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教学论

地理学科教学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理学科教学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理学科教学论

篇1

二、新时期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方法及改革创新分析

(一)改革创新科学教育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国教育主要分为文科类和理科类。地理教育按其教学内容被划分为文科。在传统的教学中,文科类教学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地理内容僵硬化、教条化。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地理教学产生厌恶,缺乏学习兴趣。降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老师应积极改善地理教学方法。如举行一些地理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所需,有针对的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二)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优势,结合现代先进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地理学科是一门充满时空广远性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不断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作用。高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地理教学中多穿插一些奇异事物或者奇异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学习。

(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所需,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情境教学法是当今教学的主流。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应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所需。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学习情境,在地理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根据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分析。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真正目的。

(四)充分结合当前先进信息技术,扩大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达。在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从而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注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2

二、“立体教学”的基本特点

所谓的“立体”是指长、宽、高三维空间的物体。由此延伸,“立体教学”指的是根据地理的主体特征和教学大纲与新课标的全面要求,制订立体的教学目标,实施立体的教学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立体地感知地理、认识地理,掌握地理;同时立体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其突出特点有:

1.再现地理情境,立体地感知地理

“立体教学”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努力再现地理情境,再造地理氛围,通过视、听、说多种途径,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地球的演变、地域空间的变化,揭开地理环境中的许多奥秘。

2.改革教学结构,立体地掌握知识

“立体教学”实行以单元为授课单位,由知识体系、知识联系和理论分析三部分组成立体教学结构。教学时,按章将教材内容划分为若干单元,每单元又按地理事物各方面划分为若干课时,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地理变化(长)、纵横联系(宽)和深层分析(厚)的三维立体特征,帮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地理现象,并把握地理现象的本质。

3.完整落实大纲、课标,立体地提高素质

大纲、课标对地理学科提出的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立体教学要求,“立体教学”的目的正是要力纠地理课着重是知识课的传统偏见,强调知识、能力、品质教育并重,完整地落实大纲、课标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理学科的功能,促进学生精神境界、文化修养和实践能力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立体教学”课堂模式和操作要求

“立体教学”实施时,应重视学用结合,反复强化、及时纠正、逐步提高。据此,我设计的课堂模式为:强化、矫正、导入;感知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知识;综合分析地理;应用、巩固知识。

“立体教学”的具体操作,应依据大纲、课标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突出立体特征,发挥立体功能。主要有:

1.教学目标立体化

目标设计时应体现知识目标、教育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的三维特征,并依此进行教材处理。

2.教学单位单元化

一单元为教材中一章的知识,再按方面将其分为若干课时进行教学。

3.教学结构立体化

每课时内容由知识体系、知识联系和理论分析三部分构成。

4.教学手段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既重视传统的教师语言、表情、体态的表现功能,又重视引进电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立体、直观、形象地学习地理。

5.知识板书结构化

知识体系必须通过板书形式体现出来,以帮助先生掌握知识,理清关系,要求知识整体结构化、系统知识结构化,突出主题等。

篇3

现在初中学生读书能力很差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阅读一段教材不知道叙述的是什么;其二是老师给出问题让学生在书中找知识点,不知道哪句话是正确答案。可见,我们学生连读书能力都没有,谈何创新能力呢?培养学生学会读书是第一步,也是关键。具体做法是:

每节地理课前我会将地理自主学习卡发给学生,让他们对照自主卡,先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对照预习题纲,阅读课本内容在书中找到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我把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前后排为一组。在学生自主完成预习题纲之后,我会拿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对预习题纲部分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等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我会让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并评选出最优小组和最差小组。这样,每个组的每个成员都认真讨论,生怕给自己组丢脸。例如初二地理《黄土高原》一节讲到,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我就问学生,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呢?我让同学们分组相互讨论,找出措施,同学们讨论气氛热烈,纷纷踊跃发言,提出了好多有效的措施。如何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能力培养的二次飞跃。

三、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学生学有兴趣,快乐参与,主动探究,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讲,照本宣科,理论性过强,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相反还会让学生逐渐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生活这股活水,才能避免枯燥而机械的理论讲述,而是将那些看似抽象而枯燥的地理知识点寓于直观而形象的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更具真实性与亲切感,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如地图一节的教学,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自然也不尽如人意。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承载着重要的地理信息,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足见此节内容在整个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要重视此节内容的教学,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所熟悉的平面图来导入新知。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学校的平面图,有学生所熟悉的操场、教室、实验室、花坛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将实际位置与平面图形结合起来。这样引入地图的学习,原本枯燥而机械的教学变得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从而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积极的探究行为。

2.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阶段,其思维特点决定了要想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牢固掌握,就必须要让学生从中获取直观认知,再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引入生活素材,可以让学生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认知,从而能够为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自然也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深奥的地理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如浑江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教材中对此概念的界定是:流入海洋的河流就是外流河。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记忆,这几个字记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学生并没有理解。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教师就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浑江注入哪里。此时,教师可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接触到鸭绿江、黄海、太平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的这些河流最终都会投入太平洋的怀抱。这样,学生对于概念就不再是死记硬背与机械运用,而是具正的理解与灵活的运用。

3.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水平

学以致用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要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学用结合,知行统一,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地理应用意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水平。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将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设计现实生活问题,让学生用所学来解决生活问题,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这样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用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实际运用水平的提高。如购买不同质地的服装如何来准确选择产地?购买羊绒制品选择内蒙古,纯棉制品选择山东、河北等华北地区,丝织制品选择江浙、珠三角地区,这是因为特定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与工业分布。这样,学生运用所学能够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可以在实际运用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可以深入地体会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影子,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科学的认识,形成浓厚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实现有效的生活化教学

1.处理好生活与教材的关系

地理学科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将地理教学的视野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实现教学生活化,突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大课堂。这首先就需要处理好生活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中心,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要立足于教材,实现对教材的全面解读,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以及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在生活与教材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真正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这样才能发挥教材的作用,将地理教学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开发地理课程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不是直接地将生活搬入教学,而是要围绕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合理重组,选取最为有效的地理素材,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围绕着特定内容有效展开。

