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

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

篇1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志码]A

男男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指与同性发生的男性,是行为学上的定义:由于MSM易发生无保护的并有多个多,因此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从性取向上,MSM包括男同性恋、男双性恋和曾与男性发生过的男异性恋者,其中以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者为多。男性同性恋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遗传、表观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发育及内分泌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青年学生MSM作为这一群体中年龄偏小、文化水平偏高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青年学生MSM的同性性取向(包含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家庭及成长环境成因及影响因素,以利于对这一人群有更好的了解,从而预防青年学生MSM感染艾滋病。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5月至7月,以天津市各区级疾控中心和社会组织为依托,通过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组织同伴教育员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全市12个区的25所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MSM 51人,并从5高校招募异性恋学生35人,1名MSM学生因年龄过大(33岁)而被排除研究。全部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写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问卷和性取向成因问卷(参考张艳辉等的研究)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基本信息问卷包括出生日期、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性取向(自我认同的)等问题;性取向成因问卷包含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的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问题,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式提问,有效确保问卷的质量。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调查对象共85人,全部为男性、未婚,年龄范围为18~27岁,平均年龄(21.18±2.01)岁。MSM组50人,平均年龄(21.60±1.92)岁;普通男大学生组35人,平均年龄(20.57±2.02)岁,两组年龄差异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及性取向等基本情况见表1。

2.2 性取向相关影响因素

经卡方检验,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MSM自述性取向成因

50人中,26人(52.0%)自述同性性取向为先天性,均不自觉有任何事件或人诱导,属自然而然、不自觉便喜欢同性,但发觉的时间早晚各异,从小学至初中不等;24人(48.0%)自述为后天性,其中10人是由于后天家庭因素影响(包括父母离异、父亲强势、和父亲关系紧张、父母工作繁忙由祖母或外祖母照看等),网络及影视作品影响的有5人,另有因好奇、被人诱导、与异往受挫等原因而产生同性性取向。

2.4 调查对象对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估计

MSM组估计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均值(中位数)为15.7(10.0)%,普通男大学生组估计该比例为11.7(2.0)%。合计为14.0(7.8)%。

3 讨论

本研究选择的人群为在校学生,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依从性高,而且年龄小回忆偏倚小,有利于质量控制并能减少回忆偏倚,可使收集的信息更真实、准确。本研究的青年学生MSM依托于各区级疾控和社会组织招募,虽为匿名调查,但信息相对可靠,有很高的可信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样本量偏小的不足。

同性性取向的成因有先天说和后天说,先天说包括基因、激素和大脑结构,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因素。国外还有研究成长环境和基因对性取向的影响,提出同性人群有更大的精神压力。本研究中,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说明了童年时与父母亲的关系会对同性性取向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杨泰等的研究中,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未与亲生父母生活的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严重影响。幼年时喜欢扮做女孩易造成男性儿童性别角色混乱,这与钱玉燕、张北川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小时候不爱活动、不喜冒险、不喜欢玩刀枪玩具的青年学生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这可能是在孩童时期同性性取向的表现倾向。18岁之前接触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电影并从中获得性可能是产生同性性取向的诱因。

在自述的同性性取向成因上,认为自己的同性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和后天形成的比例相当;而自述为后天因素导致的同性性取向中,家庭因素为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排在第二位的后天因素为网络及影视作品,说明了信息便捷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根据“空白占据理论”,首次性经历对于性取向的形成至关重要。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首次性经验对其性别角色的识别认同具有较强的影响,并因随后一段时期内的空白而不断强化进而固化,逐渐形成终身的性取向。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恋的形成并非是单一原因的,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篇2

一、一般资料

张某,女,14岁,初二学生。自述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母亲性格好强,从小经常被母亲打骂。上初一时因和舍友关系紧张,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至今三周。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初二时因和同学关系不好,之后不愿与同学交往,出现胸闷、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个人陈述: 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成绩也名列前茅。但性格内向,几乎不参与学校活动。最近三周感觉不想呆在宿舍,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考试又遇到了难题,越想越心烦。我最讨厌的是睡我下铺的女孩。上周一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我就关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之后班上竞争班委,最后我得到机会,她们就说我“拍马屁”,从那以后我们关系变得更糟。

(3)观察和他人反映。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表达清楚,到激动处会变得烦躁不安。同学反映求助者有些内向,最近脾气有点暴躁。

三、诊断:

1.心理测验结果

SAS:54分有轻度的焦虑情绪,性格偏内向不稳定。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4.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原因:性格偏内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四、咨询目标制定

1.具体目标

(1)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

(2)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尤其是和宿舍同学的关系。

2.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

(1)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2)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五、咨询方案

(1)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根据ABC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六、咨询过程

1.建立咨询关系与诊断阶段

(1)任务: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调动求助者的求助积极性,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2)方法:运用倾听技术,对求助者焦虑情绪表示理解。并运用解释技术,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使求助者接受该理论。

(3)过程:了解基本情况,对问题形成初步印象,确定主要问题。

(4)家庭作业:建议求助者睡前将一天发生事情按情况严重程度记录下来,并记录理清思路。

(5)小结:因产生非理性的信念,导致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求助者表示愿意配合心理咨询。

2.领悟阶段

(1)任务:通过会谈进一步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帮助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适的原因不在事件,而在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就其上次家庭作业进行会谈,进一步解说ABC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4)家庭作业:收集同学对你的看法,看是否和自己所想有出入。

(5)小结:本次咨询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密切相关,并愿意接受改变其不合理的地方。

3.修通阶段

(1)任务:就其家庭作业进行分析,通过解释和辩论方法来改变求助者非理性信念,并建立起合理信念。

(2)方法:通过苏格拉底式辩论来启发求助者对其非理性的信念和行为模式的认识。

(3)过程:通过会谈,进一步帮助求助者分清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帮助求助者改善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4)谈话摘要:

咨询师:“你说舍友针对你,能具体说说从哪些方面发现的?”

求助者:“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室友叫我早点睡。可第二天她起来特别早,她肯定是在报复我。”

咨询师:“这是你心中所想的结论,那她的想法,你清楚吗?”

求助者:“……(沉默),不知道。那天我回宿舍发现她们说悄悄话,她们肯定在评论我。。”

咨询师:“那你怎么就能证明她们就是在谈论你,你有听见他们说你名字吗?”

求助者:“这个嘛,没有听见”

咨询师:“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你本身。”

求助者:“……(沉默),说的对,我好像懂了。”

(5)小结:通过咨询,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4.巩固阶段

(1)任务: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并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2)方法:模仿法(角色扮演法)

(3)过程:运用角色扮演法,咨询师扮演求助者宿舍同学,然后角色互换,对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通过会谈肯定求助者的自我改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4)家庭作业:对自己每天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做个记录,对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及时给予自我奖励[2]。

(5)小结:通过角色扮演,深刻感触到恰当的交际语言的重要作用。通过四次咨询,人际关系有所改善,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结束咨询。

七、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也从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学到了很多技巧。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求助者身边同学也反映张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

篇3

一、一般资料

冯XX,女,20岁,大专二年级学生。2005年5月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自述父母均为农民,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基本和睦,有一年迈的奶奶同住。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均在上学。身高大约1.5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从小在农村生活,性格温顺,比较内向、胆小,由于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对其要求严格。一直非常听父母和奶奶的话,做事谨小慎微,要求完美,生怕做错事让家长操心。平时除了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学习也非常努力刻苦,成绩优良。对人有礼貌,是家长、邻居和教师公认的好孩子。高考发挥不甚理想,只上了专科线,本想复读一年再考,但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不愿给父母再增加负担,只想早点读书早点毕业替父母减轻压力。自述上大学的学费是父母想尽各种办法才凑齐的,入学后向学院申请了贫困生助学金,获得批准,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自己非常好,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教师和父母的期望。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二、主诉

一个多月前得知父亲患了肝硬化,已住进医院接受治疗,由于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很大一笔治疗费用。想到父亲是自家的顶梁柱,如今患病住院,不但少了家庭经济来源,还需大笔医疗费用,弟弟妹妹年龄还小,也都在上学,自家的经济实力太有限,实在难以承担。而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在家庭遇到困难时理应主动替父母分担。于是想到自己是否该退学出去打工挣钱,帮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也减轻父亲的压力,以使其病情尽快好转。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学习机会难得,况且现在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如果没有文凭,出去也找不到好工作,并且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读书了。于是处于到底要不要退学的严重心理冲突中,心情紧张,脑子里的那根弦随时紧绷着,每天都感到压力、紧张、矛盾、烦恼;情绪低落;经常失眠,头痛,心情烦躁;没有食欲,从来没感到饿,不想吃东西,身体虚弱无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记忆力下降,学习效果变差;有自卑感和无助感,觉得自己“命不好”,“没用”,要是学习再下降的话,就对不起家人。

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变化,觉得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好,感到自责,于是努力控制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时候眼睛盯着书,心里却在想别的问题,但是又不愿意让自己放松或休息,觉得只要自己有一刻空闲时间没用在看书学习上就是浪费,就对不起父母和老师的期望。越是希望控制越不能控制,越不能控制就越是感到压力、紧张和自责。症状已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得已前来求助。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不爱跟同学打招呼,同学主动招呼她时显得无动于衷。有时听见她叹气,问及原因,又不愿说。每天吃很少的东西,有时该吃饭时根本不吃。有时一整天都难得说上几句话,甚至同学讲笑话时她也没啥反应。

任课教师反映求助者最近上课一反常态,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常常盯着黑板一动不动,不知在想啥。教师有时提问她,不知道教师提的什么问题。曾向班主任反映过该生最近的状况,结果班主任还没来得及找其谈话,就外出学习,一直没有与其交谈。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来访者症状选用SCL-90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躯体化:1.3强迫:1.1人际关系:1.8抑郁:1.4焦虑:2.2敌对:0.6惊恐:0.5偏执:0.6精神病性:0.4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及心理测验结果,该求助者学习成绩一直优良,可推断其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自我期望值较高、有轻度焦虑和人际关系问题、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比较低落;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治欲望。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品行障碍。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由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心理压力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困扰;

2.学习和生活适应性不良。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压力和紧张;消除其情绪困扰,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提高上课时注意力水平,改善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能运用所学到的、建设性的应对方法和认知模式调适心理状态,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自信心,提高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压力和紧张,自身又无法调适,于是处于情绪困扰之中。无论是情绪低落还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其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而这种不良的认知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因此咨询的重点在于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和行为,因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中介,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可以从认知中找原因。只有当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被揭示出来,进行正确合理的再认识,不良情绪和行为才会随之改善。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加之其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助动机,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免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2005年5月24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确定咨询目标;

(3)与求助者会谈,收集临床资料,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内在心理矛盾及求助意向;

(4)根据临床资料作出初步分析,让求助者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5)布置咨询作业:

a.主动与平时跟自己关系较好的朋友或者班主任老师交谈,倾诉自己的困难和烦恼,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b.时常与家人保持联系,关心父亲的病情,让家人对自己放心;

c.找出自己的优点。

第2次2005年5月31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认知方式;

(3)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与求助者讨论其遇到的困难,对其倾诉的现实问题及情绪和行为问题予以真诚的关注和充分的理解,表示其现在的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减轻求助者的心理压力。

(2)通过讨论,让求助者明白影响情绪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更重要的是存在不合理认知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自信,并结合上次咨询作业中求助者总结自己的优点,鼓励求助者主动与人交往,多参与集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增强自信心。

