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篇1

0.引言:

由于我国教育方式主要以传统形式为主,注重理论内容、书本内容,而对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长期都采取忽视的状态面对。高中地理属于文科教学科目,然而其中的教学内容包含诸多科学性特色在其中,对学生以科学性目光面对自然现象以及地理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对高中地理实验开展深入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1.高中地理实验的原则

1.1就近原则

对于学校实验而言,就近原则是十分重要的,从实验需要的器材到实验的整体设计、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的具体操作等,都需要遵守就近原则,让学生能够进行就近取材,方便进行实验具体操作,深入理解实验的原理,同时也让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热力环流”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开展相关实验观察:实验开展条件为橱房的门处于虚掩状态,炉上水煮沸的时候,学生需站在橱房与客厅之间,且手举一支已燃的蜡烛,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观察,一种情况为把点燃的蜡烛举过头顶,另一种情况为把蜡烛放低,使其贴近地面,对烛火飘向进行观察。该实验不会受到家庭条件限制,只需注意防火安全,学生可轻松完成该实验[1]。

1.2安全原则

在对地理实验进行设计时,需要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不管是实验的使用器材还是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的安全都不能忽视,因此,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研究之前,教师需要对实验使用的器材进行把关,并提前尝试一次实验,以确保学生的安全。以“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为例,在该实验中,一般采用的实验方法为重铬酸铵引燃,这样的实验方法从实验出现的现象角度来看,具有十分逼真的效果,然而该实验却有着危险性,其中采用的重铬酸铵也属于十分危险的药品,因此,可以将重铬酸铵换成番茄酱或者面粉,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1.3趣味原则

添加地理实验教学,最根本的原因是可以通过其中的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以“月相变化”为例,教师可在教学开展前准备一个半黑半白的篮球表示月球,黑半球为月球背对太阳一面,白半球为月球面朝着太阳一面。对学生座位进行适当的改变,让学生们手挽着手,背对背的围成一个圆模拟地球,教师托住上色的篮球绕着学生围成的圆进行运动,同时选一位学生在一边当“太阳”,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新月、上弦月、满月以及下弦月四个不同位置时,月相出现的不同变化,并且可以容易的辨别出上弦月亮面和下弦月亮面之间的差别。

2.提高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效率策略

2.1改善实验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先后加入到教学领域当中,在实验条件方面,科学技术设备设施可以对原有不完善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改良,其中包括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等,这些新加入的教学辅助设备,可以通过对其中的演示功能进行充分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实验演示出来。以“昼夜的长短变化、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角变化以及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等相关模拟实验”为例,这些类型的实验不论是器材还是设备,都很难将其完成,即使可以完成,也需要耗费诸多的时间。为了加深学生在该方面的知识印象,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相关内容的演示。

2.2科学灵活设计实验

以“太阳日和恒星日之间的区别”为例,该部分的内容十分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将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以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演地球,最前排一位学生1扮演太阳,最后排一位学生2扮演遥远的恒星,通过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对运动,即可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知识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部分内容进行延伸,例如:当地球只进行公转不进行自转,当地球只进行自转不进行公转以及当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反的时候,太阳日和恒星日之间会发生的变化情况[2]。

2.3客观灵活对待实验结果

以“热力环流”为例,该实验相对较为简单,然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偶尔也会由于诸多方面原因造成问题,例如:会出现学生把通入烟气需要的孔开在了酒精灯的上方,导致烟气没有办法进入到实验箱内,蓉儿也无法形成较为明显的热力环流。此时,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苛责,而是与学生共同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纠正出现的错误,在失败当中吸取经验。

3.结束语:

从原则角度出发,开展正确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可以对其中的教学难点、重点内容进行有效落实,使新课标教学目标得到高效落实,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篇2

根据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活动方式不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还可进一步分为: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和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子模式,它们遵循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与程序,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

一、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演示实验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操作者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根据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不同可分为真实演示和模拟演示(实物模拟和虚拟模拟)。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案例一:洋流演示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洋流演示实验的方案设计

实验项目名称:演示洋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洋流(风海流)形成原因;了解风带对洋流形成的重要影响;了解洋流运动方向的主要影响因素状况。

主要仪器:水盆、纸屑、吹风机(电吹风)。

教师:在脸盆的水面洒上纸屑,利用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演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学生:观察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时,纸屑的漂移方向。思考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

第二步:实验准备

准备水盆、纸屑、吹风机、,详细了解该部分知识点,充分备课。

了解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阅读教材中洋流部分内容。

教师:介绍仪器名称,通过演示,讲解洋流形成的具体知识,同时指导学生观察模型等。

学生:观察模型,理解实验内容等。

第三步: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总结实验的优缺点,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洋流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优势。该案例说明,笔者设计的演示类实验步骤是可行的,同时,又要根据具体的地理实验项目,灵活使用该教学模式。

二、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模型等地理实验均可采用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见图3。

案例二: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实验类型:制作类实验。

实验目的: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掌握其各个部分代表山体的位置和名称。

主要器材:纸板、细线、小刀、铅笔、剪刀和白纸。

制作方法:用铅笔在硬纸板上画出等高线图; 将画好的等高线图剪开成几个大小环环相套的纸环; 把剪下来的纸环用线从大到小穿起来,注意每层之间要留有大小相等的距离; 每个纸环上相同的位置标出高度值,每层之间的高度差为200米。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第三步:制作、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具体制作。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完成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第四步:总结评价

