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公司基本商业模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
高金余和陈翔(2008)两位研究人员将商业模式界定为“企业组织实现价值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运行机制,主要是以一种体系结构为框架实施商业活动,旨在帮助客户获取效用的同时实现预期的利润”。Magretta(2002)的观点主要是,这一概念需要从主要参与主体和不同主体的差异性、相关价值的定位、市场运行和市场关系等角度去理解。而张扬和赵佳(2008)两位研究人员主要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认为很多人对商业模式的认知通常都将两类含义混淆在一起,一类含义是理解为公司在开展商业活动时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另一类含义在于模型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对学者以往研究的梳理可知,并没有以零售企业利用商业模式创新为对象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日本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深入探讨,试图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全面阐述。
针对日本百货集团三越公司的分析可知,在该公司以往“越后屋”的发展阶段,可以在众多的和服绸布店中脱颖而出,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该公司创新运用了“明码实价现银销售”这一崭新的经营理念。三越公司在刚进入市场时,该国在服装零售领域已经形成了众多的大型零售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覆盖非常全面。越后屋虽然只是一个后进入的小公司,但是因为率先运用了“明码实价现银销售”的特色经营方式,就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市场领先地位。由此可以看出,越后屋之所以能够成功上位,内在根源就是运用了新的经营力量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日本大荣集团现在是名闻遐迩的大型连锁超市,而它的前身是一家以“面向主妇的大荣”为主要特色的药店。该公司的重要借鉴意义体现为在日本第一个采用了“一站式”服务和“自助式”销售的创新营销模式,实现了经营手段的根本演进,并以此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本文从上述成功做法中提炼出了商业模式的一种新的界定方式,主要是利用下面公式来表达该概念:商业模式=经营内容×经营手段。该式的经营内容包括的是零售企业经营的主要产品种类、规模以及档次等,经营手段可以看做企业管理自己、争取客户的重要方式。针对该商业模式公式的分析可知,商业模式能够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就在于经营手段能够得到根本性的创新。这种创新路径也帮助流通业实现了规模效益(主要规模化的进货和销售)和产品的范围效益(主要是不同产品的综合、全面运营)。以前面提到的大荣集团为例,正是因为实现了上述效益,从而在该国的零售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所以,可以将经营手段的创新发展,看做是现代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合理方向,是能够帮助新进企业在一定的时期里就可以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重要推动因素。
日本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探析
以下本文采取刚构建的商业模式公式界定,来针对日本当前代表性的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探讨。该类零售企业有着一致的特点,就在于都是从最初实力不强的小企业经过一段发展后才逐步实现规模化、领先发展的企业。
案例一:日本迅销集团(Fast Retailing)。该公司最早出现在1963 年,主要从事零售经营业务。该公司利用市场整合和兼并机制,将各类有着非常强的发展潜力的国际企业逐步融入到公司体系里,实现了更多的收益,并且快速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近些年的时间里,该公司的发展进一步加速,迄今为止该集团形成的9个主要品牌在全球范围里已开张了超过1600家的销售店铺,从而在日本服饰零售领域占据了龙头地位,在亚洲区域的服饰零售行业中也占据了领先地位,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行业的第六名。
在上述的探讨中发现,这一公司采取的新型的经营手段主要就在于“迅销”,实现了快速销售的精华,该公司的名称和主要的特色经营手段之间融为一体。从该公司的经营内容来看,主要是以“优衣库”品牌为核心的休闲服饰的销售,同时集团设立的零售店的名称也都是依据“优衣库”品牌而确立的。可以说,迅销特色商业模式中,“迅销”成为全集团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品牌。不过本文的观点在于,迅销商业模式虽然对该公司产生了明显的价值,却会制约公司今后在多元化方面的发展;或者说,就是因为这种极具特色的经营手段,使得该公司很难进入到高级的时装层面经营新的内容。
案例二:“良品计画”集团。该公司最早出现在1990年,公司的名称就是株式会社良品计画。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发展为一种国际性的企业组织,已经经营了4000种左右的商品。以2008年5月底作为统计的时点,该公司在日本全境里一共设立了338 间店铺,门店体系已经覆盖了英国、爱尔兰、法国、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以及中国台湾等国际性的市场领域。无印良品是该公司的主要商品品牌,这一独立品牌在该领域的市场上已经具备了明显的市场影响力。
该公司的特色经营手段可以用公司名称“良品计画”来表达,也就是说,以供应优良产品为特色。在这一基础上,公司将自己经营的产品称做“无印良品”,也就是指虽然还没构建品牌,但是品质优良的产品,该名称实际上也成为了该公司下辖的众多零售店的店名。该公司在供应商品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材料进行科学筛选以及优化制造流程,提升包装水平来保证商品的“良品”属性。虽然公司商品的售价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可是因为产品有朴素的外观,并且能够提供可观的实用价值,还是成为日本消费者普遍喜爱的对象。实际上,该公司一直被称为“杂货中的名牌”。该公司的上述特色经营手段,实现了主要商业模式的演进,从而推动该公司在很短的发展时期里,就很快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零售企业。
