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

篇1

在安全标准化的实际工作中,一些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认同度不够,存在企业领导不重视,职能部门没有能力有效开展标准化工作;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文本和运行表单,不注重与自身企业特点和现场状况的结合,建立了一套管理软件,但并不切合本企业实际;与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或综合安全评价等雷同,照搬照抄其他体系;职业危害因素申报不完全,危险源识别不到位,风险评价企业自己做不好,中介机构又不能完全掌握实际情况等。企业内部的实际安全生产反而出现管理死角,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人员缺乏安全管理和专业培训,违章作业时有发生的情况,其内部安全状况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切实开展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和重要内容。

安全标准化的灵魂是风险管理,必须对企业进行充分的调查、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安全风险评价必须依据我国安全生产和危险物质管理和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和安全评价理论为基础,涵盖系统安全全方位内容,深入分析评价体系的复杂结构,清晰表达各子系统的关系,明确识别风险源,区分主次,体现直接因素,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风险评价其程序可以分为:准备(明确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对象资料,制定工作计划)、风险识别和分析(识别和分析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确定其位置和存在方式,挖掘事故发生途径和规律)、安全评价(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确定风险等级)和提出对策措施(针对安全隐患,提出措施,制定期限,确定责任人)4个步骤,其中的难点和重点是企业内部危险源的识别以及安全评价等级的确定。

风险因素识别

风险识别指用感知、判断或归类的方式对现实的和潜在的风险性质进行鉴别的过程。感性认识和工作经验可以作为风险识别的基础,而对各种资料和事故记录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同样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因素,进而对各种明显和潜在的风险及损失规律进行研究。

风险识别和分析的方法,根据《通用规范》可以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检查表分析(SCL);预危险性分析(PHA);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这些方法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艺,对分析目标进行研究,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我国国家标准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采用事故因果连锁模型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这是基于事故原因统计分析方法。事故因果连锁模型(如图1)认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了“人的失误”,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就会造成“物的故障”,这些情况往往又是由于管理上的缺陷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相互影响的,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客观上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物质条件;但二者又是相互结合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所耦合形成的“隐患”,会直接导致伤亡事故,甚至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的发生。

事故因果连锁模型分别对人和物以及管理因素进行分析,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删减、添加、替代和重组等简化操作可以发现:

人的因素包含管理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和安全人员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操作人员的违章操作、身体和心理状态等。

物的因素可分为危险化学品、设备和环境3个要素。其中危险化学品要素包含危险化学品的物性、储存状态和储存量、监控记录、档案和安全标签等;设备要素包含生产设备工艺、工作状态、摆放位置、检修及报废状态、特种设备、安全设备、消防设施、应急设施等;环境要素包含安全标志、照明、噪声、通风、给排水、静电、雷电等。

管理因素包括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计划、检修计划、责任制、操作规程、技术培训、安全培训、防护用品管理、设备管理、危险作业审批、危险物储存、运输管理、废物处理、事故应急救援等。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就是对已通过危险源识别得到的安全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将其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确定系统的危险程度,提出改进措施。

风险度R是分析评价项目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程度,是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结合。格雷厄姆-金尼法(LEC法)认为事故的风险度受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P、人员在危险环境内的持续时间E和事故发生后造成的后果S3个因素的影响,并认为危险性评价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进行分析:

R=P×E×S

按照格雷厄姆-金尼法的原则,对于单一危险化学品,其风险度R可以表示为:

篇2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增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水平,而风险管理的运用则可以对电力安全生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将其纳入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管理指的是政府部门、企业或个人等管理主体采取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处置,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为目标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的形成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密相关,风险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存在风险就意味着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对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则可以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几率。相反,如果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就会造成一种不安全状态的持续存在,由于受到某些隐性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风险事故的增加,因此,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当前,关于风险管理的分类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统一的定义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以及政府部门风险管理;二是根据风险事故的成因可以分为事故风险、火灾风险、地震风险、技术风险等几种类型;三是根据风险事故发生造成的损失内容分为人身风险管理、财产风险管理、责任风险管理和利润风险管理等。

2风险管理的流程

2.1风险管理教育培训。

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安全风险意识教育、风险辨识和控制能力、业务知识与技能等内容,通过安全管理教育培训可以增强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知,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2.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并且找到风险事故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有防范事故的种类和风险识别的关键环节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等。

2.3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是对特定风险发生的类别以及由于事故造成的损失程度和范围进行的衡量与评估工作,通常需要借助风险管理人员的判断能力以及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有效的风险衡量。

2.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在进行风险识别与衡量之后,选择科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包括前风险识别、作业指导书编写、作业风险控制重点等。

2.5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风险内容和风险程度的评估,对风险关键控制点和风险控制结果的评估等内容,通常采用的评估方法有设备评估、安全性评价和三标一体认证等。

2.6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结果的反馈和相应反馈两个环节,通过风险评估结果的有效处理,可以获得风险管理的结果反馈,为后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的原则

3.1全员性原则

全员性原则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将风险管理渗透到电力企业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树立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管理共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效率的提升。

3.2全过程原则。

风险管理不是针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某个环节或者某个部门,而是针对电力生产的全过程管理,以电力安全生产周期为基础,将风险管理纳入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才能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3持续性原则。

电力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电力企业的生产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电力设备不断完善,电力营销环境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而日益复杂,因此电力企业需要持续增强自身防御风险的能力,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开展持续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电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4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的应用

4.1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

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重视风险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生产者,都应当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将其渗透到电力安全生产活动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制定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确保电力生产的安全性。同时,要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项目应用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根据电力生产的进度和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电力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可以提高电力生产的有效性。

4.2构建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是贯穿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管理工作,因此需要构建全面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将其有效的运用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中,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将风险评估工作渗透到电力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而且不断完善风险评估机制,避免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风险评估结果发生偏差。建立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中应用风险管理的过程有效监督,保证风险管理的流程顺利实施。

4.3密切结合风险管理与电力安全生产

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将风险管理与电力安全生产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及时发现电力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相应的管理方案,保证电力生产的顺利进行。风险管理与电力生产的有效结合,应当与一线生产者和管理者进行有效沟通,充分了解电力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并且根据电力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现场管理方案,将风险管理与电力生产作业有效结合,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4.4明确组织管理责任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个不同的生产环节,因此需要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组织与设计,而且在风险管理方面强调的全员参与,但并不是要所有人都掌握风险管理的办法,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具有明确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全局的角度对电力安全生产的过程进行组织与管理,同时明确生产部门与管理部门承担的管理责任,做好明确的分工,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需要从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两个角度同时开展,在此基础上对风险管理的资源进行拓展与整合,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内容,才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用可以促进电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需要根据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遵循风险管理的流程,对电力安全生产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保证电力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小华.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开发[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

[2]李文广,崔波.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探析[J].科技资讯,2010(36).

[3]孟炜,李巍,杨建民.在电力生产管理中运用风险控制的思考[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4(5).

