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情景分析

金融情景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情景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情景分析

篇1

关键词:重庆;金融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5-0042-07

一、金融生态界说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在国内,周小川博士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他指出:应注意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支持和推动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构造原理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我们可以把金融生态系统界定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无疑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优化地区的金融生态又是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中国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又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重庆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的中心辐射作用日益显现,对重庆的金融生态现状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生态的优化路径,对加强西部地区金融生态建设,促进西部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实现西部经济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证检验

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金融生态环境逐步优化。目前重庆市正在以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为契机,推动“加快”、“率先”发展,在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背景下,重庆市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必将推进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加快“1小时经济圈”和“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积聚与经济布局要求,并促进重庆市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

笔者以重庆市2000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相关数据指标为依据对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作出了纵向的客观评价,为相关部门制定金融政策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

(一)指标体系说明

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资料构建了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组成。每个指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在比较范围内的相对发展情况(表1)。

(二)指标权重说明

本部分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权重在一级指标中所占比例的大小重新计算各个指标在新指标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一级指标的选取和权重分配:在分析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具体指标的基础之上,将这些分散的指标重新进行分类和归纳,最终形成包括三方面的一级指标,即包括核心金融资源环境、实体金融资源环境、功能金融资源环境三方面。由于指标的选取数目和个体指标的具体内涵存在相互交叉等情况,在充分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一级指标权重的分配情况依次如下:核心金融资源环境为0.3;实体金融资源环境为0.3;功能金融资源环境为0.4。

具体指标的权重分配:具体指标个数较多,在每级指标内,根据各指标权重所占比例的大小重新计算各个指标在新指标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然后再与其一级指标权重相乘得到该二级指标最终权重(表2)。

(三)指标评分说明

进步指数评分:进步指数评分以时间序列为依据,通过重庆市2000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进行比较,描述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进步。

计算方法:进步指数(Ri)=第N年重庆市指标值/第N-1年重庆市指标值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各指标进步指数得分情况(表3)。

总体进步评价指数。

计算方法: I=36[]i=1Wi×Ri(i=1,2,…,36)

其中:I为总体进步评价指数;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Ri为第N年重庆市第i个进步指数得分。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情况见表4。

(四)实证分析结果说明

由表4可知,重庆市整体金融生态环境表现良好,而且整体进步趋势明显。具体而言,从2006年开始各年总体进步评价指数明显增加,2006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进步24.7个百分点;2007年在2006年基础之上进步57.8个百分点;2008年在2007年基础之上进步15.1个百分点。从各单项指标来看,笔者以进步率来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具体进步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进步率=(进步评价指数-指标权重)×100%

计算结果见表5。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到以下具体结论。

篇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6-0034-07

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形势良好。经济运行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5%,发展速度显著加快;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6.5%,经济发展效益明显提高。金融运行方面,贷款同比增长8.78%,增幅逐步回落;存款同比增长17.57%,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银行业整体盈利5.26亿元,经营效益快速提升。

一、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经济运行情况

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经济承接了2006年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运行速度显著加快。初步核算,2007年一季度,全省共完成生产总值254.87亿元,同比增长16.5%,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增速为1994年以来历史最高(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3.44亿元,同比增长9.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4.72亿元,同比增长3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71亿元,同比增长10.3%。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得到改善。2007年一季度,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28.81:29.32:41.87,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其中,工业比重为25.09%,同比提高4.08个百分点。

(一)产业间协调发展,工业拉动效应明显

随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因素,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2007年一季度,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6.9%、55.3%、27.8%,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1.2%。

1.工业加速增长,带动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一批大项目的陆续达产,海南省工业发展实力明显增强,仅洋浦800万吨炼油厂、60万吨甲醇②、一汽海马就完成工业产值99.1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1%。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工业共实现增加值63.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10亿元,同比增长45.0%(见图2)。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44.18亿元,同比增长73.2%;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4.92亿元,增长11.1%。重工业的较快增长表明了海南省的工业产业结构正逐步完善,为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2.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农业克服了大面积干旱和“香蕉有毒”谣言对生产造成的影响,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省水果产量同比增长21.7%;肉类总产量同比增长9.0%;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15.1%;瓜菜产量同比增长4.8%;橡胶产量同比增长4.1%;椰子产量同比增长8.5%;粮食产量同比增长0.8%。在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等优势农业持续较快发展的带动下,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等四大优势产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5%,是推动农业经济加快增长的决定因素。

3.旅游业加速转型,效益明显提升。通过加大对俄罗斯、韩国、日本、英国、北欧等重点市场的推广,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旅游业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海南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优势进一步显现。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506.72万人次,同比增长12.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84.37万人次,同比增长11.1%;接待海外游客22.35万人次,同比增长44.2%,旅游客源结构显著改善。旅游总收入52.21亿元,同比增长29.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5.69亿元,同比增长26.0%;境外旅游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70.9%。人均旅游收入1030.35元,同比增长15.71%,效益明显提升。从增速上看,旅游收入增速快于游客增速,表明海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开始加速。

(二)社会总需求平稳增长

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回落,消费品市场活跃繁荣,零售总额持续快速增长,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利用外资持续下降。

1.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回落,第二产业投资下降明显。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3.92亿元,同比增长14.4%,比上年同期回落5.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增长较为理性。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0亿元,同比增长68.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6.09亿元,同比下降37.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2.76亿元,同比增长52.5%。海南省“十一五”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需要工业的持续较快增长来支撑,第二产业投资的下降,势必会影响工业发展的后劲,对促进工业持续较快增长将产生不利影响。

2.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结构加快升级。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比上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见图3)。分区域看,城镇销售额69.23亿元,同比增长15.4%;农村销售额17.44亿元,同比增长13.3%。在居民消费市场持续活跃的同时,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3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其中,用于居住类支出同比增长28.3%,用于交通与通讯类支出同比增长20.5%。

3.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利用外资下降。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等相关政策影响,2007年以来海南省对外贸易并未保持2006年年底出现的贸易顺差势头,再度回到以前的逆差状态,且规模有所增大。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同比下降10.4%,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而在投资领域上下降势头表现更为突出,在全省固定资产财务到位资金中,外资到位资金为6.9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4.2%,所占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3%降至了4.8%。

(三)经济发展效益明显提高

2007年一季度,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海南省政府财政收支大幅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改善。

1.财政收支大幅提高。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地方财政收入28.33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3.92亿元,同比增长42.8%;地方财政支出47.10亿元,同比增长30.1%(见图4)。在一般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67亿元,同比增长78.9%,医疗卫生支出1.65亿元,同比增长19.1%。教育支出8.80亿元,同比增长16.5%,财政支出在社保、就业、医疗、教育等关乎民生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海南省和谐社会的建设。

2.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以来,海南工业企业在整体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实现亏损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的同步下降。截止到2007年2月末,海南省列入统计监测的420家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273.1%,同比提升了79.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5.13亿元,同比增长227.4%;亏损企业亏损额1.00亿元,同比下降10.5%;亏损面32%,同比回落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0.62万元 /人,同比增长41.2%。

3.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海南省经济增长使得社会各阶层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8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2405元,同比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83元,同比增长14.2%。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创近年来历史新高,并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四)物价总体运行平稳

2007年一季度,由于部分项目价格上涨较快,拉动了海南省总体物价水平的提高,但物价运行总体上处于平稳区间(见图5)。

1.居民消费价格出现较大波动,通涨压力加大。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高于上年同期水平1.3个百分点,虽仍处在3%的可调控范围之内,但通涨压力加大。从各类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来看,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5.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3.3%;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3.3%,涨幅相对较大。而衣着类、医疗保健与个人用品类、及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类价格则分别下降了3.9%、2.7%和0.5%。

2.生产类价格均有一定幅度上涨。受资源价格偏高影响,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生产类价格比上年同期均有一定幅度上涨。其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年同期提升0.60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93%,涨幅比上年提升3.57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涨4.36%,涨幅比上年提升2.95个百分点。

二、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金融运行的基本特点

2007年一季度,央行加大了对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一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两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海南省各主要金融指标变化反映出,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海南省金融运行的影响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全省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行为逐步收缩;存贷款增速均有所减缓;信贷结构随货币政策作出调整;信贷资金流动性进一步收缩。加息对企业和居民等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投资活动起到一定约束作用,居民的储蓄意愿有所回升。

(一)贷款增速明显回落,呈长期化趋势

2007年3月末,海南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含外资,下同)本外币并表的各项贷款余额为1141.57亿元,比年初增加18.52亿元,同比少增34.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8%,同比回落7.0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96个百分点。剔除季节性因素后,各项贷款月环比折年率为10.39%,比上月回落4.42个百分点,贷款增速回落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短期贷款同比增幅回落较大。

1.从贷款期限结构看,信贷资产进一步长期化。在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海南省金融机构选择了增加中长期信贷资产,缩减流动信贷资产。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中长期贷款持续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增速有所提升,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速则大幅回落。2007年3月末,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7.06%,同比提高1.91个百分点。本外币短期贷款余额同比少增33.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74%,同比回落28.79个百分点。本外币票据融资余额比上年同期下降10.60%,同比回落29.69个百分点(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近两年海南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走势基本一致,即金融机构在确保中长期贷款高位增长的前提下,信贷资金较富余时快速增长,信贷资金较紧时快速衰减,同时表明海南省流动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仍未达到均衡状态,供求关系由金融机构主导。

2.从投向看,贷款集中趋势明显,支农贷款力度不足。2007年3月末,海南省各金融机构人民币基本建设贷款比年初增加10.9亿元。占人民币新增贷款额的87.87%,占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新增额的65.57%,成为贷款增长的主动力。此外,在信贷投放上,存在对农业支持不足的问题。以农信社的短期贷款投放贷款为例,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农信社共投放短期贷款2.04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91亿元,其中农业贷款及乡镇企业短期贷款共新增贷款0.76亿元,仅占新增额的37.28%。农信社改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三农”,但从农信社的贷款投放来看,支持力度有所欠缺。

3.从机构分布看,不同金融机构贷款差异明显。总体来看,2007年以来,央行收缩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对各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国开行和工行保持适度投放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较为谨慎,致使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贷款新增量较上年同期有了显著下降(见图7)。

(二)存款增速呈波浪式攀升趋势

2007年3月末,海南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655.72亿元,比年初增加84.28亿元,同比增长17.57%,比上年同期提升1.31个百分点(见图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6个百分点。从图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全省存款增速开始波浪式攀高,其主要原因是储蓄存款变动比较平稳,而企业存款变动幅度较大。

1.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结构变化呈活期化趋势。2007年3月末,海南省本外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9.95亿元,比年初增加58.56亿元,同比增长12.0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43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增长20.13%,比上年同期提升7.72个百分点;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增长4.90%,比上年同期回落了7.66个百分点(见图9)。从图中可以看出,受股票市场收益率较高影响,2006年以来,居民定期储蓄存款增速一路走低,但2007年3月末,增速开始反弹。这主要是由于3月18号央行的加息政策影响了部分居民的理财计划,回流了部分股票市场资金。分币种看,在人民币不断升值预期中,海南省居民外汇储蓄存款呈现不断萎缩的态势。2007年3月末,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余额同比下降16.36%,下降趋势明显。

2.企业存款持续增长,存款结构向定期倾斜。2007年3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存款余额578.76亿元,比年初增加40.59亿元,同比多增0.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9%,增幅同比提升3.11个百分点。其中,企业活期存款余额442.41亿元,比年初增加19.76亿元,同比少增13.85亿元;企业定期存款余额136.34亿元,比年初增加20.84亿元,同比多增14.01亿元(见图10)。从图中可以看出,近两年海南省企业存款增加量较大,企业资金相对富裕,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贷款投放力度加大,派生存款增多。另一方面是随着海南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外来资金不断注入。

(三)银行类金融机构经营业绩明显好转

1.盈利能力普遍增强。随着近年来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中对历史包袱的不断消化,减轻了海南省金融运营压力,而且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各金融机构纷纷通过改善自身资本状况,加大风险控制力度,海南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普遍增强。2007年3月末,海南省银行类各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业务盈利5.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盈1.62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整体盈利1.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盈0.60亿元;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盈利2.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盈1.1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盈利0.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盈0.53亿元。

2.不良贷款快速减少,信贷资产质量得到提高。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促使下,海南省银行业经营效益提高,信贷质量有了较大提升。2007年3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0.2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3.73个百分点。

(四)现金持续净回笼

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金融机构继续保持现金收支两旺局面。2007年3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811.30亿元,同比增长9%;累计现金支出807.45亿元,同比增长9%。收支相抵累计净回笼现金3.85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回笼2.57亿元。从现金收支渠道看,现金收入的主渠道主要来自于储蓄存款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其他收入及服务业收入等方面。此四项收入合计占现金总收入的97.45%。现金支出方面,则集中在储蓄存款支出、其他支出、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以及工资性支出上,此四项支出合计占现金总支出的95%。

三、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信贷资金配置失衡

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各金融机构延续了存差持续扩大,存贷比持续缩小的趋势。2007年3月末,全省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差高达514.15亿元,同比增长47.2%;存贷比为68.95%,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2007年一季度央行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流动性有所下降。但从海南省金融机构的备付率来看,一季度末仍高达6.12%,尽管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96个百分点,与理想值相比却依然偏高。存差和备付率过高均意味着海南省各金融机构的资金仍存在过剩的流动性,但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过剩,既没有带来海南信贷投放的大幅增加,也并不意味着海南省资金宽裕。事实上,对于发展中的海南省而言,亟需大量资金支持发展群体的资金需求却未能得到满足。仅以短期贷款为例,截止到2007年一季度末,海南省乡镇企业、私营及个体企业、三资企业三类企业贷款余额合计9.37亿元,占总额的3.95%;农业贷款余额43.21亿元,占总额的18.23%。可见,海南省资金并非绝对过剩,而是信贷资金在运用上存在结构性失衡:一边是商业银行存在着极大的资金运用压力,极力将信贷资源向“大客户、大企业”倾斜,另一边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三农”建设资金匮乏。

