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篇1

探究,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解释为:“探讨深究”,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探索研究”。综合这两者的意思,表明探究应该是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探讨的方式,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一)探究是人类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探究”是人类的天性。布鲁纳曾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从婴幼儿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就对其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床上的被子,屋顶上的吊灯,将之抱在怀里的母亲和周围的每一个人,对他(她)来说都是新奇的。稍微长大学会说话时,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教育者(老师、父母和其他教育者)如果善于启发,那么就会在满足该孩子好奇心、教给该孩子基本常识的同时,激起该孩子对周围事物浓厚的兴趣和深究的欲望,这应该就是成功的教育者。但有些教育者对儿童、青少年的好奇心出于不理解。对于他们众多的“为什么?”,总是出于不耐烦,或者干脆回答说:“等你长大就会知道了”。久而久之,儿童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逐渐失去了问“为什么?”的兴趣,探究的天性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逐渐处于麻痹状态,结果严重阻碍了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探究性教学方式是个体发展对阅读教学的内在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重新看到了人类的这种天性,也意识到“探究”的重要性。它明确地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力、思辨力和批判能力。”由此可见,“探究”也成为了本次阅读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继承和超越。后者本质上是一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对阅读活动进行生硬的肢解和技巧性的分析,对文本进行“纯生理式”的解剖,将原本生动丰富,意境深远的文本分割成一系列毫无生机和情趣的字词、修辞手法、句型“灌”给学生,把学生当成“容器”。“结论几乎都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爱因斯坦语)。传统阅读教学方式是更多地单向的活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视学生求真、索理、探究的天性于不顾。其不良后果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和思想情感得不到有效培养,不利于学生的想像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对旧事物批判继承的过程,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探究性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探究性阅读教学不应是对传统接受式阅读教学方式的完全否定,而应继承传统阅读教学中一些合理的方法和手段。传统阅读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效的接受能为学生提供丰厚的知识储备,为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探究性阅读教学所应放弃的只是那些机械划一、盲目跟从书本和权威的做法。探究性阅读教学对传统阅读教学最根本的变革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上,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主动的建构者,还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探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的探究思维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仅以知识为本位。它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而在于以学生个人的知识、生活阅历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去探索,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激起一朵朵思维灵感的浪花,使探究性阅读教学得到深化,并使隐藏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背后的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这种优化的思维品质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法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维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灵魂。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阅读的整个过程。“新课标”的阅读部分也无处不闪现出对思维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对思维培养的上,提出了明确的方法――“探究”;在探究的方法上,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思维,以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探究气氛上,提倡自主、融洽,并且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

阅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这一交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思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展开对话,这一过程是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以及世界观对文本的解读,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交流的目的;然后,再通过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达到对文本更高层次的理解,从而拓展自身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丰富自身的世界观。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方法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

探究性阅读的对象――文本,是思维的产物,阅读方法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利器。在探究性阅读中,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思维方法去阅读,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去领悟作品所蕴含的哲理。同时,又在阅读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当今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应更多的考虑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维方法,重新审视思维方法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力求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在思维方法上有新突破。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维特征

(一)重视学生体验基础上思维的主动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根据其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展开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体验、感悟中去发现某些事物和问题。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贴近生活,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自主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情趣所在。

探究性阅读教学应强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此次基础教育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思维方法的一次改革,强调将学生的需求、动机和兴趣置于重要地位,注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探究性阅读教学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真实呈现。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现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二是围绕探究问题进行探究的主动性;三是总结探究结果及问题再发现的主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换为探究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还学生以本位,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自主选择的角度、启发学生思维,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等方面,让学生积极主动且自主完成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学习和探究任务。

(二)关注探究中思维的过程性和开放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反对结果的唯一性。歌德指出:“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关照和欣赏。”探究性阅读教学应如歌德所言,重视探究的过程和开放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把思维的过程和空间留给学生。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充分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喜怒哀乐,在自主构建中掌握知识、发现问题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而这一发展所依赖的正是探究的“过程”。袁振国先生指出,“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同时,探究性阅读教学具有开放性,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究内容的开放性。二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三是探究结果的开放性。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老师所应关注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怎样查找资料进行论证,始终以学生为探究的主体,从而形成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向预先设定好的答案。

篇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个性化教学思想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例如,开放课题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等。随着此类学习模式的实施,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各种学习模式如何组织实施以及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等。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学习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1][2]及其理论基础[3],而有关大学生偏好哪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则为数不多。

思维风格作为介于智力与人格之间的一种特质,主导着人们对于思考方式的偏好,对于学生选择哪种学习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大学生思维风格的分析,探讨其思维风格特征,从而根据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好,为学校在本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偏好选用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供依据。本项研究属我校主持的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评估的研究与示范”的子项目,出于整个课题的需要,研究对象为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结果适用于理工科专业的教学。