篇3

1 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2 风险的内涵

风险的含义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

3 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几个阶段:

3.1 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

3.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

3.3 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3.4 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人们想出种种办法来对付风险,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对风险的处理有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自留风险和转移风险等四种方法。

4 调度班风险管理

电网调度是对电网运行进行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使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一个机构。电力调度人员就是电力系统的指挥者,他们承担着其管辖范围之内的电力供应安全、可靠以及经济之重任。电力调度人员的日常工作就是检查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电力调度指令,如果出现调度误操作和安全事故误处理,则会导致电力设备的严重损坏,甚至是人身伤亡,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社会影响。对调度班进行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调度班对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对于保证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推进调度管理体系化、规范化、指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笔者总结多年来在调度安全运行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对调度班的日常工作进行了风险评估。查找出危害共63个,其中超过 400分的非常高风险危害0个(考虑放弃、停止);200 至 400分段高风险危害 0个(需要立即纠正);70 至 200分到中风险危害共0个(需要纠正);20至70分的可能风险危害共32个(需要关注);20分以下的可接受的风险危害共 31个(容忍)。

5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是电网调度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生产工作不允许有丝毫的松懈,电力调度的安全形势仍相当严峻,必须坚决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安全敌人作斗争。牢固树立“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责任意识,树立“一切事故皆可以防范”的安全理念,加强和规范电力调度的安全管理以及调度员安全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完善各项事故预案、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工作危险点分析、加大班组考核力度,对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违章行为及时纠正、分析、落实整改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篇4

2高铁车站安全风险管理方法体系构建

2.1相关概念及原理

(1)风险:是指系统内不利事件对作用对象的影响程度。风险随处可见,通常出于保险起见,多高估风险。实际上,风险计算结合了某一特定事件发生的频率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即风险=事件发生频次×事件严重性(2)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除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3)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4)风险管理的四大基础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

2.2风险管理的内容

2.2.1风险源辨识

1.识别对象

风险源辨识应以实际生产过程为重点对象,着重强调组织管理失效和人为失误的隐患识别。包括①所有与安全生产运行相关的作业活动;②所有与安全生产运行作业活动相关的人员和设备设施;③车站周边可能影响安全生产运行的各种因素。

2.风险识别考虑的因素

①设备(硬件和软件);②运行环境;③操作人员;④人机接口;⑤操作程序;⑥防护机制;⑦外部服务。

3.风险源识别方法

风险源的识别方法有很多种,结合高铁车站运输作业实际情况,选取以下方法进行危险源识别。(1)流程分析法:通过分析安全生产运行流程或管理流程的每一环节来辨识可能的风险。比如乘降组织中电梯突然故障,此时要求客运员能将乘客安全有序地进行疏导,值班员要做好监控及安全宣传,防止发生慌乱踩踏事故。所以从乘降组织来看,电梯使用和维护就是一个重要的风险源。(2)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法规、标准或依靠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凭借经验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的方法。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可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使辨识的风险因素更加完善。此次辨识结合了高铁车站作业的一线职工、安全科室领导、路局相关专家来共同进行。(3)因果分析图:事故的发生,常常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影响所致,可通过因果分析图(图)将引发事故的重要因素分层(枝)加以分析,又称鱼骨图。比如车站旅客发生伤害的原因有人的原因、设备的原因、环境的原因以及管理的原因,而针对每一种原因又能找出其子因素,如此层层进行,直至找出危险源。

4.风险源识别的实施

风险源辨识的成功,必须保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而且由于风险随时空推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建立风险源辨识的动态管理机制。

2.2.2风险等级评估

在一个企业运输生产中,诱发安全事故的因素经常会有很多,评估各个因素对事故后果的影响程度,能确定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从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就有了主次之分。目前关于风险评估的方法无外乎定性和定量两种,由于定性分析受决策者主观经验影响较大,往往会使判断出现偏差,此外要做到彻底地量化往往是很困难的,因而产生了半定量的评估方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安全专家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提出的。该方法以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其大小,并将所得作业条件危险性数值与规定的作业条件危险性等级相比较,从而确定作业条件的危险程度。影响危险性(D)的主要因素有3个:(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L)(2)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3)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用公式来表示,则为:D=L×E×C。表1列出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表2列出了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表3列出了发生事故可能会造成的损失后果。根据以上3个变量值计算,将结果与表4进行对比,即可得到其危险性的大小。

2.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核心的一步,是针对风险给出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1.控制事故发生可能性的方法消除、替换、工程控制、管理以及个体防护。2.最小化后果的方法①物理隔离:距离、屏障、围堵;②薄弱环节设计;③逃离、生存、救援。

3渭南北站风险管理实务

3.1渭南北站基本概况

渭南北站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郑西客运专线上,车站中心里程为1009km+875m。车站按技术性质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和业务量为办理客运业务的三等站,隶属西安铁路局西安车务段管辖。设到发线4条,其中Ⅰ、Ⅱ道为正线,有效长度均为595m,高架站台2座,进出站楼梯2处。渭南北站为正线下式“桥下站”,大空间的候车厅、综合厅布置在48m的桥跨内。

3.2渭南北站运输生产系统分析

(1)基本客服设施情况:候车大厅、软席候车室(VIP)、售票厅、客运综合控制室、进出站及站台设施。(2)车站人员情况:车站配备干部职工共15人,其中站长1人,值班站长1人,车务应急值守人员3人,客运职工10人(客运员7人,客运值班员3人),平均年龄为35.5岁。(3)运输作业:有应急值守人员和客运人员,其中客运人员又分为客运值班员、售票人员、综控人员、站台客运员、候车服务人员。(4)组织管理:车站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不在时由值班站长负责车站的一切运输生产作业。客运值班员负责管理客运员,组织好旅客的乘降工作。(5)存在的问题:乘降组织不到位构成风险事故、车站旅客伤害风险事故、车站人身伤害风险事故。

3.3风险管理过程

(1)现场作业风险识别的单元划分:根据高铁车站运输生产特点,分为3个单元。①高铁客车安全;②高铁客运组织安全;③高铁施工及人身安全。(2)现场作业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将高铁车站整个运输生产系统分为以上3个部分,再将每个部分的作业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及每一步骤中的危险因素。采用流程分析法、对照经验法、因果分析图识别风险因素。(3)根据现场作业风险识别的结果,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现场作业危及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的各类风险进行等级评估,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将所得结果对比D值表,得出结论。对渭南北站运输生产过程进行风险源辨识,并对这些风险源进行等级评估,得到D值,最后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篇5

引言:随着国家能源形势的日益紧张,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得到广泛的关注,而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则是促使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电力工程建设中需要开展的高空作业、交叉作业较多,施工环境多为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无论是从施工要求,还是作业环境等影响因素,都致使电力工程的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尤为重要。我们做好风险分析工作,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确保安全时刻处于“在控和可控”状态。学会在事前抓安全,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发生。

1.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分析

电力施工企业的风险识别往往是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风险调查、专家咨询以及论证等方式进行。

1.1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电网起步比较晚,在一些管理的方面不健全。主要表现为责任划分不健全以及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比如:员工之间的责任与任务划分不够清晰,对于一些工作很难进行落实;一些规章制度不够完善,一旦发生纠纷事件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因此,明确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单位的各项职能以及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1.2员工安全意识淡薄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许多事故的发生与一线员工的自身素质不高,意识不强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线员工素质好,意识强,往往就可以避免很多事故的发生。反之,本可以避免的事故也就发生了。所以要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原则,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管理好电力工程安全,避免出现危险施工行为。

1.3安全投入较少

由于人们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的电力公司以及电力部门在这一方面的投资不足,很难达到安全管理的标准。在管理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保障管理经费充足时重要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员工的安全培训也非常重要,应不同的工种,不同的作业要求对员工及时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安全作业,将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

2.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是识别和评估风险、建立、选择、控制和解决风险的可选方案的组织方法。在风险管理中可组建风险管理部门和运用一些工具辅助项目管理者管理技术领域的风险,及时发现项目出现偏差的危险信号,尽可能早地采取正确的行动。当然风险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分配给风险管理部门的项目活动,而是健全的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的电力安全风险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建立一种运行的机制,能够很好的预防安全生产事件的发生。风险管理包括四个相关的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督。

2.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领域,这是管理中最重要的步骤。它是企业对实施的项目可能在人身伤亡、财产、社会责任给企业造成的风险进行预见式地、系统地、连续地识别。项目管理者(特别是项目风险管理人员若不能准确地识别面临的所有潜在风险,就失去了处理这些风险的最佳时机,就将无意识地被动地自留这些风险。电力建设工程项目项目(特别是高原山区且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风险识别主要靠现场详尽的实地勘察。掌握有关的自然、环境、气候、人文、劳动率、地理、地质等。当然还要掌握类似的项目发生的风险事件和索赔资料等。

