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小学生教育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

篇1

1、人文教育在高校处于“边缘化”地位

大学开设人文教育课程的最初目的是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但是目前诸多高校已经违背初衷,在人才培养上急功近利。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高校管理者过分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忽视人文教育的基础性。以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为例。《大学语文》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作用很大,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良好语感,提升其表达能力。该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分31个单元,精讲课文96篇,泛读课文664篇,每周3个课时,每个学期共计45课时左右,除去节假日实际上课只有三十多个课时,任课教师要在如此之少的时间内完成31个专题的讲解,并梳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根本是天方夜谭。而与附近几所高校比较而言,该校还是相对较为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众多高校或者根本不开设某些人文课程,或者即使开设,也没有足够必要的课时,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人文课程教师上课应付、学生对付的情形。任课教师觉得自己属于学校的边缘化人物,学生对人文课程更不重视。

2、人文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古板,难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感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式教育还是偏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以相关知识的传授为中心,某些教学专家评判教学效果好坏时,上课学生是否安静听话成为评优的主要指标,“示范课”评比更是以教师讲授为重,教学互动较少。因此,即使教师授课经验丰富、思路清晰、语音标准,道理深入浅出,但效果仍然不甚如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仅是观念的输送,学生不需要思考,更不需要主动发言,从而丧失了许多提升语感的机会。专业课问题对错可能十分明显,但人文课程的相关问题通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因此改变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发言,充分表达其观点,实现思想创新,才能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感,否则光靠教师传授,学生的语感将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3、学生深受应试教育影响,难以体会语感的作用

人文教育对学生语感提升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学生大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尽管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感培养提出了要求,但事实上我国中等教育中成绩考核始终位于首位。为应对学校考试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大多集中精力去获取那些具有实际有形价值的、能即时发挥作用的“硬件”,比如各种证书、专业技能培训等;而对于短时间难以发挥效用的人文课程,基本上就是应付了事,大都抱着凑学分的学习态度。大学人文教育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感,学生就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适合自身的抉择。所以目前高校校园“老实人吃亏”的观点盛行,同学之间攀比现象层出不穷,享乐主义遍地开花,整个校园弥漫着浮躁的气息,如此恶性循环,学生将更加难以静心学习人文课程,语感提升也无从提起。

二、高校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对策建议

语感的培养问题由来已久,因为它很难用具体的文字予以描述,也尚未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目前,高校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胃口”,培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只有人文教育真正得到重视,学生语感的提升才能实现。

1、高校管理者要摆正人文教育的位置

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直接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心态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基于此,高校管理者应改变现在人文教育的弱势地位,通过营造浓郁的大学人文氛围、合理增设人文课程等方面,提升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性。人文氛围的营造上,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静、动两个方面予以实现。静的方面表现为巧妙构建校园环境。如在学院矗立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刻或名人塑像或是建立自己的学院历史展览馆,每批新生入校,都带领新生到学院历史展览馆参观,给新生介绍学院的历史,增强新生入校荣誉感;在学院教室、走廊等地方,多张贴一些名人事迹、格言等。动的方面,学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并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支持。学生们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或者活力会产生一种隐性的人文气息,让每一位走进校园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某篇新闻报道曾这样描述,高校在迎新时,新生进入高校看见的不仅是班主任,还有一路五花八门的社团为招人而打着的“活广告”,如武术社团的成员穿着少林服装表演、书法社团的成员挥毫泼墨吸引新生等。走进这样充满人文氛围的高校,自然能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针对学生开设尽可能多的人文选修课程。目前人们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选修的人文课程大多是大学为同学们凑学分而胡乱开设的“玩”的课程,只有专业课才是“正经”课程。但若放眼国外,就会发现很多名校选修课才是形成其特色的重头戏。这些名校最受欢迎的课程往往不是专业课,而是部分选修课,其选修课比重基本位于60%以上。与其相比,我国国内大学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据了解,我国一流大学如清华、北大选修课所占比重一般也就是34%左右,一般大学选修课所占比重多为24%左右,这个比例中可能还包括一些限制性选修课(或称准必修课),其实际比例可能更低。例如,某高校基础课部开设的选修课程仅包括普通话、演讲与口才、湖湘文化专题、西方文学作品赏析、中西文化比较、大学生艺术修养,音乐欣赏,摄影、书法技巧与欣赏九门课程,选修课开设数量少,科目也较为单一。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同,人文教学是打开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提高精神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所以适当减少学科专业课程,增加人文选修课程,扩大学生选择面,应成为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的发展思路。高校开设人文选修课程不尽如人意,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以湖南省部分高校为例,很多高校开设的选修课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都是找外聘教师上大课。一般来说,外聘教师教学责任感相对较低,教学态度也不太认真,因此即使学生对某些选修课兴趣浓厚,但受任课教师的影响,也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选修课到课率越来越低,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学生不是机器,高校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会做事的前提应是学会如何做人,而其必要条件就是要有称职的、爱岗敬业的专业教师的培养和辅导。为此,高校在多开设人文选修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多培养称职的人文课程教师,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领略人类文化的深奥与博大,得到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喜悦。人文课程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学生领悟深厚的人文精神、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浓厚的语感,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能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综合型人才。

2、掌握语感培养思路,依据语感获取方式,创新人文课程教学方法

篇2

二、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朗读训练如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司马光》中的“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边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指导朗读训练的过程如下:(1)同学们看图。你是从哪里看出这一口水缸在的?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 (大)(2)这个句子还写了这口大水缸怎么样?你认为哪个字很重要?为什么? (满。水缸大,装的水又满,小朋友掉下去才有危险)那么,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 (3)练习朗读,注意把“大”和“满”读得重一点。学生懂得了怎么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并在训练中渗透学法指导。

三、借助提示语进行朗读训练提醒学生注意并揣摩描写人物语言的提示语,可以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你们想错了》写到士兵与的对话。一个士兵作出种种丑态后对“威吓地吼道”,而面对威吓,却是“淡淡地说”。读的话,可以这样指导:(1)这里的“淡淡”是什么意思?淡淡地说了什么话,读一读。(2)面对敌人的威吓和吼叫,他为什么只是“淡淡地说”? (3)的这些话是“淡淡地说”的,该怎么读?这样有意识地经常选择课文中一些典型句段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就能逐渐形成能力。

篇3

【关键词】 教育生态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0—0070—05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引起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1]。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4月,教育部又制定并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培训时间短、缺乏层次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培训方法单一等[2]。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只关注教师个体,没有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工具性价值取向明显,未关注教师身心和谐的发展;培训是静态的、封闭的,与教师的教学和学校日常生活相脱节,无法真正指导教育实践,整个培训处于生态失衡状态,这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不佳的深层原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能囿于教师专业素养、知识结构等教育学范畴,要研究和解决教师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情境和问题,必须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与校内外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尝试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思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问题。

