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

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

篇1

引言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不少高校生面对进入社会或者是其他原因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所以高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而心理情景剧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疏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起到很好的作用。高校生在情景剧中通过扮演的角色可以尽情的展现自身的问题,从而得到释放,再又指导教师疏导,就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

一、校园心理情景剧基本理念及基本要素解读

(一)心理情景剧的基本理念

心理情景剧的基本理念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再现。心理情景剧把学生内心所想所思的东西或者是学生不敢面对的心理障碍都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展现出来,例如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与朋友之间的不和谐,甚至是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是尊重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在心理情境剧中,学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演示事情的经过,尽管学生用了主观思维理解出现偏差,但也必须尊重学生对此事的看法和理解。最后是学生在表演中的自发性。在心理情景剧中,不需要学生有多高的演技,而是要学生表现出其内心真实的想法,让从旁指导的老师观察出其病理就行。

(二)心理情景剧的基本要素

心理情景剧一般有四大要素,一是演员角色,包括主角和配角。剧中主角一般由有相似经历的学生担当或者是当事人来担当,也可以是表现能力强的一般学生来担当。而配角只为了配合主角将剧演完的重要角色。二是导演,心理情景剧中没有要求导演一定是有心理治疗师担任,可以有学生担当。导演在整个情景剧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主角的情绪,让主角能够自由顺畅的展现剧中人物。三是表演与相关技术,心理情境剧都是演员在前期经过反复演练,反复更改,最终以最好的一面现场呈现给观众。这要的效果也要技术团队的倾力配合。四是情景剧的观众。观众一般为在校的师生,这些人在观看情景剧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情景剧的影响得到启发。

二、校园心理情景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用艺术的形式展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情景剧的题材一般都是根据现实生活的一些事情,进行改编而来的,往往会反应出当下或是当事人的一些或某些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通过以剧幕、小品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不会使其展现的太突兀,而是在一种轻松、诙谐的环境中被观众所接受或者是认可。

(二)大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在情景剧得到激发

在心理情景剧的表演过程中,大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语言、动作对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演绎,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为观众展现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也上自身内心的一些想法在演绎中得到展现,从而演活这个角色,并引起观众的共鸣情绪。进一步根据剧中人物的行为,改变自身的行为,从而积极的处理自身心理问题。

(三)增强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在情景剧中,不是一个人或者是两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这是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才能圆满完成的。在演练过程中,会出现成员之间的摩擦问题等,这是需要大家协调才能解决的。而且在剧中,由于展示的基本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其人际关系很复杂,表演者及观众都可以把剧中人的好的处事行为运用到今后的交际中去。学生在心理情境的演绎或者观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在促进其心理发展,并得到自我成长及完善。

三、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开展方法

(一)提高心理剧指导人员的专业能力

不管指导人员是否是心理咨询师,还是一般的学生,都应该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导演在整个心理情景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仅是主角的延伸,也是配角的延伸,导演要引起主角的自发性,同样也要指导配角进行合理配合。情景剧是否演出成功,在于导演是否抓对关键问题。因此导演的专业能力一定要强。例如导演进行定期的心理知识的学习,累积心理学的知识和经验,并参加排练心理情境剧专业技术的培训。

(二)充分利用生活中典型的素材,使情景剧多样化

大学生活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圈,大学生在这里不仅只是为了学习知识,还是在为以后能够更好的步入社会做准备。而进入社会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例如职场生活,这是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因此心理情景剧从出入职场、职场生活等方面进行取材,让学生展示职场生活,从中初步体验职场生活,为将来进入职场作一定的铺垫。这样不仅情景剧的变得多样化了,还能让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

(三)利用情景剧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

在许多高校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基本作为选修课,而且基本以老师在上面进行“满堂灌”为主,学生在下面也不听甚至是逃课。这样开设出来的心理健康课就没有多大意义。在课堂上就是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心理健康课堂中就更应该展现出来。心理健康理论或者案例的分析都十分枯燥,将心理情境剧融入到教学中会增加课堂的乐趣,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心理问题,并进行自我完善。例如在讲解如何正确处理男女的恋爱关系的讲解之前,让学生自行分组,寻找题材,并在课堂中分别演示出来。在准备及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深入思考,并从中获取知识。

(四)组织情景剧社团活动,不断推广情景剧

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课堂上可以进行短小的心理情景剧的展示,但是对于大部分的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则无法加入到剧中进行表演,于是可以组织学生并建立一个情景剧社团,鼓励在校学生的加入。社团建立之后就要多组织社团活动,不断地在学校推广情景剧。例如,社团找到一个好的提出之后,在学校进行表演者的选拔,进行演练,最后再学校的广播或者是贴告示的方式传播表演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前来观看情境剧。

结语:

心理问题是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而作为国家的栋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注意。心理情景剧的引入能够辅助大学生更好的处理自身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对自身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并完善自身素质的培养。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138-03

1946年拉斯韦尔在由莱曼・布莱森主持的犹太神学研讨班上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堪称为“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1]。

“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是文章开头部分的基本要素,其中的“对谁”中的“谁”就是受众,“效果”即传播效果。

通常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所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通常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传播信息的个体,受众是传播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任何传播活动只有被受众所接受,并在受众中产生一定的效果,传播过程才算完整。

一、国防生受众主体的接受心理分析

作为受众主体的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受众主体对教育信息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及外化践行等,是源于接受主体本人自觉自愿的意识和行动,单纯的外在强制难以奏效[2]。

无论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被受众主体真正认同、接受、内化,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对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因此,优化国防生自身的接受心理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通过对383名毕业国防生的问卷调查分析[3],我们发现他们在接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时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即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基本的心理矛盾,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国防生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1.基本的心理矛盾

(1)与教育者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在认知、情感上认同、喜欢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及其施教的内容、方法、创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等,则可能选择、接受教育者所传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否则,将会对教育者传导的心理健康知识产生厌恶、排斥心理。

(2)与教育内容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现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教育内容存在差距,就会使其在心理上不认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直到受众主体真正认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才能自觉地完成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化过程,并将所认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3)与接受环境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自然、社会及心理环境与受众主体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符合,彼此适应,受众主体将产生积极、主动认同的接受心理。否则,则会使其产生困惑、怀疑甚至抵制、逆反等心理。

2.国防生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知,再进一步将认知转化为外在健康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中,在考虑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时,我们必须看到施教系统与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即基本的心理矛盾的同时,更应关注国防生因其特殊性而表现出的接受心理的特殊性,他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的各种心理矛盾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1)能动性与受动性 在对国防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国防生作为受众主体既有其主观能动性,又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把团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在团体教育环境中,国防生因其有极强的纪律性和服从性而使得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外界人为环境的制约,国防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影响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受动性。另一方面,在个体教育中,国防生展现了更多的能动性。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并能主动调节自己的接受活动,因而表现出主观能动性。

(2)递进发展性 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使新健康教育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中,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不同阶段有机组合而成,国防生健康心理发展每个阶段的某些特征是在上一阶段已经萌芽,而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在下一阶段开始时仍保留痕迹,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

(3)实践活动性 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产生于国防生作为受众主体的接受过程中。国防生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是积极的活动者,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反映以及认识的加深、提高与丰富是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化而实现的。

二、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效果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向受众传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引起他们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意识的转变、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简言之,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就是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内容而产生的效果,它具有内隐性、恒常性、层次性等特征。

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集中反映在受众身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心理健康知识的增长,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看国防生能否对这些内容进行识记、保持、回忆、理解和运用。第二,心理健康意识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活动能够改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看法和态度,强化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这种意识的转变一方面表现为对固有意识的增强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固有意识的改变和抛弃。第三,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自我维护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技能,主要表现在国防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时能熟练和迅速的处理,使其对国防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同时,这种自我维护能力和心理健康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知不知”与“会不会”是两个有机联系的层次。第四,行为的变化。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传播,运用一定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巧,在国防生心理健康意识转变及自我维护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其行为习惯、行为方式有所改变,使其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通过对383名毕业国防生入营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约有25.8%的国防生存在心理适应问题,有近13.5%的国防生主动提出心理咨询要求。可见,目前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弱”:一是心理认知能力较弱;二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三是心理适应能力较弱;四是心理应急能力较弱。

进一步而言,国防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挑战,我们在承认国防生入学后一直接受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教育而心理压力较大这一事实的同时,更需要深入思考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换言之,应更多关注国防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效果。而当前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授课教育的层面,紧贴实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的路还没有走开,同时也没有真正以人为本、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即从受众心理和传播效果的视角出发,使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笔者认为,必须在客观分析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基础上,以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为依据,以科学的传播方式为桥梁,使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

1.以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为依据

国防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接收者,是构成心理健康教育传播过程的两极中的一极,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优化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时,应考虑国防生这一受众主体的客观接受心理,并以此为依据。笔者认为国防生的接受心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接受动机不一 国防生接受心理教育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入学动机的影响。国防生的入学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个人理想型、强化自身素质型、解决就业型、迷茫型。如果国防生入学动机不端正,他们在入学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也会受到影响。

国防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动机,决定了他们接收信息的成效不同,因而会产生教育效果的差异。而目前,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多数是以课程任务的形式进行,因而会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制约性,其接受动机不强,由此会弱化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而,在对国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依据不同的入学动机而产生的接受动机展开相应的教育活动。

