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抓好思政课建设

抓好思政课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8:03: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抓好思政课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抓好思政课建设

篇1

民办高校办学历史较短,在思政课教学方面大多都是参照国有本科院校教学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民办高校对于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又由于思政课现场教学还没有成熟的范本,所以在现场教学的实践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一)学校对现场教学不够重视

民办高校通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来快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从而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民办高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开展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没有认识到现场教学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现场教学一般情况下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现场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学生对现场教学不适应

学生受传统教育思维影响,已经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现场教学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互动能力。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是搞形式,应多留点时间给其他课程。一些学生简单地把现场教学当作布置的作业或者任务,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敷衍了事现象比较普遍。"[1]

(三)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是由刚毕业不久的博士生、硕士生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本身也缺乏实践经验"。[2]开展现场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这对于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现场教学效果的取得。

2 抓好现场教学,加强民办高校育人主阵地建设

(一)转观念,促改革

民办高校的直属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应对民办高校思政课的现场教学情况进行督导,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对思政课现场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民办高校应建立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领导为组长,社科部(学院)、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思政课现场教学领导小组。由社科部(学院)牵头制定现场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师配备、教学计划、考核标准、教学经费的划拨及使用、安全保卫、学生社团活动与现场教学的学分制认定制度等,为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提供组织保障,从形成现场教学的长效机制。

(二)立规矩,保效果

在实施现场教学前,思政课教师应将思政课现场教学领导小组制定的考核细则向学生进行宣讲并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让学生明确现场教学的要求、目的和意义。辅导员要配合思政课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辅导工作,消除学生对于思政课现场教学的误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现场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务处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现场教学组织情况、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评价情况等进行不定期检查,促进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好教学主体作用,确保现场教学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现场教学的效果。

(三)建团队,提水平

篇2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政课;融入途径

高校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是国家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坚决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加强自身素质提升,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一、教材建设是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材过程中,要达到一个基本目标: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事实和发展成就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学生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思政课教材必须充分体现政治性、科学性、思想性、价值导向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特别是可读性,从而实现其从“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的转化。广大专家学者编写思政课教材时要结合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培养目标等既避免重复又要有所侧重。

二、教学是决定性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讲、读、听、谈、看、走、写等教学环节,使当代大学生由认知进而认同、由信仰进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谓讲,即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方法系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必要性、深刻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所谓读,即要求学生不仅要读课本,更要读原著和党的重要文献;所谓听,即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邀请校内外专家给同学们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所谓谈,即组织学生们进行专题讨论与交流;所谓看,即组织学生们观看视频资料;所谓走,即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进行社会专题调研;所谓写,即要求学生撰写与上述一些环节有关的读书心得、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并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在思政课教学环节中,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贴近学生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注重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根本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在加强理论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在现有实践教学学分(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专科划出1个学分)的基础上再划出1个学分,原有的实践学分用于思政课各课程课内的实践教学,新划出的实践学分用于大学生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而不流于形式。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要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免费开放。

四、工作机制和融合机制是强有力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党委行政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坚强有力,是取得这项重要工作的实效的强力保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学校坚持以“育人为办学第一使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育人工作首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牵头,分管领导组织协调,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思政教研部、团委和其他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活动机制。学校通过建立学习培训、党团带动、争先创优、爱心帮扶、激励奖惩等长效活动机制,寓学习教育和宣传普及活动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全过程,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三是完善考评机制。学校把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中,列为考核校内各单位的重要指标,年初确定目标,年底述职考评,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表彰奖励,使软指标由“软”变“硬”,使各部门都把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思政课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深刻把握这一理论的内涵、精神、意义等相关问题,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更要带头树立和实践自己所讲授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和发挥教育者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作者:李伟立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篇3

思政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n程。办好思政课、不断提高教育实效是高校专门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的神圣职责,为此必须立足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立德树人目标,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运用学科前沿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政课更加契合党的教育方针,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专题教学的内涵与特色

所谓专题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专题,通过专题式讲授把主要教学内容贯通起来,要求学生自学以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运用讨论式、案例式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拓宽学生思路,提高教学实效。

1.教学内容的专题化。教材往往是对某一领域知识体系的全面、系统和权威的论述,各部分内容之间存在紧密的层层递进的联系,在教学中需要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由教师依次进行讲授,以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这是一种传统的讲授方式,多数课程必须采用这一方式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面对学习能力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时更应如此。但是,当学生成长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对于一些在知识系统性上要求并不是特别高的人文社科课程来说,把教学内容具体化为学生关注的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由此也导致了专题教学方法的出现。

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由于专题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需要师生在反复的讨论中进行,因此这一方法从本质上是一种讨论式教学,这也使得同样具有讨论式教学特征的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均可以融入其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因此,专题教学并非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多方法的综合体,凡是有利于深化对专题学习的方法都可以采用,尤其是目前较新的慕课(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都可以在专题教学中找到一席之地。

3.学习过程的自主化。在专题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则主要由学生在预习和课外阅读时完成,而且专题教学的学习过程一般要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两部分,不管在哪个阶段,学生的学习都是自主的,学生必须花较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能领会专题教学的内容,适应教师的节奏,才能进行良好的学习互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4.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由于专题教学不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而是注重知识、能力的统一。因此,在考核上也不同于传统的知识考核方式。总的来说,专题教学的考核往往是平时考核与学习结束考核的结合。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总评成绩是由两种考核成绩加权构成的,一般来说,各占一半是一个较合适的比例。