二、教育生态观为中小学教师教育

技术能力培训提供理论参照

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理念的崛起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但发展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让人难以预料。当前,生态的理念已不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是广泛渗透、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具备生态思想,几乎成了人们是否具有前瞻性、现代感和良好素质的一种标志[3]。国外学者首先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来分析教育现象。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首次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4]。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前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最早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论述[5]。教育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探讨教育系统内部规律的一门学科,力求借助生态学研究的观点建立一个更为科学的、促进人的最优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益,促进教育功能得以最佳的发挥[6]。教育生态观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生态分析,是一种注重整体和谐、动态开放、真实有效、追求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式[7]。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观念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眼下研究的热点。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生态学为研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参照。众所周知,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高利害性”,即培训与教师利益挂钩,虽然教师通过培训可能获得一些利益,但这种工具性价值取向容易失去培训本身的意义和教师的长远发展,可以说,缺乏生态观的培养模式,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生态化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为全面提高安徽省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安庆市师训中心于2011年正式启动实施了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该计划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安庆市中小学教师完成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至2012年底已连续开展了四期培训,共有480名教师完成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对前两期培训学员跟踪调查以及对培训计划的反思、总结,探索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模式,该模式系统、动态地设计培训计划,重视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强调学习活动设计,在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不断成熟,其内心认知、追求也得到了和谐发展。笔者作为培训教师参与了培训计划的研制工作和生态化培训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一)培训分析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必须进行培训分析。首先需要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只有了解培训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计划。在了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再进行培训目标分析和培训内容的分析。另外,培训教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培训团队则显得尤其重要。最后,选择一个理想的培训场所也能为培训带来良好的效果。

1. 培训需求分析

当前,各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多是由当地教育部门制定培训计划,教育部门聘请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担任培训主讲,培训内容由培训者根据经验设定。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计划中,一线教师在培训中处于缺位状态,培训者和受训者相脱节,培训者不了解受训者的需求,受训者不明白培训者的意图,培训效果受到限制。这种不关注教师内在需求的培训计划自然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迫于社会需求的评价机制的压力,为了拿到一纸证书参加培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7]。教育生态观将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关注教师的现实需要以及教师主体如何成就自我,如何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8]。教育生态观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培训计划应来自于受训者,而不是学校领导、培训者或是其他人,培训计划主要解决他们在教学中、学校生活中以及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获得解决。

培训需求分析需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我们在制订培训计划之初就和师训中心对安庆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方面,43.6%的教师缺乏使用Office软件的相关技能,67.3%的教师不能胜任图片、音视频素材的处理,另有55.8%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77.3%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面存在困难。在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方面,75.9%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软件的使用,65.5%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方法,51.7%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及案例。在培训方法方面,72.4%的教师喜欢案例分析的方法,69.4%的老师希望能与培训专家和其他学员进行沟通、交流,58.9%的教师希望培训过程中能给予实践的机会,只有9.2%的教师希望聆听专家讲座。通过培训需求分析能为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

2. 培训目标分析

很多培训的失败源于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特别是师生之间没有就培训目标达成一致性认识[9]。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一方面,学校经常抱怨培训结业者只知道一些“事实”,却很少知道怎么做;另一方面,受训者也常常抱怨他们在培训中没有学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培训,学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正如有些学员提出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到底是用来干什么”,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真分析培训目标。生态取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教师能够知道些什么”,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与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谐性,帮助教师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在道德、情意、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最终实现了专业成长的成熟。

3. 培训内容分析

根据教育生态观的整体和谐、动态平衡的思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以教师的初始能力为起点,培训内容要与教师所处的教育生态系统相适应;强调培训内容对实际教学情境的指导作用,采用案例教学以展示真实的问题,使培训更具吸引力;倡导教师参与培训过程以及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建立。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对培训的需求分析将培训分为9大模块,课时安排、培训主要内容和培训方法(见表1所示)。

培训计划将教师进行分组,由于不同学科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在学校内创造一种自然而然的共享知识的文化环境[10]。在分组过程中打破学科界线,规定5-6人为一组,组内为同一学科的教师不能超过2人。这种分组方式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美术老师很受欢迎,因为在最后的展示环节中,美术老师总能把展示课件美化得很漂亮。分组之后要求学员注册网络学习账号,以便后面的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包括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注册学习账号、申请E-mail、加入培训QQ群、开通QQ空间、在教师博客上注册个人博客等。

表1 培训模块分析

[模块\&课时

安排\&主要内容\&培训方法\&模块一:培训准备\&4\&了解培训计划、建立学习小组、完成网络学习用户注册\&操作示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二:初识教育技术\&4\&通过教学案例感受教育技术\&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三:教学资源搜集与利用\&4\&教学资源搜集与管理的方法\&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四:多媒体课件开发与素材制作\&12\&PPT课件深度开发与教学应用,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五:导授型教学设计\&4\&导授型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六:探究型学习设计\&6\&探究型学习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七:教学实施方案设计\&4\&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方法\&讲授、自主学习\&模块九:成果整理与展示\&8\&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并进行班级展示\&交流讨论、协同设计\&]

4. 组建培训团队

培训团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质量,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培训团队需要具有多样性。我们的培训团队既有高校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的种子教师,又有中小学教学名师和信息技术老师。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从宏观上把握教育信息化的脉络;种子教师能够带来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教学名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学名师教学现场的观摩,能够提高学员教学能力;在实际培训中,学员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阻碍培训进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5. 选择培训场所

当前教育技术培训场所一般设在高校或者是某些教育机构,这些场所与教师实际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选择安庆一中作为培训场所,首先是因为那里有较为先进的网络教室,能够满足120人同时参与培训;其次,安庆一中坐落在市中心,方便学员参加培训;最后,安庆一中具有百年历史,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在和谐的环境之中,容易造就教师认知的和谐发展。

(二)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应当是培训分析的一部分,之所以单列出来探讨是因为教育生态观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常把参加培训的名额分配给各个学校,学校指定学校的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有些参加培训的老师明确提出自己不想参加培训,是学校要求来的。带着这种被动的情绪是无法很好完成培训任务的。有些教师想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校却没有给机会,这就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我们的培训计划中,教师需要提交一份书面申请书、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和与之配套的PPT课件才能获得培训资格,申请书包含学员的基本信息,帮助培训者了解学员的基本特点、初始水平和培训态度,同时也保证了学员是自愿参加培训的。整个培训计划则是围绕培训前所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配套PPT课件的修改、完善展开,目标明确,可操作性较强。

(三)学习活动设计

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主讲教师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讲解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主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显得沉闷、没有生气。教育生态观将教师放到一种动态关系中来理解,无论是在课堂情境中还是在教研室情境中,都将教师放在一种关系系统中进行研究,帮助我们透过表面现象去理解教师个体知识或行为发生的背景和原 因[11]。生态化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要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要教师与他人合作,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创新培训方法,重视学习活动设计,让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在教师熟悉的教学和学校生活情境中进行培训。网络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了创新的机会和可能,学员们可以借助网络中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E-mail与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在QQ群或BBS中就某个主题与其他教师展开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和教学心得,还可以在博客中记录自己的培训经历与心得,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反思。

1. 课堂面授学习

课堂面授学习主要用于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主讲教师多为高校教育技术专家。虽然在培训计划中尽量减少课堂面授学习的成分,但它是培训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部分。课堂面授学习以培训教师控制为主,但这不意味着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首先,培训教师可以凭借个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学员的倾听。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技巧增强培训效果,比如使用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引用最近发生的事情或流行的事物能够激发学员的兴趣,采用聊天式或对话式的风格能够拉近与学员的距离。最后,课堂上应增强师生交互,培训教师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主题,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开放、思辨的问题引发思考,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通过开放而思辨的教学方式,促使学员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2. 个别化自主学习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本培训计划中设定的主要学习方式,几乎所有的学习模块都设置了个别化自主学习。培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模式,把任务和相关的资源在QQ群或课程论坛之中,学员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浏览、学习,完成设定的任务。个别化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培训中我们发现,学员一开始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培训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员逐步培养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3.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交流讨论是学习者容易接受的一种培训方式,采用交流讨论可以加强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开拓学习者的思路,促使学习者自我表达,在人与人交流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训教师首先设定好讨论主题,组织学员进行讨论。主题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主要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这类主题较为简单;另外一种是比较复杂的主题,需要给学习者充分的讨论时间,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完成讨论,在课下可以通过QQ群、BBS进行线上讨论。

