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临床免疫学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484X
国内刊号:22-1126/R
邮发代号:12-8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主要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教学体系。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等院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医学生的需要[1]。为提高检验人才的素质,使之能适应国内外医学检验科学的发展,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2006年3~8月在医学检验专业主干课程《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中进行了中英双语教学的调查和实践,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贵阳医学院2003级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108人。
1.2 教学方法
采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临床免疫学检验》[2]。选择其中部分章节,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成双语教学CAI课件,教师做好中、英文上课的充分准备。授课采用以下4种形式:(1)采用中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课件(英文比例不超过50%);(2)采用中文教材、补充英文资料、中文课件;(3)采用中文教材、补充英文资料、中英文混合课件(英文比例不超过50%);(4)采用中文教材、补充英文资料、英文课件。授课时主要采用中文和英文并举的教学方式,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论知识点以中文讲解为主,对比较浅显易懂的部分,尽量用英语讲解,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英语讲授内容比例占到总内容的50%以上。
1.3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在实施双语教学结束后进行,由学生不记名填写。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涉及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授课语言(中英文)的应用比例、双语教学授课效果等。
2 结果
2.1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和建议
见表1。本次调查显示,多数学生(65.8%)对《临床免疫学检验》采用双语教学表示理解和支持;多数学生(56.5%)希望采用中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课件(英文比例不超过50%);多数学生希望教师以中文授课为主,仅介绍个别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或在用英文讲授后,再翻译成中文。表1 医学检验本科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态度和建议(略)
2.2 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2。对于采用双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仅21.3%学生认为学习效果比单纯用汉语教学好,41.7%的学生认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比单纯汉语教学差,另24.1%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与单纯中文教学差不多;对于双语教学CAI课件,52.8%的学生认为不同英文程度的课件可作为双语教学的辅助学习资料,67.6%的学生认为促进了专业英语的学习,9.3%的学生认为可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与汉语教学相比,46.3%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使专业学习变得特别吃力,仅5.6%的学生认为可以学得很轻松。表2 医学检验本科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略)
3 讨论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顺应时展的必然,本文在我院医学检验本科专业课程《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中作了有关双语教学的调查和尝试,认为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功开展双语教学需要学生的配合。在实施双语教学之前,应对学生进行充分动员,让他们对双语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此项调查中,65.8%的学生支持双语教学,说明多数学生思想上是认同双语教学的,这是我们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但是仍有26.9%学生对双语教学持强烈反对态度,作为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这一部分学生应该认真分析其反对的原因。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给开展双语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调查显示,仅7.4%的学生接受教师全英文授课方式,多数学生要求教师用中文授课,仅个别专业名词用英语表述,或在用一段英文授课后再作中文解释。许多(41.7%)学生担心使用双语教学会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有影响,并且46.3%的学生感觉双语教学使得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吃力,这也是部分学生反对双语教学的主要原因。应该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大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高考的选拔和低年级阶段大学英语的学习,已有一定英文基础,基本具备双语教学的条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只要努力一定能接受双语教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一定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同时这也提示,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基础英语的培养非常重要,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绝不可能简单地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就能完成,只有通过多门学科、多年级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专业课程教师实施双语教学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初期最好采取简单渗透式和过渡式的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的难易、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调整英语在教学中的应用比例,特别要注重专业词汇的讲解。
