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进口食品市场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17426.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586(2013)03-0099-07

一、穆斯林人口与全球清真食品市场

在全球穆斯林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清真食品巨大的市场规模与不断完善的产业链对相关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有两个关键的驱动因素,使根植于穆斯林人口的清真食品市场变得日益重要。首先是人口总量与增长率(见表Ⅰ),据估计,穆斯林人口已超过全球人口的25%,同时全球穆斯林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8%,并且全球穆斯林人口从总体上呈现出年轻化与快速增长的两大特点;其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穆斯林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大多数西方国家,穆斯林人口的经济影响力也日益加强。

全球年轻的穆斯林人口,无论是本土穆斯林还是穆斯林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均表现出选择方便食品的消费倾向,而且他们也在试图扩大传统美食的范围。这些趋势,不仅使得清真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也促使新产品不断发展成熟。

二、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分析

(一)全球清真食品市场规模

穆斯林人口已经超过世界人口的28%,约有20亿消费者。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呈现出了一些变化,伴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穆斯林消费者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家庭收入,这些趋势造就了符合伊斯兰价值观的世界性主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在过去的十年中,清真食品市场发展迅速,现在的市场总值超过了6500亿美元(世界清真论坛2011年的统计)的规模,约占全球食品行业的17%。为了符合伊斯兰的标准,所有的穆斯林必须确保只消费获得清真认证的食品、饮料和药品,人口众多的穆斯林对清真食品的刚性需求,对清真产品的全球消费需求的增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跨国公司,如乐购、麦当劳、雀巢等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扩大了它们获得清真认证的产品线。据估计,这些跨国公司基于对要素市场的控制与规模效应,控制全球清真食品市场约90%的份额。

与其他领域不同,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并没有明显地受到全球金融衰退的影响。全球清真食品市场自2004年以来大幅增长,尤其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自2008年以来全球清真食品的均保持在4%之上,2004年至2010年之间全球清真食品市场达到了12.6%的增幅(见表2)。

在亚洲,收入的增长已经带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清真食品市场在亚洲最大的贡献者是印度尼西亚、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海合会的成员(包括阿联酋、巴林、沙特阿拉伯、阿曼、卡塔尔和科威特),这些新兴市场的崛起为清真食品市场全球化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见表2)。

在非伊斯兰国家与穆斯林不占多数的市场,清真认证的产品市场扩张的潜力主要来源于消费者对于安全和道德的产品需求,如俄罗斯、法国和英国等国的欧洲清真食品市场,反映了非传统穆斯林消费市场的变化,其增长速度确实不及亚洲市场,但却向市场传递着重要的信息,这也代表了未来全球清真食品市场潜在的动向(见表2)。

综上所述,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发展的一个关键领域是较富裕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消费者寻求更多元化的获得清真认证的产品。高品质、良好的监管和产品的声誉是进军全球清真食品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主要清真食品市场分析

最有潜力的清真市场跨越不同的国家与区域。由于亚太地区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穆斯林人口,亚太地区的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国家对清真产品都有很高的需求。北非和中东是传统上利润丰厚的清真食品市场。在穆斯林人口较少的国家但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有较高要求的地区,清真食品市场的潜力也不容小觑,如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国家。

世界上主要清真食品市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伊拉克、摩洛哥、伊朗、马来西亚、埃及、土耳其、突尼斯、科威特、约旦、黎巴嫩、也门、卡塔尔、巴林、叙利亚、阿曼和巴基斯坦,同时还包括拥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新兴清真市场包括印度(1.77亿穆斯林人口)、中国、俄罗斯、菲律宾、法国、德国和英国。

1.亚太地区

尽管中东地区拥有数量最多的穆斯林国家,但全球穆斯林人口最为集中的国家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穆斯林人口超过了10亿,4个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都在亚洲,包括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国,这4国2010年的穆斯林人口为7.09亿。

作为一个新兴的区域,亚洲国家人均收入呈上升趋势,然而食品消费总量仍低于世界上的许多地区。亚太地区在全球金融衰退的背景下,仍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伴随着收入的增加,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高品质的食品,而更高的收入,也带来了更多元化的产品需求。同时,较富裕的消费者越来越关心动物的人道待遇问题,这部分消费者不一定是穆斯林,这为清真产品开辟了新的消费群体‘。](P№)。

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努力建设成为包括清真食品研究、试验、生产的国际贸易中心,并加速推进清真食品的标准化进程。马来西亚的目标是成为国际清真中心,自2006年以每年均承办世界清真论坛,马来西亚还设立了清真产业发展局(HDC)②,雀巢公司(清真)卓越中心也设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正试图成为一个清真食品市场的枢纽,并在中东地区推出大型广告宣传活动。泰国正努力成为清真产业卓越的科学和测试中心。由于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中国和印度都在扩大本国的清真产业。许多印度公司都在努力获得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相关的清真认证。文莱与澳大利亚合作,企图借助澳大利亚安全、优质的食品生产声誉扩大其在穆斯林世界的影响。

2.中东与北非

清真食品最具高潜力的市场都集中在中东和北非(见表3),这些地区不仅是主要清真食品进口区(在中东地区,80%的食品依赖进口),同时该地区穆斯林消费者较高的人均收入都保障了该地区成为利润丰厚的清真食品市场。并且该地区的旅游业也对清真食品需求旺盛,尤其是在埃及、摩洛哥、迪拜等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清真食品的需求量。在该地区接近4亿的总人口中,大部分是穆斯林。

在海合会的成员国中,沙特与阿联酋是最主要的食品进口国,两个国家都有着较高的收入和人均消费率,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巴西已经取代美国、欧盟、印度成为沙特与阿联酋最大的食品贸易国。

土耳其是一个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清真市场与清真产品的潜在供应国,有大量土耳其穆斯林人口移民至法国和德国等欧盟国家。北非也是清真食品一个重要的市场,因为该地区大部分食品依赖进口。该地区人均收入和教育水平提升,都促成了对更多元化产品需求的上升。其中埃及拥有7000多万穆斯林,是北非最大的清真食品市场。

3.撒哈拉以雨非洲地区

穆斯林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口的29.6%,尼日利亚拥有该地区最多的穆斯林人口,所以是当地最大的清真食品消费国,该地区其他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有: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马里、塞内加尔、索马里、几内亚。该地区普遍由于收入低而导致购买力低。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清真食品市场规模预计在未来几年不断增长,使其成为清真食品的一个重要市场。尽管人均收入低,但穆斯林对清真食品需求的扩大化将继续呈现。

4.欧洲

在全球范围的清真食品市场中,人均收入较高的欧洲一直是利润丰厚的目标市场,高增长的穆斯林人口是对清真产品需求的保障。富裕的欧洲消费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关心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欧洲消费者都对更安全的食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这个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关心动物的人道待遇,这正是清真熟食制品的市场的要求之一。对清真产品更安全和更道德的评价,使得欧洲市场对这些产品需求得以增加。

在欧洲范围内,俄罗斯拥有最大数量的穆斯林人口,为清真食品出口提供了机遇。法国拥有欧洲第二大穆斯林人口,是另一个重要的清真食品市场。西欧(法国、德国和荷兰)的穆斯林人口预期增加,导致需求进一步增加。德国和英国也是重大的潜在清真市场,有着显著的购买力。在东欧也有大量的穆斯林社区,特别是阿尔巴尼亚(82%的穆斯林)、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41%的穆斯林)、科索沃(92%的穆斯林)、马其顿(35%的穆斯林)。

现在欧洲超市积极推行清真食品零售。在荷兰鹿特丹港,目前正在建设一个“清真园区”,其目标是服务欧洲范围内的3 000万穆斯林,它将成为清真产品入境欧盟的重要口岸与仓库,在这里清真产品将拥有独立的物流体系以避免被禁忌物所污染;位于南威尔士耗资1.5亿英镑的“超级清真工业园”(Super Halal Indus-trial Park)的建成将会英国在未来成为欧洲清真产业的中心。

5.美洲

穆斯林人口占美洲人口的0.6%,人数530万。在北美的清真食品市场方面,加拿大和美国的穆斯林人口的预期增长,为清真食品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在南美洲,阿根廷拥有最多的穆斯林人口,约为100万。与中东地区相比,美洲的穆斯林人口比例非常小,尤其在中南美洲地区清真食品的市场规模与渠道都很有限,由此该地区显示出强大的消费市场增长潜力。

