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思维导图

会计思维导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思维导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会计思维导图

篇1

1.课堂教学中的困惑目前,在高职课堂上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实训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教学演示—指导实训—自主实训”四个阶段循环开展教学。课堂教学在进行前两个阶段时,学生呈现的是没有头绪,一步没跟上,步步跟不上,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到了指导实训,自主实训的阶段,因学生前面没有认真领会操作流程,导致在实训过程中遇到很多很多麻烦,提的问题是五花八门,老师手忙脚乱,一个简单的问题要重复回答很多遍,成了典型的“救火队员”,一些操作环节总有学生反复出错,同时还经常出现非法操作、系统错误、死机等问题。导致最终的教学结果是,教室在课堂练习时反复纠正错误,学生仍学的不明不白,教学效率低。在会计从业资格实行无纸化考试后,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的会计电算化内容,很多院校针对考试实务题范围展开题海战术,让学生对题库中的实训题只停留在机械地做题上,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认真的学生通过努力记忆最终也能通过会计从业资格会计电算化科目考试,但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反映出来的问题诸多,学过考过就丢过,原来学的知识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务操作很难进行下去,工作效率极低。2.实行思维导图的意义会计电算化课是作为会计专业的重点专业课,涉及知识面广、与实践结合密切、技能操作性能强,思维导图能将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流程形象直观的通过学生的视觉思维反映到大脑皮层,增强短期记忆能力,整理杂乱内容、理清思路,增进理解、便于记忆,通过后期手工操作实训加强印象,达到深层理解记忆的目的,成倍提高学习效率。改进了反复说教的教学指导方式,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优化。

(二)思维导图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层面

1.在备课时可以采用软件版,在教学过程中,用手绘思维导图把所讲授的内容绘制出来。这种方式,比传统备课节约时间,且思路更加清晰,更有利于把握讲课时间。教案简洁、易修改、易添加、易删减、易标注,实用性更强。目前,所有的会计电算化软件都是根据同样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编写,它们的操作大同小异,例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介绍用友T3账务处理流程的课堂导入新课环节,可先将准备好的流程图(图1)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的脑海里对新课内容有一个总揽认识。使用这张思维导图,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此时思维导图好像一本书的目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思维导图的辅助,学生就能从知识的迷宫中走出来,重点的深入与难点的突破,放在学生了解全局,掌握了流程才展开进行。2.课堂讲授环节的运用教师在讲授新课环节,告诉学生我们即将开启一次漫长复杂的实践之旅,请学生仔细聆听,快乐动手,最重要的是结合思维导图促使聪明的大脑不断去记忆和思考,思维导图能有效指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让知识变得有层次、有结构、清晰易懂。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是一个体系,以前的教学难点总是在于要如何引导学生把所有流程强记联系在一起,进行反复的操练,但学生对整个系统始终没有一个整体概念,数据到底是怎样集成化与共享化的,仍不清不楚。而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理清思路,把握全局。思维导图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需要用一张纸或者一个板书,就可以将一节、一章甚至一本书的体系化出来,让学生一眼看清问题与教材的构架。例如,在销售管理环节,针对两种销售状况,可以直接用导图的方式让大家对流程一目了然,图示如下: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出以上两图中操作流程的差异,进而在操作中注意相关步骤的循序渐进,形象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而不是通过文字的方式反复总结,让学生既感到厌烦又起不到效果。自己通过判断、分析得出关键词的思维导图,教师从这张思维导图中可以发现知识了解程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3.课堂总结中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的怪像,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后没有主动归纳总结,特别是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准备过程中,没有找到主干知识而一味的做题,碎片化的掌握零散知识点。思维导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归纳知识点。在每次实训结束的上机报告中,不再要求学生简述实训操作流程,而是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操作流程,标出关键点,画成思维导图,接着对图添加不同颜色,将薄弱环节重点强化学生记忆,在以后的课堂上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也可以让学生展示学习心得和成果。平时课堂上,教师授完新课后,需要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合上书本,拿出一张空白纸,根据学生自己的记忆和理解画出思维导图。画完后,把老师上课给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和对照,看看哪些知识和内容自己已经掌握,哪些还模糊不清,然后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强化学习。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现其对所教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从而可以对于学生所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和相应的教学方案。既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又能够关怀个体,关怀各个层次学生的成长。

二、运用思维导图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点突出,清晰明了

根据每个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知识体系的不同,指导学生作图:把纸张横放在桌面,从中央开始画;次主题设计为3-7个,每条线上只写一个关键词;然后不同级别主题的线条粗细合理,尽可能使用彩色;图形要有层次感。

(二)形成开放思维

指导学生尽可能的开放思维、联想知识点,不拘泥于现有形式,使用各种相关的色彩、符号加深印象。

篇2

(一)学科思维导图是一种具体化用于学科教学的思维导图教学方法

学科思维导图是思维导图中分化出来的具体运用于教学研究的一种思维导图。将学科思维导图用于课程教学一直是很多老师在探索和挖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应用中,引入学科思维导图,让学科知识从结构上、逻辑上更容易形成清晰、准确的知识脉络,让学生容易掌握并运用。学科思维导图与广泛意义上的思维导图相比,可根据不同学科以更为结构化和逻辑化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具体归纳和总结。

(二)利用学科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巩固原有的知识

学科思维导图充分运用人类大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性,帮助人们更好地对某一事物形成正确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理论知识对生产和生活中的实践操作形成正确性指导,从而减少重复实践和错误操作。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对模拟企业或者实体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实践操作前后相互关联,对于操作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十分高。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训时,能否形成正确的操作结果都有赖于已有思维或者后天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上的判断和分析。因此对于参加实训的学生来说,对已学知识的正确记忆和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记住从前学过的知识,或者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形成错误的认知,要改善和纠正这些情况,可以通过学科思维导图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

二、学科思维导图在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学科思维导图建立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型

在会计教学中,会计准则、 税收政策等业务变化更新频繁,如果教学仍以书为据,不及时更新知识内容,教学方法滞后,会严重影响实训的教学质量。在高职院校,一方面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紧张,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如要上综合类型的会计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好的教学视频或者好的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将学科思维导图用于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能让老师很快的掌握整门课程内容,从而快速安排好课程教学。

以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如上(图1)所示:

会计综合实训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特点、教学评价通过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就一目了然。然后根据这张总图,再沿着每一个支系进行发散思维,形成具体的执行方案。以会计综合实训教学中的分组分岗位实训为例,如上(图2)所示,按四人分组或者按多人分组,如以四人分组 ,则给每人分配相应的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出纳、会计主管岗位,还可以就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岗位内容等细分,如此类推,就可以把每一个知识点,前后、相互关联,最终形成每一堂课的内容。

再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为检验学生在技能训练以后,检验其是否达到实训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检查、考核,并及时反馈实训效果,实现对实训教学进度的有效控制,最终促使学生掌握实操内容的一个评价考核体系。会计综合实训在进行实训成绩考核评价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老师综合评分三方结合最后形成最终成绩,这样能够十分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实训案例掌握的情况。在综合实训操作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通过对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综合评分进行细化分析,形成可执行的具体实施细节,应用于课

堂教学。

(二)思维导图在会?综合实训课程中对知识点归纳与运用

学科思维导图分别将会计综合技能所涉及到的《出纳业务操作》、《会计制度设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企业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报告编制》、《会计信息化》、《会计工作管理》、《企业务报表审计》、《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形成一个以综合实操为中心主题的,向外发散的放射立体结构图,从而形成整个课程的一个主要脉络图,如下(图3)所示。

图中涉及学科与实操应用的每一个分支又可以再形成一个思维导图脉络,层层细化。在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多,在进行实训教学中应突出课程综合化项目实训时,重点加强对中小企业货币资金、存货、固定 资产、债权债务、职工薪酬、成本费用、税费、 财务报告等业务实训,为学生后期进入社会实际工作打好基础。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涉及财务会计、税收等主干课程的理论运用,实务操作时要结合相应的存货收发计价、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 申报等实训业务;综合实训课程一定要在会计实务、出纳实务,税收实务、成本实务等有关课程先行学习之后进行,在应用中也要协调好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实训内容能与各课程知识点融通起来。

会计综合实训的实操应用依然遵循会计基本处理流程,要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各种业务的处理及记账凭证的填写,账簿的处理与登记,各种报表的编制。在进行原始凭证填制时,要根据不同原始凭证的内容,按照会计规则进行填列,如各种票据的填写,对于数字的书写要求,对于金额的填写要求,对于文字的表述都有严格的规定,学生们都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并熟练运用。业务处理中关于经济业务的发生处理涉及到??计课程中的多个科目,科目之间又容易混淆,在进行思维理顺的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的程序性,发散性进行记忆和区别十分有效,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细化。

篇3

一、巧解“五个费用界限如何正确划分”

