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五大要素

智慧教育五大要素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慧教育五大要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智慧教育五大要素

篇1

当我们还在传统农业条件下,为解决几千万人的温饱而痛苦的挣扎之时,一种全新的经济正在形成、发展、爆发性地向全球扩张,向我们发起挑战。知识经齐和智力农业也正向传统农业发起挑战。传统农业是农业自然资源不断投入,以广大耕地和众多的劳力为基础,靠体力,凭经验化生产为特征,以土地或水体(藻类等)为载体的生产农产品的过程。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和特色而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这种不断创新的知识、智慧和土地不同,它不具惟一性和排它性。你拥有了这块土地,他就不能同时拥有,正如在一块土地上种了玉米就不能同时又种高粱,年一熟地就不能成为多熟地,多次收获。而知识和智慧却可以一再重复使用,多人同时占有,可融合其它知识,形成新的有用的新知识,具有无限性。我们所说的智力农业实质上是指现代化的智能农业,它是与传统农业的对称。智力农业就是农业生产全过程依赖于知识、科技的运用。它的根本特征在于信息、科技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必须把农业科技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转化为物质形态现实生产力,即农业知识、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物化,其关键在于劳动者智能化即农民知识化。

我们要参与知识经济,就得有学问、知识。学问、知识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呢?至今争论不休的关于知识是什么的争论,实质上还是如何运用知识的争论。传统的说法,知识、学问即是天文、地理、物理、生物、数学、化学……而现代概括的讲,很多学者认为大体包括五大类,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关于“为什么”的知识;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关于“是谁”的知识和关于“哪里”的知识。

世界各国农业推广、教育、科研三者与农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总和称之为农业知识系统,国际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信息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大头,90%的国土面积在农村,80%以上的人口是祖居农村的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上不去,整个中国的经济就难上去,智力农业搞不好,知识经济也就搞不好。目前农业面临知识经济新的挑战,加快发展智力农业,其根本对策在于对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劳动者的提高培养。

篇2

设计任何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设计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原则。因为指导原则制约着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形式、内容和方法。笔者认为设计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明确三个基本原则:1.自主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渐进性原则。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顺利开展探究式教学,作为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研究和开拓出科学合理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教师的责任。我们既要从长远看到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积极热情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同时又要冷静、清晰地理清思路,有准备地、能动地接受新教法的思想和理念。

展探究式教学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探究环节:

1.学生初探

这一环节必然会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等探究要素。根据不同的探究式教学形式(随堂探究或专题探究),这一环节可以在课前完成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设置学生初探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思维扩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首先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合理情景,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最后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积极思考中,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寻求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猜想与假设也是实现探究十分关键的一步,但又往往是教学中难以把握的一环。既要做到不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过程过多的干涉,又要适当引导学生的猜想与假设不脱离探究的焦点问题。

因此,教师应调控学生整个初探主线,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符逻辑的猜想与假设。

2.师生共探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一环节必然包含“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探究要素,若是实验式探究还可能包含“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猜想与假设的情况认真研究,并作筛选和加工,引导学生在课上通过设计实验或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通过推理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要切忌教师“包办”,即“板书+讲授”式,剥夺学生主动思考发问的权利,抑制学生的发展,而应在“交流”二字上做文章。教师应创造宽松的民主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看、说、想、做。同时,教师应在“导演”探究的艺术上下功夫。教师课堂上不必把什么问题都讲深讲透,要及时放手;教师能不说的尽量不说,能不做的尽量不做,把机会尽可能留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谈心式”的交流中学习知识和方法,在严密而又轻松的思考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这一环节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还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3.探究反思

师生共探解决探究问题之后,教师应留有时间让学生反思本课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结论和方法,通过反思将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思维规律,加深记忆。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同一问题,并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生活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励其创新。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困境下,大学素质教育如何实现更有效地推进?最近读了朋友给我推荐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赵作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感触颇多。该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及其团队在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上的大胆创新。这些创新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概念术语的新阐释

概念术语是研究某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述,是构建理论的砖石。当一个已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某种新的现象,或者它与某种公认的理论在逻辑上出现严重矛盾时,就需要对阐释该理论的既有概念术语进行全面审视,对它进行修正完善,或提出新的概念术语,否则,科学与社会发展的新生因素就得不到理论上的合理解释以及实践上的有力支持。该书在概念术语的创新主要反映在:

1.“素质”概念的新解释。在我国,关于“素质”的界定与分类甚多。该书将素质内涵界定为 “以人的先天遗传为基础的、最初以潜质形式存在的、经过后天开发内化而成的基本品质”。素质的基本属性有三:一是遗传性,即以先天遗传为基础;二是内隐性,即以潜质形式存在;三是可塑性,即通过后天开发内化而成。关于素质的外延,该书不囿于权威观点所主张的知识、能力、素质“并列说”,明确提出素质由观念、品格、能力、知识和方法“五大要素”构成的观点。这种见解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即素质教育必须承认并尊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基础与素质差异;必须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潜质有针对性地开发;必须为每个受教育者的素质内化提供必要的条件;素质教育要同时从培养学生的观念、品格、能力、知识和方法等五方面的素质着手。

2.“成功”概念的新界定。将“成功”概念引入教育学领域是该书最具特色的亮点之一。该书认为“成功就是实现积极的、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人类一切有目的的积极的实践活动,都是对成功的不懈追求”。该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生成功的三大基本规律,即“成功的社会价值规律”、“成功要素定律”与“成功素质决定律”。这些规律表明:个人对人生目标的积极追求并实现成功,必然促进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必要的主客观条件;人的素质与成功之间具有必然联系,即在一般情况下,人的素质高低与其成功的可能性及实现程度成正比。