2.2风险评估

项目风险评估是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二个步骤,它包括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两个内容。对已识别的风险要进行估计和评价。风险估计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等后果,风险评价则是确定该风险的经济意义以及处理的效益分析。

2.3风险的处理

一旦风险被识别、分析、评价以及风险量被确定之后,就可以考虑各种风险的处理方法。风险的处理方法一般有三种:即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回避风险是一种消极的经营手段,因为现代社会经营中广泛存在着各种风险,要想完全回避是不可能的,而如果确实不能承担风险,回避也是唯一可取的。

2.险监督

风险监督在风险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包括对风险发生的监督和对风险管理监督。前者是对己识别的风险源进行监视和控制,以便及早发现风险事件的苗头,从而将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中或采取紧急应急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后者是在项目实施中监督人们认真执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以消除风险发生的人为诱因,同时还包括对保险方案的监督等。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项目中,可以分为安全监测和安全监督检查。前者是通过先进的施工监测技术,对电力施工过程中项目本身及周边环境进行密切监测,是获取电力工程项目自身及周边环境变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后者是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建设单位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开展施工安全监督检查与考核评比。

3.风险控制措施

3.1健全完善安全责任机制

首先,要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要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各部门、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人人都懂得自己的安全责任,形成安全工作有人做,安全工作有人管,对电力建设工程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彻底消除安全死角,确保安全生产。其次,在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要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考核机制。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考核面前一视同仁。通过考核机制,以奖罚的方式把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到实处。例如:建设单位在工程承包合同的安全生产条款中明确了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负责,要求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考核、表彰、奖励先进,处罚违章作业者。

3.2强化全体员工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电力建设工程对项目工程全员以及全过程的控制是电力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的重要内容。影响到安全以及安全变化的因素与建设工程各单位、部门、各环节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实施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控制管理必须要控制整个过程及全员的管理过程。因此,要加强各级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一线员工的安全素质,规范操作。定期开展安全学习活动,进行安全教育,并同时加大安全文化宣传力度,增强每一个人的安全生产意识。例如:开工前针对不同作业内容,进行分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定期交底,使得生产一线员工对安全防护设施的使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了如指掌。

3.3增加安全施工管理投入

由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复杂性,决定了在管理电力建设工程中应适当增加安全保护基础设施的投入。例如要按照标准为每个施工队配置防护用品、安全施工塔材、安全围栏以及安全施工器具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各专业人员、特殊工作的岗位培训及上岗资格管理工作,坚持特殊工种的持证上岗制度,做好职工的上岗培训,不合格的不能上岗。确保应持证上岗的人员均持证上岗。

4.结束语:传统的项目安全管理,项目决策多考虑项目的代价和计划,对安全风险考虑较少。现代项目管理与传统项目管理的不同之处是引入了风险管理。项目的安全与风险管理强调对项目目标的主动控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遭遇的风险和其它干扰因素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以避免和减少损失。对加快城农网改造,加速国民经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 风险管理 防范

1 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

建筑工程施工具有以下特点:①临时性强,工地的人员、材料、机具、设备及一些建筑物都具有临时性;②流动性大,项目部在一个工地施工完成后便迁至另一个工地;③变动性大,不同工程的工程概况、设计特点、平面布置以及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都不一样;各个工程的施工作业人员、作业条件、作业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动;④人员组成复杂,包括企业自身的和分包单位的,他们的工种、文化程度及专业素养也不同;⑤交叉作业多,一项工程由多个施工单位、及不同的专业进行交叉施工。以上的这些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使得施工的安全风险也较大,因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针对这些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

2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类型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包括的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2.1 存在于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大危险源。如人工挖孔桩(井)、基坑(槽)施工过程中,因为结构失稳导致坍塌、倒塌意外,脚手架、模板和支撑、起重塔吊、施工电梯安装与运行、物料提升机安装或运行过程中造成意外;高空作业因防护设施不符合或无防护设施,导致高空坠落事故;工程材料、构件及设备的堆放与搬运过程中发生堆放散落、高处坠落以及撞击人员等事故;焊接、金属切割施工及各种施工电器设备不合格或使用不当,造成触电事故或局部火灾;工程拆除、人工挖孔及隧道凿进等爆破,由于操作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到位而出现建筑及设施损坏甚至人员伤亡等意外。

2.2 人工挖孔桩(井)、室内涂料等因通风排气不畅造成气体中毒或人员窒息事故。

2.3 工地饮食卫生条件差,造成集体中毒或疾病;施工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存放或使用不当,造成火灾或人员中毒事故。

3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危险源的识别

3.1 施工企业全面开展危险源识别。施工企业应在各部门之间进行明确分工,然后各自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危险源辨识。如项目部办公室负责办公、生活区的危险源的识别,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施工生产危险源的识别,项目部卫生队负责职业病方面危险源的识别,项目部运输物资部门负责车辆交通、施工机械设备危险源的识别。以上各部门应该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做好危险源的辨识工作,然后由项目负责人做好审核工作。

3.2 注意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危险源辨识应覆盖企业施工的全过程,分别从过去、现在和将来这3种时态,正常、异常、紧急状态这3种状态,以及化学、物理、生物及心理等方面对信息加以考查和识别,并紧密结合施工所涉及到的所有人员、所有的设施及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保证对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

3.3 合理采用科学地识别方法。识别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方法有很多,如头脑风暴法、事故树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现场访谈、观察法等,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所以在危险源的辨识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采用适当的辨识方法,如可采用现场访谈和观察、安全检查表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危险源辨识工作既迅速又全面地开展。

4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

4.1 建立和完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过去30年来,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很多建筑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了伤亡事故。但随着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不断的发展,各种施工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相关的施工安全法律、法规及制度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笔者认为眼下最紧迫的是要针对建设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参照国际法律法规和相关惯例,完善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并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制度。

4.2 提高风险管理安全意识。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经营者和项目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不利于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施工企业的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都应通过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强调安全事故的危害,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树立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贯彻到参与项目的各类人员中。

4.3 提高安全风险管理人才的素质。建筑业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尤其缺乏高素质的专职安全风险管理人员,这直接影响了施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水平。所以施工企业要想提高安全风险管理的总体水平,就必须要有一批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技术的专业人才,企业可直接向社会招聘引进相关人才,也可通过与高校合作、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培训等手段来实现。

4.4 严格施工方案预控和规范劳动防护。有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现场管理结构混乱,专业施工方案无针对性,安全生产防护措施不到位,这些是导致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施工单位一定要做好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严把前期现场调查论证关,严格执行审批优化后的施工方案,规范施工现场的管理控制。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保障措施,配备足够的各种劳保用品,设立专人来进行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对防护用品进行细心的保养;此外,还应对高层建筑施工、临边作业及洞口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可靠。

4.5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风险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化、程序化、制度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无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履行风险管理职责,降低了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因而企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并由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组成风险管理部门,专职负责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最后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提高企业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及其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TU712.2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业工程建设监理现状

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整个经营过程中生产和安全时刻相伴而行,因而伤亡事故率高一直是阻碍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针对性的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对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和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

(一)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概述我国所颁布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于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第一,当事人必须或者应该去做某件事情;第二,当事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所需要承担的后果。

(二)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的产生: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的产生机理所谓工程监理行为就是指监理工程师或者某些工作人员做出的可能影响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通常情况下工程监理行为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也最为常见的有两种:工程监理单位所发生的单位行为;监理工程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具体的工程监理行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约束条件的限制,必须要在工程监理委托合同范围内加以执行。

(三)工程监理的行为约束体系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监理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全面有效的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充分理解工程监理行为约束体系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要对工程监理行为约束体系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具体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行为约束体系的内容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扩充或者变化,不仅包括合同原有内容,同时还包括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的约束。合同条款约束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制定合同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从合同中获得预期收益。所以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前都必须以这一目标为原则,通过全面、适当地履行合同并进行有效管理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工程监理责任制的风险研究