3.2 师资
师资是双语教学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3]。教师的外语水平和能力不仅是实施双语教学计划的关键,而且关系到学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关键之一。大多数医学专业课程教师长期以来接受的是读写为主的英语教育,说听能力相对较差,往往只能做到较熟练地阅读或写作英文专业文章,真正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的能力却很弱,发音也不够标准,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对英语读音的正确掌握,严重影响学生日后的英语发展,使双语教学进入误区。为弥补双语教师英语口语方面的不足,口语不太好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英文内容,讲解主要采用中文,使用中英文CAI课件辅助教学,教师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英语水平。对英语口语流利地道的教师,应尽可能使用英文授课,辅以CAI课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讲的英文内容[4]。同时充分发挥优势,组织教师听课,观摩学习,帮助其他教师提高英文水平。作为院校方应重视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投入经费,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拔教师进行英语培训。
3.3 教材
教材是学生赖以领会、接受理论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5]。原版英文教材专业英文的表述规范地道,是学生学习专业英文的首选材料,但是原版教材价格太高,基于国情、省情和校情,购买原版英文教材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目前无法要求医学生全面使用原版教材。而且目前还没有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的《临床免疫学检验》双语教材,国外教材普遍章节数目多、内容丰富、结构与国内教材相差甚远,无法同步使用,因此将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节选原版教材,以复印件作为教学教材,并准备其他英文资料供学生使用是目前比较理想的过渡手段。我们在试行双语教学过程中,以规划教材为蓝本、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制作双语教学CAI课件,同时印发一些原版的英文资料,提前把资料和课件交给学生,作为学生双语教学的学习资料,起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作用,基本上能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
3.4 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这势必要求增加学时,但高校课程的整体安排决定一门课程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要推进、深化和发展双语教学,必定要求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被动式”、“聋哑式”的学习方法,教学方式上采取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所以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双语教学的重要内容[6]。学生普遍接受双语教学CAI课件的教学方式,认为不同英文程度的课件可作为双语教学的辅助学习资料,并且促进了专业英语的学习,提高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件新生事物,也是今后教育改革中的一条必由之路[7]。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广使用外语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并提出要用开出多少双语课作为衡量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8]。通过对《临床免疫学检验》课程试行双语教学,对普通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学校和教师欲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和降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否则将不能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建领.加入WTO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应对——首届武汉地区教育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2(2):108-110.
[2]吕世静.临床免疫学检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8.
[3]冯振中,刘德纯.对病理学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及思考[J].山西医学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5):568-570.
[4]陈同强,邓婷,林卡莉,等.医学本科生组织胚胎学CAI双语教学的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5):671-672.
[5]王文红.关于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7(1):28-29.
1 临床应用
现代研究认为,大黄虫丸的功效与现代免疫理论密切相关,方中选用大量活血祛瘀之品,将体内陈旧瘀滞的物质清除,进而加快体内新陈代谢所需物质的产生,扶助机体正气的恢复,以达到各脏腑功能正常的目的。这与现代免疫学所述免疫自稳有相似之处。因此,近年来大黄虫丸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尤其在治疗慢性肝炎、肿瘤等与免疫失调有关的疾病方面疗效更加显著。
1.1 肝脏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功能紊乱以及由此引起的病毒复制有关,因此,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和抑制病毒复制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1]。近年研究发现,大黄虫丸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联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能显著提高患者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全面提高抗HBV免疫功能,并且在体内可诱导内源性干扰素的产生。龚氏等[2]应用大黄虫丸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乙肝患者77例,并与60例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有48.08%的患者HBeAG转阴,30.56%的患者出现抗HBe阳转,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3%。