5.教学效果的直观化。采用专题教学往往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表现在课堂上,由于讨论的经常性,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得到提高;教师为了适应专题教学内容深入的需要,也为了回答学生的提问,必然重视学术积累,教师的渊博学识更易引起学生尊重,从而增强教学说服力;学生通过深入实践,感悟加深,进一步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更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体现他们的优势和努力,总体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构建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存在不足,亟须改革提升。一是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内容偏重于教条式理论的灌输,但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难以做到入情入理的解疑释惑,不但不能说服和引导学生,反而会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二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有的教师仍停留在把思政课作为一般的知识传授的认识水平上,忽略了政治教育功能,致使课堂讲授成了满堂灌的“填鸭”方式,成了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听与记,教学的活力大大减弱。三是中班、大班上课仍较普遍。尽管教育部一再要求压缩大班课堂的数量,尽可能中小班化,即使大课堂也要实行小班讨论,但是,70多人的中班课堂也使师生在课堂上对话交流的可能性大大减少,难以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互动,无法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使思政课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课效果更不理想。四是教师水平难以说服学生。[1]许多思政课教师忙于上课,无暇从事科学研究,导致自己知识陈旧,有的教师一个教案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缺乏自己的思考,以其昏昏当然难以使学生昭昭。

2.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增多,需要高校思政课在专题教学中积极回应。当前已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既对社会现实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同时又极易受到网上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如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就很容易引起学生认同,从而误导学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各门思政课涉及的重大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设置专题,提炼内容,并在教学中把相关问题摆出来,和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有针对性地加以解释说明,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这些问题,避免犯主观化、片面化、绝对化的错误。

3.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迫切需要专题化教学。要讲好思政课,关键靠教师,但是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其面临的最突出困境是受学术水平制约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专题教学是一个可行出路,专题教学能够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研究专长,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研究优势,在某个专题上积累成果,成为专家,也会使其承担的专题在讲授时更有广度和深度,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疑释惑,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合、促进,也可以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4.现有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仍需要改进完善。目前,已有一些高校采用了专题教学模式,如北京联合大学学院2011年以来开展了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构建“课堂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考试考核体系”相统一的专题教学模式,[2]实现了全课程、全过程、全员的专题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院的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这一方法也得到了领导、学生、同行的认可,并获批了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培育项目,也入选了北京市思政课示范点。但是,专题教学还没有完全树立全方位、专题化的理念,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或环节;在专题凝炼方面还缺乏权威论证,专题设计侧重点不一,限于教师的水平讲授效果也差异较大;在考试考核和社会实践方面也缺乏较一致的认识和做法。这种情况虽然是探索中必然出现的,但也表明这一改革还是初步的,亟待深化,也亟须加强理论上的研究。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1.明确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模式。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包括如下要素:树立一个导向:问题导向;围绕一个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达到一个目标: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坚定信仰有机统一;抓住两个重点:专题凝练及专题化教案撰写;着眼三个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社会实践体系、考试考核体系;实现五个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与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结合、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与学科前沿结合;打牢三个基础: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平台。典型的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应该由这些因素所组成,但其特色可以在其中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体现出来。

2.把握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工作重点。一是统一思想。目前,对专题教学不仅从领导层面有不同认识,就是普通教师也有抵触情绪,认为变动太大,工作量增加,能力难以达到,对此必须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充分研究讨论,认清专题教学的优势和改革的必然性,主动投身改革,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二是开展专题凝练。专题凝练是专题教学的重点,也是起点,只有专题凝练既体现教材内容,又融入学生疑惑,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专题凝练也是教育教师的过程,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这一工作,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确定专题,使大家在教学中认同专题教学,积极主动地运用专题教学,有效化解一些教师尤其是部分老教师的抵触情绪。三是撰写专题教案。撰写教案是L饨萄У墓丶一环,是对专题设置的细化,也是专题教学规范化的必然要求。要鼓励引导教师都参与到教案撰写中来。教案撰写既要注重执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体现专题教学的特点,体现“精要”“易懂”“前沿”“有效”四个原则。四是严格要求新晋教师。新教师在专题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他们刚刚走上思政课教学的岗位,单位如何要求对于他们如何在教学上发展至关重要。要对新教师明确专题教学的要求,并鼓励他们参与到专题教学改革中,由专题教学示范教师带动,督促他们完全采用专题教学方式,对于表现突出的要给予奖励,使新教师都逐步适应和习惯这一教学方式。随着新教师的成长和成为主力,专题教学也会逐步固化和深化。五是抓好科研和学科建设。科研和学科建设是专题教学的有力支撑,只有加强理论学科建设,提高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析问题,才能使专题教学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3.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思路。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应该随着实践探索的开展,进一步拓宽思路。由于专题教学是一种从理念到行为、从内容到方法、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学到科研的全方位创新,因此在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中要把眼光集中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高校都应立足自身实际,争取在整体推进专题教学的情况下,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特色,为专题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借助于立项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北京的实践研究”,在进行北京改革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进程、基本经验研究的同时,注重成果应用,组织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北京的实践研究(大学生读本)》,作为四门思政课的辅助教材,同时把大量案例融入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更好的“知北京、爱北京、荣北京”,成为一个有益的探索。相对而言,这样的创新还太少,全方位创新的格局还有待真正形成。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2016年度教改项目“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研究”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4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

人文,即人类的文化,是指由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它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产生的人类所特有的各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既能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人文包括文学历史、社会科学、艺术哲学等多方面内容,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品位,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儒家经典《大学》中,孔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智善。”强调“大学之道”在于显明的德性,摒除旧习,从而达到善的境界。那么,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变得意义重大。

二、大学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1.灌输式教育模式及错误的教育观念

受教育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高校都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大学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模式仍然是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培养计划缺乏长远的规划,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学思政课中包含了伟大中国人民的智慧、丰富的艺术哲学、当前的社会形势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意义重大。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应用,而忽略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还有些教师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不能正确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2.教育主体能动性缺失

大学思政教育在大学教育中不再作为主修课程,因此受大了广大大学生的忽视。然而,教育体系下,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在市场经济席卷社会的浪潮下,大学生不能把封闭自己在象牙塔中,而应接受艰难的商业考验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社会风气的不断变化,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深深的冲击着广大莘莘学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困惑。这样的境遇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动机,人生目标也出现偏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只注重实用教学内容,轻视人文素质精神;只注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目标。他们认为,人文素质教学没有量化的、可见的物质内容,对前途的发展没有实际的意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及不被关注,使之成为不为人们所关注的边缘性话题,这种缺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受到极大的挑战,人文素质教育变得无足轻重。

