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的坚持

生命的坚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8:03: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命的坚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生命是最珍贵的,谁都不想走到生命的源头,因此都在为生命的尽失时坚持不懈的挣扎。例如:一粒瓜子仁掉进了墙缝,他没有阳光和水,也没有肥沃的土壤,但是它凭着自己的毅力,坚持不懈的为生命而挣扎,最后,他摆脱了命运对它的束缚,坚强的生存了下来,长成了一朵美丽而又鲜艳的向日葵。这就是为生命而挣扎的对照。

还有能突出生灵为生命挣扎过而生存下来的事例。在月光的普照下,一个突出的亮点在月光下呈现美好的一面。一只饥饿的苍蝇慢慢的飞在空中,一双邪恶的眼睛在暗处望着这只饥饿的苍蝇,这是一只蜘蛛,一只希望饱餐一顿的蜘蛛。它迅速在空中织起一个蜘蛛网,蜘蛛网在月光的普照下,就像穿了一件隐形的衣服,使其难以辨认。这只苍蝇并不知道危死亡正在慢慢的靠近它。它还在空中飞行着,一米、九分米,八分米,七分米……一分米,它还是像以前那样飞着,它突然翅膀就像飞机撞到了障碍物一样猛的一抖,它落网了,蜘蛛的阴谋成功了。这时蜘蛛像一匹饿了几天的狼一样扑向猎物,苍蝇知道自己落网了,立刻使出全身力气,拼命的拍打着翅膀,他努力的挣扎着,蜘蛛也快到了,它并没有放弃,还是努力的拍打着翅膀。蜘蛛慢慢的靠近苍蝇,一步,两步,三步……九步,蜘蛛慢慢的走着。它仿佛非常的自信,以为猎物他不出它的网,这时的苍蝇还在努力的拍打着翅膀,突然,苍蝇像脱铉的识石子一样与蜘蛛网分离了。苍蝇为生命努力过,挣扎过,最后他获得了生存的权利。蜘蛛的自信让自己失去了食物,最终,他被饿死了。应为它没有应为自己的生命而挣扎,而努力。

只要不放弃生命,那么生命也不会放弃你!只要你为生命坚持不懈的挣扎,你会得到生命的回报的!

广州育才学校初二:易涛

篇2

小女孩的手蹭破了,正在流血,但她并不在意,只是把手放在地上,支撑着身体,想重新站起来。可是她毕竟少了一条左腿,刚刚爬起来又摔倒。

我实在不忍再看下去,便帮她捡起拐杖,可刚要去扶她,她却坚定地说:“小姐姐,别扶我,让我自己起来。我刚出院,还不习惯,习惯了就不会摔倒了。”

篇3

一、奉献爱心,浇灌学生心灵

一位俄罗斯教育家说:“教育的全部内涵在于一个爱字。”“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学生和我们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是相互的,教师只有用自己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滋润、浇灌学生,才能真正感化学生,才有可能做到细致观察,正确评价,宽容对待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有爱心的老师完成,这一点格外重要。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是爱他们的,他们才会爱教师,进而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有部分学生是因为父母离异而性格孤僻、内向,而且有自卑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缺少爱心,教育工作就显得有些机械化。而由于家庭原因造成成绩落后的学生最缺少关爱,给予他们细心的帮助,他们就会感受到温暖,从而学困生就可能得到转化。所以,我经常抽时间主动和他们谈心,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用宽容的态度,平等地和他们交流,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告诉家长要主动关注,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还有一部分学困生成绩差,是因为学习目标很不明确。针对此情况,我指导并帮助他们制订适合自己的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并经常督促他们检查自己的目标实现情况,哪怕是一分的进步也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没有放弃他们,时刻关心着他们,以此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言行、情感对学生有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

二、投入细心,挖掘学生优点

粗粗望去学困生似乎“一无是处”,他们容易表露的往往是他们的缺点和各种各样的劣迹。其实,他们身上隐藏着不少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闪光点”,因为平时太过于强调缺点和劣迹,以致他们对自己的“闪光点”也茫然不知。由此受到启发,我们教师不应该只注意学困生的弱点,如谚语说的“只看到杯子是半空的,却看不到它是半满的”,而应该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运用细心,处处留意,抓住他们一闪即逝的优点,因势利导,及时地鼓励他们,从而激起学困生奋进的信心,促使他们长善救失,努力变成好学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想想这句话不无它的道理,学困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只是不同的原因造成了他们暂时的学困,以致心灰意冷,恶性循环,让他们自己都难以相信自己是有优点的人,于是自暴自弃。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学困生也不例外,相信我们每个教师只要细心地从生活中寻找经验,从学困生身上挖掘优点,用耐心和细心肯定能触动学困生内心深处那一块最柔弱的心房死角,帮他们重拾自信,改头换面。

三、执著坚持,实现学困生转化

当然,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的学况造成的,要想使其转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韧性,坚持常抓不懈。

篇4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01-01

以人为本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施政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二者缺一不可。十报告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标志着我党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进一步肯定。

一、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历史传承。

(一)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有着完整的环境文化体系的民族,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和崇拜各种自然之神,传统的以“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为核心环境文化体系的形成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种文化不仅是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中找到树立自然生态环境意识的根据,也是当代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理论凭借。

