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专音乐教育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历史长期以来 ,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 , 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没有体现出自身特点。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标准 》 ) 正式出台 , 强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 重视音乐实践 , 提倡学科综合 , 鼓励音乐创造。
《标准 》的提出不仅对我国音乐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 而且对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合格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资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 , 还应具备讲授科学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 , 掌握科学声乐教学方法。因此 , 声乐教学改革力图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 更新教学内容 , 实施多样化教学 , 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 , 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 , 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 ,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
1 . 大量扩招 , 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 , 对音乐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多。新形势下,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 扩招生素质偏低给声乐教学带来难度 , 旧有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不适应。
2 . 专业能力不强 , 忽视师范素质培养。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 合格 ”已不再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 , 仅仅上好专业课已达不到新的教学目标。
3 . 过多注重技术训练 , 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关注技术训练的前提下,应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声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 , 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 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艺术类学科 ) ; 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 , 使学生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
4 . 声乐教学内容单一 , 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较低。
一直以来 ,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基本延用传统的声乐表演专业设置 , 尽管增设一些特色课 , 但也存在随意性设置的现象。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全面的、不适应时展要求的。经过改革后 , 确定了新的教学内容 , 更加突出了师范性。
三、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 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与进步。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 , 人们需要多元文化的真、善、美来陶冶情操 , 提升精神境界 , 因而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 . 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 , 我国教育模式更多倾向于理性素质的培养 , 但感性素质的培养更应得到重视。感性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 其中音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3 . 高校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为大连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使学校及学生真正认清自己专业的职能所在 , 并正确地规划设计 , 这是教好学好声乐 , 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四、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施
1 . 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 , 改变原有课程体系 , 强化各种演唱技巧及声乐基础理论学习。
在现代化社会,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也属于美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艺术或多或少的融入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人们已经离不开它了。所以,艺术教育更多的时候不是追求课程的知识化,书本知识的死记或者应付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的是培养全面性的人才。大学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还具有启迪智能的独特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在培养现代化复合型人才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而当今社会,虽然各大高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对艺术教育观念的改变,但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也不尽相同,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各个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大相径庭。大部分高校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缺少了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
一、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的大学音乐教育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虽然说是过分重视书本知识,但是传统的大学音乐教育也只是简单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并没有深入的探讨,而且教学方法也比较老套。音乐教育如果只是依葫芦画瓢,不仅抹灭了学生对艺术的创造,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亵渎。传统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缺少了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所以,必须突破传统音乐教育的束缚,不仅要重视学生书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2、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
在各大高校,存在对大学音乐教育的不重视的现象,这种现象根深蒂固,从基础教育开始,人们就已经对音乐教育有所摒弃,从小学、中学都是这样,语数外永远占用着音乐的课程时间。除了对学科开展的不重视、对课程时间的任意占用,还存在着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计划随意改变,甚至靠看视频或者音乐讲座来代替教学内容的传授。老师教不好,学生也不可能学好。所以,各大高校必须加强音乐教育的考核力度,必须健全考核标准,做到音乐教育和其他专业教育一视同仁。
3、与交叉性学科缺融合
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学科设立比较单一,而且音乐学科和一些交叉性学科也缺少融合,单一的学科建立,狭隘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阻碍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趋势。所以,必须改变机械性的教学模式,单一的学科建立,必须丰富音乐教育学科的设立,加强与其他交叉性学科的融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教育产生更大的兴趣,才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现代化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拓展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音乐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其实是非常尴尬的。无论是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音乐教育更像是专业教育的附属,音乐本身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学业的繁重和各阶段的升学压力,让学生和家长甚至视音乐或者体育等学科为学业进步的最大阻力,千方百计挤压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和兴趣爱好。这种情况极其普遍,对学生自己也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负担。另外,虽然不少高校设置了相关的音乐专业,但是仍局限在音乐专业教育的层面上,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高校的音乐教育更侧重于乐理知识的掌握。和其他专业教育基本上不存在任何交集,更别说融合和拓展了,所以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学校,都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音乐教育在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重要作用。
2、把音乐教育融入通识教育当中
音乐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非语言和非具象的艺术,这和大多数专业教育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比如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特点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同理,数学虽然是数理化科学,要求结果精确,但是却有着多种解题思路,从这个角度上,音乐和数学等学科都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从心理层面上看,音乐对其他学科的补充,特别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平衡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其中需要我们熟悉一个概念: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西方公认的现代大学直接源头是欧洲中古世纪大学,其中以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勃隆那大学为最早,牛津、剑桥大学从一开始就沿用法国、意大利模式,先用3年时间学习语法、逻辑和修辞,打下拉丁文基础,再用4年时间学习算术、音乐(乐理)、几何和天文四门学科,在此基础上如果再进修神学、法律或医学就能成为博士。可见在西方教育中,音乐被纳入了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训练中来。我国的通识教育起步晚,发展不均衡,甚至同一高校的不同院系都发展不平衡,尽管很多人已经认识到通识教育,或者说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现行的行政体制和社会大环境下,实行通识教育依然非常棘手。音乐教育除了教授专业的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如何引起听众精神层面的共鸣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人类对美好事物都是欣然接受的,并在这种环境熏陶下进行再创造,进而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音乐能让人的思维活跃,绕开思维壁垒,开发创造性的思维,使人以愉悦的心情投入生活和工作,这也是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3、优化师资配置、学科设置和考核标准
3.1优化师资配置
大学音乐教育,一个贵在教,另一个贵在学,缺一不可,有好的老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好的学生,如果一个老师连自己的知识储备都不足,都过不了关,怎么敢奢望教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呢?有一些老师自己都觉得音乐教育是不重要的,不考试所以不重视,这种态度会带给学生负面的影响。消极的教学是老师教学中最不应该出现的。所以,要想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拓展就必须优化教师队伍,选拔好的老师进行教学。另外还应配备相应的教学器材和设备,光靠老师阐述是不能直观的展现给学生的,老师必须利用专业的设备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学生也可以亲手操作,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老师要求学校购买的教学必备器材,学校必须予以购买,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靠考试纸上谈兵是万万不行的。还有配备器材也不能只为老师的教学配备,还应该按照学生使用需要相应的配备合理的使用器材。让感兴趣的学生有时间的时候去练习,熟能生巧才能使学生在现有掌握的知识中去开拓创新。
3.2优化学科设置
虽然一些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很多都设置了音乐相关的一些课程,但是学科设置相对单一,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建立多样化的音乐课程,在一些学校普遍存在着一种课程选修要求,比如学生只能在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中选择其中一门,这样就极大的打消了学生对多种课程的积极性,一个学生有可能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绘画,但由于规定就必须放弃一门,这样就不利于艺术课程的发展,真正产生兴趣的学生又没办法学到相应的知识。其次可以将音乐课程设置成必修课程,一些学生觉得选修课程不重要就是应付学校而已,往往浪费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设置成必修课,就意味着跟专业课一样纳入考核要求,对一些对音乐感兴趣的同学做到一个监督作用,还可以将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让书本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将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促进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断融合和拓展。
3.3优化考核标准