二、思维风格与教学

1997年,斯腾伯格在其《思维风格》一书中提出了“思维风格”的概念。按照斯腾伯格的观点[4],思维风格是指人们所偏好的思考方式。思维风格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偏好的表达和使用一种或几种能力的方式。他参照政府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心理自我管理”理论。在自我管理理论中,斯腾伯格按照5个维度将思维风格划分成了13种类型:(一)功能维度,包括立法型、执行型、审判型的思维风格。(二)形式维度,包括君主专制型、等级制型、寡头政治型和无政府型思维风格。(三)水平维度,包括全局型和局部型思维风格。(四)范围维度,包括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思维风格。(五)倾向维度,包括保守型和自由型两种思维风格。

斯腾伯格等人研究了思维风格与教学的关系。他们发现不同的思维风格的学生偏好不同的教学方式。思维风格和教学方式的关系如下表1[5]所示。因此学校可根据学生思维风格特征,使用与学生偏好的教学方式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表1:思维风格与教学方式

三、大学生思维风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调查和分析理工科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特征,从而确定他们偏好哪几种研究性的学习模式。调研对象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使用的调研工具为北京师范大学武欣修订的斯腾伯格思维风格量表,该修订后的量表已被武欣等人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量表分为13个诊断分量表,共77个项目。对于每个项目来说,被试根据项目陈述的内容与自身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采用里克特7点量表进行自我评定,13个诊断分量表的各自得分为分量表对应的项目得分的平均分。因调研的样本量较大,为方便调研工作的实施,同时也为了避免人工阅卷和数据处理中的错误,采用在线问卷调研的方式,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在线问卷调查系统,校园网内均可上网提交。同时为了方便低年级学生上网答题,我们印发了学校各公共机房通用的免费上机券,学生可持券上网。调研历时2周,回收有效答卷1492份,有效被试组成特征见下表2所示。整个调研过程均是遵循学生自愿填写的方式,且学生提交答卷后不允许再修改,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客观性。使用网上问卷调查,学生的答案直接导入SQL Server数据库,然后直接转换成Excel文件,有效地避免了人工阅卷和数据处理中的失误。因此,笔者相信,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本次实验得到的数据是真实、可靠、有效和可用的。

表2:有效被试的人口学特征

四、思维风格特征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将实验所得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到本次调研的数据分析结果:

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得分较高的是立法型、执行型和自由型的思维风格,这与武欣[7]等人研究得出的中国大学生总体上表现出立法型、等级型和自由型的思维风格的结论也是不矛盾的,下面我们就重点分析立法型、执行型和自由型的思维风格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关系。

(一)立法型思维风格和基于项目的学习

立法型思维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和提出计划,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做事。根据表1中立法型思维风格对教学方式的偏好,立法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偏好做课题的教学方式,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应用做课题的一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项目研究模式的教学[8]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集中关注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或原理,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新知识和提高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安排自己的工作,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建立起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寻求资源支持以克服障碍。教师充当的是一种指引者的角色,主要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在教学开始后,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与立法型思维风格的特征显然是相符的,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工作计划,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具有立法型思维风格倾向的学生才能很好的完成,学生的立法型思维风格也偏好这种教学模式相应的教学方式。在现阶段的理工科教学中,可推广使用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但是如前所讲,要考虑到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可在学生进入三年级之后才对学生施以基于项目模式的教学,以避免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过程中,无从下手,而对这种教学模式丧失兴趣。

(二)执行型思维风格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

执行型思维风格的人喜欢按给定了的结构、程序和规则做事。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在执行型思维风格方面表现比较明显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体制下,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也就容易养成按部就班的思维风格。理工科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则更容易倾向执行型的思维风格。执行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偏好给定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是应用给定问题解决的一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9]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围绕一个或者一系列问题展开,以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为目标导向。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问题探究与解决的过程,学习者的活动自问题提出与意识开始,到弄清问题的原委与性质为止。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可分四个步骤来进行:寻找问题,界定问题。提出假设,选择假设。

这种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重点不在与问题的提出而在于问题的解决。这与执行型思维风格的特点是相符合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按照有序的步骤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使用这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符合理工科大学生的执行型思维风格,对提高理科教育质量是有利的。

