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怎么提高转化率

化学怎么提高转化率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化学怎么提高转化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化学怎么提高转化率

篇1

一、试题解析

1.题目。

在一定条件下,N■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有关物理时变化规律的是( )

(注:图中半衰期指任一浓度N■O消耗一半时所需的相应时间,c■、c■均表示N■O 。)

初始浓度,且c■

2.简析。

从题给的实验数据可观察到,每10minN■O浓度均分解0.01,反应消耗的N■O浓度相等,说明反应速率相等,即N■O浓度对反应速率无影响,A项正确;观察表格数据,发现反应至100分钟时N■O完全分解,说明该反应不是可逆反应,最后的速率为0,即反应不存在平衡状态,B项错误;根据已知半衰期注释,应用表格数据,若取浓度变化0.1000.050,则可知半衰期为50min,若取浓度变化0.0800.040,则半衰期为40min,可知浓度越大半衰期越长,C项错误;若取10min为时间段,计算出0~10min时NO■的转化率为10%,而10~20min时N■O的转化率则为11.1%,转化率最终为100%,可知浓度越大转化率越小,D项错误。

二、试题亮点

1.题干简洁,图像新颖,凸显能力。

试题以一氧化二氮分解为载体,呈现一表四图、文字少、图像新颖等特点,试题着重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获取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相比近三年福建省理综第12题,题干文字更简洁,增加表格数据,图像由一个增加到四个,图表信息量大,尤其坐标速率――浓度的图形,教材及练习题从未见过。试题重视考查从图表中获得数据和处理应用数据的能力,尤其强化对图形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概念之间转换关系的思维建模,着重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运用信息的能力。

2.概念计算,深度理解,多元考查。

图表中涉及反应速率、化学平衡、转化率、半衰期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考查,把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计算通过数据、图像形象体现出来,要求学生利用图表中横纵坐标变化关系,充分进行表、图转换,获取有效信息,多元考查学生能力是高考的热点。本题涉及速率计算、是否是可逆反应、有无化学平衡概念理解与判断、根据半衰期注释进行半衰期计算并分析半衰期的变化规律,此点类似2010年高考题第12题。此题对于图像分析能力与审题能力有较高要求,难度较大,有较好的区分度,成为2014年理综化学考题的亮点之一。

3.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提高素养。

化学反应中某些实验变量通过实验数据构成图像、图表为表达形式,通过图表考查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思维分析能力。本题图像B若不结合表格数据,容易掉进“大则先拐先平”化学平衡图像的陷阱,此题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要求学生通过图像、表格等多样化的信息转换激活思维,否则误选B。试题体现考查学生处理化学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高考选拔考试以思维为基础、信息有效获取等多元学习能力与素养的要求。

三、关于大数据背景下2015年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2014年高考已经过去,展望2015年高考,我们相信2015年高考将依然遵循“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总体思想。通过2014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研究,提出大数据背景下2015年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1.重视教材,吃透教材;扎实基础,查漏补缺。

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命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命题趋势越来越回归教材。考查的知识依然是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如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及实验探究,试题突出对中学化学核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考查。2014年福建高考化学试题主要考点有:基本概念,如溶液、胶体、萃取、同分异构等;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电离与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浓度讨论等;物质检验与制备;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物的转化;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电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问题、盖斯定律应用;化学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物质结构与性质等内容。试题中考查了元素周期表中第ⅦA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铁及其化合物性质、二氧化硫及亚硫酸钠性质;电化学腐蚀中吸氧腐蚀;氧化还原的化合价升降法的配平;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等主干知识。不难发现考查的知识都是源于课本,但高于课本。一轮复习应从教材出发,弄清基本概念与核心知识点的原理,复习教学可大胆尝试让学生复述每个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求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概念是怎么来的?原理是什么?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异同点?如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复习时,指导学生把握“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主线,避免重复“知识――知识”的低效复习,实现“知识――联系――应用――感悟”的高效复习,师生要树立“科学掌握一种方法比做一百道题更有用”的思想。因此,一轮复习中能够“跳出题海,减负增效”的最重要环节就是重视教材、吃透教材,牢牢把握主干知识、基本方法不动摇。

2.尝试微课,利用资源;自主学习,高效复习。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超媒体技术的应用,使高考复习教学更具个性化、动态化和形象化。根据教育厅规定的暑期学生不能补课的精神,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暑期更好地自主学习,我们提供“学科网微课堂”――化学学科网链接,推荐微课网在线教育等资源,高三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制作复习小专题微视频,目前正在开发如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及考查等70个小专题的课件和微视频。相信学生通过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能够在暑假完成高三一轮复习中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检测,为新学期高效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因此,如何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转化率,成为培训与学习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很多学者为此做了大量的努力。例如,二战期间提出的“结构化在岗培训”,至今仍在一些企业中应用;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加涅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睿智的见解;20世纪80年代初,瑞万斯教授开发了“行动学习法”,其初衷和矛头也是直指“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近年来兴起的“学习路径图”“职场学习”与“绩效改进技术”等,也试图在学习效果与转化方面有所突破。

在实践中,一些勇于挑战现状的企业大学或培训机构就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中国银联培训中心提出了“从培训管理到培训经营”的理念,基于业务需求和绩效目标,设计了“培训经营”路线图,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经营学习品牌和口碑,激发员工学习兴趣,让学习者“愿意来”;第二,通过经营内容、体验,让学习者“感觉好”,提高培训与学习的效果;第三,通过经营讲师、团队和平台,实现“有人干”。上述三方面整合了学习者、讲师、学习设计与组织团队等利益相关者,体现了系统理念与方法,注重学习者的体验和需求以及学习转化,同时运用了业务经营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成人学习的五大特性

在我看来,学习既是一个系统,又是一个微妙的过程。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必须搞清楚成人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只有洞悉了学习系统的结构,才能有效配置或调适各项要素,使其有利于成人的学习。

自主学习

对于成人来说,学习的自我意识非常强,他们不喜欢别人将意愿强加给自己,因此,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因为个体学习是个人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且成人大都已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如果能够把要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按需学习

被誉为“成人学习之父”的马尔科姆・诺尔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指出,当成人认识到学习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就有动力学习。事实上,成人学习往往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如果学习者能够理解此次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内容对于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效果就会更好。此外,凡是与其工作直接相关或符合其需要的学习内容,更容易受到他们的关注。

社会化学习

从本质上讲,成人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仅他们会响应外部的激励,例如升职或加薪,学习热情与动机、效果等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且主要通过与外界的互动进行学习。正如彼得・圣吉所讲,在现代企业中,团队既是基本的工作与管理单位,也是最适宜的学习单元。当一个团队在学习时,不仅个体能够进步得更快,整个团队也可以展现出集体的智慧,取得超乎每个成员才华水平的卓越绩效。此外,学习的应用与转化也离不开外部环境。事实上,卡尔霍恩・威克等人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知识转化问题发生在培训之后的应用环境中。

嵌入式学习

对于成人来说,最主要的学习渠道和机会来自工作现场。按照人们普遍公认的“70:20:10”理论,要将学习与工作整合起来。同时,通过工作、亲身实践来学习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作为将工作与学习整合起来、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与手段的“混合式学习”“行动学习法”等,迅速成为众多优秀企业的最佳实践。另外,将学习环境尽可能与应用环境相似或一致,也是提高学习转化率的一种途径。

系统化学习

无论何种形式的学习,无论是否经过人为的设计,任何人的学习都是一个系统,包括诸多实体(如学习者、讲师或引导者、学习设计与组织者、业务领导以及同事等),他们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复杂而多样化的相互连接,因此要想提高学习的效果,就需要系统地设计和实施。

打造工作学习生态圈的“五项修炼”

基于对成人学习的研究以及学习转化系统的分析,我认为,要想提升学习效果与转化,需要采用系统思考的观点和方法,多管齐下,打造工作学习生态圈。为此,需要坚持以下五项原则。

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主体

按照“社会化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个体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很多研究表明,学习者的特质和培训之前的状况是影响“学习转化”效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彼得・圣吉倡导的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中,个体的“自我超越”也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只有个体的学习才有可能影响和带动组织学习。

篇3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1. 对比与思考

等效平衡不仅是化学平衡中的一个概念,更是比较转化率大小或平衡体系中物理量大小常用的一种思维分析方式。它对促进学生抽象建模能力和理解化学平衡体系涵义极其重要,但人教版新旧教材对该内容的处理各不相同。

从上表看出,新旧教材均无明确的等效平衡概念,但旧教材以信息形式给出了其“模型”,指出了其“核心”是“组成相同”,还用“实验证明”表明了此为经验规律。新教材对此无任何提及,是新教材暗指要舍弃掉该内容吗?如果不是,如何实施教学呢?

2. 问题与认识

课程标准在认识化学科学主题中指出:“认识模型、比较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在化学平衡主题中指出:“认识化学平衡的调控在STSE中的重要作用”。而等效平衡观念建立过程是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建模、比较等科学方法相融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定量比较的思维分析方法,是不应舍弃的。它依旧是当前各级测试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一线教师一直也没有放弃等效平衡教学。

二、现行教法的缺陷

当前教学基本是沿用旧教材信息呈现的方式引出话题,然后告知等效平衡三种类型后进行演练巩固。此法看似短平快,但学生只会僵硬地依葫芦画瓢,缺乏理性认同,故对“效”的含义自我感知不足,容易受其他物理量的干扰,解决起问题来也缺少灵活性,很多构造等同模型解题的文章也是对此种教学效果的反馈。

事实上,新教材引入化学平衡常数后,等效平衡的教学完全可以借助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将逻辑思维和建模思维相结合,推动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深入理解等效平衡的含义,在感悟基础上将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和建模手段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三、等效平衡教学主要环节

1. 用化学平衡常数确立数量关系

请问:(1)甲和乙达平衡时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其体积分数,达到平衡的时间,热量变化有何关系?导学辅助:温度不变,则化学平衡常数不变,可利用“三步法”寻求突破。

(3)丁和甲平衡时为等效平衡,则c为何值?学生可自行解答。

从上述教学设计可感受到,新教材其实将等效平衡的法则隐含在了化学平衡常数意义之中,而化学平衡常数作为平衡体系的重要性质的功能,可能是受旧教材体例的影响,在当前教学中重视还是不够,依旧沿袭旧教材体例设计等效平衡的教学,学生缺乏对数量关系的感悟,更缺少对构筑中间状态的体验,对概念和方法都自然颇感突兀和抽象。

也不可否认,为了计算方便,在上述计算中所用数据都比较特殊,如果完全把等效平衡问题转化为计算解决,显然是不明智的。

2. 借助平衡移动培养建模思维能力

上图侧重于展示过渡态的作用,即将甲和乙的平衡状态串联成连续变化过程,应用过渡态解题并非学生思维的困惑点,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解决上图中两个“?”。

学生经过计算感受和思维建模,能够认可并自我建构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便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化过程。勒夏特列原理是定性的,其概括性比较强,综合应用起来比较抽象。用平衡常数定量手段进行过渡,通过数据感悟概念核心,借助数据分析从猜想到归纳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四、结束语

概念原理的教学,本质在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包括认知角度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上述教学过程通过计算促使学生体会等效平衡的这种数量关系特点,突出了如何运用新教材定量研究特点习得这种技能,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已知”、“能知”和“怎么知”的关系,相比直接告知成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多了点引导,便少了份困惑,更挖掘出了新教材变更的合理性。化学反应与原理是学生学习倍感困难的内容,如何破局,需要走进新教材站在学的立场实践实践再实践。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8~30

篇4

1.班斯福德等人的IDEAL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1.确认问题和机遇

首先要确认一个问题的存在,将之视为一个机遇,开始解决问题的进程;

1.2.确定目标、表征问题

正确地表征问题是正式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问题的表征方式决定着解决问题的方式。欲正确的表征问题,确定解题目标,需做好以下几步:

⑴集中注意。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相关的信息上,而忽略无关的细节。在这个问题中的相关信息是什么?

