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管理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分两个阶段展开。第一个阶段,为了解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根究中国国家旅游研究院的《中国旅游教育机构统计报告》,选定61所在2000年前设置旅游学院的大学为研究样本,从这些大学官方网站收集到48份本科教学大纲,根据Ring[5]与吴必虎和黎筱筱[6]的学科分类对48份旅游教学计划进行内容分析。第二个阶段,为理解中国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计过程及面临的问题,对资深旅游教育者进行深度访谈。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设计访谈提纲,涉及专业发展历史、课程开设状况、课程评估机制、专业之间的异同、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学旅游本科专业开办的历史、学界认可度及其知名度以及区域分布选择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区10所大学作为便利抽样的样本。首先通过邮件寄发邀请信给这10所大学的旅游学院院长,邀请他们本人或指派一个合适的人接受大约45分钟的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有7个大学愿意接受访谈。本研究所有受访者均为在旅游领域有十余年教研经验的教授,都参与过或者现在仍直接参与所在学院的课程设计,因此本研究的深度访谈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访谈获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了录音。访谈结束后立即对访谈资料进行第一轮的手工编码,把编码的结果与誊录好的访谈文稿发给受访者进行审查,对经过审查的资料进行第二轮的编码作为最终分析使用。深度访谈的同时收集7所大学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旨在比较他们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组成方面的异同。
二、实证结果
1. 旅游本科课程的构成与培养目标
我国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构成主要分为三大块――管理课程、旅游课程与会展课程(见表1),其中管理课程是主要部分,所占比例最高。在48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管理课程所占比例达42.8%,所有6个酒店专业中所占比例达到73.8%,10个会议经济管理专业中所占比例为32.8%。像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危机管理与财务管理等都归为管理课程。同时,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与生态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旅游业方面的,其旅游课程在课程总数中所占比例各为53.7%、34.8% 与 88%。但是即使这些课程在旅游课程名目下,有些仍偏向旅游地理学科,比如旅游规划专业开设的区域旅游规划、城乡旅游规划与计算机扶助旅游制图,生态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生态学、旅游景观生态学与旅游林学等课程。由于中国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所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出,所以管理类课程所在比例就非常高。20世纪90年代国家鼓励发展旅游教育,一些历史、地理、语言、社会学等学院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学院创收纷纷开设旅游专业,尽管专业名称相同,但是他们的师资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这样就使某些专业开设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原有学科的痕迹。由课程大纲内容分析可以发现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是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在所有旅游专业中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5.6%。
旅游本科课程培养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沟通技能、服务礼仪与计算机使用,还有少量的学校培养摄影、茶道与自我阅读等能力,但是其他重要的个人技能,比如个人发展、跨文化交流、团队工作与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与个人责任方面的知识很少出现在课程计划中。其次,旅游本科课程强调语言能力。不管在中国还是其他很多国家旅游课程中都强调语言能力,绝大部分专业都至少提供一门旅游专业英语课程,有些还提供第二外语作为选修课,种类广泛的语言课程也支持了强调外语的观点:很多大学提供涵盖听说读写至少2个方面的英语课程,有些甚至还把口译作为主要选修课。另外,中国旅游课程对科研方法训练不足。72所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三所院校是旅游研究外文文献,其他两所是研究方法与设计,在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1.3%。研究方法课程较低的比例反映了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对科研训练的不足。
2.旅游专业课程设计过程
有4位受访者说他们有一定的规定,隔年修改教学计划并且当准备开设新专业或方向的时候或者增删课程的时候需要经过一个组织良好的程序,通常由学院院长与教授组成一个教学委员会,当决定修改专业计划的时候就召开一个会议。有时候,当教师希望开设或取消某一课程的时候,他(她)要提交一个论证报告或申请,并且由教学委员会讨论。教学委员会把会议决议上报给校教学委员会以表明接收了这种修改。另三所大学的受访者说,尽管当他们决定修改教学计划的时候有一定的程序执行,但是往往由院长或教学院长基于他们个人对旅游业发展变化的认识或教学需要进行修改。
对课程设计过程的访谈结果显示,政府与教育者是课程的决策者并且旅游本科课程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业界、在校学生或校友――偶尔参与这个决策过程。只有一个受访者提到他们当开始开设一个新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时试着探寻业界的期望并且与业界人士进行沟通,并且最终从这种沟通中获益良多。因为他们认识到业界对本科生的期望是具有更多的运动管理的知识而不是操作知识,否则基于当前的师资与现有资源他们不可能获得这种认识并且不符合学院既有的教学与研究方向。最终学院考虑到现有的体制与教学资源把业界需要的高尔夫球管理变通为俱乐部管理。三个受访者承认在现有实践下,即使有必要,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很少能够参与课程设计过程。另一个受访者反映,公立大学甚至没有认识到诸如业界和学生也是利益相关者。因为官方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评价准则几乎是纯学术的,旅游专业也无不例外,即使旅游学被认为是一种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并且需要与实践紧密联系。
3. 旅游本科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
首先,缺少旅游课程评价与总体质量标准。当问到对中国旅游本科课程的评估与质量标准时,受访者说基本上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旅游课程的相关标准。
其次,师资紧缺,实习机会缺乏。师资紧缺是7位受访者共同反映的问题,由于没有合格的教员,一些想开设的课程没有开出来。另一个例子就是由于师资缺乏,一名讲师一个学期主讲多门课程,即使有些课程脱离了他们的学术专长。对教师学历的高要求也被认为是师资缺乏的一个原因,有些实践课程或管理层次的课程如果由具有业界经验的教师讲授效果可能更好,但是在我国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通常没有获得较高学历,所以不能在旅游本科教育机构谋取一个教职,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课程质量。由于用人单位喜欢聘用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如果旅游本科生在毕业前没有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那么用人单位的这种偏好就会进一步影响到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
最后,学科定位影响课程设计。现在旅游管理是在管理学目录下,制约了旅游学科的发展,因而也影响旅游本科教育以及课程设计。当旅游业在1978年起步的时候当时中国政府决定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以赚取外汇,旅游专业最初设置在经济学目录下。当兴办旅游企业后如何管理旅游与饭店企业的开始出现,因而教育部1998年高校专业目录调整的时候决定把旅游专业设置在管理学目录下以响应这种需要。但是随着中国旅游业在过去十年里的发展,休闲与游憩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休闲研究、旅游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逐渐出现在旅游本科课程中,但是考虑到只有2年的主要课程的学习时间,还要留出来半年到一年给实习与论文写作,其实只剩下一年到一年半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如此短的时间造成很多课程无法开设。
4. 不同高校旅游本科课程设计的比较
专业培养计划显示,绝大部分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是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与指南制定的。教学计划里面都有相应的运营与管理技能、实务与理论能力方面的类似要求,同样也强调对旅游本科学习打下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知识基础。但是,就期望毕业生担任的职位与职业要求的表述方面,每一个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差异的。比如南方某大学的会展专业预期他们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会展业的规划、营销与公共关系、谈判、经营与收益管理方面的工作。另一个例子是西南某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也有差异。对旅游管理的专业培养要求是了解营销、文化与旅游业,能够从事调查、制作计划与促销,擅长写作、数理统计与信息工作;酒店管理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管理、文化与商业,能够制定计划,胜任服务与宣传工作,擅长外语、信息技术与沟通工作。同时,某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他们的学生能够从事定性与定量研究,基本了解国际酒店与旅游业实务,也要求他们的毕业生遵守工作道德规范,这一点在其他的专业目标与要求里面没有发现。东部某师范大学要求他们的毕业生胜任旅游行政与企业管理中的高级职位,同时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够寻找研究缺口,利用可能的研究方法从事调查并且写出可以汇报的研究结果。
开设课程方面,我国旅游本科课程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通选课与专业课,尽管在专业课下面可能会有不同的单元,比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的比例比通选课大,占到所有课程总数的50%以上。在西南某师范大学与某财经大学,将毕业论文、实习与社会实践单列,而东部某师范大学与南方某大学则包括在专业课单元里面。四个专业计划里面毕业论文大约都占到毕业要求学分的3%~4%,而社会实践所占的比例在每个教学计划里面都不同,从2.5%到8.2%不等。西南某师范大学分配给社会实践的学分是毕业论文的2倍多,某财经大学教学计划分配给实习与实地研究的学分也比毕业论文多。南方某大学在实习与毕业论文分配的学分一样多,东部某师范大学分配给毕业论文的学分比实习的更多(6∶4)。在四学年里面,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从155―180个学分。
旅游本科课程专业课之间的异同。首先,旅游本科主干课程几乎不一样,有些专业把宏观层次的课程,比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作为他们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但是其他专业把这些课程归为他们的选修课,而有些大学在他们的旅游管理与会展专业都没有提供这两门课。其次,不同专业之间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名单中提供的课程也不一样。最后,同样专业方向下的课程也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就旅游管理涵盖的学科范围来说,旅游本科课程的内容有些类似,并且都强调信息技术与礼仪。
1什么是工学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是以工学结合理念为大背景,要想研究透彻工学结合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搞明白什么才是“工学结合”,这也是本文阐述的基础。
工学结合就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最早体现“工学结合”这一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有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方法和英国“证书模式”“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等,在奠定了这一教学理念基础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1工学结合有着与其他教育模式不一样的特点
(1)将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都融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且把三者调节到最佳状态,是切合我国教育实情的一种在“校企结合”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2)着重强化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的政策,让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空间和舞台,这无疑在传统的单向思维模式上有了不小突破。
(3)以落实基础、强调人文素质培养、强调职业素质培养为主旨,把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到与理论传授和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完成自身人格、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2工学结合的目的
(1)将理论知识加入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理解理论知识,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理解。
(2)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对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让学生走进社会,加深与社会的接触程度,不要只是做温室里保护着的花朵,以便加深他们对社会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并逐渐体会到与社会自然人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2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状中发现问题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期望空泛、没有实际意义。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都是输出人才,也就是说人才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院校只是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人才培养中最关键的一点――理论结合实践――在这样一种错误的空泛、不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引导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路越来越崎岖。