案例三:“asukuru”公司。该公司的前身就是原来的日本大型文具制造企业“股份公司plus”下属的一个部门,最早出现在1993年,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后在1997年该部门被分离出来升格为分公司。“Asukuru”这一日文单词的含义是指明天来到。该公司主要采取了“为顾客而进化”这一核心服务理念,以国内企业在商品和服务等各方面的需求为对象给予“asukuru”式的服务,也就是“明天送到”的快速服务。按照2008 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国一共600万企业里占据了95%比例的是中小企业,而asukuru一开始就将目标客户群体锁定在庞大的中小企业,并且将服务产品定位在满足这些中小企业基本办公用品的需求,并且承诺第二天送到。
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创新了多样化的内容。举例来说,在订货方式上和以往流行的看货订货不同的是,采取了看目录订货新措施。也就是说,顾客可以依据公司利用报纸渠道提供的产品目录或公司网站上及时更新的产品目录,按照一定的流程完成下单订货。同时,如果顾客没有在订单中指定确定的送货日期,货品也会尽可能在当天,或者最迟不会超过第二天的时间里,送达客户在订单中要求的地点。此外,对于交易价格高于含税1500日元水平的商品,该公司都提供了免费送货的服务。在上述创新之外,公司构建了365天的时间里退换货制度,并且采取了每月结算的货款交付方式。
日本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启示
总结和分析日本零售企业的一些标志性的商业模式,可以合理地判定商业模式创新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判定能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商业模式一定要进行创新。企业在商业模式方面,从最初的选择到实践发展,以及结合发展实际进行调整或再造,最终演变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构成了商业模式的单个循环周期,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属于一定程度上的创新。这种状况主要源自于商业模式的本质。无论是选择,还是在一定时期确立商业模式,企业都是以创新的方式来实现的。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内在独特性和适用性提出只有创新才是形成的基本路径的要求,一切企业都不能完全套用已经存在的商业模式。
二是商业模式创新应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要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就一定要将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及时体现。这种创新活动一般都是从关注顾客价值出发,并且以满足这种价值的实现和提升要求形成新商业模式,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赢利机会,并逐步确立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由此可以把商业模式的生命力强弱和带给服务供应主体和消费主体的总价值水平之间对应起来。举例来说,阿里巴巴推出的诚信通、支付宝等网络交易工具取得的成绩,在于将诚信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用于价值创造领域;利用和雅虎的合作,该公司初步探索了“搜索+商务”的模式创新,进一步增进了该公司提供的在线交易方式的效率;而阿里软件等工具的创新服务,使得三种电子商务模式得以有效融合。此外,该公司还在网络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从而进一步增进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三是商业模式创新一定要落实在效率和成本优化上。新商业模式一定要能够推动企业资源的整合运用,使得企业所有资源的配置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此外还应当注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兼顾客户需求的满意程度。只有不断强化每一类资源对企业的价值体现,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够成为发展助力。而且商业模式创新还一定要能够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和业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为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内容,有效延伸价值链,不断实现更高的成本控制目标。要达到这些目标,企业一定要明确自身在价值链条中的地位和要发挥的作用,并且在清晰掌握客户获取更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企业开展的该项价值活动,使得活动联系得更加紧密,运行得更加通畅,从而利用合理的协调、整合、匹配等手段或措施,保证企业所属的价值链的运转能够达到更高的效率,为企业差异化或成本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结论
本文主要选取了日本零售领域的三家成功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它们利用新的商业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路径进行了探析。该类企业能够从最初的弱小主体快速成功的类似秘诀就在于“经营手段创新实现商业模式优化”的基本路径的落实;同时,在创新经营手段上能够体现的超过竞争对手的优越性和各种效益,是最终形成商业模式竞争力的源泉所在。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不应该只是学习表面化的东西,还要全面分析成功企业在经营手段方面的创新背景,并且深入理解采取这些手段的基本内涵,从简单的模仿和套用中突破出来,学习著名企业成功商业模式中的精髓,构建具有自己特色价值的商业模式,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1.高金余,陈翔.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商业模式概念和定位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4)
