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辩论的主要特征

辩论的主要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辩论的主要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辩论的主要特征

篇1

Analyses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new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rganization strategy class student activities

Liu Fangyuan

【Abstract】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organize student activities in geography clas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objective basis, so that the students have a profusion of stage of learning.

【Key words】Geography; Activities; strategy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素质教育给当今的初中地理课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有效组织好学生的活动,以更好地适应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培养出四有新人及高素质人才。

1 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的意义

按照地理新课程标准,通过初中地理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在地理课堂中有效组织、合理开展切合实际、快速高效的活动,以便提高学生情感认识,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体验中、在共鸣中素质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升,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2 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去甚远,素质教育的效果也是大打折扣。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 有些地理课堂,由于教师的传统观念约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基本不活动,进而影响课堂效率;②也有些课堂走了极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放羊式”学习活动,放任自流,其效果可想而知;③有的课堂,学生的学习虽然有活动但方式十分单一,学生兴趣较为不足,课堂气氛较为沉闷,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

3 初中学生心理的主要特征: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组织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必须了解学生心理的主要特征,从而为合适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简单地说,初中的学生年龄大约12-15岁,在心理上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等错综复杂的特征。①在认识上,观察积极主动但精确性不高,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②富有热情,自制力较差 ③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 ④兴趣开始分化。

3 策略浅析

有效组织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解决课堂活动存在的种种问题,按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采取正确合适的方式方法。

3.1 讨论是最常见的活动方式:讨论在课堂中有利于学生合作及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讨论方式有一对一讨论、一对多讨论、小组内部讨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等等。

3.2 适时应用辩论:对于学生认识不清楚的有疑问、有争议的问题,适当组织进行辩论,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较好地解决地理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涉及到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我国社会的持续、和谐、稳定发展。然而,现在的学生通过周围其他人的生活及广播、电视、网络等,对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部分片面认识,甚至歪曲了对我国这项基本国策的理解。对此,教师可让学生分成甲乙两方,课下搜集整理资料,且给予适当指导,在课堂上有组织地开展辩论活动,相信“真理会越变越明”的。

3.3 有地理特色的地图活动: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对于学习地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常用的有读图、填图、绘图、拼图等活动方式。这种有效的、丰富的地图活动对于学生学习地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分角色表演: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日本是发达国家,其经济模式可简单概括为“进口原料加工出口工业产品”,从而赚取高额利润。为了便于理解,可让一个学生扮演日本的汽车生产商,通过叙述铁矿石等原材料的低廉价格与汽车的昂贵价格的差异比较,赚取多少利润,进行表演,从而了解日本的经济特征。

3.5 导游活动:有些地理知识的教学,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当导游以游览的方式展示出来,效果非同一般。如学习美国众多的城市,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指着地图讲解,带领全班同学畅游一番美国,欣赏各地的特色,应该是别有一番情趣的。

3.6 制作、实验、演示:这个方法相对适用于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较强的地理内容,也更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运用。如经纬网的教学,可让学生准备好乒乓球,在上面画出经线、纬线,制作出简单的地球模型,从而增加直观映象,有助于经纬网这个难点的学习。而地球的形状对气温的影响,可让学生拿手电筒照射墙面进行实验,这样更好理解。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地球公转的特点、产生的地理现象,可采用模型演示的方法。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090-01

一、试题回顾

(09广东卷23)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解析:甲观点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乙的观点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丙的观点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忽视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据此选A。

二、厘清相对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从答案的选项设置我们可以看到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三者并列,但是我们明确地知道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对立的,对立于人们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理解。辩证法引申为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引申为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待世界。如同马克思把世界的本原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样,对于世界的存在状态的划分也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无其他本体论,二元论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同样道理关于世界存在状态的分类不属于辩证法的,则一定属于形而上学,除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外没有第三种状态。

因此,试题中关于世界存在状态的三种观点都可以也应该划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之中。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一种与辩证法的观点对立的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关系片面的观点,应当归入形而上学的观点。这样就自然而然得到一个结论:相对主义和形而上学有某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相对主义从属于形而上学。

结合对相对主义概念的理解可以证明上述结论的合理性,“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从相对主义的概念和特征中可以看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使它成为形而上学;“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则使它滑向唯心主义,相对主义从世界状态上划分属于形而上学,而从本体论上划分则属于唯心主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并不能彻底否定试题的设置和选项的选择,即使乙观点也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但是更具体为相对主义的观点,因此选择A选项并没有问题。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得出如果A选项改为“辩证法、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也没有问题。

三、厘清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关系

但是问题在于答案的解析中“乙的观点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乙的观点属于“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这个解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在于“诡辩论”三个字。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关系不难看出问题的所在,“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相对主义成为诡辩论的“最应手的工具”不等于诡辩论只有相对主义这一个工具。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从黑格尔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凭借虚假的根据”动摇真理是诡辩论的典型特征,那么凡是违背辩证法原则的观点都有可能成为诡辩论的“工具”。那么丙的观点“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忽视绝对运动,与常识与真理不相符也属于诡辩论。这样说来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也能够导致诡辩论。