大黄虫丸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消除症状。林氏等[3]用本药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服药方法:大黄虫丸每次3 g,3次/d,干扰素300万U,3次/周,肌注,6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一般的保肝药和维生素,两组疗程相同,且均不用降酶药物,治疗结果表明:联合用药组35例经6个月治疗,显效19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30例只有3例显效,11例好转,总有效率为46.7%。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目前认为,肝纤维化是由于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分泌和降解失衡引起的。朱氏等[4]用大黄虫丸治疗101例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发现该药能使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显著降低(P<0.01),而这些血清指标从不同侧面可以反映ECM代谢和肝纤维化的进展状况。大黄虫丸具有加速ECM的代谢,减轻和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从而起到保护慢性肝损伤,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赵氏[5]用大黄虫丸合乌鸡白凤丸,随症加用归芍六君子、一贯煎、六味地黄丸,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0例,结果显效22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88%。用药后腹水全部消退,38例脾脏大者,28例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1.2 肿瘤
大黄虫丸原方主治五劳虚极赢瘦,内有干血,且有缓中补虚之功。本方组成以破血逐瘀之品为主,而仲景谓其缓中补虚乃邪祛正安之意。现代临床认为肿瘤患者,在外形体消瘦、肌肉削脱、倦息乏力等符合“虚极赢瘦”之特点,肿瘤病灶可以看作是内有干血”。这些临床表现正好与大黄虫丸的主治特点相吻合。因此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刘氏等[6]通过近l0年的时间,观察经病理和细胞学确诊的肿瘤患者,其中包括肺癌、胃癌、恶性化学感受器瘤、肝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乳腺癌共计57例。这些病患在经大黄虫丸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0T试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大黄虫丸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机能,而细胞免疫在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大黄虫丸治疗恶性肿瘤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机能,提高宿主抗肿瘤能力,从而减缓肿瘤的发展,同时由于免疫机能的改善亦增强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减少了患者的感染次数,从而提高疗效,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为胃癌不仅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有关同时与免疫调节因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7]。在对10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检测后发现,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在对IL-2进行监测时发现消化系肿瘤,尤其是进展期胃肠肿瘤患者明显低于正常人。由此可见胃癌的发生与免疫有着密切联系。许氏等[8]以本方化裁为黄参胶囊,治疗晚期胃癌30例,结果患者的行为状态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胃癌细胞凋亡指数,血清、胃液、胃癌组织的一氧化氮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
1.3 心血管疾病
赵氏等[9]观察了大黄虫丸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发现本药有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陈氏[10]用大黄虫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并设对照组30例,进行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该药还能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指数、凝血因子Ⅰ的含量。唐氏等[11]运用大黄虫丸治疗高粘血症30例。用法:内服每日2次,每次1丸,收到满意效果。赵氏等[12]用本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临床实验结果显示,本药对头痛、失眠、震颤等改善率较高,对血压有双相调节的作用。治疗后胆固醇、三酰甘油、β-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微循环有显著改善,有增进脑功能的作用,能提高患者的听力视力,可使血管弹性增加,搏动性血流供应增加;改善脑循环的功能。
1.4 外科疾病
谢氏[13]以大黄虫丸为基本方并随证加减治疗鹤膝风30例,疗程1~6个月,结果显示:病愈16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刘氏[14]用大黄虫丸治疗颈淋巴结核患者,1丸/每次,2~3次/d,1例服2个月,1例服3个月,1例服6个月,均治愈,观察2~6年未复发。并用该药治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1丸/每次,2次/d。半年后关节肿胀减轻,活动较自如,指、腕关节肿胀消失,血沉4 mm/h。17年后随访,未复发。
1.5 妇科疾病
李氏[15]用大黄虫丸治疗乳腺增生症66例,治疗方法:于月经前10 d用药,1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5例,显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激素失衡有关,这些都受神经内分泌网络的调控,而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16]。朱氏[17]用大黄虫丸治疗子宫肌瘤获满意疗效。
1.6 皮肤及五官科疾病
中医认为,扁平苔藓多为素体阴血不足,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复感风邪,风湿客于肌肤腠理,凝滞于血分或因肝肾不足,阴虚内热,虚火上炎所致,治疗多采用补益肝肾、健脾清热凉血等法则,但疗效一般。考虑到本症主要病理改变为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不规则增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及真皮上部呈带状浸润,暂且将其归属于增生过度性皮肤病。由于大黄虫丸作用机制主要是软坚散结,是治疗增生性疾病之圣药,而西医之维甲酸霜主要作用也是抑制皮肤细胞的过度增生,二者合用确有良好疗效,牟氏等[18]尝试用大黄虫丸内服,每次1粒,每日3次,空腹口服,服药期间禁烟酒茶及刺激性食物,合并维甲酸霜外涂治疗本病12例,获得良好疗效。不仅费用低廉,而且患者也乐于接受。对治疗的l2例患者进行随访,半年后未有病例复发。李氏[19]用大黄虫丸治疗痤疮,多发性咖啡斑及鱼鳞病,收到满意疗效。邹氏[20]用大黄虫丸配服其它中药治疗眼肌无力及舌强各1例均获满意疗效。