加大音乐课程的学分比例,可以督促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音乐。一些学生一时心血来潮,三分钟热情就去学习音乐,结果往往半途而废。从一开始选择音乐这门课程的时候就没有认真对待。改变学分比例就能够让学生在选择时更加慎重,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所以,主观性的让学生意识到音乐的重要性,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所以优化考核标准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各个高等院校教学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高素质、国际化的全面性人才。要想培养新时代全面性发展的人才,艺术教育和专业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一个好的人才,必须具备高的智商和高的情商。不能知追求专业教育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艺术细胞,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音乐是最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音乐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蕴含着每一个地方人民的民族色彩,高亢激昂、温柔婉转,从歌声中就能听出来。音乐融入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从而看出,音乐教育对人们的重要性,各大高校应当不断探索,促使大学音乐教育朝着更加良性化的方向发展,使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和国际化的人才。
作者:曹英 单位:湖北省女子学校
参考文献:
[1]马志中,郭晓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论[M].石家庄: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随着我国业余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方面已经表现出较高水平,然而,对于业余钢琴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接受者——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生而言,受以考试、考级或比赛等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的钢琴弹奏技巧已达相当程度,但由于过去的某种“功利性”目的始然,其在基本弹奏技术方面仍然还有许多需要梳理或改进之处。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其特点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让学生在已有技术程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弹奏水平,是值得业界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因势利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维,人从小到大的知识水平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必然受到“学习远期效应规律”影响。
对于业余钢琴教育而言,这个规律表明:处于幼年、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维反应灵敏但思想单纯、情感单一,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严格按要求专注于纯技术方面,同时,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不仅身体机能活跃,记忆力较强,而且与钢琴弹奏相关的身体机能如手指、骨骼等的发育也正处于活跃期,因此,更容易使钢琴基本的弹奏方法及相关的身体机能等,通过他们的练习过程实现定型、提高与稳定发展。所以,尽管处于业余教育中的青少年学生理解力较弱导致其在音乐情感及内涵等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不足,但仅凭借年龄上的优势也仍然容易从弹奏的熟练程度方面得到人们的赞许。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弹奏技术的进步速度在进入大学后会明显有所减缓,但在青少年时期(或在业余学习期间)所建立的钢琴弹奏技巧上的“童子功”优势,不仅仍然能够继续得以发挥,甚至音乐的情感与内涵等也可以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提高和能力发展正是“学习远期效应规律”。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大纲》中明确:“钢琴基础课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觉、识谱、节奏感、音乐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及表现力;丰富音乐知识,增强音乐修养,能弹奏各个风格的音乐作品,能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这个大纲不仅对学生已有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程度的认可,也不单纯地强调其钢琴弹奏技术在大学教育中拔高等具体问题;不仅有对学生自身已有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的尊重,也没有超越音乐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程度的预期。也就是说,在学生进校时的基本钢琴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我国许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纲中对“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的强调,明显受到了这个“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影响。
遗憾的是,现实中个别教师在钢琴教学已将这个可供参考的“学习远期效应规律”抛弃了——在个别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不论学生已有弹奏方法及技术水平程度高低或谬误与否,一概强调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方法的改进与提高——单纯关注基本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着重关注弹奏方法的所谓科学化、规范化,为了达此目的甚至不惜一味加难作品程度。此类无视学生实际能力且颇具“功利性”的做法,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业余钢琴教育或“应试教育”模式的演变与继续。
现在大凡能进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估且不论其钢琴弹奏方法或技术科学、正确与否,一般都已经历了备考期钢琴“应试教育”的突击过程,即已经具备有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和水平。仅鉴于此,符合“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利选择。
所谓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因势利导”,即是关注与认可音教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现有弹奏技能这个“势”,来制定“乘势而上”的目标计划。钢琴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将4年不太长的学习时间,单纯地视为钢琴弹奏技术或技巧提高的过程,还可以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弹奏技术技巧程度及改进与提高方向,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钢琴弹奏水平程度及能力提高与音乐和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共同发展的音教专业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学生钢琴学习的主动性与广泛性。
在具体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钢琴弹奏技术技巧程度,来决定其技术改进方向和水平及能力提高的基本教学原则,而且,在基本教学原则的制定上,还应该遵从学生弹奏技术技巧进阶的连贯性与连续性,使弹奏技术能够在教师“因势利导”的教学中既不拔苗助长,又能在原有水平与能力程度上有较大的发展,还能使学生为自己钢琴弹奏技术程度及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方面增添信心,帮助学生对科学的钢琴基本弹奏方法准确掌握,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练习习惯。
二、难易无序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过程如何安排?问题一提出,一些人的脑海中首先便会闪出“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因为此,一些钢琴教师长期冥思苦想,费心尽力地希望寻找到钢琴教学如何渐进的那个“序。”然而,“循序渐进”果真是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吗?
当然,从教育学的广度看,“循序渐进”的确是一个有效地基本教学原则,理论上不存置疑。然而,对于当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来讲,“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值得商榷。
原因在于,虽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方法因人而异,技术也可能参差不一,但其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却应该是通过了严格的入学专业考试,并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于是,在大学音教专业学生钢琴基本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钢琴教学并不应该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趋“循序渐进”的,即“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实际上,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已逐渐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具体的教学重心也开始从过去注重于“做”的单一模式,向既注重实践又强调“知”,更注重“知”“做”并重,即向提高学生素质、拓宽知识面以及重视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观念转变。而建立在有一定弹奏水平和能力基础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当从具体的弹奏技术水平提高的钢琴演奏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培养的教学思路转变,以适应当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然而,目前有个别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似乎将这个现实问题忽略了。例如,现今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的音教专业钢琴教材,似乎就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似乎编者们普遍都觉得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技术程度较低、水平较差,所以,如何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水平才应该是教学重点。例如,四川地区过去普遍采用的是某大学2000年所编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材,在这套4册8级教材中,每级除大量用于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外,只安排有4~5首钢琴音乐小品或是少量的中小型作品;而在其2009年最新出版的《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的10级丛书中,中小型钢琴音乐作品总共不足20首,而较大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就更少,总共还不足8部。
其实,大多数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钢琴弹奏技艺在其业余学琴时就已经形成,因此,他们入学后除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误的基本弹奏方法进行纠正,对一些弹奏技术技巧进行更加科学化的训练外,教学已然没有必要仍从“由浅入深”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开始。因为,这样的“循序渐进”反而容易得到“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从实际来看,现行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教材的“序”也不尽合理。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一般都应当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水平的特点,钢琴教学本就理当是一种跳跃式思维的“序”进,而不应当是亦步亦趋爬行式的“渐”进。 可见,虽然人类对任何知识的获取过程肯定都是有“序”的,但作为具有独特性的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所的“序,”却并不一定就必是过去那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传统思路。因为,鉴于自身学科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程度特点,钢琴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就必须重视客观存在的“序。”在这一点上,“难易无序”应该是又一值得关注的方法。
三、不求甚解
将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来表述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种方法,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提议。
从人生命发展过程规律看,大学生已开始处于记忆力有所下降、理解力大幅上升的成长期。青少年时期学习钢琴弹奏,许多方法与技术掌握的科学性或是作品情感与内涵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当时并不能被完全理解、消化,也无法自内心主动产生表达的冲动或是能够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随着理解力的飞速发展,那种由理解而引发出的情感冲动,就很容易促使其借助已具有的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将音乐作品的相关情感内涵准确地体现并表达出来。
这种由知识积累和水平提高而生成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表现,包含了“量变到质变”这个人类知识进步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在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过程中,即使是有学生在音乐理解上出现了某些问题,在作品演奏上也可能并未完整熟练,在弹奏技术上也可能存在某种难点,但却不一定马上在课堂上予以彻底纠正或根本解决,有时甚至可以暂且不管并让其一带而过。因为“熟能生巧” ,只要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对音乐的理解基本能达到教学及弹奏要求,教师就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新的作业,提出新的要求,以保证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
当然,学生的弹奏技术出现了问题应当立即指出并予以纠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钢琴教学,却不宜斤斤计较。因为,惟恐学生在弹奏的方法学习、技术的练习,或是在钢琴音乐与艺术知识吸收和积累过程中有一点不完美,于是,抓住一点便一味纠缠,结果必然侵占和浪费了学生并不太充足的宝贵学习时间。