篇3

(一)只注重知识教育,忽略情感教育由于历史本身具备文科性科目的主要特征,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禁锢,导致对历史科目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教育, 对一个历史人物、 历史时代或者历史事件通常都是着重于分析和指导学生理解它们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他们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情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带过。情感是人的基本特征,而失去情感教育的教学,也偏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教学理念。

(二)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由于很多中学对历史的教学并不重视,所以历史教师很少是专业的人才, 通常都是临时通过学校教师队伍一些其他科目的教师专业甚至兼职进行教学, 以至于这些历史教师对于历史教育只是照本宣科, 机械性地重复历史教材和课件中的固定内容, 更不用说向学生表达教材中历史事件中的精神和情感了。

(三)课堂枯燥乏味,缺乏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注入,从而导致教学课堂过于枯燥, 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出现走神甚至出现犯困、 逃课等不良状况。 这也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习氛围的塑造, 造成历史教学过于形式化的表现。

二、中学历史情感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情景教学,通过视听觉感悟情感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和表情,而教师在开展中学历史情感教学时,要注意增加情景教学, 由于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情景教学的开展基本要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 即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资料进行扩展。 例如,分析《清明上河图》的创造背景,教师可以通过资料向学生展示通过放大后的图示, 从而让学生通过放大后图中的人物细微表情和动作进行感受作者创造作品时轻松的心情和忙碌的社会背景。

(二)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增加历史方面的讲座为了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 各大高校要完善现有教师队伍水平和能力的培训和考评工作, 让历史教师通过教育的方式理解和学习情感教育的含义和方式, 同时可以邀请当地历史专家来校开展历史讲座, 讲述一些历史中未能在教材中出现的故事或者事件, 从而通过情感传递, 间接完成历史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学传递工作。

篇4

0 引言

辩论主义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法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也是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之一。目前,“主张我国民事诉讼中引入辩论主义似乎已成学界共识”,①但有关辩论主义与其紧密相关制度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为此,笔者仅就这一相关问题予以粗浅探讨,力图与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区别开来。

1 对辩论主义概念及其内容的解读

辩论主义是来源于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法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法院只能以当事人提供的诉讼资料(事实和证据)作出权威性的判定。一般而言,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中,典型的如日本,德国等,“从理论上将民事诉讼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诉要件、诉讼要件、权利保护要件(本案要件)。②”法院要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对起诉要件、诉讼要件、本案要件的审理判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原告为了让法院对诉讼进行审理、判决,首先,诉讼必须适法提起;其次,一旦具备了起诉要件,案件便系属于法院,但其系属在程序上必须适法。法院对诉讼适法系属的审理,称为‘诉讼审理’,作出的判决称‘诉讼判决’;最后,具备诉讼要件时,诉讼才能进入本案审理,即对本案要件的审理,其判决称为‘本案判决’。③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不仅要在诉讼程序上作出判定,而且也要在非讼程序中作出判定。判定不但包括判决,还包括决定、命令。所以辩论主义适用于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但就辩论主义的主要作用领域而言,一般认为“辩论主义只适用于本案的审理,起诉是否适法等事项应由法院作出判断,诉讼审理实行职权主义原则。”④因此,本文对辩论主义的探讨主要把视角界定在本案审理的范围。

如果以本案为视角,所谓辩论主义,是指法院只能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诉讼资料作出判决的一项原则。通说认为,辩论主义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法院不能将当事人未主张的事实作为判决的基础。第二,法院应当将双方当事人无所争议的主要事实当然地作为判决的基础,就这一意义而言,法院也受自认(白)的约束。第三,法院能够实施调查的证据只限于当事人提出申请的证据(禁止职权调查证据)。⑤可见,辩论主义是把提供诉讼资料的权能和责任赋予当事人的一项原则。那么,如何理解它所包含的这三项内容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怎样考虑权能和责任的关系。就辩论主义所包含的三项内容而言,第一项和第三项内容体现当事人的权能和责任十分明显。一方面,当事人主张什么事实或不主张什么事实,提出什么证据或不提出什么证据的问题上,当事人享有支配诉讼资料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当事人享有权能。另一方面,如果当事人不进行事实的主张,或者进行了事实的主张但不提出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或是这些诉讼行为不妥当,就有可能承担败诉或其他不利后果的诉讼风险负担,从这个角度思考意味着当事人的责任。对于第二项内容,一般认为自认(白)与处分主义联系紧密,或是说当事人依据处分主义行使处分权的结果。但在这里我们应该把自认与认诺予以明确区分。自认一般是诉讼中对方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自认的对象是事实而不是其他,自认并不必然导致败诉;而认诺是当事人依据处分主义对自己民事权利进行处分,其对象是对方的诉讼请求。认诺一旦成立直接会导致败诉。对于第二项内容仍从当事人的权能和责任上考虑较为妥当。这是因为:首先,一方当事人主张某一事实,而另一方当事人对此没有争议并予以承认,相当于是一方当事人积极的主张该事实,另一方则消极的提出该事实;双方对该事实均无异议,法院便可不去用证据调查予以查明就能认定某一事实的存在而直接作为裁判的基础,即“证据的要否由当事人决定”。⑥这当然地体现了当事人的权能,即当事人对诉讼资料的自由支配。其次,自认虽然免除了一方当事人提出证据去证明其主张该事实的责任,但对于作出自认的一方当事人来说,因该事实不利于己而被法院予以认定作为裁判的基础,这种不利后果的风险自我责任负担是潜在的。