会计成本核算,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规定,对制造业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审核和控制,并将已发生的费用合理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怎样算合理计入呢?关键是要解决如何正确划分五个费用界限的问题,即: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界限;产品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各期产品成本的费用界限;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费用界限。五个费用界限的正确划分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学习难点:学生虽已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知识,能够大体分辨企业经营费用,但具体到某个产品应承担的费用时,就显得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划分,导致计算的产品成本五花八门。

难点解析:学生之所以乱,是因为没有真正掌握产品费用结构和内容。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会发生很多费用,但不是所有费用都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不相关就不构成产品费用。如何区别费用与产品生产有关还是无关呢?作者在教学中使用了思维导图,利用其直观有条理特性,将企业发生的费用有序梳理,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逐层剥离,剥离的过程,就是五个费用界限正确划分的过程。通过划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五个费用界限的正确划分,既是对产品成本的计算和各项期间费用计算的归集过程,也是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贯穿成本会计核算的主干线。由于思维导图结构清晰,再加之大脑对色彩天生的感知力进行联想、思考、記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思维导图1所示。

实际应用举例见表1。根据表1的费用,对照思维导图1,逐层分析剥离出①生产经营费用和非生产经营费用;②与产品生产有关费用和期间费用;③与产品生产有关费用是本期费用,还是上期或下期费用;④属于甲产品的料、工、费;⑤最终计算出甲产品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实例中企业总费用是46100元,但经过层层剥离后,甲产品费用确定为24800,如思维导图2所示。

二、巧解“约当产量比例法之在产品完工程度如何正确计算”

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中,月末需要选择适当的分配方法,将某产品已归集的全部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约当产量比例法,是以完工产品产量与期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为标准,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的一种方法,当选择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时,在产品完工程度的确认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学习难点:学生按照约当产量比例法的公式分配单项费用,且在产品完工程度告知的情况下,计算没有问题;但当同时分配多项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特别是在产品完工程度需要在各工序分别计算,各工序期末在产品产量要分别约当成完工产品产量时,计算出现问题,对什么情况要约当,什么情况不能约当,怎么约当等关键问题认识不清、理解不透,这些问题不解决,生产费用将无法进行计算分配。

难点解析:首先,产品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进度或完工程度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核算。其次,产品成本核算受生产工艺影响也很大,譬如:企业生产产品,有多工序加工,也有单工序加工,原材料投料程度有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也有随生产进度陆续投入,生产加工程度与原材料投料程度往往相互交织,在产品完工程度计算显得很复杂。再次,教材的平铺直叙,不够立体,学生的条理性、分析力不足,没法真正理解在产品完工程度确认的关键所在。解决办法还是利用思维导图,笔者想到将与在产品完工程度相关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要素费用分配放在一个结构图上,图的左边是原材料投料程度与加工程度的“四种组合”,图的右边是与“四种组合”相对应料、工、费费用分配率的计算,无论原材料投料程度与加工程度怎样变化,都能在结构图上一一找到对应点。不同情况下约当产量的计算过程就是在产品完工程度确认的过程,只要能够正确理解并正确计算月末在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产量×50%、月末在产品约当总量(分工序)等,才能正确分配计算生产费用。该结构图简单清晰,直观明了,立体感十足,效果明显。如思维导图3所示。

实际应用举例见表2。根据表2成本业务,对照思维导图3分析:首先明确思维导图3左边的原材料投料及加工方式组合,选定组合①;其次确认思维导图右边与组合①对应的料、工、费费用分配率计算公式;最后将思维导图其他不相关的部分划去,如思维导图4所示,随着在产品完工程度的确认,料、工、费的分配也随之完成,学生学习难点迎刃而解。

对照思维导图4,乙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如下:

(1)依据表2成本业务,选定原材料投料与加工方式组合:

选定:组合①

(2)随之确认料、工、费在产品完工程度,并计算产品成本: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230001600+400=11.5(元/件)

完工产品应分配材料费用=1600×11.5=18400(元)

在产品应分配材料费用=400×11.5=4600(元)

人工费用分配率=63001600+400×50%=3.5(元/件)

完工產品应分配人工费用=1600×3.5=5600(元)

在产品应分配人工费用=200×3.5=700(元)

制造费用分配率=41401600+400×50%=2.3(元/件)

完工产品应分配制造费用=1600×2.3=3680(元)

在产品应分配制造费用=200×2.3=460(元)

乙产品完工产品成本=18400+5600+3680=27680(元)

乙产品在产品成本=4600+700+460=5760(元)

(3)将乙产品成本计算结果填入表3

三、巧解“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之成本如何还原”

成本还原,是在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下,为正确反映产品成本结构,对产成品成本中的自制半成品综合成本按生产步骤逐步分解,最终将产成品成本还原为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方法。

学生学习难点:教材中逐步综合结转法是通过一个成本计算例题开始,问题是这个例题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数额大,前面步骤的成本计算还没有完全理解,紧接着就要进行成本还原,若按教材的思路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即使是在老师的讲授下明白了,但由于没有真正理解,难以做到举一反三。

难点解析:既然教材内容计算繁杂,笔者就想着跳出教材,设定一个最简例子,数额不大,计算过程简单,重在讲道理。再次想到使用并设计成本还原思维导图,想方设法将与成本还原的相关知识点放在一个思维导图里,让学生一看就明,真正让思维可视化,并将相关联的数字彩色化,提醒学生注意并寻找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一步步解决为什么要还原?怎么还原?还原几次等问题,再次明确成本还原的意义在于正确反映完工产品的原始成本,即:料、工、费各成本项目所占产品成本的比重,为进一步分析考核产品的构成水平,有助于企业加强各生产步骤成本管理,减少不必要浪费,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际应用举例见表4。

依据表4业务,对丙产品两个步骤发生的生产费用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成本还原对象是从半成品库领出继续生产并加工完成“完工产品成本”800元,如何将“半成品”栏里“完工产品成本”800元还原成明晰“料、工、费”呢?一张图展现了成本还原的全过程,如思维导图5所示。成本还原前生产费用发生的移动路径(第一步骤第二步骤)、到成本还原对象的确认及还原过程(还原对象还原方法还原结果),再到成本还原后完工产品成本“料、工、费”产生,整个成本还原轨迹在思维导图上呈现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通过成本还原,学生清楚地看到了丙产品料、工、费的构成情况,认识到成本还原的意义,为后续进一步开展成本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对照思维导图5,丙产品成本还原过程如下:

(1)还原前完工产品成本1200元

其中:“半成品”800元,人工200元,制造费用200元。

(2)分析确认成本还原对象

“半成品”800元。

(3)找出关联点,计算还原分配率并还原

还原分配率=本月产成品成本中耗用上一步骤半成品的成本费用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8001000=800500+300+200=0.8

还原原材料:500×0.8=400

还原人工费用:300×0.8=240

还原制造费用:200×0.8=160

(4)还原后完工产品成本1200元

其中:直接材料400

直接人工240+200=440

篇4

论文摘要:随着档案工作中心从“档案保管”转移到“档案利用”上,对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思维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就信息资源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问题提出一些解决之策。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钱学森教授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一书中曾提出:“我想思维科学似乎应该是专门研究人的有意识的思维,即人自己能加以控制的思维。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已从单纯的档案保管者扩展为同时作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1]。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面对的更多的是诸如电子文件的真实性鉴定,网络信息归档及其档案化管理、数字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新问题、新事物的探究都需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对档案信息的客观性的把握,对所面临问题深度和广大的把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信息资源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需要培养自己科学思维模式,去解决档案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同时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需要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一些转变,以更加符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信息开发思维素养的需要。

一、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转变

(一)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定义

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指当一个问题出现时,追根溯源,探究问题是如何产生。这种思维方式不适合档案的实际工作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当遇到与档案相关的问题时,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更多的以如何解决问题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不应该以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是问题发生时,不是去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而是更多的去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去解决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更高效的思维模式。

(二)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转变的必要性

档案工作人员在实际参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问为什么。所以,档案人员应该在学习档案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这方面思维的训练。

比如根据《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档案馆在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一个单位的档案,应作为一个整体,归入一个档案馆。

2.规定移交的应由有关单位收集齐全,必须经过整理,必须经过鉴定。

保管期限要划分准确,要具备一式三份的案卷目录(一份经档案馆签收后退还原但单位保存),一份作为档案馆的检索工具,一份由档案馆存档),同时还应附一份有关档案及其形成单位历史情况的说明,与该部分档案有关的资料,应随同档案一起移交。现行单位在档案移交之前,应就档案的移交时间,移交方式等具体事项与有关的档案馆取得共识[2]。档案工作人员在参与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需要判断接受的档案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而无需探究原因。这是一种档案工作的思维模式。所以档案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应有意识的问自己该如何解决,有什么解决问题之策,只有这样才能渐渐的由问为什么的思维模式向问如何解决的工作思维模式转变。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惯性。

二、由主观性思维向客观性思维转变

(一)主观思维、客观思维定义

主观性思维指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不是客观地接受面前所看到的信息而是加入自己的背景知识且根据现有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判断,推断后而得出的结论。已经改变了原有信息的原始面貌,而客观性思维指在接受信息时,只接受客观信息本身,而不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

