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8:03: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04-01
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律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关键是在唱游过程中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1 律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1.1 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因为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的天性,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加以进一步的引导利用,教师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动、去玩、去实践、去感悟音乐,既培养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孩子的思维,也培养了孩子创新的个性和能力。而在培养孩子创新的同时,则可以积极运用肢体律动来表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让孩子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天性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他们需要有那么一种力量去吸引他们,那也正是“兴趣”。而看似无声的“肢体律动”他能像一个庞大的吸铁石深深的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它的“手舞足蹈”正是迎合了孩子的心理,所以运用肢体律动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时的穿插一些肢体律动,不但可以调节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且还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如:在音乐可开始之前,让孩子着欢快轻松的音乐,自主设计动作,运用肢体律动进课堂,让孩子开心的设计自己动作的同时悄悄的进入了音乐的课堂,那么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也就自然的产生了。
1.3 增强节奏感
音乐节奏总是和节拍密不可分的,音乐中正是有了节拍,声音才有了强弱之分,有了节奏,声音才有长短之分。音乐的节奏感就是指对音乐中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抑扬缓急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节奏是音乐中的重要因素,它是音乐的核心,没有节奏也就不可能有音乐。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节奏感的培养应放在重要地位。节奏感强的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条件更为有利。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身体动作是重要途径。在上音乐课时无论是欣赏还是唱歌,孩子都会有外部动作,如点头、摇动身体、轻轻拍手脚、打拍子等显示他们正在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是有节奏的身体活动,它对孩子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节奏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在一日活动中应创设条件让孩子通过各种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增强其节奏感。
1.4 促进动作协调
小学阶段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模仿动作、基本舞步等使控制动作的能力和平衡能力都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合拍做一些简单动作,而且还能完成需要手脚、眼手配合等较复杂的动作。若注意培养,他们还能随着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动作的速度与力度,能快慢强弱地动作,并达到一定灵活的程度,孩子能协调灵活的做各种动作,这就对他用动作表现音乐提供了条件。一个人的动作协调灵活,在生活上也会更轻松。
1.5 获得愉快的情绪
当孩子围着圆圈跳集体舞时,会因为动作的一致、合拍而感到快乐,那时因为孩子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动作与节奏同步了,若在此活动中,哪个孩子的动作不合拍就会使别人感到别扭、难受。孩子通过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增强了节奏感,常常能合上音乐,与同伴门同步动作,这就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情绪。
律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达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目的。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教得更轻松。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律动起到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意境的作用。
2 怎样有效应用律动教学
2.1 利用律动,练习音乐技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阐明:“小学1--2年级能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用体态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练习音乐技能,他们随着音乐击拍、踏脚、拍手、摆动身体等,直接参与了音乐活动,律动让歌曲的处理由“难”变成了“易”。
2.2 利用律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重复教唱歌曲为主,学生们只有单一的学唱模式,没有多少动的机会,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而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动作的伴随是儿童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为整堂课学习的开始塑造一个求知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声势教学的理念起源于卡尔・奥尔夫所建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它是把身体当成一种乐器,把拍手、跺脚、拍腿这种身体律动进行节奏训练。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肢体动作加入一些有规律的节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改善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也叫做体态律动教学法,这种学习方法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使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得到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律动来表达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从声势律动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来理解音乐。
声势律动教学法探究
听音乐律动 听音乐律动就是选一些节奏性强的音乐,让学生自己去听,自己去感受音乐,然后在这个听音乐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空间,用自己的身体、手脚把音乐表现出来。在班级实行这种教育方法时,可以用分组比赛的形式来进行。学生通过自我发挥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思维创造性、肢体协调性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学生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这样就使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而节奏律动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例如:在进行义勇军进行曲教学时,可以在音乐中设计跺脚、踏步的环节,帮助学生认识节奏,理解曲风。在青春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节奏比较轻快、爽朗的音乐,帮助学生增强对音乐的感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