4. 协同设计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的发展方式,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营造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形成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在本培训计划中,小组最终要完成组内成员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的修改和完善,并且每组至少选出两部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彼此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发挥了教师自身的潜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四)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重要的环节,没有合理的教育技术评价体系是影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问题,造成培训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楚,进而影响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 [12]。本培训计划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评价。首先,由于小组交流讨论充分,并且学员通过协同设计学习完成一定的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完成的职责和作出的贡献是不同的,小组成员间的评价最为客观,因此,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强调加入学生间的互评,形成教师和学生两级评价主体。其次,将学习者参加培训前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与培训后经修改、完善的作品进行比较,观察学习者成长情况。最后,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上进行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者评价的一部分,评价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四、取得的成效

培训组在对前两期培训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用于后两期的培训之中,效果较为明显。

第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前两期学员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上参加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优秀和良好率为27.9%,后两期的优秀率为17.5%,良好率为31.7%。另外,经过培训后,后两期学员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第二,学习者对培训的满意度增加。前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76.7%,后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达92.5%。另外,前两期学员认为“多媒体课件开发”模块设置最好,认为“学到了实际的知识”,其他模块设置意义不大。后两期学员认为每个模块的设置都很合理,没有特别偏爱某个模块,这反映出按照教育生态观基本理念制定的培训方案能让学员投入到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计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较好。

第三,建立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教育生态观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促进教师自我意象的完善以及教师理想、追求的不断发展。教师参加交流讨论的积极性较高,在学习中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各学科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协同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形成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

五、总结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迫切的需要,当前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今后的培训将在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上进行创新,进而提高培训效果。本文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探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对其问题的思考,而如何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更加明显,则需要各级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钟晓燕,瞿堃.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12-115.

[2][10] 罗秀梅.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77-80.

[3] 张晓黎. 论生态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J]. 嘉兴学院学报,2007,(7):98-100.

[4] 阮阳. 生态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5] 任其平.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J]. 教育研究,2010,(8):62-66.

[6] [11] 文丽萍. 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7] 黄纯国.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60-63.

[8] 马香莲.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生态文化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6):89-91.

[9] 林雯. 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与案例解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2,(5):62-65.

篇4

一、项目任务和名额分配

(一)中小学教师骨干体系建设计划。

此项计划中的六项任务另文安排并通知。

(二)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

1.“阳光师训”项目。

(1)“阳光师训”市、县级培训项目

培训对象:全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

培训计划:共39000人(分市任务分配见附件1)。

培训期限:每期3天(不少于20学时)。

实施时间:2012年7月至11月。

承办单位:各市(区)教育局。

(2)“阳光师训”省级送培到县项目

培训对象:项目实施所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

培训计划:共3500人(任务分配见附件1)。

培训期限:每期3天(不少于20学时)。

实施时间:2012年7月至9月。

承办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项目实施的具体安排由省教育厅研究确定后另行通知。

2.骨干教师省级研修项目。

(1)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省级研修

有关项目实施的具体要求,按照省教育厅《关于举办2012年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省级研修的通知》(陕教师办〔2012〕8号)执行。

(2)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

培训对象:全省中小学骨干班主任。

培训计划:共1000人(分校项目任务及分市名额分配见附件2)。

培训期限:每期7天。

实施时间: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

承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3)高中骨干教师省级研修

培训对象:全省普通高中在职骨干教师。

培训计划:共3100人(分校项目任务及分市名额分配见附件3-1、3-2、3-3)。

培训期限:每期10天。

实施时间: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

承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西安体育学院、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咸阳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延安大学。

3.农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高项目。

(1)“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主讲教师高级研修。

研修对象:经“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总协调机构认证、各市拟承担2012年核心课程项目培训教学任务的主讲教师。

研修计划:50人(分市名额分配详见附件4)。

培训期限:每期7天。

实施时间:2012年7月。

承办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2)“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课程学科教师培训。

培训对象:全省中小学各学科教师。

培训计划:2000人。(其中V7.2课程1500人,V10课程500人,分市名额分配详见附件4)

培训期限:每期7天。

实施时间:2011年6月至11月。

承办单位:各市教育局。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远程培训项目

培训对象:全省中小学各学科教师。

实施时间:2012年7月至12月。

承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陕西省电教馆。

有关该项目实施的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4.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

培训对象:全省特殊教育学校骨干教师。

培训计划:100人(分市名额分配见附件5)。

培训期限:每期10天。

实施时间:2012年6月至12月。

承办单位:西安特教师资培训中心。

5.民族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培训对象:全省民族中小学骨干教师。

培训计划:50人(分市名额分配见附件5)。

培训期限:每期10天。

实施时间: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

承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三)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推进计划。

1.省级校本研修实验区建设项目。

建设任务:省级校本研修实验区16个。

承办单位:在2011年“校地共建”基础上,继续委托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延安大学、西安文理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榆林学院、宝鸡教育学院做好13个校本研修实验区建设,委托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建设3个直属实验区。

2.市级校本研修实验区建设项目。

建设任务:市级校本研修实验区20个。

承办单位:各市(区)教育局。其中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榆林市、延安市、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各2个,杨凌示范区和铜川市各1个。

3.小学校本研修引领者研修项目。

培训对象:承担小学校本研修引领和指导工作的各市、县级教研机构、培训机构和小学教师。

培训计划:500人(分市名额分配见附件6)。

培训期限:每期7天。

实施时间:2012年4月至11月。

承办单位: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4.高中阶段校本研修引领者研修项目。

培训对象:承担普通高中校本研修引领和指导工作的各学科教研组长或优秀教师。

培训计划:450人(分校项目任务及分市名额分配见附件7)。

培训期限:每期10天。

实施时间: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

承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二、有关事项

(一)请各市(区)教育局结合本地实际,根据附件1—附件7所列名额,严格掌握条件,认真做好培训对象的遴选推荐工作。要按照各承办单位的培训通知,分项目、分学科、分期次落实培训对象,名额到校、通知到人。务必在培训开班前10天将填好的《推荐对象信息一览表》(详见附件8)以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发送到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和有关培训院校,并督促教师按时足额参加培训。省项目执行办公室将对各市(区)参训学员报到情况适时进行通报。

(二)各项目承办单位在接到项目任务后,根据培训任务和要求,应尽快研究确定项目实施时间,拟定开班通知和学员报到通知书,及时发送至各市(区)教育局,同时报送省项目执行办公室备案。要根据省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方案,从课程安排、专家队伍、培训资源、教学设施、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积极筹备,并在开班前10前将最终确定的培训实施方案上报省项目执行办公室。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高质量完成项目培训任务。

篇5

摘要:2010年,浙江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并实施了《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特别强调了“优质教育”这一概念,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的要求,同时也从总量上对优质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如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多样,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对教师自身素质以及课堂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也在客观上提高了教师培训的目标和标准。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尚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无法满足《纲要》中提出的要求。因此,本文将对浙江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修养及培训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修养;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91—02

收稿日期:2014—07—19

作者简介:龚奕峰(1969— ),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张赫(1982— ),女,吉林农安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化比较。

一、现状分析

农村英语教师作为义务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修养、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从整体来看,浙江省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历没有完全达标,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师专业修养不过关,在语音、语调、语法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对欧美文化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应该分别达到中师、大专、本科。但部分英语教师,特别是年纪大的教师并未达到上述标准,有些教师甚至并非英语专业出身,而是入职后根据学校的需求临时接手英语教学的。二是教学技术落后,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互动教学等方面十分欠缺。三是教学模式陈旧,“一言堂”、照本宣科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教学方式也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学习质量的低下。

