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外阅读应有所依据,关于阅读资源的难度与广度的选择,应当切合初中生的语文基础,突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教师不妨联系教材,以课内阅读为支点而进行阅读辐射,从而形成专题引领。课前预习环节,学生可以根据专题目标及教师的书目推荐,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自主搜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资料,形成一系列的阅读素材。
以苏教版7年级下册的“莲”的专题为例,其目标是搜集有关“莲”的诗文,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通过“赏莲――咏莲――读莲――议莲――写莲”,能够对“莲”的形象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解读。在“莲”的专题目标的引领下, 学生搜集了王昌龄的《采莲曲》、郑谷《莲叶》、李商隐的《赠荷花》、欧阳修《采桑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诗文,构成了丰富的阅读素材。当然,学生的资料搜集多是庞杂而无条理性,教师应当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课外阅读的时间安排、目标预设、训练条件及学生基础等,合理筛选并适当补充,以确保阅读素材的优质与适量。
二、精心设计,注重方法点拨
初中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外阅读教学进行精心设计。通过教师引领与自主阅读,初中生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体验加深,从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形成了审美思维的建构。针对阅读素材,教师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修辞等角度加以引导,使学生结合诗人的身世感慨,从“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中感悟出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
学生从《爱莲说》中感悟到:周敦颐以荷花喻君子美德,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来赞美高洁脱俗而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比较《爱莲说》与王昌龄的《采莲曲》,从中把握两者所托之物“莲”相同而所言之“志”却不同:王昌龄以荷叶的“任天真”是品质,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同样与《爱莲说》类似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白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陆龟蒙诗咏白莲,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却没有黏滞于色彩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花之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以虚笔写神,花之精神若隐若现,栩栩如生。借吟咏白莲的精神之淡雅高洁,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隐居中孤高寂寞而自伤迟暮的情怀。对于中学生而言,教师的方法点拨,有助于学生从文章义理角度对阅读素材进行理性的鉴赏、品评、思考,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素养。
三、激发兴趣,强化阅读互动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大量的阅读能够培养学生思维,促进青少年的心灵成长。然而,课业负担的加重,往往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被挤占,不少学生更乐于通过手机等途径,进行浅层次的信息浏览或碎片化阅读,而不愿意思考探究,进行有意义的深度阅读。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在课外阅读教学中,丰富阅读形式,以竞赛、故事、辩论、板报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阅读互动,进而将阅读成果展示出来,有的展示“古文人眼中的莲”,有的探讨“莲与佛教的关系”,有的分享爱情诗中的“莲”与“怜”。
在“莲”的专题阅读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班级内部或小组之间,进行诗文有奖竞赛,比比看谁搜集并背诵的关于“莲”的诗词多,谁掌握的关于“莲”的知识多,谁能以声传情将诗文中的关于“莲”的情感读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少学生纷纷加入到主动阅读的行列中,自主搜集关于“莲”的诗文,对其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在小组内部交流与分享,甚至有的学生能够别出心裁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其素材加以整合,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形成图文并茂的“莲”文化阅读专题。
四、注重反思,推动阅读拓展
一、教师应该理清课外阅读与考试的关系
阅读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阅读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增进学生的情感;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只要书读得多了,写起文章来有如神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同样是说阅读对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对作品本身思想的理解作用。因此,合理的课外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况且,现代考试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阅读本来就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再加上写作,更是占据了语文考试的较大比重,而写作本身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的课外阅读对于考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认清阅读与考试之间的这种关系,不要因小失大。
二、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意识
在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更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以上都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
三、教师要正确选择课外阅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一些地区的学生来说,教材甚至是学生的唯一阅读来源。因此,语文课外阅读教材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材的建设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展现时代的气息。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既保留传统的经典又能增添时代的色彩,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却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中语文教材建设是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选择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大更新频率,缩短更新周期,并尝试开发使用多种教材,使教材多样化,尤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编排方面要紧随时代的潮流,尊重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特点,适当安排学生喜爱的作品。教材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性阅读的开展。