2.原磊.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J].经济管理,2009(3)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提高公司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重构价值链,甚至改变竞争规则。因此,商业模式对一个公司获取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并长远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商业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关键因素来分析投资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提前思考设计商业模式的重要意义,设计出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考虑到的关键因素,以及如何和经济评价相结合,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评价结果和更好的运营效果。
一、商业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创新形式理解
简单来讲,商业模式就是关于做什么、如何做、怎样赚钱的问题,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关于商业模式的定义有很多,比如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逊(Mark Johnson)、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和SAP公司的CEO孔翰宁(Henning Kagermann)共同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三维立体模式,包括“客户价值主张”(指在一个既定价格上企业向其客户或消费者提供服务或产品时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资源和生产过程”(即支持客户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的具体经营模式)和“盈利公式”(即企业用以为股东实现经济价值的过程)。
为了更清晰准确地说明商业模式的含义,从阐明商业模式关键因素和其间逻辑关系的角度出发,个人将其总结为一个公司在组织其可利用的各种资源(资金、原材料、设备设施、人力资源、品牌和知识产权等)选择、生产并销售服务和/或产品的过程(生产或/和服务方式、营销方式、客户关系管理等)中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并使公司获得最大限度经济效益的方式。
要解剖、分析一个商业模式,就必须分析清楚这个公司的经济效益产生过程中各种关键因素及其整体逻辑,包括选择提供的产品或/和服务、组织生产的方式、营销方式、收费方式等等。通常人们提到的商业模式创新,均以经济效益增加为目的,既指整体逻辑的创新,也指其中各种关键因素的调整创新。比如,通常比较常见的商业模式“饵与钩(Bait and Hook)”模式(也称为“剃刀与刀片”模式,或是“搭售”模式)就是“营销方式”这一关键因素的创新。此种模式出现在二十世纪早期,在这种模式里,基本产品的出售价格极低,通常处于亏损状态,而与之相关的消耗品或是服务的价格则十分昂贵,如打印机(饵)和墨盒(钩)等。下图有助于理解一个商业模式的各种关键因素和整体逻辑。
二、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设计商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投资项目决策评价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的一些因素,比如投资建设项目的目标产品/服务、需要建设的设施和购买的设备、建设期融资方式与成本、原材料获取方式与价格、生产或/和服务的成本、销售价格等均也是商业模式设计中的关键因素。按照通常的经济评价方法,对这些只是进行市场行业情况分析从而做出预测,没有或很少和未来可能采取的商业模式相结合。但是,如果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及其整体逻辑不能确定,则在经济评价模型中输入的相关数值准确性就有待进一步提高,肯定会影响经济评价结果的准确度,从而会影响项目决策的质量。
对一个企业和公司来讲,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提到商业模式的创新时,通常考虑的是某些关键因素的创新。因为在固有商业模式之下,整体逻辑创新是非常困难的,这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各个利益相关方进行竞争,大多数情况下创新出来的价值增值就是对方的利润来源。但是,对一个准备新建的投资项目来讲,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充分结合行业竞争情况,充分分析各个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提前思考设计商业模式,不仅会提高项目决策的准确度,也会为项目盈利创造先机。
如果不提前设计商业模式并且和项目决策及建设相结合,项目一旦建成投产,整体商业模式中的大部分关键因素已被固定下来,比如产品和服务的种类、需要建设或购买的设备设施的型号和生产能力、组织生产的方式、原材料获取的方式等,后期可以调整的空间就比较小。一旦发现项目盈利能力下降,可以采取的措施也将非常有限。
三、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设计商业模式需要考虑到的关键因素
1.投资项目产品类型和产能的确定要与商业模式设计相结合
一个投资项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将来提供的产品和/或服务类型及产能规模。这是投资建设生产和/或服务能力的基本目标。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讲,选择产品及产能时,要考虑到产业价值链定位、市场定位和市场规模三个问题。
关于产业价值链定位,要重点考虑目标投资项目处于什么样的产业链条中,在这个链条中可能处于何种地位,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战略应如何定位。目标投资项目准备进入的行业不能有产业链主存在,即不能有价值链的龙头存在,因为优秀的商业模式应当具有发展成为龙头和链主的最大可能性,而不是在一开始发展就受制于别人。
关于市场定位,核心是否能够寻找到一个差异化的市场,为这个市场提供独有优势的产品。确立好的市场定位的关键是细分市场,并寻找到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来满足该细分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需要考虑三个最基本的问题:(1)是否进行了差异化的市场分析?(2)目标投资项目是否为目标市场和顾客创造了独特价值?(3)目标投资项目与竞争性产品是否有明显差别?