教师: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建设性意见。总结此次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同学之间互相评比,在制作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制作手工的精细程度上学习各自的优点。完成实验报告,整理实验记录。

等高线地形模型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可帮助学生学习该内容。该案例表明,一些地理实验项目通过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和地理调查而设置。案例三就是针对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的一次地理实验教学。

案例三: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实验设计

路线设计:东莞高中―C3路公共汽车―石碣镇榴花公园―园内报功塔褶皱地点。

时间:2012年12月7日(周五)下午15:20出发,大约18:00返回。

带队教师:两人。

实习学生:高一级参加奥赛辅导班学生。

观察地点: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

观察内容:观察褶曲、断层、岩石。

主要活动任务:①采集岩石标本:泥岩、页岩、砂岩、变质岩、火成岩;②绘制褶曲、断层简图;③学习使用罗盘;④测量岩层产状;⑤完成野外观察报告。

携带仪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小刀、铅笔、橡皮、标本袋、野外记录簿、GPS、摄像机等。

总结工作:撰写考察感想;开主题报告会,制作PPT,介绍自己的收获。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车辆,相机,实验仪器,实验资料;非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学校、家长签署协议书,实验参考资料,对学生进行实验内容和安全教育等。

学生:配合教师搜集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资料并预习,学习使用罗盘及全球定位系统。

第三步:观测、观察、调查

教师:讲解岩层地质构造成因,介绍地貌类型,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辨认岩石名称,维持秩序和安全。

学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观察点的地理位置,使用仪器测量岩层的产状,采集标本,绘制略图,记录实验数据。

篇3

1 演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

【目的】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降解难点。

【器材】地球仪、太阳(学生甲)、遥远的一颗恒星(学生乙)

【步骤】地球仪赤道取一点A,最前排一学生甲扮演太阳,同组最后排一学生乙扮演遥远的一颗恒星。点A、甲和乙都在同一线上,地球仪绕学生甲(太阳)一边公转一边自转。当点A自转一周,A第二次面向恒星乙,所花时间23时56分4秒,是一个恒星日。但是,点A还没有第二次面对甲。点A接着再自转59′,此时点A第二次面对太阳甲。点A共自转了360°59′,所花的时间是24小时。其他情况:地球只自转不公转、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和地球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时,再比较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难点。

2 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让学生观察昼夜长短和极昼极夜变化,以动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器材】以一张圆形硬纸,画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另一张黑卡纸剪成半圆形代表黑夜,覆盖在底盘。

【步骤】教师牵动底盘,演示太阳直射点不断南北移动,导致晨昏圈的摆动,晨昏圈切割纬线,造成昼弧和夜弧长短发生变化;教师要重点演示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晨昏圈的位置关系,分4个节气段演示;学生根据演示实验,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3 探究沿地球水平运动物体的

偏移

【器材】撑开的雨伞,墨水和清水等。

【原理】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导致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步骤】第一步,将雨伞伞尖代表北极点朝上,在伞尖滴适量的墨水滴;第二步,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观察并描述墨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第三步,再将雨伞伞尖代表南极点,重复二、三步骤,但自转方向与二步骤相反。分析得出结论:地表物体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 测定学校的经度和纬度

【原理】利用地方时差,推导经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推导纬度。

【器材】1支1米长木杆,手机,直尺,指南针,数学用表等。

【步骤】测定经度:利用直杆确定当地正午时刻:当杆影最短时,即为当地正午时刻;当地正午时,看手机时刻,此时时刻即为北京时间;根据当地地方时与东经120°的地方时差,即可求出当地经度。公式:当地经度=东经120°±时差×15°/小时。

测定纬度:在春分或秋分日,将木杆直立于操场上,观察杆影朝向;当观察到一天中杆影最短时,用直尺测量杆影长度,用数学方法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H;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出当地纬度;H=90°-纬度差。

5 演示季风的成因

【目的】演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季风及其风向变化规律。

【器材】一束香、电炉子、盛有冰块的小盘、大型玻璃缸、板盖等。

【步骤】点燃香放入玻璃缸的中央,盖上板盖,观察烟气的飘移方向。打开板盖,把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盖上板盖,将电炉通电几分钟后,观察烟气的飘移方向。打开板盖,把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交换位置后,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现象与原理】开始时香烟垂直向上。因为玻璃缸内在不受外界气流影响下,香燃烧形成单一的热力环流。放入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后,无论两者位置如何变化,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子后再上升。因为电炉上方空气被加热,气压降低形成低压气流上升;冰块上方空气相对冷却,气压升高形成高压气流下沉;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结论】冬夏季节海陆热力性质不同,高低气压产生季节性互换,因此产生风向有规律变化的冬夏季风。

6 探究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

【目的】冷空气(蓝色的冷水)主动向暖空气(红色的暖水)移动,暖空气顶盖上出现“云雨”现象。

【器材】透明的长方形的中间有凹槽的玻璃容器、隔板、蓝色冷水、红色热水、冰块。在容器里,一侧放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蓝色液体,其顶盖上面放有冰块;另一侧放温度较高、比重较小的红色液体,中间用一隔板把两种液体隔开。

【步骤】迅速抽去隔板,打开蓝色(或红色)冷水一侧的动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在短时间内,可以见到蓝色液体渗入到红色液体之下,并形成一个倾斜的分界面,且顶盖上出现“云雨”现象。