(三)全球清真食品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1.清真食品供应链的转变

清真食品的供应链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转变。传统上,清真食品的主要供应渠道为穆斯林族裔小专卖店。由于清真产品在欧洲和美洲获得了更大的市场认可,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西式杂货店,超市和大卖场等现代物流体系。同时,西式食品零售业在非洲、中东和亚洲的扩张,促使更多的企业提供清真食品的产品,通过这些连锁店,清真食品已经成为现代的商业体系和一部分。

一直以来,餐饮市场也是清真食品的主要消费渠道。除了餐厅,学校和医院食堂、监狱、航空服务以及军事等领域都是清真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连锁酒店、餐厅已将清真食品模块集成到他们的菜单,清真食品消费的便利化已经逐步开始普及。

2.新兴行业

重要的穆斯林人口聚集区,包括亚太、中东和北非地区,都经历着由收入增加而导致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方便而快捷的清真方便食品(Halal ready-to-eat meal)越来越流行,并且市场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清真快餐和外卖食品的需求增长更为明显。另一方面,这些穆斯林国家和地区也受到全球健康理念和保健理念趋势的影响,这已经引起了清真保健品的市场需求。同时,符合清真要求的食品添加剂行业也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未来对清真食品市场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与环节包括:(1)生产和加工方式;(2)连锁与直供饭店、餐厅和机构;(3)零售业;(4)食品添加剂;(5)清真认证。

3.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归纳而言,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技术发展(如电击、克隆技术、转基因饲料)对清真食品定义和标准的挑战;(2)对清真食品链的定义与监控;(3)清真食品认证的“碎片化”与“网络化”现状;(4)清真食品标准是否会成为新一代的技术贸易壁垒;(4)清真食品标准与其他相关食品标准(如食品安全、环境标准等等)的协调等等。

三、全球清真食品市场特征与发展趋势

穆斯林人口的增长趋势和全球对清真食品需求的结构变化,都为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不断增长的穆斯林人口扩大了清真食品的目标市场,另一方面非穆斯林消费者基于道德和安全等因素扩大了清真食品在新兴市场的份额。但与此同时,在主要穆斯林国家国民收入增长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于清真食品差异化的需求仍未得到满足,清真食品认证体系的“碎片化”与全球清真食品统一标准的缺失制约了清真食品全球产业链与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清真食品认证的现状与未来

结合各国的实践,具体到清真食品的认证标准方面,现阶段对清真食品的认证与所适用的标准仍然处于“碎片化”的阶段。虽然清真食品标准的全球统一化规则的进程已经初见端倪,但仍然阻力重重。归纳而言包括如下因素:首先,由于清真食品背后所体现的宗教特性,所以一直以来没有专门的技术性国际组织来协调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发展;其次,清真食品认证主体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具有政府职能或背景的组织与民间机构),以及其所适用的认证标准的“碎片化”;再者,主要伊斯兰国家都期望在自己占优势的领域主导清真食品标准全球统一化标准的话语权;最后,全球化的生产与技术创新也对清真食品标准的统一进程构成了挑战。

结合各国的实践与所取得的资料,本文认为,未来清真食品全球化统一化规则可能会在如下三个方面有所进展:第一,在伊斯兰合作组织(OIC)内能达成清真食品标准规则,并逐步转化为世界标准;第二,在保证主要清真食品认证机构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协调新一代的认证标志,即主要的清真食品认证机构能在一个标准或指导规范下进行清真食品的认证工作,并且在其新一代认证标识中能显示出所依据的认证标准的名称,但各认证机构对相关的指导原则保留独立的解释权;第三,世界清真理事会(WHC)和国际清真完善联盟(IHA)成员间互相认可的模式。

(二)清真经济体系

清真经济体系是指连接伊斯兰金融与清真产业,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业通过清真的价值诉求来整合清真市场资源,建立在共同信念和价值观之上的产业融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经济平台,并能为未来十年形成全球市场扮演增长性的战略角色,这不是一个或两个行业的简单融合,而是涉及到近20个行业的汇聚。在2011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世界清真论坛(WHF)上,理论界与实务界已经对清真经济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取得了初步的共识。借助着伊斯兰金融全球化、资本化、标准化的发展轨迹,清真产业也在开展着自身的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在清真经济体系的模式下,伊斯兰金融对清真产业的战略支撑意义将更加明显。

四、对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布局清真产业的建议

2012年9月国务院对《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宁夏已经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在国家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内陆的开放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设立,标志着宁夏在国家西北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中进入的全新的发展阶段。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为代表的清真产业已成为宁夏“向西开放”战略中的先导产业和具体担当者。本文拟从宏观的角度对宁夏布局清真产业提出四点建议。

(一)成立清真产业局

本文认为,政府应明确清真产业的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在宁夏轻纺局的基础上挂牌成立“宁夏清真产业局”,按照“两块牌子,一个机构”的模式运行,这样既没有打破轻工部门对清真产业的管理模式,同时又保证与强化了清真产业的行业特性。清真产业局在职能范围上可以参考马来西亚清真产业发展局的实践情况,以管理和服务并重,引导全行业的发展与产业升级。

(二)积极参与全球与区域的清真食品规则统一化进程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全球清真食品标准与相关的认证机构呈现出“碎片化”与“网络化”的特征,但同时,全球清真食品标准的统一化进程也初见端倪,在加强与主要目标市场在清真食品标准互相承认的背景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也要积极地参与和影响各个层面的清真食品统一化规则的编纂和制定,如伊斯兰合作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东盟等等组织和地区的清真食品标准统一化进程。清真行业要完成从规则的接受者向规则制定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三)建立清真产业“专利池”

篇2

全球保健食品市场容量为2000亿美元,保健食品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目前美国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530家,每年共有1000多个品种投放市场,其销售额达750亿美元,占食品销售额的1/3。据美国研究结果表明,由膳食补充剂、功能性食品饮料,天然有机食品3大类构成的保健食品市场,其中前两者占据了整个市场85%左右的份额,而各国因国力、民俗等因素又有所不同。

国外保健食品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保健食品品种多,销售量最大,并将主导市场i维生素、矿物质类保健食品所占比例稳定:小麦胚油,深海鱼油卵磷脂,鲨鱼软骨、鱼鲨烯等软胶囊制剂类新产品销量增加,并有扩大海外市场之势;素食及植物性保健食品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保健茶,中草药保健食品继续风行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现状

据1996年卫生部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是指能调节人体机能、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只适合于特定人群食用,不以治病为目的。此定义包含3个要素,第一,不能脱离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第二,必须具有一般食品无法比拟的功效作用,能调节人体的某种功能,第三,不是药品,不是为治疗疾病而生产的产品。可以说保健食品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种特殊食品。

目前,国家卫生部对保健食品功能受理和审批范围限定有27种,包括促进排铅,改善睡眠、促进泌乳、减肥、改善营养性贫血、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通便、对胃粘膜有辅助保护功能、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清咽辅助降血压、缓解体力疲劳、提高缺氧耐受力,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改善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改善皮肤油分。我国从1996年至2005年,共批准了6514个国产保健食品(总功能项次10000多个),进口产品为523个,每年新增批准的保健食品有数百种之多。

2009年,中国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规模最大的为美国,销售额达到1100亿人民币;第二大规模为中国,销售额达到911亿人民币;日本位居第三,销售额达到860亿人民币。

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中国维他命、营养补充剂和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2年将达200亿美元。其中,复合维他命占维他命市场的80%,钙、人参、蛋白粉占据营养补充剂的前3位,领先品牌有安利纽崔莱,惠氏善存等。

功能性营养补充剂市场成长迅速

功能性营养补充剂市场与一般性营养补充剂市场规模相当,且成长迅速,其中涉及女性美容,预防心脏病、糖尿病,改善睡眠,改善消化系统等功能产品占据市场主要份额,领先品牌有新时代,黄金搭档,南方李锦记等。

产品进一步细化,减肥与运动类保健品成为重要细分市场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进一步细化,减肥与运动类保健食品是中国保健食品市场重要且快速成长的细分市场。2007-2012年增长速度估计在10%以上,领先的品牌主要有碧生源,一粒瘦花朵、力保健、完美等。