(3)改变不合理认知,比如“命不好”,“没用”,“只有看书做作业才是学习”,“上大学的唯一任务就是看书学习”,“只要有一刻空闲时间没用在看书学习上就是浪费”,“学习不好就对不起家人”,以及自责等。

(4)帮助确立新的合理信念,如“人人都会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事情只有通过自己才能最终解决”,“我一直都很听话,父母会理解我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是多方面的,与人交流、看电视等也是学习的方式”,“我学习很努力,即使偶尔出现下滑,也是正常的”,“只有自己勇敢一些,一定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难"等。

(5)布置咨询作业:

a.每天坚持记日记,帮助自己进行思考,回顾每天的所作所为;

b.每天进行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可以是散步、打球或跑步等;

c.加强预习和复习,以减轻由于上课分心而带来的焦虑;

d.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第3次2005年6月7日

目的:

(1)缓解由于心理压力导致的紧张、焦虑,变压力为动力;

(2)逐渐改善睡眠、食欲、注意力等方面的障碍。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感到记日记和运动有助于减轻压力;鼓励其坚持日记和运动,合理安排时间。

(2)向求助者介绍放松疗法,并对其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示范。

(3)对求助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求助者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重复示范。

(4)布置咨询作业:

a.要求求助者每天做放松练习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

b.记下自己的感受。

第4次2005年6月14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学习有效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技巧;

(3)增强自信心;

(4)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合理的生活指导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完成顺利,表扬其认真完成的态度,鼓励今后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自我调适。

(2)肯定其学习和生活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3)给求助者提供一些生活指导,比如“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适当降低个人期望值”,建议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与集体活动,力图全面发展,主动与人交流,消除不良情绪等。

(4)继续努力的方面:合理的自我评价与正确的面对生活压力的态度。

(5)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认知行为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自信、乐观的品质。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价:一个月后,期末考试刚结束,求助者主动来咨询室表示“现在感到压力减轻了许多”,“坚持锻炼,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明显好转,失眠、头痛、没有食欲等症状已基本消失,再也没有无精打采了”,“跟家人保持联系,父亲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为此感到安慰和愉快”,“期末考试感觉还行,至少能顺利过关”。

2.咨询师的评估:新学期开学,咨询师通过回访和追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情绪明显好转,能大胆主动地与同学和朋友交流思想,接受别人良好的建议;个性变得开朗了,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再也没有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学习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上期期末成绩处于中上水平。该咨询增加了求助者的情绪稳定性,消除了紧张、压力、焦虑以及自卑和无助感,使求助者个性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了,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3.心理测验结果:SCL-90:躯体化1.0,强迫0.8,人际关系1.2,抑郁1.1,焦虑1.6,敌对0.2,惊恐0.4,偏执0.3,精神病性0.3。测验结果提示求助者情绪及人际关系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

九、咨询后的反思

此次的咨询结构比较严谨,咨询关系的建立比较好,咨询方法基本恰当,咨询过程相对完整,条理比较清楚。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出版社,1994.

[2]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第二版)[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1、一般资料

来访者,女,20 岁,大学二年级。穿着整洁,体态偏瘦。情绪焦急,主动求治愿望强烈,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主诉;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一个人偷偷哭泣;与男友经常吵架;学习效率低,自我控制能力差。

2、个人自述及他人反映

2.1 个人自述

我是外地人,独自来求学,家人朋友都不在身边,自己认为独立又害怕孤单。从入学一直到现在,宿舍一般在凌晨两点左右睡觉,某位舍友经常磨蹭到很晚,总在自己快入睡时去洗漱,洗漱声音很大严重影响到自己,其他舍友也因此闹矛盾,自己认为不想舍友关系闹僵,但自己变的比较敏感,入睡时特别关注舍友洗漱声音,只有等舍友躺下后才可以慢慢入睡,严重影响到自己的休息质量,上课时候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学习效率低,对此比较苦恼。与朋友相处中发现朋友比较自我,不太关注周围人的感受。因自己恋爱,与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变少,发现自己慢慢被疏远。感觉与朋友之间只是形式上的朋友不是心灵精神上的朋友,对这些比较在意,困惑自己的朋友质量。由于自己的朋友都是学霸,自己也想努力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学习效率比较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学习方面也比较担心。与男友之间的感情没有问题,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天天吵架,例如自己约会总是迟到,男友就会比较生气,知道也自己有拖延的老毛病,但看到男友生气的表情就懒得解释,迷惑恋爱中这种情况。这些都是一些小的事情,但很多事情堆积起来有时候自己心情会比较低落,焦虑,内心变的黑暗。又不知道怎么和朋友讲,所以经常自己一个人偷偷哭,哭完感觉会好点,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反反复复,前来咨询的目的就是想要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

2.2 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的观察:来访者表情焦虑迷茫困惑,表现自然,逻辑思维正常,穿着整洁,有礼貌。

3、评估与诊断

3.1 心理评估:

青春期的女生;性格外向但较敏感、不自信。由于对自我认识不足,人际关系沟通不畅导致产生了烦躁、焦虑、情绪起伏不定等情绪困扰。其他舍友因洗漱问题进行争吵,影响了舍友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即使被舍友影响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不满。

3.2 诊断

来访案例本来访者主诉:睡眠差、焦虑不安、情绪起伏不定等躯体症状。心理咨询中观察举止得体,思维清楚,表达有逻辑;情感较丰富又敏感,当说到自己渴望友情又被朋友疏远时,表现出的情绪起伏合乎情境,并未泛化且在可控范围内;来访者远离家乡,独自在外对自身与人际关系沟通的存在不良认知,但较切合实际的。来访者睡眠质量差、学习效率低,情绪偶尔起伏,存在人际紧张的焦虑状态,是可控的,通过上观察述评估,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1]。

4、咨询过程

本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2]以及角色扮演方法[3],咨询时间安排是每周1 次,每次50分钟,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咨询目标是缓解来访者的情绪困扰、学习和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认识并改善自身不良的性格特征、完善自身。

首先通过摄入性谈话,运用谈话法、共情、倾听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采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等个人信息;通过谈话内容与心理测试,对来访者进行评估和诊断,共同并协商咨询目标。本案例中来访者主要是自我认识不足、对人际冲突存在不良认知、缺乏人际沟通技巧。根据来访者问题,布置作业“写下20个我是谁的句子”以及思考自己的优缺点,让来访者更深入认识自身性格特征。针对来访者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感受交流,让来者认识到自身认识不足,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 因为远离家乡,所以来到学校后非常渴望人际间的温暖,却存在认为人际关系中应该尽量避免冲突发生,人际沟通间的默契是不用表达出来等不合理认知。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认识到人际间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你怎样看待出现的矛盾,情绪是受对事情看法影响的,解决问题矛盾的点不在于客观对事,不针对人本身。

再次来访者与咨询师在设定情景中角色扮演,让来访者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感受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从而认识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教受人际沟通技巧,通过角色互换来体会和运用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和技巧。最后引导来访者表达咨询过程的体会与成长,清楚认识自己问题根源更深层次认识自己,灵活将咨询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技巧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5.咨询效果评估

一个月后,咨询师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来访者睡眠质量有所提高、能清楚合理认识自身、情绪较稳定,朋友间关系有所缓和,心理咨询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8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160-03

Current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Adolescents in Nanjing/LIU Hui, SUN Zhao-ping, LIU Rong. Nanjing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jing(21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in Nanjing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Methods A total of 6 343 students from twelve junior, twelve senior high schools, six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wo universities in thirteen districts of Nanjing were chosen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nd surveyed by a questionnaire about adolescent weight control. Results The reported rates of self-thought with somewhat overweight or overweight were 35.7% and 5.5%. The detection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7.5% and 3.0% respectively. Within 30d preceding the survey, there were 4 068 students who had one or more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ccounting for 64.1% of total. The rate of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do not eat meat, on a diet, fasting for 24h or longer, vomiting or use laxatives, unauthorized take diet pills, a lot of sweating) was 35.8%, as 22.4% in boys and 45.6% in girls. Students who considered themselves somewhat overweight or overweight had higher rate of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than those who had normal weight or below.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 was related with gender, region, weight by self-descrip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s, the respective OR values were 2.364, 0.887, 2.809 and 0.868(P<0.05 or P<0.01). Conclusion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re common in adolescents. We should promote health education and encourage youth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to avoid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Key words】 Weight loss; Over weight; Obesity; Dangerous behavior; Adolescent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正逐年上升。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行为、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1]。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苗条体型的审美观点认可,致使许多学生特别是女生盲目追求苗条体型,但不良的减肥行为,如长时间的节食、无医生指导下服用减肥药等,对青少年的健康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不良减肥行为在我国有上升的趋势[2]。为了解南京市青少年的不良减肥行为情况,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2008年11-12月本中心对南京市大中学生进行了肥胖认知现状及减肥行为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12所初中、12所高中和6所职业中学、2所大学,共32所学校,发放问卷6 421份,收回有效问卷6 343份,有效回收率为98.8%。其中男生2 689人,女生3 654人;初中生2 340人,高中生3 512人,大学生491人;城市学生3 491 人,农村学生2 852人。

1.2 方法 在教育部门配合下,采用《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由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入班级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即时收回,学生独立完成答卷。

1.3 内容 学生基本情况包括父母学历、家庭成员组成、学习成绩、身高体重信息。调查前30 d内所采取的7类减肥行为:锻炼;不吃肉;减少食物量,减少卡路里摄取,吃低脂食物;接连24 h或更长时间不吃东西;依靠呕吐(抠喉咙)或腹泻(吃泻药)来减肥;未经医生指导,擅自吃减肥药、喝减肥茶;用衣服等捂住身体,靠大量出汗来减肥。在过去12个月内是否曾经连续2周或更长时间因为伤心绝望而停止平常的活动。本文中除锻炼外的其他6类减肥行为均为不良减肥行为。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 进行双录入。资料整理分析前剔除未应答和不合格问卷。不合格问卷指问卷中有关性别、年龄未回答以及有逻辑错误,或回答项目缺失20 %以上者。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学生对自身体型的描述 有58.7%学生认为自己很瘦、有点瘦或正合适(下文简称“正合适或以下”),其中男生为73.7%,女生为47.8%;认为自己有点胖的报告率为35.7%,其中男生为22.5%,女生为45.5%;认为自己很胖的报告率为5.5% ,其中男生为3.8%,女生为6.8 %。见表1 。

2.2 不同性别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 体重正常或偏轻的学生占89.5%,其中男生为84.2%,女生为93.6%;超重的占7.5%,其中男生为11.3%,女生为4.5%;肥胖的占3.0%,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1.8%。见表2。

2.3 学生减肥相关行为

2.3.1 学生自述减肥相关行为 有1项或1项以上减肥行为的学生数为4 068人,报告率为64.1%,其中男、女生报告率分别为60.3%和67.0%,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报告率分别为67.1%,63.2%和57.2%,城市学生、农村学生报告率分别为64.9%和63.3%。有不良减肥行为的学生数为2 269人,报告率为35.8%。其中男、女生报告率分别为22.4%和45.6%,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报告率分别为31.6%,38.7%和35.0%,城市学生、农村学生报告率分别为37.2%和34.0%。

学生自述过去30 d内曾采取减肥相关行为的方式中,通过锻炼方式减肥报告率为51.93%;通过不吃肉方式减肥为12.60%;通过节食方式减肥者为31.40%;通过24 h或更长时间禁食减肥为2.60%;使用诱导呕吐或腹泻方式减肥为1.07%;通过未经医生指导,擅自服用减肥药减肥为1.81%;通过捂汗减肥为2.18%,部分学生选择2种或2种以上方式减肥。