四、结语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与一般阅读所不同的是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能力。它不仅应该包括上述阅读的内涵,而且还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所需要的阅读技能为重要任务,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1. 压扣设悬念策略。扣子就是悬念。压扣是说书人最常用的技巧,吸引人一个扣子接一个扣子地听下去。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作品内容做简要的介绍,或通过朗读精彩片段,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到精彩动人之处时,戛然而止,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吹牛大王历险记》中,疯狗咬了皮大衣,结果皮大衣也疯了,像这样“皮大衣被疯狗咬过之后会发生什么?”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们要一个扣一个扣地去解开,大胆想象。老师并不注重答案正确与否,每个学生的答案都能在老师这里得到赞扬,因此学生阅读时,会去验证答案,大大提高了阅读兴趣。
2. 猜读推理策略。所谓猜读,并非没有线索、证据的胡乱猜,而是有很多路径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借助有关信息的提示,利用头脑中贮存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读物的内容、意义,在阅读刚开始时有所猜想,随后在阅读中证实或否定,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这种猜想的关键不是对与错,因为后文自会揭分晓。那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呢?因为透过这样的猜想,帮助学生投入到文本阅读当中,也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习更精准地掌握各种不明显的、隐晦的信息,从中感受构思想法的乐趣。
风靡一时的《哈利・波特》系列,去年在学生中又引起了新一轮的阅读热潮。以《哈利・波特与密室》为例,学生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他们持有的法器如数家珍。故事没有读完,大家已经急于猜测接下来的情节。一开始,学生们会天马行空地胡乱猜测,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意识到可以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来推论事件的因果关系。伴随着这股阅读热潮,学生们沉浸在故事的巧妙构思当中,不断地从前面的情节当中拣取信息,推导后面的故事情节。一个个乐此不疲,享受着阅读推理的乐趣。
3. 追问留问策略。引导学生能够跳过“什么,何时、何地、怎样、何人”等这样的基本问题,逐渐向高层次的问题发展,也就是分析性、综合性、探究性的问题。不断地追问,能够帮助他们澄清思想,寻求理解,进入深度思考,刺激其进一步研究。
教师执教《草房子》,在推荐阅读秦大奶奶这一人物形象时,给出了书中十几处文字,学生从中提炼出秦大奶奶是一个“疯狂、可恶、狡猾、不讲情理、善良、慈祥、老实的人”,并概括为是一个善变的人。这里就缺少了追问:是什么让她“可恶”?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你看到了她的“善良”?学生目前概括出的词语,可以说仅是表象,不是秦大奶奶的精神实质。一节课上,学生可以是对人物的初步了解,但老师不应就此给学生留下句号,把它作为结束,认为秦大奶奶就是个“善变”的人。而应留下问号,吸引着学生去读整本书,读时代背景,读文字背后的意义,吸引着学生去探个究竟,可能这个探究要牵引学生若干年。
4. 想象留影策略。学生可以借助大胆的想象,将文本转化为一种图像,帮助其理解与记忆。通过这样的管道,可以让文本变得更具体、更生动,读者身处在这样一个图像故事里,更能够投入到故事的内容中去。如崔洋老师执教台湾作家林良所著《蜗牛的风景》一书时,选取了其中6首写动物的诗,在一年级进行创意编排教学。因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想象力、不同的构建方式,《蝴蝶的外套》《蜗牛》《恐龙》《猫咪》和《大笨熊》等诗歌表现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将它绘制出来,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二、 “通过阅读学习”读后分享指导课教学策略
我们把学生读完书后的指导课分为主题式阅读、讨论式阅读、鉴赏式阅读、汇报式阅读、读书方法阅读课等课型。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读物,说感想、谈体会、议写法、抒己见、析内容、评含义。
1. 讨论分享策略。在中、高年级课外阅读课中,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明确目标――自读课外文章――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形成共识”讨论分享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比如教学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在导读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设计了“究竟是大兔子更爱小兔子一些,还是小兔子更爱大兔子一些?”这样一个具有两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体会母爱的伟大。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大兔子每个充满爱的动作、每句充满爱的话语、每个充满爱意的神情就是“崇高的母爱”。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潜移默化。
2. 知行联结策略。文本所呈现的所有的信息,令我们想起了自己已经知道或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即文本唤起读者的生活体验、阅读经验。《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本典型的记录儿童生活习惯的故事,主人公约瑟的宝贝,就是出生时爷爷为他缝的小毯子。当教师朗读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依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你小时候也有最喜欢的东西吗?”联系生活实际,激起学生与绘本的共鸣。
3. 统整延伸策略。将新旧知识综合成新的概念,需要综合运用重要资料和各种经验,对知识进行整合,提升思考力。学习瑞典作家林格伦的小说《淘气包埃米尔》,老师设计了具有讨论意义的问题:“你怎么看书中人物对埃米尔的评价?他们评价的角度、依据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埃米尔的?他的成功是奇迹吗?他成功后会感谢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58-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就书而教书,而是要多形式多途径开展教学,要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充满激情,自觉地融入到文章描写的情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养成主动探索的良好思维习惯,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伴随人的一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需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让学生能够自行阅读,能够举一反三,应用于所有的阅读之中。“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都知道这句话。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样的,要想让学生阅读能力能够不断提高,除了在课堂内教给学生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提升能力。
传统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极为狭窄,仅限于学校、课本、教师这三者之间,因为传统教学片面地认为只需要教师这个传授者,课本这个载体,学校这个场所就足够,从来没有想到要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广泛的知识。著名的语文大师吕淑湘老先生曾经说过,他的成功,不仅仅来自于课外,可以说课内得到的只占了30%,而更多的70%受益于课外的阅读。语文学习不能只让学生眼巴巴地看到书本,要让学生看课本外还要看到课外书籍,看到课内,还要看到课外,看到校内,还要看到校外,要让学生的学习渠道不断增多,要让学生多多参加实践,让语文阅读能够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语文不再枯燥无味,要变得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如何搞好课外阅读呢?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能够阅读,并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才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当然也不能说有了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就可有可无,不重要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有了课内的阅读“例子”,才能让学生掌握方法,才能让学生带着方法延伸到课外,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提高。那么课外阅读有哪些方法呢?