(2)如何提升教师整体水平还是一个难题。无论哪类专业,教师水平都是决定教学水平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管理也不例外。根据我国教育现状来看,旅游管理有关专业的教师大都来自其他稍有相关性的专业,对于旅游管理市场的把握度基本为零,所谓“专业教学”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效用。
(3)课程设计不科学,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旅游管理的特点是适用性强,关键在于如何应用理论知识;但纵观国内高校,大都延续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灌输理论知识上。
(4)学生实践内容不能够达到实际需求。前面说到过,旅游管理专业的适用性强,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运用,也就是说实践课程很重要。但是,就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安排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实践单位单一,要么酒店,要么宾馆,并没有进行综合性实践培训;还有就是量不够,很多实践活动都是“走形式”。
3如何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31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制
基于我国的一些传统观念和教育实情,我国在旅游管理培养过程中只是简单套入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没有明白新时代的旅游管理需要新一代人才的道理。如何做好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也许改进、完善当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制就是我们首要的任务。在新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在工作上的组织能力、实际操办能力、谋划决策协调能力、观察调研能力的培养,这些也是工学结合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2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活动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行业,创新永远不会成为一个过时的词语,因为只有它才能够赶上社会不断变化、进步的趋势,才能够让人类不被历史吞没。培养人才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案,所以只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我们才能够制定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案。高校中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因为只有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我们才能够培养出一批批旅游管理方面真正的人才,为社会输入有效的力量。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眼光融入大数据的旅游中去。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如今以基本覆盖全球。如果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把目光锁定在狭小的“旅游”观念中,那我们就显得有些鼠目寸光了;大数据时代就应该有大的世界观,把目标确立在“大旅游”“大市场”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如果仅仅是符合普通本科教学“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要求,那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是无法获得生存地位的,因为要把眼光融入大数据的旅游中去需要更多的技能――发掘内在因素、对商机的把握、不断前进、团结互利等――所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也理所应当对这些能力和技巧进行着重培养。
(2)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培养,突出个性化。根据世界当前形式,中国极有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强国,这是机会也是挑战,因为我国在旅游管理方面的特色培养力度明显不够,还有不小的缺陷。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先容纳世界,中国旅游管理要想向世界范围内进军就得将旅游人才培养融入世界经济的开放性、产品创新的个性化。怎样做呢?这就要求有关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因为每个人的兴趣、天赋都不同,只有做到了差异性教学培养才能将他们内在潜质发挥到极致,最终达到人才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点才可能让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专业性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3)以运用能力为重心对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人员进行培养,确定相关学科的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核心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升能力”,要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就必须重视运用能力的培养,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实际运用当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现不足,然后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能力。
33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效力
传统教学体制有一定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好这些暴露的问题,我们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就会停滞不前,鲜有建树。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当然是对当前的教育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要实现旅游管理运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不得不创新,不断发掘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形式和手段。根据我国具体教学情况,我们可以将比较单一的人才培养组织形式向多元化铺开,同时,允许教师和同学保持适度的教学、求学个性,让师生共同探索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老师、同学都保持了个性化,思想摆脱了教条化的束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可能被创造。
34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当然,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短板。一方面,可以从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从事专职或兼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把课堂外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的培养上,还需注意能力的提升,如外语教学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的“哑巴”英语的状况,培养他们的开口能力、英语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接待过程的情景教学实现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中文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锻炼,如让学生熟悉企业相关文书的起草并练习。给学生开口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熟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建设有自己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旅游行业是大有裨益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实习实训基地质量不高、仅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注意对他们的指导和教育,过度使用实习生,使他们对企业乃至行业心存恐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另外,部分实习指导教师不熟悉企业情况,无法有效跟企业沟通,给予实习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实习过程中困难重重。
《景点讲解》课程不只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修专业课,还是国家导游资格证考试的考试科目之一。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导游素养以及所需的必要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旅游管理专业的完备的知识系统,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与掌握程度关系到日后在工作中的发展。
一、《景点讲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一)书面语表达形式
众所周知,旅游管理的学生在毕业后的,主要的就业方向就是导游,学生在学校中没有获得足够的实践性知识与技能,在进入工作状态之后,需要学习的东西就会突然增多,无形中给刚刚毕业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景点讲解》是课程的名称,一般使用的教材都是《景点导游词》,比如《广东导游词》。《广东导游词》的缺点就是:部分景点的内容数据错误、资料陈旧、都是书面语的表达方式,不符合学生在行业实践中带团操作需要。
(二)内容陈旧
《景点讲解》这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有些太过于陈旧,已经严重的与时代脱节,所教授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当学生在实际的带团过程中就会发现所学的内容与当前的具体现实不符,给学生在实践的带团操练中带来了困扰,给原本就是初涉社会的学生增添了麻烦。
(三)机械式授课方式
由于《景点讲解》这门课程是导游证考试的科目之一,所以为了考证,许多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而忽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本文会着重的阐述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新的教育思想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1]。
二、《景点讲解》课程的课改措施
(一)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景点讲解》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大多都是书面语形式,学生就会开始感觉教学过程乏味枯燥,没有兴趣。所以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收集资料、通过制作PPT的形式来实战演示以及像电视中的旅游频道一样,通过短片的拍摄来讲解一个景点。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2.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景点讲解其实就是口语表达的一种方式,在讲解中需要借用语言以及肢体语言对景点进行描述。所以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设置一些活动课或者竞赛让学生站在讲台前表达自己的想法[2]。例如,我们可以开展“走遍中国”的活动,让学生在全国的著名景点中抽取一个景点,作为自己的主题,然后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进行展示与讲解,班级的其他同学可以充当游客,提一些问题,老师对每个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与打分,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
3.增进家乡情怀的培养。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感情,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学校地处中国的南大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广东的不同城市,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了解广东的自然景象以及人文资源,学生应当了解广东的特色旅游项目并且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而且还要结合《景点讲解》教材的理论知识作为框架。
4.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讲授的知识才真正的有价值,学生也希望自己在学习上可以获得成功。但是即使学生的思想态度是积极地,但是因为他们不能够很好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所以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具体化,在课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堂上,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增加交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的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利用情景教学法,提升教学效率
在对《景点讲解》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时,情景教学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此方法是教师依据所教授的知识创设一种生动的情景,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导游工作,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作为导游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1.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实战能力。我们在创设情景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由于学生大多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所以在使用情景教学法时,教师要注重由易到难,例如在讲解《导游词》时,可以先让学生在情景之下讲解欢迎语,之后再慢慢的进行模拟导游,进而讲出全部的导游词,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讲解内容和形式等进行规范。此外为了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可以在情景中设置游客问问题的环节,切实的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场景。
一.引言