(二)古人对人与社会和谐的认识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到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正如《中庸》里所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是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些古人的认识理念,随着几十年的反战沉淀,成为了当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的理论源泉。

二、以人为本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目的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强调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更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报告,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党的“十”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它适应时展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从其最本质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崇尚人的价值,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市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生态文明的落脚点仍然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目的上来。自然是人的自然,社会是人的社会,这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

三、注重以人为本是促进人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基石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促进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和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最为深刻的论断。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精准的判断,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提高全体民众的认识

为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以人为本。

篇5

一、琼海生态构建之曲: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琼海有个家喻户晓的"三不一就"发展理念,即围绕"田园城市"建设,琼海坚持"不砍树、不占田、不拆迁,就地城镇化"的原则。琼海为实现这个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从源头入手:

(一)以规划引领生态保护建设

作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琼海不断加强生态文明规划工作,先后编制《琼海生态市建设规划》、《琼海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及《海南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APEC低碳示范城镇发展规划》等,极力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县级文明城市建设申请工作。

(二)制度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琼海市在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大胆探索、大胆突破,创新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制度。创新生态环境激励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着力推进珍爱自然、发展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构建生态功能分区体系

琼海构建三级生态功能分区体系,打造以旅游为引领的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水平,同时抓好万泉河流域、森林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工作,建设天然林、水源林、海防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

(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

琼海在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基础上,全面进行提升和改造,朝"六化"即村路巷道硬板化、村庄环境公园化、农业生产集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收入多样化、农民生活现代化的等方向发展,使生活设施、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琼海生态美化之曲:打造生态环境,重构琼海生态新格局

琼海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路明确清晰,即将整个琼海当做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在城区形成"园在城中"、在镇场形成"城在园中"、在农村形成"人在园中"的自然、朴素、生态、和谐之美,形成城乡一体、多中心、走廊式、组团化、网络状的城乡空间布局,形成城市与农村和谐相融、良好民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风貌。

(一)以绿化工程打造原生态环境

琼海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林"工程。在绿化工程中,坚持因地制宜,优选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经济果树,兼顾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村庄绿化以增加群众收入的经济林种植为主,滨海、滨河绿化以保护生态为主,高速公路两旁和城区内绿化以景观林种植为主。

(二)以万泉河再建打造生态新景观

琼海充分利用万泉河流域自然资源,依托万泉河流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优势资源,在原先建设万泉河文明生态村长廊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万泉河流域旅游慢道和乡村风景道,设计融入文宗皇帝渡口等琼海本地文化元素,使旅游景观和地方历史文化深度交融,彰显地方特色。

(三)以博鳌创建生态村打造论坛新景点

博鳌镇是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在论坛配套设施建设的推动下,该镇以"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村庄绿化"为重点,在沿途村口、路口进行绿化美化改造及花木品种点缀,在各村庄大面积植树造林,大力种植用材林和生态园艺林,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镇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规划要求,为论坛创造良好的会议环境。

三、生态产业之曲: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生态经济

琼海文明生态村建设坚持"好看又好用",通过改善环境和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田园经济"。着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型、田园观光旅游型、民俗风情型、农家乐休闲度假型等不同风格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特色风情旅游乡村。

(一)生态村成为受欢迎新兴旅游点

嘉积镇大园古村,长坡镇文屯村,博鳌镇南强村、大路坡村、美雅村、北山村、留客村,塔洋镇上坡村,阳江镇上科村,彬村山华侨农场的"印尼村"等,既是文明生态村示范村,又是乡村游特色村,受到众多海内外客人的青睐,吸引一批批团队来参观旅游,琼海文明生态村逐步成为受海内外游客欢迎的新兴旅游点。

(二)环境优化促农旅融合形成新业态

琼海对村镇进行田园化改造后,一条条蜿蜒的绿道,在槟榔、椰树、园林小品和田园绿野中穿越而过,将镇区和乡村串联起来。特别是乡村带状公园沿途带入5个村庄,形成了"农家乐"、"家庭旅馆"、"休闲慢道"、"农产品采摘体验"等新业态,注入经济价值元素,加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传统农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融合

琼海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实现"六化",还完成村内小品景观绿化美化工作,完善农村供水、垃圾处理和污水湿地化处理等工作,使社会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增加村民收入,就地实现城镇化,不少乡村农民从传统农民向市民融合,其传统农业也逐步向第三产业融合。

四、生态启示之曲:创造优美人居环境,让环境产生效益

琼海深入贯彻"绿色崛起",保护生态并作为发展过程中的最大资本,优化生态、美化环境为当地特色旅游发展提供了保障,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乡村经济效益,同时良好的乡村经济效益使乡村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美丽家园也能创造价值

琼海把全市规划为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国家农业公园和万泉河国家农业公园等3个大片区。通过连片完善充实提升田洋及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打造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城镇化乡村综合载体,使农业公园成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产业支撑的园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优美生态环境产生良好效益

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创办起一批农家乐、农家旅馆、咖啡屋、观光及瓜果采摘等乡村游项目,这些项目大都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农民从中获得财产、生产、经营、工资4种收入,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优美的环境也是价值"。这三大农业公园,无疑成为琼海集中展示生态景观的最佳窗口。

