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险公司风险管控

保险公司风险管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保险公司风险管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保险公司风险管控

篇1

一、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管理是指从公司整体目标出发,通过识别和评估影响公司价值目标实现的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到整体框架内进行系统管理,积极探寻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点,降低风险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公司创造最优化的价值;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了完成预定目标而采取的程序和措施。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其内部控制是指为了防止公司偏离经营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有效控制和防范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由此可见,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着必然联系,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

从保险公司实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上来看,均是通过一系列程度和措施,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控制,以降低公司面临的风险,为实现公司经营管理目标提供保障。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控制是强化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并且风险管理渗透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中,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差异

1. 作用时点不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内部控制会贯穿于其全寿命周期,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便为内控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其作用对象主要是公司的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风险管理必须在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一特点限制了其作用发挥的及时性。保险公司的风险虽然会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存在,但风险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由此造成了风险管理的滞后性。

2. 限制条件不同。在风险管理中,风险的识别、评估等环节都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对风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进而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上述过程是风险管理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影响经营效率、成本的因素进行控制,实现公司整体效益的提升。换言之,所有可能导致经营效率降低和成本增加的因素都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控制措施。

3. 控制内容不同。在保险公司中,风险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确立风险管理目标、设置实施战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措施等等。而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则涵盖了从上层治理结构到公司内部管理体制再到基层作业的所有流程,其中不但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也涉及实现目标的过程,还包括对公司内部经济活动及风险环节的控制。由此可见,后者包含的内容要比前者更加广泛。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由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均是基于公司面临的风险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所以保险公司可将两者进行融合,建立起一套以风险为导向、以制度为框架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序开展。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在保险公司中,内部环境的良好与否,不但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而且还对员工的风险意识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应当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不断优化,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对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在结构的设置上,可以采取分权制衡机制,并对董事会及监事会的职责加以明确,使其职能作用能够获得充分发挥。其次,要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从而使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可以相互监督、彼此制约。再次,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员招聘制度、员工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薪酬制度等,以此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内控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

(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保险公司应将风险管理覆盖到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控制。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找出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因素,确定风险预警标准。其次,实施风险评估,既要对保险公司面临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决策风险、金融风险、政策风险等多种风险进行评估,又要对公司内部控制程序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进行评估。再次,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风险转移、规避、保留、降低等措施。最后,持续监察已识别和已采取应对措施的风险,审查风险管理效果,并关注新风险的发展。

(三)有效开展控制活动

想要使保险公司管理层下达的指令能够在公司内部得到贯彻落实,就必须构建起有效的控制活动。首先,在过程控制方面,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并对员工的职责加以明确,使员工在岗位工作中能够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同时还应对风险控制关键点进行明确,对公司日常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的风险要进行重点监控,降低风险的影响及其所造成的损失。其次,在业务控制上,公司应当对产品开发、售后理赔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以此来保证公司能够正常运营。再次,在财务控制上,应对相关的制度、报告、系统等进行严格控制,由此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最后,在资金控制上,要加强对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及风险的管控,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性。

(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为了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保险公司应当构建起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建立,能够增进公司各部门及人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不但可以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透明度,而且还能有效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首先,公司内部的人员可从管理层获取到明确的信息,进而了解自己在公司内控体系中的作用。其次,员工可将从经营活动获得的有价值信息传递给公司管理层,同时还为员工汇报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最后,公司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也可借助该机制进行有效沟通,有利于董事会监督职能的行使。

(五)加强内部监督

保险公司要重视内部审计体系的建设,将其作为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首先,在保险公司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分别设置一级、二级审计部门,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公司实行分级审查监督,构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其次,审计部门要持续监督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定期检查财务信息,评价各部门执行和完成内部控制目标的情况,并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最后,审计部门要将保费收入、保险理赔、保险资金运作作为审点,确保保险公司各项经济活动合理、合法,及时纠正违规操作行为,从而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三、结论

总而言之,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着多重交叉之处,其管理控制目标均为降低风险对公司的负面影响。为此,保险公司可根据自身经营的特殊性,构建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中,为突出内部控制重点指明方向,从而提高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提升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晋晓琴.全面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解读《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J].商业会计,2011(02).

[2]张建.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13(08).

[3]徐文魁,李作家.新华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

篇2

任何公司自成立之日起,财务风险就相伴而来, 财务风险是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探索风险控制的方法,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靠负债经营的保险公司更应如此。

一、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财务风险是指保险公司由于使用负债融资而引起公司盈余的变动。财务杠杆作用是否有效、财务控制系统是否合理与调配资金手段是否灵活,不外是影响保险公司风险防范能力直接的原因之一,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通常为从筹资、投资到现金收回几个会计循环中体现出来的问题,具体在财务信息方面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偿付能力不足

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用来承担所有到期债务和未来责任的金融支付能力。对一般公司而言,偿付能力的要求是资产至少要大于或等于负债。对保户而言,他从保险公司那里购买保单,就是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按合同及时足额予以保险给付。至于保险公司,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它必须通过维持偿付能力,完全履行保险合同,才能赢得保户,否则,就会声誉受损,甚至破产。

(二)资产负债匹配性差

保险公司负债主要来自客户交纳的保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期限有长有短,期限结构多种多样;二是流动性要求较高,必须保证满期给付、赔款支付、退保金支付等现金支付能力充足;三是负债是有成本的,即有预定利率。如果资产负债不相匹配,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占比过高,则大量短期资产的经营将受市场利率的波动影响,导致经营的不稳定性,导致长期负债形成的长期资产在运用形态上的无形损耗。如果资产负债管理失衡,资产变现能力较差,可能导致现金支付能力不足,引发客户大规模退保, 产生资金风险。

(三)坏账过多

保险公司为争取顾客投保或收取庞大金额的保险费,往往会采取延缓收费,从而造成保险公司为数不小的应收保费。若保户信用良好,则不会造成太大问题,反而可以协助公司争取顾客;但若收款效果不好而且保户财务有困难,则多半会形成坏账,使现金流量减少。

(四)投资收益过低甚至亏损

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可能发生重大亏损,特别是在资金运用不当时,将导致投资亏损,进而抵减承保利润。保险公司由于客户众多,与一般公司相比显示了较强的公众性,如果产生重大亏损,不仅难以吸收进一步的投资,而且会严重损害公司形象,对以后的保险产品销售将带来困难,进而影响公司正常的经营。

(五)责任准备金提存不足

保险公司经营的特点是:事先收取固定保险费,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再依合同规定对被保险人或收益人给付保险金责任。由于保险人的责任发生于合同签订以后,故于平时收取保险费时就必须依规定计提充足的责任准备金,以备不时之需。因此,从经营角度来看,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负债的最大项目。

二、引发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一般来说,导致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目标定位偏差

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应该基于公司的总体控制能力和现有综合资源的配套支持,要考虑公司现有的人力、财力及对保险行业的认知程度等多种因素,量力而行,否则,将会加大公司的财务风险。

(二)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内控失效

内部财务监控是公司财务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系统,目前很多公司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建立了,财务监督制度的执行要打折扣,例如,缺乏对资产损失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财务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等,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三)财务决策失误

由于公司财务决策不科学、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公司投资收益率低于公司的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和融资成本,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并威胁到公司到期返还保险金或其他债务的偿还,由此增加了公司静态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四)预算管理功能缺失

公司管理者需要借助预算来指导分配资源、实施控制、考评并奖励进步。这是资源的稀缺性和达成公司目标的支持性决定的。公司如果不实行预算管理或预算功能缺失,则会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经营成本上升,奖惩缺乏依据,员工没有工作积极性,财务开支失控形成风险,最终导致公司目标无法达成。

三、应对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是通过跟踪监视公司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异常变动情况,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建立预警系统,用以判断财务风险的大小对公司的影响程度,从而防微杜渐。

(1)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以变现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以财务效益指标和资产营运指标为补充,重点突出变现能力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偿付能力、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比重、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款项周转率、保费收入增长率、续保率、退保率等。

(2)建立资金监控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由于公司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公司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特别是大量的保险业务支出。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一般应大于净利润,才能保证公司的经营稳定。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财务活动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机制是指在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管控体系,既是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核心,也是强化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3