关于市场规模,关系到目标投资项目的产能规模的确定,在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里,最需要关注的是这样三个问题:(1)目标市场规模是否足够大?(2)是否能保证高速增长?(3)如何保证持续性的增长?
2.投资项目经济性分析要与商业模式设计相结合
产业价值链定位、市场定位和市场规模三个问题解决之后,产品及产能规模即可确定,接下来就要结合需要建设或购买的设备设施进行经济性分析了。在一个投资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决策衡量指标,如内部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都要以项目生命周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为基础来测算。围绕这个基础,需要充分分析影响净现金流量的各个因素。总体来讲,可以分为现金流出和现金流入两个方面。
现金流出包括的因素有资本性投入、各年生产成本、各种税费等,涉及到融资方式与成本、原材料获取方式与价格、生产或/和服务的成本等各个方面。
资本性投入,在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是指项目建设期的支出。通常这部分资金数额会较大。从商业模式设计的角度考虑,应该是选择一种有效的“资本模式”。资本模式是指企业获得资本的方式以及资本运行的方式,这是整体商业模式的支撑体系。
项目建成投产后,各年的生产成本是指项目每年的运营费用,包括原材料获取方式与价格、生产或/和服务的成本等,需要设计出高效的“运营模式”,达到运营最有效、费用最小化的目标。运营模式是指企业内部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的结合方式,这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层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来精心考虑与设计。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运营模式,即使再高效的销售模式也会由于缺乏持续而优质的产品服务供应而变得空心化。
现金流入包括的主要是销售价格,与商业模式中的“销售模式”和“收入模式”紧密相关。销售模式是指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方式,这是商业模式的最基本体现,是商业模式的实现通道。缺乏有效的销售模式,看起来再好的商业模式也没有用。麦当劳的连锁销售方式、安利的无店铺直销方式、微软的客户捆绑销售方式、携程的网络销售方式等均为比较典型的成功销售模式。“收入模式”是指针对服务和产品收费的策略,比如利润乘式模式是指从单一产品获取最大利润提升到重复多次利用这个产品盈利。
以上分析基本是围绕“业务选择、融资模式、运营模式、营销模式和收入模式”这个主链条开展的,遵循了现金流入转化为产品、产品流出转化为增值的现金这个基本线路。任何一个投资项目的决策及建设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也基本依照以上主要流程展开,因此,结合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设计、决策十分有必要。除了针对以上各个关键因素进行单独考虑之外,还必须深入研究它们之间联合优化的可行性,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予以仔细推敲,使它们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B
2007年2月广西北部湾港口由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等三港的国有资产整合重组而设立,港口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和祖国腹地,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2010年完成吞吐量1.19亿吨(居全国港口第14位),集装箱吞吐量56万TEU,分别比2006年增长2.6倍和2倍。港口健全了以港口物流为主体的全程供应链物流管理,临海产业投资与物流管理,商贸物流等三大盈利模式。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口正向建设现代化国际大港口的目标迈进。
一、物联网商业模式理论基础
任何商业活动都受到理论因素影响,其管理行为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条件。物联网商业模式的诞生更具资源理论特征,资源理论具有普遍意义,但对具体的经济管理行为又具有指导作用,广西北部湾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建设和管理也不例外。
(一)商业模式和物联网商业模式
从Edward(1975) 系统提出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以来,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盈利、运营和战略管理层面,其中包括客户价值、公司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商业模式是对现存商业或将来商业一种模式化手段,是在一定的外部政策、技术、市场需求下,在行业不同发展周期体现出的类似于生态系统的体系,涵盖系统中各主体定位及其自身价值活动,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物联网商业模式(IoTs Business Model)的基本特征及其管理现阶段倍受争议,尽管这一模式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但在其价值创造方式和核心逻辑本质、租金获取功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已形成基本共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
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运营模式,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其产生和发展必定有相应理论的阐述和支持。资源基础理论强调资源的因果关系和路径依赖性,本文从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和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t Theory),分析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Wermerfelt指出企业资源体现了企业实力的强弱,企业资源分类为有形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的改进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业绩。Jeffrey的资源依赖理论则强调组织机构的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目的。