对此,《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几点具体目标,如教师培训培养基地的建设、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等。其中还特别强调了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参与的重要性,应该以这些院校为依托,建设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体系。同时,还需要整合省、市、县(市、区)、校四级的优秀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建立灵活、高效的培养网络。

另一方面,农村英语教师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特点,如整体年龄层低,大部分都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因此,这个群体精力充沛、乐教好学,与学生的代沟小,课堂活跃度比较高。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和理论的能力强, 而且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并完善自己。基于上述现状和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并完善浙江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

二、培训模式研究

传统的培训模式基本上是由培训机构确定统一的培训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面授。这种集中培训虽然有实施方便、培训周期短等优点,但从效果上来看,很难达到全面提高受训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的目的。本文所研究的培训模式在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应环节,力求实现培训效果的有效性、持续性。

(一)建立训前自学环节

以往的培训在开始之前很少有培训方与受训教师之间的互动,基本上都是培训教师报到后,直接开始面授,对于受训教师对本领域知识的把握程度、接受能力缺乏必要的了解。而笔者认为,培训教师应该根据培训计划,在每次培训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对受训教师做问卷调查并布置学习任务,内容包括英语知识的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教学案例的学习等,要求学员完成一定量的自我学习并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让受训教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明确参加培训的目的和目标。培训机构可以根据问卷调查反馈的情况,全面把握受训教师所擅长以及所缺乏的专业知识,作为下一步进行个性化培训的参考。

(二)建立多样化的面授模块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专业背景以及教育经历各异,很多人甚至并非英语专业出身,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培训内容应该按照难易程度区分开,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面授模块。模块的设置可以参照高等院校学生的选课方式,设置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种。必修模块包括专业的英语听、说、读、写,选修模块内容应该涵盖教学方法、中西文化以及一些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文学素养等。同时,在培训期间,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等方式帮助学员掌握知识、开拓眼界、提升教学素养。

(三)建立个性化的网络辅导

多样化的面授机制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受训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个性化的网络辅导则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教师不同的特点以及需求,使培训更具针对性。教师的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对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的接受度和关注点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接受培训后,其问题点也会不同。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即时交流的途径,E-mail、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让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因此,利用这些媒体工具建立远程辅导系统的可行性大,有效性高。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辅导可以实现培训教师一对一具体教学,让教师的辅导更具有针对性,而学员的个性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网络的随时性也有利于师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

(四)建立训后实践、观摩环节

面授和网络辅导可以帮助受训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理论能力,但这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还远远不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理论培训结束后,还应邀请城市中小学优秀英语教师将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介绍给受训教师,同时采取一对一联络的助学模式。因为城市的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教材特点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可以帮助受训教师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等,在学习策略、评价方法、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也能够提供一定的建议。

同时,可以组织受训教师走进城市中小学英语课堂,一方面,可以直观感受优秀的英语课堂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另一方面,在备课—说课—授课三个环节接受指导后,可以自己尝试组织课堂活动,感受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积累教学经验。还可以组织受训学员互相听课,共同探讨。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笔者所在单位在对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邀请了杭州、宁波、金华等地的名师到教学现场,为学员上示范课、研讨课,使学员从中了解到了英语教育的多样性。

三、结束语

加强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体系的研究,探讨教师培训的模式、方法、管理制度、保障措施,对总结教师培训规律、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但仅依靠一次或几次的集中培训并不能全面提高受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全面实现《纲要》的目标,就需要中小学教师以及负责培训的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英语教学领域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并通过教育实践去伪存真,保留优秀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廖百秋.“国培计划”中农村英语教师跨文化培训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9).

[2]王春晖.信任、批判与挑战: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以浙江省农村英语教师语音培训项目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3).

[3]吴文周.从“国培计划”看西部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J].教学与管理,2012(6).

篇6

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暑期集中培训,紧紧围绕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的特点,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一、深入调研,根据参训教师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雪中送炭”的项目定位,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切实解决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教师最迫切的需求,在项目立项和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先后进行了两个轮次的调研活动。

根据调研结果,项目组将培训目标聚集在了北京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专题。针对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的困惑,项目组调研获取了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3个最主要困惑:“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何科学地开展阅读教学研究”。参训教师还要求项目组针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阅读教学研究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二、量体裁衣,为提升参训教师阅读教学能力设计科学的培训内容

根据对参训教师的调研结果,结合北京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背景和特点,项目组与多方人员经过多轮次的论证,精心设计了内容高度续接的培训内容和研修活动,并组建起了多层面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在本次暑期集中培训会上从新课标的多层面解读、国内外儿童英语阅读研究的前沿理论学习、来自北京市的优秀阅读教学课例观摩、实践模拟和专家点评以及论文写作指导等多个角度和层面为参训教师展开了深入系统的讲解和指导。

在课标解读层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付宜红处长从国家战略和政府视野角度以国际对比的方式做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的讲座;在参训教师对课标、阅读前沿理论以及阅读教学实践有了较为深入认识的基础上,项目组邀请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制定组核心成员、小学英语教育著名专家李静纯老师为参训教师深入解读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阅读研究前沿理论学习方面,项目组围绕着参训教师对于教学策略构建的需求,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深入讲解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两大核心规律——儿童脑与心理的发展规律和汉语背景儿童的英语阅读规律。王文静教授所做的《中国儿童英语阅读研究与实验》、罗良副教授讲述的《小学生大脑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李燕芳副教授为参训教师分析讲解的《儿童英语阅读的关键技能——发展与促进》等系列报告帮助参训教师深刻了解了儿童英语阅读的两大规律;杜霞副教授讲解的《图画书与儿童阅读》和解会欣老师与大家分享的《选择适合儿童的英语阅读资源》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此外,项目组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市大望路小学的赵红枫老师与参训教师分享了所在学校在“英语特色校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以上讲座的内容彼此呼应,以“理论解读+实践指引+经验分享”的方式帮助参训教师实现了对英语阅读教学规律的深度理解与学习。

在课例观摩方面,项目组特别选取了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小学的一节优秀阅读教学课例,并邀请了做课教师李润利与参训教师一起进行了深度解析和反思,为教师实现阅读理论学习成果“落地”课堂教学提供了示范。

为帮助参训教师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层结合,本次培训会以“情境浸入”的学习方式,组织了一次“小学英语阅读课模拟”评比。由大兴区、房山区、怀柔区和延庆县的老师分区县展示一节20分钟的阅读微格课,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解会欣老师、北京市教研中心小学英语教研员王建平老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英语教研员李静老师等专家进行了现场点评和指导。

在论文写作指导方面,项目组结合调研结果认真分析了参训教师在阅读教学科研方面的困惑与不足,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杂志社副主编林静博士为大家讲解了《教师如何写论文》,针对目前教师在论文写作方面的困惑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三、构建“无缝隙”的组织管理体制,为项目实施提供全方位保障

项目组为了保证充分实现项目的预设目标,在充分发挥已有的“自上而下”组织管理模式基础上,围绕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活动设计和评价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事实证明,这些精心设计的组织管理策略,为本次培训会取得圆满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多举措并行打造教师研修共同体

合作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参训教师的学习效果以及为后续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奠定基础,本次培训在打造充满活力的教师研修共同体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2012年7月15日报到当天,项目组引导参训教师以区县为单位组建了班级,推选出了班委会成员并组织教师们为自己的班级制作了班旗、拟定了班歌和班级口号并发放了统一的班服(见下图)。此外,在后续的培训活动中,项目组以评价墙为核心的过程评价体系,激励着参训教师们以合作方式参与到培训学习活动中。