当前我国工程监理行业很多规章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这也导致在监理业务范围和监理技术水平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工程监理单位必须要对安全责任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全面实施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明确辨别出风险之后才能够对其加以控制,才能够制定并采取更为有效的防范措施。

(一)风险识别的作用: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前提,它为具体风险防范方法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全面而深入的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风险识别分析,能够对我国工程建设监理所承担的安全责任进行更为有效的认定;风险识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建设人员人身安全系数,提高项目成功率;风险识别主要是对关键风险因素的识别。

(二)风险识别的程序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主要按照以下程序来进行:分析工程建设监理安全管理都包含有哪些内容;不同内容都可能会产生哪些风险;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风险的产生;风险识别的具体开展主要是依据以往历史资料和工作经验来进行的,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必须从提高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员经验分析能力和敏锐程度着手。

(三)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风险估计与评价

风险估计风险估计是基于风险识别程序后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对整个工程进行全面分析后,根据所得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计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因此而产生的结果。通常情况下,风险估计环节是对某个风险的估计,并非对项目整体风险的分析。概率问题是风险估计的关键,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经有关专家的深入合理研究后得出,这就是主观概率。

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评价出该风险的整体水平和风险承受者对该风险的承受能力,风险评价环节就是对项目风险的综合性分析,需要根据风险对项目影响程度分级排序所有风险因素,对风险进行量化处理,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及由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四)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风险对策

通常情况下,将风险对策分为三大类:风险回避、风险自留以及风险转移。其中风险回避是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采取的最普遍最有效方法,实际上就是采取切断发生途径的方式直接中断来强行制止风险的发生。从工程监理单位的角度出发,风险回避在某种意义上是主动应对风险的措施之一。所谓风险自留,就是指依靠自身实力来自行承担风险所带来的一切损失,既不采取相关风险回避措施,同时也不对风险进行可靠转移。大多数情况下,风险自留是一种被动自留,但也不排除对风险的主动自留行为。之所以要分析风险自留,主要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及时采取风险回避或者风险转移的方法来及时处理相关安全问题,风险自留会是很好的策略。我们在对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全面深入分析,尽可能的及时制定出最佳风险应多措施。

结束语:

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风险涉及学科领域非常之多,在开展监理安全责任风险分析时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作为工作者我们应继续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对建筑建立风险机制进行研究和完善不断促进建筑的可靠性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杜若飞.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风险研究[D].郑州大学,2012.DOI:10.7666/d.y2103161.

篇8

一、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内涵

1.煤矿安全风险管理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辨识,判别危险源产生风险的大小,对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最后削弱和消除危险源,杜绝煤矿事故发生。在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中安全风险辨识是关键,其可以按照煤矿日常系统来辨识,也可以按照煤矿事故发生机理来辨识,但辨识必须全面,这样才能杜绝所有事故发生。

■张钰丹魏晓平宋学锋

2.安全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区别安全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相结合,管理范围更加广泛、全面;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减少、消除事故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安全风险管理确立了系统安全的特点,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对子系统及子系统的“接点

”进行研究和分析,寻求有效的防灾途径。传统的安全管理多为事后控制,而安全风险管理是预先发现、识别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因素,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消除、控制这些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3.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确定了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涵义,如图1所示。

安全生产全过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即安全风险管理贯穿煤矿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对于各生产环节的不确定因素,都必须进行安全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安全风险评价。实施有效的全过程控制,并积累经验和教训。

全部安全风险的管理。煤炭安全生产中主要有危害:瓦斯、煤尘、水灾、火灾、顶板、运输、电器、爆炸材料。在识别全部可能存在的致灾风险因子时,还要充分考虑人员、机器设备、环境和管理的风险,并将所有风险作为管理对象,不能有遗漏和疏忽。

全方位的管理。一是从各方面对安全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例如对整个企业的各个方面,如安全现状、安全风险成本、生产过程、技术、计划的影响。二是采用的对策措施必须考虑综合手段,从设备、经济、组织、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确定解决方法。三是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包括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安全风险决策、安全风险预控等全过程。

全面有效的组织措施。与煤矿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相关联的主体有企业本身、政府部门、安全监管机构、保险机构,等等。这些主体都应落实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煤矿的安全风险管理,并赋予相应的职责、权限和资源。在组织上全面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将安全风险管理作为各层次管理人员的任务之一,让大家都做好安全风险监控工作。

二、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由三大体系、七个模块组成。三大体系分别为:安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将以上体系展开与具体化可以得到七个模块,分别为:安全风险管理环境、安全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决策、风险控制和实施效果评价。它们构成了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要素。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1.安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

安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平台。安全风险管理的其他模块都是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的平台上运行的。具体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文化理念、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人员的培训、管理等。

(1)培育先进的、全员的安全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是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它影响到目标体系、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决策、风险控制等各个层面的活动。同时有助于风险管理体系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都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履行自身职责,促进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2)安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安全风险管理得以实施的组织保障和支撑。在煤矿企业设置专门的安全风险管理机构,明确其具体职责与权限,构建起从矿工、组织层到管理层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3)煤矿工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所以在煤矿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增强其风险管理意识,才能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COALECONOMICRESEARCH安全生产SafetyProduction安全生产SafetyProduction

2.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在获取相应最大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保证煤矿产量,寻求企业的发展;安全保障要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去换取。也就是要实现产量、安全、成本三大目标。要实现这三大目标就要将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与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制度有效结合,构建起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3.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1)风险分析。安全风险分析包括安全危险源识别和风险估计。首先是要识别和认知危险源。煤矿企业基本危险源识别是对煤矿企业各部门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不安全因素的识别,识别对系统目标有危害或威胁的潜在危险源是否存在及其所在位置,确定危险源的等级、数量、规模及其潜在的后果。并根据煤矿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充分认识危险源本身特有的不确定性(包括性质、规模大小、后果等不确定性)。其次,识别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评估特

定的风险。识别风险可能的后果和发生频率是关键。

(2)风险评价。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风险评价及风险等级标准,对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计算,进而得出系统的风险概率、风险后果和风险值,判断该系统的风险是否可被接受,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安全措施。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价时,我们可采用研究固有风险与风险控制的“动态平衡”的原则;深入研究评级对象与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评级对象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的“相关原理”;也可采用“最低合理可行原则”(AsLowAsReasonablyPracticable,ALARP)。

(3)风险决策。风险决策就是指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煤矿生产活动中需要解决的安全风险问题,根据风险评价的原则和标准,判别风险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果不在接受范围内,该风险能否避免或消除。如不能消除,应怎样减少风险的损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出各种风险解决措施,从中选择最优(满意)方案并予以实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4)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风险应对措施。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测残余风险的变化和程度,识别新的风险因素,监控潜在风险的征兆及发展,保证风险决策的顺利执行。由于再全面综合的分析也不能正确识别全部的风险,因此在整个煤矿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控制和重复这些过程。实施风险控制的手段主要有:改变危险源的性质,减少暴露,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发挥对危险源防范措施的功效等。

篇9

引言

近年来,化工生产事故时常发生,并且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从本质上来讲,这就是化工工艺风险没有得到有效识别和控制的具体表现。化工生产涉及很多化学反应,同时反应条件一般比较特殊,化工生产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风险。因此,能够有效识别和控制化工工艺中存在的风险,已成为保证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化工工艺风险危险性与参数标准

1、化工工艺的危险性

化工工艺是指通过原料处理、化学反应、产品精制等化学生产方法,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过程,这些过程通常需要相应的操作条件要求,并需使用特定的仪器和设备,使材料发生物理学上或化学上的变化,而危险化工工艺就是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中毒、火灾或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工艺。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将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通过相应设备使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其工艺普遍具有连续性强、操作复杂的特点,原料、产品中包含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腐蚀性的物质,且反应多是在高温、深冷、高压等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反应装置的运行、检修、运输、安装等环节也普遍存在危险性。