(二)强调客观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的原则与判断标准都是非常客观的,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必须从实际出发,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对其进行判断,切勿加入个人的主观臆断。

另外,在实际的各项档案工作中,客观地表达档案信息和接受档案信息可以最大量的减少沟通障碍和对信息内容的误判。同时客观性思考问题比主观性思考问题更为合理,更为科学。

所以说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客观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档案管理人员之间,还是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利用者之间在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过程中,都必须客观的接受信息。另外,档案全宗构成的条件、判定档案所属的全宗、档案统计工作的步骤及档案真伪的鉴辨、档案鉴定的程序等都需要做到客观。王向明教授在《档案管理学原理》》一书中,曾多次提到客观性。如(1)在档案著录的要求中提到,档案著录应遵循以下要求:档案著录应客观地反映被著录档案的实际情况,在对著录对象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的分析和选择过程中,应以著录对象为主要信息源,如实反映档案的实际情况,即使对某些需要著录人员自拟的内容,也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忌掺杂个人的观点或褒贬,更不能无中生有,随意增减。对某些不能确定的内容,应进行细致的考证,对考证确有困难的,也可以存疑;对档案中某些词不达意的部分,甚至错误的部分,一般也应该坚持客观性的原则照录,但应在自拟内容部分或附注内加以说[3]。(2)在档案检索中,主题分析的客观性是按照档案或提问的本来面目分析其主题,标引人员在分析档案或提问的主题时,一定要不偏不倚,切忌掺杂个人意见,主观猜测和褒贬,以避免或减少主题分析误差的产生,保证主题分析的网罗度,专指度和一致度[4]。

另外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合著的《档案管理学基础》也多次提到档案工作对客观性的要求。如(1)全宗内档案分类的科学性要求档案类目和档案材料的划分应该具有客观性,对于任何事物的分类,都必须力戒随意性,由于档案不同于其他资料,它是在机关活动中系统地积累而形成的历史产物,所以必须遵循档案自然形成的规律,从全宗成分的实际出发进行分类。全宗内文件之间可能有多方面的联系,应当竭力保护它们在立档单位活动中原有的某些主要方面的历史联系,为此,要按照不同机关、不同档案的情况,科学地选择分类方法,合理地设置类目,准确地归类,使全宗内档案的分类能够较为系统地反映出立档单位活动的面貌[5]。(2)档案的鉴定应遵循客观性规则,会计档案鉴定应当避免主观性的决断。会计档案的鉴定必须按照有关的标准,以及对会计档案本身保存价值的合理预测为依据进行,各个立档单位都应当按照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结合本单位的会计档案的实际情况,绘制本单位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并用以指导本单位的会计文件、会计记录或会计档案的鉴定工作。任何随意处置会计档案的主观性、武断性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避免[6]。

(三)客观性思维培养途径

客观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渗透,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

在学习档案学的理论知识过程中,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应有意识的要求自己只接受档案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在阅读档案学教材及文章中,在涉及到档案学现象的描述时,只允许自己客观的接受现象描述的字面意思,不做任何的主观猜测。

在日常生活与人谈话时,需要做到只接受对方说话内容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不加入已有的常识。跟对方讲话时,假装对方什么都不知道,尽量把要表达的内容说的尽量详尽,齐全。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模式的训练

(一)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定义

所谓演绎思维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由这个中心主题思维层层向外辐射,思维不断深入,不断细致化,这符合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可以将人类的思维过程直观的呈现。而归纳思维指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概括。

(二)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在档案中的应用

全宗内文件的分类主要是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个别,偏重于分析的方法,偏重于演绎法,立卷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偏重于归纳法。因此,分类时要有一个整体设计方案,按着某种异同将全宗内的全部文件,统一分成若干部分或层次,而且一分到底。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需要从宏观整体去把握,才能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需要用到演绎的思维,而其中涉及到的具体过程是程序化,流程化的操作,需要归纳性的思维,档案人员只有灵活掌握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档案信息的开发中熟练应用。这样才能提高档案信息开发的效率。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的训练工具——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简介。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2.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中的应用。(1)如何制作档案信息的思维导图。档案信息开发中,最大档案信息的主题(档案信息的名称或书名)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把主题体现在整张纸的中心,并且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央图要以三种以上的颜色。一个主题一个大分。支每条分支要用不同的颜色题以大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多少个主要的主题,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每条分支用不同颜色可以对不同档案主题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2)档案信息思维导图要求:1)运用代码小插图不但可以更强化档案信息每一个关键词的记忆,同时也突出关键词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记录空间。当然除了这些小的插图,我们还有很多代码可以用。比如厘米可以用CM来代表。所以可以用代码的尽量用代码。2)箭头的连接在分析一些信息的时候,各主题之间会有信息相关联的地方,这时,可以把有关联的部分用箭头把他们连起来,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信息之间的联系了。如果在分析信息的时候,有很多信息是相关有联系的,但是如果都用箭头相联接起来会显得比较杂乱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可以运用代码,用同样的代码在他们的旁边注明,当你看到同样的代码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3)只写关键词,并且要写在线条的上方。思维导图的记录用的全都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着信息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写在线条的上面。这样更有利于阅读。4)思维导图有很多线段,它每一条线条的长度都是与词语的长度是一样的。思维导图的体现的层次感很分明,最靠近中间的线会越粗,越往外延伸的线会越细,字体也是越靠近中心图的最大,越往后面的就越小。思维导图的线段之间是互相连接起来的,线条上的关键词之间也是互相隶属、互相说明的关系,而且线的走向一定要比较平行,换言之线条上的关键词一定要让你自己能直观地看到,而不是要把纸的角度转了120度角才能看清楚自己在写什么。5)做思维导图时,它的分支是可以灵活摆放的,除了能理清思路外,还要考虑到合理地利用空间,你可以在画图时思考,哪条分支的内容会多一些,哪条分支的内容少一些,你可以把最多内容的分支与内容较少的分支安排在纸的同一侧,这样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内容的摆放了。整幅画看起来也会很平衡,你画思维导图前,要记得思考如何布局会更好。6)学会思维导图之后,我还鼓励你能够成立自己的风格,每一幅思维导图虽然都有一套规则,但都能形成个人的风格。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思维导图只记录关键词,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在开发档案信息过程中,如果关键词选择不正确,思维导图所要表达的信息就不准确了,要想学会全面总体的分析信息,需要学会观察出信息当中哪部分是它们的关键部分,并搜索到它们的关键点,也就是关键词。

3.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培养中的作用:(1)成倍提高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档案馆藏中的新知识与复习整合已有的档案旧知识。(2)激发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有关档案信息资源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3)让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档案人员将能够达到众多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想达到的目标,包括:快速的记录档案馆馆藏中档案资料笔记。(4)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档案管理人员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有助于档案信息直接的融合与交叉,建立新的联系,对信息有所创新。(5)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起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7]。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对自己的严格训练,也需要思维科学领域新鲜研究成果的注入,这样才能使档案信息达到最大化的利用,促使档案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关于"十一五"档案学科发展的调查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若干设想[G].档案学研究,2010,5:5-6

[2]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87

[3]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231

篇5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钱学森教授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一书中曾提出:“我想思维科学似乎应该是专门研究人的有意识的思维,即人自己能加以控制的思维。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已从单纯的档案保管者扩展为同时作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1]。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面对的更多的是诸如电子文件的真实性鉴定,网络信息归档及其档案化管理、数字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新问题、新事物的探究都需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对档案信息的客观性的把握,对所面临问题深度和广大的把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信息资源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需要培养自己科学思维模式,去解决档案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同时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需要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一些转变,以更加符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信息开发思维素养的需要。 

一、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转变 

(一)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定义 

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指当一个问题出现时,追根溯源,探究问题是如何产生。这种思维方式不适合档案的实际工作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当遇到与档案相关的问题时,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更多的以如何解决问题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不应该以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是问题发生时,不是去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而是更多的去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去解决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更高效的思维模式。 

(二)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转变的必要性 

档案工作人员在实际参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问为什么。所以,档案人员应该在学习档案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这方面思维的训练。 

比如根据《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档案馆在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一个单位的档案,应作为一个整体,归入一个档案馆。 

2.规定移交的应由有关单位收集齐全,必须经过整理,必须经过鉴定。 

保管期限要划分准确,要具备一式三份的案卷目录(一份经档案馆签收后退还原但单位保存),一份作为档案馆的检索工具,一份由档案馆存档),同时还应附一份有关档案及其形成单位历史情况的说明,与该部分档案有关的资料,应随同档案一起移交。现行单位在档案移交之前,应就档案的移交时间,移交方式等具体事项与有关的档案馆取得共识[2]。档案工作人员在参与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需要判断接受的档案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而无需探究原因。这是一种档案工作的思维模式。所以档案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应有意识的问自己该如何解决,有什么解决问题之策,只有这样才能渐渐的由问为什么的思维模式向问如何解决的工作思维模式转变。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惯性。 