⑵理解句意。表征问题的第二步是语义理解,即懂得每名话的意思是什么?

⑶解决整个问题。表征一个问题的第三步是通读所有的相关信息和句子,得出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

⑷表征和图式训练。如何能促进学生的表征和图式选择呢?须从领域(如不同学科)特殊性问题的解决策略中获得启发。梅耶(1982年)提出了三种改进特殊领域问题图式的方法:一是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识别和分类;二是用不同的方式表征问题,如用图片、符号、图表或词语来表征;三是选择、确定问题中的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即是主要步骤包括,分析、理解问题的条件、要求(目标)、障碍,在头脑中形成整个问题的结构。建构表征之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可能有两种(成功或失败)结果,若经评估(如验证),试图解决的方案最终失败,则需继续建构表征或寻找解决方案(见下图1)。

1.3.寻找可能的策略

如果你没有一个可以直接解决问题的现有图式,就必须采取图中的路径来搜索时,有以下两种程序通常用于搜索有效策略。

⑴算式法。就是采取一步步的程序达到目标的解决办法,具有领域特殊性。

⑵启发法。就是使用一般策略去解决问题。现简介几种有效的启发式法:①手段――目的分析法。该法将问题分成很多中间目标或子目标,然后找出每个目标的达成办法;②逆向思维。这种策略要求从目标状态出发,反向移向最初的问题。如探寻一个容量较大的课题,经常需要“顾后瞻前,突破一点,顺藤摸瓜,逆推顺展”;③类比思维。当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先寻求与此情境相似的问题解决方案。当然有效类比的前提是,很了解问题和类比物;④联想思维。已知某事物(或其某属性)A1,以此出发,按照相似、相反或互补的思维途径,而想到A2...An;⑤语言、文字并行化。当你向别人解释一个问题时,易在头脑中忽然产生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如果把你的问题解决方案落实为文字,并找出选择这种解决方案的原因,均很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以下依次为第4步(预期结果和行动)及第5步(反思和评价),具体略。

2.“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以探究合作的方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领悟知识、发展能力、培育情感的教学方法。从实践操作中,教师课前预设问题(往往设计成问题群或问题链当然还需在课堂激活情境中反馈问题)。

有了问题作为目标(路标)进行学习导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验性课程的自我感悟过程中,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和前提,继以相互合作,通过同化或顺应,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具体见图2。

2.1运用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原理)的教学

重要的概念或定理的教学,因其抽象而难于理解,经常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但只要注意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常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化难为易,现举几例介绍运用该模式时需重点注意之处:

2.1.1注重分解目标,降低思维坡度。如必修2中“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粒子的形成过程”这一问题(任务),学生总是顾此失彼地老犯错误,原因是需要注意的子课题易忘易错环节(问题)太多,且内容抽象难以理解,为此我给出了如下情景(电子转移)的示意图3,在此基础上并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环节的若干递进性子问题,具体逐步垫设台阶的办法:⑴如何表示原子的电子式?⑵如何表示离子的电子式(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⑶如何表示某种物质的粒子的电子式?⑷如何表示某种物质的粒子的形成过程?果然学生掌握效果大大改善,这充分说明问题需要在一定情境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1.2尽可能采用探究性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激趣功能。如对原电池的教学,刚一上课就利用所示实验(如图4)展示认知冲突,具体如下: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锌能与稀硫酸反应,并能置换出氢气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当演示右边实验时,学生一个个表现出十分惊讶和不可思议。铜片上怎么会有氢气冒出,锌片上反而没有氢气冒出,这是怎么回事?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怎样会有电流通过?“是呀,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探究探究。”

2.1.3尽可能利用生活素材,通过恰当类比,以化抽象为具体,促进有序迁移。如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序言教学,同学们感到难以理解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活化能三个概念及其关系,笔者结合图示描述讲解姚明、林书豪(就读于哈佛之美籍华裔篮球球星)为何成为NBA赛场神投手!跳得很高(具有足够能量,是“活化分子” )、跳起后空中投篮“手感“好即投篮的力量和角度取得很好!然后给出了如下几个概念的关系示意图5。

2.1.4注重利用“先行组织者“,使目标同化(或顺应)于“先行组织者”中。如在教学弱电解质溶液的稀释(或能水解盐溶液的稀释)时,其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或能水解盐的水解程度)增大,不少同学感到难于理解?笔者在不违反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学中将电离方程式作了适当改变:

不妨将0.1mol.L-1CH3COOH的电离方程式改写为:

CH3COOH+H2O=CH3COO- + H3O+

由于对CH3COOH的电离方程式作了“明修栈道”的“小修补”,巧借学生已经掌握一条关于在化学平衡中物质转化率的规律性知识――“增加其中一种物质的用量,能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便可“暗渡陈仓”地应用“关于物质转化率的规律性知识”。可见,对相似易混需透彻比较,求同中正向迁移,求异中深化理解,让模仿与创造接轨。

3.应用于元素化学的教学

元素化学的教学几乎都可能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限于篇幅,仅举例说明。如必修1(人教版)第四章第四节之硫酸的教学。

教学思路是主要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首先将浓硫酸与稀硫酸进行比较,教学操作流程如下,先展示样品(体积相同且已失去标签的两瓶样品),后逐级提问引导探究:

问题1:若要制取硫酸铜,选用铜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的方法可行吗?选用铜与浓硫酸来制取的方法又行不行?请观察如下实验:

演示一:必修1(人教版)第101页之实验4-9

问题2:在书写的这个反应中,浓硫酸表现出何种性质?(提示:通过分析得出,浓硫酸表现了强氧化性和酸性)

问题3:还能想到哪些铜的化合物(举例出具体化合物之物质)与硫酸反应可生成硫酸铜?(提示:通过回忆酸的通性进行联想思维)

问题4:浓硫酸与稀硫酸相比,除了能与铜等不活泼反应这个特殊性质外,还有其它特性吗?请观察如下实验:

演示二:取20g蔗糖于50ml烧杯中,加入2ml水,搅拌均匀,再加入50ml浓硫酸,迅速搅拌,静置。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该过程中表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提示: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表现浓硫酸的脱水性、强氧化性)

问题5:⑴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于试管中,加入约1mL浓硫酸,振荡、静置,约10分钟后观察,有何现象?(固体由蓝色变成灰白色,溶液颜色不变);⑵用温度计醮一下浓硫酸,发现什么现象?(提示:通过演示二和问题5,对比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

问题6:⑴浓硫酸常用作气体的干燥剂,常用来干燥哪些气体,为什么?(提示:①能够干燥:HCl、SO2、CO2、 H2、Cl2 、O2等;②不能够干燥还原性气体H2S、HI、HBr和碱性气体如NH3);⑵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稀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这是为什么?

问题7:现有失去标签且体积相同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你能想出哪些方法进行鉴别? (提示:以此问题为导引,逐步总结出硫酸的通性及浓硫酸的特殊性质强氧化性、脱水性、吸水性、钝化性)

4.“问题解决”在习题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实例:实验室需要22.4L(标准状况)二氧化硫,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取65.0克锌粒与98%的浓硫酸(ρ=1.84g.cm-3)110mL充分反应,锌全部溶解后,即将收集的气体全部送至实验室,不料经老师检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气体随即被返回。

(1)化学小组所制得的气体中混有的主要杂质气体可能是什么(填化学式)?产生该杂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化学方程式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2)为证实相关分析,化学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见装置图6),对退回的气体(X)进行了认真探究。

①组装好仪器后,盛放药品之前,必要的一个操作是什么?(答名称);②B中的试剂可能是什么?作用是什么?D中加入的试剂可能什么?作用是什么?③请分别回答可证实气体X中混有较多某杂质气体的实验现象是什么?F中?G中?④G、H装置分别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分析:对这样典型实验综合探究题目,在高一阶段学生不会做情有可原,但是在高一、高二都作了细致评讲,到了高三年级的重庆市二诊测试,很大部分同学仍然因不懂而不会做,问题出在师生都总是在“抢”进度,都觉得瞬间老师一讲就全清楚了,何必去多花时间探究呢?高一讲清楚了,高二又大讲特讲,即使不会做或做错了,也未作深刻细致的反思。笔者对本题以图1、图2所示理论为指导,结合图7给学生仅作提示性分析,着重进行反思性引导,使学生印象深刻得多!

现仅作四点提示,第一、“锌与浓硫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即是图示中的“原型”,依“原型”便容易计算出二氧化硫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恰好就是22.4L,为何“将收集的气体全部送至实验室,不料经老师检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显然“原型”的匹配未成功;第二、为什么“化学小组所制得的气体中混有的主要杂质气体” 呢?此时就需要“联结重组”,原来锌虽反应完,但通过粗略模算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降低,很可能浓硫酸变成了稀硫酸,那么锌与稀硫酸之间的反应为Zn+H2SO4 == ZnSO4 + H2,所以生成的22.4L(标准状况下)气体实际上是SO2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第三、F中发生的反应为H2+CuO = Cu + H2O,通过称量F(或G)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即可借助反应方程式计算出H2的量,其余易解,具体略;第四,注重引导反思领悟,训练学生思维求异性。思维求异、方法求优是化学面临的永恒主题,教师要善于设计“开放型”问题(情景开放型、条件开放型、策略开放型、结论开放型,其中策略开放型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挑战型”问题,以及最佳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问题的解决中,学会选择思维路径,将所学知识进行分解、迁移、转换(联想、类比、模仿、改造)、重组等,以最佳途径解决问题;并且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常用以下问题引导学会反思调控:①你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案的?②不用这个方案行不行?③还有没有其它方案?④那一种方案较好?⑤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对策?