2、化工工艺风险识别主要参数标准

根据国外较好的风险识别机制经验,我国制定了一套适合在中国发展的化工工艺风险识别标准。化工生产主要存在火灾、爆炸和中毒3种危险因素。化工生产每一部分的风险值范围在0-10,通过评估化工工艺每部分的风险值来最终评定事故的风险值。因为风险识别工作是在科学准确的参数标准基础上进行评价的,所以特别针对事故隐患中的严重程度制定标准参数。我国根据总成绩将风险价值分为重度、中度、轻度3部分,以便能够简洁地表达事故严重程度的概率。重度危险一般在七大部分的风险参数总分达到5分或5分以上。遇到重度危险时,要避免出现重大的生产安全事故,需要对当前化工工艺进行彻底的风险防范和工艺流程的改造。

二、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的要点分析

1、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的化工事故要点分析

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管理机制和判断标准的建立,是以化工加工、生产制造过程为基础的,从化工加工过程中的化工原材料运输和仓储、化工制造设施的正确科学、安全合理使用规范制度建立开始,做好化工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中的每个制造环节、制造应用技术的把关和控制,及时排除化工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和安全事故隐患。

2、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的预警标准要点分析

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管理机制必须要以预警标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根据风险预警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化工加工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排除,或者在事故发生之后,根据风险警告标准判断是化工事故等级,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化工事故的严重程度。以国际社会中化工生产制造领域的标准化工风险预警标准为参考,我国的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预警采取从一到十的判断数值,并结合化工风险事故的不同属性,综合进行事故严重程度判断和评估,同时在数值判断的基础上,使用风险轻微、风险中等、风险严重等字眼对事故风险进行描述。举例说明,如果在化工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危险等级达到或者大于预警标准的五分数值,那么该化工事故的属性为重度化工事故风险。

三、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的优化措施分析

1、原材料、设备优化措施

为了排除化工生产、化工加工制造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化工企业应当从化工设备的科学正确使用、合理安全使用为基础,同时排除化工原材料与其他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映,制定相应设备使用规范、设备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性能定期检查,做好化工原材料的质量把关,在化工原材料的运输、仓储过程中,进行规范管理,通过责任人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有效排除化工原材料、化工设备应用过程中的风险隐患事故。

2、制造生产优化措施

化工工艺的核心生产环节就是化学原材料之间的反应过程,不仅关系着化工生产的质量以及效率,更关系着化工工艺的安全性能。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识别检测,尽量不选用反应效果剧烈,有剧毒,或者容易爆炸等材料,如果必须要使用到比较危险的材料,则要做好反应环境与外界的隔离,避免外界受到反应物的波及。在现代工艺中,一般是将反应物浓度稀释之后采用催化剂的方法来达到化工生产的目的,在保证了正常生产量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化工工艺的安全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3、危险源辨识

应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对其工艺中各物质与装置的固有危险性、危险物质容量、温度、压力、操作方式、反应放热与腐蚀性等多个项目分等级赋值并进行累计计算,所得的危险程度再结合其风险指标、危害程度及后果、控制方案等建立完备的资料数据库。以危险物质容量为例,该指标是针对工艺装置中各种反应物的含量,参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或《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等标准进行分级,含量的计算应以反应物的反应形态为标准,有触媒的反应还应去掉触媒层所在的空间。在计算机的自动识别和控制程序设计中,还应完善系统中的查询、保存、修改等功能。

4、从安全防护系统的角度

在任何化工工艺的流程中,都会有其相应的安全防护系统,用于预防一些生产事故的产生。提高化工生产安全防护系统的安全系数主要通过政府、经营者和企业3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加强化工工艺风险识别。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监督和指导力度,一经发现事故隐患,需责令相关企业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未有对事故发生采取相关防护措施的企业给予严厉的警告,甚至可以依法处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每个经营者必须坚持的最低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无论生产任务有多么重要,都要在确保员工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操作,不要盲目只追求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经营效益得到最大化。在企业的管理中,要建立安全的管理责任系统,系统化地管理企业,让企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发展,时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寻找生产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更好地完善系统的薄弱环节,制定安全管理责任系统的制度,更好地杜绝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保证,特别是要加强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定期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各种安全操作练习,让员工总结事故发生的原因,认识发生事故的严重性,更好地让员工以安全第一的思想完成每一步生产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化工领域中的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对于提高化工生产制造质量,优化化工加工技术水平,排除化工加工过程中的人身损害、财产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关化工加工管理技术人员应当从自身职业能力出发,提高责任心和警惕性,利用化工风险隐患预警机制,有效排除和解决化工事故。

参考文献:

[1]周仲园,陶刚,张礼敬,张良,潘毅伟.危险化工工艺的风险评估研究方法综述[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02):87-89.

篇10

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一方针下,为实现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目的,完善行业的特殊性、个性问题的法制、职能建设集中体现在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上。笔者认为,广州市水务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应当体现在完善广州市水务行业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设;水务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科学化;分析水务行业工程安全生产风险,建立行业预防机制的标准化几方面。众所周知,水利工程防汛抢险工作长期以来都是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历史上多次抗击特大洪水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2008年水务局的成立,水利工程的主战场也从农村水利建设走向城市供排水和农村水利建设一体化的“一龙管水”的道路。特别是为迎接2010年广州市亚运会的到来。广州市市政府近年加大了对水务工程特别是城市水务建设投资。据统计。2009年全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项目完成181项,进度51.92%,全年生活污水处理量(十区城区)是68457.5万吨,水浸街治理工程已完成128项。2010年城市水务建设计划投资145.87亿元,农田水利建设资金8.4亿元,投资再创历史新高。工程到处开花,伴随的是质量安全责任重大,如何在保质保量抢工期的同时,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建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广州市水务局党委高度重视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笔者所在的广州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于2009年开始正式运作,至今已接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报监书190份,涉及工地450处,2009年至今,完成省市综合性、专项性检查32次。经常性工地检查1100余次,查处问题并开出整改通知、整改记录单290余份,极大地加强了水务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机率。期间,笔者有幸起草《广州市水务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2010年12月8日施行),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水务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广州市水务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设是安全执法检查的依据和力量之源

目前我市水务工程安全管理有法可依却无章可循。为什么这么说呢?水务行业工程安全管理目前依照的仍是2005年6月22日水利部颁布实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该规定虽然明确了项目法人、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却没有负责执法的安全监督机构及人员、机构职责、监督方式、检查内容等具体规定,笔者考虑,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水利工程投资不大,工期不长,质量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管质量的也顺便管安全。所以安全生产管理没有形成独立体系。另一方面是水利行业安全监管仍依赖于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的自我监督、自我调控,没有明确施工中安全生产的行政监督部门作用。2003年,随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路提出,国民经济各领域建设发展的焦点集中“民生、民心”工程上,作为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的安全生产领域,首先在学术领域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飞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单独的学科研究领域。如华南理工大学就率先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开设了安全工程课程。在此学术风潮推动下的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机制、风险识别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实践运用,安全生产不再是依附性的管理方向,并迫切需要从旧有的质量、卫生、环境管理等体系中解放出来。各行各业也需要建立一支专职的安全监督管理队伍来面对日益庞大的项目管理目标。同时,长期以来仅靠合同牵制的施工、监理各方为追求经济效益、建设单位为抢工期等忽视安全生产管理情况比比皆是,更别说其中还存在的违法转包分包的情况。运气好的不出事,运气不好的在以前施工单位花点钱也就偷偷了事,可现在要面对的是全社会的监督甚至是法律的制裁。甚至牵涉到对行政政府部门的作为和不作为的界定,也就更加需要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专职的安全监督队伍行使政府职能,监督参建各方。因此就迫切需要立法出台来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相关内容。2009年广州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成立之初。工程安全监督人员去了工地有些无所适从:小知道应该做些什么、能做什么、对违反安全管理行为能采取什么具体措施。为尽快上手,在工作中我们一方面积极参照相关部门如建委、市政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细则、安全文明施工现场标准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规程》制订我们自己的检查表,加强对工地现场文明施工检查;一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做整改记录单、发整改通知书、局部停工、开会沟通、上报水务局通报。通过这些努力,短期内在水务行业形成一个监督管理的程序系统。可是作为一个监督机构,没有了明确的法律规范规程做后盾,没有了行业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就没有了长期工作的力度。管不到家管不到位、效果大打折扣。并且一度成了救火队、投诉箱,也就谈不上“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管理思路。有鉴于此,为体现安全生产管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为适应近年来城市水利发展要求。迎接广州市亚运会的到来,广州市水务局党委下决心在水利部、广东省水利厅都没有对应出台新的水务或者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前提下主动、积极开展广州市水务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研讨工作,弥补这一制度上的空白。今年年初,市水务局开始组织拟定《广州市水务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办法》,目前已施行。该办法不仅明确了广州市水务工程安全监督机构的构成与职责、工作规范,安全防护措施费的使用和具体安全监督管理内容与标准,更进一步将安全监督管理成果作为整个工程中单位工程验收、竣工验收必不可少的组成评价部分。结合安全评价、文明施工管理、安全目标落实等具体内容有机的对施工阶段安全管理内容进行一体化监督。在这个办法出台后的一系列实施细则也会采纳其它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好的经验。