【结论】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形成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即锋面。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位于锋面的下方,暖气团位于锋面的上方,并沿锋面上升。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风等天气。

7 温室模拟实验

【器材和场地准备】平盘、温度计各两只、空矿泉水瓶、沙土、手表、剪刀、纸笔等。地点在本校篮球场,天气环境为晴朗的午间。

【原理】温室阻止了空气在室内外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从而使室内增温。

【目的】利用身边的事物,理解地理原理,并了解该实验与“大气保温作用”的区别。

【步骤】将一些沙土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矿泉水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沙土的盘中,这样就制成“微型温室”。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去;将“微型温室”放置在阳光下,将另外一支温度计放置在没有“微型温室”的盘中,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光源照射;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值。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所不同,塑料瓶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

8 探究酸雨的危害

【目的】认识酸雨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了解酸雨的有关资料。

【器材】教师准备SO2,装于6个集气瓶中并加入少量的水;镁条或锌粒;植物叶子,果皮、废弃大理石等;纸张、手帕。

【步骤】第一步,分别将植物叶子、果皮、镁条或锌粒、大理石等物质放入教师准备的酸雨中,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步,加入其他物质,包括纸张、手帕,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9 探究海陆风的形成

【实验器材】煤气炉、轻软的纸巾、一盆冰水。

【实验步骤】第一步,打开煤气炉,把手伸在炉火的上方,感受空气的温度;第二步,拿轻软的纸巾在炉火旁边不同的位置,观察纸巾的飘动方向;第三步,将一盆冰水放置炉火旁边,轻软的纸巾放于炉火和盆之间,观察纸巾飘动的角度和第二步有何差异?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0-004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科研项目“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编号:JGJX201501144)的科研成果。

由于新课改的要求,地理实验教学不断普及,但是它的起步比较晚,且不成体系,实验条件有限,教师缺少实验能力,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着力探讨对策,构建完整且高效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存在问题分析

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习惯采用传统教学大纲下的教材,新课标的实验教学还处于尝试中。

第一,教师夸大了实验教学功能。教师把教材中的其他体例,如思考及活动等当作是实验素材,这样在教学的时候不但会浪费时间,操作也比较复杂,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思考及活动缺少实验器材,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第二,简单的教学内容被复杂化。在教学过程中,原本可以采用比较简单的教学方法,但有的教师却把它当作了实验。比如,在对外力作用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用了较长时间开展沉积物分选这一实验,学生在开始时还有比较高的兴趣,但之后却没有得到成就感,这是因为这一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高中生的常识,如果仅仅追求形式,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此外,有的教师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却将其简单化。教师认为通过替代材料对相似的环境进行模拟,就能够将原理揭示出来,但模拟情境与真实情境是存在区别的,无法满足其时空要求。

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对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措施进行总结。

二、教学有效性策略

1.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

对于高中地理来说,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完善。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实验地位和作用加以研究,分析教学目标和可操作性,并结合实际条件对其进行完善;另外一种就是对实验进行原创。教师要结合教学中的需要,对地理素材进行科学选择,并对地理原理的条件以及秩序进行分析,模拟出类似的情景,还能够根据地理原理进行假设与逆向倒推,将实验步骤确定好之后,教师要反复进行实验,确保其可操作性及科学性,并将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确定好。比如,在开展大气温室效应相关实验时,教师首先要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编制相关报告,之后,要结合温室效应的具体含义,对实验环节进行确定,一是要制作模拟温室,二是要在阳光下比较温室内部与外部的温度。最后,教师还要对实验步骤进行细化,不断进行操作和完善。一是要准备两个玻璃盘,将少量土壤分别放在其中,再准备白色塑料瓶,从腰部剪断之后,将其倒到其中一个玻璃盘之中,从而制作一个微型温室。二是要从温室顶部位置钻出小孔,并一个温度计,而在另外一个盘中也需要放温度计。三是把玻璃盘都挪到阳光下,每过一个小时就对温度计进行观察,记录其温度后再比较。

2.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联系生活

生活是开展地理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资源。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能够对地理学科产生一种亲切感。对于地理事物来说,其成因都是有规律的,在课堂中无法亲历这些规律的变化。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利用生活小实验对地理原理是否真实和科学进行验证。比如,在对洋流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开展探究活动。在一个杯子中装上冷水,装满1/4即可,由学生观察,看有没有水汽蒸发,之后,将开水倒入杯中,让学生思考,这属于寒流还是暖流,随着水温的升高,让学生观察杯子口的现象,利用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认识到暖流的性质。然后再做一个实验,在一杯中装上1/4的开水,由学生进行观察,看有没有水汽蒸发,之后将冷水倒入杯中,思考这属于寒流还是暖流。接着,不断加进冷水,这时候的水温是在下降的,让学生观察杯子口的现象,利用这个实验,学生能明白寒流性质。通过以上两个小实验,学生就能够理解寒流和暖流的性质:如果寒流通过,那么沿岸的气温就会比较低,且水汽少;如果有暖流通过,那么沿岸的气温就会比较高,且水汽增加。另外,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体验、反思和验证,从而使学生发现其中的科学知识,并进行领悟与理解。教师在对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进行讲解时,可借助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地理实验,为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使学生能够对地理原理有深刻的理解。

3.结合教学实际对实验程序进行及时调整

实验操作是不断变化的,在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表现,结合教学情境变化,对实验程序进行调整,从而确保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做热力环流这一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问:能不能将一束香插到热水以及冰之间,实验中使用的冰能不能用冷水代替等,有的学生还会结合自己的设想开展实验操作。在出现这些情况时,教师要对预定的教学程序进行及时调整,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设想开展实验,之后再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4.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要对主体性加以关注

