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耕地利用现状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引言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主要是为了“掌握全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利用其特点和其发展规律,总结出土地利用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贯彻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根据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目标、途径和潜力,为强化土地管理、编制规划提供依据。
1 理论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由计算机软件、硬件、地理数据和用户四个部分组成的,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采集、输入、存储、检索、操作、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
2 数据提取与整理
在做县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时,前期需要有很多工作,需要对阜蒙县的数据库进行整理,计算,分析。对数据库的整理就是个很大的工程,阜蒙县数据库共有两万余个数据,需要对其整理和分类[3]。
2.1数据加载
2.2数据提取
打开地类图斑属性表,如图2-2。
2.3数据整理
整理结果,如表2-1,图2-5,图2-6:
3 县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计算公式为:
(1)
3.2土地利用均匀度指数与优势度指数
均匀度E计算公式为:
(2)
优势度D计算公式为:
D=1-E (3)
计算结果,
3.3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 结论
土地类型多样,以耕地和林地为主:
由于受到研究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全县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低山、丘陵、坑塘、水库、平原、内陆滩涂、湖泊、河流等等均有。由统计数据可知,2011年阜蒙县的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分别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3.41%、24.79%、10.91%、2.06%、0.11%、0.53%、6.22%和1.97%。阜蒙县多样化的土地自然类型不仅有利于农林牧的全面发展,还能够为土地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提供方便,大大促进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提高。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results of land us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 land; gradation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根据发展的要求,我区在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土地整理质量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等领域就如何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开展了深入的实践探索。这些试点和研究,为全省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我们紧密围绕管理和改革开展工作,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工作基础和技术支撑。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及成果的特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就是要为国土资源管理和改革提供基础支持和服务,为政策的制定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通过此次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其成果已经具备了作为制定国土资源政策工作基础和技术支撑的条件。
坚持统一工作框架和技术路线,有计划、按步骤分期分批实施项目;坚持行政主导、各有关部门协作,专业单位承担项目,分级负责、加强指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是一项涉及领域广,理论性、技术性、基础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工作,区政府用管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以及参加工作的专家学者,通过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工作实践和成果应用等方面深入广泛的探索和研究,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一批业务技术骨干,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为今后继续深入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两个重要任务,一是划定建设用地的范围,一是划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按照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初步评价结果,及其自然、社会的属性,对等级较低的耕地或者规划期内难以保护的耕地规划为建设用地。同时将数量、质量稳定、分布集中连片的耕地规划为基本农田,可以有效地避免耕地生产能力的下降,达到耕地保护的目标。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为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奠定了新的基础。只有具备了科学、客观和可操作性强的分等结果,才能做到按等折算,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土地基本国策,促进我区耕地保护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相协调转变,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供应总量的同时,亟须解决如何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重大问题。
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调查为基础,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农用地等、级、价体系,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和价值状况。这些成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开发潜力分析、耕地需求量预测、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等方面具有支撑作用。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需要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布局及利用程度等进行系统分析。农用地分等成果提供了各等别农用地的分布、面积,以及各单元的自然、利用、经济属性等,以此可以核算出各行政区的农用地生产能力以及潜力,这些均可作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资料。其中,在土地质量结构状况方面,农用地分等成果反映了土地自然质量等状况,提取了各评价单元耕地的限制因素,发现灌溉保证度、坡度、土层厚度是主要限制因素,为今后中低产田改良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土地生产能力状况方面,农用地分等成果提取了农用地等别图中的样点属性,并结合样点调查资料求出各等别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的单产水平,由此汇总出不同等别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
土地开发潜力是在对现状未利用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为:划分适宜性分类系统―确定评价单元―选择参评因素―拟定分级指标―评定适宜性及质量等级。农用地分等成果根据自然条件和未利用地的特性,选取农用地分等和定级的因素,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水源条件等自然因素,作为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评因素。
耕地需求量预测要在农产品需求量预测、耕地单产预测、耕地复种指数的基础上确定。其中,耕地单产预测应根据提高单产的能力即农用地利用潜力来确定。在农用地分等成果中,农用地自然质量等与利用等之间的差即为农用地利用潜力。运用农用地分等中间成果进行预测,可以根据耕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综合等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现耕地自然质量等与利用等之间的差即为耕地利用潜力,耕地利用潜力最大提高值可根据耕地利用潜力最大提高率确定。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体现在基本农田数量的确定和空间布局。基本农田质量状况基于基本农田保护的质量要求,可以以耕地综合等别图为依据,将其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叠加,把高等别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将不同等别的基本农田标注不同颜色,可以使耕地质量等别更加直观。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119-3
土地整理规划是指以获得最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目标,以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布局为核心,对规划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所进行的预先安排和部署。随着人口的膨胀和产业革命的推进,土地越来越成为现实生活中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对其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需要借助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来解决的。目前,人们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定量化的研究仍在继续。由于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空间规划,而GIS所操作对象恰恰又是表述复杂关系的空间数据,并在信息管理方面都具有其它信息系统无法比拟的特殊性, 这就为GIS和土地利用找到了天然的切入点。GIS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
土地利用规划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对于村镇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仍然差强人意。众多村镇缺乏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致使布局凌乱、空间无序扩展现象严重、实施不齐全、居民居住条件差及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的研究区域位于绥化市北林区太平川镇境内,原新春村等北部村屯于2007年遭受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并且大部分耕地地势低洼,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造成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定,农民收入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利用GIS技术对“庆北绥”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针对该地区特点对土地利用进行了合理规划,并对规划后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为该地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的绥化市北林区太平川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6°38′17"~126°44′12",北纬46°37′06"~46°40′26"。区域总面积为1971.2386 hm2,土地归属北林区太平川镇新春村、北星村和西太平村3个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汇流冲积平原,土质肥沃。微地貌类型为平原。该区域属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季冰雪覆盖。夏季降雨集中,气候温热湿润。春、秋两季气候宜人。绥化市年平均气温在1.3℃~4.0℃之间,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2550℃,年日照时数2805小时,无霜期为128天。全市平均降水量483毫米。
2研究方法
2.1技术路线
根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背景,采用的技术路线1所示。
2.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2.1土地资源整理
利用专业地理信息软件ArcView3.3对北星、新春村1:5000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矢量化,得到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如图2所示,并利用Fragstats和ArcGIS10.0软件对矢量化结果进行了整理和统计。从土地利用现状来看,该地区主要以水田为主,旱田为辅,镶嵌少量的鱼塘、苇地及荒草地,林地较少,主要成条带状分布。
2.2.2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结构
研究区域总面积为1971.2386 hm2,耕地面积1434.3327 hm2,土地垦殖率为72.76%,已利用土地面积1752.9778 hm2,土地利用率为88.93%,土地复种率为100%。其中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3制定土地整理方案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调研,本研究找出“庆北绥”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现阶段土地利用中的问题,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隐含的原因对该地区土地的整理规划奠定基础。
2.3.1总体布局
根据该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按照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可行性原则,对“庆北绥”地区土地的总体利用情况进行了如下规划:
(1)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09.1460 hm2。
(2)土地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农用地由1616.8536 hm2增加到1832.7015 hm2,其中耕地增加209.1460 hm2,林地增加19.5540 hm2。新增耕地占建设规模比率为11.55%,新增耕地占研究区比率为10.83%。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撤屯并村的废弃地、荒草地和部分坑塘。
