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采购的控制要素

采购的控制要素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采购的控制要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采购的控制要素

篇1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1、总承包项目的概述

所谓的总承包项目其实就是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全过程服务,同时还对总承包工程的功能、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并且向业主交付具备使用条件并符合功能要求的工程。其特点首先是业主将设计采购施工全部由总承包商负责,对项目的介入程度少,这样就会降低业主方的管理成本;其次是总承包一般采用总价合同,相对分离式而言,更有利于业主控制工程;第三是业主承担的风险很小,而总承包商承担的风险则很大。

在工程总承包( EPC) 项目,设备采购是项目实施的核心环节之一,既是整个工程进度的支撑,也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而EPC项目设备采购管理程序一般包括: 策划、招标、订货、催交、监造、运输、仓储管理、检验、现场服务管理等,在一般情况下,设备安装和调试及移交也是EPC的范围,但不属于采购环节。就一般而言,设备材料的采购都是通过竞争性招投标确定供货商,总承包商希望通过供货商相互竞争的方式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从而达到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

2、总承包项目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控制要素

2.1、潜在供方的确定直接影响设备材料的采购价格

潜在供方的确定是总承包项目设备材料采购的首要环节,也是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总承包项目部采购价格控制从优选潜在供货商开始,也就是采购策划工作。项目业主在总承包项目的招标文件中通常会对本项目设备材料的潜在供货商,尤其对关键设备和重要材料的潜在供方,会做出一个独立的名单清单,投标人只能在这个名单中选择供货商。

对于项目业主来说,当然希望寻求与业内一流的设备材料供货商合作,尤其是经过竞争性招标确定项目总承包商后,总承包商要承担设备材料采购的价格、供货期等方面的所有风险。

然而从总承包商的角度来讲,只要能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以最小的项目设备材料成本,进而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受产品价值及市场环境的影响,最好的设备往往价格高,所以总承包商在优选过程中,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适用性原则”,即在保证系统功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选择符合工程项目特点,并且价格最低的设备,正常情况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通过竞争性招标采买设备材料是并不能控制采购价格,储备及筛选优质供货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市场价格风险,控制采购价格。

潜在供方的确定在整个项目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控制过程中,是个基础性的工作,因此,在项目投标阶段,总承包商就要审慎研究业主的招标文件,一般在投标文件中每项设备采购都会开列3-5家不同档次的潜在供货商供业主选择,从而掌握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主动性。

2.2灵活运用订货合同的条款控制采购价格

在与设备材料供应商签订货合同时,要合理的运用订货合同的有关条款,因为在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有关的付款计划、货款支付方式、履约保函或保证金、违约金、质保期等条款,和订货合同价格的最终形成有直接关系,灵活运用这些条款,也可以达到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设备材料供货商总是希望尽可能早和快的收到合同款来减轻自己的资金压力,而总承包方为了有计划的控制资金的支付并控制合同的执行,对货款的支付也有一定自己的要求,在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的付款专用条款,规定了需方按照什么样的付款进度向供方支付合同款。因此过于苛刻紧张的付款条款和付款计划会增加供货商资金压力和财务风险,从而直接导致合同价格的上扬。

作为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经常遇到的条款,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对履约保函都有规定,在开具履约保函时,绝大多数供货商一般需要做全额的资金抵押,即银行里有等额的资金抵押才能开具履约保函。

一般来说,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的货款支付方式条款不会对最终的合同价格产生太大影响,但对于个别需要供货商总成的设备供应,通常是将货款付款给成套供货商,再由成套供货商支付给分包商,如果能与供货商及其主要部件的分包商达成委托付款协议,将其改为由需方以专款专用的方式直接付款给供货商的设备材料分包商,就能大大减轻分包商的资金负担,进而从分包商一方获得价格优惠,从而降低总体的设备合同采购价格。

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的质保期和违约金条款一般来说不宜做出更改,因为这部分条款主要是用来保证合同的顺利执行,并保护总承包方利益的。在有些情况下,调整质保期违约金的条款也能有效降低供应商的风险评估,从而降低设备材料采购价格。

2.3采购招投标中投标人报价的分析和评审

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以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等竞争性招标的方式进行总承包项目设备材料的采购。在此过程中,对各投标人商务报价的细化分析和评审对采购价格的控制和执行风险控制有着重要影响,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供货商和合同供货范围的确定。

设备材料采购的招标文件中都会为投标人设计专门的投标报价分项表供其填报价格,但设计好的投标报价表通常采用的是通用格式,因为要考虑招投标的成本,所以投标人在填写投标报价表时,需要提供更加详细的设备材料分项报价供便招标人评审。一般而言,当总价与分项价格不符时,采购招投标时,要以分项价格为准,所以评审投标人价格时,分项报价是一个最主要的参考,通过对投标人的分项报价的多角度考量,评标阶段控制设备材料采购的关键是找出报价的不合理之处和隐含的价格上调因素。对于一些比较隐蔽的或存在变数的价格问题,可以要求投标人做出书面澄清,将报价有效期适当延长至招标文件要求。尤其是主要设备和零部件之间的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一定要将零部件的报价补齐或修改到符合招标文件要求,挤掉其中的水分,使各投标人得到公平公正的评标。

3、中小型设备材料采购的价格风险控制

3.1、中小型设备材料供货商的供货风险控制

供货商是承包商履行好EPC合同义务的基础,而EPC工程项目设备材料规格品种繁多,供货商来源复杂,有的供货商供货不及时、供货质量缺陷、出厂检验未检出的瑕疵、不及时提供备件、故意抬高备件供应价格,所以在选择设备材料时,所选产品质量要能满足合同要求,并且在业界口碑好,信誉好,售后服务一流,这样就能避免后期不必要的障碍,从而控制了因后期纠纷带来的成本增加。

对于这样的风险,要积极与业主沟通协调,妥善解决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调查研究项目相关供货商,预防上当受骗,在供货合同中明确支付、违约、质量检验和索赔争议等条款,严把质量关,严格控制不合格产品到达现场,对出现不良记录的供货商,在以后的项目中不再与之合作。

3.2、中小型设备材料现场管理风险控制

设备现场管理即设备材料到场的开箱检验,在开箱验收时出现货物数量和装箱单不一致,数量不全,设备损坏等现象,应提早发现,尽快处理,越早发现问题越容易解决。尤其在项目关键阶段,对设备材料的管理容易失控,从而加大采购成本,延误工期。对于此类风险,承包商应该委托采购部门将货物及时移交给施工单位,并同时邀请业主、监理等相关部门参加开箱检验一次性移交,开箱检验,确保无损坏和划痕等异常情况,做好书面记录,裸装、捆扎包装的材料应逐件检查尺寸,根据实际验收记录,写开箱检验单,按质验收。

经进货检验合格的货物应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各类货物入库时应做好标识,定期检查库存区内货物,对长期存放的设备做好保养工作,做好防盗工作,仓库保管员应按领用单上所列的品种、型号、规格、数量进行发放,并签写出库单,总包单位组织施工单位办理剩余材料退料手续,随机文件和检验记录等应分类妥善保管,以备查询调用。

结束语

在总承包项目投标及设备材料采购过程中,总承包商希望通过竞争性招投标确定供货商的方式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通过本文的分析,控制总承包项目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潜在供方的确定、对投标人报价的细化和评审以及灵活应用订货合同的相关条款,对于设备采购承包商来说,加强风险意识和对风险的预控能力,将会对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控制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一、财务核心竞争力基本理论

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源于公司核心竞争力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国外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但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却极少。国内学者从2000年以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进行阐述,通过对财务核心能力和财务核心竞争力文献研究得出,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于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过程中发现,构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及风险管控机制,这对于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来说,就缺少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

2005年以后,学者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增多,结合王艳辉(2005)、杨敏(2008)、孟从敏(2009)、李洪涛(2012)的观点,认为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对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分析基础上,以实现财务战略为目标、获得竞争优势为动因,立足于企业基本财务能力建设,以财务人才培养、财务流程创新、财务风险控制为内核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价值性、异质性、排他性的财务竞争体系。

对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的要素,笔者认为除了包括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战略以外,还应包括财务创新和财务风险管控两个方面。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财务资源整合和财务执行能力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实现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两翼,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服务的。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对以往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对于企业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高财务执行能力、增强财务创新能力、很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以往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基本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作为切入点,按照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及分配四个理财活动展开,强调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这种传统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只考虑到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而随着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企业越来越重视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特别是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有必要站在更宏观的财务管理层面,基于价值创造、不可模仿性、排他性、异质性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来重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这是经济发展和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原则

