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业节能行业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能源消耗基础上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64% 以上,几乎消耗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高耗能行业能耗过高导致了能源形势与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制约了高耗能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节能降耗工作以及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高耗能行业的能耗过高问题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不同高耗能行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2.1 综合评价分析过程
本文选用了2010年度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
首先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难舍难分因子分析的适用性。KMO统计量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Bartlett球形检验判断相关阵是否是单位阵。KMO统计量为0.595,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量为343.661,p值为0,表明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为考察全国各工业的发展状况,并对高耗能产业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采用回归方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通过spss输出的系数矩阵表,然后可得模型。
2.2 综合评价结果
三个公因子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各个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但单独使用某一公因子并不能对其做出综合评价,因此按各个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得出全国所有行业的综合得分,表1是列出6个高耗能行业在各因子上的排名及综合排名。
根据表1的高耗能产业因子得分及排名,可以看出,经济效益的排名总体是比较靠前的,说明高耗能产业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国家政策影响力的排名是比较偏后的,说明国家政策对于高耗能产业的影响力欠缺,需要加大国家的宏观调控;在产业成熟度方面可以看出,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排在前列,说明我国在这两个行业的发展还是相对先进的,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四个行业在产业成熟度方面的排名都比较靠后,表明我国在能源开发及利用方面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应大力加强科技创 新,提高能源利用率。从高耗能产业因子的综合得分可以看出,六大行业总体排名偏后,虽然高耗能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由于我国科技水平仍然落后的现状,致使高耗能产业因子综合得分排名整体靠后。
3.高耗能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为了纵向研究高耗能行业不同时点上的评价,本文分别统计了六大行业在2004年到2009年间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成本、能源消耗量、能源利用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比率、国有化率这八个指标的数据,然后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各行业在不同年份的排名如表2。
通过表2的排名,可以看出这六大高耗能行业整体排名的趋势都是逐年递增的,说明这六大行业对于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要,主导着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李国柱.河北省高耗能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34(2):59-63
按照当前市场的发展趋势,高耗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还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从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等角度看,高耗能产业的前景显然并不乐观,专家认为,目前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盲目发展态势无异于“饮鸩止渴”。况且,这种盲目发展潜伏着巨大市场风险,不仅会给国家资源、环境带来压力,还有可能给地方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节约能源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基础上的。目前,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又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也就是说,这些高能耗行业差不多消耗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高能耗行业盲目发展,使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和宏观经济过热的势头推波助澜[1]。在能源供应紧张,24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拉闸限电的背景下,拒绝高能耗企业落户、临时调高个别行业的用电价格,可谓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
对高能耗产业盲目发展说“不”,有对当前经济趋热的担忧,更有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考虑。事实证明,高能耗必然带来重污染。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1]。
2.钢铁工业高能耗现状及宏观调控分析
钢铁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用钢行业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原材料保障,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推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钢铁生产为高温生产,其中间产品要经过多次加热和降温才能成为最终产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载能工质,其能耗占我国国民经济总能耗的10%左右,钢铁生产成本中,能源费用约占成本的1/3。因此,降低能耗、增加钢铁企业经济效益,是提高钢铁产品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钢铁生产过程的用能技术依附于冶金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新工艺及新技术的发展。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提高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才能改变高能耗状况,并大幅度降低成本[2]。
近几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出现了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现象。钢铁行业是一种典型的高消耗、重污染行业环境问题突出。钢铁工业生产模式主要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模式,我国钢产量已连8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钢铁行业消耗的能源以及污染物造成的环境负荷均占整个工业总量的10%,吨钢综合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高15%~30%。其中平均吨钢耗新水量约15吨,约高出世界先进水平10吨;吨钢粉尘排放量约6公斤,是世界先进水平的10倍,每年粉尘排放量约110万吨,占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3%左右[2]。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对于当前出现的钢铁业盲目发展现象以及钢铁工业高能耗的特征,如不加以引导和调控,将导致一些品种产量严重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极大浪费,并易引发有关经济和社会问题。
针对我国钢铁业投资过度和高能耗的现状,行业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潜藏危机。国家为进一步加强钢铁业的投资引导,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2004年以来,国家对钢铁行业重点实行了宏观调控措施。2005年,国家还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该说,这些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并非收缩钢铁业,而是加速行业整合,实力相对较强的大部分钢铁企业将因此而更快发展。
3.高能耗行业面对宏观调控的对策
3.1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
受资金、生产规模、管理水平限制,中小钢铁企业成为节能降耗的瓶颈。如何将为数众多的中小钢铁企业能耗控制住,成为棘手的问题。节能降耗是项硬功夫,要求企业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同样成为中小钢铁企业能耗控制的一道门槛。中小企业包袱轻,运作成本低,只要能维持下去,就不愿考虑通过管理的细化降低能耗。他们各自为战,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不肯接受大型钢铁企业的整合。
目前,钢铁行业属于高成长期,市场拉动企业扩张,粗放经营就有效益。一旦钢铁形势不好了,企业就必须向规模和成本要效益。中小钢铁企业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能耗不可能有大幅下降,亟待增强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必须把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规范和引导本地区钢铁企业的发展方向。
3.2加强成本管理,降低能耗
《荀子》曰,“降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可见降本增效的道理古人早知。一个企业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对成本的高低,如果成本所挤占的空间过大,那么相应企业的剩余利润则相对降低。经验证明[3],大凡成功的著名企业都非常注意降低各类成本。要节约时间成本狠抓船期创效益节约安全成本,确保安全生产就是最大的效益。节约人力成本挖掘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节约资源成本发挥企业整体优势,整合各万面的节能降耗经验和技术诀窍,加以交流推广应用,实现资源共享还有节约管理成本、机会成本等等,运用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各种节约的手段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3.3加强技术创新,降低能耗
从长远来看把节约和技术创新有机的结合是构建节约型企业重要途径之一。从国内电视机行业大战的结局来看[5],很多起步阶段名气很响的企业因为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产品,最终因为库存积压太多、流动资金短缺而败走麦城,而相反中国家电行业龙头老大一海尔正是*着不断地创新,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成功跻身世界顶级家电企业。创新就是最大的成本节约,创新产生效益,效益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大力推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采取管理节能、役资节能、科技节能等措施将节能降耗融入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严格管理,完善措施,加强考核以求得效益的最大化。
再以钢铁行业为例,其根本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钢铁、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和开展节能降耗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企业的技术创新,即对冶金工艺进行改革与创新对节能技术、环保,不锈钢和特殊钢生产技术及其产品进行不断研发和创新;发展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冶金工业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其目的就是提高设备的工作精度和效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产品质量进行生产过程的全面控制,以获得企业生产过程的整体效益。
3.4全员参与
节能降耗是一项全员参与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效益是企业得以生存的根基,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劲动力。节约减耗降本增效是企业每个员工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如果企业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立足本职深挖节支增效潜力那么这个企业的前程必定光辉灿烂。
创建资源节约型的宗旨,是缓解目前高能降行业的根本基础。目前,应该依据国家的宏观调空政策,有理有节的开展节能降耗的措施,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淡漠视之。
参考文献:
[1]邓华宁,走进高能耗企业看究竟[J],经济纵览,2006
[2]李维芳,我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方向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04
[4]阳敏,中国抑制高能耗项目饥渴症[J],南风窗,2005
【摘 要】工业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微电机技术的发展。总结了微电机在各相关领域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微电机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微电机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高效节能化、机电一体化、直流无刷化已成为微电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微电机;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of Micro-motor
NIU Xue-feng1 NIU Dong-mei2 ZHU Shu-jie2
(1.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China;
(2. The China Shipbuilding East Ika Industry 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
【Abstract】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motor technolog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micro-motors in the relevant fields,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micro mo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icro-mo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were pointed out 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y, mechatronics, brushless DC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icro-motor technology.