3.“成功素质”的新提法。按照素质与成功必然联系的逻辑线索,该书第一次提出了高等教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成功素质,并对其本质及其特性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一个人再全面、再优秀的素质,也不是成功素质。只有当这些全面、优秀且个性突出的素质与自身所追求的目标相关联,并在追求成功中发挥关键作用,才可以称之为成功素质。提出这一概念的价值有三:第一,突破了一般意义上对素质的种种“泛说”――如综合素质、优秀素质、全面素质等;第二,明确了素质作用的目标指向就是追求成功,使一般被人们描述的空泛素质有血有肉而生动鲜活起来;第三,揭示了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与价值取向就是要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成功的人才。

4.“成功素质教育”的新理念。立足于“素质”、“成功”与“成功素质”的基石,该书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认为大学素质教育就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相对于传统的仅注重专业素质培养的高等教育,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追求的是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个性素质与共性素质的和谐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充分显示了育人思想的先进性和教育改革的创新性。

关于素质、成功、成功素质等概念的创新,为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也预示着大学成功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

二、理论体系的新构建

该书作者以其严谨的逻辑路径,从分析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内容、核心观念与基本原则等几个方面,不惜重墨地进行了专门论述,从而构建起一套新的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即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大系统、三大要求、四组课程、五大体系。

1.一个目标。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学生成功素质的培养,确保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四项基本要求,即“学好一个专业”、“掌握两项基本技能”(外语、计算机)、“夯实三项基本功”(练好书法、写作、表达能力)、“培养四项基本品质”(笃志、博学、崇实、拓新)。

2.两大系统。成功素质教育将成功素质分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大类。专业素质是指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体系;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有专业特性但同样是实现成功所必备的优秀素质体系。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相辅相成,都是成功的必备素质。所以,成功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两大系统。

3.三大要求。成功素质具有先进性、独特性、目的性、系统性、自控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实施成功素质教育有三大要求:一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突出人才的复合性和个性特长的培养;三是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四组课程。课程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必须构建四组课程,即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主修课与辅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构建这四组课程的基本原则是:强化核心专业理论课与核心专业实践课,加大辅修课与选修课。

5.五大体系。成功素质教育的五大体系是实现特定成功目标所必需的优秀素质体系,包括观念体系、品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以及方法体系。在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居于核心地位,是成功素质的灵魂。

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中,作者有许多新颖的观点与精彩的论述。如“培养成功人才是当代大学核心竟争力的集中体现”,综观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够培养出大批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等成功人才;“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作者认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成功素质……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缺少哪一笔,这个字都不能成立。起初,我曾对“非专业素质教育”这种陌生的概念不以为然,但细细品来感到,对“专业以外的素质”给出一个什么恰当的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或许应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

教育观是反映教育理念及其价值,介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对教育行为具有导向和牵引作用的一种主张。对教育观的讨论,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观,对包括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教学观以及质量关等,有着别样的解读。我认为,这些观点有不少是具有创新性与启发性的,期待这些观点能够引发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新思考。

三、实践模式的新探索

长期以来,我国不同层次的学校之所以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步履维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敢在行动上“动真格”。我对作者及其团队的办学情况未作深入考察,因而对成功素质教育的实践情况不敢妄加评论,但透过这部著作,又能管窥一斑。该书“实践探索”篇中所述的许多实际举措,用“开先河”一词来形容毫不为过。这些实践不仅反映出作者及其团队的教育智慧,更展现了他们在教育改革上开拓创新的勇气!该书在成功素质教育实践模式中的创新主要有:

1.“同步推进”的培养方案。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中是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这种“一条腿走路”教育,该书把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表述为“两条腿走路”的教育。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教育,从整体上将现代大学教育由专业教育变成综合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根本途径。书中关于“同步推进”的实践探索,为高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案例。

2.“素质导师”的制度安排。为确保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作者探索并推行了素质导师制。从作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素质导师制是在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众所周知,辅导员制度是上个世纪50年代在我国高校中逐步推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后来又将学生事务管理纳入其中。在今天,这种制度很难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导师制主张的“以素质导师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目的,以非专业素质教育为重点”,把对学生的生涯指导、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纳入育人体系,有利于学生自觉内化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修补素质缺陷,可谓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可以认为,素质导师制是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一次新突破。

篇4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一直在探讨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几位学习者完成意义建构。而合作学习,将是一种效益很高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一个和谐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

1.合作学习必须拥有互助、促进、分工、交流、加工五大要素.但这些要素不是学生天生就拥有的,而是要求教师有前期有效的指导以及精心的课堂设计?不经过这五大要素的流程,容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七嘴八舌,既无暇顾及其他人的发言,也无法判断出谁的思路严谨,谁的设想新颖.课堂气氛看似热闹,硝烟过后,痕迹全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分组,首先,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差异,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兴趣相同).组内异质(能力不同)”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建立的小组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组间平等竞争,协调发展。每个小组6~8人,多少取决于任务的性质、合适的时间、教师运用小组方法的经验等.要便于组内交流,也要便于初中年龄段学生的管理。其次,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任何一个成员的表现都关系着小组的成败得失。为避免学生“袖手旁观”的情况发生,教师应参与到不同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及时加以指导和点拨或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等,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调控作用,同时要对学习小组进行分工.落实职责。

2.在自主学习时.进行“帮困扶贫”后进生的成绩落后,大多数其实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从小的不良学习习惯使然,教师应该积极动员,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进行一帮一配对,指定一些有责任心的优生对这些学生进行督促,制订详细的奖惩制度,以及学习计划,定期落实到位。

二、明确目标、分工合作

1.为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交流、探求,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互动互补作用,使学生在共同探讨、合作学习中以点带面,以优促差,共同提高。我给小组命名为“化学协作小组”,其宗旨是“互助、协作、竞争、发展”。各小组从组长到每位组员都分配有具体任务.切实地使全员参与到学习中来,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小组长的组织作用至关重要,我每周都要进行一次组长培训,每次确定一个培训主题,如:怎样树立自己的威信、怎样组织讨论、如何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时也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解决在讨论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全体学生,也要教会他们合作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如何发言、如何讨论、如何分工,等等。