首先,对于个人理想型和强化自身素质型的国防生,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动机较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并辅之以其他形式,就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对于解决就业型、迷茫型的国防生,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动机较弱,如果简单地以课程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很难保证,因此,在对这两种类型的国防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以形式活泼的体验活动为主,着重增强其军人核心价值观,打牢从军报国的思想基础,强化爱国观念、激发爱国热情。

(2)接受能力不一 由于个体差异性,国防生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会制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国防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过程实质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是否能通畅完成主要取决于接受主体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国防生接受技巧存在差异。若国防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反应不灵敏,不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灵活运用,很难高效地获取信息,这表明国防生缺乏相应技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受阻或中断。其次,国防生转换能力出现两极。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变换过程。国防生在接收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经信息转换,以各种方式对其反应进行信息反馈。有的国防生对信息的反馈是积极的、正面的,有的则是消极、负面的,这两种反馈方式对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何引导国防生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进行正面、积极的反馈是发挥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点。

2.以科学的传播方式为桥梁

在强调受众心理过程的同时,我们同样要考虑到传播的能动性。信息能不能为受众所接受,固然和受众的心理及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有关,但还和信息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紧密相连。信息表达形式优劣高下的不同,对受众选择和取舍的概率有很大影响。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心理上有着极大的随意性,他乐意接受就接受,乐意接受什么就接受什么,反之亦然。一般而言,受众易于有选择地感知与他们原有的观点、兴趣、动机、态度相同或相似的传播内容,并有选择地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传播者的能动性在于他可以用巧妙的方法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相信它,使他们克服对信息的消极看法和逆反心理。科学的传播方式是实现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优化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以下三种传播方式:

第一,信息。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信息的可靠性与传播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教育信息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及信息量都会影响教育传播的效果。如在国防生心理压力管理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和情景剧的方式促使国防生了解其压力源及压力应对方式,使有关心理压力的信息量及信息呈现贴近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选择方面,应根据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国防生容易理解的方式选择和收集适当的信息内容。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呈现,如果信息呈现的组块过小,国防生会感到太浅显而认为是浪费时间;组块过大,有些国防生会感到过于深奥而不胜负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呈现应尽可能适合国防生学习接受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量方面,由于一定时间里,国防生的接受水平的限制,应保持适量的教育信息。

第二,媒体。不同的传播媒体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不可克服的局限,因而,在对国防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选择适宜有效的媒体,才能取得最优的教育传播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育,其媒体运用更加多样化,主要以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交互媒体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播。

第三,环境。一般来讲,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包含校园文化、区队管理、人际关系、教室环境等,尤其就教室环境而言,多以活动桌椅、温馨开放的活动场地为主。教育传播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国防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播环境,如精心设计传播场所可促成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1前言

随着大学体育教育观念的变更,以全面育人,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体育教育目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体育教学内容朝着统一性与灵活性方向发展,突出了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这就给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在构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时,往往忽视了体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不大,体育教学的改革只是停留在一个阶段性、区域性上。众所周知:对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合理程序的研究,使大学体育教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个“过程”就充分体现出体育教育技术的重要性。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体育教育技求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必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2.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美国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the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nlogy)把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定义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及实践。从狭义上讲,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中应用的科学技术。

教学模式(InstructionalModels)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结构形成[4]。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这四个要素,这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其中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是相对固定的,要想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过程。教育技术是关键。

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依据于教育技术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可以反应出教学模式的合理程度,二者相互相存。如计锋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把复杂、难以口头和肢体表达清楚的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打破了课堂教学限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为终身体育教育,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体育与健康教育从传统的学校、课堂走向社会、为“终身受益”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3大学体育教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技术还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以行为主义思想指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师为主体的经验主义教育技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能力的培训,导致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局限性。而当今各学科普遍采用了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学科知识储存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等功能与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与一体,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进入到立体阶段,教学过程智能化,使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打破了课堂界线。体育教育技术也必将朝着这一趋势发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教育技术,为构建符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操作平台。

篇4

关键词 健康行为 大学生 影响因素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较复杂,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家庭、法律、宗教等方面。以下将进行具体阐述。

一、培养大学生健康行为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纪,国际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竞争是根本,国民素质将成为新世纪各国实力较量的根本之根本。要想提高国民素质要从健康行为的塑造抓起,只有建立了健康行为,才能提高民族素质和实现健康。大学生是一个文化层次和素质较高的特殊群体,他们可塑性强,易于建立健康行为,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

二、影响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一)健康的信念

信念是人对于自己生活中所应遵循原则的信仰。如有些人不相信吸烟是肺癌的主要病因,反而认为吸烟能预防感冒,这是错误的而不是健康的信念。而认为低钠饮食有利于预防高血压的信息则是一种正确的健康信念。信念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信念越接近于健康促进的指向,就越能产生正向的、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则会产生阻碍健康的行为形成的负面效果。现代健康教育知识传播的第一目的,是使接受者建立健康的信念。如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在进行宣讲吸烟危害,只有相信这个结论,才能建立健康的信念。建立并强化科学的健康信念是形成健康行为的基本要素。

(二)经济的发展

经济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决定性力量。然而,经济发展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新的危害,如丰富的物质生活,提供精制高热、高脂、高胆固醇的美味食品,导致营养不平衡,肥胖人口增加。同时,由于劳动条件改善、劳动强度降低、休闲时间增加、看电视时间增多等,使人的体力活动相对减少,成为一些对健康不利的行为发展的基础。

(三)社会体制

社会体制保护或也限制人的某些行为。在各种制度中,医疗保障制度与人的健康行为最为密切。若医院完全免费,可保证充分就医,但亦可能小病大医,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若完全自费,有可能使很多人无力支付费用而延误治疗。前者可能造成过度就医的行为,后者可能造成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的“失医”行为。鼓励大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并建立健康行为是基本的保证条件之一。

(四)文化背景

每个国家,每一民族都有其传统的文化及习俗,并强烈地反映在个人的道德、信仰、生活和行为方式之中。与健康有关的如饮食、服饰、嗜好、生活起居等无不表达着强烈的个体行为特征。要改变落后的文化观念与行为,需要强有力的科学知识的传播、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依赖于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

传统的文化习俗是经过千百年的塑造而形成的,虽无法律依据,但在一定的地域,其社会舆论基础强大,成为不是法的法。要冲破其束缚,常会遇到意料不到的困难。

(五)家庭、同伴、群体因素

个人行为在形成过程中受家庭影响很大,其中以父母、兄长的影响最为明显。如众多资料表明,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其中行为异常者所占比例较高。在西南科技大学中,特别是老师的影响不可忽视,许多学生以老师为榜样,奉老师的言行为判别是非的标准。一些学生在家不听父母之言,而对老师言听计从。

三、培养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健康行为的对策

健康行为对大学生的成长,对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解决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痛苦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心中有了远大目标,行为就会高尚起来。

(二)掌握辩证法,学会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本领

由于缺乏对人生的辨证认识和思考,缺乏社会实践的直接体验,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只有掌握辩证法这个锐利的武器,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和工作中的困难,这样就不会被挫折所吓倒,被困难所折服。

(三)超越自我,学会控制、战胜自己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很弱,稍有挫折就容易一筹莫展。这往往影响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和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拓展视野。知识增加了,觉悟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也就广阔了。

(四)树立时代意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篇5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97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且具有属于自己独立的复杂的系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而人格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对于个体而言,人格教育应该早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是对人格教育的深入。人格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学生个体在整体发展过程中,会接受到不同的教育,这些教育始终不能脱离的就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并逐渐与其融为一体。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前提,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思想不仅是人格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格教育上的不足

1.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格教育的认识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中学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称为一门科学,它具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学目标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并不全面,实施也不够具体,也就是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抓住人格教育这个核心内容,只是过分注重智育教育,而严重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事实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目标也十分明确,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阶段,大部分中学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这些为基础选择录取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发展。这都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格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且没有意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绪情感十分容易爆发,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使得学生不能够做到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更甚严重者对自己、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味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1.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实施力度不够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但是正是由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格教育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了人格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力度较弱。认知是实现行为的前提,认知如果不够,那么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活动难以全面实施。人格教育无法脱离个体的心理、情感、道德、人际关系等,而中学时期的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波动性最为强烈的时期,这就直接增加了中学思想教育的难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的储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进一步确定。中学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非常多,教育方式也比较丰富,相关活动也十分多样。但是由于认知的不足,使得人格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实施过程中明显不够突出,实施力度也严重不够,教育工作者没有做到全面掌握人格教育的关键内容和核心思想,这就使得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略了人格教育的精神,实施力度也逐渐减弱。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 1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也是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学校作为培养中学生的重要载体,必须要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配备优质的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辅导机构。而且,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既针对学生也针对家长和教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加强对其重视。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应该做到有意识地传播心理学知识给学生,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控制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班会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合理利用时间,给学生播放一些有意义的心理学小视频,或者是做一些心理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绪情感,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人格。在此基础上,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让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身心进行积极影响,让学生在学习心理知识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幸福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情感体验,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最后,学校还需建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障碍等,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调整心理状态,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 2 建设良好的教育团队,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现阶段,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不够完善,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更新,现代化的中学生思想意识和心理特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个性差异也十分明显,这就给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了难度。所以,建设优质的教育团队迫在眉睫,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调动教师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格教育的最终目标。学校必须要构建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校长要起到引导作用,积极督促教师,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还有,教师要积极端正教育思想和教学态度,提高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中学生一直被认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就进一步要求教师要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学校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有正确的认识,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全面发展。当然优质的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在现代化社会的影响下,作为传播知识和育人的关键,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的综合实力的提高,积极参加定期培训,学习新型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因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想要实现对中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作支持。而且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想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知识。

