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8:03: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口腔医学保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志码】A
口腔健康是整体健康乃至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一项评价全身健康的可靠指标。整齐的牙齿和清新的呼吸可以使人在行为上保持自尊和人际关系的最高水平。据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中国35~44岁的中年人患龋率为88.1%,老年人龋齿患病率高达98.4%,70%~90%的患龋人群都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疗。而中国口腔科医生与人口之比约为1:40000,显然,单靠口腔科医生来防治牙病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只有通过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口腔保健行为,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大学生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善于更新观念和改变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在大学生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意识,促进其主动采取口腔保健措施来维护口腔健康。这样不仅对其自身大有裨益,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的口腔保健意识和健康的卫生习惯还会传达到社会各阶层中去,对社会和未来人口的素质提高有着现实的意义。因此,口腔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口腔保健意识和饮食习惯,可以为完善现有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口腔自我保健水平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四川大学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30个学院分层,共调查在校大学生1500名,回收有效问卷1362份。其中,男生712名,占总人数构成比为52.3%,女生650人,占总人数构成比为47.7%;年龄17~24岁,平均年龄为19.37岁。该项目经四川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所有被调查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字。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07级学生自行设计并发放。采取入户调查的形式,由调查员对被调查员进行填写指导及监督,当场收回问卷。检查并剔除废卷。发放问卷一共1500份,有效问卷1362份,废卷138份。
1.3调查内容
问卷设置了19个问题,涉及日常口腔保健意识和饮食习惯(包括水果、甜食、乳制品、含糖饮料食用的频率和量等)。
1.4数据整理和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口腔保健意识
调查显示:在牙膏的选择上,37.6%的学生倾向于使用中草药牙膏,仅22.9%的学生选用含氟牙膏;为保持口气清新而刷牙的人最多;进食甜食后,大多数人不进行任何清洁措施。而关于糖代用品木糖醇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65.6%的学生不是经常使用。
牙齿疼痛出现时,大多数学生选择忍耐(44.5%),仅在难以忍受时才会就诊(38.1%)。当牙齿颜色改变后,仅约一半的人会选择就诊。超过半数的人从不定期检查牙齿(表1)。
2.2饮食习惯
2.2.1水果 食用频率上约每周1~2次的学生最多(为方便统计,将每周1次和每2~3d 1次合记为每周1~2次)(45.4%),每天1次及以上(为方便统计,将每天1次和每天2次以上的合记为每天1次及以上)的学生其次。女生食用的频率显著高于男生(P
每次的数量上,除了糖果、巧克力组以外,摄入100~400g的学生最多(为方便统计,将100~200g、200~300g、300~400g的合记为100~400g),男女生食用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3)。
2.2.2甜食 饼干、糕点等甜食的食用频率和数量分布基本与水果类的一致,每周1~2次的学生最多(53%),每次100~400g的学生占大多数(71.2%)。女生的食用频率仍然显著高于男生(P
值得注意的是,糖果、巧克力等甜食的食用频率和数量分布跟前两者不同。频率上,很少食用的学生最多(48.2%);数量上,每次少于100g的学生最多(61.5%)。无论在频率和数量上,男女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3)。
2.2.3乳制品 频率和数量分布与水果类的等一致,每周1~2次和每次100~400g的学生占大多数,分别是40.1%和72.7%。女生的食用频率高于男生(P
2.2.4含糖饮料 食用频率分布与前几项不同。频率方面,很少饮用的学生最多。男生饮用频率显著高于女生(P
综上所述,在水果、甜食、乳制品中,皆是女生食用频率更高,但在数量上男女无显著差异,除糖果、巧克力是很少食用及每次小于100g的学生最多以外,其余各项均为每周1~2次、每次100~400g的学生最多。与前三者不同,约一半的学生很少饮用含糖饮料,而饮用的学生也是每周1~2次,每次100~400mL的学生较多,且男生饮用数量和频率皆显著高于女生(P
3 讨论
龋病作为口腔常见疾病,不仅可以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还因其可以导致牙髓炎、根尖周炎、牙槽骨和颌骨炎症而威胁全身健康。有研究显示:龋病与心血管疾病、低体重新生儿、肺部感染,甚至和癌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龋病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一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之一。细菌、饮食、宿主和时间是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四联因素,缺少一项都不能发生龋齿。因此,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影响这4种因素可以有效防治龋齿。
3.1大学生的口腔保健现状
刷牙可以机械清除牙面堆积物和牙菌斑。早晚刷牙,每次刷牙3min能有效维护口腔健康;而牙刷应根据个人年龄和口腔状况进行选择,更换频率为每3个月1次。本研究对牙膏的选择和刷牙目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22.9%的学生选用含氟牙膏,出于保持口气清新的目的而刷牙的学生最多(32.8%)。另外,周怡等对大学生刷牙情况的调查显示: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大学生占80.87%,但仅30.43%的大学生每次刷牙满3min;而牙膏的选取则依据个人喜好。以上的结果说明:目前大学生的口腔保健状况并不十分理想。虽然多数大学生的刷牙次数和牙刷更换频率都达到要求,但是对如何刷牙、刷牙时间、如何选取牙刷和牙膏等还没有正确认知,亟需加强相关的指导。同时,有研究显示:即使男女生在刷牙频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牙菌斑指数和口腔卫生指数的值也有显著差异,这就提示在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时,应根据男女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降低甜食的食用频率和数量可以减少牙齿脱矿和早期龋的发生。研究已证实:较高的甜食摄入频率和较低的刷牙次数可以检测到较高的龋均指数。
当牙齿出现颜色改变时,及时咨询口腔医生可以有效减少早期龋的发生发展。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现有的口腔状况面临严峻考验,加强对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2大学生口腔保健意识欠缺的原因