1.基于目标管理原则。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它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导一切财务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目标管理原则,不能偏离财务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合理分配责、权、利,在此基础上将财务战略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负责人,这样就可在保证每个层级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同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强化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原则。张倩(2008)将财务资源分为财务软资源和财务硬资源,包括:财务文化、财务规章、财务信息化水平及财务人力资本、电子装备、办公设施等,他认为财务资源是企业可以拥有、控制或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蔡旺清(2012)认为企业资源不仅包括内部资源还包括外部资源,并强调对企业内外财务资源各种要素进行整合,使之协调配置。如上页图所示,财务资源整合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一,并受到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特别是对外部资源的预测、加工及整理过程更要重视对风险的控制。企业只有增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才能有效地培育企业财务运作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财务资源整合能力。

3.完善财务执行能力原则。杨敏(2008)认为财务执行能力包括领导的以身作则、责权利的分配及规章制度的遵守。笔者将财务协调治理能力、财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财务风险控制及预警能力及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也纳入到财务执行能力范畴之中。如上页图所示,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通过财务核心竞争力间接影响财务执行能力。良好的财务执行能力体现财务决策正确性的同时,还必须为财务决策提供决策支持数据,这种包含着风险控制与危机预警功能的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人员从长期实践工作经验中总结、凝练出来的,具有不可模仿性、价值创造性、风险管控性特点,要求执行财务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经营的能力。

4.提高财务创新能力原则。财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影响、提升企业价值、增强财务人员凝聚力和归属感的源动力。企业应从文化构建入手,打造财务文化价值观,通过创新文化意识促进财务流程再造,保证财务核算及时、准确前提下,尽量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相互作用,因此财务创新能力不仅是整个财务流程每个环节的创新,还应包括财务风险控制方式、方法的创新,这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并实时增加新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

(三)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提升财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1.财务资源整合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将财务制度体系建设、财务岗位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管理控制三个方面归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1)财务制度体系建设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办法等。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发挥财务的核算、监督职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企业进行财务资源整合,岗位设立意味着责权利的具体分配,必须保证岗位之间能相互牵制、制约、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防止财务舞弊发生。(3)企业内部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现金等,应实行专项资产专人管理,并实行多岗位、多部门监督政策,保证资源整合的完整与安全,防止企业资源流失风险。

2.财务执行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执行环节包括全面预算控制、财务分析控制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三方面。(1)全面预算控制,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加强对财务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并根据实际完成与预算之间的偏差,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以此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2)通过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揭示和披露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同时为预测未来年度的财务活动提供基础性财务数据。(3)财务预警系统构建,是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直接体现,将企业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纳入财务预警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财务创新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意味着成本与效率、风险与效益,财务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某些相关者的利益损失,因此,要权衡风险与效益,以保证实现财务战略目标。例如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就会控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经营者及员工行为受到约束,但却保证生产效率提高和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4.财务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和财务执行能力为基础、以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为保证、以财务创新能力为动力构建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最终是为了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实现财务战略目标就是一个风险识别、计量、防范、控制、预警的过程,企业应采用先进的财务战略计划、制定及实施方法,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财务战略实施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郭晓明.企业财务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8):131-133。

2.蔡旺清,蔡旺.广州市中小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J].经济与法,2012,(03):73-74

3.李洪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浅析[J].财政监督,2012,(08):29-30.

4.邱德君,邱兆学.基于行为属性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70-71.

篇3

一、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值得重点关注的是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提交的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有五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成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虽然在2004年9月,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八个组成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将内部控制上升到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但就目前来说,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还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比之前的内部控制概念有三点发展: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信息与沟通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对内部控制系统本身的监控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本文下面首先介绍这五要素,然后基于这五要素框架进行分析。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其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是所有控制方式与方法赖以生存与运行的环境。它对于塑造企业文化、提供纪律约束机制和影响员工控制意识有重要作用。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有四个方面:企业人员的操作、价值观及能力;管理阶层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险;管理阶层的授权方式及组织人事管理制度;最高当局及董事会对单位管理关注的焦点及指引的方向等。

2、风险评估

每个单位均应评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不同风险。评估风险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各不同阶层的目标必须保持一致性。风险评估是指辨认并分析影响目标达成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是决定应如何管理的基础。由于经济、业务、主管机关和营运环境不断变化,风险也随变化而来,因此辨认并处理这些风险自然就有必要。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指确保管理阶层指令实现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单位各阶层和各种职能均参与不同的控制活动,如核准、授权、调节、审核营业绩效、保证资产安全、职能分工等等。由于单位性质、规模、组织方式等不同,其控制也有所不同。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

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而评估内控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持续监督、个别评估及综合监督来完成的。持续监督发生在经营过程中,包括例行管理、监督活动以及职工为履行其职务所采取的行为。个别评估的范围和频率取决于风险的评估和持续监督程序的有效性。持续监督和个别评估一起进行,称为综合监督。内控缺陷应向上汇报,而且重大事件要报告给最高管理层或董事会。

二、案例公司物资采购内部控制情况

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五要素,我们来分析下案例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绩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供完善建议。

1、案例公司物资内控现状

目前案例公司采购业务流程完全采用SEM系统,应用内容包括设计、生产、现场管理、物资采购、物流配送、安全、质量及售后服务、外协外包、财务、资金管理和组织人事管理等主营业务,还包括档案、文控、法务、企业标准、知识产权等其他支撑业务。具体从设计研究院采购指令的下达,到生产管理部采购计划和订货清单的完成,系统电子传递到配套部业务员,由其制定订货方案,经过分管领导审核之后,再将订货方案报企划部组织的计划与价格审查小组进行审查。通过审价后,业务员根据订货方案进行系统电子审批。按照审批权限,各级领导完成电子审批。完成电子审批后,合同管理员根据合同性质和金额不同,将合同提交相关人员签字。法律顾问室接到提交的合同文本后进行审查,通过后加盖合同印章。合同生效后,业务员做好采购物资的验收入库。业务员按照合同条款及公司规定履行付款申请,经过分管领导对付款项目进行审批,再由业务员提交付款单,办理付款事项。然后业务员持续跟踪落实合同执行情况,更新合同台账,确保采购物资按计划到货。物资采购过程完全实现电子化信息传递。

2、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在物资采购流程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按照《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五要素框架,这些问题主要是“控制活动”方面的。

(1)配套部统管原材料采购和仓储业务,违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2)订货申请单由物资采购电子系统自动编号,保持编号的连续性,但是订货单即采购指令(POR)由SEM系统作电子存放,不打印成纸质文档。入库单由业务员自行归档,二年以内存放在配套部,二年以上存放在集配中心仓库中,缺乏集中管理。(3)质量检验由品质保证部把关,在入库验收及建造过程中对质量问题进行认定,但并没有全面地将入库检验质量结果与相应的供应商评价相联系,而且没有统计质检数据。(4)入库单有连续编号(由物资采购电子系统自动生成),质检单却没有与之对应的编号,只是按照整个项目完成后,由品质保证部按照检验项目归档,只有项目序号,没有验收单的统一编号。(5)合格与不合格产品的验收记录都只填写《采购产品进厂进箱验收记录》。表格中有采购员、编号项目,但抽查中发现有未填写的情况。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只在配套部、供应商、品质保证部三方之间解决,缺乏逐级上报的规定机制。(6)供应商只按年限分为临时、正式的客户,临时供应商的考察期为一年。分类标准没有更加细致,因而尚未编制明确的制度规定或说明,以对各类供应商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预付款比例政策。(7)资财部很少不定期抽查仓库在库物资。盘点制度中缺乏对账及核对差异调整的会计程序和实物处理程序的规定。(8)没有建立全面的对采购后评估程序及发现问题的责任追究制度。

3、改进物资采购内控的措施

针对案例公司的上述问题,主要有这些方面的改进建议。(1)明确划分采购部内原材料采购和仓储业务的职责,以避免资产管理失控的风险。(2)订货单即采购指令(POR)按照规定打印成纸质文档,集中归档。采购管理部综合管理员应当监督各采购业务负责人,按照归档制度确定归档频率,将相关单据连续归档。(3)结合质检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生成的供应商入库检验质量结果方面的资料,纳入到采购后评价体系中。(4)建立和入库单相对应的连续编号的入库质检单。(5)严格按照记录要求每项填写。按是否合格分开记录,并且建立按照问题大小逐级上报各个管理部门的规定。(6)预付款比例应与供应商评估结果相对应,对各类供应商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预付款政策。(7)财务要加强和各仓库进行对账,年中盘点的时间应由资财部进行不定期抽查。盘点中对于原因清楚的差异,由财务出具账务处理意见,由采购部出具实务处理意见,根据重要性水平,分别报相关副总及总经理审批。(8)公司应当根据评估及检查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缺陷和改进建议,并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讨论,然后按照编号逐条督办落实。

三、进一步改进企业物资内部控制的建议

根据《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五要素框架,本文认为,企业加强物资采购内部控制,至少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善控制环境