2 治则研究
现论研究首先认识到,中医扶正诸法在临床应用中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为了揭示其作用机理,国内已有不少相关的实验研究。李氏等[21]为了能深入探讨中医扶正法治疗肿瘤疾病的机理,选用临床常用的益气养阴方对荷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该方能够提高荷瘤小鼠的总T细胞数,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以及NK细胞的杀伤活性。表明益气养阴方能提高荷瘤抗体的细胞免疫活性,从而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扶正方药对人体的正气不但有扶助作用.而且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如补气健脾的人参、白术、党参、黄芪等可以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白细胞数,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诱生干扰素。肉桂、仙茅等温补肾阳药物具有促进抗体提前形成的作用[22];鹿茸、菟丝子、枸杞子均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枸杞子还可增加IgG、lgA、IgM含量及抗体效价及抗体生成细胞,提高血清溶菌酶活力,提高NK细胞及IL-2活性,抗衰老[23];女贞子可增加白细胞数,促进T细胞活性。对IL-2有双向调节作用[24]此外补益类方药四君子汤、四物汤、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参脉注射液等均可明显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补肾益气血方药治疗肿瘤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如小柴胡汤能增强肿瘤患者巨噬细胞、K细胞、NK细胞、IAK细胞的杀伤功能,促进体内细胞产生干扰素和白介素;中药单味药(白芍、人参、黄芪、猪苓、枸杞子等),复方(右归饮、扶正抗癌冲剂等)治疗癌症均有不同程度的诱生IL-1、IL-2、IL-3、IL-6、TNF、IFN等的作用,从而通过细胞因子达到抗肿瘤的目的[25]。由此可见,扶正药具有广泛的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某些扶正药如五味子、大枣、甘草等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祛邪之法对免疫亦有调节作用。季氏等[26]通过研究中药活血化瘀法对子宫肌瘤的治疗作用和对IL-2R、TNF-α的影响,发现经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后,原本高于正常人水平的IL-2R及TNF-α水平明显下降,说明中药活血化瘀法可通过降低血清IL-2R、TNF-α水平而起到抑制子宫肌瘤的发生。刘氏等[27]通过研究清热解毒中药对老龄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该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以增强淋巴细胞转化率,使小鼠睥细胞产生IL-lα,IL-1β的量增加,表明清热解毒中药对老龄小鼠免疫功能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此外相关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活血化瘀类药可抑制机体病理性反应,对机体过强的免疫反应导致的自身免疫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大多数清热解毒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实现的,如金银花、苦参、黄连、紫花地丁可以诱生干扰素,且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激活T淋巴细胞的功能,龙胆草、蒲公英可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增强溶菌活性等;大青叶可提高动物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增加动物的脾脏重量和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作用;苦参、夏枯草、金银花、黄芩、生地黄、紫花地丁、板蓝根等均能促进血液白细胞数量增加;夏枯草、牛黄、蒲公英、青蒿等能促进单核巨噬系统功能增强;黄芩、龙胆草、黄连、牡丹皮等均具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28]。蒲黄、三七、大黄等均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龙胆泻肝汤、银翘散、安宫牛黄丸、温清饮等均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大蒜、甜瓜蒂、洋金花、薏仁米、桑枝、莪术、川芎、红花等泻下、驱虫、祛风湿、平喘、活血化瘀药等均为免疫促进剂。
由上可见,扶正与祛邪为中医治疗的基本治则,两者均有免疫抑制和增强两方面的作用,故临床上扶正与祛邪常并用以提高疗效。有鉴于此,进入新世纪中医理论界提出,扶正祛邪理论与西医免疫相关。西医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一切抗原性异物(包括外来的和自生的),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免疫功能正常,可使机体免除病症,保持健康,免疫功能异常则可发生一系列疾病。而中医所论正气应该包含了人体正常的免疫生理,邪气包含了异常的免疫病理,所以扶正祛邪理论与免疫学说是不谋而合的。中医治疗,正是通过“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采用补益、养阴、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等方法使“阴平阳秘”,达到调节免疫水平的作用。可见,扶正祛邪和免疫之间有“异曲同工”之效。而本方是扶正祛邪,缓中补虚的代表方。因此,如能证明本合剂扶正祛邪的免疫调节机制,无论对于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免疫学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小结
近1O余年来,随着对大黄虫丸研究的深入,药理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抗凝、降血脂及改善血液流变等方向,对方剂主要成分免疫作用的研究已渐趋深化,现已证明组成本方的单味药物多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具体药物不同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不同。本方临床应用也更加广泛,特别是对慢性乙型肝炎、肿瘤等与免疫失调相关疾病的治疗疗效肯定,并提出本方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可能调整了机体免疫状态。并对其治则进行了大量检索,也证实与现代免疫机理相关。因此,探讨本方免疫机制,以便为这一传统名方临床深入运用与开发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宗淦.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加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8,14(1):30-31.