【Key words】Micro-motor; Application Status; Problems; Development Trend
基金项目:“基于无线传感网络与gps的盲人导航关键问题研究”(14JK1669)。
作者简介:牛学锋(1973-),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西安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工程师,主要从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学研究。
0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微电机的研发与制造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微电机伴随着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办公自动化、家庭现代化的进行正大量应用到各个领域。作为这些领域支撑技术和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执行元件和动力元件,现代微电机已发展为先进制造技术和新兴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高新技术产品,其研发思路也由零件级产品上升到系统级层面。这不仅对现代微电机的设计、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重点发展新型节能微电机技术,结合国家政策方向,分析我国微电机研制、生产及应用现状,发现其中的不足,并找出后续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微电机的应用现状
1.1 微电机在家用电器领域的应用
微电机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分布情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据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在家用电器领域的微电机使用量占总量的23%。[1]家用电器用微电机作为我国微电机研发制造业中的主导产品,其种类众多,生产应用数量庞大。应用到的主要家电产品有空调、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跑步机、吸尘器、抽油烟机、洗碗机、豆浆机、榨汁机、电动牙刷、电吹风、厨房废物处理器、搅拌器等。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空调产量为8840.29万台,同比增长16.31%;冰箱产量为5051.75万台,同比增长0.71%;冷柜产量为1026.85万台,同比增长1.39%;洗衣机产量3276.80万台,同比下降3.59%。[2]可以看出,家电行业和企业在全球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不断扩大。同时,新兴家电如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产品也正大量进入家庭使用。家用电器在城市家庭的使用量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其在农村市场的使用也正在快速拓展,家用电器产品应用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促使配套用微电机的同步增长。
1.2 微电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家庭用汽车的普及促进了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汽车用微电机产业的发展。微电机是汽车上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主要分布于汽车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三大部位及附件中,在电动汽车结构中电机还作为动力系统核心部件。现在的汽车车窗、门锁、后视镜等系统,都使用电机驱动。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微电机也在汽车信息系统、导航系统、汽车音响、车载通信系统等方向得到应用。据统计,每辆经济型汽车配备30台以上微电机,高级轿车至少配备60台以上微电机,豪华型轿车配备近百台小微电机,汽车用微电机占总需求量的26%左右。据工信部2014年全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2372.29万辆,同比增长7.3%,销售汽车2349.19万辆,同比增长6.9%,产销量保持世界第一。[3]以每辆车平均配备40台微电机计,估计对微电机的需求量达到数十亿台以上。另考虑汽车的二级维修市场,还有约三成微电机等零部件的需求。
1.3 微电机在医疗设备、保健器材领域的应用
医疗设备、保健器材用微电机是微特电机主要应用领域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医院和家用的医疗及保健康复器材需要量迅速增长,与其配套的微特电机数量和品种也随着快速增长。尤其是庞大的老龄化群体、慢性疾病、残疾障碍及神经功能失调疾病的治疗、康复,对器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促使医疗产业、康复保健产业加速发展和应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具体应用涉及到人体疾病治疗、康复、检查、记录、监视、分析、整形美容等所使用的系统、设备、仪器、刀针及辅助设备。如核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全方位内窥镜、电动离心机、电动吸引器、电动轮椅、电动摇床、牙钻机等。由于医用领域的特殊性,要求微电机具有微型化、低噪声、运行平稳、可靠性高的特点。
1.4 微电机在各类机械设备、机器人、武器装备领域的应用
工业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微电机技术的现代化进步发展。在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全球化的今天,微电机在军事、民用的各种现代化装备及其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火炮控制、导弹制导、飞机自动驾驶、数控机床、无梭织机控制、工业缝纫机控制、遥测遥控等领域都大量使用了各种微电机。在实际应用中,微电机也由过去简单的起动控制、提供动力的目的,发展到对其速度、位置、转矩等的精确控制,特别是工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方面,几乎都采用了电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等相结合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该类微电机品种繁多,技术含量高,系统综合程度高,不少是电机组件,按使用属性分为信号类微电机、驱动执行类微电机和机电组件一体化系统。
2 微电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微电机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缺乏创新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微电机生产大国,但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类微电机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不管从电机可靠性还是性能指标仍有较大差距,其整体水平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平。[4]工业用微型直流电机,国外可以做到寿命2000小时以上,而我国平均是1000小时,主要问题是电机结构工艺的不合理性及电刷材料等问题。国外无刷直流电机的效率可以做到80%以上,我国一般生产厂家只能达到60%~70%左右。步进电动机国外早已发展高性能的混合式结构,我国的混合式步进电动机在90年代才开始发展。在高性能、高技术含量电动机方面,如无刷直流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直线电机等方面差距更大一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电子技术落后、投入不足和人才相对短缺造成的。
产量大而技术含量低是在中国微电机产业的基本状况,大量企业缺乏独立开发能力,基本以仿制为主,整个产业的产、学、研结合不理想,缺乏创新。
2.2 行业发展结构性问题突出,布局不合理
从我国微电机发展的综合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江浙沪长三角和京津渤海三角等三个微电机产业带,以及福建、山东、四川等热点地区。目前来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东部地区微电机工业总产值占整个电机工业总产值的70%,而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不到30%。这一现状的形成受政策、地理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地影响。由于微电机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行业门槛较低,因此,容易出现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现象,重复建设严重。而与此同时,不少新型微电机产品尚属空白,技术提升缓慢。
2.3 市场调研度不够,缺乏与相配套行业的互动沟通
在相对发达的信息社会的今天,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微电机的研发与生产离不开与其紧密结合的市场应用领域。长期以来,微电机的研发与生产者对市场的关注程度不够,未及时领略到其应用领域需求的快速变化,缺乏对新产品的开发,只注重自身的效益与发展,从而造成有些产品开发出来后无市场需求的情况。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外在需要的影响和对科研、开发和生产的拉动作用。
3 微电机发展趋势分析
虽然我国微电机行业与国际水平还有一段差距,但其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3.1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型微电机
高效节能是微电机总的发展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机用电量约占全国用电总量的60%。微电机使用量大面广,节能潜力巨大。因此,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被列为我国“十二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电机节能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领域。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各项举措的积极推行及高效节能电机补贴政策的逐步落实,电机节能行业迎来了快速增长。工信部表示,2015年将落实专项资金补贴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为了实现高精度、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微电机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结构、使用新材料。同时要从电机驱动角度进行研究,改变传统的电机控制和驱动系统结构,应用先进的控制算法。
3.2 微电机与减速器一体化设计
微电机一般为高速电机,在具体的应用领域往往需要与一套减速机构相结合,经过减速后,方可使用。而减速机构与电机的转接往往增加了系统的体积,降低了可靠性,还降低系统效率和控制精度。有时受安装空间的影响,要求体积要尽量减小,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并提高可靠性,国外研发人员进行了微电机与减速器的一体化设计,主要进行了微电机与行星齿轮减速器一体化设计、微电机与滚珠丝杠减速器一体化设计、微电机与蜗轮蜗杆减速器一体化设计。这些设计均做出了样机,并进行了性能测试,但发现这样的改进后,整个电机系统的频带过低,响应跟不上,设计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国内尚未见到有相关的研发设计资料。
3.3 微电机的无刷化、微型化、永磁化发展
为降低微电机运行时的噪音,提高电磁兼容性能和电机可靠性,延长电机使用寿命,各国一直都在致力于发展各种无刷电机。但是,由于无刷电机所涉及的技术要求较高,要求掌握相关电机技术、硬件技术、软件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稀土材料技术、大功率电子技术,目前国内市场大功率无刷电机产品还是比较少见,电子产品日益微型化的需要要求微电机向小型化、扁平化、轻量化方向发展。随着微电机向微薄轻型化、无刷化和电子化的方向发展,永磁材料在微电机中的普遍应用已是必然趋势。
3.4 发展微电机新型测试技术
随着微电机不断的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其建模、仿真、优化设计的正确性、有效性,需要微机械性能评测技术加以评价。由于微电机的重要零部件十分微小,产生的运动、位移微乎其微,无法用传统的测试方法测得相应指标。因此,必须开发微机械量传感测量技术,以适应新的测试需求。
4 结论
作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微电机行业,其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发展竞争十分激烈。正确认识我国微电机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找准未来行业发展方向,对促进我国微电机行业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由微电机生产大国变为微电机技术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微电机行业发展市场容量分析[OL].chyxx.com,2014,4:24.
[2]2014上半年空调产量增长继续领跑白电[OL].whomea.hc360.com,2014,9:2.
[3]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Z].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1):23.
[4]中国微电机行业“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规划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OL].qqfx.cpm.cn,2012,4.