三、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大学思政课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充分开发利用大学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使人文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大学作为知识的集聚地,具有良好而充足的人文资源,包括语言文字、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若要实行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人文资源的利用。大学教师担负着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心智的重要使命。教师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修的方式,结合本专业的具体问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带动学生要发展个性以塑造全新的自己,培养自己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前进的社会。

2.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先进思想

大学思政课教学课本中,教材取材大多是经典之作,内容丰富多彩,涉猎广泛,包括历史、文化、习俗、民族、宗教、经济、家庭、社会、人际关系、思想道德、世界观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语言舒畅优美,突出了人和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人在自然、社会中的感受,富有人文精神,是生动的人文教材,对大学生有深刻的启迪和教益。教材中很多篇章的内容都展示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通过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可以明白自己在社会上处于怎样的地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而积极的对待人生,养成先进的意识形态。

3.能够更好地抓好课堂建设

在大学思政教学中,对人文素质教育有多种形式。比如每个学校都具有独特鲜明的特色,有专属的校徽校训,有标志性的建筑物,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这些自然的外化表现形式有利于思政教学过程中对人文教育的深刻理解。除此之外,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学生的各种社团等,也能帮助教师在思政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人文历史文化的理解,不仅能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和充实,提高自身修养,实现课堂的时效性。总的来说,通过校园自身的人文文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够更好的抓好课堂建设,促进学生有规划的创造自己的人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大学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课堂知识之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养成优雅得体的行为规范,培养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修养,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篇5

一、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对于大学生来说,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融入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资料搜集、信息传播、思想表达、友谊互动的新渠道和新平台。应该说,网络化不仅成为当代大学生追逐热议的焦点,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化开启的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网络化促使“大数据”成为时代的业态,“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某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海量的信息数据,其增长容量之大、速度之快、来源之广、价值之杂令人目不暇接。大学生从互联网上可以获得更加快捷的、广泛的、多元的、全面的讯息,从而克服传统思政教育仅靠高校教师这一教育主体提供单向性、唯一性教育资源的弊端,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信息的及时更新、充实,源源不断全方位地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2、网络信息技术以其交互式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提供更加实效的途径。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由教师掌控主宰,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性的学习方式,网络平台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的交互式教育渠道和空间,在网络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双向、多向交流互动,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传道授业解惑的沟通交流,传递分享讯息,表达不同意见,形成开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使教师更加真实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及时进行正确引导,提高思政教育的功效。

3、新媒体工具开辟的网络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搭建了新的载体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校园BBS、QQ、微信、微博、MSN等新媒体越来越以其新f、灵活的方式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目光,可以说,新媒体“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微载体,结合主流网站建设,把课堂教学延伸拓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以大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实现课上课外、校内校外的对接,让思想政治教育全时空的时刻存在,从而聚合思政教育的成效。

二、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难题

“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化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平台,但同时也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崭新要求,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使其面临着时代的难题与困境。

互联网提供的繁杂的海量信息极易诱导一部分辨识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接受非主流亚健康的信息冲击,从而削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引导力度,加大教育难度。当前,科技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交往,特别是大量社交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利弊参半,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不高、判断能力不足、心智不成熟等原因,难以对此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腐朽的、甚至碎片化的信息干扰,由此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流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选择,使他们产生思想困惑和价值观扭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思政教育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新媒体技术的去中心化反权威性特点极大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话语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受到挑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网络化时代不仅改变了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模式,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生存形式产生巨大影响。网络空间的对等宽松环境意味着传统一元化、权威性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消解,个性化的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对传统中心化一方独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回避心理,思政教育主体话语权不断受到稀释与解构,教育内涵难以得到大学生回应,往往出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错位发展状况。可见,“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实情况需要,出现了滞后、低效现象,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话语权的式微是其滞后、低效的关键原因。”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际效能难以真正发挥。

网络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日趋复杂极大地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素养和网络监控能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亟待解决的新问题。现代大学生高度依赖网络,他们在网络平台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网络媒体却精华与糟粕并存。也就是说,网络高新技术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快了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不可控性、风险性以及多变性。于是,这种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新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对大学生在网络思想动态和信息接收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及监控反馈。

三、网络化视角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对策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今天的世界进入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的丰富性、即时性、多元性、隐蔽性、平等性使越来越多的大众群体开始使用网络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可见,网络在当代社会已经普遍成为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日常生活当中重要的沟通载体和交往工具,我们必须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渠道。

1、充分认知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变化新需求,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不断强化“互联网+”背景下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控意识,全面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方法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途径,必须首先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大刀阔斧地予以变革探索。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模式、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只有适应这种变化,顺势而为,积极探索“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框架,才能够即时破解当前思政教育难题。为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全面思维、跨界思维、实事求是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掌握信息知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进一步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认识,全系统建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2、运用信息技术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网络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统一,打造高校全过程化、全时空化、全方位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构学校课堂、校园文化、日常生活、社会环境、家庭氛围等各项元素之间网格状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所以,一方面,有必要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权威性”,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对大学生理想信仰塑造和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巨大能效;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移动通讯技术的作用,积极打造网络教育阵地,在高校主题网站、校园网络文化、微媒体传播平台等建设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宣传正能量,形成主流价值引导和舆情舆论引领,切实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与导向性。

积极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教育新领域,大力拓展网络微平台,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思想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同、选择社会主流文化,提高思政教育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网络化时代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手段,为此就必须在对大学生进行现时代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主题网站、新闻网页、官方微信、工作微信、校园论坛等网络微平台建设,即时利用这些工具平台准确信息,了解学生动态,交流思想,把它们打造成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舞台。