结合此次调查以及之前的同类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口腔知识缺乏,忽视口腔保健,口腔状况不良,就诊意识较为薄弱。通过分析后,推断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3.2.1口腔保健知识的缺乏 非口腔专业的大学生很少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口腔专业知识,对于口腔疾病的病因以及对健康的影响缺乏认识。关于口腔保健的知识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得。从这些渠道获得的相关知识一般较为肤浅,缺乏连贯性与针对性,有时还较片面,实际的指导作用不理想。
3.2.2缺乏自我约束 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同时由于住校,脱离了家长的监督,饮食和作息不规律。零食摄入较多且食用后往往不做清洁措施;睡眠时间较少,压缩口腔清洁时间。
3.2.3经济因素 口腔就诊开支一般未纳入保险,较昂贵的治疗花费给学生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负担,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出现口腔疾病后就诊的频率。
3.3口腔健康教育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大学生的口腔状况不容乐观,口腔保健意识及饮食习惯亟待改善,因此,很有必要开展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点。
3.3.1开设口腔健康教育课程 口腔健康教育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高校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选修课,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教师授课,传授的知识来源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系统性。教师结合大学生的口腔卫生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枯燥的医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大学生从健康的角度,科学地认识口腔疾病,自觉维护口腔健康并纠正错误的口腔卫生习惯,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口腔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让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受益。实践证明:开设口腔健康教育选修课的方式效果最好,也最受学生的欢迎。暨南大学于1999年在国内首创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口腔卫生保健与疾病防治》,每学期36学时/2学分,选修的学生覆盖了暨南大学16个学院的100个专业,成了热门选修课,还吸引了来自其他院校的学生旁听。台保军认为:在高校中,尤其是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开设口腔健康教育选修课,不仅是对大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能在丰富专业和人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是适合大学生口腔保健的措施与口腔健康教育的干预模式。
3.3.2临床给予口腔健康教育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口腔状况、全身健康条件、综合经济能力等客观因素给予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指导,增强了治疗效果也减少了疾病复发。同时,患者向家人、亲友的辐射传播效应也有助于口腔保健知识的传播。因此,口腔医院、诊所等机构的口腔医生应该加强对就诊大学生的口腔保健指导。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4-0374-01
【关键词】 口腔保健;知识;学生
克拉玛依市位于中国西部边陲,是在1958年发现克拉玛依大油田后成立的。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地级市,下设克拉玛依、白碱滩、乌尔禾、独山子4个区。全市总人口25.4万,汉族人口为19.0万,少数民族人口为6.4万。维吾尔族为主要少数民族。每个区均设有数量不等的民族中小学校。
龋病是学生常见病之一。中小学生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知晓率是评价学校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创建全国牙病防治先进区和落实《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克拉玛依市各辖区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笔者于2005年9月16日至23日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克拉玛依市每个区抽取1所民族小学和1所汉族小学(由于乌尔禾区只有1所小学,学生主要为蒙古族和汉族且总人数不足300人,在抽样时予以剔除)。共抽取6所小学,收回问卷3 792份,有效问卷3 309份。其中维吾尔族学生963名,汉族学生2 346名;男生1 671名,女生1 638名。
1.2 方法 使用全国统一的《小学生口腔保健知识问卷》,共计10题。该问卷由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办公室制定,供全国各地使用[1]。维吾尔族学生则使用译成维文的《小学生口腔保健知识问卷》。调查人员为各调查学校校医,调查前均经统一培训,特别要求调查人员在调查时不得向调查对象提供标准答案。
1.3 统计分析 知晓是指答对《小学生口腔保健知识问卷》任意9题或10题全部答对;知晓率=知晓学生人数调查有效学生人数×100%[2]。规划目标[2]指《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规定的城市中小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
2 结果
2.1 不同辖区学生知晓率比较 3个辖区小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克拉玛依区、独山子区、白碱滩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3,P<0.01)。见表1。
2.2 不同民族学生知晓率比较 维吾尔族小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显著低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44.2,P<0.01)。见表2。
2.3 不同性别学生知晓率比较 男生和女生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P>0.05),见表3。
口腔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普通医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将材料学、生物力学、机械制造学、美学、经营学等多学科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十余年来,无论在预防措施与方法的应用研究方面,还是在社会健康促进与社区人群口腔保健服务方面,口腔预防医学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提高了社会人群及口腔专业人员对口腔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影响着社会人群在口腔卫生知识,观念,态度与行为方面的改变,为全社会口腔健康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我国口腔医学工作者结合目前医学的学科特色和长远发展需求,紧密依靠医学,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正确处理好与医学间分与合的关系,为口腔医学的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关注口腔医学,就是增进全身健康、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