一、课外阅读时不仅要精读还要略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不能只有精读,也不能只有略读,二者各有作用,互为补充。要使课外阅读有时效性,就要让学生在学会精读的同时,还要学生略读,两种方法都不能偏废,都要同等对待。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由选择,要给学生权利,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精读,并要求学生在读的时候要多想多思,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要他们圈点勾划,让学生牢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真正做到读有所悟,读有所得。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不同,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在探究中交流学习成果,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同解决问题。而其他的内容,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开展略读,把这部分内容与精读有要结合起来,达到互补的作用。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自主选择哪些内容精读,哪些内容略读,就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二、课外阅读时不仅要摘录还要写随感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让学生把阅读内容中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积累好词好句好段,为培养良好写作能力打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在自己深有感触或有话要说的地方要写上自己的内心思想,心理感受等。教师对于学生的这些随感,要认真批改,并进行点评,在点评时表扬为主,建议为辅,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在阅读中重情节,轻方法的现象,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为让学生形成长期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让学生自行准备两个笔记本,一个用来摘录,一个用来写随感,写心得体会,教师周周检查,周周批改,周周评讲,表扬做得好的,激励做得一般的,尽量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在班级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潮,让学生在增加语言积累的同时,养成动眼、动口、动脑、动手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课外阅读时不仅要欣赏还要质疑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随时向学生渗透“不唯书、不唯上”的思想,让学生不能拘泥于书本中,拘泥于先辈的语言中,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思想。在欣赏文章优美词句,学习语言的精炼之处,感悟文章写作方法时,也要敢于质疑问难,对于存在疑问的地方敢于大胆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思考,共同讨论。要在欣赏中阅读,要在疑问中阅读,更要在批判中阅读。
四、课外阅读时不仅要诵读还要背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深感阅读对于教师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自己没有“一缸水”,哪来学生的“一碗水”?“最是书香能致远,腹中有书气自华”!教师只有终身阅读,不断充实自我,才能厚积薄发,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对学生更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积累能力,写作和创新能力。
1 厚积薄发,让阅读成为教师不断充实自我的精神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在于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进行知识积累,不断充实自我。因此,每一位教师自身都要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1.1阅读必须要有一颗平常心
优秀的作品和深奥的文章是需要用心去研读、咀嚼、品味的。近些年来,真正能持之以恒、躲进一隅,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已是越来越少。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要始终拥有一颗平常心,需要耐得住寂寞,安于清贫,乐于苦读,甘为人梯。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有真情实感,更要有真才实学。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阅读原著和经典。
1.2阅读必须要有强烈的求知欲
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不但要成为语文教育的“专”家,还要成为尽可能通晓各科知识的“杂”家。一个知识面不广的老师,是很难给学生以学问和人格上的感召力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求知欲,要不断地通过阅读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个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就是要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育人到老,这样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和神圣职责。
2 言传身教,让阅读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育部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小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是阅读、体验、感悟和积累,让学生经常与高品位的作品直接对话,养成高品位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素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2.1言传身教,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一个人能否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抓好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的教育和引导。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只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满足课堂所得,很想了解更多的各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培养和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一方面要用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受“现身说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强烈的阅读欲望;一方面从自己的阅读感悟中,把思想内容健康、浅显易懂的最适合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个性的作品推荐给学生。
2.2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热情
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绝不能因乏人管理或担心图书缺损而让大量的学生读物束之高阁。也可充分利用学生家庭为其购买的书籍,进行相互传阅。要培养他们爱惜书本、团结协作精神,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读后感交流和知识竞赛,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从游戏机和电视上转移到书本上来。
2.3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有不少教师和家长往往认为,只有提高语文知识、写作能力和考试成绩的书才值得一读,这是十分片面的。应该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让学生更多地阅读包括长篇文学名著在内的大量文学作品和科普读物,尽可能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让学生形成较广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阅读作品要适合不同年龄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低年级儿童应选择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情节简单的读物,最好是带拼音的看图读物;中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阅读文史、地理以及自然、科学和科学家、英雄人物等的传记等书籍;高年级学生可分类指导,因人而异,尽可能让他们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