如上所述,辩论主义是当事人有权能和责任提供诉讼资料的一项原则,其着眼点就在与当事人的权能和责任,而“权能和责任是互为表里的关系”。⑦

2 辩论主义在诉讼模式中的地位

对民事诉讼模式的概念以及诉讼模式划分的标准,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尚未形成通说。但认为民事诉讼基本模式包括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这两种类型都得到一致的认同。在这两种对立的基本模式中,其包含的内容可具体总结为以下三个对立方面:①诉讼程序的进行;②诉讼程序的开始、终了以及审理对象的确定;③事实提供和证据提供。⑧当采当事人主义时,对这三方面又采有具体的称谓,其中对①的主导具体的称为“当事人进行主义”,即当事人主导程序的进行。对②的主导称为“处分主义”,即当事人在诉讼程序的启动、终结和审理对象的确定上享有主导权。对③的主导称为“辩论主义”,即当事人有权能和责任主张事实并提供证据。反之,采职权主义的在这三个方面又具体与当事人主义对立,采用了不同的称谓,其分别称为“职权进行主义”、“职权调查主义”、“职权探知主义”。即法院主导程序的进行、法院在诉讼程序的启动、终结以及审理对象的确定上享有主导权、法院可以依职权调查当事人没有提供的证据。⑨

那么辩论主义是否决定当事人主义这一诉讼模式呢?从上述两大模式类型的内容比较可以看出,当事人主义它包含了当事人进行主义、处分主义和辩论主义这三方面的重要内容。置言之,当事人进行主义、处分主义和辩论主义都是当事人主义特征的体现,完整的当事人主义是这三者的有机统合。我们可以得出辩论主义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模式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反映这样的结论,但并不能说辩论主义就等于当事人主义。辩论主义仅是当事人主义的一环,尽管这一环很重要。

3 辩论主义和处分主义的关系

辩论主义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学者肯纳于1801年出版的《德国普通诉讼法提要》一书中所首创,而在德国普通法时代私法中并未将辩论主义和处分主义详细的加以区分,辩论主义和处分主义被看成是与处分主义为一体的概念,现在我们经常提的辩论主义和处分主义都包含于处分主义当中,可见其与私权自治的联系十分紧密。

如果我们仅认为二者都是私权自治的体现,可谓有着共同的基础,那么,二者是否就是彼此包含、没有加以区分的必要呢?回答是否定的。随着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分离,对二者的区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所包含的内容中可以看到,辩论主义和处分主义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核心内容,两者集中的反映着当事人主义的主要特征。笔者以为,二者的区别也是相当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本质不同。辩论主义是把提供诉讼资料的权能和责任赋予当事人承担,承认当事人在收集诉讼资料的主体性和程序参与性;而处分主义则是尊重当事人在诉讼的开始、终了、审理对象的确定等方面的自治权。②适用范围及内容不同。辩论主义是与诉讼资料支配有关的一个原则,其适用于事实主张和证据提供方面;而处分主义则是与裁判对象有关的一个原则,其内容不仅包括程序方面,还包括实体方面,如诉讼程序的启动始于当事人的起诉、诉讼程序开始后,当事人有权放弃诉讼请求、认诺诉讼请求、法院只能相应地在原告诉讼请求的质和量的范围作出判决等。③处分主义强调了当事人对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自由处分,主要从权利的行使角度加以规范;而辩论主义则是从权能和责任双重角度加以规制。

鉴于辩论主义和处分主义在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同,两者各有其侧重面、适用范围乃至本质的不同,所以对两者采不同的称谓。更重要的是因为诉讼资料的收集与审理对象的确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况且在诉讼模式这一大框架下,一个国家在司法实践中对这两个方面既有可能一个方面采当事人主义,在另一个方面采职权主义,我们应明确区分这两个问题,也应明确各自的范围。所以,笔者以为,那种从广义上把辩论主义和处分主义统称为辩论主义或处分主义,从而忽视了各自的侧重面,极易造成彼此界限不清,彼此混淆、包容的情况,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欠妥的、不科学的。

