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发展的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从六、七十年代建厂到九十年代中期,我们是计划经济时期优秀企业的杰出代表,我们的管理模式适应了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当市场经济到来时,我们仍然沉浸在计划经济带来的喜悦中,不论是企业的发展思维还是员工的意识都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由于外因和内因的侵蚀,我们不断被市场经济的重拳击中要害,最终导致我们如同一支漂浮在大海上的孤舟一样,当巨浪来临的时候,很容易被其掀翻。
一、阻碍企业发展的几点外因
1.严重的政府行为,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裹。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可地方政府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不论企业效益好坏不断要求企业支持政府的税收任务,而企业自身为支持地方发展,即使在连年亏损严重、职工工资发放困难等情况下,仍然在完成应纳税的基础上多交甚至成倍多交各项赋税。并且,有些政府部门从不同方面向企业摊派任务、要求赞助,以保证其权威性和“政企亲如一家”。2.高额的银行信贷利息,也使企业不堪重负。
二、阻碍企业发展的几点内因
1.投资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当企业经济效益好时,花钱如流水,大量购置与生产无关的物资;即使投资上项目,也未经有关专家科学论证,花高价上项目,甚至有的项目刚建完就成一堆废物,且事后不去追究相关责任。2.管理工作缺乏协调与沟通,管理效率低下。当前我们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仍大量沿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部门管理、车间管理各自为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市场在变,企业机制在变,而现代管理的理念却只停留在口头上,实际工作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3.人才作用的忽视,造成大量人才的流失或变形。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当前市场经济时期,我们企业的管理层一向认为“有饭大家吃、有粥大家喝、向一线倾斜”,什么是一线,现代企业管理不分一线二线三线,每一个岗位都是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只是分工不同、作用方向不同而已;“政治经济学”中也提到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体力劳动者中有人才,脑力劳动者中更有人才,所谓人才就是有能力创造出比周围人更多财富的人。然而有部分企业房子分给有门路的员工、涨工资论资排辈、奖惩评关系等等原因,致使人才流失。4.研发工作的忽视,使企业失去发展的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科研发展工作也就是围绕着科技进步和企业创新来进行的。但是,由于我们过于依赖现有产品及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不断减少对研发工作的经费支持,不断弱化研发工作的重要性,疏于对其管理,导致研发工作流于形式,使企业失去创新动力,也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一方面,既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支持,还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以吸取大量资金、尖端技术及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不断整合企业结构,调整企业战略,从现有的人、财、物上深入挖潜,采用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效率。在这里,仅将自己对未来企业方向提出几点见解。
三、实行体系管理,使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协调一致
1.明确方针和目标。企业方针是由最高管理者正式的组织总的意图和方向,企业目标是建立在企业方针基础上所追求的或作为目的的事物,每个管理体系可根据体系管理的需要围绕企业方针在企业目标的基础上建立本体系的方针和目标,以便能有目的、有方向地完成各项工作。2.优化组织结构,以部门为单位建立相应管理体系,实现集约化管理。2.1建立、实施相应的管理体系。(1)文件要求。①根据体系管理要求,将相应管理程序形成文件;②文件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③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④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⑤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⑥应建立并保持相应的台帐、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2)权限与沟通。①权限界定。a.职能部门的权限应得到适当规定,并经批准后形成文件;b.职能部门之间发生权限纠纷或管理区域出现空白时,相关部门及时向工厂汇报,并经批准后形成文件加以界定;c.必要时根据权限范围规定职能部门的职责②内部沟通。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a.部门之间可依据管理程序及其它有效性文件进行适当沟通;b.部门内部应形成必要的请示、汇报制度,部门领导应对本部门关键工作直接负责,部门其他成员应对本人工作的结果进行确认;c.合理利用有效的沟通工具。(3)内部体系审核。为使部门工作能够满足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要求,保证持续改进本部门各项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体系管理需要对其进行内部体系审核。①编制审核计划。审核计划给出审核工作的日程安排和分工协作的情况,它包括:a.审核的目的;b.审核准则和引用文件;c.审核的日期和地点;d.审核范围;e.审核组成员的职责说明;f.审核报告的格式、结构。②编制检查表。a.对照标准和其它指导性文件的要求;b.结合受审核部门特点;c.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检查内容。③现场审核。a.可依据检查表中的检查内容,要求受审核方提供有关的客观证据;b.对被访问的、被审核的活动负有责任的人的谈话作为审核的客观证据;c.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导致不合格时,应追溯真正原因,并在检查中详细记载;d.与被审核方共同确认审核事实。④编制审核报告。a.审核部门、受审部门及负责人姓名;b.管理体系在审核范围内是否符合审核准则;c.管理体系在审核范围内是否得到有效实施;d.若有不合格项,应对不合格事实进行描述,并确定建议采取的纠正措施计划及完成日期;e.审核报告形成后应得到批准,并是适当分发。(4)改进。①纠正措施。a.针对审核报告中提出的不合格项,受审部门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b.对纠正措施实施计划的实施期限一般规定为15天,即发现问题应立即在15天内完成。若有特殊情况需延长期限时,应经审核部门同意,双方重新确定期限;c.受审部门将纠正措施以书面形式报审核部门,经确认有效后可作为下次体系审核的复检事项。②预防措施。部门通过自我评价机制发现存在可能影响正常工作的潜在不合格事项,可采取适当措施。2.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组织提供以事实为基础的指南,指导组织向何处投入改进资源。(1)明确自我评价的时间范畴,如季度、半年、一年、二年等。(2)自我评价内容:①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是否有效沟通、协调一致;②在评价期间的工作目标是否已经分解落实;③是否适合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④管理过程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⑤是否调动所有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各项工作并有实效;⑥是否能够保证每个人的能力水平满足当前工作需要;⑦部门基础实施是否得到有效利用;⑧部门工作环境是否有助于提高其员工的能动性、满意度、发展和业绩;⑨是否能够通过获取外部信息来促进本部门工作;⑩是否能不断地创新改进本部门工作。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1.中小企业单位数量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的执行,**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规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小企业单位数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上升。据统计,2006年**省公有制经济单位共67542个,占总数的41.9%,中小企业单位共93772个,占总数的58.1%,比2004年末上升了1.97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为33438个和12347个,分别占全省单位总数的20.7%和7.7%,与2004年相比,在全部单位中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21个和1.45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中小企业的生产总量规模
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总量指标。**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且呈上升的趋势。在此增速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贡献率较高:“十五”期间,**省中小企业年均增长13.5%,高出全省同期生产总值平均增速的1.9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由于受能源、钢材、运输等价格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与最高年份的2002年相比,增速有所减缓,但比重一直保持在43%左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个百分点;2006年中小企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4.4%。
3.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近年来,**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断增加,2006年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415.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8%;2007年1月~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1369.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90%。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所有制类型分析,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01年的31.78%上升到2005年的43.23%,这说明**省中小企业投资所占比重增速较高。
4.中小企业就业人口
从近3年的就业情况来看,**省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要高于公有制经济。2006年末,全省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约712.9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的36.7%。从产业结构来看,**省中小企业在第一、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大部分集中于第三产业,这种产业结构的形成,能够解决**省城镇失业群体和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困境
1.中小企业融资的现有路径依赖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中小企业的现有融资通过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个渠道进行,具体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外部企业或自然人入股、政府拨款、向亲友借款、向其他企业借款和其他。
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其资金需要量小、规模小等特点,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民间融资,如向亲友借款、吸纳非正式的股权投资,只有某些国家扶持类中小企业可以得到正规金融中的部分政府资金。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直接性的借款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开始拓展其融资渠道,通过商业银行、地下钱庄等获取资金。**省中小企业目前主要的融资渠道仍然是民间金融,通过地下钱庄等特殊的融资方式获取资金,正规金融中的商业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所占比重较小。
2.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原因分析
如上所析,中小企业的现有融资路径依赖民间融资,而民间融资的局限性(资金规模小、贷款利率高等)无法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省中小企业出现了融资困境,阻碍了中小企业乃至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这种融资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信贷资金少。在政府实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之后,各家银行机构的贷款结构有所调整,但中小企业从银行机构获取的贷款总额和比重仍远远低于公有制经济。
(2)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缺乏完善的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省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较少;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的资金规模小;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在**省设置的分支机构和网点数量较少,均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省仅有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两家外资银行,其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有限。
就资本市场融资情况来看,**省目前仅有27家上市公司,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和融资份额都较小;自2005年国家重新启动企业短期融资券工具以来,**省仅有三家企业发行了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尚未涉足这一市场。因此,**省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目前仅限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和非正规金融的资金供给,融资渠道单一,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