2.处理好学生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师生教学到生本教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因此,在引入生活素材时,同样也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产现象入手来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才能够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让地理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采用主观臆断,而是要深入地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角度来审视生活,审视地理教学,才能选取学生所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话题,才能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从而使整个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来有效展开。

篇5

二、新课标下地理教学的目标设置

(一)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新课标地理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引导学生重视身边的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体验通过地理学习而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且对各类繁杂的地理问题能够通过自主检索,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运用,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地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行查阅与地震相关的紧急避险措施学习如何避震,并组织学生模拟灾害来临时的逃生技能,再就各地发生的地震灾害事件展开讨论,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其实离现实生活很近,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生命又是那么的渺小与脆弱。

(二)引导学生关心地理环境当今社会资讯发达,为人们获取各类信息提供了多种快速便捷的渠道。初中学生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年龄段,对新鲜事物、潮流资讯等十分敏感,却很少关心日常生活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比如说,现在全球关注的人口问题、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问题、贫困问题、饥饿问题等,或是更细一层的大气污染、臭氧破坏、土壤退化、酸雨肆虐、濒临物种、植被沙化、全球变暖等制约人类发展的环境问题,但这些都是地理学科涉及的重要领域。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的社会决策者,地理的教育将会对他们决策思维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能力。地理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上述问题的严重性,明白这些是需要从自身做起,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的,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迫切问题。同时,具备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观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三、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研究

(一)基本读图能力的训练方法读图,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基础技能,教学要求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一幅地图,从中获取地理知识,是一种对地图的判读能力,需要考验学生方位感、形象思维、图形识记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培养学生对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一般分布知识,比如说方位、地名、各个标记的数字等,属于地图的初读阶段。第二,培养学生对深层信息的挖掘能力;即透过一般分布知识,找寻其中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并加以解释,比如水土流失分布图的读取,表层信息是指具体有哪些区域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而深层信息则是指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地理地势中的第二、三阶梯转换地带,属于大江大河的中游地段。可见,学生对地图表层信息量的积累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思维能力越强,获取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读图能力就越强。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情境模拟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影响农业种植因素时,设置自然环境为新疆沙漠地带,让学生以此为背景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基础地理知识展开种植规划,这样一来,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开阔视野,提出各类课本上并未教授的作物的种植建议。

四、提高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方案

篇6

    [摘要]本文以地理教学为例,阐述了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的必要性及怎样实现“用教材教”的教学行为的基本观点,着重阐释了“教什么”及“怎样教”的观点。论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地理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等四大内容,并从“抓住主干,分类施教”、“教师示范,引导自学”和“引导创新,多元评价”三个方面,说明了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教教材;用教材教;基础内容;教什么;怎么教

    问题的提出

    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已经一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与厦门市及全省各地地理同行进行了多次交流,从地理教学的角度讲,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广大地理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够”,往往一个模块的教学时数(36学时)用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教材内容没有讲完。而且许多课标中的要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选择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高中新课程理念,没有遵循“依据课标、基于学情”的教学原则,仍然沿续“教教材”的老办法,而没有实施“用教材教”的教学行为所致。

    一.为什么要使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所谓“教教材”,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地梳理,到位地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真理”、“权威”。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讲究启发、讨论,也讲究师生活动,但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的观点不一致时,只能以教材的观点为标准观点,甚至对某个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的文字表述为依据,即所谓“以本为本”,其实质是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仍然使用统一的教材,仍然与考试大纲一道成为高考命题的依据,故此种知识立意的教学行为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所谓“用教材教”,就是依据课标、基于学情,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教材也不能成为高考命题的依据。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开,各种版本的高中教材纷纷上市,为各地市、各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同时,伴随着高中教学使用教材版本的多样化,高考只能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某个版本的教材来命题。

    就“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而言,从知识容量看,教学大纲的目标主要是“双基”的目标,重在知识点的规范,课标的目标则是包含“双基”在内的三维目标;教学大纲规范的学习内容没有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力,在其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很容易导致“教教材”的教学行为,而课标中的学习内容的总量大大超过了教学大纲所规范的知识容量,其中大量的选修模块和新教材(无论是必修教材或是选修教材)中呈现的大量学习素材(如丰富的案例),赋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从知识的呈现方式看,原来的材更多地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编写思路,知识体系比较完整,前后章节的逻辑性较强,文字表述多以结论性的表述为特征。例如人教版高一下册5.2《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的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六个要素逐一详细地阐述各要素及其变化怎样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并给出了相当完整的“权威”结论。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则地理学科理论为背景,以课标“三维发展目标”为核心的编写思路,体现“问题解决”特色,用大量的案例、图表,及少量的文字叙述呈现地理知识,很少或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试图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图表等学习素材自己悟出隐含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通过“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案例和一些图表,以及一系列活动讨论题,间接地“告诉”学生有哪些因素怎样影响某个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而没有直接地阐述各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研读案例,从中自己悟出地理原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表述,老师的作用仅仅是帮助学生实现这个学习过程并达到课标所规定的三维目标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科书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学材”。由此,教师如果不加选择地用“教教材”的教学行为去实施,必然出现“课时不足”的尖锐矛盾,同时也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所以,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必须是“用教材教”。

    二.怎样实现“用教材教”的教学行为

    为了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实质性转变,教师必须考虑两大问题。其一是“教”什么,其二是怎样“教”。

    1. “教什么”的思考

    作为教师,应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并将这些基础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已有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应深入思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涵义,认真分析课标中规定的内容及其所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还可补充哪些内容?同时应将哪些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删减去?

