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引言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不少高校生面对进入社会或者是其他原因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所以高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而心理情景剧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疏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起到很好的作用。高校生在情景剧中通过扮演的角色可以尽情的展现自身的问题,从而得到释放,再又指导教师疏导,就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
一、校园心理情景剧基本理念及基本要素解读
(一)心理情景剧的基本理念
心理情景剧的基本理念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再现。心理情景剧把学生内心所想所思的东西或者是学生不敢面对的心理障碍都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展现出来,例如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与朋友之间的不和谐,甚至是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是尊重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在心理情境剧中,学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演示事情的经过,尽管学生用了主观思维理解出现偏差,但也必须尊重学生对此事的看法和理解。最后是学生在表演中的自发性。在心理情景剧中,不需要学生有多高的演技,而是要学生表现出其内心真实的想法,让从旁指导的老师观察出其病理就行。
(二)心理情景剧的基本要素
心理情景剧一般有四大要素,一是演员角色,包括主角和配角。剧中主角一般由有相似经历的学生担当或者是当事人来担当,也可以是表现能力强的一般学生来担当。而配角只为了配合主角将剧演完的重要角色。二是导演,心理情景剧中没有要求导演一定是有心理治疗师担任,可以有学生担当。导演在整个情景剧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主角的情绪,让主角能够自由顺畅的展现剧中人物。三是表演与相关技术,心理情境剧都是演员在前期经过反复演练,反复更改,最终以最好的一面现场呈现给观众。这要的效果也要技术团队的倾力配合。四是情景剧的观众。观众一般为在校的师生,这些人在观看情景剧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情景剧的影响得到启发。
二、校园心理情景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用艺术的形式展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情景剧的题材一般都是根据现实生活的一些事情,进行改编而来的,往往会反应出当下或是当事人的一些或某些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通过以剧幕、小品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不会使其展现的太突兀,而是在一种轻松、诙谐的环境中被观众所接受或者是认可。
(二)大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在情景剧得到激发
在心理情景剧的表演过程中,大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语言、动作对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演绎,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为观众展现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也上自身内心的一些想法在演绎中得到展现,从而演活这个角色,并引起观众的共鸣情绪。进一步根据剧中人物的行为,改变自身的行为,从而积极的处理自身心理问题。
(三)增强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在情景剧中,不是一个人或者是两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这是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才能圆满完成的。在演练过程中,会出现成员之间的摩擦问题等,这是需要大家协调才能解决的。而且在剧中,由于展示的基本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其人际关系很复杂,表演者及观众都可以把剧中人的好的处事行为运用到今后的交际中去。学生在心理情境的演绎或者观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在促进其心理发展,并得到自我成长及完善。
三、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开展方法
(一)提高心理剧指导人员的专业能力
不管指导人员是否是心理咨询师,还是一般的学生,都应该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导演在整个心理情景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仅是主角的延伸,也是配角的延伸,导演要引起主角的自发性,同样也要指导配角进行合理配合。情景剧是否演出成功,在于导演是否抓对关键问题。因此导演的专业能力一定要强。例如导演进行定期的心理知识的学习,累积心理学的知识和经验,并参加排练心理情境剧专业技术的培训。
(二)充分利用生活中典型的素材,使情景剧多样化
大学生活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圈,大学生在这里不仅只是为了学习知识,还是在为以后能够更好的步入社会做准备。而进入社会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例如职场生活,这是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因此心理情景剧从出入职场、职场生活等方面进行取材,让学生展示职场生活,从中初步体验职场生活,为将来进入职场作一定的铺垫。这样不仅情景剧的变得多样化了,还能让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
(三)利用情景剧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
在许多高校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基本作为选修课,而且基本以老师在上面进行“满堂灌”为主,学生在下面也不听甚至是逃课。这样开设出来的心理健康课就没有多大意义。在课堂上就是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心理健康课堂中就更应该展现出来。心理健康理论或者案例的分析都十分枯燥,将心理情境剧融入到教学中会增加课堂的乐趣,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心理问题,并进行自我完善。例如在讲解如何正确处理男女的恋爱关系的讲解之前,让学生自行分组,寻找题材,并在课堂中分别演示出来。在准备及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深入思考,并从中获取知识。
(四)组织情景剧社团活动,不断推广情景剧
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课堂上可以进行短小的心理情景剧的展示,但是对于大部分的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则无法加入到剧中进行表演,于是可以组织学生并建立一个情景剧社团,鼓励在校学生的加入。社团建立之后就要多组织社团活动,不断地在学校推广情景剧。例如,社团找到一个好的提出之后,在学校进行表演者的选拔,进行演练,最后再学校的广播或者是贴告示的方式传播表演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前来观看情境剧。
结语:
心理问题是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而作为国家的栋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注意。心理情景剧的引入能够辅助大学生更好的处理自身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对自身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并完善自身素质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138-03
1946年拉斯韦尔在由莱曼・布莱森主持的犹太神学研讨班上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堪称为“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1]。
“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是文章开头部分的基本要素,其中的“对谁”中的“谁”就是受众,“效果”即传播效果。
通常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所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通常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传播信息的个体,受众是传播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任何传播活动只有被受众所接受,并在受众中产生一定的效果,传播过程才算完整。
一、国防生受众主体的接受心理分析
作为受众主体的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受众主体对教育信息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及外化践行等,是源于接受主体本人自觉自愿的意识和行动,单纯的外在强制难以奏效[2]。
