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8:03: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04-01

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律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关键是在唱游过程中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1 律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1.1 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因为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的天性,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加以进一步的引导利用,教师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动、去玩、去实践、去感悟音乐,既培养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孩子的思维,也培养了孩子创新的个性和能力。而在培养孩子创新的同时,则可以积极运用肢体律动来表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让孩子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天性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他们需要有那么一种力量去吸引他们,那也正是“兴趣”。而看似无声的“肢体律动”他能像一个庞大的吸铁石深深的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它的“手舞足蹈”正是迎合了孩子的心理,所以运用肢体律动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时的穿插一些肢体律动,不但可以调节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且还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如:在音乐可开始之前,让孩子着欢快轻松的音乐,自主设计动作,运用肢体律动进课堂,让孩子开心的设计自己动作的同时悄悄的进入了音乐的课堂,那么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也就自然的产生了。

1.3 增强节奏感

音乐节奏总是和节拍密不可分的,音乐中正是有了节拍,声音才有了强弱之分,有了节奏,声音才有长短之分。音乐的节奏感就是指对音乐中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抑扬缓急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节奏是音乐中的重要因素,它是音乐的核心,没有节奏也就不可能有音乐。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节奏感的培养应放在重要地位。节奏感强的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条件更为有利。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身体动作是重要途径。在上音乐课时无论是欣赏还是唱歌,孩子都会有外部动作,如点头、摇动身体、轻轻拍手脚、打拍子等显示他们正在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是有节奏的身体活动,它对孩子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节奏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在一日活动中应创设条件让孩子通过各种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增强其节奏感。

1.4 促进动作协调

小学阶段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模仿动作、基本舞步等使控制动作的能力和平衡能力都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合拍做一些简单动作,而且还能完成需要手脚、眼手配合等较复杂的动作。若注意培养,他们还能随着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动作的速度与力度,能快慢强弱地动作,并达到一定灵活的程度,孩子能协调灵活的做各种动作,这就对他用动作表现音乐提供了条件。一个人的动作协调灵活,在生活上也会更轻松。

1.5 获得愉快的情绪

当孩子围着圆圈跳集体舞时,会因为动作的一致、合拍而感到快乐,那时因为孩子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动作与节奏同步了,若在此活动中,哪个孩子的动作不合拍就会使别人感到别扭、难受。孩子通过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增强了节奏感,常常能合上音乐,与同伴门同步动作,这就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情绪。

律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达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目的。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教得更轻松。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律动起到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意境的作用。

2 怎样有效应用律动教学

2.1 利用律动,练习音乐技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阐明:“小学1--2年级能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用体态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练习音乐技能,他们随着音乐击拍、踏脚、拍手、摆动身体等,直接参与了音乐活动,律动让歌曲的处理由“难”变成了“易”。

2.2 利用律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重复教唱歌曲为主,学生们只有单一的学唱模式,没有多少动的机会,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而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动作的伴随是儿童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为整堂课学习的开始塑造一个求知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篇2

声势教学的理念起源于卡尔・奥尔夫所建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它是把身体当成一种乐器,把拍手、跺脚、拍腿这种身体律动进行节奏训练。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肢体动作加入一些有规律的节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改善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也叫做体态律动教学法,这种学习方法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使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得到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律动来表达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从声势律动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来理解音乐。

声势律动教学法探究

听音乐律动 听音乐律动就是选一些节奏性强的音乐,让学生自己去听,自己去感受音乐,然后在这个听音乐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空间,用自己的身体、手脚把音乐表现出来。在班级实行这种教育方法时,可以用分组比赛的形式来进行。学生通过自我发挥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思维创造性、肢体协调性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学生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这样就使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而节奏律动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例如:在进行义勇军进行曲教学时,可以在音乐中设计跺脚、踏步的环节,帮助学生认识节奏,理解曲风。在青春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节奏比较轻快、爽朗的音乐,帮助学生增强对音乐的感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

看视谱律动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乐器、歌唱这些音乐欣赏外,还需要把握音乐的节奏,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于视谱的律动呢?教师在视谱律动的教学上,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可以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例如:肩膀、手臂、腰、臀、腿等部位的拍击,拍击出不同的节奏,让学生把这些动作重复学习,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提高学习兴趣,最终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声势律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音乐鉴赏中,想要理解音乐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就要使学生对音乐有源自内心的感受,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每首音乐的主题不同,那它的意境也就不一样,所以只有通过律动来理解歌曲的意境。比如:在音乐实践过程中,《牧歌》这首歌曲里面有我国丰富的文化背景,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们了解意境,就要在动作中加上蒙古族柔肩的动作,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到歌曲中去,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这些律动的动作和知识会增加学生们学习音乐的乐趣,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知识水平。

声势律动的重要作用

挖掘训练所有学生的节奏感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行走、跑步、跳动都带有着节奏,这也就给声势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节奏训练就是通过对于人体动作的训练来强化节奏感,这种节奏感可以让学生们的表现更加敏锐,对于初中学生这个最好的接受期来讲,这种节奏训练的方法是最好的、最有效果的。

发展和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 学生在经过声势律动的训练后,在听到音乐后会不自觉地做出一系列的身体反应,这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们能拥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也更加能够通过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结构。

