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育经济学重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教育经济学重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经济学重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53-01

如果将15克食盐放在你面前,你一定会觉得难以下咽,如果将15克食盐放入美味的汤中,你便会觉得在享用佳肴。盐需要溶解才能吸收,这个道理很简单,知识就像是食盐,需要融入到情境之中才能有效吸收,才能被学生理解并掌握。

一、情景教学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塑造意境

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功能多样的材料,利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悦耳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之中,从而为课堂营造一种充满意境的学习气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以为动画、音乐使学生荡起思维的火花,拨动心弦,从而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有些文章,只从字面理解会很抽象,比如描述一些自然问题或者科技问题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便可以形成很直观的认识。很多文章,例如唐诗宋词,不同诗歌的风格对“月”有很多种不同的意象理解,比如“月”可以表达时光如水,边塞诗表达苍茫悲凉,情感中可以表达男女欢爱,这些课文如果有效利用多媒体中专业人员完成的朗读,会很好的把握课文的情感,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准确,传神的感情基调,无论是缅怀追忆的,还是快乐明朗的;无论是平缓抒情的,还是慷慨激昂的,都很到位,同时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的手段一起参与,塑造意境,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基调,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全文。

2、进入角色,身临其境

在遇到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是学生进入角色,寻找身临其境的感觉。比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首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分析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特点,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再次,请同学们自由结组,分别扮演其中的皇帝,大臣,小孩以及骗子等角色,并安排一个同学对故事进行场外陈述。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之教师对学生们的点评与指导,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中的人物典型以及寓意。这种体验“身临其境”的活动具有艺术性,理智性和科学性,顺应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规律。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产生热烈的情绪,甚至从“扮演角色”的状态转为“进入角色”,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接纳知识,探究知识,使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

3、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

创设情境是为了唤起学生们对知识的追求,对崇高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们思维的空间,对内在美感的培养,并非仅仅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和笑声。很多教学工作者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时,往往重表面重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脱离了实际,没有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纲。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实际出发,使得情境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支撑点而并非是靠情境决定如何教学。正在上初中的孩子,没有多少生活阅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如果偏离太多,自然没有办法表达出真实的情感,而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编造一下。这种教学是不成功的,学生没有从语文学到更多的认知和体会,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要以感性为基础,理性为向导。

二、情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打开心灵之窗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创设的“意象”,将过去的事物与现在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积极地进行想象对比,在特定的情境下,“意象”的感知程度强烈而且深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流畅,记忆清晰牢固,为获得知识奠定基础。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学变成了学生学习知识和增强学习能力的载体,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有利于学生从知识感知到实际应用的转换。诗歌欣赏中最容易让人产生“意象”:山是沉稳的,大漠是荒凉的,黄昏是宁静的,水是灵动的,这些“意象”的产生,将使学生打开净化心灵之窗,开启活跃思维之门。

2、激发参与之趣

篇2

情境教学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据章节教学目的而设计出的一种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情境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情感和环境。从情感方面来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情绪活动,带着积极和情感投入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去,能够大幅度地提升课堂效率;从环境方面来讲,以实际情境为基础创设出的教学环境,能够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距离,使二者产生学习共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二、情境教学的目的

从心理学上来讲,每个人都有发现认知空缺和解决认知空缺的本能。而情境教学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通过教师的情境导入,让学生首先在主观上认识到以前掌握的知识已经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要想找到这个情境设计下问题的解决办法,必须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就将学生对知识单纯的学习动机转变为情感的需要,引起学习的主动性。这一点也正是情境教学的魅力所在,通过情境教学的引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三、情境教学的创设原则

创设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原来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最科学的教学情境。

1.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仍以问题式情境教学为例,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情境任务的目的性,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问题一经解决,学生就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缺乏目的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即使在掌握新知识以后,仍然得不到情境答案,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全面地对学生做出分析评价,即不能只照顾重点对象,又不能为了帮助后进生而在问题难度上有所下调,应该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度和接受能力为准,在相应基础上创设情境,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3.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启发性。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不但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境的设定要体现启发性、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全方面地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情境教学的具体实施

情境教学需要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对于具体的情境所提出的问题、思考的方式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掌握,因势利导。

1.游戏式情境教学。在讲到“分类讨论”这一数学思想的时候,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分类讨论知识,如果直接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这一思想实质。这个时候,笔者采用了游戏式情境教学导入:一开始上课,笔者并没有急着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是让大家来做一个简单的游戏,先将全班分成A、B两组,以某一个当红明星的生日为谜底让学生来猜,笔者只负责告诉学生是猜的高了,还是猜的低了,看哪一组用的次数最少。游戏一开始,同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想办法,力争在最少的次数内猜中答案。游戏结束后,笔者又趁热打铁,让学生来思考这个游戏中的小窍门,趁机引入二分法以及由此推广的三分法、四分法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游戏情境来理解分类讨论的思想。