2.4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
课外读物丰富多彩,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既要让他们把课内掌握的读书方法灵活运用,还要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让他们不仅爱读,还要会读,读得更好,更有效果。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特别是把名人、大师的读书经验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读书,熟练掌握精读、细读、浏览或略读的技巧。
3 学以致用,让阅读成为学生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1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知识积累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和训练,“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知识积累的习惯,学会做笔记,抄录妙词佳句,剪贴精美语段和优秀文章,建立自己的“材料库”,为日后的习作做准备。这样通过日积月累,自然潜移默化,日见成效。笔者也经常将自己多年来摘录的几十本笔记和剪报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体味积累所带来的终身受用的乐趣。
3.2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读写训练,以达到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勤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但有不少学生读了很多文章后仍写不好作文。针对读写脱节的现象,多年来,笔者总是注重言传身教,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先自做一遍,再与学生一起探讨写作的方法,与他们一同分享写作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或是现身说法,耐心讲评,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优劣,提高其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或小中见大。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和高年级的写人物、写活动、写事件,进行具体指导,让他们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和创作上的升华,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快乐和真谛。
3.3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创新能力
阅读的目的在于运用,要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就必须让他们通过阅读培养创新精神。疑是知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阅读时大胆存疑释疑,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理解他们的质疑,更要相信他们的创新潜能,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指导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这样长期的熏陶和积累,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体验创新的无穷乐趣,成长为创新人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常言道:“课内打基础,课外出成绩。”任何一个卓有成就的“语文人”绝不是只限于课内阅读,其实课外阅读量大大超过语文课本,所以课外阅读的指导和引导相当重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务须上好语文课外阅读方法课。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方法指导课三步走教学策略,第一是指导学生以专题阅读的方法,第二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第三是组织学生畅谈阅读的收获和体会。
一、指导学生专题阅读方法
在这一步中,教师要确定专题,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名为专题,那么就得在专题上下功夫。在这一步中,教师要注重把握两点,一是指导的内容要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如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二是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但这一步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
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在这一步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的技能。这一步的操作要领是实践二字。在初步了解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实践,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技能。在这一步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学生阅读期间进行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更特别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这一步的时间通常也是控制在15分钟左右。此外,为了便于学生训练以及教师管理,教师可以统一发放学生的阅读材料,并且可以限定学生阅读的范围,如教给了学生浏览性的泛读方法之后,可以布置阅读报纸或故事类书刊,再如教给了学生探求性的速读方法之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材料寻找答案,又如教给了学生品味性的精读方法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阅读方法,一种是读思结合法,一种是三读法,还有一种是圈点法。
所谓读思结合法,就是边读边思考,这也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情感、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所谓三读法,实际上是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而采取的不同的阅读方法,第一类是浏览性的泛读,它针对的是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对于这种书籍,可以随便翻翻,或通过看标题、目录等,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即可,这主要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泛读法使用的出发点;第二类是探求性速读,它针对的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而需要寻求的读物,对于这类读物,要求“一目十行”,而这类快速阅读的奥妙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的成倍增长,赶上时展的需要。第三类是品味性的精读,它针对的是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对于这些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要像吃东西那样,细嚼慢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所谓圈点法,就是指在阅读的同时,或在阅读处圈圈点点,或只是勾勾画画,或做批注,或另用纸张写读书笔记,或进行再创作。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就是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做批注就是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有时是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有时是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有时是对文章中提出的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时甚至是对文章纰漏之处的指评;写读书笔记可以是摘抄、编提纲,或者写体会,这样做是为了便于随身携带,能够随时翻阅、背诵,帮助自己记忆和积累,并且还可以激励自己上进;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其中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以上这些圈点法的使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年级差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圈点勾画、做摘记、做卡片等,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是编提纲、做批注,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写体会,进行再创作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96-01