(3)控制农用地的生态过程,建立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建立有效的人工控制系统,增强和扩大控制环境的能力和范围,取得不断增加的综合效益,从而建立起高效优质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3.2核心区景观设计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在研究区北部选择基础设施较好的区域作为土地整理的核心区,位置如图3所示,核心区总面积为253.4749 hm2。
2.3.2.1林业生态体系设计
林业生态体系由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护岸固堤林、环境保护林、已有林地五个部分组成。本次设计中主要是对农田防护林(主副林带方位、间隔距离、株行距)、护路林分布密度等分别制定量化指标。
2.3.2.2新增林业生态工程设计
(1)月牙泡边砌石护坡工程
(2)建造凉亭、水榭及水榭长廊工程
(3)生态养殖工程,可以采用下述四种模式:
① 农田防护林下养鹅模式
② 鱼池护岸林养鹅模式
③ 林下养鸡模式
④ 鱼貂养殖模式
2.4土地整理方案的选择
经过对现状图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核实,结合进一步踏察和座谈,并听取了业主的意见,在有关专家和群众参与下,对各种整理方案进行评估论证,最后选择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规划方案。由于研究区域地势平坦,水源有保障,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高,种植经验丰富,现有旱田面积为138.9060 hm2,仅占现有耕地面积的9.7%,并且当地政府和群众十分希望把旱田改造成水田,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根据研究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条件分析,把研究区未利用地、较小坑塘、废弃地等整理成水田,把较大坑塘整理成鱼池。即总体规划方案初步定为种植水田和改造鱼池。经过计算,建设规模为1810.1844 hm2,新增耕地面积及新增耕地率分别为92.4383 hm2和10.63%。
3结果与分析
3.1土地整理规划设计
根据上述土地整理规划方案,对“庆北绥”地区土地进行了详细规划,形成该地区土地整理规划图,如图4所示。经过计算,该地区建设规模为1810.1844 hm2。整理后,未利用土地成为耕地,可提供经济效益的农用地,农用地增加215.8479 hm2,其中耕地增加209.1460 hm2,林地增加19.5540 hm2,新增加耕地比例达到11.55%;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14.8952 hm2和200.9527 hm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见表2。
3.2规划整理后效益分析
本研究根据“庆北绥”地区1:5000土地利用图,利用ArcView3.3和ArcGIS10.0专业软件,对该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整理标准、专家打分法及实际情况对北星、新春村的土地进行整理,对整理后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判断整理方案的可行性。得出结论如下:
(1)从社会效益上分析,重新整理后耕地面积达到1626.7710 hm2,新增耕地率为10.63%;总产量增加331.96万kg,平均单产增加1268kg/ hm2;人均新增耕地面积为0.0321ha,新增耕地供养人数为724人,人均净收入增加1275元。
(2)从生态效益上分析,重新整理后林草覆盖率增加1.36%,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11.12%,新增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面积26.7611 hm2。
(3)从经济效益上分析,整理后效益主要体现在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耕地质量的提高以及养殖水面的增加。新增年生产费用265.88万元,可增加产量331.96万kg,增加毛收入1031.25万元,人均增加毛收入1718元,扣除成本后,增加净收入765.88万元,人均净收入增加1275元。
4讨论
由于数据资料有限和土地利用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多目标性,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遥感数据对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深入研究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作用,并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监测,使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达到最优。另一方面,研究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对土地资源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能给北林区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政府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使重新整理后的土地符合各方面的要求,并进一步制定详细的规划设计。
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
Study on 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ming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GIS Taking Beixing, Xinchun Countries in Qing Beisui Area,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Examples.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本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材建设方面,以前使用的是各校自编教材,1983年由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土地规划学》全国统编教材。随后,面向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土地科学丛书等都有《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材的身影。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探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并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建设与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关系等等,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厚实的专业背景形成了独特优势,许多高校的《土地利用规划学》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学科定位、培养目标等为我们提供了有利借鉴。但作为地理科学一级学科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同的背景和知识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不能照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模式。因此,根据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规划人才的迫切要求,适时优化和组合国土规划的教学内容,构建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框架,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资环专业的高效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教学内容改革设计思路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型教学思路是以培养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规划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学科研究前沿与课程基础理论,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探讨探究案例式、“亲验式”等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同时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研发思维,促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探讨“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其结合时机、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规划设计技能,增强学生的工作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教学改革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在:
第一,突破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师生互动、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与学生互动为通道,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第二,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实训、创新思维一体化,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规划人才;
第三,提出“学生进入企业、社会,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培养机制;提出“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实现的时机、途径与措施。
2 理论教学改革内容的筛选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庞大,以少而精和避免重复的原则进行了各部分内容的精选,明确和突出授课的内容重点难点,详略得当,减少了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并增加新知识点,适当拓宽讲课内容,如增加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各专题等内容,介绍新的学术观点如在土地供需预测课程讲述中加强对新方法的运用的论述,加强实践环节和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体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潜力分析专题研究相结合等,开阔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导论: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土地管理的有关概念、内涵等
课堂讨论:土地与土地利用概念?目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程序;我国5个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课堂讨论: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土地评价的程序?
第三章土地规划的数学基础:坐标系、投影、标准分幅等内容的讲解
作业与讨论:请将H-49-84-(45)旧编码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 89-92》新标准进行转化后的编码,并写出过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原则:本部分内容安排一次课时间查阅资料,准备课件;然后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理论的课堂讲授。
第五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概念、性质、目标、任务、编制程序
布置作业,准备下次课讨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演变历史?现在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章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重点与创新:从宏观层次概述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的背景、理念、成果等
课堂讨论:所在家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讲座:计划请校外或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个专家给学生做一个次讲座。
第七章土地利用供需预测: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案例;耕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
布置作业并讨论:以武汉市或所在家乡城市为对象,阐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粮食安全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的程序?
第八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结构、拟定方法结构与布局调整地要求、步骤,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方法及案例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及大纲等讲解、展示:实施评价、适宜性评价、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题,潜江、鹤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成果
作业与讨论:根据各专题研究的需要,以家乡所在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某一个专题为研究对象,制定一个资料收集清单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城镇化问题、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规模及其预测,居民点布局,村镇用地规划
第十章耕地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的方法、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结合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规划编制的要求讲解(整体框架、水资源平衡分析、耕作田块规划、土方工程量计算与调配、田间道路配置、排灌工程的设计与布局、规划设计预算编制)
课堂讨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等的施工工艺分析?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实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GIS、LLIS)、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课堂讨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许多土地利用问题有什么作用?
