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篇1

1 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管理是一项有始无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机构和学者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工作方面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除了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设置了专门的CSR管理部门,或者明确了CSR管理职能归属外,更多的国有企业正在改革发展中承担着并且履行着社会责任,但还没有对CSR进行科学管理的状态,CSR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或完整建立,没有或难以融入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特别是距离实现CSR管理的正规化、体系化、标准化和信息化还有很大差距;对国有企业CSR的外部约束和监督机制仍然有待完善,在政策制定、立法研究和监督体系建设等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本文旨在针对上述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为基础,围绕CSR的基本要素,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国际上关于CSR的相关标准与指南,以及国内相关的法规与政策,从顶层设计和搭建一个面向市场、社会和环境全方位责任,涵盖社会责任治理、推进、维护全过程,涉及股东、伙伴、用户、政府、员工等众多利益相关方,融入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支持信息化开发实现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并提出推进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建议。

2 CSR的主要理论模型比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同时获取战略利益或经济价值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主流思想。以Archie B. Carroll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金字塔模型、同心圆模型和三重底线模型等,并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结合,为了便于研究其特点,我们用表格的方式对以上模型的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基于上述表格内容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同心圆模型和金字塔模型所讨论的重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或维度,三重底线模型所讨论的重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与维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模型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因此,本文研究应将这些模型结合起来,所建立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应能够涵盖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与维度,同时还要能够反映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关系和问题,同时能够支持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3 CSR的主要标准指南和法规政策比较

3.1 国际上主要的标准和指南 在西方社会责任运动兴起的过程中,美国、德国、英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相继涌现出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并逐渐演化为世界性的法则和规定,国际上主要的社会责任标准和指南的主要内容比较分析情况如表2所示。

3.2 国内主要的法规和政策 随着我国加入WTO,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和实践加快推进,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指导意见,如表3所示。

4 结语

企业管理没有“范式”,任何管理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搭建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一种系统化思维的成果,国有企业在推动社会责任管理正规化、体系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应用时,还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社会责任内容进行调查评估,并在后续发展中逐步改进完善,从而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与社会责任履行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进才,黄玮.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J].财经论丛,2011(1).

[2] Carroll A.B. A three -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 ( 4).

[3]尹倩. 基于约翰・埃尔金顿“三重底线理论”浅谈CSR对企业永续发展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2(4).

[4] Pose, James E., Willian C. Frederick, Anne T. Lawrence, James Weber. Business and Society: Corporate Strategy, Public Policy,Etheics[M]. McGraw-Hill,1996.

[5]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论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大任务[J].中国工业经济,2014(9).

课题项目:

篇2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5-0028-06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作为讨论企业和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重点。从20世纪50年代早期对商人社会责任的讨论,60、70年代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争论,到80年代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再到90年代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和趋于复杂。

很多学者发现当代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提法较之以往更为广泛、更为具体也更为复杂。这主要体现在: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企业的社会影响和相关权力更加广泛;各种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使得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的数量和多样性都大大增加,更为具体;加上现在政府作用的降低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出现,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角色更为复杂。同时,从企业实践角度来讲,很多企业也认识到,要想获得持续成长,其所关注的问题就不应单单限于自身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而且还需不断树立社会角色,紧密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使内部外部各种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也即是说,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

的巨大压力和发展动力。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一次演讲中就曾指出,企业越是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就越有能力永续经营并持续成长[1]。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地承担社会责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

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争论焦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讨论企业是否应该对社会责任做出充分承诺,而是讨论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承诺、如何实施社会责任、如何将社会责任要求与组织实践结合起来的问题[3]。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同社会责任的趋势下,如果其愿意承担社会责任,那么需要承担多少社会责任才是足够的,如何从企业角度去管理社会责任,如何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限度。对于这些微观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以往停留在道德角度考虑的企业社会责任讨论很难给予企业以实践的指导[4-5],劝导性的社会责任描述如果不能转化成为组织行为,或进入产品和服务设计及运营之中,企业也会对社会责任无所适从。所以,如何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框架和相关实践,即在管理视角下去重新审视企业社会责任既是目前研究关注的焦点,又是现实实践的要求。

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管理观点下,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将社会责任视为一个综合体系动态地纳入企业实践中,如何使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从成本转化为资源,如何提高自身外部危机的处理能力,总结起来就是如何建立社会责任体系基础上的管理体系。基于此,本文视企业社会责任为一综合和动态发展的体系,侧重于从动态战略研究角度,尝试将社会责任体系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之中,构建基于社会责任的战略管理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选择。

二、文献回顾及相关评价

有些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上的多层次性,并呈现出整合和动态化的研究趋势。Zenisek就曾指出企业社会责任要与微观行为联系起来,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从不负责任到承担责任的连续统一体[6]。Sethi在30年前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操作含义非常模糊,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应建立在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的三个维度上,最终要体现在组织内部管理过程和战略设计上[7]。Carroll拓展了Sethi的研究思想,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四种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他认为,仅仅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太过模糊,企业社会责任不是独立责任,而是一个体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四种期望[8],其中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社会要求的(required),道德责任是社会期望的(expected),慈善责任是社会愿望的(desired)。Epstein从动态综合角度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视为企业社会政策过程,它是由商业伦理、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社会响应三方面演化整合而成[9]。Schwartz和Carroll尝试将经济责任、公共责任和社会响应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10]。这些整合和动态化的研究趋势正是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管理研究的基础和铺垫。

随着这种研究的深入,现代面向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管理研究则更加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优势的联系[11]。企业的本质是价值创造,即通过组织分工生产和知识的积累,进行各种各样的价值活动以创造财富。企业的价值不仅包括自有的经济价值,而且体现在与外界广泛联系的社会价值上。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正是通过建立 “双赢”(Win-Win)的环境关系发展了企业的社会价值,同时保护了企业的经济价值,而成为企业价值活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2]。还有很多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相联系,发展了社会责任绩效模型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实现过程。

总体来看,上述研究大大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的进展,使我们明晰了社会责任在企业组织微观层面的关键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多数文献还未将企业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系统地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分析,仅仅讨论社会责任的外在压力而不阐释社会责任如何上升到企业战略层次,是无法推动企业去制定和执行社会责任战略的。本文将在以下部分系统探讨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的匹配过程,并对概念框架做出措施性实践建议。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战略管理的共同演化框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等都历经了很大的变化,关于企业战略的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在学术界就有数十种之多[13]。在众多的战略研究文献之中,“适应”或“匹配”是战略规划模型中的核心概念,获得战略适应已成为提高战略绩效的重要途径[14-15]。它立足于动态的、过程的、演进的视角,强调通过战略调整或战略变革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动态适应,更好地把握和预测战略的发展趋势。而企业对待社会责任的观念和行为不断发生转变――企业社会责任从最初的外在环境变量逐渐演变成为企业内部的活动――这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战略适应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形式大为增加,而且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这也进一步导致战略管理中的核心――适应模式的转变。下面笔者将构建一个概括性共同演化框架来分析如何将社会责任体系动态地融入企业战略管理模式(见图1)。

如图1,战略适应模式的演化代表了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的高低,也推动了企业从新兴不成熟状态跃升至持续成长的成熟状态。一般而言,战略适应有四种:防御性战略适应、反应性战略适应、常规性战略适应和预应性战略适应。所谓防御性战略适应是以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外部环境压力和变化,当危机扩大时才采取相应策略去应对;而反应性战略适应与防御性战略适应比较,前者在态度上要更为积极一些,在问题出现时就能够予以重视,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果断有力;所谓常规性战略适应是企业能够将对外部环境应对活动作为一种惯例纳入自身的组织系统和工作程序中,企业能够从内部资源和能力入手对外部环境变化给予支持;预应性战略适应不仅构建了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内部结构系统,而且从高层管理到中层、基层形成了良性的适应文化,从而得以对外部环境变化预先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和社会产生互动,甚至推动了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本文所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基于两个角度:(1)企业社会责任的形式体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种形式,主要借鉴了Carroll的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8]。(2)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体系,涉及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三个层次。社会义务是企业参与社会的最低限度,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立足于股东利益,仅限于该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社会责任在这里具有狭义涵义,它超越了经济和法律的界限,能够从道德伦理角度去考虑相关的各利益主体的要求,能够将公平、诚信、正义等伦理价值观体现在社会责任中;社会响应是能够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认识社会问题和趋势,通过捐款、救助等慈善行为与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相联系,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倘若将社会责任体系与企业战略适应动态地整合在一起(如图1所示),其共同演化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阶段:

(1)企业战略管理从防御性适应过渡到反应性适应的演化过程中,企业对待社会责任承担从消极被动转向了较为积极重视的层次,企业不只是单纯追求利润,而且能够将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协调起来,能够“遵纪守法”地经营企业,符合了社会义务的要求。譬如企业诚信对待消费者,化工行业企业能够严格按照污染控制标准生产,高危行业企业能够善待员工、保障员工安全,等等。

(2)当企业战略管理从反应性适应演化到常规性适应时,企业的组织结构将相对完善,并逐步开始采用一些科学战略规划方法对环境进行分析,其较为系统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也渐进形成。此外,企业开始倾向于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考察其经营绩效,主动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也即是说企业除了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外,伦理责任也融入到其战略管理活动中,并不断将其“制度化”。譬如企业除了保证产品质量、诚信经营外,对产品的原料和包装尽可能使用环保材料。这种在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基础上增加伦理责任并形成惯例的管理模式,某种意义上才是真正超出一般经营水平的“社会责任”层次。

(3)企业战略管理从常规性适应向预应性适应模式的跃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企业的巨型化发展使得企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价值创造和分配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这时企业的边界已很难界定,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具有直接利益关系或契约关系的群体(股东、供应商、员工等),还包括各种间接关系的群体(社会团体、媒介等)。企业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甚至引导着社会发展趋势,其影响力渗透到社会众多领域,有时成为中心和焦点,某些微小的负面影响也很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在自身战略管理中将捐款、救助等慈善行为融入责任体系,使自身行为和社会环境产生良性互动,用更长远的眼光对社会发展状况做出响应。例如,一些大公司创办大学、在年度报告中加入了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审计等行为,都是企业前瞻地战略适应的表现。