相反,随着学生弹奏及练习时间的增加,以及所浏览与接触的不同钢琴音乐作品的广泛和数量的逐步增加,不仅因弹奏水平不够所造成的技术问题或难点可能会迎刃而解,而且,还有益于学生在钢琴音乐与艺术教育的知识性和广泛性方面得到充实并获得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不求甚解”不是不能求“解,”而是暂不求或暂缓求“解,”甚至暂不求“甚解,”一切皆应“因势利导”并以适可而止为宜。
四、发展音乐表达能力
由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钢琴音乐表达能力——未来音乐教师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于是容易产生一个误解:钢琴弹奏水平属于技术问题,而音乐表达则属于能力的问题。由此,导致一些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大纲对这个问题混为一谈,表述模糊不清。
其实,无论是钢琴的弹奏技术还是音乐表达,需要发展的都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必须是包括音乐的、艺术的、文化的等综合素质在内。对于钢琴艺术来讲,钢琴弹奏技术技巧具有工具性,它的训练与提高不一定需要有情感内涵表达等艺术与文化方面的内容。而音乐表达能力却是弹奏者综合素质及能力的体现,而这个体现虽然应当建立在坚实的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之上,却也未必需要高超的钢琴弹奏技巧程度。钢琴弹奏技术指的是弹奏者以钢琴为媒介的音乐表达行为,而音乐表达能力则体现的是其钢琴艺术与文化方面的综合实力。两者虽然在钢琴演奏家的艺术创造活动中是同步的,但在任何钢琴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却应有着明显的区别。
目前的大学音乐教育没有脱离传统的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专业必修课还是以学习音乐技能类课程为主,而对音乐理论的学习比重不足。而且,即使是足够的音乐技能课程,课程的内容也过于单一,有的大学一学期都是一样的声乐课或钢琴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
一、课程设置改革
大学音乐教育课一班分为技能课与理论课。首先,技能课的改革重点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技能课教学中的教学重点不应该是教会学生演唱或演奏几首作品,还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演唱,或者还有没有其他的演唱形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真正的把握作品的演奏技巧,才能运用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其次,音乐教学课程需要多样性。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声乐和钢琴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也就是说学习声乐的学生没有机会在钢琴上识谱,而学习钢琴的学生也不能边弹边唱。素质教育要打造的是全方面人才,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完全可以把声乐和各种乐器的学习配套完成。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学习,社会也能接收到更满意的人才。再者,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仅仅依赖于音乐学科教学法和普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作为今后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生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学生。最后,就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仅是指舞台实践或教育实习,还应体现在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生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的旁听学习,教师应及时掌握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动态,以及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等。
二、教学手段改革
素质教育倡导教学手段多样化,于是出现了后来的多媒体教学。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同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将教学内容更直观、更生动的表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学习某一首歌曲的演唱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的艺术家表演,让学生在不同的演唱风格中体会音乐的多元化,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倾注自己的感情来演唱。而且对于有故事的作品,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展示故事里的画面,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作品的内涵。另外,老师可以借助媒体设备,帮助学习用影像和影音的形式记录自己的音乐作品演唱或演奏过程,然后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还可以在全班分小组进行评比,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好的诠释作品,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总之,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
三、教学形式改革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好的教学形式可以让课堂变的有趣,让枯燥的教学变的生动。传统的教学形式对老师的定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素质教育却倡导换角色教学。也就是说,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形式,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来当一回老师。并且,在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采用互换班级的形式,让其他班级的学生来进行点评,最后老师总结指导。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未来走向岗位是一种提前的锻炼。另外,老师要注重对情景教学形式的运用,可以借助天气或者在教学开始之前通过讲故事等营造作品情景,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主旨更准确的定位。
四、教材改革
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以技能课为主,理论课为辅,相应的理论教材也就变的单一。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中,选择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改革方向。音乐作品的由来都不是凭空而造,真正有涵养的作品背后都有着令人深省的故事或传说。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包括歌剧、戏剧等与音乐有关的教材,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以便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满足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当然,教材改革非小事,在学校对教材的选择无法满足教材改革的需要时,学生就应该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在课外寻求相关的课外读物来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
参考文献:
[1]胡婷.新时期军校实施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杨艳.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专业开设瑶族音乐教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
我是个幸运儿,在我求学的道路上遇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在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因此,做一名人民教师就成为我儿时的一个梦想,在实习中,我第一次踏上了讲台,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学生的天真、纯洁、甚至是调皮,他们欢乐的笑脸让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此时此刻,我感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同母爱一样圣洁,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
十六年来的求学生涯,有十年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当然这会使我比别人更加的独立、顽强。求实、进取,富有挑战性可以说是我性格的一大特色,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只要曾经努力过,失败了也是一种胜利!结果固然重要,但经历过程会使你整个人变得更加丰满、魁梧。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很欣赏这句话,可以跟您很坦率的说,四年前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我,音乐素养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因为我是在高二时才有学音乐的意识,以前只是非常喜欢,从没受过专业训练,仅仅经过六个月的强化,我就能以国家统招的身份考入东北师大音乐系,老师们都感叹地说,这真是奇迹。
经过四年的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我在声乐、钢琴及其他各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方面有了惊人的进步,丑小鸭已经变成了白天鹅,如果您不信,我随时随地的等待着您的考核!
此致
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舞蹈艺术要严格区别于专业的院校中独立的舞蹈课程。在音乐教育范畴中,舞蹈与音乐链接得更为紧密,相互依托、相互完善。专业舞蹈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专业艺术团体、下级专业学校或是专职部门,而综合性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中小音乐教师。二者培养方向截然不同,不可混淆而谈。“音乐教育”是教育业迅猛发展的产物,是为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艺术素质而存在的专业。清华大学曾提出“8-1>8”的教育理念,即在每天的8节课程中,减少一节文化课,补充一节音乐课。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安排取得了甚好的学习效果。按常理推论,减少一节文化课程,势必减少对知识的摄取量,可换角度思考之后得出结论,正是由于音乐课程既可以放松、愉悦身心,更可以激发学生自身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才使得同学们可以把学到的各种知识进行充分消化,发挥关联性记忆的作用,创造新的知识层,有效提高自身的知识含量。可以说正是由于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独特性等其他特性,才验证了“8-1>8”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也使得当代众学校争先效仿。当然,音乐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8—1>8这么简单,严谨的医疗行业中也逐渐介入了音乐治疗法,专业的音乐治疗可以使病人从身心到肢体都得到病症的缓解;政府形象、企业文化,也都离不开音乐的踪影,更不用说当下各高等院校、中小学校教育,音乐教育理念已渗透至综合素质教育中,充分确立了音乐教育在各学科设置中的重要地位。
二、不同学科,相互依托
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是由很多课程组合成,有音乐教学法、声乐基础、舞蹈基础、钢琴基础、合唱指挥、视唱练耳等。课程设置中之所以有大量的基础课程,是因为现代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是教授学生学习教材中的歌曲而已,而是需要通过音乐课堂的教学,有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理念,显著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综合艺术的氛围下传授学生全方位的艺术。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艺术的科学在今日比往日更加需要,往日单是艺术本身就完全可以使人满足。今日艺术却邀请我们对它进行思考,目的不在把它再现出来,而在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它究竟是什么?”我们从当代中小学音乐课教材中可以看到,每个章节除保留原始的声乐曲目外,还增加了根据旋律做律动、鉴赏交响乐、和欣赏民俗舞蹈等内容,从这些内容设置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教材编排已经日渐科学、系统,同时也在这些内容里也渗透着教材编排者的对培养祖国新一代的花朵赋予爱心的浇灌。著名音乐家舒曼曾说过:“如果在宁静的海洋上的某一个荒岛,一个莫扎特,一个拉斐尔,也只能是一个村夫而已。”由此看来,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可以决定一生,氛围对他的熏陶有多么重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做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则更需要不同种类艺术课程的集合,要围绕着相互依托、相互完善的原则,切不可相互排斥、相互背离。
三、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舞蹈艺术
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舞蹈艺术,不是随意附和音乐而生,而是为培养全方位的综合性教师而服务。虽不要求学生对舞蹈有深度探究,但对于舞蹈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要严格控制。
1.课前热身准备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多没有舞蹈基础,所以对于舞蹈课上因各种肢体动作而产生的相应危险系数自然是毫无准备,所以,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我们要做到在保护好每位学生肢体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训练。在舞蹈课正式开始训练之前,可适当的安排热身组合,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体温,舒展肌肉,使其肢体“热”起来,可以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2.软开度与素质训练
软开度的训练是为了打开肩部和胯部关节韧带,拉长腿部韧带,加强腰部的柔韧性,增强腿部和后背肌群的弹性和力量。但上段描述到,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多是没有舞蹈基础的,所以舞蹈训练需要从最基础的地面软开度开始。其特点是
1)地面训练常用于坐、躺、跪等姿势,重心比较低,接触地面部分比较大,便于初学者掌握好重心。
2)两条腿因坐地而减轻了支撑人体体重的负担,可以充分伸展和拉长各部位的韧带,增强肌肉群的力量。
3)通过实践,地面训练对于非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讲收效大、见效快,通过短时间的训练就可以初步改变人的松懈状态。
3.形体、气质训练