3 结 论

总而言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虽然存在着太多的问题和难题,也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但是即使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寻求完善的发展之路,并且希望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一些中学已经开始尝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体制,同时也向已有成效的学校进行学习和借鉴,并正在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笔者所在小学虽建校时间不长,但是校领导很有前瞻意识,将“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融入了课程建设,从2006年开始即组织人手进行“适合教育”视域下的小学心理课程建设,经过七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了苏州工业园区内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学校。

一、构建适合“每一个”的显性心理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关注“每一个”星海学子的心灵成长需求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主题。

1.根据不同年段,设计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学计划

(1)低年级的心理活动——温馨的心灵港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教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场景扫描:“今天轮到我们班同学进学校阳光驿站活动哦!”二年级班主任郑老师一宣布这个消息,教室里一片欢腾。“你想去哪个室场活动?我上次去了心理测量室,那个水果拼图可真有趣,这次我还想玩!”“我想去沙盘室做沙盘,那个游戏最有趣了。每次做完,我都很开心!”……学生们议论纷纷,讨论着自己中午想要参加的项目。

每天中午,学校心理中心的阳光驿站里总是回荡着星海娃娃们的欢声笑语,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在学校心理教师和心灵小伙伴的组织下开展丰富有趣的心理活动。有的学生在大厅休闲区阅读心理绘本,在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中汲取心灵鸡汤的养分,了解什么是友情,懂得爱的方式,学着战胜恐惧;有的学生在情感表达室制作剪贴画,捏橡皮泥、画画,借助艺术创作来调节自己的心灵,学着自由地表达和有效地自我控制;有的学生在沙盘游戏室开展团体沙盘游戏,将喜欢的玩具放在沙箱里,与伙伴们一起合作创造理想中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谦让与友善;有的学生在心理测量室做注意力训练的游戏,在与电脑的互动中体验规则的意义,其乐无穷。

(2)中年级的心理课堂——我的地盘我做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教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场景扫描:“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绿草因为我变得更香,天空因为我变得更蓝,白云因为我变得柔软……”伴随着欢快熟悉的旋律,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了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我是一只独特的羊”。学生们通过“羊儿性格大点评”“夸夸我这只独特的‘羊’”等环节,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学会了“自我接纳”。

学校早在2006年就开始有意识地在课表中引入学生心理辅导活动课,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探索,目前在三至六年级均开设了每两周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年级的教学内容如下。自我认识:在班级中和同学分享自己名字的故事,在自我接纳和欣赏的同时,也能接纳和欣赏他人。学习能力:了解注意力的特点,掌握一定的训练注意力集中的方法;能在了解时间重要性的基础上,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情绪管理:发现自己有不良情绪时能运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调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微幸福”,并从中感受到真、善、美。

同时,为了让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每学期的期末心理回顾课上,学生都会通过反馈表向教师提出下学期活动主题的设想,心理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建议对活动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心理辅导活动课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3)高年级的心理社团——心灵成长新天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作好准备。

场景扫描:每周五下午三点半,五年级的小倪和小丁都会整理好书包,赶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参加心理社团活动。见到其他班的心理社团伙伴,她们热情地打了个招呼,就讨论起来:“不知道今天又会有什么有趣的心理话题呢!”在期待中,新一期的心理社团活动开始了。

进入高年级后,根据学生已逐步进入青春前期的特点,在上好每两周一次心理课的基础上,学校在每周五下午开设了校级心理社团,招募“热心做同学的知心人,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兴趣,同时又想获得自身心灵成长”的学生参与,培养一批“心灵小伙伴”,作为“校园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之外的一支朋辈辅导的骨干力量。

在心理社团里,高年级的心灵小伙伴们会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各类活动,有时是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小知识,掌握帮助同伴及时调节情绪的好方法;有时是伙伴之间互相交流工作情况,在互帮互助中缓解自己的压力;有时是开展有趣的体验式心理活动,在开心一笑中体会到沟通的重要、合作的意义。

2012年学校心理社团在传统学生心理团辅活动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沙盘团辅训练。一盘细沙,三架子各式各样的物件造型,加上辅导教师的关注与投入,还有学生们的自由创作,构成了沙盘游戏的基本要素。就在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摆放沙具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心灵得到了充实,人际交往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2.运行适合“每一个”的心理评价标准

心理评价是从整体上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如果教师能对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作出准确评价,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此学校心育团队从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出发,结合年龄特点尝试在四至六年级推行心理课程评价单。评价单上既有心理教师针对该年段的学生提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又有学生根据自己一学期的收获,进行的自我心理成长评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构建适合“每一个”的隐性心理课程体系

课程从表现方式来说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心理隐性课程包括除上述显性心理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4.营造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育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的,而其中星海小学又是整个园区中小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行者。回顾学校心理教育这短短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办学之初仅有一个40平方米的心理咨询室,到现在率先在园区成立拥有两层楼,合计30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星海人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主要是发展中的儿童这一群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将整个活动区域命名为“阳光驿站”,意为希望学生们能在这里获得阳光般的温暖,把“阳光驿站”定位为一个放飞心情、倾诉烦恼、寻找温暖与欢乐的天地。整个“阳光驿站”的内部装修以学生为本,努力体现快乐教育的理念,分为悦读活动区、情感表达室、沙盘游戏室、心理测量室、心理晤谈室五大区域。

二、打造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师团队

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充分参与,积极的、开放的态度以及人格的魅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证。在打造星海小学心理教师团队时,学校首先考虑的是教师的人格品质,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参照林孟平有关心理辅导员应具备的人格素质的观点,学校选拔培养心理教师时制定了以下标准:有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善于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接纳自己,能正视自身的优点与缺点,经常内省;尊重他人,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语言表达准确、具体、简洁、有幽默感;具有适度的智慧,能主动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人。

除此之外,学校还十分重视专兼职心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不定期地举行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鼓励心理教师多参加课外的心理疗法继续教育。目前心理教师团队中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8人,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2人,拥有苏州市专兼职心理教师上岗证书的9人。同时团队成员中有市德育学科带头人两名,市优秀班主任一名。

三、收获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育硕果

十多年来,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这块沃土上精心耕耘,使心育工作成为了星海小学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心育团队成员在国家、省、市、区级心理优质课评比中均荣获过一等奖,在各级各类心理论文、案例评比中获奖四十余篇,在市级、区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心理类文章二十余篇。

“墙内开花墙外香”,心理健康教育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人际交往品质。心理社团的学生自发进社区组织义卖活动,自己联系社区工作人员,确定场地,寻找货源,设计口号,用一颗真心、一片热忱打动了许多社区居民的心。义卖活动共筹得善款五千多元,全部捐给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组织,活动被新闻媒体广泛宣传。

由于学校的心育工作扎实有效,“苏州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先后落户于我校,这是对我校心育工作的极大肯定。

四、家庭社区紧密协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塑造孩子的关键场所,亲子关系的质量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在关注每一个星海学子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家庭教育。学校网站上的“心灵驿站”是家长了解孩子心理成长规律的窗口,每学期的“家长心理大讲堂”是家长聆听科学家庭教育方法的途径,学校的“心理晤谈室”是家长与心理教师面对面谈心的场所。

社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个阵地。学校与社区密切合作,每年都会组织学校心理团队成员进社区活动,同时社区也积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协助学校心理社团的学生们开展“HELP”项目的义卖活动,使学生将爱心和正能量传播到社区每一个居民的心中。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67-04

《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00]14号)给社区教育的定义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落实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的社会承载主体,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力量。社区教育把教育拓展到社会组织的最基层,满足大批远离学校教育的社区成员接受再教育的需求。

一、社区教育的属性分析

所谓教育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又称教育服务。社区教育是教育产品的一种,社区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社区教育还具有独特的功能属性。

(一)社区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

社区教育的产品属性,要依据实际发生的教育活动确定。从教育内容看,社区教育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教育形式看,社区教育则体现为纯公共产品(如社区广播、宣传车)、准公共产品(如班级授课、俱乐部、开放式网络平台)和私人产品(学徒制教育、教师补课等)三种类型的混合公共产品[1]。

《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社区教育提供教育服务及其混合公共产品的实际,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增加教育投资,挖掘现有教育服务的潜力。同时,应根据均衡教育和整体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逐步把部分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转移给市场,使公共投资能发挥更大作用。

(二)社区教育的功能属性

社区教育作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除了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功能外,还有育人、资源整合、文化、服务的功能。从社区发展的范畴来看,社区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载体,是社区成员共享的学习平台,是构建学习型社会、贯彻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模式和落脚点。社区教育是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综合素质,实现自我发展、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其育人功能是社区教育的基本功能。而社区教育的资源整合功能,是指统筹各种教育类型,形成大教育体系。社区教育品牌应突出育人示范和资源整合两大基本功能。