以上分析充分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层次是不能脱离企业战略而孤立存在。社会责任同企业战略一样,都是关于企业应当怎样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和获得利润的问题,二者的共同进步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只有社会责任不断融入企业战略之中并成为战略内容,才能有助于企业可持续成长。

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战略选择

前文所构建的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的共同演化仅是一个概括性框架,企业如何在具体策略上实施社会责任的战略管理还需进一步分析。具体而言,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效的战略管理可以从战略价值创造、战略类型选择、战略导向转变以及战略过程渗透等四个方面入手(见图2)。

1.战略价值创造的提升:从成本到资源和能力

战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价值,按照资源基础观点和核心能力观点,这些超额价值(或经济租金/超常利润)是从企业独特的资源或能力中获得的,这种资源或能力具有价值创造的本质,正是竞争优势的源泉,才能称之为战略资源/能力。一般而言,战略资源需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价值性(为最终顾客创造价值,并且这种价值还要耐久)、优越性(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强)、稀缺性(难以转移和难以复制)、专属性(为企业所享有)。

依循以上逻辑,如果企业仅仅将社会责任视为成本和负担,就显得十分狭隘和短见。实际上,社会责任也能够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或能力。Reinhard曾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三个方面的战略价值:(1)消费者愿意为所带来的环境性收益支付更多的价值。(2)相关重要信息的获取。(3)抵御竞争者的模仿[16]。进一步讲,如果按照波特教授的价值链方法,企业是各种价值活动的集合,从创造价值和可以管理操作的角度,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分为辅助活动和基本活动两大类。视社会责任为成本的看法只是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外部活动的负担来看待,并没有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价值链活动之中。社会责任的承担在具有远见的企业家管理者的眼里不只是外部投入活动,通过有效的管理社会责任会为企业生产、品牌、服务等其他活动增加价值,社会责任就会渗透到企业的价值链中,成为辅助活动及基础活动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一项主要的管理任务。在这种情形下,社会责任的承担演化为一种价值创造的能力,就具有了价值性、优越性等独特特征而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复制,从而实现从成本到战略资源/能力的转变。

2.战略类型的选择:使社会责任融入差异化战略

传统的基本竞争战略是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社会责任的承担要增加成本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如果奉行成本领先战略,势必对承担社会责任产生抵触。但如果企业转向差异化战略,使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树立企业独特的形象、品牌等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声誉等价值增值,以致这些增值大于其成本,则企业才能使社会责任成为战略管理的内容。

西方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社会责任承担具有增加企业声誉进而成为更高层次的多样化的无形资产的巨大功能。单靠广告投入和研发很难长时间地维持这些无形资源的持久性,有的企业品牌声誉等无形资源之所以能持续兴盛几十年进而构筑百年基业,就在于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承担实现了与品牌等无形资源的持续匹配,使企业产品及品牌超出了单纯商品的含义,而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比如,像可口可乐、强生、迪斯尼等企业就是善于将社会责任承担融入企业的差异化战略中,而赋予品牌更深刻的社会内涵,加之广告研发的有效匹配,使企业品牌具有了社会精神象征,这些企业最终才得以实现长盛不衰,基业常青。因此,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并使之成为差异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规避“公众事件”诱发的信任危机带给企业的巨大负面影响,而且有助于建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公众对该企业的认可和拥护,最终获得更高的利润。

3.战略导向的转变:从单一导向到多层次利益相关者导向

公司社会责任实质上是构建在对利益相关者治理关注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公司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导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从单一导向(管理者导向、股东导向)向多层次利益相关者导向的转化,代表着企业对不断拓展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协调和重视,这种导向的成功转化也同时意味着战略管理的成熟和改善。西方学者Freeman就认为,如果能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则企业的战略管理会更有效率,效果也会更好。他还提出,“给相关者利益团体以最充分的考虑是压倒一切的要求”,并倡导要建立一种“道德战略管理”系统来形成和应用有关的政策,以便对各方相关者的利益作出灵敏的反应[17]。

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其利益相关者的状态并不具有固定的特性,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时间而有所改变,其利害关系则取决于企业所考虑的战略问题。企业要想获得超过竞争对手的持久的竞争优势,保持有利的竞争地位,就不能只关注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战略,还应强调战略的可接受性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应承担的责任。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逐渐认识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重大影响,在战略中要设计出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方法。同时要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整个战略管理联系起来,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持续成长。

4.战略过程的管理演进:从应急措施到系统管理

很多管理实践在被组织采用之后,未能形成制度并最终在组织内部确立下来,而仅仅是一种“时尚”,很快被组织所舍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管理实践并没有融入企业日常的系统管理之中。

当前,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模式,即“出了问题再解决”的末端处理模式,是一种法律强制下的被动反应。这种模式,只重视末端治理,忽视了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社会责任问题,缺乏整体规划;企业管理者们疲于应付,极易陷入“危机公关”;整个社会责任管理处于较低的水平。要想将社会责任的承担制度化,并在企业组织内部确立下来,就必须使社会责任管理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实现从应急措施到系统管理的转变,建立相应的支撑机制和确立机制,构建相应的机构和形成管理制度。同时,在绩效标准中增添社会责任内容,并通过分配责任、执行实施绩效评价来指导企业对社会责任进行有效的管理。

五、结论及启示

毋庸置疑,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已经从一种学术问题的争论转变成为每个企业持续成长所难以回避的实践问题。强调整合地和动态地去审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强调将社会责任视为一个综合体系动态地纳入企业实践中,强调建立于社会责任体系基础上的战略管理,这些正是管理观点的关注重点。本文构建的分析框架整合地和动态地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形式和层次与企业战略的共同演化过程,这一框架充分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演化和企业的战略适应模式的演化是协同发展的,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而且,可以看出,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战略管理使之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从战略价值创造、战略类型选择、战略导向转变以及战略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大量细致的基础性管理实践,才能实现对社会责任的消极适应转变为主动适应。

同时,从管理观点来看,我们应该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一个多样化的活动或过程,它是环境背景压力的“外在性”需要和企业战略等社会行为过程中的“内生性”需要的综合结果,并且,这种多样化的综合结果在时间轨道上表现出不断完善的过程。特别是从中国转轨进程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于社会责任问题,应尽可能从中国环境和企业战略视角考虑,应尽可能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尽可能通过构建基本性原则而不是一些时髦标准来促使企业走向最佳实践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刘藏岩.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成长[J].农村金融研究,2004,(4):9.

[2] Miles, R .A.Manag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Environment [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7.76.

[3] Smith, N.C.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ether or How?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3, 45(4):52.

[4] Gioia, D.A.Practicability,Paradigms, and Problems in Stakeholder Theorizing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2):228-232.

[5] Wood, D.Theory and Integrity in Business and Society[J].Business & Society, 2000, 39(4):359-378.

[6] Zenisek,T.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Conceptualiz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Litera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359-368.

[7] Sethi, S.P.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Social is Sues and Evaluation of Business Response Patter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

[8] Archie B.Carroll.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J].Business Horizons,1991, (July-August).

[9] Edwin M.Epstein.The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Process: Beyond Business Ethic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7, 29(3).

[10] Mark S.Schwartz and Archie B.Carrol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Three-Domain Approach [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3,13(10):503-530.

[11] Kay, J.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How Business Strategies Add Valu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12] Rugman, A.M.and A.Verbeke.Globa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Trade Policy [M].Routledge, London, 1990.

[13] 亨利・明茨伯格,等.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14] Ginsberg, A.and N.Venkatraman.Contingency Perspectives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10).

[15] Zajac, EJ, MS Kraatz, and RKF Bresser.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Fit: A Normative Approach to Strategic Chang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21(4).

[16] Reinhardt, F.L.Environment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40):43-73.

[17] R.Edward 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 Hall, 1984.

[18] 张玲,徐天祥.行为经济学述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5).

Archie B. Carroll,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 (July-August).

[2] Donaldson,T.& Dunfee, T.W., Toward a Unified Conception of Business Ethics :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 19(2)

[3] Edwin M. Epstein.The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Process: Beyond Business Ethic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7, 29(3)

[4 ] Gioia, D.A., Practicability, paradigms, and problems in stakeholder theoriz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2), 228-232.

[5] Ginsberg, A.and N.Venkatraman.Contingency perspectives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10)

[6] Kay, J..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How Business Strategies Add Valu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7] Miles, R .A..Manag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environment[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7

[8] R. Edward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M].Englewood Cliff s, NJ: Prentice - Hall, 1984.

[9] Reinhardt, F.L., Environment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 40 (Summer), 43-73.

[10] Rugman, A.M.and A.Verbeke.Globa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Trade Policy[M].Routledge, London, 1990.

[11] Sethi, S.P.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social issues and evaluation of business response patter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

[12] Smith, N.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ether or how?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3, 45(4), 52-76.

[13 ] Zajac, EJ, MS Kraatz, and RKF Bresser..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Fit: A Normative Approach to Strategic Chan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21(4)

[14] Zenisek,T.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conceptualiz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litera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4, 359-368

[15] Wood, D., Theory and integrity in business and society[J], Business & Society, 2000, 39(4), 359-378.