(三)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琼海潭门镇在风情小镇建设中,抓住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依托特色资源,全镇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得到全面改造,风情小镇变身旅游小镇,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成为继博鳌之后又一旅游热点。据统计,政府投入1.2亿元的基础设施改造资金,短时间内就带来本地和外来投资近5亿元,潭门群众尝到文明村镇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甜头。

参考文献:

1.岳波,吴小卉,黄启飞,孟伟,张林波.生态文明建设国内外经验总结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5

篇6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of sea life maintain water system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flow, through the water system of the show for introduces, summarizes the desig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Keywords: survive system, filtration system, floating separation, ozone disinfection

中图分类号:R1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海洋生物从自然界来到极地海洋世界的展池、展缸中,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如何创造尽可能接近自然的环境,让生物生存、生长甚至繁殖,逐渐适应极地海洋世界这个新家,并且能够满足观众观赏需求,是极地海洋世界追求的目标。自然的造景、适宜的灯光、水质的维护是维持海洋生物生命的基本要求,在这其中,海洋生物的生命维持水系统(以下简称维生系统)是整个极地海洋世界水质维护的核心和关键,直接关系到动物的生存和健康,且其处理效果、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等直接决定了海洋世界运营管理的成败。

一.工艺组成

维生系统是集过滤、气浮、生物处理和消毒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水处理系统。

1.1 过滤系统

在水处理中,过滤通常是指用石英砂等粒状材料滤料层截留去除水中颗粒杂质的处理技术。维生系统中一般使用重力滤池和过滤砂缸。重力滤池的优点是运行稳定可靠,能耗低,出水水质好,其缺点是设置受场地限制较大,初投资大,保温效果差,运行操作及检修工作量大,通常设置在对水质要求较高的环游池和海底世界等鱼类饲养系统中。过滤砂缸为定型产品,其优点是设置灵活,操作简便,初投资小,保温效果好,缺点是运能能耗较大,过滤周期短,出水水质较滤池差等,在海洋动物系统中使用较多。

1.2 气浮分离和臭氧消毒

气浮分离技术,是向水中通入空气,使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被微小的气泡吸附,并借气泡的浮力上升到水面形成泡沫与水分离,从而去除水中的溶解物和悬浮物。因其去除蛋白质的高效性,故常被称作蛋白质分离技术。维生系统中采用逆流式的蛋白分离器,其去除水中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与气泡大小、气泡和废水接触时间、气流上升速率等因素有关。臭氧(O3)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不仅可以杀灭水中的病毒、细菌,还可以起到除色、除臭、分解有机物的作用,故能降低不洁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闭合循环水体的水处理通常将气浮分离和臭氧消毒配合使用。采用射流泵抽取蛋白分离器底部的水与臭氧充分混合,产生的细小气泡保证了水与臭氧的有效接触,另外,形成的细小气泡吸附水中悬浮物和溶解有机物,将其带至水面形成泡沫排除。经过处理后的水仍然含有一定量的臭氧,流入回水池中继续与水体中污染物接触反应,以减少残余臭氧对水生生物的伤害。

1.3 生化池

在闭路循环的养殖水体中,运行的主要问题是有毒废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的积累。生化池为硝化菌的繁殖提供了足够的表面积和溶解氧,利用其降解作用,去除水中有毒物质。生化池多在鱼类展池系统中使用。

1.4 控温系统

不同种类的海洋动物对水温的要求不同,即使是同类但不同种的动物对水温的要求也不相同。维生系统通常设置板式换热器,利用温度感应装置控制冷热源的供应,从而控制水体温度。

1.5活性炭吸附

活性炭是一种非极性吸附剂,可以吸附去除水中有机物质、重金属离子、色素等有毒物质。活性炭价格低廉,对改变过滤水水质及透明度作用很大,尤其是在展池养水初期或急于开业时作用明显。

2 工艺流程

2.1化盐及补水

地处内陆的海洋世界,海水须经人工配置,海水制备工艺如图1所示。海盐与自来水在化盐池内充分混合,达到所需的比例后,进入蓄水池净化处理、调温后用于各展池补水。

2.2反冲洗及海水回收

维生系统中产生的需要收集废海水主要有两类,一是砂缸或滤池反冲洗排水,二是展池内吸底清污排水。回收与反冲洗流程如图2所示,废海水经管道收集至回收水池,在回收水池中静置沉淀一定时间后,底层悬浊液排至室外集中处理,上清液则经净化处理,储存于反冲洗水池内,由反冲洗水泵抽取,供各展池砂缸反冲洗使用,反冲洗用水量不足部分由自来水补充。为避免展示水体中有毒物质的累积以及海洋生物之间的交叉感染,鱼类、鲸豚类和海兽类单独设置回收水池和反冲洗水池。

2.3海兽及鲸豚类

为满足海洋生物对不同水温和水质的要求,各展示水体需单独设置维生系统。兽类及鲸豚类维生系统流程如图3所示,蛋白分离器和臭氧配合使用处理展示水体的表面溢流水,经处理后的水流入回水池内停留一段时间,以保证臭氧杀菌、消毒效果。回水池内的水泵提升至展示水体。砂缸过滤水取自展示水体底部,由循环泵抽取,水流经砂缸和设有自动温控装置的换热器后返回水体。