4 辩论主义与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该条文被认为是辩论原则的法律依据,是对辩论原则的原则性规定。一般把辩论原则定义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当事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⑩其主要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辩论权是当事人的一项主要的诉讼权利,即当事人也包括第三人对诉讼请求有陈述事实和理由的权利,有对对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诉讼请求进行反驳和答辩的权利。当事人借此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②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范围包括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③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形式包括书面和口头形式两种。④辩论原则所规定的辩论权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除特别程序以外,在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中,都贯彻着辩论原则,允许当事人行使辩论权。⑤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应当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11}

可见,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辩论原则与辩论主义无论是在概念,还是在内容,抑或在诉讼模式中发挥的作用都相去甚远,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原则。

这两者间的差别至少表现在:第一,着眼点不同。辩论主义的着眼点在于把提供诉讼资料的权能和责任赋予当事人;而辩论原则的着眼点就在于当事人就案件的事实问题和适用法律问题进行辩论的权利。第二,在诉讼模式中的地位不同。由于辩论原则着眼于当事人的辩论权,所以其无论是在职权主义下还是在当事人主义下都可以在民事诉讼法中加以规定,它并不反映某种诉讼模式的特征;而辩论主义是当事人主义的体现,是当事人主义重要的一环,反映着当事人主义的重要特征,其在职权主义下没有存在的空间与体制支撑。第三,作用范围大小不同。辩论原则规定的辩论权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主要作用于法庭辩论程序,即当事人及其诉讼人就证据的真伪问题进行质证、辩驳、对质、辩论以及就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辩论的程序;而辩论主义只适用于本案审理。第四,法律后果不同。辩论原则规定的辩论权,其实质是一项权利。就权利而言,当事人既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行使,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怠于行使或放弃行使辩论权,并不必然导致不利法律后果的负担;而辩论主义在实质上为当事人设定了应诉责任,保障了当事人诉讼程序的参与性,当事人为了使自己的诉讼请求得到法院的判决支持,就必须进行事实主张和提供证据,否则必然面临着败诉的不利后果负担。

综上所述,辩论主义与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有着根本区别。那种通过比较把辩论主义概括为“约束性辩论原则”和把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概括为“非约束性辩论原则”{12}的观点值得商榷。首先,这种观点把辩论主义的概念做了广义上的理解,认为辩论主义包括处分主义的内容,从而忽视了其侧重面乃至本质。其次,从民事诉讼中法院与当事人的角色分担的角度看,无可否认辩论主义的内容所包含的当事人的诉讼行为的确有约束法院职权的一面,但仅从这一方面考虑并得出结论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从整个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分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多面关系,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法院等各个主体之间的诉讼行为都应是彼此受拘束的。最后,即使这一概括或是说命题能够成立,由于辩论主义广义上包含了处分主义,那么照此逻辑,那种主张把我国民事诉讼中辩论原则改造成“约束性辩论原则”(辩论主义)的论说,毋宁说是主张诉讼模式的转变。

注释:

①熊跃敏.辩论主义:溯源与变迁——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的再思考,载现代法学,2007(2).

②[日]中村英郎著,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法律出版社,2001:152.另可参见崔峰著.敞开司法之——民事起诉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48-69.

③参见[日]中村英郎著,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法律出版社,2001:153-157.

④[日]中村英郎著,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法律出版社,2001:171.

⑤[日]高桥宏志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2001,第329、330.

⑥[日]中村英郎著,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法律出版社,2001:177.

⑦[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军荣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08.

⑧参见肖建国著.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2-117.

⑨参见张卫平著.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5-16.

⑩刘家兴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教程[M].北京法学出版社,1994:65.

{11}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M].法律出版社,1994:38-39.

{12}张卫平.论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载法学研究,1996,(6).

参考文献

[1][日]中村英郎著,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法律出版社,2001.

[2]崔峰著.敞开司法之门——民事起诉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3][日]高桥宏志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2001.

[4][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军荣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5]肖建国著.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张卫平著.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7]刘家兴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教程[M].北京法学出版社,1994.

[8]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M].法律出版社,1994.

[9]刘学在著.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是围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所选取的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我们教学中常采用的活动形式有:

1.查阅资料式

这种形式,就是让学生能通过查找报刊、网络等方面的资料,掌握一定的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如,九年级教材第一单元中活动设计:“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利用搜集的资料出一期板报”,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在内容上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来搜集材料;在方法上采用阅读报刊和上网搜索等方法。这种形式的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讨论、辩论式

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一些重要的学习内容或一些易混淆、易发生错误的理论、观点、认识问题等,可组织学生辩论、讨论,使其在讨论、辩论中寻求到正确答案和结论。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单元时,我组织了“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会。通过辩论、讨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及辩证思维的方法;同时学生也懂得了上网的利与弊,做出对待网络的正确选择,即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形成正确对待网络文化的共识。