2.3.2 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地区学生的减肥行为 调查前30 d内,有51.93%的受试学生曾通过锻炼来减肥,男、女生报告率分别为55.37%和49.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16,P

2.3.3 不同自我描述体型学生减肥行为 依正合适或以下、有点重、很重的胖瘦自我描述顺序,学生锻炼减肥报告率略有增加,分别为48.5%,57.0%和55.4%,其余6种不良减肥行为报告率则大幅增加。见表4。

2.4 不良减肥行为影响因素 将不吃肉、节食、24 h或更长时间禁食、诱导呕吐或腹泻、减肥药减肥及用衣服捂汗减肥称为不良减肥行为,分析了性别、地区、年级、母亲文化程度、体重指数、消极情绪 (指连续2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平常的活动 )与不良减肥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不良减肥行为与性别、地区、自我描述体型、消极情绪有关。见表5。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学生对自身体型的描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认为自己正合适或以下的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而认为自己有点胖或很胖的报告率,女生约为男生的2倍。但根据学生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的实际计算结果表明,男生超重、肥胖的比例高于女生,男女生超重率分别为11.3%和4.5%,肥胖率为别为4.5%和1.8%。总体上学生自我描述为有点胖、很胖的报告率大大高于超重、肥胖检出率,女生自我描述为比较胖、很胖的报告率比超重、肥胖的检出率要高出10倍左右。提示学生对自身体型的判断准确性较差,而判断的误差会给减肥行为带来错误的指导。程慧等[4]的研究也表明,部分中学生对肥胖的认识不够全面,存在盲目减肥现象。包括节食在内的6种不良减肥行为中,35.8%的学生有至少1种不良减肥行为,表明在学生中不良减肥行为的发生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男生更倾向于通过锻炼来减肥或控制体重。女生的不良减肥行为明显高于男生,较为突出的是选择节食减肥的女生比例高达40.59%,与国内其他报道[5-6]一致。因此,女生是不良减肥行为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人群。应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出发,引导女生正确认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从卫生角度引导女生积极参加有利于形体健美的体育锻炼,同时进行营养膳食的指导,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

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不良减肥行为与性别、地区、体型的自我描述、消极情绪等因素有关。有研究报道,也可能与不良饮食行为,如蔬菜水果的摄入等有关[7]。实践证明,适当的控制饮食和进行体育健身锻炼是预防肥胖和减肥最有效、最健康的方法。而大多数肥胖的学生由于没有正确科学的减肥观念,盲目的节食、吃减肥药物,不但没得到良好的减肥效果,而且影响其身体健康。

青少年减肥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即减肥不能以影响生长发育为代价,减肥的首要目标是防止体重继续增长,而不是使现有体重下降[8]。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健身观念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的根本。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对体育健身认知的宣传,营造出校园良好的运动健身氛围;加强体育课外的组织管理,建立和健全学生体育健身的各种组织形式。增添和设置多种运动内容,在“玩”味十足的健身中获得愉快体验,更能激发参与健身的热情,从而培养与养成青少年体育运动健身的良好习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也是预防和控制不良减肥行为的有效方法[9]。

4 参考文献

[1] 王冬,胡小琪.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的世界流行趋势.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5):257-260.

[2] 罗春燕,彭宁宁,朱蔚,等.上海青少年危险行为状况研究(六):减肥行为和相关因素分析.中国校医,2003,17(3):200-202.

[3]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4] 程慧,潘瑞胤,舒彬,等.深圳市中学生肥胖认知现状及减肥行为的调查与分析.职业与健康,2009,25(16):1760-1761.

[5] 王萍,覃忠书,韦琳,等.柳州市青少年减肥行为现状调查.疾病控制杂志,2008,12(2):172-174.

[6] 靳娟,黄丽雯,郭建谊.珠海市在校青少年肥胖现状和减肥行为分析.宁夏医学杂志,2009,31(7):594-596.

[7] PEAS JA, TURNER LW.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weight-control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 Am J health Behav, 2001,25(1):3-9.

篇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90-02

一、一般临床资料

人口学资料:王某,男,18岁,独生子,某警校大一学生。父亲为政府官员,母亲为其家族企业财务总监,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个人成长史:求助者父母在学习上对其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上过于疼爱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然而高考发挥失常,被调剂到了某警校,二本批次。

精神状态:情绪低落,但感知觉和思维意识正常,自知力完整,能充分表明自己的想法且内容具体,主动前来咨询。

生理与身体状态:无重大疾病史,入校体检和复检均一次性通过,无异常。开学近一个月以来食欲和睡眠均较差。

社会功能:不适应警校的警务化管理,能够坚持上课,但学习动力不足。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和区队同学交往,寝室间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测验结果:SCL-90总分:192,因子分:躯体化2.1、焦虑2.6、抑郁2.1、人际关系敏感2.2,其他各因子得分正常。SAS标准分:56,存在轻度焦虑症状; SDS标准分:54,存在轻度抑郁症状。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入校1个多月以来,感到失落、孤独、苦闷,对警校的严格管理非常不适应,睡眠时间少。打算退学复读,但是下不了决心。

个人陈述:我从小到大成绩优异,高考我发挥失常,被{剂到了这个二本警校,觉得很掉价,注定今后没啥出息。学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和军队一样,我很讨厌这样刻板的规章制度。同学的高考分数不如我,和我不是一个档次的,不想和他们说话,也不想参加集体活动。最近心情很郁闷,没胃口,熄灯之后睡不着,也不想学习。我想复读,但又不想再吃一年苦。前阵子我在老乡聚会上得知您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所以特来咨询。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的着装符合警容风纪,言语表达流畅,逻辑思维明晰,有自知力,咨询请求明确。据其室友介绍,求助者情绪低落,不爱讲话,喜欢一个人看书。求助者父母反映,求助者自上大学后,经常打电话回家抱怨,多次提出复读。其中队长的评价是王某内向,很少与区队同学交流,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四、评估与诊断

(一)初步诊断

求助者存在焦虑、抑郁、食欲不佳、入睡困难等症状,症状持续1个多月。其严重程度达不到强烈级别,并未出现泛化,也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新环境适应不良;②人际关系紧张;③入睡困难,食欲下降。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按照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一致,知情意协调统一,逻辑思维正常,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未出现感知觉异常、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神经症、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存在焦虑症状,但未出现泛化,逻辑思维正常,社会功能良好,因此可排除焦虑神经症。该求助者存在负面情绪,缺少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但未对生活产生绝望感,更无自杀动机,且病程较短,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表现为出现明显的泛化,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病程连续超过2个月。但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未出现泛化,其社会功能未严重受损,病程较短,未超过2个月,因此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求助者先后通过了警校招生的严格体检和入校复检,健康状况良好,无器质性病变,生物因素不显著。

2.社会因素:①成长背景:求助者是独生子,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②应急事件:入学后,学习生活环境巨变,且尚未摆脱高考失利的阴影,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③社会支持系统:求助者从小到大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去警校后未获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心理上有落差。与区队同学交流有限,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3.认知因素:认为自己不该来警校学习,屈才;区队同学各方面不如自己,看不起他们;上了二本警校,今后注定没出息;首次远离父母开始集体生活,缺乏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负担大。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师与求助者王某协商后,拟达到两大咨询目标:1.近期目标:尽可能宣泄求助者的负面情绪,纠正认知偏差,重建合理信念,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2.长远目标:充分发挥求助者的潜能,完善其人格,增强其人际适应能力,懂得调控自我,助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1.咨询方法:①帮助求助者开展自我剖析,正确认识警务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帮助其转变先前的认知偏差。②和求助者一起剖析所学专业的就业优势,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奋斗目标,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③指导他学会解决自我情绪问题,寻找适合自己的处理方式,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尽快地融入到集体中去。

2.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的本质就是转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观念,主要治疗手段是逻辑分析与思辨,其核心为ABC理论。ABC理论认为,一个人情绪和行为的问题主要是源自其心中不合理的观念。只有接受合理观念,人们才能更为理性和睿智,才能消除求助者的负面情绪,最终解决行为和情绪方面的问题。

(二)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1)咨询次数:每周1次,每次50分钟;(2)时间安排:每周三下午。

(三)咨询的相关费用

根据高校内心理咨询工作的公益性原则,求助者无须支付费用。

此外还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

本案例咨询预计进行5次,主要包括三大阶段:

1.诊断阶段(心理诊断阶段):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咨询。内容主要是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临床资料,开展心理测试,确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2.咨询阶段(领悟阶段和修通阶段):包括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咨询。内容主要是转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观念和认知。

3.结束和巩固阶段(再教育阶段):此阶段为第五次咨询,咨询师在此前咨询的基础上帮助求助者总结和升华,并就此结束咨询。

(二)具体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任务:询问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方法:摄入性会谈相关技术。过程: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获取求助者的基本资料。②摄入性会谈,倾听求助者的陈述,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③阐述心理咨询的含义,告知咨询活动的注意事项,明确双方的义务、权利、责任。

2.第二次咨询:任务: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诊断,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方法:心理测验,合理情绪疗法。过程:①给求助者做心理测验(SCL-90、SAS、SDS);②与求助者协商,明确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③介绍合理情绪疗法,依照ABC理论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A.诱发事件:高考发挥失常,就读于某二本警校,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B.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是优秀的,上了这个二本警校很憋屈,没出息;认为警务化管理毫无意义,纯粹是没事找事;认为周围同学成绩不如自己,不是一个层次,没有共同语言。C.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情绪表现――情绪低落、烦躁,易冲动。行为结果――对警校适应不良;不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人际关系紧张。

布置家庭作业:入学以来自己所存在的困惑,以及这些困惑都和自己的哪些想法有关。

3.第三次咨询:任务:进一步发掘造成求助者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不合理信念,并就此与之展开思辨。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过程:依照求助者的家庭作业中所反映的问题,发掘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比如:认为周围同学高考分数太低,和自己不是一个档次,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学习公安学专业就一定会去基层公安机关,并且从事公安工作就没有出息。

布置家庭作业:例举一个自我出现负面情绪的事例,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撰写合理翔实的自我分析报告,需包含ABC各项。

4.第四次咨询:任务:协助求助者重建合理信念,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快融入警校大环境。方法: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过程:通过探讨和分析家庭作业,引导求助者展开回顾,进而发现自己原先的一些观念并非是理性的和客观的。比如:原先认为警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就是浪费时间。但现在认识到,作为警校大学生,要严格遵守警务化管理制度。原先认为区队同学成绩远不如自己,没啥水平。如今意识到他们其实也有闪光点,很多方面远比自己强。

作业: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各阶段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5.第五次咨询:任务: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过程:进行咨询效果的心理测验,引导求助者对整个咨询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其将合理的观念贯穿于现实,并就此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述心情渐好,食欲和睡眠逐步恢复正常。已经能够适应学校的警务化管理,对学校和所学专业有了归属感,进入了学习状态,也开始和周围同学交往了。

据其室友反映,求助者不再像以前那么孤傲,现在大家能够一起聊天和开玩笑。据其父母反映,求助者不再怨天尤人,也没有再提出复读。据其队长反馈,目前求助者内务和纪律方面表现较好,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第五次咨询进行的心理测验结果为,SCL-90:总分138,因子分:躯体化1.3、焦虑1.5、抑郁1.4、人际关系敏感1.5,各项指标正常;SAS标准分42,SDS标准分46。该测验结果表明,求助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下降,已不存在临床意义上的抑郁、焦虑症状,其心理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咨询师发现求助者的情绪明显好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很好,能够主动去参加集体活动,逐渐适应了警校的学习生活,对警校适应不良的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九、总结和体会