(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制约居民实际生活质量提高

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其中,尤以食品价格上涨幅度高达5.8%最为明显。从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食品价格普遍上涨,带动了海南省食品类价格的上涨。2007年一季度全国食品价格上涨高达6.2%,其中粮食类价格上涨6.7%。在全国食品类价格高幅上涨的传导作用下,海南省食品类价格也相应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二是运输成本的提高。由于海南省是岛屿经济,加上自身加工业不发达,部分食品需要从岛外购进,近期燃油价格持续上涨,造成运输成本不断提高,拉动了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三是受气候影响,部分蔬菜生长期延长,导致其价格偏高。剔除物价上涨因素,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1.5%,可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引起了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此外,由于海南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所占比重较大,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进一步增大居民食物类支出,进而降低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

(三)直接融资规模过小,加大经济发展成本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已进入了发展阶段,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抓住机遇扩大直接融资,发展资本市场。而从海南省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来看,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严重偏低。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企业尚没有直接融资,目前全省企业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仅为5%左右,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过小,融资渠道局限于银行信贷资金,反映了海南省企业融资机构严重失衡。这种状况如不加以改变,一方面会使省内企业难以根据生产需要筹集到低成本的资金,从而加大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会使得省内金融机构缺少主动负债工具,导致其经营主动型和风险承担能力减弱。

(四)房地产价格上涨偏快

随着近年来海南省房地产的逐步升温,全省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上涨,且涨幅偏快。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平均房价4049.44元/平方米,同比上涨29.57%。居民住宅平均价格3973.91元/平方米,同比上涨32.05%。由于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海南省房地产市场的供需不平衡逐步加剧。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房地产投资19.54亿元,同比增长24.4%,比上年同期加快3.3个百分点;海南省房地产销售面积37.5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7%,同比多降63.3个百分点。房地产价格上涨偏快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在价格预期、供需结构上存在错位,导致了市场供需的错位。

四、完善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对于发展中的海南省来说,亟需大量资金支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不仅可以有效化解银行业因流动性过剩带来的经营风险,还可以为海南省经济筹集发展资金,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加大创新力度,丰富信资产品品种,分散信贷集中风险,提高资资金配置效率。二是调整信贷投向,拓宽信贷领域,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对农村信贷、中小企业信贷以及消费信贷的投放力度。三是积极发展担保、评估等信贷中介机构,积极改革信贷管理制度,简化贷款手续,形成高效率的信贷市场,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解除后顾之忧。

(二)紧密关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趋势,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总体来看,目前海南省居民消费品价格没有明显脱离“基本稳定”区间,仍处在社会可承受范围之内,短期内高通货膨胀风险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但对2007年以来海南省居民消费品价格,尤其是食品价格涨幅偏快的情况,应值得紧密关注。同时,建议政府各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确保经济平稳发展:一是充分发挥物价管理部门的监管功能,遏止各类盲目哄抬物价现象,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日常消费品如食品、煤气、水、电、油与原材料的价格。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应深入了解物价波动因素与潜在因素,加强价格信息收集和整理,预测各类商品价格走势,建立物价过快上涨的对冲机制,积极组织货源,平抑生产与生活必须品价格过快上涨。三是完善城乡居民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机制与物价上涨的补贴机制,保障城乡低收入家庭正常生活。

(三)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节约经济运行成本

近期资本市场发展情况较好,有关部门应抓住机遇,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海南省的直接投资,推动省内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一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支持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并加强与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的协作,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发展培育机制,推动大型优质国有企业在主板市场发行上市,推进中小企业在二板市场的上市。二是在鼓励省内优秀企业积极通过资本融资的同时,严格审查融资的财务状况,通过发挥中介机构或其他参与主体的作用,保证市场透明度,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四)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控,确保房价理性增长

由于前几年海南省房地产价格相对全国其他地方偏低,因而近期海南省房价涨幅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是海南房地产价值的理性回归。但结合海南省本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近期海南省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仍然偏快,应该引起相关部门重点关注。建议相关部门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海南省房地产市场的监控,确保海南省房价理性增长。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注意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尤其是要改进和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统计工作,比如定期真实地房地产市场信息,便于购房者和开发商甄别市场信息,避免供需失衡。二是政府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完善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土地供应,加强普通商品住宅、廉价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目标。三是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行业的风险研究,紧密关注房地产信贷质量。

The Analysis on Hainan Province'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during First Quarter of Year 2007

QIN Dao-ai, XIAO Yi, SHI Hai-feng

篇3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猛烈袭来,对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青浦的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产业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2008年,青浦区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7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9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全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61:437.2。制造业是青浦的经济命脉,其中发展重点、产业集聚的是“4+1”主导产业,即现代纺织、精密机械、信息电子和印刷传媒四大支柱产业及文体类(休闲)用品制造特色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是区域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包括电子信息领域、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医药技术。2008年,该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20.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9.8%,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本文选取“4+1”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运用衡量数据波动的重要指标――变异系数来进行相对比较,对主要产业的波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寻找其中的原因。

二、主要产业的波动情况

根据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查阅2008年《青浦统计月报》中各产业的产值,计算出相应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它剔除了不同量纲的影响,又比较全面、稳定,因此是最常用的描述离散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X1表示某组数据中的第i个数据;

X表示该组数据的平均值,

n表示该组数据的个数一

Cv就表示该组数据的变异系数,单位为百分比(%)。

变异系数的范围在0和1之间。变异系数越接近于0,说明某组数据的波动性越小,离散程度越低;如果变异系数等于0,说明该组数据完全相同,没有波动,反之亦然。

本文就利用变异系数,以2008年的各月产值为变量,对制造业主要产业的波动情况进行分析。为了对各个产业的波动情况有更加清楚的认识,本文也计算了全区工业产值的变异系数,作为比较对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青浦统计月报》只统计了“4+1”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产值,这里也就计算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变异系数。因此,本文实际上分析的是主要产业规模产值的变异系数。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六类主要产业中,高新技术、印刷传媒、现代纺织三类产业的变异系数小于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变异系数,说明它们的波动程度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高新技术和印刷传媒产业的变异系数更是低于10%,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而精密机电、文体休闲、电子信息三类产业的变异系数则大于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变异系数,说明它们的波动程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变异系数更是高达23.54%,表现出相对较大的波动。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表现最为稳定

该产业的变异系数最小,只有8.66%,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全年的波动幅度较小,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由于该类产业具有技术上的独特性甚至垄断性,因而其进入门槛较高,竞争对手较少;同时客户对其的依赖性较强,市场比较稳定。所以在经济平稳期和上升期,该产业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即使在经济下行期或受到外部冲击时,也只是利润空间下降,基本不会出现破产倒闭的情况。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抗波动能力较强。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08年约为1/3,因此该产业属于高位稳定。

(二)印刷传媒产业的表现比较稳定

该产业的变异系数较小,为9.88%,说明印刷传媒产业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近年来,我区先后引进了德国海德堡、美国当纳利、韩国阪田油墨、香港中华印务、文新报业印刷等一批国际国内的印刷传媒龙头企业,并且吸引了一批配套企业,印刷传媒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品市场不断壮大。金融风暴袭来,单打独斗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以单簿之力抗击风暴,影响颇大,甚至濒临灭亡,而在产业链上基于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则可以抱团取暖,从降低成本,流转资金等多渠道联手并肩抗击风暴,并利用集群内企业内外的信息交流渠道多,使企业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尽快做出灵活的反应,大大降低风险,使影响降到最低。因此,我区印刷传媒产业的表现比较稳定,没有大的波动。但印刷传媒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2%,因此该产业属于低位稳定。

(三)现代纺织产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该产业的变异系数为12.14%,说明现代纺织产业具有一定的抗稳定性。但是这种表现似乎与我们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因为其中的一部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利润空间较低,最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且金融危机导致海外对我国纺织品需求量的减少,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纺织行业应该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我区现代纺织产业的具体行业,即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四个行业,发现它们的波动情况并不相同,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化纤制造行业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了39.69%,波动非常明显。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化纤制造的主要原材料是石油制品,而且原材料成本要占总成本的相当一部分。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如过山车一般,一路猛涨到近150美元/桶,又快速回落到约40美元/桶。许多化纤制造企业在油价快速上涨之时买人了大量的原材料,占用了大笔资金。随着油价的下跌和市场的萎缩,企业的资金压力和库存压力陡然增加,导致产值剧烈变化。但是2008年化纤制造行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6%,因此该行业属于低位波动。

同时,纺织和皮毛羽绒行业的变异系数也都大于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变异系数,应该是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影响。2008年这两个行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都低于5%,因此都属于低位波动。而服装鞋帽行业的变异系数仅为8.16%,可能与其侧重国内市场有关。同样该行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不足5%,属于低位稳定。随着纺织产业被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出口退税率的连续提高,相关行业的发展可能会趋于稳定。

(四)精密机电产业出现一定的波动

该产业的变异系数为13.94%,略高于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变异系数,说明精密机电产业总体上保持稳定,但是略有波动。由于精密机电产业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装备制造领域,而我国又正处于重化工业中后期和快速城市化阶段,对机电产品的需求比较旺盛;同时虽然国

际机电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某些行业的市场仍然比较稳定,从出口数据来看,我区机电产品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而随着四万亿投资的落地,将对机电产品产生更大的需求;加上装备制造产业被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我区的精密机电产业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008年精密机电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8%,因此该行业属于高位微波动。

(五)文体休闲产业出现较大的波动

该产业的变异系数较大,为17.14%,说明文体休闲产业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文体休闲用品不属于生活必需品,具有较大的弹性。在人们收入不断增加时,对于该类产品的消费也会增加t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人们的收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消费支出优先用于生活必需品方面,对该类产品的消费会相对减少。比如我区有几家企业专门生产并出口高尔夫球杆、冰球护具、棒球手套、户外运动装备等高端体育用品,由于国外消费者紧缩开支,导致企业的生产出现困难。即使是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由于多数为知名品牌代工,产品价格较高;而国内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加低廉的低端品牌,也增加了企业发展的难度。2008年文体休闲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4%,因此该行业属于高位波动。

(六)电子信息产业出现明显的波动

由图可见,电子信息领域的变异系数最大,达23.54%,全年的波动幅度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区的电子信息类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而且也是我区出口额最大的产品。金融危机造成全球对电子类产品的消费急剧下滑,加上全球市场的萎缩传导到国内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及汇率和结算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该行业较大幅度的波动。目前,全球电子消费市场仍然没有复苏迹象,联想等电子信息产业巨头在全球进行战略收缩,英特尔更是关闭了经营多年的浦东工厂。但是电子信息已经被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由于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10.1%,因此该行业属于高位波动。

三、分析与结论

在分析2008年我区“4+1”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波动情况后可以看到,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我区先进制造业的主要产业或大或小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是产业之间也产生了一定的分化,个别产业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但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信贷、税收、物价、产业规划等政策,经过多方努力,“经济寒冬”开始慢慢回暖。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主要制造业行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快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此次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次产业结构的大调整。遇到困难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缺乏技术、品牌、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而那些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表明,产业链上游的设计、研发和下游的品牌、服务,始终处于价值链的最高端;而简单的加工制造的附加价值是最低的。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引导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培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改造,引导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品牌和拳头产品的培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市场营销、争创知名品牌,以自主创新,集群式创新为导向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最终实现区域的产业调整、转型和结构升级,使区域获得可持续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二)要积极调整开拓产品市场

篇4

重庆市作为我国的直辖市和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业的措施。2009年,在“福布斯中国城市投资与发展论坛”上提出“用10年时间建成西部长江上游区域性的金融中心”。2012年,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区域性综合型金融中心的意见》:“力争到2017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区域性综合型金融中心”。重庆市大力发展金融业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基于此,本文将研究重庆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文献回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经济学家对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Goldsmith(1969)[1]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金融结构的变化形成金融发展道路,金融发展能加速经济的增长。Mckinnon(1973)[2]提出并论证了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和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论点,而我国的专家主要是验证西方的观点。谈儒勇(1999)[3]和曹啸等(2002)[4]效仿Levine的模型,考察了存款货币机构与经济增长、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以及存款货币机构与股票市场的关系。韩廷春(2001)[5]认为金融深化与利率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陈柳钦、曾庆久(2003)[6]认为金融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力度有限。王景武(2005)[7]发现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则存在相互抑制关系。王纪全等(2007)[8]从金融资源的角度进行了格兰杰检验,明确了二者间的关系。姜春(2008)[9]研究发现二者关系中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和“时滞效应”。严太华,魏荣华(2009)[10]运用超外生性方法,得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正向的控制因果关系,但在长期内存在经济增长到金融发展的逆向控制因果关系的结论。武志(2010)[11]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假说,即虽然金融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发展的内在质却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致。陆静(2012)[12]通过构建省际面板数据,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

二、指标的选取

(一)经济增长指标(EG)

目前国际上比较广泛地用GDP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本文为了更好地进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考虑到劳动力扩张对GDP的影响,因此采用人均GDP指标来衡量重庆市经济增长,EG=■,PPR为地区常住人口数。

(二)金融发展规模指标(FIR)

(三)金融发展效率指标(FIE)

