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摊经济前景

地摊经济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8:03: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地摊经济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型,包括两层含义:意识低碳经济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

(2)技术性,即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3)目标性,发展体坛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是气候变化不至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模式的表现形态大致可以分为3种:第一种形态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二种形态是零排放;第三种形态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3种低碳形态的条件是经济的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要实现低碳经济,必须抓住两个基本点:其一,要抓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要抓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低碳经济的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自从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以来, 欧盟各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响应, 制定出本地区、本国低碳化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 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开发可再生能源、 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比重, 改变能源结构;2、提高能源效率, 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 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3、降低碳产业的比例, 优化产业结构;4、建立绿色消费模式, 改变生活方式。

各国的低碳经济政策有以下几个着重点:(1)低碳能源政策,包括可再生能源政策、节约能源政策、能源技术政策等;(2)低碳技术政策,包括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和转让政策, 碳封存技术政策, 低碳技术标准等;(3)低碳产业政策, 包括鼓励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品生产、限制高碳产品生产与进口等政策;(4)低碳消费政策, 包括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 绿色社区等政策。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中以鼓励新能源开发和提高能效为重点, 尤其是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转让更是重中之重。低碳技术包括四大领域: 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太阳能、风力、水力、生物质能、海洋温差、潮汐、海浪、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及其电力转换技术; 能源效率技术; 碳捕获技术等。尽管国际低碳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但我国的低碳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 没有系统的低碳经济政策, 也没有专门以低碳为目标的政策工具, 这对低碳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首先,低碳经济作为各国争先发展的要点与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2/3。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传统粗放式增长方式使得碳排放总量却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在过去二三十年,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 CO2占我国 CO2排放问题的 75 %,中国 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一直居世界前列,在 1990至2001年, 我国CO2排放量占世界同期增加量的 27 %, 目前, 我国与能源相关的 CO2排放已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到 2030年, 我国 CO2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 居世界第一位。这种现状是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增长的一个体现, 过去 30年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是以牺牲巨大的资源环境为代价的。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形成许多新兴行业和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开发太阳能、光能、风能等二次能源,可以形成许多新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面。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

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建议

虽然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但是“低碳经济”是与开发利用新型多样的能源形式,提高现有“碳”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技术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还需谨慎调查研究。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两个重要的关系。首先是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关系。我国许多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最佳模式。其实,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是可持续发展。其次是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关系。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人们经济活动从高耗资源能源、高污染环境与高损生态的非持续发展经济到资源能源消耗最少化、环境污染最轻化与生态损害最小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因此,两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

第二、“低碳经济”不可一蹴而就。“低碳经济”的内在含义就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最终是为了节约经济发展的总成本。 “高碳”为主“低碳”为辅是在我国当前形势下所有走的道路。“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是长期的,有规划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应该是坚持不懈,有条不紊的进行,既要避免影响发展,又要最终改变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篇2

一、 前言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大量化石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人为地增加了大自然的二氧化碳浓度,打乱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现象。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会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的100年(1906年~2005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56℃~0.92℃,由于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ghg)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3℃~0.6℃;预计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与1980年~1999年相比)将继续升高l.8℃~4.0℃,平均地面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ipcc,2007),这种全球的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干旱、洪水、飓风等极端气候现象和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退化等。

由于人们无节制地排放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1988年,联合国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1997年,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制定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明确提出:“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的目标。2007 年,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各国政府就碳排放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政策,并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低碳经济的一些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 低碳经济中的外部性(externality)及公共品性质

外部性往往是在缺乏相关交易的情况下,当社会成员(包括组织或个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其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的福利,却没得到相应补偿或承担相应义务的经济行为。sidgwick(1883)在研究灯塔问题时首次提出这个概念,灯塔之光可以为路过的船只提供方便,却很难向这些过路船只收费。低碳经济中存在着外部性,当一个国家积极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时,这就是正外部性(即外部经济);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负的外部性,可以明显地表现为消费者或生产厂商向空气中排放温室效应气体(ghg)时,所产生的温室效应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英国的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nicolas stern曾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要求世界各国必须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拨出 1%,约合1 840亿英镑对抗全球变暖,否则全球经济将付出比治理这一问题高5倍~20倍的代价。世界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会造成至少85美元的破坏”(nicolas stern,2006)。这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带来外部性的经济损失,就构成了社会总成本的一部分。