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堂,可根据培养方向和学生特点来安排训练内容。芭蕾的基础训练历经几百年,已形成一套规范、严谨、科学的训练方法,其基础训练对塑造学生健康形体、培养学生的良好气质很有帮助。“开、绷、直、立”是塑造正确形体的基础,这四个字应始终贯穿在形体训练的课堂中,所有的动作必须在开、绷、直、立的基础上去完成。其中,开:是指髋关节向人体两侧外开,髋关节的打开,舒展了人体线条,增加了人体下肢的表现能力。“开”的训练要在指导教师正确理解“开”概念下进行。芭蕾训练中的“开”有一定难度,必须要从髋关节到膝关节、腕关节、脚趾尖全部打开,切忌容易打开的部位使劲打开,放弃不容易打开的部位,这样容易造成上下扭曲,使肌肉或韧带打上。高校学生年龄已经成年,要根据个人条件进行学习,达不到者可站小八字、大八字、丁字步等,切不可强硬打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绷:是指脚腕伸展,脚背上供,脚心下窝,脚趾并拢向远向下无线伸展。绷脚增长了腿的长度,力度,消耗腿部的多余脂肪,使腿部肌肉拉长,线条优美、修长。直:是指人体重心的垂直。无论是两脚站立,单脚站立,还是空中跳跃,都有一个重心垂直的问题,如果中心出现偏差,动作过程中就很可能出现失误,造成肢体立体损伤,因此,在课堂中训练中应引起注意。立:是指人体每一个关节、肌肉向上提,仿佛人体变得越来越轻,就要腾空而起。“立”需要一定的肌肉素质和能力的配合,是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向上提升的感觉。此“立”,在非专业舞蹈学生训练中,有一定难度,需酌情进行。
4.扩宽舞蹈视野、增强身体协调性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编制目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修改稿)文件中有详细叙述: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育,要着重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既不能忽视必要的技能学习,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与欣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范唱能力和组织教学的综合能力[1](p166)。在高师声乐的实际教学中,只有做到这几种课型有机合理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达到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
一、高师声乐课的课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型,是指声乐课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就是课型种类,简称为课型。按照课程的性质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声乐理论课、声乐技能课、声乐实践课、声乐教法课;按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划分,通常分为声乐个别课、声乐小组课、声乐集体课三种类型,文章取后者。
(一)声乐个别课,就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只对一个学生或者是两个老师对一名学生(一名声乐老师和一名钢琴艺术指导老师对一名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课型主要针对专业程度较高的学生而开设的声乐课,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演唱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学生缺乏系统声乐理论指导和声乐实践的舞台,学生只能是“琴房歌唱家”。更重要的是,在高等师范院校扩招的今天,这种课型远远不能满足客观实际的需求,声乐小课教学量大、教学成本高、经济投入大,并且不易领导管理,教学纪律容易失去监控,造成教学的随意性。
(二)声乐小组课,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对2-5个学生的上课形式。主要针对程度比较低的同学,通过声乐小组课能解决学生声乐技能方面很多共性的问题。这样的课型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同时,既可以以教师讲解为主,又可以以学生谈论为主。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对声音的辨析能力。教师也省去为每个学生单独上课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同时兼顾几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方面的差异。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往往一节课的时间分摊到每个人下来也就十多分钟,要想在十几分钟内解决学生演唱技能上的问题,是难以到达的;同时这种课型也缺乏系统完整声乐理论指导、缺乏舞台实践的机会。
(三)声乐集体课,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小集体甚至更多的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集体课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理论教学;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还有的院校将声乐集体课同时运用于学生的集体理论教学和集体技能教学。声乐集体课的理论教学包括三大部分,声乐发展史、歌唱理论知识、歌唱语言。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课,低年级主要是运用于针对声乐演唱上的共性问题,在高年级主要是针对声乐表演和声乐小合唱、重唱课程。这种课程是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其优点是教师省力省时,大大降低教学成本。但是声乐集体课对于低年级学生解决声乐技能问题上,能力非常有限。
这三种课型,都有利有弊,只能将几种课型互相搭配,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做到统筹兼顾、有的放矢。
二、高师音乐教育现行声乐课课型的搭配
现在很多高师院校声乐课型,也均有这样的几种课型,但不是在每个年级都能将这几种课型做到合理搭配,特别是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四年级。有的院校大一的声乐课,只开设声乐集体课,没有将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小课渗透其中,不论学生的程度,实行大锅饭,这样的教学使得一小部分优秀学生专业的提高不能得到保证,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院校不分学生的演唱水平,从大一开始就实行上声乐小组课,忽视了声乐集体课和声乐理论课,这样使学生在声乐发声理论上有一个空缺,不能系统地了解科学发声的基本原理;还有的学校在大一仍然是上一对一的小课,沿袭音乐院校的教育模式,这样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调高也得不到保障;还有很多师范院校在大学四年级往往只开设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教学,忽视了声乐集体课的教学。笔者主张应该在在大学每个年级都应该将三种课型进行合理有机地搭配,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专业需求。
三、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课型搭配的构想
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型合理搭配必须要兼顾学生的专业、学生的演唱水平、师生比例。从高师声乐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高师学生培养目标看,在高师的每个年级都应该把这几种课型渗透进去,而不是单一的课型。单一的课型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需求。我国基层音乐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了考生素质普遍不高。考入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声音条件,而高师的新生大部分往往只靠一般的素质和稍好的声音条件就可以入学了,尤其是那些学习键盘、器乐、舞蹈、理论专业的学生,声乐知识几乎是“白丁”,为了合理高效率利用好教育资源,笔者主张低年级大量设置小组课和集体课,少量的声乐小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满足一小部分专业优秀的学生的要求;在大学高年级,应该大量设置声乐小课、小组课,设置少量的声乐集体课。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在声乐演唱技能上均有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将声乐小课的比例有所扩大,但仍然保持小组课和声乐集体课,因为小组课和集体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合唱的编排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笔者对于几种课型搭配的构想具体如下:
(一)一年级
高师声乐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音乐老师,但是不可否认在每年的招生学生当中,会有一小部分各个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学生,针对这一小部分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就可以适当强调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使得他们毕业后,不仅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而且也能成为当地的艺术舞台的佼佼者。在学生入校就举行声乐考试,参照考试成绩,取声乐专业的总人数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保证程度好的学生的专业的提高;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主要是解决声乐共性问题;对于所有大一学生,均开设声乐集体理论课,上学期教授的内容包括声乐发展史、声乐歌唱理论,下学期教授歌唱语言。
(二)二年级
参照一年级期末考试,仍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以的小课,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钢琴、器乐、理论等非声乐专业的学生,选修声乐的同学仍然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二年级下学期结束,就开始分专业了,这个时候以前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会有一部分人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嗓音条件的原因,而改学其他的专业,有的学生会选择合唱指挥、音乐史论、电子音乐制作等等。
(三)三年级
到了高年级,非声乐学生就结束了声乐技能的学习,并且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也有一部分分流出去,所以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人数会减少一部分。这阶段应该加大声乐小课比例,参照二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其余的学生仍然上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设声乐集体技能课,做一些轮唱、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对拓展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艺术品位,培养合作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四年级
参照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剩下的学生仍然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声乐集体技能课,排演一些简单的歌剧或者是音乐剧的片段,并结合演唱开设舞台表演课程,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是个非常复杂的教学事务,要想让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和教学能力取得最大的进步,需要高师声乐教育者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从高师的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主张在大学四年的每一个年级都应该将声乐小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合理搭配,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编制目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修改稿)文件中有详细叙述: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育,要着重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既不能忽视必要的技能学习,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与欣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范唱能力和组织教学的综合能力[1](p166)。在高师声乐的实际教学中,只有做到这几种课型有机合理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达到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
一、高师声乐课的课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型,是指声乐课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就是课型种类,简称为课型。按照课程的性质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声乐理论课、声乐技能课、声乐实践课、声乐教法课;按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划分,通常分为声乐个别课、声乐小组课、声乐集体课三种类型,文章取后者。
(一)声乐个别课,就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只对一个学生或者是两个老师对一名学生(一名声乐老师和一名钢琴艺术指导老师对一名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课型主要针对专业程度较高的学生而开设的声乐课,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演唱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学生缺乏系统声乐理论指导和声乐实践的舞台,学生只能是“琴房歌唱家”。更重要的是,在高等师范院校扩招的今天,这种课型远远不能满足客观实际的需求,声乐小课教学量大、教学成本高、经济投入大,并且不易领导管理,教学纪律容易失去监控,造成教学的随意性。
(二)声乐小组课,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对2-5个学生的上课形式。主要针对程度比较低的同学,通过声乐小组课能解决学生声乐技能方面很多共性的问题。这样的课型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同时,既可以以教师讲解为主,又可以以学生谈论为主。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对声音的辨析能力。教师也省去为每个学生单独上课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同时兼顾几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方面的差异。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往往一节课的时间分摊到每个人下来也就十多分钟,要想在十几分钟内解决学生演唱技能上的问题,是难以到达的;同时这种课型也缺乏系统完整声乐理论指导、缺乏舞台实践的机会。
(三)声乐集体课,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小集体甚至更多的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集体课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理论教学;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还有的院校将声乐集体课同时运用于学生的集体理论教学和集体技能教学。声乐集体课的理论教学包括三大部分,声乐发展史、歌唱理论知识、歌唱语言。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课,低年级主要是运用于针对声乐演唱上的共性问题,在高年级主要是针对声乐表演和声乐小合唱、重唱课程。这种课程是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其优点是教师省力省时,大大降低教学成本。但是声乐集体课对于低年级学生解决声乐技能问题上,能力非常有限。
