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

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

篇1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志码]A

男男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指与同性发生的男性,是行为学上的定义:由于MSM易发生无保护的并有多个多,因此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从性取向上,MSM包括男同性恋、男双性恋和曾与男性发生过的男异性恋者,其中以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者为多。男性同性恋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遗传、表观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发育及内分泌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青年学生MSM作为这一群体中年龄偏小、文化水平偏高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青年学生MSM的同性性取向(包含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家庭及成长环境成因及影响因素,以利于对这一人群有更好的了解,从而预防青年学生MSM感染艾滋病。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5月至7月,以天津市各区级疾控中心和社会组织为依托,通过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组织同伴教育员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全市12个区的25所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MSM 51人,并从5高校招募异性恋学生35人,1名MSM学生因年龄过大(33岁)而被排除研究。全部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写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问卷和性取向成因问卷(参考张艳辉等的研究)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基本信息问卷包括出生日期、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性取向(自我认同的)等问题;性取向成因问卷包含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的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问题,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式提问,有效确保问卷的质量。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调查对象共85人,全部为男性、未婚,年龄范围为18~27岁,平均年龄(21.18±2.01)岁。MSM组50人,平均年龄(21.60±1.92)岁;普通男大学生组35人,平均年龄(20.57±2.02)岁,两组年龄差异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及性取向等基本情况见表1。

2.2 性取向相关影响因素

经卡方检验,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MSM自述性取向成因

50人中,26人(52.0%)自述同性性取向为先天性,均不自觉有任何事件或人诱导,属自然而然、不自觉便喜欢同性,但发觉的时间早晚各异,从小学至初中不等;24人(48.0%)自述为后天性,其中10人是由于后天家庭因素影响(包括父母离异、父亲强势、和父亲关系紧张、父母工作繁忙由祖母或外祖母照看等),网络及影视作品影响的有5人,另有因好奇、被人诱导、与异往受挫等原因而产生同性性取向。

2.4 调查对象对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估计

MSM组估计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均值(中位数)为15.7(10.0)%,普通男大学生组估计该比例为11.7(2.0)%。合计为14.0(7.8)%。

3 讨论

本研究选择的人群为在校学生,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依从性高,而且年龄小回忆偏倚小,有利于质量控制并能减少回忆偏倚,可使收集的信息更真实、准确。本研究的青年学生MSM依托于各区级疾控和社会组织招募,虽为匿名调查,但信息相对可靠,有很高的可信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样本量偏小的不足。

同性性取向的成因有先天说和后天说,先天说包括基因、激素和大脑结构,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因素。国外还有研究成长环境和基因对性取向的影响,提出同性人群有更大的精神压力。本研究中,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说明了童年时与父母亲的关系会对同性性取向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杨泰等的研究中,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未与亲生父母生活的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严重影响。幼年时喜欢扮做女孩易造成男性儿童性别角色混乱,这与钱玉燕、张北川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小时候不爱活动、不喜冒险、不喜欢玩刀枪玩具的青年学生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这可能是在孩童时期同性性取向的表现倾向。18岁之前接触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电影并从中获得性可能是产生同性性取向的诱因。

在自述的同性性取向成因上,认为自己的同性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和后天形成的比例相当;而自述为后天因素导致的同性性取向中,家庭因素为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排在第二位的后天因素为网络及影视作品,说明了信息便捷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根据“空白占据理论”,首次性经历对于性取向的形成至关重要。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首次性经验对其性别角色的识别认同具有较强的影响,并因随后一段时期内的空白而不断强化进而固化,逐渐形成终身的性取向。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恋的形成并非是单一原因的,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篇2

一、一般资料

张某,女,14岁,初二学生。自述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母亲性格好强,从小经常被母亲打骂。上初一时因和舍友关系紧张,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至今三周。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初二时因和同学关系不好,之后不愿与同学交往,出现胸闷、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个人陈述: 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成绩也名列前茅。但性格内向,几乎不参与学校活动。最近三周感觉不想呆在宿舍,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考试又遇到了难题,越想越心烦。我最讨厌的是睡我下铺的女孩。上周一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我就关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之后班上竞争班委,最后我得到机会,她们就说我“拍马屁”,从那以后我们关系变得更糟。