(1)要通过提升人员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来强化控制环境的安全性。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否则制定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内控制度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制定了内控制度就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员工来执行,如果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控制措施就会失效。所以,企业应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招聘不同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竞聘上岗,科学合理地安排,使每个职员所担任的职务与其所具备的素质、能力相称,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所担任的工作做到最好。(2)要强化全员对内控的认识。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较多地强调业务发展,一味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内部管理。

2、完善组织控制

(1)使不相容职务分离,即经营业务的授权者与执行者要分离,执行者与记录者、监督者要分离。但要注重把握两点:一是在决策层内部应有的明确的透明度、合理的权利分割与牵制。二是决策过程中应有的科学程序以及决策与管理体系中应有的结构层次。(2)决策一旦作出,其执行过程也必须由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相互监督和制约。比如采购决策和具体执行采购的人要分离。

3、加强企业内部稽核

物资采购内部控制是否能做好,持续监督非常重要。必须切实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避免有制度不执行的问题。很多案例表明,一些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没有制度,而是没有严格执行制度。

反过来,监督过程也能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指出方向。事实上,各行业以及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各企业要切实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内控制度,否则制度与执行实际情况的矛盾会影响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 周天雪: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篇4

一、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企业成本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既包括营业成本、期间费用等当期费用,也包括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最终将计入各期费用的经营费用等。

经营费用是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企业当期发生的支出包括费用性支出、非费用性支出。发生于经营过程各方面、各环节的各项费用性支出就是经营费用,这是企业当期发生支出的主要部分。经营费用本质上是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最终应当计入费用要素的各种支出。经营费用通过成本费用等账户的汇集、分配、计算、结转等加工处理而计入各期费用要素。

成本费用即成本性质的费用,也即将要计入某个成本计算对象账户的费用。成本费用有多种。以工业企业为例,有材料采购中的成本费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费用等。通过对它们分别进行核算,确定应该计入材料采购成本、产品生产成本、设备购置成本的数额,从而确定库存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等资产的成本。

费用要素中的各项费用是企业为了实现本期目标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会计上的费用要素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计入当期费用要素的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账户汇集的数据。作为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要素各个项目,其核算的真实、公允对确定财务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控制效果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成本控制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资金流的角度看主要是从各项支出开始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性支出,经历了经营费用核算、成本费用核算直到当期费用要素的确定这样一个数据加工过程。

经营费用包括应当计入当期的各项费用,也包括当期支出的购置各项资产而应当在以后各期摊销并计入费用的支出。经营费用的数据处理需要通过各个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等账户归集、加工、分配、结转,才可正式计入费用要素。其中,计入期间费用、计入生产成本、计入在建工程等账户以及在何时转入当期费用要素上是有极大区别的。一是作为期间费用,是当期费用要素的组成部分。当期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二是作为生产成本,需要完工入库计入产成品账户,在部分或全部销售之后,部分或全部转入主营业务成本,作为已经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三是作为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需要以后多个会计期间跨期摊配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后,于不同年度再通过不同步骤最终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成本费用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费用。也包括购置各项资产而发生的材料采购方面的费用支出、设备购建方面的费用支出等。作为成本费用,在发生时还不能直接与收入配比,需要经过数据流转过程。这些在经营中发生的要归集到有关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费用需要经过多次的归集、分配、结转核算过程,之后才转入费用要素。由于在转入费用要素的时效上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损益的大小,所以整个成本费用数据流转过程在会计核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企业成本控制具有聚焦效果。从经营费用、成本费用到费用要素的数据流转过程看,企业成本将企业各种费用性支出汇集到了一起。整个经营费用和成本费用的核算过程客观地提供了各成本责任中心、费用责任中心对成本与费用的控制机会,从而使要素费用的控制连成了线、形成了片。一般情况下,这些成本费用中,材料采购方面的成本费用可设置“材料采购”进行核算与控制;生产方面的成本费用可设置生产成本等账户进行核算与控制;设备购置方面的成本费用可设置“在建工程”进行核算与控制。

三、企业成本的控制方法

(一)实施作业成本法加强生产费用核算与控制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是指以生产经营中各现场的各项业务、作业链为对象,对成本产生的原因及费用分类计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费用归集、分配、考核方法。加强生产费用核算与控制可以使用作业成本法。生产现场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各项直接费用与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生产过程中组织管理生产而发生的间接费用。生产现场发生的间接费用种类多、地点分散、金额较大,笼统分配主观性太大,核算与控制相对困难。将作业成本法运用到生产成本中各车间制造费用的核算与控制方面,能够加强对车间制造费用的控制。在各生产现场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当紧密联系实际。一是按部门进行责任核算时,还应进一步按生产部门内的生产线、准备工作环节、维修工作环节、技术与质检工作环节、计划管理工作环节等组织责任核算。二是对生产现场的制造费用核算进行改革或重新设计。建立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系统,还可对生产现场的各项直接费用实行以业务核算为基础的责任核算,并对各生产车间实施车间责任核算。这样,生产成本中的间接费用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责任考核,各项直接费用使用业务核算进行责任考核,整个车间的各种生产费用进行统一的车间责任核算,可以形成一个全车间的分层考核、针对性核算与控制的体系。为了做好这一工作,还应设置生产成本、车间生产成本、产品生产成本组成的三级成本账户体系,并拟定生产成本总分类账户与各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户、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户在平行登记、定期稽核方面的配套措施。

(二)对经营费用实行全面的责任核算

对物资供应环节实行责任核算时,针对材料采购费用与储存保管费之间相互制约的情况,按事权统一加强控制的原则,可以统一材料采购、库房保管等供应工作和责任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按材料采购、库房保管等作业针对性安排更加细化的责任核算。其主要措施:一是物资供应部门设置为一级责任中心,并进一步设置下一级的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二是专门设置“采购保管费”总分类账户,该账户之下再按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设置明细账,将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明细账汇集的数据作为责任考核的依据。并在考核后分别结转材料采购、管理费用等账户,将按作业成本的责任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增加一段核算程序。除采购买价直接计入材料采购账户外,所有采购间接费用均通过采购保管费汇集、考核后分配到材料采购账户。四是应当根据企业物资供应工作的新的责任核算方式进行适当的配套改革。对其他方面建立控制措施体系时,还应当按照上述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形成以作业为中心的更为具体的责任中心,从而对经营费用、成本费用等企业成本按作业成本法原理进行全方位的责任核算。

(三)强化企业单位的制度规范建设

要通过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固化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各项经营费用、成本费用等的核算与控制的改革成果需要特定的企业制度方式固化。一是必须完善本单位会计核算办法。二是完善工作的重点是制订生产费用核算规定或程序。三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针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制定责任核算规定。

四、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体系

(一)扩大成本管理的范围,实施全过程成本控制

现代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应该包括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且还应该包括流通领域成本的控制,以及对研究、开发和设计成本进行控制。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生产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设计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成本,尽管设计成本比较昂贵,但却能带来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节约。

(二)运用价值链分析,进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现代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应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还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具体而言:一是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找出企业内部不增值作业和成本与价值不匹配的作业而予以删除或改进从而降低成本。二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确定本企业成本优势和劣势,找出占据价值链的那一部分或哪些部分最能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能以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价值。三是通过行业价值链分析,确定在行业价值链中哪一部分的耗费较大,企业是否需要前向整合和后向整合的战略选择,以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

(三)借鉴国外的管理方法,健全成本管理方法体系

我国实施市场经济体制还未满30年,而西方的市场经济机制已有300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方法,我们可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企业的情况灵活地、适当地加以借鉴和运用,极大地丰富和健全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林万祥.成本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赵晓巍.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7(2).