三、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了重庆市1999~2011年三大地区38个区县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00-2012》。由于2011年底,重庆市设立大足县和双桥区为大足区,设万盛区和綦江县为綦江区,因此本文将这两个新区原有的数据求和处理。而且最终采用的指标一般是变量的比值,因此不做任何消除物价的处理。此外,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消除时间序列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

四、单位根检验

五、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进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Pedroni检验方法共提供了7个统计量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第一类4个是联合组内尺度描述,第二类3个是用组间尺度来描六、Hausman检验与协方差检验

从三大地区来看,金融发展规模的系数都为负数,即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会抑制经济增长。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重庆市金融资产中的存贷差较大造成的,1993年存贷差为-108.85亿元,截止2011年底,存贷差为2831.42亿元。因为贷款能够进行再生产的投资,而存款滞于金融机构,属于闲置资金,创造不了产出,因此会抑制经济增长。同时,三大地区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抑制作用从大到小是:渝东南翼、渝东北翼、一小时经济圈。本文认为是贷款余额造成的,因为贷款余额能够抵制存款资金的负向作用。重庆市三大地区1999年贷款余额分别为75.84亿元、183.35亿元、1021.42亿元,截止2011年底,贷款余额分别为382.74亿元、714.00亿元、11879.00亿元。

从金融发展效率的系数来看,三大地区的系数都为正,表明金融发展效率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从大到小是渝东南翼、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本文认为是增加落后地区一个单位贷款的边际产出要远远大于增加富有地区一个单位贷款的边际产出,正如增加穷人一个单位的收入,更能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增长。渝东南翼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只要有存款转化为贷款,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会很大。

从重庆市38个区县来看,金融发展规模的系数除了巴南区、黔江区的为正,其余地区的系数都为负。金融发展效率的系数除了渝北区、城口县为负,其余区县都为正。表明重庆市整体上金融发展规模会抑制经济增长,而金融发展效率会促进经济增长。

八、对策建议

(一)继续深化金融改革,重视金融的转化效率

深化金融改革,首先不能一味地追求金融机构数量及资产规模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首先应该转变国有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适当降低放贷标准,将效益较好的中小型企业纳入贷款范围,使闲置的存款转化为能够实际产出的贷款,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重庆市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完善证券市场建设,完善现有的金融工具,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增加居民可选择的投资品种,促进证券市场活跃发展。

(二)培育区域金融增长极,促进经济发展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在《经济学季刊》中发表的题为《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文章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增长极概念。重庆市政府应该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投资,通过集聚效应优先发展金融基础雄厚的地区,培育金融增长极,具有直接幅射带动地缘的经济优势。可以渝中区为中心,一小时经济圈为金融圈,统一规划,形成金融信息产业功能区、区域金融机构总部区、金融研发区、金融服务中介区、金融配套服务区等若干个金融功能区。从而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辐射带动重庆市区域金融和谐发展。

(三)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提高证券市场的融资效率

重庆市以间接性融资的银行类资产“一家独大”,而以直接性融资的非银行类如股票、债券市场并不完善。所以重庆市相关机构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股票、债券、保险业的发展,促进金融资产证券化,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来重庆开设分支机构,促进地区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打破现有国有银行垄断的状态,优化金融资产结构。

参考文献

[1]Goldsmith,R.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155-213.

[2]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 ment [M].Brooking Instition,Washington,DC. 1973,121-145.

[3]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1999, (10): 53-61.

[4]曹啸,吴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J].财贸经济, 2002, (5): 40-43.

[5]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 2001, (6): 3-9.

[6]陈柳钦,曾庆久.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10): 13-18.

[7]王景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05, (10): 23-26.

[8]王纪全,张晓燕,刘全胜.中国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金融研究, 2007, (06A): 100-108.

[9]姜春.时滞、回归及预调: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8, (2): 198-206.

[10]严太华,魏荣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6):111-113.

[11]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0,(5):58-67.

[12]陆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 (1)177-183.:

[13].用金融存量指标对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衡量[J].金融研究,2002,(1):82-92.

篇5

压力测试的目的与作用

在经济领域,压力测试一方面能够帮助监管者更好地评估单个商业银行在经济危机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另一方面是评估在不利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头寸变化及发生的损失,从而可以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一个指标。

压力测试是情景分析的一种,决定了其本质就是先确定各种压力情景,利用确定的价值评估模型计算出在确定的压力情景下资产组合所产生的收益或损失。与VaR只能度量市场风险不同,压力测试可以用来测量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也可以衡量多种风险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整体损失。

鉴于压力测试的这种功能,西方各国银行广泛采用压力测试来衡量市场可能发生的突变情况,从而及早通过资产配置、交易额度设置以及资产利率期限结构调整来防范各类金融风险。而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不够成熟完善,因此金融资产价格会出现过多的波动,同时也比较容易受到意外事件或者政策压力的影响,这些事件通常都是发生的概率不大,但却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另外,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也作出了相关规定。新资本协议的第一支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相关风险参数进行压力测试,第二支柱要求商业银行进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时,要进行前瞻性的压力测试,以识别可能的不利事件出现时需要增加的资本额,监管当局根据测试结果,要求银行持有一定数量的超额资本。

压力测试的使用方法

压力测试的方法包括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最大损失分析和极值分析四种,而在实际操作中以前两者最为普遍。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一市场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经营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敏感性测试的目的在于估计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的急剧变化对银行单项资产或资产组合价值造成的影响。如汇率变动、存贷款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资本金和收益的影响;央行准备金率上调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银行现有资产规模保持不变,拨备率上调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准备金缺口的状况。

敏感性测试仅需指定因素参数的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易于操作,数据要求和计算较为简单,但它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单一因素的影响,也不考虑滞后影响,这就决定了它的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实际中,宏观经济要素的变化往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比如,利率变动不仅直接对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收益和支出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对资产质量产生影响。同样,汇率变动也不仅直接影响银行外币净敞口及资本充足率,还会因外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变化对资产质量产生影响。此外,根据利率平价学说,人民币利率的变动造成本外币利差扩大或缩小,也会影响汇率。

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即多因素分析,其目的是同时模拟多项风险因素的变化, 评估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价值的变动。情景分析主要考虑资产(股票、房地产)价格下跌以及GDP下降造成的冲击,或者重大事件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多种因素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情况、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的变化。比如,目前我国监管机构就要求各大商业银行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分析不同压力情景下(全国房地产价格平均下跌10%、20%或30%)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质量受到的冲击。

一般情景分析可划分为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两种,它们各有优势和不足,在实践中应尽量结合它们的优点。历史情景是运用特定历史事件中所发生的冲击结构进行压力测试,优点之一就是测试结果的可信度高,因为市场风险因素结构的改变是历史事实,而不是武断的假设,另一个优点就是测试结果易于沟通和理解。然而该方法却缺乏对未来的预期风险进行估算的能力,因为历史不可能被完全复制,而且该方法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当前的政治经济背景和新开发的金融工具中所隐藏的金融风险。假定情景是假设还没有发生的重大市场事件,估计其对金融机构造成的影响,与金融机构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所面临的独特风险相匹配是假定情景所具有的最大优点。不过,假定情景创造中各个因素的变化、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都需要考虑,这些估计一般建立在判断和历史经验上,而不是市场行为的正式模型。

作为度量极端变动对资产组合价值影响的度量方法,情景分析法是对正常波动范围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的有益补充。此法可以使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门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和把握极端事件的影响,从而将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不难发现,敏感性分析凸显出单个具体风险因素对某个组合或业务部门的边际影响,是一种单维因素分析;情景分析法则评估压力测试包含的所有风险因素出现变动造成的整体影响,是一种多维情景分析。由于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各风险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往往是相互影响,彼此联动,尤其在市场出现重大异常波动情形时,故而金融机构会较多地使用情景分析方法进行压力测试。

欧盟银行业压力测试

2010年7月,欧洲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接受欧盟经济与财政部长理事会的委托,与欧洲中央银行、欧盟执行委员会及成员国监管当局联合对欧盟银行业进行第二轮压力测试。本轮压力测试的目标在于对可能的不利经济情形对欧盟银行系统的冲击可能影响进行评估,同时对不利情景对欧洲银行抵御由此带来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估。

接受本轮银行压力测试的对象为91家欧洲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分属于20个欧盟成员国,这些接受压力测试的银行的资产规模占到欧盟银行业的65%。由于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复杂程度、经营模式、业务范围和风险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压力测试的结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各家银行,也不能直接向欧盟未参加压力测试的其他银行推广。

压力测试涉及的主要风险因素

压力测试主要针对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包括欧洲债务风险。压力测试主要基于各家银行2009年合并报表的财务数据,假设情景的时间区间为2010年和2011年。

压力测试的宏观经济情景

为了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压力测试,预测其相应的业绩变化,本轮压力测试通过与欧洲央行和欧盟委员会合作开发出两种宏观经济情景――基准情景和不利情景(见表1)。基准情景基于欧洲委员会2009年秋季和2010年2月对主要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经济预测,不利情景主要基于欧洲央行对假定风险冲击出现时宏观经济趋势的预测,反映出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不利情景。

基准宏观经济情景假定经济从严重衰退中温和复苏,不利情景则假定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基准情形假定欧元区2010年和2011年GDP增长率分别为0.7%和1.5%,同期失业率分别为9.7%和9.8%;不利情形假定欧元区2010年和2011年经济出现衰退,GDP增长率分别为-0.2%和-0.6%,同期失业率分别为10.5%和11.0%。另外,压力测试对两种情景下欧盟和美国的经济增长预期、失业率也做出了假定。

在压力测试中,主要跨国银行集团运用内部模型、内部风险参数和累积数据对宏观经济情景转换成特定参数。在不利情景下,假定银行资产质量的外部评级在两年内下降4个档次,信用等级的下降会导致风险加权资产的上升,从而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于待售股票在基准情景下假定其两年内累计减值为19%,不利情景下假定两年累计减值为36%。

压力测试结果

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利情景下(包括债务冲击),欧盟银行业一级资本充足率将从2009年的10.3%降至2011年的9.2%。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一级资本充足率依赖于各国政府2010年1月提供的1696亿欧元的注资,这些政府资本使银行业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了约1.2个百分点。

对资本充足率构成下降压力的不利情景包括债务危机,据推算由此欧盟银行业两年内可能遭受的资产减值损失为4728亿欧元,交易损失为259亿欧元。

压力测试推算表明,在基准情景下,欧盟银行业两年内公司业务资产的损失率为3%,零售业务资产损失率为1.5%;在不利情景下,银行业两年内公司业务资产的损失率为4.4%,零售业务资产损失率为2.1%;而2009年欧盟银行业以上两类资产的损失率分别为1.5%和0.8%。

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利情景下,欧盟参与压力测试的银行中有7家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6%,补充一级资本需要总共需要35亿欧元,本轮压力测试要求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

对欧盟银行压力测试的评价

皆大欢喜的压力测试结果引起了市场的质疑。与美国银行业的压力测试结果相同,欧盟银行业的压力测试结果在市场的预料之中。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风险加剧之际,欧盟银行在可能出现的不利情景下仅需补充36亿欧元引起了市场的怀疑,市场普遍认为本轮压力测试不过是走过场,不会对银行业实施真正的重压,因为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欧盟银行业遭受的损失高达数千亿欧元。

欧盟压力测试的时机选择注定只能给银行业轻度压力。今年7月欧盟决定对银行业进行压力测试时,以希腊为代表的成员国面临的债务危机一触即发,欧洲经济面临着二次探底的风险。更严重的是,欧盟银行业刚遭受了2008〜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参加压力测试的银行几乎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能挺过本轮金融危机对它们来说已经是很幸运了。如果把压力测试的不利情景假定为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冲击,那么绝大多数欧盟银行都需要补充一级资本,整个银行业的资本缺口将达到数千亿欧元,市场信心将受到沉重打击,本来旨在稳定市场的压力测试作用将适得其反。因此,本次压力测试的不利情景实际上相当温和,与压力测试理论上要求的极端情形并不相符,可见现实需要高于理论描述。

篇6

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践教学方式设计

珀金斯认为学习情景由信息库、符号薄、建构工具、任务情景和任务管理者构成,符号薄通过符号界面,将学习所得信息整合起来,借助于建构工具,认知过程得以实现。

(一)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教学业务面扩展训练利用实验教学环境中的软件实现虚拟的业务环境,涵盖银行主要业务的管理,学生通过仿真模拟完成对银行业务的认识。

(二)实践仿真情景构建按照银行的业务模块设计实践仿真情景,学生与客户发生模拟业务关系。

(三)知识体系自主构建实践仿真模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在仿真实践中,学生收集信息,模拟角色,熟悉流程,制定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伙伴。

(四)团队合作,场景信息交流,共享知识构建实践仿真模拟采取学生小组的形式进行训练,对学生在仿真模拟中的知识构建,通过小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方式,实现知识共享。实践完成后,小组根据讨论的情况,提交总结和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表达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以安全性为重要前提,遵循审慎经营原则,实践不可能进入银行真实的环境中,这就决定了仿真模拟的必要性。

三、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

为培养能在国内外金融企业从事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业务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和金融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数理分析和统计分析能力方面。这除了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源平台支持经济金融模型以外,还需要可以进行实证研究、证券分析、风险控制和投资策略分析的学习平台才能更加高效率地达到培养这种复合人才的目标。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通过专业平台的搭建,开展高端金融课题研究、证券投资研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研究的同时可以利用先进的软件,把科研的成果有效转化到行业应用中来;同时在实验室工具搭建的基础之上,通过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和教学软件的提供,提高学生技能、素质教育。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培养学生掌握国内外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业务经营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和金融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数理分析和统计分析能力项目提供大量的数据资源平台支持经济金融模型以外,还可以进行实证研究、证券分析、风险控制和投资策略分析。