(3)观察和他人反映。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表达清楚,到激动处会变得烦躁不安。同学反映求助者有些内向,最近脾气有点暴躁。

三、诊断:

1.心理测验结果

SAS:54分有轻度的焦虑情绪,性格偏内向不稳定。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4.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原因:性格偏内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四、咨询目标制定

1.具体目标

(1)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

(2)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尤其是和宿舍同学的关系。

2.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

(1)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2)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五、咨询方案

(1)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根据ABC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六、咨询过程

1.建立咨询关系与诊断阶段

(1)任务: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调动求助者的求助积极性,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2)方法:运用倾听技术,对求助者焦虑情绪表示理解。并运用解释技术,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使求助者接受该理论。

(3)过程:了解基本情况,对问题形成初步印象,确定主要问题。

(4)家庭作业:建议求助者睡前将一天发生事情按情况严重程度记录下来,并记录理清思路。

(5)小结:因产生非理性的信念,导致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求助者表示愿意配合心理咨询。

2.领悟阶段

(1)任务:通过会谈进一步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帮助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适的原因不在事件,而在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就其上次家庭作业进行会谈,进一步解说ABC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4)家庭作业:收集同学对你的看法,看是否和自己所想有出入。

(5)小结:本次咨询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密切相关,并愿意接受改变其不合理的地方。

3.修通阶段

(1)任务:就其家庭作业进行分析,通过解释和辩论方法来改变求助者非理性信念,并建立起合理信念。

(2)方法:通过苏格拉底式辩论来启发求助者对其非理性的信念和行为模式的认识。

(3)过程:通过会谈,进一步帮助求助者分清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帮助求助者改善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4)谈话摘要:

咨询师:“你说舍友针对你,能具体说说从哪些方面发现的?”

求助者:“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室友叫我早点睡。可第二天她起来特别早,她肯定是在报复我。”

咨询师:“这是你心中所想的结论,那她的想法,你清楚吗?”

求助者:“……(沉默),不知道。那天我回宿舍发现她们说悄悄话,她们肯定在评论我。。”

咨询师:“那你怎么就能证明她们就是在谈论你,你有听见他们说你名字吗?”

求助者:“这个嘛,没有听见”

咨询师:“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你本身。”

求助者:“……(沉默),说的对,我好像懂了。”

(5)小结:通过咨询,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4.巩固阶段

(1)任务: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并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2)方法:模仿法(角色扮演法)

(3)过程:运用角色扮演法,咨询师扮演求助者宿舍同学,然后角色互换,对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通过会谈肯定求助者的自我改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4)家庭作业:对自己每天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做个记录,对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及时给予自我奖励[2]。

(5)小结:通过角色扮演,深刻感触到恰当的交际语言的重要作用。通过四次咨询,人际关系有所改善,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结束咨询。

七、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也从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学到了很多技巧。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求助者身边同学也反映张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

篇3

一、一般资料

冯XX,女,20岁,大专二年级学生。2005年5月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自述父母均为农民,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基本和睦,有一年迈的奶奶同住。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均在上学。身高大约1.5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从小在农村生活,性格温顺,比较内向、胆小,由于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对其要求严格。一直非常听父母和奶奶的话,做事谨小慎微,要求完美,生怕做错事让家长操心。平时除了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学习也非常努力刻苦,成绩优良。对人有礼貌,是家长、邻居和教师公认的好孩子。高考发挥不甚理想,只上了专科线,本想复读一年再考,但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不愿给父母再增加负担,只想早点读书早点毕业替父母减轻压力。自述上大学的学费是父母想尽各种办法才凑齐的,入学后向学院申请了贫困生助学金,获得批准,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自己非常好,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教师和父母的期望。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二、主诉

