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

篇1

物理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使物理现象再现,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基本的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手段,它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一、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演示实验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目的,也就有不同的要求。有无必要演示,选择什么样的演示,怎样演示,都必须从具体的目的出发。如我们在学习平抛和斜抛的内容时,可选择的演示实验很多,在课堂上抛出一个粉笔头就是一个简单的演示,还可以用闪光照相等。在运用演示引入课题或巩固所学的知识时,教师应力图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演示实验要明显直观。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离不开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一人演示一群学生在观察,所以现象要明显,能否使每个学生看到演示的现象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仪表的刻度线要适当加粗,声、光及观察物体与背景的对比要强,过程的变化要显著,必要时可借助投影、机械放大、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效果。仪器要简单,过程要明了,它的目的在于突出要观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降低无关因素的干扰。如用椭圆形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的现象,用复杂的光杠杆系统装置比较好。在演示实验中要让学生的视听感官并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只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内容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只靠视觉只能记住内容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记住内容的百分之六十五。因此,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的共同作用效果好于单一感官。如在沿着斜面滚下的小车后面拖着一条磁带,磁带上录有一段不变的音乐,把录音机的磁头用导线接出来,当小车沿着斜面向下运动时,小车拖着磁带运动,使录音机发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用视觉观察到速度的变化,并由听觉感受到速度的变化就是加速度的变化。

3.要安全可靠。课堂时间是很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或差错,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要确保成功。这就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安全,并正确对待演示中的失误,不弄虚作假。

4.演示实验要有启发性。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它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这就要求在设计实验时要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二、演示实验教学中的观察指导

在演示方案确定后,要想达到演示的目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指导。同时,对演示观察的指导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演示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观察的指导,一方面演示本身应能吸引学生的观察注意,另一方面教师在演示中要及时指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教师在演示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以及打算怎样进行,出示仪器时要有所介绍。如在自感现象的教学中,观察接通电路的自感现象,必须让学生带着“如果线圈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那么线圈自身是否也会产生感生电动势”的问题,认清演示电路的特点,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接通电路的瞬间所发生的现象上。我们做过调查,对于演示实验,事先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与不告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2.突出观察的重点,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还举自感的例子,通常教材中会介绍断路时自感现象的电路装置,常选用一只灯泡与电感线圈并联的电路,设想按这一装置进行演示时,学生会看到开关断开后灯泡并不立即熄灭。但由于时间常数L/R太小,这种延时现象无法看到。而灯泡突然一闪的现象却十分明显,它给学生建立自感的概念带来了困难。如果在开始演示时只给出一个简单的电感线圈、灯泡、开关与电源的串联电路,提出“在断开开关的瞬间线圈中是否有感生电动势产生”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电路来验证感生电动势的存在。一种简单的方案就是观察开关拉断时闸刀与闸刀座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证明感生电动势的存在;另一种方案就是将示波器或者高内阻的电压表并联在自感线圈两端,观察其电压的变化;第三种方案就是将一只氖泡并联在线圈两端,开关接通时氖泡不导通,其电阻为无穷大,可视为它对电路没有影响,切断开关时线圈中的电流迅速减小,原来串联的灯泡熄灭,而并联在线圈两端的氖泡发光了,它的发光电压要比电源电压要高许多,由此说明感生电动势的存在。这个实验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说明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篇2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协调发展、基本素质健全的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是信息万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已成为神话,一如既往地生活已经不可能。这样,教育需要做而且可能做的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做人奠定足够的底蕴。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一种教育制度 ,强调的是一种基础、一种素养、一种做人的哲理、做事的能力和做学问的功底。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有教育思想的转变。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和实践。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则必须有以下观念的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中心;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从眼前教育转向终生教育;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从学校教育转向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教育。

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好的教学组织、科学研究、教学技巧等方面的能力。要调整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由教育目标确定的,而学生的素质结构又是由教育内容来确定的。因此,调整教育内容就成了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点。所谓调整,首先根据对人的基本素质的需求补充和丰富教育内容。其次,删减重复、过时、无用的内容。课程内容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必须注意综合性和实践性。注意最新信息的采集和新科学、新技术的引入、强调动口、动手能力和手工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物理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1.物理教学的特点

中学物理作为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如果不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不突出与物理特征相关的物理教学的特点,实现物理教育的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下面就是从物理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学物理教学的几个特点:物理学知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物理学知识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特征;物理学知识的抽象思维性、科学美的特征;物理学方法严密的逻辑性特征;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学史明晰哲理性特征。

2.当前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⑴思想陈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实际教学看,违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活动除书面作业外,动手实验几乎一片空白;第二是教学中教师主导有余,学生主体不足,不是因学论教,而是因教论学,教师独霸讲台,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是缺乏教育学生学的全面观念,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⑵方法落后。反映在三个方面:注重教死书、念死书,形成学生念死书的习惯,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注重演译忽视归纳,从理论到实践,忽视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满堂灌彼彼皆是,启发式鲜为人知,没有在教会学生学习上做文章。

⑶效果低下。表现也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达不到大纲要求,40%以上的学生获得知识不系统、不深刻、不牢固;其次,教师对物理厌教使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物理感兴趣;最后,是学生动手能力差,实验观念薄。

以上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当前大力提倡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相违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对物理教学进行深化改革。

三、对中学物理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1.物理教师要有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深的专业知识

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应对物理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适应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具体而言,新课程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情意等三个方面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⑴物理学科专业知识

丰富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是物理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物理学科的体系框架、物理学科中各逻辑知识点的内容以及物理学科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等。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应达到以下三个不同层面:首先要对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物理学中的每个概念和原理;其次要了解和掌握与物理学科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和材料,以加深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解;还要了解物理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其学科发展的趋势,以便教师可以从物理学科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主动性。

⑵物理教育学科知识

新课程十分重视物理知识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传统的物理教育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相比较,新课程强调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新课程要求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还应明白为什么这样教,能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完成对学生的合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以下教育科学知识:普通教育学、物理教育学知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物理课程论知识、物理教学论知识、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等。

⑶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和工具性知识

物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雄厚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是指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是指对人文学科即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有必要的了解和把握。专家们一致认为,工具性知识应包括外语、计算机语言与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工具性知识已成为教师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只有工具性知识掌握好了,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就寸步难行。

2.全方位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较多的知识积累,并不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

⑴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指运用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基本理论,指导并创造性地从事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

⑵交往与合作能力

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是顺利实施新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交往与合作能力,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否则,对学生的指导便是一句空话.