在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今世界,旅游者作为旅游和旅游学研究的主体,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王德刚,1999)。近年来,旅游者行为的研究触角从旅游经济学过渡到旅游社会学再深入到旅游人类学,实现了逐步从经济现象到旅游本质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旅游者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谈及对旅游者行为管理的机制研究仍付阙如。由于旅游者行为对景区造成的影响愈来愈大,而旅游者行为管理开展被动致使景区保护成了单向又得不到呼应的工作,无形中也增加了景区的保护成本。因此,深入探讨旅游者行为管理机制既必要又迫切。
二.旅游者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一)一般消费行为
通过行为的具体表征可以把一般消费行为分为从众性消费和符号性消费。其一,从社会从众效应出发,旅游者在景区内的消费活动属于去个性化的旅游消费,并表现为缺乏主见的从众性消费,旅游者很难做出能够代表个人真实意愿的消费决策。其二,格登和理查兹(1920)在符号三角理论里阐述了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代表着告知、面子或炫耀中的一种或几种,价格不能真实的反映产品的质量和成本。除了满足期望,符号性消费还具有建立社会关系的作用,在旅游地、旅游团遇见的陌生旅游者之间可能会因为购买了相同的商品而进行更深层次的交谈;在居住地,旅游者同样可以以商品为媒介与同事、朋友交谈,从而维系其社会关系(Cohen,2007)。
(二)越轨行为
顾名思义,打破规章制度,特立独行甚至造成混乱及破坏的行为即为越轨行为。按照其出位程度的深浅可以把它分为对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的环境排斥效应;破坏景区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不爱护环境、插队、满口脏话、不配合景区管理工作和其他旅游者发生冲突等的逆反行为;对景区、旅游者造成安全隐患的旅游犯罪。对环境的排斥效应主要影响因素来源于外来文化在景区开发、社区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上态度和行为的强势。逆反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个体人格差异和群体效应的叠加,从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出发,人们在异地进行旅游活动时常常会放纵人格中的“本我”,隐匿“自我”,忘却“超我”,加之旅游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逆反行为常大面积爆发。关于旅游犯罪的早期研究可追溯到Jud收集墨西哥32个州的数据研究犯罪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他发现财产犯罪对旅游业的影响较之暴力犯罪大得多,而后者仅仅起到微弱的影响作用。
(三)生态行为
生态行为是旅游者管理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与其相关的各种旅游形式,如:慈善旅游、志愿者旅游、绿色旅游等概念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将旅游者生态行为分为环保理念、天人合一的感受、原真性追求三种表征。其中,影响环保理念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者的内生因素,凭借不同个人背景产生的生态旅游行为理念,进一步支配并指导着旅游者行为,最终发展成为负责任的旅游者或生态旅游者。而天人合一的感受是以目的地选择为推动力,是一种契合东方哲学观的处事精神。原真性的追求则体现在旅游者内心对接触事物的原本面貌的渴望,亦可表述为旅游者对旅游社区文化的尊重和认可,自发地期望能够获得最原真的旅游体验。
三.旅游者行为管理的本质探索
旅游者行为管理系统的基础源于旅游主客体间相互营造的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力来自旅游者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可变的意识观念;目标是实现旅游者满意的旅游体验和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由于旅游者行为以内在心理需要为驱动力,并且不断的受到外部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致使旅游者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角色转换时可能出现各种不适应症状,一些消极的群体行为就会随之暴露出来。针对由复杂个体组成的旅游群体活动,旅游者行为管理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1)以游客为导向的自主型管理;(2)以律法为导向的强制型管理;(3)以景区为导向的契约型管理;(4)以其他游客和景区为导向的协同型管理。不同类型的旅游者行为管理模式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应用到现实旅游活动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类型或具体的游客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也可以是多管齐下。
参考文献:
[1] Michael Hughes,Carolyn J.Kroehler.Sociology:the core[M].2008.
[2] Swarbrook.J.,Horner.S..Consumer Behaviour in Tourism[M].2006
[3]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民族出版社,2004
[4] 徐红罡.旅游系统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86-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生活周围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中生活的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在城市中建设园林绿化过程中,要对园林管理方法进行不断优化,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1 园林绿化施工各管理的主要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指的是,政府作为公共部门通过对自己权利的使用,对园林绿化这种行为进行合理的管理,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园林绿化对一个城市来说意义重大,可以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通过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能够使城市园林绿化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是美化城市的一种良好手段。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技术较为复杂的工作,要想使园林的景观效果和绿化功能可以得到全面体现,在园林建设中就必须要做好规划、设计、后期养护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2 园林绿化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意识薄弱
城市绿化园林工程的规模日益扩大,很多施工管理者在工程施工中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建筑物施工中。因此,对同一时间进行施工的绿化工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例如:在小区建设过程中,小区中建筑物所占的比重较大,绿化面积相对来说则比较小,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自主的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迁移到建筑物施工中。此外,由于我国园林绿化的发展比较晚,因此,应用的理念多数都是对国外一些成功理念的借鉴,自身研究的理念比较少,在理念的应用上,没有与我国的环境情况进行合理结合,经常是生硬的套用,管理效率偏低,并且我国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投资方较多,经常会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对园林建设的管理难度,导致园林绿化建设无法满足标准。
2.2 缺少完善管理制度
我国园林绿化施工还处于发展阶段,缺少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对于施工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果其存在问题,则无法合理的指导管理人员的工作。此外,园林工程的性质比较特殊,在管理上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我国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上的人才稀缺,为了弥补这一问题,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一些施工企业虽然针对园林施工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监督工作,制度应有的效果很难得到发挥。园林绿化施工制度不完善造成直接后果就是,园林中的植物无法在适宜的时间进行栽培,对工程的质量将会造成不良影响。
2.3 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
许多园林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对其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但是经常会在工程竣工后,就结束了对其的管理。园林工程与一般工程不同,其在竣工后还需要做好后期养护工作,只有做好后期养护工作,才确保园林中植物的健康成长,才能使其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3 提高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合理策略
3.1 加强监督管理
园林工程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门面工程,施工质量会对城市中生活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园林施工前,施工部门需要向相关的部门就园林的建设问题进行申报,在未获得部门的批准之前,不得进行施工。若城市需要进行园林景观建造,必须要获取相关单位的批准,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针对工程施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一切工作都要严格的依据要求进行,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3.2 完善工程施工管理制度
园林绿化施工包含的内容较多,不仅包含园林知识和园艺知识,而且还包含建筑学的知识,由此可见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对提高园林工程质量来说意义重大。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即使管理人员就具备园艺、园林、建筑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很难做好管理工作。此外,园林绿化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范围广,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复杂的程序变得有序化。在进行管理制度制定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必须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要与我国有关园林建筑管理的规定进行适当的结合,从而制定出一套符合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2)详细划分施工,全面分析施工内容的每一个部分,依据分析,制定合理的制度。(3)做好相应的制度审核工作,在制定完管理制度后,需要将制度上交给相关的部分进行审批,在获得批准后,才可进行施工。需要额外注意的是,在审批管理内容时,需要依据相关的法律进行,审批需要力求科学合理,从本质上提升管理工作质量。
3.3 加强后期养护工作
绿化工程是园林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对于绿化工程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后期养护工作。由园林绿化工程竣工到移交通常最少需要两年的时间。对于苗木来说,通常需要两个生成季节,这是一种硬性要求,是为了确保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都能够达到标准。在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工作中,苗木的成活率是园林后期养护工作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园林工程顺利完成,并且质量能够得到要求,但是如果后期养护工作无法达到标准,将会对整个园林景观造成不良影响。具体而言,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必须要做好后期的养护管理,对园林景观予以足够的重视,确保园林的稳定发展。由此可见,成立一个专业工程队负责后期养护工作是必要的。后期养护工作对绿化施工管理来说意义重大,其可以帮助企业找出工程施工前期存在的问题,并可以对工程进行不断完善。园林工程竣工后,园林中部分树木需要特殊保护,此时应当使后期的养护作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升园林中苗木的存活率,尽量降低园林中苗木浪费情况的发生。
3.4 提升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对于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管理来说意义重大。因此,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1)加强对自身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工作中应当以身作则,对施工人员的工作要做好管理,确保一切施工都依照标准进行,提高施工人员的思想观念水平,提高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并加强对质量意识,确保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管理力度,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施工存在问题,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改,并且要加强对每一道工序的检查,只有在前一套工序的质量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套工序的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始终都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3)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增加安全管理,增加对安全知识的培训与宣传,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并在该基础上,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控制,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要求的基础上,在工期内竣工。
4 结语
目前,我国多数的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施工管理的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实际施工中,并没有真正的落实施工管理理念。施工企业在复杂的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重视程度、加强监督,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得到提高,帮助企业树立一个良好形象,使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实现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晓岩.加强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策略分析[J].科技展望,2015(13):84-85.