[2] 龚 孟.大黄虫丸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4,5(5):112.
[3] 林 峰,张复春,吴婉芬,等.大黄虫丸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5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1996,12(8):549.
[4] 朱建平,肖兰英.大黄虫丸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疗效观察[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1,l5(4):281-282.
[5] 赵新敏.扶正化瘀治疗肝炎肝硬化50例[J].江苏中医杂志,1988,9(6):22.
[6] 刘寒英,陈善堂.大黄虫丸治疗恶性肿瘤57例[J].吉林中医药,2001, (3):13.
[7] 危北海.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44.
[8] 许岸高,李韶光,刘集鸿.黄参胶囊治疗胃癌的细胞凋亡及NO机制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4):364-365.
[9] 赵习德,孔祥梅,张 凯,等.大黄虫丸治疗左室心肌肥厚的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1996,16(5):296.
[10] 陈俊发.大黄虫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6):331.
[11] 唐 丽,藏力学,杨崇清.大黄虫丸治疗高粘血症30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1995,12(1):18.
[12] 赵英宗,王大忠,孙士玲,等.加味大黄虫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分析[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6):34.
[13] 谢新样.大黄虫丸加减治疗鹤膝风30例[J].国医论坛,1990,(5):14.
[14] 刘光汉.浅谈大黄虫丸的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1991,12(6):243.
[15] 李去病.应用大黄虫丸治验三则.陕西中医,1990,l1(4):163.
[16] 季培英,孟 炜.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免疫学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9):1655-1660.
[17] 朱金明.大黄虫丸治验举隅[J].山西中医,1998,(4):36.
[18] 牟宽厚,冯 捷,范 侠,等.大黄虫丸合用维甲酸霜治疗扁平苔藓12例[J].江苏中医药,2002,3(7):31.
[19] 李灵巧.大黄虫丸在皮肤科中的临床应用[J].河北中医,2002,24(5):352-353.
[20] 邹兰谷.大黄虫丸的临床应用[J].江苏中医,1995,16(5):35.
[21] 李涵健,刘嘉翔.益气养阴方对荷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观察[J].中国免疫学杂志,l989,5(4):248.
[22] 黄春丽.论虚实补泻与免疫[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7,7(1):46.
[23] 张国山.中药及其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57,186.
[24] 金 岚.新编中药药理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79.