篇6

从1995年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改革至今,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就没有提到素质教育的内容,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不足道也,致使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被人为的分割开来,在教育的过程中严重脱轨,教师没能清楚地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高校的教育组织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执行工作中缺乏连贯性,与社会实际联系不紧密,重实践轻理论。在吸收党员时,也只是片面强调数量,忽视质量。使得对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的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1.2教师队伍建设落后

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落后,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形势的需求。主要有两方面:(1)由于到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仍是跟随中专学校的升格而留在该校,教师自身的素质程度普遍偏低,对理论的把握不够深,缺乏对理论体系深刻理解,不能做到准确地诠释“马列主义”在我国的新的成果精髓,对于理论的作用和意义吃不透。(2)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没有创新意识,课堂缺乏生气,只讲理论不讲实际,或者只是空谈理论。加上教师对于学生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于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缺少研究分析,未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有的放矢。

1.3教师自身的职业疲惫

一般对于长期以来只从事一门课程的教学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对于太有规律的教学、上班觉得无奈。这也很容易磨灭一个教师的积极性,使之对职业产生反抗情绪,导致消极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投入,无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引导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目的进行思考。此外教师个人的不良性格也易使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工作上则害怕接受挑战、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责任感不强。还有就是,学校内部经常有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极易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这些因素都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针对疲惫现象的改良措

2.1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

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制度,制定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目标相一致的教育发展目标,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对于理论并不太感兴趣,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不够重视。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调整素材的新颖性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高职院校负责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上课多是采用专业性话语,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教材,脱离实际生活。所以高职院校教育应由“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转化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自我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在知识的海洋自由的翱翔。通过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实践,调动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现在的迫切需求。在实际工作中,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专业课教师的队伍的人数多于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开展工作中具有优越条件,要充分发挥其潜力。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专业上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交流。而专职教师则不如专业教师受到欢迎。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想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认识到专业课教师的重要性,使他们具有对学生进行自觉教育的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学习,认真专研,提高教学水平。定时的对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举办座谈会等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增强工作经验的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协调结构,采取奖励措施,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

2.3加强教师积极性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一些列的活动来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情绪,使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增强他们的生活乐趣,进而对他们的心里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可以与其他高职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对老师进行培训,甚至可以组织老师走访学习。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释放压力。校领导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因为精神激励往往要比物质奖励更有效果),对与教师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要及时的肯定、称赞、表扬,提升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和教师建立起有好的关系,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以帮助,满足教师的需求。

篇7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搞好我国的教育事业是治国之本。要搞好教育,就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而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要抓好现任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外,同时还要重视教师队伍的源头培养――即要重视高校师范类学生的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切实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培养师范类学生的重中之重。

一、师范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目前,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比较欠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有些学生思想觉悟差,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低,如课内外不讲礼貌、不尊重教师、污言秽语的人比比皆是;有些人经常上课迟到、早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聊天、睡觉、吃零食;破坏校园绿化带的现象随处可见;谈恋爱的学生在教学区搂搂抱抱,做出一些有损大学生形象的事。校园内存在太多不文明、不符合大学生身份的现象。因此,提高师范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二、原因分析

首先,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学习

一方面,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不感兴趣,他们觉得这是空洞的大道理,跟自己距离很遥远;另一方面,很多思政课教师也只是单纯注重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忽视了思政课应有的实际效果和意义。

2.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误解

多数人认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只是思政课相关教师的责任,与其他教师无关。事实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全体教师及各职能部门共同的责任。

3.有关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也没有尽其责

职能部门不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很少开展有关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没有真正落实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其次,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面,学校缺乏创新,没有采取新颖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90后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精力充沛,而我们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却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使用的还是以前的方法,教育效果不好。而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也都只是讲授自己的专业知识,几乎很少会涉及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

再次,有关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活动很少。虽然我们校区每学期会举办不少社团活动,但大多数活动都没有上升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层面上来。我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非常狭窄。

三、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出现的诸多不足,结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尽快找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案,而且全体教职员工及各职能部门都应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首先,高校教师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搞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前提就是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素养。

1.学校领导管理层和后勤服务部门

要明确和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保证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优质齐全;专门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就业指导机构、社会实践等课外教学机构为学生服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学校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2.教学辅助机构

图书馆、食堂、体育中心等教学辅助机构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思想作风、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会直接或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工作人员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之外,也要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倾向,要把严于律己、提高整体素养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之一。

3.辅导员、班主任

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和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果;支持和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做好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班级各类组织和团体,充分调动各个组织和团体的积极性,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其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力求取得实际效果。思政课理论教师要始终保持教学的热情、师生的友情和愉悦的心情。这是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率的前提。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例如:教师在讲授“哲学的基本问题”时,讲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讲解,以此来引出学生对自身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关系的探讨,引导学生认识到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学习方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讲授“价值与价值观”的内容时,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讨,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共同探讨式的课堂教学,能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实践证明,这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是很不错的。

此外,其他学科教师虽然不直接传授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但其举手投足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实现。事实上,其他学科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例如:语文教师在讲授古代文学时,就可以利用中国的古典文化来教育学生明孝道、懂事理。像《三字经》中就有一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意思是: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就是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知识丰富了,学问渊博了,就会少说错话,少做错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可以找到很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契机。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起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相关职能部门要致力于提升社团活动的实际思想教育意义,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寓于学生社团活动中。例如:书法协会可以定期举办书法展,书写内容可以是关于学生文明礼仪的语句;在举行每周的英语角时,负责人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关公民道德素质方面的话题进行交流;广播站每周可以专设一天,播报“讲文明、树新风,争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的主题内容,鼓励学生踊跃投稿。只要积极思考,我们一定能策划出很多诸如此类的活动,这将大大提高社团活动的实际思想教育意义。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搞好师范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教师除了要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精湛的现代教学技法,还要有高尚的师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有说服力。同时,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全面提高师范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只有搞好了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使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我国的教师队伍素质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中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84-02