[2] 杜金康.优化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有效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37-40.
一、引言
乡村旅游节庆是利用乡村田园地理环境、原生态劳作流程、以及特色农业规模效应,或者通过深入挖掘民间民俗文化、民族文化而开发的,吸引旅游者的乡村节庆事件。节庆活动所产生的活动效益,除了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包括社会文化及环境方面的效益。如:建立居民意识、增加居民的荣誉感、凝聚地方团体组织及民俗旅游与文化旅游活力、游客及居民的满意度、提供正当休闲活动、行销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施政能力、提升地方知名度、教育宣传以及直接体验的游憩价值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类型节庆活动约5000余个。但近年来不少地方举办的节庆活动,大多昙花一现,且已呈现泛滥之势。很多节庆活动由于特色缺乏、活动持续时间不长,所获得的媒体报道规模、持续性、深度有限,导致关注度较低,往往达不到举办目的。因此,研究如何进行有效地组织与管理,放大节庆影响力,取得“三大效益”;节省运作成本,避免“三种浪费”(钱、时、空),让乡村节庆活动蓬勃发展、经久不衰就显得很迫切。然而,节庆活动的管理存在很多变数,不同的游客参与的目的不同、节庆活动本身的地域差异性以及管理人员和管理模式等,都会影响节庆活动的管理过程。同时,节庆活动所面临的环境却在朝着相似的方向变化:即竞争加剧、消费者更加成熟、流程和对象更加复杂 。
二、郫县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现状及特点
郫县是四川省成都市下属的一个县,距成都市区10公里,全县幅员面积437.5 km2。郫县地处天府之国腹心地带,都江堰自流灌区上游,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点,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郫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7℃,春早、夏长、秋雨、冬暖,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态气候环境十分宜人,最适合开展各种乡村休闲旅游活动。
1、 郫县乡村旅游节庆概况
郫县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尤其注重节庆活动对旅游的拉动作用。近年来,郫县政府对全县的旅游节庆活动进行了统筹安排,并制定了“郫县旅游节庆文化活动方案”。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郫县下属各乡镇结合本地丰富的自然和乡村人文特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大力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每年定期举办金秋古城柚子节、友爱海棠节、田园文化艺术节、葡萄采摘节、韭黄文化节等农业节会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年,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称号。近年郫县主要乡村节庆活动情况见下表:
2、郫县旅游节庆活动特点
(1)种类繁多,内容较为丰富
郫县的旅游节庆活动,种类繁多,内容较为丰富。有的是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而开展的节庆活动,如“金秋古城柚子节”、“田园时代葡萄采摘节”、“农科村海棠节”等;有的依托当地自然条件而开展的节庆活动,如三道堰镇的“亲水休闲旅游节”。三道堰镇素有古蜀水乡之称,近年,该镇以节日为载体,以系列活动为亮点,让游客零距离感受亲水休闲的魅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挖掘本土风俗民情,已经连续举办了58届的龙舟会,以赛龙舟、抢鸭子、放河灯、歌舞表演、川剧座唱、书画展览等活动为主要内容,是郫县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外,还有以艺术表演为特色的“府河源•乡村音乐节”、结合非遗节举办的“蜀绣艺术文化旅游节”等。
(2)主题明确,初具品牌优势
郫县在确立节庆主题时,各乡镇都以本地的标志性特色资源为基础,例如, 三道堰镇“亲水休闲旅游节暨三道堰龙舟会”、友爱镇“农科村海棠节”、新民场镇“西部花乡乡村旅游节”等已在一定区域内树立起品牌,部分节庆已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旅游节庆的典型代表,例如,“望丛古蜀文化节”以“解蜀语、瞻蜀祭、观蜀舞、赏蜀景、品蜀味、展蜀史”为主题,不仅成为郫县及成都文化旅游的一大盛事,也成为全川蜀人乃至全国、全球蜀人的盛事。
(3)运作市场化,功能发挥较充分
郫县的旅游节庆活动采用的是“政府组织、企业运作、民众参与”的方式,即政府负责组织协调,以招标的方式由企业按市场化模式运作。一方面,通过面向社会征集旅游形象主题口号、节庆内容等方式开放办节;另一方面,以节养节,以节创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如2009安靖镇“绣•田园”蜀绣艺术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达5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游客1万人次,实现收入7000万元(注:资料来源,郫县旅游局)。而安靖以此为契机,正在形成集刺绣艺术品、蜀绣用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并将在此基础之上将安靖打造为具有浓郁田园色彩的现代田园蜀绣风情小镇。
事实证明,节庆活动具有经济、文化、政治等多重功能,不仅成为郫县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而且对提升郫县的区域形象、促进郫县经济贸易的全面快速持续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郫县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思考
郫县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有可能阻碍旅游节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应对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进行剖析,以便发现管理中的问题。
1、旅游节庆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无法完全体现活动的核心价值
一般来说,节庆活动的设计与管理,首先应确定节庆活动的目标――“SMART”。SMART有利于节庆活动实现其目标以及活动后的评估工作,如确定活动的收入、利润、门票收入、广告收入、商品销售量、赞助收入、所获得的捐款、津贴、现金流、国际或当地游客的数量、投资水平等。其次是进行设计。它构成节庆活动成功的基本要素,并将影响到活动的每一层面。而设计的中心就是要体现活动的核心价值。
郫县旅游节庆活动己历经多年,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目标的确定尽管很明确,但其设计与管理还无法完全体现其核心价值。如:“亲水休闲旅游节”目的是为了把久居都市的游客吸引到古蜀水乡三道堰,让游客零距离感受亲水休闲的魅力;它面对的顾客应是:成都市民及周边邻近地区的游客;为此,旅游节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时间过长会导致游客和观众的精神疲劳从而降低旅游节的兴趣点,同时有可能因影响工作而流失大批的观众。但是亲水休闲旅游节长达150多天,造成市民的旅游节疲劳战。
2、旅游节庆活动产品的主题设计应反映郫县的特征
节庆活动产品的主题设计应体现举办地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潜在消费者的需要以及经济的承受力,并根据节庆活动的内在特征以及全面的预算来安排。主题必须鲜明、生动,具有时代气息。一旦确定节庆活动主题,就将成为这个节庆的主旋律,一切活动将围绕着它展开,最终形成整个节庆的大合唱。
郫县旅游节庆活动,多数都确定了相关的主题,这是非常明智与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节庆活动还没有主题,一些有主题的活动也并没有很好的突出郫县的特色。
纵观郫县的节庆活动,多数在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相似的主题,如美食节、花卉节、龙舟节、采摘节等。并且,郫县目前还没有旅游形象主题口号(郫县旅游形象主题口号已在征集中) 。在这种情况下,内容如何彰显郫县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Theobald (1994)认为,旅游节庆活动的本质是文化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替代大众旅游的一种方式。郫县有三个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即:“古蜀文化的诞生地,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川菜美食文化的繁荣地”。节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老瓶不断装新酒”,在常规项目不动的基础上更换一些更富有时代特色和创新的项目,使每届的游客能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烘托出浓烈的节庆气氛,不断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3、旅游节庆活动的层次有待提升
郫县的许多乡村节庆活动都冠有文化之名,但文化氛围并不浓郁,以致于许多以文化为名的活动被讥为只有吃的文化。过度重视实现经济效益的速度,导致节庆活动仅与餐饮业、摊贩密切结合,虽然增加了业者的收入,但却因此降低活动的品质。相应的休闲、游乐设施设置要与乡村特色贴近,娱乐方面要以各种民间表演形式为主,并尽量吸引游客参与其中,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文化特色,加强对农耕文化、农业生产和民间习俗的展示等,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此外,部分地区服务质量较差。虽然郫县旅游局举办过多次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使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很大提高,但目前郫县旅游从业人员质量、数量、结构和布局方面,任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重视对普通话和外语能力的培训,重点培养他们掌握细微化、延伸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的能力,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使乡村旅游适应市场的需求,让游客得到更好的服务,及满意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林铭昌:《节庆活动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的研究》[M]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148~15
2、吴恒:《节庆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M],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277~279.