3.调查访谈式

即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形式。如在上九年级第二单元“关爱自然、关爱人类”时我就开展了一个活动:“调查本地的江河湖泊,了解污染情况,并对主要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接触自然,形成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了珍惜环境的情感,养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二、发挥实践活动课在教学中的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践活动”这一教学环节,同一般性的知识传授相比,除了有共同作用外,还有着特殊的功能,是多种功能载体。如果“实践活动”教育环节的功能发掘得好,它就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作用。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已能自觉地根据学习要求去感知有关事物,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明显的发展,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教师、书本、家长对一些事物和现象作的解释和结论,喜欢索隐猎奇,总想寻根问底,爱好提出不同看法并与人争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倦情绪。而实践活动课强调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同时实践活动课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用活知识,符合青少年好奇心奇心强、好动等多种特征。所以,当他们有机会参加学习活动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当他们在实践活动课中获得一定的知识时,会觉得学好思想政治课并不难;当他们用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分析、解决了某一个具体实际问题时,自然会激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2.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下,通过动手、动口,培养了实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接触社会,进行调查访问,增长了知识,增强了社会交际能力;通过讨论、辩论,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判断是非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了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课这种特有的环境和空间,还能培养创新能力。确实,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才能、施展才能的舞台。正如一位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参加活动课后谈体会时所说:“通过参加几次实践活动课,我才真正认识自己,觉得自己也有一定的能力。像我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参加一次活动课的收获比平时听课的收获要大得多。”

3.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篇6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存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状况,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很少,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负担很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了适应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认为学习应该多样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努力方向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对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研究得多,而对学生的实际研究得少: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心理需求,这就容易导致教法与学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力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学习责任,从而产生学习责任意识,体验到“这个学习目标是我自己选择的,我要认真对待”,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要研究学情,而且要让学生参与选择,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成为课堂教学的“小主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具体尝试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例如,教学高一上册第一课《纸币的产生和发展》这一框,教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梳理教材有关“通货膨胀”的知识点,提出问题;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先由各学习小组竞争派代表上台发言,提出所发现问题,并做简要解释,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老师要特别注意学生能否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的说理与现实不相符合的“通货紧缩”的问题,经过课堂讨论;最后让学生自我小结、消化,把“通货紧缩”作为新知识点,聘请学习小组课后去查阅资料,补写教材薄弱点,传达到各学习小组,从而达到掌握问题的目的。在课堂“讨论、分析问题”环节中,还可采用学习小组相互提问、相互解答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走上讲台试当“小老师”

例如: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卷讲评课,改变以往老师讲评的方法,尝试让学生分组上讲台对试卷进行讲评。课前选择10位半期考成绩较好的学生,分成5个小组,相应将试卷讲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然后师生共同备课,引导学生明确讲评的目标、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包括每题得分与失分情况统计、审题解题思路、答案要点等项目;课堂上由5个小组学生主讲,或两人轮流发言,或一人主讲,一人补充,老师发挥主持人的作用,只作适量板书和适时点评;课后师生共同评课,让发言同学反思讲评的感受与得失,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体验试当“小老师”的滋味。在高三《政治常识》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地把更多课堂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师生备课―学生上课―师生评课,让更多学生试当课堂“小老师”,学生不再只是扮演“洗耳恭听、袖手旁观”的角色。

3.指导学生合作参与课堂辩论

例如:教学高一下册《存款储蓄利国利民》这一框题,确定“存款储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辩题。课前组建两个学习小组。各自推荐4位辩手作为正、反双方代表,教师指导辩手研究教材、搜集资料,明确辩论的程序、方法和时间,然后梳理出整体辩论思路,分工写出辩论发言稿;课堂上老师充当主持人角色,负责组织辩论,板书双方主要观点:正、反双方辩手在辩论席就座,按程序进行个人辩论和自由辩论,阐述各自观点:其他同学在观众席就座,充当拉拉队员和评论员双重角色。在辩论过程中认真听辩,适时鼓掌,在辩论结束后,可以向对方辩手提问。并参与最佳辩手的评选,最后由老师公布获胜方和最佳辩手。通过课堂辩论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篇7

话题是语言交谈的前提条件,也是彼此讨论交流的目标依据。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课程知识要点内容出发,围绕新鲜有趣来确定话题,以此来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还能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增强认知体验。

教师在挑选新鲜话题时,可围绕“趣味性”和“相似性”来选择,即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交谈的话题,同时要结合课程学习知识点来确定相似的交流内容。教师可从课程学习内容中选择相关的交谈话题,特别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像篮球明星、明星大腕、青春影视剧等,让学生对语言表达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也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新闻,特别是本年度以来英语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发生的新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能够针对上述现象进行辩论交流,可要求学生采取一对一或者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辩论,建议学生能够选取某一观点来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此来讨论交流。

通过这样的话题引导,能够更好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像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Fun with English)7B Uni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的“Reading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A great new town”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中西方中学学校生活的相关情况,并建议学生围绕“Which school life do I like best?”来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过这样的辩论交流,能够让学生有明确的语言表达任务目标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建议学生围绕What ’s character about school life in the future?来相互交流,以强化对课程阅读理解的感知。