通过本案例的心理咨询工作,笔者认为合理情绪疗法既能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又能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起到巩固咨询效果的作用,科学地引导学生合理调控情绪,是较容易掌握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此外,结合此案例,我发现当前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与普通高校相比,相对滞后。警校管理强调的是服从,缺乏地方大学专职辅导员制度,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学管干部大多为部队转业,管理方式较为简单、直接,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或心理咨询师资质,同时也没有开展心理咨询的意识。这就容易造成警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积压,得不到疏导和释放的现象,隐患较大。因此,我认为要重视警校心理咨询师人才的引进工作和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从而确保警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郭念锋等.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郭念锋等.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篇7

大学生心理健康愈来愈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在面临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时由于自身心理承受和调适能力不足,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敌对等倾向[1],[2],若不及时发现和纠正,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3]。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摸排和疏导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辅导员所面临的挑战。笔者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工作中碰到因同学关系紧张导致的学生严重敌对倾向的典型案例,经及时心理辅导和支持处理后该生步入正轨。

一、案例简介

杜邢轲(化名),男,20岁,医学三年级大学生,因自感与宿舍同学关系紧张无法解决前来求助。该生到办公室时已是下午下班后,时笔者正在加班。求助者自述:“最近宿舍同学总是跟我过不去,看到他们就想拿钉子钉他们眼睛,看到校园里的垃圾桶就想狠狠地踢扁它。”“时常想这样做,但是每次都靠自己的意念艰难地克制住了,克制了之后内心又非常难受,没法发泄出去,已经这样忍了很久,人要崩溃了。”“有时甚至会想,万一没控制住,怎么办?先把他们弄死,我也不活了……”观察该生,见其神志清,衣冠整,面色黑红,仇恨凶狠眼神,敌对,攻击性强。该生为住读生,平素性格较为孤僻。

初步判断杜某存在心理问题,其个性孤僻,情绪激动,言行过激,易激惹,不仅仅可能对其自身造成潜在伤害,更可能对其他学生造成威胁,当时我脑海中翻腾着马加爵的案例。在学生本人无法自拔,又缺乏朋辈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工作以确保该生及其同学的安全,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案例分析处理

1.应急处理

考虑到情况较为紧急,必须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笔者在汇报上级分管领导的同时,通知同宿舍其他学生紧急集中通报并了解杜某情况。要求他们回宿舍后仔细搜寻可能的危险工具(如钉子、匕首等)并交由老师保管,同时安排夜里轮流值班做好“防范”;要求他们近日早些回宿舍,尽早休息并避免激惹杜某或诱发冲突;要求宿舍长每晚向我汇报杜某回到宿舍、开始睡觉及熟睡等重要时间节点;如有任何特殊情况随时跟我联系;要求与杜某较好的两位学生晚自习全程陪同杜某,及时反馈信息;要求所在班级主要学生干部白天上课时做好观察并及时反馈。以上通过班干部、同学、舍友三个层次实现时间上的无缝对接,做到信息掌握准确、及时和畅通。当日晚联系杜某家长,通报并了解情况。

2.心理问题分析与干预

在做好应急预案工作后,笔者开始对杜某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诊断。经了解,杜某为独子,家族无精神病史,其父母皆为农民,均无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经济条件一般,家庭和睦。该生独来独往,性格孤僻,少言寡语,与大家的观点相差较大,平时爱看暴力血腥的影片,甚至晚上很晚还自顾自地看得哈哈大笑,不顾别人的休息和感受。为一点小事就会与舍友吵架,同宿舍和本班内没有要好的朋友,只有稍微要好点的两个同学,但算不上知心朋友,也没有经常来往的高中同学,无女朋友。向其家长通报情况并要求其到校商谈,但其拒绝来校,还坚称杜某“是好孩子,没事,就是学习压力大了”。电话交谈中其家长提到,该生高一和高三曾有癫痫发作史,前者起因为与同学争执,后者是受老师批评之后。

按心理问题诊断原则和高级心理咨询专家的建议,笔者首先陪同杜某到高中时就诊医院和本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进行脑电图等检查,结果排除了癫痫继发或本身存在的生理性病变可能,明确为心理问题[4]。接着笔者根据判断心理正常与否“三原则”并与精神病、神经症等进行了鉴别诊断,判断该生心理不健康。考虑到该生心理问题由宿舍关系紧张这一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但内容未充分泛化,社会功能无严重缺损,逻辑思维可,其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该生SCL-90量表分析焦虑、敌对和偏执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常模,因而进一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明确诊断后,笔者根据心理咨询原则对该生进行了针对性心理干预和辅导。

3.持续关注与跟踪

在开始的7天内,每天要求学生将该生信息及时反馈给笔者,逐渐稳定后逐步延长反馈时间间隔。同时笔者也会借成绩排名等名义请杜某到办公室,与其面对面交谈,了解实际恢复状态。从每周到没两周、每月、每三个月,此后每学期开学初和期末都会和他谈心,他有时也会主动到办公室来找我聊聊。

4.鼓励和赏识教育

我充分挖掘杜某的优点,还记着多次联系他家长来校未果后,他一度曾认为连其父母都不关心他了,更没人在意他。那时我会告知他的每一点进步,提及他曾经的每一点成绩,慢慢地他感受到至少有人关心有人爱护他。数日后其母第一次来校,他看到后二话没说冲上去就要打[5]。那时我体会到,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来自亲人、师长和朋友的关爱是多么重要。

在师长和同学的帮助下,杜某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该学年度该生学习努力,成绩优良,三、四年级均荣获了三等奖学金,担任了实,与同学和老师相处融洽,该生成为免研预备生并已被正式录取,还结交了女朋友,感情稳定。同学说他阳光、自信了,不再“怕”和他说话了,他也懂得关心他人了。

三、案例思考与建议

本案例的工作难点是:心理障碍学生对周围同学造成潜在生命威胁,严重缺乏社会支持,最初不接受心理咨询,其家长不配合。

本案例工作的心得有四个方面。第一,需要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个性。工夫在平时,真正深入到学生中间,才能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全面认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没有时间获得更多信息,完全是靠平时的工作积累。第二,平时注重于学生的感情交流,建立信任。从入学第一天起,辅导员就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了,只有真心实意为学生着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才会想到你。本例中的杜某听不进家长的话,没有好友,不相信心理咨询师,只有我是他唯一的信任和依靠。有时学生会逐步试探老师的可信任程度,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珍惜而不能辜负学生对你的充分信任。第三,做好学生的榜样。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辅导员就是大学生最好的榜样,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本例中,多次接触后,学生了解老师更多了,公平和公正的态度,阳光、豁达、乐观的积极人生观,用发展、全面和积极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让杜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珍爱生命,达到认知重建。第四,灵活运用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只有对学生熟悉了,才能够站在这个学生的个性的角度理解他的所作所为,才能“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本例中充分运用了共情、放松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团体辅导等方法,事半功倍。

事后杜某告诉我说,他其实也是在逐步试探老师的可信任程度,他找老师的第一天晚上回到宿舍就觉察到老师做过其他同学的工作了。他说从来没有一个人这样耐心地听他讲,还能理解他的不可思议的想法,他说从老师身上看到别人没那么坏,他独自去医院,没有任何亲人、朋友、同学的陪伴,老师那么忙还放下手里的一切工作陪同其到医院检查,他心里十分感激。

杜某,一个曾经的孤僻的独行者,其实跟常人一样,也是那么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关注。我想我是在用心倾听,以爱感召,融化了一颗冰冷的、孤独的心。

参考文献:

[1]Dyrbye LN,Thomas MR,Shanafelt TD. Systematic review of depression,anxiety,and other indicator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U.S. and Canadian medical students. Acad Med 2006,81:354-373.

[2]Goebert D1,Thompson D,Takeshita J,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medical students and residents:a multischool study. Acad Med 2009,84(2):236-24.

[3]Saravanan C,Wilks R. Medical students’ experience of and reaction to stress:the rol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cientificWorldJournal,2014,737382.

篇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34-02

一 一般资料

人口学资料:韩某,男,18岁,汉族,无。高校大一学生,体态偏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成员中无精神疾病史。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家有父母和姐姐,父母皆为个体户,在县城做服装生意,父亲初中文化水平,母亲小学文化水平。

个人成长史:来访者出生在北方一个县城,从小父母忙于生意,总是会给来访者买很多的食品和玩具。父亲总会对来访者姐弟俩说,自己的服装生意没有做得更好、更大,就是因为自己只是初中毕业,希望他们能够考上名牌大学。因此,来访者从小学习特别认真,业余时间也是忙于看书,接触同龄人较少。但到了高中以后,来访者学习成绩明显不如以前那么突出,为此受到父亲的多次指责,自尊心很受打击。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关注自己的吃穿打扮,很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但表现的同时又感到紧张和不好意思。在高三下学期,一直担心高考考得不好怎么办,最终在高考的前一晚失眠,结果考取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在大学里,来访者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焦虑紧张,心烦意乱,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精神状态:情绪低落,唉声叹气。意识清醒,言语清楚。

身体状态:食欲不佳,睡眠不好。

社会功能:担心说错话做错事,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沉迷于网络,学习和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二 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述:小时候,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学习成绩下滑的时候总是受到批评。考上大学以后,竞选班级、社团干部均没有成功,自己提出的意见也不被宿舍成员采纳,觉得在大学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总是待在宿舍玩网络游戏,期末考试四门课程不及格。自己希望能把上述的这些问题解决掉,像其他同学那样生活和学习。

个人陈述:“自己什么也做不好,这不行,那也不行”,“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自己总是不如别人”,“总是感到自己处在紧张之中”,“觉得自己好失败”。

三 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来访者体态偏瘦、衣着整齐、面带倦容。进咨询室时显得很紧张,坐下后心神不定,低着头不敢与咨询师对视,不主动说话,两只手在一起撮来撮去,显出焦虑的神情。在咨询师询问后开始叙述,言语条理清楚,回答切题,语调适中,对咨询结果有良好期望。

他人反映:据来访者父母说,韩某从小脾气温顺,性格文静、内向,从不惹事,但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少。周末回家也不愿意在家里待着,常常跑到他爷爷奶奶那里去玩。刚刚考上大学时,经常给家里通电话,现在打电话的次数明显比以前少了;据班级同学说,韩某现在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宿舍同学说,以前他下课后喜欢到周围寝室去转转,但现在一下课,他就自己打开电脑上网,很少和他人来往。

四 评估与诊断

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来访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紧张、焦虑,心情压抑;人际关系不好;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食欲不佳;病程为2个月左右。

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升入大学以后)发生的,存在现实性刺激,能找到相应的原因,反应强度不太强烈,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将该来访者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来访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神经症相鉴别:来访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

不严重,病程不足3个月,评分不足6分,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没有泛化,持续时间不足2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病因分析:(1)生物学因素:来访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无器质性病变。(2)社会性因素:家庭教育严格,父母要求较高。存在竞选失败等负性生活事件,情绪有些低落。(3)心理因素:关键是认知方面,存在自己不如别人的不良认知。自尊心较强,自信心较弱。(4)个性因素:个性特征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缺少人际沟通。

五 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平衡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改变该来访者认为“自己就是不如别人”的看法,纠正其错误认知。(2)近期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坦然面对大学生活。(3)最终目标: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咨询目标符合如下7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性。

六 咨询方案的制定

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我就是不如别人”的错误认知模式,理性情绪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其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和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来访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来访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七 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一次咨询。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探寻改变意愿;进行咨询分析。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咨询基本情况;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韩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向韩某的父母了解韩某的成长过程。