作者简介:
上海和丽水,两座城市,两种风格,各放异彩,丽水旅游接轨上海是优势互补,潜力广阔。
(一)丽水旅游接轨上海的必要性
上海,经济繁荣、人口密集,是带动21世纪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高收入水平、新生活理念、快生活节奏,加上久居大都市对绿色、自然的渴望,使得三千万上海人普遍养成了喜好外出旅游休闲、放松身心的习惯,居民出游率居全国第一。同时,上海又是极具诱惑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吸引了全世界各地无数的游客。承接和分流数量如此庞大的上海本地游客以及到沪的全世界游客对推动丽水旅游发展的作用可想而知。此外,从交通上看,上海是我国通往国内外的主要交通枢纽之一。以航空为例,目前,上海浦东机场日均起降航班达560架次左右,航线覆盖73个国际(地区)城市、62个国内城市,上海虹桥机场以国内航线为主,日均起降航班也在540架次左右。丽水旅游要提高全国化和国际化水平,必须主动接轨上海,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二)丽水旅游接轨上海的可行性
丽水,生态旅游资源丰厚、优势突出,有“中国生态第一市”、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等美誉。近年来,丽水重视旅游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2009年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上海等许多大都市,生态环境相对欠佳,市民更加渴望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无污染的食品,因此普遍向往生态较好的地方,而纯净自然、绿意盎然、自然风光秀美的丽水正有这方面的优势,这为我们旅游接轨上海提供了可能、提供了契机。此外,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名气渐响的“中国摄影之乡”、“丽水三宝”文化、畲族风情,保存良好的老镇老街、古村落,这些都对上海人构成了巨大的诱惑。
(三)丽水旅游接轨上海的现实性
近年来,丽水着力改善旅游环境,景区建设如火如荼,下辖九县(市、区)全部实现通高速。两年后,上海到丽水,高铁2.5小时,空中交通也为期不远。我市将开拓上海市场作为旅游工作重点来抓,成效日益明显,双方在经济、旅游、人才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我市制定颁发了《丽水市鼓励上海旅行社给丽水市4A级旅游景区送团的奖励办法》,并每年都在上海举办大型旅游推介会,有效提升了上海旅行社参与丽水旅游市场开拓的积极性。上海铁旅的旅游专列、上海青旅的旅游直通车已先后开通,上海市民来丽旅游更加方便。而我市在中央和东方电视台的广告和大量上海游客良好亲身感受的口口相传,也让丽水旅游在上海民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明显提升,可以说,“丽水旅游”已逐渐被上海人认可和接纳。
二、丽水旅游接轨上海存在的问题
当前,与我市加快接轨上海,建设长三角地区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旅游产品问题
从旅游产品来看,尚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影响力的重量级休闲旅游新产品;从旅游品牌来看,我市具有市场竞争力、特色明显的响亮旅游品牌还不多。随着对生态建设的普遍重视,上海周边主打绿色生态牌的区域越来越多,与我市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而它们往往占有先天性的地理之便。我市在认真研究上海旅游市场需求特点,将独特的生态、文化优势与旅游结合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旅游产品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功能与结构问题
从旅游功能来看,目前我市还没有建成功能齐全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市场环境、咨询服务网络、自驾车服务体系、旅游停车场等系统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产业消费结构看,旅游六要素中“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都还较弱,高等级酒店建设滞后,购物、特色美食、消费、演艺等要素不充分,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能体现丽水资源禀赋特色的旅游区,旅游逗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综合效益有待提高。
(三)知名度和影响力问题
从总体来说,我市城市形象虽有影响但还不够鲜明,尤其是在境内客源市场的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境外客源市场则几乎没有知名度。通过多年努力,丽水旅游在上海知名度有所提升,但还远远不够响亮,同时,在长三角邻省其他地区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远远不够。
(四)客观因素制约问题
交通方面,丽水相距上海500公里左右,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尚未直通高铁、动车和飞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潜在游客出行的欲望;另外,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上海这个庞大的客源市场,营销手段丰富多彩,竞争激烈,我市接轨力度和财力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
三、加快丽水旅游接轨上海的建议
目前,我国旅游业迎来了快速发展、规范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下一步,我市应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使丽水旅游更好、更快地接轨上海,抓紧做大做强。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上海及长三角的经济龙头地位明确,确保了旅游市场的潜力巨大,人口的高度集聚标志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区域个体的普遍高收入也确保了较强的消费能力,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前沿,各类经济文化活动对整个长三角有全面的引领作用。
2、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互补性、联动性极强的朝阳产业,地域间资源和产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是产业发展的必需条件。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需求不断扩大,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更大范围的突破区域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现实意义越来越重要。紧紧依托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抢占新一轮旅游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是我市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点。
(二)要努力提升丽水旅游特色和服务水平,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1、突出丽水特色,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和养生经济发展,形成一批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景点和产品。充分发挥生态休闲养生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四大主题,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大力推进高等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建设,改变“有资源,没产品”和景点“小、散、远”的尴尬,努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全国知名度的品牌景区,为树立“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品牌奠定扎实基础。将文化体验、生态养生、运动休闲、避暑度假作为旅游业发展重点,加快千峡湖旅游度假区、缙云黄帝温泉谷旅游综合体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建议重点强化对养生(养老)经济的研究,加快推进休闲旅游景区、养生(养老)基地和养生乡村“三大平台”建设,努力打造“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五个特色品牌,形成丽水“养生福地”的鲜明特色,迎合都市人重健康重养生的时代需求。
2、加快无障碍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通景公路建设,提高等级,实现互联互通;在高速公路休息站、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景区游客中心设立自驾游服务点,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救援服务;加快旅游景区以及其他旅游设施的建设,抓好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特别是高等级酒店和特色购物、特色饮食设施建设;大力培养、发展高素质的专业导游队伍,增强旅游企业创业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对旅游行业的规范管理,全力为游客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
3、做好游线设计。发挥本区域的客源、资源、地缘优势,科学组合各县市区旅游资源。开发自驾游、双休游、亲子游、修学游、乡村游、度假游、休养游等旅游精品线路,争取成为长三角旅游产品体系中最具吸引力的“热线”。
4、建设统一的旅游资讯平台。建设受欢迎的旅游电台、旅游频道,建立有效的引导和预警机制,及时区域交通信息、各重点景区客情及服务信息;开展丽水生态旅游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评选活动,加大对优质产品优良景区的扶持,制定丽水生态专项服务标准,促进旅游品质提升。
(三)要切实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不断深耕上海这一重要的客源市场
1、抓好宣传广告。要编印好丽水宣传画册和生态旅游服务指引、自驾导游手册,拍摄主题风光片,并建立稳定长效的宣传推广渠道。要在上海人流集中的车站、码头、地铁、机场、星级酒店、大型商场、高校、社区、政府办事中心、重要景点、旅行社等地长久持续地摆放精美的丽水旅游宣传资料供免费取阅。精心选择和编辑制作,加大在上海新闻媒体和机场、地铁、楼宇、商业中心及城市周边交通要道旁巨幅广告、电子广告投放,努力提升丽水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2、加大旅游合作和推介力度。继续每年在上海举办旅游推介会,努力深化与上海各大旅行社的联系和合作,争取进入各大旅行社的重点推荐线路。鼓励我市旅游企业深入上海基层,与上海各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工会等机构加强联络,争取成为其召开各种会议以及员工疗养度假的目的地。进驻各社区,直接面对居民开展宣传,千方百计组织和吸引游客。积极邀请各国驻沪领事机构外交官考察访问,提升丽水旅游的国际知名度。
3、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平台。切实借助旅游博客、旅游qq群、微信等现代信息交流平台,特别要充分利用丽水“摄影之乡”的优势,通过图片、影像以及在线交流等方式,努力使更多的人了解丽水;充分发挥商会、同乡会作用,通过丽水干部群众和丽水籍老乡宣传丽水旅游,强化人际传播。
(四)扎实做好借力发展工作
吸引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优质资源,是丽水旅游接轨上海,加快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1、引人才。要切实做好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引进工作,建立一整套科学的选人、用人、留人机制,不拘一格选用优秀人才。当前尤其迫切需要重视优秀影视作品对宣传区域旅游品牌的重要作用,抓紧引人才,借外脑,立足丽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秀美自然风光,拍摄出一部类似于《刘三姐》《阿诗玛》这样产生持久、巨大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快速提升丽水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要重视与上海的知名文化机构和文化名人合作,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实现互利共赢。
2、引资金。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充沛,企业家群体目光敏锐、观念超前,丽水藉企业家也多。我市应予特别重视关注,要有针对性地推出好项目,接受好项目,做好相关服务工作,推动项目落地。
一、界面管理的内涵
(一)界面