第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有趣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树立自主意识,使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进行互动。比如,教师可以进行合理分组,确保小组的规模合理,且人员构成比较科学,利用协商分工,保证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确保小组中的成员能够互相协作并进行配合。要引导各个小组加强平等交流与磋商,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不断促进与互动,使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提升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第二,要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在开展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存在的偏差进行及时矫正,还要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进步及创新思路,利用精当的语言对其进行激励性评价,同时注意激发其他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结束实验之后,教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闪光点并进行放大,鼓励他们提出独特见解,使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喜悦及成就,能够有所收获,并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

5.在开展地理实验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和相关学科进行联系

地理学科,不但包含自然地理,还包括人文地理,它属于多个学科交叉后的边缘学科。地理学科中的各种知识都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比如,地球运动及水体运动和大气运动等都涉及到了物理知识,所以,在教学时,要和物理、化学及生物知识联系,不但能够使学生具备综合学科素质,还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点。比如,在模拟火山喷发的时候,对实验进行设计要用到物理原理。造成火山喷发的主要内因就是存在压力差,因为温度差及热胀冷缩等导致了压力差的产生,且内部的温度比较高,这个时候,岩浆及空气就会逐渐膨胀,导致内部压力增加,如果压力大到火山口已经不能承受,那么高压气体就会冲破其中的岩石层,最终导致岩浆的喷涌。结合这一原理,教师就可对模拟实验进行设计。首先,将红色水装在烧瓶之中,并通过小吸管橡皮塞将瓶口封住,然后用蜡油把吸管口封住。接下来,再对烧瓶进行加热,由于温度不断上升,红色水以及空气就会逐渐膨胀,内部压力也会加强,直至将封口位置的蜡块冲破,这时候红色的水就会喷涌出来,像岩浆喷发一样。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由于其起步比较晚,影响因素多,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仇彬.怎样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09,(26).

篇5

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导讲导问,使学生间接获得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经验,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获得较牢固的知识。

二、测算实验――学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标的测定

1.活动准备

观测用具:长度为1.5m左右的直杆一根,卷尺一把,石英表或电子表一块(精确度越高越好),三角函数一本,天文年历一份,白纸和彩色笔若干。如果没有天文年历,最好是选择“两分两至日”,从教学进度考虑,应以秋分日为宜,此时δ为特殊值0°。

2.活动过程

找一块空旷平地,下面铺好白纸,把直杆通过白纸并垂直插在平地上,并量出直杆在地面以上的高度h,每隔一定时间测一次直杆影子长度,并记录此时影子长度及对应时间,并将影子画在白纸上,测量时间间隔不要太大(5分钟以内),以免影响测量准确度。

3.分析和计算

①从纸上或记录中找出直杆影子最短时(即太阳位于该地上中天时)的影子长度L,查函数表得出H的值;②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计算该地地理纬度:

该实验的完成要考虑一定的误差,重在原理的运用,北半球地理纬度也可以用北极星观测法简易求得,还可以利用“副产品”――白纸上的杆影变化,推知该地该日太阳升落的方位和规律。

通过该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地理方面的数理能力和观察能力,并能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动手实验――大气的热力环流

指学生利用学具、教具或其它地理实验器材,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获得实验结果或数据等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如学习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中: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时,结合课本“活动”材料和实验步骤,课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提出相关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利用相关教具做玻璃缸内冷热不均产生烟雾漂动的实验,使学生直观认识热力环流的成因。

四、探索实验――地球自转的验证

利用傅科摆,我们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利用沙漏同样也可以验证地球自转:①用三根木头搭一个高约2.5m的支架,选择硬版纸(规格45×40cm),用纸制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尖留一个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长约2m的细绳,三根细绳须均匀系在纸上,使圆锥体尖端垂直向下,再将绳子系在三角支架上。②将准备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里面装入彩色沙子,推动沙漏做钟摆运动,并拨掉圆锥体尖端的塞子让细沙流出。③分析沙迹,发现沙漏并不是来回做直线运动,而且近似的扁长的椭圆形运动轨迹,由此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

本“实验”重过程,重参与,尽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尝试实验教学的注意点:

(1)开放性原则: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紧密联系生活;在实验内容上,要以现行教材为标准,又充分发掘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在实验形式上,要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开放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步骤并得出结论。

篇6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地理学科划归为“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就为地理学科实施科学调查、考察、实验、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并且对实践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表述,要求课堂内外积极开展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由此可见,地理新课标将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将成为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教学手段,所以教学中不容忽视。

一、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设计模式

地理实验内容、地理实验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还是具有一定的教学结构的。笔者认为,一般的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由四个步骤组成,图略。

该教学模式阐明了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自的活动内容、任务和活动过程,是对地理实验教学过程的抽象与概括。地理实验的设计,主要表现在在两个方面:

首先,思路上,学生做实验大体会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动手实验-理解归纳-问题解决-思考交流-抽象概括-得出原理”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探索价值。而教师设计实验时,由于其是知识的拥有都,思路一般按照“已知规律和原理-举例验证实验方案-确定具体步骤和实验材料”的顺序展开。两者是一个互逆过程。因此,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的思路是一种集中性思维,而教师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一种发散性思维,互补性强。