二、由主观性思维向客观性思维转变 

(一)主观思维、客观思维定义 

主观性思维指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不是客观地接受面前所看到的信息而是加入自己的背景知识且根据现有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判断,推断后而得出的结论。已经改变了原有信息的原始面貌,而客观性思维指在接受信息时,只接受客观信息本身,而不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 

(二)强调客观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的原则与判断标准都是非常客观的,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必须从实际出发,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对其进行判断,切勿加入个人的主观臆断。 

另外,在实际的各项档案工作中,客观地表达档案信息和接受档案信息可以最大量的减少沟通障碍和对信息内容的误判。同时客观性思考问题比主观性思考问题更为合理,更为科学。 

所以说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客观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档案管理人员之间,还是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利用者之间在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过程中,都必须客观的接受信息。另外,档案全宗构成的条件、判定档案所属的全宗、档案统计工作的步骤及档案真伪的鉴辨、档案鉴定的程序等都需要做到客观。王向明教授在《档案管理学原理》》一书中,曾多次提到客观性。如(1)在档案著录的要求中提到,档案著录应遵循以下要求:档案著录应客观地反映被著录档案的实际情况,在对著录对象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的分析和选择过程中,应以著录对象为主要信息源,如实反映档案的实际情况,即使对某些需要著录人员自拟的内容,也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忌掺杂个人的观点或褒贬,更不能无中生有,随意增减。对某些不能确定的内容,应进行细致的考证,对考证确有困难的,也可以存疑;对档案中某些词不达意的部分,甚至错误的部分,一般也应该坚持客观性的原则照录,但应在自拟内容部分或附注内加以说[3]。(2)在档案检索中,主题分析的客观性是按照档案或提问的本来面目分析其主题,标引人员在分析档案或提问的主题时,一定要不偏不倚,切忌掺杂个人意见,主观猜测和褒贬,以避免或减少主题分析误差的产生,保证主题分析的网罗度,专指度和一致度[4]。 

另外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合著的《档案管理学基础》也多次提到档案工作对客观性的要求。如(1)全宗内档案分类的科学性要求档案类目和档案材料的划分应该具有客观性,对于任何事物的分类,都必须力戒随意性,由于档案不同于其他资料,它是在机关活动中系统地积累而形成的历史产物,所以必须遵循档案自然形成的规律,从全宗成分的实际出发进行分类。全宗内文件之间可能有多方面的联系,应当竭力保护它们在立档单位活动中原有的某些主要方面的历史联系,为此,要按照不同机关、不同档案的情况,科学地选择分类方法,合理地设置类目,准确地归类,使全宗内档案的分类能够较为系统地反映出立档单位活动的面貌[5]。(2)档案的鉴定应遵循客观性规则,会计档案鉴定应当避免主观性的决断。会计档案的鉴定必须按照有关的标准,以及对会计档案本身保存价值的合理预测为依据进行,各个立档单位都应当按照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结合本单位的会计档案的实际情况,绘制本单位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并用以指导本单位的会计文件、会计记录或会计档案的鉴定工作。任何随意处置会计档案的主观性、武断性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避免[6]。 

(三)客观性思维培养途径 

客观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渗透,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 

在学习档案学的理论知识过程中,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应有意识的要求自己只接受档案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在阅读档案学教材及文章中,在涉及到档案学现象的描述时,只允许自己客观的接受现象描述的字面意思,不做任何的主观猜测。

在日常生活与人谈话时,需要做到只接受对方说话内容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不加入已有的常识。跟对方讲话时,假装对方什么都不知道,尽量把要表达的内容说的尽量详尽,齐全。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模式的训练 

(一)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定义 

所谓演绎思维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由这个中心主题思维层层向外辐射,思维不断深入,不断细致化,这符合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可以将人类的思维过程直观的呈现。而归纳思维指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概括。 

(二)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在档案中的应用 

全宗内文件的分类主要是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个别,偏重于分析的方法,偏重于演绎法,立卷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偏重于归纳法。因此,分类时要有一个整体设计方案,按着某种异同将全宗内的全部文件,统一分成若干部分或层次,而且一分到底。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需要从宏观整体去把握,才能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需要用到演绎的思维,而其中涉及到的具体过程是程序化,流程化的操作,需要归纳性的思维,档案人员只有灵活掌握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档案信息的开发中熟练应用。这样才能提高档案信息开发的效率。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的训练工具——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简介。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2.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中的应用。(1)如何制作档案信息的思维导图。档案信息开发中,最大档案信息的主题(档案信息的名称或书名)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把主题体现在整张纸的中心,并且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央图要以三种以上的颜色。一个主题一个大分。支每条分支要用不同的颜色题以大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多少个主要的主题,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每条分支用不同颜色可以对不同档案主题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2)档案信息思维导图要求:1)运用代码小插图不但可以更强化档案信息每一个关键词的记忆,同时也突出关键词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记录空间。当然除了这些小的插图,我们还有很多代码可以用。比如厘米可以用cm来代表。所以可以用代码的尽量用代码。2)箭头的连接在分析一些信息的时候,各主题之间会有信息相关联的地方,这时,可以把有关联的部分用箭头把他们连起来,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信息之间的联系了。如果在分析信息的时候,有很多信息是相关有联系的,但是如果都用箭头相联接起来会显得比较杂乱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可以运用代码,用同样的代码在他们的旁边注明,当你看到同样的代码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3)只写关键词,并且要写在线条的上方。思维导图的记录用的全都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着信息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写在线条的上面。这样更有利于阅读。4)思维导图有很多线段,它每一条线条的长度都是与词语的长度是一样的。思维导图的体现的层次感很分明,最靠近中间的线会越粗,越往外延伸的线会越细,字体也是越靠近中心图的最大,越往后面的就越小。思维导图的线段之间是互相连接起来的,线条上的关键词之间也是互相隶属、互相说明的关系,而且线的走向一定要比较平行,换言之线条上的关键词一定要让你自己能直观地看到,而不是要把纸的角度转了120度角才能看清楚自己在写什么。5)做思维导图时,它的分支是可以灵活摆放的,除了能理清思路外,还要考虑到合理地利用空间,你可以在画图时思考,哪条分支的内容会多一些,哪条分支的内容少一些,你可以把最多内容的分支与内容较少的分支安排在纸的同一侧,这样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内容的摆放了。整幅画看起来也会很平衡,你画思维导图前,要记得思考如何布局会更好。6)学会思维导图之后,我还鼓励你能够成立自己的风格,每一幅思维导图虽然都有一套规则,但都能形成个人的风格。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思维导图只记录关键词,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在开发档案信息过程中,如果关键词选择不正确,思维导图所要表达的信息就不准确了,要想学会全面总体的分析信息,需要学会观察出信息当中哪部分是它们的关键部分,并搜索到它们的关键点,也就是关键词。 

3.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培养中的作用:(1)成倍提高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档案馆藏中的新知识与复习整合已有的档案旧知识。(2)激发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有关档案信息资源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3)让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档案人员将能够达到众多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想达到的目标,包括:快速的记录档案馆馆藏中档案资料笔记。(4)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档案管理人员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有助于档案信息直接的融合与交叉,建立新的联系,对信息有所创新。(5)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起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7]。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对自己的严格训练,也需要思维科学领域新鲜研究成果的注入,这样才能使档案信息达到最大化的利用,促使档案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关于"十一五"档案学科发展的调查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若干设想[g].档案学研究,2010,5:5-6 

[2]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87 

[3]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231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61-02

家庭成长环境、初中时期的学业状况形成了中职生自身的特殊情况,进入中职学校以后,他们对需要一定基础知识支撑的专业知识课程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吃力。会计专业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要求高的学科,就学生的基础而言,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困难,并容易出现畏难情绪。笔者以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探索如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提高中职生的耐挫折能力。

一、学生学习中产生挫折的原因调查分析

调查选取2013级、2014级200名在校学生作为对象,设计的内容如下:

题1:学生学习动机。选项有四个,调查结果分别为:(1)目标明确,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5%;(2)目标明确,没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19%;(3)目标明确,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53%;(4)学习无用,将来不做会计占23% 。

题2:课堂听课状况。调查结果分别为:(1)认真听课,积极做笔记占15%;(2)听课过程中经常开小差占49%;(3)一上课就伏台睡觉占12%;(4)上课讲话,老师干涉不听24% 。

题3:课堂理论内容学习的状况。调查结果分别为:(1)能听明白占15%;(2)基本听明白占23%;(3)能听明白小部分占41%;(4)一点也听不明白占21%。

题4:课堂实操内容学习的状况。调查结果分别为:(1)能独立操作占11%;(2)能独立完成大部分占14%(3)能完成小部分占44%(4)一点也不能完成占31%。

题5:课后作业情况。调查结果分别为:(1)先看书复习,然后做作业占9%(2)不看书直接做作业占51%(3)不会做,抄袭同学的作业占22%(4)放弃不做的占18%。