⑶物理观察与实验能力

为了全面推进物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为了能开展正常的实验教学,中学物理教师除了应掌握必要的物理实验技能外,还应该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正确的理解,对物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组织学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有基本的了解。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某一个问题的正确性,因此,必须要求教师的实验知识丰富,实验操作熟练,灵活。在学习“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之前,我先让学生观察鹰和其他各种鸟的翅膀的形状,他们都和飞机的机翼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有了对比学生学这节课的内容就简单,容易多了。

⑷运用物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如物理学时空观、物理学物质观、物理学方法论等。运用物理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区别的标志之一。物理教学本身的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新的物理学的方法论以与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运用物理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学会掌握筛选、吸收、利用各种信息的方法,如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从而把握学科发展、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脉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更加胜任教育工作的要求,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便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发展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人的要求。

教师只有勤奋好学、力求上进、不断追求新知识,才能不断发展,才能教出勤奋好学的学生。唯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中国教育的明天才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吴中任:《中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与养成训练》,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8.7.

3.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篇3

自2011年红河学院启动“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诸如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指导下如何完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方式方法,规范教学实施细则一直成为热议的话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界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自上世纪20年代起至今就经历了两次大的起伏,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直在考虑的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怎样提升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增强个人素质,完善自我规划。

一、两种教学理念的辩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两者天生是一对悖论兄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发现学生“一管就死,一放就散”。为了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指挥下的基础教育和初高中教育一直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而言,其优势是可以向所有学生展示所有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节约教学时间,避免学生遭到挫败;对于教师而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理念方便教师管理,教学过程模式化,容易上手。然而,“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一般表现为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其危害显而易见,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依赖教材,依赖课堂,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力和个性发展一直受到压抑。由于个性喜好及特长得不到体现和发挥,学生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应试,为了考试而学习,其结果是,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考完就忘,最终感觉“学而无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源自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它继承了人本主义思想,着力于建构主义理论。它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以及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有选择的获取知识。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引入国内之初,很多教师发现这种模式造成了造成一系列的组织问题,比如,课堂秩序混乱,学生难以管理,教学效率不高,等等。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是:(1)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统一要求学生,而应该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如此才能充分激发不同个体的潜力和才能;(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能任其自然,随意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涵义辩证强调了两个点,即,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发展特点;同时,教师要充当引导者,辅助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这也是何克抗教授提出的“双主模式”的重新阐释,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二、大学英语教育观念的转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兼顾了传授语言基础知识,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即,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教”人,也要关注“育”人,关注“语言与认知、交际、社会、心理、思维、情感、行为、素质”等方面的联系(夏纪梅,2002)。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情况并不是非常乐观。夏纪梅(2002)调查显示,不少大学英语教师没有外语教学理论知识,不常关注国内外教学研究最新动态,在教学中没有找到适合的角色定位,整体教学设计能力还有待改善。一项针对学生动机的调查显示,77%的参与调查学生是为通过四、六级或出国考试学习;无独有偶,一项目针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近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也显示,有81%的受访者选择了“应试辅导”作为英语课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形成了反拨作用,很多教师下意识成为了“语言的讲解者”,其主要的工作就是吸收知识点,稍加理解后,倾倒给学生。学生对这种“喂饭式”或“填鸭式”教学颇为习惯,丧失了主动构建英语体系,实践英语语言,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动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深刻体会新的教学观的内在涵义,即:1、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要求重视学生及社会的需求,尊重语言习得规律。2、个别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同,指教师让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短板和学习风格,选择学习资源,设定学习速度。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3、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有很高的自。学生有权利针对个人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方法及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得以发展,其积极性得以发挥,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4、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学习策略,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咨询者。5、强调学生个体学习环境对学习成效的影响。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由于缺乏真实语境,外语教学效率一直不高,应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增强教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学环境真实感。6、学生个体需要影响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的需求决定了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教师应当引导不同学习需求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方法。

三、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能针对个体差异及学生反应快速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方式, 这对教师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正确地履行其导向作用,尊重学生自利,处理好“管”和“放”之间的关系。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目的语功底外,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个人能力严格要求,努力提升个人素质。

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要求教师具备:(1)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即了解学生得学习基础和知识短板、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按照不同水平对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的技能;根据个体情况,对教材即内容进行删选组合的技能;有结合自身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的技能。(2)制订恰当教学目标的技能。即分析教材,结合教材及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技能;根据学科体系和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内容的技能。(3)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技能。教师应该掌握语言学及而语习得教学理论,了解常用教学方法,清晰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优劣对比,从而有针对性地将不同方法运用到教学中。(4)预测课堂情形变化的技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多样性,灵活性强,教师常常根据学生的临场反应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预想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应对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临时状况。