一个多月前得知父亲患了肝硬化,已住进医院接受治疗,由于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很大一笔治疗费用。想到父亲是自家的顶梁柱,如今患病住院,不但少了家庭经济来源,还需大笔医疗费用,弟弟妹妹年龄还小,也都在上学,自家的经济实力太有限,实在难以承担。而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在家庭遇到困难时理应主动替父母分担。于是想到自己是否该退学出去打工挣钱,帮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也减轻父亲的压力,以使其病情尽快好转。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学习机会难得,况且现在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如果没有文凭,出去也找不到好工作,并且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读书了。于是处于到底要不要退学的严重心理冲突中,心情紧张,脑子里的那根弦随时紧绷着,每天都感到压力、紧张、矛盾、烦恼;情绪低落;经常失眠,头痛,心情烦躁;没有食欲,从来没感到饿,不想吃东西,身体虚弱无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记忆力下降,学习效果变差;有自卑感和无助感,觉得自己“命不好”,“没用”,要是学习再下降的话,就对不起家人。

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变化,觉得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好,感到自责,于是努力控制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时候眼睛盯着书,心里却在想别的问题,但是又不愿意让自己放松或休息,觉得只要自己有一刻空闲时间没用在看书学习上就是浪费,就对不起父母和老师的期望。越是希望控制越不能控制,越不能控制就越是感到压力、紧张和自责。症状已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得已前来求助。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不爱跟同学打招呼,同学主动招呼她时显得无动于衷。有时听见她叹气,问及原因,又不愿说。每天吃很少的东西,有时该吃饭时根本不吃。有时一整天都难得说上几句话,甚至同学讲笑话时她也没啥反应。

任课教师反映求助者最近上课一反常态,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常常盯着黑板一动不动,不知在想啥。教师有时提问她,不知道教师提的什么问题。曾向班主任反映过该生最近的状况,结果班主任还没来得及找其谈话,就外出学习,一直没有与其交谈。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来访者症状选用SCL-90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躯体化:1.3强迫:1.1人际关系:1.8抑郁:1.4焦虑:2.2敌对:0.6惊恐:0.5偏执:0.6精神病性:0.4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及心理测验结果,该求助者学习成绩一直优良,可推断其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自我期望值较高、有轻度焦虑和人际关系问题、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比较低落;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治欲望。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品行障碍。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由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心理压力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困扰;

2.学习和生活适应性不良。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压力和紧张;消除其情绪困扰,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提高上课时注意力水平,改善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能运用所学到的、建设性的应对方法和认知模式调适心理状态,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自信心,提高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压力和紧张,自身又无法调适,于是处于情绪困扰之中。无论是情绪低落还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其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而这种不良的认知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因此咨询的重点在于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和行为,因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中介,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可以从认知中找原因。只有当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被揭示出来,进行正确合理的再认识,不良情绪和行为才会随之改善。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加之其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助动机,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免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2005年5月24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确定咨询目标;

(3)与求助者会谈,收集临床资料,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内在心理矛盾及求助意向;

(4)根据临床资料作出初步分析,让求助者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5)布置咨询作业:

a.主动与平时跟自己关系较好的朋友或者班主任老师交谈,倾诉自己的困难和烦恼,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b.时常与家人保持联系,关心父亲的病情,让家人对自己放心;

c.找出自己的优点。

第2次2005年5月31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认知方式;

(3)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与求助者讨论其遇到的困难,对其倾诉的现实问题及情绪和行为问题予以真诚的关注和充分的理解,表示其现在的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减轻求助者的心理压力。

(2)通过讨论,让求助者明白影响情绪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更重要的是存在不合理认知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自信,并结合上次咨询作业中求助者总结自己的优点,鼓励求助者主动与人交往,多参与集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增强自信心。

(3)改变不合理认知,比如“命不好”,“没用”,“只有看书做作业才是学习”,“上大学的唯一任务就是看书学习”,“只要有一刻空闲时间没用在看书学习上就是浪费”,“学习不好就对不起家人”,以及自责等。