[16] 姜启军,贺卫.SA8000认证与中国企业发展[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 (10)

[17] 亨利・明茨伯格等.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18] 乔治・斯蒂纳等.企业、政府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trategy:

integration and evolution

Tang-Fei

篇3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人才吸纳

1.人员招募

在人员招募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必要。企业在录用员工时不应有性别歧视,特殊岗位除外。企业不得以女雇员休产假为由将其辞退,而应该遵循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对女员工予以特殊的补贴,尤其是在妊娠期间,给予特别的照顾。对于女性雇员在家庭方面存在的困难,应及时与其沟通,尽可能根据需要为女性员工提供弹性的工作机会、设计职位、提供灵活的福利计划。然而性别歧视并不单指女性歧视问题,男性员工在某些岗位(如服务员、教师、幼儿园辅导员、前台客服)也不占优势,尽管企业不会在招聘简章中明确提到性别问题,但在实际面试过程中会隐含软性条款或潜在约束,以各种理由将男性求职者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部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观念是处理该问题的关键。

2.雇员的测试和甄选

企业社会责任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企业应该履行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道德责任的外延十分广阔,其中一个引人瞩目的主题便是人权。因此,企业考察雇员能力时,往往忽略了人权这一重要责任。在招聘和录用时任人唯贤,在尊重员工尊严的同时,努力为其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企业在甄选和测试雇员时,应该注意保护雇员的隐私,同时还应尊重其人格尊严。

3.人员面试与体检

面试是最直接、最真实了解潜在雇员各方面特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几乎所有的企业,尤其是对高管人员的招聘,都会安排各种各样的面试,包括结构化面试、非定向面试、情景面试等等。面试的提问技巧以及提问内容十分重要,企业在面试时应避免问及应聘者隐私等问题和带有人格蔑视的问题。

多数企业在新职员入职之前都要求参加体检,一方面保证受聘人员身体健康,不会造成重大疾病的传播,这是对全体员工健康安全负责的表现,另一方面考察员工的身体胜任能力,对具有潜在发病可能性的员工及时通知其治疗,避免企业未来的损失。稍具规模的企业都会要求员工或统一组织员工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人才保留

企业保留人才的能力既反映了企业目前的配置状况,也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所谓保留人才的能力,换角度说即是员工留在企业继续效力的意愿强弱。决定企业保留人才能力的因素很多,如薪资水平、福利水平、绩效评价方式、企业文化、工作条件等,但与人力资源管理直接有关的是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资关系。

1.绩效管理

企业绩效管理是指企业对影响雇员绩效的各项因素进行管理,这些因素包括目标制定、雇员甄选和配置、绩效评价、薪酬、培训以及雇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因素构成了企业对于员工的责任,但绩效管理中最有效果的部分应该是绩效评价,构建一个合乎企业规模、产业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履行员工责任的关键。这是因为绩效评价一方面能够督促组织各个部门加强对员工绩效的管理,另一方面能够激励员工做好本职。有效的绩效管理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全方位实现,而且有助于企业形成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保持企业健康发展的活力。

2.薪酬管理

每一个为企业效力的员工都有权利凭借自己的付出获得相应的薪水、福利、补贴、奖金等,这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督促员工以端正的工作态度尽职尽责,还能够协助调整企业发展步调,加快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薪酬管理包含三项重要的子项目,一是基本薪资的确定和执行;二是激励计划;三是福利和服务。

首先,确定员工的基本薪资水平应该有一套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这种实施办法应该在应聘者受聘之前就已形成,以工作经验、教育背景、职位等级作为硬性指标,个人能力、性格、工作态度等作为软性指标。负责任的企业往往会将薪资调查、职位评价、薪资等级定价作为重点工作事项,尤其是在薪资等级定价时,对管理人员的薪资水平要十分慎重,较大的等级差异通常使普通员工感到权利未受保护或者努力未受肯定,这种心态对于企业的发展后劲会有很大制约。

其次,激励计划是企业履行员工责任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激励计划根据涉及员工数量的不同分为个人奖励计划和群体奖励计划,顾名思义,个人奖励计划是针对个别员工在工作绩效上取得重大进展而设立的奖励计划,这种奖励计划常常以加薪、旅游、奖金等形式体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比较明显,但也常伴有负面影响。群体奖励计划则是指当群体或者团队达到某一预先设定的绩效目标时,向所有群体成员发放的奖励性报酬,这种报酬有时与利润挂钩,有时与市场份额挂钩,有的时候还与企业战略目标挂钩,这种奖励覆盖面广且有助于促进团队合作。

再次,福利和服务。福利如带薪休假和节假日休息、病假、生育假、家庭和医疗休假、遣散费、补充性失业福利、保险福利(工伤保险、住院保险、健康保险、伤残保险、人寿保险)、退休福利(社会保障、养老金)。除了福利之外,员工服务也是企业必须重视的社会责任,员工服务门类众多,包括个人服务(如法律咨询、职业生涯咨询等),与工作有关的服务(如托管子女等),还有教育津贴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特殊福利(如专用轿车、专机等),国有企业在履行员工福利和员工服务社会责任方面要明显优于民营企业,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把上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位限制在管理层中,也就是说只有少数高层管理人员能够享受到上述福利和服务,而底层员工的处境依然艰难。

3.劳资关系和雇员保障

劳资关系涉及两个核心的利益持有者——劳方和资方,劳方常以工会代表或职工代表的形式对其意愿加以表述,并作为员工的“利益代言人”与资方进行谈判;而资方常以企业所有者、雇主、主要股东为代表,努力维护资方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当劳资关系发生冲突时,劳资双方的集体谈判便成为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这种谈判需建立在平等、公平、公开、透明的基础上,资方需保证员工代表或工会能够获知其理应获知的全部有关谈判的信息,同时,不得干涉员工代表的选举活动,但现实情况往往与之相反,工会代表有时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根据其利益倾向和个人好恶,指定特定员工作为劳方代表,这些代表常常披着劳方的外衣却为资方办事,使劳动者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这是严重违反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表现。

篇4

【中图分类号】F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107-0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批准号:05YJ2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苏小玲,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壁垒;周裕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李峻峰,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江西南昌330013)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的富裕程度、教育水平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社会关注意识日益增强。人们不仅关心自己需求的满足,还进一步关心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和长远的利益。这必然要求企业在生产时不仅考虑到眼前的效益,还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由此,SA8000应运而生。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以下简称SA8000)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动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其宗旨是确保生产商和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

SA8000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认同和首肯下迅速获得了广泛支持。一些跨国公司为了避免其品牌形象受到影响,已纷纷加入这一行列,它们要求产品配套企业和合作企业均要遵守这一标准,从而迅速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扩展到作为生产制造基地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一、SA8000对江西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

SA8000将社会责任和管理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组织尤其是企业的道德行为,有助于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劳工权益,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SA8000对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影响还是比较大。江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经济的外向性色彩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还较弱,故而受SA8000的影响目前还不是非常明显。通过对江西相关出口企业的调查,以及与中西部省份经济贸易发展的比较,SA8000对江西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耗费企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更多的管理费用和成本以满足SA8000的要求,从而削弱了企业的传统竞争优势

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因此,企业的竞争手段可以划分为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也就主要取决于成本和产品差异性这两个因素。

据估计,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1/30-1/50。江西作为中部内陆省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也是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较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廉价劳动力是一个两面镜,一方面说明我们具备较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劳动力比较优势也折射出企业对员工生活福利、生产条件等劳工权利保护得不够与不重视的状况。

现阶段,与中国总体情况相似,江西在服装、纺织、制鞋、化工原料等主要出口行业的部分企业还存在着工作时间较长、职工福利较低、生活环境较差等现象。而这些企业利润空间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如果这些企业要达到社会责任标准,不仅要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而且还要加大技术、环保和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投入力度,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从而导致产品成本的增加。更何况要实施SA8000的认证和维护,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申请和更新,这无疑将大大增加成本,传统的竞争优势会大打折扣或者不复存在。

2.直接导致对劳工标准敏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困难

近年来,在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的强势推动下,江西省外贸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继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35.32亿美元后,2005年,江西省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亿美元,其中,出口突破24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再创历史新高。但从贸易结构、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构成上看,江西省对外贸易还处在成长基础较为脆弱、增长方式相对粗放的阶段,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即使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大部分是组装的外国商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很少,低价竞销,以量取胜仍是江西省出口产品竞争的主要手段。

随着SA8000标准的实施,受影响较大的当属那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玩具、鞋类和化工原料等,而这些都是江西省现时的出口重头产品(见表1)。

3.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

近年来,江西吸引外资的步伐明显加快。据统计:2005年全省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40家,合同外资金额38.76亿美元,同比增长24.5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4.2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04%,完成年计划的104.81%,再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保持中部地区第一。同时,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截至2005年底,美国微软公司、沃尔玛、德国麦德龙、法国达能、日本友利电、富士胶卷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投资江西。随着重大项目的入驻,实施了一批填补空白的大项目,引进了大量先进适用技术,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了企业的配套能力。

江西吸引外资步伐的明显加快,除了潜在的经济发展速度促进因素之外,廉价的劳动力也是外商投资的动力之一。如果将劳工标准提高到SA8000规定的水平,劳动力成本必然要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将下降,跨国公司也会担心其分包商不能达标而不愿来中国投资,从而影响江西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与发展。

4.劳动力优势可能因SA8000而变为劣势,影响就业和经济发展

在“十五”期间,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省份,江西就业的巨大压力依然存在,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仍处于增长高峰期。预计江西城镇平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到100多万人,加上农村向其他行业转移或外出务工的至少100万过剩劳动力,就业总量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因此,如何发挥江西作为制造业基地的优势,为制造业的广大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创造就业岗位?如何结合实际发展适用技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适用技术和先进技术之间形成合理有效的组合?做好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等问题,都是关系到江西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

充分就业是经济增长源泉。如果达不到SA8000的要求,则劳动力的优势可能丧失甚至变为劣势,过多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安置也必将对江西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政府和企业的应有之策

(一)政府对策

l_制定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贸易也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出口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出口增长的质量;不仅要追求投资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投资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政府应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扶持部分在出口可持续发展上尤其是在劳工管理方面作出贡献的典型企业,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

2.建立SA8000的预警机制。国际标准化机构和各国政府及其标准化机构经常对其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修订。如果企业信息不畅,不能按照已经变化了的法规和标准要求生产产品,在出口时就会遭遇壁垒。因此,建立一个包括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专业服务部门和出口企业在内的高效运作的SA8000预警机制,积极关注社会责任标准的发展态势,全面收集SA8000的预警信息;建立SA8000信息中心和数据库,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和有关行业提供预警服务。