2、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规范管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设置梯度合适的学习任务。根据克莱申“i+1”认知理论,过难的任务设置会挫伤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过简单的任务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选择课堂教学任务时要选择略高于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2)完善评价方式及评价策略。由于以标准化试题为主的考试信度高,操作简单,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以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占相当大比重。然而在这种体制下,学生容易滋生“应试”心理,不重视学习的过程性和持续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当强化形成性评价,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而非考前背答案或作弊可以应付 。(3)创设鼓励学生参与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活跃的、自由的、宽松的、平等互助的。教师应当竭尽所能保障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自尊心,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学习,充当好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3、自主学习的引导和监管能力

自主学习指的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运用能力,即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的能力,即引导学生设置学习目标;进行个别化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基于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并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同时,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管,及时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

4、教研一体化发展

教师教研一体化能力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人发展,提高教学效能感。可以通过骨干教师指导,夏纪梅(2002)建议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同行交流,观摩公开课提升教学能力,并主张大学英语教师注意吸收最新教学理论,撰写教学文章,对教学进行量化评价,由此实现科研一体化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应当摆脱依赖教师,依赖教材,依赖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英语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掌握相当的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具备科研意识和教研一体能力、并通过课堂教学管理来提升语言教学能力, 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课堂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Foreign language world No.5. 2002 general serial.No.91,35-41.

[2] 高玲.影响大学英语教与学的观念性误区.中国电化教育,2012.6.108-111.

篇4

从教师层面上看,很多教师没有正确区分交际语言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区别,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甚至无法满际语言教学法对传授者的较高要求。基层英语教师从刚进入工作岗位,就面临巨大的教学工作量,导致无法进行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虽然有以老带新,相互听课等学习手段,但是对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实际运用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当今教育技术的进步使得大学英语课堂模式有了极大的变化。从最开始的以课本为主导辅之以黑板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多媒体为辅助的传统模式( 教师依然为主导) ,并进而转化为以教师为主导但学生为中心的当下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脱离不了教师,书本,黑板这个传承了几十年的铁三角。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个铁三角又变成了教师,多媒体两点一线。把以前纸质的教案变成电子的课件,以前的板书则变成PPT,课堂上仍然是以讲解语法和课文翻译为主,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根本没有利用到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精髓。

从学生层面上看,被动的学习态度以及英语语言基本功底的缺失也妨碍了交际语言教学法发挥其优越性。而且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公共英语教师更显缺乏。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少则40-50人,多则达到70-80人左右,这样的课堂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是讲座(lecture)的规模,脱离了交际语言教学中大班(big class)的范畴。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而这样人数较多的课堂规模对于推行交际语言教学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交际语言教学依托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

二、交际语言教学法在实际运用的要点及实例

(一)交际语言教学法在实习运用中的要点。要在课堂上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首先公共英语教师必须把教材内容理解透彻。只有深刻理解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才能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教学活动,并把各个教学活动有机的组织起来。其次,教师要能了解学生的英语能力层次,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决定教学内容的难易。对英语水平高的班级,课本中简单的内容可以进行拓展,对英语水平低的班级,课本中较难的内容可以进行压缩或是简化,讲授基础内容。第三,教师还要能够灵活的运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数据。互联网上的大量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音频,视频,文字资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能容,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选取甚至是替换教学内容。第四,教师需要知道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活动。只有理解了每种教学活动的优缺点,这样才能灵活的选取合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第五,教师必须经过必要的锻炼,能够清楚说明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只有教师给出简单,清晰的指示,学生才能在接下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正确的语言。否则就会造成学生没有使用目标语言来表达,那么教学活动就失败了,就根本不能说使用的交际语言教学法。第六,教师要有很好的控制课堂的能力。交际语言教学法相对于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管理上,需要教师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又能够及时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如果不能够做到以上四点,那么就无法正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交际语言教学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实质。

(二)交际语言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实例。《实用英语教程》把每个单元的内容分成听说导入,课文A,语法知识,课文B,综合练习这几部分。每个单元都围绕某一主题,配有充足的背景知识和教学设计。下面就以上海外语出版社的《实用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二版)和交际语言教学相结合为例,浅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使用目标英语的兴趣。

《实用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二版)第一单元的听力的主题是关于互联网的一段听力材料。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同学们通过听力练习,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互联网相关词汇。

在听力之前,教参建议的教学活动是讨论,“What can we do on the internet?”。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如果直接进行学生分组讨论,那么学生对于同学的假期生活会更感兴趣,目标语言的使用率会非常低,造成教学活动的失败。因此我把讨论变成头脑风暴法,既能关联学生头脑中关于互联网的相关词汇,又便于课堂管理。

我首先会给出活动指示(instructions):“I will give you ten seconds to think one word or phrase to tell us about the internet.”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唤起记忆中的所有有关互联网的词汇,有助于学生在听力活动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听力内容。活动进行中,我在黑板上通过形象的方式,如配合简笔画,来总结学生说出的词汇。头脑风暴活动的好处是让学生能尽可能多的回忆所学到的词汇,学生给出的词汇范围会非常的广泛,包括互联网的组成,性质,用途,好处,弊端等等。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学生不参与活动,这时,我可以通过点名的方式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5分钟之内,平均每个学生都给出8-10个单词,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时安排时间5分钟。

接下来,就是进行听力的训练。通过前面头脑风暴,我发现,学生对于互联网相关单词非常的了解,课本上听力训练的问题对于学生相对就比较简单。因此,我把这部分听力训练由回答问题变成听写全文。活动方式为分组 running dictation 的方式。这部分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听一段对有关互联网的文字,训练学生听取细节的听力技巧。

