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8801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试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求教于方家。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同)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党的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腾飞及历史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与农村实行前后的面貌、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等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证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至六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经济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再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线,区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的两条大河。学生在小组内部的交流过程,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理解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九年级《“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课,在导读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这个政权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失败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本上展示的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课本上为学生展示了拿破仑三世被俘的过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前后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点以及“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条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及全班展示交流、辩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断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这对其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核心素B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篇2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好初中历史的基础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先决条件,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单方面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就感到很枯燥,课堂教学质量就很低。我们对历史的学习主要是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大多情况下都是死记硬背,对知识缺少了解,他们在背的时候不知道思考,所以学习的效率不理想。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祖国的过去,以此来让学生们铭记历史,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样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们兴趣的培养。

一般情况下,初中历史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近代史,另一类则是古代史,在学习古代史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一下即将要学的内容,熟悉一下所学的基础知识,并且联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历史阶段的涉猎。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们发言,看看学生们对这个历史阶段的认识,不管对这个历史阶段了解多少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王燕飞上课的气氛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厚,学生们的兴趣就会提高,课堂效率就会随着提高。讲到近代史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讲我们国家一段屈辱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下,我们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是可以激发学生们内心情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爱国情怀,这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作用

把核心素养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效率,还能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的夸奖学习好的学生,忽视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摆正自身态度,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尝试采用科学的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们的错误或者是一次考试成绩很差的试卷时要保证持有鼓励的心态,不是批评学生,而是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们要有信心学好。初中生还是未成年人,心灵还是很脆弱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对学生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对自己的一切失去信心,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影响很大。相反,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或眼神都可以让他们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所以说一正一反还是相差很大的,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坚持鼓励的心态面对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课堂效率,才能让他们有学习历史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面对错误时,学生内心肯定也不好受,这个时候教师更不应该一味地批评学生,批评学生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应该找出学生们出错的原因,然后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的缺陷,帮助他们填补知识的不足。这样鼓励的方式会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成效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前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对各种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教师在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做出相应改变。教师可以分开了解,就是每学到一个历史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调查。还可以进行总的调查,教师给学生们发一个问卷调查,对学生们进行一个大体的了解,教师把这些知识点进行记录,然后讲课的时候就要做出改变调整。

从根本上来说,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分高低,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例如,在学习唐朝文化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唐朝诗人的了解肯定不同,教师在讲的时候就要注意,要根据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讲,这样学生们才能得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他们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才会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随之提升。还有就是学生们对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兴趣可能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们这个特点分开教学,这样之后,学习的效率就会提升很多。

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的讲解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单一的教学模式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的历史事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史料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凉心动魄的事件,也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的思维印象,让他们能够多角度、多渠道地理解历史内涵。为了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除了要多方面运用现有的资源,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方面,我要求学生们多多接触教材以外的书籍,同时也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在学生进行分析的时候,也是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的时候,我鼓励他们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交流探讨,自主创新,正确地认识并学习历史。

五、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要位置,不断完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引入核心素养教育的内容,结合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相关教师的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指导。

1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学生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会有更多的热情和求知欲,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书本内容联系到与学生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事物上,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主动、积极地去探究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物理原理与规律。例如,当上到“长度、时间、质量的测量”、“比热容―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磁场”等课程内容时,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出一些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作业和任务,如:生活中的测量”、“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生活中的声音”、“自制指南针”等教学活动。当教授“声现象”时,可布置任务,让学生组成小组或个人去调查、分析家乡的噪声情况与特点,指导学生对当地噪声污染较大的企业或场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让他们针对不同的噪声制定出合理的整治方法,并给一些噪声污染较大的工厂或场地制定出较全面的整治优化方案。在学生学习“光现象”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提出光污染所造成的交通问题这一主题调研,促使学生课下全面深入地了解并探讨出引起光污染的原因及其有效的整治方法。除了上述这些方法,还有很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对这些任务进行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和锻炼思维,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2营造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要想在初衷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加入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营造真实、轻松地教学氛围,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探究欲望。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新课导入时期、课堂中间时期或者课堂即将结束时期都可以进行。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联系实际内容,注重运用周边的物理现象和简单易操作的物理实验等方法来营造形象、直观的教学氛围,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探究欲,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授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在讲台上展示笛子、吉他等常见乐器,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观察乐器的发生原理,切实的感受声音的变化;在学生学习“凸透镜成像”时,可以提前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小组,自备凸透镜,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探究出成像规律,此外,还可以协作制作望远镜。