篇5

一、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既包括营业成本、期间费用等当期费用,也包括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最终将计入各期费用的经营费用等等。

经营费用是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企业当期发生的支出包括费用性支出、非费用性支出。发生于经营过程各方面、各环节的各项费用性支出就是经营费用,这是企业当期发生支出的主要部分。经营费用本质上是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最终应当计入费用要素的各种支出。经营费用通过成本费用等账户的汇集、分配、计算、结转等加工处理而计入各期费用要素。

成本费用即成本性质的费用,也即将要计入某个成本计算对象账户的费用。成本费用有多种,以工业企业为例,有材料采购中的成本费用、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设备安装中发生的成本费用等,通过对它们分别进行成本费用的核算,确定应该计入材料采购成本、设备购置成本的数额,从而确定库存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等资产的成本。这说明企业经营费用发生后,经过成本费用归集,形成各种资产的成本,将或早或晚被确认为费用要素。经营费用主要通过成本费用核算后而或早或晚被确认为费用要素。

费用要素中的各项费用是企业为了实现本期目标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会计上的费用要素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计入当期费用要素的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账户汇集的数据。作为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要素各个项目,其核算的真实、公允对确定财务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控制效果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企业控制整个成本的角度看,营业外支出是不用计划其发生但是要控制其发生的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

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是企业成本中发生频繁、项目复杂、金额巨大的部分。经营费用也是工业企业费用要素构成中的重要部分,而且库存材料、固定资产等各种资产的耗用也将归集到经营费用,再通过“产成品、营业成本”而转入费用要素。

(一)实施作业成本法,加强经营费用核算与控制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经营中各现场的各项业务、作业链为对象,对成本产生的原因及费用分类计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费用归集、分配、考核方法。

加强经营费用核算与控制可以使用作业成本法。生产经营的现场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各项直接费用与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经营过程中组织管理经营而发生的间接费用。经营现场发生的间接费用种类多、地点分散、金额较大,笼统分配主观性太大,核算与控制相对困难。将作业成本法运用到生产经营成本中各车间制造费用的核算与控制方面,能够加强对车间制造费用的控制。

在各生产现场实施作业成本法按部门进行责任核算时,还应进一步按生产部门内的生产线、准备工作环节、维修工作环节、技术与质检工作环节、计划管理工作环节等组织责任核算。各生产现场实施作业成本法可对生产现场的制造费用核算进行改革或重新设计,主要做法是:第一,在组织机构上,应更进一步划小责任中心,即在设置车间责任中心的同时,按作业环节设置责任中心。第二,在会计科目上,应在制造费用总分类账户之下,按车间设置一级明细账,并进而按作业中心设置二级明细账,将会计科目设置与作业成本法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在核算程序上,所有间接生产费用支出除计入制造费用总分类科目外,必须同时在其一级明细账和二级明细账中平行登记。一级明细账归集数据作为车间责任核算备查资料,二级明细账归集的数据作为各作业中心责任核算资料,用于各作业中心的责任考核,并为按作业量分配间接费用做好准备;所有间接生产费用在作业中心归集到制造费用的二级明细账上后,再按各种作业量分配到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上。第四,原始记录可以打破以前按车间设置电表、气表等的原始记录模式,针对作业中心设置各种原始记录,配备计量衡器具,以便配合根据作业环节进行的责任核算。第五,在计划管理上,应当按企业下达给车间的生产计划制定车间生产预算,并分解落实为作业中心的责任预算。

建立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系统,还可对生产现场的各项直接费用实行以业务核算为基础的责任核算,并对各生产车间实施车间责任核算。这样,生产成本中的间接费用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责任考核,各项直接费用使用业务核算进行责任考核,整个车间的各种生产费用进行统一的车间责任核算,可以形成一个全车间的分层考核、针对性核算与控制的体系。为了做好这一工作,还应设置生产成本、车间生产成本、产品生产成本组成的三级成本账户体系,并拟定生产成本总分类账户与各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户、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户在平行登记、定期稽核方面的配套措施。

(二)实行全面的责任核算,加强对经营费用的控制

在对物资供应环节实行责任核算时,针对材料采购费用与储存保管费之间相互制约的情况,按事权统一加强控制的原则,可以统一材料采购、库房保管等供应工作和责任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按材料采购、库房保管等安排更加细化的责任核算。1、物资供应部门设置为一级责任中心,并进一步设置下一级的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2、专门设置“采购保管费”总分类账户,该账户之下再按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设置明细账,将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明账汇集的数据作为责任考核的依据。3、增加核算程序。除采购买价直接计入材料采购账户外,所有采购间接费用均通过采购保管理费汇集、考核后分配到材料采购账户;所有库房存货中的材料保管费用支出均通过采购保管费汇集、考核后分配到管理费用账户核算。4、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落实物资供应预算,再分解为采购预算、储备预算。特别要注意材料物资与产成品物资等的分库、分点管理,落实相应的责任预算,并与管理费用的责任核算结合起来。

在对其他方面建立控制措施体系时,还应当按照上述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对技术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计划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经营管理部门等,也从组织机构、会计科目、核算程序、原始记录、计划管理等方面,对原有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按管理与核算相结台的原则,进行责任核算的配套改革,使作业成本核算应用于所有经营费用发生的地点和方面。将以作业为基础的责任核算信息系统嵌入到成本与费用处理系统中,形成以作业为中心的更为具体的责任中心,从而对经营费用、成本费用等企业成本按作业成本法原理进行全方位的责任核算。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强化企业成本控制体系

篇6

一、引言

从19世纪30年代产生内部控制思想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不断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三要素、内部控制五要素和企业风险管理五个过程。这些理论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审计的角度,并将其作为一种审计方法对待,更多关注的是它在保障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准确性及防错防弊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企业的存在在于创造价值的本质。

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和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两类,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近年来基于价值链的内部控制受到了重视,如李心合(2007)认为与财务报告导向的内部控制所不同的是,作为管理方法的内部控制在功能上是服从价值创造的;赵保卿(2005)认为价值链管理理论应作为一种确定企业竞争优势及寻找竞争方法以增强企业实力的基本工具,可以为内部控制目标定位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并提出了包括控制目标、控制环境、控制机制、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的内部控制模型;田中禾,周云(2009)在《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及运作研究》中以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框架为基础,从企业价值创造的角度提出了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基本框架,并对该系统的运作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从内部控制操作层面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战略目标。这些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对我们研究B2C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将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B2C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模型及其关键点。

二、B2C企业的价值链

电子商务从广义上说,是指以电子设备为媒介进行的商务活动;从狭义上说,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所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包括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广告商、消费者、中介商等有关各方行为的总和。电子商务根据的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电子商务可划分为三种典型的模式:B2B(企业对企业)模式、B2C(企业对消费者)模式和C2C(消费者对消费者)模式。B2C的典型应用是网上购物,它随着WWW网的出现迅速发展起来,依靠因特网提供从书籍、电子产品、服装等各种产品的消费信息和购买服务,使得企业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消费者销售商品,这和传统具有地域限制的零售企业有很大的不同。

电子商务特别是B2C模式在经历了2007年的金融危机后迅速发展,据易观国际的电子商务报告:2010年中国B2C网上零售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0亿元,环比增长373%,而到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500亿元。像易趣、当当、京东商城等B2C的电子商务企业或平台也快速发展。这些B2C企业的价值链模型如图2-1所示:企业的基础活动主要包括:商品的采购,信息的(一般是通过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物流的配送(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物流系统以及和物流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货物的配送),客户服务(主要包括在线解决客户对商品的疑问、货物的调换、商品的售后服务);支持活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活动(根据公司的需要进行招聘、员工培训等),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企业的网络设备、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对企业的现金,应付货款以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合作企业管理(主要对公司的供货商、物流合作企业以及金融合作企业的管理),仓储管理。

三、B2C企业内部控制分析

1.内部控制的目标

(1)采购有正确的授权:根据产品的销售状况、库存状况等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采购企业应该经过公司严格的筛选,采购活动必须得到管理者的授权;(2)确保资产没有未授权的使用:主要是企业的现金、企业的通信设备以及企业商品的使用应该符合公司的规定;(3)交易被准确、完整、合理的记录和披露:主要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不被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员破坏篡改,同时及时的向企业各个部门公布;(4)保证客户良好的购物体验:主要包括企业网站的建设符合客户需求,配送人员对客户良好的服务态度等。

2.内控制的要素

根据COSO框架,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重要的关联要素,它们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每个要素均承载了内部控制的目标。(1)控制环境: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为内部控制提供了前提和结构。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公司合规部,主要确保公司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为公司提供合规方面的法律建议等;建立了内部审计委员会,其成员包括监事会主席、股东代表和非管理层员工代表;制定了企业员工行为指导,指导应该涵盖对上至管理层下至员工的基本行为要求,主要包括如何避免利益冲突、如何处理公司财产、信息处理的方法、如何对不公平的待遇进行投诉、怎样对公司的发展提出建议意见等等。(2)风险评估:企业经营存在风险,风险评估就是识别、分析企业的相关风险以实现其既定目标,是风险管理的基础。B2C企业可以根据风险出现的概率和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程度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然后根据风险的大小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3)控制活动:是针对企业既定目标采取的政策和流程的控制。电子商务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采购和财务制度,要对接触消费者的一线快递人员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估淘汰制度,同时控制活动是合理控制风险的手段,对企业面临的风险特别是高风险要采取合理的控制手段。(4)信息与沟通:建立以订单为中心的从客户下单到订单的接受处理、出货、配送、收款和库存的信息系统,同时该系统要和采购部门、售后服务部门以及客户调换货物部门等建立畅通的衔接系统,使得各个部门能够共享这些基础的信息。(5)监督:要定期对订单和客户签收进行核对,对记录资料和实物资产进行核对;根据客户对企业网站、配货人员等的评价对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配货人员进行监督,同时还可以利用外部资讯来验证内部产生资讯的正确性或识别问题所在。