首先,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阅读意识。
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于漪老师曾这样说过:“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师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要读书,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
要解决中学生课外阅读所面临的问题,王富仁教授认为:“前提是提高教师自由阅读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兴趣只集中在升学率上,那无论怎样努力去引导,都无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学读者,是一个懂得欣赏文学的人,一个能够不断开拓自己文化视野和提升自己精神素质,从而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者。”一言以蔽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引路人的语文教师,关键是自己要加强阅读意识,提高阅读修养。
其次,语文教师在给学生推介文学名著时,一定要有版本意识。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名著,学校老师布置阅读任务,家长也鼎力支持孩子去阅读名著。然而,遗憾的是,许多语文教师和家长都缺少版本意识,孩子更是如此,老师让读名著,随便买一本看看,也不管版本适合不适合自己阅读。实际上,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和现代作家的经典著作都存在版本问题,外国名著的译本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我们应当慎重选择。
比如,古典名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北京第二版。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目前书市上《红楼梦》版本已多达上百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以最早或最为通行的刻本为底本,校点、注释基本汇集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应首选有冯其庸等人作校注的修订新版本。著名作家老舍的《骆驼祥子》,1939年3月上海人间书屋版。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骆驼祥子》修订本。修订本较之初版本有90多处修改,对性的内容、阮明的故事、祥子的堕落等几乎删尽。修订本的修改几乎不是艺术上的改进,是作者应对新的历史时代的结果。外国经典名著《安徒生童话》,叶君健译,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译本被誉为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好的译本之一,并荣获丹麦女王颁发的“丹麦国旗勋章”。这是全世界《安徒生童话》众多译者中惟一获此殊荣的。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第5版。目前在我国有二十多种译本,但人们常说的“影响我们几代人”的主要是指梅益本,次译本经过“千锤百炼”的校订加工过程,是目前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版本。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作为学生阅读名著的引路人,肩负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使命,一定要有“版本意识”,要善于选择好的版本、好的注本、好的译本。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阅读修养,才能根据新课标的阅读教学需要和本校藏书情况,正确指导学生阅读好的版本,或指导学生自行选择优秀版本,做到这一点,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活动才能走上健康、有序、高效的轨道。
另外,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语文教师还要有文学史意识。
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的文学名著,都是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可见,新课标的制订,融入了文学史的理念,并将文学史研究的变化带进了教材和课外阅读书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去。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去探究。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要总结课文内容,有目的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有目的的进行积极阅读。要利用一切时间、机会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老师可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向学生介绍名著的价值和地位,以此引起学生的重视;用动人的情节悬念唤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奖励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对课外阅读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氛围,理想的阅读环境,能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在学校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环境,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是学生丰富的图书资源库。在班级里,布置一些手抄报,板报,墙报,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行为。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适时举行课外阅读座谈会,开展读书故事会、人物评论会、佳作欣赏会、读书知识竞赛。培养他们自主、独立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本领,逐渐形成自觉读书的习惯。教师还应重视与学生家长间的联系,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气氛,家里要有报刊、杂志、书籍。应让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进行《赤壁之战》的教学时,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语文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流畅,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得到享受,进而就会产生“我要读”的欲望。
二、教师要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从而扩大和巩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
比如,召开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读书体会,背诵部分精彩片段。采用一些新颖有趣的方法来激励、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阅读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将会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师要制订严格的课外阅读教学计划,纳入长期教学计划
教师应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目。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推荐健康、积极向上的著作,展示人类生活的美好前景,鼓励中学生热爱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此奠定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知识和情感的基础。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不会选择是一些学生不会读书的原因。有选择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阅读的好办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欣赏习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课外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师推荐书目应遵循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原则,不能随意和草率