中国特色保健食品市场蓬勃发展

中国特色保健食品包括药酒、中药成分营养补充剂和草本提取物等市场蓬勃发展。中国特色产品比重大且增长迅速,其份额超过保健食品市场份额的1/3,主要包括药酒,中药成分。减肥茶、药丸、人参、银杏萃取精华等。据预计,2007-2012年药酒市场平均增长21%,增长最快。国内主要的黄酒制造商都在培育特色品牌,如金牌和海南椰岛鹿龟酒。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

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只满足于温饱状态,而是向营养保健型转变。人们的饮食除了充饥解渴以外,还要追求补充营养、预防疾病,调整肌体生理状态等功效,这种食品需求方向的转变,促进了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

女性和老年人成为保健食品市场主要消费群体

女性和老年人成为保健食品市场主要消费群体,减肥。美容产品和消化道健康产品占据购买保健食品的首要位置。据调查,2007年成年女性健康产品购买量达40%,主要包括减肥,补血、女性美容等功能产品。老年人保健食品主要针对老年人体虚多病,为预防和辅助治疗老年疾病而开发的,主要功能有促进消化道健康,助睡眠、增强免疫力等,如添加低聚果糖等低聚糖产品的保健食品能调节肠道菌群、润肠通便,调节血脂及免疫功能等。

消费者最重视产品质量和功能

根据2008年中国营养产品市场消费行为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关注食品饮料的安全性;超过50%的受访者愿意付高价购买令自己安心的产品;80%的受访者认为质量必须是产品的主要特色,并同时关注产品功效。美容、减肥类产品和消化道健康产品受到消费者重视,减肥茶类产品发展迅速,减肥茶类产品约占市场份额的22%,与美国相比市场份额更大。

益生元等健康功能配料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以益生元(功能性低聚糖)为代表的新型功能食品配料已在保健食品领域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益生元指“人体不消化或难消化的食物成分,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大肠中对宿主健康有益的细菌的生长和代谢活性,从而对人体产生健康效应”,也称为双歧因子。益生元的种类很多,包括多种低聚糖类,天然植物提取物、多糖类,蛋白水解物、多元醇等,其中市场上最常见的是功能性低聚糖类。

功能性低聚糖(Fuctional Qligosaccharide)是由2~10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以糖苷键聚合而成,具有糖类某些共同的特性,可直接代替蔗糖,作为甜食的配料,但不被人体胃酸降解,不在小肠吸收,可到达大肠,具有改善肠道菌群、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茵增殖、减少有害茵生长等生理功能。目前在市场上常见的品种有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木糖等。

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4.2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身体器官也开始慢慢衰退,特别是肠胃器官,消化吸收不好,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益生元改善肠道,促进有益菌增殖的功效促进了益生元老年保健食品的开发。

目前中国,大约62%的白领人士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超过3000万中国人患有糖尿病,另有2000万潜在糖尿病病患。益生元,如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等有一定甜度,但不被分解吸收,提供能量很少,作为保健食品配料可以满足那些喜爱甜食但又不能食用甜食的人(如糖尿病人、肥胖病患者等)的需要。因此,益生元在市场上的低糖,无糖,低热量保健食品中得到普遍应用。

篇3

该书就内容而言,共分为五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以市场经济转型为视角,重点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例如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及不安全食品对社会的危害性;第二章以城镇家庭市场为视角,通过实际案例(四川雅安市)分析了畜禽产品消费者行为和市场需求;第三章深入分析了农业营销的模式,例如奶制品以建立维度模型为主,再通过广告的方式为消费者建立品牌意识和开展品牌联想;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农业物流发展现状、特点及现存和潜在的问题,随后站在企业和政府的视角下提出了改进对策;第五章深入研究了龙头企业和农业的关系,通过深究现存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合理建议;第六章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了茶业产业链,例如生产、流通、销售三者之间的问题,以便找到影响销售绩效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学习国内外关于茶业产业链管理先进经验,再因地制宜地提出针对性建议。本书就结构而言,具有层次分明、完整、有条理等特点,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书本知识,能够让读者阅读时将内容了然于心,此外,在内容选择上遵守了难易结合的写作手法,有利于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书本知识。

二、理论丰富,观点新颖

作者指出: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为“食品原材料受到污染”,由农药和化肥的不正确使用、新科学技术应用、工业化污染等因素造成;其二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引发的问题”,由卫生条件不达标、食品添加剂、应用劣质原料及假冒伪劣食品等因素造成;其三为“食品流通环节引发的问题”,由食品监管力度弱、销售劣质食品、销售过期食品和三无食品、食品流通过程中卫生状况差等因素造成。针对以上问题的发生,应积极寻找对策,即在城市加大对不安全食品的监管,当然农村也不例外,否则会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为农村居民食品安全卫生意识相对较低,加上受购买能力差、不安全食品价格低因素的影响,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该食品会成为他们的首选,所以规划农村市场刻不容缓。此外,不安全食品也会影响生态环境,食品的原材料来源于农产品,部分商家受利益的诱惑,会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采取违背自然和科学的方法,例如过度使用化肥和各种激素,长期的使用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由此可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篇4

舒惠国,上官新晨.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杜相革.农产品安全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临泉县新闻网.临泉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就与展望../Read News.asp?NewsID=1037.

陈丁春.基于市场推广计划的鑫康公司生鲜绿色农产品产销方略研究.长沙:中南大学,2005.

保罗・罗伯茨.食品恐慌.胡晓姣,崔希芸,刘翔,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The Market Analysis and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Design

about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Chen Dingchun

(Zhuzhou State-Owned Assets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LTD,Hunan

篇5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黑龙江省大豆贸易现状分析

1.黑龙江省大豆贸易出口概况

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要出口省,它的出口量占中国总体出口量的80.5%。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黑龙江省的出口量高达100万吨。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此时的黑龙江省大豆的出口量竟不足19万吨,随后几年大豆的出口量逐渐递减,到2007年,出口量不足3万吨,黑龙江占整个中国的大豆出口比例也随之减少。2008年,大豆的出口量为11万吨,此时的中国已从传统的大豆出口国变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2009年1、2月,省内大豆仅仅出口1880吨。

2.黑龙江省大豆贸易进口概况

大豆曾是黑龙江子孙的骄傲,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对豆粕,豆油等产品准入门槛降低,进口大豆逐步削减黑龙江省大豆地位。通过对中国大豆的发展资料总结可以看出,黑龙江大豆的进口趋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2~1998年,此时由于世界大豆产量下降和我国税收的减免,黑龙江大豆出口数量逐年递增。第二阶段为1998~2003年,在此年间黑龙江大豆出口量急聚下滑,到2003年时,黑龙江大豆的出口量仅为2000吨,但进口量不大。第三阶段,2003年~2008年,此期间大豆的进口量迅速上升。2006年我省进口大豆为31万吨,较2005年增长1.4倍,2008年的进口量约是2003年进口量的2125倍。进出口相比,倒挂现象严重。2012年我省大豆进口量5796万吨,进口数量令人叹惊。

3.进出口贸易比较

严重缺少大豆的保护与扶持政策,使得我国大豆产业遭受剧烈打击。黑龙江作为大豆的生产大省,在各种危机袭来时受到的影响更为剧烈,产业进口依存度不断力高,产业发展环境趋于复杂,产业面临风险逐年上升。

二、黑龙江省大豆贸易存在的问题

1.政府补贴范围狭小

黑龙江省2008年每吨大豆的补贴为48美元,而美国2004年就达到了59.1美元。目前该省只对国有粮食企业实施补贴而忽视对大豆加工企业和个体销售商进行补贴,大豆产业不同主体间的竞争地位不平等。政府目前虽然采取收购定价的大豆收购模式,但收购的价格偏低,远不及农民希望的那样,因此很多农民不甘心出售手中的大豆,使得收购难现象普遍。

2.交易方式存在风险

通过对黑龙江省大豆进出口贸易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该省大豆贸易处于严重的逆差状况。引起此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展,外国大豆疯狂进入我国,而此时的中国现货交易为主,大部分是现金结算为主,这使得买卖双方在交易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对买方而言,若采用信用证交易结算,既可以减少资金成本,也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交易时带来的风险。因此买方在相同条件下喜欢选择低成本的进口大豆。另外,从卖方的角度看,现货交易使双方承担的不仅是自然风险,而且还受到市场价格浮动带来的麻烦。