二、珠三角地区社区教育的特点及经验

(一)珠三角地区社区教育的特点

珠三角地区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基本覆盖城乡,基本形成“社区学院—街镇社区学校—居委(村委)社区教育工作站”三级办学网络,开展了针对职业、生活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等。在教育实体方面,主要依托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广播电视大学和职业院校作为社区教育的主阵地。同时,教育主管部门积极鼓励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和社区服务工作。培训范围不断扩大,除了本社区居民,还包括辖区内的党政干部、两委干部和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辖区内所有人员。

(二)珠三角地区社区教育的经验

珠三角地区社区教育开展较好的地区有深圳、广州、佛山、珠海等地,这些地方已积累一定经验。

深圳。教育部公布的第一、二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中,深圳市宝安区和南山区榜上有名。宝安区的社区教育2002年就已开始。该区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形成了“区社区教育中心—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站”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制定《关于全面实施素质工程的意见》等文件,以制度的形式为社区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社区教育实践中,以劳务工和原住居民为主,采取“送教进社区、进工厂”的方法,以及与高校建立“上挂、横联、下辐射”等合作方式,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2]。南山区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形成五大特色;率先实行购买服务,创新社区教育工作机制;开展“十百千万行动”,成功创造和谐社区的南山模式;优化课程资源库,搭建一套相对完备的社区教育学习平台;打造品牌项目,街道创先争优活动亮点纷呈;突出合力育人,实现学校与社区融合共建[3]。

广州。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建设取得良好成果。如越秀区矿泉街将社区居民以及流动人口作为教育对象,开展新市民素质教育系列项目,以社区“祠堂文化”作为载体打造社区教育品牌。如海珠区南华西街以课题“学习型家庭模式研究”为引导,结合社区实际,创立社区学习型家庭。

佛山。2007年9月挂牌成立了佛山社区大学,确立“政府部门主导,专业机构参与,社区大学承办,社会力量支持”的工作思路,形成“网站+项目+基地+‘CtoC’网上学习社区+社区教育超市”的社区教育模式。以佛山社区大学网站为平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种培训项目,通过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及其他机构等,把教育内容送到学习者身边[4]。同时,还积极探索通过搭建“CtoC”模式和社区教育超市模式的网上学习社区,借助有志于投身到社区教育的普通市民、社会各类教育机构和教育资源的力量,弥补社区教育力量的不足。

珠海。针对社会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搭建起珠海电大在线、珠海干部教育培训网和珠海市民终身学习网三大开放式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在农村乡镇和城区街道建立常态化学习型示范社区,提供各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整合和吸纳全市各种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资源,为官兵、澳门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及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妇女等群体,打造“总有一款适合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全民共享式教育超市[5]。

从珠三角社区教育开展较好的地区经验来看,各地区社区教育办学定位明晰,大部分都能结合区域实际,通过特色(品牌)项目带动,整合优质社区资源,注重办学质量。将这些经验做法进一步凝炼成社区教育品牌,形成社区教育品牌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借助社区教育品牌的影响力,完善社区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维度分析

2010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教职成厅[2010]7号),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组成,其中核心指标9个[6]。核心指标主要涉及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基地与网络建设、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社区成员的知晓和认同率、社区成员的满意率、特色、创新等方面。珠三角地区的社区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基地与网络、经费和队伍等方面已步入正轨并得到保障,但要打造品牌,就需要在教育成效和特色与创新方面狠下功夫。具体而言,根据珠三角地区社区教育的特点,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课程及活动资源,打造知名的项目或品牌;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充分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提高服务水平,使得社区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改善精神生活和环境生活质量。

(一)明确办学定位是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核心

明确办学定位,是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最根本因素,主要体现为市场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定位两个方面。

社区教育品牌设计,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社区的经济因素、人口素质因素、周边的教育供给因素等。按照现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模式,社区的经济情况决定了公共财政的经费投入以及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度。社区内人口素质对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内容的提供、组织和开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社区教育品牌的形成,必须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定位,适应社区的经济情况,与市场紧密联系并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敏反应,与周边其他优质教育类型错位发展,实施差异化战略。

社区教育品牌要能够体现出社区教育的人本价值、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社区教育品牌在实现其服务功能方面,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吸收和融合地区原有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提供的教育服务和培训项目尽可能贴近社区实际需求,体现社区教育新颖、实用、优质等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拓展并强化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针对社区内不同群体的需求,实施差异化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内容方面,可以考虑开设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或培训项目,开设创业和再就业培训项目,开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技能培训和文化项目培训等。

(二)创新的品牌项目推动是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载体

社区教育的品牌设计,在实际的运作上,还必须要有一个活动载体或宣传主题。要注重社区教育课程和特色活动的深度开发并进行包装,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课程或活动资源。打造社区教育特色项目、载体或平台,如各种类型的优质专业(课程)、主题学习活动、社区讲堂、“三农”教育服务项目、再就业服务项目等,最终形成社区教育的品牌项目。

以特色项目活动为形式,立足于社区教育受众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品牌项目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

(三)优质的社区资源整合是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基础

社区教育品牌更应凸显其育人示范和资源整合两大基本功能。社区教育内容的核心在于课程。为更好地提升课程特色和内涵,与社区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对接,一方面要将区域内的人力、场地、有形和无形教育资源(尤其是非教育机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促进社区教育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整体教育最佳效能;另一方面,凭借社区教育自身的优势,积极与高级合作者(名校或名企业)进行合作,着力整合相关优质资源,搭建社区教育信息化学习共享平台,采用大讲堂、学者论坛等形式,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到社区授课讲学。

(四)品牌的识别及传播是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必要条件

在品牌设计和营销过程中引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结合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形成社区教育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包括院校名称、徽标、宣传用语、传播媒介等基本要素,以及院校建筑、办公用品、公共指示和交通工具等应用要素。借助视觉识别系统,将社区教育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办学思想和宗旨,通过社区教育主体及其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转换为直观化的视觉识别符号传达给教育受众,从而促使社会公众对社区教育产生深刻的理解、认同并接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社区教育品牌的形成、营销和管理,关键在于进行有效的传播。要树立强烈的品牌传播意识,重视社区教育品牌的传播,使传播受众、教育受众能形成较高的品牌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教育主体及其师生员工必须认识到品牌传播的重要性,树立品牌的传播意识。

(五)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是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保证

严格的质量保证是社区教育品牌的核心,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可以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和评价,提高知晓度和认同度,提高接受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度。

社区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两个方面。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必须依靠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责任目标制度、资源共享制度、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度、经费投入制度、评估检查制度以及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等。通过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社区教育主体加强自身软硬实力,将质量的优势提升为品牌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柯玲,黄旭.社区教育产品属性界定与供给选择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18):3-5.

[2]刘永新,张路玉.宝安荣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 [N].深圳特区报,2010-12-13(A13).

[3]阮元元.南山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N].广州日报,2010-12-07(SZA20).

[4]王建根,张竹英.“网站+项目+基地”,基层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构想[J].中国远程教育,2009(3):52-56.

[5]杨连成.珠海电大开放式社区教育惠万家[N].光明日报,2010-9-15(10).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的通知[Z].教职成厅[2010]7号,2010-08-10.

Analysis on the Design Dimension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Brand Based on Lifelong Education Concept

YU Jia-qiang,XIE Wei-cong

(Guangdong Radio & TV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91,China)

Abstract As a kind of public product and educational mode, community education has unique attributes. Apart from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community education also has the functions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tegration, culture and serv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the brand design of community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clarifying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boosting brand projects, integrating excellent community resources, identifying and diffusing brands and strict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Key words community education; lifelong educatio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brand design

篇8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它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积极控制血糖,防止外伤、感染,积极治疗末梢神经病变是处理糖尿病足的基本要素,对糖尿病足细致观察及积极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快糖尿病足愈合过程,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及截肢率,现将对60例糖尿病足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病例选自我院2008年9月-20011年12月于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足患者60例,符合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1]。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5~86岁,平均(65±7.6)岁;糖尿病病程10~22年不等,其中10~15年34例,15~20年18例,>20年8例,平均患糖尿病时间(18±5.7)年;糖尿病足病程3-45天,平均(20±12.4)天;其中36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46例合并高脂血症,有心肌梗死病史12例,发作过心衰患者22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肌肝大于177umol/l)28例,吸烟者10例;该组病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2例,高中文化10,大学以上文化程度8例,其中工人或无业低保人员46例,教师5例,医务工作者2例,干部3例,个体老板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控制血糖及危险因素:糖尿病足患者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使血糖控制于FBG<7mmolL,PBG<10mmolL。同时积极戒烟,控制高血脂、高血压,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水肿,控制心力衰竭,改善肾循环,调节肾脏功能。 注:1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0002;2.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妇幼保健院,山东,枣庄,277300 1.2.2改善和恢复足部的循环:应用654-2、杏丁、己酮可可碱等药物,通过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抗凝、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血流动力学,清除氧自由基及其它游离基对血管内壁的损伤而改善肢端缺血状况。 1.2.3积极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应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特别是维生素甲基B12(甲钴胺),刺激轴浆蛋白质合成,使轴突受损区域再生,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1.2.4局部治疗:及时彻底清除局部坏死组织,用胰岛素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再用胰岛素盐水浸湿纱布或林格溶液浸湿的伤口垫覆盖溃疡创面, 24h换药1次,对极个别的严重溃烂,可12h换药1次。同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控制足溃疡合并感染。 1.3 护理