3 实践教学改革内容的确定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引入研究试验学术气氛,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试验技能;同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技能如GIS、CAD等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结合单位GIS等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其考核结果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报告格式要求,至少提交2个实验报告和相关成果图件。根据实验课时的限制,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拟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一:土地利用规划基数转换
熟练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及其编码,将某某县土地现状分类(二调,2009)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过渡期,2005)均转化到土地规划基数分类体系中,并借助ArcGIS将一幅分幅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数据基数转换。
实验二: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
以耕地需求量预测为基础,列举耕地需求量预测所需要的资料清单,并以某某县为例,采用粮食安全法预测规划期间(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再此基础上,撰写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提纲。重点掌握借助Excel实现趋势回归、灰色预测等方法预测人口、各行业用地需求等。
实验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间的关系
学习某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指标分解的数据表,试提出对某某县指标分解需要收集或掌握的资料清单。
实验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
Abstract: This paper sets out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Guangxi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survey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d technology roadmap for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surve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careful parsing of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the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survey project in Guangxi; Finally,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gives a solution of measures to give the majority of peers to bring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two tone, basic farmland, land use
中图分类号:S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人们获取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然而随着城镇工业的扩展,建设用地需求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势必占用更多的优质耕地和基本农田。为进一步保护优质耕地,有效保障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用地需求,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按照广西国土资源厅的工作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耕地调查工作,全面、准确掌握全市优质耕地的数量、现状及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将平原、盆地、谷地等区域内的优质耕地划为永久性基本农田提供基础数据。
将集中连片性概念纳入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中有助于实现耕地的“优质集中”管理,并引入能够衡量和判定耕地集中连片的方法,力求判断出优质连片耕地的空间分布,从而将高质量、集中连片的耕地划人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中。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中体现耕地集中连片的原则,具有以下优点:(1)将优质集中连片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可以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2)可以优先规划和开发劣质且集中的地块,降低农用地流转过程中的审批和博弈成本;(3)有利于多户农民联合,为实现规模农业提供可能性;(4)有利于控制耕地的面源污染[1-2]。
1 调查内容与技术路线
优质耕地是指坡度小于15°、有效土层厚度大于50cm、排灌条件较好、面积相对较大,较平坦地区地块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耕地;若地形坡度大于15°、已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灌溉水源有保证,且田面宽度较大、土壤肥力较好的梯田,也可考虑列入优质耕地的范围。
1.1 调查内容
根据耕地的地形坡度、地类、集中连片度、土壤肥力、排灌设施等条件,调查优质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等情况[3]。
1.2 技术路线
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坡度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资料信息,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采用内业预判与外业核查结合的方式,查清优质耕地的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等,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汇总和图件编制。
2 项目实施流程
广西优质耕地调查项目的实施的总体流程图如下:
图1 广西优质耕地调查项目的实施的总体流程图
广西优质耕地调查项目的流程分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工作准备,准备好优质耕地调查项目所需要的资料与二调矢量成果;(2) 分析收集好的矢量成果,把符合条件的优质耕地区提取出来;(3) 根据各分析数据成果制作外业调查工作底图;(4)携带外业调查工作底图到实地调查;(5)内业分析外业调查回来的成果,整理好调查数据;(6)将调查数据入库及汇总;(7)成果输出。
3 实施步骤
3.1 调查底图制作需收集的资料
(1). 第二次土地调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2). 第二次土地调查1:1万坡度图;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2 内业数据处理和工作底图制作
(1). 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的“DLTB”图层与坡度图进行叠加,提取坡度小于15°的耕地及可调整地类(仅指可恢复为优质耕地的可调整地类)。其中,若存在坡度大于15°,但是具备灌溉条件、土壤肥力较好的梯田也应提取出来。
(2). 内业预判
根据正射影像图,将地面较为平整、面积相对较大,且灌溉设施较完善的耕地初步确定为优质耕地图斑。
(3). 将集中连片的耕地及可调整地类作为初步确定的优质耕地区块,并对区块按照七位编码原则进行编号,前四位为YZGD,后三位为区块流水号。
(4). 编制外业调查底图
将初步确定的优质耕地区块的矢量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范围界线以及低丘缓坡区块范围线,叠加到1:1万正射影像图中,形成外业调查底图。
3.4 外业实地调查
本次外业调查主要是对内业所提取的优质耕地进行外业核实,重点核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范围以及低丘缓坡区块范围内的优质耕地区块。查清优质耕地的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排灌条件、种植主要作物以及作物产量等情况。
在进行外业核实时,每个优质耕地区块拍摄不少于2张不同角度的实地照片,照片拍摄注意选位,尽量选择能够体现其地理位置的地点进行拍摄,尽可能采用广角拍摄,远景近景结合,力求全面反映调查区块的地形地貌及利用情况。
3.5 优质耕地分析确定
根据外业调查情况,将外业调查区块中地形坡度大于15°、土层厚度不足1m、表层质地为砾质地、无排灌系统和种植速生桉等破坏耕作层作物、农作物产量低下的耕地剔除,不再作为优质耕地。
3.6 数据入库及汇总
以县为单位,将确定的优质耕地,建立优质耕地要素图层,添加到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中,按照地类、坡度级别,对优质耕地进行面积统计汇总。
3.7 调查分析报告编写
按照以下调查报告提纲,编写XX县优质耕地调查评价报告。
(1). 区域基本情况
主要从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介绍本区域基本情况。
(2). 优质耕地现状分析
资中县位于长江上游的沱江水系流域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较好、资源相对丰富、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的类型、数量、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林牧协调发展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寻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道路,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轨迹与过程清晰地认识,从而找到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的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的建议。
为此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理论,利用模型分析方法与数理统计方法对资中县土地利用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且对影响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作了研究。得到结论如下:资中山区以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为主,平原区、丘陵区分布着六大地类。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后期大于前期,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增加。该县耕地变化速度明显快于其他用地类型;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形式,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增加明显,主要来自于农用地,其次为林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从景观学角度来讲,资中以草地、林地景观为优势景观类型,镶嵌着耕地、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和工矿用地等斑块类型。通过对士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发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等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提出几点建议,为该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资中县
目录
1研究背景...1
2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综述...2
2.1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研究内容...2
2.1.1土地利用的内涵...2
2.1.2土地利用的研究内容...3
2.2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3
2.2.1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理论...3
2.2.2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5
2.2.3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6