一种理论不能全面地解释某种现象,一种“新途径”的提出都应该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否则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资源理论和其它相关理论对商业活动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Benoit在讨论资源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影响时,认为企业的性质特征决定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占有。黄玉杰等和阮平南等从资源依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关系理论视角,分析了战略联盟的形成、治理、结构选择以及联盟运作管理等问题。陈丹从竞争力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企业资源观理论方面,解释了企业间合作的战略动机。晏双生等从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些讨论使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探索更具时代性。
(三)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理论意义
1.整合资源,巩固和拓展市场。在竞争日益增长的今天,基于市场竞争的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和资源配置有极大的关系。物联网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新经济时代先进的生产力。广西北部湾港口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其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所控制并有效利用的战略性资源,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建设,使港口在利用自身资源、体现资源优势、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提升港口形象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2.开发资源,转变港口经营管理方式。资源依赖理论建立在交易基础之上,其不确定性与一个组织的资源和能力配置有很大关系。企业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生存,并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的运用有效改变了港口经济发展过度依靠资金、物质和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形成以高效管理制度、先进技术手段和高素质人才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动力。资源依赖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是企业独特且稀缺的异质价值资源能生成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3.加强市场分析,提高港口创新能力。一个公司所控制和能使之选择和运用的资源,能提高公司组织效率和效力。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是科技创新和物流产业发展的产物,代表着先进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港口所形成的产业链、港口内部组织和行业管理部门在先进技术的引领下,在成本与利润、信息聚合与共享、管理与服务等各关联环节有所创新,实现技术进步与港口业务发展完美融合。
二、广西北部湾港物联网商业模式理论分析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Firm)、超国家公司(Supernational Enterprise)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等。
上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成了由知名人士参加的小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于1974年做出决议,决定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名称。
社会各界对于何为“跨国公司”,由于标准不同,定义也不同。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1.跨越国界基础上的定义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指定专家小组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定义,认为跨国公司是“在它们的基地所在国之外拥有或控制着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这个定义规定了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同时在本国和国外从事经营活动,二是提出对国外生产服务设施的控制权,而不仅仅是贸易和商务活动。联合国的定义没有强调控制权的来源,表明控制权既可以是基于资产所有权,也可以是基于合约的资产使用权。而很多学者则强调控制权的来源应是资产所有权,因此跨国公司是“国际综合性生产体系,母公司以股本为基础对它进行控制,而母公司基本上由所在国的国民所有和管理。”
邓宁认为,“跨国的或者多国的生产企业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以上的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生产设施(例如工厂、矿山、炼油厂、销售机构、办事处等)的厂商。”他在1993年对跨国公司的概念又进行进一步补充:“多国企业(MultinationalEnterprise)或跨国企业就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并在一个以上国家拥有或控制着从事增值活动(Value-adding Activities)企业的机构。”
帕尔蒙特(Palment)按经营方向将企业分为三类:一是民族中心(主要面向母国本国市场)的企业;二是多中心(主要面向东道国)的企业;三是以环球为中心(面向全球市场)的企业。帕尔蒙特认为后两者属于跨国公司。