(三)自由型思维风格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自由型思维风格的人喜欢面对不熟悉、不确定的情境,超出现有的程序和规则,对变化的容忍力高。根据郑磊磊等人的研究[10],自由型思维风格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倾向,对于形成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创新教育和创造力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重视的今天,学校应该把握住学生的这种思维风格特点,在教学中加以强化,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可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为其提供创新活动所需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多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出现的,而且主要是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由举办单位比如学校给定题目范围,每个参赛小组必须选择自己的参赛题目,学习小组要明确参加活动的动机。同时,竞赛活动是有时限的,学习小组必须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作品。即是说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参赛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一个给定的题目范围内独立完成自己用以参赛的作品。这就要求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必须接触大量的学习资料,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为了获得竞赛的胜利,学习小组还必须尽量做出新颖的有创造性的成果,这就需要学习者有容忍变化和面对不确定的情境的素质,同时又能找出一些超越常规程序的方法,让自己的作品更具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除了要具有与其他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外,更要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探索能力,以增强小组的整体创造力,并使整个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强化。

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与自由型思维风格的表现特征相符,可在大学本科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

五、结论

如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视。本文调研和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特征,据此探讨在高等理科教学中,可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和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这几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这3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符合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风格特征,同时根据斯腾伯格等人的研究,也是理工科大学生所偏好的教学方式。应用这几种教学模式,应能在高等理科教育中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课题2005年获得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经费的资助)

参考文献

[1][8][9] 李其龙,张可创主编.研究性学习的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约翰・宾著.张仁铎译.朱永新审校.研究性学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戴维・H・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译.高文审校.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4][5]Sternberg R.J.Thinking Styl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

ess.1997.

[6]武欣.思维风格量表的修订与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9.

篇3

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标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仍不尽如人意。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在教学评价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好成绩。这样,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被当作是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而少有探究的成分。这样的历史学习把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人为地分离,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热情。上述问题的解决,是实施新课标、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而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历史学科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收集、利用,从而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探究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新课标的指导、新教材的支持、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有这样的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一)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

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基本要素。此外,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还应以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过程结构为依据。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是:

1.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富于想像,思维活跃,有发展抽象思维的要求,但仍偏重于形象思维。他们有一定“以史鉴今”的意识,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但容易产生偏激,辩证思维较弱。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朴素的爱憎观和较大的可塑性,同时,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强,对单纯的说教有明显的抵触、不信任情绪。初中生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陌生。但对历史发展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够。

2.结合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征。主体性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自身状态;合作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外在机制;实践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学习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开放性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学习资源。

3.把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结构

科学探究遵循的典型呈现或模式是: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参照,具有本学科的特点。

4.立足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规定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如何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教学并付诸实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

(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途径

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种:

1.常规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渗透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是最为常用、最易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形式。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在于:(1)教师将“探究”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或活动任务。(2)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历史活动课是新一轮课改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它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师指导下,按常规的教育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成长。新版历史教科书每一册都安排了不同的“活动课”,目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既可以历史教科书的建议为依据,也可以从课文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

3.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课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包括: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以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探究历史问题,动手仿制历史文物、制作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等。课上的历史探究活动以课下的自主探究为基础,课下的探究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课下自主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到学习的方法、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

总之,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改变学生原有历史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怎样开展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进行了尝试。应该承认,历史探究性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落实学生主体性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历史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目前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问题,需要历史教师为之努力。

篇4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是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能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能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探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二、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最生动、最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只有有目的、有条理地敏锐观察和深刻地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在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人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

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学生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时,可能会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少”等“反常”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

三、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性学习。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唯一的途径。有些内容用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可以通过化学史料,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内容的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多种途径来进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篇5

一、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这种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探究性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探究性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2.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言、语文的人文精神,既能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培养能力。

3.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而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初中生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体参与。

1.重过程。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利”的制作成品,学习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新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发现,有所创造。

2.重应用。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解决。

3.重全体参与。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同时,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就必须依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也培养了他们的群体合作精神。

三、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和实施步骤

1.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要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就得对课题进行筛选,笔者认为方法有:第一,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出发。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这一源泉,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选题范围要小,角度要新,学习易操作,研究的内容并不是高不可攀,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如教学《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依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可以这样说,个别学生对电脑情有独钟,是网络高手,故设计这个问题:请学生谈谈未来计算机还有哪些功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收到不错的效果。第二,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研究性课题的筛选,需顾及到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若所选的课题大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就会给研究性学习增加一定难度,给学生造成“难以下手”的困惑,继而失去信心。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在内容上应是课堂内容的拓宽、加深和运用,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规律,是课题不可疏忽的内容。如教学《学做小诗人》,初中生已初步接触了十次,根据这种现有知识储备,适时研究学做小诗人,然后将全班同学组成若干出版社,出版诗集,既新颖又能达到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2.探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步骤。探究性学习课题筛选好以后,一般来说,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篇6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语文学习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探究性学习之路应该是学生选择的正确学习的方式。我们要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成为一种学习的常态。