1.口腔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口腔疾病和健康是人类疾病和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相关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又互为因果。口腔科主要的疾病是牙病。我国龋齿平均患龋率为38%;有的地区乳牙患龋率高达90%,平均每人患有2.5个龋齿。龋齿已被W日O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之后的三大非传染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牙周病在我国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WTO已将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列为人类健康的10项标准之一。错矜畸形在我国人群中高达49%。牙齿缺失几乎是每一个老年人都有。如果缺失一颗磨牙,咀嚼力约下降1/5。失去一对磨牙,咀嚼力下降l/3。失去二对磨牙,只能维持原来1/3的咀嚼力。口腔的患病率占人体各器官疾病之冠。几乎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难免受牙病之苦。
口腔疾病可以成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诱因,也可以是其他系统疾病的表征或结果。口腔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口腔领域的龋病、牙周病是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极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WHO把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称为第二次卫生革命。这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性已引起人类的关注,口腔疾病的防治是未来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口腔医学与大预防医学相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口腔预防医学,是研究口腔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方法及应用,维持和促进口腔健康的一门科学与艺术。随着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预防医学在20世纪以来也有了很大发展,这种发展对口腔医学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口腔健康与口腔保健发展
口腔保健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只达到牙齿没有疾病的状态,而整个口腔还有协助发音和言语动作,具有神经感觉,参与表情的功能,口腔实际上是从事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器官。因此现代口腔保健新概念是:拥有洁白美丽的牙齿,口气清新,口腔运动、神经等系统功能,都处于正常状态。
口腔保健科学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对龋病和牙周病进行早期治疗的全身及局部疗法;②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基因工程学的新一代诊断、治疗方法,给予口腔科医生更多的选择。③更多的口腔药物、生物技术产品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④新开发抗生素和抗炎症药物对一般疗法不起作用的患者有效。⑤科技的发展刺激需求;⑥企业对口腔药物及保健用品的商业兴趣增加。生物学其它进展也促进了口腔保健的发展,由于科技的突破及重大发现,将在以下方面促进对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口腔健康的医学管理:①非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如腮腺疾病、艾滋病、需放射治疗的癌症。②龋病、牙周病等常见口腔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如早期龋诊断、分子探针、抗菌抗炎症药物、组织再生、人工唾液等,强调医药而不是机械性干预。③CAD/CAM技术。目前由于昂贵不能实际应用,但技术及设计上的突破将增加技术可接受性、方便性及经济效益。④龋病及牙周病疫苗。由于口腔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未来口腔科医生将成为面对患者健康各个方面的医疗专家。
3.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意义及作用
口腔保健是卫生事业的一部分,是综合保健包括初级保健的一部分,应在科研、教育、预防保健各方面与医疗保健系统结合,维护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牙科医生和卫生士的长期预防和初级保健任务应继续增强。应强调将特别医疗服务转向初级保健,推行医疗保险,增加基本保健,控制开支。搞好口腔公共卫生,口腔疾病群防群治应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防保健对象中尤其要重视妇女儿童及老年人医疗保健。减少口腔健康状况差别随着贫富差距增大,口腔健康状况和获得保健的差别也增大。医疗机构有责任为全体人民而不是经济富裕或相对健康的人服务,应努力减少口腔健康状况的差别。
牙齿缺损和缺失修复的临床工作近几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已完成了研制各种类型的种植体及相应的器械,并开始在临床应用。种植体的各种上部结构如固定式、可卸式、覆盖式以及磁性固位种植义齿等也已在临床应用
总之,当前口腔医学在微观上进人更深的层次,揭示疾病的本质。同时又从局部整体、器官整体和整个机体以及社会环境,综合分析研究疾病的规律。学科不仅分化而同时又出现综合趋势,产生新的边缘学科,口腔领面外科和正畸科结合产生正领外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复科及口腔材料结合产生牙种植学。口腔修复学和口腔生理等学科结合产生领学等。当今口腔医学基础研究的总趋势,仍然是细胞生物学、亚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向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
参考文献
[1]韩志武,口腔预防医学发展的方向及探讨[J] 《科技资讯》2007年32期
[2]李奉华、彭解英、贺达仁,世界预防口腔医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 实用预防医学2007(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27-02
Analysis of oral medical courses in clinical medicine(general direction)symbiosis provided teaching
Peng Chun1,Song Jin-lin2
(1.Affiliated Yongchuan Hospital,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2160,China
2.Affiliated Stomatology Hospital,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147,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Song Jin-lin,Email:.