篇5

在新课程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话题。为什么很多教师常常一方面很认同课改理念,另一方面又觉得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或者,一方面觉得自己该传授的已经传授了,另一方面又困惑于学生还是不会?实际上,教师除了要具备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还应具有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任务,又由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获得的PCK。

一、PCK: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于1986年提出来的。舒尔曼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还必须拥有另一种新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即关于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为学生理解的形式的知识;并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换言之,PCK融合了多种因素。

有学者以科学课为例,构建并绘制了PCK的“金字塔形层级模型”。图1便是PCK“金字塔形层级模型”的侧视图,在与之对应的俯视图中,PCK居于中心,其他知识居于周围,而4个层级则呈现为自外至内的4个圈。这一模型清晰地表明了处于塔顶的PCK与相关知识的重叠关系。其中,深厚的学科知识背景是基础,应该逐层落实到其他知识领域和特定教学话题之中;居于第二层的“关于学生的知识”是关键,其核心内容是对学生的深入透彻的理解,“只有当一位教师理解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才能学好并增强PCK中的其他知识来源”,从而合理地应用居于其上的8类知识。

这一模型揭示了PCK的核心内涵:立足学生立场,实现知识转化,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形式。笔者认为,知识转化是一种智能的转化,其实质是教学内容的“心理化”,将所学知识进行心理分析,使各种外显或内隐的知识更好地为学生理解。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必须对学科教学内容作“心理化”处理,对学科教学内容有个性化理解,并将个人所拥有的学科知识,如概念、原理、定律等,转化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表征形式,使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被学生赋予新的个性化理解。

二、基于PCK的知识转化能力提高策略

结合PCK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要实现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易于为学生理解、接受的形式,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吃透教材。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潜在的学习价值和教学作用,分析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是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其次,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模块、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而要站在学科的高度,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教材的各个模块,实现对核心知识的意义建构。再次,还要从编者的角度理解教材。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才有助于启发教学中设计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引向哪些问题等。

二是要知己知彼。知己,是对教学的理解。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来设计教法、学法及教学环节的展开程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方法,等等。知彼,是对学生的理解。一方面,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其认知习惯和思维能力都有明显的个性和差异。所以,教学设计应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符合学生的建构特点。

三、基于PCK的高中化学知识转化策略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PCK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使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转化为高中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教学形式,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条:

(一)开展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能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化学知识的有效转化。

例如,在硝酸氧化性的学习中,学生经常错误地认为只有硝酸分子存在时才显示它的氧化性。出现这一认知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不会从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等方面综合分析,不能从溶液中存在的基本微粒的角度深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缺乏微粒观。因此,教学时可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1:将铜片投入硝酸钠溶液中。

实验2:将铜片投入稀硫酸中。

实验3:将铜片投入硝酸钠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

实验4:将铜片投入稀硝酸中。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会观察到实验1、实验2没有明显现象,而实验3、实验4的现象基本相同。为什么将铜片投入硝酸钠溶液或稀硫酸中都没有反应发生,而投入它们的混合液中就有反应发生呢?由此,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从基本微粒的角度思考:实验3中虽然没有稀硝酸,但硝酸钠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后,有与稀硝酸共同的离子(H+、NO-3)。结合实验1、实验2,学生便不难理解:硝酸根在酸性环境中显示出强氧化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为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解决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唤起积极的思维。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是实现知识转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用二氧化硫溶液浸泡脱皮蔬菜的现象相当普遍。经过二氧化硫溶液浸泡的蔬菜,表面光滑、色泽鲜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削了皮的土豆、荸荠露置于空气中很快会变色,但把去了皮的土豆、荸荠浸泡于水中,就不容易变色,这是为什么?菜场里的小贩经常将去了皮的土豆等蔬菜用二氧化硫溶液浸泡,浸泡后的土豆露置在空气中半天甚至一整天都不变色,这又是为什么?这说明了二氧化硫具有什么性质?

上述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的思维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构建思维导图

单调的文字叙述、复杂的知识联系、抽象的理论表达,是学生化学学习中最常见的障碍。对此,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转述、加工和重组,将其转化为简洁直观的图表、符号,特别是思维导图等形式,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弱电解质(以醋酸为例)知识时,可设置如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脉络、理解知识。

(四)进行总结提炼

有些化学知识涉及的过程、现象、影响因素、相关知识等非常多,形式非常复杂,在不容易转化成图表、符号等

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总结提炼,以突出、把握其关键、本质。

例如,平衡常数知识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由于对平衡常数的有关概念不能深刻理解,导致在解答相关问题时抓不住要点、实质。其实,这部分知识可概括为“一、二、三、四”,即:

“一个本质”。三大平衡的本质相同,都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对于可逆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改变某些外界条件后,平衡会发生移动,最终达到新的平衡。

“两个特点”。特点之一:三大平衡常数除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受温度影响(都是温度的函数),而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等无关。所以,在讨论三大平衡常数时,都必须指明温度。特点之二:在不同的平衡体系中,平衡常数不同,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或电离、沉淀)越彻底,生成物浓度(或离子浓度、沉淀的量)越大,反应物浓度(或弱电解质分子浓度、难溶电解质离子浓度)越小。因此,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表示反应(或电离、沉淀)进行的程度、转化率的高低。

“三段分析”。“始、转、平”三段分析的方法是解决有关平衡常数的问题的有效方法。“始”是指起始时各物质(或离子)的量(浓度);“转”是指变化过程中各物质(或离子)的改变量(浓度);“平”是指体系平衡时各物质(或离子)的量(浓度)。

“四个要点”。要点之一: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稀溶液中水的浓度可不写。因为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水量的改变对水浓度的变化影响极小,所以水的浓度是一个常数,此常数可合并到平衡常数中去,即Kw = K·c(H2O)。同理,

对于非水溶液中的反应,溶剂的浓度也视为常数。

要点之二: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可不写。因为当反应中有固体物质参加时,分子的碰撞只在固体的表面进行,所以固体物质的浓度对反应速率和平衡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固体物质的浓度可视为常数。

如对于Fe(OH)3Fe3+ +3OH-,Ksp=c(Fe3+)·c3(OH-)。

要点之三: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同一个方程式,由于书写方式不同,各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不同,平衡常数表达式也不同。

要点之四:化学反应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因此,利用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五)构造特定模型

对于某些特别的化学知识,可以根据其特征构造特定的模型,从而将其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的知识。

例如,对于烃的衍生物,可以依据其结构特征构造R—X模型。其中,R表示烃基,X表示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官能团),如—Cl、

—OH、—CHO、—COOH、—NO2、—SO3H、

—NH2等。这类物质可看成是官能团“嫁接”在烃基的碳链上形成的,故此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实质上就是烃基的异构。

PCK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效益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作为一线教师,要主动学习和深入研究,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传授给学生,并要清醒地认识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最终形成自己的PCK。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促进师生发展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编号:D/2013/02/1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篇6

1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世界各国都在抢占高新技术的制高点。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更是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1998年的7110.6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0461.17亿元,年均增长24.1%,成为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完成增加值11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当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为34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占全部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8.6%[1]。目前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一些核心领域缺乏原创性技术,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近年来,中国政府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作为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试图通过技术创新、科技进步来提升产业结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投入持续攀升,R&D经费从1998年的56.45亿 元,增长到2007年的545.32亿元,年均增长28.44%;R&D人员总量也有大量增长,从1998年的70879人年,增长到2007年的248228人年,年均增长14.94%。但与此同时,新产品销售收入从1998年的1207.25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303.222亿元,年均增长只有26.68%,比R&D经费年均增长率还低[1]。由此可见,增加创新资源投入只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中国在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创新资源的总量投入,更要注重其效率问题,特别是在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科技创新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效率问题就变得更为突出论文提纲怎么写。

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R&D测评系统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国外学者做过相关研究。Brown和Svenson(1998)提出了最著名的R&D系统框架模型——B-S模型,认为R&D系统方法由输入、处理系统、输出等八个主要的单元组成[2]。Kerssens-van Drogelen(1999)从影响R&D绩效的权变因素、测度方法和技术等构建了R&D绩效测评系统[3]。Bourne(2000)等认为,实施一个完整的绩效测度体系应包括绩效测度的指标设计、测度指标的选取等四个步骤[4]。Begemann(2000)提出一个动态的绩效测度体系框架[5]。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运用参数或非参数方法从不同视角对高新技术产业效率进行了测度。余泳泽(2009)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将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为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并利用DEA模型分别对各阶段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6]。官建成、陈凯华(2009)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松驰测度和临界效率测度模型,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7]。朱有为、徐康宁(2006)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8]。

综上文献,国内学者从不同侧面探讨高新技术产业的绩效测评及影响因素,对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理论与实践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遗憾的是,专门研究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测评,并分析其效率高低的关键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少。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如何界定?创新效率如何测评?其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找准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创性,并提高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加快发展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起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政府的产业结构优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界定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范围,基于创新链视角,运用DEA方法从两阶段测度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并分析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有效提高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和企业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策提供参考。

2 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范围界定及创新效率的测度方法

1. 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范围界定

在创新的产出方面,专利是一个被经常采用的指标(Griliches,1990[9];池仁勇等,2004[10];官建成、何颖,2005[11];刘树、张玲,2006[12])。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中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发明专利技术含量高且申请量很少受到专利授权机构审查能力的约束,更能客观反映一个地区原始创新能力与科技综合实力(Liu & White,2001[13];Guan & Gao,2009[14];刘凤朝,2006[15] ,白俊红等,2009[16])。新产品销售收入是衡量创新产出的另一个指标,但其中的新产品,若源自于三种专利中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技术含量没有发明专利高。鉴于此,本文放弃“新产品销售收入”而以“发明专利”相对近似衡量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始性。

由于原创性产业的界定在国内尚无先例可循,到目前为此,学术界难以找到比发明专利更好的反映原创性替代指标。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拥有发明专利数占三种专利申请总数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对较好地反映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创性水平。为研究问题的方便,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样本容量大小对实证结果的影响,以及中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本文从1999-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里以“发明专利占专利总数百分比(临界值暂定为70%)”从高新技术产业的17个行业中筛选出反映相对原创性较高的中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12个行业。需要说明的是,原创性是个相对概念,如果是原创性相对发达的国家,临界值可适当放大。

2.创新效率的测度方法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测度同类型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 DMU)相对效率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由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首先提出[10],现已广泛应用于银行、高校、医院、保险公司以及制造业、服务业等诸多领域的效率评价。现有文献中,有关区域创新效率的测度亦基本上是基于DEA方法展开的,本文利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以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每个行业为基本决策单元测度其创新效率。对于任一决策单元DMU0,其对偶形式的CCR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为决策单元的个数,和分别为输入与输出变量的个数,为投入要素,为产出要素,为决策单元DMU0的有效值。若且,则决策单元DEA有效;若,且或时,则决策单元为弱DEA有效;若,则决策单元非DEA有效[17]论文提纲怎么写。

3 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两阶段测度及其分析

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包括: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生产四大环节。由于生产环节涉及的要素太多,由于篇幅所限,为简化起见,本文只研究原创性高新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的两个阶段,即: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见图1),分别测度两阶段的创新效率。

3.1 两阶段的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技术开发阶段

技术开发阶段的投入指标:R&D经费,R&D人员。产出指标:拥有发明专利数,属于一种中间产出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它是指将研发投入转化为知识产出的能力,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原创性科技产出。