1、前言

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保险公司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与保险公司的生死存亡有着莫大的关联。在当今社会,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界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实现对保险公司风险的严格控制,最大程度地降低保险公司在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是当前保险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真正做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才能使其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用良好的行业形象和信誉给客户以安全感,让他们对保险公司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进而有效地促进保险行业持续发展。

2、什么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通过利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衡量、识别,从而使保险公司所存在的风险得到最大程度地降低,最终实现风险成本最小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衡量以及风险的分析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三个方面内容,要做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最关键的是做好风险的识别。准确地对保险公司当中的受损标的、风险源、危害及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能够帮助保险公司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公司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避免对公司经济利益造成损害。

首先,对受损标的的识别有助于保险公司迅速判断受损标的内容是人力资本还是金融资产,进而能够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其次,从对风险源的识别,保险公司能够有效分析出当前面临的物质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政治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技术环境风险、金融环境风险等几个方面组成的保险公司外部环境风险,也就是人们常听到的非保险风险。

再次,准确识别保险公司运营风险所带来的危害,能够让保险公司对其销售、承保、定价、理赔及投资等行为中存在的风险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进而使保险公司的运营风险得到有效地管理与控制。

最后是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即对保险公司经营环节中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风险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使保险公司对有可能导致承保风险、定价风险以及理赔风险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确认,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承保、定价和理赔风险。

3、当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公司主要指的是经营保险业的经济组织,在我国主要分为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两大类别,这两者的业务范围并不相同。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下面就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类别进行现状的分析。

3.1、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3.1.1、公司业务员缺乏风险意识

当前我国的许多财产保险公司过于注重公司规模的发展,而不注重对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并且在对公司业务员的管理上不够严格,只注重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使得业务员在工作过程中片面追求业绩以提高薪酬,严重缺乏风险管理与控制意识,导致财产保险公司存在严重的风险。此外,当前社会道德风险问题突出,表现在投保人或被保险对象在投保过程中存在隐瞒、欺骗等情况,甚至是编造保险事故企图讹骗钱财,保险公司员工和管理者如果缺乏专业判断能力和风险意识,就会助长这种行为的滋生。

3.1.2、核保核赔制度不完善

财产保险公司核保核赔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导致其在承保理赔中面临严重风险。许多财产保险公司没有严格依照《保险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核保核赔,使得擅自承保定损理赔、违规支付手续费、盲目签单承保以及违法承保实务规范要求等行为盛行,严重破坏了保险行业发展秩序[1]。

3.1.3、资产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机构不规范导致资产结构不合理,从表面上看,这些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量在高速增长,但是其中大量资产属于泡沫资产,使得他们在发展中面临严重的资产结构风险。

3.2、人寿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3.2.1、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导致当前许多人寿保险公司普遍存在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加上当前人寿保险公司中存在的违规资金运用现象的滋生,人寿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问题日益严重[2]。

3.2.2、核保人员素质不高

核保人员素质偏低会影响人寿保险公司的核保队伍建设,进而会导致许多人寿保险公司存在业务核保问题和承保风险问题的突出,这就严重阻碍了人寿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

3.2.3、恶性剥削现象严重

恶性剥削现象的严重存在会使人寿保险公司在优胜劣汰的行业生存发展规则中被淘汰。因此,人寿保险公司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厘订费率,简化费率审批手续,同时,加强对费率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使得公司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3.3、存在利差损风险

长期存在利差损风险是当前我国几乎所有的人寿保险公司都会存在的问题,这主要归结于经营体制上存在的弊端导致在短时间内人寿保险公司无法避免盲目追求公司业务规模等问题的存在。

4、做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的主要措施

4.1、将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引进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中

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软件,如:Value at Risk,简称VaR,是一种风险价值模型,也称风险价值法,常常运用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将VaR风险模型有效进入到保险公司凤霞管理与控制工作中,能够实现保险公司对个别资产或者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评估和管理。

保险公司有效利用VaR风险模型进行风险控制,可以让保险公司的客户能够明确他们在进行的金融交易面临着多大的风险,还可以为所有保险公司客户设置VaR限额,防止出现过度的投机行为[3]。如果保险公司能够严格执行VaR管理,就可以有效避免部分金融交易的重大亏损。

4.2、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必须要加强资产风险管理,积极培养员工风险管理意识,经常召开风险管理会议,使资产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一天的工作当中。同时,保险公司还要建立宏观和微观的风险管理模式,形成保险公司资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保险公司资产风险管理水平。

4.3、将责任细化到保险公司员工个人,完善核保承保制度

保险公司必须要在业务拓展同时加强对公司的管理,包括内部员工管理和内部风险管理等,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将责任细化,使每位员工在权责督促下更好的展开工作。提高员工的素质和道德水平,明确员工职权范围,完善核保承保制度,使员工的工作有据可循,避免盲目签单承保、擅自承保定损理赔等现象的滋生。

4.4、加强费率管理工作

强化费率管理有利于保险公司有效避免定价风险,建立和健全保险公司的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对公司的费率管理办法要根据不同险种的风险程度、经营期限、业务规模以及技术要求分别制定实施报备费率、审批费率、标准费率和自由费率,并在费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实行稽查制度,加大保险公司费率监管力度,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费率管理高度统一造成的恶性剥削现象[4]。

4.5、加强员工培训和人才的引进工作

人才是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内部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懂得如何管理和控制风险、懂得经营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让这些人才进行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使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做得更加出色。除了对内部员工能力的培养,保险公司还要积极做好相关专业人才引进工作,使保险公司整体员工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有效促进保险公司的持续性发展。

5、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保险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利益团体对保险公司风险认识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们对于风险在保险公司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重大影响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在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是保险公司当前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只有更好地实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使保险公司能够在最低成本下实现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卢哲宇.论保险公司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2,15(19):133-134.

篇4

关键词 担保公司 风险管控 实施

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形式的担保公司日益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而这种经济角色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来说,则体现的更为明显。从担保公司的角色定位来看,其实则为中小企业与银行间建立了联系的桥梁,无论在银行小额贷款的管理和风险管控上,担保公司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金融危机后期效应的持续发酵,也因宏观经济面下行压力的增大,导致了部分担保公司处于困境之中。

自从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产生蝴蝶效应后,不仅整个担保行业陷入了严冬。有担保的贷款到期后被银行追债且不给续贷,以及中小企业因为没有担保贷不到足够的款,而造成资金链断裂的比比皆是。正是立足于现状,本文提出了增强担保公司风险管控机制的主题。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从另一中视角来对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担保公司风险形成的认识

由于在当前的资本市场处于卖方市场,因此在风险的认识上应从借款企业和担保公司自身等两个领域来分别认识。从而,作为中介组织的担保公司,其所隐藏的经营风险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企业生产经营特征方面

企业生产产品的类别不同,将通过资本有机构成大小影响到借款数量;并也因产品理化特性的不同,而决定企业的生产周期和市场销售状况。诸如机械制造类和普通产品类中小企业,前者资本有机构成较大,可能出现一次性借款数额较多,这就在融资环节增大了担保公司的市场风险;后者尽管资本有机构成较小,但产品属于一般性通用品,从而因其可替代性强可能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这就在到期还款环节增大了担保公司的市场风险。从目前所推崇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来看,其所面临的资金融通需求更大(前期研发之需),但其产品能否被开发出来或者被市场所接受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从实践中来看,担保公司的确也在形式要件上对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考察。但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看,借款企业内在的生产特征和产品特质则属于具体知识,难以被担保公司业务人员所获知。这样便因企业在资本循环G(货币职能)―W(生产职能)―G`(商品职能)中的各环节问题,而导致利润回报周期过长或商品变现速度过慢的情况,最终使得上述企业在还本付息的时刻难以履约,这就为担保风险管控措施的建立提出了要求。

(二)企业信息真实性的方面

寻求担保公司服务的企业大都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抵押品。为此,担保公司便作为第三方组织增强了企业的信誉度,但若企业出现资金风险则要求担保公司贷为偿还借款。这一制度风险尽管可以通过严格鉴别企业客户来解决,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仍难以完全获得企业的真实信息。这些真实信息包括:企业社会声誉度、产品市场份额等。为此,企业通过信息包装便能够借助担保公司这一平台获得银行贷款,但之后的道德风险的出现则难以避免。