其次,设计过程以替代性、创造性思维为主。设计地理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于实验方案的制订,在模拟地理过程、选取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步骤等方面而要发挥独特的创新思维品质,用简易可得的方法演示复杂的地理现象,归纳地理原理。

二、实验内容的选取与评析

地理实验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从发展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出发,是否开展实验、怎样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如何改进,都需要考虑实验的教学价值。一般而言,程序性知识和技能、以地理发生演变过程为内容的知识适宜开展实验,即这类实验所含的教学价值高。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学生一直难以理解。

[案例]热力环流

1.材料:略大一点的废弃纸盒,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冰块等。

2.步骤:①将略大(如50*40*20cm)的废弃包装纸盒,正面去掉,留下其它5个面,横放在桌上,让盒子开口的那面,正对观察者;②关上门和窗,在纸盒内一端放入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另一端放上冰块;③观察蚊香烟雾的上升、沿纸盒内顶面的运动、在冰块上方的下沉、在纸盒底面的运动;④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3.实验结论分析:在自然的状态下,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反之遇冷收缩下沉,见图

评析: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观察烟雾的飘动情况,并将其用示意图表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实验结果的迁移运用。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①热―升―低。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后向外流出,就使得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②冷―沉―高。地面遇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③高―低对应。地面受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上空形成高压;因此,在受热的地面,其对应上空为高气压,与近地面的低气压正好相反;反之高空则为低气压,对应的近地面则为高气压;④高凸低凹。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则显示为高气压,下凹则为低气压;⑤风(空气的水平运动)。总是从高压向低压运动;⑥高处低压。垂直方向上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评析: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而接受知识、体验知识、探究知识,能让学生掌握地理原理的学习方法和培养思维能力。

5.知识的拓展。学生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后,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用其规律和原理来具体运用或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力环流、季风环流等相关知识。

三、实验教学设计的反思

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将抽象的地理过程或现象变为形象具体的直观教学方法,它能充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于客观真实的“地理环境”中观测地理事象的变化,并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中内容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得当都直接影响到应用地理实验教学的的效率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2.雷鸣.精选实验内容 彰显实验教学价值.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0.7

篇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并明确指出“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一、做好演示实验,发展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导讲导问,使学生间接获取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式。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发挥演示实验功能,需要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浓厚学习兴趣。讲解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这部分内容,可设计以下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Ⅰ: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① 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南半球低纬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② 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一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迁移运用:演示实验结束后,进一步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

①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应向南岸偏) ②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为何方向?(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西北)

通过这样的实验创设地理情景,为学生提供新颖、奇特、多变等强烈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学生眼球,使思维快速集中到课堂中。同时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会促使学生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积极思考并渴望寻求答案,则会产生想认真学习的想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实施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而地理实验中能很好地形成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便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因此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实施分组实验,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机会,使他们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Ⅱ:气旋、反气旋两种天气系统带来的不同天气状况(小组合作完成)

课前准备:白色的较大窄口塑料瓶;一小块冰;少许热水。

实验步骤:在塑料瓶中装满热水,然后把大部分热水倒出,瓶底留1/5左右的水。把一块冰放在塑料瓶嘴上,注意放平稳,仔细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用冷水代替热水,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合作讨论实验结果:可能实验结果分析有多种,有些学生会认为其发现实验结果与气旋很相似,空气都是作上升运动;有些学生会发现冰块的作用――高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温度低。

实验结论:气旋中心空气作上升运动,而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在逐渐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而反气旋中心空气运行方向恰好相反,带来晴朗的天气。

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往往会不满足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只做旁观者,他们总是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想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实施分组实验,这样不仅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观察更直观,对现象表述更清晰,渗透合作意识。当然分组实验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勤于记录,互相合作,以免学生只感到好玩、有意思、够刺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无法静下心思考,从而忽略实验的本质。

三、加强探索实验,形成创新意识

探索实验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地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实验Ⅲ:测定“学校操场某点的东南西北方向”(设计活动方案)

方案:在某点A树一竿,并以该点为中心画圆;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长刚好与圆相交,记录这两点M、N;连接这两点线MN(这条线就是通过当地的一条纬线,该线指示东西方向)。过A点作MN的垂线,即该线就是通过A点的经线,与日影相反方向一端就是该点A的正南方向。

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相等(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影子是朝正北)。

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在“探索”地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锻炼并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很多地理实验在课堂中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视课外实践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实践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实地操作,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以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结合,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

实验Ⅳ:确定“当地地理位置”(设计课外活动实验)

活动过程:①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④春分日,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竿长。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答案:标杆、尺、绳、钟表等)②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答案:H=60°)③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多少?(答案:30°N,109°E)。④请在图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见图2)。

参考文献:

[1]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一)实验准备

器材:两个玻璃缸,两个小玻璃杯,水,小石子(冰块),沙土,塑料薄膜,橡皮筋。

(二)实验过程

A.玻璃缸底放沙土,小玻璃杯放水,模拟陆地内循环。

B.玻璃缸底放水,小玻璃杯放沙土,模拟海上内循环

(三)探索设问

教师设问,学生合作探讨问题:1.这个实验演示了什么现象?2.塑料膜内的水珠是怎样形成的?3.A实验盆中的小沙盆里会有水吗? 水是哪里来的?4.A实验模仿的是地球上的哪种环境?5.通过实验,你能说出陆地内水循环的过程吗?6.B实验又是模仿哪种地球环境?7.A和B两个实验结果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什么?8.通过实验,你认为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哪里?9.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能到达陆地上吗?通过什么环节?10.海洋蒸发的水汽输送到陆地,海洋的水量会不断减少吗?11.该实验如果模拟海陆间循环可以吗?为什么?12.塑料薄膜上的小石子的作用是什么?换成冰块可以吗?13.上述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四)学生动手,展示合作成果

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在8k纸上用彩笔绘制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并写出水循环的环节,而后课堂展示合作成果,教师点评。

(五)学习成果检测

1.说一说下列地理现象主要参与了哪种水循环?