四、实践基础模块的设计

情境认知能更大程度地弥补认知中依靠规则和信息描述导致的情景单调,通过重视文化和情境进行有意识地推理和思考,可以完善认知的情景单调。情境认知充分利用了人对于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兴趣,个体心理的这种兴趣导致情境认知与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语言学和心理学存在着共鸣点。情境认知是个体认知在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建构。知识的建构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聚,而是以社会成员角色为基础的一些列适应变化的表征。知识是通过情境认知进行新的定位,知识高度相关与情境,从而知识变成了人的认知协调过程。学习迁移是新颖情境中学习的重构,学习情境与应用情境可以更好地建构学习过程,情境中的学习迁移具有较强的生成性和延续性。个体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更换和建构取决于个体与社会情境的互动。为了很好的展现教学情境,《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课程对实验模块进行了情境设计。突出实践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展现各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情境。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实验中心情境教学中主要分为六大模块:实验基础模块、投资理财模块、柜面业务模块、电子银行模块、管理模块、分析决策模块。这六个模块是课堂教学和仿真实训的重要情境,六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辅助和作用,同时对应真实银行工作环境和岗位,投资理财模块、柜面业务模块和电子银行模块主要针对银行前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针对银行业务,分析决策模块主要针对银行后台业务。商业银行实验中心以仿真模拟商业银行各项综合柜台业务及研发、投资和风控部门的业务为主,兼具业务培训、VIP客户体验投资功能,在软件配置上选用一系统国际最先进的创新金融工具进行整个软件环境的搭建,通过这些模块共同搭建的实验中心的整体环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实验中心的整体化和仿真性。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会面临着软件资源众多的问题,实验资源的管理以及实验过程的监控、学生考勤等工作会给实验室老师或管理员增加更多的负担。《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教学实验平台中,通过单点登录技术和先进的用户管理设计,将系统内外的各种软件系统软件按类别纳入到金融实训管理平台内,同时辅以万能大屏控制系统,方便高校风采展示;通过强大的银行产品培训系统,达到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标;最后利用银行业务评测教学系统实现对学员银行业务掌握情况的自动评测、考核及统计。

五、商业银行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人才培养方面金融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因此,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舞台。

(二)学科建设方面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急剧增加,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讲,应当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金融基础理论和银行、保险业务知识,让他们今后能从事银行柜台、银行信贷、保险、保险经纪、保险核保与理赔、理财规划等专业高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业界合作方面依托金融综合实训基地,充分运用院校在区域影响地位和资源脉络,针对业界开展短期专题性培训业务。邀请海内外财经领域学者、专家、教授和业界精英,基于学院提供的实战应用资源和先进实验培训环境,可以开展一系列热门课题,开展高端热门的财经创新培训课程。

篇7

二、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法的优势

由于目前金融市场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改善的,其结果也很难达到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虽然传统多媒体教学中也常采用金融模拟系统,让学生体验金融市场的操作,但是学生对于金融市场的成交过程仍然很难理解。因此要探寻一种更加科学、合理且操作性比较强、比较符合金融市场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因其具有实践性、探索性、互动性、综合性等特点,所以是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一种较好的现代教学方法。所谓情景模拟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模拟金融市场情境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在模拟的场景中开展各种相关金融市场业务的操作,并进行自我分析与相互评价,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进行引导,并在最后作出分析与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本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法有很多优势,是可以解决传统金融市场学教学中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在情景模拟法的课堂上,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充当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例如,在货币市场的章节中,带领学生模拟同业拆借市场。由于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有中央银行、各大商业银行以及证券机构,因此,将全班同学分成7组,其中一组充当中国人民银行,四组分别充当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另外两组充当证券中介机构。对四大商业银行每天的存贷款额进行了设计,连续七天每天都有变化。根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四大商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中的余额也每天变化。四大商业银行在央行账户中的存款准备金额是盈余还是短缺,由证券中介机构进行信息的搜集和供求的调节,并以双方均可接受的利率成交。在这样具体的情境下,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自然而然的获得了提高,且课堂参与度的增加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2.模拟金融市场、与现实结合紧密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情景模拟法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接近现实的模拟金融市场环境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金融市场学知识解决市场操作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实践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例如,在衍生市场的章节中,带领学生用情景模拟法体验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的操作与现货市场不同,是双向的操作,相对难于理解。于是,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期货合约,并公布现货市场上该期货合约标的物的走势与现价,在所有学生中挑出10名学生作为期货交易所的工作人员,接受期货合约的买入委托与卖出委托并实时进行报价。挑出9名学生分成三组,一组作为综合证券商,另外两组作为经纪证券商,其他学生均作为投资者。每位投资者给予一定的虚拟资金,进行期货市场操作,并最终核算盈亏。这种模拟,既让学生了解了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又能与现实紧密结合,而且通过接近现实的模拟操作,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施手段多样化、应用灵活。情景模拟法有丰富多样的实施手段,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如在同业拆借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的章节可以采用分角色模拟;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章节可以采用仿真系统模拟操作等多种实施手段,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情景模拟法实施手段的多样化,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应用该方法是非常灵活的。

三、情景模拟法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步骤

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情景模拟法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具体操作程序可分为教学准备、角色分配与任务下达、情景模拟、评价与总结四个步骤。1.教学前的准备。情景模拟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场景,在场景中设置角色,通过学生参与角色,体验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模拟操作中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情景模拟法的教学准备既要求学生积累和掌握基础知识,又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股票交易市场为例,在进行情景模拟之前,首先通过4个学时的理论讲授以及必要的信息指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股票交易市场的理论知识,并了解本次情景模拟要达到的目的与各个角色的任务。根据股票市场的教学目的对整个情景模拟过程进行设计,对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进行预计,以便情景模拟顺利实施。对于股票交易市场的模拟,主要安排的是证券交易所内股票的交易。通过这次模拟可以让学生了解证券交易所内股票交易的各方当事人,掌握股票交易的过程,体会股票竞价的原则以及如何判断股票的买入与卖出时机。基于本次情景模拟的目的,将教室一分为二,教室前半部分包括讲台都为证券交易所内,教室后半部分为证券交易所外。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以及证券中介机构入市代表可以进入交易所内,证券中介机构的其他人员与投资者均在交易所外。投资者通过证券中介机构进行股票的买卖,且买入委托和卖出委托均为限价委托。从业人员根据竞价的原则,在黑板上进行买入委托和卖出委托的排序,并实时报价。投资者根据实时报价进行投资决策,最终对比投资收益。同时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股票交易市场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情景模拟中将理论灵活运用。2.角色分配与任务下达。没有明确的角色分配与角色任务的下达,情景模拟将无从进行。同样以股票交易市场情景模拟为例,将全班学生分成7组,每组5人。一组为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一组为经纪证券商,一组为综合证券商,其余四组均为投资者。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接受证券商的委托,将各种买入委托与卖出委托撮合成交,并实时报价。经纪证券商接受投资者买卖委托并收取佣金。综合证券商接受投资者买卖委托收取佣金以及自己买卖股票,所有投资者均可以以设定的虚拟资金通过经纪证券商或综合证券商进行股票的买卖,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核算收益。明确的角色分配与任务下达有助于情景模拟环节的顺利进行。3.情景模拟。在角色分配与任务下达之后,进入情景模拟环节。根据情景模拟设计安排,模拟证券交易所场内股票交易。根据证券交易所交易时间与运行机制,模拟股票交易经历开盘前的集合竞价与开盘后的连续竞价。整个过程模拟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某一只股票某一个交易日的交易,以十分钟模拟现实中的一个小时,体验一个交易日从开盘到收盘的过程。一个交易日体验完毕,互换角色再次体验一次,目的是让所有学生对股票交易市场的各个参与者均有一定的体验。在整个情景模拟环节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要求全体学生均充分参与、融入角色,充分体验并各自发挥智慧和才干,最终对各自情景模拟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4.评价与总结。在情景模拟结束之后,要及时对情景模拟全过程进行评价与总结。学生要对情景模拟中自己所担当的角色有更深刻的体验并进行综合性的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景模拟过程进行评价或总结,分析并指出优缺点,为下次情景模拟作铺垫。比如在股票交易市场情景模拟中,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并明确自己的职责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担当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的学生对竞价的原则不能熟练掌握,以至于在模拟的过程中出现投资者新发出来了委托不能及时准确的撮合成交;投资者在发出委托时对于给出什么样的价位才能迅速成交没有较好把握等问题,均属于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所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情景模拟环节进行之前需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篇8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其经营过程是对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和计量、适时监测预警和有效控制的过程。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迅速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环境,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也推动了全球范围内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框架的整合与统一。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银行不仅要准确量化并监测其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且还必须使风险监控始终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除建立各种评级模型(如衡量信用风险的IRB法和衡量市场风险的VaR法)外,还应运用压力测试(stresstesting)来评估资产组合价值的变化幅度。

一、压力测试的功能和意义

根据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IOSCO)(1995)有关文件规定,压力测试是分析最不利市场情形(如利率突然急升或股市突然急挫)对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的一种分析方法;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文件则将其定义为金融机构用以衡量由一些例外但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所导致的潜在损失的方法。具体来讲,压力测试的本质思想是获取大的价格变动或者综合价格变动的信息,将其应用到资产组合中并量化潜在的收益和损失。

压力测试主要是VaR(ValueatRisk,在险价值)的辅助工具,可以弥补VaR在应用方面的不足:

一是在实务应用上,仅仅使用VaR来衡量市场风险是不恰当的。对于风险控制管理来说,除了考虑正常情况下的可能损失外,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在极端市坊隋况下,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部分不会让该机构出现破产的风险。VaR并无法估计出此类风险,但是透过压力测试,则可以找出金融机构对于极端市场情况下的承受能力。

二是所选择的概率水平,VaR是在某一概率水平上计算出来的估计值,例如在250天中,若概率水平也即置信区间为99%的设定下,则损失大于VaR的天数应介于1天一2天,置信区间越低,则超过天数将越多。但是,即使我们已知损失大于某一金额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那个很小可能性的损失一旦发生,而且发生以后的后果足以牵涉到能否永续经营的问题,那么这个后果是否可以事先得到识别、计量与有效防范,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三是波动性及相关性估计问题。VaR在估算时,通常采用历史数据的波动性及相关性。利用历史资料来估算VaR,可能会无法真正反映市场风险,尤其在宏观经济出现重大改变或是市场行为改变时,VaR可能会出现严重低估市场风险的问题。

四是与其他风险的关系问题。VaR并不考虑其他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通常情况下,当流动性出现问题时,流动性风险将提高市场风险,但VaR无法反映出此类风险。

鉴于此,西方各国银行广泛采用压力测试来应对市场可能发生的突变情况,通过资产配置、交易额度设置以及资产利率期限结构调整,来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二、压力测试的分析方法

1.确认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实时性

在正式进行压力测试前,各银行必须确定其相关数据的正确性,由于银行每13的投资组合都会改变,因此各投资标的的数量、价格等,必须详加确认,不管是变动较快的交易账户(Tradingbook)或是变动较慢的银行账户(Bankingbook)均需进行检验;此外衡量各风险因子的市场数据(如利率、汇率)及其它风险性数据(如转换矩阵)的验证工作也十分重要。

2.针对投资组合进行相关的风险分析及情景事件的建立

压力测试是属于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应先确认将要进行压力测试的测试区域,不同的资产其分析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资产组合确定后,我们便可观察市场、经济等变化,寻找出会影响此资产组合的压力测试事件,金融机构可借助内部或外部专家顾问咨询,建立合适的压力情景,由于真实的压力情景是未知的,因此尽可能地多建立几个压力情景进行分析。例如,对于一笔商业贷款,它的潜在损失将受到借款企业销售收入下降、利率水平大幅度上升以及抵押品价值缩水等情景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以下一些情景加以分析:

(1)借款企业销售收入下降20%,抵押品价值缩水50%,该笔信贷资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

(2)利率水平翻一番,同时抵押品价值缩水50%,该笔信贷资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

(3)销售收入下降20%,抵押品价值缩水50%,同时利率水平翻一番,该笔信贷资产的潜在损失又是多少。

3.定义各风险因子

在确定了各种压力情景后,另一个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各风险因子。银行常见的信用风险因子包含:

(1)交易对手风险——这部分包含违约率(probabilitydefault,PD)、违约损失率(1ossgivendefault,LGD)、违约暴露金额(exposureatde.fault,EAD)三个主要风险因子。此外,借款人提前还款会导致再投资风险,所以到期期间也可视为风险因子。

(2)总体经济因素——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或物价指数等会对资产组合有影响的总体经济变量都可视为风险因子。其他与产业及市场、地区有关的各项政治或经济因素亦可视为风险因子。

(3)市场风险因子——银行持有债券或证券等金融商品,同时会面临市场及信用风险,一个压力事件对此类商品所产生的影响属于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是很难加以区分的,因此在进行压力测试时,会同时将此两类风险因子进行衡量。

(4)其他类型风险因子——在一般的风险模型中,经常会有许多的假设条件,在进行压力测试时,这类的假设条件应予放宽进行估算。此外,在风险模型中经常会使用到资产组合相关的风险性数据作为中介数据,如转换矩阵,在进行压力测试时,亦可视为风险因子进行测算。各资产的相关性亦会对风险值大小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高质量的债券(政府公债)和低质量的债券(垃圾债券)在市场正常时,同时会受到利率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其间的相关性很高,但当市场出现危机时,市场会趋向高质量的商品,于是两者间反而会产生趋近于一1的相关系数。此类会出现结构性变化且对资产组合会产生影响的变量,我们都要加以考虑。