我们可以从表3中看出,新疆地区用于环境污染的投资额度并不充足,工业在新疆经济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用于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只占了环境污染投资治理的一小部分,2010年还曾经出现投资倒退的现象,说明银行业在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力度不够,同时也说明了新疆绿色信贷规模小,业务比较单一,绿色信贷在新疆地区发展还比较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发展障碍:
第一,体制方面。首先,绿色信贷在国内也是刚起步阶段,新疆地区对绿色信贷的发展、研究、实践都不充分,地区化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性不完善。其次,即便是国家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和绿色信贷各种相关政策也是综合性、原则性的,缺乏明确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具体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使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另外,由于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有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北疆、东疆的经济水平远高于南疆,全区内污染源与信贷资源分布不协调,统一的信贷政策难以制定。
第二,操作方面。一方面新疆经济的支柱为第二产业,而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也基本都在第二产业。这些行业由于短期内利润大,有利可图,受到一些地方保护主义,难以大幅度压缩信贷规模。另一方面,对于环境友好型的企业,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不能吸引银行业支持环保项目,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
二、完善新疆绿色信贷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绿色信贷组合政策
绿色信贷组合政策应该包括鼓励绿色产业和抑制绿色产业两方面。新疆经济正处在跨越式发展的转型期,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施绿色金融战略。新疆绿色经济的市场范围较广,潜力巨大,需要信贷资源的领域也很多,比如当前有着巨大潜力的低碳产业就急需资金的大量投入,所以新疆银行业应该利用好经济跨越式发展产业转型的这个重要契机,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配置给有利于环境友好的领域和项目,发展循环经济,降低银行业信贷的环境风险,促进新疆经济结构的转绿。另一方面,逐年减少在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新增额,对于有较高环境风险的,银行应逐步尽快的收回信贷,抑制环境违法违规企业的发展,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
(二)加强银行业内部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173-04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民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衡阳市都将处于“四期”阶段,即工业化中期、经济转型期、前期宏观政策消化期、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过渡期,传统体制下积累的各种问题都将困扰着衡阳工业发展,也困扰着衡阳工业支柱行业的发展[1~3]。在衡阳37个工业行业种类中,能带来高产出份额、高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高就业的支柱行业不多。然而从近五年衡阳的工业发展成就来看,工业产值翻了一番多,上缴利税翻了两番多,从业人员也翻了近一番,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支柱行业对工业经济的综合贡献。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模型分析了近五年衡阳工业支柱行业的现状、特点、变化及问题,对支柱行业发展路径选择提出浅见。
一、评价体系构建及支柱行业选择标准
主成分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是统计学上常用的一种方便、快捷、准确的量化评价功能的新方法,在经济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4~5]。本文按照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针对衡阳市工业大类行业,选取了工业总产值、企业数、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利税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7个主要经济指标构建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SPSS17.0分析软件对2008―2013年衡阳市工业企业统计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单个大类行业的综合得分(见表1)。以综合得分为核心,总产值为重点,结合7个经济指标的匹配度,按得分高低排序,判断行业对衡阳工业经济综合贡献能力的大小。本文选取综合得分超过5分的行业作为衡阳工业的支柱行业。
二、衡阳市工业行业综合得分及支柱行业特点
(一)综合得分前十行业特点
1.电子信息业迅速崛起,是近五年综合贡献能力提升幅度最大的行业。2011年,富士康入驻衡阳,强有力地拉动了电子信息业的发展,使衡阳成为华南地区大屏幕电视制造基地和湖南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计算机通信业因为富士康的拉动,其综合排名从2008年的第二十六位前进至第五位,迅速跻身支柱行业,成为近五年衡阳发展最快的行业。
2.传统行业引领衡阳工业经济。从上页表1看出,列表中的行业除计算机通信业之外,都属于传统行业。主要原因:一是传统行业基础深厚。2013年传统产业产值占全市全部产值八成以上。二是政策引导明确。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都明确要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化矿产开发及加工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
3.钢铁、煤炭行业综合得分后移趋势明显。从综合排名看,四个行业排名后移,其中以黑色金属加工、煤炭两个行业下降趋势最为明显。黑色金属加工综合排名从2008年的第二位下降至第九位,煤炭行业也从顶峰期的第一位下降至第四位。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宏观政策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等过剩产能,对于衡阳钢铁、煤炭行业冲击较大。二是市场影响。从价格方面看,煤炭市场价格由2011年700元左右1吨降到2013年400元左右1吨,下降幅度高达75%;钢铁也由于国际出口减少,国内竞争加剧,价格也一直低迷。从需求方面看,大量国外煤炭涌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煤炭需求持续减少;钢铁行业持续产能过剩,没有强有力的需求拉动,市场仍处于“寒冬”,行情不容乐观。
(二)支柱行业的特点(见表2)
1.化学原料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是衡阳工业经济的稳固的支柱行业。近五年,化学原料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综合得分均在5分以上,且排名均在前三名以内。不过,有色金属加工业综合贡献能力逐步下降,有退出支柱行业的趋势;化学原料制造业综合贡献能力增强,2012年、2013年连续二年居首位。
2.黑色金属加工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煤炭开采业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3年退出支柱行业序列。以钢铁为主的黑色金属加工业和煤炭开采业,因为市场不景气均呈下滑的趋势;电气机械制造业因为没有强大的支撑及发展转型缓慢,仅在2009年进入支柱行业,未能保持排名。
3.非金属制品业在2013年首次进入支柱行业。2008―2013年,非金属制品业均呈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较好。
4.支柱行业中综合得分最高、最低分值之差距呈缩小态势,行业发展均衡化。
三、衡阳市支柱行业发展现状
(一)支柱行业综合贡献能力较强,但运行质量还需优化
从上页表3中支柱行业的单个指标看,表现良好,排名靠前,形成了较强综合潜力的产业,是支撑衡阳工业经济的主要力量。但在运行质量上还有不足,如化学原料制造业在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吸纳就业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足;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扩大税收还有一定空间;有色金属行业在提质增效、提升企业利润方面,还有潜力。
(二)支柱行业底子厚、运行稳,但行业属于“两高”行业
化学原料制造、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加工业历来是衡阳的传统工业行业,有着雄厚的行业沉淀,2013年,这三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达882.81亿元,占全市的26.5%。而且建滔化工、新澧化工、水口山等在国内同行业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这三个行业属于环保部明令排查的高污染行业(即化工、水泥、有色金属冶炼),从环评限制到国家政策管控,层层“紧箍咒”已缩窄了行业发展壮大空间。
(三)电子信息业受产业集群度不高影响,未进入支柱行业序列
从计算机通信业各指标看,产值、收入两个核心指标连续二年排名都居首位,说明该行业正处于强劲上升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但上页表3也显示出,该行业的同行业单位少,电子信息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影响了综合得分。
四、衡阳市工业支柱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实际意义上的龙头行业
与株洲的铁路运输业、常德的烟草制品业相比,衡阳缺乏真正的龙头行业。株洲、衡阳、常德三个市州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相近,但是2013年,株洲的铁路运输业已超过规模工业总量的20%,常德的烟草制品业已超过规模工业总量50%,而衡阳市总量最大的电子信息业仅占总量的11.7%,与株洲、常德相比,差距不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子信息业起步较晚,作为新兴行业,发展时间不长,没有形成雄厚的行业沉淀,在产业集群整合方面,表现不佳,行业综合实力还不强。所以,电子信息业要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龙头行业,还需要较长的发展时间。
(二)煤炭、钢铁行业难再成为支柱行业
煤炭行业:近几年来,国际煤炭涌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煤炭市场冲击较大,导致对国内煤炭需求下降,价格也始终处于震荡下行的态势,价格难以复苏。尽管耒阳煤炭行业逐渐整合完毕,陆续复工复产,但受市场低迷的影响,很多煤炭企业持观望态度,不愿低价出售,宁可主动停产或半停产。
钢铁行业:从全国来看,钢铁产能扩张还有待进一步遏制,市场上供大于求的局面还将继续。从企业来看,钢铁企业“高成本、低盈利”的局面难在短时期内改变,整体经营效益提升有困难。从发展来看,稳步推进“城镇化”将提升下游需求,释放一部分钢铁产能,短期缓解产能过剩矛盾,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钢铁行业面临的成本刚性和产能过剩问题。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在环保政策加码的背景下,国内钢铁行业也将面临更大的难关,衡阳钢铁行业也将承受同样的考验。
(三)支柱行业后备力量不足,有待加大培育力度
从2013年衡阳工业行业综合得分来看,有可能成长为支柱行业的分别是计算机通信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四个行业,但综合得分分别距离标准分(5分)低1.61分、1.73分、1.92分、2.46分。计算机通信业发展势头强劲,必然成为支柱行业;农副食品、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制造业既非淘汰产能的行业,又非高耗能行业,且在衡阳又有较坚实的行业基础,环评要求较“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低,可持续发展空间较宽松,如能在招商引资方面、生产要素配置方面,加以政策性鼓励和引导,可以成为衡阳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
五、对工业支柱行业发展路径选择和对策思考
2011年以来,为调整工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衡阳提出了要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这一目标,衡阳工业支柱行业就必须强化自主创新,优化行业结构。
(一)路径选择
1.进一步产品规模化、研发自主化。推动传统行业产品规模升级,对可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在园区或集群内,统一产品标准,规模化生产,实现产品规模升级。以现有的支柱行业为基础和依托,通过不断技术引进、吸收、改造、创新,提升竞争软实力,推动行业向上游研发设计环节、下游营销服务环节发展,抢占市场高端。
2.进一步优化结构、配套生产业。重点培育装备制造、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疗、新材料、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促其尽快成长为支柱行业,以优化支柱行业结构。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生产业,如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环保、科技等,增强生产业的竞争力,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对策思考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大企业带动大行业。招商引资中,要着眼新兴产业,有重点有方向地抓大项目、好项目,尤其是处于产业链高端、带动力强的世界500强优质企业,由大企业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富士康对衡阳电子信息业的带动就是一个成功的事例。以优质企业为支撑,带动一个行业的迅速崛起,再辐射到其他相关联企业,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成熟壮大,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发展模式,时间短、见效快,有利于改善衡阳工业结构。
2.加大资源型企业治理力度,以短期调整换长远发展。六大耗能行业中除石油加工行业外,都是衡阳工业支柱行业序列中。治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资源型企业,既是衡阳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又是一项民心工程。因此,一方面,要降低节能减排,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大技改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能源的消耗,加大节能降耗的技改力度;另一方面,要以提高工业附加值为突破口,转变发展模式,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资源的粗放发展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同时,对于新引进企业,要提高进入门槛,不允许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进入。对于部分落后产能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加快推进落后产能企业的搬迁、关停工作,遏制部分产能落后行业盲目发展,为先进产能发展腾出空间。
3.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稳定国民经济基础行业。煤炭和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是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稳定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就要加大引导力度。
煤炭行业要实现集团化、创新化、洁净化。实行规模效应,有序开采,拉长、构建以煤炭为依托的产业链,多元化发展。在行业内部推行技术创新,培养高技术人员,减本增效。大力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加大煤炭转化力度,提高煤炭利用率,保障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钢铁行业要创新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创新经营理念,拓宽终端市场。建议将经营的重点放在终端用户上,主攻国内重大工程项目,为其提供工程项目所用的钢材,并按照工程需要的钢材进行加工、组合,形成的全方位服务。既为客户提供了增值服务,又提升了企业自身价值。创新经营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全市范围内,构造以华菱衡钢为核心的生产服务供应链业务体系,鼓励本地能源、原材料企业向华菱衡钢提供重点原料,带动本地能源、原材料销售;同时,鼓励下游需求企业向华菱衡钢购买钢材,购销互动,形成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
4.加大后备支柱行业培育力度,提高重点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围绕计算机通信、农副食品加工、电气机械、通用机械等行业的优势产品,巩固老企业,培育新企业。企业和政府必须紧密合作,通过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提高产品的市场认知,激活潜在的市场消费需求,同时,提升产品服务水平,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政府还必须重视中小微企业的重要作用,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可以向重点企业提供种类丰富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江,黄新建,万科.新时期江西工业支柱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14,(5).