低碳经济中的外部性同样存在一些特性:首先,在低碳经济外部性产生前,是无法产生任何交易行为的。例如,企业排放温室气体前不会与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受害者进行讨论还价,以确定这种行为的产权形式或者交易方式,对于外部性的范围和补偿支付,双方当事人也没有在事前进行任何的谈判。第二,低碳经济中外部性存在产权的缺失,使事后的补偿和谈判存在困难。在外部性的情况下,每个人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的边界的界定是模糊或者至少不明确的(张维迎,2005),环境资源具有某种不可分割性,即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排他地消费、生产环境资源以及附属污染物(marshall,1890)。因此,当企业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气排入空气时,企业所污染的空气是很难定义其产权,而这种产权的缺失却使排污者过度使用这些物品,不考虑其他人的公共权利。第三,存在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或者是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负外部性的产业的产量,比社会最优状态下要高,而产生正外部性的产业的产量,比社会最优状态下要低(pigou,1920)。当存在外部经济时,边际社会收益高于边际个人收益,社会是最优产量高于产业最优产量,当植树造林产生的碳汇,所产生的社会收益会高于边际个人收益。在外部不经济时,存在边际社会成本高于边际私人成本,社会的最优产量低于产业的最优产量。低碳经济中存在的是外部的不经济,当汽车排出的废气污染了空气,这种危害形成的成本加上企业的成本就构成社会总成本,环境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将高于碳排放企业的边际个人成本。

低碳经济中的外部性属于多边的不可耗竭的外部性,这种不可耗竭的多边外部性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低碳经济中的碳排放、碳汇、能源安全等都具有公共品的特性:第一,非排他性。在竞争性市场中,商品的使用具有竞争性,当一个经济主体对某种物品使用时会限制其他经济主体对该物品的使用,例如消费者购买了某件牙膏、衣服,其他消费者就不能使用其购买的物品。但是在低碳经济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产生的碳汇、能源安全都具有非排他性,即就是一个经济主体增加或减少对该物品的消费和使用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使用,也不会使它的供给成本增加,第二,非竞争性。在竞争者性市场中,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的使用,将会增加其供给成本,无论消费购买的是衣服还是食品都会增加厂商的成本,边际成本不会是零。对于公共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提供额外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例如,每增加一个人使用灯塔,不会再增加成本。清净的空气和能源的安全都具有非竞争性的特性。

由于公共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可以认为公共品是外部性的一种特殊形式(baumol,1977),公共品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非竞争性使配置资源的价格机制失去作用,例如,由于公共资源和环境的非排他性,任何人都可能会过度地使用公共的资源和清洁的环境,这就产生了“公地悲剧”(hardin,1968)。公共品也会使消费者产生“搭便车”的动机和行为,消费者的“搭便车”动机,即理性的个人有降低或隐瞒自己对集体消费品的偏好的动机,依靠分散决策的价格机制无法使集体消费品(公共品)的数量保持在最优水平,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机制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出现了“失灵”(萨缪尔森,1954)。因此,由于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和公共品特性,这就很容易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化石能源的排放引致了气候的变化这样的“公地悲剧”,而且由于“搭便车”动机存在,使减排的国际谈判往往陷入僵局,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要解决低碳经济的外部性和公共品特性所带来的不利后果,目前做法主要有政府的干预和产权交易。

在《斯特恩报告: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中提出应当把目标设定为将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450ppm~550ppm二氧化碳当量的范围之内,如果目标高于上述范围,就会大幅度地增加带来严重危害的风险,当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水平或存量相当于大约430ppm二氧化碳(nicholas stern,2006)。纯粹以市场的方式,不会产生社会的最优解,而且由于外部性的公共特性,对于每个消费者可能存在负效用,在任何一个讨价还讨解中,会存在免费搭便车的问题。因此,当前国际社会已普遍考虑碳交易和政府干预的混合解决办法,同时加强国际的合作与协调也是低碳经济中重要工作。

三、 低碳经济中的政府规制政策

政府管制是一种制度安排,是政府对经济行为的管理和干预。规制往往发生于以下情况,产生缺乏公平竞争、环境污染、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投资者被期骗等一些不良产业行为,而且这样的不良产业行为不能被市场机制调整,即就是不能在市场的调整下实现帕累托的改进,当出现这些市场失灵现象时,政府就通过行政干预矫正这些行为,通过政策法规的执行,重新进行制度的安排。规制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消费者和厂商对规制政策及其后果所进行的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政府这种对市场配置机制的干预会改变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和分配行为,甚至会影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圴衡,影响交易的特征和买卖双方的契约关系的条件。