可以提高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这个阶段的学生逐渐有了自己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个人的兴趣,所以对于音乐的辨别能力和听力也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育,表现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积极,初中音乐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但是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改善了原有的课堂气氛,使教学模式不再像之前那样单一,促进了中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

篇3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体育教学中优美的音乐旋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强烈的节奏可以令人振奋,并能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和学习动作,更完善地表现动作的情感。而把音乐、体育、美育、教育融为一体正是适应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运用有以下几点:

1、 陶冶学生情操,活跃课堂气氛。

在体育教学中,伴以旋律健康、节奏明快、曲调优美、铿锵有力的音乐,能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把练寓在乐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乐感,诱发了表现力和想象力,又活跃了课程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便于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享受音乐艺术美,对陶冶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为适应现代精神文明的一种需要,也体现了青少年举止文雅、风度潇洒、生理健康、心灵美好的精神风貌。

2、 调节准备活动,调动积极因素。

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应注意围绕课基本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用轻松多样的现代舞动作或韵律操,配以节奏明快的现代音乐,编成一套简易、优美、易学的准备活动操,使学生在练习中始终情绪饱满,心情愉快。既达到预热身体、活动关节、调动情绪的效果,又发展身体协调,提高灵活性,增强心肺功能的效果。由于体育课大多数是在户外教学,夏天烈日当头,酷暑炎热,冬天风寒天冷,往往是学生上课情绪不高,精神不振。因此,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学生状况,适时选用音乐伴奏。如音乐游戏、律动操等,随着音乐进行活动可使学生精神愉快、思想振奋、困意消除、寒意皆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 克服恐惧心理,提高技术动作。

在体育教学中,有一些体育项目是学生既喜爱又惧怕的。如跨栏、跳马、跳箱等。那么如何克服学生的惧怕心理呢?首先要根据体育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然后设计一些音乐辅助法。如按音乐节拍做跨栏舞蹈或跳马助跑练习等。在音乐伴奏下,做摆动腿栏侧过栏或“马”前起跳推“马”动作等等。这样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能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有助于克服对障碍物的恐惧心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感,对学生掌握某一技术动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缓解整理放松,消除身心疲劳。

在体育课中,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较大负荷的运动,学生的心理、生理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疲劳。此时,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单一性动作,伴以优美新颖、欢快和蔼、抒彩较浓的音乐,如舞蹈中的小舞步或基本小组合的集体舞等,这样能够使学生顿觉春风拂面、精神焕发,达到放松紧张的神经和肢体,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

篇4

一、对于声势律动教学的认识

所谓声势就是通过人体造型来发出声响,在当下的声势教学中主要包含拍手、跺脚等方式去营造声音,这是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方法。在当下的初中音方萄е校初中生通常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学生可以从中利用自身的姿势去找到富有规律的节奏,进而提升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大有裨益。所以,在具体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人都会带有与生俱来的节奏感,例如行走、跳蹦以及肢体的协调动作,都是有一定的节奏的。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帮助学生完成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以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将身体发展为乐器,实现人体与音乐的更进一步结合。初中时期也是开展学生节奏运动的最佳时期,学生对于音乐有着好奇心,自身对于节奏也较为敏感,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对音乐鉴赏课程产生一定的误解,认为音乐鉴赏重点在于培养鉴赏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要通过鉴赏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很多学生在听到音乐之后会不自觉地摆动身体,这种律动也表达了学生对音乐的接受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形式去表达自己对所听到音乐的理解。这样的方式方法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却可以有效地实现音乐的教学目标。

三、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利用节奏律动完善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声势律动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节奏训练中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而具体的音乐传承必定需要有相应的载体做支撑。加强课外音乐导入,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一条良好途径。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当下的生活问题,与学生展开交流,和学生建立起相应的对话,然后进行交流,尽可能对某个音乐技巧进行讨论,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此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感悟等等。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节奏感。例如在学习《伏尔加船夫曲》时,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利用一些想象、动作来更好地参与音乐。

2.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优美的音乐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低沉的旋律也会让人感到忧伤,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在具体的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懂得利用音乐的熏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感受来自音乐的美好。不同的地区、时代背景下都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给人的感受也都大不相同。初中生在当下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需求,这个时候,教师更不能忽视对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加强课程练习的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多去聆听和感悟,做到听和练的结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牧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大草原的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浩瀚无边的震撼,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内容的主题和思想。教师也可以在其中传授一些经典的牧歌动作,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学习当中,这样学生的欣赏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诸如此类的方法,教师还可以结合更多的课外内容以及有关的舞蹈,让学生带着身体的律动去体会歌曲的美妙。具体的过程,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制定。

总之,声势律动就是通过学生自身一些姿势的律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节奏感,进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体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感知上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低段音乐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学生,兴趣是驱使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他们坚持不懈学习的保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做做、动动中能有趣地进行音乐学习。几年中,我在低段音乐教学中实施“体态律动”的教学法,让学生用律动的感受音乐,用律动表现,用律动培养音乐素质,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体态律动,新歌导入的前奏