[2] 谢浩覃.长株潭一体化对衡阳经济影响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9,(12).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欧盟光伏政策补贴标准下调、美国“双反”调查影响,我国光伏行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为积极应对光伏产业面临的严峻复杂局面,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3月份,我们以问卷方式对全省太阳能光伏企业进行调查,了解重点光伏企业现状,征求意见建议,共发放14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占总发放问卷的78%,主要涉及晶硅材料制造、光伏电池片、电池组件、终端光伏产品和光伏配套产品等领域。从调查情况看,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发展隐忧,应当引起充分重视,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加以应对。
1、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1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概念。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太阳能光照射晶体材料后产生电子跃迁这一现象进行发电,是一种方便、清洁、安全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普遍使用的光伏元件由硅材料制成,利用太阳光照射时硅元件内的点和分布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动势能和电流的效应发电。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基于硅材料应用开发所形成的太阳电池相关产业链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发电产业链主要包括晶体硅原料生产-硅片切割-电池片制造-系统封装与应用四个主要环节。
1.2 太阳能资源概况。我省总体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地区,太阳能资源理论总储量居全国第17位,具有较大可开发利用价值和节约常规能源潜力。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太阳能可开发利用总量年折合标准煤超过1000万吨,其中,技术上可开发的光伏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广阔前景。
1.3 产业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将其摆上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措施,狠抓政策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地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扶持光伏发电加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光伏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光伏及相关企业达到200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1亿元,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672兆瓦,同比分别增长19.7%和20%;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3.7万千瓦,同比增长94.7%。二是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坚持将政策引导与市场相结合,通过引进外资和自主投资,光伏电池组件制造能力快速提升,技术创新不断加快。在硅材料、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光伏逆变器、太阳能灯具、城市照明及景观应用等领域新上了一批项目,形成了以东营光伏、孚日光伏、力诺光伏、威海中玻光电等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三是薄膜光伏电池实现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五代太阳能光伏薄膜电池组件,大中型薄膜电池玻璃广泛应用于现代大型建筑装饰领域,进一步拓宽了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领域。目前,薄膜电池产能已超过150兆瓦,产量和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薄膜光伏发电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可达10%左右。预计到2015年,全省薄膜电池年产能将达到2000兆瓦。四是建成了一批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在建太阳能光伏电站54个,建设规模147.4兆瓦,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站43个,发电能力100.6 兆瓦,同比增长110%。先后有20个项目被列为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装机容量30兆瓦。青岛、烟台、威海、德州等四市和沂水、即墨、兖州、垦利、巨野等五县先后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一批太阳能光电建筑投入使用。五是骨干企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1年,东营光伏公司电池组件产量220兆瓦,增长39.5%,主营业务收
入30.22亿元,增长58.49%;埃孚光伏电池组件产量50.88兆瓦,增长128%,主营业务收入5.17亿元,增长50.02%;商河晟朗、禹城汉能建设的光伏电池生产线, 新增产能 500 兆瓦。今年1季度,全省光伏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亿元,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达到197兆瓦,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9.8%,光伏发电并网容量超过10万千瓦。其中力诺光伏公司产、销量分别增长10.07%、35.32%。
2、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重点光伏企业生产经营逐渐出现下滑拐点。去年10月份,美国对我国输美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受此影响,部分重点企业从12月份开始出口订单减少,后续负面影响正逐步显现。今年1季度,被调查光伏企业产品产量和销售量增幅明显回落,销售收入和利税严重下滑。光伏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7.25%,增幅比上年回落4.1个百分点;光伏电池销售量增长24.9%,增幅比去年回落5.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下降了48.5%,利润和税收分别下降了61.3%和31.7%,个别企业出现亏损。同时,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银行等金融机构严控贷款规模,光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2.2 光伏产品产能扩大与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一批中小型光伏企业发展壮大,光伏产品产能迅速增长。我省光伏电池片及组件产能由2010年的不足600兆瓦,增长到目前的1000兆瓦。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社会认同度低、发电成本高、技术标准建设滞后等原因,国内市场发育不成熟,部分企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导致市场需求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此外,针对光伏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增多,受欧盟经济萧条、部分国家降低光伏电价补贴标准影响,欧州光伏市场需求逐步降低。继美国“双反”调查后,印度也提出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部分欧洲国家目前正在酝酿通过“双反”调查保护国内企业,给我省光伏产品出口欧美等传统市场带来严重影响,也不利于开拓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 新能力不强。光伏电池的制造,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高新技术,对原材料、技术要求很高,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技术。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起步较晚,对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我省虽然已经有一定的产业规模,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对光伏电池的制造和使用上,布局松散、规模较小、且缺乏统一规划与引导。光伏企业相对集中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下游,与一些先进省份相比尚有差距。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企业、研究院所各自为战,联合发展意识不强,技术发展层次、人才能力培养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光伏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没有获得应有发展。同时,光伏发电系统的配套技术还不成熟,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2.4 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89%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尽管国家和我省出台了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财税、价格等优惠政策,但光伏上网电价标准仍然较低,比欧盟国家低一倍多,光伏电站利润率较低,影响了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扩大产业规模的积极性。71%的企业认为,我省应加大对整个光伏产业链条发展的支持力度,目前的财政奖励政策,投入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示范项目建设等终端应用环节,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实验室保障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链条式综合扶持力度不够,在企业利润空间较小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我造血投入进行基础研发能力建设,很难与欧美等光伏产业强国相抗衡,导致光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67%的企业认为,太阳能光伏产业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健全、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是造成产品质量低下,光伏市场无序竞争的重要因素,亟需加强光伏产业标准化和认证工作。由于我国的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检测实验能力落后于国际水平,国内光伏市场的标准要求不如国外严格和规范,使国外低水平光伏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而目前我省光伏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产品进入欧美市场须经过严格检测并取得认证资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政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严格要求,可再生能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欧美等国的实践来看,光伏发电产业都是在政府实施了“强制回购”和“电价补贴”等政策措施后才得以迅速发展,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电价补贴均持续20年以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行之有效的鼓励措
施,是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1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坚持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更多地关注国内市场。抓住国家援疆、援藏机遇,组织光伏企业抱团开拓西部市场。稳定欧洲传统市场,大力开拓南非等新兴市场。建议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引导光伏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太阳能展会,展示技术产品,提高市场影响力。开展“山东太阳能品牌创建活动”,提高企业营销创新和品牌培育能力。指导企业做好“双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积极在国外寻找代工,实现产地销,避开关税等贸易壁垒。
3.2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我省光伏电池生产中核心技术、设备和主要原材料依赖进口,不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工艺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应充分发挥各类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联合,支持企业在太阳能光伏生产技术、管理模式、运营方式、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争取在高效晶硅以及非晶硅薄膜电池研发应用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依托省太阳能行业协会,打造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建立行业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咨询、诊断、评估、辅导、营销策划等一体化服务。
3.3 扩大光伏产品应用。我省日照条件好,但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实施建筑光电一体化和建设屋顶电站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新建企业达到一定条件的,在厂房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应利用车间屋顶同步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同时,鼓励既有企业车间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电网企业按照固定电价全额收购光伏电站的上网电量。据测算,1.5万平方米的车间屋顶可建设100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我省每年新建厂房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如同步建设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可达150万千瓦时。鼓励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厂房租赁、合同能源管理运营和政府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建设屋顶电站。
3.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财税、价格等政策,推动实施光伏研发应用项目。对利用重大创新技术建设的示范电站,提高电价补贴标准。拓宽太阳能光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太阳能光伏产业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长效机制。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电网企业应积极为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创造条件,搞好电网规划和输电系统建设,增强电网输配能力,保障光伏电站稳定充足供电。
3.5 大力发展薄膜光伏电池产品。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依靠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两类产品,晶硅电池所使用的半成品材料在生产过程中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要求复杂,江苏、河北等省在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大优势,我省优势不大。而我省在薄膜电池研发方面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产能保持全国前列,应用前景广阔,并且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这是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十二五”期间,建议整合节能和新能源方面的各类政策,重点发展薄膜电池技术产品,巩固优势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将我省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太阳能光伏薄膜电池研发生产基地。
3.6 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落实好山东省太阳能行业自律公约,探索建立光伏行业联盟,开展行业自律活动,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规范行业发展,严控行业盲目扩大产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行光伏产品认证工作,鼓励光伏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产品认证,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强化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抵制无序恶性竞争。
3.7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太阳能光伏产业不是局域性的单一产业,各级主管部门应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考虑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解决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加强太阳能光伏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介机构作用,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的中介服务。充分发挥省太阳能协会作用,加强行业指导和服务,推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加强技术交流,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中东.《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产业探析》[j].《河北学刊》,2010.5:144-146.