根据2013级和2014级200名学生,从入学后学习基础会计情况跟踪调查,得出结论:

题1 中,24%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而且有从事会计工作意向,了解到从事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从业资格证,他们分别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报考了市财政局会计从业资格证,40多个同学参加考试,只有3人三科全部过关,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其余的同学没有过关。他们虽然学习勤奋,动机强烈,但是全国考试过关率低,对于他们的学习热情打击很大,对其他学习积极性较强的同学打击也很大。

题2 中,49%的学生上课走神,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36%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不想学思想,认为学来无用,抵触情绪较严重。

题3、4中,选择第三、第四项占的比例比较高,说明学生对课堂上理论知识和动手实操存在理解方面的困难,理论方面由于基础差,听课糊里糊涂,既弄不清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也不会综合应用,造成操作业务的时候无从下手,或者乱下手。

题5中,选择第二项的比例最高,可以看出学生做作业是一种应付状态,只求完成数量,不求完成质量,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调查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在学生总体智商正常的情况下,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过程中,受挫的特点多数属于内因性挫折,表现为缺乏自制自律、缺乏奋斗目标、缺乏坚强的意志力,面对失败自身产生畏难、不自信、悲观情绪等,引发学习困难,形成学习中的不如意。

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耐挫折能力的措施

(一)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树立全局观念,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重新调整自己,重建自信心。有意向考会计从业考试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每天认真地学习,课后自觉地复习,积聚了强大的信心走上考场,可是第一次考试没过,尤其是自己感觉学得最好的基础会计学科没有及格,学生回到学校后觉得很没面子,从心里会产生排斥上课和考试的情绪,甚至对前面的失败原因提不起精神总结,听之任之。面对这一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着重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树立全局观念,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三门科目,每一门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都很多,而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对理解力的要求比较高,根据学生考后的反馈,在课堂上和学生逐一对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计算分析题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学生对较为简单的知识点也很容易混淆,例如多选题:“银行借款筹资方式的缺点是( )A.筹资数额有限;B.筹资速度慢;C.筹资成本高;D.限制条件较多;E.财务风险较大。”这道题考的是银行借款的筹资方式,其中包含着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两种筹资方式的内容,在答题的时候需要头脑清晰地记忆这三种筹资方式的特点,再将上述五个备选答案加以比较,去掉不能成立的B、C两项,应选A、D、E三项。学生出现选择错误明显地反映了学生复习的缺陷,在脑海中未能形成知识框架体系,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理清。想要考取好成绩,把课本全部地理解掌握显然不现实,而应教会学生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抓住重点首要的工作是读懂考试大纲,以考试大纲为主线,以教材为指导,学习教材内容,对照考试大纲进行全面系统复习。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思维记忆方法,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从而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基础会计的理论内容是一个很严密的知识结构,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通过总结笔者改变了原来只强调每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重心放在为学生展示会计知识的联系和作用的整体结构上,运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让学生把课本中的知识体系一一地分列出来,把复杂的内容结构化、层次化,使得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学生从中了解了问题的全部,对问题的理解从困难变得容易。指导学生对刚开始的几个章节花较多时间来理解和记住以后,一旦他们有所领悟就指导他们进行习题练习,以练的方式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绘制思维导图,对课本的重点内容进行自觉的标注,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掌握重点知识点的问题,学生的排斥心情明显改善,慢慢地从课堂中找回了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职生虽然存在文化知识基础差、学习无目标、自我意识不强等问题,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好胜心,表现欲望强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设计让他们参与活动,满足他们爱玩的天性。“玩是学习的动力”,课堂学习之所以让学生认为是一件感到头痛的事情,根本原因是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学并快乐着”,如果学生感觉到上课学习“好玩”,自然就不会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的挫败感自然也就消失了。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将会计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会计是一门“爱”的学问,它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善于发现它。例如,在生活中,我们自己是固定资产,生活是持续经营,恋爱是投资考察,爱情就是无形资产,红包是资本公积,结婚是合并报表,你的爱人就是实收资本,孩子是应付账款,读书是长期投资,年龄是累计折旧,等等。这样贴近生活的会计名词解释,学生很容易记住和理解,不再感觉它们抽象了。

二是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用银行存款支付购货款1000元。这样的业务内容,首先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以6位同学为一组,设组长一人,组员五人,角色有:供应商,负责供应材料开发票;采购员,负责采购材料;出纳员,负责填写支票;会计,负责处理业务,填写会计凭证。要求各组成员根据题目共同设计,选出分担的角色,拟定台词,情景由组长解说,15分钟后各组根据组号顺序上台表演。课堂像舞台一样,每个学生都是演员,他们跃跃欲试,心情激动,在愉快的表演和笑声中,学生完成了一节课的内容,最后环节由各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老师对该节课内容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指出表演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上采用这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加上同学、老师的评价中肯客观,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学习轻松快乐,师生关系融洽,抽象的知识点也比较容易记住,慢慢地喜欢上上课。

(三)挖掘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引导学生提升耐挫折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引入一些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挫折伴随着人的成长,只有学会面对,才能享受到快乐真谛。从古到今,从事过会计工作的名人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例如,孔子年轻时候,因为生活困顿,第一份工作是在鲁国权臣季孙氏家里担任委吏,即管理仓库的会计。看似容易,做好却难。孔子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道出了“会计,当而已矣”的名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由于家庭清贫,他在毕业前一个学期被迫退学,回乡帮父亲料理一间小小的杂货店,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18岁那年,一向赏识他的王维克老师做了金坛中学校长,请他去当庶务兼会计。于是,华罗庚正式以会计为自己的职业。从故事中,学生认识到,不论是古代的孔子,还是现代的华罗庚,他们之所以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除了有真才实学外,还拥有着一股经得起挫折的忍耐力。

总之,中职学生学业挫折是他们在校学习生活的一个部分,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对他们进行心理层面的引导和干预,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使他们健康成长,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何遥远.以兴趣为抓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4(4)

[2]王艳.英语教学中学生逆商培养方法探索[J].成功(教育),2009(5)

[3]马靖昊.玩的就是会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曹雪晖.思维导图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4(5)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00-02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中职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三门核心课程之一,据笔者多年从事该门课程教学实践工作所知,此课程相对于其他两门课程而言,考证及格率最低,中职生普遍反映最难掌握。

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一是此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了法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理论性;二是目前中职生源普遍质量差,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具有学习积极性弱等先天性特点。

基于以上现实情况,如何保证教学效果,提高中职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掌握程度,笔者就该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受众进行简单分析,并在实践中探索使用何种教学方法最为合适。

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特点及其教学受众情况

1.财经法规最大的特点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主要是以法律条文形式显现,重点是强调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行为规范和应当遵守的法律规定。课程中不仅有相当多的专业术语,在目前中职生的知识架构,理论认知水平下,貌如“天书”,而且整个课程内容偏向法学知识,表述性语言高度浓缩,法律条文条规繁多,概念性知识抽象,中职生理解起来晦涩难懂。

财经法规课程具体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为“会计法律制度”,主要讲述会计法律制度构成、管理体制、会计的主要职能、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及其违反会计法律制度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二章为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主要讲述支付结算下的现金、银行、票据结算方式;第三章为税收法律制度,主要讲述增值税等税种的计算和征收管理;第四章为财政法律制度,主要讲述预算、政府采购、国库等内容;第五章为会计职业道德,主要讲述会计道德规范等内容。

2.目前中职生源普遍理解能力偏下,文化基础较差,挫折感严重,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不足,习惯于被动学习,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几乎无从谈起,对于财经法规此类缺少动手实训的纯理论化课程,无法进行自我归纳总结,更谈不上把握课程脉络,形成理解和加强记忆性学习。

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中职生而言,财经法规虽是一门核心考证课程,通过一定的题海性应试化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考试的及格率,但是笔者始终认为,针对课程的内容特点和中职生的现实情况下,注重中职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可以有力地提高中职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考证率,还进一步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知识能力。

(一)思维导图教学法

思维导图教学法首先是由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引申出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再次一层接一层地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剥离和结合,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知识地图。其中最重要的技巧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方式,从基本概念到相关相互隶属的知识点通过层次图显现出来。现以财经法规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为例:

通过“会计法律制度”概念,引申出相关隶属知识,由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画笔绘制成层次知识地图(如图1所示)。使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一是可以增强中职生学习财经法规某一章节以及整一本书的整体性和宏观性,更好地把握某一章节,整一本书的脉络,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二是通过中职生自我绘制知识层次图,在动手绘制过程中更有利于中职生对于知识的记忆程度;三是图文并茂式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职生“不爱动脑,爱动手”的学习模式,同时进一步激发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法