三、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

这是教学组织形式从传统转向合作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教师往往在布置完了班级学习目标后,就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小组的讨论交流。学生虽然在小组中进行学习,但其心中的学习目标指向的是班级目标,而非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每个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是班级中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无差别的任务,而非小组任务或个人任务。这就无法激发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相互合作学习的动机.也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在某一堂课上自己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还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不足,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担任什么角色最利于自己以及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例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装配仪器,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观察并记录数据,分析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处理,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汇报小组成果:

四、合作学习的评价

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在小组中表现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和激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每组合作学习的进展,对积极参与的个人和合作学习中涌现的先进集体要及时给予评价。其实,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有多种。如个人在小组内的表现可每周评出“最佳创新奖”、“合作标兵奖”、“最守纪律奖”、“金话筒奖”,并给予加分。学期结束将各方面的积分汇总可评出化学小组合作学习“十大明星”等。也可根据各小组在平时合作学习的进度和最终成果等评出“团结协作奖”、“组合默契奖”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动力。教师的评价往往会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其褒贬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身发展。如好的评价会使学生愿为集体服务,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五、结语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还需要一个长期、不断的探索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吕少霞.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竞争—合作学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12.

[2]曹亚玲.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06.02.

篇5

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智能云系统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索,以期为相关教育学者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

 

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都将计算机专业纳入大学生教学的一部分,通过开设计算机专业,培养现阶段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如果国家开放大学不能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那么培养的学生就无法满足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需求。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下,配合专业的技术产业需求,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整合资源的优势。将这个信息资源整个并共享使用,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创新。这种模式的改在离不开云计算智慧校园的建设和使用。

 

智慧校园采用了云计算技术来共享资源,物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通过构建符合校园应用的服务方式来为智能化的教学系统提供能为完善的实现方式。这种集各种应用于一身的智慧云教育系统的使用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为方便的学习教学环境。

 

通过这些不可感知的教学资源创建开放式的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进行科学的教学实践和国家开放大学的应用便捷服务。

 

一、智能云教学系统概述

 

智慧云教学系统以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为基础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层,平台即服务层和软件即服务层。实现在智慧云教育系统中的表现分别是云基础设施支撑平台、云系统支撑服务平台、智慧云服务总线和云应用支撑服务平台。

 

①云基础设施平台。该平台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和可靠的应用基础支撑平台。②云系统平台。通过系统中间件和应用服务器进行系统支撑。

 

③智能云教育系统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是云教育系统的数据交换中心,包括数据整合、加工变换、数据管理等,通过学生的需求对服务进行感知、反馈消息、响应事件、任务调度、服务的调度、服务质量反馈、安全认证等功能。④云应用平台。该平台通过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资源、课程任务,并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学生学习计划提供基础。

 

二、智能云教学系统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智能云教学从数字校园演变而来,但跟传统的数字校园相比,智能云教学系统表现的优势在于:(1)在物联网的基础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教学、科研、管理整合为一体的智能环境;(2)为学生提供快速、准确的教学资源;(3)根据教学活动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4)资源的共享使各应用系统达到数据、服务和教学能力的共享。

 

(一)共享资源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教学资源只要在交流的状态下才能进行流通发展。在不断的共享和反复的讨论中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资源的共享能把分散的零星的知识资源组合成完整的体系架构。通过智能云计算系统的资源整合,能够方便学生获取想要的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移动的教学平台,方便阅读和收藏。

 

(二)反馈学习成果及时。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智能云教育系统能有效的将学生的疑问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哪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解决学生的诉求,发挥学生的优势所在。传统教学的反馈一般都是教师反馈,云教育系统还可以实现学生自我反馈、亦或是同伴反馈以及基于自我目标的反馈。

 

通过在个人的学习空间上设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基于云教育系统,可以这些内容进行跟踪,获得阶段性学习目标的反馈结果。根据研究表明,阶段性的学习反馈越及时,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的效果越明显。

 

一方面教学人员能够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定制化个人的学习计划,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改变策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成人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完善自己的不同。

 

三、运用智能云教学系统提高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

 

(一)利用云教学平台丰富学习资源。学生、学习资源、管理员、云服务、与云平台是云教学平台五大要素。云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与教学资源提供者的明显供应关系,资源、管理者、云服务与云平台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资源而运作。

 

资源、云服务、管理者与云平台相辅相成、相互关联。资源是云服务开展的基础;管理者主要是指:平台服务的管理员和资源管理员;云服务是整个平台的目标主体,是资源与学生的接点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为用户提供云服务、为管理者实施云服务的外在基础设施环境及构建云平台的软硬件环境。

 

学生在智能云教学系统使用学号登录,通过关键字的搜索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及历年考试试题,这些学习资源是管理员经过整理,将电子文献或微课视频按照类别划分,提供给学生学习。云教学平台的资源也会根据当前的搜索热度进行不断的更新。

 

(二)运用云课堂定制化学习课程。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按需服务,定制化学生的学习课程。(2)能支持大量的学生的在线教学活动,因为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通过海量资源中进行资源的索取,而不会出现资源的冗余。

 

(3)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推动云课堂的学习模式的不断更替创新。(4)为学生在移动设备的进行课堂学习提供了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线课堂平台是为支撑学生开展在线学习活动的软件系统,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行业的核心业务系统。云课堂是在教育云和教育大数据的背景下,利用云理念和云技术打造的一种在线开放课堂。其特点包括:(1)可有效利用IT资源,包括充分利用历史遗留IT资产和实现IT资源的按需服务;

 

(2)可支持同时开设大规模课堂和海量用户同时开展在线教学活动;(3)可利用云存储技术实现学习资源的统一存储、组织、管理和访问服务,支持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支持个人云存储业务;(4)可利用云计算开展教育大数据分析,推动在线学习模式和学习情景的创新,最终实现智慧课堂;(5)可较好支持多终端接入,尤其是对于移动学习终端,实现云端一体化的云课堂平台。

 

(三)通过云存储同步学习资源。云存储系统的出现使用户个人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时,不再需要购买价格高昂的存储设备,只需要支付较少的费用向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申请存储空间,便可以享受方便的在线存储服务,节约昂贵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投资,方便用户的工作和生活。国家开放大学智能云教学系统可利用云存储技术实现学习资源的统一存储、组织、管理和访问服务,支持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支持个人云存储,如学生网盘或教师备课空间。