1.3.1健康教育:对病人积极宣教,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嘱患者严格糖尿病饮食,定餐、定量,戒烟酒,合理运动,减轻体重。教会病人自我监测血糖,正确注射胰岛素,长期坚持合理治疗,坚持随访,严格控制血糖,按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应仔细讲解,反复强调足部护理的重要性,争取患者家庭的有力支持,保持足部健康。

1.3.2加强足溃疡的防护:避免足部受损,每晚用温水洗脚,水温不宜超过40摄氏度,泡脚后察看足部和趾间有无小泡、皮损,以便及时就医,皮肤干燥的患者可用乳液,防止裂伤,修剪指甲时应在指甲较软时修剪,不宜剪的太短,冬季注意保暖,选择宽松舒适的鞋,袜子应选择透气性好、松软的纯棉制品,袜口不能太紧,勿长时间双叉或盘坐,以免压迫足部血管和神经。 1.3.3足溃疡的护理:足部一旦受伤,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对溃疡面较大者可采用红外线照射,使局部干燥、消炎。感染的伤口用654-2、胰岛素、庆大霉素湿敷,肉芽长出并有治愈倾向时应停止湿敷,由趾尖开始向上至膝关节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溃疡愈合。

1.3.4 加强出院后的监督:出院前要对家属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以协助患者足部护理;建立护患联系卡;经常进行电话联系监督或上门随访,以了解患者足部情况。

2 结果

评价标准:溃疡痊愈、溃疡改善。溃疡痊愈定义为溃疡面100%被表皮覆盖,且无渗出。溃疡改善定义为Waner′s分级降低≥1级和/或溃疡面积缩小≥50%[2]。住院期间,60例糖尿病足患者中48例溃疡痊愈,9例溃疡改善, 1例因病情恶化转入外科接受截肢手术,因合并其它疾病导致死亡2例。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局部表现,在糖尿病足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病情详细观察和积极护理对糖尿病足的愈合意义重大。

对糖尿病足的护理首先应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宣教工作。目前糖尿病末梢神经和血管病变不能彻底预防,故糖尿病足在防治过程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要重视要重视糖尿病足的预防护理知识教育[3],增强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和对足部的保护意识,加大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足部护理教育指导力度,以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教育糖尿病患者选择合适的鞋、袜,如果有足的畸形或存在足受压,应建议患者选择合适的保护性鞋子[4]。另外应教育糖尿病患者掌握正确的修剪趾甲的方法,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因修剪趾甲不当造成足部损伤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并不少见[5]。我科通过近4年坚持不懈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向患者传播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患者如何预防糖尿病足的并发症,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糖尿病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配合医生根据患者体重、年龄及活动量计算每日饮食量,糖尿病足部坏死的患者因感染消耗大,应适当增加热量10%-20%[6] ,同时积极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剂量,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

糖尿病足的局部治疗决定患者最终的转归,直接影响糖尿病足的恢复与否。创面处理是局部治疗的关键,出现感染的创面,可根据脓液培养情况局部选用敏感抗生素[7] 。创面感染严重且有腐肉脓液时应切开引流或彻底清创、消毒,局部用红外线灯照射等。近年我们应用我科李树法博士研制的中药膏剂“糖足愈疡膏”对糖尿病足伤口进行处理,已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促进足部末梢血液循环可加速糖尿病足的愈合过程,应指导糖尿病患者每日适当作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min,平时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在应用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皮肤表象。4年来,我们通过加强糖尿病足相关护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将上述护理方法应用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因足部感染坏疽,伴有恶臭,常有自卑心理,部分患者因住院时间较长易产生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护理,动员家属共同安慰、鼓励患者,适时疏导使患者心态稳定[8] 。我们对每例糖尿病足患者均提供心理护理,出院后长期保持电话随访。发现经过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心态明显平稳,能够完全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糖尿病足的复发率取得显著下降。

4.结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知识匮乏,血糖控制不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感染,足部外伤是糖尿病足形成的重要原因。通过糖尿病教育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预防的强烈意识,加强对糖尿病足患者病情监测和细致护理,可显著提高糖尿病足愈合率,减少因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等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 李仕明.糖尿病足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6.

2 Rullan M,Cerda L,Frontera G,et al . Treatment of chronic Diabetic foot ulcers with bemiparin :a randomized,triple-blind,placebo-controlled,clinical trial

[J].Diabetes Med,2008,25(9):1090-1095.

3 范丽凤,张小群,郝建玲,等.530例糖尿病患者对选择穿着合适鞋袜知识了解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10-12.

4 王玉珍,王爱红,刘U,等.糖尿病足治疗鞋减轻了足底压力[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

(6):406.

5 范丽凤,张小群,郝建玲,等.糖尿病患者足病预防护理知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493-497.

6 高伟.糖尿病足42例护理对策[J].河北医药,2006,28(2):156-157.

篇9

教师的人格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发展中,具有其他要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道德升华具有示范价值。教师光明磊落的情怀、突破功利羁绊的道德人格,对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作为“人师”,其道德行为和渗透其中的道德理念对学生构成了生动的德育主导因素,使其能自觉意识到要按照教师所显现的具体可感的道德规范去校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并从中提升原有的道德信念。如果教师是自身缺乏道德人格的“经师”,只是以空洞无力的道德说教,从外部制约学生的道德行为,那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对灵魂作自我审视和自我反省的欲望和动力,更不会主动去用活生生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做自我调节,甚至有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学业发展具有激励作用。教师高尚的理想精神、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成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鼓舞学生积极向上、发奋进取的强烈召唤。学生受教师人格魅力的深深激励,转化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激情,就能长葆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奋进状态,从而形成外在行为与心灵渴求合二为一的深沉而持久的“内部学习”。教师的理想精神和敬业态度对学生灵魂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课本教材更富有魅力。

再次,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情感化具有陶冶功能。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养。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教师的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产生愉悦的情绪反应,并自愿接受约束,自觉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第四,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促进意义。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应当公正、宽厚、仁爱,以博大无私的胸怀去关心、理解、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这种热爱、关心和尊重,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架在师生心中的桥梁。所有的真爱都基于一份尊重,师生之间形成的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主动去适应各种变化、挑战、竞争、挫折和失败,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学习,面对人生,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人格。

总之,教师人格体系构成了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文字教材和显性课程无法取代的潜教育价值,并对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主动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

教师人格美的内涵要素

德、才、学、识是构成教师人格的基本要素。教师的人格美,主要体现于美德、广才、博学、卓识、善教、达观等方面。

教师人格是一种智慧人格,具有超群的智慧、理性的自觉。教育活动是一种运用教师的智慧来培养学生智慧的活动,教师通过智慧育人教给学生终身受用 的生存智慧、学习智慧和创新智慧。教师人格作为智慧人格,具有博学、理性和创新等特质。博学指广博的文化修养,教师只有积累了广博的知识,才能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具有预见性,才能满足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想象丰富、渴望探索的学生的欲望,获得学生的信赖。理性是以正确运用智力为特征的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创新精神是教师人格魅力之所在。教学是创造性劳动,教师只有不墨守成规,不囿于旧说,勇于探索,孜孜以求,不断进取,才会有创造性的发现。

教师人格是一种道德人格,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正因为如此,教师的道德人格也就是教师的一种伦理责任,它是反映在教师与学生关系上的教师的自我道德要求,是促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师的主动性和倾力的工作奉献,是建立在教师内部道德环境上的对学生的责任感和敬业表现。在思想上是无私的,在容量上是无限的,在情感上是无保留的,在教育要求上是无终点的。归结起来就是使学生愿意接受教育,是使学生能够受到教育,或者说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教育,最充分地得到发展。一 个具有道德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它如风行水上,了无痕迹;又似春雨入夜,润物无声,学生在教师人格的唤醒、鼓舞、激励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观念与理想、信念、情操等,能在努力实现求真、向善、爱美的意向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进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

教师人格是一种情感意志人格,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绪反映和态度、过人的克服内心障碍的自制力和坚韧性。马克思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能量。”教师的情感意志人格集合了教学的兴趣、庄重的态度、崇高的理想、待人的热情与坚强的意志等要件,把它们用在教育上,就会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情是教育的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桥梁;爱是教育的钥匙;爱是教育成功的种子。师爱是一种纯洁、神圣的师生感情。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理解和关怀,教师只有把爱化为涓涓暖流,流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才会产生良好的师生情感,调动其积极性。在一定的场合,教师的一句鼓励性的话可以产生巨大的 “现场效应”,有时甚至还可以改变某个学生的人生。

教师人格是一种审美人格.具有对美的事物的敏锐的感悟力和执着的追求精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 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道德的引路人和智慧的开拓者,同时也作为审美对象站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的审美人格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审美人格有时像涓涓的溪水,有时像澎湃的海浪,有时像静穆的山林,有时像火红的朝霞,绚烂多彩,瑰丽多姿。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才能愉快地胜任繁重而艰辛的教学工作,才能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快乐。美的传授与美的内容相谐,美的情感与美的姿态相呼应,产生美的效果:亲切、感人、清新、舒适。学生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与激发,思想、情感、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与升华。

教师人格美的陶养构建

为师者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自身完美人格,以素质提高素质,以人格塑造人格。为此,教育者必须要确立三个意识:

1.修身意识。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播撒阳光的人首先自己就要充满阳光。“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正人者必先正己,一个不能自我化解心理问题,不善于自我保健和调节的教师。又怎能进行自我修养辅导,教学生自我心理训练呢?为教者要把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人格高尚的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豁达乐观的宽广胸怀,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崇高的人格,从而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篇10

[作者简介]胡维平(1966- ),女,湖北荆州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广告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广告理论与实践、价值观与消费行为。(上海 200434)

[课题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价值观的上海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0902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87-02

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和社会竞争激烈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大学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主要机构,大学教育者和管理部门理应洞察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实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政策和策略。

一、稳态与健康

“稳态”(homeostasis)又称为“内环境稳定”“自稳态”“内稳态”,起初是生理学和医学中的一个概念。伯尔纳在研究有机体的体液的生理特性和病理改变的过程中发现,由体内循环的体液组成的内环境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的机制。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内环境的稳定是自由和独立生活的首要条件”,“所有的生命机制,尽管多种多样,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保持内环境中生活条件的稳定”。坎农于1926年正式提出用“稳态”一词来表达内环境及其稳定的维持,并于1932年再次以辩证判断的形式揭示了稳态概念的含义:“稳态概念指的是一种状态,一种可变的但又是相对恒定的状态。”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与罗森勃鲁思等通过合作研究发现,负反馈机制是稳态得以保持的基本要素,“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做需要负反馈的行为”,从而深化了人们对稳态的认识。他们指出,一个系统之所以有受到干扰后迅速排除偏差并恢复恒定的能力,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一种装置来测量受干扰的变量和维持有机体生存所必需的恒值(控制目标)之间的差别;二是目标差的信息本身和这种信息的准确传递;三是负反馈调节机制的作用下效应器做出反应,使整体达到调节的目的。因此,生理学意义上的稳态是指生命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一种状态。

健康的核心问题在于稳态的保持状态。生理上的内稳态的维持是身体健康的标志,即当个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时,身体才是健康的。中医把人体健康看成是人体阴阳最优协调的综合表现,这种协调就是非平衡稳态。这里的“非平衡”是“动态”的意思。稳态并不是一种停滞和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易变的但又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在运动中求得稳态。例如,无论饥饿或大量摄取糖时,人体通过各种激素分泌水平的适应性变化,对于剧烈变化的血糖发挥拨乱反正的作用,成为稳态,血糖浓度调整在每百毫升血液80~120毫克。如果血糖变化过于剧烈,超出适量调整的能力范围,人体就会出现疾病。人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本质上是稳态的恢复或重建过程。

人的精神、心理是一种能通过自动调整机制维持自身大部分稳定状态的动态开放系统。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干扰时,人的精神稳态系统会通过自身的负反馈机制对自身的认知和情绪等进行调节,以使精神系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心理调节通过自身的负反馈机制来实现,由于精神稳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因而个体的心理调节过程可以在他人的干预和引导下进行。

心理健康是一种以较高的主客观认知水准、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为核心的健全心理状态或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具备良好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在各种行为反应中呈现出积极而适度的表现。个体的心理自我调适是在认知调节和情绪调节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认知过程通常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它更直接地影响着人的动机和行为。就心理健康而言,认知涉及对自我、社会、人生、他人及周围环境的正确认知程度。具体来说,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基础,对自我要有自知之明,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气质、长处和缺点,从而形成对社会、人生、他人及周围环境的正确认知。情绪在心理健康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人的生理变化,而且还直接支配着人们对事物和他人的评价态度,尤其是日常事务的相关态度。认知和情绪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互为制约互为影响的。很多时候,人们对外界事物给予的刺激,首先要通过认知做出相应的评价后才会产生情绪,而其具体态度往往又受着价值观念的支配及影响。情绪同样也会影响人的认知。当情绪处于正常良好的状态时,人的思路会开阔,思维会敏捷,解决问题会迅速;反之,心境不佳时,人的思路会受阻,行为反应会迟钝。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采取认知调节和情绪调节策略,帮助恢复或重建心理稳态。认知调节和情绪调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二者共同维护个体精神系统的稳态。

二、价值观在精神稳态系统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信念体系和个体深层次的心理建构,价值观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比态度更抽象、更一般,具有评价性、选择性、规范性,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心理学家认为,价值观在个体的心理倾向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帅的地位,它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并由此指导个体的行为。价值观包含价值认知、价值情感和价值意志三种心理成分。在以上三种价值观的心理成分中,价值认知居于核心地位,它构成价值观的基本轮廓和实质内容,决定着价值观的方向和性质,是价值情感和价值意志的基础。另一方面,价值情感和价值意志反作用于价值认知,对价值认知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

价值认知对精神稳态和心理健康具有并决定性的影响。在个体的精神稳态系统中,当价值观的变化处在一定的范围内时,个体的心理健康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当价值观的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精神稳态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心理问题就会产生。价值观对精神稳态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值认知产生的。

首先,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往往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这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价值绝对化的思维模式,即个体以自己的愿望作为出发点在对事物进行价值评价时加上绝对化的条件。当事物未能满足个体事先设定的绝对化条件时,个体就会对事物的价值产生否定的倾向。如果价值评价的对象是自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出现过多的自我否定,从而导致自卑心理或引起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第二种是价值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模式,即个体局限于从某一特定角度看待事物,以偏概全。个体用此种模式来对社会进行价值评价时,就会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进而产生憎恨社会、万念俱灰等消极心理。如果以这种模式进行自我价值评价,个体就会产生自我否定、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等心理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第三种是价值矛盾评价的思维模式,即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标准是相互矛盾的:在评价自己时采用宽松的标准和功利性的尺度,在评价他人和社会时则采用严格的标准和道德尺度。评价标准的矛盾必然带来认知上的矛盾,因而具有此种思维模式的个体会由认知矛盾而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冲突,不仅易引发焦虑的情绪,有时也会导致双重人格。

其次,价值观的认知内容出现偏差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个体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自我、他人和外界事物,解释和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但如果其价值观本身在内容上是错误的,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导致适应不良,带来心理困扰。第一,由于在成败与苦乐等问题上持有错误的价值观念,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第二,在该与不该等价值判断上过于刻板、绝对化,缺乏必要的弹性,不仅对其行为形成了桎梏,而且当事情发展的结果与其愿望相悖时,个体就会对自己感到失望、沮丧,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严重受挫。如果个体用这些信念来要求他人,往往会产生对他人的不满,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给个人增加心理负担。第三,在危险与安全的维度上,对环境的危险性和自己应付危险环境的能力做出过高或过低的估计。对环境危险性的估计,如果过高,就会产生焦虑,并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受到限制;如果过低,则容易发生意外。对自己应付危险环境的能力的估计,过高或过低,其后果皆对个体的情绪和实际安危产生不利的影响,其后果与对环境危险性的估计偏差正好相反。

三、价值观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价值观冲突或偏差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价值观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大学校园是多元价值观最活跃的传播领域,在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难以依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种价值观念作为人生指导,因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迷茫状态,容易导致心理失调,出现一定程度的病态心理,严重的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出现以心理剧烈矛盾和冲突为特征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吕可认为,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环境中,中国当代大学生在价值标准的取舍过程中呈现出不成熟性与可塑性、矛盾性与困惑性等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因价值观问题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可能性。曾屹丹以及王红时、范晓玲等指出,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评价偏差、价值认同失衡和价值观念错位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彭晓玲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主体化、世俗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共同特点,但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学生存在差异。丁立平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学生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是由思想问题造成的,思想问题的本质就是价值观问题,因而价值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价值观的干预,而不能简单地归为心理问题。总之,当代许多大学生的精神稳态系统相对比较脆弱,同时又具有可塑性,而大学生在价值标准取舍过程中的特点使其在多元化价值观环境中容易产生价值观冲突或偏差,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四、用科学的价值观干预促进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的重建

为促进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的重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干预。人是环境的产物。个体的精神稳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人的精神稳态系统。就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环境来讲,我们要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既要尊重各种价值观应有的社会地位,包容其对社会无害的局限性和缺陷,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及其对其他价值观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在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干预,不是一时一事一处的行动,而应当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和可持续的。

首先,要努力开展观念与制度创新,为价值观干预创造文化氛围。我国大学管理者应当把塑造大学生的健康灵魂当做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将厚德载物、百年树人的价值取向植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DNA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治理制度、教学计划、绩效考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方面,强化和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统帅和引领作用。通过观念和制度创新,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心灵导航器的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进行组织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强有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应当由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以及大学里的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中的志愿者组成,并由学校相关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指导和总体协调。他们作为教育者,应当率先垂范,在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践行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为解决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奉献自己的激情、精力和智慧。

再次,要创新工作模式,提高价值观干预的效率和有效性。努力探索新颖、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在生动化、实践化、多样化、易被接受等方面下工夫。例如,采用双向互动教育模式,增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采用情景教育模式,使学生在体验与典范的激励中感同身受,提高被教育者对正确价值观的接受程度等。

最后,要开展控制创新,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测评方法与反馈机制,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科学的效果评估,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总之,科学的价值观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帮助大学生重建精神稳态系统、促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工程,理应得到大学教育者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实施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丁立平.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观干预[J].现代大学教育,2004(1).

[2]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吕可.社会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4]彭晓玲,周仲瑜,柏伟,等.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关性调查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2).