A.刚果河 B.塔里木河 C.未登陆的台风 D.青海湖湖水蒸发 E.鄱阳湖湖水蒸发 F.太平洋上空的暴雨

2.说明北疆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输送(西风)――降水(天山北侧地形雨)――径流(额尔齐斯河到北冰洋)

3.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请提供考察路线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相关信息的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二、地理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演示实验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只是演员,而学生则充当观众的角色。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实现立体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学生独立实验时,合理分组,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以往的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步地操作,缺少创新意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在地理课改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三)多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励学生自主实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已经不断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保证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创新,进一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与发展得到提高。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积极参与到地理课程实践过程之中,最终能够形成一定的地理知识系统,进一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从而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现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地理教学专业成绩的重视已经不断减弱,反之,对于学生地理素质的积累与能力锻炼的重视有所提高。

情境体验式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课堂应用的效果,而且能够全面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增强综合应用的能力。通过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与研究,能够进一步消除传统教学中学生“死记硬背”的缺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加强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能力

通过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能够不断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1]。在不断的学习与积累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效果,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质。

(二)强化问题探究的理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在这种全新理念的指引下,传统的地理课堂就会受到进一步冲击。但是因为高考制度的限制,目前部分教师依然非常重视地理考试的成绩,并且对于教学效率还是依照考试成绩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地理学科自然而然不受重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态度就会不断弱化。一方面学习地理知识并不能够进一步提高综合的学习诚意,另一方面无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进行关联,造成地理学习问题探究的尴尬[2]。

情境体验式教学能够不断保证学生在实际生活与社会实践中获得相关的地理知识体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转变和教师的思维转变,进一步让教师和学生对于成绩的判断弱化,而且通过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地理常识的累积与素养的提高。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实验教学

情境体验式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且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真实的实验与实际的动手操作,把地理现象真实地摆在学生的面前,进一步增强地理知识的说服能力,从而强化学生对于地理的了解与认知,进一步实现体验式教学。而且,通过引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寻找到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其他内容进行改编与整合,从而进一步完善高中地理课堂的实验体系,并且能够重点突出知识点的难易,使得教师在制作视频与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有所侧重,并且保证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二)强化图表运用

通过强化地理图表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增强情境体验式教学法的效果。地理课程中有很多知识点能够通过图表的形式进行表达[3],进一步提高图表运用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构件地理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地理教学的知识体系,保证地理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够形成直观的发展脉络。通过地理图表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总结规律的能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进一步促进学生强化了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图表的运用,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反思与总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强化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合理设计问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有效检测教学效果的方式就是课堂提问。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害怕提问,这样就会造成学生陷入窘迫,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大了压力和负担[4]。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本着发展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巧妙设计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进一步设计出与课堂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自由地思考与想象,从而不断延伸与拓展问题,进而增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并且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加深知识印象。

综上所述,情境体验式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能力与实验操作方面的技能,通过情境体验式教学能够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转变课堂教学思路与教学观念。所以,通过情境体验式教学与实际地理课堂相结合,能够进一步保证教学情境回归到课堂生活之中,保证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史玲玲.“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篇10

一、性别差异化教学的必要性

1.高中男女生思维差异

早在1985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指出:“中学男女生在思维上的性别差异一般是认为存在的。”

该理论认为,男女生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原因,其在人生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论时间上,还是方式上都存在差异。一般我们认为,男性的思维发展较之于女性的思维发展时间要缓,男性善于抽象思维而女性更善于具象思维。因此,男性更趋向于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女性更趋向于感性判断和情感记忆。

2.高中男女生认知途径差异

对于当前的高中生而言,由于其深刻的思维发展背景,其在知识认知方式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观察发现,男生普遍更优于逻辑更强的学科类,比如数学和物理;而女生更善于识记类较强的学科,比如语文和英语。而对于相同的知识,统计发现,采用理解默记的方式认知的男生占据大多数,而更多的女生采用直接记忆的方式。

二、性别差异化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验探索

1.性别差异化教学率先在地理课堂实验的原因

白光润在他的《地理科学导论》一书中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系统以及地表系统之间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历史阶段的描述性研究过程的长期性,使得地理学带有强烈的文科特征。

地理学作为理科中的“文科”,在当前的高中阶段属于文科范畴,但是其特有的理科性和文科性相统一的特征为地理课堂率先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2.性别差异化教学实验

(1)实验设计与分组

实验计划设置一个纯女生班,一个纯男生班,三个男女生混合传统模式的班级,采用个别对应的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在期末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实验结果。

本学期本人所带班级中有一个音乐班,除了其中三个男生,95%以上学生均为女生,可近似认为是一个女生班,为实验组Ⅰ,而体育班基本上全部为男生,可视为实验组Ⅱ,同样还带有三个传统型班级,分别编号为实验组Ⅲ、Ⅳ、Ⅴ。这五个班级基础相同,都属于临时组建,实验前没有任何的同类实验。