大部分学生都对立体直观的物理现象具有很大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通过把一些神奇的物理现象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能够更好地激l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欲。例如,在讲到“透镜”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强烈的阳光,在透镜另一侧移动白色餐巾纸,让纸燃烧。让学生观察所会发生的变化,了解到透镜会聚的原理及掌握测量焦距的方法。

3设置延伸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考能力

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延伸性、拓展型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在一些通常的内容教学中设计一些突破常规的、需要逆向思维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比较简单的知识层面上设计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或者在单一内容中设计涵盖多方面知识的问题,用这些途径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深入性,可探究性,这样他们会逐步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全面的探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也会在练习中不断得到改善,进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授“密度”这节课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何使用一只量筒和适量的水来估测出一根粉笔的密度的问题。测量固体密度的途径有很多种,但其都需要运用到一个基本原理即密度=质量/体积,学生通过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数据就可得到结果。大多数学生会运用到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但是如果水未装满到溢杯口会导致测量误差较大;再比如测液体的密度实验,怎样设计才能做到误差最小,这时,学生会运用发散性思维方法来找到解决的方法。

4结语

目前核心素养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现学生心理认知、价值观、知识积累、技能掌握等多方面能力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各个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这一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来逐步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一、初中物理实验能有效促进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物理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其所有内容都围绕三种要素即逻辑思维、教学表达、实验基础而开展。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规律来进行物理实验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了解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唯有此才能制定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初中物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第二,初中物理具有自己的方法论;第三,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重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第四,初中物理是一门理论科学,具有严密、定量的特点。在基础教育阶段,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内容更具生活气息,旨在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在进行物理教学时,物理教师应将课堂教学和探究的学习方法相结合,以此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中学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实验探究是中学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实验探秘、揭秘的过程中。与物理教学课堂不同的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都化身为“大科学家”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进行实验评估。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在面对相似的情境时,应该何去何从,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战胜挫折,这样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负责任的科学精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的多重目标。基础阶段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在重视传授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合作意识、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态度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一)科学选择实验仪器,为学生顺利探寻物理规律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选择合适的器材可以使实验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在选择器材时,可优先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中进行选择,当实验室器材有限时,就需要物理教师多动脑,通过挖掘身边、手边常用的物品来进行实验,以提高实验效率。实践证明,选用效果更明显、误差更小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学,是实现最佳实验效果的重要方式。在选择实验器材时,教师不应只囿于一种思维,而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阶段、学生特点来灵活选择实验器材,为学生顺利探寻物理规律提供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苏科版第六章“物质的密度”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运用电子秤来测量,因为电子秤不仅取材方便,数据也较托盘天平更准确。在选择实验物体时,教师不妨为学生准备一些不同面值的硬币来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通过改变个数,得出体积与个数成正比的规律;通过选择不同材质的硬币得出不同的质量,来推断出质量和材料、体积有关的结论。