导致**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体制因素;二是微观主体行为因素,包括银行行为、金融市场行为和非公有制企业行为三个方面。
(1)体制因素。影响**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不力的体制因素主要表现为制度约束,包括银行机构信贷制度约束、资本市场制度约束等。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国家通过财政注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利润核销等方式降低不良资产率。为了控制不良资产率,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制银行开始关注风险管理,仅对大型企业集团发放信用贷款,而对于其他企业,则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中小企业具有成立时间短、资本金少、规模小、无信用记录等特点,不可能满足商业银行信用贷款的条件,但同时又无法提供抵押担保品,因此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大额贷款。商业银行的这种信贷制度的约束无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资本市场的制度约束主要体现为对中小企业上市门槛的设置,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无论是主板市场还是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其上市条件都较严格,中小企业通过股票融资的数量有限。目前**省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数量和融资金额,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2006年下半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新股发行重新启动,截至2007年2月,全国共有73家企业发行上市,融资约1200亿元。但同期**省只有两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了直接融资。
同时,**省涉足债券市场的非公有制企业过少,2006年全国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突破1000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超过100只,融资总额超过1200亿元,**省仅陕煤集团发行了企业债券、西电集团、**延长石油集团、西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发行了短期融资券。资本市场对**省中小企业的支持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2)微观主体行为因素。首先,中小企业单位行为缺陷。为了缓解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地纷纷成立中小担保机构,为贷款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加大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量。但梁冰(2005)在调查中发现,截止2003年9月末,**省非公有制企业81.4%从未申请过信用担保,15.5%向1家担保机构申请信用担保,2.5%向2家担保机构申请信用担保,这说明**省中小企业在融资行为中对于创新性的融资工具缺乏认识,未能利用金融创新工具扩大融资。其次,商业银行行为缺陷。**省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手段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商业银行对企业经营进行指导的信贷杠杆作用发挥不力。由于银行对风险经营进行了重新认识,但风险管理手段没有进行适时的改进,“关系贷款”“人情贷款”仍然存在,造成银行对企业经营活动被动介入,未能发挥银行利用金融信息指导企业运营的作用。
三、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从以上两个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省中小企业在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体制因素和微观主体行为因素,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较弱,应该从各个方面完善并强化**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1.正规金融
(1)完善银行体系,发挥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作用。完善的银行体系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中小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通过正规金融进行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以获取发展所需资金。从以上几个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成为中小企业的信贷主体,而在短期内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大量信贷资金的,应该是政策性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政策性银行应在支持**省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对中小企业有所倾斜。同时,应鼓励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省成立分支机构和增加网点,扩大中小商业银行在**省的资金规模,从而满足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需要。
(2)规避资本市场制度约束,鼓励三板市场和海外上市融资。**省目前已经改制为股份公司的企业超过500家,这些企业可以在三板市场进行挂牌交易,据估算,到2010年**省挂牌企业可达到200家,募集资金60亿元。同时,国外某些资本市场的上市门槛较低,**省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海外上市进行融资。因此,应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3)重视债券市场融资,大力推进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相对于企业长期债而言,短期融资券对发债主体的要求较低,实质上是为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从2005年5月国家重启企业短期融资券开始,仅半年时间融资规模达到了1353亿元,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工具。但就**省的情况来看,**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短期融资券的运用乏力,到目前为止,仅有3家企业发行了短期融资券,具备发行条件的大部分企业尚未涉足这一市场。因此,应该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进行融资。
(4)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政策性金融力度。由于**省处于西部地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优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支持,应争取政策性金融,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增加**省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等。同时,应加强政府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政策决策层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2.非正规金融
(1)发挥担保机构信用担保融资的作用,拓宽**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路径。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银行风险经营的理念决定了银行信贷模式,即向大企业集团和国有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向中小企业提供抵押担保贷款。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模式是为了控制风险,但中小企业无法提供商业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因此,通过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进行融资是中小企业最佳的选择。但梁冰(2005)的调查发现,**省中小企业很少通过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进行融资,其主要原因在于**省中小企业对金融创新工具认识不足。为了发挥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功能,应从制度上和操作规程方面对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加以支持,沥清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的矛盾隐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省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作用。
(2)创建风险投资基金,为**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多层次的融资途径。**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创建风险投资基金能够为非公经济提供多渠道的融资途径,强化对**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EricGirardin和StephenBazen,关于中国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微观金融制度瓶颈及其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1.7:53-59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我国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业竞争,还要面临国际市场带来的压力。我国加入WTO为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机会,与外国大型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一没有技术优势,二没有资金支持。因此,在这种大背景许多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甚至一些中小企业更是面临破产。不得不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竞争。民营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迎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积极提高管理水平,改进经营管理策略,构建专业营销团队,引进高科技人才。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瓶颈
当前社会不论在任何国家中民营企业都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然我国也不例外。自我国经济转型后,国内就涌现了大量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是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核心力量,已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发展中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着明显差距,不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整体运营实力较弱,并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经营管理模式粗放,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所以平均寿命较短。尤其是中小企业,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在两到三年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瓶颈,主要为:生产规模小、发展缓慢、人才匮乏、技术滞后缺乏创新、缺少管理意识、经营模式落后。近十年来我国民营企业普遍没有大起色,但总体数量却十分庞大。因此,市场竞争压力巨大。
二、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突破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并且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会进一步促使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造成利润率下降,加之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并不具备较强风险抵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营企业必然面临经营困境,难以得到发展。民营企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顺应时展,积极改变经营策略,引进人才、丰富融资渠道、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下面通过几点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突破措施:
1.突破传统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经营依然停留在老模式、老思路当中,并没有随着时代变化寻求创新和突破。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高度普及。现如今许多领域已融入了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颠覆了传统销售方式。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下售前服务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可通网络完成售前沟通,大大降低了售前服务成本。售中可通过在线订购及支付或转账来完成,有效缩短了服务流程,节省了企业人力物力省去了繁琐的交易程序,提升了经济利润。售后同样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提供服务,电子商务背景下售后服务效率更快、反馈效果更好。电子商务的应用不仅简化了销售流程和环境,更提高了销售效率和效益,促进了企业持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应积极对电子商务极进行应用,突破传统经营模式。
2.引进专业人才