首先准备10份左右的听力原文,分别贴在教室的不同地方;把学生分组,每组人数6-7人;每组学生选出一个人去看听力,回来给本组其余的同学听写,先写完的小组为优胜。这种活动指示与头脑风暴的活动指示相比较为复杂,因此,为了确保活动能够正常的经行,可以在做完指示后,再提几个简单的有关活动的问题(CCQ).如: “how many students in your group?”;“who is going to read and speak in your group?”。类似的CCQ问题,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了解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目的,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课时安排时间15分钟。

最后,是关于目标语言在听力课堂的提高运用。这部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向全班做演讲的形式,每组选派代表做一个3分钟以内的演讲。来训练学生运用目标语言的能力。课堂安排时间30分钟。

在这节听力课上,因为学生对于互联网知识的了解,对于相关单词掌握度比较高。所以,我把听力训练的难度进行提高,使学生的听力技能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课堂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使用多媒体播放听力材料,而把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互联网相关词汇来进行口头表达当做课堂活动的重点。通过上文所述的教学过程组织,较好的完成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训练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如果听力材料较难,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不够。那么,我们可以降低难度,把重点从比较困难的听取细节变成听取全文概要。把让学生了解陌生单词的拼写及意义作为听力训练的主要目的,弱化学生对听取材料细节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三) 教学效果测评及学生反馈。实施以上教学后,我对班上各层次抽取30名学生经行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单词的拼写,单词的意义,以及词汇用法。根据测试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本单元应掌握的词汇掌握的很好。在口头演讲中能正确的使用。除此以外,学生还能灵活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对互联网相关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篇5

1. 对于学生来说,会计基础知识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为此,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会计电算化只是将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利用计算机处理罢了,如果没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甚至连会计分录都成问题,即使电脑操作得再好,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

2. 对于学校设施来说,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殊性学校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且实验项目不能仅用于会计核算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均应设置。另一个为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且在实验室中备有各种商品化财务软件。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示,利用教学案例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实际操作。

二、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1. 展示案例

在这一阶段老师所要做的是向学生展示并讲解案例,指出分析案例时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案例。

例如:在会计要素教学中,资本公积这一帐户的应用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给出案例:某集团收到海外投资300万美元,以当日汇率1:7.8入帐,半个月后收到300万美元,当日汇率为1:8,应怎么账务处理?

案例思考:(1)半个月前确定有这笔投资时,折合成人民币记入什么账户?(2)半个月后收到投资折合为人民币,还和我们入账时的价值相等吗?

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案例与案例思考题,便会带着兴趣和疑惑去分析,或是独立准备,或是小组以讨论的方式进行集体准备,对疑惑之处进行相互交流,以便为课堂上的案例讨论打好基础。

2. 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广泛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报告,各树己见,教师进行归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让学生进一步自己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

例如:根据以上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1)半个月前确定有这笔投资时,折合成人民币记什么账户?(学生回答:实收资本)(2)问学生:半个月后收到投资折合为人民币,还跟不跟我们入账的相等?(学生回答:不相等)(3)提出问题:能不能再记一次?(学生回答:那就重复了)(4)问题关键:多出来的怎么办?能不能补记实收资本?回答:根据实际成本原则,企业的各项财产以实际取得时的价值入账,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给出正确答案:多余部分记入资本公积帐户。

通过这种引导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和理财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案例实践

篇6

1.在中职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现代教学必须朝着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方向发展,否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中职院校是无法继续发展的。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有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

2.在中职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建立历史教学新模式的关键

历史专业作为人文学科中的重点专业,在中职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专业的选择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影响深远,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建设专业特色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历史教学新模式的必经之路。

3.在中职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举措

首先,在中职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生硬枯燥的状况,使得教学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满足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降低了历史课堂教学难度,提升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大大延伸了历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影像展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同时有利于中职院校教师进行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教师的授课内容,而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将课堂内容延伸至课下供学生进一步学习。最后,在中职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和传递,有利于建立学生与教师良性沟通的氛围。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方便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活动,有利于师生联系的顺畅和延续。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加以运用,提高了历史学科的实用性价值。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职历史教学实效性的举措研究

1.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生动可感的教学情境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生动可感的教学情境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中职历史教学的具体表现,已在多所中职院校的历史教学中得到普及和发展。使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PPT制作要精美,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相结合,尽可能丰富PPT内容,必要时设置网络链接,获取互联网最新信息,满足历史教学需要。其次,课件设计排版要合理,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内容安排适当,突出重难点。最后,课件内容尽可能简洁,降低学生学习负担,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进行“”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革命人士的事迹、了解革命发生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革命精神,教师可在正式教学开始前,使用多媒体播放革命歌曲或革命时期的影像资料,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同时,此种方式也使得教学环环相扣,增强了教学活动的衔接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提高中职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2.使用各种互动平台,保持教学沟通的顺畅和连续

马克思说过,无论人们有没有意识到,他们都是处在一个共同体中,他们的命运、节奏休戚相关。因此,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所产生的具有意识色彩的产物,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互动则是交往活动的核心。因此,使用各种互动平台,保持教学沟通的顺畅和连续是提高中职历史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举措。目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搭建的互动平台主要有:①QQ空间。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上传至QQ空间,学生可以进行信息共享;教师可将历史思考题展示在QQ空间中,学生可以进行讨论,与教师进行互动既可以营造活跃的互动氛围,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②微信朋友圈。教师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分享,信息世界无所不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有益的资源,而微信朋友圈则是一个集沟通、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③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主要作为作业布置和疑问解答的平台,教师在网络平台中布置作业,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教师进行批阅和答疑解惑,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3.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便捷学习