2.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7
3研究方案...9
3.1研究区域概况...9
3.1.1地形地貌...9
3.1.2气候特征...9
3.1.3河流概况...9
3.1.4森林植被...9
3.1.5社会经济情况...10
3.2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11
3.2.1研究内容...11
3.2.2研究方法...11
3.3数据来源及资料收集...12
3.3.1土地利用资料...12
3.3.2社会经济统计资料...12
3.4技术路线...12
4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13
4.1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3
4.1.1农用地结构...13
4.1.2建设用地结构...13
4.1.1未利用地结构...15
4.2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15
5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17
5.1驱动因素的定性分析...17
5.1.1自然驱动因素分析...17
5.1.2人文驱动因素分析...18
5.2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构建...21
5.2.1主成份分析原理...22
5.3.1主成分分析...22
米易县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城镇,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米易县的土地利用出现了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
一、米易县概况
米易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角,攀枝花市东北部,安宁河与雅砻江交汇区。位于北纬26°42至27°10,东经101°44至102°15之间。东连会理县,南接盐边县,西以雅砻江为界,北邻德昌县。平均海拔1836.2m,属于“岛状”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和亚热带干热河谷季风性气候,具有独特的光热资源。
二、米易县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一)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根据米易县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汇总资料,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13655.01hm2,共有9个一级地类,52个二级地类。
1.农用地现状
2008年末,米易县农用地总面积1170712.3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9.90%。全县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8.29%,园地总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77%,林地总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4.09%,牧草地总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其他农用地总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75%。
2.建设用地现状
2008年末,米易县建设用地总面积5476.70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56%。全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76%,交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0.64%,水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0.16%。
3.未利用地现状
2008年末,米易县未利用土地总面积面积37465.9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54%。(以上数据来源:米易县国土局)
(二)土地利用的特点
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决定着该地区生产力的高低,只有与土地资源相适宜的土地利用结构,才能用最少的土地资源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数据分析表明,目前米易县土地利用是一种典型的小城镇大农村、农业用地占有绝对比重的用地结构。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土地利用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土地利用率较低
米易县的土地利用率为82.46%,未利用土地占17.54%,境内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占未利用地的3.23%,河流水面和滩涂占未利用地的9.05%,荒草地面积占未利用土地的87.72%,但由于本县属于高原中山山地地形,坡度陡且零星分布,可垦价值不高,即全县土地开发潜力较低。
米易县的土地利用率为82.46%,低于攀枝花市的93.82%和四川省的88.46%。未利用土地占17.54%,其中只有13061.8hm2左右的土地可开发为耕地、牧地等,仅占未利用地的34.86%,这对人多地少的米易县来讲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后备土地资
源少。
米易县森林覆盖率58.90%,远远高于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但经营管理粗放,疏林地和幼林地面积大,林木质量差,全县林地林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偏大,经济林比例过小,林木蓄积量低,另外,全县还有768.67hm2的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迹地。由此可见米易县林地利用率低,待开发潜力大,同时开发难度大。
2.用地分散、规模小
土地的利用应满足社会上具有可接受性、经济上具有可行性,并且保护资源环境的生产潜力不被破坏。米易县复杂的地形地貌造成了气候和植被的多样化,使米易县农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经长期的土地资源开发,逐步形成了以耕地为主的,布局较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其中耕地面积17713.21hm2,占土地总面积8.29%,主要分布于安宁河及其支流沿岸,如攀莲镇、丙谷镇、白马镇和草场乡等地耕地面积占米易县耕地总面积55%以上。
三、米易县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中低产土地数量多
米易县中低产田类型主要为干旱灌溉型、坡地梯改型、贫瘠培肥型等类型。耕地以缓坡(5~15°)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74.31%;其次为平坡(0~5°),占耕地总面积的25.68%。而根据调查,全县粮食亩产量低于251kg的低产田土占35.5%,年产量为251~400kg的中产田土占46.1%,中低产田土合计占耕地总面积的81.6%;低产园地占园地总面积的8.9%。
由于片面追求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及复种指数,缺少对土壤肥力的保养,农膜残留土壤,难以降解,形成白色污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生长不良。同时农户没有科学合理的施用农药、化肥的习惯,农药、化肥对土壤产生较大污染;随着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土地中农膜残留增加。加上土壤自身重金属污染和每年自然灾害导致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耕层被剥蚀减薄,同时带走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使土壤肥力下降,都加剧了县内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壤板结,降低耕地生产能力。
(二)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矛盾突出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同时也是保持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相对耕地而言,土地的商业化能带给农户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因此造成许多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现象发生,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正在被大片的工厂和住宅占据。由于米易县耕地分布的地域差异性明显,高产耕地大部分都分布河谷平坝地区,而这些地方又是米易县人口、城镇、工矿及其它建设项目集中配置的地区。建设用地和耕地集中分布在同一地域内,使建设占用地和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特别突出。
(三)用地粗放,效益不高
米易县农业人口186131人,12个乡(镇),88个行政村(其中有38个少数民族村),826个村民小组,农村居民点数量多、分布散,土地利用方式粗放,主要表现为:第一,没有详细的村镇建设规划和宅基地审批程序;第二,承包土地零散;第三,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劳动力发生转移;第四,土地流转难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五,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小,零星分布,标准化水平低,特别是晚熟芒果产业。
四、针对米易县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进行农业综合开发
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以建设排灌渠系为重点,配套农业和科技措施,对山、水、田、林、路、气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妥善处理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关系
土地资源是土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体。米易县城镇用地建成区功能紊乱,严重制约了土地效益的发挥,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比例,减缓城镇化发展对耕地压力,实现非农业建设用地由外延增量为主转向内涵挖潜为主,在科学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与被占用耕地等级挂钩并进行折算,实行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平衡。
(三)集约利用土地
针对米易县农村居民点多、分布散的特点,对农村房屋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筹考虑,通过引导和鼓励,将新建和改造的房屋向居民点进行集中,通过原宅基地还田,改变土地零星、分散的状况;同时加强土地细碎化整理,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状况,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为土地集中连片产业化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针对农业用地结构现状,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扩大复种面积;将土地治理与多种经营的有机结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大面积推广“稻―菜”、“稻―玉”、“蔗―菜”等种植模式,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对于产业基地规模小、零星分布的情况则及时做规划,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适度规模的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四)加大引导力度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1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
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法;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各部门、各地区的用地规模;协调用地关系,提出各级土地利用结构的指导性规划指标和调整方向;确定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土地用途,包括每个地块的用途和利用方式,确定重点工程与设施的布局;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其核心内容是实行总量调控和用途管制,有效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严禁随意用地。