3.基于价值链的内部控制关键点

根据电子商务的价值链模型分析B2C企业内部控制的键控制点有:(1)采购和应付账款的控制:B2C企业是新型的零售企业,其采购活动特点是采购量大、种类多,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一。采购与应付账款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五点:1)保证购采购货物与销售的要求相一致,防止盲目采购和超储积压的发生。2)保证资金支付后获得相应的货物,并对采购货物做好相应的记录,防止发生采购付款过程欺诈行为。3)合理揭示采购业务中所享有的折扣,防止有人将企业享有的各种折扣据为己有。4)保证应计负债的合理计算。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流程对采购活动进行控制:决定应购入产品的种类及数量、最适宜的采购时间与采购方式,办理订购手续,签订购买合同,验收到货并填制验收单,处理购货退回及折扣事项;根据购买合同规定如期结算货款,采购凭证送交会计部门入账,同时要将采购工作与验收记录及付款结算分开进行,通过设置不同岗位和人员负责。(2)配送、客户签单和库存的控制:该过程的主要目标是保证。1)客户订单和客户签单相一致,保证货物能够按照订单的要求准确完整的送达客户。2)货物的记录库存和实际库存相一致,保证企业资产的完全。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其控制过程如下图所示:客户下单仓储部要按客户的订单的要求打包给配送部门,配送人员要准确的把货物送给消费者并要求消费者签单,配货人员再把客户签收单反馈给仓储部门,仓储部门再根据反馈的签收单据修改存货的记录。

(3)货币资金和应收账款的控制:B2C企业和传统的零售企业应收账款的方式有所不同,B2C企业主要有两种收款途径:客户利用网络银行等电子方式付款给第三方然后由客户收货确认后第三方付款和由配送人员收款两种。控制要达到以下目标。1)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及货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包括第三方代收的货款和配送人员代收的货款,防止收到现金不入账的现象发生;2)确保现金和银行存款记录的真实可靠;3)确保销售与收款业务的真实与合法,对收款等有关的会计记录要真实完整;4)保证销售退回和折扣手续齐备,记录真实完整。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手段:(1)IT信息控制:根据仓储部门的存货、配送部门的客户签单等建立企业完整资金流量信息系统,做到企业的每一笔资金都有清晰完整的记录;(2)不相容职责岗位、人员分离控制:如由不负责应付账款与现金支付职能的员工调节银行对账单与现金账户,及调查长期未兑现的支票等。(3)定期对资金流量中的现存资金和实际的企业留存现金以及银行存款进行比较,看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应该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及时进行校队。

参考文献:

篇7

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考核和反馈所采取的措施管理工作的总称。随着经济贸易一体化,销售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售后服务遍布各地,售后服务成本的体系建立需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从组织机构、业务操作和公司文化各方面,把成本管理分解落实到各个区域,在满足售后服务基本需求的同时,贯彻公司成本控制理念,压缩售后服务成本空间,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

一、成立售后服务成本费用管理委员会

成本费用管理委员会是成本管理体系的组织基础,其宗旨是以公司售后服务副总和中层领导干部为点,以单位各成员、各业务骨干和费用主管人员为面,以点带面,最终普及到售后服务全员,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参与。

二、区域管理与费用管理相结合原则

区域管理:售后服务成本按照服务区域划分,设立区域主管,下设立服务站,站长对服务站负责。区域主管负责成本费用分解到所管辖区域的服务站,站长对本站所有费用的预算、管理、控制负责,并将服务站所有费用登记与统计,月度汇总上报区域主管。费用管理:对每个成本要素设立费用主管,费用主管对所管理成本要素负责,做到指标月度、季度和年度的预算与实际之间调控。从区域主管与费用主管人员两个维度对费用管理与控制,相互制衡,互相监督,实现全程、多层控制。这样更能识别分析与应对费用控制过程中存在风险,减少无效无理低效费用支出。

三、业务操作层面合理有效控制

1.建立账套盖高楼地基最重要。为了更清楚归集成本,需要单独要设立售后服务账套,便于处理并查询所有收支明细账,便于经营者了解每一项售后事项后期维护成本,为再次销售提供售后成本数据基础。同时方便对区域主管经营业绩考核。根据售后服务网点多、售后事项多的特点,一区域一成本中心,一事项设立一订单。成本中心归集区域各项费用,订单归集涉及到该事项的所有费用。区域系统和内部订单系统组成成本管理体系的经络,经络通了成本构架也就清晰了。2.配备专业财务人员专业财务人员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为成本管理体系提供技术保障。要求财务人员能熟练地使用办公软件,登记录入各个会计科目,保证售后服务各项收入、成本费用正确性与合理性。3.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等,这些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内部牵制,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避免人为因素对成本的不利影响。4.售后服务业务处理中各项成本环节管理与控制在售后服务成本包含成本要素识别、成本预算、管理与控制、责任考核反馈4个环节。这是成本体系的枝和叶。不仅强调各个环节的准确,也强调各个环节的互动,信息共享,相互制约,为实现售后服务乃至公司的目标利润提供保障。(1)识别售后服务成本要素。售后服务成本包含的要素主要有:材料费、工资福利费、差旅费、三包物料消耗、运输费、职工交通费等。会计员对所有费用宏观调控、考核,并对费用的发生合理性进行监督与管理。(2)建立全面成本预算。全面预算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售后服务预算时,需要根据环境因素和业务量,估算成本费用,做好费用预算的控制与偏差分析。售后服务制定预算时,相关领导与大员,讨论所有影响费用的因素,编制合理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需要增加的预算费用超过该费用总额的一定临界点,需要经过公司级主管签字确认,并且做好会议记录备案。(3)成本管理与控制。①规范部门采购。制定采购制度,规范采购流程。售后服务部门采购按照集中采购与服务区域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利用公开招议标模式在公司本部集中采购货物价值大、技术含量高的物资配件。在保障商品质量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对于低值易耗品在服务区域就地采购,降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和保管成本。②配件销售因地制宜。在售后服务过程中涉及产品配件销售,由于零距离了解顾客需求,针对各个区域目标客户对产品需求的不同,反馈营销部门适度开发产品新功能,寻求相应的营销与售后模式,有效节制因为顾客需求而发生更改事项产生的成本。③物流运输寻求战略伙伴。售后服务涉及到的配件销售品种繁多,大宗配件一般走物流运输。在信誉良好、资质相当的物流公司中寻求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战略合作伙伴,减少配件运输风险、降低售后服务成本。④库存储备寻找最佳存货经济储备量。库存储备关系销售活动、运输成本与仓储成本。库存容量管理最体现产品的质量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制定最佳存货经济储备量,设定最高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在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减少仓储管理费用同时,保证正常的售后服务用料以及由于采购、设计、工艺、加工、消费者新增要求等各项可能涉及到变更事项用料。(4)建立费用控制奖惩考核机制。考核是对区域主管、费用主管对该负责的区域或控制成本要素调控能力的检验,必须做到有奖有惩、奖惩分明,是对成本管理的责任落实,是激励成本管理体系正常运作最终保障。成本费用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将各负责人预算执行报告和财务反馈的费用动态信息进行核对,确认各执行单位预算完成情况。

篇8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扩张,加之行业门槛较低,吸引了大量资本进驻建筑施工行业。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呈下滑态势,粗放式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竞争形势,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就愈发重要。

1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

1.1 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向业主交付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产品。只有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并创造优质产品。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1.2 社会系统。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故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为社会系统。项目管理,人是第一要素。工程施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较全面的施工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工作能力。

1.3 经济系统。经济系统是项目管理施工系统的关键分系统,是“目标分系统”之一。

2建筑施工中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建筑施工中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建筑施工中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2.1 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2 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2.3 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2.4 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3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3.1 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3.2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人人不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3 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3.4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3.5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4建筑施工中项目成本控制方法

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应该是既开源又节流,或者说既增收又节支。只开源不节流,或者只节流不开源,都不可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至少是不会有理想的降低成本效果。控制项目成本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4.1 组织措施

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工程技术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经营部主管合同实施和合同管理工作,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处理施工赔偿问题,经济部应注重加强合同预算管理,增创工程预算收入。

4.2 技术措施

4.2.1 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施工方案包括四大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

4.2.2 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

4.2.3 严把质量关杜绝返工现象,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

4.3 经济措施

4.3.1 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采购成本占居项目总成本的大头,是成本管理的重点。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采用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合理决定经济订货量、采购项目、供应单位与采购时间等。第二,成立采购中心,推行集中采购制度。建立原材料、辅料、低值易耗品等的统一采购平台,实现价格、供应商等资源共享。对于不能统一供应的材料,也要通过招标机制进行采购。第三,建立采购责任制,严格材料验收工作。强化采购人员的责任意识,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严防采购不合格材料。第四,编制合格供应商名录,并进行动态管理,淘汰不合格供应商。