“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可以简单表述为把企业实际会计工作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元素和所需要专业知识转化为课程要求,由此安排不同的课程进行教学,以便满足中职生以后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的知识储备。那么,对于财经法规课程而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下的教学工作,如何开展?现以财经法规第二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为例,本章主要是讲授现金、银行、票据等结算方式。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本章的内容知识,模拟某一企业在往来款项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经济业务开展教学,重点突出并带出了往来款项中的现金、银行、票据的结算方式的相关财经法规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基于工作过程化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让中职生在模拟实际会计工作中,身临其境地摆脱课程内容的枯燥和法律形式的条文框架,通过形象性思维进行理解、记忆学习;另一方面基于模拟会计工作过程再结合实训教学法,通过填写一些支票、银行转账票据等方式,再配套相关知识点题目的练习,作答,模拟考试,单元测验等实训教学,这相比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法效果更加明显。

财经法规课程的第三章“税收法律制度”的内容,也可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化”,模拟某一企业所发生的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结合实训教学法引导中职生进行学习。

(三)利用公共知识储备下的教学法

财经法规课程的第四章为财政法律制度,主要是“国家预算”“政府采购”“国库”等内容。这一章节,相比较以上三个章节的学习内容,中职生学习较为吃力,甚至会干脆放弃对本章节内容知识的学习,根据笔者多年教学所知,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本章节内容与中职生的其他专业课程联系性不强;二是本章节的专业术语和知识内容抽象与中职生所接触或所感知的生活气息相距较大,学习起来无从下手。那么,在实践教学中,如何让本章节的知识内容复杂变为简单,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笔者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及中职阶段中所开设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公共德育课程中所学习到的已经储备到的比如对我国政体、国家行政管理、财政管理、税收管理等公共知识,采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方法,引导中职生深刻把握本章节内容的知识脉络和框架,首先清楚理解我国的政体形式,行政管理、财政管理模式等公共知识的前提下,再层层嵌入“预算”“政府采购”“国库管理”等本章节的法律法规知识,使现在所学的知识内容完全建立在之前所储备的公共知识之上,以老知识理解新知识,构建这样的教法和学习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中职生学习法律条文条例上思想理解上的难度,还能进一步把前后所学知识内容化繁为简,前后贯穿,形成理解线索,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以其生动形象,实践性强而且能够改变打破“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笔者在财经法规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尤其是对第五章“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一是由于本章节的内容特质,是“会计职业道德”,利用社会经济中实际发生的“职业道德”案例,在讲解过程中,很大程度可以降低中职生对法律规定的陌生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课堂的讨论、辩论程度,共鸣而更能引人入胜;二是案例教学法能够把所学知识通过直观、简单、形象的形式显现,对于中职生目前的学习现状而言,是最直接的方式;三是在具体教学中,案例只是载体,而是要通过精巧的教学设计,通过案例的方式,有的放矢地贯穿结合突出本章节的知识要点,引导中职生独立思考,理解、记忆,最后真正掌握到学习内容。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48-02

一、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协作沟通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会计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会计教学计划,以“任务”为主线,以“项目”为模块,以学生为主体,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取协作学习方式,共同完成或者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如果单纯按照“章―节―目”的顺序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把这些理论知识设计为若干个任务,并把这些任务划分成若干个具体的应用项目,用项目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学生一定会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由于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形式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只有在良好的交流协作的情况下,学生才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此。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

与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会计教学法有三大亮点:一是教学模式实现了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转变:二是教学内容实现了由以“知识点”为教学线索向以“任务项目”为教学线索的转变:三是教学方式实现了由“各自为政”向“群体协作”的转变。在此。需要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在选取项目任务时要紧扣实际、贴近生活:二是项目任务的难易要结合学生实际,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是教师在教学时要避免两个误区,即“不闻不问”与“干预过多”;四是项目任务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对项目中涉及的知识进行梳理,加深印象。

二、运用设障立疑批判诱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解惑创新能力

在会计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障立疑。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隐于暗处的问题明朗化。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批判中领悟。在批判中解惑,在批判中创新,这就是设障立疑批判诱导会计教学法。“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要使个体继承现有文化,而且能创造新文化”,“个体必须具有独立的评判能力”。“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设障立疑批判诱导会计教学法。既可以使会计专业学生对知识整体的把握增强、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记忆更牢。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深思。在深思中质疑,在质疑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

教师在运用设障立疑批判诱导教学法进行会计教学时。要把握好“三性”原则:一是平等性原则。要给学生以“师生平等”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敢“疑”敢“判”,大胆放飞思想。提出创新性观点。二是多元性原则。教师在设障立疑时,要注意问题的多层次、多角度。避免学生因问题过于简单、过于高深或过于单一而缺失学习兴趣。三是方向性原则。加大对会计专业学生解惑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这一教学结果,而更应该注重过程。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

三、运用案例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

案例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是指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选用典型会计案例,教师有目的、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推理。从而培育会计专业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例如,就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进行教学时。如果单单抽象地从理论上对货币资金管理的原则、方法进行枯燥无味的阐述,学生很难理解。其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我们就这一内容选取某一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的剖析中总结出钱账分管、相互牵制的原则,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记忆深刻,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案例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学生强记所学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在案例中探寻经验和教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它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因此,案例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案例选择也就成为案例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的关键环节。筛选会计案例要立足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于发挥学生各自特长,立足于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常规的理论教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合理性。

四、运用角色体验行为主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务实从业能力

角色体验行为主导会计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进行会计教学时按任务划分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完成任务、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在角色演练中掌握会计技能。它是一种以学生“行为”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其好处是学生能做到在“做”中“悟”,在“悟”中学。实施角色体验行为主导会计教学法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校内模拟。即在校内进行会计岗位角色模拟实验。比如:在存货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包括会计、出纳、销售人员、经理、客户、银行工作人员等),让他们在材料购买、商品卖出、存货清查等各种场景中,完成业务流程中会计单据的传递和会计账户的处理。它是一种通过课内实验促进理论理解的重要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另一种是校外实习。即让学生走进企事业单位和会计事务所进行实习,让他们了解会计的经济活动、流程的具体操作,正确分析和处理会计业务。比如: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同时,安排对应的业务实习。在课程综合实验后即安排毕业实习等,形成校内与校外、实验与实习相互交错的实践模式。

五、运用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建立模型能力

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是一种以多媒体为辅助,给学生带来文、图、声、像并茂的视觉、听觉效果,立体的、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即通常所说的多媒体辅助会计教学法。会计学“具有内容复杂、图表数据多、操作性强等特点”,大量的图表给会计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此时运用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的作用十分明显。它可以增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根据会计现象建立模型的能力”。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时,必须做到“三要”:一要适时把握教学节奏。由于运用多媒体进行会计教学,信息量大且变换快,学生要做到听课、记笔记、消化三不误有一定困难,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把握好节奏。有可能让学生顾此失彼。二要强化师生互动交流。运用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因此。要防止由过去摒弃的“人灌式”变成现在的“机灌式”。三要整合优化课堂资源。既要利用现有网络上的会计教学课件。又要整合一切力量。成立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小组,研究制作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六、运用化繁为简图解开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化繁为简图解开导会计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会计教学图表。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图表进行仔细、全面、综合和科学的设计。一是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教师所设计的会计图表无论是对会计概念的表述还是对教学内容的分类都必须科学。二是简明性与准确性相结合。准确是会计图表设计的生命。教师在设计时还要追求简洁,做到以一当十,以小代大。三是直观性与形象性相结合。会计图表直观与形象的有机结合能加大信息刺激强度,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四是逻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运用化繁为简图解开导会计教学法进行教学的一个好处是能把会计业务的内在逻辑关系简单明了化,把零散的会计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因此。教师在设计会计图表时,必须要做到逻辑性与系统性有机结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一、合理编写导学案

合理的导学案,应重在“导学、导练、导思”。编写导学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抛出一些适宜学生知识和能力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和怀疑精神,主动参与学习。创设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学会思考、表述和归纳问题。1.导学习得。教师须先熟悉教材章节、财会软件,按功能模块及实务业务处理时间,整合学时教学内容。单个导学案可包含“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习内容”等“导学”要素。依照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及业务性质,确定科学可行的“学习目标”,剖析“重点难点”。再活化教材,节选典型业务,录制示范微课,形成“知识链接”;从业务处理概述、基本功能、处理结构、单据介绍等要点,整理“学习内容”文案,制作多媒体课程资源。让学生一目了然学习内容,构建新的知识框架。一些业务较为复杂,如工资分摊、存货出入库核算、结转成本费用等,有必要撰写多个学时的不同类型的导学案。首学时,应设计单项操作导学案,重在引导认知业务单据,描述业务处理步骤,归纳相关理论知识。次学时,再设计仿真综合实操导学案,重在引导熟悉业务处理流程,点拨要点,提高技能。2.导练巩固。“导练”可含“知识链接”、“业务实操”、“达标检测”等要素。教师利用“对分易”平台,导学案、视频、微课等多媒体课程资源。学生利用导学案“知识链接”,熟悉业务单据、软件模块功能、处理步骤;“业务实操”引领学生反复模仿操作,习得新技能。细化任务,难度呈坡度,可以课内分层教学,也可以课后拓展。同时督促回归理论自学,以客观题形式设“达标检测”,量化学习效果,巩固理论,查漏补缺,完善知识框架。3.导思拓展。“导思”应属于开放性学习任务,可含“质疑问难”、“拓展延伸”、“学习小结”等要素,重在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综合能力。编写者在导学案中留白,让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观点和疑难。或教师及时解惑答疑,点拨重难点;或开展学生集体研讨,训练学生思维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拓展延伸”是跳出课内学时和学习内容的制约,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思考,或师生交互探究,拓宽知识面,磨练新技能。最后“学习小结”,学生可通过绘思维导图,完善知识框架,达到知识迁移;还可反思课堂表现,自我评价。教师也通过教学实施是否流畅、学生参与度、学生实现目标情况、导学案等多媒体课程资源使用情况等多方面评价,反思,调整。