大数据时代的新常态下,高校学生思想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如何构建常态化的载体,需要研究学生思想实际,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这一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

一、完善机制,推进培育践行工作常态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领导、全员参与。学校不断健全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分工。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协同配合,形成了全校上下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学院制定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方案》,在年度党委工作计划、重点任务分解、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书中,对重点工作、内容举措具体部署,把落实情况作为业务考核、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指标。

学院注重把日常管理与价值观导向有机统一,修订完善管理制度;以推动师生价值观养成为着力点,不断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出台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

二、搭建载体,强化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一)搭建多层次教育教学载体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认真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价值观的培育,要做到知行一致,知识是前提和基础。思政课的课堂就应该是传递价值、传授知识,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就是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面对大学生的受众,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思政课教师需要建立教学平等观、教学学术观,研究构建教学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参与者,他们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与学生在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到教学的角色共同体,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交流与对话达成共识。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中心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开展“道德讲堂”项目为契机,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引入主体性、实践性教学观念,倡导叙事式教学法,编写案例、设置情境、现场教学,不断增强实效性和说服力。

2.充分发挥党课和“青马工程”培训的示范作用。通过党课集中培训,“青马工程”培训专题讲座、学习研讨、精英论坛等,让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学骨干学深学透、先学先行,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引领校园风尚。在整合教材内容、建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以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热点为辐射点,以价值观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论、基本概念等主要基点,构建相对独立、主题突出、模块鲜明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导相统一的教学模块。在实际教学中,具体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从中归纳与讲授内容相关联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学生普遍关注但容易受到社会舆论影响、产生偏颇乃至错误观点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集体讨论。

3.充分发挥专题讲座的引导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形势政策报告和理论宣讲,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渠道。举办“新青年教坛”“农牧大讲堂”等十余种专题讲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定期选定主题,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宣传解读和解疑释惑,强化正面引导,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

4.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利用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深厚积累,总结经验、拓展内容,结合学院的农牧特色,开设了十余门中华农业优秀文化相关通识课程,举办了传统文化大讲堂、国学经典讲座等。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深度阐释,使学生对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形成准确把握,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核心价值观。

(二)搭建立体化宣传载体

做到了24字基本内容进校园、进办公场所、进教学场所、进生活区。运用校报、广播、电视、网站、橱窗、LED屏等校内媒体资源,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立体式宣传培育和践行的进展和成效。在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定期推送师生中的典型做法和凡人善举。举办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厚德牧院”等公益广告征集活动,用生动的艺术样式和活泼的时尚元素表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知晓率。

(三)搭建系统化研究载体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开展理论研究和阐释,举办了泰州黄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多个项目获省部级以上课题资助;学院多个教师成为省、市劳模,应邀在各单位做辅导报告,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应有贡献。

篇9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近些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的分析、教学方法及课堂内容设计的探讨,找到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分析

(一)教师方面。

1.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按照教育部要求,本专科思政课专任教师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但实际上在高职院校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专任教师人数配比远远不够,由许多非专业兼职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这些兼职教师大多数是学校的行政工作人员或在读的研究生,所学也非思政专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同时高职院校对思政课专任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不够,专任教师外出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的机会相对较少,很难通过交流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教学方式单一、陈旧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主要因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在课堂上,老师标配是一本教案、一本教材、一个PPT课件,灌输式教学,只顾自说自话,不顾学生反应,学生被动地听甚至完全不听,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这种课堂影响了大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易达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学生方面。

1.高职学生生源多样化

按照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划,高职院校的生源由之前的普高生为主转变为中职生和普高生并重的局面,未来中职生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闹柿可纤担全国“统考统招”高考录取的普高生,大部分学生思想活跃,灵活好动,经过高考前的系统学习,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但自控能力较差,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目标意识不清等问题;通过“技能高考”录取的中职生在中职阶段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动手能力较强,但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自觉性较差等问题。

2.一些学生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居上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的特点,一些学生相对重实践、轻理论,对专业课学习、实践操作比较感兴趣,认为这对他们未来就业能起到决定作用;而思政课,他们认为尽是理论的东西,这对未来发展就业起不到多少作用。

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父母职业以务农、外出务工居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负担较重,经济状况不理想,甚至需要靠借贷和勤工助学解决部分学费问题。对他们来说,解决生存、就业问题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因而对偏重理论的思政课不感兴趣。

(三)课程方面。

1.课程内容的重复性、滞后性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与滞后性弱化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重复性的表现为大学思想政治课与中学政治课有近1/4的课程内容简单重复。滞后性表现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疏离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

2.课程设置“偷工减料”

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习实践是极重要的教学环节,一些学院都会优先安排和满足自己的专业课和教学实践课,从而减少思政课课时总量,严重者课时量减少三分之一;或者把思政课都安排在晚上教学而不是正常的白天教学时段;或者不按要求在规定的学期安排课程,比如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排到第三甚至第四学期上,这均与课程内容设置不相符。

从老师到学生再到课程本身,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要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改革。

二、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探索

(一)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性。

教师要主动改变传统的、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模拟教学、主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前是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精心设计课堂内容,以90分钟的两学时课程为例,总体思想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几大块:前10分钟,学生自主交流平台分享所见所闻所感;中间60分钟,主要是知识讲授时间,以案例分析、主题讨论、模拟教学等方式展开;最后20分钟,观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或纪录片,对课程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是教学的中心,这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自然会主动参与课程的学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会不断提高。

(二)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

实践教学一直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软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安排一定的学时进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但其教学内容基本由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学校层面没有统一制定教学文件,实践教学任务模糊,没有被很好地执行落实。

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种方式。课堂实践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实践活动,如模拟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校内实践是以校园作为实践的主阵地开展实践活动,如文明就餐“光盘行动”、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等。校外实践是以校外为实践的主阵地开展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