看视谱律动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乐器、歌唱这些音乐欣赏外,还需要把握音乐的节奏,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于视谱的律动呢?教师在视谱律动的教学上,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可以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例如:肩膀、手臂、腰、臀、腿等部位的拍击,拍击出不同的节奏,让学生把这些动作重复学习,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提高学习兴趣,最终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声势律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音乐鉴赏中,想要理解音乐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就要使学生对音乐有源自内心的感受,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每首音乐的主题不同,那它的意境也就不一样,所以只有通过律动来理解歌曲的意境。比如:在音乐实践过程中,《牧歌》这首歌曲里面有我国丰富的文化背景,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们了解意境,就要在动作中加上蒙古族柔肩的动作,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到歌曲中去,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这些律动的动作和知识会增加学生们学习音乐的乐趣,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知识水平。
声势律动的重要作用
挖掘训练所有学生的节奏感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行走、跑步、跳动都带有着节奏,这也就给声势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节奏训练就是通过对于人体动作的训练来强化节奏感,这种节奏感可以让学生们的表现更加敏锐,对于初中学生这个最好的接受期来讲,这种节奏训练的方法是最好的、最有效果的。
发展和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 学生在经过声势律动的训练后,在听到音乐后会不自觉地做出一系列的身体反应,这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们能拥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也更加能够通过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结构。
可以提高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这个阶段的学生逐渐有了自己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个人的兴趣,所以对于音乐的辨别能力和听力也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育,表现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积极,初中音乐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但是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改善了原有的课堂气氛,使教学模式不再像之前那样单一,促进了中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体育教学中优美的音乐旋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强烈的节奏可以令人振奋,并能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和学习动作,更完善地表现动作的情感。而把音乐、体育、美育、教育融为一体正是适应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运用有以下几点:
1、 陶冶学生情操,活跃课堂气氛。
在体育教学中,伴以旋律健康、节奏明快、曲调优美、铿锵有力的音乐,能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把练寓在乐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乐感,诱发了表现力和想象力,又活跃了课程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便于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享受音乐艺术美,对陶冶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为适应现代精神文明的一种需要,也体现了青少年举止文雅、风度潇洒、生理健康、心灵美好的精神风貌。
2、 调节准备活动,调动积极因素。
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应注意围绕课基本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用轻松多样的现代舞动作或韵律操,配以节奏明快的现代音乐,编成一套简易、优美、易学的准备活动操,使学生在练习中始终情绪饱满,心情愉快。既达到预热身体、活动关节、调动情绪的效果,又发展身体协调,提高灵活性,增强心肺功能的效果。由于体育课大多数是在户外教学,夏天烈日当头,酷暑炎热,冬天风寒天冷,往往是学生上课情绪不高,精神不振。因此,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学生状况,适时选用音乐伴奏。如音乐游戏、律动操等,随着音乐进行活动可使学生精神愉快、思想振奋、困意消除、寒意皆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 克服恐惧心理,提高技术动作。
在体育教学中,有一些体育项目是学生既喜爱又惧怕的。如跨栏、跳马、跳箱等。那么如何克服学生的惧怕心理呢?首先要根据体育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然后设计一些音乐辅助法。如按音乐节拍做跨栏舞蹈或跳马助跑练习等。在音乐伴奏下,做摆动腿栏侧过栏或“马”前起跳推“马”动作等等。这样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能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有助于克服对障碍物的恐惧心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感,对学生掌握某一技术动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缓解整理放松,消除身心疲劳。
在体育课中,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较大负荷的运动,学生的心理、生理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疲劳。此时,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单一性动作,伴以优美新颖、欢快和蔼、抒彩较浓的音乐,如舞蹈中的小舞步或基本小组合的集体舞等,这样能够使学生顿觉春风拂面、精神焕发,达到放松紧张的神经和肢体,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
一、对于声势律动教学的认识
所谓声势就是通过人体造型来发出声响,在当下的声势教学中主要包含拍手、跺脚等方式去营造声音,这是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方法。在当下的初中音方萄е校初中生通常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学生可以从中利用自身的姿势去找到富有规律的节奏,进而提升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大有裨益。所以,在具体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人都会带有与生俱来的节奏感,例如行走、跳蹦以及肢体的协调动作,都是有一定的节奏的。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帮助学生完成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以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将身体发展为乐器,实现人体与音乐的更进一步结合。初中时期也是开展学生节奏运动的最佳时期,学生对于音乐有着好奇心,自身对于节奏也较为敏感,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对音乐鉴赏课程产生一定的误解,认为音乐鉴赏重点在于培养鉴赏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要通过鉴赏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很多学生在听到音乐之后会不自觉地摆动身体,这种律动也表达了学生对音乐的接受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形式去表达自己对所听到音乐的理解。这样的方式方法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却可以有效地实现音乐的教学目标。