分析韩某问题的成因分析:自幼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下长大,不习惯和周围的人交往,形成了人际交往不适的行为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和周围环境的脱节,认知方式出现偏离。行为模式和认知方式的偏离相互影响,另外韩某父亲对韩某的严格要求,养成了韩某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这些因素促成了韩某自卑、人际交往不适。

心理帮助阶段:第二次、第三次咨询。

第二次咨询,情况如下: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确定具体问题;增强自信心,降低自卑感。

过程:原理介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韩某介绍认知疗法原理和操作方法,某些不易理解的地方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解释。

讨论认知作业:运用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引导韩某确定咨询问题。鼓励韩某谈谈对自己的看法,包括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以自卑和学习成绩下降事件为线索去探寻韩某的不合理观念有:“我很笨,不懂得怎么交往,没有知心朋友;别人不喜欢和我交往;我是一个没趣的人;我这个样子怎么会快乐”等不合理观念,作为咨询中解决的问题。咨询师引导韩某分析不合理观念。通过与咨询师共同努力,韩某学会分析不合理观念。随着分析的深入,韩某开始意识到自身个性及认知观念导致了问题的产生,逐渐认识到自卑原因及危害,产生强烈的改变意愿。

第三次咨询,情况如下:

目的:增加合理信念和适应性的行为。提高自控力,提高社交技能。增强社会支持,增强自信,降低自卑感。

过程:行为指导:通过行为模仿,让韩某扮演不同的角色,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检验以往对自己的错误认知方式“我很笨,所以现在什么都做不好”,使其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韩某发现“我的性格可以改变”,“有些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不断的实践,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会处理很多事情了”。对韩某在交往和自我分析的进步要及时鼓励和强化,肯定其在咨询过程中获得的进步,引导韩某对事件合理评价。

结束与巩固阶段:第四次咨询。

目的:巩固新观念,巩固咨询效果;准备结束咨询。阶段性评估咨询效果。

过程:反馈作业:韩某记录了大量的快乐事情和感受,总结了已取得的成功,培养了合理的信念和行为,自信心不断地提高。明确知道自己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面对生活。充分调动了韩某的内在潜能进行自我调节。

准备结束咨询:告知韩某将要结束咨询,让其有心理准备。

八 咨询效果评估

咨询师评估: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抑郁、烦恼、焦躁的情绪。求助者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出现了积极变化,人际关系改善,自我认识趋于合理,能适当地评价自己。

求助者自我评估:自述心情好转很多,与同学关系明显改善,与同学打交道或出现在公众面前不再觉得尴尬。认为以前的许多想法是自寻烦恼,现在感觉轻松了很多。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49~323

[2]许又新.神经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3]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14~129

篇9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A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se Report about Solving the Problem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through Improving Self-Awareness

LUO Wenping

(Clinical Medical Institut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s a common case of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universities. Surface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problem is lack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he individual's self consciousness deviation after negative projection results. This case from the build patient positive self-perception, solve the problem of patient interpersonal conflict, good consulting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terpersonal conflict; self-awareness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情况

王某,男,19岁,成都某高校2012级大一学生,身高约1.6米,体型偏瘦小,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无,系家中独子。父亲初中文化,母亲小学文化,均在外打工。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偏下,家庭基本和睦,但时有吵闹。自述家族无精神病史。

1.2 个人成长史

自幼被严格管教,是个很听话的孩子,成绩也不错。小时候因为个头矮小,被人欺负也默不做声,因为父母总是教他忍一忍就好,不要惹事,只有安全就好。进入高中,自己突然变得不再沉默和忍气吞声了,觉得自己不能再任人欺负,甚至一度认为自己用不着畏惧任何人。于是经常和同学产生矛盾,成绩也不好了。特别讨厌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也特别讨厌很懦弱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只要被人拒绝或因别人的一句话让他感到不被尊重,就火冒三丈,与其发生冲突。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最近一个月都无法集中精神学习和生活,心情很低落,感到迷茫,与同学交往有问题,总会发生冲突。与寝室同学关系很不融洽,被排挤,但又不愿意去主动融入。现在感到心烦意乱,没法静下心来学习,感到孤独。

个人陈述:自从我进校以来一直与寝室室友关系不和,我觉得寝室里每个人都有些自己非常看不惯的毛病,于是也常常不参加他们的集体活动,甚至在寝室里因为室友的一句话对室友很生气而把凳子扔向同学,于是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现在感觉被寝室同学孤立了,这样的感觉很不好受,但自己也不愿意去讨好任何人,觉得这样做显得自己很卑微。在班上的人际关系也不好,与班上其他同学的相处也不融洽,总是与别人接触不了多久,就会因为发现他人的缺点或因为与他人发生冲突而开始疏远班级同学。

其实我平时也爱思考做人的问题,常常在网上浏览相关的文章,自己去体会,但是一直以来人际关系问题都不太好,特别是最近的这些人际冲突已经让我无法承受与释怀了。所以怀着忐忑不安,有些怀疑的心态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我有一个很好的哥们,每次很郁闷的时候都会给他打电话讲述这些烦恼,他也会认真的给我指出我的缺点来,只要是他指责我的地方,我都容易接受,不会生气。但是其他人的意见,我很难接受。

3 咨询师观察

从王某第一次走进咨询室,就给人很压抑的感觉,整个人的姿态有蜷缩感,本来已经不高的身材让人觉得其负重累累。衣着得体,神情稍有紧张,坐下来后,身子仍然蜷缩,双手交叉,拳头紧握。时常讲到痛苦的事情时会不自主的想要深呼吸。眼神有比较明显的怀疑、审视与防御。但从言谈中仍然能透露出深深的失落感与无助的心情。精神正常,自知力完整,思维顺畅,语言表达清晰,有较大的求助动机。

4 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来访者临床资料的收集,将求助者的问题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4.1 诊断依据

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主客观世界统一,个性稳定,对自己的问题和症状有自知力,有主动求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障碍,无心理变态倾向,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

与神经症相鉴别: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燥、睡眠障碍等症状。但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从病程上看没有超过 2 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并没有因为自身人际交往问题影响逻辑思维等,问题没有泛化,社会功能受损并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心理问题。

心理测验结果:艾森克人格问卷(EPQ):P:54分,E:38分,N:62分,L:35分,测量结果为:内向,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征。

综合测验结果表明,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冲突问题及由此而引起的学习、生活适应困难。

5 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5.1 生物原因

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5.2 社会原因

家庭教养方式严厉,父母从小要求他小心甚至有些卑微的做人,要求其要对周围人忍耐,不要得罪他人,否则要挨打或吃亏。所以该求助者在经过长期压抑的成长后,到了青春期的叛逆期则出现不太恰当的过度反抗他人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模式。

5.3 心理原因

(1)从小成长环境压抑导致其性格内向,敏感,自负又自卑,父母教养方式让他没有获得足够的自我力量。(2)人际关系处理方式生硬,尤其是缺乏与人协商的技巧,由于对自己的不接纳,对他人有明显的消极自我投射,不能正确接受他人信息。

6 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与近期目标:缓解抑郁焦虑情绪,改善心境压抑的状态,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2)最终与长远目标:增进对自己的积极认知,逐渐接纳和认可自己。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积极的人际沟通模式。

7 咨询方案

7.1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表面上是人际关系冲突,缺乏足够的人际协商与沟通技巧,其内在的原因是没有获得足够的成长动力,在人际交往中投射出了对自我的消极认知与否定。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理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所以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外在的人际关系是自己内在关系的投射。当我们自己的内在关系不和谐时,对自己不认可、不接纳时,就会表现在对他人的攻击与批判上,我们对他人有指责与愤怒,往往是投射出我们对自己的不满与愤怒。结合本案例,求助者由于从小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造成其没能正确的认识和接纳自己,对自己有很多的批判与否定,从而在人际关系中不能很好的认可与接纳他人,冲突很容易产生,如此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其对自我的否定。

7.2 双方责任与义务

求助者要提供与此次心理问题相关的真实资料,遵守预约时间,努力完成双方商定的家庭作业与心理测评。咨询师必须尊重求助者,并对其访谈资料与测评资料保密。

7.3 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一次60分钟;咨询收费:免费。

7.4 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分析与重组问题的咨询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

8 具体咨询过程

8.1 第一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了解基本情况;建立咨访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

主要过程:(1)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主要问题,想要解决的困惑,对咨询的期望,完成心理测验。(2)通过积极倾听、关注、共情为求助者营造充分尊重、安全与信任的心理氛围,了解其成长背景。(3)确定主要问题:分析求助者的人际冲突问题其实质是对自己消极自我认识的心理投射,要改善自己对他人的冲突性认知,其根本是要重组对自我的积极认知,接纳与认可自己。(4)布置咨询作业:要求求助者回去后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同寝室几个同学的优点有哪些以及他最看不惯室友的哪些特质或行为。

8.2 第二次咨询

目的:帮助求助者分析问题症结所在,澄清对自我的消极认知,重建对自我的认识,改变其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罗列了寝室同学的优点,同时找出了最看不惯室友那种自以为是,霸道欺人或者胆小懦弱的样子。我引导其反思这些行为或思想在其自己身上是否存在。(2)与求助者进一步探讨他最看不惯的这些特质,并分析这些特质是怎样地存在于他自己身上。帮助其理清这些特质存在的原因,并正确认识这些特质,以达到接纳与认可自己的目的。(3)针对求助者看不惯他人自以为、霸道欺人和胆小懦弱的问题,我给予的分析如下:小时候由于很听父母的话,被人欺负了从来不敢吭声,但是其实内心是很愤怒,很想还击的,但又由于父母因为担心其与别人发生冲突而吃亏所以教导他不要反抗,于是渐渐使其心理开始很自卑,感到受伤与卑微。虽然不能表现出愤怒,但其实内心是恨那些自以为是,霸道欺人的人。也因此他开始恨自己这样的懦弱胆小,让自己承受了那么多委屈。所以以后再看到自以为是、胆小懦弱的人时就会引起他一系列糟糕经历的联想,于是愤怒的情绪就很容易不受控制爆发出来。深深的自卑感让他反而要表现出现在看似很有脾气,不再受任何人欺负的强硬态度。也因为这样的自卑感,他特别容易感受到被伤害自尊,于是发起攻击,发生人际冲突。更深层次的讲,他对别人的不宽容是对自己的不原谅与不接纳。最后,在与他的交流中,我告诉他这一切都不是他的错,是家庭所带给他的一些创伤,小时候没有能力反抗父母,为了顺从父母才做了一个胆小懦弱的人。希望他能先原谅与宽容自己,接纳自己的这些过去。(4)通过这次深入的交流,他终于开始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容易动怒,这么容易看不惯周围的人。他决定回去好好想想,试着接受一个很不完满的自己,虽然他说这很难,很难面对。我鼓励他尝试看看。(5)布置咨询作业:当下一次再想对别人发火的时候,命令自己冷静3秒,马上想想我又在看不惯什么,而这个特点在我身上存在或曾经为此受伤吗。