4.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

进行压力测试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

(1)敏感度分析(sensitiveanalysis)

此方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风险因子或一组风险因子,将因子在执行者所认定的极端变动的范围内变动,分析其对于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这一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容易了解风险因子在可能的极端变动中,每一变动对于资产组合的总影响效果及边际效果,缺点则是执行者对于每一逐渐变动所取的幅度及范围必须十分恰当,否则将会影响分析的结果与判断,特别是对于非线性报酬率的资产组合,这种情况将更为显著。

(2)情景分析(scenarioanalysis)

即一组风险因子定义为某种情景,分析在个别情景下的压力损失,因此此类方法称为情景分析。情景分析的事件设计方法有两种:历史情景分析和假设性情景分析。

篇9

压力测试是一种用来测量一个投资组合、一个机构、甚至整个金融系统对某件一旦发生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小概率事件的敏感程度的前瞻性技术。采用的方法一般有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假设某种极端但合理的风险发生,然后对其后果进行粗略估计。在过去的15年,各国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国际组织广泛应用压力测试这一技术来从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识别金融部门的漏洞和初期风险。压力测试的目标大体上可以分为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以及风险管理三种。

IMF开展的压力测试通常是出于宏观审慎目的,即评估整个金融系统在中期内应对冲击的弹性,发现可能导致宏观经济环境迅速恶化的漏洞,识别出可能会对整体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潜在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尤其是在FSAP中,IMF的压力测试(包括偿付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倾向于将一些非常严重的压力情景合并在一起来评估金融系统承受尾端风险的能力。

金融危机使得压力测试有了新的内涵,即危机管理。相较于监管压力测试,危机压力测试通常具有更短期的特点。出于危机管理目的,美联储于2009年通过SCAP测试(CCAR的前身)对银行业进行了全系统的压力测试,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CEBS)于2009年和2010年、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于2011年进行了区域性压力测试。各国监管部门开展的微观审慎压力测试与IMF压力测试有所不同。在常规监管过程之中,监管部门可以定期对单家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以评估其在不利经济环境下的金融稳定性。压力测试的对象也不局限于系统重要性机构,并且如果某个机构没有通过测试,监管部门通常会采取某种形式的管理措施。

此外,金融机构也会出于风险管理目的定期开展内部压力测试,以评估其在紧张条件下满足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的能力。IMF有时会依靠银行的内部压力测试基础框架来进行“自下而上”的FSAP压力测试。

二、银行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框架

IMF银行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设计目的是预测银行部门在短期或中期宏观金融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在预先设定好的基准情景中的表现。测试目的是评估银行体系在不利宏观经济状况下的整体稳定性,确定银行部门的漏洞及其吸收冲击的能力。

自从FSAP开展以来,IMF已经对大约140个国家进行了评估。近几年,这些国家几乎全部进行了偿付能力压力测试。因此FSAP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框架必须适用于不同的金融体系,即需要支持不同的假设并保证模型的适当性、一致性和灵活性。

(一)压力测试的范围

1.在FSAP中,银行偿付风险压力测试通常采用“自上而下”方法,但有时也会与“自下而上”方法相结合。自上而下测试可以由IMF、国家当局或二者共同进行。在操作中,或使用单个银行的数据测试然后再进行汇总分析,或对一组银行进行测试以分析预先设定冲击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在自下而上法中,金融机构使用自己的内部风险模型和数据来进行压力测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出于交叉检验的目的二者是互为补充的。二者结果的差异性可能是由于模型设计、测试范围(包括使用的基础数据类型)、行为假设或模型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2.压力测试的覆盖范围会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在数据可用性和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出于宏观审慎目的,银行部门压力测试应当包括所有银行机构。如果资源限制决定了只能对银行进行小规模抽样,尤其是在进行自下而上压力测试时,那么通常的做法是把重点放在系统重要性机构上。

3.数据的类型、数量及质量直接决定了能否进行测试、能够覆盖哪些风险,以及可以应用哪些模型。迄今为止大约一半的FSAP采用了合并的银行集团数据来进行压力测试,其余则利用未合并的金融机构数据。使用前瞻性市场数据和能够反映时间点风险的变量来补充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做法。市场数据可以明确表明对于市场来说现有的账面价值代表什么,从而增加了分析的价值,也可以用来作为内部评级的基准。

(二)压力测试情景设计

1.风险期间的选择。风险期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测试结论能否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对于宏观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来说,通常选择较长的风险期水平,原因:(1)一些重大宏观金融危机事件造成的影响通常会持续数年,尤其是在信用风险案例中;(2)监管改革通常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实现。虽然时间的延长也会增加不确定性,但压力测试的目的不是预测,而是准确地捕捉冲击可能引起的所有中期影响。主要国家的FSAP在设计宏观情景时通常都会采用5年的风险期间。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体系还不太成熟,通常将风险期水平设定为1~3年。

2.压力情景。FSAP通常将IMF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作为基准情景,并基于历史模拟、假设场景或专家判断来设计压力情景。压力情景可以直接反映风险参数在压力条件下的假设状态对于偿付状况的影响,也可以将不利的宏观经济情景转换为压力参数。情景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一个金融体系来说,应根据其宏观经济环境和影响金融稳定的主要风险来设计合适且可信的尾端冲击情景。

3.风险因素。金融危机发生之前,FSAP偿付压力测试的风险重点主要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尽管这两类风险目前依然是FSAP偿付测试的重点,但是金融危机的教训使得FSAP试图覆盖金融系统的所有风险,因此其他类型的风险因素也被纳入压力测试,包括:(1)债务风险和其他之前属于低违约风险的资产;(2)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目前,FSAP压力测试试图将可供出售投资组合和持有到期投资组合都纳入考虑;(3)融资成本。金融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上升的融资成本对于银行偿付能力的影响。目前一些国家已经明确将融资成本纳入FSAP压力测试(如法国、德国、瑞典和英国),但这种做法还未得到普遍实施;(4)表外业务项目。将能够引起或有负债上升的表外业务(例如担保、委托、衍生品)纳入压力测试有助于准确捕捉到极端压力对所有相关风险的影响;(5)跨国风险。金融危机之前的信用风险压力测试较少关注银行的海外风险(通过分支机构),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国家的FSAP压力测试开始覆盖溢出风险。

4.管控因素。FSAP中采用的行为变量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增长、信贷增长、股利支付、战略变化和资产处置。尽管统一的假设会影响压力测试的灵活性和真实性,但能够确保测试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三)资本标准

1.资本定义。在压力测试中,资本标准是确定银行偿付能力的关键。资本评估的关键元素包括资本的定义和资本充足性的计算。FSAP中采用的资本定义通常由各国(地区)监管条例规定。

2.风险加权资产的设定。FSAP压力测试通常假设银行的资产结构在压力测试期间保持不变,例如银行不会用证券替代到期贷款(二者具有不同的风险权重)。各国对风险加权资产(RWA)的设定主要有以下四类:(1)RWA保持不变;(2)RWA权重保持不变,但是RWA总量随着信贷增长或信贷损失而调整;(3)RWA权重随着风险状况的变化而改变,由资产规模增长引起的风险变化除外;(4)操作风险权重资产和市场风险权重资产通常被假设为不变或随着信用风险权重资产的变化而成比例地变化。

(四)方法

确定了压力测试框架的主要元素之后,还需要使用一个或多个定量压力测试方法来估计银行在预期财务压力之下的资本充足性。一个全面的FSAP偿付能力压力测试应当包括三项内容:资产负债表模块、利用市场信息的投资组合模型以及溢出效应分析。资产负债表方法较易得到精细数据,可以覆盖大部分问题,是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核心。投资组合模型有利于尾端风险的计算,并使得市场数据具有可用性。在金融体系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溢出效应分析由于可以捕捉到传染风险及回馈效应,也已经成为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数据限制,溢出效应分析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1.压力测试模型。一个合适的模型应当能够基于可用数据,准确地捕捉系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较简单的金融系统不需要太过复杂的压力测试模型,较复杂的金融系统则相应地需要使用更先进的压力测试方法来捕捉风险。一般来说,越复杂的模型越容易对不确定性进行估计,如果试图从压力测试中得出政策性结论的话,就必须将不确定性估计纳入考虑。如果FSAP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模型,那么还需要对结论进行交叉检验和差异协调。

目前,IMF压力测试使用的模型可以被分为三类,尽管这三类方法所使用的数据类型有所重叠,但是三者之间不能互相替代。(1)会计性方法(资产负债表法)。会计性方法最简单,目前所有主要国家的FSAP中都应用了会计性方法;(2)市场价格模型。市场价格模型是以投资组合风险管理技术为基础的,并且通常可以从不同风险因素的依赖关系中得到大致的“系统性风险度量”。使用市场价格模型时需要考虑多家机构同时违约的可能性以及压力测试结果对于风险因素历史波动的敏感性。采用市场价格模型的压力测试结果有可能因为涉及估值方法而增加处理难度。测试结果通常无法直接显示其与主要监管指标的联系,并且由于数据限制,有些市场工具的价格(例如股票价格以及CDS价差)也较难获取,因此目前在FSAP中只是将这种方法作为会计法的一个补充。

2.宏观金融模型。相对于前两种模型来说,宏观金融模型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维度。这类模型被用来检验由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之间的联系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会计模型和市场价格模型可以通过估计额外的宏观金融联系模型来实现宏观金融压力测试。

(五)交流

1.结果的呈现。测试结果应当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即要强调相关风险和漏洞。FSAP压力测试的结论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通过估计尾端风险的影响,为FSAP的稳定性风险评估提供量化支持。二是与国家当局就风险缓解策略和危机防范进行政策讨论。

2.公布。FSAP压力测试结论的公布方式也是测试框架的一个重要元素,公布结论可以对测试结果进行判断,即使所有银行全部通过压力测试不意味着银行部门不存在漏洞。压力测试结果的披露是一件十分敏感的事情,应当确保压力测试结果中披露的信息既不会造成虚假的安全感,也不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三、结论与启示

从金融危机前FSAP压力测试的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出,压力测试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进行压力测试的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活动。其次,在数据获取及数据质量方面不可避免会受到限制,压力情景的设计也要受制于谈判协商。此外,政治敏感性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IMF试图通过对压力情景进行标准化设计、覆盖更广范围和更多风险等一系列措施来克服这些弱点。

金融危机的事后分析表明,由监管部门、IMF和金融机构自身进行的压力测试并不总是能够识别出正确的风险,因而也无法对冲击下的潜在漏洞作出有效的预警。在某些案例中,压力测试的模拟冲击和相应的影响设定并不足够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测试参与者并不情愿承认某些极端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压力测试的失败还可能归咎于压力测试本身,比如技术不足以应对复杂的金融工具或二次效应。另外,数据不足或情景设计缺陷,比如对某种风险因素的忽视、对风险溢出缺乏足够的重视等,都会导致压力测试缺乏稳健性。

FSAP的相关实践对我国宏观压力测试具有启发意义,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和改进:

一是宏观压力测试应更多地考虑结构性因素。当前区域金融体系的层级结构和风险分布较为复杂,作为压力测试目标资产组合的违约概率分布特征及其面对外部冲击变量的风险敏感度也存在明显差异,难以适用一个能够普遍接受的标准模型。因此,压力测试框架设计应体现层次性,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实体风险与金融风险之间的传递关系。

二是重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研究和建设。未来测试过程中,不应局限于仅选用与目标风险变量有直接关系的情景因素,应提高宏观分析能力及模型搭建水平。许多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与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贷款违约率等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宏观变量的变动理论上能够预测违约率的趋势。因此,应考虑建立并不断校准动态模型来反映这种关系。

篇10

总体风险管理

目前金融企业和政府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应对未来五年世界变化的准备不足。请注意,我说的是对变化的“准备”,而不是“预测”变化。以特定方式预测变化是非常投机的,但为必然的变化做好计划则是审慎管理。一个关键问题是你们的机构是否具有应对必然变化的工具和风险管理流程。作为信托投资风险管理经理,你们都非常重视量化和监测你们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并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你们还可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以跟上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如果你仅与大多数风险管理经理一样,你会发现要跟上你同事和竞争对手的步伐将越来越困难,因为我们身处的世界,特别是那些受科学技术影响的方面,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生变化。在这方面,风险管理经理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对未来没有做好有效的准备。正如yogiberra曾经说过的:“未来不再是过去的样子”。因此,风险管理经理面临的挑战,就是确保其机构对未来任何事情都要有充分准备。

尽管我们不能用特定方法预测未来,但如果说过去发生的事件对我们具有某些指导意义的话,那就是可以乐观地预期新技术能够使我们解决在今天看来难以逾越的问题和挑战。然而,与此同时创新将(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作为风险管理者,我们要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最好地应对不可避免的巨变和挑战?”准备是显而易见的答案,但预见和约束同样是必要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风险管理经理要确保其机构具有到位的能够恰当量化、监测和控制风险敞口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技术。除此之外,风险管理经理还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深思未来。更确切地说,风险管理经理需要进行情景分析和情景计划,这是一个有时容易被忽视或未能认真对待的风险管理领域。要做好情景分析和情景计划是困难的,但必须扎实地进行。

对于许多金融机构而言,情景分析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对特定风险因素(如利率或信用价差变化)风险敞口的定量分析。但要想从情景分析中充分获益,就必须超越定量分析。一项全面的情景分析应该包括对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潜在且可能的主要变化进行详尽的分析:这些变化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你们的业务?如果它们发生,将如何应对等。这类分析是风险管理的首要责任。