    ⑴对基础知识的认识

    首先,以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为背景,依据高中课标,选取那些能支撑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地理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数据,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例如,地图经纬度、等值线图的基本原理,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水(包括陆地水、海洋水)、地壳物质、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影响人类生产(包括工业、农业、交通与通讯等)生活(包括人类聚落、人口发展变化等)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知识结构,影响各种资源形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各种自然灾害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原理等。而对于那些通过查找地图或文字资料就很容易查到的地理事实材料(除特别基础的、非记不可的以外),尤其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人文地理数据等“是什么”或“有什么”的材料;以及那些虽然是地理学科重要原理,但却远离学生已有经验、只是地理专业人员必备的内容(特别是当前学术界尚有较大争议的),不作为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其次,依据“生活化”、“社会化”、“现代化”和“综合化”的原则,对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通常以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当前世界关于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如印尼地震引发印度洋沿岸海啸、厦门PX项目上马与不上马的争论)、地理与政治、历史学科交集的问题等为基本素材,以案例的形式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我在教学中把厦门引进PX项目的争论作为案例与地理必修3中产业转移、必修2中工业布局、城市功能分布等内容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对PX项目的上马与否进行利弊分析,并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给市人大的提案)。这种用教材教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水平,培养了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当时市委市政府坚持要上PX项目)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情感,较好地实现了课标的要求。

    ⑵对基本技能的认识

    根据地理课标,选取那些能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学基本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读图分析技能、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技能、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技能等几个方面。

    读图分析主要包括经纬线网的判读、等值线图的判读、反映地理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曲线图(通常是横坐标表示时间,一个或多个纵坐标表示一个或多个地理事物;也有三角坐标图、极坐标图等形式)、地形剖面图、单个或组合形式的经济统计图表、反映多项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信号纲要式的网络框架图等的判读分析。至于一些过于专业化的专业地图(如地质图等)判读则不纳入课堂教学范畴。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主要指从各种地理图表或文字材料中分析判读出有价值的地理信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利用教材或补充材料中的相关图表文字,指导学生分析判读地理信息,而不能直接给出结论性的知识,因为它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在上必修2《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节时,课堂引入是让学生发现教材中4.2图的疏漏。其用意有两个,其一,让学生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建构工业区位因素的框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在第三章农业区位因素学习时已有类似的尝试。在实际课堂上学生指出了缺少资金、技术,但将“工人”改为“劳动力”是在我的启发下完成的(启发:工业生产单靠工人就能完成吗?)。其二,让学生再次认识到教材并非绝对无误的权威,仅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资源,强化学生挑战权威的意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是重要的地理教学内容,只有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才可能是有序的知识,才易于根据需要被调动和运用来解决问题,也就是形成知识的迁移。因此,形成地理认知结构是形成知识迁移的重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应重视这一点。

    描述和阐释事物,是指对地理事像的科学描述和解释。这要求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内涵必须真正“吃透”,深刻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表达出来。当然,对地理专业术语不能含糊其词。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分解地理基本原理所隐含的基本要点,并指导学生分析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书面表达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即使外部地理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最容易被师生忽略的内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⑶对基本方法的认识

    相对于一般的学习方法,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的学习规律和思维方式,掌握和运用好这种学习规律和思维方式,即学会了地理的学习方法。常用的地理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地理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图文转换法、图图转换法、特征归纳法、地图记忆法、信号纲要法、案例分析法等。此外,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繁杂的文字图表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在众多的教辅练习中选择适合自己实际的习题进行必要的操练,如何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阶段性的小结复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地理问题,如何进行考前复习等,都应成为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既要有专题的指导,又要经常性地融入“双基”的教学中。例如我在进行必修2如何判别工业布局主导因素时,采用了这样的案例教学。案例:“不同工业部门的生产成本一览表”

  工业部门

原料运输费用

产品运输费

原料购置费

技术研发费

劳动力费用

其他费用

A

40%

10%

20%

5%

8%

17%

B

10%

50%

13%

7%

8%

12%

C

5%

5%

15%

60%

5%

10%

    讨论:A、B、C三类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并请学生列出ABC三类工业部门中常见的工业。

    该案例的设计体现了“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课标要求,体现了教师对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了生产成本中运费成本对形成主导因素的原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尝试问题探究,注意引发学生间不同思维的交流、思想火花的碰撞,让学生感悟自己对问题学习的障碍所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讲解。我要求所有学生追求“做一题会一片”的学习境界,为了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常常与学生一起将已经做过的题目进行改造,如换个条件或对某个条件加以限制,换一种条件表示方式,换个研究地域等,然后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再次尝试解决老问题,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得到提升。

    教师将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融入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方式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将自己精选后的各地高考试题的问题隐藏起来,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背景材料,自己选择发问角度,自己尝试命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高考命题者始料不及的,也常常是我意想不到的。我坚信“能提出问题,就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一半”的理念,我在向学生提出我事先设定的问题和该题原先的问题后,充分肯定学生中富有创意问题,并对学生提问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给予适度的点评,收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为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些年来,我坚持在平时的考试中,出一道让学生依据所给背景材料自己命题、自己作答,取得了较好成效。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地理“双基”掌握的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对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掌握的情况。只有掌握了基本方法,才可能形成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才能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转变,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这恰恰是学生终身受用的重要财富。

    ⑷对基本态度的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态度决定一切,没有科学的学习态度,是不可能学好地理的。学习态度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毅力、科学严谨、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内涵。它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心理倾向,不是一种知识,因此,它不可能被“传授”,教师只能通过教学行为去感染和熏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例如,教师可通过直观教学、激励策略、自身的教师人格魅力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受合作探究的乐趣和信心的重塑;可通过辩论和研讨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地理科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通过宽容和欣赏学生的观点,促进其自主学习的意识。

    2.“怎么教”的思考

    作为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要实施“用教材教”的教学行为,必须抓住几个关键问题重点突破。

    ⑴  住主干,分类施教

    许多教师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往往是从学科中心、教师中心的角度去考虑的,他们把学科的主干知识(包括基本技能)当作教学重点,把自己从学科角度考虑的那些比较抽象、逻辑关系较为复杂的主干知识当作教学难点,而且往往这些重难点都是从教参中“参考”出来的。熟不知教材和教参是全国统一的,而各校各班的学生却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教师在确定重难点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就难免出现低效教学。有些主干知识虽然重要,但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就不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来处理。教学难点的产生除了学科知识本身较抽象或复杂外,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同样的知识对甲校的学生是难点,但对乙校的学生可能就不是难点。因此,“用教材教”必须首先从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如前所述)中,筛选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其次,根据自己所教学生(注意:不同学校的学生有较大差异)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力,将上述主干知识划分为学生通过完全的自主学习能够基本掌握的知识、学生难以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的知识、介于前两者之间的知识等三类,将后两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