 

总结:现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拥有计算机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家开放大学在教学的时候也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在了解计算机课程特点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帮助成人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技能和方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篇6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 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 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 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 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 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 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间、人地之间联系和关系,要运用辩证思维,如地球环境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河流与气候、地形间的关系,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揭示和沟通地理多要素,多层次间的联系与关系,要运用立体思维,如地理结构的六大同心圆层,天体系统的结构、水圈的构成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属性,在上述不同思维形式中做出正确选择,以便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 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さ纳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三、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7

课堂教学改革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年来,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虽然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目标的确立”、“用教材教”、“探究性课堂”等理念和方式有了一定的思考与实践。但对教师而言,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构建“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解决与落实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在实践与尝试中,遭遇到很多困惑,分析其原因,主要来自这样几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呈现背景的的问题。二是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归宿的问题。三是教学对象参差不齐的问题。四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的问题。学生先学后的课堂如果组织不当,目标、起点不明,方式僵化,课堂效率甚至要比教师的直接授受讲解还要低下。导致很多老师课堂不敢放手,不敢把课堂的支配权还给学生。

既是改革,都会有阵痛和迷茫。为解决教师在课堂改革初期遇到的以上问题,为更好理解和把握“先学后教,自主合作”课堂教学的要义和本质特征,有效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我和身边的各位同仁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得出了下面的“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其结构框架为:“学情调查――导学案编制――学生先学――学导结合――升华应用”五大基本板块,并对五大板块的含义、目标要求、操作要领进行了界定,帮助教师明白每一板块主要做什么,为什们要这么做。

一、学情调查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他们的天赋和秉性、兴趣和爱好,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一旦教育太注意统一性,忽略差异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时候,教育就成为了“禁锢”,禁锢了学生发展的自由和成长的无限可能。因此新课程下得课堂教学目标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人的身心素质全面提高上,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二、导学案的编制

随着课改向纵深推进,随着高效课堂成为共同追求,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与传统教案不同,是服务于学生,是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的;导学案必须能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导学案的引领,学生逐步会学并形成学习经验老师们在这个前提下总结了导学案编制的四大要素:1.导学案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思考,这是设计导学案的根本宗旨。2.导学案要有比较固定的栏目,根据学生的学情整合好教材和知识背景编制出有效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自学指导、质疑问难、自主练习等等。3.精选预学案上的思考练习题,重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时进入深度思考,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不可以题代案。4.导学案简明扼要、容量适中。

三、学生先学

“先学后教”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学”在教师“教”之前,“教”在“学”的基础上展开,是课堂组织的一大变化。先学作为重要的一个板块,其目的,一方面是把能让学生独立探索研究的课堂学习内容放之于教前,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实践,来弥补过去因课堂教时间有限。

四、学导结合

学导结合是学生先学的延续,是完整建构新知的过程。因为有了前面的先学,课堂研学就应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展开。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课堂研学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展示交流;引导推进;教师后教,课内升华。

1.展示交流

展示应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先学情况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展示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先学态度与质量,在评价激励中激发学生先学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

学生交流的过程,是诸多思维结果涌现的过程,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点拨引导,而是听之任之,那么诸多的信息会杂乱无章地堆放在学生的头脑中,混淆学生的思路,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因而教师应及时判断、捕捉、筛选交流中出现的信息,或即刻放大、或果断搁置,或适当延时,或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有效的点拨引导:

(1)及时比较,建构联系。

教师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这些方法的本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识结构。

(2)及时追问,还原过程。

学生通过先学,往往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当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时,还要及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说清楚其中的道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师后教,课内升华。

“以学定教”的课堂中,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课堂中也就生成大的教学资源,但也存在着有用与无用、重要与次要之分。“后教”要求教师必须超越学生自学而使学生的进步有质的飞跃,绝不是大多教师课堂讲授的是学生自读所能知道的东西。

五、升华应用

“以学定教”的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需看到教师的引领作用,提升和内化是“先学后教”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升华和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处:

1.在交流中升华,在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直逼“本质”

2.在总结时升华,课堂总结可以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加以提升内化,使得数学的研究过程显得有序和严密。

3.在练习处应用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还需通过一定量的有效练习才能得以强化。有效的练习,首先表现为练习的层次呈由易到难,练习的过程要加强学生对练习内容的体验和感悟,注重练习时的拓展,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以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真正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它集显师生的智慧,体现对了生命的关照,是生机勃勃的课堂。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21 — 0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究竟由哪些要素构成,目前学术界还有多种不同观点。如何分析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直接影响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计划、措施、目的的制定,及目的的实现效果,因为我们制定任何计划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最好的效果。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一直没能达成一致意见,第一个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史还比较短,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效果还不很理想;第二个还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者应该积极投入探讨当中,更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和发展。

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主要代表性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自诞生来,人们对它的构成要素就存在不同看法和意见,比较有信服力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三要素说”,这三个要素不同学者有不同三个要素,于光远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构成;陆庆壬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构成;〔1〕还有的学者认为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质”;〔2〕第二种,“四要素说”,张耀灿教授概括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介质(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由“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客体);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社会经济关系(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任务的物质关系)”;〔4〕第四种,“五要素说”,主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情境构成”;还有看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目标五大要素构成”。〔5〕除此之外还有“六要素说”、“七要素说”、“八要素说”等等,以上就是不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不同看法,但是他们仍然存在共同观点,即大家都公认“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肯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要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应成为思想政治过程系统的要素

理论界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环境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要素,包括张耀灿教授的“四要素说”、陈秉公教授的“三体一要素说”都认同,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施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然而有些学者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认为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而要素则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基本要件和因素,系统和要素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素必要包含在这个系统的内部。系统论认为构成系统的要素必须要具备的特点:关联性、单一性、内在性(要素是系统有机体内在的构件〔6〕)。环境要素固然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但环境是包括了包罗万象的外部世界,它是环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周围,它可以与教育介质等合并在一起的,所以环境要素不能构成一个单独要素。