2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耕地锐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乡镇企业的突起,居民点及建设用地的逐年增多,大量耕地被破坏和占用,使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呈减少态势。另一方面,在现行经济体制下,由于土地用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农、林、牧业,所以以经济效益指导土地利用,必然使土地不断转向高收益的用途,比较利益的存在是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土地利用缺乏有效保护,生态质量不断下降
由于人们在土地利用中保护意识淡薄,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一些历史上土地管理政策失调,造成土地垦殖过度,森林过伐,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2.3土地管理措施不力,浪费土地现象严重
城镇建设外延扩展快,内涵潜力挖掘不够,用地容积率低,而且功能分区和布局不尽合理,致使存在一些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另外,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不能有效地保护土地。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不力,集体土地流转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比如说交通建设用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地改建为交通用地,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存在许多道路拓宽的现象,而这种是建立在房屋拆迁的基础上的,既耗费了人力,又浪费了财力,并且导致某些道路不能均衡合理利用,年久失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
3加强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
3.1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首先应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关系,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太谷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确定不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方向。通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抑制建设用地的扩展规模及其用地的不合理性和盲目性,尽可能对城乡交错带耕地实行特殊的保护。控制城市外延规模,对于城市发展所必须占用的土地,应当制定计划,控制土地的供应量,分阶段释放。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建设工业小区,集约利用现有土地以减少对耕地的继续占用。增加耕地的投入,推广新品种,兴修水利设施;加强耕地改造,推行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一体化种植,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减少耕地需求压力,确保基本农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3.2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
要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首先,应从宣传教育入手,提高人民素质,树立正确的土地观念,增强全民土地资源的忧患意识,形成一种“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自觉行为;其次,要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土地利用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经济价值的认识。只有意识到土地资源的价值,才能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形成节约用地,保护土地资源的良好风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本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其价格变化将会影响土地利用者的行为方式。当环境要素作为一项投入成本时,土地利用者就会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加强土地法制教育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产数量逐步显现并不断升值,土地违法案件、土地权属纠纷也频繁发生。因此,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修订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有许多新内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经常组织宣传教育,掀起学法风潮,使人人能知法、守法、用法。对于既成事实的违法用地,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部门必须从维护整体利益出发,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联合执法,认真开展清查处理,符合规划的,可采取酌情处罚、补办手续等办法予以确权登记发证,不符合规划的要坚决予以拆除。
参考文献
[1] 姚华军,丁锋,李新玉.浅议我国国土资源利益分配问题[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0(04).
1 引言
土地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资源型城市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促使了资源型城市特殊的土地利用特征。2008年12月28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有效的促进和帮助我国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成功转型。国外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的,对土地利用的研究多重点强调大规模、跨学科和综合性,建立了不少不同尺度、不同内容的分析模型。国内关于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并不多见,主要集中于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相关方面。对双鸭山市不同转型期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转型期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化解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土地利用模式的根本转变,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研究区概况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现辖4区4县,土地总面积220.36万公顷,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3173公顷,人口150.84万人。近几年非煤炭产业发展很快,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坑口发电厂,装机容量82万千瓦,年发电36亿度。另外还有水泥厂、啤酒厂、锅炉厂、铝合金厂等大中型企业。
3 双鸭山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 土地利用现状
双鸭山市土地面积220.3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4.9%,其中农用地182.81万公顷,占土地面积82.9%;建设用地7.02万公顷,占土地面积3.2%;未利用地30.53万公顷,占土地面积13.9%。
农用地。农用地面积182.81万公顷,其中耕地80.60万公顷,占共用地面积44.1%;园地0.56万公顷,占0.3%;林地91.99万公顷,占50.3%;牧草地2.48万公顷,占1.4%;其他农用地7.18万公顷,占3.9%。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7.02万公顷,其中居民点工矿用地5.28万公顷,占建设用地75.2%;交通用地0.48万公顷,占6.8%;水利设施用地1.26万公顷,占18.0%。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30.53万公顷,其中荒草地13.92万公顷,占未利用地45.6%;沼泽地4.50万公顷,占14.7%;其它未利用地12.11万公顷,占39.7%。
3.2 土地利用特点
独立工矿用地比重大。双鸭山独立工矿用地6613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12.5%,在鸡西、鹤岗、七台河、双鸭山四个煤城中,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例是最大的。
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双鸭山市耕地面积80.60万公顷,在四大煤城中是耕地面积最多的一个市,而且地势平坦,集中连片,便于集约利用,规模经营。
未利用土地面积多,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双鸭山未利用地30.53万公顷,占土地面积13.9%,在四大煤城中未利用地面积仅次于鸡西市,而且荒草地比重大,占未利用地45.6%,地势平坦,大片荒地相对集中,开发利用潜力大。
4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1 工业用地布局分散,给发展接续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双鸭山以开采矿产资源为主,建设初期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普遍按着“先地下,后地上,地下服从地上”的用地原则进行开发建设,哪里有矿就在那里开发,形成了工矿用地布局分散的用地现状。由于工业用地布局过于分散,不但使得建设用地的规模加大,给城市基础配套建设带来了一定难度,而且同产业也无法形成集聚效应,给接续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
4.2 城市闲置土地多,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造成双鸭山闲置土地较多的原因,有历史上开发利用布局不当,也有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水平低的因素。由于双鸭山土地闲置较多,不但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的浪费,而且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此外,还有部分企业由于资金短缺或一时周转不灵,延误了建设的实施,导致已批准的建设用地闲置。
4.3 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混杂,土地效益难以发挥
双鸭山是典型的“先矿后城市”发展模式,工矿企业开发先于商业和住宅,在矿区开发过程中商业区和住宅区设置围绕工矿企业区进行开发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混杂的现象。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这种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结构已影响到城市进一步发展及土地利用效益的发挥。一些老企业占据市中心繁体地带,要进一步发展,因周围地价高难以实施,而土地收益高的商服、金融等却难于进驻,导致土地效益低下。
4.4 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由于地下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造成地表大面积塌陷和大量煤矸石占地。塌陷地不仅使地形地貌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危及房屋、农田水利设施的安全。矿区附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长此下去将影响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5 结论
双鸭山市独立工矿用地比重大;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未利用土地面积多,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给发展接续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2)城市闲置土地多,土地利用水平较低;(3)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混杂,土地效益难以发挥;(4)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但承龙,熊华.海南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发展关系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4):718-723.
[2]刘盛和.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1):43-50.