从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中看,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瓶颈。在此困境中,企业往往采取借壳的方式进行自我包装,从而获得担保公司的信任。不难预计,这种情况仍将长期困扰着我国担保公司业务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能否借助已经被银行广泛应用的黑名单制度,通过建立声誉约束机制来进行事前控制则是值得思考的。

(三)担保公司自身内控方面

众所周知,担保公司以收取企业中介费用来盈利。在我国宏观经济前景仍不明朗,企业预期仍不乐观的当下,便因企业在生产规模上的缩减,而导致了对外源性资金需求的减少。这一现实直接造成了诸多担保公司业务量下滑,严重影响到自身的可持续经营。为此,许多担保公司放松了对自身业务的管控,且替代来拉到企业客户为最终标准。不难看出,这种功利心态必然为担保公司带来诸多风险。

作为担保公司内部具体业务的办理人员,他们应成为管控担保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但在当前的企业环境下,他们在自身利益驱动下极易实施逆向选择行为。所谓“自身利益”,实则在于担保公司针对员工的薪酬分配制度使然。在没有企业客户的情况下,业务人员自然就没有提成收入。由此,这种薪酬分配制度就因“激励冲突”而使得担保公司内控上存在极大风险。

以上从另一视角所建立的认识体系,有效的弥补了当前的大众理解。在资本市场仍处于卖方垄断的情况下,惟有在企业识别和内控环节进行优化,方能建立起合理的风险管控机制。

二、认识引导下的风险管控机制探讨

通过对以上三个主要风险形成机制的阐述,实则就为建立风险管控机制提供了路径指向。由此,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担保公司风险规避意识的增强途径。

(一)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特征方面

从担保公司的人员构成和业务流程来看,几乎不会对企业生产经营特征进行实地考察,从而也就不会在资本有机构成和产品特性上思考业务承接风险。关于这一点,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改变。资本有机构成的现代意义实则就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比例,即“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在高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往往存在着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也就是单位劳动推动更多的资本要素资源。根据劳动价值论原理,这将弱化企业盈利能力的形成,从而影响企业未来还本付息履约能力。从另一个途径也能看出,即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若企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那么G―W这一阶段的资金占用量则较大,不利于经济剩余的创造;若企业产品以通用性(包括服务类产品)为特征,则会增加W―G`这一阶段的实现时间,不利于企业资金回笼。因此,担保公司业务人员应将企业经营特征纳入到资料考察范围之内。

(二)面对企业信息真实与否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存在的。特别对于社会性企业来说,它的真实信息往往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和资产结构等方面进行包装。这样一来,即使担保公司人员都具有识别报表等形式要件的能力,但要件背后的真实性却无从得知。实践表明,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资本市场领域,且已成为形成担保公司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诱导因素。尽管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规避方法,但在现有基础上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仍可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担保公司还应在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上下工夫。组织创新主要在于,纳入企业业内人士组成暂时的信息审核团队,而对于制度创新方面可以考虑引入声誉约束机制来规避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面对担保公司自身管控方面

一般来说,担保公司的具体业务都由一线业务人员办理,且在薪酬设计上采取“底薪+提成”的办法。这种绩效管理措施,实则就通过“提成”来激励起了员工的工作热情。然而,这种激励办法也会因员工对提成的渴望,而疏忽对企业客户的全面考察,甚至协助企业进行信息包装或造价,其后果自然不言自明。从中不难明白,目前许多担保公司的绩效管理措施存在问题。惟有在激励兼容的原则下设计激励机制,才能最终规避这种逆向选择趋势。所谓“激励兼容”可理解为,薪酬分配制度的设计在满足担保公司业务人员要求的同时,并能促进他们遵循担保公司管理层的意图行事。可见,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前部分满足,而后部分则未能解决好。

结合以上讨论,以下将分别进行实践模式上的阐述。

三、探讨基础上的实施路径

具体而言,仍然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实践。

(一)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特征方面

关于这一方面的实践很少在担保公司中开展,从而也就难以寻找现成的经验总结。笔者建议,在采取一对一的业务办理模式时,应通过制度形式强化业务人员对公司经营特征的考察,并通过企业申报资料上的关键参数估算出相应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关于产品通用性程度水平。由于资料信息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因此还须依靠业务人员的考察和业内人士的咨询来获得相关信息。

与此同时,还应给予担保公司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建立识别企业生产经营特征的能力。这中能力不应只是局限于对企业申报材料的考量,还应在实地调查和借助互联网全方位获得企业信息上进行能力构建。从管理层的意愿来看,公司并不希望因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而放低担保门槛,这最终也将影响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由此,应将管理层的价值取向通过培训完整的传递给业务人员。

(二)针对企业信息真实与否方面

企业寻求外源性资金支持是一种常态,并不会因一次借贷完成而不再次发生。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建立声誉约束机制来管控企业的行为。声誉约束机制之所以能够产生作用,在于企业的声誉信息在相对封闭的范围内(如担保公司范围)能被及时传递。从而,若企业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其行为信息将被其它担保公司所获知,最终将增大企业实施该行为的机会成本。具体来说,可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建立区域内担保公司客户的黑名单共享信息库来实现。

如果企业在某期采取了背叛策略(信息造假),他在当期将获得收益d,但是由于担保公司发现了他所采用的背叛行为,从而对其采取惩罚(不合作),从下一期开始永远采取背叛行为,企业只能获得b,所以企业在使用背叛策略后的总收益为: d+(f/1-f)b。若企业一直采取合作策略(信息真实),那么担保公司也将一直采取合作策略,这样企业所获得的总收益为:a/1-f。

基于理性计算比较上述两种情况的收益,只要a/1-f>d+(f/1-f)b,任何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收益都是微不足道的,企业都会有动力建立良好声誉。因此,双方为了获得最大化收益,“合作,合作”就会成为每一个阶段的均衡结果。由此,通过声誉约束机制的建立,得到占优策略均衡解――合作。

(三)针对担保公司自身管控方面

担保公司一般都有严格的业务操作流程,但在业务人员自身利益驱动下往往缺乏必要的风险规避意识。与此同时,即使出现企业借贷违约现象,也会因时间的延迟而出现难以追责的情况。因此,担保公司应在现有底薪+提成的基础上,还应建立经济和行政处罚条例,该条例应以公开的形式被业务人员所知晓。另一方面,还应健全担保公司从业人员的退出机制。关于这一点,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在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资格吊销等方面建立起完备的正式制度。惟有这样,才能在行业制度压力下倒逼担保公司人员实施合规的行为。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以上便从另一种视角下考察了担保公司所面临风险的形成原因,并在此逻辑下进行了风险管控实施路径构建。笔者强调,应和其它研究成果一起综合判断担保公司风险管控的路径取向。

四、小结

本文认为,应在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特征方面;企业信息真实与否方面,以及担保公司自身管控方面增强风险规避意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更应关注业务人员岗位意识的培养。在培养业务人员岗位意识的同时,还应在激励机制设计上进行思考。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8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4―0050―03

商业性担保公司是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构。商业性担保公司与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全不同:政策性担保机构要执行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对一些产业的投资,而且政府财政对其亏损给予适当的补贴:商业性担保公司则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完全以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控制的原则运行,发生亏损需要用自有资金来弥补。因此,风险控制是商业性担保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一、商业担保公司的担保风险

担保风险,是指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担保风险按照引发风险的层次性分类,可以分为系统性担保风险和非系统性担保风险。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政策、法律的变化等引发的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由于担保机构决策失误、企业信用变化、违规操作等引起的风险为非系统性风险。以国内担保公司普遍开展的贷款担保业务为例,担保公司承保的项目都是不能直接从银行取得贷款的项目,如果项目的抵押、保证等条件很好,就可以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没有必要找担保公司担保,担保公司所做的项目基本都是银行不愿意做的。因此,担保公司所承担的风险要大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担保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一)担保公司风险来源