罗洪铁教授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思想政治环境不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过程和系统论角度。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根据陈万柏、张耀灿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7〕根据定义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要想成为这个系统一个要素就必须是它内部构成要素。第二,关于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它就会有自己的子系统,此外它还必须有活动实施的空间。如果把环境作为一个子系统,那么便要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存在和运行空间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何以能够存在,在哪里运行。如果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一个活动空间,那么它便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在因为,而不是内在的子系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不了如此庞大、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从宏观角度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从微观角度则可以分为自然、社会和传统精神文化、现代精神文化环境。如果把环境要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个子过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可以包括世界历史当中一切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根据陈万柏、张耀灿教授的表述:“至于教育环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不能将其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8〕

以上观点罗洪铁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和影响,但它只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部存在条件,而不是它的内部构成要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

事物结构影响其功能发挥,尤其是事物各个部分结构次序对整体功能发挥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我们要研究如何才能更好优化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就需要了解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及构成模式。

按照范围大小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亚环境和小环境,按照构成要素的成分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划分成四个子系统,依据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一级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二级系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和精神环境;三级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和社会物质环境,传统精神环境和现时精神环境;四级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物质环境系统中自然介质、资源、营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物质环境系统中的传统物质、现实物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精神环境中的传统思想、道德、艺术、制度和行为方式等,思想政治教育现时精神环境中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和制度等。

四、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起重要作用,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所要求的人才,最形象的表示方法可以引用罗洪铁教授的比喻“医生的功能”和“体育教练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对人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经过一定介质,要想对人生理产生影响,就必须以物质环境作为介质,要想对人是思想产生影响,就必须以精神环境作为介质。所以从宏观上看,我们要想让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功能,我们就必须要优化它的介质: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

(一) 优化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又分为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物质环境,人们对这两种物质环境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优化这两种物质环境的方式也应当有所区别。

1. 充分利用自然物质资源,提高人们生理素质和智力发展。

自然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对人们的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原始的、未经加工过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系统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自然介质(地质、地形、气候、太阳辐射)、自然资源(矿产、土地、水、生物资源等等)和自然营养(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等等)。某些原始的自然环境条件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我们只能说适应并且充分利用,例如气候、地形、原始自然资源。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知识和技能,更好的挖掘和利用地面资源和地下资源,增加营养的吸收,增强自己体质,从而增强自己智力水平。

2. 建设社会物质环境,为带动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设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环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社会物质因素的总和,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它不但给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物质场所,而且还在精神层面上起到促进推动作用,在不好物质环境里甚至还会起到歪曲的作用。例如中国优秀的古今伟大建筑物(长城、三峡工程、孔子像等等)可以让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让我们在面对现实困难时全体中华儿女能团结一心,共同战胜困难。但是有些社会物质环境是可以歪曲人们思想意识的,如日本的靖国神社,它会引导人们歪曲历史,忘记自己罪行,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和平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优化社会物质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优化精神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主要是指环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精神因素构成的总和,宏观上它主要是分为传统的精神环境和现实的精神环境,微观上主要是包括传统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当今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行为。精神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起到导向、约束、激励的功能,这一点我们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加强:

第一是发扬传统精神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前人凝聚了人类优秀的智慧和结晶,如儒家文化、法家思想、宋明理学等等,虽然有些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标准和要求,但是有些道德标准是亘古不变的,它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在教育和行为中继承这些优良传统,精神上要加以理解和吸收。

第二是优化、净化、提高现实精神产品和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和谐、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我们正好处在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世界和平和发展也遭遇新的挑战,所以我们如何保持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也关系到我们自身精神上的选择,所以国家应该如何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这是极度重要的。我认为国家应该从制度、思想和行为层面创设一个有利益大学生坚持信仰,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道路信心的精神文化环境。

〔参 考 文 献〕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5.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

篇9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分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间的关系,就应主要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入手。正是由于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特点和垂直分层的结构,才导致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正是由于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分布不均衡,才导致大气中各种运动系统;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热力状况和各种运动系统,才出现长期或短期的大气物理过程,即天气与气候。因此,这些知识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因果关系。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不仅可以突出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以地理原理推导出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区域地理特征,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解决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所以说,知识是金子,智能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间、人地之间联系和关系,要运用辩证思维,如地球环境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河流与气候、地形间的关系,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揭示和沟通地理多要素,多层次间的联系与关系,要运用立体思维,如地理结构的六大同心圆层,天体系统的结构、水圈的构成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属性,在上述不同思维形式中做出正确选择,以便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特征;教学模式的实施

Key words: teaching pattern;teaching characteristics;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patter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172-01

0引言

面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求教育者该如何去实现课程的深入教学,以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以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采取良好有效的教育模式是必须的。

1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它是在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结构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模式的特征

2.1 指向性: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遍性的模式。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2 操作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提供了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具体地规定了教学的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2.3 完整性: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2.4 稳定性: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时间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带有的普遍性规律。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或教学思想提出来的,而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又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因此教学模式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水平联系,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制约。因此这种稳定性又是相对的。

2.5 灵活性:教学过程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

3良好教学模式的实施前提

3.1 树立一定意识:学会学习的意识,勇于创新的意识,获取新知识的意识,教学互动意识。

3.2 努力培养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发散性思维的习惯,评价批判的习惯,动手实践的习惯。

3.3 有效实施策略:问题情景创建的策略,思维高峰激起的策略,创造兴趣激发的策略,民主氛围营造的策略。

3.4 优化: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

4教学模式的实施

4.1 首先,在教学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4.2 其次,在教学目标设定上,重视学生的长远学习习惯的培养。

4.3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

4.4 在教学手段上,通过适当的多媒体技术形象设置、情感激发、积极评价及现代网络技术等手段,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情绪及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学习课堂活动小组,进行有效的评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5 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注意要经常变换手法。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让它出现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局面,并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5开拓新的教学模式