    ⑵教师示范,引导自学

    从同一单元的内容中,选取一个典型案例重点剖析。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学生学会从案例中,从教科书的相关文字与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分析筛选出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或规律,用自己的语言,科学地、规范地进行文字表述。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地去剖析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案例。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中关于农业地域的形成,用了“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等4个案例来间接地阐述农业地域形成及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和周期性)。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一个(例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案例,去示范性地分析隐含其中的上述地理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这些基本原理如何解释其他相关案例。此外,教师还可将当地农业生产的资料以问题讨论或案例的形式,适当地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同时也为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⑶引导创新,多元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中,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教材中的观点不再是真理的化身,学习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考教材和网络上的相关资源,以及其他学生的问题思路,自主地处理各种信息资源,自主地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遇到“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挑战,将遇到“如何处理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的关系”的挑战。学生在处理这一系列矛盾的过程中,他们的“双基”、“方法”及“情感态度”都将得到升华。对教师而言,应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不仅在课堂上,也可在课堂之外的网络上,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观点,教师要宽容,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人文地理中的许多问题很难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就是不同教师之间也难有完全一致的结论,因此只要学生的结论符合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对某个问题的论证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给予肯定,要坚持多元评价,不要片面追求答案(结论)的标准化、统一化。

    结束语

    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和外部环境的干扰,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相当艰巨的过程。教育理念没有真正转变,教学行为是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转变,特别是课标中某些要求难以在高考评价中得到体现的现实,更给这种转变增加了难度。因此,只有当广大教师将落实课标要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时,现代教育行为才可能得以普及。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①《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概论》远方出版社2006年3月  高思刚 主编

    ②《试论学生与课程实施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2期  刘启迪

    ③《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期余文森

    ④《“教育生活化、生活课题化”的实践》《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3期 王少君 张雅林

    ⑤《地理教学中构建建构性学习环境的策略》《地理教育》2002年第5期  李钢

    ⑥《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李钢

    ⑦《谈如何“说课”》《福建教学与研究》(中等教育文科版)2006年第1期  李钢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075-0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变化,多媒体技术在蓬勃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叫多媒体计算机技术(Multimedia Computer Technology),是一种能够让用户以交互方式将文本(Text)、图形(Graphic)、图像(Images)、音频(Audio)、动画(Animation)和视频(Video)等多种信息经过特定的软硬件获取、制作、编辑和储存等处理后,以单独或合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技术和方法。多媒体地理教学是教师将地理教学信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学生构成一组地理教学交互系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地理教学可以辅助地理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都是比较广阔的,不是每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能够进行实地观察,而且很多知识仅靠书本上的静态图片和文字说明想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是比较难的。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图文并用、问题显示、超级联接等方式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停顿、重复、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必须注重方法选择,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1.多媒体使用应紧扣课本内容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使用自有其妙处,它“可将抽象的图形、抽象的概念,演变成一个个生动的、立体的、眼光可触及的活生生的事物”,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受到强烈的刺激。这自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学习的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应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应与文本内容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朗读理解;切记丢开文本,让学生专注于视频画面,以此削减了文本语言醉人的情韵、引人的魅力以及审美的教育、智力的开发、想象力的培养。要知道文本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师生交往互动、实施课程标准的主要凭借,是其他任何媒体都难以替代的。正如于漪老师说的:使用多媒体“应有助于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阅读文本,更能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率。不管怎样先进的工具,都应从实际出发,适应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备课时,应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多做思考设想,哪些内容该使用媒体,如何使用,要达到什么效果,在精心设计上下功夫,使之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2.精心设计多媒体内容,培养学生发现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就是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发现的思维过程,学习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能力。

例如:初中地理《森林资源》中,森林资源的六个环境作用和森林资源利用保护两个内容比较轴象,初中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本部分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生动、形象的CAI课件或图片演示了保护水土、防风护田的原理和过程,为了强调森林的环境效益,还采用景观对比分析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辅以讨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能力。在讲解森林的环境作用时,播放录象展示两副迥然不同的景象:暴雨冲刷山坡形成的浊流;山地森林郁郁葱葱。教师利用CAI课件,演示山坡上森林保护水土的过程。边演示边向学生解释分析。图中山坡上的箭头表示“径流”,箭头的粗细表示“径流的大小”。箭头的浓淡表示径流量大泥沙多;从坡顶向坡下箭头渐细渐淡,说明此处径流渐小泥沙渐少,坡底处箭头细而淡.说明此处径流小而泥沙含量很少,起关键作用的是山坡林带的阻滞。使泥沙沉滞于坡上,并延长水分下渗时间,增加下渗的水流量,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分析森林的“防风护田”的作用时,教师利用课件继续模拟演示两种情景:黄土,大风骤起,尘土飞扬,农田渐渐被沙土淹没;阡陌相连,行行树林,大风挟沙而起,风过树林,风沙渐小,农田安然无恙。这样学生通过动感的画面有感性的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性思维。

二、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优点

1.利用视听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前提和保障。媒体教学具有把声、图、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传统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教学过程活泼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初中地理中区域地理中,“青藏高原”这一节的教学由于学习内容离学生很遥远,时空跨度大,加之授课时间限制,教学上往往是条框多,知识点多,学生不感兴趣,也难理解。为此,上课开始,可为学生播放一段剪辑好的有关青藏高原的录像,并配上高亢嘹亮的歌曲《青藏高原》,把学生自然地带入青藏高原独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放映结束,接着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们神采飞扬、争先恐后地回答。显然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探求欲望,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2.利用多媒体教学,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能力是一个学生最难得、最宝贵的思维能力。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抽象变具体,把复杂变简单,帮助学生将教学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掌握,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这一节时,因为地球的运动过程,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时空跨度又极大,所以这构成初中地理教学中最大的难点。为了诱导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现象中悟出深奥的科学原理,可利用计算机设计CAI课件:北纬40度太阳东升西落的模拟动画,作为学生探索新知的切入点。伴随着悠扬的“日光曲” ,首先模拟冬至日太阳的东升西落的过程;其次.模拟夏至日太阳的东升西落过程;再模拟二分日太阳同时落在天穹顶上。最后再通过比较各季节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促使学生自己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地表光热的多少与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有关这一科学道理。这组动画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日常司空见惯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但又显示出了学生无法同时看到的不同季节太阳东升西落的过程,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经验来帮助学生进行抽象的科学推理。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懂得只要肯做有心人,自然界处处皆学问的道理,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3.使用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多媒体的功用是无可非议的,它扩大了学习的空间,拓展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素质。“广袤的世界成了学生多彩的书本,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手段呈现,教学内容以其无穷的张力,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取思想的启迪,情感、态度、价值观伴随知识得以同生共长。”然而,多媒体虽好,也只能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也只是为解读文本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而教学手段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地理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画面的设计与展示要自然恰当,不能因画面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与思考。学生读文想象、演算思考及相互讨论时最好应关闭画面,使之思维专注。如有的老师设计的视频上,正中是部分应学习的内容,左上角一直鸟儿在不停地煽动着翅膀,或右下角一只青蛙在不停地转动着脑袋;从心理学角度讲,静止的画面背景上,动着的部分易引起人的有意注意,所以如此设计,学生为其所吸引,谁知道老师重点讲了些什么?因此,课堂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思维的羽翼腾飞起来。