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优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离开人才企业发展很难得到实现。民营企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专业人才。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往往一些专业人才自身携带大量知识技能,这些知识企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学会留住人才,人才流失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十分致命,不仅影响着企业正常运行,更可能导致企业商业机密的泄漏。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保驾护航,民营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必须提高对人才问题的重视。
3.构建优秀营销团队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积极,营销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营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企业利润。一个强大的营销团队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能够为企业抢占市场。因此,构建一个优秀营销团队对于企业来说有着必要性,可以说营销团队的构建关系着企业兴衰。民营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发挥出企业自身优势。就要构建一支忠诚度高、协作能力强、勇于开拓、吃苦耐劳的优秀营销团队。销售队伍构建关系着产品销售以及日后客户的维系,优秀的营销团队足以改变企业命运。构建营销团队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
三、结束语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国家建设。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不难看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民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在逆境中求发展,就必须积极转变经营思路。
参考文献:
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综合调动和应用内外部资源,并按照既定的战略目标和措施进行战略推进的全过程,它与战略的制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对于任何企业或经营企业而言,无论选择了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都要将其应用的企业的发展实践当中,必须形成完善的战略实施体系,才能互为补充,互相作用并推动总体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策略,就是要立足其自身实际,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和支持,从各方面提供先决条件和对发展有利的优势条件,为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前提保障。
1 组织结构优化是实施发展战略的基础条件
组织保障是发展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高效的组织不仅能够有效分配内部资源,还为其适应外部环境提供了有利支持,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多以职能型为主,这种结构按职能划分各部门、按专业划分各企业,主要还是以满足市场经营需要为主,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提高经营效率,业便于控制整个大局,对企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就不同企业的特点和现实状况而言,存在各部门职能分散、专业管理难以整合和工作协调困难的问题,个别企业存在机构臃肿、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因此,应对施工企业组织机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其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在对主要业务部门企业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对相近职能的综合部门进行整合组建“大部门”,减少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设置,明确新部门的管理职能与权限,理顺好各部门间的关系,使每一个部门都能够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和用工分配制度,形成工作人员能上也能下、收入能增也能减、上岗依靠竞争、收入要看贡献的良好机制。通过以改革建机制,靠机制强管理,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分级分层管理相协调,绩效考评考核相一致,通过组织保障来实现企业良性运转和发展的目的。
2 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发展战略的灵魂所在
一个企业的主流文化就是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个企业的产品、技术都可以被别人所掌握并予以应用,可唯独企业文化是不能够被复制的,企业文化的差异才是竞争差异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规范作用,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已经明确,而各项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组织内每一名员工的努力,所以必须充分重视独有主流文化的建设,对内要凝聚队伍,对外通过这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所塑造的独有品牌来赢得市场。首先,从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提炼总结具有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动用动员一起舆论工具和力量,大力加以宣传,主动利用员工的从众心理,使全体工作人员形成对企业品牌、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共同认识,树立全体员工的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价值观,使广大干部职工能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企业的更好发展上来,为实现企业战略而扎扎实实地工作。其次,构建正向激励为基础的员工管理模式,增强员工对企业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突出管理的正面引导、正向激励作用,促使每个工作人员认识到终身学习、从严管理和规范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员工更加珍惜岗位、热爱企业,有效解决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从严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融合,尽而实现员工价值、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与最大化。第三,把企业主流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组织行为、员工行为与企业的主流文化要求相适应,注重培育市场品牌,坚持共赢理念,使企业的品牌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有意识的培育主流文化并长期进行建设,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正向引导,调动全体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3 人力资源建设是实施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要与施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相结合,要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科学系统的管理,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培养后备骨干力量,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年富力强的人才队伍。首先,建立科学的引进培养机制,全面优化人员队伍结构。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完善的人力资源需求计划,立足企业实际,着力培养一支具有战略眼光、运筹帷幄、驾驭大局的管理者队伍,管理者人数控制在职工总人数的12%—16%。培养一支爱岗敬业、专业扎实、能够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专业技术人员控制在职工总人数的30%—40%;培养一支专业技能过硬、善打硬仗的工勤技能人员队伍,工勤技能人员控制在职工总数的44%—58%。其次,要靠机制、事业、感情留住人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要加强与人才队伍的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其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和需求,靠感情留住人才。实施对突出贡献人才的特殊分配与奖励办法,适当拉开优秀人才特别是有专长的技术人员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体现能者多劳和多劳多得,靠机制留住人才。对于工作业绩不错且具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员工,应及时给予肯定并适时安排到责任更重要的岗位,加以锻炼和培养,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优秀人才搭建起发展其个人事业的平台,使各类人才都能与企业一同进步和发展,靠事业留住人才。第三,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人才约束激励。注重建立并完善人才管理的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根据企业的实际定期对现有全体工作人员实施绩效考核,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对有作为才有地位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在发挥个体效能的同时,形成人才团队的合力,更好地为企业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总体来说,一个企业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在制定好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对内部管理的各项措施、机制进行强化,要形成一个高效、健康、良性的管理组织,形成企业独有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要有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队伍,只有这样发展战略和目标才不会成为空话,各项具体实施的步骤才能按计划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才能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对百货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百货企业要开展好电子商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差异化经营,改变现有的盈利模式,逐步变联营为自营,变粗放管理、外延发展为精细管理、内涵发展,百货企业的竞争优势由地理位置、流通渠道变为核心商品、精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可以概括为十六字方针:即“自营为主、店网互补、品牌优先、质优价廉”。
2.1自营为主
百货企业采用联营模式,主要的盈利模式是通道费用,而购销差价是百货企业自营最为主要的盈利模式,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百货企业来说,联营模式有其优势,无需自行采购商品,降低流动资金占用;无需大量一线员工,降低了劳务成本和经营风险。但百货企业从事电子商务,其最大的弊端是零售已经没有“售”了,更不能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百货企业失去品牌的权,导致对品牌的控制力弱化,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失去对定价权的控制,从而造成商品同质化,服务品牌难以形成,电子商务难以为续。百货企业要开展好电子商务,必须加大自营的比率,以自营为主,联营为辅。
2.2店网互补
根据本文的调研,百货企业从事电子商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实体店与网店没有资源整合,而是独立运作,网店把实体店供货商的商品拍张照片,直接放在网站上,然后标个价签就算百货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了,从而造成线上业务作为其线下销售的一种辅助形式,网店失去网络购物基本的吸引力,没有把建网站和实体店有效融为一体,而是形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甚至为了提高点击率与销售,网店进行促销,造成网上价格比较便宜,直接冲击了实体店的经营。目前大多数百货企业采用这样的模式,这也是百货企业电子商务没有开展起来的直接原因。另一种模式是:实体店与网店独立运营,但两者资源整合、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在依托百货企业原有的商品、供货商资源基础上,网店针对目标顾客,建立自己的商品体系与供应商体系,自营为主,联营为辅,拥有自己商品的选择权、定价权、服务的支配权。这样一方面,能针对于目标顾客组织商品,建立自己可控的服务体系,与天猫,淘宝等网站竞争,在价格有竞争力的基础上发挥传统百货企业商品品牌好,质量过硬的优势,真正提高网店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与实体店形成互补,比如一些实体店并不畅销的商品在网络上很吸引年轻客人,网店成为实体店销售的另一个渠道,如同燕莎、赛特等高档百货企业纷纷组建奥特莱斯折扣店的新业态,造成两个业态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3品牌优先
(二)中小企业的存在缓解劳动就业压力。据统计分析,在我国大型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需投资22万元,中型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需投资12万元,小型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只需投资8万元,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成本远远低于大型企业。我国目前就业问题非常突出,而中小企业的成立和发展正能为就业问题的解决带来契机,缓解劳动就业压力。
(三)中小企业的存在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是“买方”市场,产业结构要随着“买方”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让大型企业主要存在于煤炭、钢材、铁路等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不太高的行业,而让中小企业存在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非常高的服务行业以及高科技行业,以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不断破产和适应市场新兴需求的中小企业的设立,解决供需矛盾,不仅为产业结构调整所付出的成本低,而且也能够达到快速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适应市场的目的。具体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地位更不能忽略。