2.4 热带鱼类

鱼类过滤系统采用重力滤池,维生系统流程如图4所示。展内下部水体利用液位差,通过管道流入溢流槽内;表面溢流水亦流入溢流槽内。溢流槽内水由穿孔管均与分配至重力滤池表面;蛋白分离器亦从溢流槽内取水,处理后进入重力滤池内。重力滤池出水经换热器和生化池后返回水体,重力滤池的反冲洗采用溢流槽内水加气反冲。

3 维生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的经验总结

海洋生物对水中残余臭氧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实验表明,残余臭氧的毒性是由于它能使生物体内的一种或多种酶失去活性,即使残余臭氧在水中浓度很低,也会对海洋生物的视网膜和皮肤造成伤害。但臭氧在水中的稳定性很差,用臭氧对水体进行消毒只要几分钟滞留时间或者曝气驱赶,剩余臭氧即可达到安全水平。因此,设计时,我们通常在回水池中设置导流墙,以曝气驱赶臭氧、增加水体停留时间。

展示池水流的流向直接关系到整个池子的展示效果及水质状况。首先整个展池的大小、形状以及池中的悬浮物(动物的粪便、残饵及动物的毛发等)如何去除,是水流设计必先考虑的因素。水流设计不合理,往往会发生各种悬浮物累积在池子的某个角落,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因此展示池的聚污、排污能力的大小,是整个展示效果的关键,也是水流流向设计需考虑的重点。注水管,需考虑如何运用水流的作用达到聚污的效果;溢流口,主要是为了排除向水体表面的泡沫和油污,以及一些密度较小的悬浮物;溢流口、排污管位置必须设置在一些污物容易聚集的场所,以便于污物的排出。

日常定期清洁维护对维生系统水质维护也有重要的作用。定期虹吸饲养池池底,尽可能在有机废物还没有被细菌降解前将其排出水系统,从而降低维生系统的有机负荷。定期反冲过滤器,将积存在过滤器中的有机废物清除出水系统,也能降低维生系统的有机负荷。加强水质监测,有效的监测手段可以随时了解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以及营养元素的平衡状态,适时作出相关调整。

参考文献:

[1] 罗国芝,谭洪新,施正峰等. 泡沫分离技术在水族馆水处理中的应用. 水产科技情报,1999,26(5):202~206

篇7

一、生态文明和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涵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更伟大的文明。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按照人―自然―社会这个复合体运转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良性运行机制以及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其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的和谐协调。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包括了社会协调及人与自然协调的所有实质,生态文明贯穿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比如:生态旅游建设、生态环境与保护、生态农业建设、能源和资源的保障、污染控制、循环低碳等方面,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

(二)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

所谓可持续性发展指的就是既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以不侵害后世人满足需要的本领。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的发展和安居乐业。而作为可持续性发展的其中一个方面的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其含意为:指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世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的旅游建设。传统旅游业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而在生态文明指导下的旅游业,既满足了人们旅游的需要,又保护了环境。所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根蒂。

二、从政府的角度谈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通常政府以为其是权力的占有者,条例的制定者。在旅游行业中的表现就是,政府创造条件发展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支持发展旅游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我国一向倡导“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策略并在当中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对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需要政府作为主导调控进行解决。在建设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对于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有很大的鞭策作用,而我国的生态旅游的发芽几乎是由政府促成的。政府对生态旅游的治理表现在下述三个地方:

(一)拟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尤其是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找准当地的形象定位,并围绕其主题加以推广。政府必须组织对目的地形象建立有益的推广活动。必须考虑市场需求等问题,杜绝盲目跟风。

(三)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各种条件。增加投入、鼓励外资和社会资本等投入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也可以让本地住户参与到生态旅游建设中,兑现他们的利润分派并让他们参预生态资源保护工作,这样有益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从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及游客的角度谈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是指旅行社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导游等方面。作为旅游活动的执行方,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影响到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行为。而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并不单单是政府、景区、旅行社等的责任,游客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游客有无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游客环保意识的程度、游客素质的高低,都将直接关系到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亦或是破坏程度。为此,我想旅游活动的执行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以树立游客生态保护意识:

(一)作为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的各级各类从业人员首先自身必须树立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我们可以定期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对旅游业从业人员进行教育,丰富他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生态旅游知识。

(二)旅行社在招揽游客的时候要注意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的宣传。比如可以在宣传资料、网页、门市等进行宣传,使游客耳濡目染的接受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的知识。

(三)景区或是旅游目的地在做好宣传的同时,还应多开展一些生态旅游活动,以此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

(四)作为旅游形象大使的导游,他们是和旅游者距离最近、接触最多的人,能够更好的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的精神。导游可以在讲解中向游客灌输生态文明意识,在具体的旅游活动中身体力行的进行示范带头作用,比如,旅游途中不乱丢垃圾,不乱涂乱刻等等方面。