梅森劳基(Masonlocky)认为,跨国公司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在许多国家从事经营,第二个标准是它在哪些国家从事研究、发展和制造,第三个标准是管理必须是多国性的,第四个标准就是股票所有权必须是多国性的。
2.经营业绩标准下的定义
弗农认为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才称之为跨国公司;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1993年则认为营业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为跨国公司,即所谓的“10亿美元俱乐部”(Billion Dollar Club)。
3.股权意义上的定义
哈佛大学的学者认为,可以称为跨国公司的企业必须具备3个条件:(1)销售额方面美国企业必须超过1亿美元,美国之外的企业必须超过4亿美元;(2)最少要在6个以上的国家拥有子公司;(3)在国外子公司的股权不得少于25%。上述股权规定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公司很适用,是因为美国企业的股权公众化、分散化程度很高,25%的股权往往意味着控股权。但从世界范围内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股权很集中,25%的股权很可能是非控股的小股东。所以由于各国情况各异,很难划一而定。
4.管理控制角度下的定义
叶刚在《遍及全球的跨国公司》一书中提到,只有当总部和所有国外子公司的上层经理人都是或者主要是由母公司所在国公民或者居民担任的企业,才能算作是跨国公司。反之,如果这些高级职位由东道国当地人担任,则不能称之为跨国公司。
金德伯格已经不再把现代跨国公司视为一种传统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单个厂商,他认为,现代的所谓跨国公司并非是统一化的厂商(Unified Firm),而是由地处不同国家、地区的若干利润中心所组成的松散聚合体(Loose Agglomerations of ProfitCenters)。
(二)跨国公司划分标准
综上,目前对跨国公司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三种标准:首先是结构性标准,包括跨国的程度、所有权性质、决策和控制权掌握者等。其次是营业实绩标准,包括公司在国外经营的资产额、销售额、雇员人数和利润等指标。第三是行为特性标准,包括公司是否具有全球的经营战略,是否客观地对待和处理各国的机遇和挑战,是否公平地管理、激励和调节各子公司的经营,是否重视整个公司的资源优化组合与协调发展等。
其实,上述的三种标准之间是相通的。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自然会比仅在本土经营的企业在业绩上有变化,管理模式上和行为特性上有调整和变化。对于跨国公司的实际经营者来说,可以综合三个标准去界定自己的跨国公司标准。相对来说,结构性标准和行为特性标准的重要性和稳定性会更强。
我们认为,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概念也在与时俱进。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企业组织已经超越了国家和城市的限制,逐渐地向全球网络化布局发展。2006年,IBM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介绍了根本性的新型业务设计的概念——全球整合型企业(GIE)。它是一个开放、模块化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将自己整合到网状经济的结构之中。这种变化如此巨大,有人甚至在追问:全球整合企业会取代跨国公司吗?同时,我们看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商业模式的变化产生的。那么,什么是商业模式呢?
商业模式
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一方面常被用于描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型企业是如何获取收益的,另一方面又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领域。
商业模式从学界到商界,有无穷多的定义。我们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能将各种商业模式内在的普遍联系特点凸显出来的,是商业模式的本质内涵,即商业模式是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同时,“世界又是变化发展的”,在2000年前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形成共识,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创造价值。
(一)关于商业模式的含义
1.价值创造观
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者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如何挣钱的。Geoffrey Colvin(2001)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赚钱的方式;Rappa(2002)把商业模式描述为“清楚说明一个公司如何通过价值链定位赚钱”;纪永英(2009)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赢利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
2.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观
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商业模式就是一种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这种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决定了企业的价值主张、业务范围和运作方式等安排,并最终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本结构、利润来源和盈利空间。(王琴,2010)
3.交易结构观
魏炜、朱武祥(2009)认为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完整的商业模式体系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六个方面。
4.系统观