二、优化使用导学案

信息化下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借助信息化手段,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推演、归纳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实现高效教学一种教学方式。1.活化教材,导学入门,接收反馈,准备面授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对分易”平台,导学案、微课等课程多媒体资源。学生阅读导学案,查看课程多媒体资源,熟悉学习内容;依照要求尝试前置任务,还可在平台上讨论区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可在平台上实时查看学生预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准备课堂教学内容。2.导练巩固,回归理论,交互研讨,导思提升课间实施阶段,教师根据课前学生预习反馈情况,实施项目教学法、实验法教学;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互补原则,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理实一体,重在“导思、导练”。课堂上多是教师下达细化项目,驱动学生进行单一任务实操。学生以2人一个学习小组,可根据导学案中“学习内容”指引,或观摩“知识链接”进行模仿操作,相互指导,督促任务实施。针对业务重难点,还可开展某企业一个月业务仿真综合项目实操,小组内讨论分析,互助下实操、检查,再利用实训室教学平台展示成果,汇报任务实施中遇到的疑难和经验或建议。其他小组提问、互评。教师鼓励性评价,归纳知识要点和技术难点。教师还可采用逆向思维教学法,通过评价操作视频或小组实操成果,设找茬改错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讨论,寻找错因,客观陈述,并能动手修正。即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巩固技能,更培养职业分析、解决实务问题能力。教师适时引导点拨、鼓励性评价,树立专业学习信心。在此期间,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疑难,可导学案中注意事项、技巧辅导文档寻找解答,还可以在“对分易”讨论区实时提出“质疑问难”。教师可实时解惑答疑,也可委托尖子生解答。遇到共同疑难,暂停实操,可开展集体研讨。课堂交互增强,思维碰撞,能力提升。除了实操,还要注重回归理论。教师在“对分易”平台推送客观题“在线练习”,进行限时检测。教师能实时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出掌握程度,给予必要的针对性辅导。3.复习巩固,导思拓展,多元评价,反思完善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在“对分易”上推送难度适中的复习任务单,让学生导练巩固。或提供略难的延伸任务,导思拓展。还可以设开放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互动研讨,释疑解惑。进而“学习小结”,师生反思课堂教与学,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篇10

二、图示教学法的可行性和价值

图示教学法能将庞杂知识纲要化,能将课程内容提纲挈领地表达出来,简化学习环境的复杂性,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图示教学法能够展现抽象的思维“过程”,使讲解有所“依挂”,思考有所指向,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所以它在为教师提供一种实用高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实用高效的学习方法。

三、图示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图式教学法具有简明的直观性。图示教学法的直观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加大了信息刺激的强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如在《企业财务会计》教材第三章应收票据贴现核算的教学中,指出贴现的核算,关键在于贴现利息的计算。书上也列出了公式,但在实际具体运用中,学生常常不能够准确掌握。因为在公式运用中,贴现期长短的计算更是个关键因素。书本上是这样介绍的:贴现日数是指从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天数,在实际计算中可按月计算,也可按日计算。这样陈述,能掌握应用该公式的人寥寥无几。

2.图式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使用图式教学法能使知识由繁杂变简明。这种浓缩是对教材做的高度综合,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整体框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基础会计》教材中是这样表述借贷记账法的含义的:“借”和“贷”的具体含义取决于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一般的,以“借”表示资产和成本、费用的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利润的减少;以“贷”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利润的增加,资产和成本、费用的减少。符号“”表示增加,符号“”表示减少。言简意赅的表达,加大了信息量的输出,缩短了教学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11

会计专业在教育目标上一直定位在培养掌握会计知识,熟悉我国会计法律规范,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会计知识的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会计思维和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培养注重实用性,适应能力强的人才,是其教育目标中的重点。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提倡以课程为单位组织教学,发挥教师的导修导学作用;搞好课程教学设计,倡导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目标上强调人才实用性。在这种前提下,以案例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系统掌握会计知识为己所用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课程应用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础

(一)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

会计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理论及实务操作方法,最终能利用所掌握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试图利用具体的案件和实例,使学生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实现和掌握蕴涵于其中的会计理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会计理论的学习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而会计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应用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解决日常所遇到的会计问题。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一个简单而形象的例子说明某个会计问题,这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概括性;也可以通过一个完整的案例进行引导,较为详尽的内容描述具有综合性和逻辑严密性,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会计知识点。

(二)案例教学法的发展

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外高校会计教学中发展较快,有关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证明这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由于涉及会计的案例随处可见,有很多的相关案例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所以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有效应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应着重培养实用性人才,而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应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结合,教导学生应用会计相关的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这也是会计专业课程辅导与学习的重要方向。在这种前提下,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用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符合会计专业课程特点。

二、构建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要点

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案例运用,而是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探索,尽量适应会计专业课程学习的特点和需求。

(一)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

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控制案例的内容量,把握适当的内容深度;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突出案例少而精的特点,讲究系统性和逻辑性;案例教学内容的呈现上,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二)在教学方法上要具备灵活性

会计专业课程部分内容可以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基于这一特点,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还可以以案例为中心采用提问、分组讨论、案例讲解、模拟角色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锻炼学生的能力和启发思维。

(三)在教学手段上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构建以案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不能局限于教学的举例或文字案例,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

(四)在教学组织上要呈现多样性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以应用的前提,在构建以案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中要考虑实现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转变,适应学生多元的学习动机,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三、以案例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以案例为中心的自学辅导法

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提倡以课程为单位组织教学,发挥教师的导修导学作用,自学辅导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在系统地发挥教师的这种辅作用。以案例为中心的自学辅导法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案例来源很多,包括电视、报纸、杂志、辅导书、练习资料等多种渠道,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见闻都可成为教学案例的来源。以案例为中心的自学辅导法若要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案例,将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以案例为中心的自学辅导法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具体体现为:(1)面授课间隔期间教师可以准备比较适合的案例发放给学生做事前的辅导和学习。(2)必须认真组织学生自学教材和案例,一些文字案例的辅导资料主要以自学为主,在课堂上针对相关的知识点挑选部分开展案例教学。(3)通过平时的面授课、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掌握学生自学的情况,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视角,把握主题,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4)注重向学生提供收集案例的渠道,包括各种能够学习相关财务知识的电视节目、报刊、网站等,指导分析案例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自学,为案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各方面素质。

(二)以案例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媒体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必不可少,除了面授课以外,通过其他多种媒体与学生交流和教导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这是由于在有限的面授时间里,案例教学难以独立的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具体包括:(1)通过多媒体平台提供学习资源,就相关的知识点共享相应的案例,指导学生平时利用视频课件进行学习,使网络媒体成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案例教学和知识讨论的沟通平台。(2)电子教案能够给教学提供更多演示案例的空间,在必要的时候加上有趣的动画能达到情景创设的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在教学中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网络观看,例如利用某些典型财经节目的案例,对教学很有帮助。这种教学手段具有一定的深度及影响力,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可以恰当选用。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三)以案例为中心的分组分享教学法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会计课程教学面向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案例教学是相当困难的,即便勉强采用,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因而采用以案例为中心的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应对该问题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该教学法具体包括:(1)在学生人数较多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按每小组6-7人把班级划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组长带领进行案例分组分享教学。(2)进行面授案例教学,可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由一个小组代表总结小组的意见和结论,各个小组再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问题和学习程度,也有助于活跃气氛。(3)安排部分网络讨论和答疑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案例研究等方面的探讨,学习小组针对案例进行整体学习与讨论。以案例为中心的分组分享教学法的案例教学与讨论可以克服某些学生胆怯的心理,有助于提高其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这种方法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自身优势,针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小组间讨论,然后再总结结论。此外,小组案例学习能够缩小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分享各自所熟知的案例,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以案例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法

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有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互动,但是这里所说的互动式教学是系统性的。相对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式教学法而言,以案例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法,其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而是在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讨论、观摩等多种方式以达到思想、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与启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交流探讨,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典型案例法和情景创设法是现行可借鉴的比较成功的以案例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法。典型案例法指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将精选个案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肯定正误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比较有争议性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讨论空间比较大,学生能够对其深入分析,直接与教师进行相关的辩论或在学生之间进行辩论。情景创设法指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的,通过创设相关的情节,设置启发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课堂知识容量大,共同参与性高,系统性较强,学生思维活跃,趣味性浓,要求学生配合程度较高。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解析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的会计理论内容。通过大量的情景创设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使知识容易吸收。