在管理领域,国内最早提出“界面”概念的是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1997)[1]。该研究所认为,界面是指为完成同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组织部门之间、各有关成员之间在信息、物资、财务等要素交流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宏观层次,最典型的就是用户(user)—制造商(manufacturer)—供应商(supplier)界面,即界面;二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层次,比如,市场营销—R&D—生产制造界面,即界面П;三是职能内部层次,如R&D—R&D 界面、研究—开发界面等,即界面Ш。官建成、张华胜将产生冲突的区域叫做界面,认为界面存在于独立的子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中[2],其和谐关系对产品开发成功影响甚大。刁兆峰和余东方认为,界面是两者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状态[3]。吴涛、海峰、李必强认为,界面是相关单元之间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是集成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4]。
通过对上述的各个概念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界面具有以下特点:(1)相互作用;(2)相互连接。在此,笔者对旅游企业间界面给出一个比较粗糙的定义:有内在关联性的旅游企业之间为满足各自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连接。根据长城研究所对界面的划分,旅游企业间的界面属于界面。本文旅游企业间合作主要指的是旅行社跟航空公司、酒店、景区的合作。
(二)界面管理
界面管理是指为完成同一任务,企业需要处理企业之间、企业的各组织部门、各有关成员之间在信息、物质、财务等要素交流方面的相互作用,解决界面双方在专业分工与协作需要之间的矛盾,实现控制、协作与沟通,提高管理的整体功能,实现企业绩效的最优化[5]。
(三)界面管理的发展历程
界面管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8年Souder & Chakrabarti开展的界面问题研究,他们发现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界面管理是新产品的最主要原因。华锦阳根据管理方式与公司战略的关联度,将界面管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6]:第一阶段:职能分割,部门孤立,各行其是,界面管理近于无;第二阶段:在项目水平上各职能进行联结合作,形成矩阵式结构,但仅限于单个项目,未能将所有项目一体化,缺乏企业全局战略思考,界面管理是不完全、不稳定的;第三阶段:在全局性和长远性战略的指导下,部门之间达成伙伴式合作关系,一体化程度高,界面得到很好改善,企业中高质、创新、高效益的产品快速、持续产生。
二、旅游企业间的界面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旅游企业间的界面问题
在旅游企业间的相互合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无益的冲突,从而导致界面双方连接、作用的障碍,也导致双方合作的失败。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信息不及时、不透明。无论是旅行社和航空公司之间的合作,还是旅行社和酒店、景区之间的合作,都存在着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航空公司没有给旅行社确切的价格、航班及班次等信息,也没有给其充分的时间提前量,更没有较大的折扣;饭店没有及时告知旅行社饭店的预定、出租情况及价格的变化情况;景区的价格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但还是会出现涨价的情况,而没有及时通知旅行社。旅行社需要提前制定其线路,在与其上游企业合作中,由于得不到及时、透明的信息而使自己在经营操作中常常处于无序状态,甚至自己支付机票、客房、景点的涨价部分,从而降低了利润。
2.关系松散、相互之间不信任。航空公司、酒店觉得旅行社不可靠,淡季的时候请旅行社帮忙推销一些线路,但如果该条线路利润很低,旅行社通常都不会尽全力去推销,而在旺季的时候,航空公司(酒店)也不肯给予旅行社较低的折扣和较多的舱位(床位)。旅游景区在刚开始推出的时候,希望跟旅行社合作,共同宣传,以提高其知名度,而当景区热起来后,却没有保证最先投入开发的旅行社的利益,而是提供同样优惠的价格给所有的旅行社,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早期投入的旅行社的利益。
(二)旅游企业间界面问题形成原因
在探讨界面问题形成原因方面,郭斌、陈劲、许庆瑞等对企业内部界面问题以及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界面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粘性信息”(sticky information)的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缺乏了解、不同部门之间的目标差异导致的界面冲突、个人价值观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等4个方面是产生界面问题的共同原因[7]。旅游企业组织之间的界面的形成原因可以分析为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利益的独立性。旅游企业间是由不同的企业组成的,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因此,依然满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同时,又由于企业成员的有限理性及信息不对称,使得旅游企业具有利益上的异质性。如在旅游旺季,酒店尽量减少提供给旅行社的客房数,而在旅游淡季,又希望旅行社能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客流量。
2.组织异质性。每个旅游企业都有其各自的历史、经历、观点、行政系统和经营理风格,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而且该企业文化将影响自己员工的目标追求和个人价值观念、事业取向,也影响企业对知识和信息的吸收能力。在和其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往往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准则。
3.信息不对称。界面问题是企业间信息、资源的流动时表现出来的。因此,其信息流畅度与信息的内容、传递信息的介质有关。每个旅游企业是独立的组织,因此,具有独立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不一定跟其他旅游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系统,也不一定能和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很好的匹配,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导致信息的不及时。
三、旅游企业间界面管理机制
界面问题大量地存在于企业管理之中,从界面的产生结构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纵向联系而产生的界面,称为纵向界面,双方在组织内部有直接隶属关系;另一类是因为横向联系而产生的界面,称为横向界面,双方在组织内的地位平等或相对平等[8]。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并行的流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他们之间的界面是横向界面。
旅游业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旅游景区在管理制度方面还及其的不健全。大部分旅游业由于品位不够高、经营的方式比较单一等现象就是由于旅游管理制度不健全所造成的,这就是我国目前旅游业的经营状况。旅游企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只注重如何实现自身经营利益的最大化,不从长远的利益出发而只是注重一些眼前的利益,最终使得我国的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就是旅游企业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所造成的。有些旅游企业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对比较健全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但是旅游管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当中,由于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出现了一些阻碍旅游业发展的问题。总之,旅游业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阻碍我国旅游业继续向前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想真正的使得我国的旅游业得到发展以及尽可能的解决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旅游业的管理制度就必须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通过上述对我国旅游业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介绍,使得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与了解到我国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还面临着一些非常严峻的问题。在认识与了解我国旅游业管理过程当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将针对我国旅游业管理当中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注重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我国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朝着行业管理的方向发展。因此,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是否健全与完善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大部分旅游景点还主要是政府的一些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旅游业朝着行业管理的方向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趋势。旅游行业管理就是将景区的管理分配到具体的企业进行管理,而政府的一些管理部门不再对景区进行直接的管理。政府的职能管理部门就直接的对旅游企业进行管理。旅游企业为了能够在日常的经营活动当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获得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必然会做好旅游景区的管理。因此,我国旅游业在今后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朝着旅游企业的方向发展,不断的健全与完善我国旅游行业的管理制度。
2加强旅游业管理当中的监督与处罚力度
我国旅游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加强相应的监督与处罚力度。由于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过程当中,监督以及处罚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因此最终导致相关的监督与处罚力度还远远的不够。因此,为了使得我国的旅游业得到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我国旅游业在管理过程当中的监督与处罚力度。政府相关部门是旅游管理业监督与处罚的主要职能部门,因此相应的部门一定要对相应的监督与处罚制度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以此来确保监督与处罚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在今后对旅游业进行监督与处罚的过程当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同时进行,比如:加强行政许可审批制度;不同程度的加强形成监督以及处罚制度。如果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在进行监督的过程当中,发现旅游企业违反相关的规定,那么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一定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监督与处罚力度对其进行处理。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旅游业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使得旅游业当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各个地区的政府职能管理部门要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来具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与处罚制度。与此同时,政府职能管理部门还要充分的利用一些新闻媒体的职能,对出现问题的旅游企业及时的进行曝光,使得旅游企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这对约束旅游企业的行为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总之,加强旅游业管理过程当中的监督与处罚力度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的资金来源途径