数据处理方面,主要考虑三个因素:数据的缺失导致采样不全面;技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时滞性;价格因素导致数据的虚增或虚减。(1)在技术开发阶段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处理方面,本文采用了移动平均法和线性插值法弥补了部分产业在某些年份数据缺失的问题。(2)科技从研发投入到新专利通常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时各种创新活动周期存在较大差异性,例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几个月到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几年不等,且时有交叉,使得投入和产出数据不对应。本文选择滞后期1 年,投入数据选择1998-2007年,产出数据选择1999-2008年。(3)有关研发经费的平减方面,首先是要确定R&D价格指数来将当年价格核算的经费总值折算为可比价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的有关数据,构造R&D价格指数如下:R&D价格指数=0.7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0.2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其中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基年均定为1998年。然后计算出R&D经费1998-2007年的年平均增值率,即,关于R&D存量的折旧率,参考已有文献通常采用的折旧率,基年1998的R&D存量,这里用所有时期的R&D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代替1998年之前的R&D支出的平均增长率,则1998的R&D经费存量用公式表示为,以后各年的R&D经费存量通过永续盘存法的方法推导得:。

2.成果转化阶段

成果转化阶段的投入指标:技术投入为技术开发阶段产出,即拥有发明专利数(反映原创性科技产出),经费投入为技术改造经费,人员投入为科技从业人员。产出指标:考虑到要求能直观体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成果在商业上使企业获利的能力,以及市场通过吸收技术创新而带来增强竞争力的能力,因此选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作为成果转化阶段的产出指标。

数据处理方面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数据的缺失、时滞性的处理方法与技术开发阶段相同。价格指数方面,成果转化阶段的技术投入指标技术改造经费选用的平减指数采用R&D价格指数,而在产出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的平减指数的考虑上,将高新技术产业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医药制造业中的三个细分的产业;另一类属于机械电子行业即其余的四大产业。因而在这两个产业的指数选取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前者选用化学工业1998年为基年将当年价格核算的经费总值折算为可比价格,后者选用机械工业1998年为基年将当年价格核算的经费总值折算为可比价格。技术改造经费的数据处理在年平均增长率,折旧率以及基年和以后各年的存量处理方法都同研发经费的处理。

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1 .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分析:基于技术创新链视角

根据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测算两阶段创新效率值(如表1).

表1 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

行业

技术开发效率

成果转化效率

化学药品制造

0.324

0.209

中成药制造

1

0.055

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

0.54

0.104

飞机制造及修理

0.099

0.501

航天器制造

0.042

0.282

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

0.128

0.531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0.53

0.266

电子器件制造

0.434

0.557

电子元件制造

0.288

0.516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

0.554

1

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

0.99

0.103

仪器仪表制造

0.659

0.157

平均值

0.466

0.357

由表1知,技术开发阶段效率(0.466)的平均值大于成果转化阶段(0.357),说明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转化效率已落后于技术开发效率,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亟待增强。

综合表1的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行业)的数据结果,得出各个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中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的二维分布图,如图2所示。

图2 两阶段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矩阵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12个行业中只有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1个行业处于高技术开发效率高成果转化效率的C区域;落在高技术开发效率低成果转化效率B区域的有5 个行业:中成药制造、医疗设备及器件制造、仪表仪器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和生物与生化制品制造;位于低技术开发效率高成果转化效率D区域的有4 个行业: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和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飞机制造及修理;其余的2个行业都落在低技术开发效率低成果转化效率的A区域。

由图2可进一步看出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效率的原因及其相应的调整方向,具体如下:

A类行业——低开发低转化

航天器、化学药品制造,这些行业的研发阶段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收效却不显著,同时在成果转化阶段盲目投资,对投资的质量(消化吸收、技术引进等)重视不够。对于这类行业应该两阶段同时加强,既要提高技术开发效率又要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B类行业——高开发低转化

仪器仪表、医药类、生物与生化制品制造行业等,属于国家相对比较传统行业,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并且近几年国家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开发效率高;但由于经济不可行,技术不确定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缺乏转化资金等,导致成果转化率低。这类行业应当在不降低技术开发阶段效率的前提下,重点加强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

C类行业——高开发高转化

这类行业属于发展比较成熟的行业,其技术开发阶段的效率和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都比较高, 是其他类型行业发展的目标。这类行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投入与产出发展比较配套,经济发展基础好,属于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锋论文提纲怎么写。

D类行业——低开发高转化

电子类、飞机与雷达类,说明此类行业的发展基础比较弱大多是引进后转化,缺乏技术开发,技术开发效率不高;在成果转化阶段,技术比较成熟,实现了较高的成果转化效率,总体上限制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类行业应在不降低成果转化阶段效率的前提下,重点提高其技术开发阶段的效率。

图2 整体可看出,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行业除了电子类产品外,大部分行业都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的问题。可能的原因是:1、研发项目缺乏市场导向,导致技术转化比较困难。高校、科研院所许多研发成果技术含量高,但生产成本很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或者不具备行业生产能力,导致转化困难。二是许多技术不成熟、不稳定,不具备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在技术转移中存在很大的风险。2、技术转移对接程度不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是为了“科研”而不是为了企业的需求,成果无法迅速转化,科研的重复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导致成果转化效率偏低。3、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不强。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属于落后技术、传统技术和限制技术,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转移。3、企业技术转移的资金不足。技术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通常是技术开发的10倍。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由于高风险性,很难取得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由于受条件限制,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扶持的也很少。5、缺乏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一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缺乏政策扶持。三是缺乏合理的评估机制。四是缺乏风险投资。五是双方信息不对称[18]。

针对以上四类不同的行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提升渠道:单边突破式提升:。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针对各个行业不同的情况,保持住原先的效率高的阶段,以其效率低的阶段为突破口,加强投入和产出的配比,以提升B、D类行业的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率。

渐进式提升:例如或者。对于A类行业的效率提升方式有多种渠道,就是先集中精力将某一项优势发挥至最大,同时再极力弥补劣势,通过B或D区的过渡,最终成功进入成为C类行业。

跨越式发展:,A类行业需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技术开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两手抓,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现的跳跃式发展渠道是有可能的。

2.技术开发阶段的效率分析及投入与产出分析

用DEA方法测度的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效率及投入冗余与产出松弛情况如下 (见表2).

(1)效率分析

表2 1999-2008年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开发阶段的平均创新效率与差额值

效率

差额

行业

crste

vrste

scale

规模效应

拥有发明专利数

R&D人员

R&D经费

化学药品制造

0.324

0.324

1

-

100

0.0

中成药制造

1

1

1

-

0.0

生物与生化制品的制造

0.54

0.738

0.731

irs

6139.5

飞机制造及修理

0.099

0.099

0.991

irs

1131

0.0

航天器制造

0.042

0.307

0.136

irs

23

8883.5

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

0.128

0.396

0.324

irs

14

52

0.0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0.53

1

0.53

irs

0.0

电子器件制造

0.434

0.435

0.999

-

25944.0

电子元件制造

0.288

0.288

0.997

irs

241

0.0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

0.554

0.563

0.985

irs

91780.1

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

0.99

1

0.99

irs

0.0

仪器仪表制造

0.659

0.66

0.999

irs

2622

0.0

平均值

0.466

0.568

0.807

3

346

11062.3

从表2可看出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效率(crste):

中成药制造和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的创新效率分别为1,0.99,创新效率较高;而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3 个行业的创新效率分别为0.099,0.042,0.128,创新效率较低论文提纲怎么写。生物与生化制品的制造、航天器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5 个行业的规模效率分别为:0.731,0.136,0.324,0.53,0.99,分别小于相应行业的纯创新效率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无效率主要来自规模无效率,可能的原因:这5个行业规模扩张过快,内部协调管理能力不足管理费用增加幅度大于规模扩张带来的成本降低的幅度。其它行业(除中成药制造外)的规模效率分别大于相应的纯创新效率,无效率主要是源于纯技术无效率。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行业技术开发阶段创新效率平均值仅为0.466,创新效率较低可能是因为这些行业过多追求技术开发的投资规模而忽视了技术开发效率。这为各行业技术开发阶段效率低找准症结所在,并提高其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2)投入冗余与产出松弛、规模效应分析

为了探讨1999-2008年间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开发效率的特点并且寻找未达到有效值的根源,用基于产出导向的DEA模型CCR度量了各个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从投入角度看,生物与生化制品的制造、航天器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这4个行业都存在研发经费冗余,分别为6239.5万元, 8883.5万元, 25944万元,91780.1万元;相对而言,研发人员显得不足。化学药品制造、飞机制造及修理、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制造、仪器仪表制造这5个行业都存在研发人员冗余,分别为100人,1131人, 52人,241人,2622人,相对而言,研发经费显得不足。中成药制造和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的创新效率分别为1,0.99,效率最佳,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松弛。从产出角度看,航天器制造和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产出松弛分别为23个,14个,存在拥有发明专利总量不足。这些行业需要加大技术开发的原始创新力度。这为进一步调整科技投入产出方向和幅度,提高技术开发阶段效率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从规模效应来看,除了化学药品制造、中成药制造、电子器件制造这3个行业处于规模效应不变外,其它行业处于规模递增,这些行业可进一步增大研发资源的投入以提高技术开发阶段的效率。

2.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分析及投入与产出分析

用DEA方法测度的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及投入冗余与产出松弛情况见(表3)

(1)效率分析

表3 1999-2008年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阶段的平均创新效率与差额值

效率

差额

行业

crste

vrste

scale

规模效应

新产品销售收入

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

拥有发明专利数

技术改造经费

年平均就业人员

化学药品制造

0.209

0.222

0.904

irs

0.0

586274.6

221151.2

62714

中成药制造

0.055

0.17

0.322

irs

0.0

211811.9

39

0.0

生物与生化制品的制造

0.104

0.69

0.15

irs

0.0

18150.0

27

0.0

飞机制造及修理

0.501

0.534

0.938

irs

0.0

906360.1

390404.7

102711

航天器制造

0.282

1

0.282

irs

0.0

0.0

0.0

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

0.531

1

0.531

irs

0.0

0.0

0.0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0.266

1

0.266

irs

0.0

0.0

0.0

电子器件制造

0.557

0.565

0.985

irs

1415025.5

0.0

264215.0

114122

电子元件制造

0.516

0.533

0.968

irs

918319.9

0.0

235985.1

464750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

1

1

1

-

0.0

0.0

0.0

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

0.103

0.4

0.258

irs

0.0

54444.3

16

0.0

仪器仪表制造

0.157

0.184

0.855

irs

0.0

188935.1

0.0

10241

平均值

0.357

0.608

0.625

194445.4

163831.3

7

92646.3

62878

从表3可看出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创新效率(crste):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的成果转化效率(为1.000)达到最佳外,其它行业效率都较低;而中成药制造、生物与生化制品制造、化学药品制造、医疗设备及器件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4 个行业的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分别为0.055, 0.104, 0.103, 0.157。生物与生化制品制造、航天器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5 个行业的规模效率分别为:0.15, 0.282, 0.531, 0.266, 0.258,分别小于相应的纯创新效率,无效率主要来源于规模无效率;其他行业的无效率均主要来自纯技术无效率,纯技术无效率可能是因为这个行业既定的投入资源提供相应产出能力比较弱。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在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平均值仅为0.357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创新效率低,可能是因为这些行业过多的追求投资规模,不注重投资效率造成的。这为各行业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所在,为有效提高其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2)投入冗余与产出松弛、规模效应分析