这三种课型,都有利有弊,只能将几种课型互相搭配,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做到统筹兼顾、有的放矢。
二、高师音乐教育现行声乐课课型的搭配
现在很多高师院校声乐课型,也均有这样的几种课型,但不是在每个年级都能将这几种课型做到合理搭配,特别是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四年级。有的院校大一的声乐课,只开设声乐集体课,没有将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小课渗透其中,不论学生的程度,实行大锅饭,这样的教学使得一小部分优秀学生专业的提高不能得到保证,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院校不分学生的演唱水平,从大一开始就实行上声乐小组课,忽视了声乐集体课和声乐理论课,这样使学生在声乐发声理论上有一个空缺,不能系统地了解科学发声的基本原理;还有的学校在大一仍然是上一对一的小课,沿袭音乐院校的教育模式,这样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调高也得不到保障;还有很多师范院校在大学四年级往往只开设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教学,忽视了声乐集体课的教学。笔者主张应该在在大学每个年级都应该将三种课型进行合理有机地搭配,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专业需求。
三、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课型搭配的构想
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型合理搭配必须要兼顾学生的专业、学生的演唱水平、师生比例。从高师声乐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高师学生培养目标看,在高师的每个年级都应该把这几种课型渗透进去,而不是单一的课型。单一的课型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需求。我国基层音乐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了考生素质普遍不高。考入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声音条件,而高师的新生大部分往往只靠一般的素质和稍好的声音条件就可以入学了,尤其是那些学习键盘、器乐、舞蹈、理论专业的学生,声乐知识几乎是“白丁”,为了合理高效率利用好教育资源,笔者主张低年级大量设置小组课和集体课,少量的声乐小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满足一小部分专业优秀的学生的要求;在大学高年级,应该大量设置声乐小课、小组课,设置少量的声乐集体课。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在声乐演唱技能上均有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将声乐小课的比例有所扩大,但仍然保持小组课和声乐集体课,因为小组课和集体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合唱的编排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笔者对于几种课型搭配的构想具体如下:
(一)一年级
高师声乐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音乐老师,但是不可否认在每年的招生学生当中,会有一小部分各个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学生,针对这一小部分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就可以适当强调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使得他们毕业后,不仅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而且也能成为当地的艺术舞台的佼佼者。在学生入校就举行声乐考试,参照考试成绩,取声乐专业的总人数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保证程度好的学生的专业的提高;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主要是解决声乐共性问题;对于所有大一学生,均开设声乐集体理论课,上学期教授的内容包括声乐发展史、声乐歌唱理论,下学期教授歌唱语言。
(二)二年级
参照一年级期末考试,仍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以的小课,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钢琴、器乐、理论等非声乐专业的学生,选修声乐的同学仍然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二年级下学期结束,就开始分专业了,这个时候以前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会有一部分人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嗓音条件的原因,而改学其他的专业,有的学生会选择合唱指挥、音乐史论、电子音乐制作等等。
(三)三年级
到了高年级,非声乐学生就结束了声乐技能的学习,并且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也有一部分分流出去,所以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人数会减少一部分。这阶段应该加大声乐小课比例,参照二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其余的学生仍然上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设声乐集体技能课,做一些轮唱、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对拓展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艺术品位,培养合作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四年级
参照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剩下的学生仍然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声乐集体技能课,排演一些简单的歌剧或者是音乐剧的片段,并结合演唱开设舞台表演课程,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是个非常复杂的教学事务,要想让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和教学能力取得最大的进步,需要高师声乐教育者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从高师的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主张在大学四年的每一个年级都应该将声乐小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合理搭配,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其中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音乐课程的内容比较多,且对声乐、乐理、器乐、视唱练耳、作曲常识、和声、音乐欣赏、伴奏编配等进行分科设置。不少高校的音乐课程教学仅仅处于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音乐知识,粗略接触相关乐器,训练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层面。但是音乐课程这么多,音乐教育具有显著的专业化特征。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的难度非常大。事实上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少学生刚进校时,极度缺乏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持续强化音乐课程建设,优化和落实与学前教育专业相符合的人才培养规划。
一、完善音乐教学实践体系
高校要健全音乐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密切结合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模式,切实激发同学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发挥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手段的优势,强化音乐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等特点。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授课、实习、实训等诸多方式。综合相关技能,将学生当作幼儿,开展互动授课等。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其次,可以把教学实习、校内实训、课程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的音乐实践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创造良好条件的校内实训环境,增强他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实训平台上提升、增强、展示自身的音乐技能,并做好查漏补缺。
二、优化完善音乐课程内容
音乐课程改革和建设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契合幼儿教学的需要。所以要大力培育和增强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音乐技能与音乐综合教学能力。不少高校转变音乐课程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理论知识与综合素养,为培养幼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夯实基础。基本素质涵盖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这两大基础课,它们存在着内容重复的问题,不少学校尝试着整合这些内容,提炼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以优化教学内容。而且,不少高校把视唱练耳的相关技能训练和乐理知识密切结合起来,以增强理论知识讲授中的趣味性,提升视唱课学习的实效性。它逐步提升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以提升。音乐技能涵盖了舞蹈、声乐、钢琴,学生要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熟练地弹唱幼儿歌曲,增设齐奏、伴奏等形式。舞蹈课程要进行舞蹈的相关基本训练,强化幼儿舞、民族舞、幼儿舞蹈创编等方面。综合音乐教学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面向学前儿童的各种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同学们多模仿、多观察、多实践,在教学中熟练运用所掌握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多元化的音乐课程形式
学前音乐教育旨在让广大学前儿童感受到音乐作品和周围环境中的韵律美、音乐美,强化他们的音乐欣赏、歌唱韵律、乐器表演等意识和能力。高校要设置多样化的音乐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鉴赏音乐,感受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性。让学生切实把握音乐的独特魅力;或让学生演奏相关乐器,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尽可能地体验音乐之美。比如以幼儿教师为角色定位的教学模拟大赛、艺术周、教学音乐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同学们的职业热情。再就是联系相关实习基地,进行教学见习、实习,确定具体化的实习内容,让学生持续地开展教育实习、见习。把幼儿园教学实习和模拟实习结合在一起,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明确课程目标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目标定位应该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素质,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这也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设定幼师培养目标时要确定下来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以满足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教师、专家学者、要密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制定音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性人才培养方案中,音乐课程的设计要融入专业技能训练的相关成果。要把握学生实践、运用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水平,强化他们的探究能力与自主意识。学前音乐课程的所有教育活动与目标,都应该密切联系幼儿教育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切实培育出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五、结语
音乐艺术通俗地讲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有规律的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美妙动听的形象,是用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近年来,学音乐专业的学生逐渐增加,学校也加强了对音乐专业学生的了解及管理。在每个学校里,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是学生群体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的一个群体,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群体相比,既有其一致的方面,又体现出音乐专业本身鲜明的个性特征。我由一名由音乐女学生成长为音乐女教师,通过多年来自己在校的生活及身边接触的人和事,对音乐专业的女学生的个性特征还是相对了解的,下面我就简单地阐述一下音乐专业女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其教育管理策略。
一、音乐专业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是学校的特殊群体,这个特殊群体既有一般高校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有本身鲜明的个性特征。所有高校学生的共同特点表现在:对祖国的热爱和拥护党的政策;并且有较强的上进心,思想上活跃等。在认识到这两者的共同特征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到那个特殊群体,即音乐专业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在这里我就简单谈谈音乐专业女生的个性特征。
1.注重外表形象,性格外向活泼。
尤其是在大学里,一说到音乐专业的女生,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学音乐专业的女生一定很漂亮、很有气质,的确,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又何况是音乐专业的女生呢?在大学里,随着年龄的成长,也更懂得修饰自己了,大多数音乐专业的女生每天都爱花费较多的时间去打扮自己,重视脸部简单的生活妆和衣着,而且她们大都是“镜子控”,只要走到有镜子的地方都会美美地照一下镜子,摆几个动作,而且,在大学校园里,音乐专业的女生性格大都开朗、活泼、爱表现自己,并且有强烈的自信心,由于音乐专业的学生经常参加学校的艺术活动,因此在舞台上的表演有十足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音乐专业学生的气质显得更加大方、得体,该群体在性格上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加开朗,并且在每次学校的艺术活动上音乐专业学生的表演往往会更胜一筹。
2.追求自由,团队意识较差。
