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由于初中地理成绩一般不纳入升学考试成绩中,在应试思维的主导下,地理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地理教学逐渐边缘化,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也越来越低下。另外,部分教师虽然对地理教学还持有一定的热情,但由于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掌握地理知识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看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的运用及掌握地理知识的意义。本文结合实践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与大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科地位不突出,地理教育举步维艰

在十分重视升学率的今天,中学教学随着考试指挥棒转。由于地理不是中考的科目,仅在会考中占有一席之地,导致学校、老师、学生等对地理课不重视,有“副科”“豆芽科”“小儿科”等说法,学得好坏无所谓,临近会考时“突击”一下就行了。有的学校地理教学条件很差,连最起码的地理教学挂图、地球仪等都缺乏,老师们上课穷于应对,就只有照本宣科了,场面非常尴尬。有时地理课成为学生的自习课,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地理学科的地位。在当前应试教育占主导思想的大环境下,这无疑是把地理学科推向了边缘。于是,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都对地理学科漠不关心,地理教育举步维艰,农村地区情况尤为严重。

2.中学地理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学校对地理教学不重视,教学时间被压缩,不少优秀地理教师脱离地理教学岗位。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为了应付会考,临时找一些根本不熟悉地理知识又没有受过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师担任地理教学任务,其结果只能是照本宣科,根本调动不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再加上会考的要求低,只要会考临近时把会考复习资料背一下,几乎都能过关,这一规律已被学校、老师、学生掌握,自然谈不上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出现学生不好好学、老师懒得管的情形,大大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质量。

3.课堂教学手段传统、陈旧,有待创新

在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教学设备较落后,21世纪是知识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尚未实现全国范围的普及,很多地区地理课堂上教师仍然在使用较简略的道具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对较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章节时,涉及的概念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若使用简单的道具进行演示,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一般都是在中学时期开始系统地接触地理学科,并且中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好奇心较强,在向学生讲授地理知识时若能采用形象的、动态的教学媒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二、应对策略

1.全面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首先,招聘专业地理教师,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地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这会给地理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加强地理教师的专业性,改变非专业教师任教的现状。其次,为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师的素质。多数初中地理教师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师的这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具体的措施,提供一个专业与非专业教师交流的平台,事先确定讨论解决的地理教学问题,确定时间和地点,使教学经验得到交流,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还应请有关专家、先进地理教师进行讲座,去先进学校进行参观,使新的思想得到传递、地理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2.加强宣传,让人们了解地理,彰显地理学科应有的价值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许多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乱砍滥伐,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加剧,都与公民地理科学素养不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中学地理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3.利用现代媒体,给学生视觉盛宴

篇2

大部分教师普遍认为,目前地理衔接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很差,知识储备少。

(2)九年级不设地理课,中考不考地理,是初高中地理衔接难的最主要原因。

(3)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对地理学科都不重视,导致学生普遍轻视对地理课的学习。

(4)高中地理课时不足,没时间弥补原本就薄弱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

(5)初级中学地理师资力量极为薄弱,非专业代课现象很普遍,大多数非专业教师不喜欢、也不会教地理。

2. 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分析

(1)初中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

大部分初中学生地理课感兴趣,但因为记忆的内容太多,且不需要中考等原因不好好学。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主要是“考试之前背”。

(2)高中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

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但传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只是在口头上提一提,或者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装装样子,做做形式而已。

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死记硬背占主导地位。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背书、记笔记,学习就是为了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份数低的就是差学生,由此就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地理学习观造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欠缺。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高中学生喜欢一个人独自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精神;有近一半的学生不想或不敢向地理老师提问题。能做到经常预习、复习的仅占极少一部分,有近一半的学生只做作业不看书,课后不能及时反思进行探究学习。总之,学生总体上不重视探究学习。传统的学习观不仅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造成学生探究能力欠缺,进而造成学生创造力匮乏。

3. 高中教学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陈旧,与现实脱节。

一直以来,中学地理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级容量不断扩大,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却很难跟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又缺少有效的辅助设施,教师很难开展全班性的操练活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2)教学重心倾斜,教学用三者脱节。

目前,地理应试教育再高中占主要地位,而实用教育则难见踪影。高中迫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校教师经常在教学中进行题海战术,研究应试技巧,忽视地理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致使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的个性和钻研精神,。正是在学校和社会这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之下,再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学在不经意当中偏离了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意中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致使教学用三者之间没有邮寄的结合起来,既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也使教学目的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

4.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创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设施。

静态是指相对于稳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例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固定的教材,以及处理教材内容的常用方法等等。动态是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例如,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各种交互性的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各种测试,还包括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等等。总的来说,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而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科兴趣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地理素质的关键所在,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天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

(2)实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的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3)联成体系,提高效率。

篇3

1.1家长及社会方面

梅州是处于贫困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农村的青壮人群都喜欢到大城市去工作,所以农村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就导致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和监管不到,往往只关注所谓的主课成绩,根本不会去过问他的地理成绩如何,存在轻视地理教育的思想,学生也存在这种意识,在行动上出现,不积极、没兴趣。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社会方面,相关领导对农村教学不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关心,也是让地理教学的实施遇到严重的阻力。