篇11

【关键词】 地方媒体; 男性健康; 无性婚姻; 性生活不和谐; 法律; 离婚

1 地方媒体对受众性问题报道的误导

时下,我们南京地区的一些大众媒体“性”趣盎然,夫妻性生活成了这些媒体所开发的“性”奋点,其中又以关注男性性生理问题为焦点。笔者随手翻阅某日一份地方报纸,有关“彻底”解决男人各类性健康问题的商业广告达10处之多,有的占半个版面,有的占整版篇幅;有的广告是特邀权威专家举办大型会诊活动,有的广告销售中外专家精心打造的“护龙助阳”内裤,有的广告销售从国外引进的或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研制的助阳药等,一些售药广告还编成有名有姓的娓娓动听的故事,使人深信不疑。我们南京还有多个地方广播电台,每晚八时起直到午夜,先后播出男性性健康的专题节目,并由专业医师坐镇电台接听热线电话,患者电话打进去,一二分钟,不需见人、无需化验,病情就确诊了,药方也开好了。各家电台推销的助阳药都说很管用,效果非常明显,只需服满4个疗程左右,就能达15公分以上,性生活能维持3~40分钟,治愈后不复发不反弹。这些药对前列腺炎症、有效,对月经不调也有效,对肾阴虚、肾阳虚均有效,而且还得抓紧时间购买,正在搞活动,只剩最后3天……。本人不是医生,但对某种药能治好男女性医学方面的所有疾病,很难相信。如果说,商家为了推销产品,在营销宣传过程中言过其实,让消费者愿者上钩,见怪不怪;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这一氛围下,传播先进文化主阵地的许多编辑、记者也不甘寂寞,一段时间以来,地方报纸上什么“关注无性婚姻”、“性生活不和谐”、“大胆追求‘’”等等诸如此类的报道频频出现,并且还用上头号字体、通栏大标题吸引受众眼球,使性科学知识的普及偏离正确方向。媒体对大众的影响不容置疑,不久前各报报道了染发剂可能致癌的消息,美发店染发生意锐减,即使节日临近也没有顾客要染发。由此可见,媒体对夫妻性生活问题十分偏颇的报道于和谐社会建设十分不利,误导广大受众对“性”、“性生活”的正确认识及态度,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分析。

1.1 误导之一:抬高性、夸大性,进行泛性论宣传

所谓“泛性论”,即过分强调性的生命本质与身心活动地位的观点和理论。最为典型的说法,见《扬子晚报》2004年10月28日B9版刊登的某专家的论调:“众所周知,人有三大生活,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性生活,而性生活有三大功能,即生育功能、健康功能和享乐功能。”贸然一看,物质、精神、性的生活都是人类所需要的,没什么疑问,其实不然,这里面有认识论、世界观问题。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物质与精神是辩证唯物论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起反作用,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来完成,物质与精神两个要素高度概括了世间一切事物的矛盾性,性、性生活也不例外,即性、性生活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只能是两个基本要素所概括的内容之一。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长期的治国方针,决不容许恣意篡改。把性生活摆在物质与精神生活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理论上极其荒谬,在实践中对社会危害极大,这就是在广大受众中抬高性、夸大性,散布泛性论,对社会“性化”起推波助澜作用,给两个文明建设带来消极和负面效应。媒体把“性”作为卖点,彰显、的满足,置社会的、理性的文明于不顾,还不知有多少人会受到传播媒体的洗脑。此外,媒体有必要鼓吹性生活有几大功能吗?用意何在?在国人中越是文盲夫妇的生育越多,全国13亿多人口还不够吗?性生活可以增强健康,但没有性生活就没有健康吗?性生活=健康吗?至于鼓吹性的享乐功能更荒唐,难道社会的性泛滥还不够吗?谁能知道遍布城乡的可能涉性的场所有多少,还有未婚同居,、包二奶、养小蜜、性病艾滋病的快速蔓延等等,难道性享乐功能还要媒体、专家来对百姓教化?或许,媒体要辩解,上述观点是“性学研究专家”的言论,报纸只是客观报道,对与错由专家负责。笔者认为,该报纸只是在借专家之口表达报纸的观点,或者是在无知中追赶时尚。专家观点不适合你们编辑、记者的口胃能见报吗?况且有的“专家”不就是你报纸包装、热炒与翻炒出来的吗?媒体误导受众对性、性生活的正确理解和认识难咎其责。

1.2 误导之二:以“无性婚姻”、“性生活不和谐”为社会热点,误导受众的认识和价值抉择

《扬子晚报》2004年10月22日在C1版刊登都市白领许琴因无法忍受与丈夫杨明之间的无性生活毅然向法院提出诉讼离婚的报道,并组织了“无性婚姻是否该终结”的讨论,还开通热线电话,先后有上百名读者就此话题发表看法,大多数读者支持许琴离婚。该报还以“关注无性婚姻”热线话题作了连续报道。2005年12月4日《南京日报》B4版用通栏大标题“无性婚姻征婚点首现南京”报道城南某婚介所专为婚后不过性生活的男女介绍对象,生意不错。对媒体创造的新名词“无性婚姻”,笔者实在不敢恭维,婚姻既然是由两个有性别者组成,怎么能叫无性呢?婚姻都是有性的。所谓无性生活婚姻,可能指无插入式生活婚姻,这是媒体极其狭义的定义,把夫妻生活的全部内容单单指向插入式生活,抛开性生活的精神层面,误导广大受众对性生活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夫妻的婚姻生活是双方身体和情感的高度交融,插入式只是其中之一,接吻、抚摸、按摩、情话绵绵等都是夫妻生活的重要内容,都能给夫妻带来满足与快乐。人类除了、阴道等性器官外,手、嘴及身体其他部位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性敏感性,只要感情好,甚至完全停止插入式的夫妻生活照样能有声有色。因为除了,还有很多可以释放性能量的方法,即便一方患有生理疾病,有许多方法可以弥补疾病对的影响。所谓“性生活不和谐”更是一个概念模糊、语义不清的很不确定的名词。2005年4月17日《南京日报》A2版以“三成多离婚源于性生活不和谐”大标题,报道某著名性学专家在第8期新城市市民学堂所云:“一项调查表明,34.7%的离婚是由性生活不和谐引起的。”报纸未对抽象数字的出处说明,如调查年份、地点、调查对象的年龄层次等,使读者无法对该信息作甄别,媒体在以武断蛊惑人心。作为地方党报如此轻率地炒作夫妻性生活,令人不解。性生活和谐与否有可以测量的指标吗?性生活的感受应是属于夫妇自己的,本来只要双方在感情上即在性心理上能得到满意就足够了,不去追求什么也应是和谐的性生活。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寻找自己的快乐。但是如果接受了外界影响,如应该达到多少时间,应该有怎么样感觉等以后,则可能怀疑自己在性生活中的真实体会和感受,觉得存在什么什么问题。这就是媒体误导受众在婚姻关系中过分关注性生活可能引发的后果,有点问题的则会更加忧郁和焦虑,没有问题的甚至会无端猜测,毕竟有相当多的受众对与性有关信息的正确与否是无从识别的。夫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是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夫妻生活中即便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并非表示就不和谐、不幸福、不美满。新婚夫妇的性生活需要有一段时间的调适才能逐步协调、和谐,而年老夫妇有爱无性未必不和谐。所以夫妇性生活的和谐与否完全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非专业媒体跟风媚俗将其作为社会热点炒作,本身就是导向的错误。

1.3 误导之三:“性”福问题亟待法律给说法

《扬子晚报》2003年10月22日A8版报道了我省如皋市有10多位农村妇女大胆走上法庭,用法律维护自己做女人做妻子的权利,大标题是:“如皋妇女大胆追求‘性’福”。2004年6月中旬《南京日报》以“女性争取‘’应该肯定”为标题,连续报道南京某妇女要求法院判令她丈夫尽夫妻义务,给她“”。似乎夫妻性生活问题全归咎于丈夫。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004年10月25日《扬子晚报》C3版上方用特号字体通栏标题:“无性婚姻亟待法律‘给说法’”,报道南京大学法学院邱教授的这一观点,邱教授认为:“无正当理由拒绝与对方过性生活视为违反法定义务”、“性生活决定家庭质量”,“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出台”等。这也是一个很偏激、武断的观点,极具误导性,媒体的立场就是把性与爱、与责任分离,去追求个人的“性”福,纯粹是“性本能”决定论。我们说,法律是带有强制执行的含义,真不知一方被强制的性生活如何进行,即便一方被勉强完成“义务”,这个过程除了泄欲,能有情感享受吗?性生活是两厢情愿的爱的交融艺术,夫妻一方如果只考虑从中得到什么是不可能探骊得珠的,相处中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性还有什么意义呢?即便走上法庭、赢得官司,“”能得到吗?我们说影响夫妻性生活的和谐与否的因素非常多,有身体、心理、技术技巧、经济问题、人品缺陷、服用药物、年龄差距、文化观念以及家庭琐碎事情等等,所以当事人在作出是否要因性生活问题离婚前,要全面慎重地询问专业人士,不可草率行事;只是单向法官、律师去说,法官、律师对性科学的知识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说,如果不借助于专业人士的分析判断,说不定你就会被错判官司,到头来失去爱情、失去家庭、失去真正幸福,始作俑者就是媒体惹的祸。再说,离婚后就一定能找到理想的性生活保证和谐的另一半吗?一般说,夫妻之间生活不和谐问题,首先应反省一下自己,只有坦诚交流,彼此慰藉,认识并承认自身的不足,或相信对方能够改变,给予第一,索取第二才有可能获得生活的和谐美满。