4.3.2 人工费的控制

项目经理部要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技术优良、价格公道的施工队,将人工费的目标成本以劳务分包方式分解给施工队。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情况下,施工队的选择越少越好,这有利于降低管理难度、实现人工费控制目标。人工费的控制关键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人工单价在整个施工期间做出切合实际的合理预测。二是人工用量的控制,要依据项目的各分部分项工程,制定合理的人工用量定额。

4.3.3 机械费的控制

应利用现有机械设备进行合理调度,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利用率。在设备选型配套中,需要一机多用,以减少设备维修人员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费用。还应权衡设备购置及租用成本,根据施工项目远近确定购置或租赁安排。在公司内部建立租赁市场,合理调配余缺,争取公司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公司内部租赁市场不能解决的需求,通过招标选择外部资源。

综上分析,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能控制项目成本;也只有达到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有意义。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体现了施工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并代表着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

参考文献

篇9

        0 引言

        我国自实行政府采购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为国家节约了很多资金,采购规模每年不断扩大。1998年,全国实行政府采购的规模为31亿元,2009年扩大到6000亿元,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诸多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比如采购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采购货物或服务的质量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有所降低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采购的监督不到位使得采购人员发生寻租行为;由于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导致采购效率和效益偏低等。随着我国加入wto,即将加入wto的《政府采购协议》,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素质不高成了制约我国政府采购 发展 的关键因素之一。要促进我国的政府采购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的效率和效益,大力加强政府采购内控制度迫在眉睫。

        1 建章健制,保证采购业务有章可循,事前监督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政府采购法》和各地区的政府采的特点和流程,制定《部门单位政府采购工作制度》,要求各部门单位成立政府采购办公室,依法监督和管理本单位政府采购活动,强化内部监督制约。其次,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相适应的政府采购 教育 制度,用制度保障对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教育。三是建立政府采购监督制度,以贯彻《

        4 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构建采购内部管理和控制的优质化软环境

        采购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采购内部制度的控制和法规的执行效果。有些采购人或集中采购机构及采购机构,通常只是详细规定岗位职责、权责分配、业务流程、信息沟通、履约措施等硬性控制内容,很少具体描述上述软性控制要素,也没有日常工作中意识到通过“高层的声音”倡导和培育软性控制环境的概念。特别是要强化决策层、具体管理者和直接操作机构的风险管理理念,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念、胜任能力等软性控制要素的提升是做好采购工作的前提。一是从讲 政治 的高度提高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认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宣传 教育 活动,纳入政府采购的总体部署。二是以提高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群众意识、自律意识,开展专题教育,使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在是非面前增强辨别能力;在诱惑面前增强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增强悔过能力。三是抓好典型示范教育,评选和表彰那些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头等位置的单位和个人,大力营造良好的政府采购环境。

        5 重视成本效益原则,做好政府采购内部成本的控制

        实施采购内部控制必然会发生控制成本,这就需要在设计采购内部控制体系时,以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为出发点,评估采购风险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采取 经济 、有效风险对策和控制措施,寻求控制效果、控制成本和风险损失的最优组合。有些地区和基层采购机构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不辨析和评估本区域的现实和潜在风险,也不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及其损失规模决定可接受的控制成本,而是单纯追求减少控制程序、简化控制措施、提高控制效率,这种“偷工减料”的内部控制体系,既不能实现规避采购风险的控制效果,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固有涵义。把采购内部权力的约束和分配以及制衡当成一件大事来抓,保证所开展的采购活动独立性、廉洁型和高效益性。克服单方面权力过大和过于集中的弊端,解决好权、利、责的三方对称关系。

参考 文献 :

[1]高建华,王奇璋.加强政府采购领域制度建设.经济日报.2007.10.19.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9.14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 张毅(1971- ),男,四川邻水人,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基金项目: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立项项目资助。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表明管理是实践而非科学,也非专业,尽管其含有科学和专业的因素[1]]。显然,管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然而管理的本质却并不能用实践来囊括。对于管理本质的认识,国内也有许多的观点: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创造利润[2]];管理的主要本质是追求效率[3]];管理的本质在于使人“向善”[4]]。这些观点都是从管理自身的角度来看;而要真正认识“管理本源”,还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即管理对象视角。

一、管理本源的提出

其实,管理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目前,绝大多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均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管理。如果从营销的角度来看,管理者就应当是服务者,其服务的对象就是其管理的对象。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的根本出发点是顾客的需求;也就是说,营销理论的核心或本源在于顾客,即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同样地,也可以推论出管理的核心或本源也在于管理的对象。因此,这里将管理本源定义为:管理本源,也称管理核心内容,是指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过程所作用的根本对象。这一根本对象就好似化学中认为不可再分的原子;若原子结构发生了变化,那么相应的现象就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范畴,而是其他学科所研究的范畴。因此,管理本源中的根本对象,就好比化学中的原子,尽管其可以再分,但管理学对其的研究只到此为止。

那么,管理本源到底是什么呢?究竟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是什么?不管是享利?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把管理的要素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基本职能,还是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科学管理理论中都没有提及管理的根本对象是什么。即使是近代管理理论丛林中的11大管理学派也没有提及管理的根本对象。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人际关系学派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群体行为学派关心的主要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关系;经验(或案例)学派则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其依据就是,管理学者和实际管理工作者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问题,自然地学会有效地进行管理;社会协作系统学派认为管理就是社会各系统的协作关系;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认为必须把企业中的社会系统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确保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系统学派认为系统方法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所以管理理论应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建立;数学学派则把管理看成是一个数学模型和程序的系统;权变理论学派强调管理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经理角色学派主要通过观察经理的实际活动来明确经理角色的内容。以上这些理论大多数强调的是人、系统、外界条件等,而对管理到底管什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

那么管理到底管理什么呢?其实任何管理活动归根到底就是对人、资金、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六个基本要素的规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那么管理的对象就可以明确为人、资金、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要素,即管理的六大要素。

篇11

中图分类号:F5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088-02

引言

随着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国南车及中国北车两大龙头公司的合并,中车的综合竞争力得到很大提升,海外的轨道交通装备订单也持续增长,但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格局也进一步复杂化和激烈化。国际范围内的轨道交通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发生了转变,由简单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产品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关键是合格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轨道交通行业的产业链,例如在2016年10月11日,比亚迪与国家开发银行在深圳签署了总额600亿元的《单轨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比亚迪开始涉足轨交行业。整个轨道交通行业面临新的供应链的结构和竞争格局。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轨道交通行业只有联合上下游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才能重构轨道交通行业供应链结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思想,打造相互依存、竞争合作共赢,同时又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供应链体系,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牵手联袂走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之路,是一个“走出去”的最佳路径。

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的供应商管理的关键环节。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流程来看,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轨道交通企业增值过程和整机产品质量控制的起点;从供应商管理优化的角度看,合格的供应商体系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对整个轨道交通供应链的形成和稳定运转、优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供应商分类是按照供应商提供的设备的种类和价值进行分类,即为ABC分类法(如下表所示)。

针对传统供应商管理的缺陷,西方国家涌现出供应链和战略管理思想,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又提出了总体拥有成本(TCO)概念。本文利用TCO分析工具,从五个要素出发,分析我国轨道交通行业供应商管理优化方法。

一、TCO分析方法

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 总拥有成本)是用来描述与货物或服务的采购、使用和维护相关的所有成本。

TCO核心思想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拥有的包括置业成本(Acquisition cost)和每年总成本在内的所有成本之和,主要是考虑总成本和总收益,一般包括信息成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物料成本、质量成本(检查、返工、退货成本)、管理费用和运营成本等。供应商TCO则是供应链上交易货物和服务相关的所有成本。因此从TCO的角度上看,供应商管理优化是在供应链上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发,分散风险与成本,使得客户的最终产品与部件维修总成本最优化。

TCO分析方法要求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供应商管理优化时有一个根本的思维转变,即从价格最低导向的观念转变为总拥有成本(TCO)最低导向。要考虑与所采购物品或服务相关的所有成本,不仅要考虑采购时所发生的支出,还要考虑采购前和采购后未来几年内所发生的整体支出最优化。

TCO可以应用于任何形式的供应商管理优化,包括战略供应商、优选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和服务供应商等。

由于TCO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由于不同的供应商管理所包含的成本和收益科目不同,设计出来的TCO模型也会各不相同。

一般而言,TCO模型大体上都应该包括以下三类成本:(1)采购成本,包括订购、运输、检验检测、接收入库、保管相关作业的成本;(2)使用成本;(3)质量成本,由于各方的过失而引起的额外支出成本,如轨道交通行业供应商TCO管理中,由于无法按期交货等因素引起的停工、窝工和怠工;由于产品和服务质量不合格而引起的退货、返工返修、停工等成本。

投资成本(CAPEX)以及运营成本(OPEX)是TCO分析的两个关键。一般而言,TCO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出需要参与评估的供应商,然后采用成本分析法,对每一个供应商的报价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所有总成本,最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与优化。