每学期开始,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和数量。计划的制订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制订最低的阅读标准。当然,还要考虑到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考核和评估,要把学生课外阅读纳入对学生的考核当中,对课外阅读完成得好的要给予奖励和表彰。
五、教师要结合家长和其他科任教师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宽松的阅读环境,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外阅读,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广阔而自由的天地
这段时间,我读了芮琼老师的《初探课外阅读指导课型与教学策略》,受益匪浅。在细细品读后,不由自主地打开了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芮老师的文章,似乎一瞬间能够领悟些许。“以人为本”始终在我脑海中浮现,无论是阅读推荐课的基本策略,还是课外阅读交流课的基本策略,甚至是图画书的阅读指导基本策略,芮老师始终以“乐”贯穿,而芮老师的“乐”又非“从头至尾设计大量无聊的噱头博得孩子一笑”,而是“来自于我们阅读的方式和内容使我们思考与感受”;芮老师认为“阅读的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为儿童的生活服务”,始终都以儿童的感受为先,以儿童为主。对此,我也有几点拙见想表达。
一、“淑女”风范给学生广阔空间
芮老师主张:“在课外阅读交流课中,给学生最大的自主表达空间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策略,应该尽量减少以教师的所谓正确、全面、深刻理解来替代、淹没学生阅读的真实回应过程,剥夺学生阅读的乐趣。”实际上也是很多老师包括我在内常常忽略的。我们的出发点都是想为儿童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殊不知,有些“粮食”是否能为儿童所消化?为此,我们在课堂上“上蹿下跳”,不辞劳苦,尽可能多地将我们的问题,我们认为的好词好句等抛给学生。
其实芮老师的观点就是让我们变“淑女”,少言少语,正如芮老师提到的徐红飞老师指导学生交流《水浒传》的课例一样,老师静下来,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做到给学生让“时间”,让“话题”,让我们的“淑女”风范给学生足够的广阔空间。
二、“孩子”心态与学生共品经典
芮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阅读的表达方式:“读后感的交流”“合作擂台”“辩论”“演讲”“合作阅读卡”“戏剧表演”“故事会”“实验、考察”“小报制作”等。其实是告诉我们“走近”儿童,“了解”儿童,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引导儿童阅读。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记得童年时期阅读过的某本读物,它就标志着我们童年时期最最纯真的想法,而我们总是用成人的眼光去束缚、去批判孩子们的纯真世界。芮老师介绍的几种阅读的表达方式正是从儿童的角度,用“孩子”心态,用儿童最喜爱的游艺形式,促使孩子阅读,“使更多学生从中获得阅读自信力、成功感,从而获得阅读乐趣”。而“教师指导全班学生所进行的共同阅读,应与儿童纯粹地自主阅读、与亲子阅读有所不同。”则是需要老师与孩子们共同阅读,在学生出问题后才能适时点拨;才能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欣赏获得新的发现,产生再次阅读的兴趣;才能关注学生的读书策略的使用,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判断与思辨能力;才能培养儿童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真正成为“孩子王”,用孩子的心态与学生共同阅读、共同品味,才能“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润物无声”。
三、“睿智”抉择为学生保驾护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竖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认真垂听、情感跌宕起伏,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内容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2.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谈谈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读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成立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并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2.开展活动进行阅读
总理曾经在接受媒体受访时说过:“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读书可以知古通今,博闻强记,开阔视野,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占有许多优势,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较强,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强。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课外阅读对高中学生来说更是营养品。
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纠正认识上的误区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时间紧,很多学生读书仅局限于课本及各种教辅材料,这对于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健康的成长,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今后投入社会中去生存与发展并成为有用的人才,显然还远远不够。这与许多家长和学生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有关,把小说当作闲书,把读散文作为写好作文的途径,甚至有的学生只读作文书。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做数学题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读几本课外书能马上提高语文成绩吗?所以,做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纠正学生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让他们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磨刀不误砍柴功”比如,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题是分值比较高的,如果学生阅读量大,体味文章的能力就会增强,语文阅读的成绩大幅度提高,就会带来整体成绩的突飞猛近。
课外阅读不是消遣,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人的一生总要面对许多困难、挫折,所以,怎样培养学生面对困难,面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只是一味说教是起不了多大作用,而许多课外书中就有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相信读过书的人都被他顽强的毅力所感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取经的故事,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光辉画面。这些课外书的阅读,学生能从作品人物身上吸取力量,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相信这些优秀书籍对于培养一个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是相当有益的。
2.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寻找一切机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到《失街亭》时,大谈三国中英雄人物斗智斗勇的故事;当学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大谈108条好汉梁山聚义的故事;当学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时,给学生介绍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当学到《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让学生感受唐诗的博大;当学到《雨巷》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现代诗的美妙……这样慢慢培养就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平时也可以多请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在班上谈自己有关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其中就有几条是建议教师让学生多阅读,“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上,阅读时刻给他带来快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刻地印在他的意识里。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可以经常用中外学者劝人博说群书的警句来启发学生,用古今名人酷爱书籍,通晓各种学问的生动事例激励学生,推荐名家名篇并有意截取部分精彩段落,造成悬念来吸引学生及时鼓励,利用阅读的竞争心理来促进学生。