2.周密设计,多方式推动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和体验

在学员管理方面,项目组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吸引着参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天的学习和活动当中,规避了频繁考勤等硬性管理措施可能引发的抵触情绪。

值得强调的是,每一天的活动设计,尽管形式各不相同但都与培训内容高度续接。2012年7月17日晚间安排的电影赏析活动,所选影片《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就是一个极具绘画天分和创造力的阅读障碍儿童在传统教育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以及怎样在尼克老师的爱护下大放异彩的故事。许多教师在看完电影以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而后续讲座中培训专家以小主角为例子的理论讲解,也因为教师们在情感上的深刻触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再比如图画书制作活动,当阅读研究前沿理论讲座中与图画书相关的内容讲授完毕之后,项目组及时安排教师着手设计和展示图画书。在制作图画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回顾、反思和整合相关讲座的内容与要点,在设计出精彩的图画书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相关讲座内容的不断强化和深度理解。在本次培训活动中耗时最多的模拟阅读微格课的准备和展示,更是以情境浸入的方式帮助参训教师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实现对所学理论的深度理解以及理论学习成果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此外,充分发挥过程评价制度在提升参训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积极性方面的作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研修共同体和参与式活动设计,为教师们参与培训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但是,如何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到合作研修活动中来,需要过程性的评价管理制度。本次培训,利用评价墙和多种奖励措施,实现了对班级、教师个体以及二者相结合的过程评价。通过细化评价标准,不仅为教师营造出了宽松的培训成长环境,还有效地提升了教师参与培训活动、分享学习成果的积极性以及集体荣誉感,保证了培训活动的活力与质量。

四、精细化服务,促进培训活动质量升华

本次暑期集中培训,是一次大型的集中封闭式培训,千头万绪的会议服务工作对项目实施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保证参训教师们能够以饱满的状态在舒适的培训环境中学习提升,项目组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详细分析了会议实施的流程与工作,制订了“会务实施分工表”和“会议组织流程及进度核查表”,保证每项工作都落实到具体的实施负责人,以完善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措施,确保项目服务工作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为高质量的项目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制度保证。

在会前准备阶段,项目组为参训学员精心制订了会议手册,将培训期间的注意事项和每一天的工作安排向参训教师做了详细的介绍。围绕着活动设计,项目组准备了十余种可能用到的材料和道具。在会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对于住宿、用餐、培训会议现场服务以及医药保障等各方面工作都强调不仅要从参训教师的角度想问题,还要做到比参训教师们多想一步,用心、用情为参训教师们提供发自内心的热诚关怀与服务。

在本次暑期集中培训的结业典礼上,项目组以短片的方式和与会人员一起回顾了本次培训从报到之初到结业典礼的整个过程。这部精心制作的特别礼物,在短短的10分钟时间里用一幅幅活动剪影激起了广大学员们的回忆,引领着大家重温了在这5天共同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情到浓处,老师们也随着短片情节的进展或是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发出会心的笑声,或是红着眼眶甚至流下了不舍的泪水。

五、培训成效及下阶段工作展望

本次暑期集中培训尽管只是整个培训项目实施计划的第一阶段,但是培训效果已经得到了初步彰显。在5天的集中培训中,参训教师们通过聆听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专家的精彩报告,对儿童脑发育与心理发展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对影响儿童英语学习的关键技能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对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如何利用图画书进行阅读教学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通过录像分析,教师们和专家一起对小学英语阅读课进行了解剖分析,对利用图画书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及活动开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上模拟课并与专家进行现场互动,教师们亲历了英语阅读课,解开了长期以来心中存有的困惑和疑问;通过对教育电影的赏析,教师们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和感动;通过每日作业与展示,教师们与大家分享了每日学习的收获和心得,展示了北京市新一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风采;通过论文写作指导,教师们了解了如何写论文、如何做研究,为实现“从发展到卓越”的转变,成长为科研型、专家型的小学英语教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本次暑期培训活动结束以后,项目组收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反馈,有学员写道:“对于本次培训,我认为可以用‘多元聚焦、前后续接、各有侧重、层层递进’来概括。期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类似模式的培训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身素养,实现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次培训会围绕着小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前沿的通识理论培训、高端的课程标准解读、直观课例的观摩讲解、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以及专家学者对我们的阅读模拟课的深入点评,所有的这一切,都从方方面面丰富着我的素养。”还有一位全程参与暑期培训的教研员特意发来信息:“本次培训让我听到了从未听过的讲座,读到了从未读过的书,看到了从未看过的电影,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培训体验。”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本次项目的后续环节,项目组将邀请北京市和全国英语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走进4个区县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对接受本次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进式指导”,帮助其构建高效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型。项目组还将通过带领优秀学员外出游学,进行优秀课观摩体验等方式着力打造出北京市的“金色种子”,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和学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农村小学英语师资整体素质。此外,为了跟进和帮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项目组搭建完善了包括电话、电子邮箱、QQ群、飞信群、门户网站、博客、工作简报和指导快讯等方式在内的多种交流途径,保证参训教师能够及时获取项目专家的指导帮助并了解其他区域在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以此助力培训内容高质量地迅速转化升华为教师们的实践探索,实现从固化式培训到动态化培训的转变……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领导发言

北京市教委人事处副处长 李海燕

北京市教委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在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后,北京市以此为依据,先后制订了《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两个纲要是指导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我们北京市教委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个规划纲要展开的。

在规划纲要中,教师队伍建设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国家的规划纲要还是北京市制定的纲要,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师德为先,教师为重”。好的教育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展教师培训。培训质量的好坏,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今年,我们依据国家和北京市的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我们列出了10项重点工作,并把远郊区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质量提升放到了这10项重点工作的前列。此外,我们还有“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首都教育家培养”等多项各有侧重的重点工作规划。我们希望能够依托我们北京市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和北京市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打造出一支北京市的名师队伍。

本次培训在立项之初,北京市教委与项目组织团队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研讨。教委对培训团队的要求就是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立足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进行内容设计。培训团队根据这个要求与我们教委一起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模式,组建起了多层面专业化的培训团队体系,构建了生态型培训课程,精心制订了针对远郊区县教师发展实际的“低压力、小步子”的教师成长体系,以持续跟进的方式为我们远郊区县的教师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

本次培训是一次成功的培训,在这个培训当中,我们远郊区县的教师们享受到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高端培训。通过本次暑期集中培训,参训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一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指导和解答。在本项目后续的工作计划中,项目组的专家团队还会深入到教学一线来为教师们面对面地提供更加富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也希望并且相信,通过这样一个周期的培训,远郊区县的教师们能够获得非常大的收获和提升。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处主任 穆甫国

作为一名区域教研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从事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我曾参与过许多次由不同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的培训学习,也听过许许多多的讲座。通过这些培训和讲座的学习,我也深刻地认识到,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换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简而言之,面对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

本次项目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策略、培训方式,与我们历次参加的培训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新意和不同。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本次项目第二阶段的“构建生态型培训课程”,届时项目组会把北京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远郊区县,北京市的特级教师会与大家同台做课,他们在听了我们的课以后,会给予我们手把手的指导和点拨。作为一名参与教师培训组织工作20多年的老教师,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把培训与我们的课堂结合起来,是教师们最为期待的培训方式。

对于本次培训项目,我只想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好!我们房山区的教研部门,高度重视本次培训项目,选派了全区最好的小学英语教师前来参加培训。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老师们能够本着争当当代新型的优秀教师这一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培训中想方设法地努力打造自己,不仅要争取在本次集中培训中把先进的理念学到手,还要努力实现所学的先进理念能够落地课堂教学,为促进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感言