从产出角度看,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2 个行业的收益性产出不足,相应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松弛分别为:1415025.5万元, 918319.9万元。化学药品制造、中成药制造、生物与生化制品的制造、飞机制造及修理、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6个行业的竞争性产出存在不足,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松弛分别为:586274.6万元,211811.9万元,18150.0万元,906360.1万元,54444.3万元,188935.1万元。这些行业要加大科技成果商业化,同时加大新产品出口的竞争性力度。从投入角度看,造成我国高新技术行业成果转化阶段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投入冗余上。中成药制造、生物与生化制品的制造、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拥有专利发明数与技术改造经费的冗余分别为39个,27个,16个;相对而言,技术改造经费、年平均就业人员显得不足。仪器仪表制造中年平均就业人员的冗余分别为:10241人,相对而言,拥有专利发明数的技术性投入、技术改造经费显得不足。这为进一步调整其科技投入产出方向和幅度,提高成果转化阶段效率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4.1 结论

本文运用DEA方法测度了1999-2008年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创新效率、规模效应、投入与产出的冗余与松弛状况。研究结论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转化效率已落后于技术开发效率,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亟待增强论文提纲怎么写。第二,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除了电子类产品外,大部分行业都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的问题。第三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技术开发阶段,中成药制造和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的创新效率较高,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较低。相对于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技术开发阶段的原创性产出(拥有发明专利数)不足。第四,成果转化阶段,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创新效率最高外,其它行业效率较低。化学药品制造、中成药制造等行业的竞争性产出存在不足。第五,从投入产出角度看,两个阶段的不同行业创新效率低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源于规模无效率,有的源于纯技术无效率。从规模效应看,两阶段的大部分行业都处于规模递增阶段。

4.2 政策启示

其一,各个行业应根据本行业创新活动是否达到生产前沿、两个阶段的实际投入产出的冗余与松弛、规模性等进行改善,有针对性调整各行业的两阶段的科技投入或产出的方向与幅度,使创新效率尽可能向生产前沿移动。

其二,不同行业根据本行业目前技术创新链的不同阶段创新效率状况,分别单边突破式、激进式、跨越式渠道提升各自创新链的不同阶段创新效率。

其三,为有效提高原创性高新技术行业的成果转化率。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研发项目缺乏市场导向、技术转移对接程度、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加大企业技术转移的资金,加大风险投资。完善缺乏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的法律法规、政策扶持、合理的评估机制、双方信息的对称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1999-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Brown,M.G., Sevenson,R.A.Measuring R&D Productivity[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41(6):30-35

[3]Kerssens-van Drogelen,Cook. R&D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ore than choosing a set of metrics[J].R&Dmanagement,1999,29(1) :35-46

[4]Bourne M.,Mills J.,Wilcox M.,Needly A.,PlattsK. Designing,Implementing and Updating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al& Production Management[J].2000,20(7) :754-771

[5]Begemann C. Dynamics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0,20(6):692-704

[6]余泳泽.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科学,2009,(4):62-74

[7]官建成,陈凯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0):19-33

[8]朱有为,徐康宁.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38-45

[9]Griliches,Z..Patents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0,(4):1661-1707

[10]池仁勇等.我国东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8):128-131

[11]官建成,何颖.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2):265-272

[12]刘树,张玲.我国各省市专利发展有效性的DEA模型分析[J].统计研究,2006,(8):45-48

[13]Liu Xielin, White S. An exploration intoregional variation in innovation activity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echnology Management,2001,21(1-2):114-129

[14]Guan J C ,Gao X.. Exploring the H-index atPatent Leve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9,60(1):35-40

[15]刘凤朝.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J].管理评论,2006,(11)43-47

篇7

传单,其形式是一张纸,但不代表酝酿它的过程不需要注入新的营销思维。而“社会化营销”强调的就是:找到对的人,说对的话,零距离沟通。

传单,当你赋予其“社会化营销”的思维后,就如同产生了化学反应,可提升用户转换率。

我以一张已连续收到了3次的烧烤店传单为例,一步一步道来吧。

Step1:场景。即:何时发?在哪里发?发给谁?

“何时发”和“在哪里发”是“发给谁”的决定性因素。

再说得通俗易懂点,同样的店铺,你在城中村发和你在大商场发,传单呈现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以“蚝之味”这家烧烤店为例。他选择发传单的时间、地点是我比较认同的。我连续3天,每天接到店员发给我的传单,是在一个十字路口。这个十字路口人流、车流南来北往。每次人们站在这里等红绿灯,如果从绿灯刚转为红灯时开始等,要等至少2分钟。这2分钟,是“黄金2分钟”!如果传单能做地出神入化,店员能和有兴趣的路人有效沟通,那么,“用户转换率”是相当可观的。

时间呢?“蚝之味”选的时间也是精准的。时段是晚上6点30到8点间。这段时间,上班族下班回家身心疲惫,饥肠辘辘,脑中思考的问题,通常会离不开一个:今晚吃什么?这时,一张关于“大快朵颐”的美食传单发到路人手中,很有机会成为一个“备选项”。

发给谁?时间和地点两个因素决定了“发给谁?”这个时间点,出现在这个地点的,通常都是下班回家的人。当然也有一部分其他人群。我注意到,店员为了“完成任务交差”,管他张三、李四,看到谁就塞给谁?甚至塞给抱着孙子的老大娘。在这“黄金两分钟”,更应“以貌取人”,寻找年轻男女,特别是“群聚”的。

Step2:传单的内容。

可以说,“蚝之味”的内容是个败笔,把一个潜在用户变成了过客。

当我收到店员的传单时,我正想让味蕾放纵一把。但是,直面我的这只大猩猩,好惊悚,我还以为是什么“5D电影院”的传单了。然后“大民兴逆袭”这几个字,实在不知道店主要说什么?

传单封面:

我花了起码40秒,才明白:原来这是一家烧烤店的传单。然后,我又花了至少30秒,在传单上找这家烧烤店的位置?信息太乱,没耐心了。我问店员:你们的店在哪里?店员的回答是:“哦,这上面有地址。就在那里。”这时,行人绿灯已亮,我已没兴趣再和他确认:地址到底在哪里了?

过了马路,我又仔细看了一遍传单上关于“地址”传递的信息。总共罗列了5个地址。距离这个十字路口最近的一个地址列在了最后一个,而且没有任何提示。

传单背面:

借着这份“败笔”传单,总结:怎么写一份路人愿意看的传单?

传单封面:根据场景量身定制。直击用户的一个痛点(是一个,不是多个!)把在这个场景下,用户最想了解的信息毫不费力地送达过去。

“蚝之味”传单的封面:

A,还在犹豫今晚吃什么?来“蚝之味”吃烧烤吧,全场5折!

B,地址、电话(只写离发传单位置最近的店址)

C,请配张能勾起人食欲的烧烤美食图,或众人吃烧烤的情感共鸣图吧

传单的背面:挑选卖点(最多三个),清晰化阐述。

A,便宜啊。生蚝只要3元一个等等。

B,食材靠谱。只选用肉壳连体的蚝,只选用内蒙古科尔沁百日羔羊。

C,有wifi,可微信提前下单。

把这三点说清楚就行了,其它的,都是干扰信息,是累赘!

我这里再举一个例子。社区美容院周末时,在周边给25到50岁的女性发传单。

封面:通常,美容院的传单会琳琅满目地写满她们能为女性解决的烦恼。从脸到脚,面面俱到。但路人读完后,能记住什么呢?突出一点吧。比如现在进入冬季了,“皮肤干燥要补水”是很多女性关注的焦点。

A,让你的皮肤来次畅饮,水嫩才能透白。

B,地址、电话。

C,请配张能勾起人“美容欲”的图。通常,10个美容院发传单,9个都会配一个完美无暇、来路不明的美女图。就算走捷径,你也可以配一个现在大红大紫的美女明星图啊,这样会不会更有带入感?

背面:

A,镇店的高科技?

B,镇店的明星产品?

Step3:发传单的人怎么和路人沟通?

通常会有两种极端情况:要么一句话不说,要么死缠烂打。

其实,发传单是极具“社会化”的一项工作。社会化媒体的魅力之一就是:实现了品牌和用户零距离沟通。发传单也是“零距离”的。

那么,发传单时应该说什么呢?还是根据场景,只说一个重点信息:

蚝之味烧烤店:

“刚下班吧?辛苦了!蚝之味烧烤全场5折,离这里步行5分钟!”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303-0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强调在供给角度上,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全面推进粮、经、饲、菜、果、棉、油、糖等多元结构协调发展[1-2]。实现农业领域减产能、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保生态、促发展。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1.1 解决农产品质量、结构与消费结构升级的矛盾

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化为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增多,不再要求吃得饱,而更加注重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使农产品朝着有机绿色、安全生态、营养保健等高品质方向发展;朝着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特色鲜明等多元结构发展,更进一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1.2 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是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大国,从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看,国内市场已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外市场又面临着大农场主和发展中国家更加低廉的生产者的挑战,致使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增加。无论是食品加工业还是饲料加工业及化工业等,农产品都缺乏市场竞争力。另外,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流通体系效率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等都制约着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农产品结构,降低农产品成本,减轻肥药对农产品的污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率,培育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措施,辅助“互联网+农业”和订单农业等手段,激发市场内在活力,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3]。

1.3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综合效益的高低,受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上主要是生产者素质、生产成本、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结构、农产品产业链条等;客观因素上主要是市场需求结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农业基础设施、品牌注册认证服务、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提高生产者素质和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市场需求空间,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认证注册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种植效益和资源效益最大化。

1.4 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从当前的农业生产看,个别地方或地区依然存在着农业面源污染、大气污染、掠夺式经营等现象,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减”(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微纳米肥,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加之对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加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

2.1 以粮食安全为基础,统筹兼顾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目前人口将近14亿人,占世界人口的21%;而全国的耕地只有1.33亿hm2以上,占世界耕地的7%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1%的人口,说明我国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不可一拥而上。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千方百计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在目前玉米价格下跌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既高产又高效益的水稻生产。

2.2 以持续发展为核心,多措并举

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持续发展为核心,多措并举。各地区要根据自然状况、生产条件、农作物栽培模式等实际情况,坚持生态农业发展方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调优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积极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使资源循环利用,达到资源效益最大化。最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永续发展。

2.3 以综合效益为前提,因地制宜

“调什么,怎么调;种什么,怎么种”都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来实施,不能搞“一刀切”,要结合当地的种植习惯、土地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同时,一定要解决好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产品品质不高、生产成本过高、产业化经营薄弱、市场营销能力差、农业科技支撑不强等问题。充分调查、研究、分析,避免同一种作物或品种聚集生产,致使出现“谷贱伤农、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的现象。