5.1 发现式学习模式。通常的情况下教育者都是教什么学生就学会什么,但是这样只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自始自终,所有人都只会教会的那部分内容。发现式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根本的地方在于让学生像科学家的发现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这种模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保持;教学中提供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可增加学生的智慧潜能;通过发现可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这样学生到了社会上就会有能动能力。

5.2 合作式学习模式。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取得的成绩与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合作式学习模式必须具备五大要素:①个体积极的相互依靠,②个体有直接的交流,③个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的材料,④个体具备协作技巧,⑤群体策略。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实际上还有好多其他的教学模式,教育者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自己发现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改进教学模式。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注意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情感。学生的热爱和追求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自主性、激情、意志对学生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师与学生上课时互相配合的默契程度,对我们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是良好教学模式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徐元俊.对高职学院教学研究机制的探讨[J].当代教育,2004,11.

篇11

体育运动培训总结一

今年暑假,很荣幸的被单位推荐参加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学习,在来培训的途中我就一直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绝佳的机会,虚心学习,认真交流,以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次培训充满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智慧,让我们开阔了视野。虽然不能说通过这短短的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收获颇多。学习内容的全面,知识的系统和身体机能的训练,以及授课的专家不同的风格,都让我体会到了组织者的用心良苦。专家们富有激情的讲解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更加明确了如何在工作中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学习期间,我们感触最深的是“责任”。老师们冒着炎热天气坚持传授理论知识,进行校园舞蹈、体育游戏和专项动作技术培训,每个学员在教师责任感的感染下克服了天气炎热的困难,坐下身来学习,静下心来悟道,学习热情高涨。通过学习,我们也深深感到自己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优秀体育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加努力,不断完善自我。

专家们实例翔实,精彩纷呈的讲座把我在实际教学训练中的困惑逐一化解。通过培训,我感觉科学选才是很重要的。科学选才是每位教练员从事体育训练必不可少的问题。怎么样选才呢?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技术基础、心里素质、文化成绩、家庭因素等来综合分析,全面权衡利弊再进行选取。通过培训,我还学习了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中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等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应以运动技术为基础,不是以玩为主,目的要让学生有所收获。

通过几天的培训,学员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了情感、发展了友谊,更新了知识,拓展了视野,为今后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储备了经验。

体育运动培训总结二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在这次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过程得到了一次“充电”和“加油”机会,感到非常的高兴,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所以我在学的过程中认真的学习理论知识、观看视频,使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1、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专业理论提升的很好机会,我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教育技术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

2、改变单一练习方式,采用结合式。以往学习哪一课,就练习哪一课,我们应打破常规。不能这一节学习跳远就光练习跳远,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枯燥,很累。例如:学习跳绳这一课时,我和我的学生是这样做的,为了增加跳绳的趣味性,我们师生共同创设了沙包和跳绳组合同时练习的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练习。

3、教学方式要向“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转变,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4、让学生勇敢的展示自我体育对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不但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而且还有更广泛的空间和氛围。因此,应借助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体、促智、审美、益智等多功能的教育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例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示范某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去做动作;有的学生心里想去练,但不外露,这样学生就会很被动,作为教师应清醒认识到学生好象在逃避,其实内心深处也想学,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学生体会冠军乐趣,给予鼓励,这样才会让他们去思索、创新。

体育运动培训总结三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无论是在体育理论知识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觉悟上,我都有了很大进步。在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的学习并积极思考和记录,仔细观摩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悉心聆听了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和点评,深入了解了当前先进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明确和加强了教师职业修养和专业教师职业的发展方向,使我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和教师的任务的认识又得到了一次提高,从而更加坚定了我做好一名体育教师的信心和决心。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心得的几点总结:

首先,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认识到体育课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失的途径。以后的上课要坚持以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发展。

其次,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更加明确教案的.设计要包含五大要素: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加深了我对体育教案的理解,体育教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好每一个学生,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12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于设计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原有粗放型的叫卖式广告已经不能对应现代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尤其对于目前中国的家具行业,由于得益于国内近年来房地产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在家具消费上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无疑要求无论是家具品牌商还是设计师,在设计上都必须跟上市场的步伐。可惜的是,以目前国内在家具领域的广告设计发展水平来看,却远远落后于产品、空间等其他设计领域,很多家具品牌在推广中依然存在着大量劣质同质化严重的广告作品。

反观欧洲的家具领域,得天独厚的市场与文化使这里出现了大批世界顶级的家具品牌以及设计公司,他们共同创造出大量优秀的家具广告作品。如何解读这些作品背后的设计规律,将有利于我们有效提高我国家具领域的广告设计水平,并能为国内的家具品牌以及广告设计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家具广告设计的美学

家具平面广告作品的美学是一个同时探索内容和寻求合适表现形式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家具平面广告作品,除了要有明确的主题和优秀的创意外,还要求有能够精准地传递品牌或产品信息,并被受众所认同的视觉沟通语言。

(一)家具广告的内容美

内容美是广告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首先是广告内容的真实美,广告的真实体现在广告内容传达信息给消费者的对象上,即品牌、产品、受众和主题。其次是广告内容的意念美, 即在达到促销的同时,能给人以精神的愉快,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符合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自由发展的规律。[1]

1、家具广告的真实美

在构建家具平面广告的内容美中,首先一定要符合真实性的原则。真实意味着能够准确地表达对象的信息。此外,家具平面广告还需要与受众构建一种良好的信任度。只有通过真实地表达、准确地传递、才能有效地建立买卖双方的价值认同。任何脱离真实的虚假信息,想通过哗众取宠地力图吸引消费者的手法,只会让品牌与产品失去了该有的价值。

如图1所示:广告的品牌Natuzzi是意大利最大的沙发家具制造工厂之一, Natuzzi的产品一直以来给消费者的感受就是亲切温暖和极度的舒适。这一真实的美不是广告的创意可以创造出来的,而需要品牌与产品40多年来通过不断地努力而树立在消费者心中的一种印象。因此,在 Natuzzi的广告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种真实性的表达,真实的空间,真实的产品,真实的生活感受。