四、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谈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本是资源、能源消耗低的产业,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国旅游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一大批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旅游有着深刻理解,并且旅游管理水平极高的高素质人才,如何打造这样一支队伍,应该说在学校教育中,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教育途径,培养旅游管理人才:

(一)在人才培养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根据党的十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方针,并结合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注重生态基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

(二)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具有生态观念的高素质旅游业管理人员,因此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中应开设诸如《生态旅游》、《旅游景区的开发与保护》等课程,既和专业相关,又符合生态文明建设。

(三)在实践环节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旅游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到景区进行实地模拟导游实践。在实践环节中就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进去。开展以生态文明、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四)培养教师的生态观念。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生态文明知识培训,丰富教师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可以让教师到生态旅游示范点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我深信,只有教师自身的素养提高了,才能言传身教的影响学生,为生态文明、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五、以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具体做法

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下,正迅速发展的一种旅游模式就是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品味更高,更加突出自然本色,具有更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生态旅游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协调,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观念,营造生态文明的旅游业发展环境

生态文明要求公众具备较高的环保意识,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开发、建设、保护、发展四者的关系,因此对旅游业的管理者、执行人、游客和其他人员需要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教育。有针对性的对旅游行业从业者进行培训,建造一支生态意识强、环保意识强的从业人员队伍,提高从业者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低碳旅游、爱护环境,建立生态文明的旅游环境。

(二)产业结构创新,提高生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当今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生态旅游产业,有助于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增强地区综合实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所形成的竞争力强的生态旅游产业有利于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大创新力度,要注重建立品牌、整合相应的旅游资源,提高生态旅游产业竞争力。

(三)制度创新,建立跨区域的生态旅游产业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因此,政府在当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政府的作用在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和促进市场更为有效的运作。所以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产业协调机构,统筹规划、管理该区域的旅游产业,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轻松的氛围。[5]同时,不应只局限于某个区域,应该把资源有效整合,建立跨区域的生态旅游产业机制。

篇8

下面,会议进行第一项,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连渠同志宣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建设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意见》;

会议进行第二项,请副市长岳振杰同志宣读《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土地资产管理的决定》;

篇9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78-02

Study on 800 Henan Undergraduates' Social Exclusion Towards Familiar Physical Illn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YAO Shu-guang.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455000), Henan Provim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ndition of Henan undergraduates' social exclusion towards familiar physical illn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A self-administrated survey was completed by 756 undergraduate, by using social distance questionnaire and self-compiled illness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Stepwise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illness social distance and illness dimensions. Results The social distance that undergraduate towards A type H1N1 flu was the biggest(scored 6.14), and then was syphilis(scored 5.69), tuberculosis(scored 5.35) and AIDS(scored 4.98),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exclusion towards illness. Illness's infectivit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dimension among 12 illness dimensions; the partial coefficient was 0.83.Conclusion The degree of a illness's infectivity is the critical factor that people's social exclusion towards this illness.

【Key words】 Disease; Prejudice; Mental health; Students

躯体疾病是有机体的一种异常的形式变化,它具有一系列不被人们期望的特征,如残疾、形象损害、活动受限、死亡等,因此人们对任何躯体疾病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歧视、疏远和排斥。研究发现,歧视和社会排斥会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孤单感和心理压力,甚至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1]。很多患者为了避免暴露感染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歧视和社会排斥,不得不抵制疾病检测,经常变换住所,甚至隐姓埋名[2-3],这就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成为预防这些疾病的严重障碍[4]。从普遍意义上研究人们对一般躯体疾病的歧视和社会排斥现象,有助于理解和消除人们对某一种特殊疾病的歧视和社会排斥。笔者于2009年2-10月对河南省2所大学的8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常见躯体疾病的歧视、社会排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郑州大学和安阳师范学院选取大学生800名,每所学校各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756份,有效应答率94.5%。涵盖大学一~四年级,涉及文、理多种专业,其中男生304名,女生452名;年龄为17~26岁。

1.2 调查方法 使用社会距离表示被调查者对疾病患者的社会排斥程度。社会距离的测量采用自编社会距离问卷,该问卷来自Crandall[5]改编的社会距离量表。包含6道题目,每题采用7点记分,其中第5和第6题是反向记分的题目,计算总分时先把1~4题得分反转,然后把6道题的分数相加再除以6,即得整个量表分数。分数分布为1~7,分数越小表示社会距离越小,分数越大表示社会距离越大。分数在4以下时表示接受,分数越小表示接受程度越高;分数在4以上表示拒绝,分数越接近于7社会拒绝越严重。在本研究中,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存在一个特征值为3.74的因子,可以解释问卷分数变异的50%。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

疾病特征参考Jones等[6]提出的污名维度,结合已有研究发现的对躯体疾病的社会拒绝产生影响的疾病特征编制而成。最后确定12个疾病特征:疾病的严重性、传染性、是否性传播、患者对自己感染疾病是否可控、是否不可治愈、患病原因是否不道德、症状是否难于被人觉察、是否遗传、是否慢性(长期)、对患者外观是否有影响、是否了解这种疾病的知识[7-10]。12个疾病特征编制为12道试题,每个题目都是采用7点记分,分数1~7分。