北京市延庆县西屯小学 吴敬华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路径,作为远郊区县的老师,我深感我们农村的家长和学校在为学生们提供优质英语读物的能力方面是有限的,我们一线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果说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改观学校和家长在儿童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那么提升一线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了。可以说,本次培训会的举办切中了我们一线农村教师的需求。

本次培训会,在让我获益匪浅的同时,也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知识素养和研究视野方面的不足。在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实践本次培训所得的同时,我也深刻地明白,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我必须坚持按照培训项目所期待的那样,做到在“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在不断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同时,把更多更好的理念和意识建构到自己的教学模式之中,让我们的孩子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中心校 罗守利

可以说,这五天的培训让我感受多多、收获颇丰,但是又让我感觉意犹未尽。因为,这五天的学习,我们就像是一台电脑一样,在项目组的精心设计之下,将诸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基础汇编成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程序”,并存储在了自己的“硬盘”之中。但是,这些“程序”在运行的时候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都需要实践和时间的验证。因此,对于这次项目的“持续关注”特点,我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我会在假期认真研读项目组所发放的学习材料,不断回顾培训的内容,与同事一起打磨切磋新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在下学期开学以后尽快以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来实践本次培训中的学习成果,认真反思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在项目后续的“生态课程建设——专家走进课堂跟进式指导”实施之时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引领学生们更加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成长。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 崔维维

以往的培训会,在面上铺得比较宽广,各种讲座彼此之间的接续性、关联性是非常小的,我们在讲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如果不能得到当堂解决,往往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本次培训会,将培训的焦点定位在了英语教学的重点课题阅读教学上面,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开展了系统深入的讲解,培训内容能够做到相互呼应、彼此支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与领会培训的内容,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为接下来的实践尝试打下一个比较稳固的基础。另外,本次项目的持续性和跟进指导,也让我这种新手型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本次暑期集中培训以后,我们还有机会得到项目专家深入课堂的指导,还有机会去其他省区交流研讨。另外,通过电话、电子邮箱、QQ群、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工作简报和指导快讯等多种途径,我们能够及时得到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以前的我而言,是从来都没有想过能够得到但又特别热切地盼望能够得到的宝贵成长机会。

篇7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而教师是教育改革与进步的关键。因此,近些年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直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通过与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讲教师和相关领导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当前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评价存在问题。因此,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展开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良性发展。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调查问卷》通过查阅评价理论相关文献,以及与培训主讲教师访谈后编制而成。问卷的被试是参加过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问卷第一部分是对问卷被试的基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是调查题目部分。第二部分又分为3个小模块,3个模块根据评价类型分为诊断性评价调查、形成性评价调查、总结性评价调查。每一个模块由5~6道测试题组成,采用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混合的形式。在问卷的提问与回答方式方面也混合采用二元选择式和里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问卷面向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邢台等地区的参训教师进行发放,共发放350份,收回310份,问卷回收率为88.6%;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为96.8%;采用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参加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情况

通过对3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女教师比男教师略多,分别占总人数的53%和47%;教师的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达到总人数的83%。教师年龄处于31~40岁和教龄处于儿~20年之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7%和53%,表明当前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以教龄为10年以上的中年教师为主,而30岁以下、教龄少于10年的青年教师正逐渐成为被培训的主要人群。

从参加培训教师所任教学科方面来看,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达到总人数的45%,数学教师达N2o%,语文教师达到13%,而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师人数均占总人数比例的10%以下,部分学科甚至没有教师参加培训。

2.2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

本次调查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前期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参加培训的意愿、参加培训的动机、告知培训的学习目标、告知培训的评价标准、测试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诊断性评价阶段比较重视告知学习者培训的学习目标和培训的评价标准以及学习者参加培训意愿的评价,但是忽略了对参训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的评价。

2.3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也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过程中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学习积极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对培训教师和培训过程的意见、对培训的满意度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70%以上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形成性评价是比较满意的。

2.4培训的总结性评价现状

调查发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N67%的总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分析方法,而且主要采用上交学习作品的评价形式。50%以上参加培训教师认为培训最后的评价内容与培训内容比较匹配,培训最后的评价标准是比较合理的。

3培训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不同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

通过调查,发现参训教师多为信息技术教师,其次是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的教师,而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参训教师人数较少甚至没有。可见主科教师的参训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学科,理科教师的参训人数多于文科,各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重视让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3.2培训缺乏对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能力的评价

培训的诊断性评价忽略了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评价。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都是培训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通过诊断性评价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让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3忽略学员个体间的差异性成为培训评价的主要问题

篇8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JSJYYB-180。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2-02

教育部2012年12月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引入胜任特征这一研究概念,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模式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胜任特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视角

哈佛大学教授Mc Clelland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文《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正式提出了胜任特征这一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有效的预测个人从事复杂或高层次工作的绩效,并将那些能够从根本上导致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之间差异显著的深层次的特征定义为“胜任特征”。自此,胜任特征的研究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掀起了对胜任特征研究的热潮。关于胜任特征的内涵界定,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所持观点差异较大。王智等人(2011)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将胜任特征定义为“与工作岗位、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本研究认为这一概念界定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

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西方国家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实践与认证、教育与培训方面逐步形成了“胜任特征导向的文化”。胜任特征概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已经发展成为当前美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核心指导思想。

目前国内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尚处于引进阶段,有学者在总结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开展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宋国学(2010)认为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在考虑组织内、外影响胜任特征导向和绩效的因素基础上,确定符合环境发展需要和岗位发展需要的胜任特征标准,以之作为培训的依据,以之为教育和学习的标准。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先后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引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从业教师普遍存在胜任能力水平较低问题。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有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中小学较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训情况更为薄弱。当前培训现状与从业教师的工作需要和发展需求不能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重技能轻能力

当前,大多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在内容设计上更多地注重于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等,忽略了能够使从业教师做出优秀绩效更关键是胜任特征,动机、个性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有待加强。随着从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培训内容必须要及时跟进以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需要着眼于怎样提高受训者的胜任能力,而不是机械地界定培训内容。

(二)重理论轻实践

集中授课和专题讲座仍然是培训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理论化、概念化和学科化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尽心尽力地教授往往因缺乏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的指导而令受培训者难以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不能形成并建构出所需的知识或观念来。

(三)重共性缺个性化

个性化设计培训,能够有效第促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然而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受培训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忽视了受培训教师的个性需求,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目前的培训还不能做到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来系统的组织培训,培训时间短,缺乏科学而合理的系统性设计,缺少连续性,不能有效提高教师胜任能力和水平。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探讨出切实可行的模式,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一)转变培训理念和方式

要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必须从转变培训理念这一根本性问题着手,实现从传统培训理念向以提高胜任特征为目标的现代培训理念的转变。

培训方式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培训方式多样化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培训存在的不足。调查研究发现,网络互动培训、现场小组讨论、体验式工作坊培训是较易为受培训教师接受的方式,对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胜任力有显著效果,可以在培训中多多引入和借鉴这样的方式。

(二)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较之于传统的教师培训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的胜任特征是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探讨论证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据此确定培训内容,是基于胜任特征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

不同群体存在差异性,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时要分析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范围的教师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因此,做好培训的前提就是对受培训者要进行深入的调查。

(三)制定个性化兼具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方案

组织培训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基础水平培训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既保证了培养效果又有助于增加培训的灵活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训组织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持续为受培训教师组织多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四)开展以胜任特征为导向的培训效果评估