[2] 孙婧.《山东阳光产业调查》[j].《商周刊》,2009.2:26-29.
电力节能包括输电网节能和配电网节能。输电网节能主要是通过提升输电电压,降低输电电流,减少线损和线路压降,提高现有输电线路的电能输送能力,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城市配电网更是电力系统能量损耗的主体部分,实现配电网的节能降耗对供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目标利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1电力系统电能损耗
在电力系统供配电环节,电能损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线路损耗: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配电线路改造相对滞后,线路供电半径较长,输电线截面积小,这就导致线路损耗加大,同时线路压降过大,供电线路末端电压变低,直接影响用户用电。(2)变压器无功损耗:变压器属于一级能耗设备,变压器通过电磁感应变压,属于感性无功电力负载。在整个电网系统的无功损耗中,变压设备占比约为35%,而输电线路占比则低于5%。(3)电力负载的无功损耗:在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负荷大多数为感性负荷,少数为阻性负荷,这就导致在配电网中存在大量的无功。无功的存在导致了线损增加,电源利用率低下,直接造成能源和资源的浪费。(4)非线性负荷的谐波损耗: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大功率非线性负荷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导致电网中谐波损耗大量增加。谐波含量的增加不但给系统增加谐波损耗,同时还会对其他用电设备造成影响。(5)用电设备中负荷突变的影响:用电设备中的一些突变负荷,造成配电网负载功率大幅变化,同时系统电压随之波动,也会对系统用电造成一定影响。无功损耗也会发生较大变化。
2配电网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
2.1合理调节配置变压设备对变压设备进行合理配置,合理保留裕量,使变压器容量在保障使用的情况,提高负载率。既可以节约电能,又可以节省配电容量。2.2补偿系统中的无功功率通过合理加装无功补偿设备,消除系统无功。补偿无功不但可以降低无功功率造成的系统损耗,同时可以降低变压器输出功率,变相达到增容的效果,提高了变压器的使用效率。2.3平衡三相负荷从变压器来看,三相不平衡会增加变压器损耗。只有在三相平衡的情况下,变压器损耗降到最小。同时三相不平衡也会增加线路损耗,发生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高压线路损耗大约会提升12.5%。2.4加装电能质量治理设备通过加装电能质量治理设备,不但能够降低谐波对线路造成能量损耗,而且能够消除谐波电压对其他供用电设备造成的安全隐患,保障系统安全运行。2.5采用节能设备尽量采用高效节能产品,降低设备本身损耗。例如:变频技术的运用,使异步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的功率因数能达到0.9以上。2.6合理进行网络布局在负荷功率稳定的基础上,将电源配置在负载中间,减少出线分支,这样可以减少线路损耗。2.7合理安排用电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开用电高峰用电。
3主要节能产品
当前市场上电力方面的节能产品很多,按功能分为无功补偿和电能质量治理类产品,还有一些是储能类产品。3.1有源电力滤波器(APF:Activepowerfilter)一种用于动态抑制谐波、补偿无功的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它能够对不同大小和频率的谐波进行快速跟踪补偿,之所以称为有源,是相对于无源LC滤波器,只能被动吸收固定频率与大小的谐波而言,APF可以通过采样负载电流并进行各次谐波和无功的分离,控制并主动输出电流的大小、频率和相位,并且快速响应,抵消负载中相应电流,实现了动态跟踪补偿,而且可以既补谐波又补无功和不平衡。3.2静止无功发生器(SVG:StaticVarGenerator)又称静止同步补偿器。SVG是通过电力电子器件IGBT和相应控制电路,对系统检测到的无功功率进行抵消,即:系统产生多大的无功功率,SVG就产生多大的无功功率,但这个无功是与系统无功反相的,将系统无功抵消。SVG产品主要分为中高压和低压SVG。主要适用场合:凡是安装有低压变压器的地方及大型用电设备旁边都应该配备无功补偿装置,特别是那些功率因数较低的工矿企业、居民区均应安装。3.3电能质量综合优化装置(MEC)一种多目标电能质量综合控制与优化装置。检测并分析负载、电网、多目标电能质量综合控制与优化装置的各项电能质量指标,统一协调控制主电路实现电能质量控制与优化。3.4其他无源滤波和无功补偿产品例如:FC(开关投切无源LC滤波器);TSF(晶闸管投切LC滤波器);TSC(晶闸管投切电容补偿装置)等。目前技术已过时,但产品成本较低,可以与有源滤波装置混合使用,既能保证效果,又可降低产品成本。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UPQC)、静止串联同步补偿装置(SSSC)以及固态切换开关(SSTS)等产品,均为柔性输电产品,对提升电能输送能力和电能质量有一定作用。但此类产品多为串联设备,安装维护比较复杂,建议作为公司非主流予以关注。3.5储能设备当前供电公司推行峰谷平电价。如果在峰谷电价时段将电能进行存储,在用电高峰时段使用,对电力系统来讲可以减轻供电高峰的压力,对用户也可以通过峰谷差价减少费用。
4当前节能行业发展现状
(1)国外知名的节能电力设备生产厂家有ABB、施耐德、西门子等。这几家均为国际知名电气设备供应商,其产品涵盖领域很广。这些企业研发节能技术相对比较早,技术和产品也比较成熟,产品售价相对国内也比较昂贵。(2)国内知名生产厂家有鞍山荣信、苏州和顺、盛弘电气等。上述企业从事电力节能产品都比较早,技术实力很强,规模较大,均为已上市或准备上市公司,并且大多数以前从事电容器无功补偿和无源滤波器的设计和生产,技术上具有传承性。5对节能板块发展的建议节约电费是用户最容易感受到的“节能”。具体实施就是通过企业电费情况调研,以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无功罚款(按供电部门规定,月平均功率因数低于0.9,要对用户在收取电费的同时处以罚款;同时,对月平均功率因数高于0.95的用户要给予奖励)。这类用户应进行无功补偿治理。节能产品的发展完善与其他板块的发展也是相关的。例如:数据采集,全面的现场实时数据,不但能为节能数据分析、出具节能方案提供数据依据,也可以更加方便直观看到治理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管国栋,宁江波.浅析配电网节能方面的具体问题[J].通信电源技术,2015,32(6):267-268.