(二)实验设计贴近生活,渗透社会教育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诚如陶先生所言,教育与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于物理学科来说亦是如此。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这一观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有涉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加强物理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由此看来,在现阶段及未来的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通过培养教师的这一意识,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社会及生活化元素来作为教学的佐证素材,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认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但又被学生忽视的现象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探究,以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探究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在教授苏科版物理“温度”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温室效应,让他们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学生在看到现代工业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造成空气污染的图片时,还不曾有什么反应,当看到人类乱砍滥伐、汽车尾气排放等导致气候变暖,海平面上涨,南北极冰川融化,海滨城市、岛国被淹时,则变得义愤填膺。此时,我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后天》这部电影,展示几百年后地球的现状:龙卷风肆虐、冻雨、地震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这样的教学设计,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迫切地想要做些什么。此时,我说:“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任由地球的温室效应逐渐加剧,地球未来的情景将会是什么样子,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又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纷纷发言。在对他们的踊跃发言进行表扬后,我接着说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漂浮于海面的冰山正不断融化。那么海平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这个问题抛出后,我将他们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来进行实验探究。由于前面做好了铺垫,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他们将冰块放入浓盐水中,发现冰处于漂浮状态,此时记录下液面的位置,然后等待冰融化,再观察液面的变化。这样的教学实验设计,更能启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在看待物体时,知道运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发现的物理现象。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有机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探寻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成为我国的研究热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包括一些演示实验,还包括一些探究性实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往往会通过演示、讲解等方式来进行,这虽然能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现象和结论,却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由于他们无法领会教师设计实验的本质,因此,热闹的实验背后往往是学生的茫然,这不仅不利于其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此,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采用多种方法,如对比、深化等,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兴趣。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准备一把钢质刻度尺,将其一端压在桌面上,改变刻度尺的伸出长度,并拨动钢尺来进行实验探究。为了更快速地得出结论,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通过合作互助,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规律。为了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学生都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我问道:“同学们,大家的推理都是正确的,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吗?”为了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评估等。最先获得正确结论的小组将会获得“荣誉小组”的称号。任务下发后,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纷纷出谋划策,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完善。如有的小组通过利用吉他的琴弦来研究音调与琴弦的材料、长度、松紧、粗细的关系,有的小组利用在酒瓶中加水,通过口吹气和敲击瓶子等方式来找到音调变化的规律。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培养了他们负责任的科学态度,是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益尝试。

(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篇5

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初中阶段是他人生过程中的黄金时期,而这个时期学生接触的更多人际关系就是老师和同学,而教师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引导者,既扮演着传道受业的老师,也扮演着个人成长的指导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初中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栋梁,初中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培育出身心健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生任重道远,因为时代的变迁摆在教师面前的学生已经千变万化,不断的冲击着一直以来延续的传统教育。为此我从本人的工作经验中进行总结与反思,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当前初中教师在学生的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前段时间和一些一线教师探讨当前的教育状况时,他们不免发出感叹,觉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这里的难教当然不只是教学之难,也应该包括了教育之难。在新课改思想理念影响下,虽然我们教师一直在探求核心素养下的教育教学,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体制的指挥棒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成绩主要还是以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为主,所以很多教师难以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过来,对于德育教育的核心、新课改的目标等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够深刻,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压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就将重点放在成绩上,我们注意到不少教师只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对于学生品格上的缺陷缺乏关注,对于问题学生也不会耐心细致地有效地进行沟通和教育,从而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例如,某某中学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是平时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好,而且有一定的攻击性,教师认为读书好的同学脑子灵活,出现一些小错误无所谓,没有及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结果该生酿成大祸,给孩子自身、家庭和学校都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而教育方面诸多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教育和教学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良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较高的教育发展水平。那么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初中教师如何加强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积极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呢?

二、加强和提升初中教师教育水平的策略

1.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老师的定位,那么传道什么意思呢?它是说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领路人,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确实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素养,切实转变观念,将道德水平和学业成绩置于同等位置,认识到初中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不仅要在思想上提高自己,也吸取先进经验,在责任层面,教师更需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及人生观,做到率先垂范,给学生做好榜样,千万不能宽以律己,严以待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尽量凸现道德品质的作用,教育学生先做人,再求值,让学生在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2、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荷尔蒙水平逐渐提高,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情绪也更容易激烈和具有不稳定性。我在班主任工作时期,多次遇见个性特别行为怪异的学生,有沉默寡言的,有不经意发出怪叫的,有割手腕的等等,如果我没有学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能就会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处理问题,结果可想而知。正是由于自己平时经常学习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心理技术与方法,所以遇到此类学生能够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从社会教育和人才的互相关系来看,塑造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社会发展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需要,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的需要,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遏制中学生心理疾病的需要