二、我国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探讨
(一)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责
在国务院机构调整中把指导全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交给了国家经贸委,并在国家经贸委之下设立了中小企业司,中小企业司是全国专管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职能部门。与此相对应地地方省级政府部门也在经贸厅之下设立了专管中小企业事务的职能部门,民族地区也不例外。明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应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立其职责和责任。首先,以民族地区地方立法的形式确立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其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定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工作成绩评估办法。
(二)以金融法律、法规的形式为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建立融资渠道
民族地区设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以及启用中小企业担保基金,都应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1.提供担保要对被担保的中小企业进行评估,选择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而不能盲目提供担保。2.提供担保的最高数额,担保金在贷款数额中占有的最高百分比例,贷款的偿还期限也应该有明确的要求。3.被担保的中小企业也要承担贷款的一小部分的担保,以增加其风险意识。
(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为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建立社会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除了资金短缺的因素外是信息闭塞,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缓也是影响中小企业停步不前的原因。对此政府或者社会应对其进行帮助和服务,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法国的做法:1.政府主管中小企业的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方面的信息和咨询。2.政府部门提供创业专业培训。
(四)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为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环境
民族地区应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1.以产权激励机制等鼓励中小企业工作人员技术创新。2.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3.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中小企业有偿开放技术开发设备及试验条件。4.鼓励退休人员组成技术专家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诊断,技术指导和技术交流。
“有机茶”是以自然、卫生、安全及无农药残留为诉求重点,结合了20世纪末健康、养生的观念潮流,甚受消费者喜爱。有机茶基本上是以耕作方式与一般农产品为区别,无法由外观确认。只有通过有机产品认证,人们才能认识有机茶。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明香表示:有机茶并不是用有机肥料栽培就叫有机茶,有机茶除了讲究安全、卫生、健康,原则上应包括3个条件:一是不用化学肥料,可用堆肥,即过去单纯的自制堆肥,常用来作有机肥料。二是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土地和所使用的灌溉水也不可受到污染。因为合成农药有残留的问题,会破坏生态环境,另外,除草剂也绝对不能用,因为部分除草剂发现有致癌物质,对使用者与消费者都有危害。三是从事此种方式的生产必须有3年以上的时间。如这三方面彻底执行,所产制的茶叶才能被称为有机茶[1-2]。
1有机产品认证对茶叶企业发展的主要作用
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有机产品的认证,提高企业品牌、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做大做强银奥茶业品牌,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机茶已是银奥茶业发展的支柱产品。有机产品认证对企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1.1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增加收益
这3年来,由于国内外茶业市场的变化,常规茶生产效益一般,产销形势虽然继续趋好,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走产品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该地资源优势,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在浙江最南端的苍南五凤乡与福建省福丁市和泰顺县2个中国茶叶之乡相邻,自然环境优越的山区,山水俱佳,海拔在300 m,远离县城25 km的深山坞里,没有任何污染源,十分有条件开发有机产品,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乡村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全乡茶园逾666.67 hm2,现在已有3家茶企开展有机茶认证,其中有机茶园66.67 hm2,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年产有机茶40 t以上,产值达1 097万元,通过有机茶认证,公司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经济收入增长,并促进场容场貌改观,获得当地政府的肯定和奖励。有机茶加工、销售,大大好于常规茶叶的效益,公司产品自营出口打入了东南亚茶叶市场,获得了较高的利润。提高了有机茶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有利于销售。
1.2有利于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品牌建设
茶叶是传统农业产业,企业在开发有机茶时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建立自有生产基地和自主品牌,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从而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增强了经济实力,加强了品牌建设,带动了整个企业的发展。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在2007年开始开发有机茶时只有21.33 hm2规模,经过多年努力,带动了另外2家茶叶合作社发展有机茶园66.67 hm2以上,年产量40 t以上,成为年产值超1 000万元的全省茶产业“百强”企业,荣获温州市名牌产品、市级优秀农业标准化推广单位、苍南县创建信用企业先进单位、苍南县食品安全信用先进单位、苍南县消费者满意产品企业称号,知名度也大大提高。公司董事长许明香介绍,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在普尾茶场和坑口茶场投资1 300万元,按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有机茶园21.33 hm2。改造新厂房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壮大企业的经营实力,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作用,带动周边农民致富。“银奥茶业”品牌的知名度也将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1.3有利于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发展有机茶实行外连市场,内连合作社基地,实施订单农业,把小而全、散而弱的农户联合、组织起来,实行规模生产、规模经营,才能保证标准的实施、品质的稳定,有利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推进茶产业的整体发展。经过几年努力,到2009年底公司已有有机茶园21.33 hm2,年销售有机茶40 t以上,产品还出口马来西亚,出口额达200多万元,为扩大有机茶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
1.4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企业诚信意识
有机茶是在原料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科学原理,采取有益于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不使用合成的农药、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的茶叶及有关产品。在通过有机茶认证过程中,通过宣传培训和示范推广,使广大员工、茶农和企业家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标准化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了很大提高。在有机茶基地要注意周边植被生态的保护和建设,营造防护林和绿化带;茶园中间作绿肥,安装振频式杀虫灯,在农村普及有机农业的相关知识;建立和规范使用有机肥,自己堆造有机肥,严禁使用化肥,对茶园病虫害采取农业措施、生物防治、利用矿物源农药、禁用化学农药等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产品质量起到重要保证作用[3]。同时,通过有机茶认证对员工也是一次诚信教育和考验,普遍提高了员工诚信意识。
2发展有机茶存在的问题
公司有机茶认证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功,但在发展中还暴露出一些簿弱环节和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有机茶生产成本相对偏高,产量相对偏低,而在国内市场有机茶销售价格还不能体现“优质优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有机茶与普通茶从外观上难以辩认,市场上假冒有机茶的情况时有发生,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查处不力,影响了有机茶声誉和消费者信心。三是认证费用偏高,每年都要进行考核,增加企业经济负担。四是有机茶园替代高效农药、肥料的研究、生产滞后,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有的还存在质量问题,影响了有机茶的产量和质量。
3有机产品标准执行生产措施
公司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严格按《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管理,主要内容为推广农业标准化、有机茶叶生产栽培技术和有机茶加工标准化,进行人员教育培训3期,体系培训4期和技术技能培训10期,受训茶农达255人次;通过有机茶基地认证21.33 hm2,有机产品认证46 t,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30盏,每年推广商品有机肥52 t,进行了初制茶厂改造,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和自动程控清洁化生产线,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改进,申报了温州名牌产品,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注册了银奥茶业、碧凤、翠凤、丹凤、雪凤、青凤等商标,订制有机产品标志,有机茶专门销售登记,参加温州名优茶评比和浙江绿茶博会名优绿茶评比,荣获了温州名优早茶评比金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比金奖和全国“中茶杯”名优茶一等奖。项目完成后,有机茶园已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格局,辐射全乡666.67 hm2以上五凤乡茶叶生产,示范带动力强。通过几年来的有机产品认证工作,公司获得了县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初制加工示范茶厂、苍南县创建信用企业先进单位、苍南县食品安全信用先进单位、苍南县消费者满意产品企业称号。
3.1有机产品执行的组织与管理
有机茶叶标准化技术推广项目整个项目每年投入达20多万元,对五凤茶叶产业能否形成省内特色产业和有机标准化生产的问题。因此,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对这个有机产品的标准执行十分重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此公司建立以许明香总经理为组长、徐登岸副总为副组长、聘请夏成鹏为技术顾问、黄松为公办室主任的有机产品管理小组,并且聘请浙江大学骆耀平教授专家为有机茶生产指导,制定有机生产质量管理手册,按GB/T 19630.1-4 2005《有机产品标准》要求认真抓好有机茶的生产,特别要严把质量关,还要按计划抓好生产加工,确保有机茶质量安全;此外要对质量实行全程监督,切实抓好有关资料的整理、收集、归档,确保记录材料的完整性。
3.2订计划,抓培训,促成效
公司每年制订培训计划,举办各种培训班10多期,受训人次达200多人,开展有机茶栽培技术应用,包括生物农药防治、杀虫灯的应用和配方施用有机肥;推广标准化加工技术。以省示范茶厂建设为目标,对原生产厂房进行优化改造,共履行茶厂面积2 850 m2,提高了生产环境卫生水平;引进先进适用的加工机械,改进工艺技术,其中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建设一条全自动控制的名优茶加工生产线,是浙江省第一条程控连续化名优茶生产线;产品严格按标准要求进行生产,规模化生产银奥有机茶,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实行QS和有机产品包装,分级销售,积极参展参评,荣获了温州名优早茶评比金奖、浙江绿茶博会名优绿茶金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和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格局,示范带动力强。
3.3在执行标准过程的举措
一是标准化技术培训及推广应用。结合各生产季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培训17期,邀请浙江大学骆耀平茶学专家授课,受训人次达255人,开展有机茶标准化技术应用,包括矿物质农药防治、杀虫灯的应用和配方施用有机肥施用技术。二是茶厂优化改造及示范茶厂建设。进行了初制茶厂改造,改造茶厂面积2 850 m2,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和自动程控清洁化生产线,2009年公司被认定为省茶叶示范加工厂,温州市农业标准化先进推广单位。三是有机产品栽培技术应用示范和品牌建设。先后申报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100 hm2,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其中21.33 hm2通过了有机茶认证,通过注册了银奥茶业、碧凤、翠凤、丹凤、雪凤、青凤等商标,制作有机茶销售包装,实行分级包装,组织企业参加温州早茶节和(沈阳)浙江绿茶博会、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首届香港茶展、马来西亚食品展、哈尔滨食品交易洽谈会、东盟贸易洽谈会、韩国食品展和马来西亚食品展,荣获了温州名优茶金奖3项、浙江绿茶博会名优绿茶金奖1项、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2项和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1项。四是为了公司产品生产和管理按GB/T 19001-2008标准和《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要求,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制度做了制订。监控茶叶的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规范开展各项活动的准则。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4发展规划