3.政府对大豆产业保护力度不够

在我国,虽然大豆被划分为粮食作物,但大豆的产量在我国总体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国家一直把大豆看作为普通的粮食作物,在政策上没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转基因食品监管力度够,消费者知情权难以得到保障,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及加工的产品难以发挥优越性。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来,国家虽在扶持大豆种植产业上取得一定业绩,但政府对转基因大豆的规定比较笼统,缺乏惩罚性措施,没有出台有效保护条例和法案,也没有专门的转基因大豆监管执法部门,治标不治本,部分政策执行力度不严,根本没有从根源解决大豆竞争力低下的现状。

三、黑龙江省大豆贸易的发展对策

1.加强我省大豆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我省政府应加强非转基因大豆宣传和推广,积极提倡食品安全消费理念,倡导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副产品的消费,实现消费带动生产,形成良好的食品消费环境。其次,强化对转基因大豆食品消费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一直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市场监管执法队伍。再次,政府应该重视基础及应用研究中的投资条件和环境,使研究队伍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的特点。

2.利用大豆期货市场降低贸易风险

期货市场通过借鉴目前现货市场的发展,恰当建立市场生产、流通体系制度,最大限度发挥现货市场对农产品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在保险金制度中,通过完善相应制度法规,建立大豆产业自动调节及预警机制,减少因各种未知风险造成的各种损失,保障大豆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行。另外,对大豆加工企业进行整合优化,重视建立和发展跨国背景的企业,在采购、价格、销售方面实现统一,增强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制定合理的大豆保护政策

我国应充分利用WTO的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上的扶持与补贴,注重高产优质大豆的开发和运用,并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其正常发展。另外,大豆价格下降会直接造成播种面积的减少,加大政府对大豆产业的补贴和支持,对大豆产业发展的环节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有助于促进农民种植热情,保持大豆适当的自给率,增加其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利竹.中国大豆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8(02).

[2]张淑荣.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实证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05).

篇6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食品贸易的进出口总量除1999年有小额下滑外呈每年递增的趋势,2002~2003年增长速度更快,这应该是由于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为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进出口量的变化趋势与进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存在类似特征。净出口除2002年外基本呈下降趋势,可见进口增加速度明显超过出口,特别是2003年净出口减少更为明显。食品贸易顺差的减少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入世后进口关税总水平整体下调,二是由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国外高质量的食品需求增加。

2基于进出口数据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标分析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对我国食品贸易进行考察,本人选择了1998~2003年全球食品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都位于前15名的11个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西班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并将我国食品贸易与他们进行比较,构造12国经济模型来进行研究。本文利用进出口数据对各国食品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进行分析,这三个指标相互联系和印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世界食品贸易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2.1用市场占有率指标对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一国特定产业的出口总额与世界同类产业的出口总额的比值,可以反映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各国食品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计算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1998~2003年的国际食品市场上,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都是最高,均保持在10%以上,显示了很强的竞争力。这是由于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也是食品出口大国,且产品质优价廉,竞争力强。但是到2003年各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这可能是由于“非典”的影响。德国、法国、荷兰的市场占有率都保持在5%以上,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也都保持在4%左右。中国、澳大利亚保持在3%左右,丹麦最低也在2%以上。从变动趋势来看,除2003年外,中国食品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缓慢上升趋势,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则呈现“U”型变化,在2000年或2001年达到一个低谷,之后上升,这可能是1999年在比利时发现的“污染鸡事件”,随之发现其中的二恶英含量超过标准140倍所产生的影响。法国、英国、丹麦则基本是缓慢下滑的趋势,美国、澳大利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加拿大前4年保持缓慢上升趋势,但是2002年和2003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这可能是由“非典”的影响。

2.2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对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准确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巴拉萨(1976)提出了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ComparativeAdvanrages)指数(RCA指数)这个指标。他认为,一个国家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可以用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显示。一般而言,RCA指数<1,说明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RCA指数>1,说明该产业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用进出口数据计算各国食品贸易的RCA指数,近6年来澳大利亚和丹麦的RCA指数最高,除2003年外都大于2.5,澳大利亚更是从1999年起连续4年超过或接近3,表现出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很显然,在食品贸易方面,澳大利亚和丹麦是世界食品贸易市场上最具比较优势的国家,这种优势甚至超过了美国等货物贸易最强国。荷兰的RCA指数也一直大于2,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法国的RCA指数也一直保持在1.5左右,比利时的RCA指数也一直大于1,都处于相对优势。德国、中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则RCA指数低于1,处于相对劣势。从6年来各国RCA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2002~2003年各国RCA指数都在下降。除此之外,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美国在前5个年份都处于上升趋势,法国、比利时、英国则是1998~2000年有上升趋势,2001~2003则是下降趋势。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基本保持小幅波动,只有中国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表现出我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正在逐步下降,这与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可能只说明我国食品出口量相对于国际食品出口数量的上升,并不能说明我国食品行业在国内来说与其他产业相比有竞争优势,可能食品的出口在我国总出口量中所占比例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所以虽然我国食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逐年上升的,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却是下降的,这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是相符的。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我国的食品贸易RCA指数很低,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逐年下滑的趋势。一直以来认为食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商品出口项目,然而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劳动力成本的绝对状况只是决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方面,与此联系的另一方面就是劳动力成本与生产效率高低的相对程度以及劳动力的素质状况。随着中国食品工业工资水平的提高,这种成本优势也会逐渐减弱,比如今年沿海发达城市商务成本急剧提高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不难预测,如果我们在食品加工方面还是一味强调劳动密集,而不是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的话,劳动生产率的落后最终会使我国的食品产业面临纺织服装所面临的相似困境。我们必须关注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力在量上的优势发挥出来。

2.3用贸易专门化指数对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

贸易专门化指数(TSC)是某一产业净出口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作为一个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1)的区间内,从出口的角度来看,该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国际竞争力越强。若该指数为0,即为水平分工,说明该国食品贸易与国际水平相当,进出叉明显,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互换。如果TSC=-1,意味着该国运输服务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TSC=1,则该国运输服务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用进出口数据计算12国的TSC指数,结果如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德国、意大利、英国的TSC指数6年来一直为负,为食品贸易的净进口国,是食品贸易进口专业化国家,他们的食品贸易出口竞争力较差。其他9国6年来的TSC指数都为正,即为出口专业化,表明这9国6年来都是食品贸易的净出口国,因此他们的出口竞争力很强,其中澳大利亚的竞争力最强,前5年的TSC指数都保持在0.6左右,2003年最低也在0.5以上。其次是丹麦、荷兰,他们的TSC指数也保持在0.3左右,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其中中国的TSC指数前5年一直大于0.2,2003年也超过0.1,表现出来较强竞争力,处于第4位。从6年来各国的TSC值变化情况来看,德国、意大利、荷兰的TSC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2003年有小幅下跌。英国、美国的TSC指数呈下降趋势。法国则呈“u”型变化。比利时的TSC指数呈“n”型变化。丹麦的TSC指数则变化不明显,澳大利亚则在2003年大幅下跌。加拿大的TSC指数在波动中有所下降。西班牙的TSC指数则在前2年有所下跌,后4年缓慢上升。中国的TSC指数前3年较大幅度下降,2001年到2002年有所回升,但是2003年大幅下跌,这也体现了“非典”对食品贸易的巨大影响。总体来说我国食品的贸易专门化指数还是有竞争力的,但是并不稳定。

2.4结论

通过上述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澳大利亚、丹麦、荷兰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最强,法国、加拿大等国竞争力较强。而现阶段,我国食品产业在国际食品市场上的处于相对劣势,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进一步发展我国食品贸易的建议

篇7

一、国外保健(功能)食品发展的一般情况

2006年,全球膳食补充剂(相当于我国的保健食品)的规模在68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的膳食补充剂的市场大约为225亿美元,接近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另外,功能(强化)食品为314亿美元,天然有机食品为236亿美元,个人健康护理产品为74.9亿美元,都居领先的地位。