(2)实验预期

本人采用实验前分班别平均成绩为实验参照数据,在预定的教学试验方法下预期结果如下:

(3)实验过程

根据实验计划,采用实验计划的方法分别对各实验组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施教。尤其是针对两个实验组Ⅰ和Ⅱ,对实验组Ⅰ以针对性的情感式体验为主启发,以书本为落脚点,更多地让学生去熟悉书本文字材料,总结出重点和知识结构,然后采用背诵记忆的方式去记忆,然后理解和尝试在题目中运用,对题目的设置更多的是反复多遍,力求抓住书本要点和考试要点。而对于实验组Ⅱ更多采用的是现象引入,结构分析,引导学生自我逻辑推理知识要点,老师只做小结和文字术语补充,对题目的设置更多的是采用举一反三的重点和难点统一为主,让学生做的量少,但是理解为先的记忆学习方法。各分别持续时间为一个学期,即以4个月的时间为准。

(4)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记下实验过程中每个阶段每次考试的平均分作为参考数据。其中第一次段考距离实验开始为40天,第二次段考距离实验开始为85天,第三次段考距离实验开始为122天。统计结果如下:

(5)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结果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针对性实验教学,实验组Ⅰ和Ⅱ变化幅度最大,进步率明显要比实验组Ⅲ、Ⅳ、Ⅴ高。实验组Ⅲ、Ⅳ、Ⅴ的最终进步分别为3.5、2.3、1.6,而实验组Ⅰ的进步达到了5.9分,实验组Ⅱ达到了5.2,均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结果。

同时,从实验结果来看,实验前两个实验组Ⅰ、Ⅱ的平均分相对较低,而实验后同时上升排到了第一和第二层次,考虑到其基础差异,可以得出结论:针对性实验教学法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实验时间越久,其同等对比下进步速度越来越快,同传统教学法下的班级差距越来越大。

实验证明: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采取性别差异化针对性教学是必要的,而且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3.性别差异化教学实验总结

(1)性别差异化教学的效果性

实验初探证明性别差异化教学的效果在短期实验内是明显的,尤其在应对以考试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机制上,其更是有快速提高成绩的效果。但是差异化性别教学是否是可持续的、长期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

(2)性别差异化教学的时间限制性

由于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繁重,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在应对男女生性别差异上的教学实验时间非常有限,同时由于当前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实验条件限制,在性别差异化教学上的进一步实验依然存在很多限制。三年的高中阶段依然受阻于初中乃至小学非差异化教学带来的压力。

(3)性别差异化教学与学

性别差异化教学与培养男女生正常交往和合作学习的学并不矛盾。当我们在实行学的传统教学理念时,多注意男女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在进行专门的差异化教学时,同步培养其互相学习和合作的能力。二者之间本来就是互相依靠的,不可人为分割。

参考文献:

[1]林钟敏,黄宪妹,李林.中学男女学生逻辑思维差异特点浅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1).

篇11

地理作为一门人文内涵深厚的科目,涵盖着极为广泛的内容,综合性很强,不仅需要大量知识积累,而且知识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别,但是在现有教育环境中,高中学生对于地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书本内容上,很难全面接触地理的广泛内涵,更加无法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对应。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地理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使其回归于生活,通过生活学习地理知识,同时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样一来地理教学才能够更有现实意义。

一、强化学生生活体验

地理从广义上讲涵盖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人类被包含在地理概念之中,因此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及周边发生的事情都是地理知识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地理知识能够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对应与连接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将地理教学还原到现实生活,在学生的印象中,地理知识将会变得更加形象与鲜活,不仅如此而且将更加易于理解。所以,在具体的地理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地理教学内容和材料,使得学生所学地理知识能够在生活中有迹可循,与现实生活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并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丰富地理知识,突破书本与材料的限制。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生活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地理知识的来源,具体来讲,春夏秋冬、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天狗食月,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能改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艰涩难懂的印象,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觉,这样一来对学生地理方面的学习很有帮助[1]。

二、注重利用民谚俗语

地理知识在我国的发展有悠久历史,不仅如此,还以民俗谚语形式流传下来,在很多诗词歌赋及民俗谚语中包含我国先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及丰富的生活智慧,其中不仅有地理知识,而且有地理原理及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利用能够极大拓展学生的思维眼界及知识范畴,不仅通俗易懂、易于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总体兴趣,并形成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刺激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性,使课堂氛围更加热烈,与此同时能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建立民族自豪感。这样一来利用这些学生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民俗谚语,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储备和学习,从而逐渐对书本上的地理知识更加深入理解,并形成生活化的认识[2]。

三、将地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地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掌握地理知识能够对整个世界加深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明智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拓展地理教学的空间和场所,使学生从思想上和精神上突破课堂与书本的限制。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从生活中获取地理知识,而且能够通过知识与生活的相互联系,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使得教学返璞归真,而且弥补课堂教学的种种不足和限制。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明确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使地理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一来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环节,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对地理知识意义的领会,并在现实生活应用的刺激下发自本能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在这种理念的倡导下,给学生随时随地走出课堂的自由,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同时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对地理的学习从内容到目的实现全面的返璞归真。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基本生活,全部涵盖在地理的范畴之内,这些知识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生活,也就是说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地理知识就具备了现实意义与价值,也就强化了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四、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内容和范畴,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为一种可选择性的学习资源。从求知角度出发,怎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冲动,什么样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等都成为一种可以掌控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对课堂内容进行筛选,对教学方式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对课堂作业进行科学布置,学生就能够获得一种软性资源的整合,从而获得某种程度上的优越性。学生与学科内容之间是存在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二者的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就能够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取得显著的互动效果。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并进行适当的收集整理,就能够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地理知识来源[3]。