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由不同组成部分、各部分间连接关系及其系统的“动力机制”三方面组成(Afush et al,2005)。从价值链的视角看,商业模式大体由五类九个要素构成:即协作网络(合作网络)、内容基础(企业内部价值链、核心能力、成本)、产品(产品或服务、渠道、客户关系)、收益(收益方式)、市场(目标客户)。
Weil和Vital(2002)将商业模式描述为在一个公司的消费者、联盟、供应商之间识别产品流、信息流、货币流和参与者主要利益的角色和关系;Richard和Allen(2006)认为,商业模式有三个层次,一是战略层面,二是营运层面,三是经济层面,对于商业模式的把握需要问六个问题:怎样创造价值,为谁创造价值,竞争力和优势来源,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怎样赚钱,时间、空间和规模的目标等。原磊(2007)认为其大致包括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和整合类四种类型。
我们认为对于商业模式的概念理解,实际上是在说同一个概念的不同方面而已。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与价值创造并不矛盾;交易结构观是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去界定其模式体系的;而系统观则有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的支撑,形成价值链乃至价值网络的概念。总之,是形态和表述上的变化,其核心内涵——价值创造的逻辑——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二)商业模式的分类
我们认为,对于商业模式的理解,也应该采取兼容并包的方式。既要瞄准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模式;既要考虑到新兴经济出现的商业模式,也要考虑旧经济的商业模式的特点,也要考虑传统产业;既要考虑已经出现的商业模式,又要考虑为未来产生的商业模式留下空间。
原磊曾经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2007),建立了一个二维的坐标轴,从而将国外9种比较著名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考察。二维分类的一条横轴是逻辑推理与案例归纳的二分;另一条纵轴是从过于狭窄到过于宽泛的分类。见下图所示。
这种分类的好处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可以将很多商业模式进行分类,并能从狭窄到宽泛,从而将各种类型的商业模式做了一个较好的定位。但这种分类方法也仅仅是一家之言。
很多人怀疑,能否建立一个能够经受住时间变迁考验的“万能框架”,将各种商业模式放进去。我们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去寻找,终于从另外一个系统中借用了一个四分结构,并将之与上述分类结构进行组合式创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可以满足上述兼容并包要求的商业模式分类系统。
美国的肯·威尔伯收集与吸收数千本书,归纳古今中外各种知识与教训,得到一个四种真理结构的系统:人类全部真理不过是个人与群体、外相与内心这两组对象的不同组合与排列而已。这个结构的左上角探索个人与内心(意向)的主观学科(包括心理学、宗教等……);右上角探讨个人与外相(行为)的客观自然科学范围;左下角探讨群体与内心(文化)的主流思考(如伦理、规范……),右下角探讨群体与外相(社会)的系统科学领域。
他用以下的四种范畴以一个简单的四象限的四块图表示。
威尔伯所探讨的是处理了所有人类的知识学问的整合哲学,他的贡献在于:能够洞察到每一学说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接受当今系统科学的内涵,加上禅修的主观与历史实证,将系统演化的观念应用在个人与群体心灵的范围之上,采用归纳法将这些不同的系统、演化与学科整合在一起,将科学、心灵与文化做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可以毫无矛盾地解释各种现象。因而被称为“当代哲学思想界最为全面与深入的人”。
借用上面的左上角的偏重个人的主观、意向的内心世界与偏重群体的社会系统、外在环境的外相世界,结合偏重于理论推理与案例归纳的实践系统,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系统。如下所显示。
这个新的商业模式的分类结构模型,其横轴表示理论和实践的二分,纵轴表示内心的世界观念与实际世界的商业模式的二分。这个结构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圆融无碍地将现有的商业模式放进去,形成一个很美的对应状态。纵轴表示“思路决定出路”,内在的主观的观念世界的状态界定了外在的商业世界的实际状态,横轴表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理论和实践的一一对应状态,形成两者之间的无缝连接。而又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可以将未来出现的所有可能的商业模式放进去。
上述的结构,与道学大家胡孚琛提到的“两重世界,四个阴阳”的道结构对应,与《道德经》中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遥远对应,符合“函三为一”道本论的思想,因而是一个合道的结构。如果把上述结构的左侧理解为“知”,右侧理解为“行”,外在世界理解为“物”,内在心灵世界理解为“我”,则在上述结构的中间交汇处,形成恰如中国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物我一体”的完美的生命境界。这也就意味着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代表着一种商业模式的哲学观。
跨国公司商业模式
对于何为跨国公司商业模式,尚无明确定义。之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互联网行业或者是创业企业,研究跨国公司的较少,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解构跨国公司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路,上海财经大学的王琴从价值网络与治理逻辑的角度解读跨国公司商业模式,也有很多创见。学界也有人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基于价值链向价值网演变角度的商业模式,其中有很多方面涉及到跨国公司领域。总之,多种角度,不一而足。