课堂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精心设计与专业结合的课堂实践教学。任课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尽量选用贴近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素材和喜欢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例,根据学生的表达与表演能力特点,设置演讲比赛或朗诵经典比赛等。

校内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依托社团活动或主题党团日活动开展。任课老师可以充分利用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主旋律。

校外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相结合,利用寒暑假、节假日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例如志愿服务进社区、义务支教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等。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形成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形成正确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和提升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要认真钻研马列主义的相关知识,强化自己的理论功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探讨并采用更贴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培育培训,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要求,通过全员培训、骨干研修、在职攻读学位、国内考察、国外研修等方式,思政课教师得到培养与提升。

通过思政课教师自己主动学习和校内外系统的培育培训,整个师资队伍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也会随之提高。

(四)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考核方式多是随堂考查,成绩评定由30%平时成绩(出勤率)+70%期末考试成绩(开卷考试成绩或结业论文成绩)。

为发挥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应该建立一套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除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外,还要考查实践活动成绩,并且加大平时成绩和实践活动成绩的比重,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活动成绩(30%)主要体现在考核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实践教学活动,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从中学到了什么东西;平时成绩(30%)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活动效益,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出勤等;期末考试成绩(40%)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避免死记硬背,提倡学以致用,能够应用基本理论解释、说明问题。通过综合考核,促进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改革,有效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才干,“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山东.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创新[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2]李丽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多样性研究[J].科教文汇,2015(9).

[3]王梅平,姜彦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

篇10

一、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总体来讲,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课教学载体及其评价工具层面的主要问题

其一、新课标思政政治课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两层皮”。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新课标与课堂两层皮现象,部分学校部分教师拿着新课标新教材继续着“一言堂”、“满堂灌”,这警惕我们课程改革还不彻底,新课标有“半流产”的危险。

第二,教材开发与设计喜忧参半。新教材较之于旧教材更加贴近学生,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现实,但是普遍存地理论性弱化,部分观点老化,知识数量和容量减少等问题。

其三、教学评价工具和体系陈旧单一。考试方式及评价方式的陈旧单一,直接导致以分数为纲的评价制度难以打破,教师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革新,难以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其四、新型教学载体的运用度和普及度不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一线教学中去,多煤体教学、电子化教材、网上课堂等各种新型教学载体不断涌现。但是相对来讲,思想政治课教学在运用新型教学载体方面比较滞后,运用度和普及度不高。

2、思想政治课教学主导层面的主要问题。

其一、政治信仰趋于弱化。思想政治课因其政治色彩的天然禀赋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比其他学科的教师要 有更加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素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不断冲击人们的思想堡垒,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信仰也开始滑坡。而教师自身的思想滑坡和信仰摇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其二、思想不解放,观念跟不上。新课标对教师尤其是对中老年教师的冲击和挑战是很大的。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其固有的“惯性”,要在短时间内更新换代,难度比较大。部分教师在无法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方式时,往往掉过头来,换汤不换药,以旧的教学方式,旧的教学内容,旧的教学安全来应付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其三、难以做到“又红又专”。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红”,对政治理论和道德水平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又是一门理论性和时代感都很强的学科,较之于其他学科,他的教学难度往往更大,因此,它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更专的教学方式方法,将看似枯燥的说教生动化生活化,将看似无用的东西时代化实用化。

3、思想政治课教学主体层面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不高。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的特点及教师传授方式枯燥单一导致学生往往厌学,而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和未来就业的综合考量,导致学文科的比较少,也减少了学思想政治的学业规模。

另一方面,学生学得更快乐了但学得更不扎实了。新课程倡导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思政课的枯燥单一,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由于学生自身注意力转移到趣味性方面以及新教材本身对基础知识要求的降低,导致学生学得更快乐,也学得更不扎实了。

二、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建议

在进入“十二五”的新时期,如何解决好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突出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1、从体制机制上抓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注重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体制机制,形成社会合力。随着新课程的有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份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力度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但是,要持续有效地推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光有眼前的短期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这亟待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长效机制。

其一、在资金保障上要建立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投入机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材实行免费,但是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师资培训、设备配备、开展活动、实践基地建设等资金都没有充分稳定的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应将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商业化运作,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其二、在工作格局上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机制。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统筹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这三种教育资源,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基地建设等方面挖掘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融入家庭,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三、在绩效考核上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目前,绩效考核正在各经学校实施,学校的绩效考核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份量,探索建立政府、社区、家庭的层级考核评价体系。

2、从主导主体上抓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作为主体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作为主导的教师进行引导才能更为自觉地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去的。因此,要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对于高中生来讲,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的素质极大地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其一、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型教育理念

新课程对教学目标明确强调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目标不是在于知识与观点的获取,而是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为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从而形成良好的稳定的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

其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打造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

一方面,政府要综合协调、统筹规划,就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综合配套措施。在教师培训的政策和资金上要向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有所倾斜,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通过持续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课教研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研合作,开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现场型、体验式、观摩型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其三、以学生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借鉴和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合理科学利用好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行之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教学、现代远程教学,电子图书等教学载体,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课程教材上抓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在课程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目前,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主要的问题是,一方面,在设计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但具体实施上还是有偏差。如何让较好的课程设计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开花结果,这是亟需解决的一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另一方面,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不平衡的,往往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效果明显,但是在道德水准、法律意识、心理品质三大要件中,起到的作用不大。因此,今后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应当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让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共同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

在教材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的急剧加快,高中生一方面思想活跃,接受新兴事物能力强,另一方面价值取向也开始功利化和多元化。因此,原有的对我国及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理论解释需要发展和更新,使我国思想政治课教材真正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将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传递给广大学生。

结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问题既有同于其他学科的普遍性问题,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问题。在今后具体的探索改革过程中,应当从整个教改体系来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同时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特色特点。当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协作、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朱定生 构建和谐课堂、飞扬学生个性[期刑论文]-江西教育2005(20)