[25] 花宝金.肿瘤虚证及扶正培本治疗的现代免疫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3):60.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它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具有概念繁多、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强、知识更新快、与临床应用较为紧密等特点,是基础医学中非常重要但又较为难教和难学的一门课程。与一般医科大学相比,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教学具有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学员学风较为严谨、纪律性较强,但是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意识较差,考核指标比较单一等特点,目前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进一步深化医学免疫学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应用PBL教学方法
相对于一些地方高校,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员教,学员听模式为主,导致学员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因此,采用一些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员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式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1],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引入带有导向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由学员通过自行查找资料,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不仅由此掌握相应的知识,更由此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从而改善学习效果[2]。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员和学员、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挖掘学员的创新潜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尤其适用于医学免疫学这种知识更新快、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的课程。
结合本校学员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到学员进行PBL教学所必须的相关知识基础和文献检索能力,我们以临床医学五年制学员为对象,选用临床免疫学相关章节进行PBL教学。结果表明,与以前常用的传统方法相比,PBL教学法不仅能够促进学员的深入学习,更能够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使学员由以前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课后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员对PBL教学模式表示欢迎和认可,认为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改善学习效果,值得推广。实践表明,PBL教学法是提升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
基础医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难懂,一方面难以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员对这些枯燥深奥的概念也难以理解。因而,如何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生理过程形象生动得展示给学员,让他们学得轻松和乐于接收,是改善课堂授课的关键环节之一。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授课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3]。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结合在一起,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概念和微观的细胞分子间互相作用的生物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能够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并能帮助学员更直观深刻、简洁明了地理解免疫学的相关原理,而且使学员便于记忆。传统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时间和篇幅重点讲述和解释的一些知识难点,往往通过几张幻灯或者几个动画就能阐述清楚。例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结构、免疫球蛋白结构及抗原抗体反应等,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可以承载大量的知识信息,有利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传递更多的知识。此外,多媒体课件易于复制和传播,学员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笔记,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课堂理解和互动,从而有效减轻学员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一些对免疫学较有兴趣、求知欲强且学有余力的学员所开展的以拓展学员知识面,培养学员创新精神、探索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大班课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学员的引导,给他们介绍一些前沿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使学员了解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启发他们结合自己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设计科学实验加以验证,有意义的实验结果则可以整理成文发表,它能有效地培养学员的科研思维和实验能力,是一种较好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个误区:一是教师不注意引导学员自己去探索问题,而是简单地让学员参加自己课题的研究,从事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这样固然能够让学员增加一些对科学实验的感性认识,但学员缺乏对整个科研课题背景和意义的清晰认识,往往在科研思维和知识面上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拓宽,达不到第二课堂活动的预期效果。二是有时候会简单地以文章发表作为衡量第二课堂活动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和学员片面追求论文而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活动,从而偏离了培养学员独立思考探索能力这个根本的方向,使学员没有真正的收获。这些问题在实践中需要加以注意和避免。
4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免疫学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往开设的经典免疫学实验多为对现有理论的验证性实验,如凝集实验等,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重复,缺乏开放性和探索性实验,这不利于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这些实验往往落后于迅速发展的现代免疫学技术和方法,很多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已很少用到,不利于加强学员对免疫学科发展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增加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实验设计的比重,使之与科研工作实践紧密联系是改善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5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考核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同时可以使教员和学员分别找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现行的医学免疫学考核是以笔试体现的理论教学成绩和以实验报告体现的实验教学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比较片面单一。随着教改工作的发展,已经不能完全客观地反应教学质量。因此,必须积极寻求多样化的考核指标以反映教学活动的效果,并积极利用考试之外的各种考核方式弥补单一考试评价的缺陷。例如:丰富考试题型,减少单纯记忆性的命题,增加案例分析题等反映学员应用知识能力的题型;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平时表现出的严谨、仔细等科研素质在总成绩中的比例;采用开卷考试,自选方向,提交关于某一问题的综述报告等更加开放的考试方式,从而全面、综合地评价学员的成绩。
总之,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是改善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认真探索,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学员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员加强对教学的准备和设计,做好合理的引导,加强对学员创新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学双方的互动和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黄茂,味甘、性温、归脾、肺经。是补气中的要药。具有补气开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广泛应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表虚自汗、肺虚咳喘、气虚水停之水肿、气血不足之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病症。随着现代医学对黄芪认识的逐步深入,植物黄芪中主要涉及多种皂甙、黄酮、多糖,以及氨基酸、亚油酸、生物碱、胆碱等等,其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黄芪在糖尿病中的应用发生以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生为特征的肾小球硬化[2]。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了肾小球早期高灌注、高滤过的发生,长期肾小球高滤过状态引起肾小球损伤[3]。
1增强免疫功能 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血白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使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显著上升,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4]。包括胸腺、骨髓(在禽类为法氏囊);后者包括脾脏、淋巴结和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结,它们是T、B细胞定居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5]。
2保肝、降压作用 它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效[6],含有黄芪多糖、氨基酸、黄芪皂苷、维生素及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保肝,降压作用[7].