2.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指导

要盯住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培育发展壮大市场,建立市场流通主体组织,提高流通体系效率。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拓展农产品供给结构空间。充分利用农产品营销经纪人来促进农产品销售,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生产农产品。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

3.1 坚持多元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4]。各地区必须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粮、经、饲、菜、果、棉、油、糖的种植比例,达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或一屯一品,实现种植业效益最大化。比如安达市有水源的中本镇、任民镇、太平庄镇等可适当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安达镇、青肯泡乡、羊草镇、万宝山镇可适当增加新、奇、特(黄豆角、绿菜花等)等特色菜的种植面积。另如绥化市的绥棱县、海伦市应该增加无公害大豆的种植,不但产量高,而且有机绿色,非转基因,市场需求量大,能充分发挥寒地黑土效应。再比如黑龙江省北部市县的讷河市、克山县等市县,土质肥沃,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种植,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质量均好。就全国来看,对于粮食主产区,可适当压缩玉米面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对于特色产业种植区,可适当种植黏玉米、水果玉米、爆裂玉米、适合德克士与肯德基需求的马铃薯以及小杂粮和杂豆(谷子、糜子、红小豆、芸豆等)等;对于经济作物种植区,也可适当增加芝麻、苏子、药材、保健食品等的种植面积;对于蔬菜种植区,应该向新、奇、特等有机绿色方向发展。

3.2 延长产业链条

各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经则经、宜特则特,全面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但最主要的是不要停留在只卖“原字号”产品上,要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空间,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黏玉米可加工成玉米浆、鲜黏玉米饼等食品;水果玉米可加工成水果玉米罐头;长形且不回生的马铃薯品种可与德克士、肯德基签订订单加工成薯条;谷子可加工成精包装小米;糜子可加工成粘糕、豆包等;红小豆可加工成豆沙;芝麻可加工成芝麻酱、香油、芝麻饼等。总之,应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3 提质节本增效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在提质节本增效上下大功夫。结合农业“三减”,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按照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科学提出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方面,重点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时,也要推广节药技术,应用节药喷头和机械,尽量减少用药量,实现既能减少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又能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目的。另外,要全面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以科技为支撑,逐步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谋划好产销布局。再者,各地要结合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和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提振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促进农业提质节本增效。

3.4 注重科技推广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力度。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要强化对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科技指导能力,并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及农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农业科技部门,要坚持“常规技术抓普及,重点技术抓推广,高新技术抓示范”的原则,全面做好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工作[5]。

3.5 强化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靠天吃饭”问题,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为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3.6 培育新型农民

农业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可通过举办科普大集、科普大篷车下乡、农闲季节集中科技培训、科技专题讲座、印发科技明白纸、发放科技光碟等措施,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培育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拓市场的新型农民,还可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2] 徐盘钢.切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J].上海农村经济,2016(3):1.

篇9

首先要仔细审读提炼出有效信息,分清每一个环节(包括反应和操作)的目的和结果,这样才能判断出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1.1关注箭头号

有的同学根本看不懂或不注意箭头号方向。也就不可能推测哪些物质在混合、在反应。

例1,将粗硅和HCl一起加入同一个容器,发生反应①,产物SiCl4和H2发生反应②,生成纯硅,其中反应①的产物H2和反应②产物HCl均能循环利用。

1.2注意框内所指

弄清每个方框内的物质成分或操作名称,向方框内加入某种试剂后在一定操作指引下在隐含的仪器或设备中,会发生哪些反应?生成物是什么?

例2,解读下图流程:“粉碎富集”的含义:磷灰石粉碎富集有利于增大固体反应时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酸溶”含义:粉碎过的磷灰石与加入的硫酸反应,能与硫酸反应的固体被溶解掉, “操作a”的含义:将反应后的混合液分离成固体A和溶液H3P04的操作,只能是过滤。“成盐”的含义:根据产物为磷铵化肥。该步是NH3和HPO反应。“操作b”和“操作a”的含义:因为要得到磷铵固体化肥,必须先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再过滤……

1.3提练信息

从题中所给陌生的文字材料中提炼出物质的性质、用途等信息。有些信息可能在问题中根本没涉及,有些信息则可借以结合问题帮助理解或者直接答题。对不懂的信息或问题要大胆跳过。

在例2中,固体A的成分一定有CaSO4,因为该题题干是“我国利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取硫酸并联产水泥的技术研究获得成功。具体生产流程如下……”,我们知道石膏成分是硫酸钙晶体,第2步加入硫酸,后面经“一系列工艺”又生成了S02,故有的同学便错误地认为固体A是CaS03。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方框内信息“一系列工艺”的含义如何理解呢,前面哪一步有S042一被还原呢,CaS03能稳定存在吗……

2明确各步的反应原理和操作目的。解决“怎么做”

工业生产流程的设计和实验室方案设计原理相似,只是对经济性、环保性等许多细节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解题时应在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因素,充分读懂工业生产流程每一步的意义。

2.1读懂化工生产流程主线的含义

原料一核心化学反应一所需产品,必须要掌握物质间的反应、产物分离提纯、除杂试剂的选择以及反应条件的控制等。了解流程图以外的文字描述、表格信息、后续设问中的提示性信息,并在下一步分析和解题中随时进行联系和调用:解析流程图并思考:从原料到产品依次进行了什么反应?利用了什么原理(氧化还原?溶解度?溶液中的平衡?)。每一步操作进行到什么程度最佳?每一步除目标物质外还产生了什么杂质或副产物?这些物质又是怎样分离、提纯和循环利用的?如何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

2.2注重与实际相联系

工业生产中流程比较复杂,一般的选择原则是: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污染小、能耗低。有的同学不太明确这些。导致回答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因此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联系生产实际中的各类反应原理,多选择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如海水中提溴、海带中提碘、金属的冶炼、物质成分的测定等)涉及面广的习题,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必备知识

3.1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首先抓住物质类别的通性和具体物质的特性,其次分析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可变性(即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判断哪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生成物是什么。

3.2控制反应条件的方法

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控制溶液的酸碱度使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大部分利用水解原理)。如Fe3+、Al、Mg2+的混合物分离,通常采用调节溶液的pH除去杂质达到提纯目的。在这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试剂,不要引入新杂质。

3.3明确结晶的几种方法

工业生产中,往往是从多种溶质或一种溶质的溶液中提取目标固体产物。需要用到结晶工艺。当溶液是单一溶质时:最后所得晶体不带结晶水(如NaCl、KN03);蒸发浓缩(至有晶膜出现)、冷却结晶、过滤,最后所得晶体带结晶水(女HCuS04・5H20、摩尔盐)。当溶液中有两种或以上溶质时,经浓缩蒸发。其中溶解度最小、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溶质,被趁热过滤成滤渣。而滤液中溶解度最小的溶质是饱和溶液。然后冷却结晶,过滤,得另一溶质(溶解度最大、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溶质)。

3.4熟悉化工生产中的一些常用名词

浸出:固体加入水或酸溶解得到离子。

浸出率:加酸使矿石溶解后。离子在溶液中的含量多少。

酸浸:是指在酸溶液中反应使可溶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

水浸:与水接触反应或溶解,也可能离子发生了水解反应。

水洗:通常是为了除去水溶性的杂质。

酸洗:通常指清洁金属表面的一种方法。是电镀、搪瓷、轧制等工艺的前处理或中间处理步骤。即将制件浸入硫酸等酸的水溶液,以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等薄膜。

3.5了解化工生产中渗透绿色化学的观点

①节省资源,提高原料转化率。例如。在合成氨工业、硝酸工业、接触法制硫酸、联合制碱法等工艺流程中采取的循环操作,体现了绿色化学中资源最大利用率的基本原理。

②介绍尾气回收方法和处理装置以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例如,氨氧化法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炼钢、炼铁等均介绍了尾气处理或吸收的装置。

③设计新的化学反应途径及条件,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例如教材中介绍了元氰电镀,使用非汞催化剂等由乙炔制乙醛。

3.6熟悉化工生产中的一些常用工艺流程

高中教材中涉及到的化学工业:①候氏制碱法;②氯碱工业;③硅酸盐工业;④工业制硫酸;⑤合成氨工业;⑥工业制硝酸;⑦金属Na、Mg、Al、Fe、cu等的冶炼;⑧海水中提取物质;⑨其他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如下23个常见化工流程的原理,回答问题,积累经验。

4三点启示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68

网络教学平台,又称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既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又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也就是说,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有两大部分:硬件教学平台和软件教学平台。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本文所述网络教学平台是指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它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的开放空间,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种方式,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不久前,笔者指导本校青年教师,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以《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山东科技出版社)第2章第4节《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为教学蓝本,践行网络背景下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下面结合本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就如何融网络教学平台于学科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综合性,选择恰当教学内容,实施因材施教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在网络教学平台下学习。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有毒、有害实验的模拟,抽象化学概念、理论的理解,化工生产过程的情景再现和模拟等内容,适合于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利用其超文本、人机对话、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功能进行教学,让学习者沿着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选取鲁科版《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一课践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原因有:一是本节课内容是“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等化学理论知识的延续与拓展,也是学生综合利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便于在网络平台上通过文本、图像、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呈现;二是合成氨反应是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平衡体系,是重要的化学工业之一,而且是学生自开化学课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化工生产,学生对其生产流程、生产设备是陌生的,适合于在网络平台上对生产过程的情景再现和模拟;三是经过高中一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正从习惯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向更加关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转变,基本上具备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也有较明显的提高,初步具备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的能力;四是学生已经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足以胜任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要求。

二、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丰富表现力,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课堂教学中,虽然多媒体已进入课堂,但化学课堂教学依然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或用PPT课件及电子白板代替粉笔和黑板的模式,学生学习依然摆脱不了教师的控制,信息接收是单向的,课堂依旧是枯燥、乏味的。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环节。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的表现力,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电子学习包,内含本课教学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括本地资源、远程资源和泛资源三类。本地资源指的是教师在课前收集整理的学生学习时参考查阅的资料,有Word文档“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导学案”“什么是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PPT课件“工业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等。远程资源指的是教师在课前通过互联网为学生学习准备的网络链接,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有“合成氨厂生产的实地视频”“合成氨生产的主要设备的动画模型”等网址。泛资源指的是学生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搜集的资料。为方便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在学习包中为学生准备了网络搜索的关键词,有“如何提高合成氨产量”“合成氨生产安全”“合成氨工业的回顾与展望”“合成氨催化剂及发展前景”等。如此丰富的信息呈现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只需一个小小的鼠标,就可以全面了解工业合成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既节省了时间,又大大提高了信息输出量,极大提升了学习兴趣。而且,在这一情境中,学生的探索空间增大,教学策略更加灵活多变,教师作为信息源的角色减弱,更多的是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三、融合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益

网络教学平台最突出的特性是信息发送和接收两者之间进行实时的交换,而不像课堂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那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其交互方式的广延性和多样性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