除此之外,学生通过拓展自身的生活空间,走出课堂和校园,与社会和自然充分接触,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与外界生活深入接触的过程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并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存在的细微差别进行辨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丰富和深化对地理内涵的理解和认知,并使得对地理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完善,这样就使得地理学习在接触生活的过程中回归生活。

地理知识本身就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针对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学习,使其回归生活,拉近知识与生活的关系,这样一来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70-01

教育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教学生如何在社会中生存,而除去知识技能的掌握之外,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生命教育则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方式。而将这一方式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便可以很好地培育起学生独立的人格和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下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生命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契合

就生命教育的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而狭义的生命教育则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再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生命教育的关键在于发自本能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关爱。而长久以来,这一直都是作为教育百年大计的根本所在而为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所践行。具体到生命教育来说,其核心还在于对生命的理解和解读。以教育为主要手段,倡导重视与珍惜生命,尊重与爱护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是青少年尤其是高中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

而地理学科作为以地理环境中各种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中必修课程,不仅涉及到了人类生存以及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还包括了人类的文明传承与开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材料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展开对教材内容的编写,从全球化的视角下审视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发展状况,进而以“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为依据来编写教材内容,新教材围绕人地关系,从全球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区域的角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例如在自然地理的部分,教材设计了关于大气和水以及农业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其目的旨在与将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出来;而在人文领域,“人口城市”等内容的融入则很好地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内容,关注人文现象的地理环境基础。以上内容的展示都意在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些包含着丰富生命教育资源的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都亟待教育工作者们去竭力发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授,可以使得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进,开拓创新。

二、构建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文本的解读,可以发现蕴含其中的丰富的生命教学资源。举例来说,在《全球气候变化》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温室效应来具体的阐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内涵以及方式。就拿温室效应来说,由于过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如果人类再这样下去,就可能危及到南极企鹅的生存环境,甚至会使企鹅濒临灭绝的危险。而且,海平面升高也会危及到一些岛国人民的生存。对于这些教材内容的深入化挖掘,教师可以使得学生对人类未来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重点关注,进而展开对生命的有意义的思考。同时,在地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以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纽带,来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和课堂新活力。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有意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使得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感染,举例来说,在讲《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汶川地震》纪录片,使学生通过真实的画面去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危害以及在灾难发生以后如何去面对。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学校履行其义务,实现社会关怀的绝佳方式。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有效地应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个体的人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必须对知识有全方位的接触,而生命教育作为知识输入的前提,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深入地贯彻落实的。作为高中地理课程,其内容本身与生命教育有许多契合点,便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教育主题,促进学生科学生命观的树立,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通过课程的渗透学习,达到保护自我、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教育目的。高中的学习阶段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及其重要的阶段,尤其对于生命教育的培养来说,这一阶段的成果可以说是受用终身的。在这关键的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师来说,既是义务更是责任。在营造地理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创造多样化的生命教育环境和学生的自主热情是培养学生生命教育素养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按规律成长,才能使得学生符合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3):11-12.

[2] 陈艳霞.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 才智. 2010(18):22-23.

篇13

关键词: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应用

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应用,以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通过从理论上对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就能有助于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和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作用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的分析

高中地理只有充分注重讲解地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才能起到促进作用。但受到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没有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采用的依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提升,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就有着诸多不利。地理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比较被动,再加上教师只注重灌输给学生地理知识,没有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无法得以提高。基于此,教师就要充分关注这些问题,并将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作用

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无疑对课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善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新课标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学生也有着很大挑战,即在学习的条件上以及要求上有着变化。教师通过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对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能力也能加强。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其次,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比较有利。在学生相互学习下,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并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有所发展。教师只有充分重视这些层面,才能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中地理应用体验式教学的问题和方法

(一)高中地理应用体验式教学的问题分析

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没有充分重视把握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节奏,减少了课堂教学容量,这样就造成了整体教学效率比较低,难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再有,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的体验活动加以评价与引导,这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体验式教学应用的作用发挥也会有着很大影响。

(二)高中地理应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分析

为保证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以科学应用,教师就要充分

注重方法的合理应用。对此,我结合实际对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得出应用以下方法,对实际教学发展就比较有利。第一,对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先要能够在教学的思想观念上及时改变,注重教学思维的创新应用。在新的教学发展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能保持融洽,这与学生体验式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紧密联系,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学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展开针对性的体验教学活动,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二,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最为显著的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模拟,通过情景的设计,让学生置身情景中,这样就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如在地理教学中讲述全球气温变暖的课程内容时,为了能让学生对气候变暖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政府官员以及技术人员等角色,然后模拟到热带雨林以及荒漠和草原中旅行,进而对不同的地理景观以及现象进行观察。接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应对气候变暖的方法,这样就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地理课程的综合性比较强,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比较有利。地理教学过程中,为能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就可让学生进行制作实践,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就能使地理教学的气氛得以活跃。地理教材中涉及岩石以及矿物等内容,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对这些物质进行收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便让学生对这些矿物加深认识。这样教学,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得以激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要能和实际教学情况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希望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晓丽,郝静.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