太阳能光热市场
为节能政策唱“赞歌”
在第9届中国国际(长沙)太阳能产品博览会上,太阳能行业领军品牌——四季沐歌,借机推出了专门针对城市市场综合利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和热水系统,并提出了“城市热水银行”的概念。早在2011年下半年,国家就已经启动了“全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试点,目前已有近40个大中城市入选。按照数据统计,每个重点城市未来2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将达到400万平方米,如果按每平方米100元的太阳能热利用改造成本计算,近2年来我国40个重点城市仅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一项,就将带来上百亿元的太阳能光热市场。
随着国家、各地政府以及普通老百姓等各个层面对于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中国的光热行业仍大有可为。四季沐歌等同行业企业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就把更多精力投放在城市市场的太阳能开发利用上,从热水到热能、从单一能源到复合能源、从低温领域到高温领域,包括太阳能热水、工业锅炉、商业制冷、烘干在内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已经应用到造纸、纺织、化工、医药等多个行业。
事实上,相比较显而易见的汽车、工厂的碳排放,建筑碳排放在社会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而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5%,这就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我国城市节能将成为节能减排成败的关键。正因如此,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表示将适时开展新建建筑强制性应用可再生能源试点,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新建绿色建筑11亿平方米,对5.7亿平方米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四季沐歌所提出的“城市热水银行”概念,在功能上针对“城市热水和热能”的覆盖性定位;技术上针对“城市智能”的一站式管理定位;服务上针对“银行概念”的合同能源管理定位;竞争上针对“工程市场”的产业链优势定位,很好地全方位地提出了解决城市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的解决方案。
从近年来的行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建筑业是中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建筑业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工作成绩显著,但绿色建筑仍然任重道远。“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动建筑节能,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环节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流程。做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推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应用,实现北方采暖地区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占不到城镇建筑总量的4%,但是却消耗了建筑能耗总量的22%。要想实现“十二五”的建筑节能目标,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必不可少。太阳能仅占建筑整体成本的1%,却可以减少10%的建筑能耗。
2011年8月中旬,《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以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等目标要求。9月初,《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提出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将全部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城镇新建住宅和符合条件的公共建筑将强制安装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以北京等一线城市为首,太阳能逐渐得到政府重视,并被大众认可。目前,城镇居民使用的能源逐渐向新能源转型,对全社会建筑节能的走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也越发重视太阳能产品在城镇领域的推广普及。随着国内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对国内未来能源结构转型越发重要,同时建筑节能领域也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节能领域,除北京等一线城市发展较快之外,国内二、三线城市对建筑节能的落地执行尚待加强,这不单是太阳能光热领域,也是整个建筑节能领域将共同面对的问题。
近日,北京市即将出台的《太阳能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法》,计划将在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同时,老旧住宅楼进行节能改造时,只要三分之二业主同意,即可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据了解,在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压力下,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市相继出台太阳能“强装令”,以及相关资金补贴政策,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推广提供政策支持,太阳能在建筑节能方面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例如山东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计划到2015年,将累计建成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900万平方米,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1.5亿平方米以上,这对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利好。
太阳能技术
改写建筑节能市场的产业链
按照《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和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和2,267.8万吨总体下降了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和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和2,273.6万吨总体下降了10%。c从环保部对全国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的调研来看,节能减排并不乐观,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如果能用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实现工业生产的部分能源替代,将有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已建成的400多亿平方米建筑中,热水、空调和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5%左右,而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则可有效实现建筑中的能源替代,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的手段。太阳能热水可补充15%的建筑能耗,采暖、制冷系统可解决50%的建筑能耗,光伏发电可节约30%的建筑能耗,节能效果显而易见。
眼下,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正遭遇严冬期,业界纷纷期盼国内光电市场能大幅启动,以推动光电产业别“冬”入“春”。《规划》的出台,将使得这种预期渐渐成为现实。未来,以光电建筑一体化为代表的太阳能发电项目有望成为行业转暖的“急先锋”。尽管发展迅速,但我国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据测算,目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量占建筑用能比重的2%左右,这与我国丰富的资源禀赋相比、与快速增长的建筑用能需求相比、与调整用能结构的迫切要求相比,都有巨大差距。而进一步的市场测算显示,当前我国有48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如果在其中的10%建立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将形成5亿千瓦太阳能电池需求市场。如果按晶硅电池每瓦16元的安装成本计算,将带动上万亿元级的太阳能电池市场。
2011年颁布的《河北省建筑节能条例》要求,在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内,具备条件的新建、改建、扩建的12层以下居住建筑,以及集中供应热水的公共建筑中,强制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并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与施工。新规定指出,从2012年开始,具备条件的12层至30层左右的新建高层建筑,也要强制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据悉,邢台、邯郸等市已对12层以上高层建筑的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进行了相关探索,并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近几年,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地已建成了一批高层建筑应用太阳能的示范项目。从居民需求来看,大家对使用太阳能的积极性非常高,另外,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也日趋成熟。可以说,眼下不仅强制推行的时机成熟,相关也政策也陆续,这令太阳能市场的未来前景如火如荼。太阳能光热系统使用方式可以灵活选择,如楼顶集中或墙体外挂等,但重要的是必须与建筑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积极推广,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应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建筑用能最经济合理的选择。我国是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大多数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6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照值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积极开放和推广建筑集中供热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工程,既能解决居民的热水、采暖需求,又可减轻政府投资其他供热设施的压力,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法规、技术标准逐步健全,并要求具备条件的工程项目强制应用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并与建筑工程同步实施,可谓国家下大力气的一番能源革新,可以预见到该政策的前路璀璨。
据报道,素有“小上海”之称的江苏昆山,由于城市建设速度飞快,建筑能耗也随之升高,昆山为了节能减排,坚持推动太阳能热利用,近期还荣获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县级示范城市”荣誉。浙江海宁,地处美丽的太湖东南岸,这里是全国3大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加工基地之一,科技园区里聚集着大批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
然而,自2009年以来,受大环境的影响,全国太阳能行业一片低迷,令海宁的大批企业陷于停产或倒闭状态。但是,与海宁接壤的苏州、无锡,太阳能工程市场,却是一片繁荣景象。苏南经济发达,太阳能热水市场成熟早,自然市场竞争激烈,然而这里很少看到浙江太阳能热水工程的影子。在即将交付的苏州城南的吴中区的“国香园”前,工地上一片忙碌,一座座楼顶上整排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特别显眼。原因在于,江苏推动强制安装太阳能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苏南各地市贯彻得比较好,加上苏南楼市并未受调控太大的影响,所以这里的工程量很多,很多建筑对太阳能需求量较大,未来几年依然会继续上升。苏州本地生产太阳能热水器的企业很少,当地太阳能市场基本被国内几个大品牌占领,江苏人做事讲究细致、认真,不急功近利,对太阳能热水工程的质量、技术和服务要求较高。苏南的开发商作为甲方,做工程都挑选大品牌,与上升快的企业合作,偌大的苏州,能进来做成太阳能工程的企业可能不超过5家。然而,成功布局市场做大做强,首先要有综合实力强大的企业做后盾,其次是要有好的合作模式。所谓术业有专攻,企业再大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在互联网和高铁的连通下,城乡的差别正在缩短乃至消失,城市之间界限正在模糊,由此产生的市场一体化趋势的特点是利用好人才、信息、关系等当地资源,实现专家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协作配合、效率提升,并提高整体的开发能力与服务能力。最后,企业应当提供充分保障,做好后台技术支持。
太阳能产业
是清洁能源与微排能源的同义词
太阳能热水、太阳能空调、太阳能或风力发电的路灯……写字楼、住宅社区、度假酒店、厂房、学校、交通等所需能源,几乎均由以太阳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参与提供,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40%以上,使得建筑和照明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30%,整体节能80%以上。这就是位于山东德州的皇明“中国太阳谷”与德州住宅小区“蔚来城”,它们都是节能建筑的典范。今年,皇明在“中国太阳谷”的基础上,规划建造了微排立体城市模板——“未来方舟”。这个集10多种生活方式、几十种建筑形式、上百种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科技为一体的“微排立体城市”里,处处可见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应用,打开窗户就能触摸到植物,在家就能享受到原生态农房、水塘、植物等自然风光。
新能源建起宜居建筑节能新城,充分利用雨水,看起来是池塘,其实是一个个集水点。城市建设带来大面积硬化,雨水很难渗入到地下,而在未来的西部新城,雨水将被得到充分利用。在节水方面,西部新城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项,就是雨水的合理收集利用。在当初设计路面的时候,专门布置了一些雨水收集点,每当下雨后,雨水就会顺道路的地势流淌,既不会造成危险的城市积水,又可以灌溉土地。西部新城还在道路绿化带中,设计一些作为景观的池塘、湿地,绿化环卫人员在浇花、浇树时,可以充分使用这部分自然雨水。关于新能源的系统利用方面,太阳能将成为单体建筑的一种补充能源,太阳能发的电不是要并入电网,而是用于供应建筑物本身的能源。这些太阳能设备已经不是以往大家看到的单一的黑色,现在很多太阳能设施可以根据建筑物(酒店、公寓等)的整体色彩来设计,也许是五彩斑斓,并且从外表难以看出是太阳能装置。新城色彩主旋律的关键词被确定为“深暖淡彩”。规划墙面主色调以黄红、红褐、灰褐等暖灰色系为主,并含有少量的浅灰色系,屋顶主色调以褐色系和红色系为主。光是灰色就有好几十种,而且建筑物外立面的材质有玻璃、瓷砖、涂料,使得色彩迥异。
微排与低碳相比,微意味着比低更低,排所包涵的比碳更广。皇明已经与中科院联合成立“微排地球研究院”,研究推广以太阳能为核心,集成各种新能源科技的能源替代方案。基于“微排地球战略”,皇明还推出了一整套微排集成解决方案,整合了所有成熟的清洁能源技术。它作为一个智能清洁能源管理平台,对家居、酒店、公园、工厂及城市等各方面进行节能改造与管理,实现生活、生产中各种能耗排放达到微量,甚至零能耗。
力诺瑞特中温技术支撑下的太阳能制冷和采暖技术,正好可以有效解决大型建筑的高能耗问题。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综合利用太阳能,全面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以及太阳能光热光电综合应用一体化,太阳能热水可补充15%建筑能耗,采暖、制冷系统可解决50%建筑能耗,光伏发电可节约30%的建筑能耗。据了解,力诺瑞特不久前的全球首个CPC中温太阳能工业热力系统,可以在印染、造纸、酿造等8个行业实现10%以上能源替代,并减少相应废气排放。其实,在力诺瑞特一直有一个“一台太阳能等于8棵大树”的阳光指数,就是说1台适合3口之家使用的120升力诺瑞特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省标准煤138元、电610.7元、天然气260元,减少351.75公斤二氧化碳排放,还相当于减少8棵大树的砍伐。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年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累计节约标准煤总量达11,295万吨,累计实现SO 减排365.19万吨、NO 减排164.16万吨、烟尘减排282.36万吨、CO 减排24,246.6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随着“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逐步展开,能源结构调整将成为节能减排重要手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得以快速发展,太阳能中温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太阳能发电建设推广将取得长足进步。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4%,到2020年将达到15%,势将成为完成40%减排目标的中坚力量。
作为行业唯一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力诺瑞特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结合中国实际推出一系列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直接推动了国内建筑节能事业的有效开展。从直插式太阳能到阳台壁挂太阳能,从分体式太阳能到太阳能空调,从Aqua系统到FU集热模块,从景观太阳能的推广到“零碳馆”的建成,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太阳能企业致力建筑节能的实力与决心。力诺瑞特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进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不仅成功让太阳能热水器爬上了30层的高楼大厦,还在工程推广实践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家出台《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与应用》标准图集,为太阳能与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管理提供技术标准,成为全国第一部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图集。目前国内,力诺瑞特被业内公认为“建筑一体化”专家,将热水器与建筑节能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近2000个“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精品工程,推广4000万平方米太阳能住宅,相当于为中国创造了一个低碳、生态、可持续的太阳能住宅新型城市。对此,力诺瑞特在行业率先将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并普及,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表率精英,未来整个行业会有更多企业站出来,共同推动建筑节能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太阳能企业