8.3 第三次咨询

目的:巩固与结束咨询阶阶,巩固在咨询中领悟所得,建立积极认识与接纳自我,提升人际协商与沟通技巧,改善人际关系水平。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反馈,最近发火的次数越来越少,而每当又想发火时就会想起咨询中提到的话:宽容他人就是宽容自己。他说自己一直记得这句话,一遇到自己又特别看不惯的事情,就学会反思背后的原因,并试着去调整与接纳,这样就可以慢慢地将对别人的愤怒转向到对自己的思考上。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其与人发生冲突的情况。(2)通过分享他最近与人发生的一个冲突事件,引导其学会与人沟通与协商。我跟他一起分析他的人际交往状况。小时候,他只学会了全盘接受,默默忍受,这样很痛苦和受伤。长大后他决定不再忍气吞声,于是发展为另一个极端——极度爆发冲突,这样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他一直没有学会与人协商,没有学会怎样在他人与自己之间取得平衡地去做沟通。于是我给他示范了一些与人协商的表达方式,让他慢慢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既不损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3)一起总结三次咨询达成的共识: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改变对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原谅自己的过去;认识到自己外在糟糕的人际关系是内心消极认知的投射。建立对自己的积极认知,能有效地减少人际冲突。学习了一些协商沟通的技巧,在人际关系中做到适当妥协但不卑不亢的平衡。

9 咨询效果评估

半个月后,通过求助者本人的反馈得知通过这三次的咨询,让其更了解了自己、接纳了自己,并学会了与人积极沟通,人际关系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他开始可以每天静下来坚持上自习了,心理感到很踏实,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坚持。其人际交往也由冲突慢慢转变到接纳。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篇10

据徐双敏等人研究,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和敌对等四个方面,人际关系问题突出。在某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人际交往不良案例进行心理诊断,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调整了情绪状态和认知方法,使其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一、一般资料

1.基本情况

朱某,男,19岁,新疆人,汉族,高职院校大一新生。来访者身高175cm左右,穿着整洁,体态正常,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无心理咨询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2.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性格文静、内向,不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自述与母亲关系亲密,大一时几乎每天给母亲打电话,有时一天2~3次。母亲漂亮爱打扮,非常宠爱自己,小学时还是母亲给自己洗澡,初中时才没有再跟妈妈睡在一起,为分床还生父亲的气。因父亲经常出差、内向不善言辞而缺少交流,在家时与父亲说不上两句话就会有冲突。爷爷大男子主义,家里都是爷爷说了算。小学时就被认为女里女气,初中时因脸上长满痘痘,被女生嘲讽,受伤害大,为此妈妈还多次与班主任交涉。性格变得较内向、孤僻,没有要好的同学。

3.个人陈述

两天前坐公交车手机被偷后,不知道怎么处理,对同学谎称手机坏了。现在考上的高职院校不好,学生素质差,想要退学,羡慕其他大学的学生。不喜欢寝室同学,没有共同话题。自己喜欢打扮,想做较完美的自己。认为寝室同学脏、乱,不爱卫生,没有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适应。自己在寝室没有朋友,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愿意告诉室友,怕被嘲笑或瞧不起。这次手机被偷后又后怕又内疚,但是找不到人倾诉,也没有人关心。最近几天觉得特别孤单、无助、伤心和烦躁,希望通过咨询找个人倾诉,调节目前的负面情绪,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4.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眉目清秀,思维清晰,表达清楚。因手机被偷的负性事件主动求助,表现出希望解决问题、积极配合咨询的倾向。来访者因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和同学交流少,而不知道如何处理因负性事件导致的剧烈情绪波动(害怕、内疚等),希望从心理咨询中获得帮助。深入交谈后发现来访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自卑与自大并重,对外界环境与人多有负面评价。也缺乏一定的交流技巧,如在和咨询师的交谈中,常表现出急于表达自己的问题、想法,却很少静下来倾听对方的回应,常不礼貌的打断谈话而转到其他话题。自己也提及生活中不知道该和别人讨论什么话题。在交谈过程中,表情自然、能与咨询师对视。

二、诊断

1.诊断结果

根据该来访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中的人际交往不良。

2.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询行为,无幻觉、妄想、逻辑思维混乱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其主导症状属于正常心理活动。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来访者表现出悲伤、烦躁等负面情绪。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来访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来访者因手机被盗产生强烈负面情绪,而因为人际交往不良导致缺乏社会支持而出现孤单、伤心、烦躁等,时间在一周之内,病程较短。

总体来看,来访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来访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初中时被女同学嘲笑导致在人际交往上的退缩、自闭;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自我封闭孤傲处世,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遇到负性生活事件之后缺乏有效社会支持来帮助应对。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对人对事负面评价居多。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的确立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来访者协商后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1.1具体目标: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

1.2长期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2.理论原理和方法

根据求助者状况,经过与求助者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进行心理辅导。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角色扮演的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咨询中通过情景模拟,要求来访者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最有效的一种培训方法。

在本咨询中希望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减轻情绪困扰,使用角色扮演法来学习和练习适当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五、咨询过程

1.诊断阶段

共做两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第一次咨询:来访者因手机被偷导致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咨询中主要围绕手机被偷及学校学生素质等来访者关心的话题进行会谈,一方面为来访者提供信息和心理支持,第二个方面用接纳、共情、理解和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第三搜集了来访者的相关信息,帮助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和咨询方向有了大致的判断。

第二次咨询: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资料,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人际交往状况和目前最大的困扰。在本次对来访者进行了心理评估,通过协商与来访者确定了咨询目标。随后制定了咨询方案。

2.咨询阶段

三个任务:一是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二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三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三至六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调适。

2.1合理情绪疗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手机被偷心情不好也不愿对他们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寝室同学从来不主动招呼我,他们肯定讨厌我。2)手机被偷,很丢脸,他们如果知道了肯定会嘲笑我,说我活该。

造成的结果:不想和寝室同学交流,独来独往,感到孤单、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寝室同学从不主动招呼我,一定代表他们讨厌我吗?我自己是否经常主动招呼他们?2)手机被偷我是受害者,觉得自己缺乏社会经验被偷而感到丢脸。人们都不是一出生就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现在缺乏社会经验并不意味着以后也缺乏社会经验,只要自己努力去适应社会,经验会越来越丰富的。我的手机被偷了,他们一定会嘲笑我吗?还是只是我害怕他们会嘲笑我?我希望了解别人遇到手机被偷的情况是如何应对的,但是我又不去询问别人的意见,我怎么能够获得足够的经验呢?也许他们会给我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我因为害怕被嘲笑所以错失这个机会。就算他们会嘲笑我,那又如何?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可能被别人嘲笑或讨厌,这是不可避免的。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来访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来访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自己情绪不稳定,对一些人和事常常进行负面的评价,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而敏感,但是又对他人苛责过多。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所以觉得别人会讨厌自己和嘲笑自己,其实是自己形成了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指出来访者需要正视自己的自卑,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辩论,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通过咨询,来访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2.2角色扮演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咨询师先扮演来访者寝室同学,对来访者手机被偷一事进行交流。一方面了解来访者平时和同学沟通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帮助来访者看到不同的视角,从自己对同学态度的负面想象中跳出来,看到其他可能性。

然后进行角色互换,由来访者扮演寝室同学,咨询师扮演来访者,这样有助于来访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咨询后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对周围同学、老师进行简单的调查,了解他们对手机被偷的人有何看法。引导来访者从中获得支持信息,并合理看待负面评价。

2.3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针对来访者情况,提供人际交往的相关看法以供参考。

热情交往: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能总是消极地等待,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沟通。开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对别人开放,别人也对你会开放;理解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在与同学交往中,如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就容易融洽,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宽容谅解:周围的同学都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处理问题会有很多不妥之处,对许多问题也会有不同见解,这就要求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谅解,就不会导致敌意。

人际沟通中常用技巧:聆听;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说话的技巧;学会欣赏别人等等。

3.巩固与结束阶段

共进行两次,回顾咨询中涉及到的关于来访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对初中时导致来访者性格改变的负性事件进行简单梳理,引导来访者使用合理情绪疗法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来访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并帮助来访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最后建议来访者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对咨询的自我评估

经过几次咨询,来访者汇报心情好多了,觉得手机被偷的事情造成的情绪波动已经平复,对人际交往悲观失望的情绪也已经得到一定调节。在生活中尝试转换角度来看待问题,对就读学校、寝室同学有更为正面的看法。也尝试在生活中练习使用咨询师提供的人际交往技巧,虽然有时不是特别有效,但是觉得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锻炼和挑战。准备继续去图书馆借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认为这些书对自己会有帮助,将会在实践中慢慢练习交往技巧。

2.来访者周围人的评估

在保密情况下联系来访者辅导员询问情况,了解到来访者近段时间参加班级活动较为活跃,班上同学特别是同寝室同学反映朱某更为合群,开始和同学有一定交流,情绪状态较好。

3.来访者前后心理测验比较

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咨询师评定

第一、对咨询师提供的信息接受度较高,认可关于不合理信念的说法。咨询后能够举一反三的使用ABCDE模型,识别并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对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进步一认识,开始尝试用更为正面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和同学。第二、来访者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轻松,虽然对人际交往还有一定担忧,但对于人际交往的技巧很感兴趣。第三、在和咨询师的交流中,开始能够考虑到咨询师的感受,比第一二次咨询时更能耐心聆听,打断谈话时更有礼貌和节制。表示愿意尝试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

七、总结

本例表面上看是因为应激造成的情绪问题,但其实质是长期人际交往不良缺乏人际支持而积累的后果。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人格特点和具体的应激事件对其人际交往不良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处理,在咨询中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较好的处理了来访者的认知偏差,结合角色扮演、人际沟通技巧学习处理了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并发展了人际交往技巧,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篇11

1.一般资料

小方(化名),女,19岁,汉族,某学院二年级大学生,身高154厘米左右,戴黑框眼镜,齐刘海,中长齐发,皮肤白净,语速快,有时表现的很乖巧,给人没长大的感觉。生长发育正常,没有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严重心理疾病,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史,目前身体健康。复读一年后入学,学习成绩好,求学过程总体比较顺利。自幼聪明好学,常被周围人夸漂亮、能干。上大学后,成绩优异,平均成绩90分左右,周围同学都很羡慕,但自己总不满意,每次考前都很焦虑,觉得自己的复习状态不好。

2.来访者主诉

来访者先主动在网上咨询平台留言,后希望来咨询室面谈,详述自己的情况。她出生在地级市一个家庭经济条件谈不上富裕但较好的家庭里,是独生女,父亲、母亲原来都是单位职工,后下岗自己做生意经商。父亲忠厚勤奋,母亲精明能干,利索果敢,直爽急躁,家里的事情大多由母亲说了算。从小母亲对其各方面要求比较严格,“高标准、严要求”一直是她生活的主基调。后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与处世方式,自律性强,做事自己有分寸,性格好强。与父母关系融洽。高二时和班级的一个男生相互喜欢,但只是意会没明说。因那时学习压力大,就把情感埋于心底(自己认为若谈感情耽误学习,这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相违背),但少女春心萌动,在上课时忍不住用余光注视那个男生,自此以后就形成一个毛病:不由自主注视别人,告诉自己不去注视,但控制不住,这毛病从那时到现在这些年或轻或重一直有。

目前的症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无意义的想法或行为(如听课听着就想:我在走神、走神,然后反复想。或在手里转笔,不停的转),明知没有必要但控制不住,特别是在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或遇到繁琐的解题步骤时更甚。现在在没开始学习前就已很恐惧、害怕(害怕无意义的想法、行为出现),目前甚至已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现在六级考试在即,本想这次好好考,最好通过。明年大三时全力以赴准备考研,但目前不能自控的胡思乱想太影响学习的状态了,特别着急,希望尽快调整过来。