篇9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运动等来获得,而视觉表象最具有鲜明、多样性和灵活性。表象是可以储存的,它是想象的材料。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其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儿童的观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积累表象,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在方法上多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会获得大量的表象。如春天到了,引导儿童观察花草树木。要求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有的老师引导孩子认识柳树:柳条长长的,是绿色的,在风中摇摆着。他就可以说一句话:“绿色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摆。”或“柳树的长长的绿色柳条,在风中飘摇。”又如,儿童看见桃花,数数五个花瓣儿,一串串的,粉红色,有香味。这时在语言调节下,就会说出:“桃花开了,粉红色的,每朵有五个花瓣,一串串的,太美了,我还闻到一阵阵的香味呢。”这些观察结果的表述,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发展想象与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狄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看来似乎过分,但确实是真理。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的情景理解不具体。表现在说话、作文中就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的限制,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的一般做法:

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林海》的第2-5段,写岭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

2.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即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或那再淡些……)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为什么?似乎在跟谁争吵?实际上是自己的意见在争论(你那么画不对,应该这样……)。“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指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3.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如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篇10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而教师是教育改革与进步的关键。因此,近些年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直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通过与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讲教师和相关领导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当前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评价存在问题。因此,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展开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良性发展。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调查问卷》通过查阅评价理论相关文献,以及与培训主讲教师访谈后编制而成。问卷的被试是参加过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问卷第一部分是对问卷被试的基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是调查题目部分。第二部分又分为3个小模块,3个模块根据评价类型分为诊断性评价调查、形成性评价调查、总结性评价调查。每一个模块由5~6道测试题组成,采用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混合的形式。在问卷的提问与回答方式方面也混合采用二元选择式和里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问卷面向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邢台等地区的参训教师进行发放,共发放350份,收回310份,问卷回收率为88.6%;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为96.8%;采用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参加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情况

通过对3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女教师比男教师略多,分别占总人数的53%和47%;教师的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达到总人数的83%。教师年龄处于31~40岁和教龄处于儿~20年之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7%和53%,表明当前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以教龄为10年以上的中年教师为主,而30岁以下、教龄少于10年的青年教师正逐渐成为被培训的主要人群。

从参加培训教师所任教学科方面来看,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达到总人数的45%,数学教师达n2o%,语文教师达到13%,而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师人数均占总人数比例的10%以下,部分学科甚至没有教师参加培训。

2.2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

本次调查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前期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参加培训的意愿、参加培训的动机、告知培训的学习目标、告知培训的评价标准、测试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诊断性评价阶段比较重视告知学习者培训的学习目标和培训的评价标准以及学习者参加培训意愿的评价,但是忽略了对参训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的评价。

2.3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也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过程中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学习积极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对培训教师和培训过程的意见、对培训的满意度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70%以上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形成性评价是比较满意的。

2.4培训的总结性评价现状

调查发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n67%的总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分析方法,而且主要采用上交学习作品的评价形式。50%以上参加培训教师认为培训最后的评价内容与培训内容比较匹配,培训最后的评价标准是比较合理的。

3培训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不同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

通过调查,发现参训教师多为信息技术教师,其次是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的教师,而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参训教师人数较少甚至没有。可见主科教师的参训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学科,理科教师的参训人数多于文科,各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重视让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3.2培训缺乏对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能力的评价

培训的诊断性评价忽略了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评价。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都是培训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通过诊断性评价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让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3忽略学员个体间的差异性成为培训评价的主要问题

篇11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综述及案例分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指导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和内容,是推进英语学科发展的灵魂.本课以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研究对象,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实现途径和测评方法等角度着重分析其研究发展历程,为一线教学提供明确的改革方向。

篇12

一、前言

全球化的背景以及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促使中国外语教育与培训的迅猛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校外外语培训机构,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1]。研究者以此为主题,展开相应调查研究。笔者以“外语培训机构现状调查”为关键词,在CNKI上搜索,得出21,862条结果。广西的几个大中城市也不例外,叶婷(2008)对桂林市的外语培训机构做了调查,发现桂林市外语培训学校数量多, 规模较小, 缺乏知名品牌与规模效益;培训主体以民营机构为主,还有少量的中外合资办学机构,培训内容多样化。但是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不断发展,英语培训市场的供需在广西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宁市,其外语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最具代表性。高琳等(2010)以此地为例,对北部湾外语培训市场展开调查与研究,并就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2]。柳州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有300多万人口的广西第二大城市,其外语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也备受关注。但是笔者再以“广西中小学外语培训机构现状调查” 为题或关键词在CNKI搜索,得出相关结果只有几条,而以“柳州市中小学外语培训机构现状调查”为题或关键词搜索,得出的结果几乎为零。研究者同时在网络上以同样的关键词搜索,得出的结果也是一样的,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调查文章。因此,本文以柳州市面向中小学学生的英语培训市场为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希望得到的数据和研究结果能为柳州市中小学培训机构的合理而有序的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1.研究目的、内容

通过对柳州市面向中小学生的英语培训机构的调查,了解目前有关中小学英语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包括师资、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中小学英语培训机构发展的趋势,为柳州市相关英语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或实际的建议。

调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柳州市面向中小学生的英语培训机构(包括开设有英语课程的教育机构)主要分布情况,规模以及软硬件教学设施等基本情况以及接受培训者对机构教学的满意度情况。

2. 研究方法

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柳州市中小学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并进行了描述性研究,旨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柳州市中小学英语培训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奠定基础。通过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进行调查,以发放问卷的方式,得出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以及对培训的满意度结果。

调查选取了在柳州市有一定市场和规模的英语培训机构,包括新东方、英孚教育、韦博国际英语、东方益学教育、远景教育、阳光教育等15家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师、管理者、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

三、研究数据与分析

1. 培训机构基本情况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见到了形形的培训机构,它们或大或小,给人风格迥异,但无一例外的是@些培训机构都靠近学校或是居民区,交通往来比较方便。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位置划分出了三类培训机构。

(1)密集分布于同一栋建筑内的培训机构

调查发现,这种类型的培训机构占了绝大部分。它们分布于至少九至十层高的建筑内。这些建筑的每一层都有一个培训机构,有的同一层还有两个。我们在走访的时候,在建筑外面就可以看到墙壁上挂满的空调外机,隆隆作响。进入内部,在走廊通道就可以看到这些培训机构的招牌和广告,内容大部分是本机构的学员在中考或高考中取得的好成绩以及加入本机构学习会让培训者收益及一些课程介绍等方面的宣传海报。再往里走就进入这些机构的接待处。这类培训机构规模不是很大,毕竟只是在一个楼层内,从接待前台往里看可以看到一个一个小隔间,好点的是教室,学生们就在里面学习。除了学习必要的场所,接待前台旁边还有一部分空间,有沙发座椅,供来访者及接送学生的家长们休息。

(2)单独位于住宅小区内

如果说密集分布于同栋建筑内的培训机构让你眼花缭乱,那么这些位于住宅小区内的会让你有清新的感觉。因为位于住宅小区内,且仅此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就算小区内还有舞蹈培训、数学培训之类的培训班,也没有那种拥挤的感觉。也可能是因为在住宅小区内,我们的调查进行的比较顺利,我们甚至还可以进入他们的教室,而上文提到的第一种培训机构是不允许的,不论上课还是下课。

我们可以看到,这类位于住宅小区内的培训机构规模较之上文提到的大一点,且都是独立教室,不是塑料板的隔间。这类机构给人感觉比较朴素,接地气,广告打得没有那么多。这类机构多是用传统教室教学模式,房间里有桌椅黑板,墙上有音标之类的与英语学习相关的挂画。