1.2学校方面

既然家长、社会评价学校就看升学率,那么学校领导重视“指挥棒”下的“主科”轻视“副科”的现象,肯定是比较严重和普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2.1地理师资配备不强。地理学科在许多农村中学(尤其是初中)已沦为“识字就能教地理”的地步。有的学校由“主科”教师兼任,而专职的地理教师因为有一定的学历和能力却被“重用”安排上“主科”了;很多初中学校地理成了后勤人员的“评职课”,病、老教师的“关照课”。地理教师人员变动频繁,素质偏低,有的老师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连学生都不如,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

1.2.2地理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教材配套的挂图不全、陈旧不堪,多媒体设备更是空白,有的学校竟连个象样的地球仪都没有,很多老师上课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给教学带来很多不便。

1.3教材编排方面

初三不学地理,学生本已浅薄的地理知识到了高中已忘得差不多了,高中一入学就要接触地球的运动、天气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难度较大,不易接受。高一新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因为必需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还没有具备,不少学生都有受挫的感觉,普遍认为地理难学,其难度超过了数学、化学等学科,仅次于物理。难怪学生会感慨:“地理和物理,想说爱你不容易。”

1.4教师方面

由于前几年本省高考不考地理,加上地理学科在一些老师眼中属于“副科”、“杂科”,报读地理专业的学生很少,毕业后当地理教师更少。梅州五华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县城教师待遇一般,农村教师待遇差,导致很多优秀教师外流,地理、历史这些紧缺的外流更加严重。就像五华田家炳中学的地理教师,从2005年到现在先后有4名地理教师调动到惠州市任教。地理列为高考必考科目后,中学地理教师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很多地理老师不是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教师,而是其他学科的“剩余”教师。

2对策研究

如何走出当前中学地理教学面临的困境呢?本人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2.1加强宣传,让人们了解地理,彰显地理学科应有的价值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许多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乱砍滥伐,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加剧,都与公民地理科学素养不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中学的地理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2.2完善考试制度,协调好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学科的兴衰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地理教学的今天与地理学科曾不被列入中考或高考的范围,有直接的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在出台中考、高考方案时,应全面协调好“中考、高考、学业水平测试”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地理学科的健康发展。

2.3学校管理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地理教育教学,把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教师安排到地理教学岗位,并在评优晋级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专职地理教师队伍,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4教材编排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篇4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作为高中教育的具体课程形态,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是由地理学的固有属性、社会发展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高中相应学段的学生特点三方面综合形成的。为区别通常将学科特点理解为地理学特点的状况,这里将它称之为课程特点。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地理课程特点以及实施要求的具体体现。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从现行国家高考科目设置和课程教学地位分析,地理不是高考重点科目,课程目标旨在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培养,因此,地理课是生活课、常识课、综合课,要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与传统地理课程希望培养地理专业人才的课程目标比较,新课程地理教学以高中整体素质教育目标为准绳,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努力促使学生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适应时展的需求。高中地理课程关注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地理情感的培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1.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在思维方式上差异较大

高中的地理学习跨越了知识与能力两大台阶;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而且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这就更需加强能力培养。高一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转变思维,难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教材结构由简到繁,知识跨度较大

由课程改革教材到非课程改革教材的变化,高中知识则强调系统性、逻辑性、研究性,越来越接近科学体系,难度增大,内容拓宽、加深,因此,高中学习强调理解学习、自主学习与应用,学习的目的性、理解性比初中更为明确。其中,如何做好“学习”衔接这一步,尤为重要。

3.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差异性较大

各初高中校地理教师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大不相同,有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有的学校地理课甚至是由非专业教师教授,教学方法不免简单机械,也更注重基础的记忆和掌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难以适应新环境。另外,学生熟悉以前的教师、以前的学习方法、以前的学习要求,进入新校园后,书本要求变了,教师也不同了,新的学习内容有新的学习要求。对于这些变化,要使学生尽快适应,就必须做好衔接工作。

三、完善高中地理教学对策

1.有效沟通高中各课程知识的联系

引导学生运用高中所学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解释和理解大气、水、地震和火山、宇宙环境等自然地理现象,有效地将人口、交通、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整合。地理课程教学需要高中有关学科密切合作、合理分工,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横向知识、交叉知识、综合性知识,有利于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事物,说明地理问题,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沟通横向学科领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地理和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

2.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

综合地理、生活地理的教学实施,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将地理刻意分解成自然和人文两个孤立的系统,而应该根据自然与社会本身的综合特点,依据人地关系主线作出相应的教学处理。如:在以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主的章节,删除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自然地理内容,有意识地加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在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章节,要删除与“人地关系”联系不紧密的人类活动内容,真正体现地理综合的味道、综合的特点,努力呈现地理课程综合的本质,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实施“科学的地理教学”地理是一门科学,高中地理课程要体现地理独特的教育价值及不可替代性,体现地理科学综合性、

地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地理课是科学课、人文课、信息课,注重反映地理本质,体现课程的文化价值;科学是发展的,因此,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的本质

地理科学的本质在于“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地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都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最独特和有效的学科工具。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技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地理测量、资源探测、灾害检测和预防预报等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开展地理探究。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地理新课程实施应当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提供基本的地理数据,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以地理的图表方式表达探究的结果;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地理调查活动,获得第一手地理数据等。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