3.咨询师观察得到的初步现象

来访者自己前来,穿着浅色衣裤,身材中等,脸型微胖,皮肤白皙,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浅黄色中长发,是个漂亮的女孩,给人感觉较有书卷气质。刚进咨询室时显得心神不定,入座后视线游离,不敢与咨询师对视,拘紧压抑,似乎又有很多话要说。叙述时语速快,反复强调,可流露内心的急切,语调随着情绪的波动而高低起伏。注意力集中,思维反映适度,智能记忆好。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心境状况。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46分,强迫症状2.3, 抑郁2.3,焦虑2.5,人际关系2.2,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

5.评估与诊断

5.1依据

(1)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来访者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其消极情绪是由客观的事件引起的;来访者的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个性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有自知力,主动求助,迫切希望解除烦恼、焦虑,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所以可排除异常心理。

(2)该来访者表现出焦虑、烦恼、紧张、情绪低落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对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较长(两月以上);内容有所泛化(无意义的想法或行为由最初只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到现在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可排除一般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样性心理问题。

5.2该来访者需做的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判断精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主客观世界反映不协调,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个性发生根本改变等。而该来访者的知情意,主客观世界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助,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一般心理问题由不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反应持续时间较短(1—2个月),反应强度不大,对社会功能不造成严重影响。不泛化,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限于最初的刺激。因此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3)与强迫性神经症相鉴别。强迫性神经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当事者内心,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是当事者不愿意想的。当事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来访者虽然看似也以强迫与反强迫为主要症状,但那其实是其完美主义要求和非理性信念的外化表现,结合其他方面,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5.3该来访者诊断结论

根据综合收集来访者的资料,以及以上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可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的范畴。

5.4来访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无躯体疾病、器质性病变引发心理问题的情况显示。

(2)社会性原因

①母亲个性及家庭教养方式。母亲个性及家庭教养方式对来访者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有较大影响(母亲个性好强及一直以来对其“高标准、严要求”)。

②社会比较。眼光总盯着班级学习成绩第一的同学(虽该同学只关心学习,其余社团、人际交往等活动一律不参加)。自己虽不认同该同学的做法,但还是要求自己在学习上赶超她。

③班级整体学习气氛影响。因是理科,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严谨,老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

(3)心理原因

①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和不合理性信念。

②被忧虑、焦虑、紧张情绪所困忧,一味沉浸在消极情绪中,自身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③意志特征上刚性的特征明显,但缺乏弹性与韧性。觉得只要自己想做某件事,在坚强的意志下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按自己的意愿来完成,不接受人本身不同状态的调整。

④个性特征:A型性格特征明显,成就动机强、急躁、追求效率、争强好胜,追求完美。

6.咨询目标的确定

经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定,确立以下咨询目标:

6.1具体目标

消除或减轻所谓的“强迫症状”;缓解目前紧张、焦虑的情绪。

6.2近期目标

(1)引导来访者认识到其非理性信念的存在,并促其合理认知。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偶尔的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暂时不理解及一定时间紧张学习后自身状态的波动、松懈甚至倒退。

(2) 做一些放松练习

(3) 正确看待六级考试和考研等学习过程。

6.3最终目标

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寻求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完善。

7.咨询方案的制定

7.1咨询方法和原理

为实现咨询目标,拟采用认知行为疗法。

(1)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主要观点略)

(2)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主要观点略)

7.2说明、确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7.3商定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左右,预计进行5次咨询。

8.咨询过程

8.1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第1次咨询:咨询师通过关注、共情、理解等技术与来访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被支持,促其负性情绪的充分疏泄。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来访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指导其作了SCL-90,做出评估和诊断。另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由于时间关系,此次咨询也简单的与来访者谈了对六级和考研的正确认识。

8.2实施心理帮助的咨询阶段(第2-3次咨询)

第2次咨询:巩固咨询关系,与来访者商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举例说明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使来访者认识到A、B、C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回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认知模式。

第二次咨询,来访者依然穿着上次的衣服,通过网上咨询平台的联系及第一次咨询,咨询关系较好的建立了起来。所以明显感到了来访者的放松状态。

来访者自诉通过上次咨询,紧张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但症状(无意义的想法或行为)时不时的还是有,倒没以前对自己的影响那么大了。现在的困惑是:症状时间,为什么自己就克服不了,只有自己困扰?到对考研的担心。咨询师分析并指导:来访者所说的“无意义的想法或行为”是其好强个性、完美主义要求及非理性信念的外化表现,根本的问题也在此方面。

此次咨询肯定了来访者所取得的进步,根据认知疗法,ABC理论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通过提问、引导来访者回忆在成长过程中是否对很多事,特别是面对学习时有完美主义的要求?每次在面对考试及考试后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感受是怎样的?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审查,使来访者自己领悟到自己自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做任何事情都要求100%,容不得任何瑕疵,追求绝对的“确定、精确、好、成功”,但这不可能,所以导致时常陷入矛盾和焦虑中。另外,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和不合理性信念。绝对化的要求: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就应该把所学全部消化,课后只需一点时间就能弄懂大多数问题;此次六级考试必须一次通过,不然会耽误很多事;必须每时每刻都保持学习的高峰状态。过分概括化:我是个失败的人,总是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像别人一样生活的轻松些。糟糕至极:学习过程中稍有状态的起伏、波动(本是正常),就大惊失色,不能允许,觉得糟糕至极。通过面质提问等技术进一步使来访者认识领悟到这种思维模式是错误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所产生的一些信念是不合理的,列举出来访者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辩论。使来访者领悟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症状。要求来访者回去以后完成两道家庭作业。一是继续思考咨询师本次咨询所说的话,分析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作好记录。二是让她在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中做一次小调查,问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也会出现状态不好、理解力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想学习等状态。下次咨询时带给咨询师看。并教给来访者一些放松的技巧和方法。

第3次咨询:检查评估来访者的家庭作业。实际反馈的结果是:来访者对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比较到位,领悟得比较好(其中,认识到糟糕至极、灾难化的倾向在自己身上尤其明显)。来访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周围人在学习中也会出现她所体会的“无意义的想法或行为”,并说这很正常,说明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事情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夸张和糟糕。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分析作业,通过进一步辩论,使来访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缓解。继续布置家庭作业:让来访者记录自己一周中每天在学习中的主要情绪和行为,并进行自我分析,找出其支撑的信念,并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学习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

8.3巩固与结束阶段(第4—5次咨询)

这个阶段咨询的目的主要是总结、巩固、提高。第4次咨询:分析家庭作业,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结果,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和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来访者在咨询结束后能利用学到的心理知识、方法技术应对今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5次咨询:来访者反映原来的一些想法的确不合理、不现实,有偏差,有歪曲,自述近来情绪好多了。当在学习中又“胡思乱想”或状态不佳时,首先从心理上接受,不抗拒,顺其自然。效果不错(但也会有反复)。咨询师和来访者全面回顾和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帮助来访者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把咨询中获得的方法、体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测验,对照咨询开始时的测验情况,评估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9.咨询效果评估

9.1 咨询师评估

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来访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忧虑、烦恼、焦躁、紧张的情绪。来访者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出现了积极变化,学习状态改变,自我认识趋于合理,能适当地评价自己。

9.2来访者的自我评估

自述心情好转了,不再像之前学习上一有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手足无措,能有张有弛、游刃有余的去轻松应对学习。认为以前的许多想法是自寻烦恼,就像一个陀螺被自己的一根鞭子不停地在原地抽着转动,现在感觉轻松了很多。

9.3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28分,总分下降了18分,各因子分均小于2,属于正常范围。

基金项目: 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NJSZ1107。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篇12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58-02

一、一般资料

黄某,女,20岁,桂林市某大学二年级学生。

二、主诉及个人自述

在大二开学以来,由于学校安排有教育实践课,每个同学都要上台试讲。在第一次自己试讲的时候,由于有点紧张,不小心将“拉普拉斯变换”念成了“拉不拉屎变换”,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当时觉得很丢人,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下课后,还有同学拿这件事来对她开玩笑,自己更觉得羞愧难堪。从此以后,就开始害怕上讲台当众讲话。每当自己要上台试讲前,就不由想着之前因为讲错话被同学取笑的情景,觉得紧张不安、口干、心跳加快,并伴有手脚发凉,但是又想着这次一定要表现好,挽回自己的面子以及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虽然自己已经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真正上台的那一刻还是很紧张,头脑一片空白,声音颤抖,耳朵像被堵住了一样,呼吸也不是很顺畅。结果讲课过程磕磕绊绊,中途还有几次停顿,只是勉强地讲完内容,效果很不理想。过后对自己的表现耿耿于怀,怨恨自己怎么这样没出息,连讲个话都讲不好,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自己越这样想就越觉得害怕、越不敢在上台当众讲话了。白天觉得没有以前那么精神了,心情有点沉重,晚上躺在床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入睡,为此已经困扰了一个多月。

三、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1.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自己主动找到咨询师寻求帮助。她身材偏瘦,衣着干净整洁,举止得体。刚来时,脸部表情比较僵硬,目光不时看地面,说话有点拘谨,但对于咨询师的要求表现得很合作,态度也很诚恳。语言表达清晰、流畅,说到自己上台当众讲话紧张的问题时,眉头紧皱,表情苦恼。叙述过程中情绪比较低落,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状况。

2.了解到的情况

出生在农村,父母勤劳肯干,在当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父母就比较疼爱,对其的期望也很大。黄某对父母很顺从,很多事情都听父母的安排。在学校,很听老师的话,无任何违纪的行为。为取悦父母,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在大学期间,各方面表现良好。

四、心理测试结果

90项症状清单(SCL—90):总分200分,其中躯体化1.20,强迫症状1.1,人际关系敏感2.80,抑郁2.50,焦虑3.80,敌对1.80,恐怖3.43,偏执2.14,精神病性0.8。阳性项目数突出。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2,标准分65。

五、评估与诊断

1.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根据求助者提供的资料及咨询师的观察资料,综合心理测试结果,家庭中无精神病史,历年体检正常。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情绪性质与现实处境相符合,有良好的自知力,主动寻求帮助,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明显变化,心理状态正常,排除精神病性问题。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为常性冲突,排除神经症性问题。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有完美主义倾向,缺乏自信,易紧张。虽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表现为心慌、呼吸不畅、手脚冰冷等,但是问题持续时间较短,情绪也没有发生泛化。虽然有入睡困难,精神疲倦等现象,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良好,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和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求助者当众讲话过度焦虑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模式,以降低焦虑水平,增强其自信心。

2.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和原理: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RET)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系统脱敏法主要是引导求助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身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当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助者的焦虑反应时,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助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恐惧在求助者所能容忍的范围之内,经过反复呈现,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治疗目的也就达到了。

2.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求助者的权利: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求助者的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咨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咨询师的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咨询师的义务: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主动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

3.咨询时间和费用。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7次。

费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面对所有学生开放,不收咨询费用。

八、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咨询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

2.具体咨询过程: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咨询两次)

第一次咨询:通过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等咨询技术,使求助者感到无条件地被尊重、被接纳,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采用摄入性会谈法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并完成心理测验,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作用、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同时商定第二次心理咨询的时间。

第二次咨询:继续采用积极关注等咨询技术巩固咨询关系,例如对她如约准时前来给予表扬等。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具体介绍对她拟采用的心理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使求助者明白ABC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不合理信念引起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

家庭作业:写出试讲口误引起同学笑时,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找出自己的10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5遍。

(2)心理帮助阶段(咨询四次)

第三次咨询:过程如下

(1)反馈咨询作业:黄某说试讲发生口误时,心里面觉得“连个话都讲不好,自己好没出息”、“好没面子啊,同学和老师对我印象很不好”。可越想越焦虑不安、紧张、发抖,越想表现得好却越没有信心。黄某说找出自己10个优点很困难,有的是问同学后得知的,大声朗读5遍后感觉挺好的。

(2)认知调整:帮黄某识别造成上台当众讲话焦虑的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黄某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合理的积极的思维。如“我也是普通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即使我这次没表现好,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我还是优秀的”等。例如,针对“觉得自己没出息”这一不合理信念,咨询师与其进行如下对话: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觉得自己很没出息,因为你犯了一次口误。

求助者:是的,我连说个话都说不好。

咨询师:你们班同学每一个同学都试讲得很好,没有任何错误吗?