美国膳食补充剂的历史开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真正快速发展期还是近二三十年,尤其是自1994年的《膳食补充剂健康教育法》出台之后。由于几十年来的反复宣传,美国人已养成每天吞服维生素丸的习惯,有超过2亿的美国人每天服用膳食补充剂,以此作为安全和自然的方法来维持健康和补充膳食营养的不足。自1991―2003年,这些产品的平均增长率在10―20%之间。

日本国民更倾向于服用食品形态的功能食品改善身体状况,而非服用胶囊或片剂。随着日本人平均寿命的延长,健康已成为日本国民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目前,日本是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医疗费用还会进一步增加。日本政府试图通过鼓励发展特定保健用食品(相当我国的保健食品)和营养功能食品等,改善饮食结构,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抑制医疗费用持续攀升。

近年来,欧洲人的用药观念正在发生一个明显的变化,即越来越转向草药治病,草药市场正在兴起。欧洲主要国家食品补充剂的市场为:英国、德国和法国。

在英国,维生素、矿物质及补充剂产品在店面交易中增长最快。有38%的英国成年人服用过此类产品,其中的75%是固定的服用者。膳食补充剂占到了药品店面交易的一半。维生素类、鱼油、月见草油等产品占了市场很大的比重。

2005年,法国膳食补充剂市场的市场份额大约为9.5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6%。最畅销产品为植物提取物、维生素、草药茶、替食型补充剂、减肥类等。调查表明:25%的法国家庭是膳食补充剂的服用者,47%的消费者偶尔服用,28%的法国家庭不了解食品补充剂。

德国膳食补充剂的市场较为成熟,这不仅是因为德国的政策相对宽松,也是由于德国人有食补传统。大约80%的德国人服用一种或多种补充剂产品,比例在欧洲是最高的。在植物类补充剂中,圣约翰草是最热销的产品。

二、我国保健(功能)食品产业的现状

(一)我国保健(功能)食品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1、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

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观念升级,带动保健(功能)食品产业的发展。2008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3000美元,城乡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平均增长幅度达到26.8%,到2020年居民的人均收入将比现在翻一番。这是一个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超过45%,人口城市化会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于功能食品的需求必然将逐步增加。

2、解决国民健康问题、降低医疗费用的重要手段

我国的卫生总费用1980年为143.2亿元,到2007年增长到10966亿元,猛增了76倍,人均达844元。许多调查数据显示,亚健康人群数量己占总人口的60―70%。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对我国的公费医疗体系和医疗保险事业提出了严峻挑战。保健(功能)食品产业的发展,无疑将使“预防为主”的理念得到深入贯彻,从根本上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从而控制国家和居民用于疾病发生后的治疗费用。

3、有利于拉动内需和解决就业

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认为,每当功能食品行业实现3亿元产值,可以解决1万人就业,贡献4000万元税收,并减缓5亿元公费医疗负担。如按2008年我国保健食品实现1000亿元的销售额,将可解决330万人的就业,贡献133亿税收,减缓1660亿元公费医疗负担。因此,大力发展功能食品产业,有利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增加税收、创造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举多得的明智之举。

4、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

随着我国保健(功能)食品产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独特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与养生保健知识,将更快更深入地传

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必将为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我国保健(功能)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

1、产业发展状况

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等观念,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80年代,保健(功能)食品作为一个现代产业,随着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工程、生物制药、植物化学、食品科学和食品工程等学科的发展以及人们经济收入和健康意识的提高,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仅有近3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产业的发展尽管活力充沛,势不可挡,但其过程却跌宕起伏。

1986年,刚起步的保健(功能)食品行业销售额仅为20亿元。1996年《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等一系列法规出台,对功能食品的审批、生产经营、标签、说明书、监管及广告宣传等方面做出了规范要求。1998―2000年,功能食品行业经历了第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上升至400亿元左右。但由于监管不力,产品质量不稳定和广告违规宣传泛滥,2000年后行业信誉受损,市场萎缩;2001年12月国家药品监督局《关于撤销中药保健品批准文号的公告》,撤销了1959个中药保健品的批准文号,2002年产业的发展进入低谷,市场规模下降到300亿元。2003年“非典”后,由于消费者疾病预防意识的提高,功能食品市场开始复苏,稳步上升。2007年达到600亿元,现今约有1000亿元的规模,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80年代末约有企业数100家左右,至今已发展至超过3000家。在这3000多家保健(功能)食品企业中,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45%,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占38%,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6.66%,投资l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12.5%。这表明,我国保健(功能)食品的生产企业以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成规模的大型企业较少。目前保健(功能)食品企业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市场选择,适合其健康发展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2、保健(功能)食品的审批和市场情况

自1996年3月15日卫生部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截止到2008年底,获批准的保健食品总数达9664个。获批产品中,国产9070个,进口594个,80%的进口产品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功能诉求主要集中在增强免疫力、营养素补充剂、辅助降血脂、缓解体力疲劳和调节肠胃菌群等五方面;产品剂型则以胶囊、片剂、口服液、丸剂等为主;原料以食药两用原料所占比例最大。

保健(功能)食品市场普遍存在取得批准文号多,上市流通产品少的现象。已经获准的保健(功能)食品中,在市场流通的仅占获准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除少数产品作为储备外,多数是属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和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其中,功能类保健食品占据主导地位;营养补充剂占10.9%;普通食品形态仅占0.8%,倒数第一,这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倾向。

3、我国保健食品的管理体系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及相关的部颁规章构成了我国保健食品的管理体系,其中《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规定了12项保健功能的评价程序与检验方法,2000年调整为22项,2003年5月卫生部又公布了《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新规范》,将受理的22项功能扩展为27项。

2005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布了《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05年7月1日起实施,明确了对研发报告、配方原料及安全性的要求。同年还了《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等法规及相关文件。2007年,又相继出台了《保健食品命名规定(试行)》、《营养补充剂标示值等有关问题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等法规及相关文件。

2009年2月,我国《食品安全法》出台,其中第五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施严格监管”,“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目前,在国务院领导下,各主管部门已在广泛听取专家、企业和各级管理部门的意见的基础上,正重新制(修)订我国功能(保健)食品法规和标准体系,以推动我国功能(保健)食品行业步向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三、对我国保健(功能)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我国保健(功能)食品产业应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7.07%,按工业增加值计算,其比重是7.17%,吸纳就业500万人,对GDP的贡献是3.5%,见表。2007年保健(功能)食品总产值为600亿左右,占食品工业的比重是2.1%,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对GDP的贡献只有万分之七,显然与其地位十分不相称。需要政策上的支持与鼓励。

(二)我国功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亟待创新

2008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3000美元,表明我国健康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的机遇期。依据人民生活水平和世界健康产业发展程度推测,我国功能(保健)食品市场潜在规模应为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实际上,近几年我国保健(功能)食品市场规模约为600―1000亿元人民币。知识创新的不足、管理体制与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企业发展机制的不健全等弊病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因此,功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亟待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企业机制创新等多方面。

(三)以食品为载体具有中国文化与资源优势的产品,应成为保健食品开发的重点

功能(保健)食品的核心词是食品,不能丧失食品的本质,台湾这类产品占整体保健食品认证的60%,而中国大陆仅占0.8%,因此,以食品为载体的产品应成为今后保健(功能)食品开发的主流。

近年来,从天然动植物提取的活性成份如番茄红素、叶黄素备受关注,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这类功能(保健)产品还不多。我国有12800多种药用植物资源,但允许用于保健(功能)食品的仅有201种,其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也只有87种,凡名单以外的原料要作为“食品新资源”或“保健食品新原料”对待。然而,中草药是我国特有的天然资源,是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保健)食品的好材料。由于我们的基础研究不够,加之工艺落后,研究水平已落后于日本、韩国。但这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应奋起直追的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它的安全性、功效性,以开发新型的、中国特色的功能(保健)食品。