3.加强国内职业安全卫生和劳工管理,改善国内劳工条件。政府应合理借鉴社会责任审核中的具体方法,广泛吸纳工会、行业协会和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管理,逐渐建立起开放的、有社会代表性的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政府应支持国内企业改善劳工条件,必要时提供培训、资金等方面的资助,对企业在改进劳工条件、提高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的投资给予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劳动工资成本,改善工人的劳动待遇。劳动监察机构应当依据我国目前已有的相关行业和工业劳动标准,如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规范(OHSASl8001)、《劳动法》等,加强劳动监察力度,查处违法行为,特别要加强对社会责任运动重点关注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劳动监察,及时公布劳动监察结果,对于使用童工、违反工资和工时规定、存在严重职业安全的企业处以重罚。

4.加强对SA8000知识的宣传、培训。当前,在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的同时,应加大对其宣传力度,使企业界和社会各界对这一标准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积极意义与不良影响有明确的认识。并且,还应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训,培养企业主和政府官员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自觉提高劳工标准。让企业认识到不仅要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更应该学会以社会责任为战略点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指导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积极通过SA8000认证,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企业对策

1.充分认识SA8000的客观存在和重要性。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市场经济中自利的基本经济组织,其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而十分强调对股东权益的保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也开始注重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然而,长期以来,企业对员工的权益却关注甚少。在经济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低的发展中国家,因就业压力大、经济发展急迫等因素的影响,对员工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企业现在应当看到SA8000的兴起反映了现代企业存在价值的演进,体现着当代社会对企业的一种期望,提供了一个社会组织的规范运作模式,代表着企业将社会责任当作自己责任的先进管理理念。企业应该超越单纯的经济活动,担负起更加广泛、更加体现人本精神的社会责任,以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实现长远、持续的发展。

篇5

第一条 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对内对外信息沟通, 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 特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对内对外有关社会责任的信息沟通的活动.

第三条 职责

1.综合办公室:与内部员工、当地政府、工会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方进行社会责任沟通.

2.采购部:与供应商和分包商进行社会责任沟通.

3.市场部:与顾客进行社会责任沟通.

4.社会责任代表:就社会责任沟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若需要,向总经理报告社会责任有关事宜.

5.其他各部门/员工代表:支持和配合社会责任对内对外信息沟通.

第四条 工作程序

1. 总则

A. 信息沟通方式可视需要而定, 可以为书面、口头、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座谈会、研讨会和新闻会, 等等.

B. 必要时, 对内对外社会责任信息沟通应该保留记录. 如: 《联络单》, 《会议记录》等.

C. 一旦收到有关质疑、质询和投诉信息, 应尽快核实质疑或投诉者的身份(包括: 姓名、职位、服务机构和联络办法等), 查清质疑回投诉的原因.

D. 应该及时作出反应, 对质疑或投诉的问题进行解释公司政策和程序, 重大问题应上报总经理, 以期妥善处理质疑或投诉.

E. 一旦发现有违反公司政策、法律法规或SA8000标准的事项, 应及时采取补救和纠正行动. 情况严重时, 应该及时报告总经理.

F. 信息沟通过程中, 应该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公司商业秘密.

G. 若有员工向外提供公司资料, 应该及时解释公司内部投诉和申诉程序, 不得采取惩罚或歧视性措施.

2. 对内信息沟通

2.1. 公司社会责任政策、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由社会责任代表和综合办公室及时传达到公司各部门和员工.

2.2.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运行中产生的信息资料, 应该根据政策和程序要求及时传达到相关部门和人员, 并记录其内容和处理结果.

2.3. 员工的咨询、质疑与投诉, 由员工代表或综合办公室收集, 并负责答复.

3. 对外信息沟通

A. 与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信息沟通由采购部负责;

与顾客的信息沟通由业务部负责;

与当地政府、工会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由综合办公室负责.

社会责任代表应该对上述沟通提供支持和沟通, 必要时, 向总经理报告.

B. 公司任何人收到来自外部有关社会责任的文件、电话、传真或其它信息资料, 应及时转交给上述部门进行处理.

C. 当地政府、工会或其它外部利益相关者提出的检查、参观或访问要求, 由社会责任代表与综合办公室进行接待, 并报告总经理.

D. 外部利益相关方提出的意见、建议、投诉或质疑, 应由社会责任代表责成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并进行处理和回复.

处理和回复的结果应该报告总经理.

E. 社会责任代表应定期访问本地利益相关方团体, 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并公布《SA8000社会责任管理报告》以通报公司实施SA 8000 标准的进展和效果, 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 包括社会责任管理评审和监督活动的结果.

F. 如果有合约要求, 社会责任代表应对利益相关方提供合理的资料和获取资料的渠道, 以核实公司是否符合SA8000的要求.

若合约有进一步的要求, 公司应通过采购合同的条款, 要求供应商和分包商提供上述安排和渠道.

第五条 相关文件

《事故、不符合项、补救及纠正行动程序》

第六条 附件

篇6

中图分类号:F4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18-03

21世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是推进人类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企业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交易成本最小化或者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承担起社会责任。烟草企业作为特殊产品的国有垄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增加对社会的正面贡献应成为烟草企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一、基于利益相关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早期,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一直是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研究领域各自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探讨公司对社会所承担的经济、道德和伦理责任,而利益相关理论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直到20 世纪90 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才被认为是可用于评估CSR 的最为密切相关的理论框架。

在利益相关理论作为评价社会责任的理论框架下,一些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应运而生。最著名的有KLD 社会指数体系和ARESE 社会责任评价标准。近年来,我国以利益相关理论为基础建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成果逐渐增多。李瑞兰等(2009)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并且可以满足行业管理需要的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姚立根等(2010)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员工分层的角度建立了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叶陈刚、曹波(2008)将企业社会责任层次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提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同时,一些特定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成果也开始出现。如华立群、朱蓓(2009)创建了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刘文浩、刘禹君(2012)建立了食品类行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烟草企业作为生产特殊产品的国家垄断行业,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烟草企业的两个价值观“以国家利益为上,以消费者利益为上”概括了其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但同时,烟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必须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目前,探讨烟草企业社会责任的论文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仅有廖建军以烟草企业为例构建的垄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但在这篇文章中,对烟草社会责任的指标选择仅仅是主观性题项,而缺乏客观性指标。因此,本文拟构建一个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由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互相补充的“两位一体”的烟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二、烟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一般采用Waddock(2000)的观点,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但这种分类方法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影响的重要性和层次性。考虑到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相互影响的关系,将烟草企业CSR的评价范围界定为四个层次八个方面。核心层(内部直接利益相关者)、紧密层(外部直接利益相关者)、间接层(间接利益相关者)和延伸层。

核心层是烟草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和员工。烟草企业作为国家垄断企业,其股东就是国家,对股东的责任就是对国家的责任。烟草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和其他企业具有一致性,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发放薪酬、保障生产环境安全、规划职业生涯等。

紧密层是外部直接利益相关者。其外部利益相关者涉及到烟草关联企业(烟草供应商和零售户),卷烟制品消费者以及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对关联企业的责任包括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付款、及时供货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是提供低危害高质量的产品,最大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间接层包括对社区、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包括建立公共吸烟区,尽可能减少被动吸烟造成的危害;参与社区发展规划,慈善捐助,提供就业岗位等。

延伸层主要是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生产中使用清洁能源,避免释放污水、有害气体。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烟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和测度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本文对烟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层,设计了8个一级指标。考虑到社会责任的多维度属性,为了准确反映烟草行业社会责任的执行情况,本文对二级指标的选择包括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考虑到烟草行业的特征,设置了36个客观性指标和48个主观性指标,然后针对烟草行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某烟草商业系统的24家烟草公司的领导和员工,某大型卷烟厂周边社区的群众,以及街头随机的一些消费者。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246份,剔除不完整问卷,获得221份有效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在每类指标中选择2―6个指标,然后对指标选取率进行排序,选择每类指标中排序在前并且选择率超过50%的指标作为烟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了21个客观性指标和15个主观性指标(见下表)。

(二)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以及数据的获取

本文对指标权重的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在确定了准则层、目标层和指标层的基础上,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的构造,采用1―9标度法设计了调查问卷,然后进行专家咨询。

为了保证权重计算的准确性,我们选取了22位专家,最终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了9个判断矩阵。

其中,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为:

A=

用同样的办法,得出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由于篇幅关系本文略去。

在建立判断矩阵之后,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利用Yaahp 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和层次单排序结果如下:

比较判断矩阵A 的最大特征值:λmax=8.2726

归一化特征向量wi={0.2378,0.0320,0.0581,0.0458,0.2033,

0.2702,0.0763,0.0763}

一致性指标CI=0.0390,RI=1.4130,故一致性比率CR=

0.0276

同理,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比较判断矩阵B1、B2、B3、B4、B5、B6、B7、B8,分别计算单排序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层次总排序权值和一致性检验。

得到的其余9个判断矩阵均符合一致性标准,即CR均小于0.1。对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如本文表中所示)。

四、结论及研究展望

通过对烟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分析,可以看出,烟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首先要坚持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原则,保障国家利益就意味着要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0.2378),更重要的是要保障国家的税收(0.2702)。其次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0.2033)。随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烟草企业应该注重对社区和公众负责(0.0763),同时要建立环保意识(0.0763)。当然,烟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有自身利益的追求,包括对员工的责任(0.0320)和对关联企业的责任(0.0458)。

烟草企业的特殊性,使得对烟草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为一项长远的和复杂的工作。对烟草企业社会责任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是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检验,在进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判断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并提出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赵杨,孔祥纬.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分项评价模式[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6).

[2] 廖建军.垄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J].产经评论,2014,(3).

[3] 李瑞兰,黄珍文.“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

[4] 姚立根,王华东.基于利益相关理论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0,(2).