由于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和公共品特性,使得人们无节制地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这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而且这一现象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管制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一个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博弈,而是全球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各国利益之间的博弈。当前政府的经济与干预主要包括:一是政府管制。政府管制大都包括一些激励性的规制政府:规定限额、技术标准、转移支付的补贴等,其也还有处罚、命令等一些强制性的规制方法。例如,欧盟在能源、水泥、造纸、钢铁、电力等行业执行二氧化碳的限排制度,规定这些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限额,超过限额的企业进行罚款,英国还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证策;美国针对供电商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rps);日本对高耗能企业制定严格的能耗标准。我国目前的减排政策也主要集中在政府管制政策,包括自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不断实施和完善的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以及目前的各项环保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等。二是征税。征收各种与能源环境有关的税收。欧盟是最先采用税收手段控制温室气体的区域,1990年芬兰征收碳税,1999年法国征收生态税,2001年英国征收气候变化税,其他挪威、荷兰、瑞典和丹麦也相继征收了与碳有关的税收。2007年日本也就对能源产品中的碳储量征收环境税。三是金融手段。也有许多国家采用金融手段,如英国的碳基金,其来源中英国的气候变化税,该基金用于促进研究与开发,加速技术商业化和投资孵化器。总之,无论政府采用那种规制方式,社会最优的排碳水平是很容易在政府规制的情况下达到,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低碳经济中各个经济单位会就排碳的问题进行博弈,经过讨价还价,最终达到次优的碳排放水平。

四、 碳交易中的产权分析

除了政府干预以外,解决外部性问题另一个解决方式是产权交易,使涉及外部性问题的各方就外部性的水平达成一个最优的协议。科斯(coarse,1960)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在法律权力得到某种安排后,当事人之间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同时,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由于考虑到政府干预的成本可能会低于社会交易成本,因此,政府选择某个最优的初始产权安排,就可能使福利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改善;并且这种改善可能优于其他初始权利安排下通过交易所实现的福利改善。在低碳经济中,如果我们能明确碳排放的产权,是可以通过碳交易实现社会福利的优化。碳交易就是对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可以在约定或规定一个国家或企业排放限额的基础上通过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erpas),排放超过限额的需求方通过交易购买排放低于限额的供给方,获得温室气体的排放额度。早在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中就明确环境合理容量是有限的,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是稀缺资源,导致碳资产成为有价资产。

目前,碳交易中存在三种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和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et),根据这三种机制存在两种型态的碳交易,一是配额型交易(allowance-based transactions),是指在规定的配额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对超额减排量的交易,是一种现货交易,可以由管制者制定、分配和拍卖减排配额,例如,欧盟排放贸易系统(euets)的“欧盟排放配额”(european union allowances,euas)、《京都议定书》中的分配额度(aau)。二是项目型交易(project-based transactions),是指因进行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例如,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排放减量权证”、联合履行机制(ji)下的“排放减量单位”,主要是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

五、 结论

低碳经济中存在着多边外部性,解决这些外部性问题的办法一是政府干预,二是碳交易。在信息完全的假设前提下,无论政府采用哪种规制方式,都可以达到社会最优的排碳水平。而在碳交易中,无论产权如何界定,通过相应的机制设计,碳交易也可以达到低碳经济的福利最优。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只要有合理的制度安排,碳排放是可以通过政府干预或者碳交易的市场机制达到帕累托最优。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的低碳经济发展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各个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国际上国与国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复杂多变,国内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和博弈也是很难协调,我们可以进一步用不完全信息或者不完全合同的理论来研究低碳经济中排碳量的次优解。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也会加大低碳经济的交易成本,产权界定更加困难,因此低碳经济中存在政府直接干预和产权交易两种机制并存的混合形式。科斯(coarse,1960)也指出,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由于考虑到政府干预的成本可能会低于社会交易成本,因此,政府选择某个最优的初始产权安排,就可能使福利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改善;并且这种改善可能优于其他初始权利安排下通过交易所实现的福利改善,“在某种意义上,政府是一个超级企业(但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企业),因为它能通过行政决定影响生产要素的使用”。因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交流与协调加深,碳规制政策与战略构想也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信息透明的碳交易国际市场将是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 alfred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 an introductory volume,1890.

2. baumol,w.j, on the proper cost tests for n- atural monopoly in a multiproduct indust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12):809-822.

3. coase, r.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 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

4. garrett 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1968,162(3859).

5. nieholas stern. the economies of climate c- hang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 proc- eedings,2008,98(2):1-37.

篇3

Abstract: The so-called low carbon economy,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new energy development and other means,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carbon coal oil,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 for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n-win the. This paper briefl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rise of new energy were analyzed briefly,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eaning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under low carbon economy.