2、家具广告的意念美

平面广告的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2],平面广告的形式美,是一种隐含着丰富意蕴的形式美,体现着美的内容和意义。

意念在家具平面广告上的表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需要形式的载体来传递。从内容的表达、画面的构图、色彩的搭配、形象的组合、文字的使用,无不渗透着品牌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理解。只不过,它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蕴藏在广告画面意象的“内在”,需要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去体察领悟才能得出。

在国外的家具广告设计上,目前仅有极少数家具广告会针对家具的功能做陈述,大多只以画面或感性文字呈现品牌的调性与形象。这说明家具的消费开始脱离纯功能性而进入关注生活意义的消费态度。如图2所示:广告为了体现沙发产品作为客厅的主体,以一种抽象的表达方法,突出“心灵港湾”的概念。作品中利用纸船的符号映衬出沙发产品有如一个港湾,寓意工作疲惫的你可以随时靠岸。从这一意念的表达来传递沙发产品的功能与舒适。

(二)家具广告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广告设计内容表达的载体。家具平面广告的形式美是指广告作品的形式构成要素(形态美、色彩美、肌理美)按—定的规律组合而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具有美的形式的共同特性,体现大众共同的审美习惯和标准。

1、家具广告的形态美

图形是广告的形态美中的第一类重要构成因素,图形同色彩一样,同样可引起受众的情感反映,一般而言,直线可引起人们的力量、坚定、刚毅等男性感的情感反应,曲线可引起柔和、优雅、抒情等女性感的情感反应。如图3所示:广告为了进一步突出产品在图形上的特征以及与品牌张扬个性的调性,巧妙地利用左右构图的画面,利用一副在造型上与产品造型非常相似的模特照片形成呼应关系。

文字是广告的形态美中的第二类重要构成因素。在家具平面广告传播设计中,不仅要注意版面编排的形式与阅读视线的运动规律,此外,还可以通过不同个性特点的字体形象形成不同的格调或风格,表达情感,达到既快又准确的传达信息的目的。如图4所示,广告文案以极简的线条来表达B&B家具品牌的时尚简约格调,同时文案以夸张的尺度来诉说品牌的鲜明态度,即作为品牌和产品,没有第二次机会来树立好的第一印象。因此,必须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才能打动消费者。

空间是广告的形态美中的第三类重要构成因素。空间在平面设计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利用不同的色度加以分析。空间有正有负,有虚有实,在黑白关系中,我们习惯将黑色作为受占据的空间,成为“正”的形象,白色则为负的形象。从美学角度上看,空间中空白的安排与文字、色彩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空白部分在画面上分配得当,能使画面有虚有实,有疏有密,气韵生动流畅,节奏和谐。[3]如图5所示,广告的构图通过空间的黑白关系进行设计,作为主体产品组合的“黑”结合广告版面下方大面积留的“白”,让整个画面张弛有力,虚实有度,形成了广告空间中的和谐之美。

2、家具广告的色彩美

色彩对消费者的“购物欲念”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具平面广告表现形式要考虑消费者的色彩感受。人们在家居生活中赋予色彩以一定的生活意义和观念情感,从而逐渐使色彩成为相对独立的形式美因素。 [4]

世界上并没有不好看的色彩,只有不好看的色彩搭配。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在广告设计上色彩的运用需要关注的不只是使用某一种颜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选择哪一种色彩搭配才能更好地表达内容。如图6广告所选择的色彩搭配,广告在品牌标志、沙发产品、挂画与抱枕上巧妙地以海蓝色进行色彩呼应,同时以蓝白色的经典搭配表达了产品与受众的年轻调性。最后利用沙发上的围巾、地毯的色彩对比,让整个画面既协调又不单调。

3、家具平面广告的肌理美

肌理可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由于材料表面的组织构造不同,从而使人通过触摸而获得触觉质感和通过观看而获得的视觉质感。在家具平面广告中发挥作用的是视觉肌理。如图7所示,为了突出Minotti(米洛提)这个有着60年的历史的意大利高端家具品牌的格调,以及强调拥有精致细腻的质感,符合人体及生活需求的实用功能的产品特点,作品把视觉肌理的美发挥到极致。画面中沉稳的大理石墙面、密集的胡桃木线墙,雍容华贵的羊毛地毯,充满历史底蕴的仿古砖地面,形成了一首关于肌理美的交响乐,并为作为主体的真皮沙发烘托出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画面。

二、家具广告中的审美规律

歌德说过:“题材与表现它的方式必须与明显的艺术规律有联系,那就是和谐、清晰、匀称、对比等等;这样,作品看上去就会变得美丽”。[5]歌德指出了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规律的关系,揭示了和谐、对比、匀称等形式美的法则在互相关联中给人以美感的真理。

家具的平面广告也是按照美的规律、艺术认识的规律、反映现实的规律与原则进行创作实践。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性

从平面广告美学艺术上看,统一和完整的美学艺术形式容易“知觉”,也就是说最容易引起人们视觉上的反映。因此,统一与和谐的艺术形式是平面广告美的最基本法则。统一与和谐是指平面广告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完美地组合成一个自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中各要素之间体现着多样化的对立与统一。

(二)对比性

从美的构建来说,除了统一和完整所产生的和谐之美外,对比也是产生美的一种重要方法。美在对比中产生,也就是说美在很多情况之下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在平面广告的设计过程中,如何通过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对比关系,产生出美的感受,让对象在统一与对比之间获得有效平衡,最终形成美的状态。

(三)节奏感

在内容与形式中产生美,就是要在它们之间获得一种好的节奏感。如同一首好听的音乐一样,一个好的设计同样需要好的节奏感的表达。通过在形状、色彩、肌理、内容者四大环节上处理好统一与对比的关系,形成对立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对立的节奏感表达,才能真正建立优秀的美感。同时更加符合美的构建定义。