选择了10种躯体疾病:癌症、高血压、乙肝、糖尿病、佝偻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肥胖症、梅毒、肺结核。选择过程考虑了2个因素:一是按照每种疾病特征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疾病;二是避免选择大多数大学生了解甚少的疾病,以免出现盲目选择。

对疾病社会距离的评分和对疾病12个特征的评分是同一个问卷上的任务一和任务二,为了防止10种疾病和12个疾病特征出现顺序效应,该问卷编制了2个版本。任务一和任务二在2个版本的问卷中排列顺序不同,在2个学校各施测了一个版本,施测时现场发卷、答卷、收卷,要求独自匿名填写。

1.3 统计方法 资料用Excel录入,经逻辑检错后,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躯体疾病社会距离 通过问卷调查,计算出被调查者对10种躯体疾病的社会距离的情况,然后对10种疾病的社会距离进行方差分析,发现10种疾病的社会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313,P

大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梅毒、肺结核、艾滋病和乙肝5种传染性躯体疾病的社会距离居于10种疾病的前5位(得分分别为6.14,5.69,5.35,4.97和4.85),大学生对佝偻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和高血压5种非传染性躯体疾病的社会距离居于后5位(得分分别为2.58,2.54,2.31,2.29和2.04)。方差分析事后的S-N-K检验发现:10种疾病的社会距离可以区分为显著不同的6组,甲型H1N1流感、梅毒与肺结核的社会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佝偻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4种疾病的社会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3种疾病的社会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男女大学生对躯体疾病的社会距离 男大学生对10种疾病的平均社会距离是3.82,女大学生对10种疾病的平均社会距离是3.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05)。

2.3 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社会距离 大学生对5种传染性疾病的平均社会距离是5.39,对5种非传染性疾病的平均社会距离是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8,P

2.4 对躯体疾病的社会距离产生重要影响的疾病特征 对12个疾病特征使用逐步回归来预测社会距离(进入的标准为P

3 讨论

Duckitt[11]认为,歧视是根据某一特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而对个体实行区别对待,歧视本质上是社会排斥[12]。调查显示,在10种常见疾病中,甲型H1N1流感受到大学生最严重的歧视和排斥,其次是梅毒、肺结核、艾滋病和乙肝等。调查表明,影响大学生对这些疾病态度的主要是其传染性,对疾病的歧视和排斥大约83%是由疾病的传染性所决定的。10种躯体疾病中受到排斥最严重的前5种疾病全部是传染性疾病,后5种全部是非传染性疾病。且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社会排斥有着明显的差别,可见传染性是决定疾病受排斥的最主要原因。疾病的传染性危及被调查者的安全,具有危险性,保护自身健康是人们考虑的第一要素。甲型H1N1流感之所以在10种疾病中受到最严重的排斥,首先是因为其有着很强的传染性。另外笔者调查时正值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各学校都对甲型H1N1流感非常重视,严密防范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这使大家对此格外敏感,这可能是使甲型H1N1流感成为大学生当前最为排斥的疾病的重要原因。排在第2的梅毒也是一种传染性性病,主要是通过不洁传播,除了传染性,感染疾病的不道德性是大学生排斥梅毒患者的重要原因。肺结核一直都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这是肺结核排在艾滋病和乙肝之前的原因。艾滋病和乙肝的传播途径很相似,都是传染性并不强的疾病,所以大学生对它们的社会排斥并不是很强。其中有些艾滋病也是通过传播的,但感染艾滋病渠道的多样性并没有使艾滋病像梅毒那样受到强烈的社会排斥,艾滋病受到社会排斥主要因为其传染性,这与已有调查一致[13]。

4 参考文献

[1] CRANDALL CS, COLEMAN R. AIDS-related stigmatization and the disrup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J Soc Pers Relat, 1992,9(2):163-177.

[2] BERGER BE, FERRANS CE, LASHLEY FR. Measuring stigma in people with HIV: Psychometric assessment of the HIV stigma scale. Res Nurs Health, 2001,24(6):518-529.

[3] HEREK GM. AIDS and stigma. Am Behav Sci, 1999,42(7):1106-1116.

[4] AGGLETON P, PARKER R. HIV/AIDS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basis for action. UNAIDS, 2003:1-24.

[5] CRANDALL CS. Multiple stigma and AIDS: Lllness stigma and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s and IV drug users in AIDS-related stigmatization. J Comm Appl Soc Psychol, 1991,1(2):165-172.

[6] JONES EE, FARINA A, HASTORF AH, et al. RA social stigma: The psychology of marked relationships. New York: Freeman, 1984:234-278.

[7] CRANDALL CS, MONRIARTY D. Physical illness stigma and social rejection. Br J Soc Psychol, 1995,34(1):67-83.

[8] CRANDALLl CS, GLOR J, BRITT TW. AIDS-related stigmatization: Instrumental and symbolic attitudes. J Appl Soc Psychol, 1997,27(2):95-123.

[9] MAK, WWS, CHEUNG, RYM, et al. Comparative stigma of HIV/AIDS, SARS, and Tuberculosis in Hong Kong. Soc Sci Med, 2006,63(7):1912-1922.

[10]LONG AM. Dimension of illness.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0:25-37.