唱歌教学在低年级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唱歌教学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教唱一首歌曲,能够融进许多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因此,怎样使学生对新歌的学习产生欲望,提高兴趣呢?导入是关键。在新歌教学中,借用要学歌曲的音乐,让孩子先动一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小象》的学习中,先请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小象行走的动作,孩子们就特别想学歌曲,自动提出要学歌曲了。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学习新歌的过程也就快乐。

二、体态律动,歌曲学习的动力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德国音乐理论家舒巴尔特把人的喉咙比作最纯洁、最卓越的乐器,歌唱最易普及、最为简便,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形式。歌唱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姿势、呼吸、咬字、吐字外,还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表情动作。歌唱时适当地配合身体动作能更好的使感情外化。特别是新《标准》还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歌曲,如果让这么小的孩子枯燥无味地背诵歌曲,首先学生是被动的,而且好不容易记住了,没两天就忘了,既吃力又没效果。然而根据歌词大意编排简单的动作,学生背唱歌曲的速度明显加快。如在一册教唱歌曲《布谷》时,让学生从想像、模仿布谷的飞舞的节奏及动作上感觉所描述的可爱的布谷形象,让学生在唱唱、动动及过程中愉快地进入歌曲的美好境地。我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布谷鸟,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做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孩子们飞得各式各样,音乐一停,要求每个孩子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猜“布谷鸟”在干什么?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发挥了主动创造性,孩子参与性提高,孩子们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更重要是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个性能力。而教唱《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则编排成表演唱、调动学生的情绪边唱边做。这样,歌曲学完后,学生已牢牢记住,只要我唱其中的一句旋律,学生就能载歌载舞地表演起来。学习过程加入一些“体态律动”不仅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能主动的学习歌曲,还能形象的记住歌词。

三、动态律动,处理歌曲好帮手

歌曲处理的一般方法有:讲解词义,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风格、特点、注意强与弱,活泼与抒情的对比,作品稍大的还要注意“”的到来等。但由于低年级歌曲都比较短小,相对来说,只要注意强弱的变化,情感的变化,三拍子歌曲还要注意歌曲的韵律感等,一般的歌曲就能演唱的比较好。如一册《小青蛙找家》,歌曲的第一句是叙述性要唱得轻快,学生就可以用青蛙轻快的跳来表现。“跳跳、呱呱”的符词仿佛是小青蛙急急呼唤,要唱出那种急切的心情,学生跳的动作就可以大一些,脸部表情很着急。最后一句小青蛙总于回到家,心里很喜悦,学生又回到轻快的跳。这样,孩子在边唱边跳中马上就掌握了这首歌的情绪,而且还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歌曲处理简单化。

四、律动教学,欣赏教学中拓展

篇6

一、体态律动简析

体态律动是指将人的肢体动作和韵律感密切结合在一起,使二者相互配合、紧密呼应。韵律感是指随着音乐所传递出的信息,通过人的肢体运动将音乐表现和展示出来。

二、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在小学音乐课授课过程中,很多小学生非常喜欢音乐,但是却并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音乐课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音乐课仅仅是将其他功课的学习内容变成了唱歌,老师的授课方式以及学生们的学习形式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在音乐课上,孩子们依然是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感觉非常枯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习的乐趣都大大受挫。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但束缚住了学生们的肢体,而且还大大影响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所以,作为小学的音乐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使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促使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这是非常必要的。

2.重要性。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体态律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说来:

(1)体态律动可以使小学音乐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在小学音乐课授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并鼓励同学们将身体的动作与音乐的韵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孩子们通过内心去感触音符的跳动以及音律的变化,通过身心去体验和感受音乐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孩子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和感悟力。

(2)体态律动使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以轻松、愉快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允许并积极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来自然地展现出来,使学习的内容变得轻松而愉快,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升。

(3)体态律动可以提升学生展现音乐作品时的感染力。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体态律动,实质上就是从身心两方面着手来培养和锻炼学生,使孩子们在通过自己的听觉来感受音乐的同时学会用心灵以及整个身体来感触和体验音乐作品的韵律变化和情绪的起伏,体会音乐作品所展现出的人们的情感,从而使孩子们在展现音乐作品时将自身的感情融于其中,提升对观众的感染力。

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体态律动

第一,逐步引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体态律动,增强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而言,我国小学音乐课在课时上要远低于其他课程,若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准备就直接开始上课,孩子们从心理上就很难接受,也不易进入状态,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教师应在开课前进行精心的规划和设计,根据每节课所教授的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情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逐渐将孩子们引向所学习的内容。比如,教师在开课前可以让孩子们排好队依次走进教室,并随之播放节奏和韵律感强的音乐,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拍迈步,并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动作(跺脚、拍手、耸肩等),引导孩子们根据音乐的内容配以恰当的体态律动。这样,从第一堂课开始便塑造了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氛围,初步激起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乐趣。