商业性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与银行、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公司面临的风险有很大不同。保险公司面对的是数额巨大的保险客户,用向每个客户的少量收费米弥补个别的大额损失,是根据大数定理计算后确定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收取保费的比率,从而用保费可以弥补风险损失及经营成本,并获得利润:风险投资公司是通过少数项目的高额回报来弥补对多个项目的投入,是在小数定理的基础上通过对项目的严格审查来控制风险的,担保公司通过对多数项目的低收费来弥补少数项目发生的大额损失,南于担保公司承保的项目数量有限,担保项目的金额、期限各异,反担保措施的落实程度差别较大,担保项目的离散性很大,无法精确计算担保费率。

(二)担保公司风险影响因素

1、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制

我国的担保行业发展迅速,相火立法却十分缺位,在担保体系的建设及担保行业的运作上,目前周内还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保障。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一些有关担保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但立法层次较低,多以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为主,“试行办法”、“暂行规定”居多,对担保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极为不利。此外,已出台的信用担保配套法律法规还存住着矛盾与冲突的问题,使得担保公司的运作无章可循、无所适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制,直接影响到担保公司的健康发展。

2、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差,潜在风险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担保公司普遍以风险很大的贷款担保为主营业务,且大多还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控制与分散机制,担保风险主要还是靠经验管理来控制,经营风险很大。此外,我国担保公司普遍规模小,而且缺乏资金补偿渠道。如果规模上不去,那么因杠杆倍数的限制,业务量也会受到限制,一旦发生代偿,担保公司的经营就有可能难以为继,潜在风险非常大。

3、缺乏与银行的协作

我国担保公司与银行之间没有形成一种协作关系。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十分有限,目前,全国与国有银行有协作关系并与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担保机构不足担保机构总数的60%。担保公司与商业银行虽然同样都是经营风险的机构,然而它们所处的地位却极为不平等,在贷款担保风险的分担上,大多数担保公司与协作银行在担保关系上普遍存在着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现象,协作银行往往只享受权利而不愿承担义务或承担较少义务,担保公司几乎承担着全部风险。

4、社会信用环境差

完善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和整体信用水平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担保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中国家信用代替了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的历史原因,我国个人和企业信用观念普遍比较淡薄,整体信用水平较低,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尤其低,企业贷款的违约率达百分之十几,这使得经营商业银行所不愿或无力涉及的高风险业务的担保公司承担着很大的风险。由于整个社会征信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担保公司和被担保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被担保人的信用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很突出,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及银行不参与风险分担,担保公司可能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只是来自被担保人,还来自商业银行。

二、商业担保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

(一)完善商业担保公司风险内控机制

风险内控机制是要求担保公司自身要建立起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制度。一是担保条件控制。担保公司应制定信用担保的受理标准,严格要求被担保对象应具备一定的条件。二是担保评估制度。担保公司应建立严格的担保评估制度,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查,保证信用担保的安全性。三是担保业务流程控制。对此可借鉴日本的立法,日本通过专门的信用担保立法,规范担保机构自身的内部管理制度,对担保机构实行分级负责制,实行严格的审、保、偿分离制度,使担保的操作程序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

(二)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鉴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杜绝是不可能的,只有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分散风险。因此,担保公司必须建立一系列风险分散的制度,制定责任分担原则,将风险分散。具体包括以下3项制度:

1、比例担保制度。为了分散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风险,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确立比例担保制度。所谓比例担保制度就是担保公司并不提供全额担保,而是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贷款金融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对贷款实行比例担保。担保公司应根据贷款规模和期限与商业银行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在担保公司和银行之间分散风险。关于担保比例,各国有所不同,美国的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的担保金额一般不超过75%―80%,英国是70%―85%,德国是50%―80%。Ⅲ根据国际经验,担保机构承担责任的比例一般为70%―80%,其余部分由协作银行承担。我同可以考虑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确定70%―80%的担保比例,即担保公司为商业银行贷款的70%―80%提供担保,而银行承担20%―30%的剩余风险。

2、反担保制度。反担保制度是在担保公司与被担

保人之间分散风险的一种方式。担保公司为减轻自身风险,应该根据担保额度及被担保人的资信状况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以加强被担保人的风险意识与责任。反担保措施主要有抵押反担保、质押反担保与保证反担保等,为了解决被担保人抵押、质押物不足的问题,减轻被担保人的压力,扩大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空间,担保公司应该建立灵活多样的反担保制度,逐步开发诸如机器设备抵押、仓铺存货抵押、仓单质押、提单质押等反担保品种。

3、再担保制度。再担保简单地说就是对信用担保的担保,再担保机制是分散和转移担保风险的重要方式。信用担保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仅依靠担保公司自身的风险控制是难以稳健运行的,仍然需要政府的扶持。因此世界上信用担保体系健全的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再担保制度,政府组成信用再担保机构为本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作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政策性手段。我国也在积极筹备与探索建立全国性再担保机构。据了解、国务院在2000年初就讨论通过了关于探索组建全国再担保机构和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目前,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政府正在积极筹建中国信用再担保公司。

(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风险补偿是指担保公司应建立准备金制度。为了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或亏损,担保公司应及时足额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代位补偿的支出准备、因追偿失败而发生的损失以及冲抵担保机构未来可能发生的经营亏损。《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二三条规定:“担保机构应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第十四条规定:“担保机构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运用资金。担保机构设立后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的10%提取保证金,存入主管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除担保机构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任何机构一律不得动用。”这两条的规定立法可以借鉴或采纳。

(四)在战略上回避和转移风险的策略

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业内法律法规的关注和前瞻性研究,这样可以增强担保机构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和相关法规变化的洞察力,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队伍。担保风险的高发性、离散性与不确定性,要求担保机构管理层和员工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管理层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经验,对担保风险和经营环境应有充分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因此,在担保公司建立之初,就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并具备财务、管理、法律、投资等专业知识的员工队伍。这样就可以从战略上规避掉一些由于员工素质不高而引发的风险。

参加省级和全国的再担保体系,通过再担保来分散风险。目前,全国已经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参加再担保体系可以在代偿风险转变为实际损失时,由再担保机构来分担一部分损失,这样就将风险分散掉了。

篇6

(一)加强组织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河XXX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党支部书记XX同志任组长、其它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人力资源部、综合管理部、市政管理部、环卫管理部、园林绿化管理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查工作领导小组。

(二)分段进行排查整改。一是自查时间从11月6日之日起至11月11日结束。自查工作责任部门有:人力资源部、综合管理部、市政管理部、环卫管理部、园林绿化管理部、灯饰照明管理部、隧道管理中心等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及各部门按照要求,坚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带头查找廉政风险,带头制定和落实防控措施,带头抓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结合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的实际,由上到下、由部门到个人,根据每个岗位的不同特点,采取“自己找、大家提,组织点、相互帮”的方式,认真查找风险点,克服避重就轻,敷衍了事的思想认识,认真填写《企业岗位廉洁风险评估表》,做到边查找边改进,通过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出现腐败行为的风险点、隐患,进一步完善制度措施,进行有效防控,切实追求每个工作环节的实效。

(三)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排查。本次排查是以回归本源、防范风险为目标,为准绳,主要围绕的七种表现形式,排查整治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什么排查什么,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逐一列出问题清单并建档立案,逐项对照整改,严格自查自纠。

二、下一步措施

一是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全面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廉政风险动态防控体系。采取定期自查、重点抽查的方法,对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监控措施。由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岗位职责对党员领导干部、部门负责人、财务人员实施重点监督,认真查找风险点。

篇7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1

保险公司作为以经营风险为主业的法人主体,其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对于公司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拟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历程回顾、行业发展及监管思路分析、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及路径等三个方面着手对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控能力进行分析。

一、十年风险管理历程回顾

回顾保险业近十年来的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风险管理初创期(2007年以前)

2007年以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处于摸索期,各保险公司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初步搭建公司治理架构,建立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等机构在内的组织架构,并围绕主要业务开展风险检查等工作。从整体上看,在这一阶段,风险管理工作及制度体系相对零散和不成体系。

2.风险管理发展期(2007-2010年)