一、“探究性学习”理念的理解

我们今天提出探究性学习,所主张的是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表现为在各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它兼顾了两种不尽相同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有效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要使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必须有效采用相关策略。

1.创造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用激励的话语去赞美,引导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去研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

2.启发引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

3.生成质疑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三、“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模式构建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探究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语文探究性学习分为“二类”“三模式”。“二类”即“完全探究类”和“部分探究类”。所谓“完全探究”,指的是综合主题探究,即完全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它具备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所谓“部分探究”,指的是“学科课堂探究”,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就是指在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三模式”即问题探究模式、单元探究模式、学科综合探究模式。

1.问题式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指的是根据教材中的疑点和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确定问题,展开研究,最后得出某一结论或探究出某一规律。其模式的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明确方向,自主探究,搜集信息,小组合作交流反思,拓展延伸。操作特征为,一是围绕教材的关键问题,及时确定研究主题;二是强调独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创造性和动手的实践性。

2.单元式探究模式

此模式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或相关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研究其共性,辨别其异处,并加以验证和归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的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确立主题,收集材料,比较迁移,总结深化。其操作特征为,注重教材内容和事物之间的关联,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强调其概括性和综合性。

3.综合性探究模式

篇7

案例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

老师在口头介绍了频闪照片研究自由落体的实验以后,出示了一组实验数据(表1)。

老师提示学生:研究问题要从最简单的开始,在有个别学生说出可以研究x/t以后,老师引出x/t、x/t2两栏计算要求,让学生计算并寻找规律。学生填写了x/t一栏数据(9.5、19.3、28.8、38.6、48.5)后,没有发现任何规律。老师马上告诉学生,如果求出每0.02秒的路程,再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画图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让学生课后去完成;接着,老师让学生计算x/t2,得出一组数据:4.75、4.81、4.81、4.83、4.85,师生共同分析发现x/t2数很接近,有一定的规律,且单位是m/s2,可能与加速度有关。最后老师讲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一个常数,在9.8m/s2左右,从而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评析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的只是探究性学习的“形成解释、评价结果”两个过程。学生的角色只是一个数据处理员,问题提出、收集数据都是老师完成的,而且对x/t2进行计算也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的所谓“探究性学习”还不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老师对探究性学习的五个特征没有充分的认识,缺乏引导学生怎样问问题、怎样评价问题,怎样分析实证材料以及观点之间有什么不同,怎样形成有力的解释;另一方面,老师考虑到课时不够怕影响进度,还是用这种“灌输式探究”方便省时。试想,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怎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变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点迹,在作图和实证数据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探究新的规律,同时体验到与科学相联系的各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如归类、分析、推论、预测等一般方法,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案例2:欧姆定律的探究

老师在介绍了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以后,提出通过实验来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老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格得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当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老师归纳出欧姆定律,并把这一过程也美其名曰“科学探究”。

评析 欧姆定律在我们今天看来很简单,然而它的发现过程却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欧姆最初进行的试验主要是研究各种不同金属丝导电性的强弱,用各种不同的导体来观察磁针的偏转角度。后来在试验改变电路上的电动势中,他发现了电动势与电阻之间的依存关系,这就是欧姆定律。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等概念都还不大清楚,特别是电阻的概念还没有建立,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它们进行精确测量了;况且欧姆本人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也几乎没有机会跟他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进行接触,他的这一发现是独立进行的。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探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区别开,不要盲目夸大探究性学习的功效,要明确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使探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深化对物理概念认识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 探究性学习提出的问题必须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探究性学习提出的问题与科学问题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 探究性学习收集的数据尽可能是学生自己采集

科学家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仪器,通过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和测量来收集实证资料。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家能够控制条件以获得实证资料和结果;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不能控制条件或控制会歪曲现象,他们则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情况进行大范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的数据要尽可能是学生自己采集,因为数据收集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耐心仔细的科学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因为课时紧,直接把数据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这是探究性学习得一大缺憾。

3. 探究性学习的结果要让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们通过参与对话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出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或者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已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学生只要将他们的结果和适应他们的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4. 探究性学习要依靠和利用他人帮助

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知识的缺陷和时间的限制,探究性学习要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资料,来使他们的探究进行下去。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实证资料的过程能够更多地获得和利用他人的帮助,这也是符合中学实际的。

篇8

一、引言

随着探究性学习的快速发展及其与高职院校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跟上国际问竞争的步伐就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为原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促进探究性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特点

(一)探究主体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要注重以目标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习惯于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形成知识构建,形成问题,这也能为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做出评价,这样更利于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探究性学习中的真正主人。学生探究的过程是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就将一无所得。