4.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传统的教学地图对动态的表现一般是通过多幅图或使用指示符号分别表示不同时空段的方法,真实感不强,表现出的动态化不连续,运用多媒体调控自如灵活的优势,将教材的语言文字和静态的图片所描写的内容变成了集文字、声音、色彩、图象为一体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特殊的、优秀的意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学习初中区域地理《西北地理》时,笔者尝试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让学生去感受我国西部地区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故降水少,干旱成为这里的自然特色。由于东西延伸较长,降水量自东向西由400mm减少到200mm直到50mm以下,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到荒漠草原直到荒漠。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形成了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在课堂上通过CAI课件展示了这一地理变化。你看:在内蒙古美丽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人诗词的苍茫和悠远。花开季节,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红的、白的、粉的、黄的花在绿草的映衬下尤为壮观。锡林郭勒草原是内蒙古草原最华丽的地方,每当春夏来临,珍珠般的羊群散落在草原上,让你感觉到了仙境般的人间。西部辽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沙漠深处有一骆驼队在缓缓前行。在敦煌城南的沙漠中有一潭形如月牙的泉水湖——月牙泉,它静静地横卧在茫茫沙漠,清澈见底,四周水草丛生。还有独特的风蚀城堡、风蚀蘑菇 …… 这样不仅让学生欣赏到我国西北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5.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多媒体的使用不能为了图好看、图热闹、图轻松,更不能为了作秀去玩弄花拳绣腿,使之成为表演的道具,而应成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手段,以引导学生有效地去解读课文、去思考解题方法、去进行交往互动;以改变教师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以及“教师——课本”这种单一传递结构的限制,引导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教学与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提高媒体教学的质量,应作为课堂设计的一个重点去进行认真思考、精心设计。

6.利用多媒体教学,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

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不断的反馈过程,这种反馈活动,一般更直接地体现在检查和练习上。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可以根据课堂的内容设计出多样的考查方法。一般以填空、选择、表格、问答等形式进行检测,这样学生对每节课的内容都能及时得到巩固,提高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中,能很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是21世纪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和手段,随着时间的进程,它的优势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和运用。虽然,目前它还处于一个尝试阶段,有些问题也正需要实践、探索,但只要我们理解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掌握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正确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一定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达到高信息量、高效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2009-2012年,《地理教学论》课程群作为西南地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项目进行建设,在教师信息(教学、科研及获奖等)、课程信息(课程沿革、教学策略、考核评价等)等课程基本资源建设,教学内容(课程目标、重难点提示、多媒体课件等)、测试评价(课内外作业、在线测试)等课程基本内容与形式建设,教学平台(课堂在线、课外链接)、教改平台(改革热线、课改问答)、教研平台(信息荟萃、行动研究)、互动平台(师生博客、对话交流)等课程学习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以及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等六大内容。教育部陆续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在全国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等十项措施,并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根据教高厅【2012】2号《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总体建设目标。该课程于2013年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进行转型、改造、升级为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为此,围绕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具有较髙教学水平、一定创新特色和示范推广价值的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建设。

一、教材内容建设——深化先进性、地理性、实用性

教材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教育理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维目标)与课程设置(建议设置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等)的要求,对在我国师范院校各个时期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中发挥出积极作用的《地理教学论》课程调整组合,改为2学分36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地理教学论概貌、地理课程与教材、地理教学目的与任务、地理教学原则与模式、地理教学方法与媒体、地理教学评价与反思、地理教学技术与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研究等八章。注重深化先进性,即体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探索创新,将正确的师生观、学习观、评价观和新课程推进中涌现出的新经验、新成果、新模式等及时融入教材内容中。深化地理性,即凸显地理科学发展及学科特色,充实符合地理教育特殊规律研究成果,而非套用一般教育学理论知识,围绕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任务,在原则与模式、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侧重地理学科属性。深化实用性,即渗透理论知识与中学实际结合、课程学习与应用操作融合,增强新课程改革实务的指导和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内容,并增添具有广泛代表性和丰富变式的中学地理教学实例以提高学习效益。

二、教学模式建设——强化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组合系统,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必要环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及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意见都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理教学论课程在坚持不懈的内部自身改革中,针对高师院校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经历过多种形式探索:以重点讲授、学生讲课、课外自学、集体讨论、实习作业到启发式讲解、研讨式交流、案例式分析、示范模拟式教学等。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新形势,必须强化课内外贯通的以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的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侧重学生课外广泛阅读与课程学习相关的著作书籍和期刊文献,写出读书笔记;合作学习侧重以小组或寝室或多人为单位,进行课内外相关重要问题的讨论交流,并达成一定共识;探究学习侧重教育改革某一主题或专题和课程推进中热点或焦点话题思考探析,逐步形成研究意识。案例教学侧重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地理教学论知识理论师生剖析共议;活动教学侧重围绕中学地理改革范例,引导学生全面参与,积极动手动脑、行动探究;实践教学侧重针对中学地理研究事例,深入中学地理课堂现场或实习基地考察观摩、体验经历或见习实习。