移动互联网技术涵盖领域广,种类丰富,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优势资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各种社交软件的开发,信息传递和沟通变得十分便捷,较之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便捷学习已成为当前我国众多中职院校历史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可以联合学生进行关于历史学习的软件开发,开发适宜中职院校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的历史学习软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开发新的沟通形式和学习方式,丰富历史学习途径和方法,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于中职历史教学实践中,推动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和历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不断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中职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58-02

所谓的反馈推动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及时获取学生的教学反馈情况,并加以分析和研究,根据中职历史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组织或补充新知识,融入新的教学思想和观点,采用更加适宜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增强学生的知识接受兴趣和学习动力的一种教学原则。中职历史教学在贯彻这一原则的过程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构建双方良好的关系为基本原则,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标志,这对于中职历史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要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1.主动接触学生。从生源的角度来看,中职生多数都是中考的失败者,受到中考失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信心,具有一定的自卑感,有自暴自弃的倾向,他们渴望教师能够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够重获学习的信心。这是一个劣势,但是也给了教师拉近学生距离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主动走进学生,创造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机会,通过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主动与学生交谈,下课以后主动留下来回答学生的问题,要把困难生、问题生作为联系的对象,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班级文化活动等等。

2.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尽管可能在学习上存在一些困难,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仍然会主动地思考课文的内容,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和心声。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比如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某一问题积极地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管学生回答的对错,都要耐心地听完他们的回答,不要动不动就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的不正确,要积极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回答正确的要求告诫学生要戒骄戒躁,也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能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还能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

二、构建完善的教学反馈体系

1.学生评价反馈。学生是教学服务的对象,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构建良好的反馈体系,能够帮助教师收集更多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评价反馈当中,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问答法、讨论法和问卷调查法等之外,还可以运用一些比较新的反馈机制,比如说采用卡片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卡片、白板等教学工具,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能够让反馈更加及时,还能扩大反馈的信息量。同时可以尝试通过QQ群、微博、手机短信等形式进行反馈,大大提高的反馈的效果,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成果的评价。在评价反馈机制当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一些学生可能有一些评价和意见,但是怕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不敢评价,这将极大地影响到评价的效果,对于此类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当中,与他们多一些沟通和交流,破除他们评价机制上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评价的过程中。

2.其他老师的反馈。每个教师对教学活动也有不同的认识,相对于学生的反馈,其他教师的反馈比较严谨和可信,因此中职历史教师要重视其他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馈。尤其是其他历史任课老师的反馈,在教学之余中职历史教学可以与其他同事就历史教学活动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了解他们对自己教学过程、内容、课堂组织、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反馈审视教学中的不足,并将其他教师的合理意见运用到教学中。此外,还应该重视班主任的反馈,班主任一般都是代表学生进行反馈的,由于在班级管理当中,他们更加接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最密切,这种情况下他们也非常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反馈可能通过班主任反馈给历史教师,因此历史教学是重视班主任的反馈。中职历史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向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必要的时候可以要求班主任利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优势,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他们对历史教学的意见,同时提出自己的评价和意见,这样能够保证中职历史教学从不同的角度获得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三、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1.认知与情感结合。情感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也非常明显,如果学生能够在某一课程学习当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那么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无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当中,除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认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教师所完成的任何一次反馈,都不能单纯约束在知识范围内或者情感方面,而是应该将认知与情感有效地结合起来,让知识能够带着情感输出。这样的输出活动,能够利用知识性、思想性的情感活动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当中学习知识。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现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先融入自己的情感,带着情感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教学中的情感,进入在情感上对教师的教学产生认同。这样不仅能够集中精神进行学习,也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职历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尝试合作教学、提问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紧密关系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总之,在中职历史教学当中必须遵守反馈推动原则,利用这一原则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现教学与学习的共同发展。

篇8

一、微课的概念及描述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的教学视频(课例片段),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微课能够通过网络中各种通信工具进行有效的传播,比较方便快捷,是一种非常优质的教学模式。微课可以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呈现出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和应该注意到的重点,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课程中的各类概念,使中职历史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

二、翻转课堂的概念与特点

翻转课堂是由美国人创造的,主要是将传统的先教后学的课堂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的模式,翻转课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将知识的消化与知识的传授进行颠倒。上课前,学生先通过视频课程的预习,完成对知识的了解,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有不懂的问题时,再由教师进行讲解,最后进行拓展练习。翻转课堂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翻转课堂在国外的发展较为全面,常见的模型有:林地公园高中模型、可汗学院模型、河畔联合学区模型、哈佛大学模型以及斯坦福大学模型。

三、微课与翻转课堂的联系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微课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翻转课堂中需要的教学资源的服务由微课提供,微课的发展空间则需要翻转课堂来进行维持,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进行不同类型微课的中职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在中职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历史的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对历史的发展进行差异对比,探究整个历史进程发展的原因与结果。在专题知识类微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分析,了解课堂内容,再借助微课学习,将课堂上没弄懂的地方再进行及时查阅交流,建立专题知识网络。在探究活动类微课中,首先确定探究的主题,教师选取与之相关的资料、图片,在微课视频播放以后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深入理解。在交流讨论类微课中,教师收集资料制作微课视频,并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找出自己的疑问所在,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交流与讨论。微课的产生与发展,延伸扩展了中职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微课进行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查漏补缺,有效解决问题。

(2)制作出科学合理的微课材料,及时与学生共享。在进行中职历史课之前,通过教师共享有关课堂内容的视频,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与网络相结合,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前要明确教学目的,从网络中寻找合适优异的教学内容,并且能够了解中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态度,从而制作出难易适中、内容新颖丰富的微课材料。

(3)基于实践,综合应用。学习历史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谨记历史,还能够学习历史进程,教师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历史进行对比分析,鼓励学生将生活与历史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基于综合活动实践类的微课为基础,让学生在学习微课的同时,熟悉掌握微课中的知识、方法以及思路。例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阅读书籍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本文对微课和翻转课堂进行了介绍,并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中职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能够促使中职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合理地安排时间,有效地进行学习。在以后的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微课与翻转课堂的特点,将两者的优点相互结合,引导中职学生历史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熟悉历史,取得更加优异的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

[1]杨荣娟.“翻转课堂”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尝试[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3):38-39.