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知不觉地就培养起来了。
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十分重要,这样就会让他们读有所得,比如:平时在让学生阅读新闻报道、小说、故事等体裁的文章时,一般采用略读法,读这类文章,只需对文章内容大体了解,不需要深入分析;在阅读优美的散文或文章中精彩的段落时,一般采用精读的方法,要边读边想,边分析边思考,反复的读,可以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欣赏语言写作方法等。久而久之,让阅读的方法上升为阅读技能。又如每天要求学生看一点书,做一点摘抄,在一定的时候到班上互相交流。充分利用教室一角,每天写一则名人名言,开始教师写带一个头,后来让学生写,以学号为序每人负责一天,这就促进了全班同学的阅读积极性,每个同学都想去找最有水平的东西展示在老师同学面前,同时这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好方法。
经常给学生介绍名人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比如主席的“四多”读书法,“多读、多写、多想、多问”;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马克思的“博览读书法”;高尔基的“早、晚、零”读书法,前苏联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出身贫苦家庭,仅读过两年小学,从11岁起就到处流浪,当过童工、学徒等。尽管终日劳累,但高尔基学习的劲头始终不减,抓住劳动之余发奋读书,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早、晚、零”就是他抓紧早晨、晚上、零散的时间改改以求的读书方法。
教给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读书分析方法。
著名语文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再读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他们首先用演绎的思维过程,用方法去分析每篇文章,待分析几篇文章之后又把实践遇到的问题加以归纳综合,然后补充订正加深理解能力,既掌握了方法又训练了思维能力。”
4.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96-03
当人类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增多,人们获取信息的种类、范围亦迅速增多,这带来一个后果,即人们更加偏爱生动有趣的碎片化信息。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阅读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1];而且课外阅读时间偏少,阅读结构不合理[2]。同时,大学本科教材体系日益完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一般来说,学生只要基本了解教材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该门课程考试。总之,在很多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只阅读了课本(包括部分课程的学习指导书、习题集);这与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距。应当在充分运用教材的同时,提出明确的课外阅读要求,这是增加和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扩展课堂内容、增加学生获取系统信息的有效手段。
1 基于课程教学的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思路
整个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根据课程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范围(包括学术著作、一般专业书籍、学术论文等)或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相关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展开阅读和研究。二是明确课堂内容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以课堂讲授为基础,以课外阅读来增强教学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三是对于教学方式进行必要调整,即将单纯的课堂讲授改为“课堂讲授+课外阅读指导(答疑、讨论)”。四是对于学生课程学习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即将原来的闭(开)卷考试改为“期末闭(开)卷考试+课外阅读内容和效果考核”。
通过上述改革,以期实现如下目标:其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再限于课本,将教学内容延伸至相关专业著作、论文和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倾向,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其四,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课堂的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性、研究性、讨论式的主动学习。
2 学生阅读情况及其分析
2011~2012学年度,笔者在进行《旅游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每人阅读5篇学术论文(或1本专业著作)的要求,并于学期末逐一进行了考核。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平均阅读7.08篇(以阅读1本著作折合10篇论文计),总体完成任务要求的141.6%,完成阅读任务最好的班级完成任务的185.2%,完成任务最差的班级完成任务的111.8%;263名学生中,仅有2人未能完成阅读任务(占学生的0.76%)。具体阅读情况如表1所示。
从学生阅读的范围来看,涉及到了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旅游研究的绝大多数领域,41%的学生成系列地阅读了诸如旅游景区规划、旅游电子商务、酒店管理、会展经济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等自己感兴趣的论文。但对于旅游统计学以及旅游研究中涉及数量研究的论文较少涉猎。
从学生阅读的文献来看,学生阅读了包括《旅游学刊》、《城市规划研究》、《旅游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论坛》、《旅游研究》和《旅游管理》(复印报刊资料)等主要旅游类研究期刊,还阅读了包括《浙江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南开学报》、《兰州大学学报》、《金融研究》、《经济评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东南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等大量的知名学术期刊;部分学生阅读了诸如《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亚当斯密)、《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选择与成本》(布坎南)等经济学著作和《旅游管理》(尼尔利珀)、《生态旅游》(Weaver)、《中国旅游研究》(戴斌)、《旅游策划创意攻略》(吕志镛)、《旅游研究与旅游发展》(吴必虎)、《旅游项目策划》(杨振之)等旅游研究类著作;甚至还有2名同学阅读了北京联合大学石美玉教授的博士论文。
从学生的阅读效果来看,全部学生都按照要求作了读书笔记,从笔记及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情况来看,总体优良率为65.78%,合格率为99.24%。第二学期期末,笔者对学生阅读意愿和感受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205份,收回204份,有效问卷203份。统计结果如图1。
图1表明,学生阅读意愿明显增强,明确表示“不会”的学生由69.96%下降到7.39%。虽然明确表示“会”的学生比例也由30.04%下降到25.61%,但67%的学生表示“可能会”在无明确要求的情况下阅读学术论文。实际结果肯定是,67%表示“可能会”的学生分化为“会”、“不会”,即便只有其中50%选择“会”,那么,实际选择阅读论文的学生比例超过50%。有1.48%认为阅读论文收获“大”、4.93%认为阅读论文收获“比较大”的学生,选择了今后在无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不会”阅读论文,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为缺乏阅读相关论文应有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而“读不懂”,产生了对于学术论文的畏惧情绪;二是因为对于理论问题没有兴趣。