无论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被受众主体真正认同、接受、内化,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对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因此,优化国防生自身的接受心理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通过对383名毕业国防生的问卷调查分析[3],我们发现他们在接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时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即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基本的心理矛盾,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国防生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1.基本的心理矛盾
(1)与教育者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在认知、情感上认同、喜欢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及其施教的内容、方法、创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等,则可能选择、接受教育者所传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否则,将会对教育者传导的心理健康知识产生厌恶、排斥心理。
(2)与教育内容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现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教育内容存在差距,就会使其在心理上不认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直到受众主体真正认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才能自觉地完成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化过程,并将所认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3)与接受环境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自然、社会及心理环境与受众主体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符合,彼此适应,受众主体将产生积极、主动认同的接受心理。否则,则会使其产生困惑、怀疑甚至抵制、逆反等心理。
2.国防生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知,再进一步将认知转化为外在健康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中,在考虑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时,我们必须看到施教系统与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即基本的心理矛盾的同时,更应关注国防生因其特殊性而表现出的接受心理的特殊性,他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的各种心理矛盾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1)能动性与受动性 在对国防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国防生作为受众主体既有其主观能动性,又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把团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在团体教育环境中,国防生因其有极强的纪律性和服从性而使得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外界人为环境的制约,国防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影响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受动性。另一方面,在个体教育中,国防生展现了更多的能动性。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并能主动调节自己的接受活动,因而表现出主观能动性。
(2)递进发展性 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使新健康教育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中,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不同阶段有机组合而成,国防生健康心理发展每个阶段的某些特征是在上一阶段已经萌芽,而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在下一阶段开始时仍保留痕迹,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
(3)实践活动性 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产生于国防生作为受众主体的接受过程中。国防生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是积极的活动者,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反映以及认识的加深、提高与丰富是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化而实现的。
二、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效果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向受众传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引起他们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意识的转变、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简言之,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就是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内容而产生的效果,它具有内隐性、恒常性、层次性等特征。
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集中反映在受众身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心理健康知识的增长,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看国防生能否对这些内容进行识记、保持、回忆、理解和运用。第二,心理健康意识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活动能够改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看法和态度,强化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这种意识的转变一方面表现为对固有意识的增强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固有意识的改变和抛弃。第三,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自我维护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技能,主要表现在国防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时能熟练和迅速的处理,使其对国防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同时,这种自我维护能力和心理健康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知不知”与“会不会”是两个有机联系的层次。第四,行为的变化。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传播,运用一定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巧,在国防生心理健康意识转变及自我维护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其行为习惯、行为方式有所改变,使其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通过对383名毕业国防生入营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约有25.8%的国防生存在心理适应问题,有近13.5%的国防生主动提出心理咨询要求。可见,目前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弱”:一是心理认知能力较弱;二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三是心理适应能力较弱;四是心理应急能力较弱。
进一步而言,国防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挑战,我们在承认国防生入学后一直接受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教育而心理压力较大这一事实的同时,更需要深入思考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换言之,应更多关注国防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效果。而当前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授课教育的层面,紧贴实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的路还没有走开,同时也没有真正以人为本、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即从受众心理和传播效果的视角出发,使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笔者认为,必须在客观分析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基础上,以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为依据,以科学的传播方式为桥梁,使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