基于TCO的供应商管理优化分析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评价及产品外包和服务外包业务的选择。

在供应商管理中,企业必须树立TCO最低的理念,对整个管理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购置成本、安装成本和运营成本进行评估。

对于采购设备TCO的控制应建立在供应商管理的全过程,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而应充分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禀赋,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为宗旨,使得最终产品的TCO最低,整个供应链价值优化。因为供应商的选择影响后续的研究开发费、设计费、制造费、安装费及试运行费、维护、调换及其他成本,乃至3―5年的运营成本。

二、轨道交通供应商TCO的五要素分析

供应商分类是实施供应商质量管理、采购产品质量管控的基础。轨道交通产品要求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等基本特点,所以其子系统、零部件的TCO模型至少包含五个要素:

1.安全性要素:这是轨道交通供应商的基本要求。根据RAMS安全管理规范和EN50126标准规定,应当考虑其出现故障时可能е碌暮蠊,包括对人员危害、系统及设备危害、环境生态危害等等。

2.技术质量特性要素:也即产品内在的技术质量复杂度,包括测量精度、设计精度、机械性能要求、电磁性能(EMC)要求、内外涂装防腐要求、耐磨性要求、密封性要求、理化性能要求、震动性要求、绝缘特性要求、系统运行可靠性要求等及其他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

3.设计复杂度与成熟度要素:即设计轨道交通产品的复杂度、难易度、设计验证可达度;成熟度主要包括技术成熟度、制造成熟度和应用成熟度三个方面;另外还应考虑重复利用度和未来市场需求度等要求。

4.生产工艺可实现性要素:现有的轨道交通生产工艺是否可以经济的实现,主要包括工艺技术的可实现性、工艺指标的合理性、生产过程的可靠性、产品设计的经济性以及可生产性,还要考虑专利保护法律法规的约束条件等等。

5.经济性要素:轨道交通产品的整体拥有成本(TCO),包括研发设计成本、生产制造成本、运营维护成本(包括常见故障的处置成本)以及经济寿命周期完结后的报废处置成本等。

综合上述五个要素进行分类可知,首先,五个要素按照其重要性等级依次赋予其0―4分的分值,其中0分重要性最低,4分重要性最高;其次,对五个要素进行打分后,计算总得分。

结论

目前,企业的质量管理已经从强调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模式到强调对供应商质量控制的质量管理模式;从对强调对供应商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并行发展的质量管理模式到强调与供应商协同的合作质量管理模式;通过TCO理念,可以为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模式的改进指明优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龚光明,唐宾彬.采购成本管理:TCO模型及其应用[J].财会月刊,2005,(22).

[2] 侯红超.TCO模式下采购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基于SMIC公司采购数据的实证分析[J].商业会计,2014,(14).

[3] 闫俊,陈维良,陈誉承.TCO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研究[J].江苏商论,2012,(10).

[4] 朱晓琴,朱启贵.基于TCO的采购成本管理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 高山,李利{.基于供应商合作的采购总拥有成本控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

[6] 金剑峰.NV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7] 潘丽.电信设备采购的TCO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篇12

1.前言

加强物流成本管理,不仅可以降低采购物流成本,而且可以保证企业物资供应,对企业整个采购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以及协调与控制,最终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通过企业采购物流成本,可以达到提高采购物流活动效率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物流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效把握物流成本,并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而组织物流活动,进而有效的加强对物流活动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物化劳动以及活劳动的消耗,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最终实现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2.目前我国企业采购物流成本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物流系统发展还不完善,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各环节的衔接较差,造成运转效率过低等问题。我国的采购物流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物流成本方面、运转效率、周转速度方面以及产业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商品的总成本中,物流费用已占到百分之四十,造成物流成本不断上升,并且存在物流组织不合理的现象,致使相当数量的商品不能及时送达用户手中,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此外,在物流业管理的过程中,因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体制及机制性的原因,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进而直接影响了我国整个企业经济效益。

3.影响企业采购物流成本的因素

影响企业采购物流成本的因素有许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效的物流转接

目前,物流转接效率偏低的问题已经成为造成物流成本过高的首要因素。由于物流转接效率偏低,造成物流市场运输周期长、迂回运输偏多、企业绩效低,导致了物流成本的提高,这是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很突出的问题。企业的产品要想送达市场,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运输,而因物流转接效率偏低的问题,使产品在每一次中转都会增加成本,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同时也影响了整体的社会价值。

(2)不合理的公路收费

如今不合理的公路收费已成为造成运输物流成本高的重要因素。公路,作为公共设施,已经成了最赚钱的盈利工具,而代表国家公众管理公路的管理机构自然就成为了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一些部门因手握重权就可以制定法规,确立市场规则以及收费价格等,将国家的利益部门化与公司化,向过路车收取不合理的公路费。尽管我国逐步开始对公路三乱现象进行治理,但公路三乱现象仍然非常严重。正是由于过多的公路收费,提高了产品的物流成本,从而制约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3)乱收费、乱罚款、进城难、限制多等因素

近年来,乱收费、乱罚款、进城难、限制多等因素已成为物流业的突出问题,而这些收费成本最终都算进了产品的物流成本之中,导致了产品的物流成本的提高。

(4)重复征税

重复征税是导致物流成本过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税收制度存在所得税、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以及行为税四大类税系,而各税系之中涉及物流业的税种有十几项。因而,物流行业的税费是所有竞争行业中最高的,而税收是物流过程中的特殊的成本,重复征税最终导致了物流成本过高。

4.企业降低采购物流成本的常用方法

(1)ABC层次系统方法

ABC层次系统方法把采购成本分为A、B、C类,A类采购成本占所有总采购成本的价值比较大,属于高值采购成本,通常在采购总值的70%左右,管理好A类采购成本对于降低总采购成本发挥着重要作用。A类采购成本数量比较少,约占总成本数量的15%-20%之间。B类采购成本属于中值采购成本,一般约占采购总值的20%左右,其数量是处于居中地位,通常是在30%到40%之间。C类采购成本均属于低值采购成本,通常在采购总值中占10%左右,其数量比较多,一般占总采购成本数量的60%-70%之间。

(2)在采购计划制定阶段有效控制成本

作为企业,一定要在采购认证计划和采购订单计划制定时,就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采购物流成本控制。在以准确分析需求的前提下,从整体出发,有效对比认证容量和认证量,及时提交分析结果,合理提出相关对策,全面考虑市场变动,判断认证的可行性,明确认证物料数量及其时间,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3)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企业应该从材料成本、采购管理成本、存储成本、缺货成本等多方面进行成本控制,并且不断加强采购监控力度,在企业采购物流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及时监督,检查采购订单计划,监控供货商、价格、性能、质量等内容。

5.企业采购物流成本降低的有效策略

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直接影响着企业总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着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效降低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企业自身,一定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有效降低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企业采购物流成本降低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5.1在采购认证计划的制定中控制成本

在采购认证计划的制定过程当中,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成本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其一,在准确的需求分析前提下,对认证容量与认证量加以对比。在剩余认证需求方面,应当将分析及时的向采购认证人员提交,尽快寻找容量于采购环境以外的社会供应群体中,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生产的顺利开展;其二,综合平衡,也就是由整体出发,对生产、市场、物料生命周期以及认证容量等诸多要素进行全面考虑,对认证需求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借助于认证计划的调整,尽可能满足认证的迫切需求;其三,应当对认证计划制定中所涉及到的基本要素予以明确,并且还要明确认证时间和认证物料数量,以便于充分的保证其时效性和及时性。

5.2在采购订单计划的制定中控制成本

在采购订单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成本的控制,应当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1)控制采购成本的重要前提是制定合理且准确的订单计划,需要熟悉的了解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市场部门的销=销售计划及需求计划,全面的掌握在一个供应时间内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供应原材料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以便于切实达到在对企业原材料需求予以满足的基础上,尽可能将采购资金占用减少;(2)全面的分析资源市场,综合考虑订单容量、生产以及市场等相关影响要素,对材料订单需求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果需要还可以适当的调整订单计划,提交订单需求给认证计划的制定者,同时确认是否能够根据固定的数量和时间交货;(3)掌握订单计划制定中的下单时间和下单数量。

5.3加强控制缺货成本及采购管理成本控制

所谓缺货成本具体指的是因供货中断亦或是存货耗尽等原因而无法满足正常生产经营需要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通常缺货成本的降低是以平均存货储存量的增加所形成存储成本为代价,所以,必须谨慎的考虑缺货成本对发生采购决策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应当与其他有关采购决策成本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便于权衡得失,将允许的最大库存缺货水平得出;而采购管理成本则指的是组织采购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采购管理成本主要是由办公费用、人力成本、信息传递费用和差旅费用构成,在控制采购管理成本中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的将采购人员选好。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对企业的物流采购成本有效的加以控制,那么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加强采购监控,主要包括检查监督订货计划以及监督控制采购计划,比如对质量和性能的监控、对价格的监控以及对供货商的监控等。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采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处于一切企业活动的最前端,是企业所有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企业的采购环节不能顺利进行,将直接影响其他生产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企业的采购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有效降低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对于总成本的减少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一定要大力发展和出台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作为企业自身,也应该有效采取各种减少企业采购物流成本的策略,从采购认证计划、采购订单计划、材料成本、采购管理成本、存储成本、缺货成本等多方面控制成本,加强采购监控,从实质上,降低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张洋.企业采购物流成本降低问题策略研究[J].才智,2011(34).