(五)以案例为中心的探究法

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以案例为中心的探究法是通过典型的案例进行探究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应用在三方面:(1)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进行探究性教学。收集归纳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进行探究学习,这种案例探讨能使学生有真实感,提升参与探究的兴趣。(2)由教师准备知名企业的案例,从案例入手,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作为参与的对象对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这些知名企业案例展开探究式的案例教学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分析能力。(3)通过现存的一些会计问题或漏洞对现行有关的会计法律规范进行自由讨论、质疑和探讨。以案例为中心的探究法通过提供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机会,使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会计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X

参考文献:

1.陈小平.浅议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12

关键词: 蹲踞式跳远;学导式;教法

Key words: crouching long jump;study guid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98-02

0引言

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自学自练的教学方法就是“学导式”教学法,也属于启发式的教学。“学导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个人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并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充分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知识在被动的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而在“学导式”教学法中,能够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本文以蹲踞式跳远教学为例,按照“学导式”教学方法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来探讨“学导式”教学方法在蹲踞式跳远教学中的效果,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实验组为江门一职05级会计1班的52名学生;对照组为江门一职05级会计2班的50名学生。

对两班学生实验前进行基本素质测试,内容包括立定跳远、助跑摸高、50米跑。结果这两个班学生的基本素质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表1)。另外,对两组学生实验前的基础上进行跳远测试,结果实验前的测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别(表2)。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实验法: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同时在2007年2月-2008年5月分别进行同一内容,不同方法的教学,并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1.2.2 了解访问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解访问,学生是赞同“导学式”教法还是赞同“传统式”教法?

1.3 实验内容和方法两班学生都以蹲踞式跳远为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相同,教学进度相同,场地器材相同,考试统一组织,评分均以同样标准,实验班采用“学导式”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式”教学。

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要在坚持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把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的方面去。

2实验结果

2.1 实验结果:采用“学导式”教学法与“传统式”教学法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考试成绩均高于实验前的成绩,但“学导式”教学班成绩提高幅度大,效果好。(见表3)

2.2 实验后对实验班学生的了解访问结果走访了40名学生,其中37名学生肯定了“学导式”教学方法良好,所得的成绩满意,占90%;其中4名学生说不清楚哪种教学方法好,占10% 。这说明所采用的“学导式”教法在蹲踞式跳远教学中取得了成功。

3分析

3.1 “学导式“教学法各阶段功能

3.1.1 提示阶段:新课的导入,告诉学生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所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对新课程产生兴趣,所以,本节课程可以通过学生对所学的跑跳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借助学生的其他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突破点,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1.2 自学阶段:教师将学习的任务目标告诉学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自主的练习所学内容,在练习中找问题,提高水平。学生在练习中,互相交流经验方法,互相指导,发现问题可以互相解决,掌握重点,发现难点,在练习动作中,学生们互相指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跳远课教学提供依据。

3.1.3 解决阶段:学生在自主练习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自我解决。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所学内容,更加稳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和任务。

3.1.4 精讲与示范阶段:对于学生自主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进行专门的精讲,并示范给学生具体的解决办法,在示范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整体的示范,也可以针对某个难点进行示范,直到学生真正的领会动作要领的时候,就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3.1.5 反复练习阶段:在学生自学自练,并通过教师的教学示范,解决问题后,还需要学生进行多次的巩固性练习,强化动作要领,降低动作的失误率,使正确的动作定型,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作用。

3.1.6 小结阶段: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机地体现和结合起来。

3.2 “学导式”教学法运用于蹲踞式跳远教学的分析

3.2.1 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学导式”教学是“学”与“导”的统一,重视教师“教”的同时,来开发和重视学生的“学”的因素,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导式”的教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实践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疑难”和“评价”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3.2.2 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完整跳远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学习,要求学生对动作的要领进行思考、分析、理解、消化和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次数,然后才能达到动力定型。生理学上经过的泛化、分析和动力定型三个阶段,而“学导式”教学法就是用来促进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采用“学导式”教法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当学生明确了重点和难点,则学习过程就能更快地改进提高动作质量,缩短教学时间。

3.2.3 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从各个方面接受着大量新知识和新理论,思维活跃,体现出思维已发展到较高程度,均具有一定的独立认识能力和表现欲望。“学导式”教法各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各阶段的练习来利用学生原有的思维和认识水平,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去探索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从了解访问的结果表明,实验后大部分学生认为“学导式”教法可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普遍提高,达到了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目的。

篇1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56

[中图分类号]G642;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与此同时,还必须要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基础知识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能够因为过度关注实践教学,而顾此失彼,加大会计基础知识教学力度,提升基础知识教学水平,成为了当前会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科研内容。

1 中专学校学生会计基础知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受学生数量变化的影响,一些高中开始扩招,学习好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都不错的初中生选择上高中,而那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则选择了去中专学校,这些学生的分数都比较低。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外漂泊了很久,长时间没有接受教育,只想通过中专这个途径来谋求一份稳定的职业,这些学生在学习会计基础知识时,多数都会产生抵触情绪,然后对这门功课产生厌烦,最后变成不愿学这门知识。

1.2 学生知识面狭窄

上中专以前,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是单纯地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知识的层面也只是停留在初中语数外及理化生等基础课程上,学生、教师、家长都不注重学生在课后关于财经知识方面的积累,就算是会计生也未必能每天都为自己的专业去努力,关注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此外,学生在学习一天的课程后,多半选择娱乐等消遣方式打发时间,不会再去关注有关课堂的知识。所以,学生对于会计的基础知识不是非常了解。会计是一门属于经济管理范畴的学科,这门学科由于所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就会产生一些专业的术语,而这些术语在书中却没有明确的释义,这些都需要学习者通过生活中的经验自行积累。会计知识十分广泛,学生没有办法通过死记硬背专业术语而不去理解其中的知识进行记忆,这就使教师没有办法按照计划的时间完成教学工作,每节课都拖延教学时间,也彻底打乱了整体的教学计划。

1.3 学生耐心不足、学习方法不对

当学生首次进入课堂时,对于会计基础知识是十分陌生的,出于好奇或者想去了解这门学科等原因,学生会十分认真地听讲。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整节课都保持十分兴奋有活力的状态,所以,一些学生没有办法完全掌握课上的内容。一些简单的基础会计知识,学生会有兴趣,也会十分认真地对待,但是稍微增加一点难度,爱动脑筋的学生可能还会坚持学习,而比较懒惰的学生多半会选择放弃,长此以往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厌烦,从而无法学好这门学科。会计基础知识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在任何一个知识结构上脱轨,都会导致以后的知识无法正常学习、理解,所以,如果没有掌握好前期的基础知识,想要学会以后更高难度的知识是很难的。

2 提高会计基础知识教学水平的对策

2.1 紧紧抓住并围绕一个“启”字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跨级基础知识的热情,培养自主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的能力,教师就要发挥职业特长,精心地组织安排活动,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一些有难度、深度、新颖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直观地面对问题,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2.2 正确运用一个“导”字

教师在教导学生时,要做到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去解决问题,从问题的根本上让学生明白怎么做。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途径,不要单一地向标准答案靠拢。发掘学生思考问题的固有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路、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向。

2.3 课外活动中,突出强调一个“用”字

“学有所用”是现代教学力求达到的一种教学水平,不断通过实践让学生不在死记硬背书本的知识,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账目方面得到一些训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这也充分突出了会计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也为学生日后踏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2.4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提倡一个“问”字

发散性思维是教学中最为实用有效的一种思维模式,这是一切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在会计基础知识里是非常实用的技巧。通过思考,对问题进行重新理解,假设出更多的解决方案,从而筛选出最佳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时思维的流畅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不怕学生出现错误。让学生积极提问,对于不懂的地方马上提出问题,教育学生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更多解决办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耐心,这些都是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3 创新会计基础知识教学方法

3.1 案例教学

即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死板性,运用现代化设备,不断地通过各种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最初学习会计基础知识时,不应该给出一些综合性十分强的经济案例,要贴近现实的生活,对学生提出一些熟悉的、容易理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将案例上升到理论,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走出理论知识难以掌握和学习的误区。

3.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基础会计的学习中,会计基础理论部分理论性强、枯燥无味。教师如果照本宣科肯定会降低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所以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将索然无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中活生生的案例。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会计知识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探究乐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3.3 启发式教学,引导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导”,是启发、是引导,当好“导演”而不是主演,不再仅仅是告知结果,而是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精心安排每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在讲解新知识点时,根据已学的知识设置适度的疑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以此来学习新知识。同时,营造课堂讨论氛围,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给予每位学生参与发言交流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整理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最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4 结 语

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奠定学生会计学习的基石。本文通过对会计基础知识教学的研究,从两大方面明确了会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