(二)探究过程的实践性

学习是探究的基础,思考是探究的关键,实践则是探究的根本。实践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运用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见习、实习、实训等专门的实践教学活动,还应该贯穿于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也应该得到体现。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探究的过程就是学习、实践的过程。

(三)探究实质的学习性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学习”是学生探究的基本任务。探究性学习只有切实运用于学科,实实在在地根植于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数学学科特点来看,数学的思辨特征非常明显,数学中的大量习题本身就是开发思维和发展主动探究意识及能力的非常好的资源,因而不一定非要到校外实践中去寻找。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探究性学习可以也应该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只要运用得法,就一定能够发挥探究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之功效,同时也能达到讲授式教学保障学生高效掌握知识之目的。

(四)探究群体的合作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虽然有时可以单独进行探究,但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师生,或生生群体合作探究,尤其是对某些“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探究,只靠个人“孤军奋战”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与他人合作或需要他人的帮助来完成。通过合作,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尊重他人,认识自我,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合理地设置合作学习的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来说,教师要想更好地应用合作学习法,那么首先要做好的是合作学习内容的设置。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重视合作性学习方法要领,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要领,才能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反思解题过程和方法,总结解题经验和要领,逐步形成问题解答的一般要领,从而使学生带着方法要领进行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提升互助合作学习效能。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合理指导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有的放矢的“纠 偏”工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互助合作学习思想和习惯。

三、探究性学习在高职院校中的必要性

目前,学生不完成作业,考试舞弊和违法乱纪事件在高职院校也口趋增多。而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显得呆板。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学生,并不是自身的渴望或喜爱,而是处于无可奈何境况,或是为应付家长们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探讨探究性学习的理由是不能满足教与学的需要,或者说不能满足相关当事者的利益追求,希望通过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满足其需要。因此,探索探究性学习获得广泛关注的原因。

(一)满足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探究性教学会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专业有了基本的兴趣,那么学起来才有积极性,才不会厌学。随着高职新课改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促使高职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更注重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这种教育更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二)符合老师对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探究性的教学,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础,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而且学习的空间也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师、课本之间,而是面向社会。它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广泛汲取知识营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对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品和陶冶他们的情操都有一定的帮助。探索活樱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四、探究性学习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在课堂上营 造一种和学术研究相同性质的学习氛围。

探究和合作是相辅相承的,没有合作,学生自主探究虽然 也能解决问题,但不利于学生生成学习体验。可要是在教学中直接以问题或任务形式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对知识点没有提前预习。探究环节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学生能不能通过探究而获得知识构建,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要注重围绕上述环节而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以探究性学习教育具有着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征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五、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倡导教育革新的今天,在各种理念相互碰撞的今天,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各种理论都应当相互尊重,寻求对话,努力汲取对方的闪光点,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基于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理念。离开课堂,抛弃了教师的理念不一定是可以教学 工程化的理念。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营造出最好最优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学为中心,促进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最终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高效的开展,培养多样化现代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强伟纲,战学秋.高职探究性学习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08).

[2]杨开城,李文光.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8―11.

篇9

与传统学习方式不同,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让学生在结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和学习的专题作出选择与确定,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并让学生通过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获得亲身的体验,从而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语文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科目,更应积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意义。

1探究性学习的概述

1.1探究性学习的优点

首先,其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性以及自主性,从而有效突破了以往封闭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出更加开放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学习环境。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要学会自主探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探究性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实践性以及自主性。其次,这种学习方式会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由于不同地区的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不一样,因此教学内容除了要与实际生活贴近之外,还要丰富教学的形式。探究性学习的优点除了体现在其对各种传统教学弊端进行破除之外,还在于它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组成小组并展开学习和探讨式研究。因此,探究性学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教学方式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再者,探究性学习的优点还体现在其学习结果的综合性和体验性这两个方面。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知识文化的魅力,通过让学生亲自收集信息和进行试验,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

1.2探究性学习的原则

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上述所提到的各方面的优点,相应地,这就要求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特定的原则。首先是活动性的原则,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通过调动起听觉、视觉、嗅觉与触觉等,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其次是自主性原则,这就要求学生要自愿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才能确保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能够持续下去;再者是综合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其学习的各部分内容都具有密切的联系;最后是团队合作原则,由于探究性学习,大多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因此,学生要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则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增强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

2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开展过程

2.1学习环境的营造

首先,探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对所学的内容提出质疑并通过相关的探究去为问题的解决寻找出一条有效的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性。探究性学习必须要在开放的课堂氛围中才能真正开展,对此,要使得探究性学习很好地应用到语文学习中来,则教师应变化讲课的形式,并以此来营造出开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应明确好其主体和主导的地位,并且老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对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准备好充足的上课材料和内容,并合理控制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时间,通过引导学生以及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能有效保证学习的质量。而学生在进行自主练习时,难免会出现和遇到很多问题,这时老师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对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并让小组与小组间针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既使得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能增加新的知识内容。