(4)帮助确立新的合理信念,如“人人都会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事情只有通过自己才能最终解决”,“我一直都很听话,父母会理解我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是多方面的,与人交流、看电视等也是学习的方式”,“我学习很努力,即使偶尔出现下滑,也是正常的”,“只有自己勇敢一些,一定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难"等。

(5)布置咨询作业:

a.每天坚持记日记,帮助自己进行思考,回顾每天的所作所为;

b.每天进行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可以是散步、打球或跑步等;

c.加强预习和复习,以减轻由于上课分心而带来的焦虑;

d.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第3次2005年6月7日

目的:

(1)缓解由于心理压力导致的紧张、焦虑,变压力为动力;

(2)逐渐改善睡眠、食欲、注意力等方面的障碍。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感到记日记和运动有助于减轻压力;鼓励其坚持日记和运动,合理安排时间。

(2)向求助者介绍放松疗法,并对其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示范。

(3)对求助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求助者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重复示范。

(4)布置咨询作业:

a.要求求助者每天做放松练习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

b.记下自己的感受。

第4次2005年6月14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学习有效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技巧;

(3)增强自信心;

(4)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合理的生活指导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完成顺利,表扬其认真完成的态度,鼓励今后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自我调适。

(2)肯定其学习和生活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3)给求助者提供一些生活指导,比如“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适当降低个人期望值”,建议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与集体活动,力图全面发展,主动与人交流,消除不良情绪等。

(4)继续努力的方面:合理的自我评价与正确的面对生活压力的态度。

(5)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认知行为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自信、乐观的品质。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价:一个月后,期末考试刚结束,求助者主动来咨询室表示“现在感到压力减轻了许多”,“坚持锻炼,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明显好转,失眠、头痛、没有食欲等症状已基本消失,再也没有无精打采了”,“跟家人保持联系,父亲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为此感到安慰和愉快”,“期末考试感觉还行,至少能顺利过关”。

2.咨询师的评估:新学期开学,咨询师通过回访和追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情绪明显好转,能大胆主动地与同学和朋友交流思想,接受别人良好的建议;个性变得开朗了,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再也没有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学习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上期期末成绩处于中上水平。该咨询增加了求助者的情绪稳定性,消除了紧张、压力、焦虑以及自卑和无助感,使求助者个性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了,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3.心理测验结果:SCL-90:躯体化1.0,强迫0.8,人际关系1.2,抑郁1.1,焦虑1.6,敌对0.2,惊恐0.4,偏执0.3,精神病性0.3。测验结果提示求助者情绪及人际关系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

九、咨询后的反思

此次的咨询结构比较严谨,咨询关系的建立比较好,咨询方法基本恰当,咨询过程相对完整,条理比较清楚。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出版社,1994.

[2]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第二版)[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1、一般资料

来访者,女,20 岁,大学二年级。穿着整洁,体态偏瘦。情绪焦急,主动求治愿望强烈,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主诉;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一个人偷偷哭泣;与男友经常吵架;学习效率低,自我控制能力差。

2、个人自述及他人反映

2.1 个人自述

我是外地人,独自来求学,家人朋友都不在身边,自己认为独立又害怕孤单。从入学一直到现在,宿舍一般在凌晨两点左右睡觉,某位舍友经常磨蹭到很晚,总在自己快入睡时去洗漱,洗漱声音很大严重影响到自己,其他舍友也因此闹矛盾,自己认为不想舍友关系闹僵,但自己变的比较敏感,入睡时特别关注舍友洗漱声音,只有等舍友躺下后才可以慢慢入睡,严重影响到自己的休息质量,上课时候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学习效率低,对此比较苦恼。与朋友相处中发现朋友比较自我,不太关注周围人的感受。因自己恋爱,与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变少,发现自己慢慢被疏远。感觉与朋友之间只是形式上的朋友不是心灵精神上的朋友,对这些比较在意,困惑自己的朋友质量。由于自己的朋友都是学霸,自己也想努力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学习效率比较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学习方面也比较担心。与男友之间的感情没有问题,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天天吵架,例如自己约会总是迟到,男友就会比较生气,知道也自己有拖延的老毛病,但看到男友生气的表情就懒得解释,迷惑恋爱中这种情况。这些都是一些小的事情,但很多事情堆积起来有时候自己心情会比较低落,焦虑,内心变的黑暗。又不知道怎么和朋友讲,所以经常自己一个人偷偷哭,哭完感觉会好点,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反反复复,前来咨询的目的就是想要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