(四)信用体系与资源信息平台建设是保健(功能)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篇8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食品消费数量急剧上升,超市(大卖场)成为城市食品流通的主渠道,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就食品市场份额而言,超市(大卖场)内预包装食品的销售份额达到了70%[1]。预包装食品的标签在消费过程中起到介绍食品特性和指导消费的作用,是消费者选购食品的重要参考。近年来为规范市场预包装食品的标签,国家在原有法规的基础上又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部法规和标准,如2004年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2005年的《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和《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为了解上海市流通主渠道超市(大卖场)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的现况,明确监管的重点和方向,我们于2007年1―5月对超市(大卖场)的预包装食品标签状况进行了调查。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区域内超市(大卖场)1家,对卖场内预包装食品,包括预包装普通食品、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预包装饮料酒、预包装保健食品进行整群抽样。同一品牌、同一类型的预包装食品只抽1种,避免因重复而降低代表性。

1.2方法

对所有调查样品的标签进行多角度拍照,获得照片3 335张。输入电脑后使用统一设计的4种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内容包括标签的基本要求、强制标示等,共获得有效数据35 225个。

1.3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21条、22条、2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27条,《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04),《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GB13432-2004),《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GB10344-2005),《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1.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本次调查预包装食品共计1 593件,其中预包装普通食品1 240件(含预包装进口食品105件),占77.8%;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78件,占4.9%;预包装饮料酒218件,占13.7%;预包装保健食品57件,占3.6%。

2.2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评价

以《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国家标准为基础,综合其他法规相关内容,以达到基本要求、强制标示内容以及进口食品是否有中文标签为判断依据,形成综合评判标准(表1)。

(1):优秀只用于评判预包装普通食品标签,其他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评判只分合格和不合格

(2):强制标示内容的评判不包括配料定量标识、储藏说明、质量(品质)等级3项指标

抽查的4类预包装食品均有中文标识。食品标签总合格率为83.7%,其中预包装普通食品合格率最高,其次为预包装饮料酒合格率,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与预包装保健食品标签合格率较低。在不合格指标方面,预包装普通食品和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项目缺失1~3项及以上的不合格率均较低。总合格率较低的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和预包装保健食品标签项目缺失1~3项及以上不合格率的比例较高,预包装保健食品标签项目缺失3项及以上的比例甚至达到49.1%(表2)。

注:括号内为相应件数

2.3预包装食品标签的缺项情况

在基本要求方面,4类预包装食品均无缺项,文字规范,未发现中文书写存在虚假、欺骗性文字和图形等情况。在强制标示内容方面,预包装普通食品标签缺项率最高的指标为配料清单,其次为产品标准号和制造者(经销者)名称;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缺项率最高的指标为适宜人群, 其次为净含量和沥干物及能量和营养素;预包装饮料酒缺项率最高的前三位为原麦汁原果汁含量、产品标准号和警示语;预包装保健食品缺项率最高的为保健品批准文号,其次为净含量和沥干物及保健食品标志,此外规格一项的缺项率也较高(表3)。

注:括号内为对应的缺项件数; -:该项不是标签法规所要求的强制性标示内容

(1):分母为啤酒、果酒的件数;(2):分母为玻璃瓶包装的啤酒件数2.4预包装普通食品(不含预包装进口食品)标签的缺项情况

12种预包装普通食品的标签中,基本要求和食品名称均无缺项,缺项率最高的指标为米面及其制品类的配料清单,其次为豆制品类的生产商(经销者)名称和米面及其制品的产品标准号项(表4)。

注:括号内为对应的缺项件数

3讨论

食品标签是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近年来随着国家法规、标准的不断颁布,食品标签的标示内容不断得到完善,标示指标逐步增加。从本次调查结果看,4类预包装食品标签总合格率达到83.7%。预包装普通食品标签的合格率为91.4%,预包装饮料酒的合格率为84.4%,均远高于历年来的调查结果[2~4],说明上海市食品监督部门在流通领域的安全监管是有成效的。

本次调查的保健食品其标签合格率只有15.8%,净含量、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保健食品标志3项指标缺项率较高。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保健食品标志是保健食品标签的基本要求,但本次调查中缺项率分别达到61.4%和45.6%。调查中发现不少作为保健食品销售、宣传了保健食品27项功能、有特定适宜食用人群的食品,其标签也完全是按照保健食品的要求来制作,但是却没有标注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标志,说明不少生产企业没有按照法规的要求和程序申报保健食品的批号,但事实上已经把生产的食品作为保健食品销售了。此外本次调查将超市(大卖场)中作为保健食品销售、宣传法定保健食品功能、有特定适宜食用人群的食品均确定为保健食品也是导致本次保健食品标签合格率低的原因之一。

配料定量标识、储藏说明、质量(品质)等级3项指标尽管是强制标示内容,但均有特定条件,非特定条件下可不标示,故此3项指标不作为本次调查评价依据。

企业作为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和完善自身管理制度和规范自身经营行为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和预包装保健食品标签的合格率还不够理想,这一方面与企业的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有关,一方面是进入流通领域的销售者没有把好进货关,导致标签不合格的食品流入市场。企业是食品生产源头,强化食品生产企业的法制观念、责任意识是生产制造优质安全食品的根本。食品生产企业应了解、熟悉、关注企业相关食品的法规和规定,跟踪、关注法规和规定的动态变化。强化自身的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重视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重视食品标签的完整和规范。

对消费者应加强相关法规知识的宣传,使消费者了解食品标签的重要性和基本常识,掌握如何利用标签选购食品[5],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引导市场消费。利用消费的选择性规律淘汰流通领域中不合格、不规范产品。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出台,加强了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食品监督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加大监督检查的针对性、覆盖面和检查力度,一旦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对不合格食品实施市场召回制度;借助媒体的力量,曝光不合格食品,使不合格食品在流通领域无处安身;不断使食品市场得到净化,并向规范化、有序化的经营方向迈进。

4参考文献

[1]冯悦红,杨月欣,石磊,等.北京市场常见包装食品营养标识的调查[J].中国卫生监督,2002,9(6):332-335.

[2]韩萍,陈萍萍,江苏娟,等.郑州市市售预包装食品标签规范度调查分析[J].食品科学,1999,11:61-64.

[3]金红,刘金林,任兵.青岛市市售食品标签调查 [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0,6(3):247.

篇11

更名升级

和易初莲花的战略布局一样,更名也不是蜂拥而上的,是一个个片区慢慢变更的,今年就轮到了武汉。

据易初莲花中国西区财务总监吴福星介绍,易初莲花当初冠以“易初”之名,主要原因是取自正大集团创始人谢易初的名字。对于更名事件,正大集团表示决定将谢易初之名只用于慈善事业。而正大集团的英文名称Charoen Pokphand Group,其实在国外就是以卜蜂集团之名运作。而在香港,还注册有卜蜂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易初莲花最早更名为卜蜂莲花时,很多人都感觉怪怪的,甚至还有人以为“这个‘卜蜂’是不是卖蜂产品起家的啊?”记者在卜蜂莲花武珞路店随机采访时发现对于更名为卜蜂莲花,武汉市民大多表示可以接受。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与之前的宣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顾客以为更名之后内容和本质都变了,那就没意义了。”

按照计划,卜蜂莲花在武汉将打造标准化的经营模式。一楼布局成“正大生活馆”,星巴克、一茶一坐、肯德基以及阿迪达斯等品牌店都将入驻;二楼则主打生鲜食品;三楼主营生活用品加上一个迷你电影院。吴福星说。他表示,今后武汉新开的卜蜂莲花都会是这样的三层楼模式布局。

记者在走访升级后的武珞路卜蜂莲花看到,一楼除了美特斯邦威、森马、鞋柜等专卖店外,还有经营餐饮和首饰;二楼生鲜食品区看到不少本地零售企业没有的泰国进口食品;三楼的生活用品区并没有看到迷你电影院。而开业促销的活动着实吸引不少消费者前来选购。“开业当天销售非常火爆。”吴福星说。

主打正大牌

有机构曾预测,未来5-8年,中国进口食品消费额每年将达4800亿,武汉的进口食品市场空间巨大。进口食品比国产食品利润略高,但成本也高、损耗大,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罪魁祸首。

近年来,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零食、调味品等进口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民的手中和餐桌上。每当重要节日来临,对进口食品的需求更大。但现状是:仅在武汉少数高端超市露面的进口食品,不仅价格高,品种少,而且生产后在国内的上市时间还很长。