地理教材并没有实行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仍是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进行运转。从课程改革到非课程改革,学生适应新的教法、学法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衔接。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在这种形势下,认识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49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山区学校的地理教学带来更多的问题。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深入地研究在新课改下山区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一、山区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

一些在山区长大的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较闭塞的农村,理解能力不强、信息较闭塞、空间识别能力尤其薄弱;同时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社会上甚至学校把地理视为“副科”,教师不愿教、家长认为没必要学、学生不认真学。所以,在对每一届高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薄弱,有的学生甚至连四个基本方向和经纬线都分不清。

2. 班额较大,课堂活动组织难

参照教育部班额标准,一般认为,中小学校46-55人为“大班额”,56-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为“特大班额”。目前,山区高中地理教学普遍采用“超大班额”授课。“超大班额”一方面学生的活动空间有限,教师教学的空间也受到了局限,特别是在教室进行个别辅导或者查看学生完成情况时就会遇到困难,学生就很有可能做些与课堂没有关系的事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人数多不利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互动,课堂秩序难以维持,给教学的组织工作造成困难,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尤为突出的是有些活动课将难以展开。例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知识点中,笔者要求每个学生课前先把一幅中国行政区划图快速制作成按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28份硬纸片,然后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拼图比赛,看谁将中国政区图拼的又对又快。在整节课中,学生们情绪高涨,但局面却难以控制,后来竟变成一堆“马蜂窝”,更别说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山区有的教师只能唱着新课程的调子,走着“满堂灌”的路子,令新课改在山区学校的实施举步维艰。

3. 教师素质低,教学方法落后

发展山区教育,师资是关键。山区中学的地理教师当中,一部分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资培训,他们对教学理论、教学常规一知半解,对新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接受较慢。这部分教师往往教学理论浅薄,难以深入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一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学岗位后,他们理论知识丰富,有热情、有干劲,但知识面比较窄,业务能力同担负的任务要求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他们同样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 教学设施差,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山区经济条件落后等原因,一些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用具等。因而,只能是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记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单一,使地理教学变得枯燥、干瘪、乏味,从而导致整个山区地理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山区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教师只有摸清原因,对症下药,才有成效。

1. 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

现在绝大部分山区中学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并不健全完善,要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必须建立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工作绩效与个人荣誉和经济挂钩,按具体情况制定教师论文、赛课、专业竞赛等一系列激励机制,让他们在成长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物质上的快乐。同时,学校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如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切实将实施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及时地传递给地理一线教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革新,不断探索适合山区学校高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方法。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促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习的挚友和原动力。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必然会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解关于时区和日界线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有一孕妇乘坐海轮时生了对双胞胎,首先生下了一个女孩,然后过了1小时又生下了男孩。可按日期计算,男孩反而是哥哥,女孩却是妹妹,这是为什么?一个巧妙的设计,使学生的地理学习从“被动、枯燥”变为“主动、有趣”,令地理教学取得更佳的效果。

3. 克服教学设备落后的困难,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条件越是艰苦,越是应该想办法、找窍门、走创新之路。一方面,我们可以立足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投影机或录音机来辅助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青少年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喜模仿,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来丰富地理教学,如游戏竞赛、地理制作、观察观测、课前小演讲、辩论演讲等。

篇6

开展创新性教学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地理学科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相对落后,创新性教学显得非常有必要。因此,要把创新性教学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贯穿到新课程教学全过程,展现出地理学科的魅力。

一、当前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设施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各种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相应教学设施的匹配。否则,课堂教学的方式单调、教学内容难以有效传递,就难以说是创新性教学。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地理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农村学校只有一些挂图、简单的图书,其他的设备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教师手头只有课本和教参,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施展手脚,一些创新方式难运用,一些课程要点难以讲到位,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课程内容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一课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通过挂图、插图等,难以使学生在感知上形成完整的认知,理解起来的难度也比较大。如果能够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清晰地展示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一地理现象。

2、教学水平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通过听课走访,相当一部分地理课距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方面教学方法呆板。很多课程还是采用老办法进行传授,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多,引导学生主动发问的少,忽视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大多以知识训练为主,提出一些具备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很少,课堂上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压抑,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教材钻研不够。有的教师对钻研教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钻研教材意义不大,只有吃透教材,按课本内容教学,就能够达到授课目标。有的教师虽然有钻研教材,但钻的不够深、不够透,停留在表面,教学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钻研的功能没有发挥。有些教育主管对教材钻研工作不够重视,未进行系统的组织实施和监督,钻研教材的氛围没有造起来。

3、师生素质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教师素质有差距。新课程新标准,要求高中地理开展开放式教学。有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仍然采用以往的课程模式,无法与新课程对接,总感觉有力使不出;有的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新课程的地理课是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还在摸索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课程的创新性教学在实践中就是要与时俱进,改变旧有教学模式和方法,寻找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基础较薄弱。虽然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受现行招生政策影响,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在初二就已经完成学业的修学。这导致学生上高中后还要重新再补上一年的地理知识空白期。有的学校认为地理是副科,在地理课时,以实用主义为前提,根据大纲要求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机械的背什么、不求甚解,并未真正掌握地理知识。这些都导致地理知识较好的学生很少,高中地理课还得补上初中的课,严重制约创新性教学的展开。