2.2 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的观察:来访者表情焦虑迷茫困惑,表现自然,逻辑思维正常,穿着整洁,有礼貌。

3、评估与诊断

3.1 心理评估:

青春期的女生;性格外向但较敏感、不自信。由于对自我认识不足,人际关系沟通不畅导致产生了烦躁、焦虑、情绪起伏不定等情绪困扰。其他舍友因洗漱问题进行争吵,影响了舍友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即使被舍友影响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不满。

3.2 诊断

来访案例本来访者主诉:睡眠差、焦虑不安、情绪起伏不定等躯体症状。心理咨询中观察举止得体,思维清楚,表达有逻辑;情感较丰富又敏感,当说到自己渴望友情又被朋友疏远时,表现出的情绪起伏合乎情境,并未泛化且在可控范围内;来访者远离家乡,独自在外对自身与人际关系沟通的存在不良认知,但较切合实际的。来访者睡眠质量差、学习效率低,情绪偶尔起伏,存在人际紧张的焦虑状态,是可控的,通过上观察述评估,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1]。

4、咨询过程

本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2]以及角色扮演方法[3],咨询时间安排是每周1 次,每次50分钟,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咨询目标是缓解来访者的情绪困扰、学习和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认识并改善自身不良的性格特征、完善自身。

首先通过摄入性谈话,运用谈话法、共情、倾听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采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等个人信息;通过谈话内容与心理测试,对来访者进行评估和诊断,共同并协商咨询目标。本案例中来访者主要是自我认识不足、对人际冲突存在不良认知、缺乏人际沟通技巧。根据来访者问题,布置作业“写下20个我是谁的句子”以及思考自己的优缺点,让来访者更深入认识自身性格特征。针对来访者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感受交流,让来者认识到自身认识不足,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 因为远离家乡,所以来到学校后非常渴望人际间的温暖,却存在认为人际关系中应该尽量避免冲突发生,人际沟通间的默契是不用表达出来等不合理认知。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认识到人际间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你怎样看待出现的矛盾,情绪是受对事情看法影响的,解决问题矛盾的点不在于客观对事,不针对人本身。

再次来访者与咨询师在设定情景中角色扮演,让来访者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感受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从而认识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教受人际沟通技巧,通过角色互换来体会和运用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和技巧。最后引导来访者表达咨询过程的体会与成长,清楚认识自己问题根源更深层次认识自己,灵活将咨询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技巧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5.咨询效果评估

一个月后,咨询师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来访者睡眠质量有所提高、能清楚合理认识自身、情绪较稳定,朋友间关系有所缓和,心理咨询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8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160-03