Keywords: climate; low carbon economy; energy;

中图分类号:TE0

引言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最大挑战和威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低碳经济正是基于气候变暖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低碳经济强调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概念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预计按目前的消费模式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迫在眉睫。

2007 年12 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 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 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对全球低碳经济进一步迈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其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

二、低碳经济下新能源的崛起

近来,西方金融危机逐渐走出持续低迷的困境,在复杂多变的复苏状况下,人们普遍期待新的变局到来,而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从美国,到日本、欧洲各国,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战略是西方发达国家占领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

经济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而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特别是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上,低碳经济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在当今世界,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要对持续的经济增长有贡献,而且要对提高劳动就业和降低二氧化碳有重要贡献。

三、新能源的涵义

1、新能源的概念

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除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2、.新能源的特点

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

3、新能源的种类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为三大类:①大中型水电;②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③传统生物能。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力发电及核裂变发电之外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氢能、燃料电池等二次能源

四、低碳经济理念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1、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彻底转型。从经济结构上看,要转变现有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体系,用低碳农业替代高碳农业,用低碳工业体系替代高碳工业体系,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之路。从能源结构上看,要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构建新能源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淘汰小火电、小煤矿、小炼油等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

2、传统能源也要"绿化"

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作出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这样的减排目标,不仅需要发展新能源产业,还要大力对传统化石能源进行节能减排,而且分析人士认为,后者潜力更大,而且需要付出的成本更低。据中电联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79253万千瓦,其中火电60132万千瓦,约占总容量的75.87%,风力、太阳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占比大约仅为7%。目前,我国的电源结构仍以火电为主,分析人士预计传统化石能源"节能减排"很有潜力。此外,我国工信部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意味着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由头,我国众多传统产业都有望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思路的转型。

3、从低碳经济到低碳社会

低碳发展之路固然应该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构筑轻型的经济体系,但更重要的是还要构筑一个低碳社会,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发展低碳交通。目前,发展低碳交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而公共交通是实现低碳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构建低碳政府。中国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府不仅作为投资的主体形成国有资本,还作为消费的主体改善着公共服务的能力;发展低碳社区。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其居民有共同的认同感。发展低碳社区,不仅非常必要,也具有可操作性;倡导低碳消费。

4、开发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强调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人、建筑环境与自然生态在“功能”方面的协调。绿色节能建筑应是立体环保工程,兼备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特点。绿色建筑的目标在于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其中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多方面内容,以便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我国已设定了不同地区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和全国商用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据统计,建材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10%左右,加上建筑本身需要消耗的钢材、木材和化工产品,估计建筑的间接能耗要占到总能耗的15%左右。

五、结论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将对中国科技技术和新能源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中国必将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实现人民更加富裕,国家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篇4

低碳、经济、环保、节约、减排……这些词语是近些年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的。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呢?什么是低碳包装呢?对我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那么,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低碳经济。所谓的低碳经济从其含义上讲,包括新能源、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升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全世界各国政府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大到世界经济,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必然受“低碳经济”的影响。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内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目标,这也完全体现出中国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和规划。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也宣布了减排目标——到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四十五。这充分说明了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低碳经济都是已经被非常的重视,并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上,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其次,什么是低碳包装呢?低碳包装是指一个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为根本目标,同时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新型的包装模式。那么,包装要想低碳要从源头抓起,低碳包装提出5“R”概念,其包含的内容是:

(1)RECOVER(即获得新价值):通过焚烧回收废弃物的方法获得其中的能量,或通过降解包装获得其新的价值。

(2)REUSE(即包装应易于重复利用):考虑全部包装或部分包装在使用过后,进行回收处理,再次使用,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资源造成浪费。

(3)RESOURCE(即节约能源):在进行包装印刷加工的各个环节中注重能源的节省节约,尽量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4)REDUCE(即减少材料使用):在保证包装的保护、运输和销售等功能时,首先考虑因素是尽量减少材料的使用总量,对环境最好的包装是使用量最少的那一种。