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的过程当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只有具有足够的资金,旅游资源的开发企业才能够有效合理的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旅游企业一定要抓住一些重要的发展机遇,利用好当地政府部门对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有效的拓宽旅游资源开发资金的来源途径。各个地区的旅游职能管理部门要在对旅游行业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积极的引导旅游企业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旅游企业在开发的过程当中,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一定要确保旅游企业资源开发的资金来源。总之,旅游企业以及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一定要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切实拓宽资金的来源途径,最终使得当地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
节庆旅游活动应该遵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宗旨,按照不同的节庆旅游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节庆旅游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自然生态类;这种主题旅游活动只是依托自然形成的环境,以自然景观为旅游载体,这也是节庆旅游活动主要方式。云南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众所周知的有丽江、大理石林、泸本文由收集整理沽湖等等;2.风土人情类;这种旅游模式也比较常见,主要是当地的自然环境造就出的人文生态。在节庆旅游之际,可以将当地的民俗风情充分开发为旅游资源,给旅游者展现出当地人的风土人情。自古以来,云南地区少数名族众多,风土人情各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人文地域文化,云南地区的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发掘这方面的旅游潜力,充分考察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将人文风俗转化为可给当地人民带来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3.民族宗教类;当地的相关旅游管理部门要致力于这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可在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方举办诸如庙会这类的旅游活动。4.地域产物类;在节庆旅游期间,旅游者们都有在旅游地购买具有当地气息和纪念价值的礼品回去的习惯,因此,当地的旅游管理部门一定要发现旅游市场这块的商机,以市场为指向,并通过市场为调节手段合理配置和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 以市场化手段加强节庆旅游管理的前提条件
面对市场化的旅游环境,只有面向市场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提炼,形成旅游主题鲜明、独具特色和亮点的节庆旅游,才可能保证当地的旅游事业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取得长足发展。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满足如下必要条件。
(一)节庆旅游活动要有充分的参与效果。在节庆旅游之际,将会迎来一年中最旺盛的旅游需求,人数众多是一个显著特点。市场化效果的节庆旅游一定要符合人们大众的口味,这样才会具有更高的参与性。
(二)节庆旅游活动要善于发商机。节庆旅游人数众多,是一个开拓商机的良好契机和平台,当地的旅游管理者一定要善于把握商机,加强宣传和推广,在市场的作用下,迎来或寻找一批活动商家进驻,增加节庆旅游活动带来的不菲商业效益。
(三)节庆旅游活动一定要有所创新。每个产业都需要创新,创新是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市场化条件下的旅游业同样如此。某些地方的节庆旅游活动几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或者是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节庆旅游活动,缺乏自己的创新,这样会让旅游者产生旅游“审美”疲劳,降低甚至流失旅游客户。因此,只有在市场化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充分了解节庆旅游者的消费习惯、理念,以及充分预判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节庆旅游活动项目,才
会保证当地的节庆旅游长盛不衰。
三. 当前在市场化运作中的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
1.节庆旅游项目概念模糊、创新乏力;2.单纯拓展旅游项目的数量,忽视旅游质量的提升;3.管理方式和体制存在着诸多固有顽疾;4.旅游项目缺乏旅游号召力和影响力,与节庆旅游配套的项目发展举步维艰;5.对市场的旅游者需求了解程度不够,节庆旅游的开发缺少系统的规划和统筹;6.节庆旅游的宣传和推销力度不够。
其中旅游管理体制问题是困扰市场化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运行本文由收集整理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一切经济活动要以市场为主导,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当前,我国的相关管理部门对自己的职能认识程度不够,仍然沿用过时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套思路,依靠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对正常的市场行为横加干涉,这种固有思想已成为制约我国节庆旅游发展的重要障碍。
四. 节庆旅游管理中强化市场理念的措施
(一)充分尊重、发挥市场在旅游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尊重市场的基础作用,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坚决改变落后的管理体制,刹住以行政命令代替市场的不正之风,促使行政管理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具体的细节是要改变当地旅游管理中的不合理现象,淡化政府在旅游产业运行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旅游市场的自主功能,是旅游产业在市场化运作中不断提升服务和品质,取得新的发展。
随着有色冶炼行业大规模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电解铝机电设备在电解生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冶炼生产线、多功能天车(出铝、换极、下料)系统、压缩空气系统、净化输送系统、阳极组装系统,铸造系统均大量使用了机电设备,这些机电设备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电气设备大相径庭,而是转换成集高度机械、电气、液压、气动等系统混合的设备体系,自动化,一体化程度高,加强对这些设备的管理,掌握和有效运行,是企业生产经营固本之基,价值创造之源。
如果机电设备管理水平滞后,微观上不仅直接影响机电设备使用寿命,增加机电设备运维成本、修理次数及修理费,宏观上也将影响电解冶炼生产流程的计划、组织、实施,难以保证生产流程可持续需要。在实际设备管理工作中,许多生产单位由于电解车间、维修车间、辅助车间细分,设备操作工作与维修工种细分、劳务外包、维修外包等原因,存在着“只使用,不管理”、“管机电设备不管人”和“管人不管机电设备使用”,“操作使用的不管维护”、“管维修的不管保养”等多种管理脱节倾向,只强调机电设备对生产任务的服务,而忽略管理工作,这与电解铝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强化完全成本竞争力的成本战略相背离。
1、当前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1.1.1电解铝冶炼企业要搞好机电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但是在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剧,国际大宗商品急剧下挫,国内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成本与市场价格倒挂,国内大部分电解铝企业为了生存,普遍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出现了机电设备组织管理弱化,设备管理人员调动频繁,人员业务能力薄弱等现象。个别企业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强工艺,轻设备,认为主要抓好电解冶炼技术经济指标,降低成本是关键,机电设备管理是电解生产现场的事,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只局限于外委维修业务、备品备件采购业务联系与服务,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服务多管控少,设备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1.1.2其次,相当一部分电解铝冶炼企业仍缺乏系统、完善、严谨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这集中体现在民营企业。对机电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基础管理相对薄弱,设备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民营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机电设备后,技术管理标准、操作规程、安全规程均为空白,管理相对粗放,设备管理事故,设备伤人事故屡有发生,总是在血的教训后才吸取经验。部分制度健全的国有电解铝企业,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也只是挂在墙上,实施执行力弱,存在“两张皮”现象。
1.2机电装备落后,设备盲目购置
1.2.1随着电解铝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成本竞争已演化为人才与机电设备管理的竞争。与此同时,由于高新技术装备的高速发展,部分企业现有的机电设备已显得落后,即使是在2002年左右投运的200KA系列以上大型生产线,其机电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较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生产组织硬件上、装备水平上受到制约,设备运维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成本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1.2.2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电解铝制造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电设备,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未能科学地制订机电设备的投资及资本性支出计划,未能正确评估所引进机电设备于当前生产线的结合,导致所购机电设备不能满足服务生产,提升效率,新置设备效能发挥不全。
1.2.3还有的电解铝企业为了一味追求设备的自动化生产率,盲目购置一些大型机电设备一体化生产线,例如部分民营企业引进的自动化阳极生产线,未能充分考虑所购设备会受到资源、生产场地、环保、操作人员素质、维修人员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投入使用后的平均阳极组装成本远远高于简易阳极组装生产成本,以致设备平均利用率很低,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都给企业的成本竞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机电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目前大多数电解铝企业虽然都普遍实行定人定机管理制度,即一个或几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电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定班保养制度,由于电解铝企业生产必须是可持续的连班生产,上一个班的人员往往将没有保养维护好的机电设备移交给下一个班组作业,形成循环的踢皮球,没有把机电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班组和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保修不保日常保养”,每当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生产,也增加了维修费、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不利于完全成本竞争优势确立。
2、提高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
2.1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建全设备管理体制和网络,职能管理部门全面负责机电设备管理,形成公司级、分厂级和车间级的三级设备管理网络体系,每级都要指定专人负责设备管理。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稳定的管理和检修队伍,保证设备安全、正常、高效、经济运行。机电设备管理制度、维修保养制度、工作标准和作业标准健全,且精简、高效,适合公司机电设备管理需要的有效性文件,不能是花架子、作摆设的一纸空文,要经常检查制度执行的力度。
2.2做好点检、抓好预知状态维修工作