2007年4月保监会印发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文中保险监管机构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风险管理概念,并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建立由董事会负最终责任、覆盖所有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将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分为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四大类风险,并要求保险公司编写《年度风险评估报告》。

3.风险管理完善期(2010年以后)

2010年和2012年,保监会分别印发《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和《人身保险公司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明确了各人身险公司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相应的组织架构,有效识别、评估、计量、应对和监控风险;将人身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概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险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七类;对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提出明确要求,并制定了六类风险33个风险监测指标。

二、明确监管思路,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方向

保监会近年提出了“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思路,即要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使市场发挥其决定性作用,来推动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进而推动保险行业的市场化管理程度。在放开前端方面,保监会一是减少事前的行政许可,改变主要依靠审批、核准等事前管制手段来防范风险的监管方式,把经营权还给市场主体;二是逐步拓宽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使保险资金运用多元化。但在放开前端的同时,意味着保险公司的自主经营权增大,因此在不同的经营思路和管理风格下,风险的暴露程度也会出现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风险管理的任务和挑战将更加艰巨。在管住后端方面,保监会主要是通过资本约束机制强化事后监管,强化对持续性风险的事中监控,及时化解风险,守住风险底线。

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从总体要求、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提高灾害救助参与度、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拓展保险服务功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保险业改革开放,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完善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等十个方面,对保险业未来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提出了政策措施。保监会项俊波主席指出,《意见》是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最大政策红利,同时也提出未来10-20年是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期。

三、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路径

在上述保险行业发展趋势和方向分析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在过去十年已经取得的风险管理工作成果和积淀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以求最大程度和最高效地服务于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

1.建立健全以风险偏好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根据保监会在《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中的规定,“风险偏好是公司在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是公司对风险的基本态度,为战略制定、经营计划实施以及资源分配提供指导”。风险偏好作为经董事会审批同意的公司基本风险态度,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风险偏好是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风险偏好体系是企业的整体风险观,体现企业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愿意承担风险的基本态度;三是风险偏好增强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上述三点阐述了风险偏好体系成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核心的依据和意义,风险偏好体系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与公司的业务战略相一致,并通过传导机制与公司的管理决策和业务活动相联系。

篇8

1.保险公司内控及其特点

保险公司内控是指保险企业依托不同层级的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职,执行风险管控制度,监控风险点,杜绝各种高风险事项的违规发生,杜绝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目的的偏离,从而建立起内控有效机制,保障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与监督、信息与沟通通常被并列作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几大要素。按照经营业务,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活动可分为前端控制(包括承保、销售控制)、管理控制(包括投资和偿付能力控制、会计和信息系统控制)以及再保险等几大部分。

2.保险公司内控的作用

(1)从保险监管角度出发。为促进保险公司合规经营、稳健发展,以及保障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保监会于2010年8月出台《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以加强保险公司内控建设,提高公司防范风险能力,以期进一步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准则》的出台,强调了内部控制环节对于保险公司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可替代。内控严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也是保险公司改革的根本方向。中国保监会确立了市场行为、偿付能力和公司治理三大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内部控制不健全,则公司治理只能是空中楼阁。外部治理监管只有和内部控制监管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本质上完善公司治理监管,从而提高保险监管水平。

(2)从保险公司角度出发。内部控制中的合规风险管理作为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重大前提和基础,在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内控有效机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夯实内部控制工作,能够促进保险公司流程规范化、提高管理制度执行力并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在接收外部监管的同时,通过外部监管,将其内化为保险公司自身的合规要求,并与公司的经营理念相融合,提高公司经营效率,为公司经营创造价值。

二、保险公司内控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大险企之间的竞争,保险公司多注重扩张,却往往忽略了自身管理建设、导致风险管控能力偏弱的后果、服务水平偏低,多种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规行为屡屡出现。2012年,人身险公司销售误导投诉占其违法违规投诉总量的85.28%,同比增长128.10%。就目前现状来看,大型保险公司人员配备相对充足,机构设置相对合理,能够避开一些不相容职务兼职的现象,风险管控能力较强,内控建设整体水平要略好于中小型保险公司。

1.内控监管制度不到位

虽然目前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确立了一系列监管机制,但没有明晰具体操作措施,存在相关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出现了一些保险公司采取不正当手段,规避法律政策,造成内控监管不到位问题时有出现,阻碍了监督机制的落实。健全的内控体系,能够渗透到各项业务开展过程,覆盖各相关部门,从而监督各流程环节操作。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保险市场在不同地域的千差万别。同时,在同一公司内部,由于地区差异,各地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也会出现制度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比如目前保险公司为拓宽渠道业务,绩效考核等政策向人力扩张倾斜,机构和个人人销售人员增长迅速而综合素质难以保证。保险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营业分支机构众多,规模相对较大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来全面控制个人销售人员和销售机构的销售行为,既无法保证销售人员及销售机构的服务品质,又无法规避行业风险。我国各保险公司目前的绩效考核体系,总体看来重业务、重绩效、轻制度建设,在绩效考核影响下,保险公司多数注重渠道人队伍建设,重视规模化抢占市场份额,自发产生的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意愿较为薄弱。各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发展水平差异,执行力不足,不能很好地落实已制定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2.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善

首先大多保险公司没有对内部控制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更弗论能上升到战略高度;其次公司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和企业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直接影响了内控建设的完善和有效实施。

3.风险评估系统不完善

贯穿内部控制始终的风险识别和分析应对,影响到保险公司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否能够构建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就是保险公司的重要保障。当前,大部分保险公司风险评估体系并不完善,还仅仅停留在保险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初步认识,对信用风险认识不足,难以应对突发事件。

4.内部控制活动乏力

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是内部控制活动,它直接决定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程度和水平。内部控制活动主要表现在财务控制活动和资金运用控制活动等。在财务核算与信息管理电子化普及的情况下,财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在内控中财务控制方面多少流于形式。目前看来,财务控制多限制于会计的日常差错审核、相关经营活动的真实合法性审核。虽然大多保险公司都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政策,但是局限于基层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能很好地执行,与管理层要求实现的财务前瞻性和动态性分析有很大差距,不能有效监管业务风险。目前保险资金运用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同时由于保险资金的特殊属性又有不同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存在。资金运用的多环节操作,涉及人员广,没有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则很难有效地防范风险。

5.信息与沟通不畅

各种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和反馈。包括上下级的沟通,各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和沟通。信息系统建设部完善,没有系统的归集和处理信息制度,就不可能做到衔接顺畅,分工科学,更遑论信息的整合分析。没有反舞弊管理的严格执行,则无法控制公司高层、职工或者其他方做出舞弊行为。

6.内部监控体系弱化

作为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监督的重要措施,目前各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并没能发挥其发现关键风险,防范隐患的作用。保险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或机构,由于设置人员较少,在离任审计、任期审计等常规审计中疲于奔命。同时审计部门不独立,不能完全客观的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审查,对检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不能及时有效的对违法人员、违规事项进行处罚,没能建立内控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又打击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内控制度的有效贯彻落实沦为一纸空谈。内部审计作用被弱化,同时缺乏内控激励机制。

三、完善保险公司内控的对策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要对对内部控制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上升到战略高度;其次公司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和企业文化方面要加强建设,促进内控建设的完善和有效实施。加强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的管理,选择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高的人才;加强员工培训,提升综合素质,融入保险公司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理念,在公司形成一种和谐向上的正能量,从而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2015年6月,保险人资格考试取消。可以理解为保监会要放开前端,关注后端,把风险管控的责任交给了市场谁招聘的人人人,谁就要担当起相关的处罚风险,承担更多的管控责任。这样就意味着保险公司自己决定个人人的录用和管理,同时也要承担起个人人违规所带来的法律责任。长远看来,保险公司将转向培养优秀、高素质的个人人。

2.加强风险评估系统建设

保险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流程测试对日常工作流程进行监控,保证一系列日常工作如保单核保、收费、承保、理赔等的安全运行;通过抽样检测、穿行测试发现风险点,实现及时预警,对影响公司平稳运行的风险零容忍;通过科学风险分析方法的引入,对突发事件实行动态监控,实现及时预警,并针对突发事件提出相应应对策略。