[3]渠爱雪.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化研究――以徐州市为例[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9.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一般包括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管理两个方面,利用信息系统对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涉及到的应用分析模型是一个十分值得单独研究的系统工程。要研究开发一个土地规划辅助决策信息系统,须分解土地利用规划模型群为切入点形成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
对土地的利用规划进行辅助决策的模型群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模型以及土地需求预测模型。
二、基础数据预测
(一)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有人口自然增长法和劳动平衡法。人口自然增长法是根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时期人口数。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是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然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而劳动平衡法是以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为基础,按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比例关系预测未来人口(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二)城市化水平预测。
1、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化的量度一般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数法。复合指标法采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四个方面指标,即: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人口密度即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城市(建成区)的大小、城市(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
2、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
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方法主要有: 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理论依据是: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商品率;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农村人口转化预测法,根据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机械迁移人口数、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数进行推算;多指标综合预测法,常采用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预测(商品量增长预测、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预测)、国民收入增长率预测、基建投资数额预测等多指标综合预测法,根据预测结果加以综合得高、中、低三种方案,再结合其它相关因素,最终预测城市化水平。
三、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一)各类用地比例。
面积比是指某一区域内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即:
Ki=ai/A*100% (3-1)
式中:K,为第i种土地类型的面积比;a,为第i种土地类型的面积;A为区.域土地总面积。其计算结果多用直方图、饼状图表示。
(二)土地数量结构多样化。
根据吉布斯―马丁的多样化指数来度量,其模型为:
(3-2)
式中GM为多样化指数,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若某一地区只有一种土地类型,则多样化指数为0;若土地均匀地分布在各种类型中,则多样化指数为1。
(三)土地数量结构区位意义。
利用区位指数分析区域土地的意义在于这一指数可反映某一地区各种土地相对于高层次区域空间的相对聚集程度,区位指数是综合性指标,计算公式为:
(3-3)
式中Qi为区位指数,fi为区域内第i种土地的面积,Fi为高层次区域内第i种土地的面积。若Qi大于1,则该种土地具有区位意义,若Qi小于1,则不具有区位意义。
(四)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可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作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数,对规划地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
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H)反映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多少和各种类型所占的比例,当土地利用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减小时,多样性上升。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D)用于测度土地利用结构中一种或几种类型支配整个土地利用的程度,与多样性指数成反比。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可以用来描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配方式,反映土地利用是否以某种或某几种方式为主。土地利用均匀度指数(E)是描述土地利用类型的分配均匀程度,可用Romme相对均匀度计算。土地利用破碎度指数(C)用于测度土地被分割的破碎程度。空间格局指数的大小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干扰程度,随干扰强度增加,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均匀度、破碎度提高,优势度减少。
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一)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1、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K)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这一指数的意义在于可以直观地反映类型变化的幅度与速度,同时可以比较不同类型间变化的差异,从而探究其变化的驱动力和约束因素。
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LC)反映区域内某一研究样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及其转换程度,着重变化的过程而非变化的结果,意义在于反映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可以应用于局部与全区的对比以及区域之间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的对比。
(二)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
我们可以用各区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及各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的不同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三)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变化。
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可以用土地资源分布重心变化情况来反映。其方法为:把一个大区域分为若干个小区,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根据居民点的分布及地形特点确定每个小区几何中心的地理坐标,然后再乘以该小区该项土地资源的面积,最后把乘积累加后除以全区域该项土地资源总面积。重心坐标可以用地图经纬度表示,也可以用大地直角坐标表示。
五、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一)土地需求量预测数学模型。
1、年平均变化率法:此法依此式计算土地需求量:an=a0(1r)n,其中,an为预测期末土地的面积; a0为预测期初土地的面积;r为预测期土地面积的年变化率(增加为正,减少为负);n为预测年期。
2、趋势预测法:研究区域的土地面积变化是在时间序列上展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得到一系列依赖于时间的数据Y=f(t),以时间为参数的数列成为时间序列。
3、回归预测法:城市土地的变化与许多因素都有关系,如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城市化率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Y=f(x1,x2,…xn)表示。
(二)耕地需求量预测。
l、粮食安全条件下的最小耕地需求量是粮食自给率、食物消费水平、食物综合生产能力等因子的函数。
2、基于耕地社会保障功能的需求量预测耕地,对于城市而言主要表现为耕地是城市农业人口及“两栖人口”的重要生活保障,因此,城市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定位为满足农业人口及“两栖人口”的粮食自给自足,其需求量为达到这一条件的耕地需求量
(三)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l、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预测。通常采用城市规划中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方法: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法。
2、独立工矿用地需求预测。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生产要素享赋、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的研究,确定单位土地的工业产值,在分析预测经济发展规模的基础上确定产业用地总需求,在总需求的基础上扣除城镇内部合理的产业用地需求,即为独立工矿用地需求。
3、交通用地需求预测。城市交通用地需求中,公路交通的需求是其研究和考虑的重点。公路交通用地取决于其长度和宽度。其长度依据选线方案在图上量取。公路的宽度与其技术等级有关。依据公路技术等级即可确定公路的路面宽度和路基宽度,从而计算得到公路的占地面积。
4、水利设施用地需求预测。水利设施包括水库水面和水工建筑物用地,其中水工建筑物的用地需求根据长度和其断面要素计算;水库水面用地可依据水位――库容关系曲线和水位面积曲线估算。
六、辅助决策功能模块实现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通过提取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各种用地类型的属性信息,将属于同一大地类的用地类型的面积字段值进行加和汇总,并将汇总的结果赋到土地利用现状表的面积字段位置。将各种土地利用的现状地类数据汇总之后,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各个地类占规划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从而有效的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分析比较;同时系统也提供了生成统计图表的功能,来更形象直观的对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分析。
(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主要是根据选定的规划方案,将各种地类的用地情况信息录入系统之后,系统可实现对这些规划用地信息的计算分析功能,自动的计算规划近期、远期与现状地类的面积增减数值;同时也可以采用生成统计图表的方式来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以得出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合理与否,并进行相应地类用地情况的调整。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分析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变化分析。
(三)人口预测。
在人口预测子模块中,可以完成总人口和城镇人口的数量预测,总人口预测中可以用自然平均增长法和回归预测法来完成总人口的数量预测,当选择相应的预测方法之后,系统会显示此方法所对应的预测公式,在文本框中输入公式所对应的各数据项后,点击计算按钮,系统就会自动计算规划目标年的总人口数;城镇人口的计算设计了劳动平衡法和单因素分析法两种预测方法,其计算方法与总人口的计算方法类似。
(四)土地需求量预测。
本模块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各类用地的需求量预测,然后将各类用地的预测数据信息录入相应的位置,并进行规划近期面积和规划远期面积预测结果与现状数值的分析比较,从而得出预测结果合理与否,以辅助规划预测方案的拟定。
七、结束语
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需要建立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供需预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土地利用分区等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土地的供需关系以及土地的合理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中辅助决策模块的建立的基础,是编制与实施规划的基础。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2001
[2]国土资源部.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002
[3]尹君.多目标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论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
中图分类号:S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1-0029-05
农用地是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物质的供应者和调节者,土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由于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土地生产潜力有着较大差异[1]。因此,根据生产潜力的大小和资源禀赋特征,开展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及评价,可以科学利用水资源,以此改善农用地质量,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生产力 [2]。
