿文学”放在四年级,“听话与说话”放在前三个年级,“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放在四年级,“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放在五年级。同时,把“朗读、讲故事”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全程开设,使之形成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为主线的语言课程系统。

2.外国语学科集群。与上同理,本集群由“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外语基础”“外语阅读”“外语口语与听力训练”“少儿外语教学法”等主干学科组成。其中一年级开设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二、三年级开设外语基础课,四年级开设外语阅读,五年级开设少儿外语教学法,口语与听力训练课全程开设,以突出外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3.音乐学科集群。围绕着幼师生音乐素质综合性要求和音乐素质生成的规律,音乐课程内容应由音乐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逐步过渡到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应用。开课的顺序大致为:一年级开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形体与舞蹈基训;二年级开设声乐基训、和声与键盘、现代舞蹈;三年级开设歌曲演唱(儿童和美声、民族、通俗歌曲)、键盘器乐弹奏与合奏、民族与国外舞蹈;四年级开设童声合唱与指挥、键盘即兴伴奏、少儿舞蹈与创编,五年级开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把音乐欣赏、小器乐演奏、非键盘乐器演奏、音乐编导、播音主持、晚会组织等作为音乐选修拓展课程。

4.美术学科集群。一年级开设美术基础(素描、水粉、速写)、书法;二年级开设图案、国画;三年级开设简笔画创作、手工制作;四年级开设手工美学与美术欣赏、幼儿园环境设计;五年级开设美术教学法。把摄影摄像、舞台设计、手工染绘、形象设计、服装设计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广度。

5.现代教育技术学科集群。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应把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对接起来,在前四个年级依次开设计算机操作基础、课件制作、电脑美术、电脑音乐制作等学科。

6.体育学科集群。体育舞蹈、韵律操、体育游戏、器械类活动、幼儿园体育教学法等课程与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并行开设,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服务幼教职业的双向目标。

(三)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板块

学前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基础、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家庭教育学、幼儿园管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主干学科;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含教育见实习、教育调查、教育模拟实践等活动类型。

塑造学生先进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是本集群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岗位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是理论学科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的高度融合,要将两个类别的学习内容穿行,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是: 学前心理学与幼儿心理观察测量、幼儿心理健康调查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卫生保健基础与卫生保健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园教育见实习、幼儿教育调查、幼儿园参观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学见实习、游戏见实习、模拟实践等活动穿插,幼儿园管理与幼儿园或班级管理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与定岗见实习结合,家庭教育学与家庭教育观察调查活动结合。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课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应大力开发校园合作课程、幼儿园特色教育课程、幼儿教育实践模拟课程、学前教育时事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匹配的教育训练课程。同时,应适当开设中外学前教育史、教育统计与测量、当代幼教改革与实践等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邵长媛.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5(5).

[2]戴军.关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杨丽华.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课程体系的思考[J].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报,20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