篇6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涉及大量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采用具象思维,并且大多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因此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难帮助学生深化初中历史学习。将多媒体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系列技术优势下,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在积极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使得初中历史教学形式实现有效创新,进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多媒体技术本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将多媒体合理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培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内在学习动机。例如在讲解“”一课时,由于该课涉及战争背景、战争时间、战争过程、战争结果与影响等众多理论性知识,如果完全采用教师口头讲述的方式,不仅枯燥,也难以帮助学生深入完成对相关历史知识内容的消化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使用多媒体,将原本平面、枯燥的历史知识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渐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利用多媒体以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也同样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教学核心内容,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篇7

一、历史教学中的联系性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 改变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有效教学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

三、教学手段要有效

教学手段有效教学是整个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的重点。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有效教学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效教学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改变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效教学:

首先,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

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

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有效教学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3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16

初中历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可以优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及时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初中历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涵盖内容较广,不仅包括国内国外历史,还涉及近代史以及古代史的知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以初中生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并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但是,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限制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学生对历史重视程度不够,历史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学科设置不科学等。因此,每一个初中历史教师都必须秉承生本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不断探究和创新,增强师生互动,让初中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初中生对历史重视程度不够,无法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初中生不重视历史课的现象,即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上,认为历史课并不重要,而且也没有什么可学的,只要期末考试的时候背一背就可以了。甚至还有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无法配合历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低。而且,有一些学生家长也对历史学科漠不关心,通常以主科成绩作为评价孩子进步与否的标准。其实,初中生并没有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教学价值,没有感受到学习历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感悟,所以才会在心中形成不重视,不关注,不主动的想法。

(二)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给初中生的自主空间较少

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偏低的原因与历史教师有直接的关系。一些历史教师观念守旧,教学缺乏创新,沿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不注重初中生的个人感受和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在课堂上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得不到发散,自然而然就对历史不感兴趣了。还有些历史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历史成绩,忽视对学生历史素养和应用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历史教师把初中生当成学习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没有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也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历史教学脱离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记忆代替深入的思考,让学生真正遇到问题时便无从下手。

(三)历史学科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科设置存在不科学因素

很多初中的学科设置不合理,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因素。比如,给历史课安排的课时量较少,无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对历史课的重视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还有一些初中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把主要师资投入到放到了主科上,导致历史教学困难重重。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不是师范专业或者历史专业毕业,还有的学校历史教师是由其他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授课时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教学方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初中历史课被占用的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临近期末的时候,很多其他学科的教师会占用历史课带领学生复习或者给学生做模拟考试。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改变学生对历史的错误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陶冶初中生的情操,净化初中生的心灵,启迪初中生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对历史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从而更好地融入历史课堂。比如当讲课时发现有学生在座位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这时我不会直接批评他,而是会耐心地给他分析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给他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的哲理,并还会在课下找他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要在教学时渗透情感教育,让初中生切实体会到历史学科的价值。

(二)巧妙设计历史教学策略,为初中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一堂高效率的初中历史课应该是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形成的,教师具有亲和力,学生主动参与。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习前沿的教学理论和知识,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发展的大跨越。比如讲冀教版《的胜利》时,我让学生先进行讨论,说说自己身边有没有参加过抗日的老八路,或者听没听过一些老八路的故事。学生这时非常踊跃,课堂一下就活跃了起来。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初中生播放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到八路军的坚定信念和抗日胜利的意义等,之后再进行教材讲解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还提高了探究意识。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以“纪念”为题的演讲活动,给初中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三)不断整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增强历史教学质量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历史课堂教学需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确保教学顺利进行。有效整合历史教学资源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基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将各学科的知识引入到历史教学中,以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将初中政治引入历史课堂。政治是现实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政治。比如在讲冀教版《》时,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去分析的真正作用以及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等。这样,初中生就会逐渐学会用政治知识去解释历史事件,从而认识到历史的内在发展规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在新时期需要勇于面对挑战,让初中生在课堂上拥有发言权,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初中历史课堂焕发活力。此外,历史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入研究历史教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将最全面、最权威的历史知识教授给初中生。