建立光电地热一体化“大本营”
所谓的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众所周知,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40%,成为耗能大户,我国每年新增房屋20亿平方米中,其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面对日益增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财政政策以扶持节能、绿色、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节能技术如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面积,也从2005年的约3,000万平米,上升到了2010年的1.2亿平米,LED照明、太阳能集热器、光伏发电等一批绿色能源技术、节能设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推行,节能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但是,因为可再生能源技术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造成节能建筑在使用中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地源热泵技术受地下热能波动和气候环境影响较大,部分地区不适合推广;由于我国电力格局不平衡,峰谷电价政策不统一,导致蓄冷、蓄热技术仅在南方部分地区使用;光伏发电技术由于难以并网导致造价较高,现阶段不适宜大规模推广;太阳能集热技术虽然相对成熟,但是完全取代市政供暖还为时尚早。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各节能技术厂家、以及各可再生能源技术各自为政、各自宣传自身产品的优势,从根本上忽略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其实是一个系统性、复合型的系统工程。它们需要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从系统方案、工艺选择、设备选型、工程施工,直至后期的运行维护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无法实现建筑整体节能或可再生能源建筑整体应用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筑节能领域急需一种系统性、复合型的综合节能技术或节能系统,目前国内外多家公司推出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据介绍,这种太阳能光电应用系统的设计,普遍适用于住宅、广场、道路等照明设施,通常安装在建筑物顶部、外侧等,以便最大限度吸收太阳光,既节约空间又节约能源。
近年来,行业内一些优秀企业不断创新和完善,尝试去综合解决可再生能源建筑的供暖、制冷、热水和照明问题,以实现建筑的低能耗或微能耗。据悉,北京世能中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大胆创新,积极研发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该技术将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地热能作为基础能源,配合能源高效利用技术(能源梯级利用、蓄冷、蓄热)及能源存储技术,将供暖、制冷、照明、生活热水等常规建筑能源供应、输送,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开发,以实现建筑的能源供应系统独立于常规的市政能源系统,从而最终构建建筑的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该技术系统包括基础能源层、能源转化层和能源利用层。基础能源层由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和地热能3种可再生能源形式组成,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可再生能源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有机的组合,如地热能特别丰富的地区,在具体设计时可将大部分负荷由地热能来承担,将太阳能光热作为一个补充,在满足建筑热工指标及空调负荷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某一种可再生能源优势发挥充分,达到最优化的系统运行状况,实现建筑的微能耗或零能耗。
从2009年开始,北京世能中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在该领域开始了小规模的应用实验,实验项目取得了成功,供暖、制冷及生活热水供应满足设计要求,实际使用效果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2011年,北京世能中晶竞标国内规模最大的节能建筑项目——内蒙古国泰150万平米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项目,并基本实施落成。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为住宅小区,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二为建材市场和车站等附属建筑群,面积约70万平方米。该项目全部实现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和全年热水。
世能中晶按照当地地热资源的特点,采用以地热能为主,太阳能为辅的工艺路线,利用热泵技术与地热梯级利用技术,供应住宅及建材中心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及热水需求。地热结合热泵负担基础负荷,燃气锅炉负担尖峰负荷,生活热水部分采用地热尾水,在去除掉铁、锰、硫等元素后供入小区和建材中心。住宅小区末端则采用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建材中心主力店采用风机盘管系统,冬夏均可使用,建材中心无需供冷部分都采用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而置于建材中心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列阵,提供机房用电和整个项目照明用电,既节能又敞亮。按照世能中晶的设计思路,该项目多出的投资在系统运行1年后即可收回,此后年收益约2千万元人民币左右,按照25年的运行时间计算,项目投资方可获近5亿元收益。该项目将地热能和太阳能的配合通过DCS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两种能源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上达到效率最优、效果最佳的运营指标,为今后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和集成,提供了现实版的示范经验。
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技术系统本身不消耗常规能源,也没有能源费用产生,是比较彻底的节能系统,非常适宜在建筑节能领域全面推广。“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技术必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华局面,相信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技术,必将成为大放异彩的节能奇葩。
未来以“太阳光”之名
让零耗能步步成真
当人们经历了电荒、水荒和油荒之后,已经开始意识到能源问题的严重性。不可再生能源匮乏的中国,能源消耗量占全世界的10%,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有些地区甚至达到50%。四平八稳的整改,已经无法应对迫在眉睫的短缺,确实是该下“猛药”的时候了。
随着当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住宅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随之增高。大量空调设备的安装令“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使环境日益恶化。其实,我国建筑节能的重点应为建筑本体的节能、采暖系统节能、提高照明和其他电器的效率、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亦不例外。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能源问题将成为本世纪的热门话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筑节能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节能是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节能减排在建筑业未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太阳能热水器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一轮政策扶持在国内更多城市展开,只有更多地区加入到建筑节能行列,节能减排目标才会更快实现。因此,适当的政府扶持不失为一种刺激方式。
在不可再生能源愈发紧张的今天,太阳能的节能优势愈发凸显。看似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1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30~150公斤。截至2010年底,中国拥有太阳能热水器1.68亿平方米,每年可节约2000多万吨标准煤。按照“十二五”规划,2015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将达4亿平方米之多,为全社会环保节能持续做出贡献。
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与建筑相关的科学技术开始蓬勃发展,楼宇自控、火灾监测、门禁系统等为当时的建筑增添了活力,但诸多系统都是独立运行的,缺乏整体性。作为全球楼宇自控领先企业的西门子楼宇科技集团,在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方面已有所突破。对于建筑来说,能耗的70%来自于暖通和照明。仅是安装普通的楼宇系统,便可实现20%的节能效果。在此基础上,如果能适当应用先进的节能产品、技术和措施,不断优化运营,及时维护,楼宇的能耗水平会进一步降低。西门子用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医院、办公楼、商场等不同类型的建筑,都节省了很大的热能和电能。对于普通的楼宇系统来说,通风、供热、空调、照明、消防、安防等系统运行相对独立,西门子可通过楼宇解决方案,提供集成平台,整合相关系统。通过对太阳能、风能、储能、蓄能和智能电网的研究,将各种技术巧妙结合,使未来的楼宇更加绿色、智能和环保,实现零排放。遥想未来的趋势,必将是一个各自独立的建筑转变成建筑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与智能电网、物联网相互呼应的一体化系统。
2、项目概况。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
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1、发展规划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2、产业政策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3、行业准入分析。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1、资源开发方案。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可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2、资源利用方案。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矿、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对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3、资源节约措施。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阐述拟建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耗准入标准的要求。
3、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阐述拟建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1、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排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对拟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l、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 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治理措施,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4、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5、特殊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第七章 经济影响分析
1、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行业影响分析。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3、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支、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4、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第八章 社会影响分析
1、社会影响效果分析。阐述拟建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2、社会适应性分析。分析拟建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评价该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3、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针对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社会风险分析,提出协调项目与当地社会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的措施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项目申请报告
通用文本的通知
附件二
关于《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的说明
一、编写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的主要目的
为贯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精神,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帮助和指导企业开展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写工作,规范项目核准机关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特编写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供有关方面借鉴和参考。
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是对项目申请报告编写内容及深度的一般要求。企业在编写具体项目的申请报告时,可结合项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通用文本中所要求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果拟建项目不涉及其中有关内容,可以在说明情况后不再进行详细论证。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通用本的基础上,逐步制定特定行业的项目申请报告文本。行业本将充分反映不同行业的特殊情况,并根据工作需要对通用本的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二、项目申请报告的性质及研究思路
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政府不再审批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产品技术方案等都由企业自主决策。尽管不需再报政府审批,但为了防止和减少投资失误、保证投资效益,企业在进行自主决策时,仍应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论证,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投资体制改革之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企业自主投资决策的需要,其内容和深度可由企业根据决策需要和项目情况相应确定。
项目申请报告,是企业投资建设应报政府核准的项目时,为获得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的行政许可,按核准要求报送的项目论证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应重点阐述项目的外部性、公共性等事项,包括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众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内容。编写项目申请报告时,应根据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对拟建项目从规划布局、资源利用、征地移民、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为有关部门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核准提供依据。至于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产品技术方案等内容,不必在项目申请报告中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
三、“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的编写说明
全面了解和掌握项目申报单位及拟建项目的基本情况,是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进行分析评价以决定是否予以核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能充分了解有关情况,就难以做出正确的核准决定。因此,对项目申报单位及拟建项目基本情况的介绍,在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项目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情况和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的阐述,为项目核准机关分析判断项目申报单位是否具备承担拟建项目的资格、是否符合有关的市场准入条件等提供依据。
通过对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的阐述,为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的相关核准事项进行分析、评价奠定基础和前提。
四、“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的编写说明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等,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核准企业投资项目的重要依据。本章编写的主要目的,是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的角度,论证项目建设的目标及功能定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与项目相关的各类规划要求,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等规定,是否满足行业准入标准、优化重大布局等要求。