本课的难点:一是学生不熟悉合成氨工业生产的过程;二是如何综合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相关信息,最终选择出合成氨生产的适宜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观察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一方面学生能根据学习目标自由控制信息的呈现,有的通过播放器对动态图像(动画和视频)的播放、停止、回放来了解合成氨的工业生产过程,有的通过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搜集合成氨的资料,也有的通过学生电脑交互功能相互交换所选择的合成氨生产适宜条件等;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推器,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有目的性地参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对学生的观点、看法做到心中有数。如学生发现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条件产生相互矛盾时,有目的地追问几个问题:合成氨生产的压强怎么选择?温度怎么确定?N2和H2的体积比为何是1∶2.8?原料气为什么要循环利用?为什么要在适当的时候将氨气从混合气中分离出来?又如,从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交的反馈作业中找出两份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发送到学生机上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在解决生成物浓度对提高合成氨反应速率的影响时,一组学生认为增大浓度,另一组学生则认为要降低浓度,顺势引导学生查看课件中合成氨的速率方程,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共同得出结论:降低氨气的浓度,提高反应速率。

总之,笔者认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要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把网络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认知工具、交互平台、资料库和组织管理的主要功能。

[ 参 考 文 献 ]

[1]张长江.中学化学教学技术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11

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建立与应用化学理论知识的重要载体。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集中在人教版《化学》必修①,由于高一新生储存的物质信息不仅零散还相当有限,仅具备初步应用初中所学常见物质的能力,所以必修①第三、四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一方面要促成学生完成知识积累,为概念形成建立例证(依据),为原理知识建立支撑;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认知物质性质的思维推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建构物质性质等的初步能力。类比思维恰是学生知识积累及学习新知的有效方法,即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推理并建构新物质性质等的类比过程,进而达到记住、记准化合物间转化知识并习得持续学习的方法。

一、类比思维的含义

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思维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或逻辑推理的方式,类比是在两个或两类特殊事物之间进行的,它既不同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也不同于从特殊到特殊的一种独特的方法。归纳必须在分析研究大量特殊事物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演绎又依赖于归纳,也必须在从大量特殊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原理上才能进行。如果事例太少,就难以进行归纳和推理。而类比则是在两个特殊事物之间进行分析和比较,因此它可以在科学资料积累水平较低,还不具备进行归纳和演绎的条件下进行,是一种颇有用处的方法[1]。

二、类比思维是同化物质性质的有效方法

(一)类比能有效获取物质性质

如你认为Na2O的化学性质和Fe2O3、CuO、Al2O3、CaO中“谁”的性质最为相近,陈述你的理由,并概括出Na2O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基于对金属还原性顺序更精确地把握氧化物的性质,即钾、钙、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那么把CaO的化学性质迁移至Na2O更合理。学生既得到了Na2O的性质,还从方法上获得了知识合理“扩容”的途径。有了这种推理思维意识就不会对探究Al2O3、Al(OH)3和强碱溶液的反应感到突兀,因为铝就能和强碱溶液反应(元素与物质),也不会盲目对Fe2O3和NaOH溶液是否反应产生“质疑”。这样的类比切近学生认知物质性质的能力,又能有效避开枝蔓知识,提高了“记住”“记准”的精确度。

对金属活泼性形成精细分类正是教材内隐的知识,体现为Na、Al、Fe性质的横向对比学习,所以类比学习也是贴近教材意图的方式。将物质“细化”认知的主观思维能力越强,分类思维就越自觉,而且分类的价值就越高。

(二)“以类而比”要注重渐进性

细化分类建立物质性质是将认知从“有限”推向“无限”的有效方法,然而高一新生对物质性质基本是以“个案”存储的,从“个案”认知到“类”认知要先建立“类”认知基础,以类而比才有可行性。如图1中从较熟悉的Zn、CuO、Cu(OH)2的性质以此建立起Al、Al2O3、Al(OH)3的性质,有了“铝系”(铝及其化合物,下同)基础即可类比学习“铁系”。类比要注重对类比对象的“固定”,实验是帮助学生固定认知的重要手段。如稀盐酸“打磨”铝膜实验能帮助学生对金属氧化物能和酸反应形成肯定认识,再去认知FexOy的性质就很果断。若从CuO推理Al2O3再推理FexOy的性质,不仅学习难度大、枯燥且容易出错。图中碱性氧化物意指从和哪些物质间的反应建立对它们性质的规律认知,并非是要抛给学生的概念。

其实教材也非常注重对“以类而比”的方法引导,比如人教版《化学》必修①P70习题7就是类比构建“铜系”的例子。学生将物质性质“张冠李戴”的实质是认知不固定的“抛锚”现象,基本认知不牢靠,越学越多必然导致越多越乱。

三、类比思维是掌握物质制备的有效策略

物质制备是元素化合物学习的重要内容,高一新生对物质制备的系统知识相当匮乏,如何引导学生触类旁通,需对Al(OH)3制备进行精心教学设计。图2是以开启学生智慧为目的,以Al(OH)3实验室制备为主题的教学设计,教学以原理选择、方案探索为两个主要过程,先根据学生基础对物质制备知识做了必要的修齐补足,然后通过实验演示,以“发现问题依理再究获得结论”为主线,组织学生主动建构物质制备分析方法和相关知识,并为类比思考Fe(OH)2的制备进行了预设。

依理再究是对因Al(OH)3会溶于NaOH就提出用氨水替代NaOH的理性思维不足的再探讨。不足主要表现为易使学生形成“物质制备需要反应物100%转化为生成物”的观念,没有解决当n(Al3+)∶n(OH-)=1∶3时为什么不能制备Al(OH)3的困惑。要使图2中0.9mol/LAl2(SO4)3(近饱和浓度)生成约0.1molAl(OH)3沉淀,虽然只要控制V[NaOH(aq)]=108mL即可,但要规避Al(OH)3和OH-“见面”,就需采取“滴加”“搅拌、振荡”“沿器壁滴入”等措施,要滴入两千多滴NaOH溶液(滴管一滴约0.05mL),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操作的“不便”和“不易”(0.1mol Al(OH)3是实验室制备的现实问题)。“反滴实验”(Al2(SO4)3滴入NaOH溶液)既使学生从实验“看到”反应之快,进一步感悟到“滴加”仍可能造成Al(OH)3溶解(因NaOH溶液浓度较大)。至此,经过用氨水替代NaOH溶液的实验实践,深刻理解选择通入氨气既方便快捷还确保了铝元素的转化率。

物|制备的类比重在思维方法的类比,具体在原理选择、问题与改进、操作分析等环节。围绕氢氧化铝制备中“问题”的理性思考,抓住关键原理,改进操作、试剂、仪器等具体问题,无疑引导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思维方法,也提升了物质制备的设计、分析能力。

四、类比思维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类比思维构建怎么学

FeCl2和FeCl3展现了多价态铁元素的“实体”,二者间的转化途径是掌握同种元素不同价之间转化规律原理的“具体知识”,即Fe2+和Fe3+间转化思维是构建不同价非金属元素(第四章)化合物间转化途径的基础。单质、氧化物、碱、盐是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的主要内容,类比可知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应以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盐为主要学习内容,再从铁的化合物比铝的化合物多了一组氧化物、碱和盐是因铁的变价,便知只要抓住非金属“价多”特点就很容易厘清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脉络。再从学习方法看,图3所示的铁及其化合物在转化中体现出的“横向酸碱纵氧还”的规律,不也是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转化的“范例”吗,可以说硫、氮、氯及它们的化合物均可仿照铁及其化合物的图“摆放”,并从“横”“纵”研究物质间转化方式及性质、应用。从Fe(OH)2制备中的“问题”很自然就转向了Fe2+和Fe3+间转化规律及实现途径的探究,学生所获思维方式和能力又得以在非金属部分得到应用、巩固和深化,如从酸雨转向正四价硫和正六价硫,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比较、类比是获得新知的重要举措,随着学习的深入,对物质间转化若辅以图4进行再梳理,那么学生记忆复杂转化关系的精度又会再上一个台阶。类比思维的应用能有效开启、激发学生自己的智慧。

物质间转换隐含着形式的、宏观的、微观的、原理的诸多规律,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能启迪学生琢磨记忆的“窍门”,如图4中隐藏的转换中的数量关系(所加物质间存在n(H+)=n(OH-)、n(e-)得= n(e-)失的内在联系),这些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将非金属知识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二)类比思维构建解题策略

图4中NaOH和CO2、AlCl3和NaOH间的反应关系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少量”“过量”及掌握典型计算题型的典型载体。图5展示了此类计算题的基本计算思路及建立教学的主要环节。

基于Al3+和OH-反应计算问题的解决策略,可以更换载体,通过学生模仿解决OH-和CO2的计算问题,促使学生习得应有解题技能。从原理、规律、方法等方面审视“型似”知识并获取相关结论对学生自主建构也有积极的意义。OH-和CO2的图像从建立坐标系到画图显然是要复杂些,具体见图6。

图像是通过对反应过程中两种变量之间数量对应关系的描述,形成的反映物质变化趋势、关系及幅度等特点的线段及其组合,它以“数”和“型”相结合的形式揭示了反应所遵循的原理规律。故既可以根据反应的原理作出相应的图像,也可以根据图像推理得出物质反应的原理。识图能力反映了学生思维敏捷性、思维品质、信息获取与加工等学科素养,而作图无疑有助于掌握识图的关键,图5、图6的绘制过程对学生深度理解并体会“少量”“过量”的含义,“数量”与“物质”间的对应关系,微粒此消彼长的本质等作用巨大。图像正日益成为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和图6类似的图像近年在各级试题中屡屡出现。本章还有很多解题技能可以通过类比思维实现,鉴于篇幅不再赘述。

篇12

替代能源是指采用天然气、乙醇等非汽油和柴油的能源作为燃料来驱动汽车。

大众:领跑柴油车领域

大众一直努力在中国推广它在柴油机领域的先进技术,先后在中国生产了柴油版的捷达、宝来、高尔夫、开迪以及奥迪等车型,大众一直对在中国推广柴油轿车充满希望。

柴油发动机热效率和经济性较好,它采用压缩空气的办法提高空气温度,使空气温度超过柴油的自燃燃点,这时再喷入柴油、柴油喷雾和空气混合的同时自己点火燃烧。因此,柴油发动机无需点火系。

柴油车的优势

柴油机的燃烧效率比汽油机高,因为它的压缩比高出汽油机一倍,所以利用率比较高。

柴油车死路一条?