音乐专业的女生往往追求自由,自我表现力很强烈,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融入一种个性化的色彩,尤其在自己的专业上都非常的自信,而且有创新思维的特点,为此在创作上会出现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但往往她们在遇到问题,考虑问题时大多是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才能展现等方面出发的,因此产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例如:团队精神很差,对集体能否获得荣誉不在意,同时,追求自由,在平时随意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违纪现象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严重。
3.重视专业,但文化基础较差。
音乐专业的学生上自己的专业课都非常认真、积极,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导致在平时的自习中也会去练习和琢磨自己的专业,包括同学之间在聊到学习时,讨论的几乎都是自己的专业,她们互相纠正错误,互相吸取对方专业知识上的优点,每天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逐渐对自己的音乐专业更有兴趣,就在这兴趣的驱动下,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上孜孜不倦,大多数音乐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毕业后就不用发愁自己的就业问题,因而导致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对待自己的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态度明显有所不同,学生往往都看重自己的专业课,从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在上文化课时缺勤比例严重,例如,大多数的音乐专业的女学生在上文化课时要么请病假,要么在上课时打扮自己、睡觉,等等,总之,认真上文化课的同学寥寥无几,自己的心根本不在文化课上。由于长时间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导致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文化课的底子都较差,尤其是英语课,每当上英语课时,音乐专业的学生就像是在听天书,几乎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这样,她们整体素质和艺术修养难以提高,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她们对艺术的领悟和表现。
二、音乐专业女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
音乐专业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给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能更好地教育并且指引她们扬长避短,成为学校管理者最为“头疼”的问题,教育管理应该结合其专业的个性特点,来强化教育、管理等。以强化教育为主题,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不断增强音乐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1.确立强化教育、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教育思路。
在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教育者还要考虑到音乐专业这个特殊群体的个性特征,在严格教育的同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路,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者在管理这个特殊群体时,同时一定要深入学生中间,尽可能地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要尊重音乐专业学生的个性价值,最好不要仅仅采取严厉的管理去约束这些学生的行为,应当给予她们创作的时间和能施展才华的空间。在管理上应以疏导的方式,经常主动地与学生们有亲和力的小范围的交流,这样比较容易抓住人心,同时在交流的时候去刻意地了解她们的个性特征和专业发展,并且能及时地给予她们提出建议,教育者应能很好地做学生们的引领者。
2.充分利用小课教学方式,更好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大都是小课,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这样学生会和自己的专业老师接触比较多,由于专业课每周都有,学生和老师之间会经常沟通和交流,为了更好地传授专业知识,专业老师总是能有意无意地了解到自己所带学生的思想及平时的日常生活等情况,日积月累,师生之间很容易产生亲近、融洽的师徒关系,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专业老师更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努力做学生的的引领者,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根据音乐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特长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和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尽全力让学生有兴趣、有机会、有时间、有动力参加创新活动;在平时,学校给音乐专业的学生们建立了专业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参与创新能力锻炼提供基本的保障;并且还会经常给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多展现自己才艺的平台,为了让音乐专业的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要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成果作为学生综合评定、奖助学金和优秀毕业生的依据之一,这样更能调动音乐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多鼓励音乐专业学生踊跃地去参加全国有影响力的表演,如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快乐女声和去年很红的中国好声音等,使学生得到更多创新能力的锻炼机会。
综上所述,通过对音乐专业女学生个性特征的简单分析,从而能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专业的学生,使教育者能用非常适宜的教育策略去更好地,更切实际地教育和指引该群体,让音乐专业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兴趣爱好等,在此同时,教师还应努力让学生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保持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体会学习带给自己的快乐,在学习中成长进步,在实践中体验成功,为自己的未来开辟一条更宽、更广的路。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王群.艺术类学生特点及管理对策 北京教育,2007.5.
理工科大学的音乐表演专业开设器乐重奏课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学科之一,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的一门实践性课程,该科目既要反映表演者的器乐演奏水平,还要涉及到和声、曲式等专业的知识,更要求每件乐器的演奏人员对调性、乐器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作品的编配难易程度和应变能力有一定要求,对每位演奏者的合作协调能力方面要求也很高。
近年来,比如,2012年在杭州师大举办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中,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54所高校的162名学生展开了角逐。看到各省市的参赛选手在合作演奏等项目上的表现大多为杂乱无章的,而这些选手是精选出来的优秀学生。在2013年云南中小学音乐教师国培项目中,来自全省50多名一线的教师骨干中,演奏能力缺失,反映出在教学模式、课程安排、教材运用等方面普遍存在严重的问题。2011年内蒙古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科大学经过两年半的筹备,成立了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表演系,其中课程设置中开设器乐重奏课,截止到2015年第一届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和加强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因此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改善、摸索出更符合实际性的教学模式。
一、理工科大学器乐重奏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一)器乐演奏能力
目前,理科大学的学生实际演奏能力欠缺,演奏基本技术和重奏理论知识的缺乏,或未能运用到重奏实践中去,在重奏作品中听不出来声部,基本乐理不活用,合作、协调能力弱。出现这系列问题的原因:
1.学生能力方面的因素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一改以往的“精英教育”为“普及教育”的模式,全国大规模的扩招,致使学生素质严重下滑,在音乐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艺术术科考试前突击,进校后几乎是零基础,一上来还没搞清楚自己演奏的准确性,即开设这样的器乐重奏课,学生只能是滥竽充数,老师是叫苦连天,乐理知识混乱,节奏不清楚,演奏技术处于初级阶段,一没声音,二没声部,异常吃力。
2.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处于模仿专业院校的样式,把各种乐器集中在一起齐奏,如,音准问题、节奏问题、甚至还有不会看乐谱的,问题凸显出来,教师推崇专业训练模式,结果却大相径庭,这种观念和教育体系极大阻碍了学生演奏能力的获得,结果是既培养不出音乐家,学生又耽误了最佳提高的时间,培养了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学生。
3.课程设置的因素
器乐重奏是一个综合的艺术体现,必须有一定演奏基础,能分辨出音准和声部,再加上实践合作能力,合作是众多学科的综合锻炼结果,离不开好的乐理知识,离不开视唱练耳的能力,离不开器乐演奏的应变能力等等,而我们的课程设置是不互相联系的,学生不会合理地活学活用,理论课和实践能力严重脱节,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显得无法提高。
(二)唱、奏能力
作为高校音乐表演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演奏的能力。不论是声乐专业还是器乐专业,是一定具备唱乐谱的能力。但是,现在的学生视唱不了乐谱,会唱不会弹,会弹唱不了,无法与其他乐器的演奏能力匹配,无法默契,无法协调。出现这系列问题的原因:
1.师资队伍因素
各科专业教师仅对本专业领域的熟悉,缺乏对其他领域的学习和涉猎,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知其一不知其所以然,影响了认知、综合能力的发展。
2.课程设置的因素
理工科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完备的教学体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3.教材因素
目前,较完善的器乐重奏作品很多,但对于学生的实际演奏程度来说,却无法驾驭,教师只能不断改动,总体上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已出版的作品具有相当长的篇幅及较高的演奏难度,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让教师与学生无所适从,训练水平无法保证,进入到了瓶颈期。
器乐演奏能力和唱奏能力是器乐重奏具备的两个基本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到重奏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同时决定了重奏音乐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深刻意义。
二、理工科大学的音乐表演专业重奏课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建立以唱、奏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能够准确的唱出乐谱的音符、节奏,以及各种表情记号,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准确识谱。但实际教学中并不乐观,唱谱能力的训练是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达标反映。的确,能够准确的唱、读乐谱在演奏乐器或歌唱的实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硬性能力,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各科目的相关教学应以唱、奏为核心去围绕教学,主动配合,摆正对音乐表演专业教育的各学科间的关系,使唱、奏能力成为各学科知识展现、融合的载体,这样才能体现出该专业性质的优势与特色。
(二)围绕唱、奏能力进行课程设置及要求
1.器乐演奏课程设置
此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演奏能力为中心,包括五线谱、简谱的训练,即每一位器乐学生的主修课程,为重奏课做准备,既要树立对技术型操练的要求高度,并传授与人合作的演奏经验,对学生掌握该乐器的演奏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2.视唱练耳、乐理课程的设置
此课程要从大一开始就打好基础,为今后的各门类专业课程做准备,因而,对教师要求较高,第一,教师为很有经验的教师;第二,教师能够融会贯通知识体系;第三,教师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刚入学的学生参差不齐的水平;第四,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观念。
3.和声、曲式课程的设置
和声是音乐学习中器乐重奏的理论基础,也是音乐织体理论的实践体验的基础,对各个声部概念的意识,直接影响重奏中对整体听觉的把握,加以听辨,培养内心听觉能力。
(三)器乐重奏课程设置及要求
器乐演奏是每一位学生的专修课程,建议在大一年级按照各位专业老师的严格要求,提高技术训练,再结合乐理、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基本有一个专业程度的提升,在二年级的时候,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唱谱和弹奏的能力基础,开设器乐重奏课程,教师面对一定程度的学生不会捉襟见肘,既避免大一学生的迷茫期,更能节约师生的宝贵时间,事半功倍。在课程要求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第二,着重各乐器之间的配合;第三,时间的安排,2-4年级进行教学,并适时安排实践演出。
通过改变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各课程重新定位,加强器乐演奏与重奏的系统性安排,与教学实际接轨,把重心置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我们的音乐教学才能体现出存在的价值和真实意义。
三、结语
普通理工科大学的音乐表演专业的器乐教学与重奏教学是相互关联的,但实际现状中发现一些问题,教学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实际,包括教师、学生的意识与能力的因素,加上教育体制的客观因素。学生之前的唱奏动手动脑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音乐教育的质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认为建立以唱、奏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有效可行的。提出对相关课程的设置和要求,试图对理工科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探索方向。希望引起更多的共鸣与重视,是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更好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优秀的唱、奏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成为人格健全的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钱杨杰.高师钢琴伴奏课教学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5,(01).