在正大食品馆里记者看到里面布满了正大集团农牧企业生产的鸡肉、鸭肉、水产等。此外其他的进口食品都是来自泰国本地的特产。

吴福星介绍,卜蜂莲花将刮起一股“泰式”风,榴莲、山竹、红毛丹、龙眼等都将直接从泰国引进。柚子、榴莲等从采摘到超市上架,不超过5天。此外,泰国冰激淋、牛奶和烧卖等都将陆续进汉。

“只要是新鲜的、优质的、价格不贵的,我相信武汉市民会乐意接受的。”吴福星说。他表示,以后甚至还会开泰国餐厅,让人们一提到泰国商品就想到易初莲花,提到易初莲花就想到泰国商品。

据了解,近日正大集团与湖北省政府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与襄樊市签订了总投资额30亿人民币的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另外还会建立一个养鸡场,规模不会比生猪养殖基地小,基地都是以配套超市运营的。”吴福星补充道。

这些基地的建成,无疑会给卜蜂莲花的采购提供最大的便利,自有产品进超市后,预计比市面上同类产品便宜10%―15%。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将成为卜蜂莲花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这也正是本土零售企业的软肋。

“二线”发力

作为正大集团1997年在上海创立的大型连锁超市品牌,易初莲花曾在2004年抛出声势浩大的“百店计划”,遗憾的是,因为多年来业绩并不如预期理想,易初莲花在苏果、家乐福、大润发等对手面前并未获得非常绝对的优势。

2007年10月16日,易初莲花就关闭了在浙江桐乡市场的店面,由此拉开了易初莲花调整中国发展策略的序幕。根据第二天《新京报》的报道,易初莲花中国区媒体经理杨君透露,易初莲花今后在中国将不再单纯强调开店速度。

5月,易初莲花武汉区域高层突然变更,新的负责人是由上海总部空降的泰国人。上海是易初莲花的发祥地,21家店遍布上海各个黄金地段,成为上海零售业举足轻重的公司。2001年,易初莲花进驻武汉,近9年的时间,只开了3家店,从发展势头看,无论与易初莲花在其他城市发展比,还是本土的零售企业比,这个速度都是缓慢的。

为何长时间在汉停滞不前?吴福星表示,此前公司重心一直在上海、广州等地,目前在这些城市已经做的很好了,而二线城市发力不够,因此下一阶段会将目光转向二线城市,西安、重庆、武汉等地。10月底,重庆会有一家新店开业,西安也马上要开新店,武汉计划在今年年底完成现有的三家店面的更名升级后,明年将在武汉再开2家店。

业内人士分析,商品没有“入乡随俗”、人才管理赶不上、武汉商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导致易初莲花在汉打不开局面。吴福星坦言:人才匮乏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要找一个既了解正大文化,又了解当地文化的人很难。

另外一个制约发展的硬伤是,由于店面数不多,武汉至今没有成立统一的采购中心。记者在卜蜂莲花近日召开的经销商大会上获悉,明年3月1日,易初莲花武汉采购中心将挂牌成立,武汉地区有自主采购权,且每月结一次账,利于统一管理、增加谈判筹码,商品也会更加贴近本土。

篇12

目前在市场上保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的保健食品在原料的供给、生产、加工等环节上与卫生监管存在不适应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传统的卫生监管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监管的思路、手段、方式和方法上不断的更新,找到与现阶段适应的管理监督体系。

保健食品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保健食品并无统一的定义,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的看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称谓:在美国保健食品类的相关产品被称作膳食补充剂,在澳大利亚保健食品类的相关产品被称为补充医药产品,在欧共体与日本保健食品类的相关产品称为特殊营养食品,在德国将这类食品称之为改善食品,我国称为保健食品。20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保健食品进行了严格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根据保健食品的定义,我国保健食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调节机体功能的保健食品。SFDA公布的保健食品有27种不同功能,有增强免疫力功能、缓解体力疲劳功能、辅助降血脂功能、辅助降血糖功能、辅助降血压功能、减肥功能等。二是营养素补充剂,以补充一种或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而不以提供能量为目的的产品,其目的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预防营养缺乏和降低发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危险性,此类产品仅限于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保健食品的本质仍然是食品,虽有调节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它不是人类赖以治疗疾病的物质。对于生理机能正常,想要维护健康或预防某种疾病的人来说,保健食品是一种营养补充剂。对于生理机能异常的人来说,保健食品可以调节某种生理机能、强化免疫系统。

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保健食品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若干次大起大落,从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中期的快速成长阶段,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末的发展阶段、03至08年的信任调整阶段,到2009年开始进入了有序发展的新阶段。经过一、二代的发展,也将迈入第三代,即保健食品不仅需要人体及动物实验证明该产品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更需查明具有该项保健功能因子的结构、含量、作用机理以及在食品中应有的稳定形态。

第一代保健食品,为初级保健食品,仅根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或强化的营养素来推知该类食品的功能,未经严格的实验证明或严格的科学论证。这代保健食品包括各类强化食品及滋补食品,如鳖精、蜂产品、乌骨鸡、螺旋藻等。

第二代保健食品,这代食品须经过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其具有某种生理调节功能。第二代的保健食品比第一代保健食品有了较大的进步,其特定的功能有了科学的实验基础。我国卫生部审查批准的保健食品中大部分属于这一代产品。如三株口服液、脑黄金、脑白金、太太口服液等。

第三代保健食品,不仅其特定生理调节功能需经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其明确可靠,而且还需确知有该项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第三代保健食品具有功效成分明确,含量可以测定,作用机理清楚,研究资料充实,临床效果肯定等特点。如鱼油、多糖、大豆异黄酮、辅酶Q10等

而我国的保健食品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90年到98年,可以说是保健品新生进入,懵懂的老百姓为行业的虚假繁荣埋单;当时的代表产品有太阳神口服液、振华八五一、长寿长乐补酒、红桃K等等,到了96年的三株口服液到了顶峰,年销售80亿元,上述的任何一般产品高峰期一年都在五亿以上的市场份额,当时的保健品其实是中国一个畸形的产品保健药品的疯狂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98年到2002年,是群雄逐鹿的阶段;国家后来看保健市场实在难以控制,所以出台政策给保健药品进行五年的时间整改,到2002年彻底整改完毕,保健食品开始大肆报批。

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到2007年,这是保健品市场的暗黑阶段,无论什么样的公司大家都在黎明前的黑暗里面摸索的过日子,03年的非典给了当时鼎盛的会销沉重的打击,这个阶段,任何一个营销模式,任何一个产品都真正的遇到了瓶颈。

第四个阶段2008年到未来的五年,这是市场重新洗牌的五年,随着新医改的出台,医疗体制的改革肯定会直接冲击和医疗息息相关的保健品市场。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内,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而各显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保健食品市场的繁荣。随着保健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为了能使保健食品的生产经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道路,2005年通过了保健食品GMP认证的企业为897家,2009年为1600余家,保健食品年产值1000多亿元,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国已审批保健食品有10943个,其中国产保健食品10302个,进口保健食品641个。虽然在整个食品产业上万亿产值中保健食品所占的份量并不大,但是在近几年呈现出稳步增长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我国也已成为世界保健(功能)食品产业中重要原料供应国。1996年以后,我国出台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出台了《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和《直销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使我国保健(功能)食品产业开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时期。

我国保健食品存在的问题

保健食品法律法规不健全,严重影响对保健食品的监管目前,《食品安全法》已经颁布实施,但是仅仅明确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保健食品实施严格监管,并未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的监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仍然没有出台,打击违法生产销售保健食品行为缺乏法律依据,严重影响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工作。

保健食品生产技术滞后,产品生产工艺缺乏稳定性保健食品大量低水平重复性仿制,使企业忽略了工艺稳定性研究的必要性,检测技术滞后为企业自检能力差,缺少专业的检验人员和检测设施;专业检测部门的检测手段落后、硬件条件不足;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支持力度不够。

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保健品的方向迷失,在本轮的国家机关各部委的机构调整中,原先对保健食品履行监管职能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新归属卫生部,同时政策和相关的法规也在调整之中。对保健食品而言,隐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非法添加化学药物问题严重。在一些企业为突出产品的功效,违法在保健食品中添加一种活多种化学药物,如在减肥类保健产品中非法添加西布曲明,在抗疲劳保健产品中非法添加枸橼酸西地那非;在辅助降血糖产品中非法添加苯乙双胍,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消费者对保健食品认识混乱,保健知识匮乏目前,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不知道保健食品是以调节机体功能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治疗为目的的食品。