1.以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为依据
国防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接收者,是构成心理健康教育传播过程的两极中的一极,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优化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时,应考虑国防生这一受众主体的客观接受心理,并以此为依据。笔者认为国防生的接受心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接受动机不一 国防生接受心理教育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入学动机的影响。国防生的入学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个人理想型、强化自身素质型、解决就业型、迷茫型。如果国防生入学动机不端正,他们在入学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也会受到影响。
国防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动机,决定了他们接收信息的成效不同,因而会产生教育效果的差异。而目前,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多数是以课程任务的形式进行,因而会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制约性,其接受动机不强,由此会弱化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而,在对国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依据不同的入学动机而产生的接受动机展开相应的教育活动。
首先,对于个人理想型和强化自身素质型的国防生,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动机较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并辅之以其他形式,就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对于解决就业型、迷茫型的国防生,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动机较弱,如果简单地以课程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很难保证,因此,在对这两种类型的国防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以形式活泼的体验活动为主,着重增强其军人核心价值观,打牢从军报国的思想基础,强化爱国观念、激发爱国热情。
(2)接受能力不一 由于个体差异性,国防生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会制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国防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过程实质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是否能通畅完成主要取决于接受主体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国防生接受技巧存在差异。若国防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反应不灵敏,不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灵活运用,很难高效地获取信息,这表明国防生缺乏相应技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受阻或中断。其次,国防生转换能力出现两极。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变换过程。国防生在接收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经信息转换,以各种方式对其反应进行信息反馈。有的国防生对信息的反馈是积极的、正面的,有的则是消极、负面的,这两种反馈方式对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何引导国防生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进行正面、积极的反馈是发挥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点。
2.以科学的传播方式为桥梁
在强调受众心理过程的同时,我们同样要考虑到传播的能动性。信息能不能为受众所接受,固然和受众的心理及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有关,但还和信息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紧密相连。信息表达形式优劣高下的不同,对受众选择和取舍的概率有很大影响。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心理上有着极大的随意性,他乐意接受就接受,乐意接受什么就接受什么,反之亦然。一般而言,受众易于有选择地感知与他们原有的观点、兴趣、动机、态度相同或相似的传播内容,并有选择地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传播者的能动性在于他可以用巧妙的方法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相信它,使他们克服对信息的消极看法和逆反心理。科学的传播方式是实现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优化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以下三种传播方式:
第一,信息。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信息的可靠性与传播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教育信息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及信息量都会影响教育传播的效果。如在国防生心理压力管理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和情景剧的方式促使国防生了解其压力源及压力应对方式,使有关心理压力的信息量及信息呈现贴近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选择方面,应根据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国防生容易理解的方式选择和收集适当的信息内容。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呈现,如果信息呈现的组块过小,国防生会感到太浅显而认为是浪费时间;组块过大,有些国防生会感到过于深奥而不胜负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呈现应尽可能适合国防生学习接受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量方面,由于一定时间里,国防生的接受水平的限制,应保持适量的教育信息。
第二,媒体。不同的传播媒体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不可克服的局限,因而,在对国防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选择适宜有效的媒体,才能取得最优的教育传播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育,其媒体运用更加多样化,主要以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交互媒体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播。
第三,环境。一般来讲,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包含校园文化、区队管理、人际关系、教室环境等,尤其就教室环境而言,多以活动桌椅、温馨开放的活动场地为主。教育传播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国防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播环境,如精心设计传播场所可促成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前言
随着大学体育教育观念的变更,以全面育人,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体育教育目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体育教学内容朝着统一性与灵活性方向发展,突出了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这就给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在构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时,往往忽视了体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不大,体育教学的改革只是停留在一个阶段性、区域性上。众所周知:对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合理程序的研究,使大学体育教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个“过程”就充分体现出体育教育技术的重要性。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体育教育技求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必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2.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美国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the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nlogy)把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定义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及实践。从狭义上讲,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中应用的科学技术。