二、实现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的对策措施

1、转变教学方式方法。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匹配。特别是高中地理课程中较多的地图,通过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这样学生理解和吃透起地理知识点就显得更为容易和直观。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要与创新性教学相吻合。要根据不同章节、不同内容采取相宜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体验式、讨论式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素质至关创新性教学的实施成效,要切实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使他们能够与创新性教学接轨。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对高中地理教师进行培训,围绕创新性教学主题展开,采取专题报告、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学校要为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创造条件,安排外出学习进修,借鉴他山之石,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高中地理教师自身也必须加强学习,学习高中地理新课程及相关地理学科理论知识,储蓄丰富知识,改变教学理念,以适应创新性教学的需要。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塑造,而这些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获得真知、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通过一些地理情境的设计,场所的提供,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二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地理学科的魅力。三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有很多学生存在不会学的问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科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用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去学,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作者单位:南安国光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石永.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06.9.

篇7

一、问题分析

1.情境多集中在开课部分

当前,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引入部分。这种单纯以创设单一情境作为教材内容的引入,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激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情境应分阶段设计,逐步地扩展、深入、充实,让情境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等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多种情境,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

2.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

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往往是貌合神离,结果使情境的引入只得了皮毛而失了神韵,表面看是热热闹闹,其实是华而不实,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因此,过于重视形式,很容易造成忽视地理学科特点,使地理课变成了手工课、电脑课或拼盘课等现象。

3.只把情境教学使用在公开课中

有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很少或根本就不使用情境教学法,可是在公开课时却创设多种情境。上课时学生对于一些像多媒体画面、音乐、语言等简单的情境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对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比较复杂的教学形式,根本不能很快适应,不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摸不到具体实施的方法,不能按要求完成老师的任务,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4.使多媒体情境的使用走入误区

多媒体技术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停顿、重复、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可以提高课堂的信息容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精美画面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情操,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制作的画面过多忽视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在整个教学过程过多的演示多媒体,教师成了操作员和讲解员,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还有把多媒体课件弄成公开课、观摩课的“点缀”,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二、对策研究

第一,引入地理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中引入地理故事既能把许多课本知识具体化、情境化,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几乎无人不知,“火烧赤壁”的故事可用来讲季风气候,“隆中对”可理解为区位分析。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如果我们能借来巧用,原本平淡、枯燥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能更深地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更多地习惯于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了,地理素养增强了,地理课堂也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第二,营造认知冲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教者善问,善学着善疑”。教学中提出好的问题,有助于形成乐思的气氛,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学,思考着学,从而在学习中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地理思维的方法。

第三,丰富文本素材创设情境,增进学生的学科兴趣。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去创设情境?怎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

篇8

一.目前文科地理“河流”教学存在的问题。

㈠、学生方面:①学生“河流”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知识体系构建不全。“河流”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不能全面深刻理解概念、原理、规律,在新情景中,不能灵活迅速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并加以运用。知识掌握零散,机械记忆,知识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关系理解不到位,知识网络的构建不完整,区域地理空间概念建立不牢。②“河流”学习方法与技能欠科学。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地理知识,不善于通过理解“河流”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掌握知识。不善于运用地图掌握概念、原理、规律。不懂通过“河流”图像、图表、资料、地理位置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机械运用学科基础思维方法,自主学习欠缺。

㈡、教学方面:① “河流”教学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河流”教学要切实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组织复习教学内容,有的方矢。目前一些教师在“河流”复习教学中,没有制定“河流”专题教学计划,而是把这块知识分散在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必修1、必修3来教学。这种教学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主干知识不突出,能力培养不到位,无法给学生构建较高效的“河流”解题思维线索,培养能力、拓展提升思维不足。②教学中,“河流”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足。教学只关注知识的练习讲评。忽视如何分析把握“河流”要素特征及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忽视深刻理解“河流”特征和成因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在“河流”教学中一定要强化逻辑思维。如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推理、等的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解题的能力。

二、构建“河流”的主干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河流”的逻辑推理能力

河流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深受气候、地形、植被、表土结构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它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突出表现。因此在分析说明河流特征及成因时要紧扣地形、陆域面积、气候、植被、表土结构的变化,进行逻辑推理,找出影响的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有关河流特征的变化,也是随影响制约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自然要素内在联系的必然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㈠河流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向、流程、水系形状、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支流数量)、河道状况(弯曲、“地上河”、落差或峡谷分布)。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具体如下:1.流向,取决于:地势的倾斜方向。2.流程,取决于:陆地面积大小、大陆轮廓形态(完整或破碎)以及分水岭的影响。3.流域面积,取决于:地形(分水岭影响)、气候(降水量和干湿状况)以及陆域面积的大小。4.河网密度,取决于:气候(降水量和干湿状况)、地形地势以及植被。5.河道状况的平直或弯曲, 取决于:①地形 ②流速 ③人工裁弯取直; “地上河” : 取决于: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 ①地势低平,落差小,水流缓,泥沙大量沉积抬高河床;②人工筑堤束水;落差或峡谷分布,取决于:①地形的起伏状况 ②流经的地形区(类型)。

㈡、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篇9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19-02

农林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林学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劳动用工管理极其重要[1]。笔者在实习教师指导下,结合对南林大下蜀基地、白马基地,南农大湖熟基地、雪松产学研基地及金陵科技学院绿星基地的调查,对农林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劳务用工作管理做一探讨。