篇9

历史学科是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具有良好的德育功能,但历史事件及现象具有久远性和陌生性,给中职学生造成认识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历史教学联系现实,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主动理解知识。

1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历史教学联系现实的前提

1.1高考改革引发对中职当前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

素质教育的今天,新高考历史越来越注重考与现实联系的重大历史问题,越来越注重历史的发展与规律。高考模式改革成综合科目能力评价体系,学生要拿到更高分数,就要以能力立意,运用新材料,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感悟现实需求。职业教育强调文化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历史文化课教学更应注重与当下现实。当前一些中学校急功近利,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砍掉所有的文化课程,这种极端实用主义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职历史教学的联系现实特点,打破传统的模式,创新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好的实效性。

1.2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

陈旧的教育模式重识记强灌输,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情绪不断滋长。新课程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跃,强调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学习能力。联系现实的教学特点在学科体系上从历史客观真实过程出发,建构新型的中学历史学科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1]课程改革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历史联系现实的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更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便构成了真实而丰富的情境资源,为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1.3教育技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者带来全新的认识方式,以便于知识的主动建构,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使学习者经验同化学习到的新知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需要营造课堂的历史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历史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变无声为有声,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提供多重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强化感知,建立空间想象能力,给学生以启迪。

2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历史教学联系现实的实践方式

2.1从历史角度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前人的经验值得借鉴,历史给我们智慧,历史提供的借鉴能激励人们的行动。今天我们需要总结历史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借鉴历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要注意总结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的经验,思考其得失,争取新的未来。我们已迈入21世纪,新的世纪需要新的人才,历史学科可以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应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时代品质。

2.2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联系现实讲授新课

我国中职教育的文化课设置主要还是为专业课服务,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一样,还是渴望学习的青少年,职校是他们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但部分的学生对学业放松,部分学生由于对职业不成熟的规划,整天得过且过,对前途感到渺茫。这些学生缺乏积极、健康的从业意识,最后导致他们心理素质低,承受能力差,文明礼貌修养较差,综合素质不佳。[2]中职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予以引导。首先,要培养中职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培养战胜艰难的品质。没有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是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的。进行吃苦教育,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吃苦精神的实质,通过实践体验,克服学生追求享受的惰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提高中职学生的吃苦奋斗行为自觉性。其次,培养中职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祖国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培养学生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经常考虑为社会做些什么,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2.3利用学生的实践探访,感悟历史

在教学实践中,补充一些历史传说、历史名人,使历史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改变沉闷枯燥的历史教学状况。利用乡土史进行教育,让学生实地考察历史遗迹,查找资料写村史,调查访问历史见证人,编写历史人物小传,扩大学生的历史认知视野,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历史。

作者:陈秀云 单位:阜新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篇10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47-02

历史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中职阶段的历史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职学生历史知识的欠缺,阻碍了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职业教育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当中,让历史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一、中职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由于教育观念陈旧,历史教育不受重视,课程开设少,再加上社会偏见,导致历史专业人才不愿意进入中职学校,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历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2.课程设置边缘化。目前各中职学校课程开设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块: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大都课时紧、专业性强、实践性强,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精力和时间。导致历史课程课时分配不足,课程设置边缘化。

3.教学方法落后。中职历史教师中大部分是从普通高中升入大学的,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进入中职学校之后不能及时转变观念,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严重挫伤了中职学生原本就脆弱无比的“历史兴趣”,导致学生厌学。

4.教材更新缓慢。中职历史教材存在编写体系落后,内容简略等问题。目前比较常用的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材编写组编著的《中国历史》,这本书采用章节体,各部分历史高度简化,导致内容庞杂而抽象,缺少趣味性。其实,这种现象在其他中职历史教材中也存在,可以说这本书只是中职历史教材的一个缩影而已。

二、中职历史教育的改革构建

1.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搭配。历史课程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大量增加历史课程安排不切实际。因此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将其分为通识历史课程和专业历史课程是一种可行的方式。通识历史课程可以作为基础课开设一到两个学期,课程内容以主干历史知识为主,重在使学生了解大致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专业历史课程是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历史课程,例如在汽车维修专业可以开设汽车发展史、汽车维修技术史等。旅游专业可以开设社会文化史、地域史、历史地理等课程。机电数控专业可以开设科学技术史等。这样一来既整合和优化了原有的历史课程,去除繁杂的历史细节,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有利于解决历史课程边缘化的困境,同时又针对不同专业,进行针对性的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技术。

2.大众教材与校本教材搭配。鉴于目前市场上适合中职学生的历史教材较少,而且质量不好,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当然通识历史教材可以以市场上常见的历史教材为参考,稍加简化和改编就可以使用了。至于专业历史教材则不能过于依靠已有的专业历史著作,更多的是需要中职历史教师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开发适合学校情况和学生情况的专业历史教材。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与专业课教师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校本教材的开发。