河北省黄骅市处于黑龙港流域,是严重的缺水区,但地势平坦,耕地广布,属于水土耦合矛盾的典型地区,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艰巨,土地利用潜力巨大,是耕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地区 [3-5]。随着经济发展,该地区对水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水资源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虽然有相关的土地整理规划,但缺乏可靠的水土资源依据,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耕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仅效益不高,而且还会破坏地下水系统结构。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能够全面反映下垫面、气候条件差异对流域降雨-径流过程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已成为当前明确区域水资源数量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研究方法 [6-10]。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思路是按照水循环机制,在GIS及相关空间分析软件的支持下,根据DEM数据,结合地形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水力联系的集水区 [11-16]。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得出的集水区图与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类型图进行叠加后,提取水系特征,得到水文响应单元[17-20]。最终,运用基于水文单元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研究方法,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资源供需分析评价,为在水资源约束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调整提供依据。
本文以黄骅市旧城镇为例,运用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水资源模型对研究区水资源供需量进行模拟计算,利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空间分析,从而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分析和评价,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划提供依据。
1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水资源模型计算方法
1.1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
水文响应单元(Hydrologic Research Unit)是指一个子流域内具有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区域。本研究通过将集水区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和土壤类型图进行叠加,进一步细分为下垫面相对均匀的水文单元。同时考虑研究区人工与自然水系交错和地势平坦的特点,通过自动与手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系特征提取,对照当地水系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正。从而得到水文响应单元。
(1)集水区划分。利用ARCGIS的水文分析(Hydrology)工具对DEM数据进行集水区划分。要得到流域分区结果需要经过无洼地DEM生成,水流方向计算,汇流累积量计算,提取河网和集水区划分五个步骤。图1为水资源现状分析及空间分布模型流程框图。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01-0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and Use in Sandu County
Yang Shaoping
(Land-use Planning Room of Guizhou First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Guiyang 550004,China)
Abstract: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Based on the regional nature general situation and the land utilization situation,the main problems of land utilization in Sandu County were analyzed roundly in this paper.Therefor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sustainable land utiliza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Problems of land utilization;Countermeasures;Sandu County
土地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土地资源面临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同时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和无序的问题又普遍存在,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1]。文中简述了贵州省三都县的自然状况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针对县城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对策建议。
1 自然概况
三都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南州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以南的都柳江上游和樟江支流,东面和东南面与黔东南州榕江、雷山两县为邻,南面与荔波县接壤,西面和西北面与独山县、都匀市毗邻,北面与黔东南州丹寨县接界。县境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斜坡,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400~1 000m,山地面积占94%,是典型的山地县。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终年适宜作物生长。土壤共有10个土类,17个亚类,71个土属,310个土种。
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 土地利用类型 县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复杂,耕地主要有水田和旱地,无水浇地;园地以果园和茶园为主,另外还有其他园地;林地有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牧草地有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其他牧草地;其他农用地有设施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城乡建设用地主要有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交通水利用地主要有公路用地、港口码头用地、水库水面、水工建筑用地。其他土地主要有水域、自然保留地。
2.2 土地利用结构特点 根据2009年三都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统计[4],全县各类用地总面积为237 620.12hm2,其中农用200 713.8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4.47%;建设用地
3 331.1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0%;其他土地33 575.1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13%(图1)。由此可见,农业用地占绝对优势,非农业用地比重较少;建设用地比重偏低,仅占总面积的1.4%;在其他土地中,自然保留地面积为10 331.0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25%。
图1 2009年三都县土地现状结构
3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耕地数量少且质量差 三都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全县耕地面积33 853.9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25%,全县人均土地面积为0.69hm2,虽高于黔南州人均土地面积为0.66hm2,但人均耕地仅为0.096hm2,(下转3页)(上接1页)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7%)。同时,耕地中坡耕地比重大,其中>25°的坡耕地占全县耕地的17.51%[3]。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比例较大。根据三都县农用地分等成果,三都县属坡多地少,中、低产田、土多,高产田、土少。
3.2 建设占用大量耕地,用地结构、布局不合理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县域交通、工矿、城镇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占用大量耕地。根据三都县统计年鉴,从1997到2010年间共减少耕地1 188hm2。耕地的减少致使粮林争地、林牧争地、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等现象产生,形势日趋严重,因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一些乡镇为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盲目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将许多优质耕地改造为鱼塘、果园等,挤占大片良好质量的耕地[4];交通用地数量少,只占土地总面积的0.09%;县域城镇化率较低,城区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0.0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区规划较差,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县域土地资源利用。
3.3 土地利用粗放,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浪费较严重 全县绝大部分土地都处于粗放利用状态。中低产田比例较大,稳产、高产农田较少;大部分园地集约化程度低,林业用地依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疏林地、未成林地比例较大,产出率低,集约化经营度不高。同时城镇建设用地呈外延式发展,老城区改造仍有很大潜力,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指标过大。城乡居民点建设中的这些问题是造成三都县近年来耕地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3.4 土地利用管理法制、机制和体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难以起到控制和引导的作用;(2)用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无法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也使得依据产业政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措施难以奏效;(3)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刺激了地方政府将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甚至出现多“卖地”、低价“卖地”现象;(4)现行法规不利于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这些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上的问题是造成三都县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5]。
4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 针对三都县耕地数量和数量差的问题,可通过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大耕地的整理力度,提高耕地质量,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升基本农田地力;适度开发宜农其他用地,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
4.2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 针对三都县农用地比重大而建设用地比重小的问题,可根据各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情况,在建设用地总指标控制的前提下,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定额分配,并制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地结构和布局,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处在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动态优化状态。一方面要确保全县重点和优势产业用地;另一方面要走“集约循环型”道路,减少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4.3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土地生产力 针对三都县土地利用的生产力水平低的问题,可利用三都县各乡镇独特的自然资源,依托农业产业化基础,使农业产业化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北面乡镇合江、大河、丰乐、三合、交梨、普安可发展早熟蔬菜;南部的水龙、周覃、廷牌、三洞、中和、九阡等乡镇可发展冷凉蔬菜;东部都江、打鱼、拉揽和西部的大河、丰乐、合江可发展柑桔;交梨、普安、三合可发展水晶葡萄;九阡、扬拱、周覃可发展九阡李;塘州、廷牌可发展早熟马铃薯、辣椒。
4.4 健全并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针对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要尽快建立、制定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同时推进和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和完善地产市场。土地的配置要向市场化转变,实行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地产市场体系,发挥经济杠杆在合理利用土地、调节土地供需矛盾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岩晖.浅谈城镇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华北国土资源,2007(4):27-28.
[2]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Z].