苍南县有机茶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下一步是如何“小题大做”,把处在起步阶段的有机茶产业纳入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继续保持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有机茶产业的重要地位,为此,提出以下几点规划:一是应严格按标准生产,按规定粘贴标识,开设有机茶专卖柜,建立代销经销业务,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有机食品展示展销,组织有机茶专项推介等活动。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有机茶的宣传,全面宣传有机茶产业面貌,普及有机茶知识,使消费者了解有机茶,并放心地喝有机茶。三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扩大销售渠道,不断从产区内销售向产区外发展市场,从以礼品茶消费为主向大众消费延伸,突破区域销售的局限性。四是各地在奖励有机茶生产的同时,应把为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作出贡献的企业一并纳入奖励范围,培育一批既有生产规模又有营销能力的龙头企业,积极鼓励他们走向国内外市场,发挥有机茶产业排头兵的作用。五是加强市场监管工作,打击假冒有机茶欺骗消费者的不法行为。经营者要加强自律,诚信经营,恪守商业道德,维护银奥茶业信誉,提高有机茶的知名度。
5结语
茶叶的有机农法栽培是一种节约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倡导物种共存的生态型农业。它是为人类饮茶健康、地球环境保护而设想的一种经营方式,虽然在栽培上,有机茶必须花费更多的成本,而且消费者也必须付出更高的金钱代价,然而选择自然、安全的茶叶,使自己的健康受到保障,享受喝茶的乐趣,并感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为时代潮流与趋势;而这个永续农法经营的未来趋势,需要企业有心及执着的投入、消费者鼎力的支持[4]。如此,此种有机产品才能永续,才不会枉谈饮茶保健,也才能安心的享受品茗之乐,这样的理想想必也是许多爱茶人所希望与乐见的。
6参考文献
[1] 姜爱芹,余琼蕾,金建忠,等.中国有机茶发展现状和国内市场开发策略[J].中国茶叶,2009(12):22-24.
会议研究确定了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贷款监管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用于小型微型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二)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的实际成本。除银团贷款外,禁止商业银行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向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三)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扩大小型微型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融资工具。进一步推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建设,改善小型微型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环境。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四)细化对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和客户数量超过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放宽机构准入限制,允许其批量筹建同城支行和专营机构网点。对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在计算存贷比时可不纳入考核范围。允许商业银行将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计算风险权重,降低资本占用。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五)促进小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强化小金融机构重点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社区、居民和“三农”的市场定位。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组建工作,引导小金融机构增加服务网点,向辖内县域和乡镇地区延伸机构。(六)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有效遏制民间借贷高利贷化倾向,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金融传销等违法活动。严格监管,禁止金融从业人员参与民间借贷。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要按照市场原则进行,减少行政干预,防范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
中图分类号:TF761文献标识码: A
企业推行低碳经济,有益于增强竞争力。由于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逐渐改善,人们已经不再只关注市场化的经济价值,而将越来越多注意力的转向了自己生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伴随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产生的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重要转变,也直接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历史时刻,企业只有尽快实现企业发展转型,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产和低碳管理,才能最大限度适应顾客的需求转变,满足企业经济实现健康科学发展的要求。
一、低碳经济视角下影响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资源的短缺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企业则是普及这一理念的重要力量之一,但与此同时企业在这样的视角下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笔者认为,低碳经济视角下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1 国际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当前主要以高技术产品为重要的出口产业,但是我国还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制造业为主要的出口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对能源消耗的较大,排出的废气也较多,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随着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行,以及相关的国际环境法律的出台,我国的很多的与能源消耗较高的产品的出口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严重的影响着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1.2 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虽然一直在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不断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不理想。低碳经济的视角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改变利润增长方式,以高科技为支撑,特别是以往依赖于能源消耗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超低二氧化碳炼钢技术等,而所有的这些技术的开发都依赖于企业的创新能力。
1.3 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大,所面对的经验环境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包括潜在竞争者进入的竞争,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的加剧、消费者的议价能力的增强、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潜在的替代品的威胁、市场结构的调整等。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人们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很多的企业就会加入低碳产品的产生,这对原来的行业将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有的企业有可能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理念而遭淘汰。另外,低碳的理念更加符合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人们的消费理念可能将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人们更倾向于买低碳的产品,这对原来的同类产品来讲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的发展策略探讨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低碳视角下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企业要跟上时展的潮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2.1 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在低碳理念的大背景下,企业要谋求长远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要深入贯彻低碳的理念,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第一,借鉴国外的企业的做法引入碳标签制度,引进先进的碳足迹认证标准;第二,完善清洁生产制度,较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第三,了解国家的以及国际的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以及国际的低碳标准进行生产。
2.2 有效控制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使企业按照新的模式进行经营决策。低碳经济提倡的是一种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比如工程企业,在施工中防尘、防沙,杜绝夜间施工、噪音扰民等。而成本控制是企业提高竞争谋求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无疑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企业必须要注意环境成本的控制,必须将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因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将环境成本降到最低。
2.3碳会计核算的变化
工程开发要以最低的投入、最少的环节来取得中标机会。低碳经济的兴起对全球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企业的经营战略、日常运作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对会计传统核算模式也造成了冲击。碳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均可借鉴事项法会计的处理、事项会计信息的收集范围不断拓展,涉及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获取实时信息已成为可能、低碳经济所涉及的内容相对传统经济事项更加复杂、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的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以事项法会计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尽量获取低碳会计信息,将更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生产方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有效减少碳排放量,并对碳排放相关经济事项进行准确确认、核算。
2.4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以及环境都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所面对的风险也是前所未有的,新的问题将层出不穷,比如固有顾客的消失、顾客意愿的改变、政策环境的变化、引入新技术成本的增加等。企业要适应这种低碳经济的理念,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要不断的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企业适应外在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企业应该要不断加强开发绿色产品、低碳产品的能力,以适应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
2.5 创建企业的新型绩效管理体制
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要创建新型的绩效管理体制。与以往传统的绩效管理体制相比,企业的低碳化绩效管理体制不再仅仅将企业发展的目光局限于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和成本,而是在追求效益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企业发展所损耗的环境代价以及产生的环境正面效益。故而,这种低碳化的企业绩效管理体制在制定时,需将环境因素和低碳目标加入考虑的范围。如此一来,才能保证企业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6建立基于低碳意识的营销管理体制
企业在制定企业营销管理体制时,需要将低碳理念和意识融入其中。在制定低碳营销目标时,应该科学的明确企业自身的任务,并设定该低碳营销目标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企业在积极推行低碳经济时,应勇于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明确企业低碳化营销的方向,科学研究推行这一营销计划的合理方式和方法。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已经日渐深入。因此,在企业的管理上,要制定科学的低碳化管理策略,并在各个部门推广实行。
三、结语
