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0.引言:

由于我国教育方式主要以传统形式为主,注重理论内容、书本内容,而对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长期都采取忽视的状态面对。高中地理属于文科教学科目,然而其中的教学内容包含诸多科学性特色在其中,对学生以科学性目光面对自然现象以及地理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对高中地理实验开展深入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1.高中地理实验的原则

1.1就近原则

对于学校实验而言,就近原则是十分重要的,从实验需要的器材到实验的整体设计、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的具体操作等,都需要遵守就近原则,让学生能够进行就近取材,方便进行实验具体操作,深入理解实验的原理,同时也让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热力环流”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开展相关实验观察:实验开展条件为橱房的门处于虚掩状态,炉上水煮沸的时候,学生需站在橱房与客厅之间,且手举一支已燃的蜡烛,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观察,一种情况为把点燃的蜡烛举过头顶,另一种情况为把蜡烛放低,使其贴近地面,对烛火飘向进行观察。该实验不会受到家庭条件限制,只需注意防火安全,学生可轻松完成该实验[1]。

1.2安全原则

在对地理实验进行设计时,需要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不管是实验的使用器材还是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的安全都不能忽视,因此,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研究之前,教师需要对实验使用的器材进行把关,并提前尝试一次实验,以确保学生的安全。以“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为例,在该实验中,一般采用的实验方法为重铬酸铵引燃,这样的实验方法从实验出现的现象角度来看,具有十分逼真的效果,然而该实验却有着危险性,其中采用的重铬酸铵也属于十分危险的药品,因此,可以将重铬酸铵换成番茄酱或者面粉,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1.3趣味原则

添加地理实验教学,最根本的原因是可以通过其中的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以“月相变化”为例,教师可在教学开展前准备一个半黑半白的篮球表示月球,黑半球为月球背对太阳一面,白半球为月球面朝着太阳一面。对学生座位进行适当的改变,让学生们手挽着手,背对背的围成一个圆模拟地球,教师托住上色的篮球绕着学生围成的圆进行运动,同时选一位学生在一边当“太阳”,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新月、上弦月、满月以及下弦月四个不同位置时,月相出现的不同变化,并且可以容易的辨别出上弦月亮面和下弦月亮面之间的差别。

2.提高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效率策略

2.1改善实验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先后加入到教学领域当中,在实验条件方面,科学技术设备设施可以对原有不完善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改良,其中包括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等,这些新加入的教学辅助设备,可以通过对其中的演示功能进行充分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实验演示出来。以“昼夜的长短变化、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角变化以及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等相关模拟实验”为例,这些类型的实验不论是器材还是设备,都很难将其完成,即使可以完成,也需要耗费诸多的时间。为了加深学生在该方面的知识印象,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相关内容的演示。

2.2科学灵活设计实验

以“太阳日和恒星日之间的区别”为例,该部分的内容十分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将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以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演地球,最前排一位学生1扮演太阳,最后排一位学生2扮演遥远的恒星,通过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对运动,即可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知识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部分内容进行延伸,例如:当地球只进行公转不进行自转,当地球只进行自转不进行公转以及当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反的时候,太阳日和恒星日之间会发生的变化情况[2]。

2.3客观灵活对待实验结果

以“热力环流”为例,该实验相对较为简单,然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偶尔也会由于诸多方面原因造成问题,例如:会出现学生把通入烟气需要的孔开在了酒精灯的上方,导致烟气没有办法进入到实验箱内,蓉儿也无法形成较为明显的热力环流。此时,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苛责,而是与学生共同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纠正出现的错误,在失败当中吸取经验。

3.结束语:

从原则角度出发,开展正确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可以对其中的教学难点、重点内容进行有效落实,使新课标教学目标得到高效落实,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篇2

根据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活动方式不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还可进一步分为: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和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子模式,它们遵循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与程序,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

一、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演示实验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操作者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根据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不同可分为真实演示和模拟演示(实物模拟和虚拟模拟)。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案例一:洋流演示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洋流演示实验的方案设计

实验项目名称:演示洋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洋流(风海流)形成原因;了解风带对洋流形成的重要影响;了解洋流运动方向的主要影响因素状况。