除了开发专业历史教材之外,中职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校本历史教材。例如地处红色革命老区的职业学校就可以挖掘红色历史资源,开发出当地革命历史的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3.知识传授与价值指引结合。历史教育应该是指向现实的,中职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这意味着中职学生要比普通高中的学生要更早地走上工作岗位,进入职场。因此他们也就需要更早的了解社会,了解人情世故。我们之所以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因为通过历史教育可以达到使学生对世事人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的目的,从而为他们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1]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即中职的历史教育必须打破普高应试历史教育的模式。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历史教学强调历史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知识点的落实和对重点难点的掌握上,忽视历史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人生指导价值。当前,中职学生需要的历史教育当然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历史教育,而应该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更快适应就业环境,更好理解社会的历史教育。这样的历史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第一,历史知识是对历史理解的基础,因此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不再是以应试为导向,而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第二,价值指引要成为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所谓的价值指引,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要根据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微观方面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际,让他们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辩证的思考,学会面对困难等。

4.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结合。目前中职历史课程在学生上升渠道中并不作为直接的考试内容,这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应该是一大幸事,因为这有助于避免中职历史教学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中职历史教师应该抓住这样一个机会,为促进历史教育回归本真大胆的开拓创新,说不定能开辟一条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从操作层面来说,主要是在学校课堂之外开辟社会课堂,探索新的课堂模式。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历史教学是苍白的,不利于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尤其是在职业学校,多数学生本来就是传统课堂教学失败的产物,再走这样一条老路自然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当前,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把社会课堂纳入教学过程,使其成为传统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在社会课堂中,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和道理可以得到印证和补充,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其得到更生动、更鲜活的体验,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考,最终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5.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变化,积极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中职历史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历史教学的备课方式。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只要知道网址,就能获取海量的资料。教师要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备课效率。中职历史教师还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2]首先,教师要把自己从烦琐的历史细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获取知识,从而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上,通过解读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其次,要把历史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合作者。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更灵活、更方便、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三、小结

针对当前中职历史教育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两个搭配,三个结合”的解决方案,本方案既使学生能接受通识性的历史教育,又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单纯强调历史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发挥历史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我们既注重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又大胆引入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拓展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通过这些综合手段的运用,力求提升中职历史教育的成效,真正发挥历史教育在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中职学校的历史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基础课程,在中职学校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中职历史教学却处于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中职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了解本国发展历史,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历史课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实际中,又普遍存在学生怕学、厌学,导致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知之不多、甚至不知的客观事实。中职学校历史教师面对这一现实,要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的功效,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就迫切的需要对现有的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求更加注重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使历史教学内容更适应当前中职生需要。

一、自编校本教材,贴近学生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中职学校的生源已大不如前,中职学校不得不面对大量学习积极性低,自主学习能力差,甚至是怕学习、厌恶学习的学生。而作为历史科,更是有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认为是次要科目,不重要,不需要学习。在生源发生了如此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中职学校历史教材却没变:内容艰涩难懂,让学生听,听不懂;记,记不住。导致很多干脆采取放弃的态度,使历史科教学陷入困境。面对这一事实,我们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从贴近学生将成为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制,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在内容上,把过去历史课本学习历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改为学习中国历史常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各民族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中国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的发展;中国文字、文学的发展繁荣;中国建筑风格等等。历史的学习变成了都是学生可知可感的历史知识,使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变枯燥为有趣,变艰涩难懂为通俗易懂,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乐学、爱学。

二、增加实践活动内容

中职生涯,是学生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因而,学生不但要学习到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新知识、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如:在学习各民族传统节日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到不同的居民区了解他们在传统节日的各种传统习俗,再把了解和搜集到的资料用故事、手抄报、漫画、连环画甚至小品、歌舞等形式整理、汇报。这些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争强了学生获得知识、分析知识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历史课教学的吸引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增加“历史上的今天”课前小知识

历史知识的学习,还是少不了基础知识的记忆,但记忆又是学生最为害怕的一关。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去记、乐于去记,也就成为我们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在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每节课给学生增加了一个“历史上的今天”的环节。把学生按学号顺序进行排列,轮到的同学,就要通过到图书馆、上网甚至请教他人等方式,把历史上今天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名称、发生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进行内容进行收集,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单的归纳概括,然后在历史课前用五分钟时间把自己查找的这些资料和全班同学分享。这一课前的小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和自我表现的平台。

大多数学生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在轮到自己时都会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正是这一准备过程,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了解、记忆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了解一些历史的基础知识。同时大量的查阅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过程更是让学生长知识、长见闻,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这也是学生非常乐意的事情。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52-01

在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培养目标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课教学就成了学校不重视、历史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三不”专业,有的人认为它可有可无、无关痛痒,于是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就凸现了很多的问题。作为一名历史专业教师,应该研究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做出贡献。

一、中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性质有别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定位的不同决定了大多数学校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得不在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上面加大对专业技能的课时安排,无形中就压缩了文化课的课时,甚至只是在与历史相关专业开设历史课。比如文秘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和幼师专业等。其他专业要么压根不开设历史课,要么以社会课或者职业道德教育课的形式开展。

2. 学生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来自初中毕业后没能升入高中的毕业生,由于初中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许多学科是一知半解,或者一无所知,走入中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能够在将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在他们看来,文化课特别是历史课压根没有用,现在用不上,将来也用不着,不愿学习历史课,甚至对于学校开设历史课还有抵制情绪,不配合学校的安排,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公然与教师“对着干”,无端制造一些问题、扰乱课堂秩序来发泄自己对历史课学习的不满情绪。

3. 历史专业教师的问题

正是由于学校对于历史专业不重视导致学校不开设或者很少有专业开设历史课,导致许多历史专业教师面临着“失业”的窘境,不得已只好转行,转教其他学科。即使开设有历史课的,学生对历史课不上心、不愿学,导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逐渐失去信心,不想对自己的教学做出改革和创新,不想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随便讲讲的课堂现象就日益凸显,还有些教师因为学校的不重视,学生的不愿学,干脆把历史课变成了自习课,最终导致历史课在课堂上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果。