面对低碳经济的来临,企业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只有积极迎接这个挑战,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大好机遇,才能迎来企业的再次腾飞式发展。为更好的面对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企业应该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主动摸索,放眼未来,深刻反思企业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弊端以及给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危害,积极对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为企业实现低碳化的发展注入巨大的推动力,为企业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2开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EMC)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能源服务公司和客户以一种契约的形式来约定节能目标,并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及全新的服务机制为客户实施一整套节能服务。火电厂的节能减排任务重大,而且节能减排成本昂贵,单单依靠本企业的能力很难完全实现,因此可以开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一是可以帮助火电企业优化发电机组有效降低能耗,而且节能效率高,回收期短。二是火电企业不仅可以克服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时所遇到的障碍,而且能源服务公司为火电企业的节能项目承担了全部或部分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经济风险。三是能源服务公司为火电企业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和融资,在火电企业取得部分或者全部节能效益之后,再偿还能源服务公司的融资资金,从而降低了生产和节能成本,减轻了电力企业实施节能项目的融资压力。四是节能效率有保证。火电企业无须太过担心节能减排任务,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主营业务的发展上。
3冷热电联产,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冷热电联产(CCHP)是将发电及制冷、制热过程一体化的总能系统。CCHP是目前火力发电厂降低CO2排放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不同品质的能量进行梯级利用,高品位热能用来发电,发电所产生的低品位热能被用来制冷或是供热。达到了以发电为核心的最佳能源利用效果,CCHP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减少了CO2、等污染物的排放。但是冷热电联产更适合于300WM以下机组。
4煤电联营,降低成本
煤炭价格的增长,导致很多火电企业亏损严重。电力企业可以投资建设大型煤矿,煤炭企业也可以投资建设坑口电厂,实现煤电联营。煤电联营不仅可以降低发电成本,提高煤电企业的整体效益,而且还可以稳定和平衡煤价波动,在保证本企业收益的同时,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实现火电企业的低碳发展。
5加强低碳发展理念的认识
电力行业面临全新的运行模式。在低碳环境下,低碳理念的渗透与各类低碳要素的引入将使电力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低碳特性与全新的运行模式,并广泛地影响电力系统的投资、规划、调度与运行等环节。因此,电力行业必须从技术层面和管理理念等方面作好应对这种转变的准备,分析低碳机制引入对电力行业各个环节的影响与挑战,提前做好部署与规划,以便为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6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规定的发达缔约国通过提供技术和资金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项目合作,发达缔约国通过项目所实现的“核证减排量”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所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义务,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实现低碳发展。CDM是一种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市场合作机制,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火力发电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CDM项目是非常重要的方式。通过开发CDM项目,既可以帮助发达国家降低碳减排成本并完成碳减排任务,而且还可以为我国火力发电企业带来碳减排资金和低碳技术,从而减少火电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火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7国家政策激励和约束
由于我国工业经济的特殊发展模式以及特殊的能源结构,使得火电厂的低碳经济发展受到自身资金、技术和建设能力的限制。因此,对火电厂发展低碳经济应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和鼓励,主要包括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支持,以及财税、收费上的优惠。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碳基金的方式从而为火电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有力的条件。
8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成碳减排目标
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碳排放交易机制和碳汇交易机制,重视市场机制在促进火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促进火电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加快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3-0061-04 收稿日期:2007-11-21
一、引言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立法、政策优惠、融资支持以及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促进措施,使本国中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这与我国政府强调重视对外资企业的优惠而忽略对本国中小企业发展进行扶持的做法是迥然不同的。本文通过对德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成功经验的分析,以求对我国政府制定和完善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德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德国中小企业的经济概念是凡雇用职工不到500人,年营业额在l亿马克(相当于人民币5.4亿元)以下的工业、商业、手工业、服务性行业中的企业以及自由职业者,均属此类。德国现有中小企业约370万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5%,提供了70%的就业机会,全国中小企业雇员2000万,占就业总人数的78%;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46%:所创造的价值占全国国内总产值的75%,所交纳的税额占全国税额的70%:同时,还承担了全国职业培训任务的80%。中小企业在保持德国经济稳定、持久、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德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具体采取了如下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制定政策法规和成立管理机构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立法支持侧重于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帮助中小企业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德国实行反限制竞争的经济政策,并于1974年对“反限制竞争法”再次进行修订,旨在禁止在大企业之间签订生产领域的卡特尔协议,而支持中小企业间签订卡特尔合同,增强了中小企业抗衡大企业的能力。制定的政策法规有《民法典》、《商法典》、《反限制竞争法》、《标准化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提高中小企业效率的行动计划》等,给予中小企业专门的法律保护。此外,联邦政府经济部、财政部、研技部都下设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机构,各州政府、德工业协会、工商会也设有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促进部门,一些指定银行(如复兴银行和清算银行)也设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机构,在国外也设有中小企业促进机构。设立的官方机构主要任务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宣传材料,负责制订各项贷款计划,为国际技术转让提供低息贷款等。另外的管理协调机构还有各类银行等,不仅可以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贷款,而且还向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纯粹的协调机构有非政府性质的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会等行业自我管理机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协助政府监督各项计划的实行,或代表中小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对话等。德国除了法律条款比较完备外,企业和民众的社会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极强,只要是法律规定的,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履行和认真遵守。法律明确了中小企业的地位作用和支持的要求后,社会各个方面都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己任。尽一切所能,全力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提供持续有利的融资担保德国政府将每年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列人年初的财政预算,联邦议会直接讨论审查通过后,由部门组织实施。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全部资金中,政府的财政预算资金占70%。政府通常不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财政补贴,而是通过各类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融资服务来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一般由联邦政府出资或与各州政府合股创办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或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和德国平衡银行分别直属于联邦经济部和财政部),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提供利息补贴,幅度一般在2%~3%之间。同时,政府还出资在不少地方建立了信用保证协会。为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困难。政府还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不同阶段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融资体系。具体措施是:在创业阶段,政府对中小企业创业实施税收减免和适当的财政支持,并牵头联手商业银行成立非盈利性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在发展阶段,以间接融资为主,成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并为担保机构担保提供再担保,引导扶持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范围,发展企业间的互助合作担保贷款制度;在成熟阶段,鼓励中小企业以市场化融资为主。尤其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
(三)制定技术扶持政策和加强技术人才培训德国政府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科研、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的能力,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制定了《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总方案》等有关文件,并设立专项科技开发基金,扩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开发的资助。联邦研究部建立了“示范中心”和“技术对口的访问和信息计划”,为中小企业在技术转让方面提供帮助,向它们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帮助它们进行技术发行和技术引进。德国各级政府、金融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联手合作,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全国中小企业孵化系统。建成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拨专款实施政府资本参与计划,帮助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扩建科研网络,加强产学研联合,推动和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化。在人才培训方面,政府把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经营能力作为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内容,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制定了《职工技术培训法》,规定青年人必须参加技术培训,企业有义务提供青年工人技术培训的岗位。政府还在各州设有跨行业的培训中心,采取脱产、半脱产和业余培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德国已经形成了标准较为统一的双轨制职业培训制度。所谓“双轨制”或“双元制”技术培训。就是强制要求中小企业业主、企业管理人员和初创业者、各类技术工人和青年人,在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时,必须先经过2~3年的培训,其中一半时间为理论学习。另外一半时间为企业岗位培训。这种”双轨制”的技术培训收到明显成效。
(四)建立信息情报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德国政府为中小企业建立专门的网站和热线电话,如德国业者指南(existenzgruender.de)、中小企业增长(WWW.mittelstand-plus.