水务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科学化。水务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是保障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长期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要求,分级负责是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水务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区(县)水务工程

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务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属地管理是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负责本市水务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监督检查工作,各区(县)水务工程安全生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各区(县)水务工程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各区(县)水务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监督检查工作。由于市属工程和区属工程投资都逐年增加,“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谁收益,谁负责。谁说了算”的局面,通过具体管理责任的化分,进一步提高“齐抓共管”的成效、理顺责权事不分的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另一方面,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查单位也比较多:按行业有建设口的、市政口的、城管口的、街道的,按行政管理又分为区一级的、市一级、省一级的,每一次的监督检查都有很好的建议意见甚至整改要求。检查组走后,谁具体监督各参建单位落实整改?除此之外,工地事故谁负责及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谁负责总结经验?平时工地上有投诉谁去处理?这些工作就不可能靠市一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跟踪,各县区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就需要明确一个部门来承担责任,只有责任在彼,才能力争在日常管理中面面俱到:有跟进、有督促、有落实。

二、分析水务行业生产安全风险。建立行业预防机制的标准化是预防风险、控制事故、落实安全生产零伤亡的有效措施

1.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就是一种项目风险的管理: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作为其管理客体的事故隐患与风险管理一样具有不确定性产生损失后果的特点。所以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的管理就是项目风险的管理。

2.在确定水务工程安全管理目标基础上对所有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制定预防机制标准化的应对措施。首先明确经常发生的安全因素,然后根据每个工地个体不同,施工技术重心不同再制定各个工地安全管理计划。目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工地的主要目的是零伤亡事故的目标落实、文明施工管理目标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工地上比较多事故问题也集中在触电、高空坠落、机械伤害、坍塌等方面。以前我们更多侧重于安全教育政策,侧重于三级人员教育、施工面的现场形象管理,其实这都是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回避风险、控制损失。笔者思考,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项目所有可能的风险进行判断、归类和鉴定,为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以此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这种风险识别一方面可以采用感性的认识和经验进行专家打分,另一方面采用对各种类似项目的资料和风险记录的客观统计反复对照现场确定风险类型,最终形成一个标准化管理模式。其实各种具体风险标准管理都可以在操作规程中找出标准方法,比如触电中电线拖地的情况,那么按规定架高1.5米即可。基坑或者工作井围护,按标准设置上栏1.02米高,下栏50-60CM的围栏,踢脚石设置18-20CM来防止高空坠落。所以预防机制标准化工作的重心是初期判定风险类别。工程的安全隐患究竟会不会造成事故谁也不能肯定,因为凡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事故我们可以统统归于安全隐患的范围,在这里我们称为安全风险因素。但是我们却可以 预期各种风险出现的机率,比如4-10月在广州的防汛期就需要考虑的防洪排涝问题,那么就容易引发电焊时的触电环境管理、建筑坍塌等问题。同时水务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种类虽然多但也有范围性:比如没有多少危化品、易燃易爆物品使用,爆破案例也少之又少。尽管初期识别分析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但解决办法、应对模式却可以长期适用并推而广之,是可以在水务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实际中应用的。并且只有通过这种类似于事前安全评价方法PHA的预防机制的建立,通过对单一水务工程从设计到施工方案的系统性的识别、判断、分析研究,将工程的共性安全风险和特性安全风险识别,并拟订标准化应对方案,适时讨论修改,管理者才能真正掌握切实可行的安全监督计划,实现对安全生产风险的全面控制。

3.风险识别的步骤: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确认不确定性是否客观存在、制订所有风险因素初步清单、制订风险预测图、进行风险分类、建立目录。预测目标在施工中可能发生情况。

4.在风险识别后对风险清单进一步采用对照经验法(专家勘察现场、环境分析)、类比法,并采用概率风险评价方法、危险指数评价法来量化风险量,制定风险量图:

5.安全风险管理办法:建立预防机制标准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主动控制安全风险,所以水务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办法不能采用一般风险管理可以采用的回避、分离、转移等方法,而只能是损失控制,这是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风险控制办法,具体应包括:

(1)预防和减少风险源和风险因素的产生

(2)增强被保护对象抵抗风险的能力

(3)设法将风险与保护对象隔离

(4)加强职业安全教育,避免由于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损失

篇11

0引言

煤矿本身存在的安全生产的风险性比较大,它主要是由煤矿作业现场复杂的安全生产环境和各种不确定安全生产因素所致。因此,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可以说是国家及各家煤炭生产企业所抓的最重要的生产和管理环节。近几年,在大力强调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都积极加强煤矿生产现场的整顿和安全管理,所带来的结果是煤矿重大安全事故数量逐年下降的喜人成果。但这并不代表目前中国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已完全没有问题了。当前全国各地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依然需要积极加强煤矿作业的安全管理建设。新时期,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制度建设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相互融合。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建设的落实,必须确立基于安全文化理念的煤矿安全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将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贯彻落实到煤矿安全管理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

1煤矿安全管理现状

煤矿的安全生产一直是国家及各企业最关注的部分,因为它的高危性质决定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但从建国以来,各类煤矿特重大安全事故屡屡频发,造成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更是几十亿,加强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地煤矿企业的资质差异比较大,不少煤矿的安全生产都面临着机械化水平低、煤矿生产的安全保障设施不完备及煤矿生产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差等诸多问题。与美国等欧美国家将每百万吨量级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3以下的水平相比,中国的百万吨量级煤矿死亡率为2.60。可看到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过去10a,重大煤矿安全事故接近每天0.6起,这一安全事故发生率是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而对中国近十年的煤矿安全事故进行梳理,追究其发生原因,能看到煤矿本身的安全管理建设不力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必须积极完善对煤矿作业过程中人的安全行为操作及对人的安全保障等安全管理体系建设[1]。

2加强煤矿安全文化的培育

2.1加强安全管理理念的培育

安全管理理念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它并不是适合直接来解决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式方法,但它是一种能持续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行为理念,能对煤矿管理人员及矿井作业人员的思想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理论先导,让煤矿管理者及工人能确立“安全作业““安全第一”等思维意识,并通过理论指导其工作实践,形成安全高效的工作模式。通过在矿区明确安全管理理念,让煤矿的生产能时刻在安全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有序开展。