但情景分析并不是最终目标,对于分析结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了对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的情景做好准备,管理层必须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或者修正其目前的风险管理战略。这种战略制订是有效情景计划的核心。作为情景计划的一部分,需要考虑的一些关键情景应包括,诸如持续的全球化进程、技术进步、产品创新方面的竞争等各种力量是如何影响你们特定的业务条线的。例如,全球化可使金融企业在集团管理和风险积聚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日益增强的信息技术在创造新机会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风险。另外,新产品和新分销渠道也可能影响你们的业务及其风险状况。

控制失效导致的问题在信托投资领域同样不可避免。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延迟交易和择时交易的公开报道及其相关调查,已经影响到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许多公司。此类合规失败不仅导致处罚和财务损失,而且给公司声誉和特许经营权价值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看到全面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正日益受到重视。

金融服务企业的业务条线和经营活动可以横跨多个法律实体,这使得一家监管机构在单独判断问题症结所在及哪些流程需要改进方面更为困难。在一些共同基金案例中,美联储作为有关银行业机构的联合监管机构,与银行首要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密切合作,共同调查控制失效问题。各监管机构之间相互交换信息以比较各自发现的情况。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检查经纪交易员、投资顾问及共同基金分销人员发现的情况,与美联储和银行首要监管机构对银行持股公司和银行实施有针对性联合检查所发现的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银行业监管机构检查的重点在于全面合规的做法以及银行放贷的做法。

据我观察,共同基金实践中的重大缺陷源于几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控制的失效。首先,共同基金的经营活动没有受到共同基金董事会的有效监督。第二,某些共同基金管理公司为增加盈利而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务激励,但这些激励措施的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却并没有受到恰当地关注。第三,缺乏足够的职员培训导致职员为了迎合某些大客户而违反标准程序。比如,在一些案例中,职员常规性地免除重要客户的赎回费,以损害其他基金持有者利益为代价,任由这些客户从事择时交易。一个强有力的公司合规方案可使当地合规经理识别这些问题,并提请公司更高一层管理者予以关注。

根据我们对这些共同基金控制失效事件调查的经验,我想强调几点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要严格评判要求偏离标准程序的不正常客户关系。如果单一客户的利润贡献度较高,则更应提高警惕。此外,金融机构在建立客户关系的初始阶段应有一套审查和批准独特产品、客户和服务的正式流程。最后,对历来被认为是“低风险”的领域给予一些关注以证实原先的评判总是有益的。经营活动发生损失的低概率不应成为评估风险时唯一考虑的因素。

合规风险管理框架

以上经验教训表明,当金融机构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或行为准则时合规风险就会产生。但庆幸的是,有各种模式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为有效地管理合规风险。许多银行业机构都已建立,或正处在强化全面合规风险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许多金融机构还通过合规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实现更为整合和透明的分析和监测,以支撑其合规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全面合规风险管理方法在下列领域已经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这些领域包括:银行保密法(bsa)和反洗钱方面的合规、信息安全、隐私保护、关联交易和利益冲突等。

大型金融企业和小型金融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趋势,即合规方案正由“以任务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转变。以流程为中心的合规方案要求将合规建立在持续测试和验证的基础上。此外,局部的、重复的合规管理活动正被那些能够促使整个机构全面了解合规的管理活动所取代。然而,这并不是说各业务单元自身的合规管理活动已经过时了,而是指这些合规管理活动应当成为全面一体化合规方案的一部分。这能促进合规管理活动的预期、文件以及合规风险评估和报告等相互保持一致。

有效的全面合规风险管理方案不但要具备应对变化的灵活性,而且要依据一家机构的公司战略、业务经营和外部环境来量身定制。此外,有效的全面合规风险管理方案还需要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施强有力的监督。

篇11

社区金融是指社区公众及社区组织所产生的一切金融需求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满足其需求的一切活动。社区金融机构是基于一定区域地理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的网点,自主经营,有独立的法人产权,主要面向小企业经营者贷款和客户理财。社区金融的出发点是个人独特的社区属性,由于很多人大部分时间可能会耗费在社区里,便利的社区金融机构能更获得青睐。社区金融的主要特征是:一是区域集中度高。社区金融机构主要建立在居民所在社区,距离目标客户非常近。一家社区金融机构的业务覆盖范围在1-2公里,服务的就是社区的上万家庭,就是将金融服务直接送到客户家门口。社区金融根植于社区、吸存于社区、放款于社区、服务于社区、融入于社区。二是运营成本低。社区金融机构不具备现金业务,投入安全成本低。出于政策法律规定,社区金融的柜台没有现金储备,顾客如果有汇票、支票等现金业务,还是需要去比社区银行更高一级的支行去办理。三是金融服务自动便捷。社区金融大力发展自助业务,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只能设备升级,将小巧的物理网点打造为全功能的新智能化银行网点。社区金融设备可以直接办理开卡,个人购买理财,个人或者企业办理小额贷款等银行基本业务。办卡买理财贷款等都可以由办公自动化机器和设备完成,开卡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即可完成,非常便捷。四是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社区银行的现金取款全靠自动取款机,而自动取款机每天最高限额取款最高限额是2-3万,顾客需要大额取款时就无法满足,只能取不超过3万元的小额现金。购买理财起点30万以上的是不允许在社区银行网点出售。因此多为小微客户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五是拥有关系型信贷。社区金融可以分散信贷风险,强化客户信息数据,在居民中建立良好的口碑。社区金融的以上特征,带来了社区金融一系列地优势:首先,投入比较少,运营成本低。对于银行来说,社区银行可以带来存款利率的增加,但是投入成本比较低,降低了网点相对成本,使银行服务更加贴近民生。其次,为小微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最后,社区金融有效地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和社区居民服务需求。

二、社区金融管理的风险性

社区金融的主要风险性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其一,政策因素。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去年就纷纷启动了社区银行战略,但是监管层对于建立社区银行这一全新的概念是否与现行的新设网点法规相悖存在种种担忧和争议,银监会在去年紧急政策命令社区银行责令整顿,硬性规定了社区银行要持牌上岗,很多社区银行被关闭。因此,社区银行的发展首先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约。其二,法律因素。社区金融机构的建立,需要取得营业许可,需要层层地审批。没有法律审批的网点,依然违法经营,对客户的财产风险会有不可估量的危害。其三,地理位置因素。由于社区银行的地域性明显,其营业额非常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如果选址不好,市场不够广阔,很难继续经营下去。其四,社区信任因素。社区金融人员在社区银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起其他级别的银行网点,这一点儿更加明显。因为社区金融是新兴事物,又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取得一定区域内社区住户的信任和支持就格外重要。社区银行的领导能否赢得社区有影响力的“大客户”支持,并且由他们进行口碑相传,是决定社区金融成败兴衰的关键。其五,操作安全因素。社区金融虽然不办理现金业务,一般的金融服务业务需要金融自助设备完成。因此,设备的安全监控也很重要。社区金融还有大量客户的储备信息资料,对社区银行人员进行安全布防保密的培训也显得非常重要。其六,同质化竞争因素。短短两年间,社区金融发展迅速,在一线城市,一个社区往往可以看到同时存在四、五家金融机构,扎堆现象严重,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从金融行业现实来看,银行进入社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开设社区银行来挖掘客户;同样非银机构也在扩大领域。

三、前馈控制在社区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前馈控制的涵义

前馈控制就是在危险和危害发生之前进行一些科学方法的预测和预警,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前馈控制的优点在于前瞻性和主动性,主要着眼点在于对未来的控制,因此控制先于结果。前馈控制克服了反馈控制的时滞性缺点,使控制行为更加积极有效。建立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关系到社区金融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社区银行风控的前馈控制方法

1.情景分析方法

所谓情景分析方法,是面对未来的系统思维方法,对事物发展所有可能的态势运用定量和定性描述,主要特点是在定量分析中嵌入很多的定性分析。运用情景分析进行前馈控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军事部门。1964年,美国国防部针对可能潜伏于未来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冲突及相关的军事力量,通过应急战争军事分析,测算出了对应军事力量的规模需求。这是最早的情景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等社会危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长远的战略规划已经无法应对经济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很多大企业和大公司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开始研究和应用情景分析方法,如兰德、壳牌等。80年代以后,情景分析方法在企业和政府组织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前馈控制方法。

2.政策模拟方法

政策模拟方法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安全或者多国经济博弈的政策模拟器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所谓政策模拟,是指运用数学建模、模拟计算和政策虚拟的计算机实验对政治经济社会政策问题进行模拟演练,通过人工和计算机手段仿真推演预示风险和矫正对策。政策模拟一种以政策实验为导向的社会仿真,目的是为政策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场所。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自己的政策模拟系统即政策模拟器,用于分析本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内经济政策。一些大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政策模拟器。政策模拟器的一般概念是“一个为政府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它的目标是寻求适当的政策去响应未来和发现社会经济面临冲击的政策对策。”政策模拟器是一种大型软件,主要作用是探索各种政策情景,通常是以特定模型为核心的配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政策模拟器的开发需要三个方面的需求。第一,提出科学合理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对社区金融不同情景方法下的风险因素研究,以及社区金融风险问题的内在机理研究,提出可靠的和正确的理论分析模型。第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复杂性分析技术,建立系统完善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和预警分析的计算体系。第三,需要利用仿真交互网络系统对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估,并且进行对策模拟研究。

3.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控制设想

政策模拟器是风险社会催生的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其本质是模拟风险和应对预演方法。针对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风险模拟器应该是一个为社区金融机构避免风险危机、维护社区金融安全稳定运行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风险控制模拟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社区金融风险性因素的识别,二是有针对性的对策演练。

四、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模式设计

社区金融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金融能否取得成功,最终取决于能否建立目标达成的有效机制。社区金融系统的风险要素和要素间的组合序列我们把其成为静态结构,把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称为动态结构。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模式,就是用一种特定的规则规范系统内各要素的组成方式和各要素间的联系方式,实现风险控制的功能。

(一)社区金融风险管理规划机制的组成和功能

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规划机制应用于社区金融的前馈控制模式,进行客户访谈,外部数据采集、参数选择、分析、计算,根据社会调研,对目标小区的居民以及相关的物业、商户等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通过模式预测、预警评价、调控,预警结果图表与信号输出。

篇12

中图分类号:F301.24;X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4.001

1 引言

Cohen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缘结构,在这个新的结构中,放弃了冷战所谓的“心脏地区”国,而是强调形成具有合作可能性的地缘战略域(geostrategic realms)。他划分全球为两个域:海洋域与欧亚陆域[1]。王铮等提出,在一个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存在三个地缘战略域:金融业优势域、制造业优势域和资源开发业优势域[2],以下简称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国和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这三种地缘政治经济学力量的博弈导致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危机的发生。事实上,这种国际性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汇率和就业方面。因此本文以汇率和就业为经济指标,研究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及其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关于汇率与就业的关系研究,较早要追溯到Branson and Love和 Revenga。Branson and Love采用1970-1986 年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美国及日本的真实汇率变化对其自身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发现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其货币的升值都会导致其制造业产出与就业的下降,特别是耐用品部门[3]。Revenga则对美国制造业就业及工资与汇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1980-1985年间美元的升值导致了就业减少4.5-7.5%,工资平均减少1-2%[4]。Márquez and Pagés通过对18个拉美国家进行分析发现,实际货币的升值会导致就业的减少[5]。Burgess and Knetter对G-7国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国家的就业与汇率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联系,根据他们的估计在大多数国家案例中货币的升值会导致制造业就业的下降[6]。Gourinchas运用美国的季度数据研究了汇率对总就业的影响,发现贬值10%将导致贸易部门的就业增加0.3%,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归功于进口竞争行业的就业创造[7]。Klein et al.通过建模对美国1973-1993年制造业细分行业的研究则发现趋势性真实汇率显著地影响岗位再分配(job reallocation)但不影响净就业,而周期性真实汇率通过岗位破坏(job destruction)影响净就业[8]。Ribeiro et al.则发现货币贬值会给巴西带来大量的制造业就业[9]。Hatemi-J and Irandoust运用面板单位根及协整方法对法国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指出真实汇率的上升将导致法国制造业就业的显著下降[10]。Oskooee et al.则利用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对美国1961-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美元的贬值从短期来看对就业及工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从长期看其影响却是中性的[11]。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步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俞乔通过分析认为,人民币贬值15%-30%可能增加250万-510万个就业岗位[12]。万解秋和徐涛则分析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就业的实际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升值将抑制就业的增长, 并加重就业负担[13]。丁剑平和鄂永健运用协整方法检验中国汇率变化和就业及工资的关系,发现人民币实际贬值会显著增加贸易部门就业,但非贸易部门就业却不敏感[14]。曾莹对中国15个行业进行了分析,发现对于大多数行业,人民币升值会抑制其就业增长,而贬值有利于其就业扩张,尤其是对高开放度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影响显著[15]。鄂永健和丁剑平又通过在个体跨期最优模型中引入内生劳动力供给,并同时假定对资本流动存在限制,来分析实际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16]。结果发现:只有当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比较小时,本币实际贬值才会促进就业的增加,反之贬值会使就业减少。沙文兵选用1994-2007年中国东部11省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水平与就业量显著负相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上升1% ,就业量将下降0.126%[17]。这些研究都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果,即我国货币升值会带来就业及产出的下降。

然而,另一些研究则从其他角度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Edwards对39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货币的贬值会引起发展中国家国内产出及实际工资的下降,导致就业的减少[18]。Fung对台湾企业层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真实的货币升值导致生存企业规模的扩大,从而提高生产率[19]。他们的研究显示了一个显著的规模效应的存在。李晓峰和钱利珍则通过构建测算传导渠道的模型,分析中国的汇率影响就业的传导渠道[20]。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动会通过出口需求、资源配置和效率渠道对就业产生影响。其中,出口需求渠道的作用最强,效率渠道的作用次之,资源配置渠道的效应最弱,但资源配置渠道的影响效应为正,即汇率升值通过资源配置能带动就业,而出口需求和效率渠道的影响效应为负,即汇率升值将通过出口需求和效率变动减少就业。