二、撷取经典片段,引导交流感受

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话题,为他们的表达提供载体帮助。从学生感知的素材中撷取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则更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感知。从经典素材中学习语言文化知识,更是开阔知识视野和愉悦心灵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教师不妨从学生青春期成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冒险、责任、文化、感恩”等为选材的标准,多向学生推荐经典的读物、媒体网站、经典影视等,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断碰撞,以形成一定的共鸣。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积累的认知感受,能够使他们有充足的表达话题准备,为自由表达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则可根据课程学习内容的要求来选取相似的经典片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播放一些名人访谈录、奥斯卡经典大片、经典读物等,让学生在精品欣赏过程中自由表达自己的认知体会和感受。

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感受中,还可通过对其中的一些经典模拟来更好品味和揣摩作者的表达用意和主旨。而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则是对学习的更好延伸和拓展,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三、突出任务诱导,建议探究表达

篇8

引言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实际的口语表达训练教学对教学与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当具有课程意识、生成意识、课程资源意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中能够合理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训练教学质量。新课标要求学生摆脱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脑,创造性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的类型

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利用零散时间开展的口语表达训练。利用零散时间开展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有着多种活动形式,例如,“日有所讲”、“诗意早点”、“模拟面试”等。日有所讲就是教师利用教学空余时间,随机选择学生让其进行一分钟的话题演讲,并组织学生进行即时点评,给予合理的方法指导。其次,“全员性比赛”形式的口语表达训练。“话题演讲赛”、“诗文朗诵赛”、“辩论赛”等是“全员性比赛”常用的活动类型。第三,借助特长选修课程开展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辩手训练营”、“演讲口才班”等是常用的借助特长选修课程开展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活动形式。

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高年级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和一般的教学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系列等特点。首先,多层次。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可以在学校、班级、小组、个人诗歌不同层次上开展。学校、班集体的活动有演讲赛、辩论赛等,小组的活动有模拟面试、小组讨论等,个人的活动有日有所讲、诗意早点等。其次,多渠道。开展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渠道较多,从宏观方面可以分为社会、家庭、学校三条渠道。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应当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全方位的训练体系。最后,多系列。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系列的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辩论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注重发挥不同系列活动的特点,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开展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的策略

1.师生互动法

言语交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实现交往目的的主要途径,交往主体之间的互动性是言语交流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要想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就应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小型的辩论或演讲比赛时,不可以只让学生说,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应当参与到活动当中,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以身示范在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训练学生的发音、气息、眼神、体态语时,教师应当能够随时亲自上阵,用满腔的热情、大方的风度以及专业技巧感染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带动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积极地与学生互动,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赏析观摩法

赏析观摩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高水平口语表达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的热情。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欣赏丁建华朗诵的《一棵开花的树》,乔榛朗诵的《雨巷》等优秀的名家朗诵,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掌握相应的口语表达技巧。辩论是目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常用的口语表达训练活动,为了提高学生辩论活动的质量,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经典的辩论赛视频。教师在选取辩论赛的视频时,应当注意辩论赛的辩题与对抗程度,辩题应当使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对抗应当激烈并且引起学生的共鸣。在组织学生观摩赏析名家的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内省,反观自己的口语表达,发觉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予以改进。

3.日积月累法

篇9

活动式教学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是围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所选取的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常用的教学形式有以下几种。

1.情境教学法

这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利用能引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设置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达到知、情、行最佳效果的教学活动。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进一步重构新的生活经验。

情境性模式在活动式教学中用得最多。教材上的资料、图片都可以构成情境,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的电影、音乐等是一种情境;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工厂、农村、展览馆是一种情境;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也是一种情境。按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的情境,必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学目的的实现。

2.体验教学法

这是一种让学生在虚拟的生活场景中扮演角色,在表演和体验中领会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力,形成道德信念,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的学习模式。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道德体验的机会。如情景剧、小品表演等都是不错的形式。

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思考身边的人或事,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说说自己的观点、经历、变化,引导学生对身边事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改变那种单一的、痛苦的、死板的接受式活动方式,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生活是自己的,认识过程是自己的,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也就是说,教学要努力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亲身实践巩固道德知识,规范自己言行,促进知行统一。

3.实践教学法

思想品德活动课并不是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而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是一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园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模式。

在活动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活动设计要讲究针对性和时效性

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或烦恼及学生关心的现实社会问题。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汲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主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接受教育,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活动设计要具有广泛性

活动式教学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部署。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受重视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从而享受参与的快乐,还能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收集、分析、利用信息材料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活动设计的问题要具有适度性和指导性

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既要考虑到优等生,又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在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适度的指导,如: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查阅材料,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4.活动的形式要具有多样性

活动课的形式包括竞赛、辩论、调查、模拟表演、访谈、分组讨论、自主学习、个别提问、情境教学等,形式不能太单一,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又要考虑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67-001