篇7

第一,系统思考:国家电网确立了“研究先行”的社会责任管理推进策略。“责任发展,认识为先”。国家电网通过实践社会责任体系推动企业管理变革、运营方式变革、沟通方式变革、工作方式变革四大变革。正确的理论认识是前提,体系的作用和内容是实质,推进落地工程是行动和保障。国家电网通过系统性的设计和实践不仅构建了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创新体系,也反过来不断提升对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操作,实现了良性循环。

第二,创新设计:国家电网创新性地提出了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的全面社会责任模式,创立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鼎·心”模型,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诠释了国家电网心系社稷,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第三,全面参与:国家电网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合构建全面社会责任体系,并将管理理念融入其管理体系、公司企业文化、战略规划、绩效管理以及各个阶层员工。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对企业的重新认识,是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再次提升,对于一个企业的内在影响深远,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不断的沟通、培训实现企业变革。

第四,稳步推进:为了确保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顺利实施,国家电网制定了“十二项”推进行动策略以及从四级试点到全面试点的推行,本着务实、稳健的精神实现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有序平稳推进,在变革的同时也保障了可靠、可信赖的能源供应,实现了社会、企业稳定发展。

理论指导实践,国家电网通过理论上的创新,最终构建了一个创新的、科学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新型的管理工具。国家电网不再单单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已经成为央企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标杆和楷模。

国家电网在社会责任体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实践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企业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在实践的时候国家电网必须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问题做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篇8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164-03

0 引言

随着联合国的“全球契约”计划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制定的相继完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已对企业收益、公司声誉、消费者响应等方面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新趋势已经形成。

在国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也已成为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殷切期望。2008年,国资委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指出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坏已不单纯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更关系到我国企业的整体形象,甚至国家形象[1]。所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势在必行。文章构建了基于综合最大化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以期对我国企业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供借鉴。

1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

1.1 模型构建的基础 国内外学者及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从不同侧面和视角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提供了框架体系,对于社会责任管理理念的培育、提升和落实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做出了探索性贡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国外Waddock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4I”体系、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模型、Yuan等人(2011)的社会责任活动融入企业模型、Maon等人(2009)的社会责任策划和实施整合框架、Jenkins(2009)的社会责任管理“商业机会”模型、Maignan等人(2005)的社会责任逐步实施模型、Pananaan等人(2003)的社会管理初步框架以及日本综合研究所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国内国家电网公司(2007、2012)提出的社会责任管理七大体系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鼎?心”模型、王曼(2008)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运行结构模型、刘娜(2010)提出的企业战略管理中企业社会责任融入的导入框架、彭华岗等(2011)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六维框架。

总结上述研究成果,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范式:过程视角和内容视角[2]。基于过程视角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模型明确了企业如何落实社会责任的过程,特别是指出了在实施社会责任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行动。基于内容视角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模型抓住了管理体系的本质含义,识别和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解析了各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主要做法和核心要求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是两者均没有形成完整的架构设计,基于过程视角的模型未能诠释企业如何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基于内容视角的模型,更多的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理解为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管理。因此,本文结合两大范式,并强调责任沟通,建立四层的金字塔状模型,以期对企业实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供模型指导。

1.2 模型构建 文章采用由上至下,层层分解的思路,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最终目标出发,整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分析利益相关者诉求及影响,最后将不同利益相关者责任与社会责任内容做了对应。

首先,确认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依据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及管理体系。其次,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及战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对利益相关者责任的作用机理。最后,解释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归属性(见图1)。

1.2.1 价值层 跟随时代的要求,企业价值已经从财务价值延伸到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内的综合价值,从股东价值延伸到利益相关方价值,从关注自身价值延伸到创造社会福利。本文在定义企业价值时,充分关注人的多元价值追求和社会福利的多重价值属性,着眼于充分实现企业的社会功能,谋求创造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统筹平衡利益相关方的多重价值、长期价值,致力于提升社会价值(社会福利),从而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对企业使命、治理机制、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等进行重构[3]。

1.2.2 管理层 文章借鉴ISO26000提出的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内容,采用学者们普遍采用的PDCA闭环螺旋上升体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图2)。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一个用于管理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责任的系统框架,或者说是一个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它帮助企业树立诚信意识,确定蕴含价值观动力的企业愿景,明确关注受企业运营影响的利益相关方为核心的企业使命。它的主要步骤和内容包括:一是牢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二是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三是全面融合企业社会责任,即将社会责任全方位融入企业;四是全面开展社会责任内外部沟通;五是企业社会责任审查与改进;六是利益相关方参与;七是贯彻落实“管理影响”和“回应诉求”。

其中可持续发展、综合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重点,它不是单纯地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的利润目标,而是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它坚持的是“价值理性”,即企业行为要对社会负责任。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最高管理层对综合价值最大化的企业使命、价值观的明确承诺,并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公司治理。全面融合企业社会责任是将理解的企业使命、战略融入公司治理、流程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每一个企业都要明确具体的融合方式,从而满足特定利益相关方和行业的需要,并且做到公开、透明。沟通是指企业就自身社会责任工作与利益相关者相关方开展交流,进行信息双向传递、接收、分析和反馈的过程,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和信息披露,以及网络平台、工作汇报、召开新闻会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及时、准确沟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信息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况状,将加强社会责任沟通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审查与改进社会责任使命、战略的落实是一个持续纠偏、改进、学习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要对企业战略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相关的运营流程进行持续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企业履责绩效的不断提升。利益相关方参与是指企业通过制度安排、资源保障和行动部署确保实现积极的利益相关方参与,保证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赢得利益相关方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合作,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管理影响”和“回应诉求”是指通过相关方沟通、履责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企业的发展前景有赖于管理层对公众不断变化的期望的满足,也就是说依赖于企业管理层对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利益相关方要求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管理、提升履行社会责任水平,进而实现企业对社会富有的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多项社会责任。

上述七项过程中,社会责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计划(Plan);企业社会责任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Do);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过程就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Check);纠偏、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反馈以及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开展情况反馈到战略的过程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改善(Action)。因此,七项过程的开展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闭环改进的PDCA过程,从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持续发展。

同时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全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即企业各部门、各层级和各岗位的所有员工都有意愿、有能力去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将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拓展到利益相关方,携手利益相关方共同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形成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方在内的最广泛的全员参与、最大化的价值实现。

1.2.3 利益相关者层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方的投入或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应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管理,追求利益相关方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也要求通过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来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最大化。所以有必要讨论企业与谁的利益相关,以及在管理利益相关者时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明确对每一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容和范围。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研究,同时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活动时,为了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需要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交流,公开披露信息是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

利益相关方也需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为制定长期战略会自愿和利益相关方交流,也有助于企业了解、认识内外部环境状况;利益相关方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及价值的实现,为保证自身利益,他们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企业的行为,由于企业精力有限不能满足全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则会通过区分利益相关方的重要程度从而进行区别管理。故而基于历史的研究成果,本文也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包涵了股东、员工、债权人、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社区和环境。通过对各利益相关方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来满足不同诉求,从而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

1.2.4 社会责任层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文章从两个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进行了分类。从社会责任的性质角度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环境责任;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可分为对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社区和环境这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通过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进行落实,从而为综合价值化这一最终目标作出贡献。

篇9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工作是令人瞩目的。作为中国广大纺织企业的代言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纺织行业如何实践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合作和创新工作,其主持研究开发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即China Social Compliance 9000 for Textile & Apparel lndustry。以下简称CSC9000T)不仅在试点纺织企业取得实际成效,同时作为中国制造业的第一个行业自律性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肯定,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认可。

本刊一直积极关注着CSC9000T发展和推广的轨迹。本期特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合作,以本组文章介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的研发、试点和推广,以及2007年的工作重点――“10+100+1000”项目。本报道也得到爱慕内衣、红豆集团试点企业的大力支持。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其中纺织工业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作为中国广大纺织企业利益的代表,作为连接产业界和政府的桥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无疑得到了无论是企业界还是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公众媒体的认可和赞许。

2005年5月,在国内众多中小企业还不知道企业社会责任为何物的时候,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率先推出了国内制造业的第一个行业自律性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截至目前这是国内各行业中唯一一个行业性质的并由产业界自主开发的标准化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2006年,协会选择了国内十家企业作为首批试点企业,指导它们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实质建设工作。在首批试点企业取得成效初步显现的基础上,协会又于2006年底启动了面对行业产业集群层面的“10+100+1000”推广项目。2007年以来,在各产业集群当地政府和骨干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得以顺利开展,截至目前,濮院、虎门、深沪、石狮、平湖、海宁、开平、中山、金坛九家产业集群的CSC9000T试点实施工作启动仪式和初始评估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从纺织产业面临的挑战,阐述了协会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并将加强纺织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作为指导纺织工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

中国纺织行业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

《WTO经济导刊》:请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当前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是如何考虑的?

孙瑞哲:在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背景下,纺织行业的运行表现出了三个特色:利润和经济增长点从外销向内销的转移;产业投资从沿海向中西部的转移;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相对比例转移。由此可以看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转化: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产品创新向产业链集成创新转变,也就是现在要共同建造一个价值链;价格因素竞争向非价格因素竞争(质量、环保、知识产权、企业社会责任)转化。投资、扩大内需和劳动力提升是实现一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主要驱动力。作为制造业来说,自己能够把握的是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把此作为工作重点,并提出科技贡献率、品牌贡献率、行业自律三项途径。在行业自律方面,协会努力推进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推行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同时还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与国外机构签定协议,通过建设中国纺织工业检测网络来规范全行业的质量体系,以及响应国家号召,在全行业推进节能、降耗、减排。

履行社会责任关键在于体系建设和制度完善

《WTO经济导刊》:请问您如何看待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理念?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为什么将纺织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工作重点放在管理体系的建设上?