2.2加强风险防范理念的确立

矿区作业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明确“安全作业”的观念,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除了要求矿井负责人及工人能在作业过程中时刻把握安全作业流程,规范自己的作业行为,最重要的还必须确立风险防范的安全管理理念,即要求矿井负责人能时刻对矿井作业过程可能出现或已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清晰判断,且要明确各类风险的危险性,在与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就风险的危害性进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正确决策。要求负责人必须具备能准确识别和预判各类矿井作业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自身风险防范理念的确立。

2.3加强对思想隐患的排查

对于煤矿作业来说,除了要加强矿井的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人的管理,即加强对矿井作业人员思想动态的了解,及时了解和发现其可能或已出现的会影响其正常作业的各类思想问题,将其作为影响矿井安全作业的思想隐患来进行组织排查。加强对思想隐患的排查,首先要对矿区各负责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管理思维等方面的思想隐患进行排查;其次,要对矿区工人的思想转变进行了解,在发现其存在思想隐患后,要及时组织工作小组帮助其进行思想疏导,让其重新明确对矿区安全作业重要性的认识。此外,还应积极完善对矿区人员的思想考核体系,将思想隐患作为其考核指标之一。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对矿区人员思想状况进行及时掌握,认真对整个矿区员工的思想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治。加强对矿区人员思想隐患的排查,还应将思想隐患可能引起矿区安全事故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下大功夫对那些可能影响矿区安全生产的思想隐患进行集中整治[2]。

2.4加强矿区人员自主安全责任意识的培育

矿区各类安全隐患不仅需依靠相关的组织检查,更多地还必须依靠矿区员工自主自觉地检查和发现。通过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意识,自主自觉地对各类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加强对矿区人员自主安全责任意识的培育,应从这几方面来积极推进:a)要加强对矿区员工形成安全责任意识的主动引导,引导其对各类安全隐患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对矿区作业各类不安全操作的危险性进行明确,组织矿区员工召开对已出现的各类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专题分析的例会,通过这些方式和途径来加强矿区员工自主安全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完善,积极调动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b)应将矿区员工的自主安全责任意识纳入到员工工作绩效考核中来,通过与自身工作成绩相挂钩来进一步强化员工对安全生产及自主进行安全隐患检查的责任意识,在全矿区营造安全责任意识的管理氛围。

3加强基于安全文化的煤矿安全管理建设

3.1加强煤矿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的建立

加强煤矿的安全管理建设,还必须积极构建矿区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对矿区作业各个岗位风险源及对各类安全隐患危险性的辨认,加强对矿区安全风险系数的评估,以此来为矿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风险管理基础。具体来说,加强矿区的风险评估管理:a)要对矿区各个工作岗位尤其是矿井作业岗位的危险源进行辨认。目前,由于煤矿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及矿区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使得部分矿井作业人员很难及时对各类安全隐患进行准确识别,对矿井的安全检查工作也大多只是走走程序,流于表面,并没有认真仔细地对矿井安全状况进行及时检查,进而也就做不到对安全隐患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因此,加强对矿区安全风险的评估,应首先加强矿区员工的责任意识,让其能对作业现场的各类安全风险的危险源进行准确辨识。借鉴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应定期组织专家与矿区作业人员进行识别危险源的讨论会,同时还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际的危险源识别的实践活动;b)要在全矿区推进危险源辨别的业务活动,组织每季度的业务部门的安全风险评估会议,对矿区的矿井作业区,机电、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确立来保障煤矿安全作业的有序开展[3]。

3.2加强对煤矿安全行为的规范化管理

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建设,应明确以完善矿区员工的“行为安全”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对各类不安全行为的防范和控制来降低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具体来说,应从这两方面来加强煤矿安全行为管理体系的建设:a)加强对矿区员工操作行为的观察,同时加强与矿区员工的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状态及业务水平。尤其是要加强对矿井作业人员操作行为的观察,对作业人员不能按照标准作业流程的不安全操作行为进行明确指出,并通过认真沟通来让相关作业人员能主动对其不规范操作行为进行纠正。对矿区员工作业行为的观察,应按照科学的规定,对其岗位职能是否落实、具体操作流程是否正确、相关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等多方面来进行考察。要树立既规范又人性化的观察和沟通机制,让员工能自发自觉地接收这种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得到好的观察和沟通效果;b)要明确矿区的工作责任制度,加强对不安全操作行为纠察惩处机制的建立。对表现良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不安全行为的相关人员进行惩罚。建立规范化的不安全行为纠察管理体制。通过体制管理来规范矿区作业行为,以达到强化煤矿安全管理效能的目的。

3.3加强对矿区的安全绩效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加强对基于安全文化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还应加强矿区的安全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要构建班组、区队、矿区三级管理的安全绩效考核机制。a)应积极建立矿区各部门的安全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对矿区安保部门、行政后勤部门、矿井生产部门各部门的安全绩效考核。具体安全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还应明确各个安全绩效考核指标,对矿区的安全事故责任、安全隐患排查、安全隐患风险源辨别等多方面的内容来加强对矿区安全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完善;b)应通过科学的安全绩效考核方法来对全矿区的安全管理成效进行精准考察。一般可采用区域考核法加强对矿区安全生产结果的效能管控,通过对各个部分的安全绩效进行分析、总结,计算出全矿区的安全绩效成绩,以此来测算出矿区安全生产的成效。并通过对各个部分安全绩效测算数据的分析来定位影响矿区安全生产管理的影响因素,并能对症下药,对相关问题进行准确的定位解决[4]。

4结语

基于安全文化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明确安全管理的相关内容,首先构筑起矿区的安全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有利于矿区安全生产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赵广华.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4(9):34-35.

[2]武四伟.如何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之我见[J].东方企业文化,2014(14):1.