[2]王伟.浅谈民族器乐重奏课的教学与实践[J].神州,2013,(08).
从十八岁开始,学生已经成人。这个阶段的学生要求独立,又敢于创新和冒险。学习上,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支持。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每位学生都成为钢琴家,而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长,不断进步,增强个人专业上的竞争实力。本文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力求在教学中找出相应的对策,达到授道解惑的目的。
一、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对待学生钢琴基础上的弱点,就应该像在战场上对待敌人那样。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强大个人的力量,才有可能战胜钢琴学习的困难。其中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学生学习的缺陷是教师指导学生的首要任务。力求对大学阶段的学生有个全面的了解,针对四十五位在校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如下:
《学生钢琴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本调查是对学生进入大学前的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望学生认真填写(用√来填写)
1、进入大学之前,习琴的年限为:
A、3-5年 B、6-10年 C、10年以上 D、0-3年以内
2、弹了哪些作品集(可多选请打勾)
车尔尼《299》《849》《599》《740》
《拜厄教程》《现代汤普森》《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肖邦二十四首钢琴练习曲》
3、入学考试弹的是哪两首曲目?请写在横线上:
练习曲:
乐曲式奏鸣曲:
4、是否能熟练弹奏二十四个大小调部分及其和弦转位?
A、完全能够弹奏 B、只能掌握一部分和弦转位
C、未能接触过 D、只能弹奏C、D、G、F四个大调部分
5、手指技术上您认为弹奏钢琴最为弱的技术是什么?
A、三指 B、小指 C、大指 D、四指
6、在演奏作品时,基本技术上较难掌握的是什么?
A、快速旋律跑动 B、跳动的和弦
C、八度技术 D、分解和弦
7、你在识谱方面有什么困难吗?
A、没问题 B、识谱是较大的问题 C、识谱速度慢
8、每天个人如何练琴的?
A、一个作品分段分时间练习 B、练重点后弹整首曲子
C、从头到尾练习
9、练琴时间的安排
A、一次性练习2-3个小时 B、每天只有半小时至1小时练琴
C、少吃多餐,抽空练琴
10、每天练琴,全神贯注练习曲子的时间有多长?
A、1小时 B、45分钟 C、30分钟 D、2小时
11、上完钢琴课后是否做笔记?
A、是 B、否
12、是否会看钢琴理论书籍?
A、是 B、否
13、是否会经常与钢琴老师进行专业交流?
A、是 B、否
14、一个学期看多少次音乐会?
A、1-5次 B、5次以上 C、不怎么看
15、会弹钢琴老师布置的作业外的作品吗?
A、会 B、不会,因为没有时间
C、不会,因为不愿意花时间 D、经常弹奏
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的学习年限、学习内容、练琴习惯及基本功的情况展开调查,找出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环节,摸清学生课外的练琴情况,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对症下药。
针对学生学习年限的调查中表明,四十五人中有十八人入学前习琴时间在三年以内,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三,唯有五人练琴时间长达十年以上,占比例的百分之十一。因此可见,占多数的学生在入学前学琴时间并不长。
从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内容来看,占总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都弹了车尔尼的主要四部作品,仅有二至三人只练习了一本书的练习曲。入学考试时的演奏曲目大致在考级评定的七级以上。虽然时间短,入学前的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学生具体的基本功又如何呢?学生对四至六题的回答能给予教师一定的启示。
手指技术方面:有三十五人认为四指技术最弱,十一人认为小指最弱,其中有一人同时选择了小指和四指。学生普遍认为四指和小指最弱,占有一半的人认为他们的识谱没有问题,但还是有十九人在识谱方面存在速度慢的问题。对于二十四个大小调部分及其和弦转位,只有八人能够完全弹奏。快速旋律跑动、跑动的和弦、八度技术、分解和弦等这些基本技术,有几人全选,普遍的学生选择了八度技术和快速旋律跑动及跑动的和弦。基本技术存在着几点问题:一、四指和小指最弱,其次是拇指。二、识谱仍存在识谱速度慢的问题。三、多数学生未对二十四个大小调完全掌握。四、基本技术仍然是学生较为棘手的问题。
练琴方法上,多数学生都知道采取分段分时间练习和先重点后全曲的方法进行,选择这两项的人数共为三十八人。三十六人选择课后不做笔记和不看钢琴理论书籍,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愿意去看音乐会,也会去自修老师布置以外的作品。练琴时间的安排上二十三人选择一次性练到三小时,十四人选择少吃多餐,抽空练习。选择专注练习时间为一小时的人数为二十六人,九人选择四十五分钟。显而易见,练琴方法上、练琴的主动性及兴趣浓度上都存在着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对调查问卷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为学生对个人学习情况的评定。问卷调查所反映对学生练习方法、练习习惯等多方面的考察,它与课堂上教师所观察的情况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课堂教学的普遍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检查作业——教学(提出要求和建议)——反馈(学生在课堂改正错误)——再教学——总结、提出新的要求——布置下周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检查作业的环节最为关键。如果学生完成作业质量较高,教师可以直接进行后面的教学环节。既推动了教学进度,又说明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假如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不高,那么会阻碍后面教学环节的进行。在实际教学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还课的质量不高的问题,教师常常为此感到担忧。他们主要表现为进展过慢。深究根源,出现进展过慢的原因是多种的。第一类学生能够快速的完成新布置的曲目,但错音频频出现。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师会嘱咐他们仔细认真的看谱或读谱,学会看谱打节奏,但收效甚微。第二类学生进展太慢,问题出现在接触作品的第一个阶段,即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通过看谱后合手完成作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常耗费了过多的时间,当他们合手弹熟之后,学习才能稍有进步。往往又因为在第一个阶段浪费了过多的时间而失去了继续弹下去的信心和勇气。第三类学生能够快速熟悉作品,也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课堂上努力做好,可当下一次上课时,却没有什么进步。这三类情况常有发生,老师常会要求第一类学生认真仔细点儿,吩咐第二类学生提前看谱,加强识谱练习,并告诫第三类学生练琴和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教师的苦口婆心换来的只是学生成效很小的学习情况。看来一两句命令的话语不能达到教师要求的目标,必须去探究事情的根源,找到可行的办法避免和制止这些问题的出现。
第一类的问题可能出现在接触作品的第一阶段,第一次看谱练习时就认错了音,也有可能发生在练熟后背谱练习时。属于学生学习方法和态度的问题。第二类的情况从心理上,学生可能并不是对钢琴具有特别浓厚的兴趣,缺乏乐感。养成了不良的思维习惯,看谱和弹琴不能同时进行。看了一部分再弹,思维意识不能走在手指的前面,乐曲缺乏基本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思维上的“懒惰”是他们的弱点。第三类学生最缺乏的是对音乐的深入理解。除此之外,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不仅学习态度上尚存问题,在思维模式上类似于第二种,带有不积极的特点。
代替简单的语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起着关键的作用。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摸清学生的性格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以下对策来安排教学:
第一点、有意识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培养学习的独立性自始至终都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里。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麦金农曾这样写到: “最好希望老师在‘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上多下点功夫,而不要在‘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上下大力量”。钢琴教师传授如何弹琴之外,还在向学生传达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谈技术的前提是谈音乐,如音乐的基本内容、音乐的意思和形象。布置新作品时,就把问题带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如:这首曲子的所有音乐术语是什么意思?音乐风格怎么样?作者是谁?时代背景等等。使学生在练习新作品时,明白不光是认音,要注意音乐术语、力度记号,凭个人的力量了解音乐风格,并要求他们背作品。在还新作品的第一节课上,需要他们按照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完整地演奏一遍。教师这样要求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果虽然第一次他们不可能做到完美,但仍需用鼓励和夸奖的语言对他们的成果给予肯定,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在得到尊重和他人的认同感。明确努力的方向,会对钢琴学习更有信心,更加努力。
第二点、教师可以对学生布置一些演奏之外的任务,如:看与演奏相关的书籍、听大师们的碟片或现场观摩音乐会。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大学生拥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可以先带有目的性、甚至有点强迫性的要求他们这样去看、去听,接着通过课堂上的谈话交流思想和感触,使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学生随着不断地交流过后,由最初的被迫转成为主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看了什么或听了什么会很兴奋地告诉老师他的想法,这是教师最幸福的一刻。因为这一举动说明学生把你当成了朋友,更加说明他已经爱上了钢琴的学习。通过培养学习独立性和布置演奏外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点、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长期目标和短期计划。例如:在一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学期的学习计划和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每个星期还课的时候,在具体的曲目上做细致的要求。无论是在技术难点上,还是在基本练习如《哈农练指法》的练习中都应该做到一星期内有明确的一至两个的目标要求。争取学生的学习表现能和学期的考试成绩进行挂钩,促使学生对钢琴的学习提高重视,尽量的避免学生学生漫无目的而忽视练习的重要性。另外,对哪些是学生马上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的问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四点、将课外练习状态搬到课堂上来。就拿识谱来说,识读新谱是学生自己在课外练习中做的事情,但学生常常出错,显然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出现问题。那么教师思考的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问题的出现,还是学生没有完全记牢各个音的位置呢?教师监督学生现场操作,才能发现学生实际操作出现的问题。
第五点、除了将学生课外的状态在课内进行重现外,教师要从源头入手,把毛病在萌芽阶段就扼杀住。不但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学新曲的初期就要减少学生出错率。那么在学习曲子的第一节课时,示范演奏或听示范碟片是必不可少的课堂内容。它会使学生知道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做到,并让他们对新课曲目的风格、技术类型和特点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便于课后个人的训练。