[2] 刘忠年 构建和谐课堂激活学生思维[期刑论文]-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 夏宁 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问题浅谈[期刑论文]-教育教学论坛2011(2)

篇11

目前,贵州的高职教育基本上与其它省份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是一样的,都是上世纪末以来通过并、合、升、建发展而来,很多院校形成多层次教育并存、生源体系庞杂的过渡局面,更有一些合并院校系部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系部为混合学生系部,其学生管理和思政工作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心理状况等情况不够了解,在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所感受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结合各个学校实际及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教学。按照我国高职教学计划的要求,高职学生有部分的时间是要参与顶岗实习的,是在企事业单位或工厂里度过的,他们与工厂、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紧密,会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与在学校内封闭教育不一样的问题。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还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同时,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涵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他们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学生产生的言传身教的影响较大。此外,目前我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照搬原来中职中专模式或向普通本科院校进行简单移植的现象,由于建校历史不长,文化底蕴较薄弱,因此尚未形成具有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高职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通过对我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调研与分析,笔者认为,我省高职院校在当前时期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可以尝试采取如下对策。

1、强化思想认识,构筑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持之以恒地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文化软环境,需要一个诚信公平的道德环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优秀的道德建设成果,民主政治建设除了依靠法律、制度等做保障外,同样依赖于公民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所以,要切实增强思想认识,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的同等重要位置上来抓,切实解决思想滞后的问题,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实施,积极推崇先进事迹,表彰优秀人物,同时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引导全社会向优秀公共人物学习,形成以崇优的社会氛围,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2、加快推进思政教育的制度建设,靠制度保障。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牢牢抓住制度化建设这个带基础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重要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发挥制度化建设的保障促进作用,用制度来规范思想政治教师的育人行为,用制度约束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提高,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从院校的思政工作人员入手,制定各种积极、健康的制度,组织学生体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求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内容。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进寝室制度,开展辅导员定期走访寝室、与同学谈心等制度,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加强学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的体系,全面持续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突发应急事件处置、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并注意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普遍性与专业化的结合。

3、系部主抓主管,部门协调一致。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在系部。系部再忙也不能拆学生思政工作的台,再累也不能打学生思政工作的折扣。系部要实施教管结合、教导结合、教养结合等工作思路,求真务实。

坚持学风建设这个永恒的主题不动摇。混合系部学生要实行分层管理,开设学风阳光台,以评促管、以评促建。

着力抓好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会干部三支思政队伍不放松。选拔班主任、辅导员要坚持原则,要任用具有工作能力、乐于奉献且有工作时间和条件的人员。

用好奖、评、贷、补、助五项权力。对长期不来上课、多门成绩不及格、品行较差、累教不改的学生的助学金可以扣发或缓发。

学校各职能部门均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把学生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中。

4、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要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基本具备从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具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调查研究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加强对学生工作队伍的实践锻炼,增加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开展社会调查和扶贫、支教等活动,通过岗位交流轮换、校外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为他们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创造条件。

针对政工干部整体素质不平衡的问题,可以加强对政工干部队伍的培训,每两年对新上岗的政工干部进行一次岗前培训,有计划、有步骤的选送政工干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抓好教师上岗培训,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要进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培训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完善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选配思想政治素质高、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中老年骨干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在思想、政治、品德和业务等方面全面关心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高职院校应该以育人为中心,坚持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原则,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队伍的选拔、培养、教育和提高,逐步形成一批精干的学生工作专家型人才。

5、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篇12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0.255

1前言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高校大学生多数为“90后”,他们的思想观念具有超前性,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相互碰撞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多向性、多边性特点,一部分价值观与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偏离的甚至具有冲突矛盾的,这就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成长之路,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既要保证教育的效果又要创新方式方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核心价值观即是在某一个社会或团体中能够发挥导向作用的,在社会或团体的各个方面能够起引领作用的,并且使其他方面都从属于它的一种价值观。从本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文化精神的精华、核心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框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高屋建瓴地引领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在社会层面上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努力为我国公民打造一个理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我国公民的精神道德素养的构建树立了标准。这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了极为强大的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动机,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点明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单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而高等院校是使其成长的摇篮,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让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便能接受先进的文化熏陶,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3.1教学场所融入途径

高等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干道是课堂教学。高校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习惯,不断改革,创新课程体系,使之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丰富教材体系,推陈出新,用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身心;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大学生的课程负担,使广大学生有更多时间从事社会实践、丰富自身思想并开拓视野;要深入研究校本课程,找寻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素材并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活动当中。

3.2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和高校教师职业教育体系紧密相融合,始终贯穿高校教师职前、职后的全过程。一是师德师风的建设,将师德作为前提,完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高校教师的从业资格准入机制,把教师师德作为高校教师入职之首要条件,形成高校的师德建设体系。二是高等院校的党团建设,要抓好思政理论课、社科哲学课、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三是教师楷模的评选建设,把优秀教师引领师范的作用激发出来,引导高校教师自觉地加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3.3社会实践融入途径

高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实践。高等院校应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放在首位,制定相关志愿服务制度;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设高等院校实践基地、高校思政教学实践基地、高校文化实践基地;培养和树立先进个人或团队,用其所蕴含的能量鼓舞身边的大学生,引导高校学生自觉加入到社会实践的队伍中来。

3.4校园文化融入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给激发出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动力,建设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时代性校园文化。抓好诚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诚信建设,完善诚信体制,以诚信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立足,离不开道德规范行为;一个民族的生机活力,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滋润;一个国家的长治兴旺,离不开强大精神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党“十”以来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上升到新的高度,对于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意义。高等院校是我国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在高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

3.5网络思政教育途径

校园网络思政教育应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积极发挥网络的积极面,用正能量抢占校园网络阵地,形成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整合校内报刊、校园广播、官方微信、官方网站等媒体资源,着重打造正能量的新闻网站;建设一批如“党团学一学”“心理问一问”“在线解答”等包含多种不同内容的特色版块。以形式新颖、内容风趣吸引当代大学生的眼球,抓住大学生的内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声音,多种途径”,不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走进到学生的脑海里、内心里。