孙瑞哲:我们看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在经济上创造价值,更要在社会和环境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就是利益相关者,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照顾到,这是我们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最终要落在制度建设上,通过制度规则的建立降低成本。关于社会责任我们社会上有很多误区,很多人说我依法纳税就是社会责任,还有人说社会责任就是外贸企业要做的事情,也有人说慈善、捐助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这些都是社会责任,但并非社会责任的全部。企业社会责任还有更多的含义,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从优秀到卓越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所需要做的事情。

协会通过调查发现,在所有社会责任要素方面,国内企业的弱项表现在管理体系、劳动合同、工作时间、薪酬与福利、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由此,协会将推进行业社会责任能力的工作定位于管理体系的建设,从机制上彻底地促进企业持续地改进,这不同于以往国外在中国的验厂和认证,协会将通过查找问题和培训促进企业的持续改进,同时以企业自觉自愿机制的建立来达到企业社会责任彻底改善。在CSC9000T执行过程中,协会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力量。首先派出专家进行初始评估,来确定企业的问题所在;之后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帮助企业建立管理体系;然后运行一段时间,再次进行评估;之后再进行持续地改进。

促进负责任供应链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1-0010-03

[基金项目]国资委课题项目“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彭华岗

[作者简介]陈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钟宏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北京100836)

一、中央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还不到位

与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相比,中央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更高,但是中央企业普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不到位,对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少数企业甚至对社会责任存在片面看法。有企业在社会责任自检报告中表明,企业承担责任的主要动力在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号召和要求,或者说,企业把很多社会责任内容作为政治任务来承担。此外,有56%的接受调查企业(总样本数为25)认为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经营成本,有2家接受调查企业认为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企业经营效率。

还有部分中央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某企业指出:“强调社会责任,同时要避免将一些本应由全社会承担的责任归到企业身上,重回企业办社会的老路。不过分夸大社会责任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毕竟属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范畴,其作用方式不同于法律,其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只能在一定限度之内。过分夸大社会责任对规范约束企业行为方面的作用,甚至希望以推行社会责任解决执法监察无法完全解决的企业违法违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容易使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偏离正确方向,而且会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一些企业还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把理应由政府部门负责的事情揽到企业身上,结果“不仅对企业健康成长不利,有时也会培养政府惰性”。

二、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涵还不清晰

中央企业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过于模糊,边界不清,企业管理者不清楚哪些工作是企业必须做的,哪些是企业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受访企业反映,社会责任内容过于宽泛,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管理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都无准确定义,具体到中央企业这种特殊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就更为宽泛和模糊,出于不同角度和目的,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都为企业框定了不同社会责任内容,让企业管理部门常常元所适从,无法判断这些观点的是与非。而相关管理部门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缺乏清晰的、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使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方向不明,对错难分,无从下手。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100%的受访企业所认同的社会责任内容包括:依法纳税、产品质量安全、支持公益事业、员工职业安全卫生、减少环境污染,这类社会责任可以认为是央企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此外,有些社会责任内容并未得到一致认同,但反对意见不足20%(可称之为普适层),具体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文化、有效配置资源、行业道德规范、诚信经营、社会捐赠、节能降耗等;最后一类是争议层,反对将此类事务纳入社会责任范畴的企业比重超过30%,具体包括财务状况、企业利润和技术自主创新等。

三、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框架

企业要将社会责任真正转化为行动,必须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否则,中央企业就无法规范地、持续地推进社会责任实践。但中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始于近两年,多数企业都没有成型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首先,大部分企业没有在决策中建立保障利益相关方利益的机制。1/3的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自检报告没有提到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内容,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50%以上没有建立“社会责任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在25家受访企业中,半数以上没有在高层决策中建立保障利益相关方利益的机制。在建立利益相关方利益保障机制的企业中,选择建立重大决策前专家论证制度的比重最高,达到100%,而直接征求外部利益相关方意见和决策方案需经委员会同意再提交董事会的各占50%,使用外部董事代表外部利益相关方利益的占到30%。

其次,不少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行为缺乏系统性,表现为“就事论事”,即简单地把一些具体的管理体系(例如维护员工管理体系、社会公益事业管理体系等)罗列起来,没有把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全面的体系来管理。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11家“已建立社会责任相关机构”的企业所具体描述的仅是某一具体社会责任内容领导机构(譬如扶贫领导小组、安全生产小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优质服务年”工作领导小组、“反商业贿赂”工作领导小组、慈善帮扶救助基金、社会事业管理部、扶贫领导小组、工会、社区工作管理委员会、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等),并未建立全面、统筹全局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

再者,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内容不全,多数企业在谈到社会责任管理企业时,都只简单提到几个具体内容的管理体系(譬如生产安全管理体系、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等),其他的社会责任内容则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譬如企业公益管理机制、社会责任沟通机制等)。中央企业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评价系统,难以对社会责任的实施状况进行衡量、评价、反思和改进,很难规范地、持续地推进社会责任实践。

最后,社会责任沟通机制不畅。截至2008年10月,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央企业仅有18家,占央企总数的12%左右,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有20%的没有、也不打算社会责任报告。还有17%左右的受访企业表示没有与社会沟通的渠道。这说明部分央企对主动、新型的责任沟通机制还比较陌生,也有所抵触。社会责任报告的比率不高。

四、现行中央企业考核制度没有涵盖社会责任有关内容

现行中央企业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主要表现在主管机关尚未建立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责任体系和考评体系。由于国家没有清晰、规范的体系要求和考评约束,导致各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差别很大,一些履行社会责任较多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最终,履行社会责任将会影响到企业经济指标。而目前施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主要考核的是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过度偏重经济指标,没有涵盖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这样就必然出现企业社会责任做得越好,

考核成绩反而较差的现象。

某电力企业就提到,其在2004―2006年任期考核指标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3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3年平均劳动生产率三项考核目标全面完成,但年度考核等级3年均为B。主要原因是企业总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公益性资产投资,其效益主要体现社会效益,而不反映为企业的财务收益,公益设施的折旧和运行维护支出还要分摊到企业成本之中,导致考核指标中权重最大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无法完成,从而直接影响到年度考核结果。

五、外部社会环境存在障碍因素

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仍不完善,使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面临诸多障碍。

1 公众对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期望过高,给央企造成过大的压力。由于央企多数是公众服务企业、资源垄断企业。公众认为他们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他们的责任要求远高于其他企业,某些要求对中央企业而言可以说是不切实际的,致使无论中央企业如何努力也无法满足这部分人的期望,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难以获取应有的好评和价值回报。因此,社会舆论的过高期望给中央企业施加了过大的压力。使这部分压力非但没有转变为动力,反而构成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障碍,无形中增加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难度。

2 央企捐赠合法性受到质疑,多头劝募盛行,企业疲于应付。一部分人认为中央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其所有权归于全民,收益也归全民使用,央企以企业财产做捐赠会面临社会的捐赠财物合法性审查,陷入“央企究竟有无捐赠权”的争论。多数民众认为央企做捐赠相当于拿全民的钱为少部分受益对象服务,还有人质疑这种行为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拿全民的钱为个人博取声誉,实为“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这使央企的公益捐赠成了好心难得好报,公益捐赠很难得到应有的价值回报,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捐赠积极性。

此外,我国现行的《公益事业捐赠法》覆盖面较小,可操作性不强,对规范捐赠行为和劝募行为所起的实际作用并不大,比如,谁是社会捐赠的主管部门?什么情况下,谁有资格发起募捐等关键问题都没有明确,这为慈善组织的劝募行为大开绿灯。很多中央企业反映,各种劝募经常登门,手段无所不用,不分时机,不讲条件,不考虑承受能力,企业疲于应付,备感疲惫。而且,我国慈善公益组织普遍透明度不够、公信力不足,专业性较差、服务内容单一、效率低下,企业和员工十分担心善款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有的企业反映,“企业不怕捐赠”,但“滥用善款”、“浪费善款”“往往容易影响员工捐赠的积极性”,这反过来降低了企业的捐赠积极性。

3 不对称性社会责任实践增加成本,削弱竞争力。一部分中央企业处于竞争性行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相对于那些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处于不利局面。例如,某汽车企业就反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把发展新型清洁能源汽车作为降低污染物排放、减轻能源消耗、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向,并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保持着国内竞争优势。虽然混合动力汽车的环保效果显著,但是其成本比经济汽车要高出1/3左右,与其他企业相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4 社会负担过重,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由于历史原因,中央企业承担了很多“企业办社会”的责任,直到现在一部分企业依然没有完全卸下这部分包袱。而且,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中央企业还“被迫自愿”地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譬如完成各级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企业经济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已无力承担其他责任。一部分企业反映,过多过重的社会负担阻碍了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某钢铁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主业重组上市及7家辅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居家人员和离退休职工的费用全部由企业负担,每年费用高达5亿元。此外,目前企业尚有离退休人员10.76万人,今后几年离退休人数还将持续增加,每年承担的费用超过3.3亿元,这些历史负担加重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使企业无力顾及其他责任。也有企业认为“当前履行社会责任遇到的一个最大问题或者说是困难,就是目前企业还承担着医院、生活服务、离退休管理、厂办大集体等社会职能”。为此,企业每年支出的费用达到上千万元,该企业认为虽然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但不等于企业办社会,承担本应该由政府、社会团体及其他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

六、政策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国资委2008年1月了一号文《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系统阐述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指明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八项主要内容,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除了这些措施,笔者认为还应该通过以下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推动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第一,加强社会责任的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有关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应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就社会责任问题达成统一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央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形成社会舆论的支持,同时有助于企业内部对社会责任认识的一致,保证社会责任的实施。

第二,改善中央企业的责任管理体制,为中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考核机制上,应该将社会责任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去。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出现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而考核结果反而越差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能督促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考核的压力驱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篇11

一、ISO26000简介

(一)ISO26000概述

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为组织社会责任活动提供相关指南的一项国际标准。该标准已于2010年11月1日由ISO正式,并提供各国自愿采用。

ISO26000的制定目的是,明确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涵,统一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为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可参考的指南。