三、教学资源建设——活化专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练习库

教学资源即是用以教学活动过程的媒介、素材或因素、条件的总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走进课堂被赋予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头戏和核心内容。构建“落实课程标准、课程结构合理、职前职后衔接、课程质量优秀、资源形式丰富、网络平台共享”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资源库,是落实国务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部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该课程已完成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基本资源所要求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重难点指导、演示文稿、习题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须的资源。因此,在继续完善和充实课程基本资源基础上,应加快课程拓展资源建设,可分两步骤进行。一是活化专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练习库。专题库针对章节内容和学习实际,提供各章节专题拓展知识讲座辅导,促进学生深化思考;案例库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提供多元精典的讲课、说课、评课、赛课等案例,强化学生感悟体验;素材库围绕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提供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类型多样的媒体素材,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库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状况,提供层次、类别不同的练习作业,促使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二是集思广益、广开渠道,陆续建设在线自测、学习交流系统和实践实习系统等,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功能。

篇9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注意事项

1.应注重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传授

案例教学不是万能教学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分析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

2.案例教学准备要充分

案例的选择和呈现形式对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教师要特别谨慎和细心。首先,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其次,案例的呈现形式要多种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图文并茂的案例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案例把地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讲常见天气系统的时候,联系当地雨季,降温天气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会发现地理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主动运用地理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重视案例讨论过程的引导和总结

学生的高中地理课堂讨论是自由的,教师必须在讨论过程中加以引导,以便于快速进入下个问题的讨论,如果跑题了要及时引回主题,同时要注意讨论过程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秩序的保持。教师除了在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做阶段性的总结外,还要对所展示的案例进行有效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

篇10

微课程作为地理课堂补充与拓展的重要途径,不仅能补充与拓展教材知识,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拓展。地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安排,开发校本微课程,为学生提供崭新的学习天地,将校园文化、家乡风土人情、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案例融入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加深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并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关注,感受地理就在身边,领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微课程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重点、难点或疑点问题展开的微型地理教学视频,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由于其时间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琐碎时间观看微视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课程学习,如等车、乘车、课间、吃饭等,以促进自主学习。地理教师制作的微课程可用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将制作好的微课程上传到班群或网络平台,学生获取微课程后有针对地观看微课程视频,自主学习新课程内容,对于难点或疑点知识可进行反复观看,经过微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同样的,微课程视频也可用于课后解惑与复习,地理教师将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做成微课程,学生可按需要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理解程度控制微课程的播放进度,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消化,经过一系列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印象深刻,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新知识内化、建构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程”以“微”概念的形式吸引着地理教师、学生的关注,以短小精悍的“微”特点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微课程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图像、声音、短片、文字和色彩的完美结合,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直观、清晰的图像,生动、简洁的文字,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程地理教学活动时间短,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要求。微课程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地理教学成效。

4.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在教育部组织下,微课程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小学课堂,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微课程相关培训并切身投入到微课程研究中。从最初对微课程一知半解的认识,到制作微课程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思考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选取与设计,图片、文字、声音、画面的呈现方式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为了制作有效而精美的微课程必须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修缮微课程,点燃了教师的创造热情,提高了教师的研发能力与教学水平。微课程不仅能促进地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通过教研活动或网络平台进行微课程交流与学习过程更能促进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共同成长。

二、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制作步骤

要制作好地理微课程,地理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特点,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信息化教学趋势。地理微课程制作的基本步骤一般为“选题设计—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反思与修改”。

1.选题设计。

微课程的主题广泛、题材微观,经地理教师处理后,学生能自主探究完成的小主题内容都可以成为微课程主题。微课程主题的选择是制作地理微课程的首要步骤也是重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关乎微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在制作地理微课程之前要慎重选择主题,分析相关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处理或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选题时,容易出现选题偏大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将知识点讲清、讲透,难以达到微课程地理教学预定目标。微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选题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学情和学科特点选择重点、难点或学生易错点,可以是知识讲解、教材解读、方法传授等,同时要充分把握“微”特点,即内容精、时间短,确保能在10分钟内将知识讲清、讲透。

2.教学设计。

(1)准备教学素材。

明确地理教学主题后,教师可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等方式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素材。地理微课程素材来源广泛,可从央视网站、国家测绘局网站、中国气象视频网站等下载有用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源,其中央视网站的资源相较于其他网站更为清晰、齐全,特别是央视网站中拥有大量的区域地理资源,对于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分析。

确定地理教学中的微课程主题后,根据微课程所要呈现的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育功能,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调整与处理。

(3)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障碍等。

(4)教学设计思想。

地理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条件,联系微课程教学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拟采取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5)教学目标。

微课程地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地理教学目标,使地理教师明确要教什么,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6)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微课程所要呈现的核心内容,明确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而制作的微课程才能做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7)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环节、教学内容符合逻辑性与科学性、教学目标明确等。

3.制作微课程。

完成地理教学设计后,通过制作PPT完成微课件,再运用录屏软件将地理教学过程录制成微课程。在录制微课程时,地理教师只需要将制作好的微课件在电脑上进行演示,同时配上对知识点的讲解说明,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软件则全程记录教师在电脑屏幕上的操作和讲解。录制的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教师只要在录制过程中控制好课件演示的速度,调节好讲解语速,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以免外来噪音影响视频效果。

4.微课程的反思与修改。

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离不开反思,反思作为地理教师的高级思维形式,应贯穿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始终,从选题设计到微课程的制作再到微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地理教师不断回顾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微课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以提高微课程作品的质量,同时在反思过程中能发现闪光点,积累经验,为以后微课程制作奠定基础。

篇11

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将模式引入到教学理论中,只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下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或者结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稳定性;(5)灵活性。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设计都是有着一定的目标性,即是需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非洲》,其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主要河流、主要资源;(2)过程与方法,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学会通过对比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3)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师必须在明确这些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够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们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需要注意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如今教学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多媒体。虽然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静态变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转瞬变为定格,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过不注意,则极有可能形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不仅仅是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形成反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的时候,需要考虑好如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三)需要注意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今,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还包括了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因此在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主动的去“学”。为此,教学模式需要考虑到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维。例如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是否就可以说,在同一时间段内,就一定分布均匀,没有矛盾了呢?应该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呢?究竟应该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还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为什么?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让学生们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获取了答案,教师的补充使得他们的答案更加的准确合理,他们就会获得相应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协调发展