二、解决中职历史教学问题的对策

1. 根据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改革调整课程设置思路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根据规划的要求,改革调整适合学校情况的课程安排。既要培养出一批技术过硬、操作熟练的技能型人才,又要让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有着很高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换句话说,就是既成人又成才,课程设置上,既要加大操作能力的课时,又要兼顾素质培养方面的课时安排。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历史专业教师自行编制适合学校学生发展需求的内部教材,在课程调整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2. 学生应改变认识,发挥自身主动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改变自身对历史课无用处的错误思想,古人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确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清醒地把握全局,不迷失方向,有利于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毕业生。作为一名中职学生必须重视对历史课的学习,发挥自身主动性,借鉴历史人物的智慧,吸取历史的精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3. 历史专业教师要转变思想,改革教学

前面我们分析了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是受学校大环境和学生小环境影响导致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历史专业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要认识到历史课对于中职学生素质能力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历史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历史课和他们所学专业的关联。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历史景区或者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这样把专业和历史课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其次,历史专业教师要改革自身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果。良好的课堂导入是上好课的关键。历史课教师更应该注意新课的导入方法,可以采用名人名言引入法、历史典故引入法、历史剧引入法等等,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上,也可结合课堂讨论法教学或者情景模拟教学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中职历史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学校为长远利益考虑,为学生将来考虑,调整模式,适当变革;需要各位教师转变思想,不断摸索;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放开眼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去求知。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知识牢固、善于沟通协作和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铺就一条成才之路。

篇13

所谓的成功感的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改善方式,使学生在多个方面能够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心理品质的不断加强,从而在各个方面获得真正的成功。中职的学生在心理方面多少都存在着自卑感,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中职的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相当好的途径,尤其是通过其中的成功感教育更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

一、确立成功感教育理念

历史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虽然涵盖了许多的坎坷和磨难,但是从整个过程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还是向前的,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追寻进步和成功。而“成功感”的教育模式,是通过对教育模式的改进,能够让学生在获得不同的成功,逐渐完善其心理品质,成为学习中的佼佼者,从而为其踏上社会,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奠定基本的素质和能力的准备。相较于普高生来说,中职生由于成绩的原因上不了普高,而在心理上产生了浓重的自卑感,但是他们渴望进步和成功的意识也是相当的强烈的。现在的教育体系必须以人为本,在成功学教育的同时要加之于尊重,中职的教育者不要认为中职的学生素质差、能力低,产生一种没有办法教好的感觉,教育者必须以爱心作为成功教学的原动力,教育者必须发至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并且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能力。而这种爱心的能力会让中职生感受到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学生便会更加的积极向上,从而在历史的成功感教学中也能得到颇好的效果。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给学生们,激发他们成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和成就,从而使他们感到快乐,感到成功,而树立自信心,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二、开展历史活动课,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活动课是一个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施展才能,井在其中获得情感体验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历史活动课是历史课程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在中职学校开展相关的历史活动课,如服装班可以开展古代服饰的展示会、表演会等等,幼师班可以编排历史舞台剧,旅管班可以到历史名胜古迹进行旅游等等。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使之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其中职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为将来进一步适应社会的挑战打好坚实的基础。

成功是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动力,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当每个学生能够看见自己的成功,看到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因此,中职的教育者必须给学生创造相关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不断地体会到成功。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时提出一些有层次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回答出问题,来感受成功。但当中职生在历史课堂上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他们也获得了足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结果,也同样促使着下一次的成功,因此成功的次数越多,学生获得的自信心也会越多,这个对于普遍缺乏自信心的中职生来说能带来希望,成功始终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只有让每一位学生体会成功,看到自己相对于原有的基础取得进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在课堂上,让学生都能通过思考而回答出来。当中职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就获得可喜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成功记录越多,成绩越大,自信心越容易获得。不断争取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记录.对于缺乏自信的中职生来说,尤其重要。

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历史教学中采用自我评价体系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帮助中职学生学会怎么样进行评价,从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由于一大部分的中职生的自信心不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当他们自信心不足时他们往往会认为是自己太笨,自己不行,自己没有能力等等的诸如此类的自我暗示在不断地否定着他们自己。这样的话,在教导学生在自我评价训练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进步和成果有着较为全面清楚的了解,在此过程中逐渐地肯定自己,充分地认识到只要他们付出努力就会取得成功的。例如,在学习了某一章的历史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来对自己的历史科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内容可以设定为:本章我学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意义等问题。

他人的表扬和鼓励是一个学生取得进步的巨大动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帮助其不断成功和成长的一个关键因素。虽然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对于中职生来讲,本身的自卑心理较重,那么多次的失败更是会让他们一蹶不振。因此教育者要采用鼓励性的教育方式,通过正面评价来指导学生,使其意识到学习历史是有用的,有收获的,并且在历史的熏陶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中职生在历史教育中获得多次成功的体验,来激发起他们渴望再一次成功的欲望,这样反复,学生的自信心就会被加强,争取获得更多的成功。

四、利用历史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中职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结就是没有考上普高,这个是对中职生在学业上的一个重大心结,然而能否在重击之下重新地站起来,这是未来他们生活能否成功的关键。教育者应当发挥历史学的优势,宣传些历史上伟大的历史人物,弘扬他们容纳百川的博怀,他们战胜自我的大无畏气慨。向他们重点介绍一些革命烈士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等,革命先烈刘胡兰、雷锋等等,他们的建功立业一般都是建立在之前的困苦挫折之上的,通过这些生动的、具体的人物形象来感染和熏陶学生,使学生意识到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挫折是必然的,只要目标明确,就会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闰萍,祁若华.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成功感”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