第二,在音乐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体态律动,提升孩子们对歌曲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有的音乐作品抒情意味浓厚性强,节奏欢快,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体态律动可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凤凰传奇演唱的歌曲《最炫民族风》,歌曲欢快、热情,配以舞动手臂、转身等动作,能够充分展示歌曲情绪高昂、欢快、热情的意境和特点。通过教学过程中对体态律动的应用,可以使孩子们深切感悟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教师进行示范,孩子们根据音乐的韵律和老师的示范进行体会。在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将事先设计好的情景和动作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逐一地展示出来。比如歌曲《丰收之歌》,这是一首丹麦民歌,曲调欢乐活泼,节奏感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情绪和动作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一首歌曲,根据这首歌曲的具体内容和表现的场景,教师可设计收割、挑担和喊加油的动作,将同学们分成三组,一组在欣赏和跟唱歌曲的过程中展现收割的场面,一组来展现挑担的场面,一组则展现喊加油时的场景,先是分组表演,教师进行指导并指出不足予以改进,然后再让各组结合起来,共同展示农民伯伯在丰收时的欢乐和热闹的场面。

参考文献

篇7

“律动”这两个字是希腊语变化发展而来的,原意是美好、均衡、调整的意思。瑞士音乐家兼教育家达尔克罗斯说:律动的特点是通过人体节奏的舞动表现音乐的不同音高,不同速度和不同内容。律动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有规律地、反复地进行某一动作或一组动作的活动。实际是要求做有感情、有规律的韵律活动。幼儿律动是指幼儿在乐曲、歌曲、舞蹈、体操或在节奏乐器的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感训练为中心的音乐舞蹈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活动。它是幼儿在学习、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运用身体动作,姿态再现音乐形象的过程,它也是发展幼儿身体动作形象性,并抒发表达个人情感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呢?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感受音乐是律动活动的基础

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律动活动要以听为主线,在听的基础上,用简洁、准确、生动并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图片、电化教具去提示音乐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感受音乐、认知并了解音乐。在音乐律动教学中,我们要使儿童感受到音乐中不同的节奏变化,有的是规律的,有的是不规律的,还有一些是特定的节奏,知道如何将长短不同的节奏加以组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使儿童亲身体验到音乐所表现出生命和动态感的一面。在幼儿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把握音乐的节奏、律动,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自觉的律动中。在律动教学中除了让幼儿感受音乐外,教师适当地对幼儿提示,给予律动的素材。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幼儿就会更生动、更自然地以身体各部位的律动去感受和表现音乐。

二、从律动的种类和旋律选择着手

目前的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所进行的律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行进律动、节奏律动、模仿律动和动作律动。

1.行进律动,指幼儿在行进中做的律动,以行进步伐,进行中的动作练习为主。通过使幼儿在行进中动作协调富于节奏感。例如,学走路。在教学中可选择进行曲的旋律来训练。

2.节奏律动,指随音乐做节奏练习的律动。可以通过拍手、点头、拍腿、手腕转动、跺脚等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在教学中可选择相同节奏型的旋律或是节奏感比较强的旋律来训练。

3.模仿律动,指让幼儿随音乐模仿从日常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动作。比如,模仿起床、叠被子、刷牙、洗脸、梳头、搬桌椅、洗手绢等,还可模仿工人做工、农民劳动、牧民放牧的动作,又可以模仿走、跑、跳的动作。通过练习掌握舞蹈基本舞汇。在教学中可选择有民歌风味的旋律来训练。这类律动如果配上图片或录像教学效果更佳。

4.动作律动,指让幼儿随音乐学练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常用的舞蹈基本动作,掌握部分舞蹈素材,为幼儿学习舞蹈动作基础,动作律动已具舞蹈的表演因素,要求动作准确,身体要协调,集体动作要整齐划一,注意表现力的不断提高。在动作表演中要增强幼儿的节奏感、旋律感、美感、情感。同时,也让幼儿学会舞蹈的简单动作组合。这也是一种综合训练的律动。在教学中可选择柔和连贯、带有情节性的旋律来训练。

三、从各年龄阶段的律动趋势着手

在不同年龄段发展的趋向也不同。“律动就是用音乐的节奏和身体的感知来完成的,那么不同音律,不同的节奏,身体和感知就不一样。小班幼儿的音律要简单,只用肢体来完成,称之为“单一律动”,此律动单一形象、单一内容、单一节奏,如鸭走。除此之外,还可以与生活经验和大自然连接,亲子游戏,幼儿游戏等都是律动的好机会,能与生活经验有所连接“生活化学习”,幼儿较易了解。并且觉得好玩。如模仿日常生活中“做面包”“炸油条”的动作、宇宙运行(日出日落)、四季更迭、风吹雨打等万物律动,充分利用想象来伸缩或紧张肢体,体会放松与紧缩肌肉的感觉,从扮演中体会律动。幼儿会将这些经验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有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中班幼儿的音律要配合节奏来完成。大班幼儿则是节奏的配合也要有肢体的灵动,正所谓手、眼、肢体的平衡,这称之为“组合律动”,组合律动是指相关的单一律动有机地联合或组合的律动。如欢乐的小鸭子(它包括了鸭叫、鸭走、鸭游泳、鸭戏水等)。在训练过程中,以孩子们听懂的语言打开幼小的心灵之门。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实际行动教他们表现,培养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应该教他们一些常识来拓展知识面。