[11]DUCKITT JH.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New York: Praeger Press, 1992:7-24.

篇10

[摘要] 目的 对比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 SIMV)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 CPAP)两种机械通气方法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择该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n SIMV治疗组及n CPAP治疗组各50例,对两组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及对比分析。结果 n SIMV治疗组患者呼吸支持持续时间及需行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n CPAP组,且治疗后血气指标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n CPAP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 SIMV治疗法与n CPAP治疗法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进行应用,n SIMV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临床症状即血气指标改善情况更佳,明显优于n CPAP组效果,应该作为新生儿透明膜病治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中图分类号] R7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058-02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是新生儿常见的相关症状,肺泡上皮细胞上的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是导致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如珂立苏等配合机械通气对HMD进行治疗,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选择合适的呼吸支持模式,是进一步提高HMD治疗效果的关键。现选择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HM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 SIMV)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 CPAP)两种机械通气方法治疗HMD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重症监护室收治来自于该院新生儿科肺透明膜病HMD患儿100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经过临床诊断及X线检查确诊为HMD,分级为I~II级;100例患儿中,男47例,女53例,日龄2~20 d,体重1 500~4 000 g;按照随机分组原则进行划分,分为n SIMV组及n CPAP组各50例。

1.2方法

两组100例患儿均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药物(珂立苏)治疗,用法用量为100~200 mg/kg经气道滴入。PS治疗配合呼吸机气管插管进行,并配合进行通气、变化及拍打胸部等,有效促进PS药物扩散和均匀分布[2];待呼吸机参数为SPaO2>88%以及FiO2<0.4之后,立即拔除气管插管,转为分别采用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 SIMV)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 CAPA),两组均为50例患儿。

1.2.1n SIMV组方法仪器采用具有自动漏气补偿功能的西门子婴幼儿型呼吸机servo-i;采用双鼻塞方式进行无创机械通气;呼吸机模式设置为SIMC型,初始参数设置为R设置为30~45 γ/min,PEEP设置为4~7 cmH2O,PIP设置为15-20 cmH2O,FiO2设置为0.2~0.5,Flow设置为4~8 L/min,根据SpO2浓度进行参数调节,使其维持在85%~94%之间为最佳状态。n SIMV组治疗时,当呼吸机FiO2<0.4,PEEP<3 cmH2O,平均气道压<8 cmH2O时可以考虑进行撤机,改为鼻导管吸氧维持[3-4]。

1.2.2n CPAP组方法仪器为英国EME公司生产呼吸机,参数设置为CAPA4~8 cmH2O,Flow8~10 L/min,FiO2设置为0.2~0.4。若参数变化为CAPA<3 cmH2O,FiO2<0.4时,则可考虑进行撤机,改为鼻导管吸氧。

需行气管插管指征:当FiO2为0.6时,SpO2<85%;出现反复多次呼吸暂停;由于新生儿肺部出血、肌肉及神经等相关疾病导致心跳呼吸骤停、呼吸机麻痹不能自主呼吸等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呼吸支持时间、需行气管插管例数;二氧化碳潴留及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两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等。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见表1、表2。

3讨论

新生儿透明膜病(HMD)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导致的肺泡不张和萎缩所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氧合作用较差,不你呢个满足机体需要,因此出现高碳酸症、低氧血症等症状,对新生儿的危害较大。HMD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有呼吸困难、紫绀、三凹征等,严重的会导致肺炎、肺出血和休克等[5]。对HMD进行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呼吸,纠正缺氧状态及补充PS物质。

该组研究中,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处理机PS治疗,随机划分为两组,分别采用n SIMV和n CPAP两种呼吸支持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n SIMV组患者在呼吸支持时间、需行习惯插管情况、呼吸暂停发生情况、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改善情况方面均明显优于n CPAP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得了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该文认为,n CPAP虽然临床应用时间较长,但存在只适用于自主呼吸患儿、易发CO2潴留、呼吸暂停,对鼻粘膜损伤过大,依靠高呼出阻力阀门来维持正压等缺点,并未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n SIMV是在间歇式指令通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为无侵入操作,适应范围广,与患儿自主呼吸之间相结合作用,提高整体的通气量和通气效率,实现扩张起到、减少患儿呼吸功和防治肺泡不张的效果。且该组研究中,n SIMV组在呼吸支持维持时间、需行气管插管率、呼吸暂停和并发症等方面较n CPAP组显著降低,有效降低了呼吸维持并发症等对整体治疗效果的影响。综上所述,n SIMV治疗法与n CPAP治疗法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进行应用,n SIMV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应该作为新生儿透明膜病治疗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越,高薇薇,陈运彬,等.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4例的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11,2(5):216-217.

[2]纪永佳,叶秀桢.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6(5):631-633.