3心血管系统作用 有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对此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降低病人ST段抬高(或降低)的幅度[8]。而其在此方面的应用主要源于其广泛的药理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密度[9]。
4托脓生机:黄芪补气而具有良好的托脓生机功效,有“疮家圣药”之称。用于气虚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10]。如与当归、穿心甲、皂角刺同用之透脓散可治痈疽不溃;配白芍、丹参、生没药、生乳香、花粉[11]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黄芪皂苷类物质及多种氨基酸和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其他成分还包括香豆素、叶酸、香菜碱、亚油酸、β-谷甾醇等多种化学成分[12],具有多种药理作用[13]。而黄芪配以人参白术、甘草、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相配,组成“补中益气汤”[14]。主治脾胃气虚之发热及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脏器下重证。因其病本是中气虚,摄纳无力、升举无能[15]。临床常见有些大家畜反复感冒,反复治疗,而久治不愈,可用生黄芪配防风为主药,加生姜、桔梗、白术、陈皮、肉桂、生草、炒盐、葱白两长段等治疗,收效满意。外感初期,体不虚者黄芪用量宜小不宜大[16]。而中医诊断为肺胀,证属肺肾气虚,宣降失司。治以益气宣肺,补肾纳气法,方选补肺汤合平喘固本汤加减。处方:生黄芪60g,仙鹤草30g,款冬花、太子参各15g,紫菀、紫苏子、陈皮各10g[17]。
黄芪可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漏出,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加肾血流量,调节肾小球滤过膜,减少蛋白尿渗出,减轻或延缓糖尿病性肾病的进展[18]。
总之,黄芪不仅有补气作用,而且气血阴阳兼而有之,故有“补药之长”之称。近些年来,黄芪进一步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取得了不少成绩,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经济价值很高[19],它们可作用于多种免疫活性细胞、促进某些细胞因子的分泌,进一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深入开展对黄芪免疫活性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洪广祥.中华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几点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12(1):16-19.
[2] 韩玲,陈可冀.黄芪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3):234.
[3] 杜光、王丽.黄芪的免疫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 2001,(10)
[4] 董鹏迭,郭宪清.黄芪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论坛,2006,
[5] 祁忠华,林善金炎,黄宇峰.黄芪改善糖尿病早期肾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3):147.
[6] 耿长山等黄芪多糖对去T细胞小鼠促进抗体产生机理的探讨[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5;5(2):69
[7] 孙腾,杨建江,赵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2):247-248.
[8] 文丹,张金军,柯红.等.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6):369.
[9] Taska K,Kamei C,Tagmi H,et al.Antihypertensive efects of nisoldipine and reference in certain types of hypertensive rats.Arzneim-Forsch/drug res,1987,37(1):316.
[10] 张继红.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4):188-189.
[11] 卓安山等烫伤对大鼠T、B淋巴细胞功能影响及免疫调节剂对其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8;10(2):29
[12] 王海存,程鹏.黄芪对肝癌栓塞化疗患者的增效作用及外周血淋巴细胞Fas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
[13] (2):35-37.王锦鸿,陈仁寿.临床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679.
[14] 柏 乐,毕立群.黄芪注射液治疗肾性蛋白尿47例临床观察[J].上海医药,1998,19(1):15.
[14] 胡均,李健,刘文松,等.人胆囊癌GBC2SD细胞系中干细胞样SP细胞群的分离及其ABCG2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37(2):200-203.
[16] 潘智鸣等银杏、黄芪及其复方制剂增强机体特异免疫功能的比较研究[J].衡阳医学院学报2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