篇9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有多方面的联系性特点,主要包含:从古代到现代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横向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更好地识别并判断历史。为顺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发展孩子们现代化的思维模式,使多方面的历史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历史教学原则就一定要更新,要采取多元教学法,也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并以注重发展和增强孩子们分析、判断、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为指导思想,使初中历史教学肩负着发展孩子们创新、分析和操作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思想要更新

思想是行为的主宰,是创新的先觉,教学思想对教学起着领导作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还没有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还没有完全转变为素质教育,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强调历史教学要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历史素养及个人文化素质。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快地转变教学思想,实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时刻关注孩子们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因素,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提倡自觉、主动的学习,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旧的教学思想过于重视老师“教”的作用,而不重视孩子们“学”的方法,这已不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初中历史老师要尽快转变旧的教学思想,改变旧的“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逐步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想。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一上课就“满堂灌”,要求孩子们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而不传授解题技巧和方法。这不仅扼杀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还助长了他们的懒惰心理,稍有些难度或者没有背过的题目,要么向老师寻求答案,要么就放弃。所以,老师应当以发展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为目的。

三、历史教学方法要更新

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当前的初中历史课本与内容和以前相比,都做了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初中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施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究,也就是说老师要大胆地放开学生,让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孩子们在探究新知识的路途中,自然而然地就锻炼了创新能力。孩子们要对历史做出的科学正确的判断,需要扩散性和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尤其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探索,更需要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思考。孩子们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锻炼和发展他们创造性思考的过程。所以,初中历史老师所采取的历史教学方法一定要发散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扩散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更需要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或其他媒体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老师在授课前要做精心的准备,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材包括熟读教材,深挖教材资源,还要对所教学生的情况做详细的了解,也就是备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利用网络技术搜索和查找资料获得信息,以此增加孩子们的知识,发展孩子们对历史资料的进一步探索和研发的能力,以完成历史教学创新的任务。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篇10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的意义

1.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处于发展,人生阅历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经验还不完善,不能透过现象去发现历史事件和生活现象的本质内容,对事物的有效辨别能力不足。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和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和看待历史事件,用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历史问题,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用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形式良好的道德品质,既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也要学生以史为鉴,进行生活现象的辨别,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是一门人文气息很强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德育的良好发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关注,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具有专业素质和良好道德水平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更好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经验和抵制不良行为影响的能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1.结合课文内容,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初中历史教材是经过专家进行综合考证进行编排的,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人文素材,这就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行加工和提炼,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人文素质的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比如在教授“大一统的汉朝”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课前铺垫一下汉朝统一和形成的过程中的趣闻轶事,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主自豪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为古代的历史文明所倾倒,让学生充满荣誉感。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汉武大帝对汉朝统一后政权的巩固以及发展有什么作用?西汉进入强盛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汉朝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何?等等,通过学生的学习,了解汉朝的强大,可以让学生充满自豪,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最后引导学生对汉朝后期的政治、经济进行分析,为何强大的汉朝最后也难逃崩溃的命运,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历史主要研究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研究,发现社会中的发展规律和现象,并对现在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可以说历史知识都是以前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这就使得历史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久远,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很容易让学生难以理解历史知识,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规律,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采取适宜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3.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营造人文气氛。历史知识虽然是已经发生事件的研究,但也可以突破书本的限制,结合课本内容开展一些历史课外活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历史知识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气息,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校报中开设历史人文素养栏目,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主题展等课外活动,观看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文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历史的人文气息,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重走路”的课外活动,通过教材中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可以按照既定的路线让学生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徒步行走的艰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到的革命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毅力,切身的体会到的伟大意义。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时候的路线遗迹,比如遗址、彝海结盟纪念馆、泸定桥等,让学生参观,可以切身的感受革命的氛围,更加的了解的意义。课外活动是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课本上体会不到的内容,不断的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历史素材中感受到浓厚的人文素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发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环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杨建 单位:四川省南部县东坝中学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090―01