如图8所示,这副Ligne Roset的广告是一则关于品牌春季促销的广告,为了传递Ligne Roset这一法国高端家具品牌的浪漫与艺术格调,广告在内容设计上不拘一格,以张扬的设计手法,用一个事件(涂鸦)演绎把需要传播的信息串连在一起。既符合了品牌的调性,又突出了产品的特色,同时也传达了具体的促销时间。

在广告画面的形式美上,作品在意念、形态、色彩上都进行了巧妙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以达到美的状态。其中,在形态上,背景的直线与产品的曲线、古典的装饰线背景墙与现代时尚的产品都进行了有效对比;而圆点的文字造型与沙发的圆点肌理、背景与模特的服装色调都进行了有效统一;同时、通过形式的动静对比突出了文案内容,通过色彩的主次关系突出了产品特性。

三、结论

广告美学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其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与美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广告观念的多元化有关。而家具平面广告的美学诠释,则是广告美学这一学科中的一个分支。

本论文通过美的两大要素:内容与形式的划分方法,进一步分解出家具广告中构建美感的主要内容,即真实美、意念美、形态美、色彩美、肌理美五大部分。并通过对家具平面广告案例的设计进行了深入分析,说明好的家具广告作品需要通过这五大部分同时发挥作用,并阐述了它们之间在构建美感上需要形成有效的节奏感规律,即形成对立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对立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杨鹏; 赵晓明著. 广告设计中的美学浅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1995

[2]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年版 P4

篇13

效能型学校是指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组织功能,并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绩效的学校,如核心价值观、人本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能高效地达成目标。我们认为“效能型学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

1.功能的充分发挥,作为一个教育组织,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师生的发展、引领家庭教育、影响社区教育。这里的发展不仅是当前的发展,还有未来的发展。

2.资源的充分运用,一是有限的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物尽其用;二是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做到人尽其才。

3.工作的优质高效,指提高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效率,即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和教育效能。

4.良好的社会影响,指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比如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赖度。

二、怎样建设效能型学校。

我们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厘清影响学校效能的相关因素,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学校要素系统”和“学校效能系统”。如图1所示:

“学校要素系统”由核心价值观、管理制度、教师队伍、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五个彼此联系的要素构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校效能。其中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它深刻影响效能型学校建设的其他要素,特别是教师队伍的教育信念、信仰和理想;人本管理是基本保障,它紧紧环绕在核心价值观周围,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师队伍建设是效能型学校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当前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打造高效课堂、建设民主班级是建设效能型学校的载体。这五大要素构成了学校要素系统,学校要素系统产生两大主要功能:管理效能和教育效能,二者共同形成学校效能。

因此,我们提出的效能型学校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构建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通过实施人本管理,培养教师队伍,打造高效课堂,建设民主班级,实现学校功能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充分运用,学校各项工作的优质高效,从而提高学校效能,并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1.建构核心价值观。

我们对全校干部、教师进行学习型组织理论培训,引导干部、教师建立共同愿景,改变心智模式,学会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并进行自我超越。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崇仁尚和”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仁爱是教育力量之源,和谐是学校效能之基”的核心价值观,建构有爱有序的管理文化、引领融合的研究文化、合作增效的团队文化、和谐主动的课堂文化、和睦自律的班级文化。学校各项工作,从理念到行为,都努力体现以上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

2.实施人本管理。

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运用IS09000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对行政例会、教代会、班主任培训、教师培训进行改革,提高管理效能。比如,行政例会改革,我们制订了行政例会的基本规范和控制程序,要求每个干部都要“备会”,在“备会”的过程中收集有效信息,透视问题本质,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交中心发言人汇总,确定行政会的主题。这样,行政会上变多人说为中心发言人一人说,减少无用信息,提高交流的效率。同时,在会议过程中设计了“深度汇谈”这个环节,主要是围绕行政例会的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变校长一人说为干部众人说,变校长告诉型决策为干部研究型、民主型决策。行政会改革调动培养了干部系统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学校教代会改革、教师培训和班主任培训的改革,也收到了同样的效果。

3.培养教师队伍。

我们从个性品质、专业素养、教育行为三个维度建构《武汉市崇仁第二小学教师发展的评价标准及其实施办法》,并引导干部、教师根据已有的基础,确定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最佳发展期”,在此基础上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并实施科研引领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干部而言,我们把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管理中的问题作为课题,由分管干部领衔开展研究。如德育部门的“家校有约”、教学部门的“考核学科质量监测管理”、后勤部门的“优化学校清洁卫生工作流程”等。干部带领教师和员工开展专题研究,变常规工作的“经验性实践”为“研究性实践”,提高了实践智慧,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和后勤服务工作的效能。

对教师而言,我们根据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实践中存在的困惑、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研制《武汉市崇仁第二小学年度微型课题指南》,引导教师开展微型课题行动研究,在研究性的教育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让干部、教师形成发展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机制是“项目研究制”。具体来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特长学生培养这三条途径,在相关项目的研究性实践中,实现个人和团队的成长与发展;而干部则是在对这些项目的管理、引领、参与的研究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随着实践的深入,项目研究逐步发展为学校管理的“项目负责制”:这些项目由行政干部领衔,项目负责人之间构成“平行”关系,直接对校长负责,形成了“扁平式”管理的格局,每个干部不仅“管事”,而且“做事”,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在实施项目管理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各项目自身研究的连续性,还关注各项目之间的关系,让各个项目的研究能够形成合力,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和教育效能。

4.打造高效课堂。

以《崇仁第二小学“和谐一自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制与实施为抓手,大力建构高效课堂,主要的策略是:

(1)理念引领。以“以学论教”、“和谐增效”、“教管并重”为基本理念,研制《崇仁第二小学“和谐一自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领建构高效课堂的教学与研究。

(2)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准备状态、注意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生成状态)和学习效果(知识记忆清、方法运用熟、情感体验深、习惯养成好),评价教学行为(提问、讲解、辅导、巡视、评价、反馈等)的有效性。

(3)反思重建。引导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不断地建构新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行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