主要仪器:水盆、纸屑、吹风机(电吹风)。

教师:在脸盆的水面洒上纸屑,利用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演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学生:观察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时,纸屑的漂移方向。思考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

第二步:实验准备

准备水盆、纸屑、吹风机、,详细了解该部分知识点,充分备课。

了解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阅读教材中洋流部分内容。

教师:介绍仪器名称,通过演示,讲解洋流形成的具体知识,同时指导学生观察模型等。

学生:观察模型,理解实验内容等。

第三步: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总结实验的优缺点,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洋流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优势。该案例说明,笔者设计的演示类实验步骤是可行的,同时,又要根据具体的地理实验项目,灵活使用该教学模式。

二、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模型等地理实验均可采用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见图3。

案例二: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实验类型:制作类实验。

实验目的: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掌握其各个部分代表山体的位置和名称。

主要器材:纸板、细线、小刀、铅笔、剪刀和白纸。

制作方法:用铅笔在硬纸板上画出等高线图; 将画好的等高线图剪开成几个大小环环相套的纸环; 把剪下来的纸环用线从大到小穿起来,注意每层之间要留有大小相等的距离; 每个纸环上相同的位置标出高度值,每层之间的高度差为200米。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第三步:制作、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具体制作。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完成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第四步:总结评价

教师: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建设性意见。总结此次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同学之间互相评比,在制作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制作手工的精细程度上学习各自的优点。完成实验报告,整理实验记录。

等高线地形模型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可帮助学生学习该内容。该案例表明,一些地理实验项目通过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和地理调查而设置。案例三就是针对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的一次地理实验教学。

案例三: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实验设计

路线设计:东莞高中―C3路公共汽车―石碣镇榴花公园―园内报功塔褶皱地点。

时间:2012年12月7日(周五)下午15:20出发,大约18:00返回。

带队教师:两人。

实习学生:高一级参加奥赛辅导班学生。

观察地点: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

观察内容:观察褶曲、断层、岩石。

主要活动任务:①采集岩石标本:泥岩、页岩、砂岩、变质岩、火成岩;②绘制褶曲、断层简图;③学习使用罗盘;④测量岩层产状;⑤完成野外观察报告。

携带仪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小刀、铅笔、橡皮、标本袋、野外记录簿、GPS、摄像机等。

总结工作:撰写考察感想;开主题报告会,制作PPT,介绍自己的收获。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车辆,相机,实验仪器,实验资料;非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学校、家长签署协议书,实验参考资料,对学生进行实验内容和安全教育等。

学生:配合教师搜集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资料并预习,学习使用罗盘及全球定位系统。

第三步:观测、观察、调查

教师:讲解岩层地质构造成因,介绍地貌类型,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辨认岩石名称,维持秩序和安全。

学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观察点的地理位置,使用仪器测量岩层的产状,采集标本,绘制略图,记录实验数据。

篇3

1 演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

【目的】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降解难点。

【器材】地球仪、太阳(学生甲)、遥远的一颗恒星(学生乙)

【步骤】地球仪赤道取一点A,最前排一学生甲扮演太阳,同组最后排一学生乙扮演遥远的一颗恒星。点A、甲和乙都在同一线上,地球仪绕学生甲(太阳)一边公转一边自转。当点A自转一周,A第二次面向恒星乙,所花时间23时56分4秒,是一个恒星日。但是,点A还没有第二次面对甲。点A接着再自转59′,此时点A第二次面对太阳甲。点A共自转了360°59′,所花的时间是24小时。其他情况:地球只自转不公转、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和地球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时,再比较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难点。

2 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让学生观察昼夜长短和极昼极夜变化,以动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器材】以一张圆形硬纸,画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另一张黑卡纸剪成半圆形代表黑夜,覆盖在底盘。

【步骤】教师牵动底盘,演示太阳直射点不断南北移动,导致晨昏圈的摆动,晨昏圈切割纬线,造成昼弧和夜弧长短发生变化;教师要重点演示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晨昏圈的位置关系,分4个节气段演示;学生根据演示实验,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3 探究沿地球水平运动物体的