篇12

前言: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一方针下,为实现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目的,完善行业的特殊性、个性问题的法制、职能建设集中体现在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上。笔者认为,广州市水务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应当体现在完善广州市水务行业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设;水务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科学化;分析水务行业工程安全生产风险,建立行业预防机制的标准化几方面。众所周知,水利工程防汛抢险工作长期以来都是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历史上多次抗击特大洪水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2008年水务局的成立,水利工程的主战场也从农村水利建设走向集城市供排水和农村水利建设一体化的“一龙管水”的道路。特别是为迎接2010年广州市亚运会的到来,广州市市政府近年加大了对水务工程特别是城市水务建设投资。据统计,2009年全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项目完成181项,进度51.92%,全年生活污水处理量(十区城区)是68457.5万吨,水浸街治理工程已完成128项。2010年城市水务建设计划投资145.87亿元,农田水利建设资金8.4亿元,投资再创历史新高。工程到处开花,伴随的是质量安全责任重大,如何在保质保量抢工期的同时,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建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广州市水务局党委高度重视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笔者所在的广州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于2009年开始正式运作,至今已接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报监书190份,涉及工地450处,2009年至今,完成省市综合性、专项性检查32次,经常性工地检查1100余次,查处问题并开出整改通知、整改记录单290余份,极大地加强了水务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机率。期间,笔者有幸起草《广州市水务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2010年12月8日施行),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水务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广州市水务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设是安全执法检查的依据和力量之源:目前我市水务工程安全管理有法可依却无章可循。为什么这么说呢?水务行业工程安全管理目前依照的仍是2005年6月22日水利部颁布实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该规定虽然明确了项目法人、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却没有负责执法的安全监督机构及人员、机构职责、监督方式、检查内容等具体规定,笔者考虑,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水利工程投资不大,工期不长,质量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管质量的也顺便管安全,所以安全生产管理没有形成独立体系。另一方面是水利行业安全监管仍依赖于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的自我监督、自我调控,没有明确施工中安全生产的行政监督部门作用。2003 年,随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路提出,国民经济各领域建设发展的焦点集中“民生、民心”工程上,作为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的安全生产领域,首先在学术领域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飞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单独的学课研究领域。如华南理工大学就率先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开设了安全工程课程。在此学术风潮推动下的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机制、风险识别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实践运用,安全生产不再是依附性的管理方向,并迫切需要从旧有的质量、卫生、环境管理等体系中解放出来。各行各业也需要建立一支专职的安全监督管理队伍来面对日益庞大的项目管理目标。同时,长期以来仅靠合同牵制的施工、监理各方为追求经济效益、建设单位为抢工期等忽视安全生产管理情况比比皆是。更别说其中还存在的违法转包分包的情况。运气好的不出事,运气不好的在以前施工单位花点钱也就偷偷了事,可现在要面对的是全社会的监督甚至是法律的制裁,甚至牵涉到对行政政府部门的作为和不作为的界定,也就更加需要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专职的安全监督队伍行使政府职能,监督参建各方。因此就迫切需要立法出台来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相关内容。2009年广州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成立之初,工程安全监督人员去了工地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能做什么、对违反安全管理行为能采取什么具体措施。为尽快上手,在工作中我们一方面积极参照相关部门如建委、市政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细则、安全文明施工现场标准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规程》制订我们自己的检查表,加强对工地现场文明施工检查;一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做整改记录单、发整改通知书、局部停工、开会沟通、上报水务局通报。通过这些努力,短期内在水务行业形成一个监督管理的程序系统。可是作为一个监督机构,没有了明确的法律规范规程做后盾,没有了行业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就没有了长期工作的力度,管不到家管不到位、效果大打折扣。并且一度成了救火队、投诉箱,也就谈不上“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管理思路。有鉴于此,为体现安全生产管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为适应近年来城市水利发展要求,迎接广州市亚运会的到来,广州市水务局党委下决心在水利部、广东省水利厅都没有对应出台新的水务或者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前提下主动、积极开展广州市水务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研讨工作,弥补这一制度上的空白。今年年初,市水务局开始组织拟定《广州市水务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办法》,目前已施行。该办法不仅明确了广州市水务工程安全监督机构的构成与职责、工作规范,安全防护措施费的使用和具体安全监督管理内容与标准,更进一步将安全监督管理成果作为整个工程中单位工程验收、竣工验收必不可少的组成评价部分,结合安全评价、文明施工管理、安全目标落实等具体内容有机的对施工阶段安全管理内容进行一体化监督,在这个办法出台后的一系列实施细则也会采纳其它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好的经验。

二、 水务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科学化。水务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是保障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长期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要求。分级负责是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水务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区(县)水务工程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务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属地管理是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负责本市水务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监督检查工作,各区(县)水务工程安全生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各区(县)水务工程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各区(县)水务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监督检查工作。由于市属工程和区属工程投资都逐年增加,“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谁收益,谁负责,谁说了算”的局面,通过具体管理责任的化分,进一步提高“齐抓共管”的成效、理顺责权事不分的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另一方面,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查单位也比较多:按行业有建设口的、市政口的、城管口的、街道的,按行政管理又分为区一级的、市一级、省一级的,每一次的监督检查都有很好的建议意见甚至整改要求。检查组走后,谁具体监督各参建单位落实整改?除此之外,工地事故谁负责及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谁负责总结经验?平时工地上有投诉谁去处理?这些工作就不可能靠市一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跟踪,各县区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就需要明确一个部门来承担责任,只有责任在彼,才能力争在日常管理中面面俱到:有跟进、有督促、有落实。

三、 分析水务行业生产安全风险,建立行业预防机制的标准化是预防风险、控制事故,落实安全生产零伤亡的有效措施:

(一)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就是一种项目风险的管理: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作为其管理客体的事故隐患与风险管理一样具有一、不确定性 二、产生损失后果的特点,所以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的管理就是项目风险的管理。

篇13

1.教师缺少风险识别方面的系统知识

由于教师缺少风险识别方面的系统知识,造成了其对风险识别的认识有限,重视程度不够,识别能力不高等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重视的问题就提醒,不重视的问题就忽略的现象。

2.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抗风险识别能力的培养

专注于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教学,缺乏对学生系统的风险识别能力培养。在理论课上,教师会针对设备、工艺,告知学生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及造成的危害等,但并没有将这些风险知识点系统化,使部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进而造成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学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但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心里并不清楚。

二、风险识别能力提升的教学准备

1.梳理生产现场危险、有害因素

首先,组织教师赴现场进行调研,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现场作业资料。收集现场危害、危险因素,风险分析,安全检查表格,操作卡片等有关风险识别的资料,同时针对抗风险因子进行研讨分析,列举出生产现场的危害和危险因素。包括:工艺、设备、具体操作中存在的风险点,并对控制措施进行初步的加工整理,为后续针对性教学做足准备。其次,对现场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划分归类,提出岗位操作要求,以及安全操作基本规章,并通过参观生产现场,观看现场作业视频等方式了解现场操作人员如何对风险、隐患进行辨识并采取控制措施,同时确定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风险点。并通过与作业现场生产员工的沟通交流,掌握在实际操作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和案例,吸取经验教训。

2.建立起生产现场风险识别知识系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制作风险识别课件,建立起生产现场风险识别系统,构建了在石油工程专业教学中系统化风险识别知识的框架根据该框架流程,一是从专业理论和生产现场两方面获取风险知识,并将生产现场采集的风险因子细化为习惯性风险行为、工艺设备风险点、实训操作风险识别等三个方面。结合专业教学过程向学生讲授,并通过阶段风险识别知识考核,检验其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结合实训操作项目,结合现场设备、工艺、具体操作分析存在的危害、风险及应该采取的控制防范措施,进行风险识别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实训过程中,如果学生仅具备理论知识,而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那么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只能是纸上谈兵。在日常实训操作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注意操作中的危险因素,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在分组进行单项实训操作时,首先由学生分析设备的原理和构造,以及存在的危害因素等,然后由实训指导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并指出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即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以及应采取的正确防范措施等。接着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练习,其他学生从旁观察、分析其操作过程,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作好记录。三是教师指导学生做操作实训总结。根据实训过程中拍摄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料照片,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比对正确和错误操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总结,让学生针对每一项操作中出现的错误,以及可能导致的风险,进行逐一归纳,发掘出现错误的原因,并找出改进的方法,以达到巩固风险识别知识点的效果,使其风险识别能力最终得到改进和提高。

三、风险识别能力教学提升的具体方法对策

1.将风险知识融入理论教学中

建立生产现场风险识别系统知识,密切联系生产现场危险、有害因素,将风险知识融入理论教学中。如,在石油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由各种管汇、设施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钻井设备系统,这其中必然就存在很多的危险源。如果这些危险源失控或出现意外,就有可能导致各种伤害。以识别出的危险源为基础,将现场的风险危害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进行了具体细化。一是列出生产作业现场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二是针对生产场站工艺、设备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等进行分析。结合工艺和安装的设备、设施,分别描述其可能出现的隐患和危害。三是结合学校具体实训操作项目,分析存在的危害、风险,提出要采取的控制防范措施,便于在具体实训操作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2.创建了风险识别知识教学框架体系

通过结合实训操作进行的风险识别能力的培养,建立了风险识别知识教学框架体系。针对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将风险辨识内容搭建成知识框架,从最普通的危险源认知入手,结合生产现场实际,辨识风险源,分析可能产生的伤害。首先,通过对进一步识别具体实训操作时存在的风险,掌握控制措施。其次,将知识点分类划入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中,并配上图片和提示,直观明确地表达教学内容。将风险识别方法和具体的采输生产现场存在的危害因素识别融入到实训教学中,实地演示强化练习,提升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逐步形成以下两种判知风险的习惯。一是感知风险,了解各种风险(事故)。如,在仓库设施风险中,可能致损的风险事故有火灾、爆炸、交通阻断等。二是分析风险,分析引起风险事故的各种因素。研究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如,对引起火灾的风险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能自发识别危害因素,杜绝误操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