2 非专业媒体对性问题报道需注意的要点

一般来说,地方主流媒体,如城市党报、综合性晚报等,在关注社会性问题的报道方面是力不从心的,由于缺少专业知识,一些编辑、记者虽然想做这方面的事,但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在自身缺少对性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思考情况下,难以向广大读者传播正确的性知识、健康的性观念。如果你分辨、鉴别不了某些专家的观点是否正确,你就可能成为传播错误观点、传播脱口秀言论的工具,使谬种流传、误人不浅。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媒体做好社会性问题的报道,需要从业人员多学习、多思考,集思广益。对此,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要很好注意把握。

2.1 应注意弘扬主旋律

地方媒体对涉“性”问题报道的社会责任及舆论导向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作为媒体来说,尤其不能忽视自己作为先进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在对婚姻、家庭及两性生活的宣传报道导向上应高扬时代主旋律,以正面引导为主,不能片面追求群众“眼球率”,更不能追随商品文化泛滥的现状,迎合时尚、低俗。报道现代家庭的夫妻生活,不宜强调离婚,更不宜强调什么因“性生活不和谐”的离婚,如前所述,这是非专业人士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相关报道既缺乏文化科学深度,又缺乏精神层面高度,直接影响社会文明风尚。在遇到有关性生活、、等内容时,非专业媒体应注意慎重把握方向,文字表述严谨,没有必要做到摇旗呐喊的地步,毕竟这些问题很隐私,很专业,很敏感。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报道内容理当首推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以及家庭和谐稳定,有如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也如一对对步入婚姻殿堂的夫妇在结婚誓约中所说,无论贫穷、富有,健康、疾病,携手共度未来人生。

2.2 注意摆正“性”的位置

众所周知,人类的“性”,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述,那就是“爱”。就是说,人不仅有性本能欲求,还有爱的情感,人类的逸在爱之中。动物的性,其的解决可以不分时间、对象、场合,泄欲完事。人类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系更为复杂,因此不论何种性问题的解决,都应放到综合因素中的各种关系里来考虑。、性生活问题是重要的,但对政府对家庭对个人来说,都不是第一位的。是重要的,但感情更重要。性生活是重要的,但它并不比生存的欲望、发展的欲望、安全的欲望、创造的欲望更加重要。性是重要的,但它并不能包容人间所有的快乐。有人常夸张性在夫妻生活中的作用,说什么性生活不协调造成夫妻感情不好,其实正好相反,因夫妻感情不好造成的性生活不协调问题更多。感情不出问题,合不和谐不难解决。对于性,我们既不能夸大,也无需小视,否则,不是为朝三暮四、同居、离婚、寻求外遇找到合理的借口了吗?性生活比感情更重要吗?美国一杂志社曾就此问题对10万名妇女作问卷调查,其中72%的应答者认为,只要她们的丈夫对她们好,对她们温柔体贴,不管性生活如何,她们都满意,而且,在这72%的妇女中,有40%的人在40岁以下。这一结论说明,建设和谐社会,关注夫妻性生活,应该首要地、更多地关注夫妻感情交流问题,对于夫妻关系来说,感情始终是第一位的。将专业性很强的夫妻性生活问题开辟专栏,大讲特讲,是非专业媒体选题的一大败笔,只能不了了之收场。

2.3 爆料“性调查”数据需注意分析问题原因

一些媒体爆料社会“性调查”数据普遍不够科学、严谨,许多数据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因为缺少分析研究问题产生原因的内容,其实就是随意某个专家口无遮栏的数据,极不严肃。我们知道,性生活、、性关系属个人绝对隐私,对此要能调查到真情实况,要用专业的调查方法,并取一定的样本量。工作量很大,这不是哪一个人能随意做到的,最后调查数据的应用还要受到调查范围的局限等。上文提到的那个所谓“性调查”数据就是在以讹传讹,破绽百出,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相比之下,专业媒体对性问题调查数据的披露、报道,一般都比较严谨、规范,能使人感到真实可靠、具权威性,应该能够作为管理部门决策依据。请看2004年8月6日《中国人口报》第1版报道,大标题为:六成多中老年“阳痿”患者因心病所致,内容是披露京沪穗三地一项联合调查的发现,即北京广安门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广州市二院随机抽取40~70岁男性中老年社区居民样本,ED高达65.7%。随后经临床研究,由生殖器病变所致仅占10%,61.3%是心理因素所致,其余则由于患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因服用一定药物所致。换句话说,中老年中至少90%的ED只是暂时的现象,可治,可治好,用不着套上“无性婚姻”、“性生活不和谐”的不明不白的“帽子”,更不用以“离婚”、“法律给说法”相慑服。该报道提示:对男性性健康问题,我们需要关注普通人的情感状态及身体一些疾病对障碍的影响,这是切中时弊的,应是我们关注男性健康问题的主基调。

2.4 对性问题报道媒体作为的建议

篇12

那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呢?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体教学法;(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

接下来我来谈一谈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一些心得。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多媒体教育手段。就是除了老师口头书本教学的其他一切教学手段,比如网络、投影、课件之类的科学技术教学。

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和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这样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一种学习,而更多的是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并且对学习中也是从声、像的立体学习。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地组成的。教育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合为一体,并结合媒体运用的有形有色,不仅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通过教育技术,可以把过去许多不容易理解的新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内容现代化。由教育技术编制的教材软件,把声、像、文字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教师通过教学媒体传输信息(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学媒体接受信息(学习内容),四个要素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都产生的深刻的影响。

1、转变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扮演的是家长式的讲解者,相对于学生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道者,是权威的象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成为消极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者。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教学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景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地探索知识。当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言传身教作为学生的榜样的角色得到了更好地发挥。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逐渐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和能力的进取者。

2、转变了学生的地位,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依靠教师组织、安排和要求进行学习,学生消极被动地听取教师的知识传授,始终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学生只有依靠教师的讲解才能掌握知识,依靠教师的考核才能知道自己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后,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附,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件、光盘、多媒体技术,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以各自特有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机会主动地参与、发现、探究知识。知识来源渠道多了,学习的时间、内容、进度可以自行掌握,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当然,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教育。

3、转变了教学媒体的作用,使教学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媒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的工具,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后,以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具体形象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不受时间、空间、运动状态的限制,帮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高度交互性进行自主学习,挑选名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但必须指出,任何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下各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在教学中各种媒体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4、转变教学内容的结构,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发展总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进行的,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很快,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工具性学科,它是培养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保证学生主动学习和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工具性课程。阅读、写字、计算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阅读从线型文本式走向多媒体电子读物,由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阅读形式;书写从一笔一划地练习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言输入等。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将带来教学内容的变革,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知识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篇1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化,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各种冲击和挑战。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如何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落实、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尤为重要,如何依托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来解决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和矛盾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情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包含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方面。同时,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中介,是贯彻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得以生发、产生作用和维持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因此,学生、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三者缺一不可。

中职学校日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这些年轻人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并且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轻视理想追求;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善于接纳新鲜事物,但易受外界因素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变化对我们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中职学校管理模式死板,例如各中职学校都很重视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但实际情况常常是管理机构设置得越多、规章制度越严厉,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管理本身出现的漏洞反而越多。同时,管理者为了完成任务,往往喜欢采取容易操作的行政管理手段,通过“压”“控”等方式对待学生,至于工作是否到位,管理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有进步,管理者反而没有去关注。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一般具有较高的素养和能力,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立自强的自主意识,对违反以人为本原则的,没有人情味的硬性管理方式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渴望较宽松的环境,希望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忽略了个体差异。由于不同的学生,天赋有差别,能力、兴趣也有差别。由于客观社会现实对人才需求的多极性、各类高校的层次性,都显示出高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要求上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也不可能企求统一的培养标准。这就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因材施教。长此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中职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仅局限于应用型,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同时,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教育过程缺乏互动。在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中职学校仍然没有完全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从哲学理论上来说,这一教育方法忽略了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人的变化,不符合所强调的“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基本观点,违背以人为本的原则,不利于以人为本作用的发挥。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虽然灌输的方法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过重大的积极作用,但到今天,它的实效性越来越小。过多地采用硬性灌输方式是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主体的接受程度考虑较少,教育方法仍局限于教师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对学生主体需求的全面了解。只有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将在互动中形成的共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实施,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改变着这些年轻的职工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影响着他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带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的思想教育和工作。结合当前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挑战,改变传统的思想工作方法手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对策

第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师生和谐平等关系

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来开展。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摒弃传统的师道。承认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和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为学生兴趣的发展、眼界的开阔、能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性。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自然应当以人为中心,以疏导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完善人、发展人为宗旨。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落实到中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求发展,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用科学务实的态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实质,用科学务实的态度培育和教育学生。用以人为本的观念,立足高校实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心理健康等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学生困于呆板的框框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个性优势,使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真正解决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中职生人际交往、求职、恋爱心理困惑等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因此,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注重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发掘学生的潜在思想和心理问题,通过采用课堂教学、课外教育、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

第三,用实在的办法正面激励中职生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采用各种奖惩的措施来调节、激发、鼓励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受教育者通过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高自身行为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形成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创设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们作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只有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完成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养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的和谐,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