偏移

【器材】撑开的雨伞,墨水和清水等。

【原理】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导致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步骤】第一步,将雨伞伞尖代表北极点朝上,在伞尖滴适量的墨水滴;第二步,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观察并描述墨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第三步,再将雨伞伞尖代表南极点,重复二、三步骤,但自转方向与二步骤相反。分析得出结论:地表物体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 测定学校的经度和纬度

【原理】利用地方时差,推导经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推导纬度。

【器材】1支1米长木杆,手机,直尺,指南针,数学用表等。

【步骤】测定经度:利用直杆确定当地正午时刻:当杆影最短时,即为当地正午时刻;当地正午时,看手机时刻,此时时刻即为北京时间;根据当地地方时与东经120°的地方时差,即可求出当地经度。公式:当地经度=东经120°±时差×15°/小时。

测定纬度:在春分或秋分日,将木杆直立于操场上,观察杆影朝向;当观察到一天中杆影最短时,用直尺测量杆影长度,用数学方法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H;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出当地纬度;H=90°-纬度差。

5 演示季风的成因

【目的】演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季风及其风向变化规律。

【器材】一束香、电炉子、盛有冰块的小盘、大型玻璃缸、板盖等。

【步骤】点燃香放入玻璃缸的中央,盖上板盖,观察烟气的飘移方向。打开板盖,把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盖上板盖,将电炉通电几分钟后,观察烟气的飘移方向。打开板盖,把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交换位置后,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现象与原理】开始时香烟垂直向上。因为玻璃缸内在不受外界气流影响下,香燃烧形成单一的热力环流。放入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后,无论两者位置如何变化,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子后再上升。因为电炉上方空气被加热,气压降低形成低压气流上升;冰块上方空气相对冷却,气压升高形成高压气流下沉;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结论】冬夏季节海陆热力性质不同,高低气压产生季节性互换,因此产生风向有规律变化的冬夏季风。

6 探究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

【目的】冷空气(蓝色的冷水)主动向暖空气(红色的暖水)移动,暖空气顶盖上出现“云雨”现象。

【器材】透明的长方形的中间有凹槽的玻璃容器、隔板、蓝色冷水、红色热水、冰块。在容器里,一侧放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蓝色液体,其顶盖上面放有冰块;另一侧放温度较高、比重较小的红色液体,中间用一隔板把两种液体隔开。

【步骤】迅速抽去隔板,打开蓝色(或红色)冷水一侧的动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在短时间内,可以见到蓝色液体渗入到红色液体之下,并形成一个倾斜的分界面,且顶盖上出现“云雨”现象。

【结论】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形成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即锋面。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位于锋面的下方,暖气团位于锋面的上方,并沿锋面上升。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风等天气。

7 温室模拟实验

【器材和场地准备】平盘、温度计各两只、空矿泉水瓶、沙土、手表、剪刀、纸笔等。地点在本校篮球场,天气环境为晴朗的午间。

【原理】温室阻止了空气在室内外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从而使室内增温。

【目的】利用身边的事物,理解地理原理,并了解该实验与“大气保温作用”的区别。

【步骤】将一些沙土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矿泉水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沙土的盘中,这样就制成“微型温室”。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去;将“微型温室”放置在阳光下,将另外一支温度计放置在没有“微型温室”的盘中,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光源照射;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值。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所不同,塑料瓶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

8 探究酸雨的危害

【目的】认识酸雨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了解酸雨的有关资料。

【器材】教师准备SO2,装于6个集气瓶中并加入少量的水;镁条或锌粒;植物叶子,果皮、废弃大理石等;纸张、手帕。

【步骤】第一步,分别将植物叶子、果皮、镁条或锌粒、大理石等物质放入教师准备的酸雨中,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步,加入其他物质,包括纸张、手帕,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9 探究海陆风的形成

【实验器材】煤气炉、轻软的纸巾、一盆冰水。

【实验步骤】第一步,打开煤气炉,把手伸在炉火的上方,感受空气的温度;第二步,拿轻软的纸巾在炉火旁边不同的位置,观察纸巾的飘动方向;第三步,将一盆冰水放置炉火旁边,轻软的纸巾放于炉火和盆之间,观察纸巾飘动的角度和第二步有何差异?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0-004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科研项目“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编号:JGJX201501144)的科研成果。