求助者:也不是,有一些同学试讲的内容设计不怎么好,即使讲得好的,有时候也会出一点错。

咨询师:那你觉得这些同学都没有出息吗?

求助者:不是。

咨询师:同样的情况下,你为什么觉得自己犯了一次口误,就认定自己没有出息了呢?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明白了,我不能因为自己犯了一次错误就认为自己没出息,大家都会犯错误的。

咨询师:是的。

……

(3)放松训练: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练习腹式呼吸放松法。如:用一个舒适的姿势半躺在椅子上,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注意先呼气,然后用鼻子吸气,保持3秒,停顿一秒,再把气体缓慢地从嘴巴呼出,心里默数5秒,如此吸气、呼气循环几次。并且在头脑里想象你把所有的不快、烦恼、压力都随着每一次呼气将之慢慢呼出了。

(4)布置家庭作业:继续大声朗读优点并积极体会。回去后按照咨询师所教的腹式呼吸放松法,每天练习1-2次,以达到2-3分钟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

第四次咨询:过程如下

(1)反馈咨询作业:大声朗读优点及积极思维语言,自我感觉比较有自信了,每天坚持两次放松训练,觉得身体很舒服,很放松。

(2)与黄某商谈建立事件焦虑等级,共分以下5个等级:

1)想象教育实践课上你准备要上讲台试讲;

2)想象教育实践课中你已经站起来要走向讲台;

3)想象你已经站到了讲台上;

4)想象此时教室里,只有老师还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你开始试讲了;

5)想象教室里,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在听你试讲。

(3)系统脱敏:通过想象唤起焦虑状态,让求助者评估自己的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每次可进行(通过)1-2个等级,视情况而定。

(4)咨询作业:

a.继续大声朗诵优点并积极体会;

b. 继续每天两次放松训练,每次做1-2想象等级,保持并做放松训练。

第五次咨询:过程如下

(1)反馈作业:按要求完成了1-2级的情境想象,能保持放松; (2)系统脱敏:通过想象唤起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3)布置咨询作业:继续每天做第 3焦虑等级的情境想象,保持放松。

第六次咨询:过程如下

(1)反馈作业:按要求完成3级的焦虑情境想象;(2)系统脱敏:通过想象唤起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此次可进行4、5等级的放松训练;(3)布置咨询作业:a.继续每天做4-5级的焦虑情境想象,保持放松;b.在实际当众讲话时保持放松。

3.结束与巩固阶段(咨询一次):

第七次咨询:过程如下

(1)反馈作业:按要求完成4-5级的焦虑情境想象,能保持放松,教学实践课上试讲,发挥正常;(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用优点和积极思维增强自信心,在任何紧张状态出现时,保持放松。当每次成功后,及时自我鼓励;(3)基本结束咨询。

九、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价:

首先睡眠症状得到很大的改善,情绪更积极了。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学会用全面的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以前追求完美,不容许犯下错误而导致的产生不良心理反应,感到轻松了许多。现在不在害怕上讲台讲话了,试讲过程也流畅了,自己也自信了许多。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求助者的当众讲话焦虑,改变了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3.心理测验结果:

SAS 总标准分45 分。SCL—90 量表结果:敌对 1.83,焦虑 1.77,抑郁 1.65,强迫 1.50,偏执1.5,各项指标已恢复到常模水平。

参考文献:

篇13

【客观信息】

依据小刘在学院职业测评中心的测评报告、个人相关信息的收集(外貌、言行、交谈反应、思维过程等)、自身对小刘的了解(性格、对自身和现实的定位等),加之来访者的自述得出以下信息:(1)小刘一家三口;(2)家庭水平中上,父母工作普通;(3)考入大学后,父母为之;(4)困惑:回家直接就业还是留在大城市打拼?

【主观信息】

(1)小刘对自己的去留问题很困惑,但隐约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职业意向;(2)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姐姐已经定居上海,且父亲已经帮他谋好差事,这些信息给小刘的直接作用就是将其困于现有信息的表面,即回家工作兼顾照看父母。

二、咨询对象

姓名:小刘 性别:女

学校:****学院 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

选择咨询途径:1、√主动;2、被动

三、主要方法

采用面谈方式,了解和掌握小刘基本情况,分析造成现状的影响因素。在会谈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注重以来访者小刘为中心,真诚倾听小刘的讲述,使用同感技巧,积极关注构建良好的、可信赖的资方关系,为之后问题咨询和解答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在咨询过程中,更加关注对来访者小刘的支持,对其陈述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澄清与核对,并及时表示肯定和鼓励,以激发来访者透露更多信息资源,更好引导小刘进行理性、可行的思考和行动。

目标一:缓和情绪,建立咨访关系

目标二:确定来访者困惑的选择因素

目标三:帮助来访者明确职业兴趣、价值取向以及家长的期望

目标四:收集更多的职业信息,锁定抉择

目标五:列出实施的具体步骤,保障目标

四、咨询记录

咨询师:你好,请进。来,这边请坐。

小刘:老师好,谢谢

咨询师:我是今天当班的咨询师。(给对方一个眼神)你也介绍下自己吧。

小刘:我姓刘,就叫我小刘吧。

咨询师:(再给来访者一个眼神,微微笑,暗示,再多说点)

小刘:嗯,我是学汽车营销的,今年大二。

咨询师:今天来你想跟我谈些什么呢?

小刘:我今年大二,同学都积极实习找工作,但我却一点动力都没有,不知该怎么办?

咨询师:你现处大二,其他同学都在行动,但是你却不知所措。是吗?

小刘:是的

咨询师:这种现象的确让人困扰。但我很想具体了解当前最能让你感受到的压力是?

小刘:老师,我就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面对毕业,一点状态都没有,急不起来。

咨询师:从刚才的表述中,体会到你现在处境确实遇到麻烦了。这样,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小刘:好

咨询师:你对我的信任,我很开心。再说说你的学习和专业情况?

小刘:学习成绩中上水平,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不擅长。

咨询师:刚才你说自己对专业不擅长,我没太听懂。因为我对汽车营销与服务相关知识也不是很熟悉,所以想请你帮忙解答一下。

小刘:就是自己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基本知识可以掌握,但是没有自己的特色技能。

咨询师:那你对自己现在的成绩水平还满意吗?

小刘:还满意,不会因为学习成绩而让自己有压力。

咨询师:嗯,很好,看来你是一个比较客观、现实的女孩子。(及时肯定来访者)

小刘:呵呵,我只是比较喜欢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

咨询师:那我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你现在的压力来源基本可以排除你的专业学习,对吗?

小刘:对的

咨询师:关于你的学习成绩情况我现在基本了解,那现在我更想听听你寝室同学的情况,你愿意满足我此刻的想法吗?

小刘:当然愿意

咨询师:谢谢你,能满足我。那现在就说说看。

小刘:我们寝室4个人,关系还不错,其他三个人成绩都很好,各方面表现也比较突出。

咨询师:你们关系还不错,能再具体点吗?

小刘:就是大家在一起很开心,没有太多隔阂,他们三个性格都很开朗,家境也比较好。

咨询师:听起来,他们跟你的性格等有点不太一样的,你觉得是吗?

小刘:是的,大一刚开始相处的时候,是觉得不太合适,但是慢慢的就好起来了,我们虽然性格不同,但是都很真诚。

咨询师:听到你们很融洽相处,我也很高兴

小刘:谢谢老师

咨询师:那老师有个问题想请你帮忙解答一下:刚开始相处觉得不太合适,是你的感受,还是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

小刘:呵呵,说实话,这种感受他们三个是没有的,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

咨询师:噢,相信你身上一定有很值得他们三个花心思感染你,与你相处地方,这是可喜的地方。听到现在,我内心有点小疑问,甚至猜测,不知你愿不愿意听我讲出来?

小刘:您讲讲吧。

咨询师:听下来呀,室友们的性格、家境、成绩等方面都优越于你,加之你内向的性格,你是怎么处理这种微妙的差距的?

小刘:老师,其实,我是一个内向且心思重的女孩,虽然刚才我再谈我们室友很开心的故事,但是在我的内心,室友们种种优秀,给自己无形中产生了压力,但我仅仅是给自己很沉重的感觉,绝对没有超越压力,变质为嫉妒等。

咨询师:你真的是一个很善良的女生。有没有发现在处理这个微妙的差距的同时,你在委屈自己,为难自己?

小刘:是的,我知道有很多客观条件是无法弥补的,比如:家境、父母、天赋等,但是还是从内心希望甚至要求自己能够达到,哪怕再苦再累都无所谓。

咨询师:嗯,首先对你积极要求上进的心劲儿值得肯定;也是其他人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现在一起推理一下:凭借你自身的这种努力劲儿,你现在应该处于不停歇向前的奔跑状态才对,那你现在是什么处境?

小刘:动不起来

咨询师:透过这种反差,似乎我们可以想想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关系?我想听听你的分析,说说看。

小刘:目标犹如航行中的灯塔,指引方向,不可偏远亦不可偏近。太远没有现实指向性和可行性;太近就没有设定的长远性。

咨询师:分析的很有道理。那么,你对自己设定的要求和目标如何看待?

小刘:通过刚才跟老师的一番交谈,我觉得对自己的要求过高,目标过大,而且没有分享、交流,只是跟自己较劲。

咨询师:那之后你怎么办?

小刘:首先,我要重新梳理自己内心的事情;其次,找出自己最在意最想实现的关键点设为目标,制定操作性强的计划;最后,学会交流、分享。

咨询师:听到你的分析,我很欣慰,因为你就在刚才从一个咨询者,变为了解决自己问题的咨询师。那你的计划准备什么时候启动啊?

小刘:下周开始吧。

咨询师:清理内心,重新认知自己,树立目标是你当前最最关紧的事情。你觉得呢?

小刘:嗯,对的,那我就从今天下午回去就开始落实。

咨询师:看来我没有看错,你就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

小刘:谢谢老师

咨询师:不客气,好好落实,有新的进展和收获记得告诉我。

(咨询师起身送走来访者,站立,微微笑,送来访者出门。)

五、个案分析

田秀兰等学者(tien,lin&chen,2005)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生涯不确定感包括了许多“对个人的不确定”与“对环境的不确定”。做决定让人坐立难安的另一个根源,是对选择项目的难舍。而难舍之所以复杂,涉及了选择时所考虑因素的“轻重”与选择项目的“几率”。(金树人,2007). 咨询过程中运用帕森斯职业辅导特质因素理论,了解来访者职业兴趣、价值取向及家长对其的期望,帮助并引导来访者作出合理的决定。在明确小刘就业兴趣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运用盖缇(gati,1986)规范的、理性的生涯决定模式――“因素删除法”帮助来访者逐一删除若干次要的选择属性。

六、评估结果

通过2-3次的咨访过程,在学院“职业系统测评”和“因素删除法”的双重作用下,小刘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意向和澄清了价值取向,做出了慎重的决定。

七、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