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

一、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学生“学”的手段,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更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二、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应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的教学法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要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共同完成,更需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要通过语言,更要发掘校本的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的。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中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满足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篇12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学活动要体现人文性,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培养、引导学生具备科学思维品质和优秀的人文素养。要特别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为此,历史课改必须在传统历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其中,教学的开放性至关重要。

历史教学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既有理论、观念的开放,又有功能、评价的开放。这种开放的历史教学既给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了展示知识、智慧、才华和能力的广阔舞台,也给广大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历史教师也需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二、坚持以人文取向为核心

历史教育回归传统,要求历史教学要善于挖掘历史资料(包括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教材体系、学校图书馆、社区课程资源、影像资料、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和网络资源等)中丰富浩大的人文资源。历史教育中的民族意识、开放意识、人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人与自然环境平衡与和谐的意识等,长期以来在历史课程设计中都没有给予格外的关注。历史中丰富的人文资源,需要历史教师去认真发掘和探索,这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三、重视培养价值观和态度

作为一名现代公民,要想在社会中过和谐、成功的生活,就必须知道所处社会公认的是何种价值观和态度。历史教育则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对此进行的必要的培养和训练,以期有助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

价值观和态度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教育又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既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且还将其培养内容与公民应承担的义务联系起来。

四、注重教师与课程的统一

在新课程标准下,应该解放教师。教师应自主设计教学,并且在研究和分析教学过程时,适当地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从而更能帮助学生得出比较全面、客观的结论。

篇13

关键词:

以生为本;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落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例,其便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但现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较为滞后,很难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基点,探析德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

关于以生为本,从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将其界定知识的学习者便为课堂的主体,并将这种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主体便指为全体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引,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这种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主要提倡学生的内外双修,在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需将具体的德育内容固化为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样既可做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

2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以生为本理念下,要求历史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目标。然而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融入更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往往将其作为教学计划一部分,而非将其具体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形式化极为严重。需注意的是德育渗透本身以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若德育渗透的目标完全设定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将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另外,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存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将历史教学停留在书面内容讲解上,即使有课外延伸内容,也多以历史知识为主,尽管可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却使德育渗透被完全忽视。因此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单纯集中在历史书面知识上的情况,将无法实现德育渗透的真正目标[2]。

3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3.1德育渗透针对性的强化

针对现行德育渗透中针对性缺失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明确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落实新课标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在思想上有所觉悟,通过思想意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心态与行为得以优化的目标。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法。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以及其他条约等内容讲述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中的割地、赔款等行为与德育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丧权辱国之耻,有利于爱国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3.2德育渗透的目标的明确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其侧重于将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德育渗透的基本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成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过程。同时,应注意在德育渗透目标指导下,对于引入的德育内容应保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许多历史内容中涵盖较多封建主义思想,容易对学生思想带来误导,所以教师需利用现代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另外,德育渗透的目标与符合历史教学要求,很多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要求,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极为盲目,使德育渗透完全脱离历史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且德育渗透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学中德育渗透应与历史教学保持统一,二者目标一致情况下才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3.3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

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在于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连接,其能够透过历史现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般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以生活实例的引入为主,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探索总结,可直接将最终得到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相关影片的播放,如《》或《》等,完成影片观看后,再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考察形式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包括现代圆明园的遗址以及被破坏前圆明园的景象,通过相应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耻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事实上,历史资料实质为生活的记录与写照,教师仅需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历史事实进行关联,便可完成整个德育渗透的过程。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还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都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3]。

4结语

以生为本是现行初中各学科教学中需遵循的重要理念原则。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典型代表,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中,主要要求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正确认识以生为本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现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现状,注重使德育渗透针对性得以强化,确保德育渗透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做到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这样才可达到历史教学效果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作者:张童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第三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