由于新课改的要求,地理实验教学不断普及,但是它的起步比较晚,且不成体系,实验条件有限,教师缺少实验能力,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着力探讨对策,构建完整且高效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存在问题分析

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习惯采用传统教学大纲下的教材,新课标的实验教学还处于尝试中。

第一,教师夸大了实验教学功能。教师把教材中的其他体例,如思考及活动等当作是实验素材,这样在教学的时候不但会浪费时间,操作也比较复杂,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思考及活动缺少实验器材,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第二,简单的教学内容被复杂化。在教学过程中,原本可以采用比较简单的教学方法,但有的教师却把它当作了实验。比如,在对外力作用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用了较长时间开展沉积物分选这一实验,学生在开始时还有比较高的兴趣,但之后却没有得到成就感,这是因为这一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高中生的常识,如果仅仅追求形式,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此外,有的教师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却将其简单化。教师认为通过替代材料对相似的环境进行模拟,就能够将原理揭示出来,但模拟情境与真实情境是存在区别的,无法满足其时空要求。

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对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措施进行总结。

二、教学有效性策略

1.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

对于高中地理来说,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完善。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实验地位和作用加以研究,分析教学目标和可操作性,并结合实际条件对其进行完善;另外一种就是对实验进行原创。教师要结合教学中的需要,对地理素材进行科学选择,并对地理原理的条件以及秩序进行分析,模拟出类似的情景,还能够根据地理原理进行假设与逆向倒推,将实验步骤确定好之后,教师要反复进行实验,确保其可操作性及科学性,并将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确定好。比如,在开展大气温室效应相关实验时,教师首先要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编制相关报告,之后,要结合温室效应的具体含义,对实验环节进行确定,一是要制作模拟温室,二是要在阳光下比较温室内部与外部的温度。最后,教师还要对实验步骤进行细化,不断进行操作和完善。一是要准备两个玻璃盘,将少量土壤分别放在其中,再准备白色塑料瓶,从腰部剪断之后,将其倒到其中一个玻璃盘之中,从而制作一个微型温室。二是要从温室顶部位置钻出小孔,并一个温度计,而在另外一个盘中也需要放温度计。三是把玻璃盘都挪到阳光下,每过一个小时就对温度计进行观察,记录其温度后再比较。

2.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联系生活

生活是开展地理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资源。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能够对地理学科产生一种亲切感。对于地理事物来说,其成因都是有规律的,在课堂中无法亲历这些规律的变化。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利用生活小实验对地理原理是否真实和科学进行验证。比如,在对洋流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开展探究活动。在一个杯子中装上冷水,装满1/4即可,由学生观察,看有没有水汽蒸发,之后,将开水倒入杯中,让学生思考,这属于寒流还是暖流,随着水温的升高,让学生观察杯子口的现象,利用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认识到暖流的性质。然后再做一个实验,在一杯中装上1/4的开水,由学生进行观察,看有没有水汽蒸发,之后将冷水倒入杯中,思考这属于寒流还是暖流。接着,不断加进冷水,这时候的水温是在下降的,让学生观察杯子口的现象,利用这个实验,学生能明白寒流性质。通过以上两个小实验,学生就能够理解寒流和暖流的性质:如果寒流通过,那么沿岸的气温就会比较低,且水汽少;如果有暖流通过,那么沿岸的气温就会比较高,且水汽增加。另外,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体验、反思和验证,从而使学生发现其中的科学知识,并进行领悟与理解。教师在对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进行讲解时,可借助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地理实验,为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使学生能够对地理原理有深刻的理解。

3.结合教学实际对实验程序进行及时调整

实验操作是不断变化的,在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表现,结合教学情境变化,对实验程序进行调整,从而确保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做热力环流这一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问:能不能将一束香插到热水以及冰之间,实验中使用的冰能不能用冷水代替等,有的学生还会结合自己的设想开展实验操作。在出现这些情况时,教师要对预定的教学程序进行及时调整,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设想开展实验,之后再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4.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要对主体性加以关注