(二)ISO26000主要内容

ISO26000的主要内容包括:(1)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术语和定义;(2)与社会责任有关的背景情况;(3)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原则和实践;(4)社会责任核心主题和问题;(5)社会责任的履行;(6)处理利益相关方问题;(7)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沟通。

ISO26000中,组织履行社会责任需考虑七个方面: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

ISO26000中,组织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所需遵循的原则是:(1)“应用该标准且遵守国际行为规范时,需充分考虑社会、环境、法律、文化、政治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性”。(2)遵循七项核心原则,包括担责、透明、良好道德行为、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尊重法治、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等。

(三)ISO26000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鉴于在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原则的前提下,ISO26000的主要技术内容强调组织遵纪守法、尊重人权、关心员工、保护消费者、热心社会公益、关爱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等,这对于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也在倡导企业等社会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此,下一步将针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特点,根据采用国际标准的有关规定,参照ISO26000的内容,研究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标准,以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

(一)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概述

在ISO26000中,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被定义为“通过透明和道德行为,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承担的责任。这些透明和道德行为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包括健康和社会福祉,考虑到利益相关方的期望,符合适用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一致,融入到整个组织并践行于其各种关系之中”。

早期的企业文化的研究者德伦西·E·迪尔和艾伦·A·肯尼迪(Deal& Kennedy, 1982)认为,文化决定了游戏的规则:“定义中的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隐含的、不可触摸的而又理所当然的东西。但每个组织都有一套核心的假设、理念和隐含的规则来规范工作环境中员工的日常行为。”

企业文化的权威学者埃德加·H·沙因(Schein, 1992)把企业文化划分为四个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文化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

在我国,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由深层到表层依次有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规划、行为规范等表现形式,而企业具体的产品、服务以及对社会的具体行为也可以说是企业文化的最终体现。

(二)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1、从企业文化的概念得出,实际上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其企业文化决定的,因此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由其企业文化决定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社会责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化的抽象的东西,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是外在的具体的。文化是通过长时期沉淀而形成的,它展示了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员工的行为处事。一个注重短期利益与忽视人文关怀的企业,其员工往往也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而一个以人为本、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企业,其员工就有较强的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关注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社会责任除了以一定的道德行为体现之外,还要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其“透明”,而企业文化就是这种“透明”的最好体现。企业通过一定的企业文化来向社会和企业内部员工宣示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有了卓越而丰富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的赚钱),同时可以使社会和企业内部员工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者、推动者。

3、企业社会责任加强了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是指企业用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精神信念使企业全体利益相关者同心同德,凝聚在一起。企业文化使其利益相关者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树立起了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潜意识地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尽力处理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

4、企业社会责任将企业文化扩展到了全社会。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本身存在影响,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能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更能扩展到整个企业界和社会。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活动,进一步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良性影响,进而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这种社会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全面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正如彼德.德鲁克(PeterF.Drucker,1973)指出,“一个健康的企业和一个病态的社会是很难共存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是紧紧联系,相互融通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主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企业文化则把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层次。二者相互作用,既为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又推进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三、基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的企业文化探讨

(一)基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基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应体现ISO26000提出的七项核心原则,包括担责、透明、良好道德行为、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尊重法治、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等。虽然我们过去有许多较好的核心价值观,如:

海尔:真诚到永远

百大:百分之百为大家

迪斯尼:用我们的想象力,带给千百万人快乐,并且歌颂、培育、传播“健全的美国价值观”。

索尼:体验以科技进步、应用与创新造福大众带来的真正快乐;提升日本企业与国家地位;做先驱、不追随别人,但是要做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与ISO26000提出的七项核心原则相对照,这些价值观都是不健全的,都只是体现了其中的一部分。

(二)基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的企业使命

基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的企业使命应体现企业以承担社会责任为使命,而不只是提品和服务,这方面我们虽然也有一些比较好的表述,但是往往以偏概全:

沃尔玛:我们存在的目的是提供顾客物有所值的东西;用比较低的价格和比较多的选择,改善他们的生活,其他一切都属次要。

摩托罗拉: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以公平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品质优异的产品与服务,光荣地服务于社会”。

强生:公司存在的目的是要“减轻病痛”。

通用电气:以科技和创新改善生活品质。

(三)基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的企业愿景

基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的企业愿景应体现ISO26000提出的七个方面: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企业达到怎样的规模、产值或产销量、利润和收入这些数据。就是应体现企业若干年后在以上七个方面将要达到的发展蓝图。

(四)基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的企业规划和行为规范

这一层次的企业文化主要以企业的各类文件的形式来体现,包括:

1、基于企业愿景的战略规划体系。该体系以实现企业愿景为目标,对如何实现各方面的愿景目标作出具体的规划,并具体到年度、季度、月度计划,分解到各个部门乃至每人每天的具体任务。

2、基于ISO9001(GB/T19001)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记录,通过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和不断改进产品或服务质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3、基于ISO14001(GB/T24001)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环境管理方案及相关支持文件,通过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的生产过程及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并符合法规和相关要求的,并且得到持续改进。

4、基于OHSAS18001(GB/T28001)的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包括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手册通过建立和实施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的生产过程及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影响员工健康和安全管理的不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并符合法规和相关要求的,并且得到持续改进。

5、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评、薪酬和福利、劳动关系管理的相关制度、方案、计划等,也可以包括SA8000所要求的相关文件,还可以包括鼓励企业经营者和员工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相关措施。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切实保护并是他们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

6、严密的财务管理系统。通过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防止腐败,确保公平运营,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劳动者、顾客、供应商、投资者、合作者、政府等)的权益得到保障,依法纳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7、基于ISO26000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按照ISO26000所要求的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等七个方面,将这些要求按本企业实际具体化(可引用上述6个方面的体系文件),明确本企业如何执行。还可以包括向社会(含福利事业)捐款、必要时的紧急支持等方面的相关规范,从而确保企业履行与其规模、收益、社会知名度相适应的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基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规划和行为规范来全方位的向社会和本企业内部表明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还可以整合企业的相关管理体系,建立起一体化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从而既得到全社会的监督,又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相关方的支持和理解。

参考文献:

篇12

受人民币升值、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银行多次加息、劳动力成本提高、物价涨幅过快等主要因素影响,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735.3亿美金,比去年同期增长17.4%,增幅较去年同比下降了7.1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保护其国内纺织行业的利益而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加以限制。如土耳其外贸署12月24日第26386-2006/6号官方公报称,依据2004年制定的《关于特定纺织品进口监控和保障措施条例》的规定,土耳其政府认为自中国进口纺织品对土耳其市场造成市场扰乱或市场扰乱的威胁,因而决定2007年继续对我国出口44类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而随着欧盟第6次“扩容”的步伐加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也成为了欧盟成员,从我国出口运输到保、罗两国的相关类别纺织品也将被纳入《中欧纺织品谅解备忘录》管理,出口数量增幅也将被限制。而据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这两个国家已成为我国纺织品进出口金额大幅增长的贸易伙伴。因此,对于广大与上述国家有较大纺织品,贸易往来的企业无疑于雪上加霜。

针对国内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受到了国际和国内社会的普遍关注,几乎所有的欧美企业都对其全球供应商实施社会责任评估和审核,只有通过审核与评估,才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对于同一家供应商和制造商,需要应对不同客户的守则的要求,并重复接受不同客户的审核。因此,国内企业希望制定一个通用的社会责任标准,以减少企业负担。

当“中国制造”出口频频受阻,国外来华“验厂”风潮一浪高过一浪之时,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应该如何面对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隐蔽的国外“技术壁垒”?本刊记者于2007年9月12日-14日先后采访了爱慕公司苏州生产厂以及红豆集团,亲自探访实施CSC9000T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带来的效果。

制定中国产业界自己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

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基于相关中国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采用与ISO9000管理体系相同的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模式,便于企业在推行CSC9000T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时,将其纳入企业的整体管理中去。CSC9000T是中国第一个标准化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也是国内第一个行业性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

CSC9000T的核心是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规范企业行为,建立工会组织,健全员工劳动合同,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保持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考虑到国内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CSC9000T管理体系特别加强了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管理规范,以帮助企业切实改进管理,在为员工健康与安全着想的同时,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被要求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行业首先感受到国际供应链上的社会责任要求。这也触发了纺织服装行业率先深入研究社会责任问题,积极寻求对策。2005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了CSC9000T总则及细则。2006年3月,CSC9000T实施指导文件。CSC9000T在摸索中前行

CSC9000T首先是行业自律措施,同时明确定位于管理体系,既有别于其他第三方标准,又着力于有效解决中国纺织企业的实际问题。如特别加强了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管理规范,以切实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增加了对劳动合同的规定和规范,以及工会组织和集体谈判权的规定,帮助员工维护权益,从根本上减少劳资双方的矛盾等等。

2006年3月,CSC9000T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确定了首批10家试点企业和1家试点产业集群,2006年4月开始按照初始评估、培训、复评3个阶段进行。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帮助试点企业建立、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同时进一步改进、完善CSC900T实施指导文件。到2006年底,已经有9家试点企业建立起了CSC9000T管理体系,成为首批CSC9000T执行企业。为了加大推广力度,2006年12月,“10+100+1000项目”正式启动,“十百千项目”即在国内100多家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选择10家产业集群作为推广试点地区,并从这10个产业集群中选择100家骨干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以10个集群为主选择1000家中小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基础培训以及能力建设培训,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各产业集群、骨干企业以及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培养1500名左右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人员。

在选择试点企业和试点产业集群的时候,选取的企业都是在业内具备较强实力,且有一定外贸经验的企业。通过策划实施的“初评”之后,多家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和问题。比如爱慕公司的生产厂――苏州美山子制衣有限公司在仓库的紧急出口处没有足够的照明设施,仓库安装的是普通的白炽灯而没有在外面加装防爆护网;红豆集团参与实施CSC9000T的西服厂在评估初期,存在着员工的厕所蹲位没有按照男女职工比例进行安排等细节方面的问题。