篇13

在制造企业中,物流成本是指除原材料成本之外最大的费用支出项目,一般占总成本的30%~40%,有效的物流管理可以节约15%~30%的物流成本,因而,降低企业的巨额物流成本,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对物流成本实行有效的分析和控制,是增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制造企业利润源的手段。

一、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含义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在空间位移(含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主要包括存货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费用等。

在制造企业中,物流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逆向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输送、逆向等方面的成本。其具体构成: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产品的推销费;仓库保管费;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等。

二、物流成本的特征

(一)物流冰山现象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提出了物流成本“冰山学说”,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物流成本的隐蔽特性。“物流冰川说”是对物流费用的一种形象的比喻。在企业的全部物流费用中,由企业财务直接支付的运费、仓库保管费、装卸作业费、包装费等,是很明显的,是能够计算和掌握的,可称为直接物流费用,但这部分费用只是全部物流费用的冰山一角。因为在企业内部占压倒多数的物流成本,未作为物流费用单独计算,而是混杂在制造成本、销售成本以及一般经费之中,难以准确掌握。

(二)效益背反性

效益背反性是物流成本的另一个特点,即某些项目成本的削减,可能引起其他项目成本的增加。物流系统的效益背反包括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反和物流各功能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它是困扰制造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而物流各功能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即各功能要素物流成本并不是同向的变动关系。解决方法需要把物流看成是由多个效益背反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把局部成本控制措施与综合成本控制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整个物流系统总成本的最低。

(三)分散性

物流成本的产生并不单纯集中在某个或某几个职能部门,而是跨越了涉及企业的全部物资流动活动的范畴。由于物流成本的产生与企业物资流动密切相关,而物资流动的范围是跨越了企业的众多职能部门,因此使得物流成本的形态呈现出比较分散的态势。

三、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缺乏现代物流成本管理意识

由于我国制造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管理是降低生产总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物流各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原则,因而影响了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化、合理化。最终致使企业的物流运作水平和物流成本控制水平难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现行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缺陷

目前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计算没有统一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无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比较,也无法真正衡量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

企业物流成本构成模式尚无定论,物流成本计算范围更是混乱。目前这个问题造成企业对物流成本的内涵理解过于简单,使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结果偏颇。

目前,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物流还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难以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三)制造企业物流供应链成本较高

1.采购成本较高

大多数制造企业通常要用销售额的40%~70%来进行原材料和元器件的采购,所以降低采购成本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空间。而我国制造企业对采购管理的全过程缺乏统一监控,导致存货成本过高。

2.运输成本过高导致物流效率降低

造成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上升的另一个原因是运输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运价上涨和运输有关的人工成本提高是造成运输成本上涨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由于物流热影响,缺乏对运作成本进行核算比较,更未认识到可通过实施物流外包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

3.存货成本较高

生产出来的物资是否发挥了经济效益,要看存货能否迅速地投入使用。在制造业中,呆滞物资库存量大,占用了仓库的空间,浪费了时间,加之保管、储存花费资金,从而造成存货成本相对提高。

(四)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经济主体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制造企业在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还相对不足,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的滞后必然导致企业物流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滞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进行,也是导致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制造企业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

自我国高等院校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至今,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物流专门人才,但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一是我国制造企业需要的物流人员不能及时供给,造成具有物流专业技术的人员所占比例很低;二是我国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在学校仅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忽视综合性的高素质物流专门人才培养,这使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这也制约企业物流业现代化建设,也造成物流成本的偏高。

四、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途径

(一)树立物流新理念,建立物流成本管理组织体系

现阶段,我国企业必须树立物流新理念,并要充分认识到物流对于企业的战略地位,强调企业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将员工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整体目标之中。为此,企业应强化决策层的物流成本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成本效益观,积极参与成本管理。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领导,确立物流成本管理的应有地位,组建权威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和协调物流管理工作,研究和规划物流成本管理的远景任务和目标。

(二)构筑有效的供应链成本控制

1.由于采购成本的高低对物流总成本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对采购计划进行科学分析,设法降低物料采购的各项费用,强化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采用JIT采购、供应链采购、网上采购及外包采购等现代采购模式。同时,应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调查、评审、遴选体系,建立和完善索赔制度。

2.投资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

合理选择厂址。厂址选择合理与否,往往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物流成本的高低。

合理设计物流系统格局。如何选择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位置、如何规划运输和配送系统、如何设计物流运营流程等,对于整个系统投入运营后的成本耗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优化物流设备的购置。物流设备投资是为了提高物流工作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在进行设备投资时,一定要注意投资的经济性,要研究机械化、自动化的经济临界点,这避免了设备的持有成本,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可将其面临的物流运输业务的运作成本进行核算并加以比较,若外包后的成本低于自营成本,且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能得到保障,则应将此物流业务外包出去,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运作。

3.产品设计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

具体地说,产品设计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产品体积和形态的优化组合。产品体积和形态对物流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设计产品的形态和体积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如何降低纸箱的成本,如何扩大生产批量,如何减小运输成本等后续影响。

产品批量的合理化。当把数个产品集合成一个批量保管或发货时,就要考虑到物流过程中比较优化的容器容量,将成本降到最低。

4.生产时的物流成本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有效控制物流成本的方法主要包括:

生产工艺流程的合理布局,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合理布局对生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产品成本的高低;合理安排生产进度,企业的生产进度与采购、销售、仓库、消费、成品率等息息相关,生产进度的加快,原材料的采购进度就要提速,成品率就会降低,仓库持有成本就会上升,同时预示着销售周期的缩短,消费数量的增加;减少半成品和产品库存,产品库存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库存持有成本的高低,同时影响产品的销售风险。

5.供应阶段的成本控制

供应与销售阶段是物流费用发生的直接阶段,这也是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供应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优化供应商。企业应该在多个供应商中考虑供货质量、服务水平和供货价格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供货方式、运输距离等对企业物流成本的综合影响,从多个供货对象中选取综合成本较低的供货厂家,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运营现代化的采购管理方式。JIT(及时制)采购和供应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物流管理方式,它可以减少供应库存量,降低库存的持有成本,而库存持有成本是供应物流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控制采购批量和再订货点。每次采购批量的大小,对订货成本与库存持有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采购批量大,则采购次数减少,总的订货成本就可以降低,但会引起库存持有成本的增加;反之亦然。

采购损耗的最小化。供应采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途中损耗,运输途耗也是构成企业供应物流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运输中应采取严格的预防保护措施尽量减少途耗,避免损失、浪费,降低物流成本。销售、供应物流互补化。销售和供应物流经常发生交叉,这样可以采取共同装货、集中发货的方式,把销售商品的运输与外地采购的物流结合起来,利用回程车辆运输的方法,提高货物运输车辆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6.销售物流阶段的成本控制

销售物流活动作为企业市场销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考虑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而且还要考虑企业销售政策和服务水平。在保证客户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措施,推行销售物流的合理化,以降低销售阶段的物流成本,主要措施包括:

加强订单管理,与物流相协调。为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订单上必须充分考虑商品的特征和订单周期及其他经营管理要素的需要。

销售物流的大量化。这主要通过延长备货时间,以增加运输量,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总成本。为了鼓励运输大量化,在满足可续货物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一种增大一次订购批量折扣或给与更多地促销的办法,促进销售,降低小批量手续费,节约的成本由双方分享。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按职能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将物流系统诸环节隔离分解,没有单独核算物流成本的会计科目,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实行物流费用单独核算,明确物流成本的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使物流成本管理与财务会计在系统上联结起来。实施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制度,将有关费用分解到消耗一定资源的活动中而不是某个部门,以正确评价物流绩效。

(四)培养精通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物流人才

拥有精通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人才是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可以通过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可以大力培养,选送有潜力的员工到系统开设供应连管理课程的培训单位学习或到有先进供应链管理经验的单位进修等。再就是和高校合作实行订单培养需要的物流专门人才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晓薇.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其改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460):123-125.

[2] 刘巧茹.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浅析[J].中国商贸,2009(7):35-37.

[3] 朱伟生,张洪革.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