Objective:Clin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necessary oral medical knowledge supplement is of important value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skill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comprehensive,has the good symbiosis. At the same time,in the stomatology clinic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practitioners should follow the prevention,diagnosis,diagnosis and reasonable principle,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Clinical medicine;oral medicine;teaching methods;symbiosis
临床医学中全科医生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是在社区医疗机构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不可避免地面临常见口腔疾患甚至是口颌系统的急症处理。因此,临床医学全科医师十分有必要掌握口腔疾患急症处理原则和常见口腔疾患的转诊建议。一般而言,临床医学全科医生的培养正逐步规范为“5+3”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本科学习,再进入临床医院进行3年规范化培训后,方可取得全科医师执业资格。根据我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中全科医师技能标准的规定,并未将口腔医学的技能纳入规范化培训的标准,结合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口腔医学教育在临床医学全科医生培养中不容忽视,需要高度关注口腔医学课程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中设置的共生性。
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全科医师培养的重要环节
1.当前我国人口中的口腔卫生水平较低。高发病率的口腔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我国在口腔保健意识和口腔健康水平方面和欧美日等国家相比,差距十分巨大:青少年龋齿率平均高达80%以上,成年人牙周病患率平均高达90%以上,老年人牙齿保有率少于40%(60岁以上,八个牙齿以上)。特别是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更为严重,大量的儿童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儿童由于对口腔卫生的保健、口腔疾病的预防等知识教育基本为空白,在乳(替)牙期,出现了大量的龋坏、口腔溃疡、牙周疾病等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极大地影响了儿童身心健康。注重口腔预防保健是社会发展、人们健康水平、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全科医生都有义务担当起宣传口腔卫生知识,在临床实践中重视对患者的口腔预防保健的职责。
2.因口腔疾病带来的全身的其他疾病患病风险认识不足。俗话说“病从口入”,口腔疾病引起的感染和炎症造成咀嚼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消化系统,会加重一些病症。有科学家研究证实,牙周病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另有研究表明:牙周病患者口腔内细菌产生的致癌化合物会诱发体内组织出现炎症,是牙周病可能导致胰腺癌风险增加的原因。还有研究表明口腔卫生差者患肺部感染及肺功能降低的几率是口腔卫生良好者的1.77倍,口腔感染还会引起肾病及一些皮肤病等。正因为对口腔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足,所以在社区人群中对口腔疾病不重视,口腔卫生保护知识淡薄,加上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全科医师对口腔诊疗知识掌握不足,无法有效的分诊和治疗,所以增加全科医师口腔医学课程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3.执业口腔医师严重不足且区域分配不均。执业口腔医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专科口腔医院或综合医院口腔科,以及部分非公立医疗机构。据资料统计,受过正规口腔医学教育(本科)的口腔医师不超过3万人。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500~600人一个口腔医师的比例,我国口腔医学卫生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口腔卫生需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扮演着重要的“守门人”角色,全科医生在掌握了口腔医学基本技能后能有效缓解口腔医师不足的矛盾。
4.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口腔诊断治疗不可或缺。我国医疗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具有分布广泛、诊疗质量能达到一定水准、服务比较周全、完善和方便病人就诊的特点。同时,由于90%左右的常见和多发口腔疾病能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得到治疗,这样既可以满足对不同层次的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又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临床全科医生应完成所辖区域内居民日常口腔疾病的治疗,进行口腔疾病预防、口腔健康保健、口腔健康教育等工作,使社区居民都能获得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口腔卫生保健服务。
5.口腔医学教育是全科医疗特点的需要。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患;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是全科医疗的一个重要特点。全科医生要具备丰富的综合性知识,能对常见多种疾病作出预防意见和早期治疗。大多数口腔疾病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而减少患病风险的。全科医生可以利用其接触人群广泛,覆盖面大的特点,有效地宣传口腔卫生保健、口腔疾病预防、儿童口腔疾病预防等知识,使社区不同类别的人群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口腔卫生知识指导,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口腔疾病,特别是牙周疾病是可以通过早发现和早治疗来治愈的。全科医生可以通过掌握的口腔医学知识,尽可能早的发现社区人群中的口腔疾病,并通过病例的判断提出合理的诊疗建议和诊疗方法。对于不需要专业设备要求的常见口腔疾病,如:牙周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就可以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中完成治疗;对于需要龋坏、牙列缺失、错颌畸形、牙髓疾病等需要专业设备诊断和治疗的病症,可以提出转诊意见,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区整体的口腔卫生水平,减少专科医院的就诊压力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更能体现出全科医生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价值。