Current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Adolescents in Nanjing/LIU Hui, SUN Zhao-ping, LIU Rong. Nanjing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jing(21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in Nanjing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Methods A total of 6 343 students from twelve junior, twelve senior high schools, six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wo universities in thirteen districts of Nanjing were chosen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nd surveyed by a questionnaire about adolescent weight control. Results The reported rates of self-thought with somewhat overweight or overweight were 35.7% and 5.5%. The detection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7.5% and 3.0% respectively. Within 30d preceding the survey, there were 4 068 students who had one or more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ccounting for 64.1% of total. The rate of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do not eat meat, on a diet, fasting for 24h or longer, vomiting or use laxatives, unauthorized take diet pills, a lot of sweating) was 35.8%, as 22.4% in boys and 45.6% in girls. Students who considered themselves somewhat overweight or overweight had higher rate of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than those who had normal weight or below.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 was related with gender, region, weight by self-descrip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s, the respective OR values were 2.364, 0.887, 2.809 and 0.868(P<0.05 or P<0.01). Conclusion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re common in adolescents. We should promote health education and encourage youth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to avoid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Key words】 Weight loss; Over weight; Obesity; Dangerous behavior; Adolescent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正逐年上升。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行为、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1]。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苗条体型的审美观点认可,致使许多学生特别是女生盲目追求苗条体型,但不良的减肥行为,如长时间的节食、无医生指导下服用减肥药等,对青少年的健康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不良减肥行为在我国有上升的趋势[2]。为了解南京市青少年的不良减肥行为情况,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2008年11-12月本中心对南京市大中学生进行了肥胖认知现状及减肥行为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12所初中、12所高中和6所职业中学、2所大学,共32所学校,发放问卷6 421份,收回有效问卷6 343份,有效回收率为98.8%。其中男生2 689人,女生3 654人;初中生2 340人,高中生3 512人,大学生491人;城市学生3 491 人,农村学生2 852人。

1.2 方法 在教育部门配合下,采用《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由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入班级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即时收回,学生独立完成答卷。

1.3 内容 学生基本情况包括父母学历、家庭成员组成、学习成绩、身高体重信息。调查前30 d内所采取的7类减肥行为:锻炼;不吃肉;减少食物量,减少卡路里摄取,吃低脂食物;接连24 h或更长时间不吃东西;依靠呕吐(抠喉咙)或腹泻(吃泻药)来减肥;未经医生指导,擅自吃减肥药、喝减肥茶;用衣服等捂住身体,靠大量出汗来减肥。在过去12个月内是否曾经连续2周或更长时间因为伤心绝望而停止平常的活动。本文中除锻炼外的其他6类减肥行为均为不良减肥行为。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 进行双录入。资料整理分析前剔除未应答和不合格问卷。不合格问卷指问卷中有关性别、年龄未回答以及有逻辑错误,或回答项目缺失20 %以上者。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学生对自身体型的描述 有58.7%学生认为自己很瘦、有点瘦或正合适(下文简称“正合适或以下”),其中男生为73.7%,女生为47.8%;认为自己有点胖的报告率为35.7%,其中男生为22.5%,女生为45.5%;认为自己很胖的报告率为5.5% ,其中男生为3.8%,女生为6.8 %。见表1 。

2.2 不同性别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 体重正常或偏轻的学生占89.5%,其中男生为84.2%,女生为93.6%;超重的占7.5%,其中男生为11.3%,女生为4.5%;肥胖的占3.0%,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1.8%。见表2。

2.3 学生减肥相关行为

2.3.1 学生自述减肥相关行为 有1项或1项以上减肥行为的学生数为4 068人,报告率为64.1%,其中男、女生报告率分别为60.3%和67.0%,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报告率分别为67.1%,63.2%和57.2%,城市学生、农村学生报告率分别为64.9%和63.3%。有不良减肥行为的学生数为2 269人,报告率为35.8%。其中男、女生报告率分别为22.4%和45.6%,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报告率分别为31.6%,38.7%和35.0%,城市学生、农村学生报告率分别为37.2%和34.0%。

学生自述过去30 d内曾采取减肥相关行为的方式中,通过锻炼方式减肥报告率为51.93%;通过不吃肉方式减肥为12.60%;通过节食方式减肥者为31.40%;通过24 h或更长时间禁食减肥为2.60%;使用诱导呕吐或腹泻方式减肥为1.07%;通过未经医生指导,擅自服用减肥药减肥为1.81%;通过捂汗减肥为2.18%,部分学生选择2种或2种以上方式减肥。