3.优化内部控制活动

保险公司应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监督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全过程,以保证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数据信息。强化财务报告分析制度,分层级进行监控,并对提供的数据做出指标分析。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真正实现财务控制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风险评估能力,运用风险评估手段识别和分析内部及外部风险,及时调整公司的内控目标。在保险新国十条后,保险资金投资热情高涨,按保监会要求保险资金将直接对接存量资产。之前我国保险资金多投资于银行债券类投资项目,资金运用收益稳定性高而收益水平略低。下一步将继续拓宽投资渠道,随之而来的资金运用风险亦会进一步增大。通过理清岗位职能设置,得以有效监督所有的资金运用投资活动,保障经营目标顺利实现。通过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部门与财务、审计等风险控制部门之间,保险公司与其资产管理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执行机制,确保相互监督和制约。发挥偿付能力监管,制定适当的投资组合方案,保险资产合理配置,借助资产和负债的最大程度的匹配,强化资金运用监管,防范资金风险。

4.重视信息与沟通系统建设

篇9

引言

近几年,保险行业发展的势头较为迅猛,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保险公司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同时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保险业是一种性质较为特殊的行业,其经营风险的特点决定了风险管控的重要性。财务风险控制作为公司防范风险、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公司制定战略计划、执行决策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险公司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合理规避风险,应成为保险公司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现状

所谓风险,是指能够对公司的运营目标产生一定消极或负面影响的因素,其财务风险一般是指通过负债途径的融资而导致资产变化的风险。通常来讲,保险公司的资产包括资本金、保证金等合法资产。财务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客观风险,但通过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特征及其表现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有效防范的作用。

(一)财务风险管理特征

第一,资金来源较为广泛。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包括资本金、保证金、保费收入等,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财产保险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对家财险、个人责任险、航班延误险以及随着电子商务而发展起来的退运费险等等保险产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提高,因此投保主体也由之前大部门为企业投保扩展到个人投保,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亦愈来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第二,集中管理金融资产。目前,大多数财产保险公司都对资金收付、保费收入等实行集中管理,各分支机构的保费收入实时划到总部,由总部对金融及实物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投资,同时收入与支出为两条线分开管理。据笔者了解,投资性资产在保险公司的总资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而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第三,负债及支付金额不确定。保险公司属于负债经营的公司,其保费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短期负债资金;同时保险合同为射幸合同,即保险公司未来是否需要支付赔款以及赔款金额的多少有赖于偶然保险事故的发生。因此,负债及支付赔款金额的不确定性,给财产保险公司进一步增加了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表现形式

有数据显示,保险公司的负债在总资产中占有约百分之八十的比重,其负债和营运成本直接作用于公司的资金风险状况,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具体如下:其一,偿付能力不足。风险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偿付能力的高低与保险公司能否发挥其社会稳定器作用密切相关。通常来讲,偿付能力包括发生事故时以及其它特殊情况下进行赔偿的能力。影响偿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本金、各项负债、保险费率等;此外,如何将保险资金进行运用也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产生影响。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保险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欲在保险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若保险公司,尤其是新成立的公司“急功近利”追求高增长速度,追求高市场份额,则可能忽视经营风险,未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未能形成资本增长的有效机制,这都会给保险公司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其二,负债管理失衡风险。保险行业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其主要收入来源是保费收入,因此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构成了保险公司的主要负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绝大部分保险业务均为一年期,因此负债期较短,对保险公司的资产支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来看,保险公司的资产流动性随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导致其经营的稳定性大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负债管理失衡的风险。其三,不重视财务管理系统。保险行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保险企业的活力迸发,各大保险企业不惜一切代价拓展渠道、客户和业务,大部分企业改变了传统的店面直销、销售等模式,向新型的电话销售、网络销售模式转变,销售系统日益强大。由于保险公司过于重视前端的业务销售,重视销售系统的更新和发展,而忽视了财务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使得财务对风险控制的功能不断弱化。其四,信息的不准确性加剧管理风险。财产保险公司信息的不准确性具体指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些保险公司为了增加业务量进行违规承保;二是放宽承保条件进行虚假投保;三是为吸引投保人而打折销售保险;四是违规理赔、肆意扩大保险范围;五是办理虚假保险业务。

二、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于经营风险的保险公司来说,早一步发现并控制风险,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损失。因此,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确定具体的赔偿能力指标、资产营运指标等,规范资产负债率、资金流动性、偿付能力等指标体系。其次,加强对现金资产的实时监控,确保资金的流动性,提前做好现金流量预算,以保障在风险发生时及时赔付,同时还能够满足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值得注意的是,要实时计算收支差额,为现金资产的管理提供依据。第三,建立完善指标体系后,还应实时追踪和监控保险公司的风险信号,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分析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策略和可行性报告。

(二)完善内部管控机制

保险公司要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内部管控机制,既要在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管控环境,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理念,又要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理念、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与此同时,全面的风险评估工作也是管控机制的重要环节,应采用先进的评估技术、评估手段、评估方法等来分散或规避风险,使得潜在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财务风险是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风险,公司在进行决策前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方案,综合运用风险评估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分析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对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详细记录,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保险公司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成立专门的预算部门负责财务预算工作,制定财务预算政策和具体的执行计划及方案。各级领导要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完善财务预算编制并下达公司的整体财务计划,同时要求员工严格按照财务计划和预算方案进行资源分配、开展各项工作。此外,保险公司还应重视风险文化建设,在全行业、各大公司积极倡导财务风险控制理念,使得风险控制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管理者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理念,员工要积极学习、丰富风险控制手段,将风险文化作为财产保险公司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四)完善对分支机构的财务授权体系

上级保险公司可以适当降低集中管理的程度,建立相应的财务授权体系,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分支机构的财务使用状况。上级保险公司对分支机构的集中管理主要表现在约束筹资、投资行为等,因此完善对分支机构的财务授权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要明确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职责、运营方式,对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实行动态管控,以提高上级保险公司和各分支机构的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配合,它不仅涉及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还涉及保险公司的社会效益能否充分发挥。因而,要不断完善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管控力度,有效防范风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社会效用,促进保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诗棋.内控视角下的兴安财产保险公司运营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篇10

众所周知,财产保险公司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为和谐型、稳定型社会的建立健全做铺垫。因为经营管理环节存在一些缺陷,所以财产保险公司在竞争、评估、投资等节点上面临着一些风险。基于此,本文积极对上述三大类风险的弊端进行剖析,同时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一、列举财产保险公司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风险

1.竞争风险

这主要是因为财产公司经营性质的特殊性,使其不断对市场运行规律进行摸索探析,从而改良保险产品性能,使其在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产生更大影响力。竞争风险通常是在报价方面体现出来的,为了获得某一项目或者是客户资源,价格成为了竞争的得利手段之一,财产保险公司在获得项目授予权与客户资源的同时,也使决策风险衍生出来。

2.评估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程序是系统化、繁杂化的,财产投保之前审核和论证,评估和分析等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上述环节缺乏科学性,就会加大风险产生的概率。有些财产保险公司过度的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对房产风险审核环节,那么对与那些破旧的房屋而言,在恶劣自然气候的环境下,公司将会面临巨大的财产损失。

3.投资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在获得一定保费以后,总会利用某一投资平台,实现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这一目标,降低资金贬值问题出现的概率。然而很多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对部分投资风险论证缺乏全面性,从而使一些低效率投资行为出现, 此时投资风险应时而生,这样在意外事故发生之时保险公司在资金供给的连贯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系数。

二、财产保险公司规避风险的有效对策

1.创造优质型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环境

参保人之所以能够将财产投入进保险公司,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前瞻性理念,追求的绝非是不劳而获,而是在紧急或意外情况下获得保险公司的帮助,度过困难期。所以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办理人员在受理业务、处理意外事故之时一定要体现出严谨性与高质性。之所以认为优质型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应对风险的发生,主要得力于其能够激发职员工作的主动性以及提升本公司的社会声望,对投保人员产生吸引力。在公司构造管理方面,财产保险公司始终要秉持分权制衡原则,这样董事会与管理阶层人员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责任追究体制的实效性切实的发挥出来,权利之间不存在制约性,在优质型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有效的规避各类风险,事业蒸蒸日上。