(3)拥有自己独立建筑的培训机构

此类培训机构从建筑外观就可以与之前两种培训机构区分开来。这类机构规模大,人员多,很有小学校的意思。我们没能够进入其中实地探访,但是从其建筑物外观和所作的广告已经可以看出其规模。我们甚至在街上也看到它们的广告,是那种雇佣人举着广告牌走街串巷的那种,规模可见一斑。

2. 培训教师风貌

培训机构有大小之分,但并不能说明其教学质量及各方面是与之成正比。大部分机构的门面都是接待前台,这些前台人员大部分是年轻女生。她们身着职业装,对本机构情况了如指掌,对于来访者的问题都耐心地解答。我们的调查请求大部分都被爽快的应允了。总的来说,这些接待人员热情又训练有素。

但是在调查过程中,这些机构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没有允许我们去看老师同学们上课。在等待他们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听到课堂上老师的声音,听得出来很认真。下课时,看到老师们手里拿的无非是课本、教具之类的东西,他们与学生及其家长们交流时也离不开对学生们成绩的关心。

3. 培训满意度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柳州市中小学生,他们选择英语培训机构进行英语辅导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英语成绩以适应英语考试能力。经过调查分析所得,80%的中小学生都在补习英语,这跟柳州市教学要求密切相关,50%的中小学生觉得自己很有必要补习英语。60%以上的中小生是通过同学或朋友之间的推荐而选择的英语培训机构,30%的中小学生是通过宣传单得知的英语培训机构。60%的中小学生希望英语培训班在学校外但离家又不远的地方,选择怎样的培训班,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距离从优择选,因为那样可以减少利用中小学生的休息时间,效率也比较高。40%的中小学生希望在培训机构能得到英语各方面综合技能的培训,20%希望自己的口语技能能得到提高。柳州是个工业同时也是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近几年来,政府及各大学校都重视学生的口语技能训练,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希望在英语培训机构获得口语技能的提升。在培机构上课时间方面,70%的中小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周末白天补习,40%希望一周培训两次,当然也有20%想有时间就去培训中心上课补习。从这一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可知柳州市大多数中小学生周末的时间大多用来补习功课。对于培训价位方面,40%的中小学生能接受1000-1500元的价位,而20%以上的中小学生能接受1000元以下的价位。60%的中小学生希望培训班人数为10以下。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柳州市大多数培训中心的培训班的人数都控制在10人以下。在满意度方面,经我们调查,40%中小学生对于培训机构所使用的教材感到满意,20%以上的中小学生对此感到很满意。从这一方面的调查,我们对柳州市英语培训机构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及信任。且20%以上的中小学生对英语培训机构师资力量感到满意,40%的学生则感到很满意。由此可见柳州市英语培训中心的教育辅导也是挺好。20%以上的中小学生对英语培训中心的教学效果、教学设备及教学形式感到满意,20%对这些感到很满意。另外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50%以上的中小学生,对于老师与学生交流这一方面感到很满意。

四、研究的主要发现

1. 培训市场前景广阔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柳州市英语培训市场总体规模非常庞大,柳州市民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培训,不论是书法还是舞蹈还是其它学科,家长都乐意送孩子去学习。柳州市英语培训市场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在消费者的选择上,总体来看,80%的调查者选择培训机构更注重品牌和规模,其次是质量,这也是英语培训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对于英语培训市场的发展方向来说,根据市场营销理论,任何行业发展到成熟的时候,将出现高度整合和集中,当前英语培训市场尚处于地方品牌占主导地位、市场割据的局面,但是因为英语培训市场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本质上的同质性,为培训主体提供了跨区域经营的可能性,实力强大的培训主体,将因为培训质量优良、师资力量雄厚、管理规范、培训产品丰富而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质量差、规模小、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培训主体所面临的将只是倒闭和或被兼并的命运。品牌至上、适度集中将成为未来英语市场发展的总趋势。

3. 培训者需提供更好的服务

英语培训行业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无形服务,因此它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国内的英语培训行业与其他服务业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3],但由于英语培训本身的特点,产生了一些有别于其他行业的问题。英语培训行业有自己的特点:1)英语培训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有特殊性;2)影响质量因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3)进入市场的门槛低。正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主要问题表现在:1)教学质量良莠不齐;2)虚假广告欺骗行为大行其道;3)市场竞争无序、价格混乱;4)一些中小型机构信誉不佳,缺乏品牌意识,教学质量控制规范性差;5)就业市场对英语培训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结语

我们从调查当中看到了柳州市家长和孩子对英语培训的重视程度,柳州市不仅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很好的旅游胜地,柳州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柳州市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口语还是其他技能。这同时也对英语培训机构师资及机构资质提出更高要求。目前随着英语培训机构竞争的激烈,柳州市各个英语培训机构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机构建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我们也相信未来的柳州教育培训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高梦,郑兰燕,于瑞卿. 高考英语改革下英语培训市场“何去何从”――基于河北保定英语培训市场的调查[J].民营科技,2014(12):243-245. 173-174。

篇13

中小学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信息,来源于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报道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由此,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引导中小学正确面对网络信息,是值得政府、媒介、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德育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尤为突出的是设计活泼、色彩鲜艳的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游戏是人的天性和本能,而处在生理、心理的“束缚”和“摆脱束缚”特殊阶段的中小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德育教育网络中的信息建设,一定要遵循“内主外辅”的原则,把重点放在拓宽教育信息的内涵上面,增强信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力。

1.要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列入学校德育和管理的常规工作之中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机构,将网络德育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高度上来,真正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并将这项教育内容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融入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去。

(1)策划主题活动。每年中小学生拥有近3个月的寒暑假,为避免中小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社会、学校、家庭有责任为中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汇演、计算机网页创意大赛、动漫制作等课外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2)课堂成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在信息技术课上加大力度做好具体引导工作,让课堂学习不再是“锻炼”,而成为一种享受,自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道德观也会包含其中。

(3)学校要从管理和技术上进行必要的约束。作为教师不能完全阻隔有害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但应尽量最大可能地将有害信息杜绝在课堂之外。因此需要动员全体教师力量来建设现代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也进行应用,可以及时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进行更新、改正和维护。有了软件的环境,还应为学生提供具有创新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网络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2.学校德育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构建学校网络德育体系

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判断和应用能力。在网络活动中中小学生的自我选择的比例较大,教育干预的比例较小,因此培养及发展中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了解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网络学习和生活,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等教育。中小学生上网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通过校园里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宣传橱窗、阅报栏等与校园计算机网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积极、健康的立体文化环境。还可以开展网络德育课,注重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以及举办网络讲座。

二、积极培养适应德育教育现代化要求的“网络型”教育人才

加强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教育者的网络技术水平是构建德育教育网络载体的重要步骤。

1.在德育教育者中大力普及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对网络的体系构架和工作原理的了解与掌握,以熟练地运用网络来开展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常用网络软件工具,增强网络中的德育教育信息的表现力。在网络软件工具中,我们认为教师要着重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网络工具:一方面是有助于发挥网络功能优势的工具,如Foxmail,Outlook,Internet Express等网络浏览工具,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另一方面是有关网络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工具,如运用Frontpage2000、FlashMX等制作网页的技术。教师如果对这些技术只是闻其名却不知其用,则将直接影响教育者在学生中的声誉和威信,给德育教育网络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着重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管理和维护德育教育网络的综合型人才

重点针对中小学生教育进行专业的网络德育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德育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网络德育教育的知识和方式,使他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必要的网络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要对教育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不同阶段网络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佛年.中国教育的未来[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彭隆辉,孙继儒.中学德育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志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