篇11

中国的文人画家素爱在扇面上作画写字,这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独特现象,扇子因为有了书画而成了“怀袖雅物”,与卷轴一同成为最为重要的书画艺术形式之一。因为在扇面外形之内的有限表现,既可以得到小中见大的随意发挥,也能够获得独具的幅面形式,所以扇面艺术无论对于继承抑或展示、发展书画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密切全国画院间的学术联系,通过举办高质量且有导向意义的展览活动,凸显国办画院对于繁荣美术创作和推动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特殊作用,同时,通过扇画展这一民族特征显著的艺术形式,提倡贴近民众生活,呼唤传统精神,弘扬与发展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由福建省画院主办,洁利来(福建)感应设备有限公司、福建书画网、《当代中国画》杂志协办的“咫尺风流—全国画院国画名家扇面艺术邀请展”,历时半年的筹备,于11月21日上午在福建省画院展览馆隆重开幕。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黄瑞霖,原福建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陈明端,福建省政协副秘长陈维山,福建省文联、省文化厅有关领导范碧云、宋闽旺、陈济谋、张宇、陈秋平等以及参展艺术家、省内美术界知名人士数百人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开幕式由福建省画院常务副院长郭东健主持,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画院院长陈济谋,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陈履生,福建省文联巡视员张宇,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张雷平分别发表讲话和致辞。

展览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出任学术总顾问,《当代中国画》杂志主编陈履生出任学术主持,邀请参展画家均为全国国办画院的知名国画家。展览筹备期间,就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特别是画院系统的广泛关注,主动询问要求参展者众多,另有不少提名外画家纷纷寄上画册或作品应征,最终展览圈定99位参展画家,他们涵盖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创作院以及38个省市级国办画院,作者中有前辈名宿于志学、崔振宽、王玉珏、郭全忠等,有当红名家何水法、范扬、王孟奇、何加林、张江舟等,以及福建省画坛中坚谢振瓯、王和平、曾贤谋、郭东健等。99件参展作品不论从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预期值。

展览的不寻常处在于:这是一次全国画院国画名家的集体亮相,而由省级画院牵头主办此类大展,在全国是“开先河”之举。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各地国办画院各守一方、各自为阵的局面,使画院团队形成了群体互动,使画家力量得到了新的整合,同时唤起了人们对画院体制在今天全球化语境中存在价值和积极意义的思考,体现了主办方不断顺应新形势,为提升全国画院整体形象、凸显其学术优势而锐意进取的一种思考和实践。面对此次展示身手的平台,各地画家都投入了足够的创作热情,参展作品题材广泛,佳制纷呈,形式丰富,风格各异。多数作品扬文人扇画之长,强调文化内涵和品格之美,注重表达内在诗情和雅静书卷之气,从容淡定,抒情遣兴,有感而发;另有一些作品则延续着自己的探研追求,强化个性元素,以现墨语汇诉说着别样的思考,以建立自己的抒情风格。咫尺扇面尽显无限风采,相对于作品的大制作,这是对画家习惯性艺术表达能力的另一种考量。

开幕当日,还举行了《咫尺风流—全国画院国画名家扇面艺术邀请展作品展》首发式。展览期间,主办方邀请陈履生先生主持“清风徐来—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新机遇”学术座谈会,来自各地的30余位理论家、参展画家与在闽美术界人士一起就当代中国画的现状及走向,结合自己的学术思考和创作实践,进行了实在而深入的研究探讨,表达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画家在解读当下中国画诸多方面问题的不同理解。此展作为福建省画院建院25周年系列展事活动中的重头戏,为建设中的海西和谐文化带来了一缕清风,它不仅活跃了福建美术界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全国画院系统的合作交流,也扩大了福建省画院在全国的社会影响。转贴于

篇12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出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成许多河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曲折流去。”虽然会遇到危崖,但他总是坚持到看到两岸的鸟语花香,山清水秀。

生命是长跑,即使你落在最后输在起跑线,不要灰心,胜利的秘诀是坚持到底。生命的路很长,我们不要只看着前方的路有多少荆棘,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就像小溪终会归集大海。“千里之足始于足下。”当我们垒积完成一件件小小事,才会发现平凡的细节只要日积月累就会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生命是长跑,靠的是坚持,是毅力。我们不要为绊脚石而垂头丧气,不要为一时领先而沾沾自喜,就算你落在最后,不要在乎别人人的目光,此刻你只需要看着脚下的路一步步跑到最后。其实坚持就是胜利。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不美丽?

当你走进生命,你会发现生命是如此伟大坚强。

人们都说:“生命是易碎的花瓶,需要我们的细心呵护。”但我去在灾难面前看到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与坚强。

在汶川8.0大地震中,人们又爱谱写了一曲曲壮歌,人们用生命的顽强书写了曾经的历史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却给我们带来太多太多的感受。

篇13

这堂特殊的课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倡议全国的中小学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这一特殊的公益课由“潜能”、“团队”、“坚持”“生命”四节课完美组成:

“潜能”: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潜能需要激发,人在危险时第一反应就是潜能支配肢体行为,同时潜能很易被习惯掩盖,就会失去生命的机会,相反也会赢得生命的机会!

“坚持”:每个人都知道“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的道理,坚持就可以创造生命奇迹,就像在这次地震中坚持活下来的人就会有新的人生。面对人生就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团队”: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是一种真正的内心动力。面对灾难,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快乐是一种心理感受。快乐是健康的金钥匙,人处世间,理应追求快乐。懂得快乐、善于快乐实在是一种智慧。正如在这次灾难中的幸存者更要笑对新的人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