教学模式(InstructionalModels)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结构形成[4]。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这四个要素,这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其中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是相对固定的,要想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过程。教育技术是关键。
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依据于教育技术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可以反应出教学模式的合理程度,二者相互相存。如计锋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把复杂、难以口头和肢体表达清楚的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打破了课堂教学限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为终身体育教育,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体育与健康教育从传统的学校、课堂走向社会、为“终身受益”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3大学体育教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技术还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以行为主义思想指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师为主体的经验主义教育技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能力的培训,导致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局限性。而当今各学科普遍采用了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学科知识储存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等功能与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与一体,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进入到立体阶段,教学过程智能化,使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打破了课堂界线。体育教育技术也必将朝着这一趋势发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教育技术,为构建符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操作平台。
关键词 健康行为 大学生 影响因素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较复杂,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家庭、法律、宗教等方面。以下将进行具体阐述。
一、培养大学生健康行为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纪,国际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竞争是根本,国民素质将成为新世纪各国实力较量的根本之根本。要想提高国民素质要从健康行为的塑造抓起,只有建立了健康行为,才能提高民族素质和实现健康。大学生是一个文化层次和素质较高的特殊群体,他们可塑性强,易于建立健康行为,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
二、影响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一)健康的信念
信念是人对于自己生活中所应遵循原则的信仰。如有些人不相信吸烟是肺癌的主要病因,反而认为吸烟能预防感冒,这是错误的而不是健康的信念。而认为低钠饮食有利于预防高血压的信息则是一种正确的健康信念。信念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信念越接近于健康促进的指向,就越能产生正向的、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则会产生阻碍健康的行为形成的负面效果。现代健康教育知识传播的第一目的,是使接受者建立健康的信念。如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在进行宣讲吸烟危害,只有相信这个结论,才能建立健康的信念。建立并强化科学的健康信念是形成健康行为的基本要素。
(二)经济的发展
经济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决定性力量。然而,经济发展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新的危害,如丰富的物质生活,提供精制高热、高脂、高胆固醇的美味食品,导致营养不平衡,肥胖人口增加。同时,由于劳动条件改善、劳动强度降低、休闲时间增加、看电视时间增多等,使人的体力活动相对减少,成为一些对健康不利的行为发展的基础。
(三)社会体制
社会体制保护或也限制人的某些行为。在各种制度中,医疗保障制度与人的健康行为最为密切。若医院完全免费,可保证充分就医,但亦可能小病大医,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若完全自费,有可能使很多人无力支付费用而延误治疗。前者可能造成过度就医的行为,后者可能造成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的“失医”行为。鼓励大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并建立健康行为是基本的保证条件之一。
(四)文化背景
每个国家,每一民族都有其传统的文化及习俗,并强烈地反映在个人的道德、信仰、生活和行为方式之中。与健康有关的如饮食、服饰、嗜好、生活起居等无不表达着强烈的个体行为特征。要改变落后的文化观念与行为,需要强有力的科学知识的传播、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依赖于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
传统的文化习俗是经过千百年的塑造而形成的,虽无法律依据,但在一定的地域,其社会舆论基础强大,成为不是法的法。要冲破其束缚,常会遇到意料不到的困难。
(五)家庭、同伴、群体因素
个人行为在形成过程中受家庭影响很大,其中以父母、兄长的影响最为明显。如众多资料表明,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其中行为异常者所占比例较高。在西南科技大学中,特别是老师的影响不可忽视,许多学生以老师为榜样,奉老师的言行为判别是非的标准。一些学生在家不听父母之言,而对老师言听计从。
三、培养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健康行为的对策
健康行为对大学生的成长,对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解决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痛苦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心中有了远大目标,行为就会高尚起来。
(二)掌握辩证法,学会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本领
由于缺乏对人生的辨证认识和思考,缺乏社会实践的直接体验,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只有掌握辩证法这个锐利的武器,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和工作中的困难,这样就不会被挫折所吓倒,被困难所折服。
(三)超越自我,学会控制、战胜自己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很弱,稍有挫折就容易一筹莫展。这往往影响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和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拓展视野。知识增加了,觉悟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也就广阔了。
(四)树立时代意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97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且具有属于自己独立的复杂的系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而人格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对于个体而言,人格教育应该早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是对人格教育的深入。人格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学生个体在整体发展过程中,会接受到不同的教育,这些教育始终不能脱离的就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并逐渐与其融为一体。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前提,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思想不仅是人格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格教育上的不足