1 农林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劳务用工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节约费用的需要。农林高校实践教学特点,决定了有大量的田间(含露地和保护地)农事具体操作,难免有大量的劳务用工,仅这一项开支就占了教师试验课题或农林项目研发总费用的15%左右[2]。二是队伍建设的需要。加强劳务用工管理,有利于打造一支优良的劳务用工管理队伍、一支稳定的职业性较强的劳务工队伍,解决“有人干活、干好活”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学实践环节的水平。三是学生培养的需要。通过制度让学生参与必要的劳务,一方面是勤工俭学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较高职业素质,乐意在生产、管理第一线工作,不怕累不怕苦的大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2 存在的问题

2.1 劳务人员素质较低

从事农林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农事操作的劳务人员,大多为基地附近农民,文化水平低,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适应不了农林高校实践教学的需要。

2.2 劳务用工管理制度不全

没有总体劳务用工管理办法,或劳务用工管理办法不健全,适应不了新形势、新常态的要求,造成劳务用工规范性不强,用工人员年龄、工价定额、日工作时限等方面随意性较大,直接后果是常产生一些劳保纠纷、劳资争议和劳动纪律事件。

2.3 劳务用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农林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一般都在67 hm2以上,有多个院系和多类项目进入基地,劳务用工管理人员比较多,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方法有时简单粗糙,容易造成用工上的矛盾。

2.4 学生参与度严重不足

相关院系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村,也愿意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报酬,补贴学杂费,减轻农村老家父母的经济负担,但由于没有制度规定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很少参与取酬劳务,不利于自立意识的增强。

3 原因分析

3.1 缺乏劳务人员上岗标准

务工人员多为实践教学基地所在地土生土长农民,农民上班方便;使用他们从事具体农事操作,不需要为他们解决住宿、用餐问题,对实践教学基地而言使用起来方便,为此也就不再苛求劳动者的劳动资质和资格,只要能出工出力即可。

3.2 强调个性忽视共性

实践教学基地中,各院、系或项目组过分强调劳务用工各自的特殊性,忽视劳务用工的共性。此时,如果基地管理方不施之强有力的协调,容易造成用工混乱。

3.3 管理教师不足

实践教学基地一般都远离本校50 km以上,参与劳务用工管理的项目或课题教师极少,劳务用工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是基地未流转前的村民小队长或小组长。

3.4 劳务用工与学生勤工俭学脱节

农林高校重视了校本部后勤保障环节的学生勤工俭学,忽视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学生勤工俭学,实践教学基地劳务性勤工俭学无章可循,使许多学生失去了既能进行专业操作训练,又能劳务报酬的机会。

4 对策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实践教学任务日益繁重,劳务用工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管理,易造成“混乱”局面[3],影响实践教学任务完成。

4.1 加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4.1.1 基地自身技术培训。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自身师资和实践条件,对务工人员手把手培训,使他们在原传统的栽种、施肥、灌溉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掌握辅助授粉、器械使用、水肥一体化等较先进的农事操作技能技巧,促进试验示范、实践教学水平提高。

4.1.2 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南京市出台了《南京市加快和深化职业农民培训的意见》和实施办法,南京农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涉农院校承担了相应培训任务。农林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可借力这一平台。一是委托培训。委托当地农民培训主管部门,纳入其培训指标、任务和计划,对实践教学基地劳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较系统的学习,获得相应资质资格证书。所需经费做出预算,高校给予保障。二是直接招用。从实践教学基地周边村庄,优先直接招用获得相应农林技术资质证书或结业证书的村民,到基地从事劳务工作。

4.2 制定和完善劳务用工管理制度

4.2.1 劳动纪律管理。除常规的劳动纪律要求外,实践教学基地珍稀植物材料、育繁种材料等不容外流,不容遗失;试验材料不得私自采摘等是劳动纪律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来不得丝毫马虎。

4.2.2 劳动者使用管理。长期劳务工应当在60岁以内,身体无疾病,并提供健康证明,有技术资质证书优先考虑,基地集中合同聘用,院系分散使用为原则;短期或突发性用工,以院系为主,劳务工应在70岁以内,带队人应确认其无疾病,高温时临时用工,避免使用身体不健康的劳动力,可投短期人身险,以免人身安全纠纷。

4.2.3 劳务报酬管理。先由各进驻基地的院、系、所、中心等部门根据自身实际分类列出日工价、时工价、日工作时限或单位任务用工工时和工价;再由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方组织各部门反复会商,充分考虑劳动强度、劳动复杂性、劳动季节和劳动者性别,制定劳务用工报酬管理办法,列出基地一定年限内的劳务报酬表,尽可能实现同类劳动同类报酬,避免内部不平衡和劳资纠纷。

4.2.4 农事操作管理。严格遵守安全喷洒农药的规定、安全驾驶使用农用机械的规定、高温或严寒季节劳动保护的要求。

4.3 打造一支优秀劳务用工管理队伍

4.3.1 制度化管理。劳务用工管理队伍一部分是部门工勤人员,一部分是编外人员,是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显著作用,没有高素质的用工管理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就缺少基础,实践实习任务大打折扣。要合法化管理,规范化培训。制定岗位职责及年度考核办法,通过考核,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以评促改、以评促管[3],使基地用工管理健康可持续发展。