两家企业通过初评,都找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修改制度进行改进;工艺流程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流程和工艺来解决;但真正推动CSC9000T顺利实施的,还是标准参与者――广大生产一线的工人。如何让工人真正意识到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必须进行的工作,两家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可谓是煞费苦心。爱慕公司生产厂苏州美山子制衣有限公司意识到,仅仅进行员工培训活动和社会责任宣讲是不够的,公司必须要从精神层面上多关怀员工,通过组织各种集体生活,丰富广大员工的精神生活。公司每年都要组织大型文艺晚会,夏季还会进行卡拉ok大赛、露天影院等活动;公司还定期组织员工与总经理面对面的座谈,通过抽签的形式,让生产一线的职工能与公司的总经理直接进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红豆集团进行试点的西服厂在实 施初评之后发现职工与工厂管理层的沟通不够充分,因此在经过讨论之后决定:将西服厂厂长和工会主席的手机号码等联络方式在公告栏向全厂职工公布,全厂职工可以及时将工作上的问题与管理层进行沟通。

我们会用高效率来回报企业

曾有人不解的问到:现在中国制造的发展态势大好,为什么还要花钱费力的去搞什么企业社会责任呢?这是不是有点太超前了呢?经历过多次国外企业“验厂”的红豆集团副总经理叶薇女士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实施CSC9000T前后,企业面对“验厂”的改变,她说:从前来验厂,我们都会提前准备很多天,生怕有了什么差错而影响公司接单。可以说从前是打着“牛屁股”前进;而通过实施CSC9000T之后,我们的制度都清楚明白的打印出来张贴在企业公告栏里,企业员工也都能知晓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企业制度系统化之后,企业运行更加有序,现在来“验厂”也不再感到“如临大敌”,而是一切都按照程序进行就能通过检查,甚至有些标准比国外检查标准还要高,我们的变化让外商非常满意,一般都是一次就能通过检验。现在我们是牵着“牛鼻子”往前走。通过CSC9000T的相关培训、宣传和交流,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要性,改变过去被动应付“验厂”,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转而采取主动措施,改进内部管理,以求长期可持续发展,增强了企业凝聚力,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由于熟练劳动力短缺,再加上纺织服装企业工作时间长,工资水平没有较强竞争力。“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继出现了“用工荒”,今年在苏州地区,就有两家内衣生产企业因为招聘不到合适工人而无法如期完成订单而被迫停产。但是同样在苏州,同样是从事内衣生产企业,爱慕集团生产厂――苏州美山子制衣有限公司由于实施了CSC9000T,2007年春节后的返工率高达98%,这比实施前的返工率提高了7-8个百分点。同时,返工回厂的职工还为企业介绍了来自家乡的新员工,员工队伍的稳定,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更为企业增添了新生力量。美山子制衣有限公司正在筹划的第二、三期扩建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中,预计到2008年,工厂将建成有70多条生产线的车间,还有能容纳1000名员工的宿舍。一边是停产,一边是扩建,CSC9000T的功效不言自明。

实施CSC9000T管理体系在重点企业的试点,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企业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通过实施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企业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了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凝聚力,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红豆集团参与试点的西服厂在参与了CSC9000T管理体系评估之后,工厂厂长的手机号码在公告栏公开,经常有员工向厂长反映存在的问题。无锡的夏天空气湿热,而有着上百台机器的车间温度更高,车间空调是否打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酷热难当的工人就给厂长发了条短信,反映温度高的问题。厂长收到短信后,立刻解决了问题,并制定了以温度计的温度为标准,超过高温I临界点就打开空调,而不再以是否感觉到炎热为标准的规定,并公布在公告栏里。当工人们在凉爽的车间工作后,又有员工给厂长发了一条短信,短信说:我们知道企业开空调是有成本的,但是请您放心,我们会以高效率回报企业的!空调的事情虽小,但却事关员工的劳动热情与积极性,实施CSC9000T的初衷也是为了通过内部管理机制提升员工的参与度和劳动效率。

CSC9000T也要“走出去”

许多国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频繁对我纺织出口产品进行贸易限制。种种迹象表明,这种限制还有加剧的趋势,尽管中欧、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但中国纺织品产能、产量、出口量等均居世界第一,中国纺织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一个客观现实,这表明今后我国的纺织出口形势并不会一帆风顺。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利用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社会责任标准等新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纺织已经进入了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篇13

这是我们持续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由。

2011年6月27日~28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国内市场的崛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社会责任体系融合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专题论坛同期举行。会议期间了“2010―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16家纺织服装企业同时社会责任年报。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与瑞典驻华大使馆签署了社会责任项目合作协议书,并向相关企业颁发了“2011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践示范奖、优秀奖”、“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节能减排绿色实践贡献奖、优秀奖”。

政府将努力推动新时期社会责任建设

作为国内产业界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行行业,纺织服装行业率先推出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行业标准,第一个了规范化、本土化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导体系,几年来已80份纺织服装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日益加剧,综合成本快速上涨,就业压力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十二五”期间,要发展建设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会上提出,新时期纺织服装企业一是要建设更加和谐的劳资关系,用工荒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与员工利益分配面临严峻挑战,如不能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要引导企业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创建负责任、和谐的企业文化,营造人性化的企业用工环境,不断改善员工福利待遇,提升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是进一步树立环境友好和绿色发展理念。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排放,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三是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大力推进企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树立可信赖的企业质量信誉和诚信形象。

四是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监督。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媒体作用,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重要性的认识,为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

而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将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推动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把引导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建设作为创新行业管理方式的重要抓手。同时,工信部今年还将把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的经验向电子等行业推广,进一步强化中国产业界社会责任的整体战略和国际话语权。

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项重要举措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总结十一五期间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时说,过去五年,社会责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了体系,扩大了试点,丰富了经验,促进了企业和谐和社会和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保护生态环境效应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效应,增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改善了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国际声誉。

对于“十二五”期间的社会责任工作,杜钰洲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做好在全行业开展社会责任自律工作推广和发动工作;第二,要以企业责任信息披露为抓手,加大实施推进纺织工业社会责任建设;第三,围绕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开展落实社会责任重点专项推广,继续开展以对劳动者人文关怀中心内容社会责任建设专项,同时,节能减排也要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选项加以推动。要给予更多的节能环保低碳项目,发挥信息和专家平台的作用,研发行业碳足迹评估与核算方案,协助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企业制定规划和政策;第四,继续扩大开展与国内相关产业,和国际相关产业,或者国际相关组织之间有关社会责任的交流与合作。

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品牌与供应链管理

在题为《透明、包容、创新――社会责任与价值经济的和谐共振》的主题报告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在从“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中,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使命、发展路径以及发展规律将发生重大的跃变,将从“规模经济”到“价值经济”的跃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的跃变,在这跃变中,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有效推进,将成为纺织工业实现跃变的“隐形翅膀”,助推纺织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中国早日达成“纺织强国”。

因此,产业发展需加快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个体到系统”、“封闭到开放”、“有形到无形”以及“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意味着以‘公平竞争’、“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为主旨的社会责任实践,将有效地推进产业发展向健康、规范、有序的逻辑演进。

在透明、合作与优化三个主题词下孙瑞哲回顾总结了_一年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体会。他表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始终秉承的一个思维理念是,以实现纺织工业在全球经济范围内的“代际公平”为使命,在价值理念与方法论之间,“依于仁,游于艺”,寻求系统、开放、睿智、和谐的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今后将重点做好四项工作:第一,在行业发展政策中持续强化社会责任导向;第二,在其他行业系统化推广社会责任建设经验;第三,在节能减排方面探索低碳供应链形成机制;第四,在供应链上深化并拓展社会责任体系合作。

行业报告展示创新理念与行动

此次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连续第五次的行,114t会责任报告。《2010-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系统、开放、透明地向社会各界披露了行业一年来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工作的实践,并传达了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新理念、新规划。报告共分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在说明2010年度中国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行业宏观因素的变化及其对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2010年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主要工作及其进展;第三部分专门分析了社会责任标准及倡议合作与融合的趋势及现状,并着重介绍了CSC9000T和BSCI在这一领域的共同尝试;最后一部分则说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2011年度到2012年度的社会责任工作规划。

企业报告量大质高示范性强

在大会上,百隆、达利、海冬青、经纬、丹毛、海天、好麦尔、志向、恒田、天圣、富丽达、乔顿、彩虹庄、红绿蓝、嘉名、华峰氨纶等16家中国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在大会上了根据CSR-GATEs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也展示了近年来行业开展社会责任建设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今年全国各行业企业报告会超过600份,纺织行业企业公开的社会责任报告有44份,涉及纺机、服装,针织、印染、产业用、丝绸、棉纺、化纤、毛纺及配件等十个细分行业。自2008年纺织行业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起到现在,共T86份企业报告,其中近40%的报告经过了国际权威第三方验证和行业协会鉴证,在各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体系融合:融则通,通则变,变则顺

大会当天,“社会责任体系融合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专题论坛也同期举行。BSCI、SA8000等国际、国内相关社会责任体系机构的代表共同出席探讨交流体系融,推进社会责任事业的发展大计。社会责任体系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是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方式的巨大创新,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与国际通行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的融合将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事业新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走向世界迈出的第―步。

孙瑞哲指出,在社会责任体系进化的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不同责任体系之间的冲突和协调,最终表现为社会责任体系的信任危机与实施主体的履责成本。体系的融合,应当成为社会责任体系本地化与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融则通,通则变,变则顺”,随着社会责任体系的高度融合与价值交汇,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社会责任建设为产业转移保驾护航

同期举行的“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国内市场的崛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专题论坛,是国际范围内首次就产业转移与社会责任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专题研讨会,旨在通过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探索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避免重复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为产业的成功转移保驾护航,实现中西部地区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莉在会上强调,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同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因素,如员工权益保护、劳资关系及环境保护等。不仅要汲取东部沿海企业在近三十年发展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秀经验,推广和复制到中西部地区,使其在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同时也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当年东部粗犷发展的覆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