4结论

综上所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某一方面,而应该融入高等院校的每一组成部分,具体说就是融入教学场所、师资队伍、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中来,使学生们能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并帮助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篇13

大数据时代的新常态下,高校学生思想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如何构建常态化的载体,需要研究学生思想实际,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这一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

一、完善机制,推进培育践行工作常态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领导、全员参与。学校不断健全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分工。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协同配合,形成了全校上下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学院制定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方案》,在年度党委工作计划、重点任务分解、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书中,对重点工作、内容举措具体部署,把落实情况作为业务考核、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指标。学院注重把日常管理与价值观导向有机统一,修订完善管理制度;以推动师生价值观养成为着力点,不断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出台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

二、搭建载体,强化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一)搭建多层次教育教学载体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认真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价值观的培育,要做到知行一致,知识是前提和基础。思政课的课堂就应该是传递价值、传授知识,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就是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面对大学生的受众,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思政课教师需要建立教学平等观、教学学术观,研究构建教学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参与者,他们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与学生在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到教学的角色共同体,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交流与对话达成共识。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中心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开展“道德讲堂”项目为契机,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引入主体性、实践性教学观念,倡导叙事式教学法,编写案例、设置情境、现场教学,不断增强实效性和说服力。2.充分发挥党课和“青马工程”培训的示范作用。通过党课集中培训,“青马工程”培训专题讲座、学习研讨、精英论坛等,让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学骨干学深学透、先学先行,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引领校园风尚。在整合教材内容、建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以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热点为辐射点,以价值观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论、基本概念等主要基点,构建相对独立、主题突出、模块鲜明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导相统一的教学模块。在实际教学中,具体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从中归纳与讲授内容相关联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学生普遍关注但容易受到社会舆论影响、产生偏颇乃至错误观点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集体讨论。3.充分发挥专题讲座的引导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形势政策报告和理论宣讲,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渠道。举办“新青年教坛”“农牧大讲堂”等十余种专题讲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定期选定主题,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宣传解读和解疑释惑,强化正面引导,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4.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利用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深厚积累,总结经验、拓展内容,结合学院的农牧特色,开设了十余门中华农业优秀文化相关通识课程,举办了传统文化大讲堂、国学经典讲座等。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深度阐释,使学生对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形成准确把握,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核心价值观。

(二)搭建立体化宣传载体

做到了24字基本内容进校园、进办公场所、进教学场所、进生活区。运用校报、广播、电视、网站、橱窗、LED屏等校内媒体资源,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立体式宣传培育和践行的进展和成效。在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定期推送师生中的典型做法和凡人善举。举办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厚德牧院”等公益广告征集活动,用生动的艺术样式和活泼的时尚元素表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知晓率。

(三)搭建系统化研究载体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开展理论研究和阐释,举办了泰州黄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多个项目获省部级以上课题资助;学院多个教师成为省、市劳模,应邀在各单位做辅导报告,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应有贡献。

三、抓好载体结合,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一)与大学精神培育、校风学风教风建设相结合

大学精神、校风学风教风以及蕴涵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特色表达。学校不断发掘校训、牧院精神的时代内涵,开展“校史校情”知识竞赛等活动等系列专题报道,解读大学精神、演绎时代内涵,激发师生爱国荣校热情,增强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以推进优良校风学风教风为载体,在全院学生中深入实施“青春学习计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在学校行政和服务单位开展改进工作作风等活动,树正风兴正气,引导师生自觉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二)与典型引领相结合

学院开展了一系列一批先进典型学习教育活动,用他们的优秀品质、先进事迹铸筑学校精神高地。通过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校园中的模范人、典型事,开展“感动牧院”人物评选,用身边榜样的鲜活事例教育引导师生从小事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学校注重设计文化载体,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引导广大师生在文化创意和实践经历中深切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价值观自信。以学院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的要求为标准,以文明宿舍、优良学风班集体评选为载体,培育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院系文化。以“一院一品”为引领,打造了艺术节、汉字书写大赛、历史文化节等一批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做好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践行。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气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行是关键和归宿。实践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感知、在行动中领悟,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社团的朋辈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以纪念节日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爱心支农”“农村调研”“志愿服务”“行走在凤城河——保护母亲河”“地球一小时———节约水电”“关爱空巢老人”等主题实践活动和以“中国梦与青”为主题的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营造了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微信微博、QQ与学生课下进行思想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空间与载体。

(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思政课不能停留在书本,需要和社会实践结合,要大力推进思政课的实践教改,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认知层面向信仰高度提升,在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和逻辑体系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内化性地接受。实践是校验标准,需要让学生自觉地用实践去衡量、审视,使自己的思想和认知从偏离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不足乃至错误中解放出来,主动地用正确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并指导自己行动。做到理论实践、主体客体的真正融合,从践行角度真正把握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达到用这一价值观推动完善自己进步的目的。按照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要求,安排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学院每年结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织大一新生,在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参观学校所在地的历史名胜、英雄故居、烈士陵园等等,让学生在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同时,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体悟自己所学理论,坚定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仰。同时,根据课程实际特点,开展对学生实践需求、思想状况的调查,精心设计并制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明确实践主题、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实践路径、实践考核。开展“重走先辈路”“和农牧经营户在一起”“感受水产”等主题或专业的实践活动,以及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等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暑期深入农村进行调研,以制度化常态化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和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会理解、认知认同,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在大学生心灵中产生共鸣,在精神上聚集价值,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成为大学生思想的指引、精神的追求、价值的坐标。

参考文献:

[1]郑思佳.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有效途径研[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5,(2).

[2]陈婧.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3]郭赞.关于雷锋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及践行的思考[J].世纪桥,2014,(11).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