4.3.2 增强3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实践教学基地的农事操作季节性较强,在关键季节、关键环节要一线管理,必要时需要连续吃住在基地,抢时间,抢任务,高温季节抢早晚,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高度的责任感,加上精打细算,实现用工费用和任务质量的有效控制。二是学习意识。要求管理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弄懂教学实践环节规律,熟悉自己所管理面的农林基本知识和操作技术,并有一技之长,只有这样才能管好直接从事操作的农民,否则成了外行领导内行。三是创新意识。新器械、新设备、新栽培方法不断出现,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客观上要求劳务工尽快掌握操作新技术,与这相适应,劳务用工管理办法也要创新,可推行任务总量质量承包计酬,提高效能,节约管理费用;可推广劳务派遣,降低与基地土地有关的劳务工的管理风险。

4.3.3 健全激励机制。将劳务用工技能提高、用工费用降低、劳动效率提高与劳务用工管理人员收入相挂钩,将之作为工作考核和绩效管理的重要方面,调动激发他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项目成果交易收入、成果创收的分配,也要充分考虑劳务用工管理人员,形成和谐团队。

4.4 劳务用工与学生勤工俭学有机结合

4.4.1 提升劳动效率。日益先进的操作器械和技术,光靠农民劳务工是不够的。在部分实践教学环节、部分关键时节,让勤工俭学的学生和其他劳务工一起务工,一方面起引导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发挥监督作用,提高劳务工的操作数量和质量。

4.4.2 拓展勤工俭学面。目前高校勤工俭学的面还是比较窄的,通过农林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勤工俭学,拓展了勤工俭学的宽度和深度,特别是短期或突发性用工,往往找不到或找不全农民劳动力,勤工俭学的学生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4.4.3 提升综合能力。学生勤工俭学,一方面满足为他们提供实习岗位的要求,可由教学教师根据需要,提出带教的勤工俭学学生数量;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劳动,让他们在具体技能训练中发现具体问题,解决看得见的问题,日积月累,学生们实现培养兴趣、增加收入、增强社会经验和适应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四重收获[4],促进农林高校实践教学协调稳定和谐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郭素华,庞文生,王锦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38-40.

篇10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资源越来越少,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现在全世界都注重三者关系,让三者其协调发展,广大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出更多的地理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解决高中地理课堂低效率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

1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式单一

现在高中有高考压力,高中地理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反复练习,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地理知识基础不同,学生智力因素,性格品质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之间差异会越来越大,学生整体素质不平衡,促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压力越来越大,慢慢对学习失去兴趣,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会对地理学科产生抵触情绪。传统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造性起到阻碍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能具有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不注重课堂互动。

教学内容更新无论对学生高考,还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都是很必要的。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及时变化,去掉一些过时的知识,及时补充一些新的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积极的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去认识、发现解决地理知识。也没有给其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会严重局限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也不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放低姿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探讨与交流,在学习交流过程中耐心的听取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学生及时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解答,教师留一些参考题目,让学生之间讨论,注重课堂互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本方法,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系统掌握地理知识,能利用相应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具有解决问题能力。

2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策略

2.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教师在地理课程开展前,要对每位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做出详细的了解,并且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然后在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计划和方案的科学制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分层教学有助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高层次学生在系统学好高中地理知识,主要进行拓展训练,提高地理知识应用技能。中等学生主要掌握高中地理知识基础上,能系统的掌握高中地理理论,系统的理解高中地理知识。最后层次的同学,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学好基础知识。

2.2增加课堂教学互动。

加强课堂教学互动,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能有针对性的去讲解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与学生交流互动学习。怎样的互动方式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要将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的结合,还要很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爱好,以及学习方式和习惯进行互动。

2.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科协学习方式是终身受益的,科学的学习方式也是最简单学习方式,学生课前要充分预习,课中要积极参与知识分析,课后要经常复习。这三点学习方式,也是最科学的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是最有效的。总之,高中地理是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一些问题,典型的问题就是在高考的压力下,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略素质教育,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素质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以新课改为契机,全面改革高中地理教学,引进先进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想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华,周卫平,杨维.搞好问题导教提高教学效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

[2]纪懿芯,林媚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微[J].课程教学研究.2014(02)

[3]尤金洁.例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现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

[4]黄云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3(26)[5]蒋溢,向松.新课改下通江县高中地理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2011(35)

[6]吴元春.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7]吴万宁.突破高中地理教学的思维定势[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09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许多城市高中已经按照相应的要求对高中课程进行了调整。但在环境闭塞的农村高中,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标的重视程度不高以及教学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新课标在农村高中的推进受到了一些影响。

一、新课标下农村高中地理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地理知识匮乏,高中地理教学难以开展

初中地理由于不是中考所考察的学科,导致教师以及学生不重视初中地理课程的教授与学习,致使学生普遍存在地理知识匮乏的问题。许多初中在结业考试之后,学校就不再开设相关的地理课程,学生无法学到相应的地理知识。例如,高中地理课程中对中国气温分布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师再对气温分布展开教学,但由于我国地理的区域划分的内容为初中地理的学习部分,许多学生并没有相关概念,这就使得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要先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补充说明,这就缩短了正常的教学时间,不利于教师正常教学进度的开展。初中地理课程由于是副科,因此经常被其他所谓的主科所占用。学校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许多地理教师的本专业并不是地理学,而是被学校“拉”来讲解地理课程,这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地理学科的不尊重。而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态度也出现明显的问题。例如,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专心听讲,听音乐看小说,做其他学科的试卷等,课下则出现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地理作业等现象。由于学生没有在初中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导致高中地理课程难以顺利开展。