对于跨国公司商业模式的定义难以确定,是由于跨国公司、商业模式的定义都在变化,因此,其组合的概念更是变化万千。在国内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学界和非学界的多种定义和多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理论基础和研究重点上还没有形成聚焦的思路,也更没有公认的成体系的表述。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内心对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在外部世界有对应的变化反应,即个体心灵的进步与外部世界是同步进化的,就如同服务精神的兴起与服务业的兴起呈现对应状态的道理一样。理论上和实践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呈现一一对应、逐渐进化的状态。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上述结构对比从观念的角度与商业模式的角度做一个对比,会发现一种同步进化的状态,即人类内在的心灵的进步,与外在的商业模式的进化呈现同步进化的对应关系。同时,这四种事物之间呈现出一种同步进化的状态,越来越向坐标的的事物发展状态越全面,因而也意味着“协同观”已经不能完全将IBM的全球整合型企业(GIE)的商业模式进行很好的解释,也就意味着会出现新的价值观念。
我们仅从观念与商业模式的变化做一个对分析。如下图所示,当我们处于盈利观念时,就会把企业理解为盈利的经济组织。而如果处于运营观去考虑企业,则以内部价值链为核心理解企业及其商业模式,就会追求价值链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共同创造价值(利润)的状态,并会考虑非核心资源和能力的业务外包。当我们以战略观理解企业时,则企业会体现为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链,如何塑造一个完美的链条并争取成为链条的链主,并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追求。而当我们以协同观去理解企业时,企业就是由若干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价值网络。
中图分类号:F710;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7-0018-06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外界环境与企业内在经营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很多过去的经典理论都无法解决的新问题”[1]。
随着学术界与企业界对“商业模式”这一
新的研究单元
的日益关注,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竞争已被看成是商业模式优劣的竞争。目前,对“商业模式”基本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和企业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
本文基于二维价值维度给出商业模式概念框架,着重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分类方法,并通过战略新兴产业的样本公司数据对这一分类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
2 理论回顾与基础模型
21 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商业模式概念的界定似乎有很多提法,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入手,给商业模式下了许多定义。大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说法:如“方法说”[2,3]、“逻辑说”[4]、“故事说”[5]、“关系说”[6]、“整合说”[7~9]、“规则说”[10]等。关于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更是众说纷纭,少则三个要素,多则十几个要素,有的是单层一级要素,有的则包含二级子要素。
国外对于商业模式的分类方法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通过若干因素和标准构建出某种逻辑推理;另一种是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一些经典的模式。第一种分类方法,人们采取的是先定义商业模式的维度或组成要素,然后再对各维度(或组成要素)的类型或等级分类,组合后形成不同的商业模式类型[11~14]。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案例归纳,类似枚举的方法,而且往往集中在某些行业里[2,3][15],如互联网行业。
国内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还不太多。在有关商业模式的分类方法上,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内在构成要素的分类、基于外在环境因素的分类以及基于二者混合的分类方法[16],还有学者提出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分类方法[17]。
迄今为止,对商业模式分类功能的实证检验分析,基本与机理分析的框架相脱离,虽然模型检验证实了一部分理论假设,但并未对主流理论的机理分析结论提供支持。
22 研究基础模型
在对商业模式定义的过程中,学者大都提到了“价值”、“架构”、“说明”、“描述”等字眼,尤其是对商业模式与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认同基本达成一致。对商业模式的识别,人们已经取得的共识是——商业模式是一种可以带来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逻辑机制[1,2][5,6][10][13][18~23]。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对商业模式提出下列定义:“商业模式是一种在特定情境功能下,企业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价值主张、价值网络、核心资源以及收入组合四个要素构成的整合框架”。商业模式既是价值创造,同时也伴随着价值获取这里的价值创造主要指给顾客带来的价值,价值获取主要是企业方带来的价值。,在其四个构成要素中,同时都发生着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活动(见图1)。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对所选取的样本企业进行四个板块组成要素间、两个维度上的具体测评,把测评结果总结在样本分布表中,可辨识出样本企业的形成类别情况。再用不同类别的业绩指标来检验不同类别之间的方差,是否满足方差分析要求,即各组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拒绝零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