谢杰构建了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以量化估算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发现升值的财富效应导致国内购买力增强, 服务业、建筑业产出随之增加,然而其他产业产出会下降[21]。胡宗义,刘亦文则运用动态CGE进行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宏观经济不同经济变量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对贸易条件及CPI呈正向作用,对金属、机械设备加工业等行业有正面的经济效应,而对种植、养殖、运输等行业影响不大,服装纺织等货物贸易行业则会有负的影响[22]。

上述研究,无论是对发达国家的研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都主要是针对制造业就业,从耐用品与非耐用品,到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及至具体的细分部门。对汇率调整的考虑,也都从真实汇率调整,到考虑趋势性及周期性汇率的差异,及至汇率调整的短期与长期性。这些研究都是从就业或者汇率方面尽可能地挖掘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描述了汇率变化对就业的影响。这些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都从某一个国家的角度探讨其汇率的变化对本国就业的影响。但现今的世界是一个多边联系的世界,一个国家政策的变动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本国及他国,而且还会通过他国受影响后的反馈间接影响到本国。特别是对于汇率来说,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表现得更加紧密。这就要求我们从多国互动的角度去考虑汇率对就业的影响,并构建一个多国模型来研究这种关系。

因此,本文选择在Pflüger[23]及Yamamoto[24]的两国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汇率因素,并且考虑到适应当前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将两国模型扩展为三国模型。本文第二部分对模型进行了具体介绍;第三部分介绍了模型的求解及相关参数设置;第四部分对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各国汇率变化对各国就业的影响特征;第五部分进行了相关总结。

2 模型

模型的构建是在金融业国、制造业国、资源业国三国的地缘构架上进行的,在建模前,首先要对这三种类型国家的特点进行描述与讨论。

金融业主导国家具有如下特点:拥有富集的金融资本,通过金融资本进行对全球各国的产业投资,控制世界的经济,是资本输出国;具有较高的信用创造能力,能产生更多的资本进行投资;掌握世界的最高技术水平;居民消费水平高,通过低价获取制造业国的制造品及资源业国的资源,保持很高的产品消费量。更多的是产品及资源的输入,由于其发达的金融业,也导致金融业主导国家居民存在大量的信贷消费现象;人口较少,劳动力成本高。

制造业主导国家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低廉,并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及自然资源;在生产链中,处于中间水平,需要从金融业国输入资本,从资源业国获取资源,同时向金融业国与资源业国输出制造业产品;金融业不发达,储蓄投资转化率较低。

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向金融业国与制造业国输出资源;较低的技术水平,在生产链中处于下游;居民生活水平低;需要金融业主导国家向其输入资本;金融业很不发达,储蓄投资转化率低下。

因此,模型中包含三个国家:A,B和C,分别代表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主导国家及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三种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及资源。三个部门:制造业、农业及服务业。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不在国际间流动。我们假设国家A(B,C)的总人口分别为LA(LB,LC),有效劳动人口为?灼ALA(?灼BLB,?灼CLC),其中?灼A(?灼B,?灼C)为A(B,C)国有效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允许各国存在失业,人口在国内产业间流动。国民资本禀赋被当地国民平均地持有,其居民人均资本持有分别为kA(kB,kC)。资本在国际间是可流动的:国家A(B,C)的资本持有者可以将资本投资到A,B,C三个国家的企业。国家A(B,C)可利用资源分别为NSA(NSB,NSC),资源对于每个国家来说是同质的,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

2.1 居民

根据Pflüger,国家i中的每个居民的偏好形式为:

Ui=?琢ilnCM,i+?茁ilnCS,i+CA,i (1)

其中,?琢i>0,?茁i,CM,i表示i国的制造业产品消费集,CS,i表示i国服务业产品消费集,CA,i表示i国的农产品消费集,i=A,B,C。

对于CM,i我们又假设其为如下形式:

CM,i=(■x■■)■ (2)

其中,?滓>1表示不同国家制造业产品间的替代弹性,xij表示i国消费者对j国制造业产品的消费量,j=A,B,C。

居民消费预算限为:

GM,iCM,i+pS,iCS,i+pA,iCA,i=Ci (3)

这里,GM,i是i国CES形式的价格指数,pA,i为农产品价格,pS,i为服务产品价格,Ci为i国用于消费部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Ci=(1-si)yi (4)

其中,si为i国居民储蓄率水平,yi为i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参照Pflüger,本文将价格指数GM,i设计为如下形式:

CM,i=(■((mi /mj)?子ijTijpj)1-?滓)■ (5)

其中,pj为j国企业生产的制造品离岸价格。mi (mj)定义为i国(j国)的汇率水平即一单位的世界货币兑换mi (mj)单位的i国(j国)货币;?子ij为i国到j国的冰山成本系数,表示运输成本的损失,每单位i国(j国)产品输出到j国(i国)只剩余1/?子ij单位产品),令i=j时,?子ij=1;Tij表示i国对j国产品征收的关税系数,Tij-1为i国对j国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于是,(mi /mj)?子ijTijpj即表示j国企业生产的制造品在i国市场的销售价格。

我们假设农业生产只取决于劳动力的投入,于是i国的农业生产函数为:

XA,i=AiLA,i (6)

其中,XA,i为i国农业产出,LA,i为i国农业劳动投入,Ai反映i国的整体技术水平。

我们又假设农产品为基本消费品,各种农产品都是同质的,在国家内自给,于是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劳动力价格即工资等于其边际产出。将农产品作为基准商品,从而确定i国的工资率为wi=Ai。此时,i国农业产品的总需求为LiCA,i。

另外,对于服务产品,服务完全是劳动者的劳动付出,我们认为一单位的服务对应一单位的劳动,于是i国服务业生产函数设定为:

XS,i=LS,i (7)

其中,XS,i为i国服务业产出,LS,i为i国服务业劳动投入。此时i国服务产品的价格为:

pS,i=Ai(8)

参照Yamamoto,效用最大化i国消费者的需求函数有:

C■=?琢■G■■(9)

CS,i=?茁ip■■(10)

CA,i=C■-?琢■-?茁i(11)

xji=?琢■((mi /mj)?子ijpj)-?滓G■■(12)

对i国居民的服务产品的需求,将式(8)代入(10),我们可得到i国居民对服务产品的人均需求,进而可知其对服务产品的总需求为Li?茁iA■■。

另外,根据各国消费者对各国制造业产品的需求量,我们也可以得到i国制造业产品的总需求:

XD,i=■?子ijLjxij(13)

其中,?子ijLjxij表示j国居民对i国制造品的总需求量。由于运输方面的损耗,j国居民消费1单位i国产品,国则要向其提供?子ij单位产品。

2.2 企业

根据Krugman,制造业国产品的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不变的边际成本,且存在规模经济:

Fi=?酌i+?自iXMS,i(14)

其中,Fi为i国生产商品使用的中间产品投入量;XMS,i为i国制造业产品的产出量;?酌i为固定成本;?自i为边际成本。

中间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Fi=Ai(?孜■L■■+?孜■K■■+?孜■N■■)■■(15)

其中?孜■为劳动力的分配系数,?孜■为资本的分配系数,?孜■为资源的分配系数,L■为i国制造业实际投入的劳动力,K■为i国制造业实际投入的资本,N■为i国制造业实际投入的资源,?籽为要素的替代弹性。

于是i国制造业生产函数可写为:

X■=?酌i/?自i+?自i-1Ai(?孜■L■■+?孜■K■■+?孜■N■■)■■(16)

假定各国企业都能按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行生产,实现成本最小化。令CT,i为i国生产中间产品所需总成本,于是

minCT,i=wiLMD,i+rK,iKD,i+pN,iND,i(17)

s.t.Fi=Ai(?孜■L■■+?孜■K■■+?孜■N■■)■■(18)

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可得

C■■=A■■(?孜■■w■■+?孜■■r■■+?孜■■p■■)■■Fi (19)

其中,C■■为要素最优投入组合下 的总成本,wi为劳动的报酬(工资),rk,i为资本的报酬(利率),pN,i为资源的价格,假设中间产品在国内的生产是完全竞争的,于是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故中间产品的价格指数与中间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相等:

pF,i=A■■(?孜■■w■■+?孜■■r■■+?孜■■p■■)■■ (20)

于是,i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函数可写为:

?仔■=■(p■-v■p■)?子■L■x■-?酌■p■ (21)

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据Krugman,于是企业便会把出厂价格定在:

p■=■v■p■=■v■A■■(?孜■■w■■+?孜■■r■■+?孜■■p■■)■■ (22)

2.3 市场均衡

在市场均衡的情况下,i国产品的供给等于其需求量,即XMS,i=XMD,i。由于i国制造业企业在最优配置下进行生产,在生产量确定的情况下,按最小成本生产原则,i国制造业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情况:

LDM,i=((r■+v■XMD,i)/Ai)■(?孜■■/w■■)■(?孜■■w■■+?孜■■r■■+?孜■■p■■)■■ (23)

K■=L■(w■?孜■/r■?孜■)■ (24)

N■=L■(w■?孜■/p■?孜■)■ (25)

市场的均衡不仅需要保证产品市场的出清,还包括资本市场与资源市场的出清。由于资本是在全球自由流动的,于是资本市场的出清由式(26)表示:

■((Ii+ki)Li-KD,i)/mi=0 (26)

其中,Ii为i国人均投资量,((Ii+ki)Li-KD,i)/mi为以世界货币表示的i国资本供需差额。

Ii=siyi+kCredit,i (27)

这里,kCredit,i为信贷资本。我们认为,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国及资源业国三国在金融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异。金融业主导国家凭借其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及强大的金融实力,可以发挥巨大的信用创造能力,增强国内的投资能力;而制造业国及资源业国则缺乏信用创造能力,其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也较弱。为此,我们引入信贷资本,用以简单的表达三个国家这种融资能力的差距。若kCredit,i>0,表明该国金融市场发达,kCredit,i

对于资源市场的出清,则由式(28)表示:

■(NS,i-ND,i)=0 (28)

其中,NS,i-ND,i表示i国资源供需差额。

对于劳动力市场,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我们允许失业存在:

LUnEM,i=?灼iLi-LMD,i-LA,i-LS,i (29)

其中,LUnEM,i为i国的失业人口,LA,i=XA,i/Ai,LS,i=AiXS,i。

2.4 模型传导机制

根据整个模型框架,我们进一步从A国汇率变动的角度,探讨了模型的传导机制(图1)。假定A国产品的供需正处在一个平衡点,当A国汇率变动后,将会对资本市场、资源市场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A国的利率及A国资源价格的变化,结合A国的工资,通过公式(22)改变了A国的制造品价格。当然,B国、C国的制造品价格也会因为产生变化。然后,由A、B、C三国的制造品价格,结合AB国之间、AC国之间的关税,以及A国的汇率,通过公式(5),影响到A国市场的价格指数。另一方面,A国家居民消费总量由A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决定,结合A国制造品价格,通过公式(12)决定A国居民对A国制造品的需求量,同理结合相关国家关税与汇率情况决定B国、C国居民分别对A国制造品的需求量,从而通过公式(13)得出A国制造品的总需求量。由于需求决定供给,从而进一步导致A国制造品供给的变化,从而根据式(23)、(24)及(25)决定A国资本及资源的需求量,进而再一次影响到资本市场与资源市场的变动,如此循环,通过优化算法去逼近式(26)、(28),在对A、B、C三国利率及资源价格的寻优过程中,实现资本、资源、制造品市场的平衡,得到A国制造品的供给量及其他相关数据。最后,根据(23)式,得到制造业劳动需求量,结合服务业劳动需求、农业劳动需求以及A国的总劳动供给,通过(29)式计算出A国的失业情况,得到失业率。

3 模拟参数设置

Fujita et al.[26]指出对于一个三区域的模型,要得出三个地区情况的解析解是困难的,但可以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一些数值解,用以分析三区域的情况。因此,本文采用C#与Matlab联合编程进行系统实现。对于模型的最优化算法核心部分,采用Matlab编写,并通过C#实现调用接口进行运算。从而,开发了三国经济增长模拟系统(Three-Country Economy Simulation System,T-CESS)作为分析工具,具体开发过程在此略过。

3.1 基本参数设置

运用T-CESS系统进行经济动态模拟研究,首先需要对相关的参数及变量的初始值进行设定。本文对汇率变化的模拟,其相关参数与变量初始值的设定,具体可参见表1。

为了表征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主导国家与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三中类型的国家,本文对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主导国家及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三国的人口数分别设为400,1600,800,这主要体现了制造业主导国家劳动力的丰度;人均资本存量分别设为0.7,0.6,0.55,这体现了三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主导国家及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的可利用资源则设置为150,600,1500,这体现了三种类型国家资源丰富程度的差异;为体现出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在技术参数方面,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主导国家与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分别设置为1.4,1.3,1.2;本文认为金融业主导国家居民有更低的储蓄率,因而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主导国家与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的储蓄率分别设置为0.2,0.3,0.3;在直接标价法下,将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主导国家,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的汇率分别设置为1.2,5.1,5.5,体现了金融业主导国家有更高的币值水平,制造业主导国家次之,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最低;本文假设金融业主导国家金融市场发达有很强的信用创造能力,而制造业主导国家与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信用创造能力缺乏,储蓄投资转化率低下,于是对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主导国家及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的信贷资产分别设定为0.36,-0.08,-0.09;对于各国农业产品的消费,本文假设农产品消费为基本品消费,其消费量都是相同的,故都设置为0.2;各国间的冰山成本系数都为1.2;国家间的关税系数都为1.2;资本分配系数按照资本的丰富程度来设定,金融业主导国家资本充足故较小为0.16,制造业主导国家次之为0.2,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最大为0.24;资源分配系数按照资源丰富程度来设定,金融业主导国家资源最为稀缺,受制于资源故最大设为0.35,制造业主导国家有一定的资源丰度故稍小为0.28,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资源丰富故较小为0.2;劳动力分配系数由1减去各国其他资源分配系数得到,具体分别为0.49,0.52,0.56,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劳动力熟练程度的反映,体现了各国生产同样产品的劳动力消耗量;其他的相关设定可见表2及参照模型中的相关变量说明。