四、培养音乐素质是律动活动的目的

音乐素质,是指幼儿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表现、创作的生理条件和心理结构。律动教学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在因素,通过身体的动态来领会、表达音乐语言,并随律动进行自我表现,再现音乐的情绪和意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音乐文化艺术的“潜质”,也使音乐教学更好地完成培养素质的任务,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教师在律动教学中,应注重教材的选择和安排,采用不同性质,风格的歌曲、乐曲,让幼儿在理解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去感受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用身体的动作表达出来,使音乐的情绪发展和律动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创造能力,达到乐感的升华。如《拜年》是一首民间小调式的乐曲,描绘过年时小朋友们去拜年的情景,音乐较诙谐、活泼。教学中让幼儿通过听赏,鉴别乐曲在发展中的变化和对比,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景想象乐曲描写的场景,如出去拜年时男孩子们抬轿子,女孩子们坐花娇、拎蛋糕,一路爬坡、下山的情景,随着较欢快的乐曲扭秧歌,等等,然后把想象的情节用体态动作组合并表现。这样,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素质也得以培养。

篇8

在现今新课程实施的教育中,律动教学是指教师课堂上的教态肢体,其作用极大,尤其表现在音乐课堂中,如果老师的语言多,音乐少,律动少,那这节课就没有了音乐的氛围,结果只会是学生对音乐作品表现与理解不到位。而教师运用各种形象的律动,比如点头、拍手、跺脚、跳舞等来学习音乐是一种有价值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律动教学更易表达音乐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合理的巧妙运用“律动教学”,对引导学生表现音乐、理解音乐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运用律动教学熟练记忆音乐歌曲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背唱歌曲,并且对各个学段的学生提出来具体的背唱曲目。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音乐课堂上的歌曲学唱,再进行背唱并不是太困难,但是对于刚刚踏入小学校园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背唱歌曲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并非易事,这时恰当的运用律动教学帮助学生背唱歌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唱一年级的歌曲《亚克西,巴郎》时,歌曲的曲风欢快活泼,学生在学唱这首歌曲时兴趣很是浓厚,于是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背唱歌曲。歌曲是两段歌词,内容都不一样,真不好背。我就想何不借助动作帮助他们记忆歌词呢!于是创编了几个简单易学的与歌词相符的律动教他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做律动特别起劲儿,一会儿就学会了,边做着动作边记忆歌词,果不其然,一会儿就记住了,而且很多小朋友要争着上台背唱歌曲并表演呢!当时的我特别高兴,运用律动帮助学生记忆歌曲的方法效果很明显。

二、运用律动教学准确感知音乐要素

音乐是一个抽象的事物,它需要我们去感知,去听辨,为了便于形象地掌握其音高及各要素,运用律动仿佛又成了通往成功的一个捷径。比如在教唱《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的第三句歌词“阿里里”时,学生对音准很难正确掌握,于是我通过手势和表情等体态语言来表示音高,学生一做手势就来了兴趣,音也一下子唱到位了。还有在教唱其他一些有很多高音的歌曲时,学生有时总唱不上去,我同样通过手势来带领学生,他们一下子就唱上去了,这使我欣慰不已。比如在教唱三年级歌曲《小伞花》时,歌曲中出现了断音记号,通过文字理解,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表达歌曲的情感,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像拍皮球一样的动作,要求学生唱得轻巧跳跃富有弹性,学生很准确的表现出了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再比如我在教唱一年级歌曲《小鼓响咚咚》时,第二段歌词我是要求用p的力度去演唱歌曲,因为小宝宝睡着了,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这个地方要唱得轻一点,学生未必能体会,于是我在这个地方加了一个“嘘”的动作,这个动作一出来,学生的声音马上就弱了下来。当然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三、运用律动教学深层感受音乐作品

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内容,在一段时间中我甚至害怕触及这类教学,因为它不同于歌曲教学能直接让学生接受,在欣赏教学中有时一味地让学生聆听或者教师一味地讲述,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作品、感受其内涵,它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一定的方法,比如在教学三年级课本中的音乐欣赏《快乐小队》时,要求学生听辨歌曲的情绪,我边放音乐边随着的节奏踏步走,并且状态积极饱满,学生在听赏一遍之后,马上就能说出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在第二遍时,我再让同学自己随着音乐走一走,学生个个神气极了!由此可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随着音乐律动起来,能更深层地、更准确地理解和表现音乐。

四、运用律动教学培养音乐创造力

篇9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小学音乐教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教育作用。律动是指在听到音乐后,人们心中会产生某种特定的感觉,促使人们随着音乐做出某种有规律的动作。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将音乐与身体动作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律动去感受音乐,增强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一、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点燃小学生的音乐热情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音乐教学应充分尊重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利用律动,使得音乐教学更加充满趣味,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以高涨的音乐热情步入充满音乐的世界中。如在节奏模仿过程中,小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律动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促使学生自主的投入到音乐学习的情境中,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参与热情。

(二)增强小学生的音乐理解力

律动给音乐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使音乐生命力更旺盛,也赋予了音乐独特而深刻的内涵。律动给予了学生真实触摸音符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艺术美感和感染力。在音乐中加入律动,能够促使学生对节奏韵律、声音高低强弱等内容认识的更为深刻,对音乐会有更深理解,反映在肢体语言上就会更加贴切、传神,彻底感受到旋律传递的情感力量。所以说,将律动融入教学中,在律动中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并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三)滋养小学生的性格品性