学生通过阅读学术论文,感到收获“大”的占59.61%、感到收获“比较大”的占38.92%、感到收获“不大”的占0.98%、感到收获“无”的占0.49%;前两项合计为98.53%,后两项合计为1.47%。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绝大多数感到课外阅读具有较大的收获;少量的学生感到收获“不大”或者没有收获,其实与其自身的学习兴趣不大、习惯不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3 学生的主要收获和阅读存在的主要困难
3.1 学生阅读学术论文的主要收获
1)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第一,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仅仅学习课本的不足;第二,使学生了解了书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认识,增强了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爱好读书、“爱上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第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学术论文的神秘感,让学生意识到依靠自己能够读懂学术论文;第四,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认为“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旅游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基础”;第五,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水平,认识到“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要全面观察、仔细分析,辩证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了科学的严谨和学习科学所需要的态度。
2)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第一,扩展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了解了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解决方法”;第二,使学生对于许多特定问题(诸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会展经济、国际旅游岛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并且,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3]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利于自身独特知识结构的形成;第三,帮助学生了解了学术论文的结构、数据收集方式、处理方法和写作方法,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以及学术论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第一,增强了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不少专业术语不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解决了大部分问题。部分学生学会了通过网络信息识别文献,如有同学通过中国知网()发现石美玉教授论文下载量很大,而引发兴趣,阅读了石美玉教授多篇论文;第二,帮助学生锻炼阅读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对专业性问题从多方面论证的思考方法”,“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找到了理性认识旅游经济发展的途径,“在科学方法、在数据、在事实的帮助下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
4)增强了教学、教育效果。通过阅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增强,课程学习的内容得到了深化和扩展,且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进一步地,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应该说,学生通过阅读得到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提升,与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相比,教学、教育效果要好很多。即便那些自此以后几乎不再自觉阅读学术论文(著作)的学生,其记忆也是深刻的,笔者对于毕业生的回访中显示了这一点;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结合课程学习进行学术论文(著作)的阅读是一个较高水平学习的开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会自主学习的有效机会,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特别是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意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时,对此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学生因此开始大量阅读学术期刊(著作)而十分注重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
3.2 学生阅读学术论文存在的主要困难
1)学生查阅资料中,存在资料不足的问题。第一,尽管图书馆已经拥有一定量的旅游期刊,但复本不足,当较大量的学生需要阅读时,数量不够。部分学生不得不选择较为一般的期刊、甚至个别学生选择非学术期刊进行阅读。第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术术语不理解,图书馆拥有的相关工具书的品种和数量均不能满足需要。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个经常性的困难是经常遇到各种经济、管理模型不理解,其原因在于学生高等数学知识不够。
3)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缺乏及时的指导。由于未能建立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沟通渠道和机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指导。
4 学生阅读指导的改进
4.1 学生阅读资料不足问题
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使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来得到很好地解决。目前,从中国知网来看,主要的旅游类期刊基本能够在出版后一个月内上网,学生可以阅读到最新的研究论文;同时,通过中国知网,学生可以十分便捷地查到特定期刊、特定主题的论文,极大地方便学生的阅读。
4.2 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指导问题
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应当及时加以解答或及时与学生进行探讨,需要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解决,如有条件时建立助教制度。另外,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举行答疑和读书心得交流会或者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方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讨论,解决大部分学生阅读中的疑难。
4.3 学生阅读过程的控制(激励)问题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难的是坚持,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激励),才能使大部分同学进行有效的阅读和研究。应当对于阅读过程进行必要的检查,鼓励先进、督促后进。
5 结论
前述结果及耿春红等、张海燕等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急切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约束[4,5]。以课程学习为主导,运用课堂教学的约束力,以课堂教学内容的加深和扩展为直接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进行必要的指导、检查与考核,建立起一个学生课外阅读的约束―沟通―激励机制,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改善学生的阅读结构,能够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针对性、系统性、丰富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捷.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5-57.
[2]杨冬梅.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