篇3

开学不久的一天,一个学生在教室玩足球,不小心将教室的灯管砸碎了一根,教室里的其他学生齐声喊道:“这回要当赔将,这回要当赔将。”只见那玩足球的学生回过头来,瞪着其他学生大声说:“我交了这么多学费,这根小小的灯管还要我赔?”这时又有学生嘀咕:“谁叫你在教室玩球呢?不然,也不会砸碎灯管。”只见玩球的学生非常气愤地大声说:“关你屁事!我缴给学校这么多钱,我爱怎么玩就怎么玩,你管得着!”我到教室上课,这一幕恰好被我撞见,而当时我们正好要讲《陈焕生上城》,《陈焕生上城》中陈奂生有一个典型的心理:我出了钱,就可以任意践踏东西,我出了钱,就可以随意妄为。陈奂生认为他出了五块钱的高价,“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块钱呢”。这一典型心理,正是小说揭示的人性缺陷。而这一人性缺陷,在当下的生活中依然存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陈奂生心理”。我想:刚才的那件事不正体现了学生中典型的“陈焕生心理”吗?于是,我在教授本课时,就把那天教室里发生的事情作为发端,把陈奂生这典型心理引导到现实生活中的“陈奂生心理”,尤其是中学生中的“陈焕生心里”:教室里的风扇、电灯不关又怎么样?我缴了这么多钱呢!学校的花园我怎么不能踩?我缴了这么多钱呢!学校的桌凳损坏了又算什么?我缴了这么多钱呢!……然后进行讨论、拓展,让学生自我反省,看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陈焕生心理”,最后达成正确认识。让学生明白,“陈奂生心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有,那只是自私、狭隘的表现,懂得“出了钱也不能随意妄为”的道理。教会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个狭隘、自私的人。

篇4

在进行二年级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之前,笔者针对班上学生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商店a.有18个足球,b.有20个篮球,c.有13个排球,d.卖出12个足球,e.买进18个篮球。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自己设计问题。学生填了许多问题:(1)选ad:还剩多少个足球?(2)选be:现在有多少篮球?(3)选abd:共有多少球……这道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这种带有“弹性”的预习题,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教师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情境创设要激发学生求知欲

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4只小动物的推车比赛,赛车的车轮各异,有圆形的、正方形的、椭圆形的、三角形的。“谁能最快到达终点呢?”动物们的滑稽表演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情绪高涨,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愉快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三、情境创设要着眼学生发展

如《认识钟表》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延伸和拓展,用以解决生活问题。一是认识变形钟。二是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设计一份星期天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情境教学不可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地再现出来,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具备自我发展的潜能。同时,还可以渗透一些德育内容,让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

四、情境创设要贯穿数学实践性

篇5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一样,导入新课,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石。如教学六年级上语文《怀念母亲》时设计这样的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考考你们:哪位同学知道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天是什么日子?

母亲节,是呀,在这一天,广大母亲都能够收到儿女们的祝福。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都沐浴着母爱长大。

你脑海中浮现的母亲形象是什么样的?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一分独特的爱。所以许多国家设立母亲节――感谢母亲的节日。著名的学者季羡林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

通过语言描述,将学生带信情境,勾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恩情怀,大家的学习主动性自然而然地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可以说,好的导语是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导语设计的好与不好,将直接影响整节课的课堂效果。

二、利用课文朗读创设情境

朗读是很好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感情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课文情境一定层面上的再现。它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对帮助学生加课文内容理解和加深情感体验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一些感彩浓、有气势的文章或句段,尤其适合用朗读情境。朗读分为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个别读等方式,根据具体的文章来选择。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设计这样的朗读情境,让学生朗读告别,想像说话,体味情意绵绵:

师:鸟儿历尽艰辛,只找到了好朋友化作的灯火,鸟儿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1)朗读15-17自然段。

(2)想象说话。

师:听完小女孩的话,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此时此刻,鸟儿在想什么呢?

学生说一说。

回文朗读,加深体验。朗读他们离别时说的话――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此时此刻,鸟儿又在想什么呢?

学生说一说。

回文朗读,加深体验。朗读他们离别时说的话――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通过感情朗读,将课文故事情节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亲自置身其中,自己就像是其中的小鸟、大树,小鸟和大树之间的情谊以及它们相互信守诺言的品质自然而然地感染了学生。

三、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课文内容情境

将课文内容所表现的事物、场面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给学生,对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上有很大的作用,其效果是被所有人认同的。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为了突出表现战士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的精神,应该让学生亲眼看看泸定桥究竟险到什么程度。录像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看到了连平时有木板时走起来都像打秋千似的险桥,自然地想到战士却要在只剩下铁链的险上加险的泸定桥上边铺木板边冲锋,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耳畔似听到了似真枪实弹的呼啸声……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那激动的心情,那对战士的敬佩之情便由然而生。由此,?学生进一步领略到了课文中党领导下的战士是能战胜任何困难的无畏勇士的形象。有时,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可以在课题的引入上动脑筋,采用电教手段尽快使学生一接触课题就能入情动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