将“律动”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可以让音乐走进孩子内心,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品德。可以说,音乐律动可以促使学生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并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意趣,可以让他们更加勇敢的面对生活和人生。所以说,律动教学的开展,可以潜移默化帮助小学生发展性格品性。

二、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激发小学生音乐律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可以促使小学生产生持久的关注力,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的运用必须要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为依托,充分分析小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促使小学生积极律动,更深入的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

如《嘎嘎小鸭子》一课,教师应通过游戏、模仿、歌唱、表演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小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小学生是喜欢小动物的,为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教师可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然后引导他们模仿小猫、小狗、小兔子等动物的动作。

在学生快乐地蹦蹦跳跳的同时,教师再播放《嘎嘎小鸭子》歌曲,指导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加入拍手跺脚动作来体会节拍的韵律,分句练唱歌曲,齐唱歌曲,用双响筒、三角铁、铃鼓、沙锤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与学生一同模仿小鸭子摇摇摆摆、游泳、跳水、摇头等可爱的动作。全班学生的参与热情都会调动起来,促使小学生对音乐节奏、韵律更准确的感受。

(二)给予小学生即兴律动机会

小学生喜欢无拘无束的蹦蹦跳跳,喜欢用玩耍的方式来感受生活,音乐学习其实就是小学生自我感受音乐艺术的过程,无论教师如何讲授,音乐鉴赏的主体依然是学生,而音乐领悟又往往是在学生即兴发挥时完成的,所谓即兴律动,指的是教师以音乐的节奏为依据,在充分结合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即兴创作律动,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创作。

如在学习《火车开啦》时,在教会学生学唱歌曲之后,引导学生自己搭起小火车,在课堂里随音乐律动。用肢体语言模仿车轮的转动,模仿小火车翻山越岭等等。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比一比哪一节车厢表现的最棒。教师不用具体规范学生的动作,也不要过分的要求,而是鼓励学生跟随音乐的节拍,去舞动手脚,去感悟音乐的旋律,那么小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力也就会增强,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音乐力度、音色的差异。在律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享受到胜利的喜悦,更加真实的触摸到音乐之美。

(三)营造师生律动互动的气氛

小学音乐律动教学并不只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双方在思想、情感等方面也会产生碰撞和互动。音乐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而教师是教学行为的引导者与辅助者,帮助小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灵动与多彩,在音乐律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关系,这样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律动过程。

(四)利用赏识评价调动积极性

音乐是小学生喜欢的学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普遍较高,可是由于律动内容常常较难把握,加上学生喜欢唱歌却对音乐律动缺乏应有的兴趣,所以教师应注重依托评价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平等,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实事求是,并且要多用赏识性评价。哪怕是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个简单的律动动作,教师也要多多的鼓励与表扬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信心百倍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

总之,音乐是最容易与学生心灵相通的艺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巧妙的运用律动,为音乐教学注入无限的活力,让小学生在音乐乐园中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音乐中声势主要是指发出声响的人体动作,比如拍手、跺脚等等。声势律动教学法是一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声势训练的教学方法。目前,声势律动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对我国的音乐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可以实现音乐与动作的结合,帮助学习者在感受音乐节奏的同时,运用自身的肢体动作,来感知音乐的魅力,了解音乐的涵义。

二、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声势律动的应用

(一)借助节奏模仿的方式,提高对音乐的辨识水平

在音乐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知识,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者的音乐辨识水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利于学生通过听到的音乐判断出音阶、音符等基本要素。声势律动教学法借助节奏模仿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到音乐的特点,借助不同复杂程度的节奏模仿,不同程度的节奏感受,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的基本认知。在声势律动教学法中,节奏模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采用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形成自己的感受。

(二)设计接龙游戏,开展音乐节奏训练

每一部音乐作品中都包含一个主旋律,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声势律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主旋律,这种方式直观且效果明显。在设计的接龙游戏中,教师进行节奏的引导,学生根据相应的节奏进行连续模仿,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同时也提高了对音乐的认识。在接龙游戏中,教师的角色很重要,需要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不同而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并要掌控全局,鼓励学生大胆创作,通过动作的转换,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重视节奏创作,加强音乐创作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的特点就是可以借助人的身体动作来帮助音乐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对于音乐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小学时期的音乐教育。这种音乐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以此来主动表达对于音乐的理解。声势律动教学法不仅在动作上具备丰富的变化,在创造力上也有很多的变化。

(四)运用声势伴奏,开展特色音乐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最原始的感知与认识,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中的音乐类型,声势律动教学能够促进多种音乐类型的共同发展。运用声势伴奏,可以提高学生之间对于音乐的默契水平,进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的教学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借助不同的参与形式,加强音乐的锻炼,提高对音乐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将音乐教学方式由传统转变为现代,同时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运用声势伴奏,丰富音乐的类型,开展特色的音乐教学。