1.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格教育的认识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中学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称为一门科学,它具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学目标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并不全面,实施也不够具体,也就是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抓住人格教育这个核心内容,只是过分注重智育教育,而严重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事实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目标也十分明确,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阶段,大部分中学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这些为基础选择录取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发展。这都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格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且没有意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绪情感十分容易爆发,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使得学生不能够做到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更甚严重者对自己、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味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1.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实施力度不够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但是正是由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格教育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了人格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力度较弱。认知是实现行为的前提,认知如果不够,那么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活动难以全面实施。人格教育无法脱离个体的心理、情感、道德、人际关系等,而中学时期的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波动性最为强烈的时期,这就直接增加了中学思想教育的难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的储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进一步确定。中学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非常多,教育方式也比较丰富,相关活动也十分多样。但是由于认知的不足,使得人格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实施过程中明显不够突出,实施力度也严重不够,教育工作者没有做到全面掌握人格教育的关键内容和核心思想,这就使得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略了人格教育的精神,实施力度也逐渐减弱。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 1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也是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学校作为培养中学生的重要载体,必须要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配备优质的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辅导机构。而且,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既针对学生也针对家长和教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加强对其重视。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应该做到有意识地传播心理学知识给学生,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控制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班会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合理利用时间,给学生播放一些有意义的心理学小视频,或者是做一些心理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绪情感,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人格。在此基础上,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让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身心进行积极影响,让学生在学习心理知识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幸福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情感体验,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最后,学校还需建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障碍等,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调整心理状态,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 2 建设良好的教育团队,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现阶段,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不够完善,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更新,现代化的中学生思想意识和心理特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个性差异也十分明显,这就给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了难度。所以,建设优质的教育团队迫在眉睫,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调动教师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格教育的最终目标。学校必须要构建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校长要起到引导作用,积极督促教师,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还有,教师要积极端正教育思想和教学态度,提高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中学生一直被认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就进一步要求教师要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学校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有正确的认识,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全面发展。当然优质的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在现代化社会的影响下,作为传播知识和育人的关键,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的综合实力的提高,积极参加定期培训,学习新型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因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想要实现对中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作支持。而且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想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知识。
3 结 论
总而言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虽然存在着太多的问题和难题,也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但是即使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寻求完善的发展之路,并且希望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一些中学已经开始尝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体制,同时也向已有成效的学校进行学习和借鉴,并正在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