第六点、增强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关注。对于已经形成错误习惯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对于大学生而言,一开始在练琴的时候就无法与练脑相互结合,耳朵、眼睛、手、大脑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习惯于弹一段再看谱,又没有及时得到纠正,久而久之形成了错误的习惯,患上了“慢性病”。遇到这类学生,教师通过找错的方式和视奏的联系强化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眼睛提前看的习惯。例如:拿出两组图,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分辨两组的区别。
三、练习过程中的弊端及对策
教师在课堂上所花的时间仅仅只有四十五分钟。学习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后的练习,因此,引导学生如何在课后下功夫,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她每天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在琴房,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当我在上课时叮嘱她抓紧时间练琴时,她会感到很委屈,因为她每天八点钟就到学校开琴房了。我接着问她是怎么练习的,她回答的很自然,先单手后合手。这么勤奋没有效果,她的努力花在哪儿呢?原来她喜欢遇到技术难点,就从头开始。花了很多时间,却只有相对较少的时间在技术难点上。技术难点的练习不够导致这位学生练琴的效果不佳。练琴效果不好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技术掌握不够好、重难点的练习不够等等。但显而易见的是练琴的方法对练琴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要想还课质量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练习时,你是否每天都会练琴?是否在每天的练习中达到一定的效果?如何去衡量练习的质量呢?这些问题都值得学生本人关注的。效果不好,深究其根源,主要椒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的安排。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很勤奋,每天琴房都是满的,为了练琴排队的场面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从调查表来看,占多数的学生都意识到自己一次性很专心的练琴时间只有一小时,这符合人的正常生理规律的。人的肢体和大脑认真地工作一小时后,肌肉与神经机能会处于紧张或者劳累状态,如果此时仍然继续弹下去,就会让大脑和肢体逐渐产生厌倦感。所以,假如能够在一小时过后,安排一次起身,并做一些室内的运动,会延长我们大脑的兴奋状态,提高我们的练琴效果。俄罗斯大钢琴家贝拉。达维多维奇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她说:“我发现在‘一小时’周期里,我的注意力最集中。在一小时紧张过后,休息的十、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里,我可以做完全不同的事……这种方法的效果非常好,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我以一小时的周期可连续工作八个小时。”那么我们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以一小时为周期来安排每日的练琴时间。假如喜欢一次性练够,就应该注意中途的休息时间。关键的一点,学生应该以高效率,高质量为准则,知道“如何安排时间才最为有效”。
2.练习目的应当明确。练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对一个学习不大上心的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他可能是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因为他们往往在上完课后,已经把练琴的事情忘到九霄云外。练习作为一种手段,不是把自己已经会的东西进行重复,而是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尽量克服或完全战胜自己掌握不好的技术、音乐风格。通过练习,达到“使音乐变得更加动听”的终极目标。假使你的目标不明确,每天练琴就属于一项没有生命力的机械运动,缺乏活力,更不用说练习的效果了。所以在上完课后,要抓住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重点和难点,明确自己在一星期内该练习作品的哪个部分,弄清楚重点练习的是有关技术的问题还是涉及音乐的东西,并把任务落实到每一天里,即在每一天又该解决哪个问题。
3.练习中减轻对眼睛的依赖,加强耳朵与大脑的运用。音乐领域里,又靠什么去感受音乐的美呢?只有凭借耳朵去听才能做到。经常会有学生在演奏时,只是简单地弹出一段音乐,对声音效果没有进行辨析,这是由于学生在演奏时过于注重眼睛的功能,不是在看谱,就是在看琴键,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顾及到用耳朵去听音响效果。人的耳朵必须时刻注意聆听,检验弹奏出来的声音是否达到自己意念中的要求。同时,脑子要时刻指挥调整参与行动的身体部位。大脑和耳朵相互配合指导肢体部分进行运动,才会制造出美妙的音乐,这也是我们在第一章所涉及的思维意识的活动。大学生首先是一个成年人,其次是一名学生,这两个身份都需要他们学会用头脑去做任何事情。在演奏中养成边弹、边听、边调整的习惯。
4.分清当前问题和长远问题,戒骄戒燥。一个问题摆在面前时,你是直接面对还是回避呢?直接面对,你会等到彻底解决它的一天,而逃避让问题永远就是问题。在学习中,有的问题是一次难以解决地,根源在于这类问题可能是你各方面的缺点综合暴露的结果。那么,你就不得不对这样的问题分步骤、分时段的解决,不能自暴自弃。另外,有些问题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做到的,就必须趁热打铁,不练好不罢休,把问题即时解决。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特征
教师若能对这一年龄段习琴者的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练习情况,进行引导和监督,教学效果一定事半功倍。总的教学特征归纳如下:
1.随时关注学生的成长。这里所说的成长包括大学生心理状态和练琴、上课的行为表现。大学生大部分远离父母,独自在学校学习。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甚至心理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关注。只有真正的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才能够把学生不良的习惯和错误扼杀在摇篮中,确保学生健康积极的发展。例如:一个情绪化的学生在高兴时,就会不知疲倦地练习钢琴。遇到烦心的事情,就几天都不练琴。这种状态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持续性,教师应当及时帮助学生改正不好的习惯,引导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去关注学生的成长,就永远找不到问题的根结在何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46-01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
(一)政治理论素养不足理想信念淡薄
音乐专业大学生思维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问题,但缺乏理想信念,不关心时事政治。所以他们虽崇尚远大理想,但对人生价值、生命存在意义感悟不深,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诚信和奉献精神。
(二)个性张扬,集体观念、纪律观念较差
音乐专业的学生多半活泼开朗,心态开放,表现欲望强烈,但吃苦精神较差。由于经常参加一些文艺表演活动,张扬其个性,增强了自信心。再有,由于师生一对一的授课和单独的练习,较少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缺乏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
(三)部分学生不专心学业,价值观发生扭曲
由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类的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把金钱看得很重,为赚钱而耽误学业。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今后的发展。
(四)缺乏抗挫折能力
部分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对艺术有较强领悟力和实践力,使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成功的渴望。但缺少磨练,人生体验不足,心理承压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挫折与失败时往往容易陷入悲观、失望、痛苦之中,迷失方向。
(五)专业能力强但文化素质相对薄弱
音乐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课基础总体上相对薄弱。在态度上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英语、中外音乐史等文化课的重修的比率较高,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向高水平方向发展,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音乐专业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树立牢固政治思想,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以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文艺活动融入到各级各类的社会公益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专业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以及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从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作用,让他们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文化课比例
音乐院系必须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人文知识课程、思想素质教育课程、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和社会调研实践课程的比重,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思想素质,了解国情,从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三)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培养中教书育人的作用
学校要配备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适当的个人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教育与引导。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影响和感召学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
给学生以信任,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中展现个性,体现价值,增强集体和纪律观念。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平等沟通,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接受的教育。
(五)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学习生活的始终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和引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并全程指导学习和生活,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好更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愿与广大从事音乐专业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同仁共勉,以进一步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适应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音乐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