de)、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省略)网站,中小企业可就融资和促进措施问题向联邦经济部的相关专家咨询。同时,政府还特别重视各种半官方和半民间的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他们为中小企业建立信息情报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如成立于1951年的联邦外贸经济信息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类信息,并将信息分析加工后传递给有关机构和中小企业,以带动促进联邦外贸的发展。按照德国法律,各商会设在国外的办事处、驻外使领馆有义务将驻在国的信息送给经济信息处。另外,欧盟和国际金融机构、国外驻德机构以及各类新闻媒体等,也是该机构信息收集的对象。通过这些机构和单位,联邦外贸经济信息处全面收集和处理国内外的经济发展政策和政治动态信息,并通过专业报纸、杂志、电子网页、资料片和服务电话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信息服务。此外,政府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中小企业获得信息,如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通过各种咨询机构举办各种研讨会、信息交流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咨询,并提供补贴。再次是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博览会和交易会,这样中小企业既可获得生产和市场信息。又可推销自己的产品,同时还可得到政府的一半补贴。
(五)充分发挥各类商会协会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德国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半官方服务机构为骨架,各类商会、协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为依托的全方位构架,为中小企业在法律事务、评估、会计、审计、公证、招标、人才市场、人员培训、企业咨询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服务。全德国有150多个不同的商会、协会,围绕中小企业的需求,开展各类业务活动。如德国工商大会(Deutsche Industrie-und Handelstag,DIHT)有82个分会。350万个企业会员。德国中小企业联合(Zentralverband desDeutschen Handwerks,ZDH)成立于1995年,财政上由德国联邦经济合作和发展部提供资助,是包括德国小商业和手工业等商会和协会的庞大组织。有55个商会和43个国家级协会的工作小组。代表德国政府及所有中央权力机构以及欧洲联盟和国际机构的小商业及手工业的总体利益。商会和协会作为中小企业的最重要的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发挥实质上的作用,使中小企业以年净增7万户的速度增长,给社会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三、对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启示
(一)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组建有综合协调能力的管理机构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但多数有关政策法规主要是按所有制性质来制定的。《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只是一个开始,应进一步完善各项相应的政策法规。这项工作从中央到地方要全面铺开,其重点应放在承认、保护、扶持和反垄断上来;同时,要围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并将其迅速落实到位。在立法的基础上,应当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和行使监督管理职能,调整和理顺政府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变微观干预为宏观管理和服务。从近期看,可以主要由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承担中小企业政策制定和管理工作;从中长期看,应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将有关部门中涉及中小企业的管理职能进行归并,组建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国家中小企业管理局,维护中小企业权益,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领导要转变观念,制定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的战略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低下、亏损面大、发展停滞及寿命短等问题,有资金、经营、管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原因,其根源在于企业领导的观念没有真正转变。作为中小企业经营者,应注重确立长远的发展观念,认准目标,企业才能专心致志,有所积累,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管理者要改变以往粗放型的被动式管理和家长式管理,发挥员工的积极l生和主动性,要认识到管理技能低下是无法使企业达到最高层次的,只有苦练企业管理内功,才会使企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企业要不断的吸引人才、知识和资源,并使三者能够有效的融合;同时,要建立员工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机制和组织结构等企业管理机制。只有从制度上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才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推行,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改善融资环境。进一步开拓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在2006年全国中小企业工作座谈会上说,政府对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予以必要的扶持,“这种非对称的管理。有利于抑制垄断,有利于扶持弱者,从而促进公平竞争。”他还表示,“十一五”期间,财政部将着力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建立激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考虑对小型微利企业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政府应尽快建立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在创业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与措施。其一,抓好银企对接工作,切实解决好“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其二,建立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支持股份制银行、城乡合作金融机构等以中小企业为主;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注意信贷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三,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信用担保、创业投资等领域,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计划在2007年帮助约20家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截至2007年7月31日,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共123家,融资总额为348.9亿元。其中北京有4家上市公司,融资额为10.8亿元。有机构分析师认为,北京市发改委的此项举措为效仿央企走整体上市的路子,有益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人力资源管理;举措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创建具体的管理措施过程中,从帮助企业获取与战略相符的员工行为与技能出发,即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大方向,对有关人力资源的所有活动及部署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管理。
1电力集体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形势
从外部因素角度讲,企业经济正面临两种形式:①社会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正向新常态过渡,市政竞争日益加剧,成本刚性激增,产品价格下调在所难免,对于人力资源的成本和质量都提出严格要求;②国有企业改革日益深入,市场构建、产品价格调整、销售侧全面放开等方面涉及的问题仍需进行仔细的探究;在社会与政治方面,按照法律管理企业的要求不断严格,企业监督主体增多。从企业内部角度讲,我国能源格局正出现深刻的变化,推动能源清洁转型迫在眉睫,大容量和远距离电能输送及智能化运行管理正面临更高要求,人才需求力度大幅提升;为适应上述需求,企业制定一系列战略目标,怎样以战略框架为基础,合理利用、高效管理、有效控制、实时监测、动态维护与持续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使其创造更大的协同价值,形成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契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将成为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方向。
2新形势下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举措
2.1提高认知,细化目标,确立发展规划
(1)注重内部人才培养,推动人才不断成长和发展。企业自身应树立正确的用人理念,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并加大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水平。对企业管理层而言,应在战略上把控人力资源的大局,鼓励、支持初级员工,避免高端人才流失,建立企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直观联系。(2)明确企业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要具备根据内外部环境实际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及模式进行正确调整的意识与能力,以此确保人力资源始终和企业的实际发展相契合。(3)组建专业队伍,重点分析目前面临的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确保企业发展和员工自身利益保持高度一致性,是实现企业战略匹配的前提。通过对合理高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能为企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2.2管理人员加强自身素质,并转变其职能定位与角色
(1)在企业中,管理人员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力量,其能力水平、素质高度,将会对管理成效造成直接影响。为此,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总体战略,落实好各项基本工作,包括招聘、培训、薪酬模式设计、激励政策设计与绩效考评等。(2)全面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践行者,需不断学习先进管理知识与技能,并对以往的工作经验加以总结,对层级、岗位、履职等重要因素进行统筹分析,通过多角度的交流和学习,达到稳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目的。
2.3建立以企业战略为核心的人力资源计划、制度和系统