2.3.2 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地区学生的减肥行为 调查前30 d内,有51.93%的受试学生曾通过锻炼来减肥,男、女生报告率分别为55.37%和49.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16,P

2.3.3 不同自我描述体型学生减肥行为 依正合适或以下、有点重、很重的胖瘦自我描述顺序,学生锻炼减肥报告率略有增加,分别为48.5%,57.0%和55.4%,其余6种不良减肥行为报告率则大幅增加。见表4。

2.4 不良减肥行为影响因素 将不吃肉、节食、24 h或更长时间禁食、诱导呕吐或腹泻、减肥药减肥及用衣服捂汗减肥称为不良减肥行为,分析了性别、地区、年级、母亲文化程度、体重指数、消极情绪 (指连续2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平常的活动 )与不良减肥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不良减肥行为与性别、地区、自我描述体型、消极情绪有关。见表5。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学生对自身体型的描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认为自己正合适或以下的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而认为自己有点胖或很胖的报告率,女生约为男生的2倍。但根据学生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的实际计算结果表明,男生超重、肥胖的比例高于女生,男女生超重率分别为11.3%和4.5%,肥胖率为别为4.5%和1.8%。总体上学生自我描述为有点胖、很胖的报告率大大高于超重、肥胖检出率,女生自我描述为比较胖、很胖的报告率比超重、肥胖的检出率要高出10倍左右。提示学生对自身体型的判断准确性较差,而判断的误差会给减肥行为带来错误的指导。程慧等[4]的研究也表明,部分中学生对肥胖的认识不够全面,存在盲目减肥现象。包括节食在内的6种不良减肥行为中,35.8%的学生有至少1种不良减肥行为,表明在学生中不良减肥行为的发生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男生更倾向于通过锻炼来减肥或控制体重。女生的不良减肥行为明显高于男生,较为突出的是选择节食减肥的女生比例高达40.59%,与国内其他报道[5-6]一致。因此,女生是不良减肥行为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人群。应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出发,引导女生正确认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从卫生角度引导女生积极参加有利于形体健美的体育锻炼,同时进行营养膳食的指导,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

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不良减肥行为与性别、地区、体型的自我描述、消极情绪等因素有关。有研究报道,也可能与不良饮食行为,如蔬菜水果的摄入等有关[7]。实践证明,适当的控制饮食和进行体育健身锻炼是预防肥胖和减肥最有效、最健康的方法。而大多数肥胖的学生由于没有正确科学的减肥观念,盲目的节食、吃减肥药物,不但没得到良好的减肥效果,而且影响其身体健康。

青少年减肥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即减肥不能以影响生长发育为代价,减肥的首要目标是防止体重继续增长,而不是使现有体重下降[8]。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健身观念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的根本。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对体育健身认知的宣传,营造出校园良好的运动健身氛围;加强体育课外的组织管理,建立和健全学生体育健身的各种组织形式。增添和设置多种运动内容,在“玩”味十足的健身中获得愉快体验,更能激发参与健身的热情,从而培养与养成青少年体育运动健身的良好习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也是预防和控制不良减肥行为的有效方法[9]。

4 参考文献

[1] 王冬,胡小琪.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的世界流行趋势.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5):257-260.

[2] 罗春燕,彭宁宁,朱蔚,等.上海青少年危险行为状况研究(六):减肥行为和相关因素分析.中国校医,2003,17(3):200-202.

[3]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4] 程慧,潘瑞胤,舒彬,等.深圳市中学生肥胖认知现状及减肥行为的调查与分析.职业与健康,2009,25(16):1760-1761.

[5] 王萍,覃忠书,韦琳,等.柳州市青少年减肥行为现状调查.疾病控制杂志,2008,12(2):172-174.

[6] 靳娟,黄丽雯,郭建谊.珠海市在校青少年肥胖现状和减肥行为分析.宁夏医学杂志,2009,31(7):594-596.

[7] PEAS JA, TURNER LW.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weight-control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 Am J health Behav, 2001,25(1):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