2.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管控体系大体上是由三大模版构成,即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估体制、风险处理机制。风险语境机制的建设,主要是保险公司整合市场经济运行形式,在分析本公司保险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借用数据统计等方法总结影响公司营销效率的内外部因素,明确风险指标;风险评估体制的建设,是在保险公司对险种有明确认识基础上的,实质上就是对各类风险发生的几率进行评估,需要长久型、连贯性检查机制的辅佐;风险处理机制的建设,是对风险预警与评估结果的总结,具体是财产保险公司参照评估结果事先做好处理风险的方案设计,这样却把风险发生之时处理的实效性。

3.完善监管制度与监督体制

一是做好保险资金应用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从而确保每笔保险资金应用程序的规范性与合法性,这一体系的建立健全,使资金事先、事中、事后监管效率大幅度提升,内部管控、信息披露、风险责任人等监管工具的实效性充分彰显出来。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共同管理保险资金,从而压缩了资金运行过程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等多样化风险出现的概率,这样财产保险公司资金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畅通性、效益性与安稳性等特色。二是完善保险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其宗旨是使保险公司内部稽查作用发挥出来,这样职责就实现了分离的目标,常见的有承包与理财分离、核保与核赔分离等,在监督机制的制约下,财产保险公司各个部门人员的职责范畴明确化;审计监察部门的设置,使财产公司内部稽查落到实处,定期对业务人员工作实况进行查实,从而确保内部监督体制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三、结束语

总之,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之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风险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况且多重风险的处理上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财产保险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务必要结合本公司产品类型,建立健全具有时效性的风险防范体系,在不断的经营中对其进行改良与调整,从而使各类风险产生的效率降至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于海纯.我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构造研究[J].中国法学,2015,03:244-264.

篇11

一、财产保险公司的特点

财产保险公司是指通过收取保费集中建立保险基金以补偿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约定保险事件发生后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是通过分散风险和补偿损失来保障社会再生产持续进行的经济组织,具有高风险性、保障性、负债性、外部性、高信用依赖性和信息非对称性等特点。

二、财产保险公司所面临风险的特点及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财产保险公司面临风险的特点

财产保险公司会面临战略风险、市场风险、内部管理风险、操作风险、偿付能力风险、承保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并且其风险具有自身的特点:

1.客观性。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与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保险公司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财产保险公司只能通过提高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来降低风险,而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2.可控性。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的客观性并非意味着风险的不可控,企业可以通过业务管理、投资管理、理赔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各种决策和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3.复杂性。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具有复杂性,既要管控自身的经营风险,还要为被保险人管理风险;不仅面临共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要面对更具挑战性的保险风险。

4.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混合性。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于保费收入和有限的资本金。由于企业承担赔偿责任的期限与会计年度的不一致性,因此,公司需要依据未到期责任提取一定数额的准备金,以准备金为最主要负债的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具有潜伏周期长、反应滞后和危害性严重的特点。

(二)财产保险公司风险产生的原因

1.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负债性与外部性。财产保险公司是负债经营,自有资本只占资产负债的很小部分,并且其净值越小、错误决策导致的公司损失就越小,公司就会越倾向于采用高风险的经营策略。

2.财产保险合同的不完全性。财产保险合同的不完全性使得公司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一方面,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合同交易前后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有限理性主义和事后机会主义,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财产保险市场的不确定性得不到完全解决。

3.财产保险公司的委托关系。财产保险公司内部存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公司经营者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在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和业绩评价机制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经营者更多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谨慎的经营原则。

三、构建科学、完善的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警系统

(一)建立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是防范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的有效保障,它能在可能危害公司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预先发出警告,及时找到产生风险的关键原因,从而采取有效地措施以避免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1.财务风险全方位预警机制。财产保险公司应当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管理、统一监测、分级监控”的全方位财务预警机制,在保监会和各财产保险总公司建立全方位预警部门,以分析公司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及时处理所接收到的预警信息,从而采取防范财务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

2.财务风险传导预警机制。传导预警机制按照行政区划可以在保监会驻各省(市)的派出机构和财产保险公司的省级分公司建立,并具体负责本辖区财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以及及时传导总公司和分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建立与总公司相衔接的区域性传导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并实行内外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反馈网络,不仅能有效地监督、管理分公司和抵制来自各个不同层次的干预,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导致的损失。

3.财务风险终点预警机制。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终点预警机制是对公司终点活动的监测预警,公司建立财务风险终点预警机制应在各分公司实施组织规划,以稽核部门为核心并由主管、会计和企划等部门联合参加,从而更好的与全方位预警机制和传导预警机制相配合,从而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全面有效的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和实现风险监测预警的动态循环,以促进公司财务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建设。

(二)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系统建设

1.组织体系建设。财产保险公司需要成立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功能的实现,并通过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和会计统计检查制度等来确保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

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一般由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组成,还可能包括一定数量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当预警监测指标处于基本正常或低度危急状态时,预警部门要提供相应的预控方案给决策层,由决策层下达给各职能部门执行,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部门由专门行使财务风险管理职能的人员组成,是具体实施监测和预警的牵头组织部门,对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公司预警管理战略的要求来传导、落实和执行各项具体的预警措施,即监督和管理预警执行部门各项财务风险决策的实施情况、调查财务风险环境、整理分析财务风险信息,从而向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反映财务风险的具体情况,为财务风险预警决策提供依据。

财务风险预警执行部门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组织架构的基层单位,主要负责制定基本的财务风险预警细则和办法、组织实施本系统的财务风险预警和管理活动,并及时向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部门反映财务风险的实际状况。财产保险公司的其他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必须接受同级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的检查管理,并有义务积极配合其工作以共同促进保险市场的有序发展。

2.信息管理体系建设。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再加工发现异常变动数据,并及时传递到各相关管理部门,从而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充分的预警信息数据,使其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以降低财务损失。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子系统资源的共享和功能集成,以保障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

(三)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配套措施的完善

1.预警的财务风险及其采取的对策。预警的财务风险包括误警和漏警,它是预警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在高度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各指标的风险评价结果采取财务风险避免策略、合并或兼并策略和冒险策略等措施;在中度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财务风险抑制策略和分散策略来防范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恶化;在低度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可有意识的采取财务风险预防战略和适应战略来防止和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在正常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财务风险准备与补偿战略,以增强公司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2.提高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一方面,通过加强公众的财务风险知识和风险意识,为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财产保险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依据信息技术建立上下配套的管理体制,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与内控水平和资金实力的匹配,实行严格的分级授权授信制度和内部稽核以规范经营活动程序,从而实现内控制度与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机结合。

3.保持预警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并适度公示预警系统。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预警系统应在追求相对稳定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可调整性,即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定每个阶段的重点监测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补充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财产保险公司应适度开放预警系统,从而在公众的监督之下更好的规范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不断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建设,在追求效益的同时有效防范潜在的财务风险。

四、结论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业务结构发展不平衡、风险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有效防范控制财务风险,从而保障财产保险公司的安全运行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帆,杜志涛,李玲娟.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理论回顾及其评述[J].管理评论.2011(09).