三、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利用节奏律动完善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声势律动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节奏训练中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而具体的音乐传承必定需要有相应的载体做支撑。加强课外音乐导入,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一条良好途径。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当下的生活问题,与学生展开交流,和学生建立起相应的对话,然后进行交流,尽可能对某个音乐技巧进行讨论,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此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感悟等等。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节奏感。例如在学习《伏尔加船夫曲》时,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利用一些想象、动作来更好地参与音乐。
2.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优美的音乐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低沉的旋律也会让人感到忧伤,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在具体的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懂得利用音乐的熏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感受来自音乐的美好。不同的地区、时代背景下都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给人的感受也都大不相同。初中生在当下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需求,这个时候,教师更不能忽视对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加强课程练习的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多去聆听和感悟,做到听和练的结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牧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大草原的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浩瀚无边的震撼,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内容的主题和思想。教师也可以在其中传授一些经典的牧歌动作,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学习当中,这样学生的欣赏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诸如此类的方法,教师还可以结合更多的课外内容以及有关的舞蹈,让学生带着身体的律动去体会歌曲的美妙。具体的过程,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制定。
总之,声势律动就是通过学生自身一些姿势的律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节奏感,进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体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感知上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低段音乐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学生,兴趣是驱使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他们坚持不懈学习的保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做做、动动中能有趣地进行音乐学习。几年中,我在低段音乐教学中实施“体态律动”的教学法,让学生用律动的感受音乐,用律动表现,用律动培养音乐素质,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体态律动,新歌导入的前奏
唱歌教学在低年级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唱歌教学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教唱一首歌曲,能够融进许多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因此,怎样使学生对新歌的学习产生欲望,提高兴趣呢?导入是关键。在新歌教学中,借用要学歌曲的音乐,让孩子先动一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小象》的学习中,先请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小象行走的动作,孩子们就特别想学歌曲,自动提出要学歌曲了。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学习新歌的过程也就快乐。
二、体态律动,歌曲学习的动力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德国音乐理论家舒巴尔特把人的喉咙比作最纯洁、最卓越的乐器,歌唱最易普及、最为简便,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形式。歌唱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姿势、呼吸、咬字、吐字外,还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表情动作。歌唱时适当地配合身体动作能更好的使感情外化。特别是新《标准》还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歌曲,如果让这么小的孩子枯燥无味地背诵歌曲,首先学生是被动的,而且好不容易记住了,没两天就忘了,既吃力又没效果。然而根据歌词大意编排简单的动作,学生背唱歌曲的速度明显加快。如在一册教唱歌曲《布谷》时,让学生从想像、模仿布谷的飞舞的节奏及动作上感觉所描述的可爱的布谷形象,让学生在唱唱、动动及过程中愉快地进入歌曲的美好境地。我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布谷鸟,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做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孩子们飞得各式各样,音乐一停,要求每个孩子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猜“布谷鸟”在干什么?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发挥了主动创造性,孩子参与性提高,孩子们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更重要是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个性能力。而教唱《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则编排成表演唱、调动学生的情绪边唱边做。这样,歌曲学完后,学生已牢牢记住,只要我唱其中的一句旋律,学生就能载歌载舞地表演起来。学习过程加入一些“体态律动”不仅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能主动的学习歌曲,还能形象的记住歌词。
三、动态律动,处理歌曲好帮手
歌曲处理的一般方法有:讲解词义,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风格、特点、注意强与弱,活泼与抒情的对比,作品稍大的还要注意“”的到来等。但由于低年级歌曲都比较短小,相对来说,只要注意强弱的变化,情感的变化,三拍子歌曲还要注意歌曲的韵律感等,一般的歌曲就能演唱的比较好。如一册《小青蛙找家》,歌曲的第一句是叙述性要唱得轻快,学生就可以用青蛙轻快的跳来表现。“跳跳、呱呱”的符词仿佛是小青蛙急急呼唤,要唱出那种急切的心情,学生跳的动作就可以大一些,脸部表情很着急。最后一句小青蛙总于回到家,心里很喜悦,学生又回到轻快的跳。这样,孩子在边唱边跳中马上就掌握了这首歌的情绪,而且还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歌曲处理简单化。
四、律动教学,欣赏教学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