各电解铝企业应该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公司开展设备点检工作的相关制度,扎扎实实强化设备基础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设备状态,开展状态预知维修,改善设备状态,延长设备运行周期,降低修理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杜绝跑、冒、滴、漏,提高机电设备运行效率,降低消耗,消除污染,保证员工身体健康。
2.3加强机电设备管理绩效考核
制定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严格坚持执行设备管理的问责和经济责任制考核,从职能管理部门到分厂,从分厂到车间,层层落实设备管理的经济责任制。实行点检、、巡检与定人定机状态监测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使绩效管理与业绩评比发挥奖勤罚懒的作用,让在机电设备管理岗位的干部、技术人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2.4加强设备管理对标工作
在设备管理工作中实推进设备管理对标活动,要求电解铝冶炼企业各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从企业设备管理层面、分厂、车间、班组、基台层面,开展设备管理全面对标工作,与历史先进指标对标,与行业先进指标对标,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工作,以对标先进,突出降低设备管理成本、费用、提升管理指标为目标,形成比历史、比系统、比行业、找差距、找短板,定目标,定措施的良好氛围,再造竞争优势为核心,全面提升设备理水平和企业生产经营业绩。通过企业设备管理对标活动的开展,增强企业竞争力、逐步缩短与系统内企业和行业先进企业差距、为打赢控亏增盈攻坚战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2.5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1)重视设备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及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标准、作业标准水平考核与培训。坚持开展电工、焊工、天车工、工艺车司机等技术工种的技术大比武,积极推行维修工种的机电一体化进程。提高维修操作人员标准化作业水平,对管理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采取送出去培训、请进来授课等培训方式,使设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从制度上和机制上给予设备管理人员积极的激励,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设备管理的实际需要。
2)电解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QC小组等,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并根据电解设备的具体情况,采用现场看板、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以点带面,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使设备技术人才不但有高度,而且有厚度,形成良好的管理基础。
2.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素养是指个人在职场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个人技能能力、意志品德等综合素质,是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组成的。显性职业素养是指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等外在方面,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作风等内在方面。酒店管理学生的基本素养是指有着精湛的餐饮操作技能,有着超前的个性化服务思维,具备良好的酒店职业行为习惯,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和准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在工作中提升自身的职业品德、服务意识,获得顾客、领导的认同。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要求
高职类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型应用性人才,顺应时代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作为旅游酒店专业的学生,吃苦耐劳、服从管理、有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已成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酒店行业发展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和知识经济的渐入佳境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现代酒店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养人才,据有关调查资料反映,认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最迫切的问题是提高人员素养的占79%”,回答“招聘中最困难的问题是寻找当地受到优良教育的员工的占72%”。酒店产品质量与旅游酒店服务员自身素养、服务技巧和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有关。高素质的职业人群就酒店行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专业职业素养的养成是就业的资本或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旅游酒店业发展日益渐盛,旅游酒店高等教育以平均每年10%的增幅快速发展,酒店对员工要求较高,迫切需要高素养人才。职业基本素质包括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修养、遵循职业道德的操行、努力创新的精神;职业专业素质包括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娴熟的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是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目前旅游管理工学结合学生基本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
当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但却远远不够, 22.44%的学生认为开设关于职业素养的培养的课程对职业素养的提高是有作用的,12.25%的学生则认为完全没有作用,43.42%的学生则认为实习是实训、感受社会最有效的职业素养提高方式,22.93%的学生承认在实习实训时心里害怕与同事碰面、开会或者交谈,心理素质有待提高。因此职业素养课程的开设不仅仅限于课堂,要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企业参与职业素养教育创新不协调力度不够
职业素养作为企业员工入职的重要参考要素,近年备受企业高度关注,顶岗实习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需要校企共同配合,但是一些合作单位只顾经济利益,对学生教育管理很松懈。
(三)重一线应用而轻素养培养
以提高职业素养为核心,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重一线应用而轻素养培养,片面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会操作、懂管理的一线实用人才,必然束缚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的口径,特别是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当今社会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的酒店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而现今大多数院校比较重视职业技术能力,忽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
(四)学生对基本素质教育不够重视
现如今,社会风气浮躁。学生一昧的追求捷径,只注重文化成绩。却忽视了自身的基本职业素质。一位优等生,获得了一份职业,不代表他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他仍需磕磕绊绊摸索这份职业所需要的素养与专业能力。这就是学生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的结果,很多在校生只关心课是否点名,上课玩手机,不认真听课,考试前突击一下60分万岁。这样的功利化学习,这样的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视程度令人堪忧。
四、培养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素养的对策
(一)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利用行业精英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有院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在工学结合的环境氛围下,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强调的是对学生职业素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能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和酒店发展的需求更加契合,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和酒店企业的用人要求。学生在企业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很多的行业领域中的精英、如部门经理,职业经理人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多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和他们较长时间的接触和相处,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期望,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自身职业素质,向行业精英积极靠拢。
(二)聘请行业精英担任校内课程的教学
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未来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优势。企业兼职教师有着丰富工作经验,在课堂上分享基本职业素养以及工作经历,工作中案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未来职业不再陌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行业教师身上散发出的职业素养魅力,会使学生对其工作产生美好憧憬,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有更好的专业发展。
(三)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意识
在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的途径上,学校方面应做到全方位加强实习工作的管理,首先学院在应让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岗位特点。其次,学院应制定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以确保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最后,加强实习过程的全面管理,在加强对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宣讲会、师生交流会、优秀学员报告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与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充分的利用了校企合作的平台优势,引领学生感受酒店的企业文化,结合专业课程,向学生展示了酒店的企业文化魅力,增强职业信心。
(四)积极采取心理咨询,开展创新课程设计
酒店行业的工作量比较大,工作时间存在不稳定因素,经常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所以在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实习的过程中,采取三方会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一方是学院聘用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定期的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二方是酒店聘用专职心理咨询师,及时掌握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心理变化,有目标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三方是专业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习过程的思想变化起伏,耐心地引领学生认知自己、认知行业、认知社会,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保持对工作的热情,正确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