数学教学要顺应思维发展的规律,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之一。笔者在优化方案高一数学《不等式》解题过程中,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展开辩论式教学,教学效果良好。现把教学时的所见所想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

问题:当a>0,解关于x的不等式(ax-1)(x-2)>0。

笔者教学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很快发现这是乘积形式的不等式。通过探究,发现可以化为熟悉的不等式进行解答。接下来回忆不等式的解法。内容实际有两部分,一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是不等式的“标根法”。然后学生探索解题。

现在让我们重点分析学生的探索解题过程。备课时笔者的问题有:学生能否根据“标根法”求出两个零点?如果得不到我们如何引导?如果得到了之后怎么进行讨论?通过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和思维品质的不同,其解题的方法也不一样。面对学生各种解法,笔者让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然后分组讨论,对各种解法及思维过程给予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体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就是当学习主体面临问题情境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思维过程。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激发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让学生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在困境走出来,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辩论的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析角度,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二、跨过解题坎子,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是大家所犯的通病,每次解题都是在某个点上不约而同出现漏洞,而且越强调越出现问题,这个说明出题者出了一个坎子,只有迈过,以后遇到的问题才可以信心十足。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学会将知识汇总,归纳,反思,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可能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上某一科,并且下决心学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感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得到启发,在笑声中加强对问题的理解。一步步将他们引入知识的大厅中,尤其是辩论的方式,可以让大家都心服口服。这样的思维激发,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枯燥但是充满智慧,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整合;摒弃把数学当做陪衬的工具、学科形态的数学教育观,弘扬数学精神,让学生走进智慧的思维。

篇11

思辨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的类别、事理等基本情况作出辨别分析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是一个人具备科学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思辨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提高,缺乏科学素养,导致社会上伪科学现象泛滥,“水变油”的骗局,“永动机”的研究,使多少人上当受骗.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化学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存在着广阔的思辨空间,有利于充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对化学教师的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工作的本质是让学生了解做人的道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会一技之长,应用于工作、生活.实施素质教育,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提高自身知识的广博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不断钻研、探究化学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作好学生的表率.

2.做好优秀“教练”

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一定强度的专项训练,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做好“教练”工作,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化学教学活动中去,把知识传播与能力训练很好的结合起来.

3.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有位哲学家说过,“观念的变化牺牲最小,成就最大”,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一锅烩”.

二、培养思辨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1.创设思辨的氛围,给学生思辨的空间

有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为学生营造出适合思辨的氛围,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敢想、敢说.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有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认识不清、掌握不牢的情况.是学生太笨了吗?其实不然,事实上,再简单的问题都需要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再内化的过程,缺少了这个过程,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掌握,更谈不上加以应用.因此,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辨的空间,教师尽量少讲、精讲,对于能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的内容,完全可以不讲,而只进行适当的点拨.

2.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倡导批判性思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实践出真知,多一些实践,就会多一些感悟.只有实践丰富的人才能成为最有智慧的人.实践离不开反思,《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逐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制作化学错题集就是让学生进行反思的途径之一.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倡导批判性思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学习过程中,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促进自身思辨能力的提高.

3.培养思辨能力的具体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常采用以下具体做法.

(1)创设问题,引导有序思辨

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我预先抛出几个问题,“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途径有那些?”“能否根据非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通过这些问题,一下子使学生的思辨集中到原电池的本质上,使思辨活动具有了方向.

(2)开展辩论,指导学生对比辨析

篇12

为了有利于学术研究、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医学继续教育的学习氛围,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教研室于2005年1月开始主办每月1期的“医学继续教育学术沙龙”,公开进行学术自由辩论。沙龙的主持人主要是本院和其他院校的国内外学术带头人,学术沙龙内容涉及儿科学、妇产科学、内科学、病理学、遗传学、生物医学、循证医学等多种学科,参加人员主要为本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人员、进修生和研究生。参与者均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纯清事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期学术沙龙的热烈讨论的气氛均深深感染着我,学者们发人深省的发言,时常在我内心中激起了波澜,催促我执笔写下了关于医学学术沙龙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的一些个人观点。

一、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院儿科教研室的“医学继续教育学术沙龙”已经主办了40多期,成绩是显著的,但亦发现了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在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1.新的疾病谱对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的挑战

疾病谱是指某一地区危害人群健康的诸多疾病中,可按其危害程度的顺序排列成疾病谱带。不同的地区,疾病谱不尽相同,具体的疾病谱可指导当地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部署防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迁移、社会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我国“疾病谱的迁移”和“新疾病谱的发生”。既往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如霍乱、鼠疫、天花、回归热、斑疹伤寒、黑热病等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主要杀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和禽流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新的威胁。如1918年西班牙禽流感,在一年之内席卷全球,患病人数超过5亿,死亡人数近4000万。2003年SARS全球流行,几个月内席卷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甲型H1N1流感,也在几个月内席卷全球116个国家(截止2009年7月3日),患病人数达89921例。