2.2情景的创设

要让学生养成探究思维,不仅要对学生学习的方式提出改正的建议,还要求教师要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从而不断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结构,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获得切实、有效的效果。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重要是要让学生存在求知的欲望,换句话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不断产生疑问,从而才能确保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和环境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除了要研究其语文教学内容外还应考虑到学生这一重要的心理特征,从而尽可能提出一些能够让学生好奇和急切想知道的问题,以此来促使学生养成探究性思维。此外,还可以通过对特定情境的创设来使得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得到激活,而认知冲突情境的创设就是很好的例子。而语文教材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部分就是创设相关的认知冲突情境,通过让学生寻找文中所出现的冲突,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质疑,从而有效激活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欲望。

2.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其教学和学习的内容必定不能再局限于课本,通过向外界开放其实践和互动的空间,从而使得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并有效拓展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从而确保探究性学习的广泛性以及多样性。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最好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关于这方面,老师发挥的是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挖掘并采用辨证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而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就相同的教材内容进行小组的组建,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最终让组员通过探讨结果的分享实现了学生语文知识的互补。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从教材里面选出的内容往往可以挖掘和探究出很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应该要针对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点来进行探讨,从而提高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结束语

教师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使得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且也有效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探究与团队合作意识,最终实现了语文教学内容和实践的创新。

篇10

【关键词】

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

0 引言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以传授课本知识而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知识的传授很难与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实践相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探究性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能力,即“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应创设情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培养其发展性学习和创新能力。

1 探究性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广义探究―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既包括科学家的专门研究,也包括一般人解决问题的活动。探究性教学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形式等来认识事物。在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时体现了:1、自主性,让学生放开手脚,独立自主地从事学习活动。2、探究性,教师只需设计并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或模拟)情景,由学生独立发现知识,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3、创造性,鼓励学生多方位思维,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4、合作性,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学习。

2 探究性教学的一般模式

根据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我认为,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其一般性的教学模式是:

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提出新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收集证据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形成解释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评价结果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检验结果既是探究性学习前一个阶段的结束,又是新阶段的开始,因为从中提出新问题,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同时,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否找到正确的结论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整个过程,是否在探究过程中具有创造性。

3 探究性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从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过程是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 而化学正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以现有教材为载体,提出某些猜想,再由学生动手做实验,收集数据,分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最后由教师评价结果,得出结论,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3.1 通过探究性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行人教版化学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节中有H2在Cl2中燃烧

的反应,另外,H2和Cl2还可以在光照下进行反应。这时,教师可以提出这个知识点,并设计H2和Cl2在光照下进行反应的实验,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意见。学生其实有很多的想法,在我那个班中,有的学生提出先分别制取一瓶H2和Cl2,将它们口对口上下颠倒,使它们充分的混合,然后拿出一瓶,在瓶口盖上一块朔料片,在瓶子附近点燃木条进行光照。有的提出要用点燃的镁条进行光照,还有的说可以用照相机的闪光灯来进行光照。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别按照各自的想法,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要多观察现象,注意实验安全。有的同学实验成功了,有的实验失败了。我们一边共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一边评价成功实验的经验。这样一个小小实验的探究,不仅使全班同学都能掌握这个知识,还能让他们意识到了创新是多么的神奇和必要,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且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3.2 通过对教材实验的改进,使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现行人教版化学选修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中通过酸性KMnO4溶液与不同浓度的H2C2O4溶液反应来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教材给出H2C2O4的浓度为0.1mol/L和0.2mol/L,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实验现象对比不明显,而且该反应在常温反应速率很慢,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给出不同倍数的H2C2O4浓度,让学生反复探究和试做,结果发现:H2C2O4溶液的浓度相差在五倍以上,酸性KMnO4溶液的褪色速率才有明显差异,我们选择0.4mol/L和2.0mol/L做出的现象对比比较明显。该反应在常温下反应速率很慢,加热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为使两支试管同等均匀的加热,可以建议学生采用水浴加热,但温度过高,KMnO4自身会分解,所以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温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得出结论:温度控制在60℃左右适宜。