突出一点就是油品问题。中国的柴油里面,硫的含量比较高,这样它会加快对柴油机然油系统的腐蚀,也会加快对排放控制的损害。比如排放的过滤器或者氧化转换器,类似三元催化的装置,还有一方面,油料里含的颗粒渣子多,油泵或者油嘴磨损以后,导致喷油量不精确,影响燃烧过程,加大有害气体排放。

中期战略:混合动力

丰田拿普锐斯率先出马

细心的人们发现,2005年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2005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为选手们领跑的引导车是一辆可以不喝油的汽车,这个车的名字叫普锐斯。尽管丰田汽车公司中国总代表服部悦雄接受采访时表示:丰田公司是为配合本次带有环保色彩的北京国际马拉松大赛的“绿色”主题,才决定提供普锐斯作为引导车的,但是普锐斯的亮相还是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

据介绍,排量1.5升的普锐斯通过混合动力技术,创造了发动机与电动机的最佳组合。一般汽车的动力只来自发动机,而普锐斯的独到之处在于除用汽油提供动力以外,电力马达也可以提供车辆行驶所需要的动力。更可贵之处在于,普锐斯只依靠电力马达即可实现低速行驶,因此在低速行驶和静止状态下可以不消耗汽油,而在静止状态下更是自动关闭发动机。因此,普锐斯不但达到远超越传统汽车的低燃耗,大量节省汽油,而且实现了高水平的低尾气排放,大幅减少了环境污染物。

探秘混合动力

顾名思义,混合动力车辆,是使用多种能源动力的道路车辆,使用内燃机、电动机、电池、氢气、燃料电池等的技术。就像世爵跑车灵感来自机一样……

混合动力可贵之处

只依靠电力马达即可实现低速行驶,因此在低速行驶和静止状态下可以不消耗汽油,而在静止状态下更是自动关闭发动机。

混合动力的难题?

无论成本和车价,混合动力车绝对要永远高于单一的动力轿车的水平。其次,天下的汽车并不是只在大城市拥堵道路上跑,失去频繁刹车的能量回馈,混合动力车的电能反而没有来源。

作为日本第一大汽车制造商,丰田几乎垄断了混合动力车的市场。据悉,丰田已推出了包括热销全球的普锐斯在内的7款混合动力车型,并计划到2010年的随后几年将混合动力车的年销量增长到100万台。

通用大众不甘示弱

如果说丰田是善于作秀的话,将通用和大众拉进这个秀场的也是丰田。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汽车企业人士称,正是丰田挑动了这场不喝油汽车比赛的序幕。

几乎就在丰田宣布在中国生产混合动力轿车普锐斯的同时,通用汽车与上汽股份联手开展的主题为“氢动未来 氢新生活”的氢能源及燃料电池汽车科普展在上海上演。与普锐斯可以量产相比通用汽车的氢能源及燃料电池车似乎也给人们描绘了美丽的前景。

通用还致力于把混合动力车的价格降下来,之所以现在混合动力车的生产量不大就是因为成本还没降下来。所以如果说要想让混合动力车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把产量提上来,降低成本。

长期战略:氢燃料电池车

汽车业与各国政府在过去10年间,已耗资数百亿美元研制洁净又能有效推进的动力技术,希望以此能取代内燃机引擎。10年时间,使采用氢作燃料的汽车逐步变得现实。

通用:高唱氢燃料技术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股份”)和上海科技馆三方共称:当前,解决能源危机、解决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交通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而氢燃料电池技术正是全球业界所公认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交通的最终解决方案。

探秘氢燃料技术

是一种将储存在燃料(氢)和氧化剂(氧)中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氢燃料逐步变得现实

其过程不涉及燃烧,无机械损耗,能量转化率可高达80%,产物仅为电、热和水蒸气;运行平稳,无振动和噪音,所以被认为是21世纪的绿色能源。

氢燃料的障碍颇多

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性能与成本两方面依然存在较大技术障碍。在大范围推广这类汽车之前,汽车制造商与供货商还会忙上很长一段时间―要把氢燃料电池动力传动系统的价位,压缩到现有成本的1/100;同时,还得将动力装置的运转寿命延长5倍,并且增加旅行车等较大型汽车动力系统的输出能量;最后,全世界的加油站,也全都得增加装填氢气的设施才行。

不同的声音:

篇13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积极开展本备课组的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成绩为教学中心,结合学生现状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1、认真分析研究教材、课程标准,以及学习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知识,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高二化学教学。

2、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年级精神,加强集体备课,认真听课,落实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3、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1、学习基础:知识上本学期学习内容是在必修1必修2的基础上进行选修四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相当于对以前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加深。

能力上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在老师的培养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在练习的基础上去总结。

2、学习习惯:学生的层次不齐,同一个层面的班级中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相差很大,成绩好的学生能主动去听课、笔记、作业独立完成,还会抽时间去做些课外的强化练习,而学习成绩差的学习,上课只是在听,不会主动的去记,作业只是完成任务,没有主动去总结,去强化的意识,还有一部分听课都不认真。

四、教学内容

1、了解化学反应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反应热与焓变的涵义,理解燃烧热的概念,学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理解盖斯定律,并会利用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进行相关简单计算

4、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5、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并能利用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6、了解焓变、熵变与反应进行方向之间的关系

7、认识强弱电解质的含义,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8、知道水的电离常数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PH值之间的关系

五、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办法

1、备课:提前一周分解任务,主备人分析教材教法,选择性做好PPT,选择好相应的周习题题。

然后进行二次讨论与交流,进行个性化处理,把自己的思路与习惯融入教学过程中。

2、上课:上课中严格贯彻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不随意增加深度与广度,同时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及时的较正教学要求,不能因为赶进度要求而完成教学。

3、作业:作业的布置上首先考虑的是适应教学的目标,方式可以单片纸的形式复印,内容以当天课堂上讲的内容为主,每周的练习以本周的教学内容为目标进行设定。

作业设置及反馈:平时的作业定时定量,注意难度,周末的练习以一周内所学的内容为目标,选择习题,自己命制,不用现成的试卷或练习,力争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要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及时改进。

4、考试:考试的命题以基础题为主,题型与题量模拟高考的相关要求,评分的标准也按高考的要求来,使平时的训练标准化,格式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5、补差: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辅导能够帮他们及时的填补差距,补差主要是给这些特殊的群体学生适当的降低目标,在基础上下功夫,少做难题,多搭台阶,循序渐进才会给他们以信心,以提高化学平均分。

6、目标制订

制定与研究每章、每节、每周的教学目标,根据我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分解每章每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设定每节课的课时目标,在课件的制定,作业的布置,课外练习的选择上,体现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感觉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的达成也很清楚,不仅便于老师的考查与反馈,同时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有成就感。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2一、教学目的

1、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二上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任务

1、理科选修班完成选修的教学任务,文科选修班完成选修的教学任务。

2、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电化学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措施

1、尽快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多做学生工作,要经常找学生谈心。

3、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启发探究实验探讨等方法,活跃学生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工作计划《高二上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4、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基础。

5、多联系生活,如介绍一些实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高性能材料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6、加强落实学生的学习,全批全改,个别学生还可采取面批。

考试时间第一次阶段性考试10月4日(第六周)期中考试11月4日(第十周)第二次阶段性考试12月4日(第十四周)第三次阶段性考试1月2日(第十八周)期未考试2月4日(第二十三周)

五、教学进度章节课时周次

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至2周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3单元复习

第二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3至8周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单元复习

第三章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9至16周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和滴定单元复习

第四章

第一节原电池17至20周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单元复习机动21周

期末复习22周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3一、教材特点:

本教材所介绍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一些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它们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价值。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一些经典原理的含义或应用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教材尽量避免内容在科学性上与现代科学脱节,注重科学性,尤其避免为了“浅出”而随意地、错误地解释概念,使本教材在科学性上具有相对长的生命力。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是考查中学生对描述化学反应的物理量,如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等,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运用这些化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反应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1、富有张力,适于因材施教。

2、注重科学性,避免自圆其说

3、重视知识的框架结构,重在介绍学术思想,不围绕有限的知识点组织素材,而是知识点服从知识的框架结构,介绍思路方法,力图从本质上理解。

4、注重知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注重知识的衔接(与必修内容衔接,各部分内容的衔接,与大学内容衔接)

5、突出实验科学的特点。

知识是避免理论绝对化,任何理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其应用范围;强调实验对理论产生的重要性。

6、突出现代化学走向定量化的特征。

注意提供定量信息,设计一定数量的定量计算内容,如焓变、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等。

二、工作措施:

1、注重知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注重与必修内容的衔接,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线索进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注重教材内部内容的衔接,在前后章的内容、章内各节内容,以及各处内容的编写上都特别注意了这一点;注重与大学内容的衔接,不是简单地将大学内容搬来,简单下移,而是精心设计、精心选择,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在深入浅出上下功夫,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相关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基本的了解,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以及更高水平的把握留待大学阶段解决。因此,本教材在这方面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学内容与大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2、合理处理抽象概念。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焓变、熵等物理函数)力求从同学熟悉的事实出发,用浅显的语言,分析其物理意义。尽量避免繁杂的数学推导或者不讲过程只端出结论的两种偏颇做法。

3、重视学习者的参与性。

尽可能地启发同学开动脑筋、动手实践,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再做出归纳、介绍理论。避免填鸭式的知识罗列。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调实验对于理论产生的重要性,衡常数概念、速率概念都是通过实验数据导出。

4、介绍知识时避免将理论绝对化,理论的得出无不源自实验事实,理论的正确性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

任何理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其应用范围;任何理论都不能随意使用,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做到:

(1)提高认识,夯实基础

(2)重视对新增知识的处理。平衡常数、溶度积等勿深入探究,学生能理解会判断及进行有关计算即可。

(3)注意课本的编排方式及呈现方式。为有助于学生掌握,先讲电解池再讲原电池,先讲平衡再讲速率等。采用原处理方式。

(4)注重与原课本的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运用Qc与Kc判断虽然合理,勒夏特列原理虽有局限性但应用方便,完全可采用,反应速率表示原处理方式即可。

(5)可将必修2第2章与原理结合在一起合并讲解,节约时间,同时也防止知识重复讲解。

(6)重视“过程与方法”体系的建构。

(7)注重问题本质掌握,增强解决新问题能力。

(8)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课本有关一些定理、公式并非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处理有关数据,然后得到结论,让其自己去体会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这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的培养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本学期理科班周课时为7节,主要学习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向高考辐射。

2、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工作目标

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化学教研组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高考考试说明,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

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2)定时与备课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解决有关问题。与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高二化学学科组工作,将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就化学而言,高二化学教学文科班要完成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该模块是在高一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化学的学习,但学生进入高二后由于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化学学习习惯和方法没有建立,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理科班要完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学。

(二)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班,高二年级共有3个理科班,其中一个理科重点班,一个音舞美班,一个体育特长班。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更差,打好基础是关键。9个文科班,文科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化学是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说,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调整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对他们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

三、教学进度

《化学反应原理》

绪言:20__.8.2——8.2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20__.8.3——8.10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20__.8.11——8.12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20__.8.13——8.20

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8.21——8.24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20__.8.25——8.26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0__.8.27——9.3

第三节化学平衡20__.9.4——9.20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0__.9.21——9.22

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9_.23——10.1

期中复习备考20__10.3——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20__.11.20——11.22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20__.11.23——12.4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20__.12.5——12.11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20__.12.12——12.20

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12.21——12.30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20__.1.3——1.4

第二节化学电源20__.1.5——1.7

第三节电解池20__.1.8——1.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