(二)缺乏配套的教学器材,增加地理教学开展难度

地理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天文和经济等多方面知识的边缘学科,学科涉及范围较广,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对高中的地理教学来说,教学生如何读图是学好地理的关键部分。目前多媒体教学在各高中普遍开展,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来说,许多学校面临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多媒体教学设施严重缺乏。学校的基础地理教学环境与教辅器材也不是十分的尽如人意。例如,许多高中并没有建设地理实验室来增加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感性认识。学校除了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教材对应的地理教学图片外,缺乏天文图、剖面图以及交通运输图等具有专业指向的专题性地图;而在地理仪器方面,学校除了地球仪外,没有教学所需要的天球仪、经纬仪等。学校采用这些旧的教辅器材,不仅容易给学生传递错误的地理认知,也不方便教师的教学开展,许多教师为了更好地教授地理知识,甚至自己出资购买教学器材。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高中地理是高考文综的考察科目之一,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农村高中由于教学环境闭塞,许多地理教师虽然接受了新课标的相关培训,受高考和教师本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仍采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与理念来开展高中的地理教学。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目前在我国农村,高中地理教学仍以教师为课堂的主导,还是采用“老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也是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没有注重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很多题目,虽然考察的是同一个知识点,但由于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所以只是盲目做题,这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四)教师缺乏专业的知识理论,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教学要求

俗话说:“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虽然高中地理是高考文综的考查科目之一,但由于农村高中普遍存在师资缺乏的现象,致使很多高中的地理课程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职”来完成的。由于兼职的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理的专业知识理论以及相关的教学经验,不能对新课标下的地理教材做到明确和及时地掌握,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有些兼职教师甚至连地形剖面都不能很好地绘制完成,在课上不能用专业的知识及时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下不能辅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使没有扎实地理基础的学生在地理的学习中变得难上加难。

二、解决农村高中地理课程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教学地位,教师帮助学生上好高中地理第一课

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教师与家长认为应将初中地理纳入中考的考察范围内,许多文科生也纷纷表示,由于在初中的地理课堂上没有好好地学习基础知识,导致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基础知识薄弱而且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将地理学好。对初中地理进行合理考察,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可以参考高考综合试卷的考查形式,将初中地理、初中生物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放在一张试卷上对学生进行考查;二是学生的地理、生物和历史等其他副科的考查成绩可以作为高中招生考察的一个重点,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当年要求的分数,高中进行招生时,要对该生能否进入该高中学习进行二次考察。将初中地理以及其他副科合理地纳入中考的成绩范围,不仅是要引起学校的重视程度,也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许多高一的学生由于地理基础知识薄弱,所以在最初很难适应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地理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第一节地理课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地理不是单纯的讲自然、天体和社会,地理的知识可以与现实很好地结合。对于如何改善学生基础地理知识这方面,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会把初中地理的重点进行一个汇总,然后让学生进行集中学习。但笔者认为,这种方式跟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并无差异,如果没有及时复习,会出现背得越多,忘得越多的现象,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也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应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对初中的基础地理知识进行穿插教学,对涉及初中地理的部分,先给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再由浅入深地开展下一步的教学。

(二)拓展资金来源,完善高中地理教学环境

许多农村高中都面临着多媒体和教辅器材缺乏的现象,许多农村高中大部分只有一两个多媒体设备,向学校或教育部门申请拨款来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就目前来看实现的可能性较低,学校可以寻求其他的资金来源,例如优秀的乡镇企业或其他的企事业单位,扩大学校的资金来源。农村高中在多媒体设备没有普及的时候,学校应购买教学需要的教辅图片和仪器,例如三球仪、平面地形地球仪、天球仪和各种专题地图等,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教师也可以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这既符合地理本身的内涵,又可以结合当地地形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拓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程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的一项重要要求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一改以往“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进行“问题式”教学,教师在课上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在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增加师生交流,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注重对知识点讲解的同时,也应注重教材中的探究部分。这部分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拓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农村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农村环境,组织学生进行地理户外学习。例如,在学习《山岳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山上开展实地教学,对当地的山脉的延伸方向、断层和褶皱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感性认知。之后,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对山岳的形成展开教学。

(四)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我国农村高中教师缺乏现象严重,许多教师身兼多职,不仅给教师本身带来沉重的负担,也给教学质量带来严重影响。首先,我国的教育部门应鼓励大学生走到农村的教学中来,对愿意投身农村高中教育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其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保障教学工作有效、有序地开展。

高中地理作为高考文综的重点考察科目之一,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的提出,对农村高中的任课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要对此好好把握,使农村高中的教学质量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王秋停,宋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08).

[2]谭青山,刘兰芳,周维.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10).

[3]林春华.农村高中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59).

[4]张蓉蓉.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与评价,2014(02).

[5]杨发志.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2013(13).