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口腔医学课程设置
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总时数的控制,通常将口腔医学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在全科医师的培养中也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根据全科医师的工作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课程设置。
1.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全科医师通过口腔医学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口腔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应急处理原则与方法,认识到口腔是全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疾病也可以引起或加重全身其他器官的病变,对全身造成明显的影响,全身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口腔,并在口腔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因此,全科医师对口腔医学的知识理解与掌握,不仅能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还能增长他们的医学知识更新。
2.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应根据全科医师在将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来确定,不能等同于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全科医师预防和发现口腔疾病、口腔保健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应从口腔预防学、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儿童口腔学入手,结合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和人群分布,选择重点内容对口腔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讲解内容要根据全科医师的特点,选取不同的侧重点。例如,讲述牙体牙髓病等内容时,并不是要强调具体的治疗方法等,而是重点讲授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预防和作为病灶对全身机体功能的影响;在口腔颌面部感染讲授中,除了要讲解一般临床表现外,还要对口腔颌面部炎症的特有特征:如,牙源性感染,要尽早消除病灶牙对恢复颌面部的功能带来的影响等。此外,增加介绍咀嚼习惯养成和儿童口腔卫生,牙膏、牙刷、牙线的选择及正确使用方法等教材中没有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3.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方法。①宜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画面新颖、注释明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临床实践的距离。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视频、动画可使一些在教学中遇到的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问题一目了然,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可以将大量的临床典型图片资料,充实到教案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宜采用PBL教学,PBL教学模式即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ed,PBL)。PBL教学模式可以从一个或多个临床病例出发,做到以切合实际、解决问题为根本,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实现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教育目标。在临床专业全科医师教学体系中,更多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学”,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PBL教学方法对口腔常见疾病教学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口腔粘膜病”这一章节中,我们可根据学生们已有的医学知识加以引导他们如何去理解发生在口腔粘膜这一较特殊部位的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
综上所述,口腔疾病发病率高,国内口腔健康水平整体较差,而专业的口腔医疗机构严重缺乏且分布不均,人民群众对口腔疾病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国内口腔健康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从业人员以临床医学全科医生为主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者,十分有必要掌握口腔疾患急症处理原则和常见口腔疾患的转诊建议,预防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也可以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来保障口腔疾病带来的一些对其他疾病的负面影响,临床医学与口腔医学在教学和实践中并不排斥,具有很好的共生性。因此,在建议临床医学全科医生培养中,适当增加口腔医学部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德渝.我国口腔健康、疾病趋势及发展方向[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9):64-65.
[2]黄实华,徐仙星,郑静,等.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03):153-155.
[3]李正阳.牙周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07),576-580.
口腔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1、口腔医学未来的就业率无限广阔。每2000人就需要有一名牙医,目前国内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所以口腔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
2、建议口腔医学专业从事美学修复、牙周保健和种植修复这三个方向。
3、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口腔健康会越来越重视,目前我国一线城市已经表现出对口腔医生的需求量了。同时,牙科已经发展成了独立的门诊类,有着很强的区域性。
口腔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口腔科医生的就业领域较宽,既可在大医院从事口腔科工作,也可私人开设诊所,并且能在美容院从事相关的面部整容、美容。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新能源、美容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医疗设备/器械;
3 新能源;
4 美容/保健;
5 教育/培训/院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口腔医生、牙科医生、洁牙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口腔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