(1)对将岗位评估作为基础的人员编制与机构设置进行完善。通过对职务职称体系与岗位说明文件的有效匹配,能为人力资源基本工作提供丰富、准确的资料。基于此,企业必须按相关标准编制岗位说明文件,从而为人才选拔、聘用提供可靠依据。(2)加大对用工总量与人工成本总额的管理控制力度。结合不同板块业务特征与用共类型等情况,对企业营业收入、产值、利润、超缺员及人工成本总额进行挂钩。(3)薪酬激励体系优化构建,以切实满足多层次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员工的薪酬激励应当充分考虑其自身能力水平与素质状况,而激励除了要根据外部市场变化,还要注重和奖金发放与薪酬调整方面的关联。借助不同层次所形成的差异,达到调动员工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目的。(4)构建将结果作为主要导向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对绩效管理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和正向激励,以结果为主要导向激励员工,提高高绩效员工福利待遇,考核低绩效员工,并给予适当惩罚。对于连续年度绩效低的且通过相应培训仍低的解除劳动合同,切实落实员工的进出机制。但要注意体系的实施必须透明、公正,所用的考评方式不宜复杂。(5)实行员工终身培训,注重教育和培训工作,构建健全的员工培训机制,同时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对于核心岗位员工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在规划内考取的职称、证书等。并制定对应的培训计划。计划中可以包含多种培训项目,比如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实践交流与专题培训等。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50-02
国有煤炭企业发展多元化经营,是为培植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寻找并培育煤炭产业的替代产业,以获取煤炭以外的经营收入和利润,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国有煤炭企业发展多元化发展,要从战略上规划,从技术和人才上支撑,从产业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多元化发展研究,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
煤炭企业须要明确发展思路,制定战略性的总体规划。开展产业多元化发展是对大型煤炭企业发展而言的,而小企业则不具备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条件。规模较大的企业资金充裕、管理经验丰富、人才集聚、技术先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对于其来说,既有可能,也有必要。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应由集团公司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1.加强对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企业领导层特别是高管层应高度重视并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战略研究,成立专门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机构,为企业领导进行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当参谋。要注重激发和集中职工群众的集体智慧,形成人人重视、关心和参与研究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氛围。
2.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规划。应坚持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创出本企业的特色,制定出科学的、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适合自己的企业战略制胜。
3.确保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决策的科学性。要勇于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制定企业投资决策议事规则,对多元化经营项目投资的基本原则、管理权限、运作流程、各阶段参与投资人员的责任、前期调研、项目的决策、项目的实施、项目的后续管理涉及投资活动的主要事项等进行明确规定。在建立健全决策制度、完善决策程序的基础上,遵循决策规律,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从而确保企业多元化经营投资决策,批准一项、落实一项、见效一项。
4.煤炭企业要科学选择可进入产业
在产业的选择上要有明确的定位,这种定位应从深入进行产业调查,从市场环境、客户偏好以及自身相应的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的角度来,进行科学的选择。
(1)对涉入产业的利润水平及增长趋势进行分析。有的煤炭企业往往只注重涉入产业当前的利润率,而对增长趋势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估计不足,盲目投资,煤炭企业一般既要注意当前利润,又要注重增长前景,在当前利润与未来增长中找到了“结合点”。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2)对涉入产业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进入某一产业的重要原因是该产业盈利的吸引力。煤炭企业要全面分析把握产业竞争状况,确保企业进入该产业能发挥其竞争优势,这对煤炭企业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意义重大。
(3)对产业关联度进行分析。产业关联度意味着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更易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目的。煤炭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步骤一般应从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开始,逐渐延伸到关联度低、差异性大的产业。
煤炭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必须立足于煤炭资源优势,围绕资源投入最小化和废物利用最大化,在资源的深度开发上下工夫,立足于煤炭资源梯级开发、高效利用。随着产业链的延伸、附加值的升高,可实现煤炭企业资源优势的有效整合,使企业形成协同效应,提高获利能力。
二、加大技术和人才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支撑力度
1.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企业及其产品的生命在于科技,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一定要克服过去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基建、轻技改的弊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对等的产学研合作实体,提高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2.加大人才支持力度。煤炭企业要进行产业多元化经营,必须有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以及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要建立数量多、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专门人才队伍,这些人才要能够运用技能、技术支持新产业的经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已经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这支队伍在整体素质、人员结构等方面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煤炭企业目前缺乏高层次人才、适用型人才、战略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专业人才等。获取这些人才的主要路径是:一部分可以通过对内部员工的培养获得,另一部分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解决,而最关键的在于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
三、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煤炭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源,它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发展方向。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必须把核心竞争力作为煤炭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
煤炭企业在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时,要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煤炭企业的优势在于煤炭生产以及与煤有关的一系列技术,煤炭产业无疑是煤炭企业的核心产业,它不但是企业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发展相关多元化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企业在煤炭主业上必须重点投入,确保在自己主业上的竞争力。在搞好煤炭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煤为主线的煤基多元产业链,努力提升产业集中度,向规模优势、质量优势、技术优势以及管理优势集结,逐步提高以煤为主线的核心竞争力。
1.要确定产业多元化发展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结合点。制定与实施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产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确保企业多元化经营业务与企业核心优势相互融合,使优势资源能够支持企业在原有业务和新业务上同时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项目的选择和业务范围的确定,应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辐射和控制的范围内。同时,要慎防多元化经营削弱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在多元化的管理上,煤炭企业要尽量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入手,在煤炭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产业多元化发展,避免因产业吸引力诱惑而盲目进入非相关产业。
3.煤炭企业实行产业多元化经营要注意在组织结构及利益分配方面保持新旧业务之间的平衡。产业多元化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上新项目;通过向外扩张,购并其他企业,将核心竞争力移植到被兼并企业,实行一体化的多元化经营。前者周期长,需要投入的资金大;后者见效快,但矛盾多、遗留问题也多。如果煤炭企业采用购并方式进行多元化经营,应给被兼并企业保留一定的自。
四、处理好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中的几个关系
国有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处理好以下关系。
1.煤炭主业发展与非煤产业发展的关系。在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中,煤和非煤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不同。在企业处于壮年时期,应以煤业为主,以煤业支撑多元产业发展,这是企业多元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在煤矿枯竭期,企业应以非煤产业为主,以非煤产业的发展支撑延长煤矿的寿命,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2.经济效益与人员安置的关系。煤炭企业发展任何产业都必须是效益型的,都必须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大型煤炭企业大多地处偏远落后地区,为矿区提供就业机会,妥善安置人员也是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这就要求处理好“经济效益”和“人员安置”的关系,在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时把二者统一起来。
3.企业做大与企业做强的关系。做大是指企业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属于量的扩张;做强是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属于质的变化。做大是做强的基础,做强是做大的目的;做大并不等于做强,做强需要做大来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秀霞.浅谈国有煤炭企业的多元化发展[J].煤炭经济研究,2007,(1).
[2] 刘丽娟.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煤炭,2009,(8).
[3] 王利华.对加快矿区非煤产业发展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