篇11

体态律动要求学生不仅要利用听觉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还应该利用全身的肌肉和心灵去感受音乐,并通过自己身体的运动去感知包含其中的音乐元素,利用身体表现音乐的情绪变化和旋律变化,进而达成身体与音乐的协调一致。体态律动教学在日本已有了30多年的推广和运用,是帮助幼儿进行全面音乐训练的重要教学手段[1]。随着我国音乐教学新课标的推广实施,小学音乐课堂律动教学也越来越被音乐教师重视,律动教学在音乐课堂上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律动教学作为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在音乐课堂上有十分重要的运用[2]。音乐教师应该掌握律动教学在音乐课堂上的应用方法,让学生积极参加到律动教学实践中。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总结了小学音乐课堂有效开展律动教学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律动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律动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综合了唱歌、表演等多门艺术,符合小学生爱动爱跳的特点,有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

在律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示范,给学生创设一个模仿观察的环境,帮助学生学会系统、有序的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学习音乐《捉泥鳅》时,教师可以示范捉泥鳅的动作让学生模仿,引导学生想象捉泥鳅的场景,并随着音乐的节奏改变动作,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观察能力,并通过音乐节奏的律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小学音乐课堂进行律动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在音乐训练时,教师可以在音乐伴奏中运用各种优美的造型来配合,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和动作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音乐《洗手帕》教学中,让一些学生表演洗手帕的动作,其他同学围在一起观摩学习,帮助他们感受劳动的乐趣,体会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方法。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并且还提高了审美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律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等优良品质。著名教育家荀子说到音乐可以“正身形、严教化、美风格”[3]。音乐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能力,还应该通过欣赏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在小学音乐课堂律动教学中,除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外,还要求学生养成主动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律动教学中很多项目都需要学生团队协作才能完成,任何一个学生没有认真学习都会影响音乐的整体美感。教师将没有认真学习的学生淘汰出局,可以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这样学生可以自觉地通过相互协作来完成任务。例如在音乐教学《保护小羊》中,需要学生一起配合去捉大灰狼,手拉手发挥团队的作用将狼制服,通过相互协作感受团队的力量。同时经常进行各种音乐排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创造能力,帮助一些学生克服任性、自私的缺点,培养相互帮助、遵守纪律等良好品质。

二、小学音乐课堂上有效开展律动教学的方法

1.以音乐为基础突出特点

音乐教学中的律动教学应该以音乐为基础,突出各个音乐元素的特点[4]。教师在进行音乐律动设计时,应还原音乐的本质和内涵,准确抓住音乐自身的特点,通过平时的音乐教学积累,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更应该把握音乐的特点,抓住音乐的民族风格元素进行律动教学。例如在进行音乐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可以选择具有草原民族特色的挤牛奶、摔跤等舞蹈律动,让学生先了解蒙古族的特点和草原音乐的特点,并通过反复的音乐律动让学生熟悉音乐的旋律,体会音乐的风格魅力和蒙古族的生活特点。

2.设计简单易学的律动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音乐律动教学前应做好音乐律动设计准备,设计简单易学的音乐律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音乐的不同特点,设计学生可以完成的动作,让学生在音乐律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在一年级的音乐课程教学《动物说话》中,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各种不同动物的头饰,如小猫、小狗、小鸡等,在课堂上根据音乐的变化变换不同的头饰并做出不同的动物动作,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也会主动做出各种律动动作。这种音乐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益。

3.注重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生还处于思想萌芽阶段,他们乐于表现自己,对音乐有自己的形象和感性体验。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体验”“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5]。音乐作为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技能实践中进行学习。教师在音乐律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参入到律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对于班级中个别性格孤僻、不敢表现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拍手,通过这种简单的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热情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参与到音乐实践中。

4.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强化律动教学

小学音乐课堂中应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来强化律动教学。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小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做个有心人,创设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的音乐环境,在音乐活动的各个环节创设音乐氛围,将律动教学渗透到音乐教学中。课堂上给学生欣赏一些律动与舞蹈结合的音乐模式,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例如在学习音乐《对鲜花》时,教师在教会学生歌曲后,可以运用“打花巴掌”的特色儿童游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演唱。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能很好地表现音乐的魅力,增加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学生也能在轻松的音乐小游戏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应把握律动教学的特点,加强探究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音乐律动教学中以音乐为基础突出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律动实践中,以此有效开展音乐课堂律动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志江.浅谈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11):87-88.

[2]梁智新.关于“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中学课程资源,2011,09(12):68-69.

篇1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素质教育要求音乐教师更新观念,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手段,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学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律动”的概念

“律动”指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那种感觉。

体态律动最早是由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他强调从音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身体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不仅用听觉去感受音乐,还用整个肌肉和心灵去感受,达到身体各部分动作与音乐的协调统一。

“律动”教学起源于欧洲,20世纪初期,达氏律动教学体系就传到了日本,30年代得到推广和发展,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训练方法。律动教学是我们在小学音乐教育阶段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律动”教学不仅指律动,还指在音乐中出现的游戏、歌舞表演等内容。在音乐学习中,单纯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必须对人的整个身体加以训练。另外,我们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来创编律动,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静动相宜,以动态韵律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律动”教学的重要性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达到的。”奥而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听音乐时,手舞足蹈,这足以证明“律动”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正是音乐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之处。手舞足蹈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身体器官,使其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不由自主地投入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律动在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律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让小学生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动作自由发挥,这不但有利于小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而且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