篇12

关键词:能繁母猪保险;农业保险;发展

Key words: sow insuranc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013-01

农业保险作为一项国家对农业扶持的重要手段,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其中的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是我国较早发展的险种。

1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一直以来,农业保险风险大、成本高的特性,造成养殖户因对较高的费率水平难以接受而不愿购买,保险公司更是因面临着巨大经营风险而对农业保险望而生畏,不愿涉足。通过实施政策性的能繁母猪保险,将极大降低养殖户的经营风险,鼓励养殖户的养猪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的良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工作,从而对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2007年8月2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由国家建立能繁母猪保险制度。为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建立生猪保险体系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规定,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责任应包括洪水、台风、暴雨、雷击等自然灾害,蓝耳病、猪瘟、猪链球菌、口蹄疫等重大病害及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建筑物倒塌等意外事故。此外,《通知》还明确规定,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金额定为每头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其中,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负担48元,占比80%;保户自负12元,占比20%。

2现行能繁母猪保险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就政府部门而言部分政府职能部门重识不足。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对保险,特别是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认识不强,没有把农业保险上升至关乎国民生计、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高度来理解,致使能繁母猪保险在地方上的实际推行力度大打折扣。

2.2 就养殖户而言部分养殖户参保意识不强。农民对农业保险普遍缺乏认识和了解,再加上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水平低下,使得即便国家已对保费进行80%的补贴,养殖户仍不愿参保。

2.3 就保险公司而言

2.3.1 成本投人较大。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对象广泛分布于山区和郊区县,需要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查勘、定损、取证等工作;地域的广阔性与养殖户的分散性给保险公司的承保与理赔工作更是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难度。

2.3.2 道德风险难以有效管控。从以往开展农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经验看,当保险事故特别是大规模疫病到来时,投保养殖户伺机进行投机牟利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养殖户在投保后往往降低风险防范的积极性。由于保险公司在对保险标的的资料掌控、环节监控、防疫情况、死因查证等方面处于弱势,使保险公司与养殖户就保险标的相关必要信息的掌握严重不对称,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养殖户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比一般商业保险更难以防范的顾虑。

2.3.3 技术力量不足。由于历史原因,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一直处于逐步萎缩的状态,相应的农险人才、技术储备也呈下滑趋势。养殖类保险因其专业性、技术性(例如对受损标的出险原因的确定),对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这种业务素质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迅速积累和培养出来的。

3进一步完善能繁母猪保险的经营对策

3.1 完善保险条款从能繁母猪出险原因上看,大致可归集为自然灾害、重大疫病、一般疾病、意外事故四大类。考虑到风险特性、养殖户保障需求、保险公司实务操作繁简度等因素,建议将现行能繁母猪保险条款一分为二,一类以保重大疫病为主,另一类以保一般疾病、意外事故为主。

3.2 将能繁母猪保险纳入强制保险体系将能繁母猪基本险纳人国家强制保险体系,一是有利于提高养殖户、相关职能部门的保险意识,加大对能繁母猪保险的贯彻落实力度,使能繁母猪保险扩大参保基数,更符合大数法则,利于风险管控和保费的下调。二是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投保户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降低保险公司的监督成本和经营风险。

3.3 建立养殖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保险公司风险责任共担协作激励机制本文所倡导的协作激励机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养殖户与保险公司损失共担,即通过设定合理的绝对免赔率实现养殖户与保险公司损失共担;二是实现对保险公司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激励,即对与保险公司共同加强风险管控的相关职能部门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及奖励,充分调动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养殖保险的发展。具体来说,做好以下三点:

3.3.1 加强能繁母猪保险的风险防范、防灾防损作用。推进能繁母猪保险的动机不在于“赔”,而是要借助这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养殖户的经营风险,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在防疫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改善养殖条件、提高免疫水平,再通过市场作用促使生猪养殖逐步驶入规模化养殖生产的良陛发展轨道。

篇13

保险作为企业防范风险的一种保障,越来越重要。但在我国,企业和保险仍像两条不能相交的单行线而各自苦恼,如何让保险和企业有效对接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为高管买单

臭名昭著的安然事件震动了世界,大量股东对公司原董事和高级主管进行了。一些按规则办事并没有参与欺骗的高管也因此受到了连累。不过庆幸的是安然为董事和高管保了董事高管责任险,一共分成11层,保额共计3.5亿元美元。如果这些高管是诚实的,那么这个保险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巨额债务。

剥去安然公司欺骗的外衣,董(监)事高管责任险对于上市公司的确很重要。高级管理人员行使职权过错而导致损失时,可能面临被降职或承担经济赔偿的风险,企业也可能面临索赔。董(监)事高管责任险不仅为高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弥补机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经济赔偿的保障。追究责任的情况在国际间日趋盛行,同时国内相关立法及监管也正在加强,高管人员被的几率越来越大。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董(监)事高管责任保险正式推出。

在中国较早推出董(监)事高管责任险的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华泰的情况,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投保董(监)事高管责任险的比重已经排在了企业投保的第三位。企业防范高管风险的意识也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把购买董(监)事高管责任险视为每年必须要作的事情。中国银行、中国平安、中国铝业、中国工商银行等企业都希望通过每年支付数十万美元的保费,来转嫁可能发生的数千万美元的经营风险。

不过,总体的情况仍不容乐观。根据数据显示,美国有90%以上的上市公司为其董(监)事和高管投保了董(监)事责任险,加拿大为80%左右,香港也有60%的蓝筹公司投保了该险种。而中国内地1400余家上市公司中,投保率不到2%,远远低于全球平均46%的投保率。

这反映了一个事实:虽然一些海外上市企业的保险意识正逐渐增强,但是国内大部分企业仍旧没有意识到董(监)事高管责任险的重要性。“我觉得意义不大,作为高管我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不会让自己犯任何错误,”某基金公司总经理接受采访时对媒体公开表示。但是业界人士认为百密难免一疏,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投资者法律意识的逐渐增强,高管对簿公堂的几率越来越大。据统计,美国早在1989年至1992年的三年时间里,股东提讼的案件增长了57%,超过30%的上市公司董(监)事曾经被诉,有25%的诉讼是无理由的。

此外,中国上市公司还普遍存在可能因为一些高管发生意外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因为不同于国外的上市公司,中国企业即使完成上市,一股独大还是普遍现象,仍旧偏向于“企业家”文化。按照风险评级的机制,越是权利集中的公司风险越大,企业会因企业家的意外而遭受巨大损失,甚至存在消失的可能。2004年,上海复旦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陈苏阳在内蒙古空难中身亡;2007年底,百度首席财务官王湛生,在海南三亚度假时,溺水身亡,一直到2008年3月31日百度才又找到合适的新任CFO。一些CFO对此表示了担忧和对相应保险的需求。怎样因为高管的意外身亡而保障企业的利益,就此记者询问了几家开展董(监)事高管责任险的保险公司,对方均表示并未有此种业务。据介绍目前国内只有雇主责任险、意外险和“富人险”涉及到高管因为意外事件身亡而对其家人的补偿,而对企业补偿的险种并未涉及。据悉,在台湾有相应的类似险种。如何针对本土企业的需求设计一些更有针对性的险种,应该是本土保险公司用心考虑的事情。

对接的难题

对此,世德贝投资资讯有限公司财富管理总经理陆原承认目前我国保险业仍在起步阶段,许多产品都是不加创造直接从国外引进的。以高科技保险为例,其是为了规避科研开发过程中由于诸多不确定的外部影响而导致科研开发项目失败、中止、达不到预期的风险而设置出台的。目前各大保险公司都反映推广情况不错,但是一些高科技企业并不满意,认为没有具体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行业的实际问题,并不能完全满足自身企业的需求。

种种迹象表明,企业不了解保险公司的产品,保险公司亦不知企业的需求,与中国企业的脱节显然已经成为阻碍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保险中介商发展缓慢,无法成为保险和企业有效沟通的桥梁也制约了企业和保险的有效对接。擅长保险咨询业务的陆原表示:受制于这些因素,企业和保险公司已经成了两条不相交的单行线。

5・12四川大地震再次暴露出我国企业投保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截至目前,四川共有受灾企业将近两万家,而保险公司接到企业财产保险报案的仅为两千多家。对于这样一个相当低的比例,相关专家认为企业的保险意识和对保险的认知是个问题。众多企业甚至不能完全明白财产保险的基本险种,认为企业财产一切险就涵盖了一切的险种。其实以地震为例,只有购买了地震附加险,才能得到保险公司相应的理赔。据陈晓介绍,目前我国的保险(包括寿险和财险)总投保率只在1%左右,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地区在3%到4%之间,远远低于国外18%的平均水平。

当然,这并不能排除保险公司宣传不利的责任。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加强专业中介渠道的发展是重中之重,但是保险公司到企业中间宣传也是十分积极的办法。

另一方面,根据20多年的从业经验,陈晓建议CFO应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归纳出所需的保险保障,而并非从保险角度考虑购买何种产品,这样才能使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工具,从而帮助企业达到转移风险的目标。全面来看,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风险管控,也有利于保险公司的发展创新。

友情链接