过度的礼品诉求,现在的保健品企业患上了“礼品依赖症”,走进了礼品的“围城”而迷失了方向,甚至为了主打礼品市场而忽略了功能市场的培育,这无异于作茧自缚。

市场信用极低落,夸大宣传是保健品的顽疾,而保健品厂商又不愿正视或不敢正视这一问题。在老百姓的观念中,一不小心就会被保健品“忽悠”。

对我国保健食品监管的建议

尽快出善保健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保健食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存在许多的漏洞和矛盾,继续相关部门和专家讨论和制定出与现阶段想适应的法律法规。

尽量提高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门槛,严把注册关,首先要加强对企业研发试验过程中数据及资料真实性的审查,大力开展注册核查,严格把关注册;促进企业增加新保健食品的研发力度,提升新保健食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门槛;其次是药监部门要强化对保健食品安全性监测,于此同时,应该尽快开展批准文号清理以及再注册工作;再次是要尽快健全保健食品审评机制和退市的机制。

尽快完善保健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目前,我国对保健食品的检验检测是个盲区,要尽快完善保健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一是要成立食品检验机构,加强对保健食品的检验检测,尤其是对非常规质控项目和药品添加项目的检测;二是要完善对保健食品的抽验制度及检验机制,对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保健食品要及时向依法设立的检测机构送检,充分发挥检验检测体系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强化消费者保健意识,提高消费者健康素养水平,创建科普基地,在广大消费者中广泛开展营养保健知识和保健食品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有效提高市民的营养意识、健康意识。

政府、企业、研发机构等有关部门应群策群力,不断完善针对保健食品行业的应对措施,使我国的保健食品行业向着快速、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文献参考:

[1]刘双江,蒋卓勤,杨德胜.保健食品的现状和监管探讨[J].中药材,2006,4(3):404.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我国保健食品监管概况[EB/OL]..

[3]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现状[N].中国医药报,2010-01-21(6).

篇13

黑龙江省的有机食品开发在我国来看是较早的省份。1990年,我国推出了有机食品工程,黑龙江省根据本身具有的地理和人文的优势率先响应有机食品的生产。黑龙江的有机食品生产规模从初始到现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绿色基地面积和生产总量等都在全国首位,在我国有机食品发展中黑龙江省是发展较快的省份。黑龙江生产的有机食品除了国内的自销之外,主要是进行出口贸易,为了完善有机食品出口贸易,本文接下来通过分析相关概念,研究出口现状,做出实践评价,国际经验借鉴等方式总结黑龙江有机食品出口贸易。

一、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拥有大面积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土地肥沃,在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贸易发展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黑龙江省利用所具有的地理和环境的优势,于1990年的时候就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到了1995年又进一步对有机食品进行开发。发展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从开始的初具规模到目前具有极强实力的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代领下引领全省有机食品产业不断发展。

目前有机食品产业已成为黑龙江省的重要产业之一,有机食品开发已经包括了全省70多个市县,以及大兴安岭、852农场、饶河、嘉荫等100多个林场和农场。到2013年为止,黑龙江省由国家专业认证的有机食品标识产品数量全国第一。种植有机食品的面积达到近30万公顷,其中产品包括粮油、蔬菜、乳品、山特产品、畜禽产品等14大类。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的生产公司近540家,在这些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有黑龙江农垦北大荒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珍珠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东北黑蜂开发有限公司,黑龙江巨龙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

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的国际市场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目前主要市场在美国、德国、俄、法国、新、马、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黑龙江省虽然是欧美、东南亚等国家有机食品贸易的重要基地,有机食品的发展具有极佳的市场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但在生产,销售和经营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有待改进。

二、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实践评价

1、有机食品销售和市场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在完善认证标准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有机食品销售的市场体系,力求达到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黑龙江省在有机食品的生产上有很多优势,但在建立完善的销售和市场体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的市场体系目前看来已经初具模型,但市场的销售渠道还非常有限。

2、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不足

有机食品具有良好的认证体系不仅是对食品本身的质量的保证,还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和开拓市场的通行证。中国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依旧不完善,不能与国际有机食品要求接轨,这也是发展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的制约因素之一。许多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达不到进口国对有机食品的检验要求标准。这样就使得出口规模不大,影响在国际市场的发展。

3、政府支持和监管都需加强

有机食品的生产不仅仅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如果由生产者自行进行生产的话很难发挥有机食品生产的全部效益,因此政府对有机食品生产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最初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运作的,但都以有机食品的基地建设为主,没有及时的和产品开发和销售结合起来。导致有机食品的规模和产业化水平都相对不高。

三、国外经验借鉴

1、市场的服务体系功能齐全,流通体系灵活多样

在欧美国家有机食品在发展的初期,随着有机食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服务性的组织开始产生。这些组织主要包括了首先生产者组织,这个组织主要作用不仅能加强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沟通,还可以让政府和消费者即使得到最新的信息,进而有助于政府改进关于有机食品的政策法规。其次,研究和培训的机构,这些机构主要是从欧美各国的科研部门、研究院及大学选取具有,有机食品专业的技术的人才组成研究人员队伍,并且由这些专家学者到企业去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再次,咨询机构,主要是通过这个机构进行技术经验的交流,用以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欧美各国现在拥有各种各样的有机食品咨询机构,例如有企业自行聘用的、有官方建立的、有针对性咨询的机构等,有效促进了有机食品的发展。最后,其它组织,例如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等组织,提倡绿色消费,有效提高大众环保意识,推动有机食品市场需求。

2、完善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欧美等国家有比较完善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有着严格的控制程序。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有机食品对生产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为主要认证对象,具体要求是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符合有机食品标准的材料和方法,这些材料和方法必须有清晰和连贯的记录,并且记录每个有机食品的产地,用以查验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3、国家政策体系积极支持

从1994年开始欧盟专门设立法规,来支持有机食品的发展。一方面是有机食品生产产业的支持,主要是政府通过制订有机食品的发展计划及颁布相关法规,提供环境保护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政府对农户的直接支持,主要是通过政府直接将资金提供给农户的方式进行支持,例如政府补贴和优惠贷款等,用来对农户生产有机食品提供的补偿。并且实施减免税政策在有机食品生产的初期,设立“绿色资金”等专项资金对农户绿色生产进行支持。

四、提高黑龙江省出口贸易量建议

1、加强有机食品品牌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的市场流通渠道

商品的品牌效应非常重要,对有机食品来说市场竞争也可以视为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加强有机食品品牌建设是黑龙江有机食品从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主要方法是加大科研开发和宣传力度,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产品研究,完善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生产出和国际接轨的有机食品。通过本身产品质量的提升,培育出国际高端的有机食品品牌,在国际上对黑龙江有机食品加以认可。凭借黑龙江所特有的产品优势,例如龙江大米、林果等地域有机食品资源,通过加强培养和创新打造属于龙江自己的品牌,例如“五常大米”,“完达山乳业”等龙头企业品牌产品的进一步精益求精和加强宣传推广。

2、提高有机食品质量,完善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

加强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机食品精深加工的扩大,由原始的半成品变为精深加工及系列加工之后的成品,不仅可以提高有机食品价值,而且可以提升有机食品的品牌。在提高有机食品质量的同时更要完善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与国际认证标准接轨,才能打开国际有机食品的市场。

3、政府加强有机食品贸易扶持力度

政府为有机食品提供优良的配套支持体系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有机食品的发展。增加有机食品研发投入和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培育和研发有特色的有机食品。政府组织和成立统一的有机食品研究指导协会,指导协会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给有机食品生产企业。政府还要推动有机食品企业品牌申报,依靠品牌效应,整体谋划和实施,建立完善有机食品生产销售体系,保证有机食品国内外销售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有机食品可能是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黑龙江省发展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地理人文优势。因此,黑龙江省应总结这些年有机食品出口贸易经验,借鉴和学习国外有机食品生产和销售的经验,在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扶持下,大力开拓国际有机食品市场,不断提升有机食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比较优势下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战略研究》,课题编号:GC13D109;“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我国有机食品出口贸易战略研究》,编号:12532238。)

【参考文献】

[1] 李晓燕: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国际营销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

[2] 马慧莲: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201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