(5)RECYCLE(即再循环处理):把使用过的包装回收,进行处理后加工,使用和运用在不同的领域。

再次,低碳经济对于我们包装设计行业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理解何谓低碳包装。对低碳包装理解有很多种概念,一是减少材料的使用,在保证包装的保护、运输和销售等功能时,也考虑的因素应该是尽量减少材料使用量,这样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还有一个是包装的材料再使用,需要考虑全部包装或部分对包装在使用后进行回收处理,再次使用不会环境造成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近些年来,商品的包装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与发展低碳经济主体相违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一、耗用材料过多。浪费保贵的自然资源,增加城市生活垃圾,造成了环境压力。二、分量过重,用料过档。为了体现产品的档次而采用重量相对较重的材料,提高产品的价格。三、结构繁琐。许多产品本身体积不大,而包装左一层右一层,消费者层层剥开,才看到“庐山真面目”。这种过度包装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美化、促销作用,相反却给消费者以累赘的感觉,产生逆反心理。四、容积过大。最典型的是一种名贵的西洋参包装,盒子不小,打开后,所买产品却只有薄薄的一层,产品体积不到包装物的百分之一。五、装潢过华,成本过高等等,大大超过了保护、美化商品的基本功能,给消费者产生性价比差、名不副实的感觉。比如“茅台”酒的外包装盒很简单,却沿用了几十年,不但没有影响其在高端市场上的销售,而且还能越来越能被人们所记住,越来越经典。二两装的“二锅头”酒没有外包装盒,形象一直也没变,却依然畅销全国。这样的包装市场,不仅没有做到低碳环保,对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深,在上包装设计课程时,大多数学生认为,包装就是要买各种好材料、贵材料来包裹产品才能提高产品的档次,才能使自己做的包装设计高于其他同学。

第一,价值体现意识。即产品的价值与产品的功能成正比,与产品的成本成反比,但并非表达二者精确的数学关系式,而是提示着价值取向及功能与成本的数值取向。在设计师设计产品的包装档次时,应充分考虑功能和成本的价值比值关系,选择适合的包装形式,避免过度包装和不适包装。

篇5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逐渐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步入了先进的现代货文明社会,同样的,人们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所造成的对世界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人们生活的环境恶化,光化学烟雾污染、酸雨的危害、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在这样的世界大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世界”等一系列的生活理念因运而生,各个国家、地区也为此进行了一场场的大的工业革命,以均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为前提,摒除传统的生活、发展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各地方也相应的做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广泛的应用于生活、经济中。

一、详解低碳经济的内涵

1、低碳经济的概念

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就要了解什么叫做低碳经济。全球多位学者中鲁宾斯德教授关于低碳经济的描述得到了广泛认同。他认为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基于市场机制,根据国况国情,通过国家、地方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推动新型技术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开发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从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的生态经济模式。它通过合理的利用、消耗相对较少的自然能源和资源,并且得到较多的经济产出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它是一种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同时最大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生态和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理念。

2、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它的核心就是创新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制度以及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能源消耗方式的重大改革。

3、低碳经济主要内容

低碳经济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内容:

①低碳经济综合了经济、环境、社会、人文等问题;

②低碳经济是针对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并且没有约束的碳元素集中的煤碳、石油等化石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耗方式的多碳经济来说的;

③低碳经济主要涵盖生物能、风能、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④低碳经济既说“低碳”,自然是就“碳消耗、碳排放、碳污染”来说的,其宗旨就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等应为人们的高碳排放、污染所造成的地球生态圈失衡而进行的自我救赎。

二、低碳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地方对外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这里说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严格的限制能耗,有严格的环保标准并且强制性执行的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这在地方贸易中客观上有了一定的出口限制。WTO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前言中规定“不能阻止任何成员方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诸如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以及保护环境所必须的措施”。这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因此在地方贸易中,地方企业频频遭遇“绿色贸易壁垒”,这成为汇率之后影响地方进出口贸易的第二大因素。

“低碳经济”是将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范围内实行低碳理念,不符合低碳概念的产品必然要遭到淘汰。我国很大一部分出口产品还是初级加工,企业也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以加工制造为主,为此我国中小企业迎来了了巨大的挑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也变相的推动了中国地方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推动企业在科技研发上的投资,加速企业经济发展,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中国地方企业进军世界一流企业打下根本基础。

三、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带动经济模式改变

地方经济除了一部分是出口和外销之外,更多的则是地方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刺激。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推广作用后,地方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也逐渐会成为广大居民的选择。

(1)节能消费,实用低碳家电、出行尽量不开车;

(2)促使公交系统完善,更多的人愿意乘坐公交车;

(3)让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理念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习惯中。

1、优化农业生态

地方实行低碳经济,体现在农业上的效果更大。农业低碳化、生态化,从人们生活的最低生物链开始实行低碳化,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依靠污染土地来索取农产品的丰收,而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全方面的实用土地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

2、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经济

以甘肃酒泉为例,合理利用风能等新能源,将传统的煤等能源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以新能源为核心,研发新的利用技术。酒泉政府着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开发新能源力度,降低传统能源比例,筹建酒泉新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集中优秀师资力量培养人才,为开发新能源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历一次次的生态圈对人类的“还以颜色”之后,人们越发的感觉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之间平衡的重要性。只有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发展社会经济才是人类保护自己、保护地球的最正确的道路,而这种发展模式就是“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于双双.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J)财经视点 2010年8期

[2]潘家华,庄贵阳,陈迎等.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平(Z)中国环境 2006年1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