第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有趣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树立自主意识,使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进行互动。比如,教师可以进行合理分组,确保小组的规模合理,且人员构成比较科学,利用协商分工,保证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确保小组中的成员能够互相协作并进行配合。要引导各个小组加强平等交流与磋商,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不断促进与互动,使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提升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第二,要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在开展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存在的偏差进行及时矫正,还要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进步及创新思路,利用精当的语言对其进行激励性评价,同时注意激发其他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结束实验之后,教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闪光点并进行放大,鼓励他们提出独特见解,使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喜悦及成就,能够有所收获,并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

5.在开展地理实验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和相关学科进行联系

地理学科,不但包含自然地理,还包括人文地理,它属于多个学科交叉后的边缘学科。地理学科中的各种知识都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比如,地球运动及水体运动和大气运动等都涉及到了物理知识,所以,在教学时,要和物理、化学及生物知识联系,不但能够使学生具备综合学科素质,还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点。比如,在模拟火山喷发的时候,对实验进行设计要用到物理原理。造成火山喷发的主要内因就是存在压力差,因为温度差及热胀冷缩等导致了压力差的产生,且内部的温度比较高,这个时候,岩浆及空气就会逐渐膨胀,导致内部压力增加,如果压力大到火山口已经不能承受,那么高压气体就会冲破其中的岩石层,最终导致岩浆的喷涌。结合这一原理,教师就可对模拟实验进行设计。首先,将红色水装在烧瓶之中,并通过小吸管橡皮塞将瓶口封住,然后用蜡油把吸管口封住。接下来,再对烧瓶进行加热,由于温度不断上升,红色水以及空气就会逐渐膨胀,内部压力也会加强,直至将封口位置的蜡块冲破,这时候红色的水就会喷涌出来,像岩浆喷发一样。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由于其起步比较晚,影响因素多,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仇彬.怎样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09,(26).

篇5

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导讲导问,使学生间接获得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经验,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获得较牢固的知识。

二、测算实验――学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标的测定

1.活动准备

观测用具:长度为1.5m左右的直杆一根,卷尺一把,石英表或电子表一块(精确度越高越好),三角函数一本,天文年历一份,白纸和彩色笔若干。如果没有天文年历,最好是选择“两分两至日”,从教学进度考虑,应以秋分日为宜,此时δ为特殊值0°。

2.活动过程

找一块空旷平地,下面铺好白纸,把直杆通过白纸并垂直插在平地上,并量出直杆在地面以上的高度h,每隔一定时间测一次直杆影子长度,并记录此时影子长度及对应时间,并将影子画在白纸上,测量时间间隔不要太大(5分钟以内),以免影响测量准确度。

3.分析和计算

①从纸上或记录中找出直杆影子最短时(即太阳位于该地上中天时)的影子长度L,查函数表得出H的值;②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计算该地地理纬度:

该实验的完成要考虑一定的误差,重在原理的运用,北半球地理纬度也可以用北极星观测法简易求得,还可以利用“副产品”――白纸上的杆影变化,推知该地该日太阳升落的方位和规律。

通过该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地理方面的数理能力和观察能力,并能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动手实验――大气的热力环流

指学生利用学具、教具或其它地理实验器材,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获得实验结果或数据等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如学习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中: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时,结合课本“活动”材料和实验步骤,课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提出相关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利用相关教具做玻璃缸内冷热不均产生烟雾漂动的实验,使学生直观认识热力环流的成因。

四、探索实验――地球自转的验证

利用傅科摆,我们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利用沙漏同样也可以验证地球自转:①用三根木头搭一个高约2.5m的支架,选择硬版纸(规格45×40cm),用纸制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尖留一个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长约2m的细绳,三根细绳须均匀系在纸上,使圆锥体尖端垂直向下,再将绳子系在三角支架上。②将准备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里面装入彩色沙子,推动沙漏做钟摆运动,并拨掉圆锥体尖端的塞子让细沙流出。③分析沙迹,发现沙漏并不是来回做直线运动,而且近似的扁长的椭圆形运动轨迹,由此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

本“实验”重过程,重参与,尽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尝试实验教学的注意点:

(1)开放性原则: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紧密联系生活;在实验内容上,要以现行教材为标准,又充分发掘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在实验形式上,要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开放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步骤并得出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