在发展规划方面,应阐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行业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中与拟建项目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要求、项目建设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等进行分析论证。
在产业政策方面,阐述与拟建项目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技术政策等内容,分析拟建项目的工程技术方案、产品方案等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如贯彻国家技术装备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况等。
在行业准入方面,阐述与拟建项目相关的行业准入政策、准入标准等内容,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五、“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的编写说明
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资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于开发和利用重要资源的企业投资项目,要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等角度,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论证。
对于资源开发类项目,要阐述资源储量和品质勘探情况,论述拟开发资源的可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方案是否符合有关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是否符合保护资源环境的政策规定,是否符合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及综合利用的相关要求。在资源开发方案的分析评价中,应重视对资源开发的规模效益和使用效率分析,限制盲目开发,避免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分析拟采用的开采设备和技术方案是否符合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要求;评价资源开发方案是否符合改善资源环境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
对于需要占用重要资源的建设项目,应阐述项目需要占用的资源品种和数量,提出资源供应方案;涉及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矿、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情况的,应根据资源特征提出合理的综合利用方案,做到物尽其用;通过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率等指标的国内外先进水平对比分析,评价拟建项目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分析评价资源综合利用方案是否符合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分析资源利用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以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率。
在资源利用分析中,应对资源节约措施进行分析评价。本章主要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有关节能的分析评价设专章单独阐述。
对于耗水量大或严重依赖水资源的建设项目,以及涉及主要金属矿、非金属矿开发利用的建设项目,应对节水措施及相应的金属矿、非金属矿等原材料节约方案进行专题论证,分析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阐述工程建设方案是否符合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政策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就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提出对策措施。
六、“节能方案分析”的编写说明
能源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企业投资涉及能源消耗的重大项目, 尤其是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及高耗能企业投资建设的项目,应重视从节能的角度进行核准,企业上报的项目申请报告应包括节能方案分析的相关内容。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应阐述项目所属行业及地区对节能降耗的相关规定,项目方案应遵循的国家和地方有关合理用能标准,以及节能设计规范。评价所采用的标准及规范是否充分考虑到行业及项目所在地区的特殊要求,是否全面和适宜。
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应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项目方案所采用的工艺技术、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对各类能源的消耗种类和数量,是否按照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应根据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单位产品产量能耗、万元产值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主要工序能耗等指标,并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就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能耗准入标准进行阐述。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应根据国家有关节能工程实施方案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分析项目方案在节能降耗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在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设计标准及产业政策等方面所采取的节能降耗具体措施,并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七、“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的编写说明
土地是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节约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项目选址和土地利用应严格贯彻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依法、科学、合理、节约用地。因项目建设而导致的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人口,是项目建设中易受损害的社会群体。为有效使用土地资源,保障受征地拆迁影响的公众利益,应制定项目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进行分析评价。
项目选址和用地方案,应阐述项目建设地点、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取得土地方式等内容,为项目用地的合理性分析和制定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规划方案提供背景依据。在选择项目场址时,还应考虑项目建设是否会对相关方面造成不利
影响,对拟建项目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影响防洪和排涝、是否影响通航、是否影响军事设施安全等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解决方案。
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应分析评价项目建设用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保护耕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因地制宜、集约用地、少占耕地、减少拆迁移民的原则,是否符合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法规的要求。
如果因项目建设用地需要进行征地拆迁,则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和土地利用方案,进行征地拆迁影响的相关调查分析,依法制定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要简述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提出的主要依据,说明征地拆迁的范围及其确定的依据、原则和标准;提出项目影响人口和实物指标的调查结果,分析实物指标的合理性;说明移民生产安置、搬迁安置、收入恢复和就业重建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价;说明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补偿费用编制的依据和相关补偿政策;阐述地方政府对移民安置规划、补偿标准的意见。
八、“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的编写说明
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维护公共利益,对于可能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企业投资项目,应从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角度进行环境和生态影响的分析评价,确保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并避免出现由于项目建设实施而引发的地质灾害等问题。
环境和生态现状。应通过阐述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特殊环境条件及环境容量状况等基本情况,为拟建项目的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提供依据。
拟建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分析拟建项目在工程建设和投入运营过程中对环境可能产生的破坏因素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包括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粉尘和其他废弃物的排放数量,水土流失情况,对地形、地貌、植被及整个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等。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分析。应从减少污染排放、防止水土流失、强化污染治理、促进清洁生产、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角度,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保护措施,对环境影响治理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工程可行性和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治理措施方案的制定,应反映不同污染源和污染排放物及其他环境影响因素的性质特点,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应满足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等要求;环境治理方案应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对项目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提出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方案;污染治理效果应能满足达标排放的有关要求。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应包括水土保持方案的内容。
对于建设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或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应结合工程技术方案及场址布局情况,分析项目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规避对策。通过工程实施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可能导致的公共安全问题,是否会对项目建设地的公众利益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对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编制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及地震安全评价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描述。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特殊环境,应分析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论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提出保护措施,并论证保护措施的可行性。
九、“经济影响分析”的编写说明
企业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主要是进行财务盈利能力和债务清偿能力分析。而经济影响分析,则是对投资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及其产生的经济效果进行论证,分析项目对行业发展、区域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判断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对于产出物不具备实物形态且明显涉及公众利益的无形产品项目,如水利水电、交通运输、市政建设、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具有明显外部性影响的有形产品项目,如污染严重的工业产品项目,应进行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对社会为项目的建设实施和运营所付出的各类费用以及项目所产生的各种效益,进行全面地识别和评价如果项目的经济费用和效益能够进行货币量化,应编制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计算经济净现值ENPV、经济内部效益率ElRR等经济评价指标评价项目投资的经济合理性。对于产出效果难以进行货币量化的项目,应尽可能地采用非货币的量纲进行量化,采用费用效果分析的方法分析评价项目建设的经济合理性。难以进行量化分析的,应进行定性分析描述。
对于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地位、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投资项目,应进行行业影响分析,评价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行业竞争格局等主要内容,特别要对是否可能形成行业垄断进行分析评价。
对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区域经济影响分析,重点分析项目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支、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为分析投资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及融合程度提供依据。
对于投资规模巨大、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战略性资源开发等项目,应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角度,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如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重大产业布局、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影响分析等。
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项目,应从维护国家利益、保证国家产业发展及经济运行免受侵害的角度,结合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分析,进行投资项目的经济安全分析。内容包括:⑴产业技术安全,分析项目采用的关键技术是否受制于人,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壁垒方面的风险等;⑵资源供应安全,阐述项目所需要的重要资源来源,分析该资源受国际市场供求格局和价格变化的影响情况,以及现有垄断格局、运输线路安全保障等问题;⑶资本控制安全,分析项目的股权控制结构,中方资本对关键产业的资本控制能力,是否存在外资的不适当进入可能造成的垄断、不正当竞争等风险;⑷产业成长安全,结合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拟建项目是否有利于推动国家相关产业成长、提升国际竞争力、规避产业成长风险;⑸市场环境安全,分析国外为了保护本地市场,采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和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手段,对拟建项目相关产业发展设置障碍的情况;分析国际市场对相关产业生存环境的影响。
十、“社会影响分析”的编写说明
对于因征地拆迁等可能产生重要社会影响的项目,以及扶贫、区域综合开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具有明显社会发展目标的项目,应从维护公共利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角度,进行社会影响分析评价。
社会影响效果分析,应阐述与项目建设实施相关的社会经济调查内容及主要结论,分析项目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效果的种类、范围、涉及的主要社会组织和群体等。重点阐述:⑴社会影响区域范围的界定。社会评价的区域范围应能涵盖所有潜在影响的社会因素,不应受行政区划等因素的限制;⑵影响区域内受项目影响的机构和人群的识别,包括各类直接或间接受益群体,也包括可能受到潜在负面影响的群体;⑶分析项目可能导致的各种社会影响效果,包括直接影响效果和间接影响效果,如增加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力培训、卫生保健、社区服务等,并分析哪些是主要影响效果,哪些是次要影响效果。
社会适应性分析,应确定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研究目标人群对项目建设内容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评价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阐述各利益相关者参与项目方案确定、实施管理和监测评价的措施方案,以提高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支持程度,确保拟建项目能够为当地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提高拟建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应在确认项目有负面社会影响的情况下,提出协调项目与当地的社会关系,避免项目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冲突和各种潜在社会风险,解决相关社会问题,减轻负面社会影响的措施方案。
十一、关于利用外资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