篇12

二、注重地图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地图,这些地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在地理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提高读图的能力,通过认真阅读地图,从中挖掘更多的地理信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摆脱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通过地图的直观作用来让他们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把地理理论知识和地图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地图时能有效提取有用的信息。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通过认真分析地图,能让学生建立对地域的初步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这一直观教具,并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科学方法,使他们提高地理综合能力。四、创设生动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地理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对地理知识产生想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快速地进入到对地理知识的探究中。

(2)运用丰富的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程,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多是图表教学,要实现图表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运用图片、地球仪、多媒体等资源,创建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提升,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学习动起来。采用游戏教学、模仿教学等方式,将学生从静态转移到动态,如让学生绘制中国省份图,制作图表等。当然,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众多,如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都在于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性,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篇13

比较是指辨别事物相同属性的异同或高低。一般来讲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同类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进行比较,二是对同一事物同一属性在不同时刻进行比较。比较教学,顾名思义,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即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其本质特征在于比较、对照、对比及参照。

一、比较教学的价值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是小学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即内容上相似而不相同的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或年段)重复、循环出现,但各有侧重,逐步提高,主题思想不断发展深入。

1.实现地理知识与学生认知的契合

作为一种活动课程,品德比较教学应当通过一些合乎学生道德发展实际的活动使那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教育内容,也能够慢慢成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即在契合学生认知的必要的地理知识上展开比较教学。首先,根据地理题材“主题和专题的交叉性、反复性”特征,统筹规划各年段的地理教学,避免内容低级重复和漫无边际的拓展延伸。其次,从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确定展开比较教学的地理知识。

2.构建地理知识与学生道德情感的链接

在小学品德课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地理学科的知识学习,其着眼点在于通过地理知识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地球、敬畏自然、多元接纳等一系列的人文情感,促进他们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强化责任等诸多良好品德的发展。对学生来说,道德学习中的认知学习与行为学习都是以情感为中介而发生的,没有情感的投入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学习。因此,比较需要在地理知识与道德情感的链接点上进行,让学生在道德情感中深入比较、领悟地理之事理,并在悟“理”的同时发展道德情感与道德品质。

3.注重地理知识与行为指导的拓展

小学品德地理题材内容学习中可进行比较的知识点非常多。那种全面开花式的比较,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烦琐不堪,而且效率极低。因此,要进行聚点成面式的比较,实现由一点出发深度拓展,从而指导行为,杜绝目前存在的“皮上比较”,实现“入髓比较”。要做到这点,教师应准确把握每一课的学习目标,精选学生熟知的且具典型性的一两个核心知识资源,通过关键内容的比较延伸拓展学生的地理认知经验,深化情感体验,提升道德行为。

二、比较教学的三类策略

1.横向比较,引“情”促“质”

小学品德地理题材的横向比较是指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道德情感出发对小学品德地理题材内容中在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形态、样式进行比较。按比较的载体分,包括实景比较、地图比较、数据比较。通过对多种相关地理现象的同层次比较,让学生能准确掌握地理知识,引发积极的道德情感,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1)实景比较:在现实图景比较中入“理”入情

实景比较是对同一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维度下的真实图像(或现场)展开异同的辨析,其所造成的视觉上的鲜明异同能有效激发学生进入探究地理之“事理”的状态,引发良好的学习情感。

第一,同事物不同视角。这是指引导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在不同视角中的情况展开比较,让他们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分析并进行探究学习。比如,在教学“我们的地球”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再通过播放新闻纪录片《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呈现并陈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提出思考问题:究竟是谁在毁坏着地球,看到这一幕幕的情景,我们想说些什么。从风景这一点出发,通过地球真实的美景图像和环境恶化的画面这两个不同视角下截然相反的实景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要深入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真实情感。同事物不同视角的比较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认识视野。

第二,同事物不同境地。这是指引导学生对同一类地理现象在不同情境下的状况进行比较,引导他们体验与感受地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现场操作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节日室内环境布置出发让学生对教室进行装饰,这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他们在实际的布置中也会融入自己的喜爱之情,展现对它的认识和经验,加深理解。同事物不同境地的比较,更能促进学生对事物的多元体验。

第三,同时间不同事物。这是指引导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对类似的不同地理现象(同属性的不同事物)展开比较。教师可以从学生每天的上学时间入手展开比较,这会让比较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在和其他地区学生的上学时间进行反差比较中,引发他们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明白时区差异这一地理现象,增进他们对我国国土面积非常辽阔的感性认识,释放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间不同事物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

(2)地图比较:在空间图形比较中探“理”唤情

地图是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的载体上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的图形。地图比较是指借用地图对不同事物空间分布的异同进行比较。通过地图比较,可以引发学生对面积大小、比率、方位、规定标识的探究学习,唤醒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促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一,观察地球仪。地球仪可以从立体空间的角度看待地球地貌现象。在进行地球地貌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展开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地貌知识的情趣,强化他们对地貌的具体形象感知。例如,教师在讲授“我们的地球”时,可以先出示地球仪,请四人小组摸一摸,转一转,看一看,仔细观察,并想一想可以从地球的形状、颜色上发现什么。在学生小组活动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再出示海陆面积比较图,这会让学生很快明确地球由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组成。观察是发现一切事物的源头,从观察中认识世界是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转、摸、看,化静为动,在动态的转动体验中产生感性认识,让学生易于理解海洋与陆地的图示概念,知道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率。

第二,玩拼图游戏。地形拼图是一种用若干子区域形态图拼合成主区域形态图形的操作性游戏。拼图游戏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并在操作中深化其对所拼图形形状的感性认知。例如,教学“我国行政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四人一组,采用拼图游戏的方式完成中国行政区的拼图,并让速度快的小组代表说说为什么会拼得这么快,从而比较得出先拼大的行政区后再拼小的行政区的拼图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形状与位置,引出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找一找新疆舞蹈、布达拉宫、蒙古包、20元人民币上桂林风景图分别属于哪个自治区等活动。玩是学生的天性,学习地理知识从玩入手,非常贴切,在拼的过程中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我国最大最小省级行政区面积比。