教材上一个这样的演示实验通过学生们不断地探究、改进后,在保证实验安全、准确的情况下,节省了实验用时,增强了实验的对比性,提高教学效益,使实验更严谨,说服力更强。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多提倡,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敢于挑战权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80-01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对语文阅读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的根本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真正体现。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探究式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实际拟定可行性探究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通过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完成这一任务,达到综合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素质与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根据探究主体(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能力实际,针对探究对象与材料的特点,拟定明确、具体、关联、层递的系列可行性探究目标,并把这些目标课始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检查自我知识储备,产生探究动机,闪烁探究火花,自觉、主动进入探究预备状态,为课堂探究学习奠基、蓄势、驱动。教学中,教师再针对设计的教学目标,拟出系列达标问题,并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讨论、概括、提炼、表达等探究性学习行为,逐个解决达标问题,逐步实现达成目标。如教学古诗《观沧海》时,我就在简介诗的写作背景,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探究目标:1、找出诗人“观”到的大海景象的诗句。2、找出并理解诗人由大海景象联想开去的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析“观”字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4、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围绕这些目标,我设置了如下达标问题:1、作者曹操观沧海,“观”到的景象有哪些?2、作者曹操“观”到的景象都是实景吗?3、作者“观”到的景象有何特征?4、作者借这些景象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情怀?在这些目标和问题的指引下,我要求学生字斟句酌,反复朗读,推敲诗句,互相讨论,师生互动,通过探究较好有序地实现该诗文理解赏析的目标任务。

其次,在探究的全过程中着力凸显探究性学习的四大特征:实践性、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语文探究性学习过程更应重力突出这些特征,才能让学生产生探究动机和热情。在探究中,热烈讨论,解决问题,逐渐达成设计的教学目标,学好语文,锻炼增长语文才干。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探究性学习凸显“实践性”,就是要让学生主体的探究行为在对阅读材料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要让学生主体成为语文阅读课堂学习全过程的主角,即是让学生在遇到课堂中能动地自觉地探究问题目标,教师只能充当配角,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带路人和“伙伴”。“问题性”特征,就是要求学生主体在语文阅读课堂探究活动中,以语文问题为纽带,实现问题的衔接过渡和目标的达成转换,即以语文问题为中心,探究解决系列问题,有序地实现单一目标向终极目标的递进,最终实现总体目标任务的完成。例如,教学古文《岳阳楼记》,我就设置写景和议论两部分的探究目标:对比分析“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古仁人之心”、作者宽广的胸襟。后用“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哪些、“古仁人之心”是什么、作者的心情和“迁客骚人”是否相同这些问题,让学生分别探究解答,衔接目标,达成任务。“过程性”特征,就是要让学生的探究行为在语文阅读课堂活动中,一以贯之,不断,保持问题探究的连续性和目标的整体性。“开放性”特征是指探究活动的空间、形式、问题的结果多种多样,只要科学合理,不求唯一。语文阅读课中有很多探究性问题,其答案有待学生开放讨论,如教学《孔乙己》,对末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一问,我就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时代背景,广泛深入讨论,对合情合理的回答均予以肯定。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凸显探究性学习四大基本特征,体现了学生主体自我、自主、能动、合作学习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达成语文目标,整合语文素质的有效性,是初中语文新课标在教学中得以科学贯彻实施的根本指针所在。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迁移延伸以巩固课堂探究成果。

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就是学生主体能动探究,解决语文问题,实现语文目标,提高语文能力的语文课。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取得的各类探究成果,必须设法保存、巩固、迁移、延伸。教师要精心设计巩固学生探究成果的策略方案,把学生探究中积累的语文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通过各种延伸性学习活动,如布置学生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等形式,加以拓展和深化,并认真收集、分析、研究学生巩固探究性成果的各类信息,为以后探究学好语文提供必要预备资料。以教学古诗《春夜喜雨》为例,在组织和指引学生对律诗的艺术理解基础上,我进一步带领学生理解写景的语言艺术,诗歌优美意境,诗人杜甫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感情。达成这些目标后,我就设置检验学生“积累、感悟、潜、润、细”等词语表达效果的迁移能力题:1、朱自清在《春》中描绘春雨情景的语句是“ , , ” ;与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用“砸”“扫”“倒”等词表现的夏雨情景不同;2、作者抓住春雨特点,塑造了丰富的诗中意向,请你体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和生活哲理,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什么人、事和物等等。通过这些练习的设计,就可较好地巩固课堂探究所得,对拓宽学生语文思维,巩固语文课堂所得,迁移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信随着语文新课改工程的不断深入,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会越来越显示出科学、实用、高效的特性。

篇12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这也成为了一个热点课题,尤其是在高考的试题中,近几年探究性设计题的数量在逐渐增加,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探究性学习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和基本概念

所谓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指通过合作或自主学习,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重新认识,同时发展思维和建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各种特殊的事例当中,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归纳出结论,并用得出的结论来解决面临的一些新问题。

探究、发现、归纳、迁移,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围绕着问题进行探究,从中获取评价与解决问题的一些证据,根据所得到的证据进行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归纳和评价,并对解释进行应用和表达交流。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计划、计划的实施、获取结论、交流表达,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但是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具体程序,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修改或调整,可以采用一些有一定变化适合实际情况的简要程序。