篇12

1.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 

1.1教学观念相对滞后 

教师在为学生开展地理教学时,应该要明确自身教学目标,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这样才能满足当代高中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但就目前状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够先进,许多教师依然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导致高中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进而增加他们的地理学习难度。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也有待提升,有些教师虽然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但是没有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地理学习态度,从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1.2教学内容衔接不畅 

教学内容衔接不畅是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再加上高中地理知识比较琐碎,学生往往很难掌握地理学习技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降低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高中地理知识跨度较大,各种定律、原理的迁移性较强,在分析某一地理现象时知识运用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但现实中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内容衔接不够顺畅,学生很难对其形成知识树网,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 

1.3教学案例脱离生活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从生活角度举例,这样才能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降低学生的地理学习难度。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许多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时都较为理论化、抽象化,尤其是在自然地理部分,教师如果单純进行理论讲解,没有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无法完成地理教学任务。 

2.解决高中地理教学典型问题的应对方法 

2.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要想解决高中地理教学典型问题,教师就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知识学习乐趣,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除此之外,高中地理教师还要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以拓展他们的地理视野,满足他们以后的地理学习需求。 

2.2做好教学内容衔接 

地理知识系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做好教学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提升他们对地理的认识,使其系统化掌握地理学习技巧,找到参与地理课堂学习的乐趣。 

2.3从生活中寻找案例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要从生活中寻找教学案例,这样能够提升课堂知识的灵活性、生动性,最大限度降低地理的学习难度。比如我们看到的自然景观、经历的四季更替、遇到的气候变化等都是地理信息的展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一些地理现象,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积极转变自身落后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明确地理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地理学习兴趣,最大限度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面对不同的学生主体,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以保障知识衔接的顺畅性。除此之外,高中地理教师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寻找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认识和学习地理,以满足他们今后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晓燕.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学周刊,2017,(12):59-60. 

篇13

关键词:

地理教学;困境;教学效率;师资队伍;教学条件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容易面临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认真分析可以看出,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改教研以及教学空间等息息相关。本文研究当前地理教学困境与对策。

一、当前地理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地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与多个方面因素有关,作为学校管理层及地理教师,要细致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1)地理教师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部分县级以下初中学校,地理专业师资力量的配备相当薄弱,很难做到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都是地理专业出身,有些学校甚至一名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都没有,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地理教学工作。甚至有的学校将地理学科教学岗位,当作照顾年纪较大、身体不好人员的岗位,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些影响。

(2)地理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有些学校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教学投入,但主要用于教学场所建设、塑胶跑道添置等方面,而对地理教学所需的一些演示器材、教学课件却投入不足。

(3)地理教研改革不够深入。在部分学校,语、数、外等学科教学改革研究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地理、历史等学科平淡无奇。平时的教研活动局限于读一些教研文章,做一些教研记录,而更有价值的示范课、观摩课则开设得较少,没有创造更多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的机会,导致地理学科教研力度不足。

(4)地理教学空间狭隘封闭。有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局限于课堂、受制于教材,没有将地理教学活动向学生的生活延伸,也没有将地理教学空间向课外拓展,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地理教材、培养地理综合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而狭隘封闭的教学空间,也难以充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二、补齐短板,夯实措施,有效推动地理教学工作开展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校及地理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弥补缺陷,推动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1)多措并举提升师资建设水平。一支业务精湛、有敬业精神的地理师资队伍,是地理教学工作走出困境的基础与保障。各学校应当强化地理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坚持专业对口之外,还应当强化在职教师的培训与素质提升。无论是否地理专业出身,都要制定岗位门槛标准,通过跟班学习、在职培训、在线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地理教师走出去充电。在校内建立激励机制,让广大地理教师勇于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为更好地履行地理学科教学职责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多元投入改善地理教学条件。各地区在教育投入方面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一定要做到均衡,做到有所侧重。特别是地理等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的学科,更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投入。例如,在每学期的教学投入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购置地理教学演示器材、添置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保证地理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学校要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同时学校也要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为地理教学条件的改善创造更好的条件。实践证明,只有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渠道,才能够在短时期内尽快改善和提升地理教学条件。有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演示器材和信息资料,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就能如鱼得水,学生的地理学习也会更加投入。

(3)扎实抓牢地理教学改革工作。教研是影响地理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理教师要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地理学科教学研究中。首先,要经常阅读地理教学刊物,上网浏览地理教学网站,汲取地理教学改革第一线的各种精华经验,为自身更好地履行教学职责奠定扎实基础。其次,教师要善于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应当经常组织各类观摩研讨活动,在校内形成浓厚的地理教学研究氛围,还要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有条件的还要到重点学校跟班学习。此外,学校对教学研究工作还要做到统筹安排,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活动的方式、内容要纳入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学研究工作有序开展。

(4)有效拓展地理课外活动空间。首先,将地理教材中涉及学生生活感知的内容单独提炼出来,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生活感知,寻找生活中的印记。无论是自然地理风貌,还是人文地理影响,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充分感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学习内容的理解。其次,针对一些社会关注的地理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例如,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水土流失问题、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本地区的地理现状、发展趋势具有清醒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或意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地理教学困境的成因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教改力度以及教学空间等方面息息相关。各方面应当加大工作力度,解决这些问题,助推地理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面对当前地理教学的困境,地理教师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创新与探索,逐一突破难点,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张苏琴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黑埠中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