第三,动态缩放。运用动态视觉图像,比较能吸引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区域面积的比较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地图以动态的缩放方式加以呈现,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地理知识,自然而然地提升良好的道德情感。在讲授“我国行政区”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按镇、区、市、省、中国的顺序依次展开,再缩小到其上一层,实现从小到大的比较,让学生由近及远,真切地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使“祖国真大”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缩放增强了地理知识的穿越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数据比较:在不同数据对比中识“理”融情

数据是地理学习中的非常重要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关联着相对于地球的某个地点的数据,是表示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诸要素文件,包括自然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数据比较是在关键知识点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数据展开的比较,能使他们更主动有效地认识地理之道理,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

第一,活化数据。活化数据是指把原本枯燥的数据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数据变成一种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明白地理之“理”。教师可以采用表格比较的形式,用数据把旅游方式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展开比较,让学生在实用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受生活与地理的密切关系。

第二,转换数据。转换数据是指将数据转换成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习更加生动,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在讲授“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教师可以采取和一衣带水的日本及欧洲陆地面积进行比较的方式。这是因为数据960万平方公里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其大小感觉也是模糊的。把它转换成地图,并与日本以及欧洲等国家陆地面积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进而产生祖国幅员辽阔的情感。数据的转换,非常恰当地顺应了比较这一手段。

第三,数据存疑。数据存疑是指从同一事物截然相反的数据现象中引出疑问,进行探究。这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如在讲授“高峡出平湖”时,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观察三峡工程议案在全国人代会上的票数表决情况,进行探究性学习。三峡工程从提议到建设,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直面争议性问题,努力了解政府和人民在环保、文物保护、移民等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懂得三峡工程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抗争的“和谐工程”。存疑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带着存疑,会让学生走进一种探究的世界。

2.纵向比较,生“情”提“质”

小学品德地理题材的纵向比较是指从学生实际生活、认知以及道德情感出发,对某种地理现象的现在与过去的某一时间状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同一地理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形态,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生成道德情感,进而内化并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1)历史与当下的比较:在不同时间的比较中固知升情

历史与当下的比较是指将某一核心地理知识点的历史情况与现在的情况进行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的地理情况必须要从学生所熟知的与地理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中演化出来,让他们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理解掌握地理知识,生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与品质。

第一,直接比较,这是结合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起点,直接把历史上的地理情况与现在的地理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明显差距,进而产生学习情趣。

第二,递进比较。这是一种剥茧式的比较,采用分布、逐步递进展开的比较方式。这会让学生带着好奇一步一步地进入知识的本质中,强烈地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教师可巧妙地采用数据转换的游戏方法,让学生拟人化地由远及近(年代时间)在逐步比较中感受人口数量变化规律,产生对地球保护的忧患意识与情感。递进比较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化,唤起他们的地理意识。

(2)臆想与现实的比较:在不同空间的比较中探知

所谓的臆想与现实的比较,是指先让学生将过去某一地理知识的看法(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进行主观想象,然后再呈现如今的现实地理情况,引导两者进行比较。这种比较能让学生在虚幻的想象境像与真实的现实情景这一反差对比中进入探索地理知识的状态,催生并增进地理知识所内含的道德情感。

第一,诗文臆想与现实图景比较。教师可以把前人的诗句化成学生脑海中的想象图景,与现实图景进行比较。这种时空比较,虚幻与真实并存,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在讲授有关黄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前人的诗句中感受、体验黄河的壮观,提升其审美品位,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留下形象的视觉效果。与此同时,再让学生观看黄河被污染、干旱、断流的录像,与美丽的黄河风光形成鲜明对比,唤起他们对环保状况的忧虑。

第二,评论臆想与现实图景比较。把前人的评论化成学生脑海中的想象地理图景,再呈现现实地理图景与之比较,这种比较具有一定的悬念性,可以促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道德认知,提升积极的道德情感。

(3)单一与多维的比较:在不同层面的比较中扩知润情

所谓多维比较是指在纵向的时间中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相对单一层面的比较而言,更能让学生扩宽对某一地理知识的认识,使其道德情感变得更加圆润饱满。在教学“高峡出平湖”一课时,教师可从三峡工程建设论证时间和不同时期的洪水情况两个层面开展深入比较,让学生在纵向比较中看到三峡工程建设的艰巨与国家实力(经济、科技)的关系,感受国家对人文、自然环境的保护态度,感受长江抗洪的艰巨性以及建成后防洪的效果,从而对三峡工程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由此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3.综合比较,浓“情”厚“质”

综合比较是指把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结合起来运用,充分发挥出比较的整体功能,让学生在看待地理现象时更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

(1)先纵后横,在逐步比较中拓宽视野,培养情感

先纵后横是指先比较地理现象本身的发展变化,再和同类地理现象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拓宽思维,看到地理现象的发展和不足,在不断递进的比较中培养道德情感。

教师可以从身边出发,由近及远展开比较。选取学生经常体验的地理现象展开比较,然后逐步推移到与之相关的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地理现象。这一由近及远的比较,能较好地生发并迁移学生真实的情感。此外,还可以从问题出发,由点及面,围绕教学核心知识点引发出的问题展开与相关地理现象的比较。比较时可就问题引出的核心知识点展开纵向比较,再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横向比较。

(2)先横后纵,在逐步比较中领悟事理,培养情感

先横后纵是指先就某一同类地理知识进行比较,再比较该地理知识本身的发展变化,让学生深刻领悟地理之事理,培养道德情感。对此,教师可以从类别入手,引导学生对某一地理现象的不同分类点展开多维度的比较,让学生了解此类地理现象的优劣,更客观科学地看待地理现象。由于地域文化是长期的积淀,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别的家乡风俗习惯的调查和汇报,对不同风俗进行横向的比较体验,在课堂上让学生现身说法,和之前的理解进行纵向比较。经过这一比较,让学生明白不同风俗的特点与可取之处,了解民俗。此外,也可以从争议入手,多层面展开比较。从学生对某一地理现象的不同看法入手,引导他们就所争议的地理现象的不同层面展开比较。争议是问题解决的开始,但争议过程却可以树立学生的地理意识。

(3)纵横交替,在反复比较中深化认知,培养情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