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性策略探析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构建问题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要想让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那么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主动探求答案,寻求真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懂得如何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问题情境,选好课题

在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的生活和生产,关注科技、社会、科学等热点问题。目前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在每一节前都设有一个问题探讨的专栏,这主要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说,西部大开发与沙尘暴、探究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这对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都是极为有利的,提出合理的探究性课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2)构建实验情境,加强直观教学

探究性学习可以根据生物课的具体特点通过挂图、视频、标本、幻灯片等进行展示,陈设各种实验药品和相关器材,同时也可以利用网上的探究平台和网络的相关资源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这种既生动又活泼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感性认知,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对生物的探究兴趣。

3)以形成性的评价为主要的探究性学习评价

高中的生物探究性学习,所重视的是让学生去体验探究的具体过程,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获取科研的相关方法的训练,从而形成一个快乐与成功的良性循环,并不是强求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统一的一个结果。

(2)强化训练过程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和动手、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当中,促进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科学信息以及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构建概念、内化情感、获得经验、训练方法,所以,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方法和过程的训练。

对于过程训练来说,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如临时装片的制作、使用显微镜等各项基本技能,更需要学生能够将能力、情感以及知识相互融合,在新情境中利用整合的情感和知识解决问题。要做到观察客观并仔细,根据观察所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具有研究价值,要针对问题经过周密思考提出假设,为进一步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增强说服力,在实验的设计上步骤和方法要确保正确,要客观真实的采集和处理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和所分析的问题要有充分的依据,最后,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探究报告,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所获取的成果,在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进行共享。

(3)重视实效

成功与乐学相互交融,学生的快乐感越强烈,也越能够有效的提供学习的成功率,拥有强烈的快乐感,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越高。要有效地进行探究,才能够持续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知识的储备要丰富且坚实才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说,在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原理进行探究时,那么首先对于植物细胞的功能、液胞膜、结构、细胞液、细胞膜等核心概念进行复习,然后要精心组织和选择学习材料,对实验指导进行充分预习。比如说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自然选择的影响,教师则要提供简洁明了的资料图片,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和时间顺序,这对于促进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以及类比分析都是极为有利的。此外,对于一些热点问题,教师要恰当地进行相应的指导。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教师不能撒手不管,同样也不能一切包办,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突出。如果教师指导过多,那么对学生的手脚会造成制约,对学生的思维会造成束缚,如果太少则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影响,降低探究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的指导应该恰到好处,应该少而精。比如说在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对试管中的酵母菌要求进行计数。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如是否要设置对照组,要怎样检测,要如何记录结果,如何进行统计等等。在探究完成后,在进行总结时教师应该重视结论的具体应用,延伸和扩展,比如说在刚刚所说的酵母菌的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酿酒时发酵的具体进程该如何进行判断,并对酵母群的数量如何进行适时的调控等。

三、总结

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最为重要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性学习将学习转变成了学生内在的一种需求,促进了学生情感、能力以及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应该根据生物课程的实际特点,构建有效的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精心指导和积极组织学习,创建多元化的信息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1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3

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课程标准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之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日显突出。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倡导者施瓦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创造力”,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不断地鼓励及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认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方式上的探究,探索过程中的探究,本质意义上的探究。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开展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新课改的需要;是教育本质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尤为重要。新课程理论的设计为我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学生对于新奇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望;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已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只要相信学生,要求适当,初中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要求

1.激发兴趣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源泉。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说明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思维经常处于一种探究活动中。精心设置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之弦,弹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大合唱。问题的提法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要设法使得提法新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欲解决而后快。

2.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探究要以问题为前提,要想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所提问题必须有研究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探索中。初中数学教学要适当地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这个问题空间里,思维没有受阻,思维会尽可能的得到锻炼,性情得到陶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活动得到极大限度地得到发挥,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动在探究中得到提高。也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亲切,学生无拘无束,M情发挥。习题要摈弃固有的模式,不以解题作为唯一的途径和目的,教师可以设计规律探究结论探究、实际问题探究等活动的习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探究性学习要遵循一定的模式。初中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设模型―解释交流―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我们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原理、公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4.探究性学习要学会类比分析。与我们只是穷于解释初中数学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探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类比分析各知识点在理论和方法运用上的相似性。

5.教师要给足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时间的分配如何,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与否,探究的问题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如果教师将时间全部分配给自己,那么这节课就是满堂灌,此时探究学习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自主学习时间,它是学生探究的必要条件。

6.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多元互动的交流空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课堂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还可以是师生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

7.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较丰富的主观感受,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此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与舞台。

四、在数学探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