[3]三都县国土资源局,贵州省第一测绘院.三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Z].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18004
1 引言
区域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能够直观地反映该区域范围内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同时,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是一个系统性演化的过程,期间的每一次转变都将为区域带来一系列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1]。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与强度显著增长,人地关系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土地利用问题也成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2]。
两江新区是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新区,同时也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新区。2015年,两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7.5%。经过5年的发展,两江新区已经成为全市建设速度最快、建设规模最大的区域。目前,两江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29 km2,年均增加10 km2左右;常住人口达到240万人,年均增加7万人左右。依据两江新区2009年、2012年及2015年三期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在 GIS 技术支持下,分析两江新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特征,以期为保障两江新区土地资源及其安全利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2 研究区概况
两江新区因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而得名,全区总面积1200 km2,辖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3个行政区的部分区域,共33个街镇(21个街道、12个镇)。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源
研究的数据主要为两江新区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期土地变更矢量数据,坐标统一,精准度高;通过ArcGIS 10.3软件的转换工具,转换得到11个土地类型的三期土地利用栅格图,栅格单元大小为30 m。
图1 两江新区2009~2015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
3.2 研究方法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开发度、耗损度以及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4个指数,并根据三期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构建地类转移矩阵,来对两江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3]。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对研究区某种土地类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变化进行定量描述[4]。计算公式为:
R=Ub-UaUa×1T×100%(1)
式(1)中,R为研究区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为不同时期的某地类的面积;T为研究区时长,当 T为年时,R则表示该研究区某地类的年变化率。
单一土地利用开发度,以单位时间内新开发面积占初期该类型面积比例来表示[4]。反应了单位时间内某地类面积增加的速度。计算公式为:
RD=UabUa×1T×100%(2)
式(2)中,RD为某一土地利用开发度;Uab为该土地利用类型从a时刻到b时刻,由其他地类转变为该类型的面积总和;Ua为a时刻该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T为a时刻到b时刻时间长度,以年为单位。
单一土地利用耗损度,以单位时间内新损耗面积占初期该类型面积比例来表示[4],反应了某地类面积减少的速度。计算公式为:
RU=CabbUa×1T×100%(3)
式(3)中,RU为某一土地利用耗损度;Cab为该土地利用类型从a时刻到b时刻,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总和;Ua为a时刻该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T为a时刻到b时刻时间长度,以年为单位。
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以年为单位,计算区域在不同年份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程度[5],综合考虑了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变,能够较为综合地反映研究区土地利用年变化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C=∑ni=1ΔUi-j∑ni=1Ui×1T×100%(4)
式(4)中,C为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Ui为研究起始时刻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为研究期间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其他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为研究期间时长。
符俊鹏:基于GIS的重庆两江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地理与规划
4 结果与分析
在土地利用现状栅格数据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测,分别得到两江新区2009-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统计表(表1)、两江新区2009-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度(表2)、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3~5)。
4.1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分析
根据以上土地利用结构表(表1)可知,城镇用地所占比重最多,林地和耕地次之,三者面积之和占研究区总面积70%以上;6年中,草地、特殊用地、工矿仓储、其他用地四类的面积占比和变化量均非常小;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在2009~2015年最直观的变化是,城镇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积逐年增加,水域村庄园地林地耕地逐年减少。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是对研究区范围内地类由一种类型转移为另一种类型的定量描述。通过构建两江新区2009~201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其统计结果(表3)可知如下。
从转出总量来看, 2009~2015年,6年间两江新区转出最多的地类是耕地,转出面e达118.59 km2,转出比例占比65.47%;园地、林地、村庄转出的土地面积依次递减,转出面积分别为19.85 km2、17.8 km2、15.53 km2,转出占比分别为10.96%、9.83%、8.57%。
从转入总量来看,2009~2013年,6年间两江新区城镇用地面积的转入量最大,转入面积为151.33 km2,占比83.54%;此外,转入量较大的是交通运输用地,转入面积为25.82 km2,占比14.25%;其余地类的转入量和占比都非常小,在此不多做分析。
4.2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由表2可知,2009~2015年两江新区城镇用地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耕地、交通运输用地、园地、林地和村庄,草地、其他用地、特殊用地、工矿仓储和水域的变化幅度较小。6年中,城镇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草地、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通过2009~2012和2012~2015年两期综合动态度可知,两江新区在这六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程度越来越大。
(1)由城镇用地的单一动态度可知,研究区于2009~2012年间的城镇扩展速度较2012~2015年有所放缓;6年间,新增的城镇用地面积151.33 km2,大部分来自于耕地,其余部分主要由从村庄、林地和园地转化而来。交通运输用地的开发度大于耗损度,单一动态度为各地类中最大值17.38%,这与研究区近几年来逐渐扩张的城镇用地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由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知,2009~2012年间增加的交通运输用地面积8.77 km2,主要由耕地和部分林地转变而来,分别有4.50 km2耕地和1.27 km2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2012~2015年间增加的交通运输用地面积较2009~2012年大幅增加,为17,05 km2,主要由耕地、村庄、园地转化而来。
(2)耕地、村庄、园地和林地的单一动态度、开发度和耗损度表明,该4种地类在2009~2015年间面积大幅减少,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耕地是最主要的补偿来源,6年间共转出了118.59 km2的耕地,其余的土地消耗量则由村庄、园地和林地来承担。村庄在2009~2012年间与2012~2015年间的土地转出量,分别为9.81 km2、5.78 km2,表明在城镇扩展的过程中,村庄的消亡过程是由快到缓的。
(3)草地、特殊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其他用地和水域的单一动态度、开发度和耗损度都较小,地类转入与转出都较为温和,表明两江新区2009~2015年间这五种地类的变化小,其转出转入的面积和比值都不明显,因此认为这些地类变化并无明显特征。
5 结语
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与分析,可以及时反映土地的属性变化[7]。该研究通过对两江新区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①土地利用方面,两江新区城镇用地6年间面积从221.23 km2增加到了371.35 km2,增幅达68%,由北到南逐步扩展开来;交通运输用地也随着城镇的扩张而不断发展,面积从24.21 km2增加到了49.86 km2,扩张了近两倍;草地、特殊用地、工矿用地和其他用地在研究区中所占面积少,且变化幅度非常小。②地类转化方向,研究区最主要转化方向是由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耕地、林地、园地、村庄和水域的面积逐年缩小,减少的土地主要转化为交通运输用地和城镇用地;还有部分林地、耕地和村庄的相互转化。
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包括:①采用的数据为土地变更矢量数据,若要分析研究区2009年之前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则必须借助2009年之前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而遥感解译图像识别的标准与土地变更数据存在差异,可能会影像分析结果的准确度。②应用的3期数据,总的时间跨度为6年,因此造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的时间序列较短。③仅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就产生该变化的驱动力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及预警和预测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4,69(1):3~14.
[2]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553~557.
[3]朱会义,李秀彬.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地理学报,2003,58(5):643~650.
[4]鲁春阳,齐磊刚,桑超杰.土地利用变化的数学模型解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