2.律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果纯粹地讲乐理知识,学生会觉得非常的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亲身去扮演其中的角色,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乐曲的印象,提高了上课的效率;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扮演中掌握了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学生个个都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融入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3.律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师要在课堂中设法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拓宽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能量,勇于创新,勇于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且在交流中同其他学生分享创造的愉快。

4.律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我曾经在报纸上读过这样的文章:《为什么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这篇文章说明:目前音乐课的形势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素质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律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探讨

我国中小学推进与实施新课改以来,小学音乐课“律动”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重视。实践证明,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源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要想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小学生好动、好游戏的特点,把音乐学习与律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律动,让小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游戏、舞蹈等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总而言之,运用“律动”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做到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能放能收,不仅要发挥教师学习指导者的作用,还要发挥学生真正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要使律动教学更有效地开展,应做好以下几点:

1.简单易学

在设计律动时,音乐教师应该根据音乐的特点,设计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动作,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用《加沃特舞曲》当作学生课前的律动音乐时,可以要求学生按音乐节奏走进教室,在教室坐好以后,当听到旋律的高低八度跳跃时,双手抖腕举过头顶。

2.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身体动作体验音乐,并且对于他们的创造给予及时的鼓励。教师应在学生的律动创造中抓住亮点,积极进行表扬,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在进行律动教学时,音乐教师应注意避免以下几种误区:

(1)喧宾夺主

“律动”教学是为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有一部分音乐教师盲目地认为要想使音乐课有活跃的课堂气氛,就要繁杂地运用律动,反而忽略了教学目标本身,没有为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任何作用。

(2)认为律动就是舞蹈

律动不同于舞蹈。律动的核心是对音乐本质的一种反应,律动不是单纯的舞蹈,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3.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为课堂的主导者,而教师为课堂的引导者。律动教学是一种非常便于在课堂中展开互动的教学手段。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创设和谐、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

4.音乐为本,突出特点

音乐教学中任何律动都是以音乐为基础的,是通过身体表现音乐中的各个元素。律动是手段,更好地理解音乐、掌握音乐、表现音乐才是目的。因此,律动设计的最基本原则是以音乐为本,突出音乐的特点。让学生在律动的同时反复熟悉歌曲旋律,这不仅使学生体验了音乐风格,还让学生在律动中了解了乐曲知识。

为了在教学中能更准确地抓住音乐的特点,音乐教师平时应注重音乐知识的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教学方面,更要把握民族音乐的特点,抓住民族风格,展开律动教学。

参考文献:

[1]裘婓錾.“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音乐教育,2011(6).

[2]李林岚.音乐课堂律动教学的运用与实践[J].音乐天地,2008(12).

篇13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动一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是非常重要的。如在《过新年》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过年啦!”舞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让孩子们用舞蹈表现歌曲,拿起手帕扭秧歌: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在衬词的地方加入锣和鼓:有的同学拍退,拍手:并演示一遍。然后师引导:同学们,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记时:10、9、8、7、6、……(师生齐呼:过年了!)同学们:该我们的节目上台了,大家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把!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过新年”的氛围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歌曲的旋律声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妙趣横生,想象创造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儿童充分的音乐表现能力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由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舞蹈律动主要是儿童用肢体语言来模仿教师或者视频中音乐的表现形式,这样可以比聆听音乐更直接也更直观地表现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够很好的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欣赏踢踏舞《大河之舞》,我运用柯达伊的声势律动理念引导儿童运用自己的手脚等肢体、或者身边随处可拿到的道具(安全的道具,比如本子、笔等)随着音乐打节奏,让儿童创造出不同的节奏音响,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很直观地把作品的节奏表现出来。即兴的肢体律动可供儿童的思维天马行空,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并自由的创新发挥。每个儿童的性格、生活环境都不相同,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他们模仿、创造和表达音乐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妙趣横生,令儿童们兴奋不已,也使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作品”充满好奇。

三、游戏律动,学习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动”中产生,又在“动”中感受,是用“动”来表示的。因此,让孩子听到音乐就动起来,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强调,每当听到音乐响起,孩子们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一定要动起来,或者是头、或者是手、或者是脚、或者是腰、或者是小屁股,哪怕是一个小指头也行。能随着音乐动起来,就说明你真正听到了音乐:然后才能逐渐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我经常把电子琴的节奏打开,请学生随着其韵律自由地扭动身体,既使孩子们得到了放松肌肉的机会,又使其熟悉了音乐的各种节奏、速度,并在自然摆动中增强了身体协调性。

怎样使枯燥、呆板的节奏得让儿童乐于接受呢?把节奏融进游戏中,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节拍、节奏。如“龟兔赛跑”游戏中的节奏训练,我以讲故事开始引入“小白兔开始跑步”(全体学生和着音乐,模仿小白兔做跑跳步)――“跑累了,休息一会儿吧!”――“乌龟慢慢爬”(模仿乌龟慢慢爬的动作“x”)――“小白兔见乌龟跑到前而,跳起来急追”(模仿小白兔急跑的动作),这样,死板乏味的节奏变得灵活多姿。又如在教学一年级《闪烁的小星》一课时,我编创了模仿外星人的律动。这首歌曲节奏简单整齐,旋律好听好学,对于这些刚入学的孩子都比较喜欢。所以通过这个律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节奏韵律,还培养了身体协调性,增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