3.2 基本情景设置

为了全面地了解各种汇率变化情况下各国就业率的变动情况,首先需要设置一个基准情景(参见表2中的情景0),将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主导国家,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的汇率,分别设置为1.20,5.10,5.50。在情景0的基础上,本文展开了各国汇率变动的情景模拟,模拟一共分为六种情景(参见表2中的情景1-情景6):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主导国家、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分别单方面货币贬值10%;金融业主导国家与制造业主导国家、金融业主导国家与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制造业主导国家与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两国同时货币贬值10%。若三个国家同时贬值10%,则三国间的汇率相对值不发生变化,故贬值只有6种情景;而升值即是与贬值相反的情景模拟。通过情景1-6与情景0之间的对比,便可分析各国汇率变动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特征以及汇率影响各国经济的传导机制。

4 结果分析

按照汇率贬值的各种情景,本文利用T-CESS系统展开相应的模拟,并对各种情景下各国就业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具体见表2。

首先,我们分析金融业主导国家货币贬值10%对各国的影响,具体见表2中的情景1。从表中可见,金融业主导国家的就业率从93.8534%上升到94.4443%,上升0.5909%,制造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从90.8334%下降为90.4307%,下降0.4027%,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从95.4947%下降为94.3912%,下降1.1034%。由此表明,金融业主导国家货币贬值会带来金融业主导国家本身就业率一定幅度的上升,但却会导致制造业主导国家及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的下降,特别是对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下降的影响最为严重。

接下来,可以分析制造业主导国家货币贬值10%对各国的影响情况。从表2可见,金融业主导国家的就业率从93.8534%下降到93.5084%,下降0.3450%,制造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从90.8334%上升为92.2051%,上升1.3717%,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从95.4947%下降为93.5939%,下降1.9008%。由此表明,制造业主导国家货币贬值会带来制造业主导国家本身就业率较大幅度的上升,但却会导致金融业主导国家及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的下降,特别是对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下降有严重的影响。

进一步考虑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货币贬值10%的情况,从表2可见,金融业主导国家的就业率从93.8534%下降到93.5903%,下降0.2631%,制造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从90.8334%下降为90.0550%,下降0.7785%,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从95.4947%上升为98.9166%,上升3.4219%。由此表明,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货币贬值会带来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本身就业率大幅度的上升,但却会导致金融业主导国家及制造业主导国家就业率的下降,特别是对制造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下降有较大的影响。

另外,对于金融业主导国家与制造业主导国家同时贬值10%对各国就业率的影响。从表2可见,金融业主导国家的就业率从93.8534%上升到94.1333%,上升0.2799%,制造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从90.8334%上升为91.6479%,上升0.8145%,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从95.4947%下降为92.4520%,下降3.0427%。由此表明,金融业主导国家与制造业主导国家同时贬值会带来金融业主导国家与制造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一定幅度的上升,制造业主导国家上升幅度较大,但却会导致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的严重下降。

金融业主导国家与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同时贬值10%对各国就业率的影响,见表2。从表中可见,金融业主导国家的就业率从93.8534%上升到94.2238%,上升0.3705%,制造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从90.8334%下降为89.5744%,下降1.2590%,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从95.4947%上升为97.5414%,上升2.0468%。由此表明,金融业主导国家与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同时贬值会带来金融业主导国家与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的上升,其中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有很大幅度的上升,但却会导致制造业主导国家就业率较大程度的下降。

最后,考察制造业主导国家与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同时贬值10%对各国就业率的影响。从表2可见,金融业主导国家的就业率从93.8534%下降到93.2569%,下降0.5964%,制造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从90.8334%上升为91.3737%,上升0.5403%,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从95.4947%上升为96.8070%,上升1.3123%。由此表明,制造业主导国家与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同时贬值会带来制造业主导国家与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一定幅度的上升,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上升幅度较大,但却会导致金融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一定程度的下降。

综合各种情景对各国就业影响的特征,各国进行货币贬值而对本国就业状况的改善,都是以牺牲他国就业为代价的;金融业主导国家就业率受汇率变化的影响较小,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其变化幅度都不大;制造业主导国家相对金融业主导国家其就业率受汇率影响的变化幅度较大;而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就业率对汇率变化有相当的敏感性,很容易受到汇率变动的冲击而出现就业震荡现象。

5 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三国模型,并假设世界存在三种类型的国家: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主导国家及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模型结构追随了经典的C-P模型,本文在Pflüger及Yamamoto模型的基础上,将两国扩展为三国,通过引入汇率,并将制造业生产函数扩展为三要素的CES形式,用以分析汇率变动下,三国就业的交互影响特征。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采用C#与Matlab联合编程对经济危机的模拟进行系统实现。对于模型的最优化算法核心部分,采用Matlab编写,并通过C#实现调用接口进行运算。从而开发了三国经济模拟系统,并运用模拟系统进行了相关的模拟分析。并设置了各种贬值情景,用以模拟各种情景下,各国就业的变化特征。

通过模拟分析,我们发现:各国的贬值策略会对本国的就业状况带来改善,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贬值对本国就业带来的改善最大,制造业主导国家次之,金融业主导国家最小;任何国家的贬值策略在带来本国就业改善的同时,也会导致其他国家就业率的下降;两国的联合贬值情景,会带来第三方国家就业率的较大幅度的下降;制造业主导国家贬值对他国就业的影响较大,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次之,金融业主导国家最小;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的就业率最容易受到他国货币贬值的冲击,制造业主导国家次之,金融业主导国家就业率不易受到他国汇率变化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虽然我们给出了各种汇率调整对各国就业的影响特征,然而却没有给出汇率对就业的影响渠道。在我们的其他相关研究中发现,当汇率进行调整后,不仅各国的就业率会发生改变,各国的生产、居民消费、资本资源流动以及各个市场的价格指数都会发生改变。需要指出的是,通过贬值换来的就业改善,往往都是以牺牲贬值国居民消费为代价的。因此,这需要进一步对这些方面的影响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理清汇率变化对各国就业影响的传导渠道,更好更全面的认识汇率对就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Cohen SB. Global Geopolitical Change in the Post-Cold War Era[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1, 81(4): 551-580.

[2] 王铮,夏海斌,吴静. 普通地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Branson W, Love J. United States Manufacturing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A]. In: Misalignment of Exchange Rates: Effects on Trade and Industry[C]. Edited by Marston R. Chicago,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4] Revenga A. Exporting Jobs ? The Impact of Import Competition on Employment and Wages in US Manufacturing[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 107(1): 255-284.

[5] Márquez G, Pagés C. Trade and 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Z]. In: RES Working Papers.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Research Department, 1997.

[6] Burgess S, Knetter M.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Employment Adjustment to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8(6): 151-163

[7] Gourinchas P-O. Exchange Rates and Jobs: What Do We Learn from Job Flows?[A]. In: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998[C].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98: 153-207.

[8] Klein MW, Schuh S, Triest R. Job Creation, Job Destruction,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 59: 239-265.

[9] Ribeiro EP, Corseuil C, Santos D et al.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 Exchange Rate and Job Flows in Brazil[J]. 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 2004, 7(4): 209-223.

[10] Hatemi-J A, Irandoust M. The Response of Industry Employment to Exchange Rate Shocks : Evidence from Panel Cointegration[J]. Applied Economics, 2006, 38(4): 415-421.

[11] Oskooee M-B, Mirzaie IA, Miteza. I. Sectoral Employment, Wages and the Exchange Rate: Evidence from the U. S[J]. 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2007, 33: 125-135.

[12] 俞乔. 论中国汇率政策与国内经济目标的冲突及协调[J]. 经济研究,1999(7):23-32.

[13] 万解秋,徐涛. 汇率调整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基于理论与经验的研究[J]. 经济研究,2004(2):39-46.

[14] 丁剑平,鄂永健. 实际汇率、工资和就业—对中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实证研究[J]. 财经研究,2005(11):l-8.

[15] 曾莹. 汇率冲击和行业就业调整[J]. 南开经济研究,2006(5):46-55.

[16] 鄂永健,丁剑平. 实际汇率与就业—基于内生劳动力供给的跨期均衡分析[J]. 财经研究,2006,32(4):13-48.

[17] 沙文兵.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水平与波动性对就业的影响—基于东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09(4):20-24.

[18] Edwards S. Real Exchange Rates, Devaluation, and Adjustment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89.

[19] Fung L. Large real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firm dynamic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 Economique, 2008, 41(2): 391-424.

[20] 李晓峰,钱利珍.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就业影响的传导渠道分析[J]. 上海金融,2010(4):71-77.

[21] 谢杰. 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各产业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的分析[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3):29-36.

[22] 胡宗义,刘亦文. 人民币激进升值对中国经济冲击的动态CGE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91-94.

[23] Pflüger M. A Simple, Analytically Solvable, Chamberlinian Agglomeration Model[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 34(5): 565-573.

[24] Yamamoto K. Location of Industry, Market Size, and Imperfect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8, 38(5): 518-532.

[25]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 483-499.

[26] Fujita M, Krugman P, Venables AJ.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2001.

New Geopolinomic Frame and Economic Crisis

XIONG Wen1, WANG Zheng1,2

(1.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China;

篇13

二、流动性压力测试的推出及对风险的度量

流动性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商业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指标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进而采取必要措施。分析方法主要是结合资产负债表逐笔分析,并按照流动性对资产和负债重要项目排序,抽取风险因子,分析资金流入流出情况。现结合海东市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近两年的业务经营数据,抽取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一)风险因子的选择通过调阅有关资产负债表分析其有关业务,目前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业务仍以传统的银行业务为主,因此可以从资产负债表负债方抽取存款的相关情况,从资产方结合监管报表抽取贷款环比、贷款集中度、行业分布和正常贷款到期违约。并考虑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因素。

(二)情景假设及风险因子权重设计为方便统计,本文将风险因子的施压权重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情景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流动性的影响。2013年以来,由于宏观层面资金供应量适度,中央银行大幅度、大范围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现象减少,定向调准的趋势明显。目前,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人民银行考核统一执行13%的存款准备金率。考虑1984-2012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幅度为0.5%-2%,因此,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施压权重为轻度0.5、中度1、重度2。目前,可以暂定所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权重为0.5。如果因经营情况变化导致政策调整,将赋予不同施压权重。情景二:存款对流动性的影响。受政策、行业景气度等宏观因素影响和地方经济产业布局及经济环境影响,金融机构存款会出现波动,本文对6家法人金融机构2013年1月—2014年9月的存款月环比、最大十户存款客户占比数据分析其存款的稳定性(见表1、表2)。综合上表分析,B机构由于存款稳定性较好且存款结构多样化,获得施压权重0.5,A、C、D机构由于存款平均减幅等因素影响,获得施压权重1,E和F机构由于存款负增长次数占抽样月份的比例较高(47.8%和47%)、幅度出现大幅度波动(最高达24.67%),获得施压权重1.5。情景三:贷款对流动性的影响。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用于当地贷款比例较高,但也存在因有效信贷需求少等因素导致贷大贷集中和区外放贷的现象,导致资金流动性降低。为此,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贷款月环比增速和2014年9月末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及所在行业进行分析(见表3)。综合上表分析,B机构由于贷款增速、最大十家客户贷款占比较低和投向行业分散且行业景气度较高,获得施压权重0.5,A、C、D机构由于最大十家客户占比高获得施压权重1,E、F机构由于贷款集中度高、最大贷款增速大获得施压权重1.5。情景四:正常贷款到期因违约直接影响流动性状况。因此对此情景进行施压。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贷款质量报表,重点分析由于资产质量变化导致贷款到期不能正常偿还导致的流动性问题。上表分析,A机构由于正常贷款到期占比低(1.87%)和月均占比低,获得施压权重0.5,B、C、D机构由于正常贷款到期违约在10%左后,月均存款低于5.07%,获得施压权重1,其余机构获得1.5的施压权重。

三、测试结果及结论

B机构在各施压因素共同作用情况下,获得3个施压权重0.5,显示出流动性压力较小,A、C、D机构由于获得2-3个为1的施压权重,流动性压力适中,E、F机构由于获得3个为1.5的施压权重,其流动性压力较大,应引起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从单因素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由于区域政策因素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影响十分有限;存款流失及波动过频对流动性影响较大,同时存款结构是否优化也直接影响流动性;贷款增速过快将对流动性产生直接影响,贷款投放行业的景气度直接影响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对流动性产生间接影响;正常贷款到期违约将对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对流动性压力较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考虑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可能给流动性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提前制定预警方案,如向中央银行借款或与交易对手提前约定借款协议以应对流动性危机。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存款稳定性的认识一是逐月分析存款月环比下降的原因,对可能预见的存款流失采取事前手段予以干预。二是进一步优化存款结构,在保证储蓄存款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应进一步优化公司存款和财政存款的结构,防止因行业、政策等因素导致存款大起大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