由于“疾病谱的迁移”、“新疾病谱的发生”和全球“微生物一体化”等原因,医学实践要求医务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理论,而传统以课程体系为框架的医学继续教育,主要强调的是“三基”,缺乏新的医学实践,不适应疾病谱的快速变化。

2.新技术对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科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部分传统的理论基础和医疗技术已逐渐被新的科学结论、新技术和新的发现所取代;经验医学已被循证医学所取代。医学知识日新月异,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对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形成了挑战。

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和克隆技术等成为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新手段。基因缺陷导致了许多种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经对其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临床,十分引人注目。如2000年,Celn-Bey-Abina等成功对5例X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疾病患儿实施了基因治疗。对心血管病和其他慢性病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的先进知识,有助于降低它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心血管病生物靶向治疗、介人手段在心脏瓣膜病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医生对许多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如基因芯片、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等技术有助于医生更快、更准确对病原学进行诊断。新的、更有效的药物、疫苗和其他治疗方式也几乎是每天都在被引进临床和应用,如禽流感流行不久,相应的疫苗已经应用于临床。同时,通讯技术的革命,使医学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和快捷。这些现状要求对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以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

3.传统的医学教育缺乏学术探讨

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主要强调“三基”,对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少进行公开的学术争论。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中常见的形式是学术讲座,只讲述,不进行学术争论。同时,传统医学教育也缺乏“大科学”观念,很少与社会交流,与其他学科交流,使自己的学科处于封闭的状态,这与目前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医学发展规律相悖。不争不明、不交流就不能发展,所以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无生气,无创新,发展缓慢,成绩平平。

二、学术沙龙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继续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顺应科技时代,与时俱进,必须对其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医学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平等”、“对话”、“理解”与“宽容”是学术沙龙的灵魂。“以灵活多样的主题、开放的组织形式和自由交流的学习氛围”为主要特征的学术沙龙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于培养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独立探索的学术能力、创新思辨的学术品质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他有利于增加讲与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讲和学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和学科发展,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医学继续教育学术氛围。

1.学术沙龙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鸣

学术沙龙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鸣。不辨不明,不交流就不能发展。由于个人知识范围和认识深度的局限性,医学工作者对自己经验性和创新性的观点主观认为是正确,但是,当把它展现在众人面前,进行辩论时,可能部分观点非常陈旧,可能不符合新的理论,可能不符合循证医学的观点,其观点在学术沙龙上将被批判得“体无完肤”。因此,我们的自己的成果不能“孤芳自赏”,应该让同行对它进行客观的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这无疑是对学术沙龙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的最好诠释。学术沙龙不仅可以调动众人的头脑进行共同思考,发挥讲与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开展有效的争鸣,达到辨明是非,选择最好理论和观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教育氛围,这无论是对个人医学实践,还是对整个学科的发展都有着无可限量的促进作用。

2.学术沙龙有利于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

疾病谱的迁移,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高科技不断渗透,要求医学从业者不断学习先进的实践、理论和医疗技术。每一个学习者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看待问题与选择信息可能完全不相同,信息加工也不相同,获取知识非常有限。医海无涯,学科交叉,即使针对某一个问题,每个人不可能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正确理解。因此,现代医学教育认为医学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从“大科学”角度,共同学习,共谋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还有利于学科的交叉和发展。

学习共同体,即学习活动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完成。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学术沙龙正是这样一种学习共同体,因为智慧的火花只有在心灵撞击中才能绽放灿烂的花朵。在医学继续教育学术沙龙中,参与者通过对话和辩论,认清事实,同时,可以吸收不同的观点,完善和提炼适合自己的信息,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主动构建对自己富有意义的新的认知体系,共同进步,适应了现代医学发展和医学继续教育的要求。

3.学术沙龙有利于科技创新

讲授是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注重知识灌输,把接受普遍的、确定性的客观知识作为教育的目的,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传统的继续教育是为了达到与客观世界一致的认识,所有学习结论都具有同一性和同步性。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局限了学习者的知识范围和热情,还严重阻碍了医学科技的创新。

篇13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注重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上,倡导主动而多样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塑造师生之间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者。初中政治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应多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第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政治活动课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辩论、分组讨论、分组竞赛、时事论坛、演小品、小记者采访等等,这些充满趣味而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不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去,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和探究的乐趣,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 转变学习方式,强化合作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的价值。

    第一,强化合作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比如将时政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选定热点问题,然后通过诱导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时事述评”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疑点、新的矛盾,接着在质疑的基础上对学生普遍反映有疑惑、有争议、认识模糊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第二,强化创新意识。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对“热点问题”共同寻找结论。这种模式一般用在时政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

    第三,强化自学意识。要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即学会学习。也就是说,对于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三 创新活动形式,注重实践引领,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一,注重课程设置。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交际能力;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